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美国sci期刊李明发表论文

美国sci期刊李明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美国sci期刊李明发表论文

1、Li M. He L. Dynamics of parallel-misaligned and unbalanced rotor system under the action of nonlinear oil film force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C,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0, 224(9):1875-1889(SCI和、EI收录)2、Li M. Nonlinear dynamic behavior of rotor-bearing system trained by bevel gear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C,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8,222(C4):617-629.(SCI和、EI收录)3、Li Ming. Nonlinear dynamics of a rotor system subject to a holonomic constraint of parallel misalignment. 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 Series B: Applications & Algorithms, 2007,V14b(S5): 222-226.4、Li M,Hu H Y. Dynamic analysis of a spiral bevel geared rotor-bearing system.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3;259(3): 605-624.(SCI、EI收录)5、Li M,Hu H Y, Jiang P L, et al. Coupled axial-lateral-torsional dynamics of a rotor-bearing system geared by spur bevel gear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2;254(3): 427-446.(SCI、EI收录)6、Li M, Yu L. Analysis of the coupled lateral torsional vibration of a rotor-bearing system with a misaligned gear coupling.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1,243(2): 283-300.(SCI、EI收录)7、李明,孙涛,胡海岩.齿轮传动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进展.振动工程学报, 2002; 15(3): 249-256.8、李明,胡海岩.完整约束下齿轮啮合转子系统的弯扭耦合振动稳态响应.振动工程学报, 2003; 16(1) :1-6.9、李明,虞烈等.转子—齿轮联轴器系统的弯扭耦合振动研究.航空动力学报, 1999; 14(1): 60-64.10、李明,虞烈等.轴承-转子-齿轮联轴器系统的振动研究.机械工程学报, 1998;34(3): 39-45.

在土动力学基本理论以及结构与土体系统的动力分析、抗震设计和测试技术诸方面取得新成果,主持研发成套试验设备及测试技术。发表SCI和EI期刊论文22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50余篇,用于数十项工程实践和5部设计规范。编著和参编著作3部,获准和公开发明专利25项 1) Zhang Jian-Min, Wang Gang. Large post-liquefaction deformation of sand, Part I: physical mechanism, constitutive description and numerical algorithm, Acta Geotechnica, 2012, 7(2): 67-1132) Zhang Ga, Wang Liping, Zhang Jian-Min. Dilatancy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a structure and gravelly soil. Geotechnique, 2011, 61 (1): 75-84.3) Zhang Jian-Min, Song Fei, Li Deji. Effects of Strain Localization on Seismic Active Earth Pressures. ASC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0, 136(7): 999-1003.4) Zhang Ga, Zhang Jian-Min. Modeling of low-cement extruded curb of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011, 48 (1): 89-97.5) Tong Zhaoxia, Zhang Jian-Min, Yu Yilin, et.al. Drained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Anisotropic Sands during Cyclic Rotation of Principal Stress Axes. ASC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0, 136(11): 1509-1518.6) Wang Liping, Zhang Ga, Zhang Jian-Min. Centrifuge model tests of geotextile- reinforced soil embankments during earthquake. Geotextiles & Geomembranes, 2011, 29(3): 222-232.7) Hu Yun, Zhang Ga, Zhang Jian-Min, Lee C F. Centrifuge modeling of geotextile- reinforced cohesive slopes. 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2010, 28(1): 12-22.8) Zhang Ga, Wang Liping, Zhang Jian-Min. Monotonic and cyclic modeling of interface between geotextile and gravelly soil.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2010, 34 (13): 1346-1361.9) Wang Rui, Zhang Ga, Zhang Jian-Min. Centrifuge Modelling of Clay Slope with Montmorillonite Weak Layer under Rainfall Conditions. Applied Clay Science. 2010, 50(3): 386-394.10) Zhang Jian-Min, Zhang Jianhong, Wang Gang, et.al. Safety evaluation of breakwaters based on physical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Ocean Engineering, 2009, 36(11): 852-862.11) Zhang Jian-Min, Zhang Jianhong, Wang Gang. Stability of jetties for channel protection in soft soils at Huanghua Port. Ocean Engineering, 2008, 35(17-18): 1716-1726.12) Yu Yuzhen, Zhang Binyin, Zhang Jian-Min. Action mechanism of geotextile reinforced cushion under breakwater on soft ground. Ocean Engineering, 2005, 32(14-15): 1679-1708.13) Zhang Ga, Zhang Jian-Min. Numerical modeling of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of a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09, 36 (5): 762-772.14) Zhang Ga, Zhang Jian-Min. Constitutive rules of cyclic behavior of interface between structure and gravelly soil. Mechanics of Materials, 2009, 41 (1): 48-59.15) Zhang Ga, Liang Dongfang, Zhang Jian-Min. Image analysis measurement of soil particle movement during a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test.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06, 33 (4-5): 248-259.16) Zhang Ga, Zhang Jian-Min. Large-scale apparatus for monotonic and cyclic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test. 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 2006, 29 (5): 401-408.17) Zhang Jian-Min, Shamoto Y, Tokimatsu K. Cyclic critical stress states of sand with nonfrictional effect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ASCE, 1999, 125 (10): 1106-1114.18) Shamoto Y, Zhang Jian-Min, Tokimatsu K. New charts for predicting large residual post-liquefaction ground defor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998, 17 (7-8): 427-43819) Zhang Ga, Qian Jiyun, Wang Rui, Zhang Jian-Min. Centrifuge model test study of rainfall-induced deformation of cohesive soil slopes. Soils and Foundations, 2011, 51(2): 297-305.20) Li M, Zhang G, Zhang JM, Lee CF. Centrifuge model tests on a cohesive soil slope under excavation conditions. Soils and Foundations, 2011, 51(5): 801-812.21) Wang Liping, Zhang Ga, Zhang Jian-Min. Nail Reinforcement Mechanism of Cohesive Soil Slopes Under Earthquake Conditions. Soils and Foundations, 2010, 50(4): 459-469.22) Zhang Ga, Zhang Jian-Min. Large-scale monotonic and cyclic tests of interface between geotextile and gravelly soil. Soils and Foundations, 2009, 49 (1): 75-84.23) Zhang Ga, Zhang Jian-Min. Unified modeling of monotonic and cyclic behavior of interface between structure and gravelly soil. Soils and Foundations, 2008, 48 (2): 231-245.24) Zhang Ga, Zhang Jian-Min, Yu Yilin. Modeling of gravelly soil with multiple lithologic components and its application. Soils and Foundations, 2007, 47 (4): 799- 810.25) Zhang Ga, Zhang Jian-Min. Monotonic and cyclic tests of interface between structure and gravelly soil. Soils and Foundations, 2006, 46 (4): 505-518.26) Zhang Jian-Min, Y Shamoto, K Tokimatsu. Seismic earth pressure theory for retaining walls under any lateral displacement. Soils and Foundations, 1998, 38(2): 143-163.27) Shamoto Y, Zhang Jian-Min, K Tokimatsu. Methods for predicting large residual post-liquefaction ground settlement an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Special Issue on 1995 Hyogoken-Nambu Earthquake, Soils and Foundations, 1998, 38(2): 69-83.28) Shamoto Y, Zhang Jian-Min. Evaluation of seismic settlement potential in sand deposits based on concept of relative compression. Special Issue on 1995 Hyogoken-Nambu Earthquake, Soils and Foundations, 1998, 38(2): 57-68.29) Zhang Jian-Min, Y Shamoto, K Tokimatsu. Evaluation of earth pressures under any lateral deformation. Soils and Foundations, 1998, 38(1): 15-33.30) Shamoto Y, Zhang Jian-Min, S. Goto. Mechanism of large post-liquefaction deformation in saturated sands. Soils and Foundations, 1997, 37(2): 71-80.31) Zhang Jian-Min, Y Shamoto, K Tokimatsu. Moving critical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stress state lines of saturated sand during undrained cyclic shear. Soils and Foundations, 1997, 37(2): 51-59.32) Shamoto Y, Y Katsura, K Tamaoki, Zhang Jian-Min.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action piles in sands containing fines. Soils and Foundations, 1997, 37(1): 89-96.33) Shamoto Y, Zhang Jian-Min, T Kusukame. A simple method for triaxial strain path testing of soils. Soils and Foundations, 1996, 36(2):129-137.34) Shamoto Y, M Sato, Zhang Jian-Min. Simplified estimation of earthquake-induced settlements in sand deposits. Soils and Foundations, 1996, 36(1): 39-50.35) Zhang Jian-Min. Transient shear strength of saturated sand under cyclic loading considering strain-rate effect. Soils and Foundations, 1994, 34(4): 51-65 1) 张建民. 砂土动力学若干基本理论探究,第15届黄文熙讲座论文. 2012, 34(1): 1-50.2) 冯大阔,张建民. 循环直剪条件下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颗粒破碎研究. 2012, 34(4): 767-773.3) 冯大阔,张建民. 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静动力学特性的大型单剪试验研究. 2012, 34(7): 1203-1208.4) 冯大阔,侯文峻,张建民. 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切向变形非共轴现象的试验研究. 2011, 33(7): 1066-1071.5) 冯大阔,侯文峻,张建民等. 法向常刚度切向应力控制接触面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2011, 33(6): 846-852.6) 李明,张嘎,李焯芬,张建民. 开挖对边坡变形影响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2011, 33(4): 667-672.7) 王睿,张嘎,张建民. 降雨条件下含软弱夹层土坡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2010, 32(10): 1582-1587.8) 李明,张嘎,李焯芬,张建民. 离心模型试验中边坡开挖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2010, 32(10): 1638-1642.9) 钱纪芸,张嘎,张建民. 离心场中边坡降雨模拟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2010, 32(6): 838-842.10) 宋飞,张建民. 各向异性砂土渐近状态试验研究. 2010, 32(4): 551-561.11) 冯大阔,张嘎,张建民等. 常刚度条件下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三维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2009, 31(10): 1571-1577.12) 王丽萍,张嘎,张建民等. 抗滑桩加固黏性土坡变形规律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2009, 31(7): 1075-1081.13) 宋飞,张建民,张嘎等. 等应变增量比试验控制功能的开发与实现. 2009, 31(7): 1144-1148.14) 童朝霞,张建民,于艺林等. 中主应力系数对应力主轴循环旋转条件下砂土变形特性的影响. 2009, 31(6): 946-952.15) 李国和,张建民,许再良等.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桥梁工程的影响研究. 2009, 31(3): 346-352.16) 张鲁渝,郑颖人,张建民. 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几何建模及其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2009, 31(1): 129-134.17) 童朝霞,于艺林,张建民等. 应力主轴循环旋转对砂土变形特性的影响. 2008, 30(8): 1196-1202.18) 侯文峻,张嘎,张建民. 面板堆石坝挤压式边墙与面板接触面力学特性研究. 2008, 30(9): 1356-1360.19) 张连卫,张建民,张嘎. 基于数字图像的粒状材料细观组构特征分析技术. 2008, 30(10): 1555-1559.20) 张连卫,张建民,张嘎. 基于SMP的粒状材料各向异性强度准则. 2008, 30(8): 1107-1111.21) 张建民,宋飞. 砂土的压剪效应与渐近状态准则. 2008, 30(2): 166-171.22) 张连卫,张建民,张嘎等. 二维粒状材料双轴压缩试验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2008, 30(1): 148-152.23) 张建民,侯文峻,张嘎等. 大型三维土与结构接触面试验机的研制与应用. 2008, 30(6): 889-894.24) 王刚,张建民. 砂土液化变形的数值模拟. 2007, 29(3): 403-409.25) 王刚,张建民. 砂土液化大变形的弹塑性循环本构模型. 2007, 29(1): 51-5926) 张嘎,牟太平,张建民. 基于图像分析的土坡离心模型试验变形场测量. 2007, 29(1): 94-97.27) 张鲁渝,张建民. 基于Monte Carlo技术的临界滑面搜索算法的实现及改进. 28(7): 857-862.28) 张建民,王刚. 砂土液化后大变形的机理. 2006, 28(7): 835-840.29) 张鲁渝,张建民. 边坡稳定分析中组合滑面的构造模型. 2005, 27(8): 855-85930) 张嘎,张建民. 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统一本构模型及试验验证. 2005, 27(10): 1175-118431) 张嘎,张建民,梁东方. 土与结构接触面试验中的土颗粒细观运动测量. 2005, 27(8): 903-907.32) 张嘎,张建民. 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的静动本构规律. 2005, 27(5): 516-52033) 张建民,张嘎,刘芳. 面板堆石坝挤压式边墙的概化数值模型及应用. 2005, 27(3): 249-253.34) 张建民,罗刚. 考虑可逆与不可逆性剪胀的粗粒土动本构模型. 2005, 27(2): 178-184.35) 张建民,于玉贞,濮家骝等. 电液伺服控制离心机振动台系统研制. 2004, 26(6): 843-845.36) 张嘎,张建民. 循环荷载作用下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 2004, 26(2): 254-25837) 张嘎,张建民. 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单调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2004, 26(1): 21-2538) 张嘎,张建民. 大型土与结构接触面循环加载剪切仪的研制及应用. 2003, 25(2): 149-15339) 陈胜立,张建民. 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地基轴对称Biot固结问题的解析解. 2002, 24(1): 26-3040) 陈胜立,张建民,陈龙珠. 饱和地基中埋置点源荷载的动力Green函数. 2001, 23(4): 423-42641) 张建民. 砂土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剪胀规律. 2000, 22(1): 12-17.42) 张建民,时松孝次,田屋裕司.饱和砂土液化后的剪切吸水效应. 1999, 21(4): 398-40243) 张建民,王稳祥. 振动频率对饱和砂土动力特性的影响. 1990, 12(1): 70-80.44) 张建民,段云秦. 振动三轴试验中仪器系统阻尼力的水试样校正法. 1989, 11(1):79-84.

谢李楠美国发表论文

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探析[摘要] 良好的员工激励机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对当前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背景认知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私营企业激励机制所处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其次,提出应根据调查员工工作满意度来反映私营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相应的调整策略,使其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人才,激励员工,从而形成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增强私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 私营企业 激励机制 探析 一、绪论 西安华通通信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私营公司,在西安乃至西北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面对陕西通信服务有限公司、中国通信第二工程公司等强势国有企业的竞争,它就暴露了很多缺陷。相对而言,华通通信作为私营企业规模比较弱小,本来就缺乏人才,吸引力不足。如果有好的激励机制,企业就能吸引并稳定一批杰出的管理者,就能带出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就能创造出好的效益;如果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企业最终将被市场经济的大海吞没。 二、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现状调查及分析 1.激励机制的基本现状 华通通信目前主要有年薪制和销售提成等形式。在这种传统薪酬激励体系下,企业员工、核心技术人员和其他骨干人员的收入,所体现的是他们当期对公司所作的贡献。评定标准主要是当期公司经营业绩(财务指标的增长性、财务指标与公司预定目标的差距、市场占有份额、本公司业绩与同行业竞争性公司业绩的差异等)和个人业绩(如他们在职权范围、对公司上一财政年度业绩做出的贡献、对公司长期战略发展做出的贡献等)。与公司未来没有关系,不存在长期激励。华通公司的业务主要是工程类的,因此他们对员工的激励主要就是出差补贴(特别是海外和野外作业)以及市场开发的提成。这些都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 2.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1)激励形势单一,漠视对员工深层次的激励。华通通信主要是物资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企业以空洞的精神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更难以产生真正的持续激励。物质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与员工的付出、要求有所差距,引起了员工的不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忽视了精神激励、情感激励。 (2)激励措施针对性不强。华通通信对员工的最佳需要的捕捉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粗略估计上,没有进行调查研究,没有真实的调查和科学的需要分析为基础,结合公司自身的业务和管理特点来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因此有些激励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在对公司的分析中可见,激励空挡现象和激励措施不当的错位现象,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3)对激励机制理解不正确、不配套、不平衡。从现状分析来看,员工对物质激励兴趣较大,有一种向“钱”看的趋势。这不能说与企业片面理解、执行激励机制没有关系,与各种激励机制的不配套和不平衡没有关系。一些企业以物质奖励代替一切,个别经营者甚至举起百元券说:“只要有它,就好说。”忽视了对员工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致使干群关系日渐疏远,甚至紧张。 三、建立激励机制推动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建立恰当的文化激励机制——乙方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荣辱每个员工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华通通信建立了一种具有“家庭式”和“参与式”二合一的乙方文化,以此形成一种长效的文化激励机制。2.同工同酬的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华通通信采用KPI绩效考核,按照员工职代会通过的考核细则公平考核,特别是每个岗位都必须遵循同工同酬的原则。这种考核,对于以年轻人居多的华通有着足够的激励,年轻人不需要考虑熬资历,关键是塑造职业能力,这为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程度的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增强参与意识,构建沟通机制 随着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化结构的转变,参与激励在团队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参与,形成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对一名员工来说非常重要。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充分彰显员工主人翁身份,促进企业形成高度的团队精神,减少决策失误,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分享企业价值,进行职业规划 价值分享激励着眼于长期激励,属于深层次激励制度,目的在于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整体利益、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更有效地、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公司在为自己做长远规划的过程中,把每位员工的职业规划也纳入其中,这种激励机制可以让员工切身感受到主人的味道,使其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以此激励其长效的奉献于企业。 四、 结论 人才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有效的激励,可以把有才能、有知识的人才吸引过来,把社会的人才变为企业的人才,让人才的价值在企业中得到体现,企业依靠人才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和壮大;通过有效的激励,可以消除员工心理上的各种顾虑和消极因素,变被动为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把实现企业目标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正周:管理激励[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90~107 [2] 林民书: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J].财经研究,2001(4):19~25 [3]黄友松等: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及路劲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6(10):252~254 [4]林 枚:构建企业动力之源——中小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4(1):58~59 [5]王 丽等:激励机制在企业改革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6(18):52~55

遗传算法在图像匹配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一篇论文,题为“基于遗传算法的图像匹配”。该论文由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J.S. DeBonet等人发表在CVPR会议上。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图像匹配方法,该方法可以在多个图像中找到相似的目标。此后,遗传算法在图像匹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是卡特尔。

一、卡特尔简介

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美国心理学家,是20世纪初美国应用心理学先驱,是最早将心理学研究结果统计量化的心理学家,全世界第一位脱离哲学范畴而纯属心理学的教授。他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伊斯顿市,逝于宾夕法尼亚州兰卡斯市。

二、心理测验与测量论文

1、《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是1890年卡特尔发表于《心灵》杂志上。这篇论文首创了“心理测验”(mental test)这个术语,还由高尔顿加上了一篇附录表示支持。卡特尔所谓心理测验的含义很广,不单指智力测验,而是包括对人的一切能力的测验。

2、在该文中,卡特尔说:“心理学若不立足于实验与测量上,决不能够有自然科学之准确。”又说:“心理测验若有一普遍的标准,则其科学的与实际的价值一定可增加不少。”他当时就极力主张测验手续和考试方法应有统一规定,并要有常模以便比较。

三、科特尔的主要贡献

卡特尔采用测验统计的分析方法研究个别差异,使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成为科学心理学与心理测验推动的中心,也使哥伦比亚大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发源地。此外,他的兴趣在于编辑及出版,并且推动了许多科学社群与组织。

[摘要] 21世纪企业管理的重心将由物资资源的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的管理,知识将成为企业的关键性资源,人才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因此,现代企业的竞争是知识资源的竞争。怎样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挖掘员工潜力,从而提高组织效率,是现代企业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市场竞争下的民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加以科学化、规范化地建立一整套的员工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人力的经济效益,在市场中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员工 激励 薪酬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的潮流下,企业的生产要素、生产组织形式、信息传递与交流,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激励与分配制度等都要做相应地变革,因为知识资源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人来体现。现代企业的竞争是知识资源的竞争,也可以说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如何使用好企业的激励机制以更好地发挥人才资源的效益是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民营企业在员工激励机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激励形势单一,漠视对员工深层次的激励 有的民营企业主要是物资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对员上的激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有的民营企业以空洞的精神激励调动员上的积极性,这更难以产生真正的持续激励。从调查来看,民营企业形成了以物质激励一一主要是员工工资和奖金为主,辅之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但这种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与员工的付出、要求有所差距,引起了员工的不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忽视了精神激励、情感激励。 2.激励措施针对性不强 民营企业对员工的最佳需要的捕捉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粗略估计上,没有进行调查研究,没有真实的调查和科学的需要分析为基础,结合公司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因此有些激励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 3.对激励机制理解不正确、不配套、不平衡 一段时间内,人们曾简单地理解激励就是奖励。实际上,员工对物质激励兴趣较大,有一种向“钱”看的趋势。这不能说与民营企业片面理解、执行激励机制没有关系,与各种激励机制的不配套和不平衡没有关系。 二、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体系的建立 1.建立完善的人才绩效评价系统以及升迁制度 绩效管理,通常指的就是部门和员工两个层次,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对部门的绩效管理也常常归结为对中层经理的管理。也就是说,绩效管理关注的主要是组织中“人”的方面。这也是绩效管理常常被认为只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的重要原因。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建立科学系统的目标体系、指标体系、管控体系和申诉体系。 (1)目标体系。就是坚持将企业、部门和员上目标相统一,将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详尽的、可测量的部门目标、员工个人岗位目标,把绩效合同作为一条纽带,将员工的工作职责和公司的目标相连接,实现目标的全覆盖和建立本专业的级目标。 (2)指标体系。就是坚持指标和行为规范相结合;办公室工作有量化指标,但是更多的是无法量化的管理行为,在绩效考核中必须正确地进行定位分析,模拟量化;坚持年度考核与月度评价相结合,实行月度回顾分析、半年度目标修正和年度考核。 (3)管控体系。就是坚持求真务实、持续改进的原则,领导对办公室工作要求不一,单位、部门间工作有不可比性,所以对指标要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年度目标,通过阶段分析,差异评估,逐步改进,不求华而不实,力戒形式主义。 (4)申诉体系。就是根据公平、公开、透明、协商的原则,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保证沟通渠道、申诉渠道的畅通,维护绩效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 2.建立长效的保健系统 60年代,关国学者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根据该理论,我们将金钱称为保健因素。人的行为取决于其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有层次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人是由低到高逐渐满足其所有需要。当一种需要获得基本满足时,对人的行为促动作用会降低以至消失,而高一级的需要对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结合企业管理,企业对职员生理需要满足所能提供的是薪水、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各种福利。这是职员最低层次的需要,是企业使职上努力工作的基础。这一点能够满足的基础上,才可以谈其它的激励手段。 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使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其斗志,从而积极地工作,而且会了解如何有效协调配合,导致员工之间关系密切,气氛和谐。企业应尽可能激发引导员工高级需要的实现,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解决民营企业员工激励的具体措施 1.推广实施全而薪酬战略 全而薪酬战略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它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当时美国公司处在结构大调整时期,许多公司将相对稳定的、基于岗位的薪酬战略转向相对浮动的、基于绩效的薪酬战略,使薪酬倡利与绩效紧密挂钩。全面薪酬战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产生。公司除了重视自接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倡利、补贴等传统外在薪酬外,还注重考虑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周全的劳动保护设施、优厚的养老、医疗待遇和培训机会等内在薪酬待遇。 2.把员工的切身需要与领导的管理激励统一起来 由于企业效益增长带来的收入提高幅度不均衡,与他人尤其是与自己情况相似的人比较觉得收入偏低、尚欠公平,这些都是部分员工经过不同层级和相同层级比较得出的个人感受。更有个别员工是由于其他与收入高低无关的因素导致了不满。比如,领导者和职能部门关心不够,领导者激励能力和方法欠缺,分配机制还不够科学和完善,各项收入的公开透明渠道不畅,分配政策的宣传解释不够,造成了部分员工从不了解到不理解、由不理解到不满意。所以表面上反映的是对收入需要的不满足,但更深层次确是薪酬管理和激励的不到位。因此,即使为了消除少数员工对收入的不满而提高薪酬待遇,员工的这种不满也可能暂时消失,但不见得会产生满意感。这就告诉我们不仅要分析判断员工需要的种类、明确不同需要的强弱,针对不同需要的迫切性实施等级或量级不同的激励力。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人的需要。”欲望作为一种真实的目的和内心活动主要表现为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和需要的强烈程度主要源于物质及精神等方而的缺乏和不足,因为比较的对象不同,缺乏和不足是没有固定衡量标准的,只能像激励中的“公平理论”认为的那样:人对需要的满足是人对行为结果的主观认知和感受。激励之所以复杂而艰难,不在于要清楚员工有哪些欲望和需要,关键在于如何辨别并确认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和条件下,员工欲望的不同和需要的强弱,以便在特定的情况下实施不同的激励力和不同的激励内容和手段。这不仅因为激励资源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因为激励本身要体现差异化,激励对象要与众不同。被激励者只能是企业中的佼佼者,而不可能是全部,如果激励手段被广泛使用,如果激励资源很容易让大多数人轻易获得,激励力就会被削弱甚至被抵消。那么如何实施激励昵? (1)薪酬是一种重要的,但又有限的激励资源。工资作为员工的基本收入,属于一种保健因素,激励的作用也是受局限的。所以曾有人讲吃饭靠工资,加菜靠创收”,此话很实在,又有一定道理。因此,要继续实施全面薪酬战略,强化基本收入之外的统筹和倡利政策作为有益补充。与此同时,应该加强政策宣传和解释,提高分配透明度。 (2)多种激励方式并举。物质激励只是激励形式的一种,而且是最简单的一种,同时还要辅以精神激励。管理者个人魅力的作用亦可使团队非常愉快、士气同样高涨。有的领导者分配的任务本身就很有激励力,员工会因为崇敬而觉得把任务分配给自己是对自己的信任和赏识,以至于尽心尽力地将工作做好。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对员工的一种肯定和赞许,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和沟通,多次深入的员工访谈,甚至对做错事的人如情如理的批评,让人心灵震颤的惩罚等,既包含正向激励,又实施负向激励。 3.企业领导把握激励契机,做到有效激励 若能做到有效激励,除领导者的领导力和个人魅力之外,还要寻觅激励契机。 (1)捕捉内心深处的兴奋点。所谓兴奋点是指某些员工在主观意识上形成的对某种欲望的异常热衷。领导者要通过深入的座谈、沟通了解员工当前比较迫切的需要,把握其思想脉搏,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引导,实施正向激励,引导员工全而正确长远的看待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使企业所希望的需求上升为员工的主要需要,从而取得激励的显著成效。 (2)发现行为的闪光点。就是要在企业生产、经营、安全、质量管理中,对员工在行为上闪现出超越一般人的优秀表现,抓住瞬间的、点滴的亮点给子激励,发挥典型引路导航的作用,并使之固化和强化,由瞬间的闪现变为一以贯之。 (3)抓住问题的暴露点。人们内心私欲的膨胀在受到某些限制时会暂时的掩盖起来,很难被发现,一旦条件和时机成熟总是要通过一种渠道表现和暴露出来。对此,企业领导者特别是职能部门要善于观察和密切关注,及时对其行为的暴露点施以负向激励,使其内醒,进而激发自尊自重,从而实现转化。 综上所述,管理激励中不能靠单一的手段,而要根据不同员工、不同需要的差异化和多种激励资源的互补性进行合理谋划和交叉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激励因素的补偿作用,尤其是要通过改变激励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来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补偿工作,以减少员工由于某种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不平衡,甚至不满或消极对抗情绪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魏杰:企业存亡诊断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赵曙明: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志明顾海英:人性假设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田.科学管理研究,2003 [4]张晓明:中小企业的人才竞争策略圈.中国人才,2002 [5]唐和平:中小企业如何引进和留住人才.人才开发,zooz [6]杨爱义马新福:国有企业改制后有关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经济师,2002 [7]郭奎峰辛开远杨玉华:企业人才的配置、激励与培养.人力资源2002 [8](美)爱德加、薛恩著:组织心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7 [9](美)西蒙著:管理行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如何检索李明发表的sci论文

查找SCI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进入Web of Science平台主页,选择“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Core Collection)”进入。

2、选择“高级检索”功能进入检索界面,在检索界面中输入检索关键词,如文章标题、作者、关键词等。

3、在检索结果页面中,你可以根据你的需求进行筛选和排序。例如,你可以按时间倒序排序来看到最新的文章。

4、点击文章标题,可以查看该文章的摘要、引用次数以及所刊载的期刊等详细信息。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ISI)的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于1957 年在美国费城创办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sci发表文章流程

Sci指的是科学论文,其发表的流程相对较为复杂,一般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选择期刊:选择适合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可以参考SCI Impact Factor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等指标进行评估。

2、编写论文:按照期刊要求编写论文,包括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部分。

3、投稿:将论文提交到所选期刊网站或期刊社,一般需要提供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论文正文、附加材料等。

4、审稿:论文经过期刊审稿人的评审,一般分为初审、同行评审、编辑决策等环节,需要根据审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改进。

5、接收:如果论文通过了审稿流程,期刊编辑将发送接收通知,并要求作者进行版面修订和支付版面费用。

6、发表:经过版面修订和审定后,论文正式发表,并出现在相关期刊的印刷版和网络版上。

总的来说,发表sci论文需要在科研能力、学术投稿经验、论文的方法与内容方面均具备足够的素质,同时需要耐心、专注和恒心,不断进行修改和优化,才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推崇。

sci论文可以去一些知名网站上查找,浏览。 比如Web of Science、SCI-Hub、知网等等。其中Web of Science是目前最全面的外文文献搜索引擎。

该网站收录了大部分已发表的英文论文的题录和摘要信息,是全球最大、覆盖学科最多的综合性学术信息资源,它收录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等各个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8850(SCI)+3200(SSCI)+1700(AHCI)多种核心学术期刊。

其中Web of Science推出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而SCI-Hub是由于一位女性科研人员为查找免费文献而烦恼而创立的,关于这个故事详细过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资料看看。然后因为版权问题,sci-hub也是一直被起诉,所以网址总是不定期的更换,大家可以上网查询最新可用的网址。

1.可以去常用的SCI论文查找网站PubMed: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可以在你想查找的SCI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官网查找,各大期刊官网都可以在LetPub网站找到,直接检索期刊名称或关键词即可:还可以在PaperNeed网站查找,可以从影响因子、发表时间、文章类型、期刊名称、语言类别等多方向查找:https://paperneed.cn/articles?q=3.还有最简单的方法,直接百度,度娘什么都知道更多问题可以关注答主哦

美国sci期刊投稿

9月到次年1月。sci投稿9月到次年1月投稿就是最佳时期。关于sci投稿的淡季和旺季,网上有相应的文章以及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是:1月和11月是论文发表的高峰期,即旺季。而4月、7月、9月和12月处于低迷期,即淡季,所以在淡季投稿是最好接受的。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1、论文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2、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3、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

SCI论文投稿需要准备以下的材料。

01. Manuscript/Blind manuscript、Title Page(论文初稿)

①Manuscript/Blind manuscript(论文初稿)

②Title Page(封面)

02. Cover Letter介绍信

主要包含:期刊编辑的姓名、投稿文章的标题、投稿文章的类型、论文简介、作者信息。

Cover Letter需要包含的内容包括以下核心3点:

A.表明以什么为题的文章拟投杂志,简要介绍文章的主要发现和重要意义;

B.表明所有作者均已经知晓拟投本期刊,且没有一稿多投;

C.最后附上通讯作者的电话、邮箱、地址等信息。

03 Highlights 亮点

04 Graphical Abstract 图文摘要

05 Checklist核对清单

06 Reviewer suggestions 推荐审稿人

如果在论文写作和发表上有什么疑问,欢迎随时联系英才君哦。

(1)写好一篇稿质量的英文论文。(2)找到合适你文章类型的刊物,类型合适,水平合适。(3)在SCI期刊的官网注册账号,投稿,等消息。(4)录用通过,然后上线。

SCI投稿流程如下:

1. 注册投稿系统。

首次使用请点击Register Now,进行注册。邮箱中收到注册成功的邮件。

2. 开始投稿。登录投稿系统,选择文章类型,键入标题,添加作者,勾选方框确认通讯作者。填写基金。选择文章所属分类(Category)。键入摘要(Abstract),键入给编辑的信。然后添加附件(Attach Files)生成PDF确认文件。

3. 投稿确认。当投稿所用的PDF生成后,邮箱收到一封邮件。投稿成功。

SCI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选用刊物来源于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其中主要的国家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部分中国(包括港澳台)刊物。

sci投稿美国期刊

肯定要修改的,哪怕你写得非常完美,老师也会让你改点格式之类的。身边有好多学长学姐们都是找北京译顶科技做的,听说也做的很不错

SCI投稿流程如下:

1. 注册投稿系统。

首次使用请点击Register Now,进行注册。邮箱中收到注册成功的邮件。

2. 开始投稿。登录投稿系统,选择文章类型,键入标题,添加作者,勾选方框确认通讯作者。填写基金。选择文章所属分类(Category)。键入摘要(Abstract),键入给编辑的信。然后添加附件(Attach Files)生成PDF确认文件。

3. 投稿确认。当投稿所用的PDF生成后,邮箱收到一封邮件。投稿成功。

SCI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选用刊物来源于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其中主要的国家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部分中国(包括港澳台)刊物。

药学sci杂志 中国sci杂志 sci收录杂志 sci肿瘤学杂志 sci杂志排名 动物学杂志 sci sci期刊 sci核心库收录杂志 普通外科 sci杂志 sci 检索杂志 土木

First author's surname: YuanRunning head: PPARg ligands ameliorate myocarditisSupported by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0170371)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Zuyi Yuan, MD, PhD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First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No.1 Jiankang Road, Xi'an, Shaanxi 710061, ChinaTel: +86-29-532-4021 Fax: +86-29-5263190E-mail:

  • 索引序列
  • 美国sci期刊李明发表论文
  • 谢李楠美国发表论文
  • 如何检索李明发表的sci论文
  • 美国sci期刊投稿
  • sci投稿美国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