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胡希恕唯一发表的论文

胡希恕唯一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胡希恕唯一发表的论文

胡希恕(1898—1984),沈阳市人。1958 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临床擅用经方, 尤其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是当时人所公认的经方家。 刘渡舟先生称其为“经方学派的大师”,并介绍说:“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经方传真.刘序》)胡氏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等,惜不易见。胡氏尚谓:“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强调了方证的重要性。胡希恕(1898—1984),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胡希恕一生勤于临床,并一直在临床、教学一线,其明确指出经方医学采用的是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是神农-伊尹汤液学派,不同于《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明确提出了仲景学说和《黄帝内经》理论学术渊源不同;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实质,即基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其临床注重方证,更是揭示了半表半里实质,并提出了“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学术思想,人民日报给予其高度评价,认为其解决了“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胡希恕不仅学术成果突出,被誉为开创经方医学研究新局面,而其临床疗效也十分突出,已故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称赞胡希恕先生“临床擅用经方,出神入化”、“群贤会诊,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而且立方遣药,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胡希恕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只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和《北京中医》发表过文章。其学术传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系统整理了胡希恕先生的部分学术思想,整理出版了《经方传真》、《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中国汤液经方》、《解读张仲景医学》、《胡希恕病位类方解》、《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讲金匮要略》、《胡希恕温病条辨拾遗按》等。胡希恕学术思想已经成为目前经方界的一面旗帜,其学说易学易用,验之于临床,疗效突出,在国内及国际中医界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目前我们已经多次召开了胡希恕学术思想研讨会。

冯世纶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出生于河北晋州。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老中医,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发表《伤寒杂病论》溯源、《伤寒杂病论》与《汉墓马王堆医书》与《内经》等论文,出版《经方传真》、《经方传灯》、《中国汤液经方》,《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等书。在继承胡希恕先生六经实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厥阴病的概念,明确了厥阴病、少阳病方证;在继承胡希恕先生以方类证、以病位类证的基础上,探讨了六经类证.撰写《解读张仲景医学》、《胡希恕病位类方解》等书。……

胡希恕发表的论文

论》中的表,dfyjks

胡希恕(1898—1984),沈阳市人。1958 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临床擅用经方, 尤其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是当时人所公认的经方家。 刘渡舟先生称其为“经方学派的大师”,并介绍说:“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经方传真.刘序》)胡氏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等,惜不易见。胡氏尚谓:“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强调了方证的重要性。胡希恕(1898—1984),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胡希恕一生勤于临床,并一直在临床、教学一线,其明确指出经方医学采用的是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是神农-伊尹汤液学派,不同于《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明确提出了仲景学说和《黄帝内经》理论学术渊源不同;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实质,即基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其临床注重方证,更是揭示了半表半里实质,并提出了“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学术思想,人民日报给予其高度评价,认为其解决了“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胡希恕不仅学术成果突出,被誉为开创经方医学研究新局面,而其临床疗效也十分突出,已故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称赞胡希恕先生“临床擅用经方,出神入化”、“群贤会诊,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而且立方遣药,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胡希恕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只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和《北京中医》发表过文章。其学术传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系统整理了胡希恕先生的部分学术思想,整理出版了《经方传真》、《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中国汤液经方》、《解读张仲景医学》、《胡希恕病位类方解》、《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讲金匮要略》、《胡希恕温病条辨拾遗按》等。胡希恕学术思想已经成为目前经方界的一面旗帜,其学说易学易用,验之于临床,疗效突出,在国内及国际中医界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目前我们已经多次召开了胡希恕学术思想研讨会。

表里,即外内。半表半里,不是仲景或《伤寒论》的观点;是后世医家创立的。我认为,也许表与里的结界没有泾渭分明,但也不会一半一半。

胡希恕发表论文

冯世纶教授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系统阐述经方理论体系,阐述了经方之六经并非内经之六经等,并探索了经方半表半里的实质等,澄清了经方学术源流。其出版著作有:《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胡希恕——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汤液经方——伤寒论传真》 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国汤液经方——金匮要略传真》 人民军医出版社《胡希恕病位类方解》 人民军医出版社《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人民军医出版社《解读张仲景医学——伤寒六经方证直解》 人民军医出版社《张仲景用方解析》 人民军医出版社《胡希恕讲仲景脉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方证相对:伤寒辨证论治五步》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解读伊尹汤液经》 学苑出版社

胡希恕(1898—1984),沈阳市人。1958 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临床擅用经方, 尤其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是当时人所公认的经方家。 刘渡舟先生称其为“经方学派的大师”,并介绍说:“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经方传真.刘序》)胡氏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等,惜不易见。胡氏尚谓:“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强调了方证的重要性。胡希恕(1898—1984),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胡希恕一生勤于临床,并一直在临床、教学一线,其明确指出经方医学采用的是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是神农-伊尹汤液学派,不同于《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明确提出了仲景学说和《黄帝内经》理论学术渊源不同;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实质,即基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其临床注重方证,更是揭示了半表半里实质,并提出了“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学术思想,人民日报给予其高度评价,认为其解决了“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胡希恕不仅学术成果突出,被誉为开创经方医学研究新局面,而其临床疗效也十分突出,已故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称赞胡希恕先生“临床擅用经方,出神入化”、“群贤会诊,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而且立方遣药,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胡希恕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只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和《北京中医》发表过文章。其学术传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系统整理了胡希恕先生的部分学术思想,整理出版了《经方传真》、《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中国汤液经方》、《解读张仲景医学》、《胡希恕病位类方解》、《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讲金匮要略》、《胡希恕温病条辨拾遗按》等。胡希恕学术思想已经成为目前经方界的一面旗帜,其学说易学易用,验之于临床,疗效突出,在国内及国际中医界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目前我们已经多次召开了胡希恕学术思想研讨会。

但若论医,真正研究黄氏医学的人并不多,原因很简单,总感觉到读黄氏医学学不到实用的临床东西。事实上是怎样的呢?大学教授讲中基,中药,方剂,诊断要么按本宣读,要么重视个人学术,甚至在学术界还有要求废除中医的阴阳五行的。说真正的,余除了内经,伤寒论,周易,道德经等经典以外,至少读过三百本以上的医著,但若论法旨法理,除内经,伤寒论,金匮外,还没有一家医著真正能比得上黄氏医学之一腔正理。读素问悬解至少可以让你少读十年医书。黄氏医书高屋建瓴,这对初学中医,尤其是中医功底不扎实的中医学者,本身就是挑战。自黄氏后,诟病黄氏医学的学者不乏名医大家,事实上黄氏医学背后的底蕴深意,恐真不是这些所谓的名家大医能弄懂的。就笔者本人对中医的认知而言,总结出中医术技高低分三段九层,黄氏医术应该在七八层右,几乎与叶天士并对。其医著的法旨正宗程度,几乎无限接近经典原旨,此种医家,确实是千古少有。而当下的专家教授,有很多是因为父母,老师,论文,排辈而上位的,临床诊病疗效与农村无证自学的民间中医几乎都在同一个水平。说这话确实是贬低了很多院校公立医院的医生,不过本人没必要胡言乱语,虽然本人的三段九层只是个人衡量标准,但实际情况是那些所谓的专家教授的医术只有二三层,连诊脉,基本的辨证都不会,诊脉做样子,患者一问三不知,可以说这样的专家教授多了去了。随便说几条内经经文,伤寒论条文,一问三不知,根本上就没有认真系统地学习过经典著作,这样的专家教授,试问,医术能有多高,能与黄坤载比吗?反过来,不敢用姜桂附,反而说黄氏医学怎样怎样不好?用一句骂人的话,还要不要脸。这就好比那些攻击中医的学者一样,随便举个例,引证一二条经文条文就攻击中医,试问,他们当中哪一个认真系统地读过内经,伤寒论,哪一个认真研究过中医,纯属哗众取宠,进而抬高知名度。非本人妄言,要是过三十年,五十年中国人真正没了中医你试试看。 6我觉得但凡学中医,多会从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中医的实践者去学习和认知。中医的理论就是那些经典,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的实践者们就是那些过去有 历史 可查找的,传世的医案和处方,如:孙思邈、李东源、黄元御、张锡纯等,去认真的、反复的学习,就会开卷有益,触类旁通,多一层理解,就多一层领悟,但不可拘泥于此,否则就会顽固不化,应该认识到,时代是发展的、科学是进步的,环境是变化的,与时俱进才是正确的。 黄元御理论厉害,属于理论指导者,不同于一些歪理中医。叔和误了中医几千年,思路很多错误。后世中医根据叔和歪理创造了很多邪说,这些邪说一直久盛不衰。 温病的理论,温病条辨,现代学院派,时方派无不都在用这些歪理。疹子要发,头疼要去风,一直以为是外部入侵,都是些废物。名医王孟英,叶天士也受这些歪理影响。但是这些大医实验过后,是用自己的经验治好的。 中医是出自易经河图,所有的中医理论都是出自河图,只有古中医才是正统中医。 每个学派都有可取之处,也有很多错误。伤寒派,黄元御,陈修园看不起用熟地治病。不明白内伤原理,王孟英思路灵动,很多可取之处。 如果要学习中医理论心法,药理作用还是看黄元御最好,但是医案要少看,以免走入火神邪派思路。 黄元御伤寒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未必是仲景先师愿意,黄的观点好像是循环无端,却未必真的能反应黄元御本人的水平。 真要学中医,起步还是学五版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同时看伤寒论,金匮要略,先看原文,再看诸家注解,我认为成无己和医宗金鉴的比较中肯,平时再把医话当小说看换脑筋用,很多医家的思想在医话里,当有了基础之后再学运气,钤法,内经,难经等,这样适合大多数如我资质一般的学生,如果起手太高,容易成为空中楼阁,落不了地,试问好高骛远的很多年轻人,你连基础都不熟练,怎么学钤法?如何看病?还没说西医基础呢! 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一代宗师、乾隆御医黄元御却有独特的看法,他认为,“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也就是说,人体气血的根本是源自脾胃的。而且,黄元御进一步指出,“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于是就与“肝藏血,肺藏气”紧密联系起来了。 不仅如此,黄元御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很多认识和看法都与一般医学家存在着某些差别,而且,黄氏在很多地方的认识都比较独到,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可惜很多人读不懂。那么,关于人体气血的原本究竟是怎样的呢?黄元御的独特看法究竟又是什么呢?接下来一起来看看黄氏是如何解读人体气血原本理论的密码的。 在人体脏腑中,肝的生理功能是藏血,而肺的功能是藏气,但气的本源却是来自于胃,血的泉眼却是来自于脾。脾土向左旋转,生发的命令就畅通无阻,于是天地温暖而生乙木(肝);胃土向右旋转的时候,收敛的政令立即执行,所以天地清凉而化成辛金(肺)。 午阳到达一半的时候,就会有一阴衍生,阴生则午阳之气下降,阴气向右旋转下降,就成了肺之金。肺之金就是心火清降的产物,所以肺气清凉且有收敛的特性。子阴到达一半的时候,就会有一阳生长,阳生则子阴之气上升,阳气向左旋转上升,就化成肝之木。肝之木就是肾水温热上升的产物,所以肝血温暖而具有生发的特性。肾水温暖上升而变化成木,是源自胃土的左旋运动,是以脾为生血之本的;心火清凉下降而制化成金,是以胃为化气之原的。 气统摄于肺,所以,凡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都是由肺气所宣发布施的,由肺气宣发布施的气,如果在脏腑,我们常规称之“气”,如果在经络,我们常规称之为“卫”。血统摄于肝,凡是人体脏腑经络的血,都是由肝血输送流注的,由肝血输送流注的血,如果在脏腑,我们通常称之为“血”,如果在经络,我们通常称之为“营”。 由此,又有一个新概念了,就是——营卫。所谓“营卫”,其实就是经络之气血的代称。 当我们看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一个深层次的境界,而且与一般中医学家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不太一样。不过黄氏对人体气血的理论是高屋建瓴的,也是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的。只可惜几百年来,后世医家对黄氏的中医理论继承和弘扬的不够,导致这样高深莫测的理论基础被深深掩埋。我们也殷切的希望,能够更好的去传承黄元御的中医学理论。 首先黄元御的书就理论的这个完整性深度、逻辑是我觉得是第1人吧。特别适合现代人学习,有贯穿始终的古中医的思维方式,阴阳五行六气,也有很严密的逻辑。 其次他的书比较完整,他注视了4大经典,同时这个这个药包括医案,温病他都有涉及。虽然他的医案比较少,但是每一个写的都特别具体,可以说又是把他的理论重新剖析了一遍。 原来第1次读四圣心源的时候,感觉六气解比较难,好像也没啥用,但现在回头来看,他的六气解写得非常出色。每一节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论文,非常有深度,这些这些观点在其他任何书上都看不到。所以他的每一本书我都是精读。 可以学,大师级吧。但我不喜欢,从不看他的书,觉得很多观点不正确。还有张锡纯的书,从不看,很多错误观点,治好了他也不会明白真正原因,已脱离了中医理论,把后世学医的带偏了,给中西医结合开了个坏头,把今天的中医带入了死胡同。 我多年前买了黄元御医学全集研读,临床使用了一段时间,感觉没有一点用。于是放在一边,置之不理了。 个人觉得:胡希恕老师讲的临床最有用,立竿见影。 黄元御老先生三十学医五十一去世,共学医二十载,写了十三本医书,去掉刚学医的那几年,基本上一直在写书,我个人感觉他是一个中医理论家,不一定是一个临床家,理论不等于临床 中医之宗,唯有《内经》, 诸家论著,尽出其中, 发展传承,各有其功, 借鉴阅读,收获也丰。

胡希恕发表的两篇论文

冯世纶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出生于河北晋州。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老中医,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发表《伤寒杂病论》溯源、《伤寒杂病论》与《汉墓马王堆医书》与《内经》等论文,出版《经方传真》、《经方传灯》、《中国汤液经方》,《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等书。在继承胡希恕先生六经实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厥阴病的概念,明确了厥阴病、少阳病方证;在继承胡希恕先生以方类证、以病位类证的基础上,探讨了六经类证.撰写《解读张仲景医学》、《胡希恕病位类方解》等书。……

学胡希恕前辈的前提就是把刘渡舟前辈的理论知识学扎实了。胡老重视方证、善用经方合方,看起来简便,但不适合新手入门。胡老能把经方运用得如此纯熟,前提就是理论功底深厚和临床经验丰富。不要觉得胡老不重视理论,只侧重临床。三件事情证明:1.胡老不仅能讲《伤寒》《金匮》,他还能讲《温病条辨》。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只知道玩方证的话,他能讲《温病条辨》吗?2.胡老在世的时候写过不少论文,学生劝其发表、出版,但胡老自己认为“思考不成熟”不肯发表。后来这些论文经过他的学生整理,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胡希恕系列书籍。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的医生,绝对不是因为理论水平不够才觉得“思考不成熟”,而是对理论精益求精。3.胡老在治疗单玉堂前辈的时候,能够提出《内经》里“小大不利治其标”使其余四位大佬信服

胡适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同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

1921年,作《杜威先生与中国》。

1922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在其第二期(1922年5月14日)与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1924年,和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在1925年2月份,参加北京善后会议后并参与起草部分会议文件。

1926年,胡适和他的师父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游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诸国。

1927年,胡适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然后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上结识蒋介石。

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并任中国公学校长。

1959年兼任台湾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主席。

1960,雷振与台湾和香港的非党成员联合,反对蒋中正再次当选为违反台湾宪法的总统。胡适就是其中之一。之后,胡适没有参加雷震的入党筹备工作,而是鼓励了很多人。同年9月,雷震因“共同间谍”案被捕,历史上称雷震事件。

总的来说,蒋忠是想阻止雷震组建一个新的政党。胡适当时还是中央研究院院长,他没有参与到雷震的营救中,但没有成功。胡适留下了一本三千字的日记来解释整个故事。

1961年2月,胡适出席了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主持的宴会。当他到达时,他感到不舒服。他被送到医院,脉搏跳了135下,痰里有血。医生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医院住院2个月,然后回家自理,但身体已逐渐虚弱。11月病情恶化,到台湾大学医学院休养。

1962年1月,胡适从泰达医院出院。2月24日,胡适在中央研究院的招待会上死于台湾省台北市南岗区心脏病发作。

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对新青年文学改革的看法,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使他们成为文学革命的领袖。在崇尚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是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大革命之父”。胡适发起的文学革命包括诗歌、戏剧和小说。

扩展资料;

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式改革。他在五四运动中提倡“德先生”(民主),晚年在台湾领导“自由中国”。

他的自由主义朋友(丁文江、蒋廷夫、吴景超等)在20世纪30年代的独立审查时期都动摇了,认为“专制”是“立国”的有效方式,民主要在“立国”成功后才能建立。

胡适在辩论中拒绝让步,认为只有民主才能建立一个稳定的现代国家。“专制主义”——甚至是“开明的专制主义”——最终必将导致一个不受监督、不受制裁的强大政府。

胡适的贡献是“创造了近代中国的舆论”,他对舆论空间的探索也是他政治理想的实践。他充分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和新闻自由,以赢得人民批评执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权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适

我们以这种方式打你的脸,共产党来了,我们面包有了,自由也有了。国泰明安,你的自由是为了自由而自由。所以你猜只能成为海外的孤魂野鬼。自以为是的文人,除了华丽的文灶,对社会无半点贡献,所以你只能死在孤岛

胡适作的提倡文学改良的论文,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

论文认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这“八事”,显然偏重在形式方面,是针对旧文学的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毛病而发的,没有真正接触到文学内容的革命。但这是文学革命中最初提出的意见,自有其积极作用;明确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也确实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白话文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倡导“活文学”,是整个白话文运动的滥觞。同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与之呼应。

随后,胡适又有《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提出“作诗如作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等主张。这期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都纷纷撰文阐明自己对“文学革命”的观点。

胡适生平:

1、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曾求学于美国,师从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2、"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于1962年在台北病逝。

3、1910年(19岁)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於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26岁)夏回国担任北大教授。

4、历任:

(1)1917年(26岁)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28岁)北大代理教务长、1922年(31岁)北大教务长、1928年4月至1933年中国公学校长、1932年(41岁)北大文学院院长、天主教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1938年(47岁)中华民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2)1946年(55岁)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1957年(66岁)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县南港镇(今台北市南港区))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扩展资料:

胡适作品:

1、胡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一生有众多文学作品。胡适的作品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论学近著》、《淮南王书》、《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等。

2、《白话文学史》是胡适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颠覆了文言文的正统,规范。胡适讲述了白话文将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始一段新的里程碑。胡适以全面全新的思路和框架结构,揭露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白话文学》打破了前辈文学史中狭隘的框架,把视线延伸到更广的文学领域,提高了中国文学史的内涵,它以全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审视了中国古代文学。

  • 索引序列
  • 胡希恕唯一发表的论文
  • 胡希恕发表的论文
  • 胡希恕发表论文
  • 胡希恕发表的两篇论文
  • 胡适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