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博士(Elizabeth Blackburn),于200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一篇论文开头这样说道: “人保持年轻的秘诀不是哀悼、担忧,或预期麻烦,而是明智认真地活在当下。”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博士从小开始就对生命如何运作着迷。生于1948年,她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上一个海边的偏远小镇长大。在那里,她从花园里收集蚂蚁,从海滩上把水母带回家。当开始科学研究生涯时,她转向在分子水平分析生命系统。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博士 在上世界70年代,布莱克本博士在耶鲁大学发现在染色体顶端存在一种重复DNA结构,这种结构像一个保护帽,在细胞进行分裂,DNA复制时保护染色体的顶端。这种结构称为 端粒 (telomere)。 端粒 (telomere) 是保护染色体的“帽子”,简单比喻,我们身体里的端粒就像一具“生命时钟”,它的缩短就是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记。 在上世纪80年代,布莱克本博士与她的研究生Carol Greider女士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现了 端粒酶 , 这种酶能够保护和重建端粒。 端粒酶可以比喻成“生命时钟”的维修工,它负责维修并增加它的寿命。你看到的没错,衰老这一过程也是可逆、可逆、可逆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博士后来的研究中发现练习正念就能做到这一点 。布莱克本博士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让她在 2009年 获得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布莱克本博士正是通过端粒 / 端粒酶的途径,将正念冥想与抗衰老结合在一起,并得出延缓衰老结论的。 比如说,布莱克本博士团队,招募志愿者,然后让这些志愿者去北科罗拉州的香巴拉山静修,那些完成了为期3个月静修的志愿者,他们的端粒酶水平远比正在等待静修人群高出了30%。 一次偶然的开启 在2000年,一次意想不到的会面改变了她研究的方向。前来造访她的是Elissa Epel博士,当时是UCSF心理学系的博士后。 心理学家和生物化学家 通常没有很多共同语言,但是Epel博士对长期精神压力对身体的损伤非常感兴趣,而且她有一个非常前卫的提议。 (Elissa Epel博士和布莱克本博士) Epel博士如今是UCSF衰老、代谢和感情中心主任。她一直对意识与机体之间的关系感兴趣。对她影响很深的学者包括整体健康大师Deepak Chopra先生和生物学先驱Hans Selye博士。 他们在上世纪30年代第一次描述 长期精神压力可以在大鼠身上导致慢性病的发生。 “ 任何压力都会留下一个无法磨灭的疤痕,生物体经受压力环境付出的代价是它们会变得老一些 。”Selye博士说。 在2000年的时候,Epel博士想要发现那个“疤痕”。“我对这个想法非常有兴趣: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细胞,我们可能可以测量每天经受的压力给细胞带来的磨损。”她说。在阅读了布莱克本博士关于衰老的研究之后,她觉得端粒可能符合这些条件。 怀着面对著名资深科学家的忐忑,当年的博士后向布莱克本寻求帮助进行一项实验。这项实验的对象是照顾患有慢性病儿童的母亲,她们可能经历着人生中压力最大的日子。 Epel博士的设想是检测这些妇女感受到的精神压力的程度,然后看看她们的精神状态和端粒的状态之间有没有相关性。 她在犹他大学的合作者可以测量端粒的长度,而布莱克本的团队将检测端粒酶的水平。 到那时为止,布莱克本博士的研究都是在实验中精密控制的优雅实验。而Epel的研究对象,则是现实中复杂的人,拥有现实而复杂的人生。“对于我来说,这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布莱克本博士说。最初,她很怀疑精神压力和端粒之间会不会有任何有意义的联系。基因本认为是最可能决定端粒长度的因素。测量环境因素,而且还是个心理因素对端粒的影响,在当时是非常有争议的。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布莱克本博士被那些受到精神压力折磨的母亲的困境所吸引,她说:“你无法不心生怜悯。” Epel和布莱克本博士花了 4年 时间,终于做好准备从58名母亲那里获得血样。这是一个小型的试点研究,想要获得有意义的结果,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妇女需要尽量相似。她们有类似的年龄、生活习惯和背景。Epel在选择实验对象方面可谓费尽苦心。然而,布莱克本说,她一直觉得这个实验不过是个可行性研究,直到有一天Epel博士打电话来,告诉她“你肯定不敢相信!” 结果非常清晰明了—— 母亲汇报经受的压力越大,她们的端粒越短,而且她们的端粒酶水平越低。 研究结果及延展 数据结果在这项研究中 压力最大的妇女 与 压力最轻的妇女 相比 , 端粒长度上的表现就 好像她们衰老了10年 , 而且 端粒酶的水平也减半 。“我激动极了。”布莱克本博士说。她和Epel将现实生活的经历与细胞内的分子机制连接在了一起。 这是第一次证据表明 精神压力不但损害我们的健康,它实实在在地让我们衰老。 意外的发现很自然地引起别人的怀疑。布莱克本和Epel博士最初很难找到一家杂志愿意发布她们的跨界论文。当这篇论文最终在 2004年12月 在《PNAS》发表后,它激起了广泛的媒体关注和称赞。 斯坦福大学压力研究先驱Robert Sapolsky博士将这项合作描述为“飞跃广阔的跨学科峡谷”。 这项研究触发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大爆发:研究人员们随后发现感受到的精神压力与健康女性中更短的端粒长度相对应。照顾阿兹海默病的亲属,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以及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身上的端粒都会变短。“ 10年过去了,现在我可以很肯定地说环境对端粒长度会有一定影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研究端粒疾病的临床医生兼遗传学家Mary Armanios博士说。 关于机制的研究也出现了进展。实验研究表明, 应激激素皮质醇能够降低端粒酶的活性,而氧化应激和炎症这两种心理压力的生理后果,则能够直接侵蚀端粒。 这似乎对我们的健康有着灾难性的后果。与年龄相关的多种疾病,包括骨性关节炎、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阿兹海默病和中风,都被发现与更短的端粒有关。 研究人员现在面对的问题是:端粒只是与年龄相关损伤的一个无害标志物(比如白头发),还是本身对造成这些健康问题产生重要影响。 在编码端粒酶的基因上携带突变的人群中,他们的端粒长度比正常值更低,而这些人会患上衰老加速综合征,他们的器官会逐渐衰竭。但是Armanios博士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因为经受压力而导致端粒长度的小幅度减少是否和健康相关,尤其是在端粒长度本身非常多样的情况下。 布莱克本博士指出,有些基因突变影响端粒的维持,它们虽然对端粒的影响不如Armanois博士研究的综合征那么严重,但是还是会增加在生命晚期出现慢性疾病的风险。有些研究表明我们的端粒能够预测未来的健康水平。 例如, 一项研究表明,在两年半的时间里端粒长度减短的老年男性,在未来9年里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那些在同样时间里端粒长度没有变化或变长的男性的3倍。 布莱克本博士正在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包括与北加州的Kaiser Permanente医疗系统合作,检测100,000人的端粒。这项研究的目标是将志愿者的端粒长度数据与他们的基因组数据和电子病例结合在一起,从而发现端粒长度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以及影响端粒长度的基因突变。这项研究已经揭示了端粒长度和长寿之间的关系,布莱克本博士说。 通常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平均端粒长度会变短,但是,当年龄增长到75-80岁时,平均端粒长度反而上升,这是因为端粒长度短的老人们都去世了。 这意味着那些拥有更长端粒的老人确实活得更长。 在布莱克本和Epel发表最初研究后的10年里,精神压力通过端粒让我们加速衰老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大众文化之中。除了获得很多科学奖项以外,布莱克本在2007年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新问题:如何保护端粒 随着端粒缩短导致机体损伤的证据越来越多,她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如何保护端粒。 世界上有上百种内观的方法,而来自东方 佛教的一种正念修习方式让人们关注于当下的感受 。端坐在垫子或椅子上,只是简单地觉察到不同思绪的发生和消退,不去评价它们或者对它们做出反应,只是全然的体验当下所发生的内在外在的一切。对练习者来说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通过让不重要的思绪、感受、情绪消退,他们希望能够更接近现实的真正面目。 布莱克本同样对现实的本质非常感兴趣,不过将整个职业生涯用来关注能够测量和量化的事物之后,正念最初既不能引起她的个人兴趣,也不能激发她的职业兴趣。“ 10年前,如果你这样告诉我,我会说我们之间有一个人脑子有问题。 ”在2007年她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候这样说。然而,她对端粒的研究将她带到了正念。自从与Epel合作的最初研究问世之后,这两位科学家与世界各地多达50-60个研究团队进行了合作。其中很多团队聚焦于寻找保护端粒不受压力影响的方法。 大量不同的试验表明,身体锻炼,健康饮食和社会支持都有帮助。但是最有效的干预方法之一是正念冥想,它不但能够减缓端粒的磨损,甚至可能增加端粒的长度。 目前大多数研究规模都比较小,但是它们的结果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例如,布莱克本博士和她的合作者让志愿者去北科罗拉州的香巴拉山静修。 那些完成了为期3个月的静修课程的志愿者的端粒酶水平比等待静修的人群高30%。 在2013年,UCLA的Irwin博士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实践 一种古老的名为Kirtan Kriya的冥想的志愿者,与听放松音乐的志愿者相比,端粒酶水平显著升高。 在最新的研究中,Epel和布莱克本博士在对180名母亲进行随访。她们中间有一半人的孩子有自闭症。这项试验会在两年中检测这些妇女的精神压力程度和端粒长度,然后检测一种短期正念培训的效果。 在一项包含239名健康女性的研究中,那些思绪游走更少的女性(正念冥想的主要目的)的端粒长度显著长于那些思绪乱飞的女性。“虽然我们报道的只是相关性,然而有可能正念的思想状态可以促进健康生化环境的产生,从而促进细胞寿命的延长。”研究人员表示。 关于正念如何提高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水平的假说有不少种,但是大多将原因归咎于精神压力的减轻。 正念(mindfulness)通过一种以不评判的方式,对当下所发生的内在、外在身心体验保持觉察的方法,如对呼吸的觉察、对身体的扫描练习等,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体,让我们从战斗或逃跑的自动化反应中解脱出来。它可能同时有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让我们可以后退一步,发现那些负面或者让我们感到有压力的念头并不见得是真实世界的反映,而是短暂并且终将过去的事件。它也可以帮助我们珍惜当下,而不是为过去而懊悔,或者为未来而担忧。 “ 能够专注于当下的活动是非常宝贵的 ,”Epel博士说:“我认为我们的社会普遍存在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尤其是当人们精神压力很大,并且没有资源让他们能够专注于当下。” 一位诺奖获得主将正念作为研究课题无疑会带来不少非议。有些布莱克本博士的怀疑者虽然对正念练习的健康效果有怀疑,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她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当然也不乏有学者觉得这些早期研究的结果被过分宣扬和解读。 “人们对mindfulness的概念非常不舒服。”布莱克本博士说。她把这归结于对正念的不了解和正念与宗教实践的联系。“我们从来都是尽可能的谨慎,一直说‘ 这是初步结果,这是一个试点试验。 ’但是人们都不去读这些话,他们只是看到了头条标题,然后就慌了。” 不过现在情况正在改变,得益于NIH的资助,研究人员可以开发与宗教无关的基于正念的降压疗法,并且发现它们可以提供一系列健康益处,包括降低血压、提高免疫反应,和预防抑郁症。过去几年中, 多项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暂的正念也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 “现在大脑数据和这些临床数据的发布,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正念,”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Sara Lazar博士说:“但是总会有一些人不会相信它有任何好处。” 布莱克本博士对正念的观点是: 它是一个可以被研究的课题 ,只要研究方法足够强大。所以当她的研究结果指向这个方向时,她并没有因为这些研究可能对她的名声不好而退缩。 而且,她自己尝试了正念练习,加入了在圣巴巴拉的一个为期6天的集训。“我很喜欢。”她说。她仍然会抽空进行短暂的冥想,她说这会帮助她让思维更为清晰,避免忙碌和分散的思维状态。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无论科学是否走到如今这个阶段,在东方传统智慧文化中,佛教、道教都认为正念冥想可以帮助人员获取健康和长寿,甚至帮助人们进一步的发现生命的真相和奥秘,而布莱克本博士和她的同事们的研究只是再一次验证古老智慧的正确性。 你身边有练习正念的人吗?尝试去问一问,去观察一下,甚至自己也可以尝试一下,看看是否可以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文:源自“药明康德”,一心正念适当删减、调整 图:来自网络参考资料: [1] Can meditation really slow ageing?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18, from [2] Elizabeth Blackburn on the telomere effect: ‘It’s about keeping healthier for longer’.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18, from [3] The Telomere effect.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18, from [4] The science of cells that never get old.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18, from
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名人,他们都有一些有趣的 故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这些名人的故事吧!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0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非常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么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当机会像一只“烂西瓜”一样被人扔在一边,你若能发现它,并如获至宝,那么,恭喜你,你将获得成功。
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无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国因此迅速强大起来。
魏文侯讲诚信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次日下午到郊外去打猎练兵。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宴会,魏文侯准备在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是,宴会快结束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看看快到中午了,雨还是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对席间的众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郊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有人在等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走上来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大的雨,怎么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诉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众臣中有一位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马上去告诉。”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说完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往管理山林人的住处去。
人们对尼龙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尼龙制品比比皆是,但是知道它历史的人就很少了。尼龙是世界上首先研制出的一种合成纤维。
二十世纪初,企业界搞基础科学研究还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情。1926年美国最大的工业公司-杜邦公司的出于对基础科学的兴趣,建议该公司开展有关发现新的科学事实的基础研究。1927年该公司决定每年支付25万美元作为研究费用,并开始聘请化学研究人员,到1928年杜邦公司成立了基础化学研究所,年仅32岁的卡罗瑟斯(WallaceH.Carothers,1896~1937)博士受聘担任该所有机化学部的负责人。
卡罗瑟斯,美国有机化学家。1896年4月27日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顿。1937年4月29日卒于美国费城。1924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后,先后在该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28年应聘在美国杜邦公司设于威尔明顿的实验室中进行有机化学研究。他主持了一系列用聚合 方法 获得高分子量物质的研究。1935年以己二酸与己二胺为原料制得聚合物,由于这两个组分中均含有6个碳原子,当时称为聚合物66。他又将这一聚合物熔融后经注射针压出,在张力下拉伸称为纤维。这种纤维即聚酰胺66纤维,1939年实现工业化后定名为耐纶(Nylon),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合成纤维品种。
尼龙的合成奠定了合成纤维工业的基础,尼龙的出现使纺织品的面貌焕然一新。用这种纤维织成的尼龙丝袜既透明又比丝袜耐穿,1939年10目24日杜邦公在总部所在地公开销售尼龙丝长袜时引起轰动,被视为珍奇之物争相抢购,人们曾用“象蛛丝一样细,象钢丝一样强,象绢丝一样美”的词句来赞誉这种纤维,到1940年5月尼龙纤维织品的销售遍及美国各地。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45年,尼龙工业被转向制降落伞、飞机轮胎帘子布、军服等军工产品。由于尼龙的特性和广泛的用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非常迅速,尼龙的各种产品从丝袜、衣着到地毯,渔网等,以难以计数的方式出现,是三大合成纤维之一。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天王巨星”苏东坡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杜太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岁的宋太宗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宋太宗赵光义烛影斧声
汴京午门石狮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宋朝的缔造者太祖忽然驾崩,年仅50岁。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这就是太宗。赵光义
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继位又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谜:十九日夜, 大雪 飞扬,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光义入宫。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光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光义,而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然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去见光义,光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光义闯入殿内。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宋皇后一见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光义,就是承认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于是,赵光义便登基为帝。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基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一、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困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二、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三、教择偶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一汉十一年春,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威名赫赫的大将韩信在长乐宫被斩。罪名是谋反。之前,他就因为这个被夺爵削封,从统辖两淮一带八十八城的楚王贬为不过拥有几千个农户的淮阴侯。时在汉六年十月。不过,前一次谋反虚实难辨,这一次却是板上钉钉,证据确凿。
当时汉高祖刘邦正带领大军忙于平定钜鹿太守陈豨的反叛,朝内空虚。韩信见时机来到,暗中给陈豨送信,打算里应外合,一举颠覆刘氏王朝。反叛,风险至大也!不要说是在封建王朝,就是在现在的民主国家,弄不好也有牢狱之灾。如此关乎自己九族安危的大事,韩信却没有严格作好__。事情正在准备中,他却要杀掉一名得罪了他的手下人。手下人的弟弟怀恨在心,偷偷向朝廷告了密。鉴于韩信的威名,留守的吕太后不免有些紧张。
还好,此刻还有忠心耿耿的老丞相萧何在朝中。这位发现韩信军事才能的伯乐,历史仿佛注定又要要他来毁灭这匹千里马。萧何定计,诈称前线传来高祖平叛胜利的消息,按例,百官都要进宫朝贺,半信半疑的韩信刚一进宫,就被武士们捆了个结结实实。也不需要等刘邦回来了,也不需要经过什么司法程序了,特事特办,干脆利落,吕太后一声令下,就在长乐宫的钟室,一代名将身首异处。对于名人离开这个世界去远游时留下的遗言,我们臃肿的历史从不吝惜自己的页面进行记录,反正内容已是那么庞博了,再多几行字又何妨,何况韩信又是那么一位军事奇才,没有理由不记。于是,严谨的太史公司马迁带着复杂的感情记下了下面的话:“信之方斩,日,‘吾悔不用蒯通之言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在人生最后极其有限的时间里想到蒯通,那是最自然不过的反应。当初若是听了蒯通的话,以他的实力,也许头颅落地的是现在发号施令的人了。最是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建立了盖世功勋的大丈夫竟然要死在一位女子之手,这更让他恨如云山千叠。不过,事已至此,又有什么法子呢!思绪一转,如同他一生中那位唯一的对手项羽那样,也如同迷信天命的无数中国人那样,他长叹一声,将这无法接受的一切归之于上天的安排,黯然上路……
平心而论,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记述虽然没有做到真正的“不彰美,不隐恶”,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即以他写楚汉相争的两大巨头刘邦和项羽而言,写刘邦,他写了他的知人善任、宽宏大量,也写了他的粗鄙言行,无赖嘴脸;写项羽,既写他屠城纵火的残暴、刚愎自用的愚昧,也写了他对下属和士兵的仁爱关怀、对敌人作战的英勇无敌。
饶是这样,后人还对他不太满意。有人就在和县的霸王祠题联说到“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那意思是说他在写项羽时有歪曲英雄的嫌疑。没办法,谁叫你老人家是千古大史家呢,高人就要高标准要求嘛!回过头来再说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所占篇幅在书中仅次于写刘邦和项羽的,是司马迁重点记述的人物。在这篇 文章 中,司马迁用浓墨重彩写了韩信的赫赫武功,而对他功成名就直到谋反被杀,则只是泛泛而写,三两下就收了尾,由此不难看出太史公对韩信的欣赏之情。或有人言,风云年代有事可记,当然要重点记述,天下已定时无事可记,自然要简单、平淡。这话看似有理,其实不然。韩信这么一位叛逆之臣,因为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使得封建史家无法绕开,但如果一味站在正统的立场,则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其谋反的事情上,假使作者再缺点良知,完全可以往里面添点油,加点醋,甚至篡改史实,掩盖真相。那样的话,韩信就是一位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了。
正是司马迁这样史家秉笔直书,一个在风云激荡的时代里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千古名将才会栩栩然活在后来人的精神世界里。
看过名人的故事-关于名人的故事-亚历山大·弗莱明的故事的人还看了:
1. 外国名人的成功故事3个
2. 名人的故事 少年丘吉尔和弗莱明的故事
3. 名人成功的故事3个
4. 关于名人励志故事及感悟
5. 100字名人励志故事7篇
6. 有关名人成长的故事
7. 10个名人故事
8. 外国名人的励志故事大全
9. 理想励志名人故事5篇
公鸡在早上咯咯咯打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现象。在许多国家,公鸡的啼叫被当作破晓的象征。
但"公鸡为什么会在早上打鸣"?这个问题可不简单,甚至难倒了科学家。
也许你不会相信,科学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解答,并发表了一篇论文。
首先,我们得知道,公鸡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会叫,并不是只有早上才会叫。有时候,公鸡会因为有其他动物的入侵、宣告领土或其他公鸡的威胁,把啼叫作为警告。不过,没事的时候,它们确实是早上叫得最多。
多年来,科学家认为公鸡之所以在早上打鸣,是因为太阳升起后,光线由暗至明,公鸡受到光线的刺激而做出反应。不过,有些人认为,公鸡不是受到光线刺激,而是知道早上要来了才打鸣的,也就是说,公鸡有时间概念,到了早上就像闹钟一样叮叮叮地响个不停。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科学家们决定做一个实验,来看看到底哪个说法才对。
科学家先找了一批公鸡,观察它们在正常情况下的啼叫频率。结果发现,一天下来,公鸡不仅在早上会叫,在喂食时也会鸣叫。并且那些叫嚷在最前面的总是想获得更多的食物。
在正式的实验中,科学家对公鸡所处的封闭房间的光照进行了控制:光照12小时,然后关灯12小时,重复两周。结果发现,在规律的光照下,公鸡会在光照来临前两小时左右开始打鸣。
科学家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地位优势明显的鸡叫得比其他鸡更早一些,地位最高的公鸡有破晓的最优先权。然后按顺序挨个打鸣,地位最低的只能在其他鸡叫完后默默垫个底。另有研究也证实,地位越低的公鸡,打鸣的频率也越低。以上发现说明,打鸣确实是公鸡宣扬地位的一种方式。
在之后的两周,这一屋子的公鸡将进入全面的"黑暗时代",即24小时无光照。科学家发现,在第一周"黑暗时代"里,这些公鸡似乎还能记得之前12小时规律光照实验中大概的时间,在要有光照的时候开始打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鸡似乎慢慢出现了偏差,对于它们来说,原本周期是24小时一次破晓打鸣的,全黑后变成了23.8小时一次,相差了0.2小时,也就是说,在黑暗环境下,公鸡对时间的感知出现了问题。这种打鸣的规律性逐渐被打破了,它们不再相对固定地打鸣,这说明光照确实影响了公鸡打鸣。
在黑暗条件下,科学家试图通过随机时间的光照和播放公鸡的啼叫来欺它们。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刺激确实会引起一些鸣叫,但如果这种刺激是在之前光照开启的时间前后,那么它们打鸣会比其他时间点更频繁。
因此,科学家得出结论:公鸡打鸣主要是由内在的生物钟调节的,同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此外,由于公鸡在一天中的其他时间不会像光照前后(黎明)那样强烈地鸣叫,研究人员认为公鸡的"内部时钟优先于外部信号"。
那么,什么是生物钟?
诺贝尔生理学奖三位获得者的研究对此进行了解答,正是他们发现了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简单来说,人和其他动物的生物钟是由一系列的基因和蛋白共同作用而形成的24小时的节律性行为,影响了不同时间段的生理变化,比如体温、脉搏、血压、激素分泌等等。
至于公鸡为什么在早上叫的最多这一点,科学家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不过,考虑到打鸣是公鸡宣扬地位的一种方式,也许公鸡深谙 "一日之计在于晨"的道理,在早上通过打鸣确定自己的地位,可不能从一大早就乱了套。
告诉我有哪个科学家发明或发现什么东西?三个左右 毕升——活字印刷术 蔡伦——造纸术 沈括(宋朝)发现用细线系在磁针的中央(指南针) 张衡——地动仪 诸葛亮——(三国)馒头、木牛流马、孔明灯) 曲焕章——云南白药 爱迪生----电灯 电影 电报 电话 留声机 影印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费莱明—青霉素 彭奈迪脱斯—安全玻璃 比罗次—圆珠笔 西门子---发电机 本茨----汽车(内燃机趋动) 贝尔----电话 马可尼---无线电报 诺贝尔---炸药 贝尔德---英国发明家。1926年,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式电视机。 吉尔·佩尔索纳·德·洛百瓦尔---磅秤 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斯基---第一架实用直升机 罗伯特·汤姆森---第一个充气轮胎 汤姆逊(1856—1940)英国物理学家。1897发现物质结构的第一种基本粒子一电子。 富尔顿(1765—1815)美国发明家。1807年,富尔顿制成蒸汽汽船。 本茨(1844一1929)德国工程师。1868年,制成世界上第一辆三轮内燃机汽车。 伏打(1745-1829)意大分物理学家。1800年,他制成伏打电堆,不久又发明伏打电池,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稳定而持续的电流。 奥托(1832一1891)德国工程师。1876年,制成第一台四冲程回圈的煤气内燃机。使汽车和其后飞机的问世成为可能。 戴姆勒(1834一1900)德国机械工程师。1883年制成的第一台汽油机,1886年又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四轮内燃机汽车。 帕森斯(1854—1931)英国发明家。1884年制成第一台多级反动式汽轮机。 狄塞尔(1858-1913)德国工程师。1897年制造了第一台柴油机。 贝塞麦(1813—1898)英国工程师。1856年发明转炉炼钢法。 爱迪生(1847—1931)美国发明家。他一生完成1093项发明,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1897年,他成功地研制出白炽灯。 莫尔斯(1791—1872)美国发明家。1837年,发明电报机,1844年5月24日,拍发出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贝尔(1847—1922)美国发明家。1876年发明电话。 马可尼(1874—1937)义大利工程师。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1899年3月28日,他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通讯。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发明家。1867年发明安全炸药 尼古拉·特斯拉(1856年-1943年)克罗埃西亚发明家。交流电,特斯拉线圈,粒子束武器,特斯拉涡轮发动机,非同步电动机,旋转磁场,地面固定波,双线线圈,无线技术 伽利略(1564~1642)义大利发明家,发明温度计。 鲍勃——人造血管 利兰·克拉克——人造血液 告诉我有哪个科学家发明或发现什么东西 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点灯.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发明家、企业家。 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电气工程研究的实验室来进行从事发明专利而对世界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人。他发明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电灯对世界有极大影响。他一生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拥有专利一千多项。 哥白尼科学家发明或发现的故事 当时哥白尼只身一人反对力量强大的封建神学,发现了“日心说”,却被封建教众烧死,虽然后来后来被证明“日心说”也是错的,但在“太阳系”里确实说得通,哥白尼发现了真理,却躲不过封建宗教的破害。 什么科学家发明什么东西 张衡——地动仪 祖冲之——圆周率 僧一行——子午线 加利略——力学 牛顿——万有引力 卢瑟福——原子模型 波尔——量子力学 哈勃——宇宙膨胀理论 哥白尼——日心说 达尔文——进化论 瓦特--蒸汽机 中国现代有哪些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东西 :tieba.baidu./f?kz= 哪个科学家发现新东西 怎么发现的 牛顿发现地球吸引力,苹果砸了脑袋 立刻立 马上马 。 明天要交! 科学家发明或发现的故事有哪些? 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 人们都知道从苹果落地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其实那不过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宣传自然科学而编的故事。 在牛顿之前,人们已经知道有两种“力”:地面上的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天上的月球和地球之间以及行星和太阳之间都存在引力。这两种力究竟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还是同一种力的不同表现?牛顿在剑桥大学读书时就考虑起这个问题了。 牛顿23岁时,鼠疫流行于伦敦。剑桥大学为预防学生受传染,通告学生休学回家避疫,学校暂时关闭。牛顿回到故乡林肯郡乡下。他仍没有间断学习和对引力问题的思考。 那时,乡下的孩子们常常用投石器打几个转转,之后,把石头抛得很远。他们还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从头上转过,而牛奶不洒出来。 这一现像激发了牛顿关于引力的想像:“什么力使投石器里面的石头,水桶里的牛奶不掉下来呢?”这个问题使他想到开普勒和伽利略的思想。他从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广寒的月球,直至庞大的地球,进而想到这些庞然大物之间力的相互作用。这对牛顿抓紧这些神奇的思想不放,一头扎进“引力”的计算和验证中了。牛顿计划用这个原理验证太阳系各行星的行动规律。他首先推求月球和地球距离,由于引用的资料资料不正确,计算的结果错了。因为依理推算月球围绕地球转,每分钟的向心加速度应是16英尺,但据推算仅得13.9英尺。在失败的困境中,牛顿没有灰心,反而以更大的努力进行辛勤的研究。 1671年,新测量的地球半径值公布了。牛顿利用这一资料重新检验了自己的理论,同时,还利用他自己发明的微积分处理了月一地关系中不能把地球看作质点时,重力加速度的计算问题。有了这两项改进,牛顿得到了两个完全一致的加速度值。这使他认为,重力和引力具有相同的本质。他又把基于地面物体运动的三条定律(即牛顿三大定律)用于行星运动,同样得出满意的正确结论。 牛顿整整经过了7个春秋寒暑,到他30岁时终于把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全面证明出来,奠定了理论天文学、天体力学的基础。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宣告了天上地面的万物都遵循同一规律运动,彻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以来宗教势力宣扬的天上地下不同的思想,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 请你告诉我几个科学家发现真:理例子 成功女性的先驱-------居里夫人 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在逆境中成长、执著于科学精神、自强不息的一生。 居里夫人半生清贫,命运坎坷,幼年丧母,中年失夫,晚年始终被流言和疾病折磨,可谓一生都在与命运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她却懂得用恬淡的心态去面对清贫,用卓越的努力去赢得光荣。她认为:“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在这样一位庄严、勇敢、高雅、和平的伟大女性面前,时间的游走显示了它的无力,岁月的长河始终无法将这个名字从人类的纪念册中抹去。她如一朵铿锵玫瑰,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枯萎凋谢,而始终在天地间某个角落里散发著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 哪些科学家发明了什么迖尔文都发明过什么东西 主要成就:达尔文字人说过:“我一生中主要的乐趣和唯一的事业,是我的科学著作。还有一些在旅行中直接考察得到的最重要的科学成果。”如:达尔文字人所写的著名的《考察日记》和《贝格尔号地质学》、《贝格尔号的动物学》等。在他的著作中,具有特别重大历史意义的是《物种起源》,表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理论的逐步发展过程。《物种起源》的出版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因为《物种起源》的出版标志著十九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种起源》的出版,引起造化论者和具有目的论情绪的科学家们(而这些人却是占绝大多数)对达尔文学说的猛烈攻击,也引起维护达尔文主义的相应斗争,积极参加这一斗争的除达尔文字人外还有进步的博物学家,他们到处都成为达尔文学说的热烈拥护者。 我国古代科学家和近代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东西? 苏颂 (1020~1101)字子容,泉州(今福建)南安人。北宋著名科学家。他主持创制了当时先进的天文钟之一———水运仪象台,能表示天象,又能计时。苏颂所著《新仪象法要》,详细地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构造,欧洲人认为他是现代天文钟的祖先。 贾宪 北宋数学家,创制“贾宪三角”。他最著名的数学成就,是创制了一幅数字图式,即“开方作法本源图”,实际上是一个指数为正整数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被称为中国的帕斯卡三角形。 钱乙 (1032~1113)祖籍浙江,后到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定居。其著作《小儿药证真诀》是中国最早的儿科学专著,被视为中医儿科学的经典著作,钱乙被后人视为“儿科之圣”、“儿科鼻祖”。 卫朴 北宋天文学家,淮南楚州人。平民出身,因用功过度而致双目失明。他主持编纂的颇有影响的《奉元历》,在中国天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公元1075年他又主持修订《奉元历》,使之更趋完善。 李诫 字明仲,北宋郑州管城县人,著名建筑学家。他编著的古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标志著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 陈专 (1076~?)南宋农学家,一生勤奋好学,潜心研究农学理论,公元1149年著《农书》三卷,附《蚕书》一册。作品对江南水田耕作,对土地利用、土壤肥料、水稻耕种、蚕桑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是研究中国农业科学的宝贵资料。 宋慈 (1186~1249)字惠斧,福建建阳人。南宋杰出的法医学家,长期担任司法方面的官职。著有《洗冤集录》,比西方法医学专著要早350多年,可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权威著作。《洗冤集录》被译成日、英、德、法、荷等多国文字。 秦九韶 (1202~1261)南宋普州(今四川)人,杰出数学家。他仿照“九章算术”写成《数书九章》,提出了高次方程的解法,比西方早800多年。秦九韶是中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数书九章》标志著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个高峰。 郭守敬 (1231~1316)元朝著名的科学家、天文水利学家。他制造了10多种天文仪器,对天象进行观察和精密推算。所编“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是我国一位有多方面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赵友钦 (1279~1368)宋元天算物理学家。著有科学著作《革象新书》。这本书有一篇名为《小罅光景》的文章,罅就是小孔或狭缝。赵友钦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小孔成像规律,以及由此引申的物理现象。 徐寿 (1818~1884)清代科学家,精于数学和工程技术,与同时代科学家华蘅芳共同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又制成木壳轮船“黄鹄”号,这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项新成就。1871年徐寿翻译出版了《化学监源》等6部书。 顾观海 (1799~1862)清代学者,字宾王,号尚之。江苏金山人,继承世业为医生,兼通古今中西天文、算学,著作12种,在古代天文学方面有独到见解,撰《周髀算经校勘记》八卷,对天文史研究做出了贡献。 杨岫 (1699~?)清代著名农学家。字双山,陕西兴平县桑家镇人。他对种桑养蚕有深入研究,写有《豳凤广义》和《蚕政摘要》两本养蚕的书,从种桑到缫丝纺织,都有详细叙述和总结,对研究种桑养蚕技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这个问题还是得拿数据说话,外网上早有统计,但是诺奖并非一个文章讲的没明白,一般是一系列文章,但总有一篇开创性的“奠基文章”,也就是概念或理论被第一次提及的文章。以下横轴为奠基文章数量。
你可以发到网上,供大家讨论,呵呵。别的地方,发了也没用。
一般都是长篇小说,独立成册。
《自然》杂志应该非常权威吧。可是日本一个诺奖获得者统计了历年来在《自然》杂志上收录的论文。发现其中约90%的论文有问题。这说明科研是在不断进步的。有的科研结果有问题,但是当时的水平发现不了。而另一个极端是,有的科研太超前,以至于当时的权威的都理解不了,所以发表在级别很低的刊物也正常。 像“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米国总统一样,其它的“诺贝尔奖”也会根据西方人的需要,胡乱颁发。例如:“光电效应”忽视了金属氢的“磁力矩”切割地球磁力线释放的电磁波。 这很正常。其实也就说明了,现在中国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和很多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刊物崇拜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要想了解其中的原因,首先必须要了解期刊发表的过程。学术刊物的选稿基本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叫做编辑选稿,另一种叫做同行评议。所谓编辑选稿很好理解,就是指由期刊编辑对所有的来稿进行审查,然后决定是否刊发。同行评议指的是,期刊编辑只做一些最基础的筛选工作,一般是针对文章本身的格式规范和作者本人的资历要求进行简单的初步审查,至于论文的实际水准是否过关值得刊发则由该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在评审通过以后,则安排刊发。 同行评议是在国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逐步成熟的一种学术刊物的选稿方式。在中国引进的时间大约是在世纪之交。就现在来看,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刊物的主流选稿方式。编辑选稿的期刊还有但是数量很少,而且学术地位普遍不高。 因此,现在要在优质期刊上发论文,就必须通过同行评议来完成。 接下来谈一谈这套制度的优缺点。 这套机制设计的初衷有两点。第一,随着科研的逐步深化和细化,学术编辑本身也不可能了解该学术领域内所有领域的发展状况,也就使其很难对非常专业细分领域的论文进行评判。在这个时候,让具有评判能力的同行专家承担这种责任,确实有合理性。第二,无论是谁来做编辑都会有自己的选稿偏好,这种偏好会带来主观方面的扭曲。引入同行评议,弱化编辑权力,可以降低编辑选稿的主观性,让学术期刊的选稿过程更加客观化。 应该说这种设想在后来的实践当中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所以将这种设想作为同行评议的优点来看待,其实也没有太大问题。不过同行评议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随着这套制度的推行,时间越来越长,缺陷暴露的也就越来越明显。 第一,同行评议容易形成小圈子文化。因为能够参与这个评价过程的学者其实不多,很多学者相互之间都有联络,于是就会形成相互之间提携把持学术权力的小圈子现象。这实际上对于学术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光中国如此,西方学界也存在这种问题。 第二,同行评议模式下更倾向于支持常规研究成果的发表,而不是开创性研究成果的发表。这个原因比较简单,开创性研究成果,由于具有突破性,会使得很多既有的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立即失去价值,因此很容易受到学术领域内大量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人又具有了同行评议的权力,那么他们就会阻止此类成果在期刊上发表。所以同行评议模式实际上是不利于开创性研究成果发表的。这也是国外很多学者对于这种选稿模式的批判所在。 除了同行评议的审稿模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导致顶级期刊很难发表具有突破性 历史 价值意义论文的原因在于这些期刊对于研究成果的完善性要求比较高。而很多突破性研究,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实现成果的完善化,所以相比较常规研究来说,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优势。 纵观多年来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这种顶级论文最后却只能到非顶级乃至于很多不知名的期刊上发表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关于人口红利的论文是发表在一所大学学报上的。某些学者的论文甚至于没有公开发表,只是在业内传播。有一些是会议论文。甚至于某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以报告的形式传播出来的。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大学当中普遍存在的期刊崇拜论是非常可笑的。大部分论文在发表后10年以内的引用次数是小于5次的。甚至于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写完以后是没有任何引用的。而顶级期刊当中的论文,绝大部分也经受不了时间的考验,10年以后依然能够被人提及的人凤毛麟角。
一般都是长篇小说,独立成册。
《自然》杂志应该非常权威吧。可是日本一个诺奖获得者统计了历年来在《自然》杂志上收录的论文。发现其中约90%的论文有问题。这说明科研是在不断进步的。有的科研结果有问题,但是当时的水平发现不了。而另一个极端是,有的科研太超前,以至于当时的权威的都理解不了,所以发表在级别很低的刊物也正常。 像“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米国总统一样,其它的“诺贝尔奖”也会根据西方人的需要,胡乱颁发。例如:“光电效应”忽视了金属氢的“磁力矩”切割地球磁力线释放的电磁波。 这很正常。其实也就说明了,现在中国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和很多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刊物崇拜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要想了解其中的原因,首先必须要了解期刊发表的过程。学术刊物的选稿基本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叫做编辑选稿,另一种叫做同行评议。所谓编辑选稿很好理解,就是指由期刊编辑对所有的来稿进行审查,然后决定是否刊发。同行评议指的是,期刊编辑只做一些最基础的筛选工作,一般是针对文章本身的格式规范和作者本人的资历要求进行简单的初步审查,至于论文的实际水准是否过关值得刊发则由该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在评审通过以后,则安排刊发。 同行评议是在国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逐步成熟的一种学术刊物的选稿方式。在中国引进的时间大约是在世纪之交。就现在来看,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刊物的主流选稿方式。编辑选稿的期刊还有但是数量很少,而且学术地位普遍不高。 因此,现在要在优质期刊上发论文,就必须通过同行评议来完成。 接下来谈一谈这套制度的优缺点。 这套机制设计的初衷有两点。第一,随着科研的逐步深化和细化,学术编辑本身也不可能了解该学术领域内所有领域的发展状况,也就使其很难对非常专业细分领域的论文进行评判。在这个时候,让具有评判能力的同行专家承担这种责任,确实有合理性。第二,无论是谁来做编辑都会有自己的选稿偏好,这种偏好会带来主观方面的扭曲。引入同行评议,弱化编辑权力,可以降低编辑选稿的主观性,让学术期刊的选稿过程更加客观化。 应该说这种设想在后来的实践当中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所以将这种设想作为同行评议的优点来看待,其实也没有太大问题。不过同行评议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随着这套制度的推行,时间越来越长,缺陷暴露的也就越来越明显。 第一,同行评议容易形成小圈子文化。因为能够参与这个评价过程的学者其实不多,很多学者相互之间都有联络,于是就会形成相互之间提携把持学术权力的小圈子现象。这实际上对于学术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光中国如此,西方学界也存在这种问题。 第二,同行评议模式下更倾向于支持常规研究成果的发表,而不是开创性研究成果的发表。这个原因比较简单,开创性研究成果,由于具有突破性,会使得很多既有的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立即失去价值,因此很容易受到学术领域内大量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人又具有了同行评议的权力,那么他们就会阻止此类成果在期刊上发表。所以同行评议模式实际上是不利于开创性研究成果发表的。这也是国外很多学者对于这种选稿模式的批判所在。 除了同行评议的审稿模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导致顶级期刊很难发表具有突破性 历史 价值意义论文的原因在于这些期刊对于研究成果的完善性要求比较高。而很多突破性研究,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实现成果的完善化,所以相比较常规研究来说,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优势。 纵观多年来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这种顶级论文最后却只能到非顶级乃至于很多不知名的期刊上发表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关于人口红利的论文是发表在一所大学学报上的。某些学者的论文甚至于没有公开发表,只是在业内传播。有一些是会议论文。甚至于某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以报告的形式传播出来的。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大学当中普遍存在的期刊崇拜论是非常可笑的。大部分论文在发表后10年以内的引用次数是小于5次的。甚至于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写完以后是没有任何引用的。而顶级期刊当中的论文,绝大部分也经受不了时间的考验,10年以后依然能够被人提及的人凤毛麟角。
1958年。
美国科学家提出激光原理是在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和汤斯提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为此发表论文,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
简介:
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核能、电脑、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
原子受激辐射的光,故名“激光”: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再从高能级回落到低能级的时候,所释放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
激光应用很广泛,有激光打标、激光焊接、激光切割、光纤通信、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武器等,激光系统可分为连续波激光器和脉冲激光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激光
美籍科学家爱因斯坦发表哪项论文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布朗运动 2.光电效应 正确答案:光电效应 1905年,爱因斯坦获苏黎世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美国科学家提出激光原理是在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和汤斯提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为此发表论文,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核能、电脑、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
原子受激辐射的光,故名“激光”: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再从高能级回落到低能级的时候,所释放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
激光应用很广泛,有激光打标、激光焊接、激光切割、光纤通信、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武器等,激光系统可分为连续波激光器和脉冲激光器。
1901-1904年,在德国权威杂志《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5篇有关热力学和黑体辐射等方面的研究。1905年3月,《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文中提出光量子学说和光电效应的基本定律,并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物体的波粒二象性,从而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为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5年4月,《分子尺度的新测定》(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5年5月,《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有力地提供了原子真实存在布朗运动的证明)1905年6月,长篇文献《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提出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理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1905年9月,《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提出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E=mc^2,为原子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16年《广义相对论基础》(提出了大质量物体的存在可引起时空连续场的弯曲,为黑洞、大爆炸等新的宇宙论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