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初中音乐论文发表

初中音乐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初中音乐论文发表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1000字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初中音乐教学论文1000字,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题目:

从初中音乐教学现状谈流行音乐的融入

摘要:

初中音乐教学是我国初中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学质量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追求与热爱,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简单地介绍了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融入与运用。

关键词: 初中音乐;音乐教学;演唱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流行音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有一部分比较低俗、浅显的流行音乐对初中生欣赏音乐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那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选择流行音乐作为教学素材?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流行音乐在演唱教学中的融入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自己对音乐独特的、基础性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并逐渐形成了对音乐作品的独特个性审美观念。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并根据其个性爱好选择不同的歌曲素材,将流行音乐融入演唱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的同时,将音乐带到生活中去,使其感受音乐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和美好,调动其对音乐的热情和追求,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将易触碰学生心灵的流行歌曲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将流行音乐融入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和成长使学生能从音乐中感悟生活、感悟人生,从歌曲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朋友》《隐形的翅膀》等歌曲然学生欣赏,使学生能够在欢快的节奏感中体验生活和感悟人生。

三、流行音乐在乐器教学中的融入

乐器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工具之一,乐器不仅能够增强音乐的节奏感,能够活跃整个音乐教学氛围,能够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还能够提高音乐的基础性知识和学生的表演能力。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进行乐器教学时,可以将流行音乐运用到其中,通过对流行音乐进行一定的处理,将之与乐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乐器的使用技能和音乐的演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和乐器的信心,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

总之,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流行音乐的潜能和无限的魅力,并发挥其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追求,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郭小丽。如何有效地将流行音乐带进中学音乐课堂[J]。科学大众,2010(07)。

随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其研究也在不断拓展、深化和创新的过程中更显其丰富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声乐论文,供大家参考。

声乐论文 范文 一:音乐论文发表-平湖派

摘 要:在中国琵琶艺术众多的传统流派之中,平湖派陶染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典雅风韵,以较强的艺术生命力世代流传,极具研究价值。但在当下,其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流派概念日渐淡化、承人的稀缺以及传谱的缺失等原因致使其艺术影响力甚微。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试图从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历史起源、历代传人、发展过程、演奏风格和美学特点等方面入手,探究其传承现状并分析该流派的发展前景,进一步把握平湖派琵琶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平湖派;琵琶;传承

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弹拨乐器琵琶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因其所代表的 文化 内涵典雅深厚、演奏技法独特多元、艺术作品华美丰富而长久流传于世。自魏、晋时期,琵琶首次传入中国以后,乐器本身所具有的西域色彩与东方文化特点,交融凝结为现今中国民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在琵琶艺术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大传统流派的产生与演进可谓是异彩纷呈。

在琵琶艺术众多的传统流派中,平湖派隶属近代琵琶四大流派、江南地区琵琶五大传派之一,与之同具艺术影响力和研究价值的琵琶流派还有无锡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瀛洲派。平湖派琵琶艺术曾在我国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甚至曾一度名扬海外。

但近年来,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流派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影响力日渐削弱,流派的概念也渐趋于淡化,民众普及度较低,甚至在流派的发源地平湖,也是少人问津。琵琶艺术最直观的传播方式即口传心授的教学,教学对象主要针对青少年人群,然而目前各地音乐院校或艺术 教育 机构所开设的琵琶课程,层次高低不等,但大多都以常规性的教学为主,根据难易程度开展教学活动,基本没有以流派为主的教学。在普通民众间,社会新兴文化日趋直上,对 传统文化 的承袭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日趋淡化,平湖派的传播途径又相对较为狭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流派的传承与发展随之遇到了较大的阻碍。从流派本身传承条件来说,传人严重稀缺,传谱在发展过程中也未得到完整的保存,一些传统独特的演奏技巧无成文记录可考,难以承袭。如此历史悠久的民间流派若最终走向陨落,将是艺术领域的一件憾事。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承袭与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将具有百年悠久而深厚积淀的平湖派琵琶文化继承下来,帮助古老的民间传统流派,拂去旧尘,重放光彩。

一、平湖派琵琶的历史脉络

明清时期,由于方兴未艾的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促使多种乐器从伴奏地位不断向独奏艺术演化。而随着市民音乐艺术的崛起,器乐独奏艺术逐渐在城市节日庙会以及各种游乐场所中迅速地兴盛了起来。民间器乐别树一帜,各领域乐者演奏技艺超凡。在此时期内迅速兴盛起来的民间器乐艺术中,琵琶演奏艺术无疑代表了这一时期器乐独奏艺术的最高成就,开创了了器乐独奏艺术发展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①

在这一时期,琵琶演奏领域虽是名家辈出,琴技绝伦,但是却未曾出现成文的琵琶 曲谱 ,也未曾有古书文籍专门对特定的琵琶演奏风格进行记录与区分,因此在当时未产生清晰的各家流派。清末,琵琶演奏家李芳园(1850—约1901年),将家中流传的所有琵琶乐曲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谱写成《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该曲谱的刊印,也代表着琵琶演奏流派,“平湖派”的诞生。

早在清乾隆年间,浙江平湖李氏家族就是琵琶艺术世家。自李延森起,开启了李氏家族琵琶世代相传的历史。李延森(约1771年生)为平湖琵琶有史可考的最早的起始者,他“举业之暇,性耽音乐,而尤爱琵琶,研究古曲,各极其妙”②。在此之后,李延森又传于其子李煌,李煌实则子承父业,以此而尽孝行,使双亲可听其琴音,取乐于此。在李煌之后,又传于其子李绳墉。后又传于其子李南棠,据《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记载,李南棠素嗜琵琶, 同时也非常地擅长琵琶演奏。但囿于当时的文化环境,旧俗所限下,李氏前三代都仅限于家中承袭,不可外传。因此,李氏琵琶也并未扬名于社会。直到传至李南棠后,才开拓了崭新的、更为广阔的承袭局面。到了李南棠的青壮年时期(1850—1876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疆土。以经商为业的李氏,经常来往平湖、上海之间。他见多识广、思想开明。愿交乐友,广师求益。1850年,李南棠与张子房、俞芝山“携谱奉访,杯酒论交”,1856年与故友郁谷园、姚飞泉、姚松斋等进行切磋。“先世遗谱相与参考,按节挥弦各有心得”。1876年,与陈子敬、周厚卿、黄梅汀、周蓉江等“见访”。③而陈子敬即当时极有名望的一位琵琶名家,颇受清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的赏识,还曾受其“天下第一琵琶”的封号。在与众多琵琶演奏名家切磋琢磨的过程中,李氏琵琶开始摆脱原本封闭的、家族内部承袭的局面,同时,李南棠在此交流借鉴之中,也吸收了许多新的元素,更加丰富了家传演奏技法。

在李南棠之后,又传于其子李芳园(1850—约1901年)。李芳园出生于如此几代相传的琵琶艺术世家,从小积久陶养,兴致浓厚且天赋过人。他在对于李氏琵琶的承袭有着极大的贡献。他不仅自身琴技过人,而且善于博采众长,对民间各家琵琶演奏流派都有吸收借鉴,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李氏琵琶的演奏风格与曲目。对于社会文化领域风气不佳的时局,李芳园欲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寻求新的方向,故而整理归纳了家中流传的曲谱,并融合民间各派的演奏特点,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的民歌作品,将其系统地谱写,最终编撰成《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该曲谱的刊印,也代表着中国近代琵琶四大流派,“平湖派”的正式诞生。

二、平湖派琵琶的主要传人

(一)第六代传人朱英

朱英(1889—1954年)字荇青,号杏卿,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镇(今当湖街道)人,据相关研究者考证,在五十年代,他曾居住于原城关镇骑塘浜十号。朱英是平湖派琵琶艺术继李芳园之后的第六代传人。朱英儿时师从平湖派琵琶第五代传人李芳园。在李芳园私塾学习期间,最初是李芳园的学生吴柏君为其授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芳园本人才开始为其授课,在此期间,朱英勤学苦练,深得李氏琵琶的精髓。1927年,朱英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举荐,到成立不久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任职。受时局所迫,1948年,爱国的朱英不愿为日本人演奏琵琶,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在平湖县(今平湖市)初级中学教授语文。朱英在其工作期间,仍坚持学习琵琶以及专业音乐理论知识,这也为原本狭窄的民间流派创造了更多对外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

朱英先生对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技巧和教学都具有自身独到的一面,他为继承和发展平湖派琵琶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创立的许多琵琶演奏技巧至今仍为琵琶演奏家所使用。朱英首次将平湖派琵琶艺术引入高等学府的课堂,1927年,他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琵琶。第一,在这期间,朱英第一次把流传在民间的平湖派琵琶艺术引入到高等学府,在任教的十七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平湖派琵琶继承人:谭筱麟、丁善德、蒋凤之、樊伯炎、陈恭则、杨少彝、江容琛、程午嘉等。第二,朱英提倡“文武合套”的演奏理念,他在平湖派琵琶的演奏风格中提倡“文武合一”,打破了文曲、武曲的界限;第三,创新琵琶演奏技法,首创左手五指并用;第四,他继承和发展了记谱特色,在原本的李氏工尺谱中,用短线标注节奏,并标出详细的演奏标记;第五,创作了一批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作品,《五卅惨案》、《难忘曲》、《秋宫怨》、《长恨曲》、《枫桥夜泊》、《海上之夜》等数首作品。④

(二)第七代传人杨少彝

朱英的学生杨少彝(1913—1974年),我国著名的平湖派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1931年开始师从朱英,学平湖派琵琶,琴技绝伦,深得老师朱英的认可,为平湖派琵琶的第七代传人。在1958年以“民间艺术家”的身份被西安音乐学院引进。

他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期间,培养了任鸿翔、何明威、王天建等一大批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在杨少彝毕生的教学过程中,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勇于为传统艺术开拓发展的新局面,为古老流派的传承做出了许多努力。后为时局所害,蒙难弃世。

(三)第八代传人杨毓荪

杨少彝之子杨毓荪(1950- ),自幼师从其父,学平湖派琵琶。在父亲早逝后,更加坚定了承袭父亲夙愿的决心。此后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浦东派琵琶演奏家林石城。杨毓荪不仅精于琴艺,还坚持致力于提高平湖派琵琶艺术地位的工作,整理并出版其父杨少彝生前所留曲谱,为平湖派琵琶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在移民后,他也未曾停止对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播工作。

三、平湖派琵琶代表传谱

《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的刊印标志着琵琶演奏流派“平湖派”的诞生,该曲谱融合了平湖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演奏技法、演奏符号等,是流派学习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平湖派琵琶保存相对完整的传谱,由清代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创始人李芳园整理编辑家传琵琶乐曲编撰而成。“窈念家君究心于此四十余年,方参透其中三味,尝因时尚艳曲淫声,风气愈趋愈下,欲著斯谱,为指南要法。自慨有志未遂,棻承先业,惟湮没是虞。于是发奋朝夕,汇集古曲十三套,按节寻声,一一参考默识”

(一)代表曲目《阳春古曲》

全曲共计十个段落,根据《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所记,十个部分分别为“春景阳和”、“锦园小憩”、“遍地花开”、“独占鳌头”、“风摆荷花”、“玉版参禅”、“道院琴声”、“一轮明月”、“东皋鸣鹤”、“铁策版声”。

(二)代表曲目《淮阴平楚》

该作品是平湖派典型武曲套曲的类型,全曲风格雄壮伟岸,大气磅礴,演奏者须表现出战争史诗般地宏伟场景。在演奏中,多使用满轮、绞弦、扫弦、轮拂、并弦、拍等技巧。⑤

(三)代表曲目《平沙落雁》

该曲由“雁阵横空”、“霜天雁叫”、“平沙扑翅”、“高翔千仞”、“衡阳万里”、“逐队分飞”、“一行归影”七部分组成。为表现文曲悠远淡泊的艺术意境,演奏中应注意运用弹挑、滚奏、双弹、轮指、扫弦以及推、拉、吟、揉的技法。

四、平湖派琵琶的演奏风格

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极富地方特色,也正是因为它独具匠心、丰富多元的演奏技法,才使得它清晰地有别于其他民间流派,以较高的艺术影响力长久流传于世间。本文在此,将进行简短论述。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的手法、指法备载仿刻华君秋苹谱,惟有新增手法每曲详注逐段工尺旁。其中,右手的轮指技法是平湖派琵琶演奏特点的主要体现。轮指,是指琵琶或吉他的一种典型演奏指法。在琵琶演奏中,几乎所有的乐曲都要使用该演奏指法,由轮指汇成的指法特别繁多,例如带轮、扫轮、满轮等等,在此不一一详述。

轮指主要分为上出轮和下出轮两类。上出轮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顺时针依次弹下,后接拇指挑上;下出轮即是无名指、中指、食指顺次弹下,后接拇指挑上。在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中,多用下出轮手法,偶尔根据乐曲需要兼用上出轮手法。如代表作品《满将军令》的弹奏技法为先以食、中、名、禁四指,此第弹下,然后大指挑上,其声缓且长而易圆,须要连而勿断,断不可用上出轮。⑥平湖独创的演奏技法有“蝴蝶双飞”、“抹复扫”、“七操”、“马蹄轮”、“挂线轮”,上述技法演奏难度颇大,掌握者甚少。

平湖派琵琶艺术最初起源时,属于文人音乐,供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自娱自乐。“古之学问为己,今之学问为人”,也许当今社会人们习音律,一般是为学习掌握一种演奏的技巧,但对于先者来说,怡养性情、修身静心。由此可见,平湖派琵琶艺术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极为深厚的,耐人寻味的。自古文曲宜静,以平湖派代表曲目《青莲乐府》为例,此曲由“举杯邀月”、“雨打芭蕉”、“风入松”、“石上流泉”四段联缀而成,犹如以泼墨画式的笔触,描绘出古代文人墨客“起舞弄清影”一般的古朴典雅之景,给人以空灵舒畅、意境深远之感。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多倡导悠然心会,超乎功利,象征着高洁、寂寥、含蓄、典雅的君子品质。曲中始终激荡着一种至高的审美情趣,让听者在袅袅琴音中,洞悉艺术的真谛所在。

声乐论文范文二:校园音乐剧;创新实践

摘 要:社会在不断发展变迁,人们对高雅艺术展开追求同时,还希望艺术可以是通俗易懂的,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大胆实践创新,也恰好满足大众这种审美情趣,也使得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作品横空出世。作为音乐剧中一类独特创作特征的流行音乐元素,也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学习与研究,本文对校园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该特殊创作特征加以深入分析,希望为促进校园音乐剧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流行音乐元素;校园音乐剧;创新实践

音乐剧对流行音乐元素作用是深远的,本文主要围绕校园音乐剧和流行音乐元素关系展开,而流行音乐是当前覆盖面最广,比较流行歌曲表达形式,容易获得大众接受通俗演唱 方法 ,同音乐剧两者有机融合,促使音乐剧与流行音乐两者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特别当今科技突飞猛进发展,新兴事物逐渐涌现出来新时期,人类各方面均已取得质的飞跃,时代发展同大家坚持不懈努力存在密切关系,科技发展与艺术创新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也更带有新时代的气息。

一、校园音乐剧概述

校园音乐剧为一类小型音乐剧,音乐剧是一种有机融合了歌唱、舞蹈和戏剧表演的综合性表演。历经一个世纪发展阶段,音乐剧在发达国家备受追捧,让人感到满意却又不置可否缔造艺术和商业间统筹兼顾的双重利益,但是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并不是很久。顾名思义,音乐剧表演应该具有的特征是戏剧性、整合性、风格化差异化和三项全能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音乐剧从诸多表演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舞台剧美学综合性的最高标准。相对来讲,音乐剧这一名词还比较新鲜时髦。最近几年,伴随音乐剧持续升温,国内音乐剧相关文字,乐谱还有音像材料等量日益增加,而且我国诸多校园也开始让师生尝试音乐剧编排与创作。音乐剧一大特征便是通俗性,这也是它同歌剧间最大差异①。绝大部分歌剧对于受众审美水平有极高要求,但音乐剧则恰好相反,其大众性特征异常鲜明,掌握起来也更为容易,从多角度考虑,音乐剧较歌剧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学习热情也会更高。另外,艺术与娱乐两点音乐剧中均具备,所以对学生课余生活也起到很好丰富作用。特别是当今,综合素质教育在我国大行其道,众多中小学也陆续开展艺术综合教学,音乐剧这一良好载体备受瞩目,对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这一独特创作特征加以研究,对我国全面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二、流行音乐元素在校园音乐剧中的创新与实践

首先,震撼人心视听效果。很多音乐剧成功之处便在于在音乐剧作品中不单融入法国大型歌剧,浪漫主义还有英国民谣等古典音乐元素,还融入大量流行音乐元素,这些音乐节奏平稳、旋律简单。配合旋律特征方面,作曲家偏向流行歌曲创作风格特点,促使受众可以单纯由音乐当中体会音乐真谛;配器特征方面,把流行爵士音乐、电声等元素融入管弦乐中,制作出使人眼前一亮音色效果。各类形式流行元素有机融合,创作出无与伦比动人曲调,让观众享受一场别开生面视听大餐②。其次,寓教于乐大众情趣。将流行音乐元素融于音乐剧中,对所有学生受众都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音乐剧中侧重流行风格作品,因其优美动人,朗朗入口特征变成学生生活娱乐重要组成,也成为其情感寄托与生活写照,让广大师生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调味剂。该类音乐对压力较大及学业繁重学生来讲,也不失为一类娱乐消遣好办法;音乐剧中各类西洋乐器伴奏,促使音乐渲染力加强,对学生陶冶情操及拓宽视野非常有利;另外音乐剧中多一些比较夸张的呐喊、尖叫等声音异化处理,充分调动其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由精神与心理双方面得到刺激快感。再次,雅俗共赏审美品质。校园音乐剧会沿用很多古典歌剧段落,采取宣叙调、咏叹调或古典音乐背景,也说明其在追求通俗性和娱乐性同时,仍然要维系其自身高洁品质。优秀音乐剧作品需要充分打破雅俗对立状态,拉近雅俗间距离,达到雅俗共赏交融情境③。相比 其它 古典音乐剧来讲,校园音乐剧桥段融入更多流行音乐元素,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容易接受,另外学生审美水平与音乐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或在音乐剧享受过程中不断得到培养。

三、 结语

假使说八二年由中央歌剧院《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视作富有我国特色音乐剧,定义成我国当代自创音乐剧,则中国音乐剧也不过短短二十来年时间。但通过国人不断摸索,我国文艺与教育工作者的持之以恒,近年来我国自创剧目越发增多, 经验 积累也越发丰富。无论歌剧话剧,舞蹈影视,亦或是戏曲艺术,都有对音乐剧的不断考量,音乐剧越发让人欲罢不能,尤其年轻受众,尤其是近些年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校园音乐剧,更是让青少年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不断成长,让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于校园音乐剧当中,并不断加以创新与实践,这势必会让我国校园音乐剧未来呈现出一幅更加美好的画卷。

初中音乐教师论文发表

音乐如同直立直行和语言功能一样,是人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力,它出现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中,并帮助人们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浅析决定合唱音乐色彩的内在动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整个社会对音乐表演和创作的需求也日益增强,音乐已经以多样化的形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合唱,是如今社会普及面最广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既是高雅艺术又是群众艺术。本文借用对合唱作品的内在分析来阐明如何一切从实际出发、合情合理地让乐曲表现出其自身的内在要求和音乐特征。本文主要以乐谱的分析为起点,通过透视乐谱隐含的规律特点,立体地还原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剖析出隐含在乐谱之中并起著音乐色彩决定作用的内在动态因素。 一、音乐的色彩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万物皆有色彩,在美术课堂上,我们也了解到了由三原色组成了各种不同的颜色。这些都是直观的色彩,是可以直接从视觉上感知到的色彩。音乐的色彩则不同,因为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它通过用艺术化了的声音形态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或情感动态。通过艺术化表现手法,音乐不仅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人们的内心情感,也可以非常贴切地描绘出大自然景观的风貌以及事物的动态特征。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作为听觉艺术,它不同于视觉艺术。只有通过聆听者内心的艺术加工,将听到的声音素材,通过与聆听者内心的艺术沉淀***包含文学积淀、生活经验等***相融合,成为新的讯号,表现出立体的艺术形象、艺术符号等。这就是说,音乐与色彩之间,需要一个很重要的介质来完成,这个介质即人们内心的审美情感、审美心理反应。只有当音乐听觉讯号与内心的情感反应相一致时,它们所对应的颜色才是一致的。***1*** 通过人们审美情感心理反应的加工,不同的音乐素材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象和相对应的音乐色彩。如最常见的大调式音乐,常给人以温暖、明亮、甚至辉煌等色彩感知;而小调音乐常给人柔和、优美等审美感知;加上不同的力度、速度、音区变化的有组织加工,不同的大小调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色彩就表现得非常鲜明。因此,不同的音乐,也就按照不同的方式被艺术家们赋予不同的色彩,如调式色彩、和声色彩、风格色彩等等。正如不同时期的绘画艺术流派有各种不同的色彩,如古典主义色彩、浪漫主义色彩、近现代的印象派色彩等,不同的元素、不同的构架、不同的创作思路构成了多元化的艺术色彩。作曲家柏辽兹在其乐器法书中说:“要给旋律、和声、节奏配上各种颜色,使它们色彩化。”而在事实上,柏辽兹的作品在音色上也做到了丰富多彩,他和瓦格纳、德彪西等人被认为是作曲的色彩大师。 二、音乐中构成色彩的要素 分析乐谱是我们认知乐谱的重要环节,在我们常见的音乐作品中,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主要有: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特征、和声以及形成音乐色调三要素――速度、力度和音色。[1]95而这些要素正是让我们得以准确认知乐谱的重要依据。 首先,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的分析,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到作品的构架;而作品结构的大小,也第一时间展示了该音乐画面的纵度与深度。紧跟着看作品的调式调性,通常大和弦、大调给人以明亮、温暖、甚至辉煌的感知,而小和弦、小调则给人以柔和的、优美的、甚至忧伤的情感感知,加上不同的力度、速度、音区变化有组织地加工,不同大小调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色彩就表现得非常鲜明。尽管这并不是绝对如此,但大小调的调式特征大多时候赋予了音乐本身的内在特征。 再如旋律,我们要通过音乐的乐句结构和乐句旋律的音符走向,分析出旋律线条的动态和乐句之间的动态关系。因为旋律进行时,音与音之间的音高关系是横的关系[1]77。这样,我们可以对音乐的横向动态特征一目了然,把握音乐旋律本身的音乐走向和基本情感特征。在音乐进行时,每一个相邻的旋律瞬间,即使是一个音符都会在音乐色调上存在层次差异。而在乐汇中,又存在着一定的起伏,起伏的最高点称之为“逻辑重音”[1]101,而逻辑重音在旋律方面的依据是:上行时增强,下行时减弱。 再看音乐的和声进行,特别是多声部的音乐,如合唱曲,通常都是以四部和声进行来表现音乐。先从和声的听觉角度出发:协和的、平稳的和声连线进行,通常都给人平稳、色彩变化相对稳定的感受;而不协和的、跳跃的和声连线进行,通常给人以画面较为复杂、紧张度有明显的扩张收缩、音乐情感有明显变化和色彩转换等感觉。声部与声部之间同时发出不同的声音,它们之间的音高关系是纵的关系。[1]7这是音乐纵向的动态特征。而乐谱规定的速度、力度、音色三要素,更是音乐的灵魂,它们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音乐的性格的塑造以及音乐的基本形象的塑造。 三要素对作品着色起了如此的决定性作用,而色调的形成又恰恰是通过作品内容所获得的情绪。通常快的速度多表现为兴奋、紧张、欢快、恐慌、活跃等情绪特征;而慢的速度则多与安详、宁静、忧愁、沉思等情感特征相关。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野蜂飞舞》,采用了密集的节奏型、节拍的忽强忽弱和音符快速上下行的演奏方式来描绘野蜂群舞的形态,非常之生动、形象。再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作品《动物狂欢节》,作曲家大胆地运用了低音提琴音色低沉的特点描写出大象走路时笨重的脚步声。不同音乐形象的塑造,总是通过不同的旋律线条、和声、强弱、高低,再加以不同的音乐织体来赋予音乐生命。正是这些重要因素,构成了丰富的音乐色彩。 假如我们单纯从音乐本身出发,暂且忽略歌词方面***歌曲带有歌词***来分析,以上若干要素,都内在地为音乐色彩的形成起了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些因素成为了决定音乐色彩的内在动态因素。如旋律,首先决定了音乐进行的线条,通过音符的高低有序组合,规定了音乐线条的起伏;再如和声,其进行的协和程度,以及扩张和收缩的紧张度,形成了音乐色调的深与浅;而速度的急缓,则规定了音乐情绪进行的紧张度和松弛度;加上调式本身的明暗色彩,更加使得音乐作品如画卷般呈现出内在的特征。如果作品是歌曲,此时此刻,将我们的分析再加上歌词的对应,一幅音乐画卷的表现意图,则非常明确地展现眼前。因此,如何正确精准地研读和分析乐谱,获得音乐本身的内在动因,是准确表现作曲家意图、合理地进行二度创作艺术再现的重要环节。因为研究总谱,熟悉总谱,是一位音乐指挥工作者进入排练之前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准备工作,其效率的高低、能否正确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构思,往往取决于指挥者事前对总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2] 现以柴可夫斯基无伴奏合唱曲《金黄色的云朵过夜了》为例,分析决定合唱音乐色彩的内在动因。《金黄色的云朵过夜了》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合唱作品。这是一首充满忧郁的歌曲,与一般的悲歌不同的是,它用了明亮的大调色彩来反衬这种隐含在曲调之中的忧郁。另一方面,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金黄色的云朵,在那悬崖岩石的胸膛上憩了一夜,他一清早急急忙忙起程,在那蓝色天空愉快游戏。只有潮溼的痕迹留在老而皱裂的石巖上。于是他就孤独地,站在那里,深思著。他在荒野中低声哭……”词作者莱蒙托夫完美地将“辉煌”与“孤独”作对比,成功地用金黄与深青在五线谱上完成了一幅壮美而悲怆的印象画卷。有意思的是,歌词中多次出现了“他”――匆忙启程、愉快游戏的“他”;独立深思、低声哭泣的“他”――这些个“他”却似乎并非单指一人,而是采用了泛指的手法。歌词的意境,也在文字上为乐曲的音乐情绪铺上浓浓的色彩。看完歌词情境,我们再来分析作品总谱。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作品的结构很小,只有七句,49小节。根据乐曲的句法和歌词相结合,全曲可以分为两段,四个音乐层次。第一段为完整的三个乐句层次,可视为a-b-a+,第二段则通过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节拍的变化和节奏的拉伸,将音乐意境升华。其次,乐曲使用了大调式,在音乐表面呈现出较为明亮的色彩,旋律线条清晰地表现出大调的特征,和声功能平稳进行。然而,旋律却在每一句的后半句出现一个大跳,然后下行,其对应的四部和声也在同时做出明显的扩张***旋律大跳时扩张***和***旋律下行时***收拢。 谱例1: 谱例1为乐曲第一段的a部,其乐句的旋律线条、和声动态,都非常严谨地与谱中所示的力度记号相吻合。即使没有标明力度记号,我们依然可以从旋律的走向,结合和声的扩张与收拢,感受到音乐本身赋予的整个色彩的明暗变化、色调的浓与淡。因为音乐自身的多声部线条都在非常明显地呈现著所表达的画面特征。当代著名指挥家杨鸿年先生在其《合唱训练学》中说到:“在一般情况下,开放性***不稳定***和声其内在力度要求做增长处理,收拢性***稳定***和声其内在力度则要求做平稳处理。”因此,我们可以很明确地根据旋律线条以及和声特点合理地判断出该片段合唱的内在色彩要求。[3] 不仅a部如此,我们再看紧接着的第二部分,b部的两句结构相似,旋律先是通过3小节平稳地进行,旋律声部的男高音和女高音突然做出五度六度的跳进,将音乐色彩推上较为明亮的高点,然后逐渐回落。同时伴随的四部和声依然同步地进行了扩张和收缩,连续的两个分句皆是如此表现。这一特点,再次内在地要求和刻画了音乐情绪的爆发和收回低处的压抑。 谱例2: 随着音乐的进行,当主题再次出现时,音乐织体稍微做出了变化,a+部分的分句结构也稍作拉长,将音乐的 *** 在此处呈现出来,并且通过分句的拓展,休止符的逐步增加,然后将音乐节奏拉长,回到低处,逐渐安静,画面色彩呈现出色彩极为灰暗的情绪十分抑郁的空白。尽管作品采用了明亮大调,而在此乐句的 *** 处,作品却使用了较为空洞的下属和弦向上进行,纵然明亮,却像云朵般不稳定,重复了下属音,依然丝毫没有牢固的根基感,而紧接着四部和声的进行极为符合此刻的画面特征,四个声部的旋律几乎是四部同向在下行,就像云朵飘忽而下,逐渐落下并落在低处。所处位置是不具稳定的三级音上的大三和弦,整个音乐的画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明亮色彩,反衬出浓浓的忧郁色彩。 最后在乐曲的结束部,也就是第二段,作为该曲的第四个层次,乐曲通过片刻的安静,节奏拉宽后,音乐从大调变成了小调,并转换了节拍和使用了新的速度。旋律依然从轻声的开始,稍作大跳扩张后即可收拢回低处,和声此时运用了柔和的小六和弦,经过不协和的二级七和弦,这种阻碍终止功能性变和弦,造成一种新的期待,进入最后的终止。这种和声功能突出了变和弦内在的紧张度与色彩,获得了和声力度的层次变化。[3]295女高音的主旋律回到开头大调的主音上,而乐曲却很自然地结束在安安静静的f小调上。该段落的情景,犹如拨开前段所停留的灰暗空白画面,在荒野中匆匆一现,又即刻消失在浓郁的忧郁之中。 我们通过该乐曲的乐谱分析发现:该作品自身的旋律线条、和声动态,包括音乐织体的呈现,以及每一个乐句的安排,无时无刻不在动态上呈现出作品内在的音乐色彩,每一句的力度变化、情感动态都清晰地、立体地呈现在乐谱之上。即使暂时忽略参考歌词的意思,我们仍然能通过诸多音乐要素,强烈地感受到乐谱本身所赋予的音乐画面和作品的色彩。 三、结语 随着音乐文化的普及,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认知水平日益提高,我们从事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更要遵循艺术规律,科学地学习艺术、认知艺术、掌握艺术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习中成长,不断补充自身的艺术养分,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合唱艺术作为日益普及的艺术形态,发展到如今,已成为一种极为广泛的群众艺术,我们更要在艺术上严谨地对待它,科学地认知它,掌握它。本文从分析合唱总谱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如何从乐谱本身出发,发掘合唱音乐自身的艺术特征,旨在更贴切更真实地发现合唱艺术的内在规律。而在合唱艺术实践中,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将艺术规律与实际相结合,更完美地展现合唱音乐的艺术美。 注释: ***1***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人的内心结构与外在自然中的形式***如声音、形象、色彩等***有一种同质同构、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如人的呼吸、心脏跳动本身就是有节奏的,那么外在的声音节奏与人的节奏就构成一种同质同构的关系。如自然山峦的起伏节奏的形态与人的节奏就构成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音乐与色彩的关系,实质就是这种异质同构的关系。 篇2 试论民族器乐的历史程序及音乐特点 一、民族器乐的历史程序 我国早期的乐器是由人们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慢慢发展演变的。最初他们是利用手中的生产工具石块、土块、兽皮等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敲打乐器。在打到食物和狩猎之后,会用这些敲打乐器集体歌舞伴唱表示祝贺。据发掘的的甲骨文记载,当时已有鼓、铃、管、磬、钟等乐器。乐器从不定性到定型,从无固定音高到有固定音高,从单一乐器到旋律乐器,从打击乐到吹管乐器,单一发展到多样。 奴隶时代随着生产工具不断的出现,乐器有了很大的发展,乐器的制作更加精良,规模较大,生产技术走向专业化。打击乐的构成已经变复杂了,有三个一组的编钟和编磬,以及复杂的吹管乐器笙芋等。周代打击乐已经出现七十多种,这种乐器按材料的不同分“八音”,“八音”乐器沿用了近三千年之久。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竹笛和筝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性新乐器。宋玉的《笛赋》描写到了南方的笛子和现在的已经非常相像了。春秋战国时,各个诸侯国音乐广为交流,民间活动也很普遍。 秦汉隋唐时期,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人民的思想日益开放,促进了器乐的发展。汉朝时期器乐伴奏者的舞蹈规模也扩大复杂起来,汉以后,我国与中亚、西亚各国建立联络,国内外各民族与地区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吸收了不少外来的乐器入主中原,对民族器乐的发展和独立起到了推动作用。唐代,有许多技艺高超的演奏家来到当时的首都长安,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在长安绽放。 宋代时期宫廷音乐没有唐代突出,但民间器乐发展却特别旺盛,拉弦乐器在当时城市中很流行。在明清时期,各种演奏形式的器乐遍布全国。随着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又产生了又一批新的弦乐器,如板胡、京胡等,弦乐器得到更大的发展。 近代民间音乐有较大发展的有广东音乐、北方吹歌、江南丝竹。其中广东音乐出现了许多名家名作。由于战乱的影响,有些古乐器逐渐失传,但在民间却得到继承发展。 二、民族器乐的音乐特点 ***一***演奏形式 民族器乐的的演奏形式并不是单一不变的,常见的演奏形式有:独奏、齐奏、重奏、合奏这四种。独奏是一个人一件乐器,有时是一个人演奏,有时还会有一个伴奏,或者一个乐团的伴奏;齐奏有两个、两个以上的演奏者,按同种乐器演奏或不同种乐器演奏的同度或八度乐曲;重奏是由多个声部演奏的乐器,但每个声部只有一个人的演奏形式;合奏是演奏同一乐曲时按照乐器的种类不同分为不同组,每个组有每个的声部来进行演奏,例如合奏辽南鼓吹、山东鼓乐等。 ***二***创作题材 民族器乐的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展现了劳动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其中标题性器乐曲,概括性比较强,标题与题材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标题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想表现的内容,产生联想与想象;非标题性器乐,部分乐曲是按乐曲的结构特征命名的,例如《梅花三弄》中的“三弄”就是指同一段主题反复出现三次;还有的器乐标题以配器、奏法的特点命名,如《工尺上》。在传统乐曲中,还有一种叫“集曲”,就是将曲名相结合如《柳青娘》与《三醉》 *** 为广东曲《柳娘三醉》。 ***三***曲式结构 民族器乐曲?A曲式是多样的有特点分二段体、三段体与多段体为一组,他们都是有相同或不同的音乐材料展开来的,表现音乐不同的主题,为了表现曲子的完整性每个主题也是相互联络的;变奏曲式是在原有基础曲调的基础上进行“加花”“装饰”著名的曲式《阳关三叠》就是主题多次反复的运用,回圈体曲。 一首乐曲中两首曲牌***或曲调***不断反复的回圈出现,或一首曲牌***或曲调***反复出现两次以上,其间插入新的部分,都是回圈体。联曲体***套曲***体曲式两首以上完整独立的曲子联缀而成的乐曲结构形式是联曲体。联曲体乐曲在速度上常采用“慢-中快”或“散-慢-中-快-散”的原则来布局,如《塞上曲》。 三、结语 我国的民族器乐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色彩。不仅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的乐器还吸收外来的乐器,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器乐文化。在演奏形式、创作题材和其曲式结构等方面也独具民族色彩。

当我们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看待的时候,对于音乐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音乐类的文章就涵盖了各个方面,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曲艺、歌曲、乐器,西方音乐、民族音乐等等。那么这些关于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刊登、或者是需要刊登在哪些的期刊上,我在这里想谈一下我了解的期刊。 《中国音乐教育》 这本杂志在1989年创刊,多年来来承蒙各界专家学者及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厚爱,如今已成为我国颇具影响的惟一一本国家级音乐教育期刊。 这个期刊主要刊登是的是音乐教育教学类的文章,积极推出在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教学经验和成果,配合音乐教育新课程的深入实验和全面实施。内容涵盖从基础音乐教育研究到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以及对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本适合学校音乐教师发表音乐教学类学术成果的期刊。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主要以关注音乐人事,探讨音乐理论,挖掘音乐新人,展示音乐成果为宗旨,内容涵盖了有关于音乐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作曲技术理论、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探索、影视音乐、戏曲音乐、宗教音乐、舞蹈理论、音乐治疗、音乐与文学、音乐产业、书评与述评、艺术管理、艺术研究的内容,可以说是音乐期刊中比较权威,也比较全面的期刊。 《北方音乐》: 北方音乐主要刊登的是音乐作品、音乐理论和音乐教育等专业方向的文章,这个期刊不仅可以刊登音乐理论型的文章,也可以刊登音乐作品,实践或者是理论型的文章都可以投稿。其中还专门设置的有戏剧戏曲栏目,专门来发表传统曲艺的研究成果。 ………… 投稿的文章格式:标题(20字以内) ->作者->工作单位(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性别,出生年月,籍贯,职称,学历,研究方向,从事工作)->联系方式(电话) 以上都是音乐类专刊,还有一些综合期刊也可以发表音乐类文章, 具体应该如何投稿和发表 , 可以根据下方的联系方式找期刊编辑吧,了解更多的论文发表详情吧!

高中音乐发表论文

歌词是音乐必不可少的,歌词也是音乐的"前锋",它的文字表现突出了一首音乐的主题,就像"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歌词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养育之心,儿子对母亲的报答。歌词是吸引我们的一大亮点。歌词启发了我,有些歌词讲述人生哲理,使我心潮起伏,让我的人生修养受到了熏陶。

音乐不仅仅只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也是受人们欢迎的一个种类。就让我们敞开心思来谈谈这两种音乐的含义。

流行音乐,众所皆知,要让你说出几位流行歌手,就是小菜一碟,因为这些新新人类已经听惯了流行歌曲......我是流行歌曲的忠实听者,电脑里、车里......播放的都是流行歌曲,除了跟上时代,我也从中体会到创作者的良心用苦,为了让我们大饱耳福,尽力开发新的概念,创造流行、再流行的歌曲!流行音乐,一种音乐专家开发音乐境界的成果,换句话说,我们对崇拜的明星,不都是流行音乐的宣传者么?

古典音乐,音乐的另一杰作,"杰作",也许在人们看来,根本就是--烂。我却不这么认为。古典音乐的好处--让我们了解历史。古典音乐表现的不但是一种音乐风格,从古典音乐的旋律、歌词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历史的发展,那么,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不会枯燥,还可以走进那悠久的历史,不是吗?

音乐不是文字和旋律的合作曲,它还有更深刻的一面,使我们获益匪浅。音乐影响了我,音乐是我学会了人生哲理、使我丰富了课余生活...... 【篇二】

一曲《高山流水》已毕,弹筝人缓缓站起,向观众鞠了一个90度的躬。那人面容清秀,虽然脸上已刻满岁月的痕迹,但那双慈祥的眼睛却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她是谁?她就是林老师。林老师已年过五旬,但她对音乐充满了无限激情和无限热爱。

林老师自幼酷爱音乐,长大后因家里不能供他她读音乐学院,而选择在师范就读音乐专业。在师范就读期间,她刻苦练习,笛子、口琴、古筝、钢琴、小提琴、扬琴,样样精通,就连现在非常少见的古琴都能弹得很好。特别让人佩服的是,古筝和钢琴,她都是到达十级,要知道这两样乐器不花大工夫是练不成的呀!

成名之后,林老师收了很多学生,但仍没放弃学习音乐。有一次,我去学古筝,我轻轻的打开了门,看见林老师正坐在钢琴凳上,细长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上跳跃,一个个如水滴般清冽的音符滴下,时而变成暴风骤雨,时而变成静止在一片绿叶上的露珠,时而变成一阵绵绵细雨,时而变成一个幽幽山谷间的哗哗小溪......当一切都变得静谧的时候,我仍沉浸在乐曲的美好遐想中......"刚才的高潮部分不应该弹得那么激烈的。"林老师正边翻乐谱边纠出刚才犯的错误,却没发现我已经走了进来。如此认真,如此专注,如此努力,怎能不练就一身好的音乐技能呢?

林老师还经常课余时间翻阅枯燥的乐谱,一是能把乐曲熟记在心,二是能把书中的错误纠出来。

现在,林老师已经桃李满天下了,的学生,已经开始工作了。他们会抽空来看看这位外表年老而内心充满激情的和蔼老人。也是她,教会了我:音乐只有碰撞,才能磨出火花。

看着林老师在演奏时的满足与专注,一股敬佩油然而生...... 【篇三】

--题记

音乐是什么?我想请大家与我共同进入音乐的论坛......

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摇滚的DJ舞曲予人劲爆的感觉;轻松闲适的轻音乐,领人飞上云端;浪漫的情歌更是带给性情中人幸福的声音......

可是随着当今流行歌手与其的流行情歌横霸乐坛,为什么呢?时尚的情歌之所以受年轻人和中学生的靑睐,是因为年轻人的情感需要可借以得到与中学生青春期好奇心驱使而得到大票支持吧。这样的话,音乐会不会只被往后的人们认为是情歌?不一定。当今人人贪图新鲜个性潮流,搞不好那天就兴回古代音乐了。

我想无论何种音乐,受人青睐且当之无愧的自然是音乐的重核心:创作者的灵魂与演唱者的牵引。你想,歌再好,唱的不好与歌不好,唱的再好亦难以带领听者进入其中的灵魂。

德国,这座音乐之都大概是牢牢抓住了这一点,不然近日德国举行的电子"爱的大*"音乐狂欢节如何吸引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乐迷参与?可是这次大规模的音乐会却因乐迷们人热情过于高涨兼会场双通道混乱以致几百人死伤!因自己喜爱的音乐而死,死者身处天堂心里应该也是七上八下地吧。次日,发生踩踏伤亡的街道的死者身上被撒上悼念的花瓣。整条街人人由心底里发出的寒颤和悲哀把昨日的热情赶走得无影无踪。唉,德国的乐迷们,安息吧。我会替你们更爱音乐的!

本来呢,我跟音乐是扯不上关系的,以前看到好友如此酷爱音乐,便开始听些杂歌,比如:流行音乐、DJ、轻音乐、等,渐渐地对音乐有了感觉。后来又听朋友介绍她崇拜的偶像歌手,这个歌手不仅歌唱得好,而且人品也很好。这可是我好不容易从她的一大堆的赞语中省出来了"不过他的歌确实很有文学底蕴,初次聆听,迷雾上眼;再次细听,探索奥秘;多次倾听,深入歌髓,以至"爱不释听"怪不得朋友是他的铁杆粉丝!近来我比较喜欢他的历史慢歌《半城烟沙》与轻快上口的《多余的解释》,《多余的解释》并不多余,轻快的嵩风带给人的快感,是那么上口,总忍不住哼上整首歌。

心静,细心聆听。偶尔微风一过,头顶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此刻,你惬意吗?

篇一:感受音乐——触动心灵的情弦 有一句话说得很美: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与韵,而是在于聆听者用心聆听时,能真实地享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那份美丽心境。只有把自己的心真实地融入音乐,体验与琢磨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心情,才能真实地感受音乐那缕无形的魅力。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一种能催人奋发向上,能给人带来愉快,能给人带来伤感,能给人带来心灵上洗涤的一种无形的启示。它像涓涓的溪流,带给人无尽的温暖和慰籍…… 音乐是催人奋发向上的。当你听到那充满雄壮、充满庄严、充满激昂、激发炎黄子孙爱国主义精神、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义勇军进行曲》——国歌时,你是否感受到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人民高举铁拳和刀枪,与敌人进行斗争的英雄气概和战斗意志?你是否感受到在和平建设年代,那高亢嘹亮的声音仍然提醒中华儿女要时刻有着迫切感和危机感,召唤着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的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向着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前进呢?生命之光正在向你招手,音乐,一种无形的启示也正在发芽,它将催人奋发向上,它将使人变的坚强,它将把中华五千年来的历史酣畅的淋漓尽致。 音乐是愉快的。当你听到旋律时而轻快,时而凝重,时而清脆,时而深沉,的林俊杰的《不死之身》,你是否感受到音乐那引人入胜的意境?当你听到歌词滑稽搞笑,幽默风趣的潘玮柏的《我的麦克风》,你是否感受到音乐那的情调?当你听到韵律充满健康活力,带有青春气息的飞轮海的《只对你有感觉》,你是否感受到音乐那占据人心灵的安康?音乐博大而丰富,复杂而富于变幻,悠久而神秘……实在难以尽述。 音乐是伤感的。你听到过周杰伦浸满离别哀思的《夜曲》吗?你聆听过吴克群充满悲伤情愁的《为你写诗》吗?你倾听过陈楚生布满含情脉脉的《有没有人告诉你》吗?假如你盈耳过,你就会发觉音乐正是如此伤感,如此忧伤,如此惆怅才会使人感到短暂而惬意的心境。 音乐更是能给人带来心灵上洗涤的一种无形的启示。当一代宗师贝多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时,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勇敢的面对人生。当他创作出一部部经典名作《月光曲》、《献给爱丽丝》、《暴风雨奏鸣曲》……时,他战胜了病魔,这就是音乐给他心灵命运的启示。当张杰面临着重重被污蔑的挫折时,他没有选择气馁与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强的面对生活。当他写出了一首首如潮水般涌动的歌曲《最美的太阳》、《仰望星空》、《消失》时,他已经战胜了人生的挫折,这是他追逐音乐梦想的回报,这也是音乐给予他的心灵上的洗涤。 感受音乐,有时象感受阳光,感受它的明丽和温暖;感受音乐,有时象感受大海,感受它的深奥和玄妙;感受音乐,有时像感受人生,感受它触动心灵的情弦! 篇二:假如世界上没有了音乐 音乐是一种美的享受,它使我陶醉,令我心情舒畅。有了音乐给人们带来了快乐! 小草听了音乐,会长的越来越茂盛,越来越绿。数木听了音乐会长的越来越高。人们听了音乐也有好处,可以减轻痛苦、疲劳,也可以把不好的心情变成好心情,还可以让人们快乐,让人们跟随着音乐跳起舞蹈来。 如果世界上没有了音乐,小草就听不着音乐了,就会枯萎。树木没有了音乐就不会茂盛,也不会长高。人们听不着了音乐,就会觉得自己很孤单、寂寞,会感觉很压抑。 就说爸爸、妈妈吧!他们一天上班,工作很辛苦,晚上回来听听音乐,放松一下心情,舒缓一下劳累一天的身体,也可以减轻疲劳。 奶奶一天很孤单,我早上上学去了,爸爸、妈妈上班去了,爷爷也出去逛公园去了。奶奶腿也不好,一走多了路就腿疼,所以奶奶只好呆在家里。奶奶没有事干,就在家里听听音乐,这样她就觉得不孤单了,也有事情干了。 人活着,就离不开音乐,要是没有了音乐,整个世界就会很苍白,我们生活也会很单调,乏味,所以音乐对我们非常重要的。 篇三:我的知心朋友——音乐 我有一位知心朋友,大家听了也许不以为然吧!因为谁都有朋友,但我的这位朋友与众不同,她神通广大,要唱能唱,要说会说,要舞能舞。不信,就跟我来认识认识吧! 她没有具体的形状,我们用眼睛是无法看到她的,但是我们却能用耳朵听到,用心感受到:她时而像绵绵春雨,时而如狂风怒吼;时而像清泉流水;时而如万马奔腾;时而像慷慨激昂的勇士,时而如清纯善良的姑娘;时而像善解人意的妈妈,时而如雷厉风行的爸爸……总之,她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让你的生活充满多变的色彩。当你从梦幻中醒来时,她又会用甜美的声音陶醉你;当你烦闷时,她会用心灵和你沟通、交流。现在你们该知道我的朋友是谁了吧,那就是神奇美妙的音乐。 大家可能要问了,这么好的朋友,你是怎么认识的?那还得从我8岁时说起。 我8岁那年,因为和朋友吵了架,回到家闷闷不乐,想打开电脑寻个“乐儿”。刚打开电脑,电脑爷爷就说:“去找音乐姐姐吧,她会让你高兴起来的。”没办法,我只好去找音乐姐姐,刚到门口,就听她在唱:“你也生气了,我也生气了,拉拉钩,拉拉钩,我们还是好朋友……”我照着她的话去做,果然,朋友原谅了我,我们又和好如初了。 从此,我和音乐姐姐友便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她经常和我谈心,渐渐地,我也变得活泼、开朗、大方起来。 不信的话,你也去试试看! 篇四:我喜欢音乐 音乐,婉转动听,饱含激情!如果没有音乐,世界就不会这么缤纷多彩。音乐不但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还催人奋进。如果我生活在音乐王国里,我的心灵会得到净化,思想会得到启迪。 小时候的我不爱睡觉,而妈妈只有一边抱着我,一边唱着“摇篮曲”,我才能慢慢进入梦乡。 音乐似乎跟我形影不离,慢慢长大了,我还是不折不扣地喜欢它,还了解了许多乐器的声音。“电子琴弹奏出来的乐曲是我最喜欢的,每一个音符就像一条欢快的“小溪”。由每一条“小溪”汇成了“大海”,“大海”有时“水波平静”,有时“波涛汹涌”,然而,电子琴又是非常欢快的,主题里总有大海的汹涌。有一次,隔壁的一个小女孩正在用电子琴弹奏乐曲,我听得入了迷,仿佛看见了大海,都把妈妈布置我的任务都忘了。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弹电子琴,所以现在我也在学电子琴。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举行的“六一儿童节”的晚会上,我用电子琴弹奏“祝你生日快乐”的乐曲,听着乐曲,同学们都产生了共鸣,便跟着唱了起来,连我自己都陶醉了,通过着一次,我更加热爱音乐。渐渐地,每天弹着电子琴,我真的觉得音乐是的朋友,懂我、教我…… 音乐,是世间上最美妙的事物,它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纯净、催人奋进的世界!音乐,世界因你而缤纷多彩。 篇五:享受音乐的后果 现在是吃饭的时间,没有上课。先拿出禁止的后果好久的p4享受一下,塞上耳机,打开开关。“我送你离开千离之外,你无声黑白……” 跟着音乐的节奏不由自主的站了起来,不禁又加上了肢体语言,时而摆手,时而扭臂,有节奏的流行音乐真满了我的耳朵。一些同学禁不起我的诱惑也跟着我扭头晃脑。顿时,感觉自己像刘德华样的在开演唱会。叮铃铃,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打破了教室里的吵闹,同学们都安静的做在教室里等着老师来上课。 我感到气愤就和同桌在诉苦,没想到她却反过来骂了我一顿。听歌也不听点正经的歌,总喜欢听一些乱七八糟的歌曲,你看“蜗牛与黄鹂鸟”多好听啊。一听起来就没完没了,还喜欢摇头晃脑唉 我不是善罢甘休的人,就和同桌吵了起来。时代在变化,科技在进步,人要跟着潮流走,老停在一个地方。只配一个词“老古董"……

高中音乐论文发表

歌词是音乐必不可少的,歌词也是音乐的"前锋",它的文字表现突出了一首音乐的主题,就像"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歌词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养育之心,儿子对母亲的报答。歌词是吸引我们的一大亮点。歌词启发了我,有些歌词讲述人生哲理,使我心潮起伏,让我的人生修养受到了熏陶。

音乐不仅仅只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也是受人们欢迎的一个种类。就让我们敞开心思来谈谈这两种音乐的含义。

流行音乐,众所皆知,要让你说出几位流行歌手,就是小菜一碟,因为这些新新人类已经听惯了流行歌曲......我是流行歌曲的忠实听者,电脑里、车里......播放的都是流行歌曲,除了跟上时代,我也从中体会到创作者的良心用苦,为了让我们大饱耳福,尽力开发新的概念,创造流行、再流行的歌曲!流行音乐,一种音乐专家开发音乐境界的成果,换句话说,我们对崇拜的明星,不都是流行音乐的宣传者么?

古典音乐,音乐的另一杰作,"杰作",也许在人们看来,根本就是--烂。我却不这么认为。古典音乐的好处--让我们了解历史。古典音乐表现的不但是一种音乐风格,从古典音乐的旋律、歌词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历史的发展,那么,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不会枯燥,还可以走进那悠久的历史,不是吗?

音乐不是文字和旋律的合作曲,它还有更深刻的一面,使我们获益匪浅。音乐影响了我,音乐是我学会了人生哲理、使我丰富了课余生活...... 【篇二】

一曲《高山流水》已毕,弹筝人缓缓站起,向观众鞠了一个90度的躬。那人面容清秀,虽然脸上已刻满岁月的痕迹,但那双慈祥的眼睛却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她是谁?她就是林老师。林老师已年过五旬,但她对音乐充满了无限激情和无限热爱。

林老师自幼酷爱音乐,长大后因家里不能供他她读音乐学院,而选择在师范就读音乐专业。在师范就读期间,她刻苦练习,笛子、口琴、古筝、钢琴、小提琴、扬琴,样样精通,就连现在非常少见的古琴都能弹得很好。特别让人佩服的是,古筝和钢琴,她都是到达十级,要知道这两样乐器不花大工夫是练不成的呀!

成名之后,林老师收了很多学生,但仍没放弃学习音乐。有一次,我去学古筝,我轻轻的打开了门,看见林老师正坐在钢琴凳上,细长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上跳跃,一个个如水滴般清冽的音符滴下,时而变成暴风骤雨,时而变成静止在一片绿叶上的露珠,时而变成一阵绵绵细雨,时而变成一个幽幽山谷间的哗哗小溪......当一切都变得静谧的时候,我仍沉浸在乐曲的美好遐想中......"刚才的高潮部分不应该弹得那么激烈的。"林老师正边翻乐谱边纠出刚才犯的错误,却没发现我已经走了进来。如此认真,如此专注,如此努力,怎能不练就一身好的音乐技能呢?

林老师还经常课余时间翻阅枯燥的乐谱,一是能把乐曲熟记在心,二是能把书中的错误纠出来。

现在,林老师已经桃李满天下了,的学生,已经开始工作了。他们会抽空来看看这位外表年老而内心充满激情的和蔼老人。也是她,教会了我:音乐只有碰撞,才能磨出火花。

看着林老师在演奏时的满足与专注,一股敬佩油然而生...... 【篇三】

--题记

音乐是什么?我想请大家与我共同进入音乐的论坛......

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摇滚的DJ舞曲予人劲爆的感觉;轻松闲适的轻音乐,领人飞上云端;浪漫的情歌更是带给性情中人幸福的声音......

可是随着当今流行歌手与其的流行情歌横霸乐坛,为什么呢?时尚的情歌之所以受年轻人和中学生的靑睐,是因为年轻人的情感需要可借以得到与中学生青春期好奇心驱使而得到大票支持吧。这样的话,音乐会不会只被往后的人们认为是情歌?不一定。当今人人贪图新鲜个性潮流,搞不好那天就兴回古代音乐了。

我想无论何种音乐,受人青睐且当之无愧的自然是音乐的重核心:创作者的灵魂与演唱者的牵引。你想,歌再好,唱的不好与歌不好,唱的再好亦难以带领听者进入其中的灵魂。

德国,这座音乐之都大概是牢牢抓住了这一点,不然近日德国举行的电子"爱的大*"音乐狂欢节如何吸引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乐迷参与?可是这次大规模的音乐会却因乐迷们人热情过于高涨兼会场双通道混乱以致几百人死伤!因自己喜爱的音乐而死,死者身处天堂心里应该也是七上八下地吧。次日,发生踩踏伤亡的街道的死者身上被撒上悼念的花瓣。整条街人人由心底里发出的寒颤和悲哀把昨日的热情赶走得无影无踪。唉,德国的乐迷们,安息吧。我会替你们更爱音乐的!

本来呢,我跟音乐是扯不上关系的,以前看到好友如此酷爱音乐,便开始听些杂歌,比如:流行音乐、DJ、轻音乐、等,渐渐地对音乐有了感觉。后来又听朋友介绍她崇拜的偶像歌手,这个歌手不仅歌唱得好,而且人品也很好。这可是我好不容易从她的一大堆的赞语中省出来了"不过他的歌确实很有文学底蕴,初次聆听,迷雾上眼;再次细听,探索奥秘;多次倾听,深入歌髓,以至"爱不释听"怪不得朋友是他的铁杆粉丝!近来我比较喜欢他的历史慢歌《半城烟沙》与轻快上口的《多余的解释》,《多余的解释》并不多余,轻快的嵩风带给人的快感,是那么上口,总忍不住哼上整首歌。

心静,细心聆听。偶尔微风一过,头顶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此刻,你惬意吗?

高中音乐鉴赏课之我见 音乐鉴赏课更是一门“听”的艺术。什么样的音乐都离不开“听”。“听”是一种音乐作品,我们既要在听的进程中让感官得到愉悦,又要使精神得到升华,感性和理性进行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听”的根本意义所在。因此,要达到欣赏音乐的真正目的,就不能把对音乐的欣赏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进行。而应该深入到乐曲的音响结构及各种形式因素上去。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真正地听懂音乐。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对一部音乐作品反复地听。多听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关键。我们的双耳不仅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而且还要具很强的审美感受能力,这一能力与生俱来,反复地听,会给我们的听觉制造接触音乐的机会,我们的音乐听觉就会得到发展。同时,音乐具有很强的时间性,构成音乐作品的那些音响瞬间即逝,这些声音以单音或多音组合的方式,先后展现给我们的听觉。多听,大脑中的记忆就会把听觉中的印象慢慢综合起来。听的次数越多,印象越深,印象越深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也就越深。所以,提高了音乐的记忆力,欣赏音乐的能力就有了较大的进步。 现在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层次的音乐,我们在欣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在音乐中感受。其欣赏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中的养分,不断地拓宽我们的听觉的感受领域,是提高和完善我们音乐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音乐鉴赏是学生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 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去实践获得真知。所以,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自己欣赏作品并能够评价作品。老师在其中只不过起着引导作用。记得前些年,社会上流行的低浅音乐,低级趣味较浓的流行音乐,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些“狂歌”等一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使正在成长发育的学生误以为这是“音乐艺术的时代性”,而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学生看来总是平淡无味,深入不下去。那么,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学生要有能力去评价判断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学生就必须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分辨出什么是美和什么是丑的。因为这是衡量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因而学会这些,只有通过音乐欣赏课这条途径,并且把研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这一环节作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篇一:感受音乐——触动心灵的情弦 有一句话说得很美: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与韵,而是在于聆听者用心聆听时,能真实地享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那份美丽心境。只有把自己的心真实地融入音乐,体验与琢磨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心情,才能真实地感受音乐那缕无形的魅力。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一种能催人奋发向上,能给人带来愉快,能给人带来伤感,能给人带来心灵上洗涤的一种无形的启示。它像涓涓的溪流,带给人无尽的温暖和慰籍…… 音乐是催人奋发向上的。当你听到那充满雄壮、充满庄严、充满激昂、激发炎黄子孙爱国主义精神、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义勇军进行曲》——国歌时,你是否感受到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人民高举铁拳和刀枪,与敌人进行斗争的英雄气概和战斗意志?你是否感受到在和平建设年代,那高亢嘹亮的声音仍然提醒中华儿女要时刻有着迫切感和危机感,召唤着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的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向着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前进呢?生命之光正在向你招手,音乐,一种无形的启示也正在发芽,它将催人奋发向上,它将使人变的坚强,它将把中华五千年来的历史酣畅的淋漓尽致。 音乐是愉快的。当你听到旋律时而轻快,时而凝重,时而清脆,时而深沉,的林俊杰的《不死之身》,你是否感受到音乐那引人入胜的意境?当你听到歌词滑稽搞笑,幽默风趣的潘玮柏的《我的麦克风》,你是否感受到音乐那的情调?当你听到韵律充满健康活力,带有青春气息的飞轮海的《只对你有感觉》,你是否感受到音乐那占据人心灵的安康?音乐博大而丰富,复杂而富于变幻,悠久而神秘……实在难以尽述。 音乐是伤感的。你听到过周杰伦浸满离别哀思的《夜曲》吗?你聆听过吴克群充满悲伤情愁的《为你写诗》吗?你倾听过陈楚生布满含情脉脉的《有没有人告诉你》吗?假如你盈耳过,你就会发觉音乐正是如此伤感,如此忧伤,如此惆怅才会使人感到短暂而惬意的心境。 音乐更是能给人带来心灵上洗涤的一种无形的启示。当一代宗师贝多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时,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勇敢的面对人生。当他创作出一部部经典名作《月光曲》、《献给爱丽丝》、《暴风雨奏鸣曲》……时,他战胜了病魔,这就是音乐给他心灵命运的启示。当张杰面临着重重被污蔑的挫折时,他没有选择气馁与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强的面对生活。当他写出了一首首如潮水般涌动的歌曲《最美的太阳》、《仰望星空》、《消失》时,他已经战胜了人生的挫折,这是他追逐音乐梦想的回报,这也是音乐给予他的心灵上的洗涤。 感受音乐,有时象感受阳光,感受它的明丽和温暖;感受音乐,有时象感受大海,感受它的深奥和玄妙;感受音乐,有时像感受人生,感受它触动心灵的情弦! 篇二:假如世界上没有了音乐 音乐是一种美的享受,它使我陶醉,令我心情舒畅。有了音乐给人们带来了快乐! 小草听了音乐,会长的越来越茂盛,越来越绿。数木听了音乐会长的越来越高。人们听了音乐也有好处,可以减轻痛苦、疲劳,也可以把不好的心情变成好心情,还可以让人们快乐,让人们跟随着音乐跳起舞蹈来。 如果世界上没有了音乐,小草就听不着音乐了,就会枯萎。树木没有了音乐就不会茂盛,也不会长高。人们听不着了音乐,就会觉得自己很孤单、寂寞,会感觉很压抑。 就说爸爸、妈妈吧!他们一天上班,工作很辛苦,晚上回来听听音乐,放松一下心情,舒缓一下劳累一天的身体,也可以减轻疲劳。 奶奶一天很孤单,我早上上学去了,爸爸、妈妈上班去了,爷爷也出去逛公园去了。奶奶腿也不好,一走多了路就腿疼,所以奶奶只好呆在家里。奶奶没有事干,就在家里听听音乐,这样她就觉得不孤单了,也有事情干了。 人活着,就离不开音乐,要是没有了音乐,整个世界就会很苍白,我们生活也会很单调,乏味,所以音乐对我们非常重要的。 篇三:我的知心朋友——音乐 我有一位知心朋友,大家听了也许不以为然吧!因为谁都有朋友,但我的这位朋友与众不同,她神通广大,要唱能唱,要说会说,要舞能舞。不信,就跟我来认识认识吧! 她没有具体的形状,我们用眼睛是无法看到她的,但是我们却能用耳朵听到,用心感受到:她时而像绵绵春雨,时而如狂风怒吼;时而像清泉流水;时而如万马奔腾;时而像慷慨激昂的勇士,时而如清纯善良的姑娘;时而像善解人意的妈妈,时而如雷厉风行的爸爸……总之,她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让你的生活充满多变的色彩。当你从梦幻中醒来时,她又会用甜美的声音陶醉你;当你烦闷时,她会用心灵和你沟通、交流。现在你们该知道我的朋友是谁了吧,那就是神奇美妙的音乐。 大家可能要问了,这么好的朋友,你是怎么认识的?那还得从我8岁时说起。 我8岁那年,因为和朋友吵了架,回到家闷闷不乐,想打开电脑寻个“乐儿”。刚打开电脑,电脑爷爷就说:“去找音乐姐姐吧,她会让你高兴起来的。”没办法,我只好去找音乐姐姐,刚到门口,就听她在唱:“你也生气了,我也生气了,拉拉钩,拉拉钩,我们还是好朋友……”我照着她的话去做,果然,朋友原谅了我,我们又和好如初了。 从此,我和音乐姐姐友便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她经常和我谈心,渐渐地,我也变得活泼、开朗、大方起来。 不信的话,你也去试试看! 篇四:我喜欢音乐 音乐,婉转动听,饱含激情!如果没有音乐,世界就不会这么缤纷多彩。音乐不但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还催人奋进。如果我生活在音乐王国里,我的心灵会得到净化,思想会得到启迪。 小时候的我不爱睡觉,而妈妈只有一边抱着我,一边唱着“摇篮曲”,我才能慢慢进入梦乡。 音乐似乎跟我形影不离,慢慢长大了,我还是不折不扣地喜欢它,还了解了许多乐器的声音。“电子琴弹奏出来的乐曲是我最喜欢的,每一个音符就像一条欢快的“小溪”。由每一条“小溪”汇成了“大海”,“大海”有时“水波平静”,有时“波涛汹涌”,然而,电子琴又是非常欢快的,主题里总有大海的汹涌。有一次,隔壁的一个小女孩正在用电子琴弹奏乐曲,我听得入了迷,仿佛看见了大海,都把妈妈布置我的任务都忘了。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弹电子琴,所以现在我也在学电子琴。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举行的“六一儿童节”的晚会上,我用电子琴弹奏“祝你生日快乐”的乐曲,听着乐曲,同学们都产生了共鸣,便跟着唱了起来,连我自己都陶醉了,通过着一次,我更加热爱音乐。渐渐地,每天弹着电子琴,我真的觉得音乐是的朋友,懂我、教我…… 音乐,是世间上最美妙的事物,它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纯净、催人奋进的世界!音乐,世界因你而缤纷多彩。 篇五:享受音乐的后果 现在是吃饭的时间,没有上课。先拿出禁止的后果好久的p4享受一下,塞上耳机,打开开关。“我送你离开千离之外,你无声黑白……” 跟着音乐的节奏不由自主的站了起来,不禁又加上了肢体语言,时而摆手,时而扭臂,有节奏的流行音乐真满了我的耳朵。一些同学禁不起我的诱惑也跟着我扭头晃脑。顿时,感觉自己像刘德华样的在开演唱会。叮铃铃,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打破了教室里的吵闹,同学们都安静的做在教室里等着老师来上课。 我感到气愤就和同桌在诉苦,没想到她却反过来骂了我一顿。听歌也不听点正经的歌,总喜欢听一些乱七八糟的歌曲,你看“蜗牛与黄鹂鸟”多好听啊。一听起来就没完没了,还喜欢摇头晃脑唉 我不是善罢甘休的人,就和同桌吵了起来。时代在变化,科技在进步,人要跟着潮流走,老停在一个地方。只配一个词“老古董"……

中国音乐论文发表

王昌元简介:王昌元 著名古筝演奏家、作曲家。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著名筝演奏家、浙派筝传人王巽之教授之女,浙江杭州人。王昌元是中国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知名教授王巽之之女。在父亲精心教授与熏陶下,她展示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在近60年的演艺生涯中,她成为把中国古筝艺术带到林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等世界著名音乐殿堂的第一人,并在伦敦皇家歌剧院、香港文化中心以及哈佛大学等多地举行独奏音乐会和讲学。9岁起学古筝,12岁登台独奏。师从王巽之及潮州派筝家郭鹰,196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先后担任上海歌剧院、上海乐团、国艺术团、上海民族乐团的古筝演奏员。1984年赴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研究世界音乐并教授古筝到美国后参与古筝有关的演讲、演奏。1995年在纽约成立“纽约海外中乐团”和“王昌元筝艺术中心”,曾有华裔学生与从事音乐专业的美国人、日本人、越南人修习古筝。古筝演奏家王昌元——一位将生命融入音乐的艺术家,浙江杭州人。出身音乐世家,其父为中国著名民族音乐家、浙江筝派创始人王巽之。王昌元的父亲是有名的古筝教育家、当代浙派筝的传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巽之。王昌元九岁即随其父习浙派筝。十二岁登台独奏,1960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后升入本科学习,师从王巽之教授和潮州筝派古筝演奏家郭鹰,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先后担任上海歌剧院、上海乐团、上海舞剧团、中国艺术团、上海民族乐团的古筝独奏演员。学生时代即协助其父为《林冲夜奔》《海青》等筝曲编订指法。毕业后先后担任上海歌剧院、上海乐团、中国艺术团、上海舞剧院、上海民族乐团古筝独奏演员。 王昌元的演奏音色淳美,气魄雄浑,韵味浓郁,意境深刻。她不仅在演奏艺术上造诣很深,而且擅长创作,著名筝曲《战台风》即由她于1965年创作并首演。此曲大大拓展了筝的表演技法与表现能力。此外,她还创作了声乐作品《琵琶行》、筝曲《洞庭新歌》等10余首作品。还在学习期间,就协助其父订正了筝曲《林冲夜奔》《海青拿天鹅》的指法,并用双筝演奏。在1962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初露锋芒。项斯华简介:项斯华的筝乐成就,在海内外均享有高度评价:“她的演奏细致朴实,音色醇美纯净,格调清新”;“有气质、有技巧、有音乐、有特色”;“她在古筝表现手法上没有派别门户之见,而是在演奏手法上对各路筝派采用博采众家之长以揉成自己的演奏特点。既保持古筝的特色,又表现现代乐曲的风貌,有乐思、有形象、有意境、有新意。饮誉中国乐坛、蜚声海内外的当代中国筝乐大师项斯华,1940年生于上海,早年专修钢琴,後师承浙江筝名家王巽之,又从曹正、郭鹰学习其它流派筝乐,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在校期间,首次尝试双筝演奏,初露锋芒,深获好评。毕业後,项斯华先後在北京电影乐团、上海乐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任古筝独奏演员,并任教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及中国音乐学院,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筝研究会理事。一九八一年,项斯华移居香港,为香港民族音乐学会理事及永久会员、香港艺术家联盟成员,东方乐舞交流学会理事,上海中国古乐团特约演奏家,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演艺学院,并获吉林艺术学院名誉教授荣衔。著有《中国筝乐的源流及风格》和《项斯华演奏中国筝谱》两集。2008年又编写了《项斯华每日必弹古筝指序练习曲》一本。八十年代初,中国唱片社、日本东芝EMI株式会社分别出版了项斯华演奏的古筝专集《渔舟唱晚》和《项斯华中国筝名演集》,此系首次出版中国民族器乐的个人演奏专集。由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岸边成雄博士所监制的《项斯华中国筝名演集》亦荣获日本文部省艺术祭大奖。此款录音,於香港发行,早已逾金唱片销量,也成为中国筝曲的经典录音之後,香港及台湾的唱片制作公司等又出版项斯华的专集·《出水莲》《灯月交辉》《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梁祝》及《望乡吟》等多集。她在改革筝上成功地演奏了转调筝曲《东海渔歌》《思想起》和京剧唱腔音乐《文姬归汉》等。其演奏风格朴实,深刻细腻,富有韵味。苏宇虹简介:苏宇虹,著名古筝演奏家,北京出生。原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古筝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学会名誉理事,惠州市古筝协会名誉会长,全日本华侨华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东京楼兰音乐企画主创,东京·千叶等文化中心专任古筝讲师,在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在日中国古筝艺术家学会会长。 曾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钢琴和古筝,分院后转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曹正、王莉、范上娥等各流派古筝名师,毕业后进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任首席古筝演奏家。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期间,与二胡名家王国潼的重奏组合节目经常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直播演出及全国优秀节目调演、多次在人民大会堂为国家重要外事任务演出、屡次被中国广播电视部派遣出访欧亚诸国及国内巡回公演,受到国内民乐界及港澳国乐界高度关注。 1988年考入日本东京桐朋学园大学音乐学部作曲系攻读现代作曲法,受教于著名音乐教育学家末吉保雄教授。赴日以来,在日本国内及海外参加大量重要演出活动:中韩尚未建交之际受“中国广电部”海外直接派遣,作为中国音乐家代表首次出访韩国,参加首尔“国立国乐院”音乐厅落成典礼音乐会,中国古筝在韩首演,韩国官方媒体高度重视,现场采访,以重大新闻题材进行详细报道。 90年以来,曾参加朝日新闻主办“筝曲创作比赛”,自作自演现代筝曲荣获前卫派作品奖。每年定期在“东京艺术剧场”等音乐厅举办“苏宇虹中国古筝的世界”·“中国古筝的魅力”为主题系列的独奏音乐会。曾多次受日本NHK等电视台邀请出演独奏、重奏等节目。曾被东京桐朋学园音乐大学及全日本多所音乐大学邀请出演古筝独奏及讲学。并曾先后受邀参加由日本及香港爱乐乐团协奏演出的古筝现代作品音乐会。曾长年被日本最具人气“太鼓座”音乐总监邀聘为“特约外国人客席演奏家”,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日本各都市及中国、加拿大一流音乐厅巡回公演几百余场。 2002年至2003年间陆续在中国、日本录制古筝CD。2004年,南京音像出版社将演奏录制的部分CD曲目与陆春龄、刘德海、朱昌耀等著名民乐演奏家的演奏作品一同被收录在《中国民乐三百首》系列专辑中出版发行。2005年在东京“歌剧城”、仙台、大阪与二胡名家闵惠芬共演“渔舟唱晚”等曲。2006年编写日文版古筝教材曲集,并在日本出版。2009年应邀参加冲绳传统音乐节演出。2010年应邀再度赴韩国首尔,再度在“国立国乐院”音乐厅参加中·日·韩·蒙民族器乐竟演音乐会。几十年来多次与吉他、爵士乐、演剧、演歌、等著名演奏家、演剧家、歌手、艺能人及超级歌舞伎名流共演、录音,出国前后创作改编了大量中国民族器乐曲,为宣传中国古筝的魅力,始终活跃在中·日及海外音乐舞台第一线。受到华人媒体及日本各大报界的关注并多次专题采访,连续报道。 2009年至2013年间,应邀先后赴香港、韩国多次担任古筝国际大赛评委;2014年担任在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会长;2016年担任在日中国古筝艺术家学会会长;2017年邀聘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学会名誉理事;2018年获邀担任惠州市古筝协会名誉会长。2015年至2019年多次与国内“青乐杯”组委会共同策划主办中日音乐交流&中·日国际民族器乐大赛工作。2022年应邀担任“青乐杯”第六届国际古筝比赛评委会首席。李炜简介:李炜,生于中国广东汕头,当代著名中国古筝演奏家、作曲家。他以“细腻”、“新颖”、“潇洒”的现代浪漫派演奏风格著称,是一们集古典南北派,现代创新派和流行音乐于一身的古筝全面专业人才。李炜原为广东省民族乐团古筝专业演奏员,现居住温哥华,继续从事古筝的创作、演奏和教育,客席兼教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音乐系,任加拿大中乐精英集团艺术总监。2001年被选为温哥华华人杰出人士;2002年获“香港A Udio Land”最杰出演奏奖。荣誉记录:2001年被选为温哥华华人杰出人士 2002年获“香港A Udio Land”最杰出演奏奖范上娥简介:范上娥,1942年生,上海人。古筝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1954年考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钢琴。她在1958年改学古筝,196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1992年7月,她移民加拿大,并创立“范上娥古筝学院”。1954年考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钢琴。当时政府号召音乐“民族化”,她在1958年改学古筝,196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她师从著名的“浙江派”代表人物王巽之,曹正和郭鹰等古筝大师,刻苦努力,系统地学习了各流派的筝曲。1966年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电影乐团担任古筝演奏员。后遭遇文革,随乐团下放改造,直到1973年才在周恩来的关照下被召回北京,开始为一些电影配乐。1981年她出席了在香港举办的“亚洲作曲家大会及音乐节”,在开幕仪式中与香港中乐团合作演奏了中国第一部古筝协奏曲《汩罗江幻想曲》,她的完美演绎受到了在场亚洲各国音乐家的赞赏。1986年在《中国音乐》杂志上发表论文《古筝演奏中的音色问题》。1987年她作为香港音乐事务统筹处特邀的音乐大师,参加了“青年中国音乐周”讲学及表演。1989年担任“ART中国乐器国际比赛”评判兼艺术委员会委员,1990年移居海外,在美国东北伊利诺依大学任访问学者至1992年,期间举办了多场独奏音乐会。1993、1994、1999及2002年分别举办了四场古筝独奏音乐会,盛况空前,好评如潮。1992年7月,她移民加拿大,并创立“范上娥古筝学院”。现居多伦多市士嘉堡(Scarborough)。1996年应邀赴台湾,参加台北市艺术节的“中、日、韩筝艺汇演”,她是中国筝的代表,受到热烈欢迎。2006年亦参加了香港的古筝节,作为“大漠武林情”项目表演嘉宾,反应热烈。旅居加拿大多年的范上娥老师是当代资深古筝艺术家,称她为“艺术家”,实至名归。

随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其研究也在不断拓展、深化和创新的过程中更显其丰富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声乐论文,供大家参考。

声乐论文 范文 一:音乐论文发表-平湖派

摘 要:在中国琵琶艺术众多的传统流派之中,平湖派陶染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典雅风韵,以较强的艺术生命力世代流传,极具研究价值。但在当下,其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流派概念日渐淡化、承人的稀缺以及传谱的缺失等原因致使其艺术影响力甚微。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试图从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历史起源、历代传人、发展过程、演奏风格和美学特点等方面入手,探究其传承现状并分析该流派的发展前景,进一步把握平湖派琵琶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平湖派;琵琶;传承

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弹拨乐器琵琶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因其所代表的 文化 内涵典雅深厚、演奏技法独特多元、艺术作品华美丰富而长久流传于世。自魏、晋时期,琵琶首次传入中国以后,乐器本身所具有的西域色彩与东方文化特点,交融凝结为现今中国民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在琵琶艺术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大传统流派的产生与演进可谓是异彩纷呈。

在琵琶艺术众多的传统流派中,平湖派隶属近代琵琶四大流派、江南地区琵琶五大传派之一,与之同具艺术影响力和研究价值的琵琶流派还有无锡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瀛洲派。平湖派琵琶艺术曾在我国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甚至曾一度名扬海外。

但近年来,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流派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影响力日渐削弱,流派的概念也渐趋于淡化,民众普及度较低,甚至在流派的发源地平湖,也是少人问津。琵琶艺术最直观的传播方式即口传心授的教学,教学对象主要针对青少年人群,然而目前各地音乐院校或艺术 教育 机构所开设的琵琶课程,层次高低不等,但大多都以常规性的教学为主,根据难易程度开展教学活动,基本没有以流派为主的教学。在普通民众间,社会新兴文化日趋直上,对 传统文化 的承袭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日趋淡化,平湖派的传播途径又相对较为狭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流派的传承与发展随之遇到了较大的阻碍。从流派本身传承条件来说,传人严重稀缺,传谱在发展过程中也未得到完整的保存,一些传统独特的演奏技巧无成文记录可考,难以承袭。如此历史悠久的民间流派若最终走向陨落,将是艺术领域的一件憾事。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承袭与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将具有百年悠久而深厚积淀的平湖派琵琶文化继承下来,帮助古老的民间传统流派,拂去旧尘,重放光彩。

一、平湖派琵琶的历史脉络

明清时期,由于方兴未艾的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促使多种乐器从伴奏地位不断向独奏艺术演化。而随着市民音乐艺术的崛起,器乐独奏艺术逐渐在城市节日庙会以及各种游乐场所中迅速地兴盛了起来。民间器乐别树一帜,各领域乐者演奏技艺超凡。在此时期内迅速兴盛起来的民间器乐艺术中,琵琶演奏艺术无疑代表了这一时期器乐独奏艺术的最高成就,开创了了器乐独奏艺术发展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①

在这一时期,琵琶演奏领域虽是名家辈出,琴技绝伦,但是却未曾出现成文的琵琶 曲谱 ,也未曾有古书文籍专门对特定的琵琶演奏风格进行记录与区分,因此在当时未产生清晰的各家流派。清末,琵琶演奏家李芳园(1850—约1901年),将家中流传的所有琵琶乐曲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谱写成《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该曲谱的刊印,也代表着琵琶演奏流派,“平湖派”的诞生。

早在清乾隆年间,浙江平湖李氏家族就是琵琶艺术世家。自李延森起,开启了李氏家族琵琶世代相传的历史。李延森(约1771年生)为平湖琵琶有史可考的最早的起始者,他“举业之暇,性耽音乐,而尤爱琵琶,研究古曲,各极其妙”②。在此之后,李延森又传于其子李煌,李煌实则子承父业,以此而尽孝行,使双亲可听其琴音,取乐于此。在李煌之后,又传于其子李绳墉。后又传于其子李南棠,据《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记载,李南棠素嗜琵琶, 同时也非常地擅长琵琶演奏。但囿于当时的文化环境,旧俗所限下,李氏前三代都仅限于家中承袭,不可外传。因此,李氏琵琶也并未扬名于社会。直到传至李南棠后,才开拓了崭新的、更为广阔的承袭局面。到了李南棠的青壮年时期(1850—1876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疆土。以经商为业的李氏,经常来往平湖、上海之间。他见多识广、思想开明。愿交乐友,广师求益。1850年,李南棠与张子房、俞芝山“携谱奉访,杯酒论交”,1856年与故友郁谷园、姚飞泉、姚松斋等进行切磋。“先世遗谱相与参考,按节挥弦各有心得”。1876年,与陈子敬、周厚卿、黄梅汀、周蓉江等“见访”。③而陈子敬即当时极有名望的一位琵琶名家,颇受清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的赏识,还曾受其“天下第一琵琶”的封号。在与众多琵琶演奏名家切磋琢磨的过程中,李氏琵琶开始摆脱原本封闭的、家族内部承袭的局面,同时,李南棠在此交流借鉴之中,也吸收了许多新的元素,更加丰富了家传演奏技法。

在李南棠之后,又传于其子李芳园(1850—约1901年)。李芳园出生于如此几代相传的琵琶艺术世家,从小积久陶养,兴致浓厚且天赋过人。他在对于李氏琵琶的承袭有着极大的贡献。他不仅自身琴技过人,而且善于博采众长,对民间各家琵琶演奏流派都有吸收借鉴,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李氏琵琶的演奏风格与曲目。对于社会文化领域风气不佳的时局,李芳园欲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寻求新的方向,故而整理归纳了家中流传的曲谱,并融合民间各派的演奏特点,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的民歌作品,将其系统地谱写,最终编撰成《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该曲谱的刊印,也代表着中国近代琵琶四大流派,“平湖派”的正式诞生。

二、平湖派琵琶的主要传人

(一)第六代传人朱英

朱英(1889—1954年)字荇青,号杏卿,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镇(今当湖街道)人,据相关研究者考证,在五十年代,他曾居住于原城关镇骑塘浜十号。朱英是平湖派琵琶艺术继李芳园之后的第六代传人。朱英儿时师从平湖派琵琶第五代传人李芳园。在李芳园私塾学习期间,最初是李芳园的学生吴柏君为其授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芳园本人才开始为其授课,在此期间,朱英勤学苦练,深得李氏琵琶的精髓。1927年,朱英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举荐,到成立不久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任职。受时局所迫,1948年,爱国的朱英不愿为日本人演奏琵琶,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在平湖县(今平湖市)初级中学教授语文。朱英在其工作期间,仍坚持学习琵琶以及专业音乐理论知识,这也为原本狭窄的民间流派创造了更多对外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

朱英先生对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技巧和教学都具有自身独到的一面,他为继承和发展平湖派琵琶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创立的许多琵琶演奏技巧至今仍为琵琶演奏家所使用。朱英首次将平湖派琵琶艺术引入高等学府的课堂,1927年,他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琵琶。第一,在这期间,朱英第一次把流传在民间的平湖派琵琶艺术引入到高等学府,在任教的十七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平湖派琵琶继承人:谭筱麟、丁善德、蒋凤之、樊伯炎、陈恭则、杨少彝、江容琛、程午嘉等。第二,朱英提倡“文武合套”的演奏理念,他在平湖派琵琶的演奏风格中提倡“文武合一”,打破了文曲、武曲的界限;第三,创新琵琶演奏技法,首创左手五指并用;第四,他继承和发展了记谱特色,在原本的李氏工尺谱中,用短线标注节奏,并标出详细的演奏标记;第五,创作了一批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作品,《五卅惨案》、《难忘曲》、《秋宫怨》、《长恨曲》、《枫桥夜泊》、《海上之夜》等数首作品。④

(二)第七代传人杨少彝

朱英的学生杨少彝(1913—1974年),我国著名的平湖派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1931年开始师从朱英,学平湖派琵琶,琴技绝伦,深得老师朱英的认可,为平湖派琵琶的第七代传人。在1958年以“民间艺术家”的身份被西安音乐学院引进。

他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期间,培养了任鸿翔、何明威、王天建等一大批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在杨少彝毕生的教学过程中,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勇于为传统艺术开拓发展的新局面,为古老流派的传承做出了许多努力。后为时局所害,蒙难弃世。

(三)第八代传人杨毓荪

杨少彝之子杨毓荪(1950- ),自幼师从其父,学平湖派琵琶。在父亲早逝后,更加坚定了承袭父亲夙愿的决心。此后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浦东派琵琶演奏家林石城。杨毓荪不仅精于琴艺,还坚持致力于提高平湖派琵琶艺术地位的工作,整理并出版其父杨少彝生前所留曲谱,为平湖派琵琶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在移民后,他也未曾停止对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播工作。

三、平湖派琵琶代表传谱

《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的刊印标志着琵琶演奏流派“平湖派”的诞生,该曲谱融合了平湖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演奏技法、演奏符号等,是流派学习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平湖派琵琶保存相对完整的传谱,由清代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创始人李芳园整理编辑家传琵琶乐曲编撰而成。“窈念家君究心于此四十余年,方参透其中三味,尝因时尚艳曲淫声,风气愈趋愈下,欲著斯谱,为指南要法。自慨有志未遂,棻承先业,惟湮没是虞。于是发奋朝夕,汇集古曲十三套,按节寻声,一一参考默识”

(一)代表曲目《阳春古曲》

全曲共计十个段落,根据《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所记,十个部分分别为“春景阳和”、“锦园小憩”、“遍地花开”、“独占鳌头”、“风摆荷花”、“玉版参禅”、“道院琴声”、“一轮明月”、“东皋鸣鹤”、“铁策版声”。

(二)代表曲目《淮阴平楚》

该作品是平湖派典型武曲套曲的类型,全曲风格雄壮伟岸,大气磅礴,演奏者须表现出战争史诗般地宏伟场景。在演奏中,多使用满轮、绞弦、扫弦、轮拂、并弦、拍等技巧。⑤

(三)代表曲目《平沙落雁》

该曲由“雁阵横空”、“霜天雁叫”、“平沙扑翅”、“高翔千仞”、“衡阳万里”、“逐队分飞”、“一行归影”七部分组成。为表现文曲悠远淡泊的艺术意境,演奏中应注意运用弹挑、滚奏、双弹、轮指、扫弦以及推、拉、吟、揉的技法。

四、平湖派琵琶的演奏风格

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极富地方特色,也正是因为它独具匠心、丰富多元的演奏技法,才使得它清晰地有别于其他民间流派,以较高的艺术影响力长久流传于世间。本文在此,将进行简短论述。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的手法、指法备载仿刻华君秋苹谱,惟有新增手法每曲详注逐段工尺旁。其中,右手的轮指技法是平湖派琵琶演奏特点的主要体现。轮指,是指琵琶或吉他的一种典型演奏指法。在琵琶演奏中,几乎所有的乐曲都要使用该演奏指法,由轮指汇成的指法特别繁多,例如带轮、扫轮、满轮等等,在此不一一详述。

轮指主要分为上出轮和下出轮两类。上出轮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顺时针依次弹下,后接拇指挑上;下出轮即是无名指、中指、食指顺次弹下,后接拇指挑上。在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中,多用下出轮手法,偶尔根据乐曲需要兼用上出轮手法。如代表作品《满将军令》的弹奏技法为先以食、中、名、禁四指,此第弹下,然后大指挑上,其声缓且长而易圆,须要连而勿断,断不可用上出轮。⑥平湖独创的演奏技法有“蝴蝶双飞”、“抹复扫”、“七操”、“马蹄轮”、“挂线轮”,上述技法演奏难度颇大,掌握者甚少。

平湖派琵琶艺术最初起源时,属于文人音乐,供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自娱自乐。“古之学问为己,今之学问为人”,也许当今社会人们习音律,一般是为学习掌握一种演奏的技巧,但对于先者来说,怡养性情、修身静心。由此可见,平湖派琵琶艺术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极为深厚的,耐人寻味的。自古文曲宜静,以平湖派代表曲目《青莲乐府》为例,此曲由“举杯邀月”、“雨打芭蕉”、“风入松”、“石上流泉”四段联缀而成,犹如以泼墨画式的笔触,描绘出古代文人墨客“起舞弄清影”一般的古朴典雅之景,给人以空灵舒畅、意境深远之感。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多倡导悠然心会,超乎功利,象征着高洁、寂寥、含蓄、典雅的君子品质。曲中始终激荡着一种至高的审美情趣,让听者在袅袅琴音中,洞悉艺术的真谛所在。

声乐论文范文二:校园音乐剧;创新实践

摘 要:社会在不断发展变迁,人们对高雅艺术展开追求同时,还希望艺术可以是通俗易懂的,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大胆实践创新,也恰好满足大众这种审美情趣,也使得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作品横空出世。作为音乐剧中一类独特创作特征的流行音乐元素,也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学习与研究,本文对校园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该特殊创作特征加以深入分析,希望为促进校园音乐剧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流行音乐元素;校园音乐剧;创新实践

音乐剧对流行音乐元素作用是深远的,本文主要围绕校园音乐剧和流行音乐元素关系展开,而流行音乐是当前覆盖面最广,比较流行歌曲表达形式,容易获得大众接受通俗演唱 方法 ,同音乐剧两者有机融合,促使音乐剧与流行音乐两者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特别当今科技突飞猛进发展,新兴事物逐渐涌现出来新时期,人类各方面均已取得质的飞跃,时代发展同大家坚持不懈努力存在密切关系,科技发展与艺术创新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也更带有新时代的气息。

一、校园音乐剧概述

校园音乐剧为一类小型音乐剧,音乐剧是一种有机融合了歌唱、舞蹈和戏剧表演的综合性表演。历经一个世纪发展阶段,音乐剧在发达国家备受追捧,让人感到满意却又不置可否缔造艺术和商业间统筹兼顾的双重利益,但是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并不是很久。顾名思义,音乐剧表演应该具有的特征是戏剧性、整合性、风格化差异化和三项全能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音乐剧从诸多表演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舞台剧美学综合性的最高标准。相对来讲,音乐剧这一名词还比较新鲜时髦。最近几年,伴随音乐剧持续升温,国内音乐剧相关文字,乐谱还有音像材料等量日益增加,而且我国诸多校园也开始让师生尝试音乐剧编排与创作。音乐剧一大特征便是通俗性,这也是它同歌剧间最大差异①。绝大部分歌剧对于受众审美水平有极高要求,但音乐剧则恰好相反,其大众性特征异常鲜明,掌握起来也更为容易,从多角度考虑,音乐剧较歌剧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学习热情也会更高。另外,艺术与娱乐两点音乐剧中均具备,所以对学生课余生活也起到很好丰富作用。特别是当今,综合素质教育在我国大行其道,众多中小学也陆续开展艺术综合教学,音乐剧这一良好载体备受瞩目,对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这一独特创作特征加以研究,对我国全面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二、流行音乐元素在校园音乐剧中的创新与实践

首先,震撼人心视听效果。很多音乐剧成功之处便在于在音乐剧作品中不单融入法国大型歌剧,浪漫主义还有英国民谣等古典音乐元素,还融入大量流行音乐元素,这些音乐节奏平稳、旋律简单。配合旋律特征方面,作曲家偏向流行歌曲创作风格特点,促使受众可以单纯由音乐当中体会音乐真谛;配器特征方面,把流行爵士音乐、电声等元素融入管弦乐中,制作出使人眼前一亮音色效果。各类形式流行元素有机融合,创作出无与伦比动人曲调,让观众享受一场别开生面视听大餐②。其次,寓教于乐大众情趣。将流行音乐元素融于音乐剧中,对所有学生受众都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音乐剧中侧重流行风格作品,因其优美动人,朗朗入口特征变成学生生活娱乐重要组成,也成为其情感寄托与生活写照,让广大师生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调味剂。该类音乐对压力较大及学业繁重学生来讲,也不失为一类娱乐消遣好办法;音乐剧中各类西洋乐器伴奏,促使音乐渲染力加强,对学生陶冶情操及拓宽视野非常有利;另外音乐剧中多一些比较夸张的呐喊、尖叫等声音异化处理,充分调动其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由精神与心理双方面得到刺激快感。再次,雅俗共赏审美品质。校园音乐剧会沿用很多古典歌剧段落,采取宣叙调、咏叹调或古典音乐背景,也说明其在追求通俗性和娱乐性同时,仍然要维系其自身高洁品质。优秀音乐剧作品需要充分打破雅俗对立状态,拉近雅俗间距离,达到雅俗共赏交融情境③。相比 其它 古典音乐剧来讲,校园音乐剧桥段融入更多流行音乐元素,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容易接受,另外学生审美水平与音乐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或在音乐剧享受过程中不断得到培养。

三、 结语

假使说八二年由中央歌剧院《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视作富有我国特色音乐剧,定义成我国当代自创音乐剧,则中国音乐剧也不过短短二十来年时间。但通过国人不断摸索,我国文艺与教育工作者的持之以恒,近年来我国自创剧目越发增多, 经验 积累也越发丰富。无论歌剧话剧,舞蹈影视,亦或是戏曲艺术,都有对音乐剧的不断考量,音乐剧越发让人欲罢不能,尤其年轻受众,尤其是近些年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校园音乐剧,更是让青少年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不断成长,让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于校园音乐剧当中,并不断加以创新与实践,这势必会让我国校园音乐剧未来呈现出一幅更加美好的画卷。

  • 索引序列
  • 初中音乐论文发表
  • 初中音乐教师论文发表
  • 高中音乐发表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发表
  • 中国音乐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