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中国海上油气发表论文

中国海上油气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海上油气发表论文

第一作者1、Honghan Chen, Changmin Chen, Xiong Pang, Jiahao Wang, Wanzhong Shi. Naturalgas source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shallow water area of the Panyulower uplift: An insight into the deep water prospects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Basin,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6, 89(1-3): 47-52(SCI)2、Honghan Chen, Jiahao Wang, Yuhong Xie & Zhenfeng Wang. Geothermometry and geobarometry of overpressured environments in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Geofluids, 2003, 3(3): 177-188(SCI)3、Honghan Chen, John Parnell, Zaisheng Gong and Sitian Li. Observation of catastrophic degassing from the mantle-crust in Yinggehai basin, South China Sea.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4, 15(3): 295-305(EI) 4、Honghan Chen, John Parnell, Zaisheng Gong. Large-scale seismic thermal anomaly linked to hot fluid expulsion from a deep aquifer.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6, 89(1-3): 53-56(SCI)4、Honghan Chen, Li Sitian, Sun Yongchuan et al.. Two petroleum systems charge YA13-1 gas field in Yinggehai and Qiongdongnan Basins, South China Sea, AAPG Bulletin, 1998, 82(5A): 757-772(SCI)5、Honghan Chen, Shuzhen Yao, Jiahao Wang & Chunquan Li. The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fluid-bearing natural gas inclusions for geothermometer & geobarometer of overpressured environments in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2, 13(3): 240-247(EI)6、Honghan Chen, Sun Yongchuan, Zhang Qiming et al.. Calculation of potential gas amount using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5, 40(20): 1729-1733 (SCI)7、Honghan Chen, Zhang Qiming, Shi Jixi. Evidence of fluid inclusion for thermal fluid-bearing hydrocarbon movements in Qiongdongnan Basin,South China Se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1997, 40(6): 648-655(SCI)8、陈红汉, 董伟良, 张树林, 等. 流体包裹体古压力模拟技术在成藏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23(3): 207-2119、陈红汉, 龚再升, John Parnell. 碎屑石英颗粒继承性裂纹和空隙胶结物中同生流体包裹体——获取古环境温度和盐度又一新途径. 天然气工业,2002, 22(1): 9-13(EI)10、陈红汉,地质流体:多学科技术和概念的相互渗透——第二届国际沉积盆地和造山带流体演化、运移和相互作用大会简介,地球科学进展,1998,13(2):204-20611、陈红汉,李纯泉, John Parnell. 流体包裹体地层学及其在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中的应用.地球科学,2002,27(增刊):329-33212、陈红汉,李思田,活动热流体与成藏、成矿动力学研究进展,地学前缘,1996,3(3-4):259-26213、陈红汉,孙永传,李思田,沉积盆地异常超压与岩石破裂耦合动力学模型综述,地质科技情报,1994,13(4):65-7114、陈红汉,孙永传,李思田等,莺—琼盆地烃类气源岩判断及评价,“八五”地质科技重要成果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选集,中国地质学会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5、陈红汉,孙永传,叶加仁,莺—琼盆地的独特埋藏史,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4,8(5):329-33616、陈红汉,孙永传,张启明,运用δ13C瑞利模型判断气藏运聚过程,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2):29-3317、陈红汉,孙永传,张启明等,运用稳定碳同位素比值评价气源岩理论潜在生气率,科学通报,1995,40(10):924-92718、陈红汉,杨甲明等,莺—琼盆地YA13-1气田成藏过程分析,石油学报,1997,18(4):32-37(ISR)19、陈红汉,张启明, 施继锡. 琼东南盆地含烃热流体活动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中国科学(D辑),1997,27(4):343-34820、陈红汉. 沉积盆地C-He天然气系统研究进展.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 15(4):295-29821、陈红汉. 第三届国际地质流体大会简介.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2): 288-28922、陈红汉.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28(2): 143-15023、陈红汉. 运用系统熵折衷法选择最佳分组组间距的尝试. 地质科技情报,1988,8(3):109-114第二作者1、Gong Zaisheng; Honghan Chen, Sun Yongchuan. Coupling processes between self-oscillation of formation pressure and periodic migration-accumulation of naturalgases in Yinggehai Basin, South China Se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0, 43(5): 494-500(SCI)2、John Parnell & Honghan Chen et al. Significance of fibrous mineral veins in hydrocarbon migration: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0, 69-70: 623-627(SCI)3、John Parnell & Honghan Chen.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to understanding oil charge, Pre-Salt succession, offshore Angola.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7, 2003:275-283 (SCI)4、John Parnell & Honghan Chen.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to understanding fluid migration, including oil charge, Pre-Salt succession, offshore Angola. Petroleum Systems and Evolving Technologies in African E & P. 2000, Elsevier, UK5、John Parnell and Honghan Chen. Hot oil in the Russian Arctic: Precipitation of vanadiferous bitumens, Novaya Zemlya. Mineral Deposi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th Century, Piestrzynski et al. (eds.), 2001: 71-74(SCI)6、LI Chun-quan, Honghan Chen, Li Sitian. Hydrocarbon charging histories of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 in the Tahe oil field, Tarim Basin, China.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4, 5(8): 976-9787、SHI Wangzhong, Chen Honghan, Zhang Ximing and Chen Huichao. Prediction of overpressure contributed mainly by structural compression using impedance inversion in Kuqa depression, Tarim basin.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4, 15(3): 341-348(EI)8、SHI Wanzhong, CHEN Honghan, CHEN Changmin, PANG Xiong, ZHU Ming. Pressure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China.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 2007, 1(2): 241-250(SCI)9、Wanzhong Shi, Honghan Chen, Ximing Zhang and Huichao Chen. Prediction of Overpressure Contributed Mainly by Structural Compression Using Impedance Inversion in Kuqa Depression, Tarim Basi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 2004, 15(3): 341-34810、高秋丽, 陈红汉. 莺歌海盆地LD8-1构造古压力热动力学模拟.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5, 17(2): 84-8811、龚再升, 陈红汉, 孙永传. 莺歌海盆地流体压力自振荡与天然气幕式成藏的耦合特征. 中国科学(D), 1999, 29(1): 68-7312、郝雪峰, 陈红汉, 高秋丽, 宋国奇. 东营凹陷牛庄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微观充注机理.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 31(2): 182-190(EI)13、李纯泉, 陈红汉, 张树林. 琼东南盆地压力场及其演化特征. 新疆石油地质,2002, 23(5): 389-39114、李纯泉, 陈红汉, 张希明, 等.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石油学报, 2005,26(1): 42-4615、李纯泉, 陈红汉. 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天然气工业,2007, 27(8): 20-22(EI)16、刘建章, 陈红汉, 李剑, 等. 伊-陕斜坡山2段包裹体古流体势恢复及天然气聚集条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32(1): 94-98(EI)17、刘建章, 陈红汉, 李剑, 等. 运用储层流体包裹体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期. 地质科技情报, 2005, 24(4): 60-6618、石万忠, 陈红汉, 陈长民, 等.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移模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 31(2): 229-236(EI)19、石万忠, 陈红汉, 陈长民, 庞雄, 朱明.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移模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 31(2): 229-236. (EI)20、石万忠, 陈红汉, 何生. 库车坳陷构造挤压增压的定量评价及其超压成因. 石油学报, 2007, 28(6): 59-65(EI)21、石万忠, 陈红汉, 张希明, 陈惠超. 阳霞凹陷超压成因及与油气成藏关系探讨.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5, 30(2): 221-227(EI)22、石万忠, 陈红汉, 张希明, 等. 阳霞凹陷超压成因及与油气成藏关系.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5, 30(2): 221-227(EI)23、孙永传,陈红汉, 李惠生. 莺—琼盆地热流体活动与有机/无机成岩响应,地球科学,1995,20(3):276-28224、孙永传,陈红汉,石油地质动力学的内涵与展望,地学前缘,1995,2(3):9-425、王碧维, 陈红汉, 宋国奇.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油气成藏期次划分.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1): 33-3526、王存武, 陈红汉, 陈长民, 等.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扇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32(2): 247-252, 266(EI)27、王存武, 陈红汉, 陈长民, 等. 珠江口盆地深水扇识别和油气成藏关键要素.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 29(3): 12-1628、王存武, 陈红汉, 施和生, 等.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天然气成因研究. 天然气工业, 2005, 25(8): 6-8(EI)29、王家豪, 陈红汉, 王华, 等. 前陆盆地二级层序内可容纳空间发育演化及三级层序对比.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5, 30(2): 140-146(EI)30、王树昆, 陈红汉, 徐兴永. 塔巴庙区块下石盒子组盒一段储层岩石成分和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 南方油气, 2006, 19(1): 20-2331、杨香华, 陈红汉, 叶加仁, 等. 渤中地区大型湖泊三角洲地发育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 14(4): 226-23132、姚光庆, 陈红汉, 何仕斌等. 渤中地区第三系储层地质特征.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 15(4): 249-253第三作者1、John Parnell, Mazzini A and Honghan Chen.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ofchemosynthetic carbonates: Strategy for seeking life on Mars. Astrobiology, 2002,2(1): 43-57(SCI)2、John Parnell, Middleton D and Honghan Chen et al. The use of integrated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in constraining oil charge history and reservoir compartmentation: examples from the Jeanne d’Arc Basin, offshore Newfoundland.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1, 18:535-549(SCI)3、John Parnell, Middleton D and Honghan Che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reservoir compartmentation in the Jeanne d’Arc Basin, offshore Newfoundland: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 stratigraphy. Calgary in Canada, 2000 (not in paginated) (SCI)4、John Parnell, Watt G, Honghan Chen, Wycherley H et al.. Kaolin polytype evidence for a hot-fluid pulse along Caledonian thrusts during rifting of the European Margin. Mineralogical Magazine, 2004, 68(3): 419-432(SCI)5、Jorden Kelly, Parnell J & Honghan Chen.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to studies of fractured sandstone reservoirs.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0, 69-70: 705-709(SCI)6、单秀琴, 李剑, 胡国艺, 陈红汉, 等. 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和计算油气的充注史和古流体势——以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上古生界为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28(2): 159-1657、杜灵通, 吕新彪, 陈红汉. 济阳坳陷二氧化碳气藏的成因判别.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27(5): 629-6328、郭小文, 何生, 陈红汉. 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讨论与应用. 地质科技情报, 2007, 26(1): 71-769、石万忠, 何生, 陈红汉. 多地震属性反演在地层压力预测中的应用. 石油物探, 2006, 45(6): 580-58510、马红强,陈强路,陈红汉. 盐水包裹体在成岩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2003, 25(增刊): 601-60611、庞雄, 陈长民, 陈红汉, 等. 白云深水区油气成藏动力条件研究. 中国海上油气, 2008,20(1): 9-1412、汤华云, 郑建平, 陈红汉, 等. 山东半岛第三纪基性火成岩He-Ar同位素与岩浆起源. 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 2007, 37(4): 451-459(SCI)13、汪立君, 郝芳, 陈红汉, 等. 中国浅层油气藏的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分析. 地质通报,2006, 25(9-10): 1079-108714、王家豪, 王华, 陈红汉, 等. 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其沉积、地层响应——以库车坳陷下白垩统为例.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北京大学), 2007, 14(4): 114-12215、王家豪, 王华, 陈红汉, 等. 一幕完整的前陆盆地构造演化的地层记录:库车坳陷下白垩统. 地质科技情报, 2006, 25(6): 31-3616、杨计海,罗晓容,陈红汉,何丽娟,汪集旸. 莺歌海盆地中央泥拱带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模式分析.

石油、天然气核心期刊: 1. 石油勘探与开发 2. 石油学报 3. 天然气工业 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5. 石油化工 6. 石油实验地质 7. 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8. 石油钻采工艺 9. 油田化学 10. 新疆石油地质 11.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 石油机械 13. 钻采工艺 14. 石油炼制与化工 1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6.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1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8.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9. 油气储运 20. 石油天然气学报 21. 中国海上油气 22. 石油钻探技术 23.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4. 石油物探 25. 油气田地面工程 26. 天然气地球科学 27. 石油学报 . 石油加工 28. 测井技术 29. 断块油气田

中国海上油气期刊投稿

这是国内中文核心一些石油相关期刊,供您参考一下:1. 石油勘探与开发2. 石油学报3. 天然气工业 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5. 石油化工 6. 石油实验地质7.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 石油钻采工艺9. 油田化学10. 新疆石油地质 11.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石油机械 13.钻采工艺 14. 石油炼制与化工1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6.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8.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19. 油气储运20. 石油天然气学报21.中国海上油气22. 石油钻探技术 23.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4. 石油物探25. 油气田地面工程26.天然气地球科学27.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8.测井技术29.断块油气田 其中石油学报是EI部分收录。 国外SCI收录期刊主要有:1. AAPG BULLETIN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通报》美国 2.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加拿大石油地质学通报》加拿大 3.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FUELS AND OILS 《燃料与石油化学和工艺学》美国 4.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中国炼油与石油化工》中国 5. GEOARABIA 《中东石油地球科学杂志》巴林 6. HYDROCARBON PROCESSING 《烃加工》美国 7. INTERNATIONAL GA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国际天然气工程与管理》英国 8.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加拿大石油技术杂志》加拿大 9.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地球物理学与工程学》英国 10.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石油地质学杂志》英国 11.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石油科学和石油工程杂志》荷兰 12. JOURNAL OF THE JAPAN PETROLEUM INSTITUTE 《日本石油学会志》日本 13. OIL & GAS JOURNAL 《石油与天然气杂志》美国 14. OIL & G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UE DE L INSTITUT FRANCAIS DU PETROLE 《石油、天然气的科学与技术;法国石油研究所杂志》法国 15. OIL GAS-EUROPEAN MAGAZINE 《欧洲石油气杂志》德国 16. OIL SHALE 《油页岩》爱沙尼亚 17. PETROLEUM CHEMISTRY 《石油化学》美国 18. PETROLEUM GEOSCIENCE 《石油地质科学》英国 19. PETROLEUM SCIENCE 《石油科学》德国 20.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石油科学与技术》美国 21. PETROPHYSICS 《岩石物理学》美国 22. SPE DRILLING & COMPLETION 《石油工程师协会钻井与完井》美国 23. SPE JOURNAL 《石油工程师协会杂志》美国 24. SPE PRODUCTION & OPERATIONS 《石油工程师协会生产和操作》美国 25. 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 ENGINEERING 《石油工程师协会油藏评估与工程》美国 26. VISION TECNOLOGICA 《技术视野》委内瑞拉 SPE相对容易一些

有 石油化工。

1.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 新疆石油地质3. 油田化学 4. 油气储运5. 石油机械6. 石油勘探与开发7. 石油学报 8.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9. 石油实验地质 10.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11. 石油物探12.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3. 石油化工14. 石油钻探技术15.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6.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7.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 石油钻采工艺19.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 石油炼制与化工21. 中国海上油气 22. 断块油气田 23. 钻采工艺 24. 测井技术 25.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6. 石油天然气学报 27. 油气田地面工程

给您推荐一个自助投稿网站——万维书刊,上面的刊物非常全,包括各类的刊物,电子邮箱基本都有,并且大多还能连接登录他们的官方网站。此投稿网用着很方便,过去看看吧! 此投稿网的特点:自助投稿、非中介、高校教师创办、免费、直接投稿编辑部、可以收藏期刊、保存投稿记录、期刊点评、连接期刊官网等,功能齐全。每个刊物的电子邮箱都来自官网或者知网、万方等权威网站。 请收藏并且介绍给同学们吧,让他们投稿时也省一份心!祝投稿顺利!心情愉快! 您谷歌键入“万维书刊”,首页便是!

中国海上油气期刊在线投稿

给您推荐一个自助投稿网站——万维书刊,上面的刊物非常全,包括各类的刊物,电子邮箱基本都有,并且大多还能连接登录他们的官方网站。此投稿网用着很方便,过去看看吧! 此投稿网的特点:自助投稿、非中介、高校教师创办、免费、直接投稿编辑部、可以收藏期刊、保存投稿记录、期刊点评、连接期刊官网等,功能齐全。每个刊物的电子邮箱都来自官网或者知网、万方等权威网站。 请收藏并且介绍给同学们吧,让他们投稿时也省一份心!祝投稿顺利!心情愉快! 您谷歌键入“万维书刊”,首页便是!

《油气田地面工程》北大核心

石油、天然气核心期刊: 1. 石油勘探与开发 2. 石油学报 3. 天然气工业 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5. 石油化工 6. 石油实验地质 7. 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8. 石油钻采工艺 9. 油田化学 10. 新疆石油地质 11.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 石油机械 13. 钻采工艺 14. 石油炼制与化工 1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6.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1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8.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9. 油气储运 20. 石油天然气学报 21. 中国海上油气 22. 石油钻探技术 23.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4. 石油物探 25. 油气田地面工程 26. 天然气地球科学 27. 石油学报 . 石油加工 28. 测井技术 29. 断块油气田

这是国内中文核心一些石油相关期刊,供您参考一下:1. 石油勘探与开发2. 石油学报3. 天然气工业 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5. 石油化工 6. 石油实验地质7.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 石油钻采工艺9. 油田化学10. 新疆石油地质 11.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石油机械 13.钻采工艺 14. 石油炼制与化工1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6.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8.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19. 油气储运20. 石油天然气学报21.中国海上油气22. 石油钻探技术 23.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4. 石油物探25. 油气田地面工程26.天然气地球科学27.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8.测井技术29.断块油气田 其中石油学报是EI部分收录。 国外SCI收录期刊主要有:1. AAPG BULLETIN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通报》美国 2.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加拿大石油地质学通报》加拿大 3.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FUELS AND OILS 《燃料与石油化学和工艺学》美国 4.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中国炼油与石油化工》中国 5. GEOARABIA 《中东石油地球科学杂志》巴林 6. HYDROCARBON PROCESSING 《烃加工》美国 7. INTERNATIONAL GA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国际天然气工程与管理》英国 8.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加拿大石油技术杂志》加拿大 9.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地球物理学与工程学》英国 10.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石油地质学杂志》英国 11.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石油科学和石油工程杂志》荷兰 12. JOURNAL OF THE JAPAN PETROLEUM INSTITUTE 《日本石油学会志》日本 13. OIL & GAS JOURNAL 《石油与天然气杂志》美国 14. OIL & G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UE DE L INSTITUT FRANCAIS DU PETROLE 《石油、天然气的科学与技术;法国石油研究所杂志》法国 15. OIL GAS-EUROPEAN MAGAZINE 《欧洲石油气杂志》德国 16. OIL SHALE 《油页岩》爱沙尼亚 17. PETROLEUM CHEMISTRY 《石油化学》美国 18. PETROLEUM GEOSCIENCE 《石油地质科学》英国 19. PETROLEUM SCIENCE 《石油科学》德国 20.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石油科学与技术》美国 21. PETROPHYSICS 《岩石物理学》美国 22. SPE DRILLING & COMPLETION 《石油工程师协会钻井与完井》美国 23. SPE JOURNAL 《石油工程师协会杂志》美国 24. SPE PRODUCTION & OPERATIONS 《石油工程师协会生产和操作》美国 25. 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 ENGINEERING 《石油工程师协会油藏评估与工程》美国 26. VISION TECNOLOGICA 《技术视野》委内瑞拉 SPE相对容易一些

中国石油天然气未发表论文

清远中石油市场调研总监是张宏安。张宏安,现任清远中石油市场调研总监,负责清远中石油市场的调研与分析,以及政策性分析和决策。他曾就职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研究院、国家能源局油气分析研究所、中石油市场研究部等机构,担任高级研究员、副研究院长、副处长等职务。他教育背景深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讲师,并获得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他擅长石油市场研究与分析,曾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发表多篇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尊敬和赞赏。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研究生就业前景如下:

就业前景很好。

石油与天然气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很不错的,毕业生可以从事在石油勘探开发途中的钻井(又涵盖泥浆、固井)、采油(又涵盖修井、注水)、集输等专业岗位;还可以去油田从事石油钻井、采油、修井、石油设备制造与维护等领域从事现场生产操作、运行、维护和生产管理工作。薪水待遇很好。

石油与天然气可以说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可以比喻成现代经济的血液。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也是世界第五产油国。石油工程作为一项基础工业,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石油工程在石油的钻探、开采、运输、配送都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目前继续大量高文化和职业技能的专业型石油工程人才。

因此,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就业空间是巨大的。目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达到了100%。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硕士这类从事石油与天然气钻探、开发、储存、运输、工程施工规划与管理的高层次人才,更是高薪就业。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中国对石油的发展战略是在加快开发国内石油资源的同时,加大国际间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合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均需要大量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尤以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硕士为重。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网 慧聪网石油行业网 世界石油网 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中国石油石化装备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华石油信息网 试试看看吧

朱小鸽

吴崇筠(1921~1995),沉积学家,我国沉积岩石学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创建了第一批石油地质实验室,主编了石油高校第一本《沉积岩石学参考教材》与《沉积岩石学》,是我国石油高校沉积岩石学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先驱。她提出并总结了大庆油田萨尔图砂岩体的分布、结构、沉积特点,为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获石油工业部“红旗手”称号。其专著《沉积岩》是国内第一本沉积岩石学专著。她创立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主编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专著,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重要价值,由石油工业出版社两次出版,并出版了该书英文版。她为我国石油工业与沉积岩石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地质学史论丛·6·

吴崇筠,四川江津县人。1938年,南开中学迁到重庆,吴崇筠初中未毕业,即以同等学历报考南开高中,得到录取。1941年高中毕业考大学时,一些著名大学各自分别在不同日期报名考试,吴崇筠报考了5个大学:成都华西坝医学院,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重庆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及中央大学地质系;先后发榜,竟然都被录取。她本喜欢物理和农业,但认为国家富强,资源开发利用是大关键,不仅“抗战”需要,子孙后代也需要。哥哥不放心她独自远行昆明,最终进了中央大学地质系。

中央大学地质系的同班只她一位女生。她学习努力,以致毕业时系里的老师都不肯放她走。1945年毕业后当了张更系主任和李学清教授的助教。“抗日”战争胜利后,随中央大学到南京。

1947年,吴崇筠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地质系留学,师从系主任拉塞尔博士(R.S.Russell),研究沉积物中的微古生物学。1949年夏季获得硕士学位,8月与同校留学生朱康福结婚。1950年1月到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不久即响应新中国的召唤于1950年9月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夫妻共同回到祖国,11月进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吴崇筠夫妇把带回的将近2000美元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1951年,她生下第一个孩子后56天就参加了全国第一届石油展览会的筹办。根据苏联专家来华后提出的勘探方针“自西而东”,石油总局组织勘探队。1952年春节后不久,与几位老师带一批年轻人西出玉门关,以全队唯一女性又是小队长身份,深入现场,在青草湾、红树峡、积阴功台等处进行地质勘探,后调到玉门担任实验室主任,组建新的实验室。1953年春末,她再次出差去四川和西安。一年半之间,在玉门、成都、西安三处分别筹建第一批石油勘探实验室。

1954年,她到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任地质勘探系矿物岩石教研室(简称岩矿室)主任,副教授,讲授本专业的沉积岩石学、普通岩石学、结晶矿物学、光性矿物学及钻井物探专业的岩石学等。当时主要采用苏联教科书,不适合我国具体情况,要重新编写教材。作为教研室主任,她一边授课,一边组织安排和编写教材,同时组建实验室。

1959年9月,松辽盆地松基三井喷油,12月,吴崇筠将刚刚出生4个月的第三个孩子断奶,陪同苏联专家前往。1960年春大庆会战开始,3月,吴崇筠与石油学院的一批师生到大庆,石油部领导点名让她负责组建地质实验室;7月份,调去前线指挥部对比大队任岩心队队长,专搞钻井岩心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是当时取全取准数据的重要一环。指挥部领导人包括余秋里部长曾听她讲解地质知识,从此被称为吴教授。直到年底才回京。1962年再去大庆并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大庆油田开发期间她先后6次去大庆工作,被石油工业部授予“红旗手”称号。

1963年,吴崇筠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2月,周总理在全国人大第二届第四次会议上宣布我国石油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她在人民大会堂听了报告,为祖国的逐渐富强而激动不已,为自己能参与其中做些工作而欣慰。

1969年11月,吴崇筠随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东营,1970年为第一批工农兵学员讲课,带野外实习,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特点因材施教,深受好评。

1974年借调回北京,当时世界上已发现不少大油田在碳酸盐岩中,我国南方也有大面积的碳酸盐岩沉积,部领导把这一课题交给她。吴崇筠翻译并摘编国际上有关碳酸盐岩的重要文献,进行现场调查,多次为碳酸盐岩学习班、研讨会讲课。

1977年,吴崇筠调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1978年任院副总地质师,在沉积室工作,是该院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85年,“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吴崇筠是主要参加者。她是中国石油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二、三届理事,沉积学会副理事长。

吴崇筠历经8年,抱病完成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编写。该书由石油工业出版社于1992年两次出版,1993年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1994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该书英文版。当时吴崇筠已于1995年8月7日去世,享年74岁。

一、新中国石油地质实验室的创建人

吴崇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回国的留美学生之一。当时国家严重缺油,国家领导人已经注意到石油的重要性,勘探找油成为石油管理总局的第一要务。根据苏联专家的意见甘肃-青海一带是重点,1952年春她与勘探队西出玉门关,深入西北高原进行野外地质勘探,并任小队长。野外工作加强了,很快就显露出实验室工作跟不上。吴崇筠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时的硕士研究课题就是对标定沉积岩年代起决定性作用的微古生物学的研究,大部分工作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因此总局把她调回玉门担任实验室主任,组建新的实验室。她在当时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组织实验室,调配试验设备,培训人才。她按不同的实验项目,分组定向培训专业人员,使实验室工作得以较快地全面展开,配合野外工作上了轨道,成为国内第一个石油地质实验室,很快完成了古、新近系岩矿综合剖面,对缺少生物化石的陆相古、新近系地层划分起了很大作用,为确定钻井目标层位提供了依据,开创了岩矿工作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同时培养了一批年轻人。

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断开展,实验分析工作日益加重,实验技术的推广迫在眉睫。1953年她又去四川组建实验室,下半年在西安建成全国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培训更多的年轻人。当时她正怀着第二个孩子,却没有告诉同事。只是随身带一把开水煮过的剪刀和几块纱布以防万一,跑野外时路途崎岖不平,她就把手放在座位,坐在自己的手上以减少颠簸。

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实验室就这样建立起来,为石油勘探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基础数据与分析成果,大大提高了油气勘探开发的科学水平,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她当年培训的人员,后来都成为这方面的骨干。

1960年春,吴崇筠参加大庆会战,石油部领导点名让她负责组建地质实验室。后又去前线指挥部下属的对比大队任岩心队队长。钻井岩心的对比分析是摸清油藏地层情况、计算储量、制定开发方案的重要方面,是“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种数据”的重要一环。但钻井取心既麻烦又影响进尺,钻井队不很重视。为了提高取心率与保证岩心质量,她带领队员到井队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宣讲取心工作的重要与意义。在各级领导与工人的支持下,大幅度提高了取心率,关键井位上的取心率与岩心质量都达到要求。当年大庆会战的条件极其艰苦,她带领全组人员自己动手收集、搬运岩心,并自己拼装活动板房作为实验室,对岩心进行整理、保管、分析。根据岩心数据和其他地质资料建成了大庆油田生产实验区地宫。为大庆油田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石油高校沉积岩石学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先驱

1954年,吴崇筠调到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是该校讲授沉积岩石学的第一人。当时高教部指定以苏联教材为主,但并不适用。她一边担任繁重的授课任务,一边自学俄语,从美国带回的两大箱英文书籍只能在家中查看;编写了约30万字的《沉积岩石学参考教材》,大大提高了沉积岩石学的教学水平。这本北京石油学院铅印的教材是全国石油系统高校沉积岩石学教材的先导。在此参考教材的基础上,1962年她又主编了石油高校教材《沉积岩石学》,38万字,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沉积岩石学教科书,也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沉积岩石学教材。从此国内几乎所有高校的相关专业都采用这一教材,使用范围远远超过石油院校,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1963年,吴崇筠又组织各石油厂矿专家与北京石油学院岩矿教研室的教师合作,花3年时间编写了54万字的专著《沉积岩》。以后几经修改重编,于1977年由燃料化学工业部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公开出版的第一本沉积岩石学专著。历经文化大革命,吴崇筠主编该书,与编者们一起冒了很大风险。但一经出版即受到高校及油田、勘探等科研与生产部门地质工作者的好评,被作为工具书广泛应用。

吴崇筠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调离石油学院之后,仍然主审了由华东石油学院主编的《沉积岩石学》1982年版与1993年版,为两书的最后定稿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两本教材都是上述教材与专著的延续和拓展。其中1993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沉积岩石学》(第二版),100万字,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高校第三届优秀教材特等奖,是以吴崇筠为首的中国石油大学两代人40余年教学实践与教材建设的结晶。

三、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创立者

国外的大部分油田都为海相沉积,而中国90%以上的原油储量来自陆相沉积或以陆相沉积为烃源岩,即生油岩。因此研究陆相沉积盆地的沉积学对查明油气的生成、聚集与分布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吴崇筠自我国陆续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后,就在教授沉积岩石学与编写教材的同时,对我国油田的陆相沉积特点进行研究。1977年正式调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后,更进一步对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的特征、规律及其与油田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多次深入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研究,她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提出了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分布规律、湖泊分类与湖盆充填类型、湖泊内部沉积环境的划分、湖盆砂体类型及分布规律等。

吴崇筠通过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中国中新生代湖泊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提出古构造性质、古地理位置、古气候环境为划分湖盆类型的三原则。综合分析结果与实际应用的需要,建立了中国中新生代湖泊分类系统、12种湖泊类型,即近海断陷淡水湖、内陆断陷淡水湖、近海坳陷淡水湖、内陆坳陷淡水湖;近海断-坳过渡型淡水湖、内陆断-坳过渡型淡水湖;近海断陷盐湖、内陆断陷盐湖;近海坳陷盐湖、内陆坳陷盐湖、近海断-坳盐湖、内陆断-坳盐湖。她指导其研究集体编制了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相系列图,展现了各类湖盆的沉积演化历史与油气生成和聚集环境,为油气资源评价和明确勘探领域奠定了沉积学理论基础。

吴崇筠深入研究了古代湖泊沉积特征,详细考察和分析现代湖泊岸线变迁、水动力状况及相应沉积物的特征与分布,提出以浪基面、枯水面、洪水面3个界面作为湖泊内部环境划分的依据。这3个界面控制着生储油层的分布;良好的生油层分布于浪基面以下,大部分储集砂体如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滩坝分布于浪基面和洪水面之间;浊积砂体位于浪基面以下。以3个界面作为湖泊内部环境划分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得到普遍的赞同、推广与应用。

吴崇筠对湖盆中从近源区至远源区所发育的各类砂体的沉积特征和成因环境进行了系统剖析,提出了划分的原则方法、鉴别标志与划分系统。划分原则强调从湖盆整体着眼,根据砂体所处的湖泊亚相带,即砂体所处的水深、坡度、距源区、距岸带和距河口远近等因素来划分砂体类型。划分方法则从沉积相分析着手,不仅研究砂体本身的沉积特征,还要研究砂体围岩的沉积特征和环境因素,实际上就是应用相的共生组合原理的沉积相综合分析方法,提高了砂体预测能力和勘探预见性。将湖泊砂体划分为三角洲、扇三角洲、水下扇、滩坝、广义浊积砂体五大类。对于各类砂体的鉴别标志,从沉积环境、围岩特征、沉积作用、砂体特征、主要发育阶段、相邻砂体及与相似砂体的区别,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吴崇筠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中新生代湖盆沉积模式,阐明了坳陷、断陷、断陷-坳陷过渡型3种湖盆沉积模式和沉积格局、生油层和储层类型,及其在湖盆中的分布规律。她带领研究集体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南沿海大陆架众多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开展了系统的分析与含油气性研究。东部盆地包括松辽、二连、渤海湾、南襄、江汉、苏北等;中部盆地包括陕甘宁、四川、滇黔桂等;西部地区包括酒西、柴达木、吐鲁番、准噶尔、塔里木等;沿海大陆架地区包括东海、珠江口、莺琼、北部湾等。对盆地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沉积相类型与沉积演化、成岩作用,油气生储组合与分布等作了全面剖析。揭示了各种类型盆地的含油气潜力和油气分布形式。指出中国中新生界是以河湖沉积为主的陆相沉积,东部少数地层中见到的少量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化石,说明这些盆地受到海侵的影响,但影响的时期和地区是短暂和局部的,这是近海盆地、近海湖泊的特点。还进一步指出受海侵影响的时期正是主要生油层发育期。通过综合分析判断出古、新近纪中国东部的海侵方向趋势为从南至北、自西而东的特点。

吴崇筠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思想构思缜密,体系完整,既有对湖盆沉积基本理论的阐述,又有对重要含油气盆地沉积特征及含油气性的描述,并上升为陆相沉积与油气生成、储集、成藏关系的总结,主要成果体现在她主编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中,这本从1983年开始酝酿,直到1989年完稿,在她确诊患了鼻咽癌后,仍然坚持完成的专著,1992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简装本,1993年再版精装本,成为从事盆地地质研究和石油勘探开发有关人员的必备参考书,也是有关院校重要的教学参考书,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1997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此书英文版,在北京举办的世界石油大会上面世,其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叶连俊院士称为:有广度,有深度,有创见,具国内外先进水平,是我国第一本较全面的油气沉积学专著。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事业的不断发展,岩性地层油气藏储量不断提升,吴崇筠开创的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沉积岩石学的创始人之一

沉积岩石学是地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原理和方法对寻找沉积矿床,特别是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从1954年吴崇筠调入北京石油学院,就从事沉积岩石学的教学与教材编写工作。当时根据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地质学科快速发展,地质、石油高校急需相应教材,吴崇筠花费了很大心血编写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教材。她主编的《沉积岩石学》(1962年出版),与《沉积岩》(1977年出版)分别为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公开发行的沉积岩石学教材与专著。

吴崇筠对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具有与中国的石油事业紧密联系,与实践相结合并为实际生产服务的特点。她在参加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期间,提出并总结了萨尔图砂岩体的的分布、结构、沉积特点,为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她对我国东部断陷湖盆不同类型沉积相模式进行了研究,撰写了“油区岩相古地理”、“中新生界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断陷湖盆浊积岩”等论文,丰富了我国沉积学研究的内容,为石油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1982年在加拿大召开的第十一届沉积学家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构造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引起与会学者极大的兴趣与好评。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迅速发展,各个油区相继发现了丰富多彩、沉积特征各异的多种油气储集砂体。吴崇筠把握国际沉积学研究的前沿,领导和组织翻译了国外有关浊流和扇三角洲的最新论文,亲自撰写综合评论文章。

20世纪80年代中期,油气储层作为石油部重点攻关项目,既已取得重要成果,也面临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的问题。在此关键时刻,吴崇筠提出两项重要建议:一是研究和编制我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图;二是建立专门实验室,开展水槽试验与现代湖泊沉积的调查研究。两项建议都被采纳。水槽实验室由江汉石油学院负责,吴崇筠被聘为顾问,负责人是她的学生,多次得到她的指导。该实验室于1998年开始运行,为大庆油田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长庆油田油层沉积微相、辽河油田扇三角洲砂体形成机制等作了沉积模拟,收到良好效果。全国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承担,开展1:400万编图,吴崇筠带领课题组完成了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沉积相系列图。为进一步开展的以石油勘探目的层为对象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既解决了生产中提出的问题,又发展了基础学科的研究。

吴崇筠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期间,虽然是院副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但始终在沉积室工作。她借鉴、吸收在石油勘探与地学领域中国际上的新进展与研究成果,对我国东部油田独特的湖相沉积特点与开发经验进行总结、对比与分析。她带领研究集体,多次深入油田和野外实地考察,进行踏实的针对我国特色的沉积岩石学研究。她积累几十年的科学实践与辨证思维,创立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提出以古构造、古气候、古地理三因素划分的湖盆类型是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沉积学基础;以浪基面、枯水面、洪水面3个界面划分湖泊内部次级环境,指明了不同类型湖泊的油气生成和聚集环境;湖盆砂体成因分类是油气储层评价与预测的科学根据,为我国沉积岩石学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沉积学报》于1983年创刊,吴崇筠任副主编。她对每期的稿件进行认真审核。这一刊物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注意,1992年被列入“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还被北京高校图书馆协会与北大图书馆期刊研究会评为“核心期刊”,被甘肃省评为“优秀科技期刊”。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是吴崇筠毕生从事沉积岩石学教学与研究的3个里程碑,也是她对我国沉积岩石学的创立与发展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为人师表,淡泊名利,甘为基石

吴崇筠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是从事教育事业,她对于教书育人看得很重,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编者从小就经常听她说,绝不能误人子弟,不能耽误一个学生。在北京石油学院的初期,她担任了五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都要编写教材,同时作为教研室主任,还要组建实验室,安排培养年轻人,任务十分繁重。但她丝毫不肯马虎,每门课都要先在教研室中试讲,再给学生讲,讲过一遍再修改成正式教材。除沉积岩石学教材外,她编写的教材还有《结晶矿物学》、《光性矿物学》、《普通岩石学》,都由北京石油学院铅印出版。

除了教学,她多次在石油系统的学习班、培训班、研讨会上讲课,在大庆会战时为指挥部领导人包括余秋里部长讲解地质知识,极受好评,被称为吴教授,从此这个称呼伴随她终生。

1969年11月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省东营胜利油田所在地。1970年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吴崇筠给他们授课并带野外实习。这批学员有些是从油田、农村直接选拔出来的,基础知识非常差,知识水平又参差不齐。吴崇筠因材施教,讲课中尽量深入浅出,在油田以实例施教,并经常在家中为个别基础太差的学生补课,深受好评。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不点名地把矛头指向她。而吴崇筠却能沉住气,对担心她的学生说:只要不直接点我的名,我就照样上课、去野外,不耽误你们。

20世纪80年代,当国家批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招收研究生时,吴崇筠是第一批被聘请的导师,先后招收硕士和博士生11名。她对研究生的培养十分认真负责,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授沉积学课,带学生到油田调查研究,与油田技术负责人共同商定在学术上有研究价值、对生产有实际应用意义且资料较丰富的课题。指导学生的资料收集与研究,认真审查论文,论文定稿时更是逐句逐字的审定,一丝不苟。有一位研究生对沉积岩中的微细构造很有兴趣,并以此为论文,偏离了原定主题与研究内容。吴崇筠严肃指出不妥之处,并推迟了答辩,让其按要求重新撰写论文。

吴崇筠同时十分尊重油田、厂矿等基层工作者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成果,在著书立说时或采取合作的方式,或认真说明资料出处,因此油田、厂矿的人都愿意与她合作。她主编的专著,1977年出版的《沉积岩》与1993年出版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都有油田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吴崇筠不愿当官,只愿作一个普通的学者,她始终保持了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尊重他人成果、不图虚名的中华传统美德。

1993年沉积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共同领导的二级学会)推荐吴崇筠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到上一级学会就没了下文。1995年初中国石油学会(一级学会)又推荐吴崇筠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经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同意上报,但未当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The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 Center)的“国际名人辞典”(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Biography)及美国“95年人物”(Men of '95)都欲选列入吴崇筠,她鉴于他们要收费而拒绝。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有特殊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津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上报她为有资格领取此津贴人之一。不久国家对早年归国的留学生也给予补贴,院里让她让出位置,仅领早年归国津贴,她完全同意。但以后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作为一种荣誉,在职称(院士)评定、住房分配等方面有各种实际的好处,她却从无怨言。

吴崇筠自回国后,从事的都是教书育人与基础性科研工作。她自己说:40多年来,教书、带研究生与培养年轻人占较大比重。做点实际工作与研究,也都是基础性的,服务于油气勘探的整体目标。我认为这是一个普通科技人员应尽的责任。“后来居上”与“青出于蓝”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我能作为更多年轻人发展途径中的一个台阶,是心满意足的。

吴崇筠淡泊名利,甘为垫脚石,但愿祖国强盛,人民富裕,便是她最大的欣慰。

六、主要论著

[1]吴崇筠.沉积岩石学参考教材.北京:北京石油学院

[2]吴崇筠,等.沉积岩石学.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

[3]吴崇筠,等.沉积岩.北京:燃料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

[4]吴崇筠.判断沉积相的古生物标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

[5]吴崇筠译.砂岩体油气田地貌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6]赵澄林,吴崇筠.油区岩相古地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

[7]吴崇筠,薛叔浩,等.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英文版,1992)

[8]吴崇筠.谈谈生物礁.石油勘探与开发,1979(6):74~85

[9]吴崇筠.湖泊沉积相的划分.石油勘探与开发,1981(2):1~10

[10]吴崇筠,刘宝珺,王德发,等.碎屑岩沉积相模式.石油学报,1981(4):1~10

[11]吴崇筠,裘亦楠,朱国华.暴风浪形成的丘状交错层理和洼状交错层理.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4):77~80

[12]吴崇筠.构造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沉积学报,1983(1):5~26

[13]高延新,吴崇筠,庞增福,等.辽河盆地大凌河油层湖底扇沉积特征.沉积学报,1985(4):83~93

[14]吴崇筠.沉积学进展.石油实验地质,1986(1):1~7

[15]吴崇筠.湖盆砂体类型.沉积学报,1986(4):1~27

[16]吴崇筠,薛叔浩.我国油区碎屑岩沉积学研究现状.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8(2):81~82

中海油发表论文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在时代、盆地类型、岩性和沉积环境方面都具有多样性.在地质时代上,从中元古代到新生代(泥盆系除外)均有烃源岩分布,最重要的是在中、新生代.在盆地类型上,有中、新生代的裂谷盆地、古生代早期的克拉通盆地和晚期的前陆盆地、以及中生代的前陆盆地.不同类型盆地的烃源岩的分布、地质地化特征和生烃潜力差别较大.源岩类型有海相碳酸盐岩、泥岩以及海陆过渡相和陆相泥岩、煤系及碳酸盐岩,其中以湖相碎屑岩为主. 根据多方资料查证,得到了中国油气田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指出,中国大中型油田主要分布在裂谷型盆地中,大中型油田主要分布在克拉通盆地和山前盆地中;陆相生烃岩是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生烃岩,生烃岩从早古生代到新生代都有,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的古近系和新近系,中国北方的侏罗系和石炭系--二叠系是中国的主要生气层,古近系,新近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是中国的主要生油层;大中型气田的储集层主要为陆源层(中砂岩,细砂岩和砂砾岩),其成因类型为扇三角洲和三角洲体系,碳酸盐储集层主要为裂缝型、风化壳型;油气藏盖层主要为均质泥岩,油气成藏期较晚,绝大多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于新生代,在早生代地层中仍有相当储量的油气田未被发现。中国油气资源潜力丰富,大多数盆地的油气田处于开发的早中期,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可能性是很大地。 中国的油气储量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主要分布在大中型油气田中。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大庆油田: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 胜利油田: 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辽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克拉玛依油田: 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从190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四川油田: 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油田12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 华北油田: 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量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目前原油产量约400多万吨。 大港油田: 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8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目前,发现了千米桥等上亿吨含油气构造,为老油田的增储上产开辟了新的油气区。 中原油田: 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形万了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 河南油田: 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 长庆油田: 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了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亿立方米),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并成为北京天然气的主要输送基地。 江汉油田: 是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综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内的潜江、荆沙等7个市县和山东寿光市、广饶县以及湖南省境内衡阳市。先后发现24个油气田,探明含油面积139.6平方公里、含气面积71.04平方公里,累计生产原油2118.73万吨、天然气9.54亿立方米。 江苏油田: 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的扬州、盐城、淮阴、镇江4个地区8个县市,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2个。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在苏北盆地东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盆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沉积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具有油气远景的中新生界沉积面积约9.6万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个,气田6个。 塔里木油田: 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最宽外520公里,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和内陆盆地。中部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88年轮南2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后,经过7年的勘探,已探明9个大中型油气田、26个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3.78亿吨,具备年产500万吨原油;100万吨凝折、2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保证。 吐哈油田: 位于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境内,负责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东西长600公、南北宽13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于1991年2月全面展开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截止1995年底,共发现鄯善、温吉桑等14个油气油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探明含油气面积178.1平方公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8亿吨、天然气储量731亿立方米。 玉门油田: 位于甘肃玉门市境内,总面积114.37平方公里。油田于1939年投入开发,1959生产原油曾达到140.29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50.9。创造了70年代60万吨稳产10年和80年代50万吨稳产10的优异成绩。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除陆地石油资源外,我国的海洋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中国近海海域发育了一系列沉积盆地,总面积达近百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含油气远景。这些沉积盆地自北向南包括:渤海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冲绳海槽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南盆地、台东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南海南部诸盆地等。中国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 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察,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以成为“第二个中东”。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为30亿~70亿吨。还有资料反映,该海域海底石油储量约为800亿桶,超过100亿吨。 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宝库。中国对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积仅有16万平方千米,发现的石油储量达52.2亿吨,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亿万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以为中国GDP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而有资料显示,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据中海油200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在南海西部及南海东部的产区,截至2003年底的石油净探明储量为6.01亿桶,占中海油已探明储量的42.53。 到目前为止,渤海湾地区已发现7个亿吨级油田,其中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又是中国目前第二大整装油田,探明储量达6亿吨,仅次于大庆油田。至2010年,渤海海上油田的产量将达到5550万吨油当量,成为中国油气增长的主体。从以上来看,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 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 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气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76%,低渗透资源占24%。 截至2004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67.91亿吨,待探明可采资源量近144亿吨,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程度32.03%,处在勘探中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处在稳步增长阶段;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2.76万亿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资源量19.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2.55%,处在勘探早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有望快速增长

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名单与简历能源 2018-08-16 13:35:01 来源:中创网 张有喜简历 性别:男 学历:硕士张有喜:1958年12月出生,山西省原平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1976年3月参加工作,曾任挖金湾矿采煤三队团支部书记,采煤四区技术员、副区长兼技术主管,普采区副区长、技术主管,采煤一区代区长兼技术主管,矿副总工程师、副矿长;雁崖矿党委书记;四老沟矿矿长;大同煤业股份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集团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轩岗煤电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董事长;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副董事长、总经理;现任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年龄:60 职务: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董事 任职时间:2012-01-06 武望国简历 性别:男 学历:硕士武望国:196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工程硕士学位,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曾任白洞矿综采二队技术员、工程师;四台矿副总工程师、副矿长;雁崖矿矿长;塔山工业园区建设指挥部副主任、塔山矿井(含塔山洗煤厂)筹建处处长、塔山煤矿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现任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年龄:57 职务:总经理,副董事长,董事 任职时间:2010-11-25 刘敬简历 性别:男 学历:硕士刘敬:196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曾任云冈矿培训科、工会干事;局团委宣传部干事、副部长,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局团委副书记、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集团公司团委书记、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青年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燕子山矿党委书记;现任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年龄:52 职务:副董事长,董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钱建军简历 性别:男 学历:硕士钱建军:1963年4月出生,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曾任局政策研究室干事;通风处管理科副科长;局政策研究室信息科副科长、科长;集团公司董事会秘书处科长;大同煤业股份公司规划发展部副部长、董事会秘书,现任大同煤业股份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年龄:55 职务: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 任职时间:2011-06-08 张斌简历 性别:男 学历:大专张斌:1960年11月出生,党员,大学专科学历,经济师。曾任局计划处科员;企管处科员、副科长、科长;大同煤业股份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部长,现任大同煤业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人力资源部部长。年龄:58 职务:副总经理 任职时间:2011-12-19 曹贤庆简历 性别:男 学历:本科曹贤庆:男,汉族,1965年2月出生,山西稷山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1985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高级经济师,现任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法律顾问。1985.07—1986.03大同矿务局公安处干事;1986.03—1990.08大同矿务局法律顾问处干事;1990.08—1994.05大同矿务局法律顾问处宣教科副科长;1994.05—1998.05大同矿务局法律顾问处宣教科科长;1998.05—2000.11大同矿务局法律顾问处副处长;2000.11—2004.12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部长;2004.12—2012.01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总法律顾问、法律事务部部长;2012.01—今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总法律顾问。年龄:53 职务:董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韩剑简历 性别:男 学历:本科韩剑:男,汉族,1973年10月出生,1995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历任秦港五公司散粮站中控操作员,秦港五公司经营管理科科员,秦港企发处企管科、战略(开发)科科员、副科长、科长,2008年12月任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发展部副部长,2011年7月任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发展部部长,2014年6月任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部长至今。年龄:45 职务:董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李景中简历 性别:男 学历:大专李景中:男,汉族,山西大同人。1961年7月出生,1981年9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程度,高级会计师。曾任同煤集团马脊梁矿财务科科长、副总会计师;同煤集团财务处副处长;煤炭运销公司副经理;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同煤集团财务部部长、副总会计师、经营管理部部长。现任同煤集团副总会计师,代理总会计师,兼任经营管理部部长、金融中心党委书记。年龄:57 职务:董事 任职时间:2017-10-30 刘杰简历 性别:男 学历:本科刘杰:196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曾任云岗矿技术员、团委副书记、技术科副科长、副总工程师;挖金湾矿总工程师;大唐塔山煤矿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董事;鄂尔多斯矿业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现任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内蒙古同煤鄂尔多斯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年龄:53 职务:董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石兴堂简历 性别:男 学历:硕士石兴堂:汉族,山西应县人,1963年3月出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6月入党,1982年7月同煤校机械化专业毕业,2009年7月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研究生文化程度,高级工程师。曾任大同矿务局雁崖矿运输区技术员、机电科助理工程师、企管科副科长,大同矿务局煤气厂运销科副科长、党支部书记、科长,煤气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厂长。现任大同煤业金鼎活性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年龄:55 职务:董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宣宏斌简历 性别:男 学历:硕士宣宏斌:196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曾任云冈矿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机电科科长、副矿长;王村煤业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晋华宫矿矿长、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管理委员会主任;现任同煤大唐塔山煤矿有限公司董事长。年龄:53 职务:董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于大海简历 性别:男 学历:本科于大海:195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曾任挖金湾矿团委书记;大同矿务局团委组织部部长、团委副书记、书记,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同煤集团文化体育发展中心主任;化工厂党委书记;马脊梁矿党委书记;现任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党委书记。年龄:59 职务:董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李端生简历 性别:男 学历:硕士李端生:男,山西省原平市人,1957年生。1982年1月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92年获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组组长、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全国供销总社优秀教师。兼任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山西省会计学会副会长、山西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审计学会常务理事。曾任漳泽电力、通宝能源独立董事,现任西山煤电独立董事。年龄:61 职务:独立董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刘混举简历 性别:男 学历:博士刘混举:1958年11月出生,博士,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矿山机械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维修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测试技术委员会委员、煤炭工业部标准化委员会掘进机分会委员、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多年来一直以煤矿采掘机械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教材及专著5部。年龄:60 职务:独立董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孙水泉简历 性别:男 学历:本科孙水泉: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1964年10月10日出生。198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律系法学专业,法学学士。现为山西恒一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执行主任,高级律师。自1993年起从事专职律师,1996年取得中国证监会和司法部颁发的《律师从事证券法律业务资格证书》,2008年12月,参加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九期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任职资格培训并取得独立董事任职资格,证书编号为02251。1997年至今一直从事证券法律业务,为太钢不锈、山西汾酒、山西焦化、关铝股份、南风化工、太工天成、狮头水泥、同德化工等多家上市公司提供过证券法律服务并担任多家上市公司常年法律顾问。现为山西省律师协会会员,山西省财政厅专家组成员,太原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孙水泉律师现担任大同煤业独立董事。年龄:54 职务:独立董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张文山简历 性别:男 学历:--张文山:1942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家政府津贴。曾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名誉副主任委员。现任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经济与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年龄:76 职务:独立董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周培玉简历 性别:男 学历:--周培玉:1958年3月出生,教授,高级策划师。历经高校、媒体、企业、独立学者等多重职业,擅长企业战略和创新经营研究,企业咨询经验丰富,1999年以来,出任七家大型企业战略顾问,为二百余家中小企业提供经营创新方案,个人专著十一部。现任北京四维天成商务策划咨询中心主任,清华、北大、人大客座教授。年龄:60 职务:独立董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蒋煜简历 性别:男 学历:硕士蒋煜:1963年10月出生,江苏泗阳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1984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大同矿务局煤气厂助理工程师、副厂长;同煤集团副总工程师;同煤集团电石厂项目筹建处处长;同煤集团塔山化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煤炭液化研究组组长;同煤集团副总经理,同煤广发化学工业公司董事长;兼10万吨活性炭项目筹备组组长。现任同煤集团党委常委、工会主席,兼煤制天然气项目筹备处处长,兼中海油同煤能源化工公司副董事长。年龄:55 职务:监事会主席,监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吴克斌简历 性别:男 学历:本科吴克斌:大学学历。1961年出生,中国国籍,曾任宝钢冷轧厂助理工程师,宝钢组织部干部处科员、科长、处长,宝钢地产副总经理,宝钢发展湛江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宝洋国际船舶代理有限公司船务部主任经理;现任宝钢资源有限公司资产管理主任专员。潞安环能监事。年龄:57 职务:监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王慕良简历 性别:男 学历:本科王慕良:1972年11月出生,河北顺平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1995年12月参加工作,曾任同煤集团定庄矿基本建设科技术员,党委办公室干事,宣传部统战员;同煤集团永定庄煤业公司材料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水暖区区长;永定庄煤业公司副总经理、董事。现任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忻州窑矿党委书记。年龄:46 职务:职工监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武毅魁简历 性别:男 学历:本科武毅魁:1963年5月出生,河北阳原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经济师。1980年2月参加工作,曾任大同矿务局劳动总公司运输公司工人、队长、调度主任;塔山工业园区建设指挥部科员;塔山铁路分公司运输组织部部长;塔山铁路分公司副经理。现任塔山铁路分公司经理。年龄:55 职务:职工监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赵国喜简历 性别:男 学历:本科赵国喜:196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工程师。曾任同煤集团马脊梁矿采煤队技术员、技术主管;忻州窑矿综采二队副队长、企管科科长;忻州窑矿党委副书记、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现任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忻州窑矿矿长。年龄:54 职务:职工监事 任职时间:2017-05-26 尹济民简历 性别:男 学历:硕士尹济民:男,汉族,山

这种综述性的论文不适合在这里交流,况且级别不够,知识储备不够,做人的格局没到那个份儿上,写出来的也是———,仅是个人观点,不知道你干什么用的,应付了事的话,好办,上知网上下载,要多少有多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创建于1952年建校之初,历经矿产地质及勘探系、可燃矿产地质及勘探系、能源地质系、能源学院等演变,由石油天然气地质及勘探、煤田地质及勘探二个专业发展而来。在能源学院的建设历程中,曾经涌现了一批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如提出“陆相生油”理论的中国石油地质专业主要创始人潘钟祥教授、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专业的创建者杨起院士等。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能源学院积极开展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培养,逐渐形成了重视地质理论基础、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为中国能源工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品学兼优的科技人才和管理骨干,由能源学院培养的三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傅家谟、殷鸿福、张彭熹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能源学院目前由石油地质、石油工程、能源与环境三个教研室组成,有教职员工5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15人(博导13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4人,另有退休后返聘的教授(博导)6人和兼职教授4人。在人才队伍中,中青年教师是教学与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多数拥有博士学位并曾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荷兰等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留学或进修过,有获全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2人,进入原地质矿产部跨世纪人才计划的1人。 在学科结构上,能源学院设有“矿产普查与勘探学”博士后流动站、“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田开发工程”及“能源地质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油气井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石油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二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矿产普查与勘探”和“油气田开发工程”分别为国家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资源勘探工程”为国家重点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地质方向)被确定为我校工科教学基地。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00余名、硕士研究生70余名、工程硕士研究生100余名、本科生180余名,现有各类学生1208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接近1:1。 能源学院拥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不断追踪世界学科发展动态,立足于学科发展前缘。围绕着含油气盆地地质及勘探开发,形成了多个特色明显、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领域,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含油气盆地分析、油气成藏动力学、储层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油气井动态分析、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等。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能源学院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等集团公司及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领域涉及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二连盆地、东海海域、南海海域以及国外等含油气盆地。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攀登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以及横向合作项目120多项,2004年科研经费增长至1500万元。许多项目获得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评价,先后有17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440多篇,其中,进入SCI、EI及ISIP三大检索系的论文40多篇。 能源学院实验室建设快步发展,仪器设备性能优良,实验教学条件良好。下设能源基础室、有机地化室、沉积岩石学室、油气田开发室、油层物理室、数值模拟室和能源信息分析室。 能源学院依托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和科研院所(胜利油田、辽河油田、中原油田、大庆油田、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完善,建成了多个具有多层次(本科、硕士、博士和工程硕士)、多功能(本科生产实习、研究生论文基地、工程硕士办学点和教师科研基地)特色的“产-学-研实习基地”。 另外,我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地质方向)已被确定为我校工科教学基地。 能源学院一直奉行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思想,提出了“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参与促成长,科研经费助教学,科研协作搭桥梁”的科研促教学办学模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形成了重视地质理论基础、重视实际动手能力、重视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打造具有地质大学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传统就业率多年来一直居全校之首。 新世纪的能源学院正以高昂的姿态、百倍的信心阔步前进。科研方向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虽属于现代地层学的范畴,但从学科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来看,已远远超过了地层学所涉及的范畴。层序地层学将年代地层学与现代沉积学、全球海平面升降结合起来, 通过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在时间地层单元内进行地层充填结构和展布样式的研究,在盆地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包括盆地沉积演化史分析、地层与储层预测、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及至油气藏描述等方面,均取得了成功。因而层序地层学不仅变革了传统地层学和沉积学的理论,而且已成为一门能够指导油气勘探的应用科学。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强大生产力的推动下层序地层学作为地层学的新的分支学科正在不断发展、完善。 我院层序地层学研究方面实力雄厚,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在国内外多个盆地和地区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有:层序地层与隐蔽圈闭预测研究、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研究、河流相层序地层研究、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等。沉积学与油气储层沉积学是对沉积物的来源、沉积岩的描述和分类以及沉积物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包括沉积岩、沉积环境、沉积相、沉积过程及沉积矿产等多个方面。沉积相的研究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全过程,主要研究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沉积条件及有利相带分布、以及地层、岩性圈闭形成条件的分析。油气储层研究是利用地质、地震、测并、试井等资料和各种储层测试手段,以沉积学原理为指导,研究和解释油气储集体所形成的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其形成机制,分析与确定储层的地质信息及不同层次的非均质性特征.提高油气勘探与开发效果。该研究方向为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研究实力雄厚,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有:沉积相与油气、油气储层综合预测、储层成岩作用、油气储层表征与建模等。油气地球化学与油气成藏油气地球化学与油气成藏主要研究油气的成因、运移、聚集、演化和分布规律。油气地球化学主要研究油气的成因,包括有机质丰度、类型、油源对比等;油气成藏主要研究油气成藏条件、成藏作用、成藏过程及成藏动力学系统等。该研究方向为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研究实力雄厚。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有成藏动力学系统与含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油气地球化学、油藏及开发地球化学、根缘气及天然气成藏序列等。含油气盆地分析盆地分析是地质学中多学科交叉的重要学科领域,它围绕着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充填、后期改造及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等问题开展综合研究。含油气盆地分析注重研究盆地的形成、演化、改造过程以及它们与油气资源分布、油气成藏作用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含油气盆地构造学分析、地层学与沉积学分析、沉降史和热史分析、石油地质学分析等。该研究方向为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研究实力雄厚。石油构造分析石油构造分析是构造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相结合的产物,包括石油构造分析的理论基础、石油构造分析的实例以及与油气形成和分布有关的构造作用、构造样式及构造规律性等。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含油气盆地内的构造作用和构造样式,不仅要研究含油气区大地构造、区域构造和盆地构造分析,而且还要研究盆地内各次级构造单元(坳陷、隆起、凹陷、凸起、二级构造带(油气聚集带)、油气构造圈闭)的石油构造地质条件。该研究方向为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研究实力雄厚。煤层气地质与开发工程 在煤层气生成、聚散及成藏的地质过程分析、煤层气生储过程演化与成藏配置关系、煤储层物性及其控制机理、煤储层气-水两相渗流机制、煤层气驱动运移机制、气-固-流耦合作用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以及煤储层伤害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构建了煤层气吸附-解吸-扩散-渗流的地质模型。以煤层气富集性与可采性为切入点,探讨煤层气有利区块的判识标准,建立符合煤层气地质特点和产业发展要求的资源评价体系,通过煤层气地质调查圈定有利区带并作出准确地质评价。开展注气提高煤层甲烷采收率和在深部煤层中进行CO2埋存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能源利用与环境工程包括洁净能源研究、含能源盆地分析与计算机模拟、环境地球化学与环境保护、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等。洁净能源研究:研究洁净能源的天然产出与人工洁净化方法,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含能源盆地分析与计算机模拟:结合地质学的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的模拟技术分析盆地的形成、演化和煤油气的聚集规律。环境地球化学与环境保护:用环境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影响现代环境的各种地质因素和与之相关的人为因素及其对策。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用有机地球化学的理论和分析测试技术研究黑色页岩及其伴生矿产(包括部分贵金属矿产和煤油气)的形成、演化和富集规律。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二次采油方法、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方法、油气井动态分析、调剖堵水方法、压裂酸化优化设计、井网优化等研究方向。我校在油气藏开发工程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结果,承担973项目及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与国内大油气田有广泛合作。油气开采工程油气开采工程理论与技术是综合运用数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渗流力学、物理、化学、地质、热力学、电子、机械、生物等理论和技术,经济、快速、安全、有效地开采石油天然气的一个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方向。近年来,水平技术、大位移井技术、化学提高采油率技术、生物采油技术、物理采油技术、稠油热采技术、煤层气开采技术、连续油管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采油采气工程理论与技术成为理论研究活跃、应用前景广泛、经济效益巨大的一门科学。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采油采气工艺、采油机械、修井、测井,增产措施等,是油气田开发的最重要环节。油气藏工程油气藏工程是油田科学开发的基础,是油田开发过程中至始至终都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油气井的产能评价、油气藏的开发井网设计、油气藏的动态分析与动态预测、合理井网调整与加密、剩余油分布预测等,油气藏工程理论研究与应用是我院的特色和强项之一,目前与全国各大油田都有业务联系。油气渗流理论与应用油气渗流力学是整个油气田开发工程的基础,它源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法国的水力学,兴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盛于二十世纪中叶,目前发展有所减缓。矿场工程师们利用渗流力学理论和方法,探索油气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油、气、水等地下流体流动所遵循的规律,制定正确的油气田开发方案和开发调整方案、评价油气储层、分析区块开发动态、有效地控制和调整开发过程。现代油气田开发越来越注重科学地认识和改造油气藏,尊重客观规律,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多的油气,渗流力学是认识油气藏、高效开发油气藏以及改造油气藏的科学基础和重要工具。我院教师在非线性渗流、煤层气渗流、水平井渗流、垂直裂缝井渗流和气体渗流以及相应的工程应用方法研究亦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结果。目前的研究方向有:(1)多相流体渗流研究以岩心流动实验为基础,油藏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进一步探索多相流体渗流规律,精细描述开发中后期油层渗流场特征;(2)压力敏感介质渗流研究以高温高压油气田开发为背景,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开发过程中由于压力变化而导致的储层敏感效应,研究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物性参数变化规律,通过数学建模研究储层压力敏感效应对可采储量的影响;(3)低渗透介质渗流研究通过室内实验研究油气在低渗透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并结合油气井压裂、酸化、打水平井等增产措施,研究垂直裂缝井、水平井多维渗流问题,形成垂直裂缝井、水平井不稳定压力分析系列方法;(4)煤层气渗流研究根据煤层气开采特点,研究多重介质中有吸附和解吸发生的煤层气不稳定渗流问题,给出煤层气开采动态分析和预测方法;(5)非牛顿流体渗流研究研究聚合物、完井液、堵水剂等非牛顿流体在地层中的渗流行为,分析储层损害、堵水效果等。储层建模与数值模拟 我校在此领域内有着突出的优势,在与国内主要油田的合作研究中,形成了以岩心、测井和地震多资料相结合的、以储层精细划分与对比为基础的、以建立油藏地质模型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岩心、测井、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技术,建立精细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及油气田开发的地质模型。在精细、等时的地层单元内开展储层,隔层预测与评价研究,能大大提高地层预测的准确性,为油田开发中注、采井布署提供科学依据,为流体流动最佳数值模拟提供岩石物理模型。 油藏模拟是油藏管理内容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针对某一油藏,以最小的资本投入和操作费用获得最大的油气采收率。油田管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从油藏现状出发,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采收率所需要的最佳技术。而油藏模拟是获得这一目标最高级的方法。现代油藏经营管理 油藏经营管理是油藏区块作为对象,根据开发的各个不同阶段,以油藏管理部门为核心,组织物探、地质、油藏工程、采油工艺、地面建设、经济分析等人员成立项目小组,确定分工与合作,共同协调管理。是以确定的目标情况下,各部分协同完成目标,达到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达到科学开发油气田的目的,现代油藏经营管理在我国的研究才起步,目前还不能完成照搬国外的模式,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现代油藏经理模式的研究。师资队伍能源学院现有中科院院士1名 杨 起能源学院在职教授(排名不分先后顺序)樊太亮(博导)、邓宏文(博导)、李治平(博导)、侯读杰(博导)、汤达祯(博导)、李宝芳(博导)、林畅松(博导)、陈开远(博导)、姜在兴(博导)、于兴河(博导)、刘大锰(博导)、黄海平(教授)、黄文辉(教授)、肖建新(教授)、唐书恒(教授)、张金川(教授)、何登发(教授)、郭少斌(教授)、王晓冬(教授)能源学院现有副教授(排名不分先后顺序)陈昭年、陈 程、王红亮、毛小平、刘景彦、陈永进、丁文龙、刘鹏程、王宏语、李胜利地大能源学院网站:上面有任何一个导师的联系方式。

  • 索引序列
  • 中国海上油气发表论文
  • 中国海上油气期刊投稿
  • 中国海上油气期刊在线投稿
  • 中国石油天然气未发表论文
  • 中海油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