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管理学原理论文发表笔记

管理学原理论文发表笔记

发布时间:

管理学原理论文发表笔记

第一篇 绪论 (一)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3、管理的任务: 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4、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 2.组织 3.人员配备 4.领导 5.控制 5、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 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 6、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7、管理学的特点: 1.一般性 2.多科性 3.历史性 4.实践性 8、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9、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系统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2、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 2.目的性 3.开放性 4.交换性 5.相互依赖性 6.控制性 13、系统的观点: 1.整体观点 2.“开放性”与“封闭性” 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 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 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 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等效观点 (二)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六个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管理理论丛林 4.战略管理 5.全面质量管理 6.学习型组织管理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3、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中管理的十四原则: 1.分工 2.职权与职责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个人报酬 8.集中化 9.等级链 10.秩序 11.公正 12.任用期稳定 13.首创精神 14.集体精神 4、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三种权力类型: 1.理性—合法的权力 2.传统的权力 3.超凡的权力 5、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 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6、梅奥—霍桑试验的结论: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4.存在着霍桑效应 7、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 1.个体行为 2.团体行为 3.组织行为 8、3C环境—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特征: 1.变化 2.顾客 3.竞争 9、战略管理的特点: 1.系统性 2.长远预期性 3.对外抗争性 4.灵活应变性 10、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 7.基于实事的管理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2、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1.领导作用 2.以顾客为导向 3.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 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 5.灵敏性 6.关注未来 7.管理创新 8.基于事实的管理 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 10.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 11.系统观点 (三)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一般环境因素: 1.经济环境 2.政治和法律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 4.科技环境 5.全球化环境 2、具体环境因素: 1.顾客 2.供应商 3.竞争者 4.其他因素 3、外部组织环境的类型: 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 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4、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5、管理道德:组织的管理者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准则。

第五篇 领导工作 (十三)领导工作概述 1、领导工作:是指对组织内个体和群体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和群体能够自愿而有信心的为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而努力。 2、领导工作的实质: 就是管理者根据组织的目标和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有关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沟通、激励等手段,对被施加影响力,使之适应环境的变化,以统一意志和行动,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3、正式的权力和个人的权力: 正式的权力(职位的权力)分为奖赏的权力、强制的权力、合法的权力。 个人的权力(非职位的权力)分为专家的权力、榜样的权力。 4、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领导是为组织的活动指出方向、创造态势、开拓局面的行为;管理则是为组织的活动选择方法、建立秩序、维持运动的行为。 5、领导工作的作用: 1.有效、协调的实现组织目标 2.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3.有利于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 6、领导工作的原理: 1.指明目标原理 2.目标协调原理 3.命令一致原理 4.直接管理原理 5.沟通原理 6.激励原理 7、指明目标原理:是指领导工作越能式全体人员明确理解组织的目标,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贡献就越大。 8、目标协调原理:是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能取得协调一致,人们的行为就会趋向统一,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取得的效果就会越好。 9、命令一致原理:是指管理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也就越大。 10、直接管理原理:是指管理者同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越准确,领导工作也就越有效。 11、沟通管理:是指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越是有效、准确、及时的沟通,整个组织就越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12、激励原理:是指管理者越能了解下属的需求和愿望,并给予满足,就越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使之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 13、的修养的内容: 1.懂得的知识 2.移情作用 3.客观性 4.自知之明 14、领导艺术的内容: 1.决策艺术 2.用人艺术 3.授权的艺术 4.指挥和激励的艺术 5.集中精力抓主要环节的艺术 6.领导变革的艺术 (十四)团队 1、团队:是指完成相互依存的任务、实现共同使命的一群人。 2、团队给组织带来的好处: 1.协同过程设计或问题解决 2.客观分析困难和机会 3.促进跨职能的沟通理解 4.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5.更大的创新 6.运营成本的减少 7.增加对组织使命的 8.对变化更灵活的反应 9.人员离职流动率及缺勤率的降低 3、团队给个人带来的好处: 1.问题解决技能的提高 2.个人交往能力的提高 3.对业务过程理解的加深 4.培养未来领导角色的新技能 5.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 6.满足感和认同感 7.感觉自己参与团队完成的事情远远大于个人所能 4、团队的类型: 1.过程改进团队 2.工作团队 3.自我管理团队 5、过程改进团队:是指改进或开发某个具体业务过程的项目团队。 6、工作团队(自发型团队):对某一特殊过程负责,成员在一个共同的环境里协同工作。 7、自我管理团队:是指直接管理所在过程或部门的日常运作的员工群体。 8、团队形成的条件: 1.指导委员会 2.团队的结构、领导和成员 3.团队的推进者 9、团队发展的阶段: 1.形成阶段:成员首次聚在一起,团队要阐明其目标,确定每个成员的角色,制定规划。 2.震荡阶段:成员仍作为个体在思考并做出决定,团队可能涉及到争执、挑战的权力、重新确立目标以及竞争性和戒备性行为。 3.规范阶段:关注实现与团队相关的挑战,个人已融合到团队中。 4.执行阶段:团队已经成熟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整体,在实现目标上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沟通 1、沟通: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观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 2、沟通的含义: 1.沟通是双方的行为,而且还要有中介体。 2.沟通是一个过程。 3.编码、译码和沟通渠道是沟通过程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它始于主体发出信息,终于得到反应。 3、沟通的三种表现形式: 1.人—人之间的沟通 2.人—机之间的沟通 3.机—机之间的沟通 4、沟通过程的七个环节: 1.沟通 2.编码 3.媒体 4.沟通的客体 5.译码 6.做出反应 7.反馈 5、人与人沟通的特殊性: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既包括语言文字的沟通,也包括非语言的沟通。 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是消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 3.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有着重要意义。 4.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6、沟通的目的: 是信息分享,使组织的所有行为在既定目标上保持一致。 7、沟通的作用: 1.使组织中的人认清形式 2.使决策更加合理有效 3.稳定员工的思想情绪,统一组织行动 8、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沟通效果好,比较严肃,约束力强,易于保密,可以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 缺的:刻板,沟通速度很慢,有信息失真或扭曲的可能。 9、正式沟通的形式: 1.链式沟通 2.环式沟通 3.Y式沟通 4.轮式沟通 5.全通道式沟通 10、非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沟通形式不拘,直接明了,速度快,容易及时了解到正式沟通难以提供的“内幕消息”。 缺点:难于控制,传递的信息不确切,可能导致小集团,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和人心稳定。 11、其他沟通联络方法: 1.发布指示 2.会议制度 3.个别交谈 12、选择沟通方法要考虑的因素: 1.沟通的性质 2.沟通人员的特点 3.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 4.沟通渠道的性质 13、沟通的原则: 1.明确的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 14、有效沟通的要求: 1.表达清楚 2.传递准确 3.避免过早评价 4.消除下级人员的顾虑 5.管理者积极进行沟通 6.对情报沟通过程加以控制 15、沟通的障碍: 1.主观障碍 2.客观障碍 3.沟通方式的障碍 16、沟通联络的控制: 1.搜集工作 2.加工处理信息 3.传递的控制 (十六)激励 1、行为的基本心理过程: 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紧张的心理就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的推动下,向目标前进。目标达到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就会消除。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引起新的动机和行为。 2、经济人的假设: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限度的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 管理方式是:组织以经济报酬来使人们服从和做出功效,并应以权力与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及引导职工。其管理的重点是提高效率,完成任务。其管理特征是订立严格的工作规范,加强法规和管制。为了提高士气,用金钱刺激,对消极怠工者严厉惩罚。 3、社会人的假设: 认为社会性需求的满足比经济上的报酬更能激励人们。只有在顾全群体利益时,个人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管理方式是:强调除了注意工作目标的完成外,更应注意从事此项工作的人们的要求。不应只注意指挥、监督,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职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应只注意对个人的奖励,更应提倡集体奖励制度。 4、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认为人们除了社会需要外,还有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发挥自身潜力的欲望。Y理论是对这种假设的概括。 管理方式是:安排好组织工作方面的条件和作业的方法,使人们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而努力。 5、复杂人的假设: 认为人是复杂的,不仅因人而异,而且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地点、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需求随各种变化而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改变。超Y理论是对这种假设的概括。 管理方式是:根据具体的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通常认为这是管理学的权变理论。 6、激励理论的分类: 1.激励内容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要理论 2.激励过程理论:期望理论、波特—劳勒模式 3.行为改造理论:激励强化理论、归因论 7、需要层次理论内容: 人的需求以层次的形式出现,并由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发展。当一级需求得到满足时,这级需求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个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8、双因素理论内容: 双因素是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等。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晋升等。激励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 9、激励要求理论内容: 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三种:成就、权力、社会需要。 10、期望理论内容: 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这个目标。激励程度是期望价值和认为达到目标的概率的乘积。 11、波特—劳勒模式内容: 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应该仔细评价他的报酬结构,把努力—成绩—报酬—满足等连锁关系整合到管理系统中去。 12、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13、激励强化理论内容: 1.积极强化 2.惩罚 3.消极强化或逃避性学习 4.消失 14、应用强化手段时应遵循的原则: 1.要设立一个目标体系 2.要及时反馈和及时强化 3.要使奖酬成为真正的强化因素 4.要多用不定期奖励 5.奖惩结合,以奖为主 6.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强化模式 15、归因论内容: 归因论研究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把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一个方面是人们获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归因倾向。成功或失败可以归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16、激励的方式: 1.思想政治工作 2.奖励 3.职工参加管理 4.工作内容丰富化 5.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 17、有效激励的要求: 1.坚持物质利益原则 2.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3.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 4.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的含义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但是这种字面的解释是不可能严格地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把握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因此,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称文化现象。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二)管理的“载体”就是“组织”。(三)管理的任务、职能、层次。(三)管理的任务、职能、层次。(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07简答:如何理解?)。(五)管理者的角色。

美学原理论文发表笔记

艺术真实,是多年来在文艺理论和美学领域中被搞得最为混乱的问题之一。建国以来曾发生过多次争论,可惜,全部讨论仅仅停留于哲学认识论范围,而未进入体现艺术特征的审美层次。因而,艺术真实的本体论特征并未得到充分的揭示。笔者认为,艺术真实不只是作品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而是在由创作主体到作品本体、再到鉴赏主体这一动态实现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效应。作品本体的真实性的潜在要素是这一动态过程的中介环节。文艺作品的本体真实,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自参照”系统。这是由艺术本体的两个基本特征规定的。一个特征是主体性。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创造活动的结晶,即使是自觉地摹仿、再现生活的艺术,都是高于生活的作品。

浅论悲剧美亚里士多德最初在解释悲剧时指出:悲剧是人生中严肃的事情,它不是悲哀、悲惨、悲痛、悲观或死亡、不幸的同义语,它与日常语言中的“悲剧”一词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作为美学对象的悲剧,必须是能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快的。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的压抑,却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和必然的胜利。所以实际上悲剧美所显示的审美特性必然体现出一种崇高之美,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比如被称为悲剧典范之作的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作品所表现的普罗米修斯为正义而甘受酷刑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示出一种可歌可泣的悲壮崇高之美。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就留下了悲剧创作的辉煌成果,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等著名的大悲剧家。这时的悲剧,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就是著名的代表作。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将悲剧艺术发展到了空前的壮大,这时的悲剧作品大都以人文主义观点宣扬新兴资产阶段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其内容已离开了神话传说,而多以历史故事为体裁,如《哈姆雷特》《奥赛罗》等。19世纪的欧洲,在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潮推动下,出现了雨果的《欧尼娜》,小仲马的《茶花女》,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大雷雨》等一批优秀的悲剧。在中国的戏剧发展史上,王国维在1921年才使用悲剧这个术语。但这不等于是说中国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悲剧创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无名氏的《孔雀东南飞》等都是较早出现的悲剧作品,在世界广为流传。在希腊传统的悲剧创作中,人物的命运做为悲剧的最重要的因素,那是英雄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所体现的,而观众也能够从这种无法言传的力量中得到一种命运无常的压迫感。首先要认识到这种最原初的创造往往是代表了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渴求的。之后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则把悲剧的模式以及人们所欣赏悲剧的心理是怎么样的联系起来,他的两条重要理论便是:一、悲剧的主角是和我们相类似的人,他们并不是道德最完善的人,因此他们便会有过错,在悲剧中人们看到他们由于某种很小的过失所引起的巨大悲惨后果,从而引起悲剧的效果。二、人们在欣赏悲剧的时候,悲剧引起了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这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宣泄使得恢复心灵的平静从而保持心理的健康。很显然亚里士多德把悲剧的形成和所引起的心理的效果降低到了普通人的层次上,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命运的互相怜悯于是体现在悲剧的审美活动之中。之后莱辛对于悲剧理论又做了扩展,他认为观众在欣赏悲剧时候所表现的哀怜和恐惧不是作用在自己或者悲剧中人物的身上,而是把自己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认为这样的悲剧是可能发生在任何的一个人的身上,这是最为悲惨的事情了。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关于悲剧的理论,但是就产生人悲剧的心理的效果来看,中国的悲剧一直在发展着。二十年代鲁迅先生也曾提出过一个悲剧的著名命题:“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揭示的悲剧艺术的特征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悲哀、悲痛和悲惨。悲剧的审美价值是以人生的社会价值作为基础的,而其表现的手段则是“毁灭给人看”,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它给人的感受应该是极具震撼的。这是鲁迅悲剧观的核心。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理论最有代表性的观念。中国的比较著名的“悲剧”,比如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最优秀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比较有代表性。诗歌所表现的悲剧艺术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故事在情节的叙述中创造一种悲剧气氛。原题目的设定、开头的起兴和情节发展中气氛的渲染,都在极力营造爱情的悲苦情调。第二、人物的悲剧美,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悲剧力量。主人公刘兰芝的姿容、心灵和人格,都被塑造得完美无缺。人物形象愈是完美,其悲剧效果愈为突出。因此,刘兰芝的悲剧实际上是社会的悲剧。而焦仲卿由于受封建礼教束缚而不敢大胆反抗的软弱性格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第三、艺术手法强化了悲剧效果。赋、比、兴等传统表现手法增加了悲剧的情绪浓度;反衬、烘托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美学效果;细节描写、多层次渲染等手法,清晰有序地将悲剧气氛凝为一体。主人公因生命遭到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这就是悲剧的美学力量所在。另外还有像《窦娥冤》。这种悲剧的力量主要来自善良又无力的小人物在不公的社会中所遭受的悲惨命运。这种悲剧情景在以上西方的传统悲剧理论中是不符合的,首先窦娥并没有在剧中表现出过失,其次窦娥在地层社会中代表的是一种典型的性格,她所遭遇的是一种黑暗力量的折磨,并不能代表一种社会的普遍力量,换言之传统的西方悲剧理论具有一种贵族性,而中国的这种下层的悲剧则代表了一种现实性。《西厢记》《牡丹亭》等等,这些代表的是一种人物内心的强烈冲突以及社会的普遍力量的压制,这里可以看到人的情欲的力量和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士大夫的悲剧。这在文学作品中并不是直接的表达的,但是他们的生平,对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实现则代表了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悲剧气质,那便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万折吾往矣”的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的悲剧性在于现实精神的缺失,在面对现实的复杂和矛盾尖锐的时候不能够从一种务实的角度来实现较好的结果,而是以个体的毁灭来实现理想人格的实现。例如屈原、文天祥等。《红楼梦》所代表的更为复杂的悲剧。它即表现了人在命运无常面前的脆弱无力,也表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普遍力量的冲突,同时也具有小人物在残酷现实中的悲惨命运,而这一切则集中表达了一种深切的人生幻灭感。根据上述实例,我大致归纳了悲剧的四种类型。一、命运的无常(希腊悲剧、红楼梦)。二、人生理想与普遍力量的冲突(红楼梦贾宝玉、苏格拉底、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三、理想人格的实现(中国士大夫精神)。四、平凡的人在黑暗中的悲惨命运。(窦娥冤、莱辛的悲剧论)。而这些悲剧在人心中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也可以说是并不一样的,有同情,有设身处地的恐惧和哀怜,有命运的共鸣,有并未发生于自身的安全感(类似崇高),还有黑格尔所提到的心灵的愉悦。但是应该说不论哪一类型的悲剧,都是一种美的体现。生命是有限的,而追求不朽。悲剧在将人生中最残酷的一面呈示给我们,引起我们惊悚的时候,更激发我们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一种对悲剧美更深层次的认知。参考书目:1 《美学原理》蒋孔阳编 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 《唐弢文集》第九卷 《〈孔雀东南飞〉的现实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3 《中国文学史(一) 》 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

第一篇 绪论 (一)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3、管理的任务: 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4、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 2.组织 3.人员配备 4.领导 5.控制 5、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 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 6、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7、管理学的特点: 1.一般性 2.多科性 3.历史性 4.实践性 8、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9、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系统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2、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 2.目的性 3.开放性 4.交换性 5.相互依赖性 6.控制性 13、系统的观点: 1.整体观点 2.“开放性”与“封闭性” 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 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 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 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等效观点 (二)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六个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管理理论丛林 4.战略管理 5.全面质量管理 6.学习型组织管理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3、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中管理的十四原则: 1.分工 2.职权与职责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个人报酬 8.集中化 9.等级链 10.秩序 11.公正 12.任用期稳定 13.首创精神 14.集体精神 4、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三种权力类型: 1.理性—合法的权力 2.传统的权力 3.超凡的权力 5、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 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6、梅奥—霍桑试验的结论: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4.存在着霍桑效应 7、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 1.个体行为 2.团体行为 3.组织行为 8、3C环境—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特征: 1.变化 2.顾客 3.竞争 9、战略管理的特点: 1.系统性 2.长远预期性 3.对外抗争性 4.灵活应变性 10、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 7.基于实事的管理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2、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1.领导作用 2.以顾客为导向 3.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 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 5.灵敏性 6.关注未来 7.管理创新 8.基于事实的管理 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 10.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 11.系统观点 (三)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一般环境因素: 1.经济环境 2.政治和法律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 4.科技环境 5.全球化环境 2、具体环境因素: 1.顾客 2.供应商 3.竞争者 4.其他因素 3、外部组织环境的类型: 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 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4、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5、管理道德:组织的管理者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准则。

一、管理活动 1 .识记 ( 1 ) .管理的概念或定义(周三多)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 2 )管理的基本职能 ― 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2 .领会( l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蔡茂生)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管理的性质——即管理二重性(蔡茂生)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跟有效组织社会生产力相关的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联系的属性。管理的二重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 3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茂生)科学性 A 、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 B 、管理学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艺术性在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砰)管理者的角色(亨利一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A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B 、信息角色:监督人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C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5 )、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一卡茨 Katz ) a .概念技能 b .技术技能 c .人际技能霍桑试验 ― 是指梅奥领导的于 1924 一 1932 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梅奥在总结霍桑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 《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 一书,并于 1933 年出版。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学习型组织 ― 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核心资源 ― 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a .工作定额。 b .标准化。 c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d .差别计件工资制。 e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泰罗 ― 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另外,与泰罗同时代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和甘特等也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吉尔布雷斯夫妇 ― 对于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是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甘特 ― 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是“甘特图”(用线条来表示时间进度的计划图),和计件奖励工资制。亨利一法约尔的一般管理(也称为组织管理)理论要点:理论要点:管理的五种职能、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一般管理的十四条原则。管理的五种职能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是指:技术活动、商业活动、则一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一活动、管理活动(管理是六种活动中的一种)。管理的十四条原则是指: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马克斯一韦伯的行政组织管理理论要点: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理想的行政组织应当以理性一合法的权威(或权力)作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崇拜式权威或传统世袭式权威作为基础。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应具有以下特征(或特点) : 赖骏宇1、 具有明确的分工。2、 清晰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3、 正规的员工选拔和任用制度。4、 实行任命制。5、 具有专职的行政管理者。6、 行政管理者不是企业的所有者。7、 行政管理者必须遵守规章制度。8、 理性的人际关系。韦伯认为,具备以上特点的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是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韦伯被称为组织管理(或理想行政组织管理)之父。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 20 世纪 20 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 a )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要点:l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b )行为科学——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 ( c )行为管理理论 ― 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雷戈的 XY 理论、麦克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数量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是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组织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l 、运筹学——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使用人财物等资源的技术,运筹学是数量管理理论的基础。 2 、系统分析——解决管理问题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制定出正确的决策。3、决策科学化——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决策。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系统管理理论认为:( 1 )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 2 )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用系统的观点来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防止部门主义和本位主义。权变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形成的。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研究环境变量(自变量、解释变量)与管理方式(因变量、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权变管理理论认为,不存在某种到处适用的、一成不变的、绝对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环境寻求相应的合适的管理模式。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桑斯。其后的菲德勒、豪斯、赫塞等吸收了权变的观点。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戴明和朱兰是质量管理之父。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盛行于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日本产品之所以畅销全世界就是得益于实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顾客需求和期望驱使企业持续不断的改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要点是:关注顾客、注重持续改善、关注流程、精确测量、授权于员工(全体员工而不仅仅是管理人员)。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 ― 是彼得一圣洁。彼得一圣洁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念。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组织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对待变革的态度、对待新观点的态度、对创新责任人的认识、对待错误与学习的态度、对组织竞争优势的认识、对管理者职责的认识。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理论是由 21 世纪 80 年代的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而来。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战略应该建立在企业的核心资源上。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资源进一步发展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企业的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需要满足 5 个条件:1 、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技术和技能的整合; 2 、不是物理性资产; 3 、能创造关键价值; 4 、独特的竞争优势;5 、开辟新市场的能力。道德的概念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功利观、权利观、公平观、综合观等道德观的含义:功利观—— 认为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功利观或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谋求尽可能多的利益(提示:是为尽可能多的人而不是为个人或少数人)。权利观——认为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如个人隐私权、言论自由权、游行自由权等)的前提下做出。公平观——要求管理者按公平的原则行事。综合观——主张把实证(现在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两种方法并入到商业道德中,即要求决策人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道德准则——指在帮助有关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或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此外,组织的道德标准要与社会的道德标准兼容,否则这个组织很难为社会所容纳。社会责任——企业不仅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应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后者就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古典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只应对股东负责。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 A .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 B .以社会利益为重。 C .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D .视人为目的。 E .超越法律。F .自律。G .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道德发展阶段、个人特征、结构变量、组织文化、问题强度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1 、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 、确立道德准则。 3 、设定工作目标。 4 、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5 、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估。 6 、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的关系:A、 古典观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的关系:企业最大限度的满足了股东的利益,就是尽了最大的社会责任:如若相反,则不仅损害了股东的利益,也会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股东的利益,也会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 B .社会经济观的社会责任和利润取向的关系: ( l )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 ( 2 )短期、静态来看,企业从事社会责任活动,要付出代价、支付额外成本,给股东利益造成不利影响;但长期来看,企业在利他的同时也在利己。 C .简而言之: ( l )在古典观下:企业在实现利润目标的过程中就在承担着社会责任,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 2 )在社会经济观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或许会使短期利益受到损害,但换来的是比短期的利益多得多的长期利益,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相容。国际化经营 ——是涉及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营活动。国际化经营的方式:( 1 )国际贸易、( 2 )知识产权的使用、( 3 )劳务输出、 ( 4 )国际间接投资、 ( 5 )国际直接投资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 l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可分为:初始发展阶段( 19 世纪至二战前)、高速发展阶段(二战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全球竞争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后至今)。 ( 2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可分为:出口贸易阶段、非股权安排阶段(比如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造)、直接投资阶段国际化经营的特征:(1) 跨国界经营(2) 多元化经营(3) 资源共享(4) 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国际化经营的动机:( 1 )利用优势能力、( 2 )为了占领世界市场、 ( 3 )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 4 )抵御和分散风险、( 5 )反击竞争对手。国际化经营的环境要素: ( l )政治与法律环境、 ( 2 )经济与技术环境( 3 )文化环境、 ( 4 )自然地理环境。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根据全球一体化压力和当地反应压力两个纬度综合分析选择四种全球竞争战略: ( 1 )国际模式利用现有能力向国际市场拓展(适合双低压力的情境) ( 2 )多国模式设在多个国家的子公司作为独立的业务单位来运营(适合当地反应压力高的情境)( 3 )全球模式将全球视为单一的市场,公司总部统一经营(适合全球一体化压力高的情境)( 4 )跨国模式专业化工厂符合本地反应的要求,通过复杂的协调机制进行全球一体化(适合双高压力的情景)信息——信息是由数据生成的,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如报表、账册和图纸等。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有用信息的特征:1 、高质量。质量是有用信息最重要的特征。 2 、及时。多数管理工作需要及时的信息。 3 、完全。为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完成,信息必须是完全的。信息管理工作过程: 1 、信息的采集 2 、信息的加工 3 、信息的存储 4 、信息的传播 5 、信息的利用 6 、信息的反馈信息系统的要素——信息系统一般包括 5 个基本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控制第二部分决策与计划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也不知道概率。不确定性决策的风险最大。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决策者不知道那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风险型决策的常用方法是决策树。战略决策——是指组织为了长期的发展,制定出目标和方针,以及为达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所做出的决策。战略决策对组织最重要,牵涉组织的全局,且具有长期性和方向性。战略决策包括组织目标和方针的确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等。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或策略决策,是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战术决策是为了实现战略决策目标,对管理上的具体问题进行的决策。(如企业内部的财务决策、定价决策、企业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制订,设备的更新,以及资金的筹措等等)业务决策——又称日常管理决策,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比如工作任务的日常分配和检查,工作日程或生产进度的安排和监督,岗位责任制的制定和执行,库存的控制以及材料的采购等。业务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影响局部。决策的原则——决策遵循的原则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因为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一切情况的信息;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也是不全面的。决策的依据——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量过大不经济;过少则不足以做出决策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决策理论: ( 1 )古典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的假设,并且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古典决策理论主要盛行于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决策的目的是获取最大利益。 ( 2 )行为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西蒙。西蒙的著作是《管理行为》,在书中他提出了“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西蒙的行为决策理论要点:1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2 、做决策易受知觉偏差影响。 3 、做决策受时间和资源的限制。 4 、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也会影响决策。 5 、决策者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去寻求最佳方案。决策的分类(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1 >从决策的重要性程度来分类: 赖骏宇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 < 2 >从决策的主体分类个人决策 ― 是指单个人作出的决策。集体决策 ― 是指多个人一起作出的决策。集体决策的优点A .能更大范围地汇总信息。 B .能拟订更多的备选方案。 C .能得到更多的认同。 D .能更好地沟通。 E .能作出更好的决策。集体决策的缺点 A .所化时间较多。 B .易产生“从众现象”。 C .责任不明。< 3 >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分类程序化决策——解决例行问题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解决例外问题的决策。〈4〉从环境因素可控程度分类: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决策的过程: l 、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2 、明确目标、 3 、拟定方案、 4 、筛选方案、 5 、执行方案、 6 、评估效果。决策的影响因素: a .环境因素 b .组织自身的因素 c .决策问题的性质 d .决策主体(决策者个人)的因素。决策的基本方法——定性决策力一法和定量决策方法:定性决策方法: 1 、集体决策方法: A .头脑风暴法:属于常用的集体决策方法,主要用于收集新设想,有四个原则a 对别人的建议不作任何评价。 b 建议越多越好。 c 想法越新颖,越奇异越好。 d 可以补充和完善己有的建议以使它更具有说服力。 B .名义小组技术:当在集体决策中,如对问题的性质不完全了解且意见分歧严重,可采用此法。内容:成员互不通气,成员一个接一个地陈述自己的方案和意见,小组成员进行投票。德尔菲技术:用来听取对某一问题或机会的专家意见。内容:专家们单独发表自己的意见,综合后再反馈给各位专家,让他们再次进行分析并发表意见。如此反复多次。 2 、有关经营活动友血.的决策方法: A .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波士顿分析法)—— 从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两个纬度进行分析,把企业的下属经营单位分成四大类:金牛,明星,幼童,瘦狗。 B .政策指导矩阵(壳牌分析法)——从市场前景吸引力和下属经营单位的竞争力两个角度来分析其现状和特征。定量决策方法: A .确定型决策方法线性规划—— 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数学规划。量本利分析法——又称保本分析法或盈亏平衡点分析法,是通过考察成本、利润、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盈亏变化的规律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方法。 B .风险型决策方法——常用的风险型决策方法是决策树法。C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 )最悲观:小中取大法; ( 2 )最乐观:大中取大法; ( 3 )后悔最小: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会计学原理论文发表笔记

实 习 报 告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一、实习目的(重要性)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针对于此, 在进行了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之后,通过对《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及《会计理论》的学习,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想我肯定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在这里只能成为空谈。于是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二、实习的过程会计是个讲究经验的职业,工作经验是求职时的优势,为了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经过学校和朋友的努力,在哈尔滨隆华包装有限公司获得了一次十分难得的实习机会。实习期间努力将自己在学会计实习报告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能够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得到学习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会计实习报告。在实习中,我参与了整个4月全部的出纳工作,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账到编制会计报表都有亲自动手。认真学习了正当而标准的事业单位会计流程,应前辈的教诲还认真学习了《公司法》、《税法》《会计法》,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细致的了解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学习了各类学校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并掌握了三门财务软件的使用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财务人员会计实习报告请教,认真学习会计理论,学习会计法律、法规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具体包括了以下几点: 1、原始凭证的审核方法及要点; 2、记账凭证的填写及审核要点; 3、明细账、总账的登记及对账; 4、财务报表及纳税申报表的编制与申报; 5、会计档案的装订及保管常识。 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更让我感到感动的是,领导让公司的前辈教会我处理公司的综合事物。例如税务登记的有关事项。一般纳税人的申请。以及如何进行企业合法节税的运用。等等。。。。。。 在这个学习和联系的过程中。我发现会计是一门实务与理论结合性很强的学科,尽管我学过这门课,但是当我第一次和公司的同事操作具体业务时,觉得又和书上有些不同,实际工作中的事务是细而杂的,只有多加练习才能牢牢掌握。这次实习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想看看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公司实际操作的实务区别在哪里,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内部控制如何执行,如何贯彻新的会计政策,新旧政策如何过渡,一些特殊的帐户如何会计处理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在这一个月里用眼睛看,不懂的请教领导同事,让我对会计实习报告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解答,达到了这次实习的目的。除了与我专业相关的知识外,我还看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公司是如何运做的,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处理业务的过程,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企业的管理等等。另外我也看到公司存在的一些漏洞,例如内部控制情况,其中主要包括现金收支制度执行情况,公司在执行国家政策规定方面也不容乐观。然而在现实的小规模私营企业这种情况可能普遍存在。 作为一名会计实务人员,通过这次实习也更加让我看清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例如:实务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等。除此之外拥有一颗上进心,进取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工作中仅靠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在其他时间多给自己充电,在扎实本专业的基础上也要拓宽学习领域。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多向他人请教。人际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会计实习报告如何与人打交道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本领,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是不能忽视的。马上就要进入社会的我们也要面临正式的实习了,我想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种积累,而这种积累正是日后的财富。在工作上,在学习上,我们要让这些宝贵的财富发挥它的作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习真的是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才知其中滋味。 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但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能应付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呢?三、实习感言经过这次实习,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四年大学中难以学习到的。就像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尽量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要搞好人际关系并不仅仅限于本部门,还要跟别的部门例如市场部等其他部的同事相处好,那样工作起来的效率才会更高,人们所说的“和气生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无道理的。而且在工作中常与前辈们聊聊天不仅可以放松一下神经,而且可以学到不少工作以外的事情,尽管许多情况我们不一定能遇到,可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也算是此次实习的目的了。 会计本来就是烦琐的工作。在实习期间,我曾觉得整天要对着那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而心生烦闷、厌倦,以致于登账登得错漏百出。愈错愈烦,愈烦愈错,这只会导致“雪上加霜”。反之,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会左右逢源。越做越觉乐趣,越做越起劲。梁启超说过:凡职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此,做账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实习虽然结束了,再过两个多月,我们真的就要走上工作岗位了,想想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有许多让我回味的思绪,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伴随着和煦的春风一起飞扬,飞向远方,去追逐我的梦 经过这次实习,让我学到了许多许多,无论是专业知识上,还是为人处世上,受益匪浅,感谢隆华包装有限公司提供了这次实习机会。

我们又迎来了新学期,在每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期盼:明天的我要更精彩。因此,我们会更多地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展现着自己迎接新学期的新气象。我发现今天的老师,同学们都把自己打理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的办公室.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祥和向上的新气象。相信在这种新气象的感染和鼓舞下。我们全体师生必定回在新学期取得新进步。 为了实现我们的新进步: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新目标。我们每一位师生在自己的人生大目标下,都会有着符合自己实际的更高.更具体的目标,这个目标应当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作一番具体的分析,找出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抓住关键,持之以恒,在目标的引领和激励下,必定会取得新的进步。 其次,我们更要有三个新的努力。第一是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事要靠自己做,自己是自己发展.进步的内因,付出一份努力才会换取一份收获。学习并不是一种兴趣,而是一种责任,是我们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为自己,为所有关心我们的人更是为期盼我们成材贡献的国家。同时学习必定会有负担。没有苦的.累的过程,就不会有我们的进步和提升,无论是今天的学习,还是明天的工作都是如此。第二是老师的努力。老师是我们的指导者,他们的教育帮助.引导和鼓舞都会促使我们的进步。因此,千万要虚心接受老师们每一天的教育和帮助,同时还要心存感激,感激老师给的每一份教育和帮助。没有老师们今天严格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美好的未来。对老师的努力越感激,我们就会越努力,就会越进步,就会像我们的老师一样,一样的优秀和成功。第三是好朋友的努力。好朋友有很多,我们的父母.老师.同学等等。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作好朋友一样去爱他们,他们就会成为我们的好朋友。好朋友是知心者。我们把自己的目标.困难.喜悦.悲伤.所思所行都告诉他们,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的帮助和监督,而每一份帮助和监督,都是我们前进的助力和动力,我们就会因此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新进步。 同学们,老师们,祝愿我们一中每一位师生在新学期里,以新的气象,新的努力,取得新的进步

Recording Transactions The whole process: Analyze transactions-> Record transactions-> Summarize transactions-> Report transactions Entries->Post->Trial Balance->Financial Report A. Analyze Transactions 1. Transactions are recorded in:     a. General Journal 日记账     Chronological record of an organization’s transactions and how each transaction affects the balances in particular accounts     b. General Ledger 总账    Collection of all ledger accounts that supports an organization’s financial statements     c. Ledger Account(Subsidiary Ledger) 分类账    Listing of all the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in a particular account 2. T-Account Account:An organized format used by companies to accumulate the dollar effects of transactions     a.account format: T-Account         Left side: increase            Right side: decrease     b.T-Account: Visualization of every account; A tool used to represent an account. The left side of the T-account is always the debit side. The right side of the T-account is always the credit side.     c. debit & credit      Debits are simply entries on the left.      Credits are simply entries on the right. 这个定义仿佛在逗我。。。 对我来说基本上就是区分正负的约定     d.Expanded Accounting Equation:     Each account uses T-Account format. 3. Double-Entry Accounting     There must be at least one debit and one credit. The (total) debits must always equal the (total) credits.B. Record Transactions 1. Journal  Journal : A  chronological  record of all business activities. A book of  original entry . Transactions are  first entered in this book to show which accounts should be debited and which should be credited. Rules: a.Provide a reference date for each transaction. b.Debits are written first. c.Credits are indented and written after debits. d.Total debits must equal total credits. 2. Journal Entries: A 4-steps process a. Identify which accounts are involved b. For each account, determine if it is increased or decreased c. For each account, determine if it is recorded as debit entry or credit entry d. For each account, determine by how much it will changeC. Summarize Transactions 1. Post Journals to ledgers Ledger :A  classified  record of all transactions. A book of  final entry . Transactions are  posted in the ledger after the same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journal. Journal and Posting–A simplified format:    just use T-Account!2. Prepare Trial Balance : 试算平衡表  The trial balance lists all account balances in the general ledger . If the books are in balance, the total debits will equal the total credits. remark:平时不做,只在期末时(制表)做,相当于一个草稿用来手工查(部分)错,由于现在电子记账,已经基本没有用了 3. Closing the accounts  结账 remark:收入就是收入,费用就是费用,都不属于所有者权益,记账时一定是分开记的,只有在期末结账时才会影响到所有者权益。 a. Perpetual (real) accounts vs. Temporary (nominal) accounts Perpetual (real) accounts    永久性账户/实账户     Report the cumulative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in  BS accounts from the date of organization .     Not closed to a zero balance at the period’s end.     Balances are carried forward to next period. Temporary (nominal) accounts    临时性账户/虚账户     (revenues, expenses, and dividends) closed to a zero balance at the end of each period.     At period’s end, adjustments are made, the IS is prepared, and balances are then closed to Retained Earnings . The closing process applies only to temporary accounts. b.Why we need to close the Accounts? It transfers the balances of the “temporary” stockholders’ equity accounts ( revenues and expenses ) to the “permanent” stockholders’ equity account ( retained earnings ) It makes the revenues and expense accounts have a zero balance, which readies them for the next period’s transactions c. Recording Closing Entries Close Revenue accounts to Income Summary . Close Expense accounts to Income Summary . Close Income Summary account to Retained Earnings . Close Dividend to Retained Earnings. 4. Correcting Entries a. Types of Errors No entry is made when one should have been made If erroneous entry is made, could be: • Correct amounts to incorrect accounts  • Incorrect amounts to correct accounts  • Transaction omitted • GAAP is misapplied b. Types of accounts involved • Permanent  – always open so correct anytime  • Temporary – If accounts not closed, simple correction – If accounts are closed, use Retained Earnings or just wait (self correcting after 2 years) c. Correcting entry Correct entry; Erroneous entry; Correcting entry; Correcting entry : A journal entry that cancels a previous erroneous entry and adds the correct amounts to the correct accounts; Recorded in the general journal and posted in the general ledger as a regular entry is posted d. Correction of Errors What was recorded? What should have been recorded? Correcting entry depends on  where we are in time ?      Made and discovered in same fiscal year : the temporary account Rent Expense is still open (not been closed to Retained Earnings)      Made in one fiscal year, discovered next fiscal year : Do nothing (after 2nd year, will be correct), or ???From HW: 1.bill 账单; notes 票据;没提notes不要想着记notes payable 2.telephone, water, electricity一般记在utilities expense 3.个人独资撤资一般不记xxx, capital ; 记xxx, withdrawal/drawing 4.Contra account 抵消账户:一定与主账户相伴,与主账户相反(目的是冲减主账户的余额)   Contra Asset Account 资产抵消账户:比如累计折旧Accumulated Depreciation(想要留下原始数据,所以通过credit这个账户来折旧);累计折旧不能清零,balance里的总资产是要算减掉折旧之后的 5.超募->留在银行吃利息(或买理财产品)->interest expense有可能为负 6.list /sticker price->price tag 7.sign a contract, 还是先记收到的账 8.intangible asset无形资产:franchise, copyright, patent... 9.入股不一定都以现金入股,patent, equipment入股都是可能的 Product Cost : Services industries have no goods, so they don't COSG. They use Cost of Sales as a counterpart. Component:Material (component cost), direct labor, manufacturing cost, storage cost(mostly, but of course it depends) Accounting: recorded as inventory first, transferred to COGS after sales !!! Period Cost: Is rent expense period cost ?     When a company incurs rent for its 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the rent is a product cost.      If the rent is for items involved in the selling function, the rent is a period cost     if the rent is for items in the administrative function of the company, the rent is a period cost Accounting: recorded as expense directly !!!

Accounting For Sales (Selling products or services) A. Sales Recognition of Revenue: 1. Revenue recognition principle Revenue should be recognized when earned and realized Earned : The work (providing goods or services) has been substantially completed. Realized :Cash, or a valid promise of future payment, has been received. 2. 5 steps for revenue recognition     Identify contract with customer     Identify its separate performance obligations     Determine the transaction price      Allocate transaction price to the separate performance obligations     Recognize revenue when entity satisfies a performance obligation 3. Revenue Recognition Method a. Percentage of completion method Recognizing revenue on long-term contracts as production occurs     Does not require waiting until the final product is delivered     Associated expenses must be recognized by the company  Used when:     There is surety of receiving payment      Progress measures are dependable      Contract obligations are explicit b. Completed contract method Recognizing revenue on long-term contracts that delays recognition of both revenue and related expenses until completion of the contract Used when:     there is uncertainty about customers paying at end of contract (U.S. GAAP)     the outcome of a contract cannot be estimated reliably (IRFS) 4. Typical Line of business about sale Negotiation -> Contract -> Collect Cash -> Deliver Product -> Continuing Service         OR Deliver Product -> Collect Cash (Cash Discount?) -> Customer Return -> Bad Debt -> Continuing Service Measurement of Sales 1. Gross Sales and Net Sales Gross Sales : initial revenues or asset inflows based on the initial sales price Net sales : Total amount of sales after deducting returns, allowances, and discounts 2. Sales Return and Allowances A  sales return  occurs when a customer returns previously purchased merchandise A  sales allowance  is a reduction of the original selling price A contra account (Sales Returns and Allowances) combines both returns and allowances in a single account Contra revenue account • Used instead of reducing the revenue account directly • Combines both returns and allowances • Helps monitor changes in the level of returns and allowances • Helps in forecasting demand and managing inventory 3. Sales Discount Sale discounts  are rewards for prompt payment Credit Terms:  p=discount percentage n= # of days in discount period x=otherwise, the full amount is due m=maximum days in credit period Discount  is a reduction in the full price due to either a sale, promotion or prompt payment Trade discounts  offer one or more reductions to the gross selling price for a particular class of customers The  Gross sales  is the price received after deducting the trade discount There is no contra account for trade discount 4. Credit Card Discount Credit Card Fees: typically 1%  4% of gross sales • An alternative to sales discount • Deduct from gross sales directly • Or Record as credit card discount 5. Reporting for Net Sales Revenue B. Bad Debts Record: 1. Classification of Receivables Accounts Receivable, Notes Receivable, Interest Receivable, Dividends receivable, Other Receivables 2. Uncollectible Accounts of A/Rs Occur when customers do not pay for items or services purchased on credit When an account receivable becomes uncollectible, a firm incurs a bad-debt expense 3. The Direct Write-off Method journal entries: when credit sales are made: when an A/R becomes uncollectible: when cash received on the previously bad account: Method is  objective  because bad debt expense is written off at the time it proves to be uncollectible. This method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matching principle(All costs and expenses in generating revenues must be identified with those revenues period by period) . 4. The Allowance Method The firm estimates the amount of sales that will ultimately be uncollectible in the same period in which those credit sales are made. A contra asset account( allowance for bad debts , or, Allowance for doubtful accounts坏帐准备 ) is set up and deducted from the A/R account on the BS. journal entries: when credit sales are made: Bad debts are estimated and recognized in the same period as credit sales are made: when actually write off a bad account: when credit customers eventually pay: The Allowance Method: Reversing Written-off Receivables Estimate: 1. As a Percentage of Credit Sales  (matching+IS focus ) Amount of uncollectibles=a straight percentage of the current year’s credit sales. Based on experience of prior years, modified for changes expected in current year. Any existing balance in Allowance for Bad Debts is not considered 2.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Receivables  (realizable+BS focus) Amount of uncollectibles = a percentage of total receivables balance at period’s end. Focus is on estimating total bad debts existing at the end of the period. The ending balance in Allowance for Bad Debts is the amount of total receivables estimated to be uncollectible. 3. Aging Accounts Receivable  (realizable+BS focus) A more refined version of % of total receivable method. Based on how long receivables have been outstanding to estimate the ending balance in the Allowance for Bad Debts. Each receivable is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age , such as Current 1-30 days past due 31-60 days past due, etc. The total amount in each classification is multiplied by an appropriate uncollectible percentage C. Analyze and management of Accounts Receivable Assessing Management of Receivables 1. Accounts Receivable Turnover     应收帐款周转率 为什么这是一个有效的衡量指标? Determines the number of times during a year a company is “turning over” or collecting its receivables. Measure of how many times old receivables are collected and replaced by new receivables. 2. The Days to Collect A/Rs (Average collection period,  应收账款平均收账期) Converts A/Rs turnover into the number of days it takes to collect receivables. For each dollar revenue, how long it takes the firm to collect the cash. Balancing the desire to extend credit in order to increase sales with the need to collect cash quickly to pay the company’s bills. 3. Earning Manipulation through Bad Debt Expense Overestimate:     Years incurring huge loss     CEO turnover - big bath     Merger & Acquisition      Outside Negative forces Underestimate:     Loss Aversion     Earnings growthD. Cash Management & Internal Control1. What is Internal Control? a. Internal Control is an organizational plan and the designed to accomplish the following: Safeguard assets Encourage employees to follow company policies Promot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related measures  Ensure accurate, reliable accounting records b. Checklist of internal control: Reliable personnel with clear responsibilities Separation of duties makes it harder to collude  Adequate documentation (source documents)  Proper authorization for normal/abnormal transactions Well-documented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Physical safeguards over items of value Vacations and rotation of duties Independent review of all systems Cost-benefit considerations should apply2. Internal Control of Cash Bank Reconciliations    Daily Deposits    Purchase Approval    Payment Approval  Check Signatures    Pre-numbered Checks Internal Control of Cash Receipts: A mail room employee opens all mail and records the checks on a remittance advice. The Treasurer is responsible for depositing the checks, documented with a deposit receipt. The remittance advice goes the Accounting Department where is it recorded. The Controller’s office matches the remittance advice and the deposit receipt. Controls Over Cash Payments: Bills are only approved for payment by the accounting department when all the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transaction are matched together. A payment voucher authorizes a check to be sent to the vendor. Bank Reconciliation: A mathema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numbers. With a bank reconciliation, there is often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ank statement balance and the general ledger cash balance.

美学原理论文发表笔记app

艺术真实,是多年来在文艺理论和美学领域中被搞得最为混乱的问题之一。建国以来曾发生过多次争论,可惜,全部讨论仅仅停留于哲学认识论范围,而未进入体现艺术特征的审美层次。因而,艺术真实的本体论特征并未得到充分的揭示。笔者认为,艺术真实不只是作品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而是在由创作主体到作品本体、再到鉴赏主体这一动态实现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效应。作品本体的真实性的潜在要素是这一动态过程的中介环节。文艺作品的本体真实,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自参照”系统。这是由艺术本体的两个基本特征规定的。一个特征是主体性。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创造活动的结晶,即使是自觉地摹仿、再现生活的艺术,都是高于生活的作品。

第一章 美学,从何而谈 (一)美学与美感的概述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1]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而美感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的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音韵、谐调、鲜艳、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力量。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二)美与美感 什么是美?尼采的理解,除“外观的幻觉”[2]说和“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说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什得注意的提法: 第一、美是强烈欲求之所系。尼采认为,自康德以来,一切美学理论都被“无利害关系”这个概念败坏了。他厌恶所谓“无欲的静观”,而主张:“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 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这也就是甘愿赴死。” 第二、美是强力的形象显现。“当强力变得仁慈并下降为可见之时,我称这样的下降为美。” 尼采对美感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 第一,联想说。美的判断“赋予那个少许发它的对象以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是以各个美的判断之间的联想为条件的,却与那个对象的本质完全无关。”把一个对象感受为美的,是因为这个对象激活了主体无意识中对以往种种美好体验的回忆,所有这些体验相互少激励,集结在这个对象周围了。所以,美感是以无意识联想为基础的一种错觉。 第二,动物性快感混合说。我们身上存在着性部动、醉、残酷等动物性快感状态,当一个对象少许起这些快感状态所寓区域的兴奋之时,“动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这些极其精妙的细微差别的混合就是审美状态。” 第三,同感说。在远古时代,人受恐惧的训练,在一切陌生者身上看到危险,于是学会了在心中迅速领司和模仿对主感情的本领,即学会了同感 。人甚至把这种看法从人、动物推广到了自然事物,以为一切运动和线条都蕴含着意图。由恐惧而练习同感 ,由同感而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美感,包括对自然的美感。此说相当于移情说,不过尼采指出了移情起源于原始人的恐惧。 第四,距离说。美感有赖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距离。 (三)由美感而产生的美学构想 由费希纳开始的“自下而上”[3]的美学所提供的所有启发就在于此。 我们既然已经有了人类真实的审美体验作为美学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作为讨论一切美学问题的最本原的基础,那么关于美的客观存在的假说,立即就成为一种奢侈,而且绝对是一种碍手碍脚的奢侈。从美感出发的美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也不复是美的所谓本质,不复是关于美是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是美感的本质,美感过程的本质,是人类主体审美地感知和把握对象的过程本身。这就意味着美学已经从一门关于“美”的科学转化成了一门关于“美感”和“审美”的科学,美学的立足点也就从本体论层面上迅速地转移到了认识论层面,从对本体的形而上的研究转化为对认识的形而下研究。 有位哲人说过,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某个对象很“美”时,他们说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征,而且同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也总是处于不间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更何况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用以判断对象的价值标准不同,面对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将它放到整个审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不同个体的审美体验的差异,甚至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持的价值标准的不同。我们在观照一片清淡平和的风景时产生的怡然自如的愉悦固然总是被美学家们称之为“美感”,然而我们在剧院里观赏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时心灵有可能经受到的巨大震撼也可以称之为“美感”吗?还有,我们在阅读南美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经历的怪诞无比的复杂心情,应该不应该也称之为“美感”呢? 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历代美学家们汗牛充栋的文献中,根本就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们总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美感,却似乎很少来谈论那些被称之为“美感”的人类的具体感受本身。 第二章 由美学而发的审美感受 (一)审美感受 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当其冲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美感”。 研究“美感”,我们却很难直捷地用一两句话给出“美感”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在漫长的美学发展史上,就此曾经有过许多的争论与异议,而且还因为美感的定义其实也与美的定义一样,涉及到美学领域里几乎所有重要方面的重要问题。对“美感”的理论界定,与此前美学家们致力于对美的界定一样,实际上正是美学中有限的几个最核心的问题中的一个。 美学中所有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争辨,只要是具有理论意义的争辨,大致只能出于两种最基本的分歧。其一是缘于各人欣赏趣味的不同,其二,则是缘于理论出发点的差异甚至对立。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人物经常互相攻讦。古典主义者看不起罗可可风格,现实主义诋毁流漫主义,托尔斯泰极不喜欢莎士比亚,其间的是是非非,更不能一言而尽。纵然我们能够找出许许多多理论上的根据,来证明某一种艺术风格比起另一种风格来更有生命力,或者说某种风格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显得更加适合时宜,我们亲身的审美感受却好象并不受这些理性的证明的左右,它似乎超越于理性的思考之外,而直接在心灵中与对象产生碰撞。面对这样一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审美感受,如果我们不想变成为感性领域里的暴君就只能这样说,因趣味不同而产生和出现的感受的不同之间,恐怕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是真实的而非虚伪的审美体验,就是正确的。在真正的审美感受领域里,没有错误可言。正因为此,休谟才说“趣味无争辨”,因为在审美的领域里真正值得争辨的不是感受的真伪,而是某种感受是否属于审美的范畴,应该将哪些心理感受归之于审美的范畴之内,而又应该将一些怎样的心理感受剔除出审美的领域。然而这样的讨论,早就已经超出了趣味的差异。 这样的分歧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分歧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用一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出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争辨,就象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欧洲人为了打破回教徒对东西方贸易的封锁,四处寻找通向东方的海路,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行的他们始终都未能真正到达传说中那个神秘而诱人的黄金之都,然而在这个探险过程中,从每个方向前进的人们却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财富;而因为理论基点的不同出现的争论,则象是那个古老的盲人摸象的传说所描述的那样,那位摸到腿的盲人说大象是柱子形的,那位摸到耳朵的盲人说大象就象一把蒲扇,那位摸到大象腹部的人说它就象是一块平板……不同的摸索者都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推导出他们不同的理论,于是难免会从中产生出关于大象形状的“柱子学说”、“蒲扇学说”,甚至可能更振振有辞的“平板主义”。 然而就像要解决摸象的盲人们的争论,我们有可能做到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出他们各自的理论出发点之后,比较这样几种不同的出发点对于完整的大象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就象某个三段论如果最终推导出了荒唐的结论,而它的推理过程本身又正确无误的话,我们就应该到它的前提中去发现与寻找错误的根源。一个自完备的理论体系如果最终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很有可能其错就在它的理论出发点。 (一)审美价值与评价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三、)对美学的分析 上世纪90年代后,曾占中国美学主流的实践美学话语开始衰落,美学界或是拒斥形而上学而转向审美文化的实证研究,或是仍在传统模式内以生命本体置换实践根基从而倡导生命美学或后实践美学。然而,美学基本理论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最终还在于思想范式的转换。曹俊峰的《元美学导论》就是这一转换的初步成果,它无疑是90年代以来最有创造性的美学原理著作之一。在批判传统和当代美学的缺陷的基础上,作者发现它们共同的病因在于语义含混、概念不清,对于美学陈述的性质认识不够准确,在讨论美学问题时缺乏自觉的逻辑意识。由此,他提出以语言分析作为对美学痼疾的“较好的诊疗术”,其所谓的“元美学”(metaaesthetics)实质上就是语言分析美学,“它以一般的美学陈述为对象,以更高层次的语言对美学陈述作语义和逻辑分析”。根据他提出的诊治方案,首先要从审美和美的分析转变为用语的分析,从而把美学陈述或语句作为解析对象,进而还要考察美学陈述的内在逻辑问题。显然,这一方法论来自于欧美的从弗雷格、罗素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哲学,它体现出将这一思维范式具体落实到美学领域的本土化的努力。在具体操作中,作者先是从美学概念的分层(对象描述层、心理描述层、艺术技巧的评价层、审美评价层和美学原理层)入手,考察了这种鉴赏性概念的语义上的模糊性多义性、不可定义性,以及随审美心理而不断创新的开放性。接着,又着手对不同的审美命题分别进行语义分析,从而推导出一系列的结论:所有审美对象描述句都带有主观情感性,都非客观准确描述,越是不可证实就越有审美特性;审美心理描述句不能把个人的内省经验的描述普遍化。如此等等。 毋庸质疑,《元美学导论》深受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的“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它突破了以往美学原理研究(深受黑格尔主义浸渍)仅囿于人文主义一脉相承的传统,力图在语言分析哲学的基础上构建出元美学的理论轮廓,为中国美学的多元发展指出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结论:千百年来人们很少真正从具体的人的真实的感受出发来研究美学,从人性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离开了人的感受,离开了人性及其人性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就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这样的研究,永远不可能看到随着人本身的变化,随着人类所赖以生活其中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艺术与人的审美感受本身都在发生着不停顿的变化。所以我只能说,我们既然生在这个人们思想境界还不高的年代,我们就只能通过相当的定义来结实我们所谓的美学,可是,我多么希望,我们所说的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家眼中的美丽,它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平常百姓啊!审美活动则是象征地面对世界、超越世界.

  • 索引序列
  • 管理学原理论文发表笔记
  • 美学原理论文发表笔记
  • 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
  • 会计学原理论文发表笔记
  • 美学原理论文发表笔记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