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佤族织锦论文发表

佤族织锦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佤族织锦论文发表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而其中有很多民族就生活在美丽的云南省,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而她独有的原始风情、清幽古朴,却为这片迷人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神秘色彩。 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里有美丽的故事,这里有你意向不到的情景,还有各具特色的各族服饰,令人神往。。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有关这里的故事,请不要错过。 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瑶族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京族 京族服装服饰特点鲜明,简便飘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妇女染黑齿、结"砧板髻"的习俗依然存在于少数妇女当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壮族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黎族 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僳僳族 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长刀,颈戴贝壳颈圈,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穿白色护腿。女子多穿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围裙,用青布包头,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乐”,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极有特色.(注:砗磲音为车渠,一种蛤) 佤族 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筒裤,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喜欢戴银镯,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形领紧身无袖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的筒裙,披发,佩戴银、竹、藤制的饰物,喜欢用竹或藤做成圈状饰物装饰在颈、腰、臂、腿等处。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畲族 畲族男子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对自然之色兰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 高山族 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有的身穿对襟长袖短衣,下着长裙,胸前挂一块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个背心,下身横围一块腰布,冬天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头戴木制八角头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饰物,如贝料、兽牙、羽毛、兽皮、花卉、钱币、竹管等,全身上下被装点得五光十色。妇女刺绣享有盛名。 水族 水族男子过去多穿对襟上衣,戴马尾帽或遮阳帽。现多穿大襟长衫,长裤,青布包头,穿草鞋或布鞋。妇女过去多穿圆领宽袖的对襟上衣,饰以银扣、下配百褶裙,打绑腿,穿翘尖绣花鞋。现在多穿圆领大襟蓝色的宽大半长衫、长裤,系青色绣花围腰,绾发,头缠青布或白布帕,穿绣花鞋,盛装时戴各种银饰。水族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闻名遐迩的“水家布”,质地细腻,纺织均匀,染工技艺纯熟,洗、磨都不褪色。布的纹样有平纹、人字纹、斜纹、方格纹等多种纹样。“豆浆印染”是水族七百年前发明的工序复杂的独特技艺。 东乡族 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等。妇女多穿绣花衣服,式样为圆领、大襟、宽袖。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的花边,穿用时,用飘带扎住裤脚。喜庆节日则身穿绣花裙,足蹬绣花鞋。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时戴丝绸盖头。盖头的颜色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别,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结婚一年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戴盖头时只露面孔,全部头发都须遮住。妇女的首饰以银耳环、银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纳西族 纳西族过去是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现在妇女服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永宁的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且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的体现,蕴含着纳西族丰富的历史和思想内涵。 景颇族 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景颇族尚武的习俗。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物。过去景颇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 藏族的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土族 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 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坎肩多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下穿绯红 色镶白边的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未婚妇女着红色,已婚妇女穿蓝色或黑色。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姑娘梳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末梢缀珊瑚、松石,外面戴织锦毡帽。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最讲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在一起,长长地垂在胸前。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为刺绣、盘线。 满族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羌族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羊皮坎肩两面穿用,晴天毛朝内,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妇女包帕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布朗族 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黄色,极具大自然的风韵。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辅以必不可少的刺绣。 撒拉族 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毛南族 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防雨防晒,美化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 仡佬族 仡佬族,现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锡伯族 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长袍的样式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 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基诺族 基诺族的服饰具有古朴素雅的风格。男子一般穿白色圆领无扣的对襟上衣,及膝的宽筒裤,裹绑腿,用长布包头,戴着花纹的竹木或银制的耳环。妇女穿圆领无扣短上衣,镶七色纹饰,内衬紧身衣或戴菱形刺绣胸兜。下着前面开合式的短裙,裹绑腿,头戴披风形的尖顶帽。基诺族的服饰原料多为棉麻混纺的土布,颜色以原色为主,其间点缀黑红色条。织布技术原始简易,织出来的布不润滑、无光泽,但却结实耐用,深受基诺族的喜爱。 怒族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典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并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则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特审美观。 回族 由于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德昂族 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宽而短的裤子,戴黑布或白布头巾,两端挂有彩球。妇女服饰有地域和支系的区别。通常分为衣裤式或衣裙式两种。称为“别列”支系的妇女上穿对襟上衣,下着及踝长的红色条纹筒裙,佩戴耳坠,耳筒和银项圈。称为“梁”的支系的筒裙则是蓝、红等条纹。德昂族服饰最醒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艳丽的小绒球。 保安族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1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要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哈尼族 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版纳和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汉族 汉族有1042482187人,占中国人口的92%。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是秦汉之际在夏、商、周人融汇为华夏族体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以农业为主,部分从事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汉族有北方、吴、湘、赣、闽、粤、客家七大方言,语音差别大。方块汉字是统一的书面语言。汉族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发达,在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名人济济,造诣博大精深。汉族以大米、面粉为主食,喜吃蔬菜和肉类,烹调技术考究。住房依地区而不同,木梁立架承重,座北朝南,门楼影壁,斗拱飞檐是其民居的基本特征。 独龙族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朝鲜族 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布别具一格。

“摸你黑狂欢节”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思,而南沧源“摸你黑”取意于佤族民间用锅底灰、牛血、泥土涂抹在额头上以驱赶邪佞祈福求平安的习俗。那么,跟随小编来狂欢节看看摸你黑狂欢节几号,摸你黑狂欢节的习俗吧!南沧源摸你黑狂欢节是自2004年以来沧源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的一个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于每年的5月1日到4日在美丽的沧源举行。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临沧市西南部,全县总人口17万人,其中佤族占总人口的85.1%,是临沧市边境线最长,佤族人口最多的县,佤族文化风情保存完好,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更是民族团结、民族民间文化繁荣。“摸你黑”取意于佤族民间用锅底灰、牛血、泥土涂抹在额头上以驱赶邪佞祈福求平安的习俗。狂欢节用的是纯天然药物配置的涂料,参加狂欢的人们互相涂抹,相互祝福。摸给老人健康长寿,摸给姑娘小伙爱情美满,摸给小孩茁壮成长。摸黑一脸,快乐一年,摸黑一身,幸福终生!佤族就是这样一个崇尚黑色的民族,“摸你黑”,旨在让参加狂欢的人们“黑”一回,真正和阿佤人民打成一片,当一回阿佤人,体验一次抛弃一切烦恼,超越尘世、穿越时空、回归自然地人生经历。摸你黑狂欢节主要活动有:祭牛魂、佤族木鼓甩发舞大赛、摸你黑狂欢活动(含祈福仪式和“百台木鼓·千人甩发”舞表演)、《梦想司岗里》广场文艺演出、火塘酒歌——佤族原生态风情文化展示等活动。在翁丁原始部落景区的活动有:迎宾、拉木鼓、摸你黑、射弩、取新火、舂新米等民俗活动;在勐来大峡谷的活动有:打歌、蜂桶鼓舞、崖画祭祀等民俗活动。另外,游客还可观赏各乡(镇)特色商品展、佤山摄影展、佤族织锦等活动,品尝云南美食,民族美食和沧源风味特色小吃。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任何一份荟聚网与地方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都会将一些特色鲜明的农副产品作为“抓手”,否则,所谓的战略合作协议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表面文章。与海南琼中的战略合作协议,由于“抓手”是一个成熟的、产量大、可以实现“爆款”的产品,荟聚网至今未公布上线。但是,澜沧拉巴乡的拳头产品则完全是另一种状况, 需要大家一起去拯救,那就是佤族小红米。 小红米学名是bleusingoracqa(l.)caertn, 禾本科糁属,因此又称糁子,俗称鸡爪谷、鸭足稗,是佤族种植历史非常悠久的作物。小红米耐旱、耐涝、耐贫瘠,兼之根系发达保水、保土,因此特别适合在云南高山、高原地带种植。就像坚韧顽强的佤族同胞一样,小红米是一种生命力非常顽强的神奇作物,号称“开水煮不死,春风吹又生”。!小红米对于佤族同胞来说, 具有神圣的意味,佤族最隆重的待客之物就是用小红米酿造的水酒,据称,在酿制水酒时,煮得半生不熟的小红米如果掉在地上,会发出嫩芽来,即使是酒糟,播撒 在田野中,也会长出新的秧苗。第一次品尝,我就被佤族小红米水酒所折服。其实,我是一个不喜饮酒的人,但佤族小红米水酒,是一种粘稠、淡黄色、带有谷物及酒曲香气、异常香醇、未经蒸馏的低度水酒。从来不“讨酒”的我,第一次在拉巴乡破例了。 图1 在澜沧拉巴乡南列村,当地村民做的佤族小红米咸粥,放了野生麻鸡茸、青菜,黑色似芝麻的就是佤族小红米,这粥是非常的美味! 同时,小红米的营养价值非常高,与毗邻的傣族同胞相比,佤族人很少得痢疾、腹痛等胃肠道疾病,原因就在于小红米有极强的调理肠胃的功能。佤族妇女还用小红米做催奶食品。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小红米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性。罗泽萍、潘立卫在《科学时代》2015年第三期上,发表了《糁子抗氧化作用研究》的学术论文,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糁子对有机自由基(DPPH.)的最高清除率达到76.12%! 即使稍有营养学常识的人,仅从小红米的外观,就足以判断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一般而言,植物的种子往往是营养物质富集的地方。因为种子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事关一个物种的续存。曾有一个对缺锌地区作物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即使那里的作物由于缺锌而叶黄株瘦,但其麦穗里,锌的含量一点不缺!而许多营 养成分又在种子的表皮中富集,例如某些B族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而糁子的大小只有小米的几分之一,因此,其表皮与重量之比是所有谷物中最高的!对于那些容 易在种子表皮中富集的营养成分,含量应该没有出其右者。自古中国文化就强调“医食同源",一种既是美味,又能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食物,那才是真正的珍品。 当然,目前国内对于糁子的研究实在是太匮乏,即使荟聚网找到了国内最顶级的某研究机构,也仅仅调阅出3篇论文(包括上面罗泽萍、潘立卫的文章)。这真是小红米的悲哀!不但科学研究滞后,市场开发更是让人揪心。即使在佤族聚居的核心地带,佤族小红米也几乎没有进行商品化种植。在我们与拉巴乡苏副书记一起研究小红米的时候,我们甚至在百度上找不到相应的词条,无法获知糁子的学名及分类!在国内著名电商网站,键入小红米,搜索出来的结果除了手机、就是红薏米!当最终荟聚网通过学术机构查到小红米的学名叫糁子后,通过同一家电商网站查到只有两家在售卖小红米,而且不是佤族地区出产,6月21日这两家的销售数量分别是 12人付款、6人付款!一种具有食疗价值的美味,却无人问津,这样的现象真让人揪心! 不要让景迈古树普洱茶的悲歌在佤族小红米身上再次上演!景迈古茶园是幸运的,至少,现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现在,佤族小红米依然处在岌岌可危的状态中,亲爱的消费者,能不能用我们的力量,市场的力量,一起来拯救佤族小红米于危难之中,让景迈古茶的悲歌不再重现! 贴心提示:佤族小红米的食用方法 做法一:最简单的食用方法,就是在蒸米饭时,加入佤族小红米,做成杂粮饭。 做法二:第二种做法是煮粥,加入些佤族小红米,味道可是顶顶好。 做法三:更有特色的做法是与糯米粉按照10:6的比例混合,蒸糁子粑蒸鸡,那可是道美味! 做法四: 最后一种做法需要些专业技能,就是用小红米面做小红米粑粑,与糯米糍粑的做法相若,也是风味独特的美味小吃。 链接: 来源: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佤族织锦论文发表在哪里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 女人歇歇么?歇不得。 歌里唱着一个女人的伟大,没有女人,火塘会熄,织机会停。 织布,一门古老的技艺,从南宋时期的黄道婆开始,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在云南边远的民族地区,仍然能看到在动的织布机,在忙的女人。 古老的“阿佤山”,养育着古老的佤族,在佤族的当下,仍然有纯手工制作的布匹,那不停歇的织布机,便是一个佤族女人的一生。 佤族人穿的筒裙、背的挎包、床上铺的床单、盖的被面都是佤族妇女们自染自织的土布缝制的。 织锦仿佛是佤族姑娘与生俱来的天赋一样,她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就会自觉地以此为愿景,跟随母亲学习制作。即使自己将来嫁出去后,纺线织锦的手艺也要继续传承下去。因为姑娘要能够独立完成衣物的缝织,准备好小家庭在各种节日和红白喜事活动里的需要穿着节日服装,随后,还得为即将到来的小生命准备被子和衣服。 佤族人,还是得有一套自己本民族的服装,那一针一线都来自勤劳的阿佤女人。 佤族织锦的工序并不复杂,棉线上过浆后,按布匹的长度把不同颜色的线在两根竹竿上按各自的位置妥善拉绕——这个步骤最是花心思,考验的是即将织这匹布的该妇女对纹样和配色的精确掌握和审美水准,拉绕完棉线以后方才正式上机纺线织布。经历这些工序,最后穿绣好所有布面珠饰,织完一匹佤锦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而这一匹布大约能裁剪成六条及膝的半身筒裙。 锦的纹样多以不同颜色的、宽宽窄窄的条纹搭配为主,也有一些几何图样。 它的内容和形式呈现着佤山天地、山水、村寨、河流、森林、花草、云霓等如画的美景,以独特的色彩和新奇的纹样构成了佤族服饰的独特风格。 轻工业的发展,机器织布比较方便快捷,导致商店里卖的布比佤族自织的布更价廉物美,佤族自织的已经不多,但是佤族做麻布被和麻袋用的麻布,很多还是自织的。许多佤族村寨妇女穿的裙子,也必须是自己织,不然会被人耻笑为愚笨和懒惰。 如每一项独具特色的技艺一样,佤族织锦也被列入了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国家的大力推持发展。无论何时,手工艺都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它一直在这里,你来了就会遇到。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西盟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自治县行政区域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及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文化遗产包括:(一)佤族、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二)佤族神话史诗《司岗里》、人物传说《江三木罗的来历》、传统音乐《阿佤人民唱新歌》;(三)传统舞蹈、曲艺、诗歌、美术、体育、历法;(四)民族民间传统医药;(五)傣族造纸技术,佤族陶瓷、织锦等传统手工技艺;(六)木鼓节、新米节、泼水节、山烟街、赕佛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习俗;(七)木鼓、单弦胡(独弦琴)、得、芦笙、象脚鼓等器乐;(八)反映生产、生活的传统民居建筑、服饰、器皿、用具;(九)佤族酒曲、佤族水酒、佤族稀饭、橄榄生、牛撒撇等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十)三佛祖佛房遗址、南归佛寺、大寨傣文碑和石缸等古遗址、古建筑、石刻、雕塑;(十一)阿佤人民唱新歌纪念碑、烈士陵园、拉勐纪念碑等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十二)里坎瀑布、勐梭龙潭、佤山天池、龙摩爷、木依吉神谷等自然、人文景观;(十三)博航寨、永老寨、永俄寨、班母佤族寨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村寨、部落;(十四)其他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第四条文化遗产保护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抢救第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第五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第六条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文化遗产保护资金。资金主要来源:(一)县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二)上级扶持资金;(三)社会捐赠;(四)其他资金。第七条自治县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一)宣传贯彻执行本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二)组织开展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调查、抢救、收集、整理、登记、研究、出版等工作,并建立健全档案和相关数据库;(三)制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具体措施;(四)制定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评审标准,报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后执行;(五)管理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并监督使用;(六)开展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其他工作。自治县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第八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本辖区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村民委员会(社区)应当协助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保存的相关工作。第九条自治县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做出显著成绩的,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保护与传承第十条自治县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报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给予必要的机构和工作人员保障,并建立由相关保护工作机构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保护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第十一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自治县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应当向自治县文化主管部门备案,并将取得的实物图片和资料复制件提交自治县文化主管部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征得调查对象的同意,尊重其风俗习惯。第十二条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责任单位,由自治县文化主管部门会同民族宗教部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后进行公示。公示之日起20日内没有异议的,由自治县文化主管部门报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第十三条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耿马特色文化有傣族竹编、傣绷文、傣族白象舞、佤族织锦、白族布扎等。

1、傣族竹编:是傣族传统工艺,历史悠久、造型古朴、美观实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傣绷文:是源于勐绷的傣族文字,又称南方大泰文,是居住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傣族(傣德人)使用的文字。

3、傣族白象舞:是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民间,用于喜庆祈福场合的道具舞,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扎白象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

4、佤族织锦:独特的色彩和纹样构成佤锦的独特风格,不仅融入佤山天地、山水、村寨、河流、森林、花草、云霓等自然美景,还体现出阿佤人富有诗意的衣食住行、信仰、风俗等情景。

5、白族布扎:是民间传统工艺品,每逢端午节,儿童都在胸前挂一串布扎,用以驱邪镇恶,以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狮子、老虎 、绣球、八卦、鱼、童子、香包、兔子等3-8件组成。

“摸你黑狂欢节”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思,而南沧源“摸你黑”取意于佤族民间用锅底灰、牛血、泥土涂抹在额头上以驱赶邪佞祈福求平安的习俗。那么,跟随小编来狂欢节看看摸你黑狂欢节几号,摸你黑狂欢节的习俗吧!南沧源摸你黑狂欢节是自2004年以来沧源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的一个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于每年的5月1日到4日在美丽的沧源举行。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临沧市西南部,全县总人口17万人,其中佤族占总人口的85.1%,是临沧市边境线最长,佤族人口最多的县,佤族文化风情保存完好,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更是民族团结、民族民间文化繁荣。“摸你黑”取意于佤族民间用锅底灰、牛血、泥土涂抹在额头上以驱赶邪佞祈福求平安的习俗。狂欢节用的是纯天然药物配置的涂料,参加狂欢的人们互相涂抹,相互祝福。摸给老人健康长寿,摸给姑娘小伙爱情美满,摸给小孩茁壮成长。摸黑一脸,快乐一年,摸黑一身,幸福终生!佤族就是这样一个崇尚黑色的民族,“摸你黑”,旨在让参加狂欢的人们“黑”一回,真正和阿佤人民打成一片,当一回阿佤人,体验一次抛弃一切烦恼,超越尘世、穿越时空、回归自然地人生经历。摸你黑狂欢节主要活动有:祭牛魂、佤族木鼓甩发舞大赛、摸你黑狂欢活动(含祈福仪式和“百台木鼓·千人甩发”舞表演)、《梦想司岗里》广场文艺演出、火塘酒歌——佤族原生态风情文化展示等活动。在翁丁原始部落景区的活动有:迎宾、拉木鼓、摸你黑、射弩、取新火、舂新米等民俗活动;在勐来大峡谷的活动有:打歌、蜂桶鼓舞、崖画祭祀等民俗活动。另外,游客还可观赏各乡(镇)特色商品展、佤山摄影展、佤族织锦等活动,品尝云南美食,民族美食和沧源风味特色小吃。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海南黎族织锦纹样论文发表

一、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在设计发展的如此多元化的今天,各种思潮和风格频频涌现,为了不使设计者盲目湮没其中,文化内涵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具有民族性。我国的设计教育受一些因素制约起步较晚,在教育模式的道路上还在摸索,照搬西方设计或传承西方设计观念成为普遍现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却难以体现。另一方面时代发展迅速,文化在地球成为了“地球村”的大背景下,产生了趋同的现象,中国尤为如此。因此常有评论者称,中国如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商业中心大同小异,毫无特色,难以分辨。设计的地域性较民族性而言,其概念更加狭隘,代表了本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民俗特征,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比如明式家具中极具代表性的苏作与广作,为何出自同一朝代却如此易于识别?正是由于它们截然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广作家具因为地处沿海开放口埠,受外来文化影响出现了很多西方洛可可家具的装饰特征;而苏州地处内陆,原木料沿途消耗至苏州时已稍显短缺,能工巧匠惜木如金反而成就了苏作家具的巧夺天工。环境艺术设计也应当具有时代性。追求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重点,但创新不代表我们要将旧时代的事物全盘否定。事实上,环艺设计就是为了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在新旧事物不断交替的过程中将旧事物扬弃,而产生的。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对传统有一种创新的演绎,这犹如给一具有血有肉的躯体注入了灵魂。用全新的材料、更高超的技艺进行新的诠释,扎根于时代,这样的设计作品才能是鲜活的,才能与时间相抗衡,不被历史所遗忘。(一)独特的“剪纸”——为什么要在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应当体现传统文化,带有民族特征、体现民族文化的设计作品更加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剪纸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是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一种文化沉淀。很多设计师以剪纸艺术作为灵感,提炼出其中独特的语言和符号,将其运用在设计中,赋予作品独特的韵味。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波兰馆的外观设计让人印象深刻并引起一时轰动。展馆外形抽象且不规则,表面布满镂空花纹,宛若民间剪纸,使参观者获得有趣的视觉体验:色彩变幻的光线穿过剪纸图案在馆内营造一种明暗错落的效果。剪纸同样是波兰的一项传统民间技艺,过去波兰人用剪纸作品来装饰家居,将其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于是年轻的波兰设计师用大胆的构思、巧妙的创意,把剪纸的元素运用到建筑外观上,小小的剪纸就这样把两国的文化和两国人民的心连接到了一起。真正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应该是带有情感的,如果这种情感能够与地方民族的审美情绪相结合,那么这种情感也就升华成为一种民族情感,这种情感同时传达了一种文化,其设计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二)当咖啡遇到“老庄”——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交融时代性和民族性,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新”与“旧”。新与旧,在字面上是对立的,但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确可以成为一种互补。如果按照道家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有阴有阳,那么设计中穿插的新与旧,将民族特征与时代特征相融合,也就是一种阴阳调和。位于苏州山塘街的星巴克就把这种“新”与“旧”很好的融合到一起,将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星巴克的创业初衷就是要推行一种全新的“咖啡生活”,使咖啡馆成为介于家与办公室之间的第三空间。因此,星巴克的店面设计总是走在潮流前端。星巴克是全球连锁的著名咖啡馆,而山塘街是一条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街,街上布满园林风格的古建筑,能将两者在室内设计中完美交融,不得不钦佩设计者的把控能力。咖啡馆的装修风格是古色古香的简中风格:登上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屋顶的传统古建筑梁架结构;就餐区一面是八仙桌配以现代简约风格餐椅,另一面有宽敞的皮质沙发与之交相辉映;餐位与餐位间采用中式镂空雕花屏风隔断;墙面饰以书法挂画和青花瓷摆件。大面积的原木色与灰墙黑瓦相搭配,唯一艳丽的色彩来自于角落交错摆满了时尚杂志的置物架。其店面装饰风格与山塘景色完全融为一体,将功能与艺术相统一,意境独特。店面装饰中所用的材质、彩色,或是结构,都隐隐透露着“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于是当咖啡遇到“老庄”,不但没有突兀,反而给人以一种阴阳协调的感觉。(图1)二、探索带有本土地域文化的海南风格度假酒店设计(一)海南度假酒店行业现状分析2010年的一份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海南的经济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旅游产业是海南省经济的支柱产业,而酒店行业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来海南旅游的客流量逐年递增,如何发展海南度假酒店产业就成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调查,海南是全国度假酒店最多、五星级酒店最集中的区域。但像希尔顿、喜来登、万豪等顶级品牌酒店都由国外优秀设计师所设计,并不能体现海南本土的地域文化,使游人在享受奢华服务的同时却忘了自己身处何方。游客来海南的目的就在于休闲放松,追求其休闲海岛的气息、慢调生活的氛围;另外大多游客对海南本土文化的认知就体现在黎族文化、海洋文化这些方面,这决定了海南风格度假酒店的定位。如何将这些元素运用到设计中,让观者有归属感、认同感,是海南的设计人所需要研究的。如何突出度假酒店的海南本土特色,让具有浓郁海南文化的酒店在激烈的竞争下脱颖而出,也是酒店业人士需要思考的。(二)海南黎族文化如何在度假酒店设计中传承海南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和文化单元,造就其五方杂处的移民社会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建省前的海南岛相对较闭塞,与内陆地区相比人口流动量小,因此海南本土的黎族文化得以完整保留,与其它少数民族相比有明显分野。可以说,黎族文化是海南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步伐加快,一些设计师已经开始思考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尝试着设计出独特的海南风格酒店。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设计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情绪,只停留在海南文化的表面不肯潜心研究文化精髓,将黎族元素原样照搬或者只取其表象。只注重形式却忽略了文化内涵,导致设计作品的苍白肤浅,甚至千篇一律。举海口某酒店为例:其整体风格是在东南亚的基调上添加了一些海南元素——黎族织锦上的装饰纹样,其中采用最多的是“大力神”。相传大力神为民除害,射下了天空中多余的太阳月亮,开创了新世界。因此在黎族的创世神话中,大力神是黎族人民勇敢与智慧的化身。带有这样寓意的本土图腾运用在当地的室内空间设计中,本应不失为一个好想法。但设计师将完全没有经过转化的黎族织锦图案运用在大堂吊顶上、休息区域的实木隔断上、前台的背景墙等处。(见图2)这样的传统文化符号未经思考就被直白的堆砌,充满了整个室内空间,只会产生视觉疲劳使观者感到索然无味。所谓“传承”就是指继承和发展,如果在设计中只对传统文化一味继承,将一些民族符号直白的复刻,那么设计也就将停滞不前,不再有发展。为什么时尚界将香奈儿小姐设计的“小黑裙”奉为永不过时的经典之作,因为这件设计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颠覆了传统,为传统灌注了新的生命力。将传统文化运用在设计中,不是对古物的一味抄袭,应该像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材料、结构、空间布局方面已有很大差别,因为我们的需求已和古人不同发生了改变。因此在室内装饰风格上,也要相应发生改变。 可见,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在度假酒店设计中传承与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设计元素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1.黎族织锦黎族织锦是黎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黎族织锦的纹样千变万化,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底蕴。纹样本身就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是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进行一种抽象表达。这些纹样可以运用在室内中,做镂空的隔断装饰,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可以运用在家具软装中,作为沙发靠垫和床上用品的装饰图案,或者将织锦变形处理,制成餐桌茶几的桌旗;可以用直接用织锦,或者用进一步抽象的织锦纹样,依靠油画、水粉等手法,制成特色装饰画;也可以将黎族织锦的鲜艳色彩提取出来,作为室内设计的主要配色。2.船型屋根据文献记载:“黎人住民,一栋两檐。邻汉人处,则于檐下开门,且编木为墙,涂以泥,如船篷。”这就是黎族人的传统民居——船型屋。将船型屋的元素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与室内空间的吊顶相结合,将吊顶做成带有斜度的人字顶,加以茅草或竹席饰面,以体现其精髓;也可以在建设外形上直接仿制船型屋结构,设计带有茅草盖的建筑部件或酒店园林景观中的休憩小亭。3.独木器与黎族木雕独木器即用一段原木雕凿出各种器具,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独木器种类繁多,从生活用具到生产工具、宗教文化用具,全都包括其中。在黎家生活场景中常见的独木器有舂米臼、独木凳、独木谷桶等,这些独木器皆在外壁上雕刻几何图案、动植物图案、劳动生活图景等花纹,具有强烈的黎族风情和可识别性。另外独木皮鼓是黎族传统为招众、祭祀和作为乐器的宗教工具,被称作研究黎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果能将黎族传统的独木器稍作变形或提炼,用作度假酒店的家具设计或陈设摆件,将使观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这样视觉上、情感上的强烈震撼是高端酒店的奢华服务所无法比拟的。4.黎族乐器黎族传统乐器在市面上并不多见,但实际上其历史悠久,且弹拨乐、拉弦乐、打击乐和吹管乐等一应俱全。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其中鼻萧需要演奏者用鼻孔而非用嘴吹奏,是黎族极具特色的乐器。这些乐器可以直接作为室内的摆件或挂件,也可以根据其尺寸和形态,经过转化运用到灯具、家具的设计中。这样的空间不仅与当地风俗相结合,蕴含了独特的黎族风情和黎族文化,还因为乐器的出现而增添了韵律。(三)让传统文化与新的材料和工艺相结合当下科技发展迅速,一些新材料新工艺的诞生为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比如前文提到的上海世博会波兰馆——其独特的外观使展馆宛若一件巨大的剪纸艺术品,当然建筑的主要材料绝非纸张,而是一种激光切割胶合板。设计师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使建筑外饰面还具有防水、防火、防紫外线辐射的功能。如果不是依赖于现代科技和先进工艺,如此奇思妙想也就无法付诸实践。让传统文化与新的材料和工艺相结合,其表达手法既可以是具象的又可以是抽象的。海南岛地处热带,物种丰富,带有本土特色的材料如:椰壳、贝壳、黄花梨、火山岩等,常被使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但设计师在使用这些材料时常按部就班、墨守陈规,直接将材料切割、打磨、雕刻后就用作装饰。这些都是借助本土材料对地域文化的具象表达,但运用过多难免就失去了特点、稍显大众化,降低了设计作品的文化底蕴。其实还可以在选用本土材料时进行进一步加工,使材料更加生态化、人文化,或者借助隐喻的手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设计作品中。抽象的表达更为含蓄,是一种符号的转化,也需要靠新的技术完成。值得赞赏的是海南现在逐渐流行的一种旧船木家具。家具本身采用废弃的渔船木料进行加工,形态朴拙、纹理清晰、古色古香,且木料经过多年海水浸泡已防腐、防虫。旧船木家具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体现了海南独特的渔业文化、海岛文化,极具历史沧桑感和感染力。如果能将旧船木家具放置在海南风格酒店的大堂,配以现代风格的软包和陈设,巧妙的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融合,一种全新而独特的海南风格也就诞生了。只有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大胆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才能设计出超越前人的作品。因此,设计人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还要善于将开阔的思维与新的科技成果相结合,对新型的材料和工艺保持高度敏感。三、结语真正好的设计作品应该是在体现民族情感的同时传播一种文化,这样设计意义也就更具内涵更加深远。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并不冲突,也可以是一种共生共荣融关系。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或者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会使作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突出地域性特色已是设计行业的一大趋势,相信带有地域文化的海南风格酒店将迎来崛起之势,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无疑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 邱海东.执意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10).[2] 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3] 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4] 王学萍.黎族传统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5] 邱海东.海南地域文化的再现——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1(1).

历史,和人物

黎族是“南方海中洲”和“古越之地”上最古老的民族,据考察属于“百越”遗民的后代,海南岛上的先住民.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地区中南部的琼中、白沙、昌江、东方、乐东、陵水、保亭、通什、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地势多以山地为主;散居主要在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居住的地理环境特殊,黎族人内部根据各自的语言、服饰、文身等生活习俗的不同,分为哈、杞、润、赛、美孚五种方言,各个方言支系根据他们对黎族文化的认知,衍生出具有其方言支系特色的黎锦图案纹样.常见的题材分为自然类纹样、人物类纹样、动物类纹样、爬行昆虫类纹样、植物类纹样和日常用具纹样.黎锦是黎族人心理和个性的写照,不但能反映黎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风格的差异,也能反映黎族各支系之间存在内部差异的文化特征.一、黎锦最早的史籍和技艺传承有关黎锦的史籍记载最早要追随到西汉时期.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武帝来,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将黎锦作为贡品献给当时的权贵,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往后,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也说到:海南黎族制作的“黎单”是“青红问道”,“木棉布也”.而关于黎锦工艺方面要见于南宋人方勺《泊宅编》:“海南蛮人织为巾,上作细字,杂花卉,尤工巧.”黎族同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只存在语言,而没有书写的文字,因此在工艺传承方面没有文字记载,技术的传承由年长者讲述给年幼者,母女间心口相传.黎锦纹样的形成,主要是对现实生活中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提炼,形成单纯简练而又变化有序的纹样造型,黎族妇女作为工艺技巧和织绣纹案主要传承者,在对动植物进行采集的过程,也形成了对采集活动中遇到的各类植物产生了认知和理解,并通过织绣方式抽象地在黎锦上表达这些植物.二、猜想划分的理由有关黎锦图案纹样划分方法,笔者根据图案纹样个体属性的不同,总结为两大类划分方式:一类由所居住区域地理划分,另外一类是由各大方言支系进行划分:1.区域地理划分图案纹样.由现存的海南黎锦中得出的结论,海南岛中南部地势多以山地地形为主,对比同时期平原地形黎族妇女聚居地在黎锦中的织绣纹案呈现截然不同,图案纹样的形成多由生活环境、地理条件等自然景象加工变形制作而成.山地地形的妇女多喜欢以林中的水鹿(海南鹿)、鸟和其他野兽,以及花丛间的彩蝶、蜜蜂,地下的小爬虫,田边的木棉花、泥嫩花、龙骨花等作为图案蓝本;平原地形的妇女则喜欢以河中的游鱼、溪边的虾、池畔中的青蛙和田间的鹭鸶等动物作为织绣图案的素材.所居住的地域不同,产生的黎族织绣图案风格也发生了变异,呈现出一种混杂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是对一个民族生产力的还原,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生产力水平不同极大影响其艺术文化的积淀,故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和黎锦图案纹样就成了差异性.2.各大方言支系划分图案纹样.黎族的语言由哈方言、润方言、赛方言、杞方言、美孚方言、各方言(除开五大方言所存在的方言),笔者在观察同一类纹样在各个方言区中,在黎锦图案纹样表现形式大不相同

黎锦图案的纹样与色彩研究-建筑论文黎锦图案的纹样与色彩研究 裴靖(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摘要】在对黎锦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黎锦图案精美,色彩古朴艳丽,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中国民族文化群体的宇宙观、美学观、审美喜好、内心情感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试图通过对黎族历史的梳理,多角度、全方位了解黎族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深入研究黎锦图案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并与其他民族图案进行系统比较,凸显其学术特色。据此,从美学和传统文化的角度,对黎锦图案的形式美和色彩美展开探讨和挖掘,体现美学的意义和现实价值。关键词 黎锦图案;纹样;色彩海南黎族织锦在我国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黎锦造型形象、夸张,图案色彩精美纷呈,极富装饰感与想象力,但是由于海岛地理位置和经济原因,人们对传统海南黎锦艺术了解甚少,使得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面临灭绝的危险。时至今日,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为契机,黎锦这一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艺术将迎来自己盼望已久的历史机遇与希望。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加入了拯救黎锦的保护工作,成立了相关的保护机构,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弘扬黎锦这一优秀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同时也更加激发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热情,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一探究竟,虽然有相关黎锦方面的理论研究、专著、学术论文陆续相继问世,但其中所涉及和针对有关研究海南黎锦图案与色彩方面的专题学术论文和主题研究却可谓是凤毛麟角,少之甚少,这不符合艺术史全面发展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应该从海南本土出发,从美学这一独特的学术角度来研究和探寻海南黎锦的图案美学价值,使它的美学价值大放光彩。海南黎族织锦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中不可获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东巴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代表着中国民族文化群体的宇宙观、美学观、审美喜好、内心情感和民族精神,通过对黎锦图案的研究和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们了解黎族的文化艺术发展史,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黎族织锦从图案上来分析大体又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通过对这些纹样和色彩的分析与研究发现,图案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传统哲学价值观,另外,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海南黎锦图案,在图案的构成中,点、线、面是最基本的元素,通过它们各自的大小、长短、形态等的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方向、构成创作丰富的造型,在黎族织锦中点的应用较少,线的应用较为广泛,相互交织穿插成大小不同的面,形成了不同的图案,使得黎族织锦充满调和之美。从造型的功能上分析,线条是最有活力的,表达了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韵律之美。具体有归纳法、夸张法、重复法、近似法、对比法等。黎族织锦的色彩配置朴质夸张、浪漫艳丽,它与人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有内在和外在之美,有统一于对立之美,生理与心理之美,色彩的形式之美对黎族织锦的构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自古就有“黎锦光辉艳如云”的美誉。黎族织锦艺术是我们今日在众多领域中应当传承与借鉴的宝贵财富和文化艺术资源,我们应该知其所长,发扬光大,挖掘和探索出其中最深层的精妙内涵,从而为我们在日后的研究

佤族民间艺术论文发表

佤族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涉及到人类的诞生、万物的生存,婚丧礼俗,生产生活等众多的方面,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中的独具一格的奇葩。口头传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诗歌以及谜语、格言等内容,其中,以动物或动物与人为主人翁题材的故事尤为丰富,喻意深刻,常有芬芳的山地文化的特色。沧源地区自1965年以来发现的崖画群,虽然尚不能肯定出自佤族先民之手,但它的内容与佤族的历史习俗关系密切。崖画共有10处,集中分布在勐省河流域的半山区,方圆数十里。崖画中的一幅村落图,与阿佤山中心地区本世纪50年代村寨的结构与分布相似,大约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

佤族甩发舞的传承,传递着这个名族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它的现实意义是对各种灾害包括对于对抗外敌的勇敢精神,对抗外敌对中国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理论意义是希望这个民族积极向上,快快乐乐。其实佤族还是很平穷,所以去他她们的寨子里经典景点就是甩发舞。不知道对您有没有帮助?

佤族民间艺术论文发表时间

任何一份荟聚网与地方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都会将一些特色鲜明的农副产品作为“抓手”,否则,所谓的战略合作协议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表面文章。与海南琼中的战略合作协议,由于“抓手”是一个成熟的、产量大、可以实现“爆款”的产品,荟聚网至今未公布上线。但是,澜沧拉巴乡的拳头产品则完全是另一种状况, 需要大家一起去拯救,那就是佤族小红米。 小红米学名是bleusingoracqa(l.)caertn, 禾本科糁属,因此又称糁子,俗称鸡爪谷、鸭足稗,是佤族种植历史非常悠久的作物。小红米耐旱、耐涝、耐贫瘠,兼之根系发达保水、保土,因此特别适合在云南高山、高原地带种植。就像坚韧顽强的佤族同胞一样,小红米是一种生命力非常顽强的神奇作物,号称“开水煮不死,春风吹又生”。!小红米对于佤族同胞来说, 具有神圣的意味,佤族最隆重的待客之物就是用小红米酿造的水酒,据称,在酿制水酒时,煮得半生不熟的小红米如果掉在地上,会发出嫩芽来,即使是酒糟,播撒 在田野中,也会长出新的秧苗。第一次品尝,我就被佤族小红米水酒所折服。其实,我是一个不喜饮酒的人,但佤族小红米水酒,是一种粘稠、淡黄色、带有谷物及酒曲香气、异常香醇、未经蒸馏的低度水酒。从来不“讨酒”的我,第一次在拉巴乡破例了。 图1 在澜沧拉巴乡南列村,当地村民做的佤族小红米咸粥,放了野生麻鸡茸、青菜,黑色似芝麻的就是佤族小红米,这粥是非常的美味! 同时,小红米的营养价值非常高,与毗邻的傣族同胞相比,佤族人很少得痢疾、腹痛等胃肠道疾病,原因就在于小红米有极强的调理肠胃的功能。佤族妇女还用小红米做催奶食品。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小红米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性。罗泽萍、潘立卫在《科学时代》2015年第三期上,发表了《糁子抗氧化作用研究》的学术论文,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糁子对有机自由基(DPPH.)的最高清除率达到76.12%! 即使稍有营养学常识的人,仅从小红米的外观,就足以判断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一般而言,植物的种子往往是营养物质富集的地方。因为种子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事关一个物种的续存。曾有一个对缺锌地区作物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即使那里的作物由于缺锌而叶黄株瘦,但其麦穗里,锌的含量一点不缺!而许多营 养成分又在种子的表皮中富集,例如某些B族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而糁子的大小只有小米的几分之一,因此,其表皮与重量之比是所有谷物中最高的!对于那些容 易在种子表皮中富集的营养成分,含量应该没有出其右者。自古中国文化就强调“医食同源",一种既是美味,又能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食物,那才是真正的珍品。 当然,目前国内对于糁子的研究实在是太匮乏,即使荟聚网找到了国内最顶级的某研究机构,也仅仅调阅出3篇论文(包括上面罗泽萍、潘立卫的文章)。这真是小红米的悲哀!不但科学研究滞后,市场开发更是让人揪心。即使在佤族聚居的核心地带,佤族小红米也几乎没有进行商品化种植。在我们与拉巴乡苏副书记一起研究小红米的时候,我们甚至在百度上找不到相应的词条,无法获知糁子的学名及分类!在国内著名电商网站,键入小红米,搜索出来的结果除了手机、就是红薏米!当最终荟聚网通过学术机构查到小红米的学名叫糁子后,通过同一家电商网站查到只有两家在售卖小红米,而且不是佤族地区出产,6月21日这两家的销售数量分别是 12人付款、6人付款!一种具有食疗价值的美味,却无人问津,这样的现象真让人揪心! 不要让景迈古树普洱茶的悲歌在佤族小红米身上再次上演!景迈古茶园是幸运的,至少,现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现在,佤族小红米依然处在岌岌可危的状态中,亲爱的消费者,能不能用我们的力量,市场的力量,一起来拯救佤族小红米于危难之中,让景迈古茶的悲歌不再重现! 贴心提示:佤族小红米的食用方法 做法一:最简单的食用方法,就是在蒸米饭时,加入佤族小红米,做成杂粮饭。 做法二:第二种做法是煮粥,加入些佤族小红米,味道可是顶顶好。 做法三:更有特色的做法是与糯米粉按照10:6的比例混合,蒸糁子粑蒸鸡,那可是道美味! 做法四: 最后一种做法需要些专业技能,就是用小红米面做小红米粑粑,与糯米糍粑的做法相若,也是风味独特的美味小吃。 链接: 来源:

论文发表时间是指文章见刊时间。

首先如果论文发表纯属作者个人爱好,那么发表时间就是文章见刊时间。但是如果论文发表是用来评职称晋升的,就需要特别注意一下了,职称论文的发表是以论文被检索为标准的,并不单单是见刊,要见刊并且被检索才行,因此要区分不同的论文来看。

评职称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1、要明确发表那种级别的期刊才可以顺利评过职称,省级以上的、或者要国家级的、核心期刊等。最好是询问你们单位管理职称的部门,评定相应级别的职称是需要发那种级别的期刊。

2、明确职称评定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写作论文,发表论文前,一定要了解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早做准备,因为一般论文发表的时间为3个月左右,长的则半年甚至一年,而职称评定时,有的要求必须通过数据库检索到,论文发表出刊后,几个数据库一般2个月后才能收录进去,因此,还有考虑2个月的收录时间。

  • 索引序列
  • 佤族织锦论文发表
  • 佤族织锦论文发表在哪里
  • 海南黎族织锦纹样论文发表
  • 佤族民间艺术论文发表
  • 佤族民间艺术论文发表时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