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中南大学李玲硕士论文发表

中南大学李玲硕士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中南大学李玲硕士论文发表

学院下设两系、四所、两个研究中心、三个研究基地和两个工作室。学院坚持“经营学院、和谐人心、创新工作、跨越发展”的办院理念,积极实施“以特色创品牌”、“差异化发展”的战略,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博士点突破,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精干而富有特色、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文学院。 (一)文艺学文艺学是本学科点最早拥有硕士点的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均拥有博士学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2篇,《文学评论》发文4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其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1.基础文论研究成果突出。本学科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在文学原理、文学思潮、美学范畴等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欧阳友权教授主编了高等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理论》和湖南省规划教材《文学原理》,他的《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和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大奖。柏定国教授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论(1956-1976)》、刘泽民教授的《西方美学范畴史》、《实践存在论美学思考方式》等著作在学术界广泛好评。2.网络文学研究占领制高点。本学科是全国高校最早将网络文学列为研究方向的学科,率先创办了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建立了“网络文化批评”网站,先后获得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了《网络文学论纲》、“网络文学教授论丛”(5本) 、“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7本)、“新媒体研究丛书”(6本)、《网络文学发展史》、《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网络文学概论》、《比特的世界——网络文学论稿》等20余部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系列论文100多篇。拥有“网络文学”省级精品课和“新媒体文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已经形成了一支以欧阳友权教授为带头人的博士、教授为主的网络文学研究团队,成为全国网络文学研究的重镇,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3.应用研究对接社会重大需求。为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文艺学学科还特别强调应用研究,综合运用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富有特色地开展了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品牌的研究,成立了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从2006年开始,每年发布《中国文化品牌报告》,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20多次。出版了《文化产业概论》国家级规划教材,先后主持完成《电影文化产业的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软实力竞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项目)、《文化品牌战略研究》(文化部项目)、《湖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物联网的兴起对我国思想文化传播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研究》(湖南省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基础人文学科如何服务于社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二)中国古代文学本学科方向成长迅速,并形成了显著的科研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古代文论及古典美学研究成果卓著,体现出跨学科、跨文化的开阔学术视野。本学科成员中多数具有跨学科治学背景,如学科带头人毛宣国教授即是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在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美学研究方面均高居学术前沿,主持国家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杨雨教授为法语学士、哲学硕士、古代文学博士,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并多次赴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交流和讲学;白寅副教授为理学学士、古代文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在古代文学批评思维方式及方法论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持国家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本方向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了如《心灵化批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美学新谈》、《中国美学诗学研究》、《西方美学思想史》等多部专著,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20来篇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2、词曲及民俗学研究崭露头角,新锐突起。本方向还拥有六大词学、戏曲博士,分别毕业于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师从学界泰斗,近五年在词学界、戏曲界崭露头角,已获得国家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项目7项,省级社科项目多项,出版了如《宋词的女性意识》、《传播学视野下的宋词生态》、《侠骨柔情陆放翁》、《词人家庭与宋词传承》、《北宋文人的经济生活》、《观音故事与观音信仰研究》、《观音本生故事戏论疏》等多部专著,获得科研奖励多项,在《文学遗产》、《文献》、《文史哲》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诗词理论研究与创作传习融为一体,有效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疏离。本方向拥有以余德泉教授领衔的古典诗词创作研究团队,创作成果斐然,并在本专业形成了浓郁的诗词创作、吟诵唱和及书法艺术氛围,多次在国内各类刊物发表诗词、书法作品,指导的研究生在诗词创作方面亦名列全国高校前茅,例如2008级研究生李冰即在中山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古典诗词大赛中荣获诗组冠军。4、科研梯队整齐,兼具中年学者的沉稳及年轻学者的锐气。本学科方向科研梯队的最大特色是梯队整齐: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年龄结构合理:50-60岁1人,40-49岁4人,30-39岁4人,避免了某些传统专业青黄不接的现象,具备深厚的发展潜力,传承了严谨踏实的治学风气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学术界已形成较大影响,活跃于国际国内的各高峰学术论坛,好评如潮。特别是杨雨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侠骨柔情陆放翁”,获得了很好的影响。迄今为止,本学科方向的中青年学者已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次,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1人次,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人次,西南铝教育奖2人次,中南大学师德奖1人次。(三)现当代文学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的重要二级学科,由4位教授、1位副教授、2位讲师组成。本学科教师共出版学术专著11部,发表论文百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参与2项,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课题2项,中国作家协会重点项目1项,省级课题10项,获省部级奖4项,创作有全国影响的长篇小说3部。本学科方向的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批评理论和文学创作有机结合。阎真教授为全国高校为数不多的能将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并取得相当高成就的教师之一。他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专著《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1项,中国作家协会重点项目1项。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3部,获得全国性影响,为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其中《沧浪之水》出版40版近50万册,多次获奖。因在学术和创作方面的成就,获得国务院突出贡献津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并记省政府一等功。第二,朱光潜研究系统深入。王攸欣教授为湖南省青年社科“百人工程”学者,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1项,省级科基金课题3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30多篇,著有《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三联书店)、《朱光潜学术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等,其现代批评理论特别是朱光潜研究系统深入,在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第三,乡土文学研究开拓新视角。禹建湘教授为湖南省青年社科“百人工程”学者,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级科基金课题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禹建湘教授提出“乡土想像”概念,梳理20世纪以来乡土想像的生发机制和表现症候,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在《文学评论》发表论文《革命话语在乡土想象中的激荡与消隐》,另有同一方面论文多篇,形成了系列论文。出版学术专著《乡土想象:现代性与文学表意的焦虑》,并主持两个“乡土文学”研究的省级课题,在“乡土文学”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学术新锐此外,谭德晶教授在诗歌理论特色鲜明,出版专著多部,并发表了系列论文,很好地推进了所在领域的研究深度。苏晓芳博士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级课题1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显示了良好的学术发展势头。本学科方向学术队伍整齐,梯队合理,在巴赫金研究、小说创作、现代批评理论研究、“乡土文学”研究、诗歌理论研究方面特色鲜明,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四)汉语言文字学汉语言文字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学科方向。本学科方向共有教师7位,其中2位教授,1位副教授,4位讲师,所有教师都有博士学位,队伍整齐,结构合理。本学科教师共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6项,获省级奖励1项。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集中于两个方面:1.探索词语源流,研究优势明显。本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任继昉教授潜心研究词源学二十余年,取得了令人赞誉的研究成果。任继昉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末即师承著名词源学家蒋礼鸿先生,主攻汉语词汇史和语源学,至今已经发表了20余篇词源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发表在《中国语文》、《文献》、《辞书研究》等知名刊物上的论文《“胡同”:谱系关系新视野》、《王念孙〈释名〉校语》、《“伏羲”考源》,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国学》、《说“文”谈“字”》、《说“诗”》。承担国家社科课题:“和”文化源流研究。结项时材料扎实,论证严密,结论可靠,得到了了国家社科规划办优秀的评价。出版的专著《汉语语源学》获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著作类三等奖,《古汉语研究》等多种刊物都曾发表书评,学界同人也曾广泛采用。任继昉教授的研究提供了词语源流的宝贵材料,揭示了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纠正了辞书字典的讹误,为字典辞书编写质量的提高、词汇理论的丰富和语言文字的规范做出了贡献。其学术专长意义重大,成果斐然,优势明显。2. 融合方言音韵,研究特色鲜明。本学科方向的刘青松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明代古音的研究,曾在《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杨慎古音学思想初探》《晚明时代古音学思想发微》等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要》和《音韵及诗词格律概要》,在音韵学界引起广泛影响,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并主持国家社科课题:三峡移民语言交际问题研究,为国家移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本学科方向的李星辉副教授专心于湘南汉族土话和湘南瑶族勉语的接触影响,调查研究湘南瑶语全面深入,在汉语与少数民族接触研究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实力,占据了重要的学术地位。其在《方言》上发表了题为《永州岚角山土话音系》的论文,也获得了方言学界的积极肯定。刘青松教授和李星辉副教授的研究正好体现了本学科的一个特色:音韵和方言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关注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方言学研究现代汉语的语言使用,展现汉语语音的现实状况,紧密结合就能深入追踪方言的历史,把握汉语语音演变的规律。这样的研究特色既鲜明突出,又潜力巨大。(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是中国语言文学二级硕士点之一。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其中5人拥有博士学位,2人有海外学术经历。该硕士点现有3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即欧美文学、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循守在“精干而富有特色”中争创一流这一文学院的战略信条,在每个研究方向上,本学科团队都经由强烈的问题意识,捕捉到新的学术空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独到的优势。1.欧美文学方向之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欧美文学方向带头人曾繁亭教授为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其早年曾出版专著《炼狱圣徒-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孤独的雄狮-海明威传》等四种,译著《豪门怨》、《魔杖》(合译)等两种,主编丛书1套(10种)及其他专业著作8种。基于如下强烈的问题意识——现代化历史进程启动之后,与此前相比明显加速的西方文学的发展愈来愈呈现为思潮递进的形态乃是不争的事实;而国内学界西方文论研究与西方文学研究两条线长期处于断裂状态,作为作家作品研究与文论诗学研究之关节点的思潮研究的阙如则是造成这一断裂的重要原因,曾繁亭教授的学术焦点转向对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其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权威期刊上刊发的10多篇论文,以及2008年获得“优秀”结项结论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之最终成果《文学自然主义研究》(获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均是这一转向的体现。后者印行后,以其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系统的全新阐释在学界引发较大反响,《文艺报》等重要报刊给予高度评价。2. 比较诗学方向之西风东渐中的中国现代文论建构研究。比较诗学方向带头人欧阳文风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和中南大学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专项资助计划。已出版专著3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完成省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近几年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热潮方兴未艾,但大都停留于观念翻新的泡沫状态,“空战”者众,欧阳文风教授力避凌空蹈虚,其基于西方印象主义对李健吾感悟诗学的剖析、基于西方生命美学对王国维与宗白华文论建构的阐发等系列成果,以沉实但不失锋锐的学术个性,对西风东渐中中国现代文论的建构与嬗变进行了颇富开拓性的探究,在学界引发广泛关注;该系列成果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3. 比较文学方向之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生态研究。比较文学方向带头人为海归博士聂茂教授。从《民族寓言的张力》运用西方话语对中国新时期文学进行“还原性”阐释,到《俄罗斯心灯》等著作基于中国文化现实对西方经典作家作品进行“招魂性”解读,注重在全球化语境中探究当代中国文化-文学的变革,并在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对这种变革作出回应,始终是聂茂教授比较文学研究的突出特点。在大量直击当代文学现场的学术成果之外,其更直接投身创作实践——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诗集等多部,曾获世界华人文学大奖赛一等奖、新加坡《联合早报》小说新人奖一等奖、《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散文大奖等40多种奖项。 (一)跨文化传播本学科研究方向围绕如何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这一重大的问题,探讨中西新闻传播业与新闻传播观念演变的轨迹,总结中西新闻传播思想发展脉络,并从文化比较学与多维视野关照上探寻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方向及价值取向。集合了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学术队伍。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1、拓展研究视野,加强跨文化交流。从多角度拓展比较新闻学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尤其注重在比较文化的层面展开研究;在深入研究中西新闻传播思想史的过程中,借鉴多层面的比较分析模式,以台、港、澳相关学术机构为合作伙伴,开展大陆与台港澳新闻比较研究;注重培养研究队伍的跨文化能力,积极与美国、法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学术机构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学术交流,丰富了学术内涵。2、本学科方向紧密跟踪当代文化传播发展态势,营造和完善专业交叉。二十世纪以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剧烈。而新闻媒介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力量,如何看待当代新闻媒介的跨文化发展趋势、如何正确运用新闻媒介对跨文化传播的作用、如何减少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误读,等等,都是当代新闻实践给学术界提出的新问题。而要回答这些新的问题,传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厚的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等学科理论的融入,而本学科方向一直努力融合多种学科的知识,走复合发展的道路,以适应文化传播的新趋势。3、跨文化资源的师资力量。本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禹建湘教授长期从事女性主义研究,有着深厚的文学和社会学理论功底,杨雨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法国文化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被评为湖南省“百人工程”人才;刘青松教授则是长期从事文化语言研究的知名学者,他们都是带着其他学科和不同文化背景转入新闻传播领域的,能够为新闻传播的研究和教学带来更宽阔的视野和新的研究路径。(二)新媒体传播研究新媒体传播研究的教学科研团队由由一位教授、三位副教授和两位讲师组成,学科带头人欧阳友权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教学名、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本学科方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1项和省级课题4项,出版学术专著9部,在国内的数字媒介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1.网络媒介研究处于学术前沿。本学科是全国最早将网络文化(含网络文学)列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科之一,率先创办了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建立了“网络文化批评”网站,先后获得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先后出版《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网络传播与文学》、《网络叙事学》、《网络恶搞文化》等20余部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承担《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研究》等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和《物联网的兴起对我国思想文化传播所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力研究》、《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等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已经形成了一支以欧阳友权教授为带头人的博士、教授为主的网络文化传播研究团队,成为全国网络传播研究的重镇。2. 跨学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研究。本方向着力于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特别关注数字媒介对社会运行的影响。如白寅副教授的国家课题“数字媒介信息传播引发的集合行为及其防范”,论文《网络文学的社会学价值》等,对网络行为与社会行为的互动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剖析,考察网络流言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研究方法上,也引入传播统计学分析手段,如其论文《关于文本意义生成因素的实验分析报告》,就通过控制实验技术解释了信息接受理解中的意义赋予问题。(三)文化产业本学科方向基于中南大学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雄厚的教学、研究力量和丰硕的成果而设立。中南大学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于2006年4月挂牌成立,是中南大学整合文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外语学院和高教研究所等人文社会科学各相关学院所得研究力量,突出优势、发展特色文科的重要基地,是一个服务于国民经济,培育和推广文化品牌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1、文化产业与媒介管理科研和教学在全国高校中起步最早。中南大学文学院最早实施文化产业类研究生教育,直接参与、组织和制定了文化产业学科规范,推动了文化产业专业的出现。本学科专家团队合力打造的课程《文化产业概论》入选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编写的教材《文化产业概论》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该领域全国第一本专业教材;《文化品牌学》是我国惟一的文化品牌专业教材。2、有代表国内最高研究水平的专家团队和系列成果。2006年以来,以欧阳友权教授为带头人的专家团队致力中国文化品牌的研究和推广,已连续五年推出《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年度报告,共发布各类文化品牌报告222个,深受社会各界好评。钟虎妹副教授对我国报纸媒体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和湖南省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业内也有广泛的影响力。本专家团队在总结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品牌“走出去”、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等方面,始终站在同类研究最前列。3、紧紧把握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脉动,推动文化产业产、学、研、政各领域互动。在研究文化产业理论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文化品牌创意、文化品牌规划、文化品牌评估和文化企业管理咨询、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服务等业务。本专家团队先后主持完成4项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的研究;为22个行政区域拟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50余个优秀文化品牌提供管理服务,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新闻传播实务新闻传播实务方向是本一级学科与湖南媒体环境积极互动的成果。经过近10年的建设与发展,此方向已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合理的队伍结构。其研究重点和特色主要体现在:注重广泛融入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不断拓展新闻传播实务的研究领域。突破新闻传播实务研究的传统思路与方法,以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寻求并揭示新闻传播实务的运作规律及其内在奥秘。同时,密切注视新闻传播业界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积极探讨媒介发展及“产业化”运作过程中提出的新的理论课题。该方向的研究内容对我国应用新闻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地方媒体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1、本学科方向团队的专家均有在媒体从业经历,拥有丰富的新闻一线业务经验。学科带头人聂茂教授为新西兰归国博士,曾担任《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的记者;胡光华教授是中南大学新闻中心前任主任,刘泽民教授是中南大学新闻中心现任主任,是校内媒体的直接责任人;王晓生副教授曾供职于北京的报纸和杂志;范明献博士曾担任长沙电视台专业频道制片人。他们丰富的业务经验对科研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2、本学科方向得到了湖南媒体的大力支持,拥有优越的教研与实践互动环境、机制和平台。自2005年以来,本学科先后与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湖南经济电视台(现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湖南卫视、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华声在线、星辰在线、红网合作搭建产学研联合体,先后完成20余项委托项目的研究,既提高了本学科专家团队在业界的影响力,提升了地方媒体品牌竞争力,也给相关专业的学生迅速融入社会打开了一个通道。3、本学科方向的师资队伍实现了“博士化”,发展后劲十足。本学科方向3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5位讲师,都拥有博士学位。钟虎妹博士的媒介经营管理研究、王晓生博士的新闻法制研究、范明献博士的新闻伦理研究、周灿华博士的受众心理研究、马薇薇博士媒介消费研究,都显示出良好的学术发展前景。

中英文学术著作和论文选2015年李玲等著.《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机制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李玲等著.《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发展报告201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黄宸,李玲(通讯作者)《区域中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分异研究——以西部A省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5,21:52-56.李玲,黄宸等《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基于A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5,06:54-60赵立涛,李玲等.《省级教育经费统筹改革的分配效果》[J].中国社会科学,2015,11:111-127.李玲,黄宸,韩玉梅.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理论、路径与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80-88+190-191.李玲,卢锦珍,李婷.西部农村教师补充的模型建构与实证分析——基于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5,06:1-8.黄媛媛,李玲(通讯作者)卢鸣浩.体制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5,09:8-16.LingLi,JiafuZheng.(2015).Reformanddevelopmentofeducationalinstitutions(2013).Germany:Springer-Verlag李玲,陶蕾.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分析——基于DEA-Tobit模型[J].中国教育学刊,2015,4.LingLi,QianZhao,YuWen.ReportonthePilotComprehensiveReformofPrivateEducation:BasedontheSurveyof62SchoolsinXCity.OpenJournalofSocialSciences.Vol.03No.01(2015),37-44.2014年YumeiHan,WenfanYan,LingLi,HaifengLi,XinzhiLiuandYupingHan.RebuildingSustainableCommunitiesafterDisastersinChina,JapanandBeyond.CambridgeScholarsPublishing,12BackChapmanStreet,NewcastleuponTyne,NE62XX,UK.ISBN(10):1-4438-5814-5,ISBN(13):978-1-4438-5814-4.李玲,杨顺光,韩玉梅.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需求探析——基于学龄人口的预测[J].教育科学,2014,5:1-6.HongxiaShan,ZhiwenLiuandLingLi.VocationaltrainingforLiushouwomeninruralChina:developmentbydesign.JournalofVocationalEducation&Training.May29,2014.1-15.李玲,周兴平.民办学校“合理回报”标准测算及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50-53.李玲,闫德明,黄宸.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研究——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4,03:3-7+15.Yu-leJin,LingLiandSheng-quanLuo.Chinesemulti-culturaleducationpossibilitiesandpaths.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Management.Volume28Number32014,299-305.2013年李玲.副主编.《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报告(201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LingLi&Zhao,Yiran.No-feeteachereducation:CasestudyofSouthwestUniversity.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2013,March-April.3-15.LingLi,YuanyuanHuang,XingchunXu,andYumeiHan,TheRelationshipBetweenEntryMotivationandProfessionalSatisfactionofNo-FeePreservice,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46,nos.2-3,March-April/May-June2013,43-61.ShuhanYang,LingLi(correspondingauthor),AisigeYalikunjiang,XunyuTao,QuanLi,andSiyuanGong.EthnicIdentityofMinorityNo-FeePreserviceStudents,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46,nos.2-3,March-April/May-June2013,76-89.ZeYang,LingLi(correspondingauthor),ChengchenZhu,LexiangGuo,andLiangyongHuang,LocalIdentityofNo-FeePreserviceStudentsandItsImpactonTheirLocalizedProfessionalOrientation,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46,nos.2-3,March-April/May-June2013,90-99.YumeiHan,MeizhongHu,andLingLi(correspondingauthor),FormativeEvaluationoftheNo-FeeTeacherEducationProgramfromtheStudents’standpoint.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46,nos.2-3,March-April/May-June2013,100-118.YuleJin,LingLi(correspondingauthor),ShujingDing,andZhichaoLi,EmployabilityandEmploymentOutcomesofNoFreePreserviceStudents,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46,nos.2-3,March-April/May-June2013,119-131.张辉蓉,黄媛媛,李玲.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资源需求探析——基于学龄人口预测.《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60-66.韩玉梅,李玲(通讯作者).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理论、方法及其应用.《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33-37.[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3年6期全文转载]李玲,何霖俐,张辉蓉,王智,何怀金.云计算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第5期,113-116.宋乃庆,杨欣,李玲.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32-35.卢锦珍,李玲.国外教师招聘补偿差异研究对我国农村教师补充的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第26卷第4期,61-63.韩玉梅,李玲.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体制机制研究——基于博弈论视角的模型建构.《教育政策观察》(EducationalPolicyObservatory)(第四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102-118.2012年李玲.参编第六章质性研究伦理审查之文化适应性分析;第七章职前教师教育运用叙事研究的国际经验;第八章我国教育研究自主创新的入口.(靳玉乐,易连云主编.《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专题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SusanFinley,Li,Ling&MorganA.Parker.SchooldaysinChina.JournalofQualitativeStudiesinEducation,2012,25(2),177-182.李玲,宋乃庆,龚春燕,韩玉梅,何怀金,阳泽.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41-48.注:该文被收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组编《中国教育科学》(2013)年刊,97—105.李玲,何怀金,熊健杰,卢锦运.县(区)域内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配置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1期,10-14.李玲,杨舒涵,熊健杰,赵怡然.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研究——基于学龄人口变化趋势预测.《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年第4期.杨舒涵,李玲(通讯作者),韩玉梅.县(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基于西部A省Y县的调研.《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7期,7-12.廖晓衡,李玲,宋乃庆.城乡统筹下的职业教育战略发展地位与对策研究.《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2期,22-26.陶蕾,李玲,何怀金.红色教育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功能及路径分析——以重庆市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A校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77-81.常金栋,李玲(通讯作者).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H省的调研.《民族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邹联克,陶蕾,李玲.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115-120.黄媛媛,李玲.教育资源匮乏下的尴尬:发展中国家“大班额”现象探析.《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12期,45-50.张羽寰,孟伟,李玲.从“特色学校”到“自由学校”——英国多路径改进薄弱学校政策述评.《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第6期,31-34.[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12年10期全文转载]孟伟,张羽寰,李玲.多元均等——我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路径探析.《教育导刊》,2012年第2期,12-16.2011年Jin,Yule&LiLing.ApostmodernperspectiveoncurrentcurriculumreforminChina.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2011,44(4),25-43.李玲.论艺术取向教育研究.《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11-15.[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2年5期全文转载]李玲,韩玉梅.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经验与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1-5.[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2年4期全文转载]李玲,熊键杰,韩玉梅.西方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构建我国教师素质标准的启示.《西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65-69.李玲,韩玉梅.特勒—比赛特教师知识库理论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39-44.毕德旭,李玲.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原因、思路、方法.《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30-33.部分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YumeiHan,WenfanYanandLingLi.(April,2013).CanRichnessSavePoverty?ACriticalAnalysisofaMandatoryRural-UrbanSchoolPartnershipPolicyinChina.PaperacceptedattheAmericanEducationResearchAssociation2013AnnualConference,SanFrancisco,April.YumeiHan,LingLiandWenfanYan.(April,2013).LessonslearnedfromChina:Thegameofurban-ruralteachermobilitypolicy.Paperacceptedatthe2013NationalConferenceonRuralEducationResearch,Omaha,April.YumeiHan,WenfanYan,LingLiandXinzhiLiu.(November,2012).StrategyStudyontheTeacherAllocationIssuesforPostDisasterRuralSchoolsinEthnicMinorityAreasofChina.Paperpresentedatthe2012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ebuildingSustainableCommunitiesafterDisastersinChina(CRSCD),Boson,November.LingLi,JunLi.(October,2012).Constructionandanalysisofthesocialsupportingsystemmodelfortheeducationalintegrationsysteminruralandurbanareas.Keynotespeech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BinYang,LingLi.(October,2012).Ruraleducationinputmechanismresearchintheviewofeducationequality.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YuanyuanHuang,LingLi.(October,2012).Theeducationofmigrantchildren:evaluationonimplementationeffectsofTwo-orientedpolicyinwesternChina.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JunLi,LingLi.(October,2012).Cost-sharingproportionofpreschooleducation:anempiricalresearchbasedonthepublicgoodseconomicsmodel.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LinliHe,LingLi.(October,2012).Thestudyonimplementationeffectsofteacher'smeritpaypolicyforcompulsoryeducation.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LingLi,YumeiHan.(October,2012).Adecadevs.acentury:comparativeanalysisofruralschoolconsolidationpoliciesinAmericaandChina.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DemingYan,LingLi.(October,2012).Integrationofruralandurbancompulsoryeducationfinanceindexsystemandmeasurementmethods.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YongWei,LingLi.(October,2012).TheoreticalandempiricalresearchonurbanandruralcompulsoryeducationpolicyevaluationinHprovince,China.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XingpingZhou,LingLi.(October,2012).Theempiricalresearch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alcurriculumreformimplementationeffectsinChongqing.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BinYang,LingLiandLeiWang.(October,2012).Thecontribution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inputtoruraleconomicgrowth:basedontheanalysisbypenaldataamongprovinces.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LeiTao,LingLi.(October,2012).TheperformanceevaluationofDistanceTrainingProjectandthepathanalysis:basedonsurveyaboutthedistancetrainingprocessofNationalTrainingPlaninChongqing.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YumeiHan,LingLiandXinzhiLiu.(October,2012).Ruralandurbanpublicschoolteachermobilitypolicyevaluation.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JinzhenLu,LingLi,AnyiZhouandJindongChang.(October,2012).Acomparativestudyonteachertrainingsatisfactioninelementaryandsecondaryschools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ShuhanYang,LingLiandNiYang.(October,2012).TheorganizationalcultureofelementaryandmiddleschoolsinurbanandruralwesternChina:comparativeanalysisandreviewofempiricalresearch.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Jin,Yule,LingLi&Luo,Shengquan.(November,2011).Multi-culturaleducationinaglobalizedcontext:PossibilitiesandpathsinChina.KeynotespeechattheAsia-PacificCo-DeanofEducationConference,“Multiculturalism:PerspectivesfromAustralia,Canada&China”,Sydney,Australia.LingLi.(September,2011).Integratedcompulsoryeducationsysteminruralandurbanareas:Theory,indicatorsandmeasurement.Keynotespeechatthe2011InternationalAcademicSymposiumon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ofRuralandUrbanEducation&InnovationofEducationalInstitution”,Changchun,China.LingLi.(April,2011).Carvingbeautifullives:ShapingfolkartsintheYangze’sThreeGorges.Paperpresentedat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ScienceEducationandHumanitiesEducationinthe21Century,Chongqing,China.LingLi&XuXingchun.(December,2010).A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ntrymotivationandprofessionalsatisfactionoffreeteachereducationcandidates.Paperpresentedatthe2ndEastAsian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eacherEducationResearch,HongKong.Jin,Yule&LingLi.(June,2009).PostmodernPerspectiveonCurrentCurriculumReforminChina;ThePractical:AnEast-WestCurriculumDialogue,(Thefir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practicalcurriculum),inBeijing.重要社会服务李玲,涂建军,常金栋,朱德全,郑家福,宋乃庆.《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的建议》,咨询报告,2014年6月,入选《重庆社科成果要报》2014年第6期(总第35期),得到重庆市吴刚副市长批示。李玲,宋乃庆等.《学前教育体制机制问题与对策建议》,咨询报告,2013年9月,选入《专家建议》第20期(总第65期).采纳单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国家级.(该报告获得2013年教育部优秀咨询报告)李玲,宋乃庆,郑家福等.《城乡教师流动体制机制问题和对策建议》,咨询报告,2013年10月,采纳单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国家级.李玲等.《重庆市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问题和对策研究》,咨询报告,2013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等.《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试点项目及其过程评价实践经验总结》,咨询报告,2013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等.《重庆市城乡学前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咨询报告,2013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等.《重庆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统筹保障问题和对策研究》,咨询报告,2013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等.《重庆市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体制机制问题和对策建议》,咨询报告,2013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杨舒涵等.《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风险预警研究——基于城乡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的预测》,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省部级.李玲等.《义务教育农村教师补充问题、成因及其对策》,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贵州省教育厅计划财务处,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省部级.李玲,黄媛媛等.《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省部级.李玲,闫德明等.《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机制与模式》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统筹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省部级.李玲,黄媛媛等.《外来务工子女“两为主”政策落实与突出问题》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省部级.朱德全,李玲等.《探索校地、城乡、院校、校企联动模式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部级.李玲,杨舒涵等.《“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测算方法及其应用》咨询报告,2012年5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省部级.李玲等.《城乡义务教育质量检测与评价现状、问题及对策》咨询报告,2012年5月,采纳单位: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省部级.李玲,韩玉梅等.《城乡一体化的中小学教师流动体制机制研究》咨询报告,2012年3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韩玉梅等.《县(区)域内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配置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咨询报告,2012年3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省部级.李玲等.《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化研究》咨询报告,2012年3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统筹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省部级.李玲等.《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师资培养个案研究及启示》咨询报告,2012年3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委员会,区县级.李玲等.《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师资培养个案研究及启示》咨询报告,2012年3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委员会,区县级.李玲等.《全球城市化视阈下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统筹发展研究》咨询报告,2012年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韩玉梅等.《省域内(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试点项目及其过程评价实践经验》,咨询报告,,2011年7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省部级.李玲等.《西南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咨询报告,2011年11月,采纳单位: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省部级.李玲,韩玉梅等.《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及其过程评价》咨询报告,2011年11月,采纳单位: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省部级.李玲,韩玉梅等.《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流动研究》咨询报告,2011年11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重庆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省部级.李玲,黄媛媛等.《重庆市城乡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研究》咨询报告,2011年11月,采纳单位: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省部级.李玲,闫德明等.《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重庆市为例》,咨询报告,2011年4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省部级.李玲,宋乃庆等.《城乡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测算方法及其应用》咨询报告,2011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贵州省教育厅计划财务处,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省部级.

李玲论文发表

中英文学术著作和论文选2015年李玲等著.《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机制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李玲等著.《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发展报告201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黄宸,李玲(通讯作者)《区域中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分异研究——以西部A省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5,21:52-56.李玲,黄宸等《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基于A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5,06:54-60赵立涛,李玲等.《省级教育经费统筹改革的分配效果》[J].中国社会科学,2015,11:111-127.李玲,黄宸,韩玉梅.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理论、路径与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80-88+190-191.李玲,卢锦珍,李婷.西部农村教师补充的模型建构与实证分析——基于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5,06:1-8.黄媛媛,李玲(通讯作者)卢鸣浩.体制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5,09:8-16.LingLi,JiafuZheng.(2015).Reformanddevelopmentofeducationalinstitutions(2013).Germany:Springer-Verlag李玲,陶蕾.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分析——基于DEA-Tobit模型[J].中国教育学刊,2015,4.LingLi,QianZhao,YuWen.ReportonthePilotComprehensiveReformofPrivateEducation:BasedontheSurveyof62SchoolsinXCity.OpenJournalofSocialSciences.Vol.03No.01(2015),37-44.2014年YumeiHan,WenfanYan,LingLi,HaifengLi,XinzhiLiuandYupingHan.RebuildingSustainableCommunitiesafterDisastersinChina,JapanandBeyond.CambridgeScholarsPublishing,12BackChapmanStreet,NewcastleuponTyne,NE62XX,UK.ISBN(10):1-4438-5814-5,ISBN(13):978-1-4438-5814-4.李玲,杨顺光,韩玉梅.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需求探析——基于学龄人口的预测[J].教育科学,2014,5:1-6.HongxiaShan,ZhiwenLiuandLingLi.VocationaltrainingforLiushouwomeninruralChina:developmentbydesign.JournalofVocationalEducation&Training.May29,2014.1-15.李玲,周兴平.民办学校“合理回报”标准测算及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50-53.李玲,闫德明,黄宸.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研究——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4,03:3-7+15.Yu-leJin,LingLiandSheng-quanLuo.Chinesemulti-culturaleducationpossibilitiesandpaths.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Management.Volume28Number32014,299-305.2013年李玲.副主编.《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报告(201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LingLi&Zhao,Yiran.No-feeteachereducation:CasestudyofSouthwestUniversity.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2013,March-April.3-15.LingLi,YuanyuanHuang,XingchunXu,andYumeiHan,TheRelationshipBetweenEntryMotivationandProfessionalSatisfactionofNo-FeePreservice,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46,nos.2-3,March-April/May-June2013,43-61.ShuhanYang,LingLi(correspondingauthor),AisigeYalikunjiang,XunyuTao,QuanLi,andSiyuanGong.EthnicIdentityofMinorityNo-FeePreserviceStudents,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46,nos.2-3,March-April/May-June2013,76-89.ZeYang,LingLi(correspondingauthor),ChengchenZhu,LexiangGuo,andLiangyongHuang,LocalIdentityofNo-FeePreserviceStudentsandItsImpactonTheirLocalizedProfessionalOrientation,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46,nos.2-3,March-April/May-June2013,90-99.YumeiHan,MeizhongHu,andLingLi(correspondingauthor),FormativeEvaluationoftheNo-FeeTeacherEducationProgramfromtheStudents’standpoint.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46,nos.2-3,March-April/May-June2013,100-118.YuleJin,LingLi(correspondingauthor),ShujingDing,andZhichaoLi,EmployabilityandEmploymentOutcomesofNoFreePreserviceStudents,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46,nos.2-3,March-April/May-June2013,119-131.张辉蓉,黄媛媛,李玲.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资源需求探析——基于学龄人口预测.《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60-66.韩玉梅,李玲(通讯作者).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理论、方法及其应用.《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33-37.[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3年6期全文转载]李玲,何霖俐,张辉蓉,王智,何怀金.云计算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第5期,113-116.宋乃庆,杨欣,李玲.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32-35.卢锦珍,李玲.国外教师招聘补偿差异研究对我国农村教师补充的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第26卷第4期,61-63.韩玉梅,李玲.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体制机制研究——基于博弈论视角的模型建构.《教育政策观察》(EducationalPolicyObservatory)(第四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102-118.2012年李玲.参编第六章质性研究伦理审查之文化适应性分析;第七章职前教师教育运用叙事研究的国际经验;第八章我国教育研究自主创新的入口.(靳玉乐,易连云主编.《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专题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SusanFinley,Li,Ling&MorganA.Parker.SchooldaysinChina.JournalofQualitativeStudiesinEducation,2012,25(2),177-182.李玲,宋乃庆,龚春燕,韩玉梅,何怀金,阳泽.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41-48.注:该文被收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组编《中国教育科学》(2013)年刊,97—105.李玲,何怀金,熊健杰,卢锦运.县(区)域内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配置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1期,10-14.李玲,杨舒涵,熊健杰,赵怡然.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研究——基于学龄人口变化趋势预测.《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年第4期.杨舒涵,李玲(通讯作者),韩玉梅.县(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基于西部A省Y县的调研.《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7期,7-12.廖晓衡,李玲,宋乃庆.城乡统筹下的职业教育战略发展地位与对策研究.《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2期,22-26.陶蕾,李玲,何怀金.红色教育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功能及路径分析——以重庆市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A校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77-81.常金栋,李玲(通讯作者).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H省的调研.《民族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邹联克,陶蕾,李玲.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115-120.黄媛媛,李玲.教育资源匮乏下的尴尬:发展中国家“大班额”现象探析.《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12期,45-50.张羽寰,孟伟,李玲.从“特色学校”到“自由学校”——英国多路径改进薄弱学校政策述评.《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第6期,31-34.[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12年10期全文转载]孟伟,张羽寰,李玲.多元均等——我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路径探析.《教育导刊》,2012年第2期,12-16.2011年Jin,Yule&LiLing.ApostmodernperspectiveoncurrentcurriculumreforminChina.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2011,44(4),25-43.李玲.论艺术取向教育研究.《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11-15.[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2年5期全文转载]李玲,韩玉梅.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经验与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1-5.[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2年4期全文转载]李玲,熊键杰,韩玉梅.西方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构建我国教师素质标准的启示.《西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65-69.李玲,韩玉梅.特勒—比赛特教师知识库理论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39-44.毕德旭,李玲.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原因、思路、方法.《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30-33.部分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YumeiHan,WenfanYanandLingLi.(April,2013).CanRichnessSavePoverty?ACriticalAnalysisofaMandatoryRural-UrbanSchoolPartnershipPolicyinChina.PaperacceptedattheAmericanEducationResearchAssociation2013AnnualConference,SanFrancisco,April.YumeiHan,LingLiandWenfanYan.(April,2013).LessonslearnedfromChina:Thegameofurban-ruralteachermobilitypolicy.Paperacceptedatthe2013NationalConferenceonRuralEducationResearch,Omaha,April.YumeiHan,WenfanYan,LingLiandXinzhiLiu.(November,2012).StrategyStudyontheTeacherAllocationIssuesforPostDisasterRuralSchoolsinEthnicMinorityAreasofChina.Paperpresentedatthe2012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ebuildingSustainableCommunitiesafterDisastersinChina(CRSCD),Boson,November.LingLi,JunLi.(October,2012).Constructionandanalysisofthesocialsupportingsystemmodelfortheeducationalintegrationsysteminruralandurbanareas.Keynotespeech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BinYang,LingLi.(October,2012).Ruraleducationinputmechanismresearchintheviewofeducationequality.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YuanyuanHuang,LingLi.(October,2012).Theeducationofmigrantchildren:evaluationonimplementationeffectsofTwo-orientedpolicyinwesternChina.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JunLi,LingLi.(October,2012).Cost-sharingproportionofpreschooleducation:anempiricalresearchbasedonthepublicgoodseconomicsmodel.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LinliHe,LingLi.(October,2012).Thestudyonimplementationeffectsofteacher'smeritpaypolicyforcompulsoryeducation.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LingLi,YumeiHan.(October,2012).Adecadevs.acentury:comparativeanalysisofruralschoolconsolidationpoliciesinAmericaandChina.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DemingYan,LingLi.(October,2012).Integrationofruralandurbancompulsoryeducationfinanceindexsystemandmeasurementmethods.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YongWei,LingLi.(October,2012).TheoreticalandempiricalresearchonurbanandruralcompulsoryeducationpolicyevaluationinHprovince,China.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XingpingZhou,LingLi.(October,2012).Theempiricalresearch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alcurriculumreformimplementationeffectsinChongqing.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BinYang,LingLiandLeiWang.(October,2012).Thecontribution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inputtoruraleconomicgrowth:basedontheanalysisbypenaldataamongprovinces.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LeiTao,LingLi.(October,2012).TheperformanceevaluationofDistanceTrainingProjectandthepathanalysis:basedonsurveyaboutthedistancetrainingprocessofNationalTrainingPlaninChongqing.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YumeiHan,LingLiandXinzhiLiu.(October,2012).Ruralandurbanpublicschoolteachermobilitypolicyevaluation.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JinzhenLu,LingLi,AnyiZhouandJindongChang.(October,2012).Acomparativestudyonteachertrainingsatisfactioninelementaryandsecondaryschools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ShuhanYang,LingLiandNiYang.(October,2012).TheorganizationalcultureofelementaryandmiddleschoolsinurbanandruralwesternChina:comparativeanalysisandreviewofempiricalresearch.Paperacceptedattheseconddean'sjiontconferenceoffacultyofeducationfromAsiaandPacificArea,Educationequityandsocialjustic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localpractice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hongqing,China.Jin,Yule,LingLi&Luo,Shengquan.(November,2011).Multi-culturaleducationinaglobalizedcontext:PossibilitiesandpathsinChina.KeynotespeechattheAsia-PacificCo-DeanofEducationConference,“Multiculturalism:PerspectivesfromAustralia,Canada&China”,Sydney,Australia.LingLi.(September,2011).Integratedcompulsoryeducationsysteminruralandurbanareas:Theory,indicatorsandmeasurement.Keynotespeechatthe2011InternationalAcademicSymposiumonRuralEducation,“IntegrationofRuralandUrbanEducation&InnovationofEducationalInstitution”,Changchun,China.LingLi.(April,2011).Carvingbeautifullives:ShapingfolkartsintheYangze’sThreeGorges.Paperpresentedat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ScienceEducationandHumanitiesEducationinthe21Century,Chongqing,China.LingLi&XuXingchun.(December,2010).A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ntrymotivationandprofessionalsatisfactionoffreeteachereducationcandidates.Paperpresentedatthe2ndEastAsian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eacherEducationResearch,HongKong.Jin,Yule&LingLi.(June,2009).PostmodernPerspectiveonCurrentCurriculumReforminChina;ThePractical:AnEast-WestCurriculumDialogue,(Thefir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practicalcurriculum),inBeijing.重要社会服务李玲,涂建军,常金栋,朱德全,郑家福,宋乃庆.《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的建议》,咨询报告,2014年6月,入选《重庆社科成果要报》2014年第6期(总第35期),得到重庆市吴刚副市长批示。李玲,宋乃庆等.《学前教育体制机制问题与对策建议》,咨询报告,2013年9月,选入《专家建议》第20期(总第65期).采纳单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国家级.(该报告获得2013年教育部优秀咨询报告)李玲,宋乃庆,郑家福等.《城乡教师流动体制机制问题和对策建议》,咨询报告,2013年10月,采纳单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国家级.李玲等.《重庆市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问题和对策研究》,咨询报告,2013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等.《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试点项目及其过程评价实践经验总结》,咨询报告,2013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等.《重庆市城乡学前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咨询报告,2013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等.《重庆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统筹保障问题和对策研究》,咨询报告,2013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等.《重庆市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体制机制问题和对策建议》,咨询报告,2013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杨舒涵等.《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风险预警研究——基于城乡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的预测》,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省部级.李玲等.《义务教育农村教师补充问题、成因及其对策》,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贵州省教育厅计划财务处,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省部级.李玲,黄媛媛等.《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省部级.李玲,闫德明等.《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机制与模式》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统筹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省部级.李玲,黄媛媛等.《外来务工子女“两为主”政策落实与突出问题》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省部级.朱德全,李玲等.《探索校地、城乡、院校、校企联动模式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咨询报告,2012年9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部级.李玲,杨舒涵等.《“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测算方法及其应用》咨询报告,2012年5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省部级.李玲等.《城乡义务教育质量检测与评价现状、问题及对策》咨询报告,2012年5月,采纳单位: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省部级.李玲,韩玉梅等.《城乡一体化的中小学教师流动体制机制研究》咨询报告,2012年3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韩玉梅等.《县(区)域内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配置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咨询报告,2012年3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省部级.李玲等.《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化研究》咨询报告,2012年3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统筹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省部级.李玲等.《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师资培养个案研究及启示》咨询报告,2012年3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委员会,区县级.李玲等.《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师资培养个案研究及启示》咨询报告,2012年3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委员会,区县级.李玲等.《全球城市化视阈下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统筹发展研究》咨询报告,2012年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李玲,韩玉梅等.《省域内(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试点项目及其过程评价实践经验》,咨询报告,,2011年7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省部级.李玲等.《西南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咨询报告,2011年11月,采纳单位: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省部级.李玲,韩玉梅等.《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及其过程评价》咨询报告,2011年11月,采纳单位: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省部级.李玲,韩玉梅等.《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流动研究》咨询报告,2011年11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重庆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省部级.李玲,黄媛媛等.《重庆市城乡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研究》咨询报告,2011年11月,采纳单位: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计执法检查大队,省部级.李玲,闫德明等.《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重庆市为例》,咨询报告,2011年4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重庆市评估院,省部级.李玲,宋乃庆等.《城乡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测算方法及其应用》咨询报告,2011年12月,采纳单位: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贵州省教育厅计划财务处,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省部级.

上海教师职称论文篇二 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创新,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引起重视。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成败不仅涉及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更是影响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文章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要培养专业认同感;要梳理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建立“教师”的职业知识体系;要避免轻教学、重科研,且要将两者紧密结合。这对大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 外语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张严秋(1980- ),女,吉林珲春人,长春大学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用学;陈研(1970-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文学。(吉林 长春 13002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093-02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是近几年广受专家和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潘愚元先生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所有在职高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完善。狭义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能够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进入角色,适应教师专业化工作。林杰则认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通过各种方式,协助教师在专业和个性方面成长,以使其能胜任教学等各项工作。特别是帮助青年教师实现从新教师到成熟教师的转变,使其在专业领域成为熟练的专业人员,具备充足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修养。尽管专家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不尽相同,但简而言之,教师专业发展从教师的工作职责出发,专注于研究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教师本人专业水平的提升,比如教师怎样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等。 作为大学教师团队的成员之一,大学外语教师同样面临着如何进行专业发展的问题。由于大学外语在大部分高校都是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大学外语教师的授课对象涉及全校的大部分学生,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全校的教学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完善大学外语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提高大学外语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大学外语教学,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每年都在快速递增,相应地,大学外语教师队伍每年都在壮大,其数量也在近几年达到高峰,几乎成为大多数高校最庞大的教师群体。除了对大学外语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方面的集体培训,更重要的是大学外语教师自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专业发展。大学外语教师怎样才能获得专业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一、大学外语教师要培养专业认同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认同是专业持续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只有对自我专业产生认同感,才能发挥教师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实施明确的自主行为,获得不断成长的动力。然而,部分大学外语教师由于没有对自身职业的正确认识和专业价值的认同,缺乏专业认同感,其表现多种多样。例如,有些大学外语教师觉得大学外语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教学效果不重要;有些大学外语教师觉得一门语言创造的价值财富十分有限,不值得做太多的投入;甚至有些大学外语教师觉得教授外语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只要不出问题就可以了,谈不上什么教师专业发展等。诸如此类的想法,使大学外语教师失去了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大学外语教师只有具有专业认同感,才能将教学看成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而产生专业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从而帮助教师成功地进行专业发展规划。 二、大学外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外语教师带来空前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大学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积累,才能厚积薄发,不被时代淘汰。而互联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外语学习资源和途径。它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库,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无比丰富的外语学习资源,也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成功的外语学习经验和方法。对于大学外语教师而言,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大学外语教师提供学习和武装自己的机会,又对他们的地位带来挑战。相比以前,大学外语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早已失去了绝对性的优势。大学外语教师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师职能,如何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将成为信息社会大学外语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作为语言学习者,大学外语教师要不断实践和提高自己的外语基本技能 一个成功的语言教师,首先一定是一个善于学习语言的学生。要想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一门语言,需要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而外语教师就是外语学习方法的探索者、先行者和践行者。大学外语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外语学习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外语学习。只有教师自己过了语言关,对这门语言比较精通,才能在学生中起到表率和引领的作用,自己的教学也才有说服力。同时,大学外语教师的基本语言技能也直接决定了课堂的输出质量,进而决定了教学质量。可见,提高外语基本技能,是每一个大学外语教师努力的方向。 (三)教师本身的职业特点要求大学外语教师不断学习,厚积薄发 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池水”。在这点上,外语教师和其他专业的教师一样,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不仅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师职业本质和特点之一。作为一个知识技能的给予者,必须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才有可能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学外语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谦虚的态度向他人学习,尤其要注意虚心向同事、同行学习。由于具有相同的职业和相似的教学经历,同行的经验和感受才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大学外语教师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百家争鸣,兼收并蓄,才能加深对自身专业发展的理解,扩展专业发展途径和视野。 三、大学外语教师要建立“教师”的职业知识体系 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一个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并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外语教师。拥有同样知识量的教师,其教学效果可能大相径庭。而这些,都源于是否具备“教师”的职业知识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知识体系,才有可能胜任教师这一工作。大学外语教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构建职业知识体系: (一)继续夯实和深化专业理论知识 大多数大学外语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其中不少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可以说,大学外语教师有着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大学外语教师要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水平,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尤其要通过教学实践的反馈,有目的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学习。坚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能为教学实践和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个体独立进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外语学科教学知识,建立外语学科教学知识框架 外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用于外语课堂教学实践的特殊教师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包括语言文化知识、语言交际技能、外语教学法知识、教学设计知识、课堂管理知识等。大学外语教师,尤其是刚入职大学外语教师应该注重学科教学知识的学习。一名优秀的学生并不意味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大学外语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还应该能将知识表达和展示出来,这涉及外语学科教学知识。大学外语教师虽然一般都接受过岗前培训,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教学论等课程,但这只是理论的学习,且不够系统和深入。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这些重要的学科教学知识,全面地武装自己,以适应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角色。 除此之外,要建立教师职业知识体系,大学外语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索合适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了解教学对象的需求和特点,学会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才能实现,认真学习并实践学科教学知识应该成为大学外语教师长期努力的方向。 四、大学外语教师不仅要避免轻教学、重科研,而且要将两者紧密结合 (一)大学外语教师要避免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 当然,这种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不仅仅局限在大学外语教师中,在整个高校教师中都普遍存在。究其成因,当然与现阶段对大学教师的考核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密切相关。现阶段对大学外语教师的考核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主要看科研成果,即发表了多少篇论文,都是哪些级别的;申请了多少课题;获得过多少科研奖励。相比之下,教学对大学外语教师的考核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的影响要小得多,只要能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就不会影响职称评聘;而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职称评聘没有直接关系。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大学外语教师十分重视科研,平时将大量的经历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而对教学则应付了事。大学不仅是创新、发展知识的地方,还是保存、传播知识的地方,而载体就是教师,教师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传播知识。除了教师管理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等客观存在的问题,从大学外语教师本身而言,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认识到教学是大学外语教师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大学外语教师的基本职责。不能把研究看成机会,而把教学当作负担。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师评估制度的完善,教学在教师职称评聘和职业发展中的地位也将逐渐得到恢复,大学外语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同样能获得公正的回报。 (二)大学外语教师要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最核心的两大社会角色。可以说,教学是大学的生命,研究是大学的灵魂。两者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且如果能够将教学与科研很好地结合,两者是能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博耶就提出了教学学术的观点,即应该抛弃教学与科研相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将教学纳入学术研究的范围。他进一步阐明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支撑着学术,没有教学的支撑,学术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学术研究推动着教学的创新和改革,为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可见,教学和科研这两大角色并不相互矛盾。对于大学外语教师而言,要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科研工作解决问题,可以使科研不脱离实际,避免“大”而“空”;通过做科研,获得问题的答案,用以指导教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对科研的积极性。 随着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大学外语教师要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就要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价值,转变观念,善于学习,勇于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大学外语教学质量,迎接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及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1). [2]林杰,李玲.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3](美)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5]吴一安.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外语研究,2008(3). [6]李晓荣.构建基于反思性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3). 看了“上海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期刊要求范文”的人还看: 1. 上海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2. 上海教师职称论文 3. 2017年上海教师职称论文 4.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期刊要求范文 5. 上海教师职称论文(2)

西南大学李玲的博士非常优秀,为国家减贫事业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李玲,女,汉族,重庆万州人,中共党员。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OISE/University of Toronto)(Ph.D.)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1]。近年来,负责的国家学科创新基地“西部儿童与青少年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大数据决策系统”和重庆市首届新型重点智库——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中国核心智库索引CTTI)团队,以国家重大问题为导向,扎根西部田野,建立追踪数据厍,擅长运用跨学科方法,为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提供学理依据。作为首席专家,主持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设计与评估研究”。以优秀成绩完成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海内外重大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1篇,《教育研究》7篇;SSCI收录期刊17篇。8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 8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中文著作6部、英文著作4部,为国内外学者探究中国特色的城乡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反贫困提供学理参考。建立“义务教育学生成绩以及影响因素追踪数据库”、“民族地区幼儿发展及影响因素追踪数据库”等数个大型多层追踪数据库。数据库严格按国际标准,测试学生素养成绩民族地区幼儿双语学习,以及个体身心健康、卫生锻炼、情感情绪、认知与非认知能力、脑与神经机制,并开展一系列教育干预实验。硕博和博士后招生方向为教育领导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教育政策评估。[2]

吴玲硕士学术论文发表

在我国,人们之所以把"九"看成是自己心目中的"天数"和最富有神奇色 彩的数字, 是因为"九" 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数字"九"涉及面在我国所有数字中最广。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东西方数字九的 文化 对比分析与翻译相关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东西方数字九的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全文如下:

一、前言

"数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在符号的帮 助下产生的。"(苏金智,19 91)"数字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领域。在科 学的数字世界里,它的功能是计算,秩序严谨,职司分明,是 实数;而在人类 心灵的数字世界中,它的功能是表义,许多数字经过“神化”后成为“玄数”、 “虚数”、“ 天数"。它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外延和内涵。"(王秉钦,1998) 由于受东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数 字的神化存在着东西方的差异 ,但也存在着共性,有着共同的规律。在"数的 灵物崇拜"上各民族都有普通性。东方人有自己心目中的"天 数",而西方人 也有自己心目中的"神数"。神秘数字的演化规律一般经过"神化—泛化—虚 化"的过程。( 王秉钦,1998)

东西方已有不少有关数字科学的专著和论文, 如毕达哥拉斯(phythagoras) 学派的T·丹齐克的《数 科学语言》(商务印书馆,1998),英国人伦拉德·法 拉的《七的探源》;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就数字写过著作 和论文,并开展过学术探 讨。如,王秉钦教授在其《语言与翻译新论》的中篇第六章就以"数的语义范围 比较 与翻译"为专题;苏金智曾写过《数的灵物崇拜》(载〈语言、社会、文化》 440页, 语文出版社,1991,1) 等。在1998 年南昌大学主办的"中国英汉语 比较研究会第二届年会暨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上,英汉文化对比专 业委员会会 员曾就中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吴玲英老师的《中西文学中"以三为法”的文化模 式》展开了激烈的 讨论。本人认为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自己心目中的天数 是"九"而不是"三",也并非完全是因为"九" 是"三"的倍数。

二、东西方数字"九"的文化对比分析

在我国,人们之所以把"九"看成是自己心目中的"天数"和最富有神奇色 彩的数字, 是因为"九" 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symbolicmeaning),在我国可 以说历时最久,涉及面也最广。 "九"作为数不同于一 般数字,在中国古代被 认为是一种神秘的数字,它起初是龙形(或蛇形)图腾化之文字,继而演化出"神 圣" 之意,于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为了表示自己神圣的权力为天赐神赋,便竭 力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如天 分九层,极言其高,天证/诞日为正月初 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更有趣的是连皇宫建筑都与"九"有关。例 如,北京 城有九门,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问,门上饰有九路钉(即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排)。 汉语词汇中也常 用"九"来形容帝王将相的称谓,如"九五之尊"(imperial throne);称官位仅次于皇帝的王爷为"九千岁 "等。

根据阴阳五行与数的关系,万物之根均为数,宇宙也是数。数始于1而终于 10,五行也是数,按传统的五行 理论来划分,则1、2为木:1为阳木,2为阴 木。以3、4为火:3为阳火,4为阴火。以5、6为土:5为阳土,6为 阴土。 以7、8为金:7为阳金,8为阴金。以9、10为水:9 为阳水,10为阴水。这 就是将"象"、"数"与五行 结合起来推演变化,用以显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 在联系。由此看来,"九"是最大的阳数,象征着天。 传说 古 代中国人把天分 为九层,九层天是天的最高处,汉语中有关词汇有"九重霄"(指极高的天空, "九霄云外" ,"九天揽月","九天九地"等。另外,天坛,这个明清两代 祭天的场所,其建筑无处不体现着“九”的象 征意义。 民间传说中还有"九头 鸟"(nine-headed bird: a fabulous bird whose appearance was f ormerlyregarded as a bad omcn)的 故事 。

中国人以"九"为大数,刘师培在《古书疑义举例补》一书中写道:"凡数 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 ;"《素问》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 九。"因此,汉语中有"九九归一"或"九九归原"之说。因 从"九"为数之 极而引出人生之限,故"明九"或"暗九"均为人生之"坎",避讳有“九”之 岁。例如:“ 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红楼梦》)。日本人一般 认为"九"是"苦命和痛苦"的象征,因 为"九"与"苦"同音,因此忌讳 "九"。然而,《外语与外语教学》曾报道过国内一位学者曾为考证这一点 ,采 用"全选法"将日本某地电话号码其中的几千个姓和名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现 将"九"作为姓的只占极 少数(约占0.35%),而将"九"作为名的却不少(约 占35%)。看来,日本人忌讳"九"也并非绝对。

此外,《词源》中说:"九:虚指多数。""九"作虚数解时,是数的一种 语义模糊现象。《现代汉语词 典》中,"九"的意思有三个:(1)数目,八加一 后所得;(2)从 冬至 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 数起,二"九"、三 "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3)表示多数或多次: 九泉,三 弯九转等。因此, 汉语中有不少和"九"有关的 成语 。如:"九牛一 毛"、"九死一生"、"九牛二虎之力" 、"九流宾客"等等。

在我国,数字"九"涉及面在所有数字中最广。含有数字"九"的词汇也十 分丰富。如,"九州"是指传 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 称。因此,有的全国性的电视节目就取名为“九州方圆”;“ 九族"(the nine degrees of kindred: either thenine generations from one's great-great-gr andfather down toone's great-great-grandson;or four generations of one'spatemal relations, three generations of one's matemalrelations, and two generations of noe's wife's relatio ns),古代有一种残酷的刑法叫"诛灭九族";古代传说 "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因此,《红楼梦》第九回 中用"一龙生九种,种种各 别"来比喻贾氏家族族大人多,龙蛇混杂,好坏不一,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还有 " 九龙杯"等。此外,在文娱、体育等词汇中,数字"九"也比比皆是。如, 许多歌名都以"九"开头:"九妹 "、"九九艳阳天"、"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等;乐器中也有"九音锣";在体育活动中,"九柱戏"(nine pins),兵器中 有"九节鞭"[但这与西方文化中的"九尾鞭”(cat-o '-nine- tails: an instrurnent of punishment so calledfrom the nine pieces of leather or cord which compose it)意义不大一样]。 地名中也有一些以"九"开头的,如"九 寨沟"、"九华山"、"九江"和"九龙"等。此外,中国人常把" 九"看成 为吉祥数字之一。在申请电话号码时,人们宁愿多出

钱去买一个尾数为"8"或 "9"的吉祥号码。比 如,湖南有线电视台的"欢乐热线"号码为"16899919"。 在西方,数字"九"也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数"之一。对西方人来说, "九"的象征意义是"神性"、 "神圣之至"。 英语权威字典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and Webster's ThirdIntema tional Dictionary 中 对"九"所解释的意义比《现代汉语词典》所解释的意义还多,分别有:

1)one more than eight, three threes, the square of three;2) nine units of objects (a tota l of nine) ; 3) a: thenumerable quantity symbolized by the arabic numeral 9; b: thefigure 9 ; 4) nine o'clock——compared Bell table, timeillustration; 5) the ninth size in a set series: as a; aplaying team of nine members,esp.a baseball team; b:the firstor last 9 hol es of an 18-hole golf course…。

其中收入与"九"有关词语和成语多达近二十条。常用的有:

a nine-day's wonder (an object or event that creates ashort-lived sensation)

____Those political expositions…that make a nine day'snine wonder till something fresh c omes alone——Mary Deasy. nine times out of ten(very often)

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elaborately dressed, as for aformal occasion)

____She dressed herself up to the nines and went to theparty.

in the nineholes:in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nine-men's morris: morris played with nine counters A cat has nine lives: A cat can move so fast and jump sowell that he seems to escape being killed many times.

从以上的解释还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数字"九"及其倍数在西方也被广泛运 用于文娱和体育活动中。如, 保龄球(bowling )中的瓶状木柱数(ninepins) 为"九"; 高尔夫球 球场有一十八个洞:跳子棋的棋板上各 方均为九个孔; 古 时英国还有一种九个男人一起跳的舞蹈(morrisdance)等。由此看来,数字"九" 也倍 受西方人的青睐。

总之,在东西方文化中,数字"九"含有以下主要共性:

1)东西方大多数人把数字"九"看成神秘的数字, 其象征意义均有"神 圣"之意。

2)在东西方文化中,数字"九"均可虚指多数。

3)数字"九"被广泛运用于文体项目中。

数字“九”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个性恐怕主要在于:对中国人来说,其神奇色 彩要比西方人更浓;其象征意 义的历史在东方文化中比西方文化中更悠久;其 涉及面在东方文化中比西方文化中更广泛。

三、数字"九"的翻译问题

罗马西塞罗说过:"翻译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风格和力 量。""按分量而不是按数量译词" 。此处所说的数字是指经过神化、泛化、 虚化了的"虚数","实数"的翻译不在此例。根据这一理论,结合 东西方文 化的共性与个性,可采用如下的翻译 方法 ,并遵循以下的翻译原则。

可采取的翻译方法主要有:

(一)保留原数字

e.g. We thought our cat would be killed when he fell fromthe roof of the house. He was not, he used up one of his ninelives.

我们以为我们的猫从屋顶掉下来会死了,它并没死,只失掉九条命中的一条。 这样翻译过来,人们很容易接受,因为人们已熟悉"猫有九命"这个成语, 并能够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

(二)转换成各民族喜爱的数字

e.g.nine out of ten——十之八九 nine days' wonder———可翻译为"昙花一现", 这样翻译可以加深对奈 达的"对等"和纽马克的"转 换"翻译理论的理解。

(三)增舍数字

比如,"九死一生"可翻译成"a narrow escape from death;survival after many hazards";又如 ,"九九归一,还是他说的话对。"可翻译成"All things considered,what he says is right."其译文均 舍弃了数字,转译其 形象意义。

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一)民族性原则

比如,汉语中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汉英词典》(外研社,1996)的译 文有三个:"strain onese lf to the limit; use everyounce of one's strength; make herculean efforts"。笔者认为第二种译文 "use every ounce of one's strength "更符合"民族性原则”,成功地将东方文化中该成语的比喻意义转 化成了西方文化语言中的形象意义。

(二)习语性原则

比如:"匡超人此时恍若亲见瑶宫仙子,月下嫦娥,那魂灵都飘到九霄云外 去了。"(《儒林外史》), 其译文为"Kuang felt that he was gazing at a goddess and his spirit had flown to heaven."这种译 文因遵循了"习语性原则", 充分地体现了人类交际行为的一个最根本原则——语言——符号的经济原则。

(三)形象性原则

数字用于模糊意义时,一般都失去了其数量意义而具有形象意义。翻译时, 必须越出其理性意义而捕捉其 与 其它 的词结合后所产生的形象意义。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此句诗中的"九天" 的形象意义为"极高的天空 ",因此,可翻译成"Down itcascades a sheer three thousand feet—As if the Silver River [i.e. the Milky. Way]were falling from heaven!"

这二年,数学教研组工作是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气候中实施的。数学组全体老师敬业爱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教学研究作为事业上的崇高追求。遵循“求实创新、定位合理、团结奋进”的指导思想,促使教研教学活动呈现勃勃生机,琢造了一批精品力作,教师的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一、始终把“学习与培训”作为开展教研活动的基础

在教研活动的全过程中,教研组把教师的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始终放在首要位置。在完成上级与学校布置的理论学习与岗位培训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素材组织教师学习,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以此作为科组活动的日常行为。

1、组织全组老师参加《高中新课程标准》(数学)的培训与学习。

2、介绍近二年全国数学教育教学论文以及有关国家级、省级刊物的文章。

3、组织观摩全国、省青年教师优秀课录相材料。

4、组织教师与部分学生观看20XX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推荐的《数学文化》影视片。

5、高中教师每年坚持学习教育部考试中心撰写的《高考数学科试题评价报告》,研究高考命题的信息与走势。

6、全员继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拍摄优秀课的教学实录,并组织课件上送全国、省评选与交流。

7、组织全组老师到文昌中学、双岛学园、海中、一中等学校取经交流,争取机会派教师参加全国、省各种学术活动。

8、在学校的支持下,聘请专家到校指导,创造与专家零距离请教的机会。

二、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开拓教研活动的新视角。

本组承担实验两项国家级教研课题:

①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中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研究与实践。

本课题从20XX年6月开始实施,课题组采用实验对比班、课例剖析、课件研究为形式,对教学中如何强化创新意识,优化课堂环境,进行反复的实验,收到预定的效果。2003年中国教育学会、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专家对课题研究的进程,材料成果认真考核评价,认为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符合教学实际,效果显著,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于“先进实验学校”称号。林志轩老师被评为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吴玲、张光浓被评为先进实验教师。吴玲老师代表课题组在中期评估大会上作题为《风景这边独好》的汇报,获得专家与同行一致好评。

②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教育技术促进中学课堂教育优化,把握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

本课题组结合教学现状,在实验中注意研究如何挖掘教材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素材与潜能,以获取教学效果的最大值。2003年10月进行阶段性总结,本课题组上送一份电子文稿《呼唤美感信息,优化课堂环境》。

③制作汇总CAI光盘集锦(一)、(二),受到省电教评估组的认可,上送参赛课件获省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二名。蔡文雄老师制作的课件《锥体体积》获2003年全国课件评选二等奖。科组上送的青年教师获奖的优秀课其课件均以科学的设计件,精美的画面,受到同行的赞赏。

除上述课题研究外,部分老师把握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锐意创新,进行不同形势的专题研究。其中,王尤连副校长、刘仕爱老师操作的“分层教学”实验,在省数学教坛有一定的影响。刘仕爱老师“分层教学”的论文获2003年全国二等奖。

吴鹏程、林贻发等老师把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作为攻关项目,中心议题为:怎样把研究性学习带到课堂之中。

课题组选定“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作为下步攻关专题。

我们认为课题研究是一种高品位、操作性强的教研形式,对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和谐的吻合,起着一定的辐射作用。

三、把握教学成果的迁移,摆正双基教学的位置。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研,没有教研的教学是不可思议的,教研工作最终落脚点在于课堂双基教学,全组老师怀着满腔的教学热情与合乎实际的科学态度,扎扎实实地把好双基教学这一关,探索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成果的迁移。注意教学策略的调整,在教学中既注意到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又关注现实教学状况与方向,既注意以知识为中心转向能力培养为中心,又强调夯实基础的立足点不变。适度扩大教学时空,把面对全体学生与培养数学苗子有机结合,严格区分科学的解题训练与“题海战术”界线,全面准确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脚踏实地地去做我们应做的事情。

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做好下面几件事:

1、发挥年级备课组的重要作用,做到活动有目标、有步骤,选择可操作性强的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案例分析、解题教学、竞赛辅导,做到教学内容、进度、考查三个统一。

2、各年级落实听课纪要,作业批改次数,撰写总结计划,研究评课艺术。

3、坚持新教师汇报课的制度,鼓励教师上好研究课,组织观摩优秀课例。

4、着手启动课题组资料库、课件库的建设。加快教研活动规范化的进程。

5、重视中考、高考命题的信息与导向,认真组织素材,命好模拟题与考前训练题。两年来,我们以教研促教学,在中考、高考中创建了名牌效益,成果显著。

20XX年中考数学科成绩平均分仅次于海南中学列各科前茅,数学单科满分2名(全省17名左右)。

20XX年中考数学科平均分仅次于海南中学,数学单科满分2名(全省仅20多名)。

20XX年高考数学科700分以上考生30名,最高分为812分,两项指标均列四个学科的前茅。

20XX年理科600分以上考生129名,文科600分以上考生60名,均列同类各学科前茅。文、理科700分以上的考生,均为9名。

6、把握新课程改革动向,审视校本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开辟校本课程必须与教师业务水平的现实结合起来,我们有意识地把“奥林匹克数学”、“希望数学”纳到校本课程的轨道,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展现于第二课堂之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苗子,同时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养。

二年来,高中全国数学联赛获省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省高中数学竞赛获一等奖8名,二等奖32名。

“希望杯”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5名,一批老师获得数学竞赛“优秀园丁”、“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四、思考与展望

在教学教研各个领域中,数学组的老师始终以人格与智慧铸造了一个团结奋进、充满活力的群体形象,构建了一道道亮丽的教学风景线,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1、我们认为数学组之所以能够做好几件事情,最重要的因素是全组老师能互相尊重,以和为贵,注重事业上凝聚力的价值,从而达到“团结、共赢”的目标。

2、在科组日常工作中始终如一地把青年教师的培养锻炼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注意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为青年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与机会,把握竞争平台,大大地缩短了青年教师成长的周期,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能在教学教研工作中独挡一面,创建一流业绩。

两年来,青年教师参加全国青年优秀课评比成绩显著,陈青老师获一等奖,吴玲老师获二等奖。

省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陈少铃、廖明珠老师获一等奖,林贻发老师获二等奖,老师撰写的论文获全国二等奖4名,全国课件二等奖1名。19篇论文、课件获省一、二等奖,十多篇论发表于国家级、省级杂志。3位老师编写的论著由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位老师获“希望杯”数学竞赛命题奖,更令人高兴的是不少教师在日常教学教研工作中,兢兢业业、不计个人名利、默默无闻地奉献。

3、辛勤地劳动,创新的教学理念,形成数学组的新品位。不少老师在全国、省学术界、业务领域为学校羸得一席之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王尤连副校长、陈琪校长、张光浓老师分别担任省数学学会、省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

王尤连副校长被授予海南省特级教师、省优专家的称号,获得苏步青数学奖金会奖励。

陈其文老师几年来一直参加海南省中等学校招生命题、初中竞赛命题以及评价工作。

张光浓老师被国家级杂志《数理天地》聘为常任编委,十年来长期主持省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科评卷工作,20XX年代表省中学数学教师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

数学组现有高级教师8名,省骨干教师3名,市骨干教师8名,市学科带头人指导教师2名,已获结业证书的研究生3名,在读研究生7名。

总之,数学组的老师开拓进取、团结奋进的精神是可取的,成绩也是可喜的,但与新的教育形势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们坚信: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数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将以崭新的步伐与风貌,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挑战,未来属于辛勤的园丁。

海口市琼山中学数学教研组

20XX年10月15日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是赣州办学比较久,规模比较大的职业学校。主要有这么几个优势:一、专业选择多,从艺体育到教育,都有设专业二、地理位置优越,在市区中心三、治学严谨,半军事化管理四、有完善的升学体系

中南大学硕士发表论文要求

专业课的制定书籍你要去查看该校今年公布的2012年参考书目。查看其是否有变化。

毕业论文如果需要全文发表,则会需要很多版面,费用会比较多。最好选出一部分进行发表。至于刊物能在新闻出版总署查询到的正规期刊都可以的。如果还有其他要求,则视情况而定。有不明白的可以随时咨询我,凉思期刊网-王编辑。

研究生论文重复率不能超20%,低于这个线就能答辩。动笔之前可以看看58论文网的降低论文重复率的攻略,非常有用。

一、学科概况及其特色材料是具有一定性能,可用于制作器件、构件、工具、装置和物品的物质。根据材料的性能与特征,又可分为以力学性能为其应用基础的结构材料和以物理及化学性能为其应用基础的功能材料两大类。当今,人们把材料、信息和能源作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足见材料是当今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之一。 “材料学”主要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致力于材料的改性、工艺优化和新材料的开发与合理应用。而“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材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型学科,主要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成份和制备工艺、组织结构、材料性能和使用性能四大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以硅酸盐为基础的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该学科还包括了新型矿物材料和氮化物、碳与碳化物、硼化物等化合物组成的材料。新型的无机非金金属材料在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为复合材料、高温超导材料、铁电性、磁电性材料以及压电性材料奠定了基础。这些材料为航空航天、军事技术,生物医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我们深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手段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将不断获取新成果,并推动社会进入新的时代。 二、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及国内外发展动向,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学科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中局部问题的能力,能做出具有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具有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三、学科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所涉及的领域较宽,结合我校和本专业学科的具体情况及相邻学科的特点,确定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⑴ 能源材料⑵ 无机非金属材料⑶ 新型矿物材料⑷ 微粉制备技术与纳米材料⑸ 无机复合材料⑹ 新型磁性材料⑺ 无机材料数学模型与自控 四、学习年限、课题与学习时间、学分与培养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在学的最长年限为5年,课程学习时间应在20周以上,要求修满的总学分在32学分以上,允许工程硕士研究生分两阶段完成学业。五、课程设置课程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课程学时 周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备注 学位课 01012110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8 1.0 春 0102211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0 秋 060121101 工程硕士英语 64 3.0 春、秋 230321201 专业英语 46 2.0 春 必修课 110121201 应用统计 40 2 秋 必修6学分以上 110221202 数值分析 60 3 秋 150121301 结构化学 40 2 秋 150221301 表面物理化学 40 2 秋 230321301 超细粉体加工 40 2 春 230321302 玻璃生产理论与工艺 40 2 春 230321303 陶瓷生产理论与工艺 40 2 春 230321304 矿物材料提纯技术 40 2 春 230321305 无机材料改性 40 2 秋 230321306 结晶学概论 40 2 秋 230321601 无机材料设计 40 2 秋 选修课 230321602230321307 学术研讨无机非金属材料与人工智能技术 2040 12 秋、春秋 230121402 环境工程 40 2 秋 230321308 无机材料测试技术 30 1.5 秋 230321603 无机材料专论 40 2 春 230321309 宝玉石加工与鉴尝 30 1.5 秋 230321310 无机非金属材料数模与仿真 40 2 春 230321604 矿物材料加工技术 40 2 秋 工程硕士生应修满学位课和必修课学分17学分以上,根据个人培养计划按学期选修课程,但每学期选修的课程不超过9学分(不包括《学要研讨》)。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应不少于4门合10学分,选修课应设置计算机应用类、经济、管理、法律、环境保护、行业发展及相关专业的课程。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六、学年总结与筛选考核工程硕士生在最后一次授课期间,学校组织研究生对入校以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总结、评定和考核。七、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选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的文献资料应在 4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资料一般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实用价值。首次选题未获通过者,可在6个月内补作。选题报告一般在科研所(教研室)内公开组织进行。 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在修完学分,进入学位论文工作3-6个月内完成选题报告。研究生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应填写《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交所在单位研究生助理存档。 八、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由学院、系(所)负责,分科研所(教研室)组成检查小组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检查考核。对存在的问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要求。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安排在毕业答辩前上一学期未进行。九、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取得科研成果)的要求在学习期间,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增刊例外)上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1篇以上方可申请授予学位。以上发表的论文应以中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未达到要求者,可准予毕业,但必须等到达到以上要求之后才能申请授予学位。十、学位论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按学术要求用中文撰写,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表明研究生已经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工程硕士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的最短工作时间为为2.5年

中南大学硕士论文会发表吗

硕士都会上传的,本科只有优秀论文才会上传。

一般都会 查重必须过

中南大学学位论文会上传知网。

中南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111计划”、强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截至2020年1月,学校有湖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湖南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湖南省重点专业24个,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26个本科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4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矿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临床医学(五年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化学工程与工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自动化、采矿工程、广播电视学、应用物理学、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南大学

  • 索引序列
  • 中南大学李玲硕士论文发表
  • 李玲论文发表
  • 吴玲硕士学术论文发表
  • 中南大学硕士发表论文要求
  • 中南大学硕士论文会发表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