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李微论文发表

李微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李微论文发表

数学应用是数学 教育 的重要内容,呼唤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应用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数学建模论文,供大家参考。

数学建模论文 范文 一:建模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具体运用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 教学观念陈旧化

就当前高等数学的教育教学而言,高数老师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思考能力以及 逻辑思维 能力过于重视,一切以课本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作为一门充满活力并让人感到新奇的学科,由于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落后,课堂教学之中没有穿插应用实例,在工作的时候学生不知道怎样把问题解决,工作效率无法进一步提升,不仅如此,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让学生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 教学 方法 传统化

教学方法的优秀与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高数老师在授课的时候都是以课本的顺次进行,也就意味着老师“由定义到定理”、“由习题到练习”,这种默守陈规的教学方式无法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独自学习、思考的能力进一步下降。这就要求教师致力于和谐课堂氛围营造以及使用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学习。

二、建模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对学生的 想象力 、观察力、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数学建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国内出现很多以数学建模为主体的赛事活动以及教研活动,其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还能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品质,培养踏实的工作精神,在协调学生学习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等上有突出的作用。虽然国内高等院校大都开设了数学建模选修课或者培训班,但是由于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所以课程无法普及为大众化的教育。如今,高等院校都在积极的寻找一种载体,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力,让学生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最好的载体则是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作为工科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由于其必修课的性质,把数学建模引入高等数学课堂中具有较广的影响力。把数学建模思想渗入高等数学教学中,不仅能让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得以还原,更让学生在日常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数学建模要求学生在简化、抽象、翻译部分现实世界信息的过程中使用数学的语言以及工具,把内在的联系使用图形、表格等方式表现出来,以便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实际的学习数学建模之后,需要检验现实的信息,确定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通过这一过程中的锻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地、客观的辩证的运用数学方法,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将建模思想应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具体 措施

(一) 在公式中使用建模思想

在高数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是公式,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为了让教师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计算的技巧进一步提升之余,还要和建模思想结合在一起,让解题难度更容易,还让课堂氛围更活跃。为了让学生对公式中使用建模思想理解的更透彻,老师还应该结合实例开展教学。

(二) 讲解习题的时候使用数学模型的方式

课本例题使用建模思想进行解决,老师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很好的讲述使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怎样使用数学建模。完成每章学习的内容之后,充分的利用时间为学生解疑答惑,以学生所学的专业情况和学生水平的高低选择合适的例题,完成建模、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一般而言,在竞赛中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竞争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充分的利用资源并广泛的宣传,让学生积极的参加竞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让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在竞争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今后也会努力学习,改正错误,提升自身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等数学主要对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高等数学中应用建模思想,促使学生对高数知识更充分的理解,学习的难度进一步降低,提升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当前,在高等教学过程中引入建模思想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高校高等数学老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也需要学生很好的配合,以便于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凤艳,杨永艳. 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 02) : 119 -120.

[2] 李薇.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实践与改革,2012 ( 04) : 177 -178,189.

[3] 杨四香. 浅析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 30) : 89,95.

[4] 刘合财.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J]. 贵阳学院学报,2013 ( 03) : 63 -65.

数学建模论文范文二:数学建模教学中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前言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新的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演算能力,更需要具备对所涉及的专业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学实验,利用先进的计算工具、数学软件进行数值求解和做出定量分析的能力.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在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尽管这种模式并非一无是处,甚至有时还相当成功,但它不能有效地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也没有既定的方法可套用,只能靠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国内几乎所有大学都相继开设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在人才培养和学科竞赛上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数学建模是指对特定的现象,为了某一目的作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理论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这个数学结构即为数学模型,建立这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即为数学建模[2].

所谓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实验,就是从给定的实际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让学生在数字化的实验中去学习和探索,并通过自己设计和动手,去体验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过程.数学实验是数学建模的延伸,是数学学科知识在计算机上的实现,从而使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成为生动具体的可视性过程.

因此,数学实验就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计算机为媒体,以数学软件为工具,以数学建模为过程,以优化数学模型为目标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3-7].

因此,如何把实际问题与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根据实际问题提炼数学模型;建模的方法和技巧;数学模型所涉及到的各类算法以及这些算法在相应数学软件平台上的实现等问题就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的教学中 总结 的几点看法.

1掌握数学语言独有的特点和表达形式

准确使用数学语言模拟现实模型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想的专门语言,它是自然语言发展到高级状态时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基于思维、认知的特殊需要,按照公有思维、认知法则而制造出来的语言及其体系,给人们提供一套完整的并不断精细、完善、完美的思维和认知程序、规则、方法.

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良好的符号意识是重要的数学素质.数学建模教学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而语言和思维又是密不可分的.能否成功地进行数学交流,不仅涉及一个人的数学能力,而且也涉及到一个人的思路是否开阔,头脑是否开放,是否尊重并且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是否乐于接受新的思想感情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语言模拟现实的模型,把现实模型抽象、简化为某种数学结构是数学模型的基本特征.

现实问题要通过数学方法获得解决,首先必须将其中的非数学语言数学化,摒弃其中表面的具体叙述,抽象出其中的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现实中的数学现象,对常见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语言描述,从而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2借助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构建数学模型

根据现阶段普通高校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对学生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熟练掌握数学语言,以期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用词准确,叙述精炼,前后连贯,逻辑性强.在问题的重述和分析中揭示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在数学符号说明和模型的建立求解中揭示数学语言的简约性,彰显数学语言的逻辑性、精确性和情境性,突出数学符号语言含义的深刻性;在模型的分析和结果的罗列中,显示图表语言的直观性,展示数学语言的确定意义、语义和语法;在模型的应用和推广中,显示出数学符号语言的推动力的独特魅力.

而在学生的书面作业或论文 报告 中,注意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书面表达是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教师数学建模教学表述规范的样板和学生严格的书面表达的长期训练来完成.在书面表达上,主要应做到思维清晰、叙述简洁、书写规范.例如在建立模型和求解上,严格要求学生在模型的假设,符号说明、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图形的绘制、变量的限制范围、模型的分析与推广方面,做到严谨规范.

对学生在利用建模解决问题时使用符号语言的不准确、不规范、不简洁等方面要及时纠正.

3借助数学实验教学,展示高度抽象

的数学理论成为具体的可视性过程要培养创新人才,上好数学实验课,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建立起一支"懂实验""会试验""能创新"的教师队伍.由于数学实验课理论联系实际,特点鲜明,内容新颖,方法特别,所以能够上好数学实验课,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理论功底,计算机软件应用操作能力,良好的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

因此,数学与统计学院就需要选取部分教师,主攻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值分析课程.优先选派数学实验教师定期出去进修深造提高,以便真正形成一支"懂实验""会实验""能创新"的教师队伍.实验课的地位要给予应有的重视.我院现存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实验设备不足,实验室开放时间不够.为了确保数学实验有物质条件上的保证,必须建立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实验室.

配备足够的高性能计算机,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尽快尽早淘汰陈旧的计算机设备.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强化典型实验,培养宽厚扎实理论水平;精选实验内容,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验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依据培养目标和教学纲要,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选择、设计.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实验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当遵循适应性、趣味性、灵活性、科学性、渐进性和应用性的基本原则.

选择基础性试验,重点培养宽厚扎实的理论水平,提高对数学理论与方法的深刻理解.熟练各种数学软件的应用与开发,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实践应用技能;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 创新思维 的开发.

教学方法上实行启发参与式教学法:启发-参与-诱导-提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亲自动脑动手为主.

教师先提出问题,对实验内容,实验目标,进行必要的启发;然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命令、语句学生都要在计算机上操作得到验证;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老师总结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诱导;再让其理清思路,再次动手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获得能力上提高.数学实验是一门强调实践、强调应用的课程.

数学实验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三者融为一体,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数值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这一教学活动中,通过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a、SPSS的教学和综合数学实验,如碎片拼接、罪犯藏匿地点的查找、光伏电池的连接、野外漂流管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葡萄酒的分类等,通这些实际问题最终的数学化的解决,将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呈现为生动具体的可视性结论,展示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成为生动具体的可视性过程.

4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到创新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搭建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这个平台,提示学生用计算机解决经过简化的问题,或自己提出实验问题,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结果,尤其是将庞大繁杂的数学计算交给计算机完成,摆脱过去害怕数学计算、画函数图像、解方程等任务,避免学生一见到庞大的数学计算公式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丧失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在数学面前自己由弱者变成了强者,由失败者变成了胜利者、成功者.

再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的各类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仔细分析、作出合理假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及对结果进行分析、检验、总结等,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上机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软件的能力.一个实际问题构成一个实验内容,通过实践环节加大训练力度,并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机编程求解、编写实验报告等形式,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目标.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通过实际问题---方法与分析---范例---软件---实验---综合练习的教学过程,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大学基本数学知识为基础,采用自学、讲解、讨论、试验、文献阅读等方式,在教师的逐步指导下,学习基本的建模与计算方法.

通过学习查阅文献资料、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借助适当的数学软件,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技巧与方法.通过实验过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了解,使同学们应用数学方法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实践已证明,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这门课深受学生欢迎,它的教学无论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能发挥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5具体的教学策略和途径

数学建模课程和数学实验课程同时开设,在课程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注重背景的阐述

让学生了解问题背景,才能知道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哪些知识,才能做出贴近实际的假设,而这恰恰是建立一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前提.再者,问题背景越是清晰,越能够体现问题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2)注重模型建立与求解过程中的数学语言的使用

在做好实际问题的简化后,使用精炼的数学符号表示现实含义是数学语言使用的彰显.基于必要的背景知识,建立符合现实的数学模型,通过多个方面对模型进行修正,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条件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在模型的求解上,严格要求学生在模型的假设,符号说明、图形的绘制、变量的限制范围、模型的分析与推广方面,做到严谨规范.对学生在利用建模解决问题时使用符号语言的不准确、不规范、不简洁等方面及时纠正.

3)注重经典算法的数学软件的实现和改进

由于实际问题的特殊性导致数学模型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既要熟练掌握一般数学软件和算法的实现,又要善于改进和总结,使得现有的算法和程序能够通过修正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才有数学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其孝.把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融人高等数学课的教学中去[J].工程数学学报,2003,(8):1-11.

[2]颜荣芳,张贵仓,李永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数学建模创新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9,(3)。

[3]郑毓信.数学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

[4]姜启源.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5):613-617.

[5]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建模[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周家全,陈功平.论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与数学素质的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2002,(4):79-80.

[7]付桐林.数学建模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导刊,2010,(08):89-90.

1.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86), Dynamics of Nonlinear Baroclinic Ekman Boundary Layer,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3(4),424 –4312. 秦曾灏,刘秦玉,封少林(1986),海洋大气边界层风场的非线性动力诊断模式的数值试验,海洋学报,8(6):678--6853. Qin Zenghao, Liu Qinyu, Feng Shao lin( 1987) , Numerical Experiments of Winds over the Northern Pacific Ocean with Nonlinear Diagnostic Dynamic Model,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6(2): 196 --2044.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88), The Nomogram for Numerical Predicting Landfalling Typhoon Surges along the East Coasts of Zhe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7(Supp.1): 14--225. 秦曾灏,刘秦玉(1988),摩擦和β效应对地形拦截波的影响,海洋与湖沼,19(1):8--176. 刘秦玉,秦曾灏(1990),正压海洋地形拦截波的不稳定,海洋与湖沼,21(4):301-- 3107.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90),Nonlinear Waves and their Barotropic Stability in the Tropical Ocean and Atmospher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9(3): 363~3718. 刘秦玉,秦曾灏(1990 ),江浙沿海登陆台风暴潮数值预报的诺模图方法,水利学报,8:29 -- 359. Qin Zenghao, Liu Qinyu (1990), Frictional Effect up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Waves on a Beta- plane, STORMSURGES: OBSERVATIONS AND MODELLING, China Ocean Press, 143--15710.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90),Instability of Barotropic Coastal Trapped Waves, STORMSURGES:OBSERVATIONSANDMODELLING, China Ocean Press, 35--4811. 刘秦玉,秦曾灏(1991),热带海洋和大气非线性波动及其正压稳定性,海洋学报,13(1):35--4212. 刘秦玉,秦曾灏(1991),热带大气边界层的动力学特征,海洋气象导航论文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99--10713. 王景明,刘秦玉,杨振忠,刘世歧,彭凯平,方修佩(1991),海洋气象导航试验和应用,海洋气象导航论文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1014. Liu Qinyu, QinZenghao( 1991) ,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mospheric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in the Tropics, CHIN.J.OCEANOL.LIMNOL, 9(3): 240--24615.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91), Nonlinear Rossby Waves in the Inertial Boundary Current and their Possible Relation to the Variability of the Kuroshio, Oceanography of Asian Marginal Seas, ELSEVIER, 49--6116. 刘秦玉,王建国,徐启春(1992),北太平洋风海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2(2):1--1217. 胡瑞金,刘秦玉(1992),台湾海峡地区地面风场数值试验和数值模拟,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2(1):19--2818. 徐启春,王志联,刘秦玉(1993),北太平洋风应力场变异规律及其与黑潮大弯曲和El Nino的联系,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3(3):21--2819. 王志联,徐启春,刘秦玉(1993),北太平洋SST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黑潮大弯曲和El-Nino的关系,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3(3):1--820. Liu Qinyu,Xu Qichun, Wang Zhilian, Qin Zenghao (1993), The Meander of Kuroshio and Oscillation in a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7(3):338--34621. 刘秦玉(1993),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热带太平洋的海气特征,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3(增刊):33--4022. 端义宏,秦曾灏,刘秦玉(1993),台湾岛对气流扰动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36(3):287--29623. 刘秦玉,贺先明(1994),九十年代初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若干特征,海洋湖沼通报,2:76--8324. 刘秦玉,秦曾灏(1994),三次El-Nino事件的海气耦合特征,海洋与湖沼,25(6):636--64225. 刘秦玉,徐启春,秦曾灏(1994),大气环流对冬季黑潮蛇动响应的数值研究,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7:1--726. 李薇,刘秦玉,徐启春(1994),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海温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4(4):447--45527. Liu Qinyu (1994), Response of the Ocean Upper Mixed Layer to Atmospheric Forcing, CHIN. J. OCEANOL. LIMNOL., 12(3):280--28328. 刘秦玉,王启(1995),“暖池”表层对大气局地强迫的响应特征,海洋与湖沼,26(6):658--66429. Qinyu Liu and Jilin Sun (1995), The Mechanism of Mixed Layer Intra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Warm Pool’ Are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the Tropical Ocean Global Atmosphere TOGA Programme ,WCRP-91-WMO/TD, No.717: 761--76530. Cho-Teng Liu, Yih Yang, Shih-Pei Cheng, Chengsung Wang and Qinyu Liu (1995),The Counter Current Southeast of Lanyu Island,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34(1): 41--5631. 孙即霖,刘秦玉,朱抱真(1996),热带海洋对大气季节内时间尺度动力强迫的响应------Ⅰ:静止海洋的响应,实验力学,11(增刊):16--2032. Sun Jilin and Liu Qinyu (1996),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Mixed Layer of Warm Pool Areas, CHIN. J. OCEANOL. LIMNOL., 14(4): 367~37233. 刘秦玉,刘倬腾,郑世培,徐启春,李薇(1996),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及动力机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6(4),413-42034. 刘秦玉,徐启春,许乃猷,李江龙,王韶霞(1996),初夏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两类异常过程,“八五”长期天气预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气象出版社,138-14235. Li Wei,Liu Qinyu and Shih-Pei Cheng (1996),The Effect of a Break in Western Boundary on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35(2):141-15336. 李薇,刘秦玉(1997),西边界流在边界“豁口”的形变及其机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7(3),277-28137. 刘秦玉,李薇,徐启春(1997),东北季风与南海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海洋与湖沼,28(5),493-50238. 孙即霖,刘秦玉,朱抱真(1997),海温异常东向传播-El Ni?o事件发生的可能机制,应用气象学报,8(增刊),201-20839. Qinyu LIU , Link JI and Ping CHANG,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f Sea Surface Height in Tropical Pacific, TOPEXIPOSEIDON SCIENCE TEAM MEETING,15-17 Oct., 199740. Sun Jilin, Qinyu LIU, and Baozhen Zhu.(1997) The Anomaly in Tropical Pacific and its effect on El Nino. RECENT ADVANCE IN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6, PACON INTERNATIONAL, 239-24841. He Liangbiao and Liu qinyu (1997),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ay minerals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Changjiang Riv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2(6), 488-491, (SCI收录)何良彪,刘秦玉(1997),黄河与长江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化学特征,科学通报,42(7),730-73342. 孙即霖,刘秦玉,朱抱真(1998)分层热带海洋模式中的Rossby波和Kelvin波,青岛海洋大学学报,Vol.28,No.1,11-1643. Haiyan Wang, Shiji Song and Qinyu Liu,1998, On the basic solutions to (DG)Fuzzy Integral Equation ,The Journal of Fuzzy Mathematics Vol. 6, No. 1,75-8244. Wei LI andQinyu LIU Barotropic, steady solution to the gap boundary current on oceanic western boundary, in Proceedings of PORSEC’98-Qingdao,1998 Vol.1 528-53145. Qinyu LIU, Link JI and Ping CHA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 Tropical Pacific, in Proceedings of PORSEC’98-Qingdao,1998Vol.1 532-53646. Haijun YANG, Qinyu LIU and Xujing JIA, On the upper oceanic heat budge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nual Cycle. in Proceedings of PORSEC’98-Qingdao, 1998 Vol.1 291-29547. FU Gang, LIU Qinyu , H.NIINO, R. KIMURA and Wu Zengmao, A Case study of Polar Low over the Japan Sea –Part One: The analyzed results.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1998 Vol.36(2):111-12448. 杨海军,刘秦玉,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的季节特征,海洋与湖沼,1998,Vol.29,No.5。501-50749. 杨海军,刘秦玉,南海海洋环流研究综述 ,地球科学进展,1998,Vol.13,No.4,364-368。50. 李 薇,刘秦玉,杨海军, 吕宋海峡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 青 岛 海 洋 大 学 学 报,1998, Vol.28,No.3,345-35151. 李 薇,李立,刘秦玉,吕宋海峡及南海北部海域的水团分析, 台湾海峡, 1998, Vol.17, No.2 207-21352. 杨海军,刘秦玉, 李 薇,An influence of bottom topography on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1998 Vol.37(1):77-88。53. FU Gang, LIU Qinyu , H.NIINO, R. KIMURA and Wu Zengmao, A Case study of Polar Low over the Japan Sea –Part Tw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1998 Vol.37(1):61-7554. Liu Qinyu, Zhang Dongsheng , Xu Qichun and Wang Qi,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ropical Cyclone in July-August and SST at the West Part of the Subtropical Pacific Gyre, Proceedings of Japan-China Joint Symposium on Cooperative Study of Subtropical Circulation System, 1998, Nagasaki, Japan,243-24955. 孙即霖,刘秦玉,张秀芝,1999,1998年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海气热通量主要特征,“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 气象出版社,152-156 (375-380)56. Song Shiji, Liu Qingyu, Disturbance evolution and the nonlinear stability to the basic flows for two-dimensional quasi-geostrophic mo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9, 44(13),1179-1184. (SCI收录)宋士吉,刘秦玉,二维准地转基本流的扰动发展与非线性稳定性,科学通报,1999,44(6),597-60357. Song Shiji, Liu Qingyu, On disturbance evolution and nonlinear stability of the multilayer quasi-geostrophic basic flows, Science in China, 1999, 42(2),160-171. (SCI收录)宋士吉,刘秦玉,多层准地转基本流的扰动发展与非线性稳定性,中国科学,1999,29(2),163-17458. 李永平,端义宏,刘秦玉,秦曾灏,热带海洋SST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特征. 海洋与湖沼,1999, 30(1) 97-10359. Song Shiji, Liu Qinyu, Xu Qichun (1999), Existence and comparison theorems to Volterra fuzzy integral equation in (E n,D)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04 , 315-321. (SCI收录)60. Yang Haijun, Liu Qinyu and Jia Xujing, 1999 On the upper Oceanic heat Budge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nual Cycl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Vol. 16, No.4 , 619-629. (SCI收录)61. 刘秦玉, 王启,1999,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9(4):549~55562. Fu Gang, Liu Qinyu, Wu Zengmao, 1999, General Features of Polar Lows over the Japan Sea and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CHIN J. Oceanol. Limnol. 1999,Vol.17, No. 4, 300-307.63. Wang Qi, liu Qinyu and Qing Zenghao, An ENSO-like Oscillation System, CHIN J. Oceanol. Limnol. 1999,Vol.17, No. 4, 331-337.64. 王启,刘秦玉, 太平洋副热带经圈环流的研究,中国科学基金,2000, 14(1)1-565. 王韶霞, 刘秦玉, 徐启春,2000, 夏季影响105°E越赤道气流变化的环流系统,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0(1):22~2866. 王韶霞, 刘秦玉, 徐启春,2000,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OLR季节内振荡空间分布特征,海洋与湖沼,31(1)78-8367. 刘秦玉 杨海军 鲍洪彤 李薇,2000,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的气候特征,大气科学,24(3),363-37268. Song Shiji, Liu Jiaqi and Liu Qinyu,2000, Disturbance Evolution and Nonlinear Stability of the General Multiayer Quasi-Geostrophic Basic Flows,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24, No. 1 pp.91-106宋士吉,刘家琦,刘秦玉,2000,一般多层准地转基本流的扰动发展与非线性稳定性,大气科学,24(3),412-42669. Liu Qinyu, Yang Haijun and Wang Qi,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thermocline in the deep sea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 J. OCEANOL. LIMNOL,2000,18(2)104-10970. Wang Qi, Liu qinyu, Li Li2000, A Coupled interannual Oscillation System, CHIN. J. OCEANOL. LIMNOL,2000,18(3), 216-220.71. 刘秦玉 杨海军 李薇 刘倬腾,2000,吕宋海峡纬向海流及质量输送,海洋学报,22(2)1-872. 刘秦玉,杨海军,刘征宇,2000,南海Sverdrup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自然科学进展,10(11)1035-103973. 刘秦玉,王韶霞,2000,印度尼西亚群岛邻近海域SST对越赤道气流的影响,大气科学,24(5)634-64074. 贾英来,刘秦玉,孙即霖,2000,南海暖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数值模拟,海洋与湖沼,31(4),354-36275. 刘秦玉,贾旭晶,孙即霖,张秀芝,2000,1998年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上混合层的特征及成因,气候与环境研究,Vol.5.(4),469-48176. 刘秦玉,杨海军,李薇, Katsunobu Nishiyama, 2000, Subtropical Countercurrent and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 the North Pacific, Proceedings of China-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CSSCS. 125-134.77. Liu Zhengyu ,Haijun Yang and Qinyu Liu,2001, Regional Dynamics of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P.O.31,272~284 (已被SCI收录)78. Liu Qinyu, Haijun Yang and Liu Zhengyu, 2001, Seasonal Features of the Sverdrup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1(3), 202~206 (已被SCI收录)79. 贾旭晶,刘秦玉, 孙即霖, 2001, 1998年5~6月南海上混合层, 温跃层不同定义的比较, 海洋湖沼通报, No. 1, 1~7.80. 刘秦玉,孙即霖,贾旭晶,2001,春季南海南部上混合层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1(2),149-157。81. 刘秦玉,杨海军,贾英来,甘子钧,2001,南海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海洋学报,23(2),9-17。82. 刘秦玉,刘鹏辉,贾英来,王韶霞,确定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指标,(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与季风指数),气象出版社,2001.4,71-76。83. Liu, Qinyu, Sun Jilin and Jia Xujin, 2001, Dynamic Featur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upper mixed lay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1998 Summer Monsoon onset. Proceeding of the 11th Conference on Interaction of the Sea and Atmospher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2-193.84. Liu Qinyu,Jia Yinglai,Wang Xiaohua and Yang Haijun.2001,On the Annual Cyc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 Surface Height in South China Se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Vol 18,613-622 (已被SCI收录)85. 刘秦玉,杨海军,贾英来,2001,南海上层海洋环流和热结构季节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综述,南海环境与资源基础研究前瞻(海洋出版社),22-31。86. Shang-Ping Xie,W.Timothy Liu,Qinyu Liu,Masami Nonaka,2001,Far-Reaching Effects of the Hawaiian Islands on the Pacific Ocean-Atmosphere System,SCIENCE,Vol.292, (No.5524), 2057-2060 已被SCI收录87. 刘秦玉, 王韶霞,刘征宇, 杨海军,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长Rossby波动力特性,地球物理学报, 2001 Vol. 44, 增刊,28-37。已被SCI收录88. Qinyu Liu, Yinglai Jia, Penghui Liu, Qi Wang and Peter Chu, 2001, Seasonal and Intraseasonal Thermocline Variability in the Central South China Se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8(23) 4467-4470. 已被SCI收录89. 孙即霖,刘秦玉,2001,赤道西太平洋上层海洋季节内振荡的特性和机制,海洋和气候的变化及其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论文集(海洋出版社),16-2290. 李永平,端义宏, 刘秦玉, 秦曾灏,2001,热带海气耦合系统年际振荡中印尼-西太平洋暖池SST的作用,海洋和气候的变化及其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论文集(海洋出版社), 1-5.91. Cai Shuqun,Gan Zijun,Su Jilan and Liu Qinyu,2001,3-D Baroclinic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Ⅰ.Upper Circulation,Chinese Joum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Vol.19,No.3,P.208-216.92. 潘爱军,刘秦玉,胡瑞金,王韶霞,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海流的准90天振荡,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32(1),18-24.93. 刘秦玉,贾英来,杨海军,刘征宇,南海北部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机制,海洋学报,2002,24(增刊1),134-141。94. 胡瑞金,刘秦玉,2002,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年变化与季节内变化特征,海洋与湖沼,33(3),303-313。95. LIU Qinyu,PAN Aijun,2002,Recent Advances in Studies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ubtropical Mode Water and Its Climate Features in North Pacific.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Vol.1,N0.1,1-7.96. Haijin Yang, Qinyu Liu, Zhengyu Liu, Dongxiao Wang and Xiongbin Liu,2002,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study of the dynamics of the upper ocean circu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VOL,107,NO.C7,10.1029-1043.(已被 SCI收录)97. Wang Qi,Liu Qinyu,Hu Ruijin,Xie Qiang,2002,A possible rol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ENSO cycle,Acta oceanologica Sinica,VOL.21,NO.2,217-226.98. 刘秦玉、孙即霖、贾旭晶,2002,春季南海北部上混合层的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海洋与湖沼,33(5),526-535。99. Liu Qinyu,Wang Dongxiao,Jia Yinglai,Yang Haijun,Sun Jilin and Du Yan,2002,Seasonal vari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rm water,Acta oceanologica Sinica,VOL.21,NO.3,331-343.100. Peter Chu . Qinyu Liu, Ying Lai Jia and Chenwu Fan 2002 Evidence of a Barrier Layer in the Sulu and Celebes Seas, J. Physical Oceanography, 32 (11) 3299-3309 ( SCI收录)101. Xie S-P,W.T.Liu,Qinyu Liu,Masami Nonaka and Jan Hafner,2001,Long-Range Effects of the Hawaiian Islands on the Pacific Ocean-Atmosphere System,IEE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Sydney,Australia,July.102. 刘秦玉、潘爱军、刘征宇,2003,太平洋北赤道流区上层海洋季节内振荡及斜压稳定性,海洋与湖沼,34(1),94-100.103. Liu Qinyu,Sun Jilin,Jia Xujin and Zhang Xiuzhi,2003, Dynamic features of the heat flux and the upper mixed lay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summer monsoon onset in 1998,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Vol.17,201-212.104. Liu Qinyu., Shaoxia. Wang, Qi. Wang and Wei Wang, 2003, On the Formation of Subtropical Countercurrent in the west to Hawaiian Islands, J. Geophys.Res.108, C5, 3167~3175 ( SCI收录)105. Yang Haijun and Qinyu Liu, 2003, Forced Rossby wave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eep Sea Research I 50 , 917-926 ( SCI收录)106. 高留喜 刘秦玉,2003, 山东省春季旱年与涝年对应的大气环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33(4) 512-518107. 杨海军、刘秦玉,2003, 缓变风场驱动下正压环流中的多涡结构,热带海洋学报,22 (4)51-59108. 李薇、刘海龙、刘秦玉,2003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的两支东向逆流, 大气科学, 27(5)811-820109. Pan Aijun , Liu Qinyu, 2003, Subtropical Mode Water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J.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2 (2) 134-140110. Cai SQ; Su JL; Gan ZJ; Liu QY,2002,The numerical stud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uppe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in winter,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2, Vol 22, Iss 15, pp 2247-2264 ( SCI收录)111. 高留喜 刘秦玉 吴洁晶 杨晓霞, 2003, 山东春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8(4) 50-54112. 刘衍韫,刘秦玉,潘爱军,2004, 太平洋海气界面净热通量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34(3):341~350113. Qinyu Liu ,Xia Jiang, Shang-ping Xie and W. Timothy Liu 2004 A gap in the Indo-Pacific warm pool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in boreal winter: Seasonal development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 109, C07012, doi:10.1029/2003JC002179, ( SCI收录)114. Sun Jilin, Chu Peter and Liu Qinyu, 2004,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undercurrent and temperature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Jointly derived from buoy measurement and assimilation analysi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4, Vol.23, No. 1, 51-60(SCI收录)115. 孙即霖,刘秦玉,2004,南海夏季风爆发时期的大气环流变化特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4(5),727-736116. 刘秦玉,2004,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4(5),689-696117. Liu Wei, Liu Qinyu and Jia Yinglai, 2004 The Kuroshio Transport East of Taiwan and the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from the Interior Ocean, J.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3 (2) 135-140118. Liu Wei, Liu Qinyu, 2004, The “von Karman Vortex street” to the west of Big Island,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Vol.23, No.3, 407-414 (SCI收录)119. 贾英来,刘秦玉,2004,台湾以东黑潮流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海洋与湖沼,35(6) 507-512120. Jia Yinglai, Qinyu Liu, 2004, Eddy shedding from the Kuroshio bend at Luzon Strait, Journal of Oceanography,60(6),1063-1069 (SCI收录)

徐联仓先生著述年表注:徐联仓教授我国内心理学界非常尊重的老教授。他开创了国内的组织行为学研究,德高望重,对后辈关心、热情,想起他就有感激的心理。祝愿他老人家身体健康,安享晚年。北京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全体人员祝1徐联仓.对于苏联学术界讨论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一点体会.光明日报,1955年5月13日.2刘范,彭瑞祥,李美格,徐联仓.远近差交替分化法对于分化抑制形成的影响.心理学报,1956,1.3李家治,徐联仓.工业事故原因的初步分析.心理学报,1957,2.4徐联仓.心理学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些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1957,4.5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劳动心理组.从冲模自动机构的试制看创造性思维.心理学报,1959,2.6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劳动心理组.转炉炼钢工火焰视觉判断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报,1959,3.7徐联仓.苏联心理学界在研究什么?心理学报,1959,4.8徐联仓.著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逝世(1889—1960).心理学报,1960,2.9徐联仓.劳动生理学与劳动心理学加强合作为生产服务.心理学报,1960,3.10徐联仓.劳动活动中的计划、调节和检查过程.心理学报,1960,4.11徐联仓.苏联劳动心理学最近的一些研究工作.心理学报,1961,4.12徐联仓.研究反应的效能与信息量关系的方法学问题.苏联教育科学院报告集(俄文),1961,5.13徐联仓.“装配流水线传送带生产中错误操作的心理学分析”一章.工业劳动心理学(俄文),1962.14徐联仓.信息显示中信号结构的有效性及其掌握之特点(俄文).学位论文,1962.15徐联仓.在复合刺激中信息量与反应时的关系.心理学报,1963,1.16李家治,徐联仓.介绍工程心理学.人民日报,1963年5月11日.17徐联仓.信息多余性对掌握信号结构过程的影响.心理学报,1963,3.18徐联仓.水平排列信号的组合特点对信息传递效率的影响.心理学报,1963,4.19徐联仓.刺激与反应配合的适合性与对水平排列信号的言语反应和运动反应特点的关系.心理学报,1964,4.20徐联仓,王缉志.心理学中应用信息论的一些问题(上).心理科学通讯,1964,1.21徐联仓,王缉志.心理学中应用信息论的一些问题(中).心理科学通讯,1964,2.22徐联仓,王缉志.心理学中应用信息论的一些问题(下).心理科学通讯,1964,3.23徐联仓,杨德庄,王缉志.刺激和反应配合的不同方式对信息传递效率的影响.科学通报,1964,3.24徐联仓,杨德庄,王缉志.在信号装置中采用言语反应代替运动反应进行操练的心理学研究.科学通报,1964,9.25徐联仓.系统工程和人的因素.经济管理,1970,10.26徐联仓.四个现代化需要心理学.心理学报,1979,1.27徐联仓,荆其诚,李心天.澳大利亚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报,1979,1.28徐联仓.发展中的新学科──工效学.光明日报,1979年2月21日.29徐联仓.研究实现最优化的学科──“工效学”.北京科技报,1979年9月14日.30徐联仓.系统工程和人的因素.经济管理,1979,10.31徐联仓.重视“技术美学”的研究──扩大出口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管理通讯(内部刊物),1979,63.32徐联仓.为群众服务的咨询心理学.科学园地,1980年1月31日.33徐联仓.要充分调动人们的劳动热情──谈谈企业的“人权”.经济管理通讯(内部刊物),1980,1.34徐联仓.脑科学发展的前沿.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4.35徐联仓.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5.36徐联仓,凌文辁.工人思想动念的心理学研究.光明日报,1980年8月22日.37徐联仓,C.C.Ching,Ray Over.中华人民共和国心理学的新发展.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0,15.38徐联仓.工效学和企业管理.机械工业通讯(一机部内部刊物),1980,20.39徐联仓.质量管理的心理学研究.在澳大利亚实验心理学会议上的报告,1980.40徐联仓.中国科学家在工效学领域的工作.在德国莱比锡召开的第二十二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的报告,1980.41徐联仓,联邦德国病理心理学一瞥.健康报,1981年1月8日.42徐联仓.技术美学的研究.北京晚报,1981年1月10日.43徐联仓,凌文辁.国际工效学简介.心理科学通讯,1981,2.44A.Adams,徐联仓.交通信号的编码与事故预防.系统安全杂志(英文),1981,2.45徐联仓.关于“领导”的科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3.46徐联仓.行为科学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管理,1981,3.47徐联仓.商业美术与心理学.装饰工艺美术丛刊,1981,3.48徐联仓,凌文辁.提高毛纺产品质量的工效学研究.心理学报,1981,4.49徐联仓.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在第四十五届日本心理学会年会上的报告,1981.50徐联仓.访美国工业一组织心理学家.外国心理学,1982,2.51徐联仓,陈龙,王登.关于企业领导行为评价的试点.经济管理,1982,6.52徐联仓.中国开展领导行为评价研究.在日本大阪大学人间科学会议上的报告,1982.53徐联仓.第八届国际工效学会议在东京召开.心理学报,1983,2.54徐联仓,方俐洛,高晶等.采用立体应用电视补偿仰视和俯视姿势对深度知觉造成的影响.心理学报,1983,3.55徐联仓.企业咨询与人员评价.百科知识,1983,5.56徐联仓.管理心理学与社会技术进步──试分析人与电子计算机的相互作用.管理科学研究(内部刊物),1983,7.57徐联仓.关于行为科学在我国引起的争论之我见.现代化,1983,9.58徐联仓.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现代化,1983,11.59朱镕基主编,徐联仓参与编写.管理现代化.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60徐联仓,薛安义,陈龙等.工作状况评价研究中北京A厂的结果与日本全国标准值的比较.第二次行为科学讨论会论文,1983.61徐联仓.关于改革的管理.现代化,1984,8.62工经协会行为科学学组(徐联仓执笔).对行为科学的认识与评价.光明日报,1984年10月7日.63徐联仓.中国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进展(英文).在墨西哥召开的第二十三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的发言,1984.64徐联仓.中国的经济改革与领导行为研究(英文).在日本大阪大学五十周年建校纪念会上的发言,1984.65徐联仓,陈龙等.心理学为提高企业素质服务.心理学报,1985,4.66徐联仓.管理学界的新趋向.中国企业家,1985,11.67管连荣,高晶,徐联仓.不同车速下司机对交通标志的辨认距离实验.心理学报,1986,2.68徐联仓.组织行为学在中国之发展与领导行为研究.心理学报,1986,4.69徐联仓,卢盛忠.管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6.70徐联仓.中国古代的用贤之道与今日的认识管理.在香港召开的中国式管理研讨会上的报告,1986.71徐联仓.中日领导行为的跨文化比较(英文).新加坡召开的东南亚国家文化与管理类型比较会议论文,1986.72李薇,徐联仓.混沌现象及其在生理心理系统中的意义(一).心理学报,1987,3.73李薇,徐联仓.混沌现象及其在生理心理系统中的意义(二).心理学报,1987,4.74徐联仓,B.M.Bass,P.Drenth.Recent Developments in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 China.Advances in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SAGE Press,1987.75徐联仓.在中国条件下的管理决策研究(英文).德国举办的“中国与欧洲在管理与技术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会”论文,1987.76徐联仓.行为科学与有效管理丛书(共4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77徐联仓,凌文辁.组织管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8.78徐联仓.中国明日生产者的心理学研究.在悉尼召开的第二十四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的报告,1988.(英文见B.J.Fallon等主编的Advances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79徐联仓.基于PM理论:中日企业领导行为的比较.在悉尼召开的第二十四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的报告,1988.(英文见B.J.Fallon等主编的Advances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80徐联仓.中国式管理的组织行为学研究.在悉尼召开的第二十四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的报告,1988.(英文见B.J.Fallon等主编的Advances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81徐联仓,李薇.中文录入的新发展及其心理学基础(英文).波士顿召开的第三届人与计算机交互作用的国际会议论文,1988.(1989年发表在G.Salvendy编Advances in Human Factors/Ergonomics,12B.)82徐联仓.管理思想的权变理论.中外管理导报,1989,1.83徐联仓.一门值得重视的管理科学──组织行为学.求实,1989,12.84徐联仓.中国的应用心理学(英文).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0,39.85徐联仓,B.Wilbert.Psych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第二十二届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文集(General Psych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LEA Press,1990.86徐联仓.试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及其研究.改革,1991,1.87徐联仓,杨林林.领导行为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88时勘,徐联仓,薛涛.高级技工诊断生产活动的认知策略的汇编栅格法研究.心理学报,1992,3.89王二平,徐联仓.北京职工工作社会规范观念的基本特征──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报,1993,1.90储雪林,徐联仓.科技管理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91徐联仓,王加微等.组织行为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92徐联仓,车宏生,时勘,陈龙等.管理心理学及其应用为医院管理服务.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93徐联仓.从管理科学到复杂科学.中国科学报(海外版),1994年4月25日.94徐联仓,陈龙.管理心理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95徐联仓,高尚仁,包季鸣.对黄国隆教授《海峡两岸企业员工工作价值观之差异》之论文评论.在海峡两岸企业员工工作价值观之差异研讨会上的发言,1994.96谢晓非,徐联仓.“风险”性质的探讨──一项联想实验.心理科学,1995,6.97戴良铁,徐联仓.产品分析与决策的新模式──专家系统模式的研究.中国管理科学, 1995,3.98徐联仓,王新超等.科研及开发工作人员风险意识研究.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文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局项目),1995.99谢晓非,徐联仓.风险认知策略的计算机模拟实验.心理学报,1996,2.100李剑锋,徐联仓.企业经理风险决策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国管理科学,1996,3.101谢晓非,徐联仓.风险认知策略的操作化指标.人类工效学,1996,6.102徐联仓,王重鸣.管理心理学研究.见王甦等主编,中国心理科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103徐联仓.潘老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心理学和心理所.心理学动态,1997,3.104徐联仓.领导决策的伦理学原则与实验方法.科学决策,1998,4.105谢晓非,徐联仓.一般社会情景中风险认知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1998,4.106J.E.Russo,安宝生,徐联仓.决策行为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7徐联仓.加入WTO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挑战与应对之策.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08徐联仓,黄河,苏耀彬.PM理论与领导行为评估.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09徐联仓.西方对失业人员的心理学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6.

李简微发表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更容易发表,因为相比数据更简单。微观经济论文更难,个人感觉微观经济学难度高于宏观经济学,因为现代主流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数理理论下已经发展到和我们的直觉很多时候相悖的一套独立于世界运转规律的知识体系了。而宏观经济学虽然也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数理理论,但数学使用没有微观经济学如此之夸张,附带了凯恩斯革命后的animal spirits以及赫伯特.西蒙教授的bounded rationality使得我们会考虑非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情况。并且因为宏观经济学更贴近实际政策制定需要,相比微观经济学来说会显得更加直觉一些。

可以。湖南省教育学会是一个学术性的学术组织,其宗旨是为湖南省的教育研究和发展提供支持,包括微课题研究在内。因此,微课题研究的论文可以在湖南省教育学会发表。

李简微发表的医学论文

医学影像分割论文可以在nature上发表。nature上目前也有很多影像相关的文章,医学影响分割的论文可以在上面发表。

学报一般是综合性的,专业性要求不是很强,如果写的文章是综述类的文章发学报会好发一点,如果是研究性文章发期刊更有价值

在接触的很多职称论文发表作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作者都是临时抱佛脚类型的,6月份就需要用了,5月底找到我们说发表论文,说一周就要拿到刊物。稍微有点发表经验的作者都应该知道,即使您能赶上5月的末班车,从印刷到快递的时间也不够,您的职称评定也只能等到明年了,一年复一年,职称能等多少年呀!在这里对作者详细介绍一下职称论文发表需要准备的时间,以免耽误了您宝贵的时间。 省级、国家级期刊的职称论文发表需要提前6-12个月准备。 我们都知道,省级国家级别的刊物算是普刊,它也是职称发表的起跑线,相对来说,从期刊的选择到发表成功收到刊物的时间不需要很久,有些刊物快的话基本1-2个月左右就收到刊物了,慢点的话也就6个月左右,但是前提是你的论文已经通过审稿并确定版面了。这里还牵扯到论文的投稿数量问题,如果一个刊物虽然说是普刊,但是在业内的影响非常大,那么向其投稿的作者肯定不会少,这就需要作者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通知了。 核心期刊的职称论文发表需要提前12-24个月准备。 除了刚讲过的普刊准备时间因素外,如果您自己投稿核心期刊,那么时间方面更是不能用月份单位来形容了,即使是通过代理来投稿,也只是让您的论文更早的呈现在编辑面前,从审稿修改到录取至出刊也需要6-12个月左右。具体的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一个核心期刊的每期刊载量是有限的,这就犹如是一个独木桥,都想过去,但是木头只有一根。此时您就需要珍惜编辑看到您论文的机会,用大量的时间来提高自己论文的创新度和针对性,杂志社编辑那里论文如海,如果编辑连您的第一段都没看完就关闭了,可想而知,机会就是这么浪费的,即使编辑能读完您的论文,也不代表就通过,可能论文还需要修改和润色,这种情况也可能会重复的修改来达到要求,这样一去一来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如果您是自己投稿杂志社的话,+微医学协助写发收稿(anni30138)从排队审稿到确定录用这一系列流程走下来,我们都不敢确定定版的时间,核心期刊的审稿修改通过时间更是长上加长。其中有很多因素的制约,投稿的作者太多,编辑部的人员不够,劣质论文太多,都是影响审稿效率的因素。 最后,大家应该知道职称论文发表需要提前多久准备了,我想提醒本文的读者,时间对于职称论文发表来说是相当珍贵的,多一次发表成功的机会就多了一份优势,不要等到天黑了才想起来作业没做完,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分享就到今天,评职称是医护人员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每天多了解点肯定是有一定好处的。 祝各位作者晋升成功!!!

一般都是省级的比较多,你要用于评职呢 还是?

福州大学李微发表过的论文

蜻蜓是自然界最优秀的飞行者之一,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蜻蜓的科技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蜻蜓的科技论文篇一 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资源概述 摘要: 为了解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多样性状况,作者2010~2013年在洛阳地区所辖9县2区,进行了多次针对蜻蜓的采集调查,获得了较全面的标本数据,共采获蜻蜓目昆虫标本700余号。本研究记述了分布于洛阳地区的蜻蜓,共计6总科、15科、37属、57种。通过对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的资源调查研究,列出了洛阳蜻蜓名录,并对洛阳分布的蜻蜓属(种)数量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蜻蜓目;分布;洛阳 中图分类号:Q968.2(26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5-0109-04 蜻蜓目昆虫是一类比较古老的昆虫类群,其幼虫(稚虫)水生,成虫陆生,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水质的变化,对水质的污染程度具有指示性[1]。其成虫是农、林业的天敌昆虫,还是一类药用昆虫。我国蜻蜓种类约有650余种[2,3],约占世界蜻蜓总数的10%。据王治国(2007)[4]《河南蜻蜓志》一书记述,河南蜻蜓目昆虫计6总科、15科、96种,而洛阳地区具有独特的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比较复杂,蜻蜓目昆虫资源十分丰富,但过去一直没有系统进行调查研究,目前这方面的资料十分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几年来标本的采集、调查、研究后,对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资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归类和分析,对洛阳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调查、开展相关研究等提供参考依据。 1洛阳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2℃,年降水量546 mm,平均相对湿度66%,平均无霜期225天。洛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 km,南北宽约168 km;地处秦岭山脉东段,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其中山区45.5%、丘陵40.7%、平原占13.8%。此外,洛阳地区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主要流域面积为黄河水系,洛河、伊河为主干河流,二者在偃师境内交汇称为伊洛河,而汇入黄河,南部老灌河、白河、汝河自北西向南东汇入长江;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故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2洛阳地区的蜻蜓资源 经调查、研究、鉴定得知,目前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共计57种,分别隶属于2亚目6总科15科37属,名录如下: 2.1差翅亚目Anisoptera 2.1.1大蜓总科 Cordulegasteroidea 大蜓科 Cordulegasteridae 圆臀大蜓属 Anotogaster Selys,1854 (1)双斑圆臀大蜓 Anotogaster kuchenbeiseri Foerster 分布:栾川、嵩县。 大蜓属 Cordulegaster Leach,1815 (2)晋大蜓 Cordulegaster jinensis Zhu et Han 分布:栾川、嵩县、洛宁、新安。 裂唇蜓科 Chlorogomphidae 华裂唇蜓属 Sinorogomphus Carle,1995 (3)侗乡华裂唇蜓 Sinorogomphus tunti Needham 分布:栾川、孟津、吉利、嵩县。 2.1.2蜓总科 Aeschnoidea 蜓科 Aeschnidae 伟蜓属 Anax Leach,1815 (4)黑纹伟蜓 Anax nigrafasciatus Oguma 分布:孟津、吉利、偃师、新安。 (5)马大头[碧伟蜓]Anax parthenope julius Brauer 分布:孟津、吉利、偃师、栾川。 头蜓属 Cephalaeschna Selys,1883 (6)淡绿头蜓 Cephalaeschna patrorum Needham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汝阳。 普蜓属 Planaeschna McLachlan,1895 (7)米普蜓 Planaeschna milnei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 春蜓科 Gomphidae 亚春蜓属 Asiagomphus Asahina,1985 (8)和平亚春蜓Asiagomphus pacificus Chao 分布:栾川。 异春蜓属 Anisogomphus Selys,1854 (9)马奇异春蜓Anisogomphus maacki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戴春蜓属 Davidius Selys,1878 (10)平截戴春蜓Davidius truncus Chao 分布:栾川。 环尾春蜓属 Lamelligomphus Fraser,1922 (11)环纹环尾春蜓Lamelligomphus ringens Needham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小叶春蜓属 Gomphidia Selys,1854 (12)联纹小叶春蜓Gomphidia confluens Selys 分布:孟津、吉利、偃师。 2.1.3蜻总科 Libelluloidea 伪蜻科 Corduliidae 金光伪蜻属 Somatochlora Selys,1871 (13)绿金光伪蜻Somatochlora dido Needham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汝阳。 大蜻科 Macromiidae 弓蜻属Macromia Rambur,1842 (14)摩氏弓蜻Macromia moorei moorei Selys 分布:栾川、汝阳。 蜻科 Libellulidae 蜻属 Libellula Linnaeus,1758 (15)基斑蜻Libellula depressa Linnaeu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宽腹蜻属 Lyriothemis Brauer,1868 (16)闪绿宽腹蜻Lyriothemis pachgastra Selys 分布:栾川。 灰蜻属 Orthetrum Newman,1833 (17)白尾灰蜻Orthetrum albistylum speciosum Uhler 分布:全地区广布。 (18)褐肩灰蜻Orthetrum japonicum internum McLachlan 分布:孟津、吉利、偃师、汝阳。 (19)线痣灰蜻Orthetrum lineostigma Selys 分布:洛宁、新安。 (20)狭腹灰蜻Orthetrum sabina Drury 分布:孟津、吉利。 (21)异色灰蜻Orthetrum triangulare melania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新安。 (22)青灰蜻Orthetrum triangulare triangulare Selys 分布:孟津、吉利、栾川、嵩县、伊川。 红蜻属 Crocothemis Braure,1868 (23)红蜻Crocothemis servilia Drury 分布:全地区广布。 多纹蜻属 Deielia Kirby,1889 (24)异色多纹蜻Deielia phaon Selys 分布:孟津、吉利、栾川。 赤蜻属 Sympetrum Newman,1833 (25)大赤蜻Sympetrum baccha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 (26)半黄赤蜻Sympetrum croceolum Selys 分布:栾川。 (27)夏赤蜻Sympetrum darwinianum Selys 分布:栾川、嵩县。 (28)眉斑赤蜻Sympetrum eroticum eroticum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 (29)旭光赤蜻Sympetrum hypomelas Selys 分布:栾川。 (30)黄腿赤蜻Sympetrum imitens Selys 分布:孟津、吉利、新安、宜阳。 (31)褐顶赤蜻Sympetrum infuscatum Selys 分布:栾川。 (32)小黄赤蜻Sympetrum kunckeli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33)小赤蜻Sympetrum parvulum Bartenef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34)秋赤蜻Sympetrum frequens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宜阳。 玉带蜻属 Pseudothemis Kirby,1889 (35)玉带蜻Pseudothemis zonata Burmeister 分布:全地区广布。 褐蜻属 Trithemis Brauer,1868 (36)晓褐蜻Trithemis aurora Burmeister 分布:栾川。 黄蜻属 Pantala Hagen,1861 (37)黄蜻Pantala flavesens Fabricius 分布:全地区广布。 2.2均翅亚目(束翅亚目)Zygoptera 2.2.1色�总科 Calopterygoidea 丽�科 Amphiptergidae 大丽�属 Philoganaa Kirby,1890 (38)粗壮大丽�Philoganaa robusta Navas 分布:栾川。 色�科 Calopterygidae 色�属 Calopteryx Leach,1815 (39)黑色�Calopteryx atratum Selys 分布:栾川、嵩县。 眉色�属 Matrona Selys,1853 (40)晕翅眉色�Matrona basilaris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宜阳、新安。 (41)褐翅眉色�Matrona basilaris nigipectus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绿色�属 Mnais Selys,1853 (42)绿色�Mnais andersoni tenuis Oguma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宜阳、新安、孟津。 闪色�属 Calipaea Selys,1859 (43)紫闪色�Calipaea consimilis McLachlan 分布:栾川。 溪�科 Euphaeidae 尾溪�属 Bayadera Selys,1853 (44)巨齿尾溪�Bayadera medanopteryx Ri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2.2.2�总科 Coenagrionoidea �科 Coenagrionidae 黄�属 Ceriagrion Selys,1876 (45)长尾黄�Ceriagrion falla Ri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瘦�属 Ischnura Charpentier,1840 (46)青纹瘦�Ischnura senegalenensis Rambur 分布:栾川。 (47)二色瘦�Ischnura lobata Needham 分布:栾川、嵩县。 扇�科 Platycnemididae 长腹扇�属 Coeliccia Kirby,1890 (48)四斑长腹扇�Coeliccia didyma Selys 分布:栾川、孟津、偃师。 (49)六斑长腹扇�Coeliccia sexmaculatus Wang 分布:栾川、嵩县。 华扇�属 Sinocnemis Wilson & Zhou,2000 (50)河南华扇�Sinocnemis henanese Wang 分布:栾川、嵩县。 扇�属 Platycnemis Charpentier,1840 (51)白扇�Platycnemis foliacea foliacea Selys 分布:全地区广布。 (52)粉扇�Platycnemis phyllopoda Djakonov 分布:洛宁、栾川。 山�科 Megapodagriidae 藏山�属 Mesopodagrion McLachlan,1896 (53)藏山�Mesopodagrion tibetanum McLachlan 分布:洛宁、栾川。 齿山�属 Rhipidolest Ris,1912 (54)二星齿山�Rhipidolest nectans Needham 分布:栾川。 2.2.3丝�总科 Lestinoidea 丝�科 Lestidae 丝�属 Lestes Leach,1815 (55)蕾尾丝�Lestes nodalis Selys 分布:栾川。 综�科 Chlorolestidae 绿综�属 Megalestes Selys,1862 (56)褐腹绿综�Megalestes chengi Chao 分布:栾川。 (57)褐尾绿综�Megalestes distans Needham 分布:栾川、嵩县。 3 洛阳地区蜻蜓属种的数量分析 地位以及与全省所具有的各属、种之间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差翅亚目在洛阳地区所含属、种的数量分别是22属37种,均翅亚目为15属20种,与全省范围内蜻蜓目属、种的比较来看,洛阳地区差翅亚目的属种数量占全省比例分别为52.4%和58.7%,而均翅亚目所占比例分别为78.9%和60.6%,总体来看,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占全省属、种的比例分别是60.7%和59.4%。由表1可以看出,差翅亚目的大蜓科、裂唇蜓科、蜓科、蜻科,均翅亚目的丽�科、色�科、溪�科、扇�科、山�科、综�科,无论从属的数量上,还是从种的数量上来看,在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的分布上所占的地位十分明显和重要,说明洛阳地区十分适合蜻蜓目昆虫的生存。由于洛阳地区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区内河流众多,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通邑,十省通衢”之称,且区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植被类型更是多样化,区域性较强,故在蜻蜓的分布上也表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和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洛阳地区的西部和南部,雨水比较充沛,使得这些地区的蜻蜓数量和种类所占比例也比较高,蜻蜓资源也十分丰富,同时也说明,洛阳地区的水质还是比较好的。 参考文献: [1]黄小清,蔡笃程.水生昆虫在水质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12(2):72-75. [2]王治国.中国蜻蜓名录:昆虫纲蜻蜓目[J].河南科学,2007,25(2):219-238. [3]王治国,王正用,李东升.河南蜻蜓目昆虫调查[J].河南科学,1990,8(3/4):78-94. [4]王治国.河南蜻蜓志:蜻蜓目[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 [5]张大治,张志高.陕西蜻蜓目昆虫资源概述[J].农业科学研究,2006(1):45-50. [6]杨晓燕,郑哲民.陕西省蜻蜓目的初步调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16(1):60-68. [7]赵修复.中国春蜓分类[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20-155. [8]李鹏,于昕,周长发.中文蜻蜓常用名称考[J].昆虫知识,2005,42(4):475-478. [9]江尧桦,徐延强,王波.山东蜻蜓目昆虫概述[J]. 山东林业科技,1996(6):28-29. [10]Yeh W C. Three dragonflies(Odonata) newly recorded in Taiwan[J]. Formosan Entomol.,2006,26(2):187-195.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4,46(5):113~114,117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于蜻蜓的科技论文篇二 浅谈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工艺型式与审美体验 摘 要:蜻蜓眼式玻璃珠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琉璃珠的鼎盛时期,见证了中西文化全方位的交流过程,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地域特色、信仰方式、文化背景、科技发展以及审美趣味,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 关键词:蜻蜓眼式玻璃珠;审美;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74-01 一、概述 蜻蜓眼式玻璃珠,是指以眼睛图案作为装饰的玻璃珠。在珠体上嵌入一种或数种不同于母体颜色,形成一层或多层类似眼睛的效果,或在珠体上造出凸出表面的眼睛形状,形成“鼓眼”,与蜻蜓的复眼十分相似。西方学界称之为“眼式珠”或“复合眼式珠”,安家瑶称它为“镶嵌玻璃珠”,这种珠子的制造方法多样,并非“镶嵌”一种方法,然而以其形式命名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却更为形象和全面。 二、造型分类 蜻蜓眼式玻璃珠均为手工制造,所以会带有随意性,同时也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我们很难找到两件相同的珠子。如果完全依据其外观,我们发现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国外学者曾经提出通过其上“眼珠”制造工艺的不同来对蜻蜓眼式玻璃珠进行分类的方法。我国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根据其“眼珠”造型的不同所反映的制造工艺,可分为九种造型。 A型:层状眼珠。早期的层状眼珠,是在珠体上多次滴不同颜色的玻璃料,由下至上渐次减小,再加以修整而成。更为常见的做法是,按照上述方法单独制作眼珠,趁母体尚未凝固时嵌入,加以打磨修整而成。 Aa型:“瞳孔”位于眼眶正中,又称为同心圆纹眼珠。在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中,年代最早。 Ab型:“瞳孔”位于一侧,即离心圆纹眼珠。整体形成“斜视”的效果,给珠体平添活泼的氛围。 B型:圆斑状眼珠。艾森称之为“简易点状眼珠”,是制作最简单的一种类型,将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料滴在母体上,或将玻璃料滴加工成适当形状后嵌入未凝固的母体,略加修整即可制成。“眼”整体仅为一种颜色的玻璃料。 Ba型:平齐圆斑状眼珠。将加工好的玻璃料滴(即眼珠)嵌入母体,然后修整齐平。 Bb型:突出圆斑状。眼珠,保持滴上的玻璃料凸出于母体的状态,有时甚至通过修整突出强调。推测制造工艺应是:“先制成一带穿孔的圆形内胎,内胎先经烧制,然后在胎的外部再加涂白色的料,白色料之外再涂各种彩色料,以组成各种纹饰。 C型:嵌环眼珠。将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料制成细条,嵌入母体,近环形,成为“眼眶”,环内的母体颜色形成眼珠的效果。嵌入的料环略呈弯月形,眼珠整体给人一种“斜视”的印象,嵌入的料环已脱落,时代为战国。 D型:角锥状眼珠。将母体制成带有多个角锥的不规则形态或在圆形母体上嵌入单独制作的角锥,这种装饰手法要和其他方式组合运用,角锥状眼珠最为突出。 E型:套圈眼珠。一个大圆圈中套若干小圆圈,艾森描述为“小眼分组置于特定颜色(通常是棕色)的区域”,小圆圈的数量似有定规,通常为六个或七个,其中一个位于中心,其余环绕置于周围,在港台收藏界常被称为“六星纹”和“七星纹”。 F型:镶嵌玻璃料卷眼珠。是在母体上滴大滴的玻璃料,在周围镶嵌不同颜色玻璃料条裹成的卷,形成眼眶的同时,又具有睫毛的效果,艾森简称为“镶嵌料卷”。 H型:几何线间隔眼珠。用连珠点纹形成圆、椭圆、三角等形状,将珠体表面的眼珠分隔开来,形成若干独立的小单元。 I型:组合型眼珠,即复合眼珠。采取多种装饰手法于一体。上述八型蜻蜓眼式玻璃珠中很多装饰手法都不是单一的,分型的依据是主要的装饰手法。 三、工艺特征与装饰纹饰 蜻蜓眼式玻璃珠集中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其造型、色彩及制作工艺均具有多样性。从质地上讲,有陶胎与玻璃胎两种,玻璃胎又分为透明与半透明。从造型上看,有方、圆、管状形,亦有相对内敛、平滑、整体的表现方式,亦有造型夸张、强调眼球凸出的效果。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纹饰丰富多彩,以眼形纹为装饰,最初是从埃及或西亚经印度传入中国的。融入中国文化后,蜻蜓眼式玻璃珠最初的宗教象征意义渐渐消失,在纹饰上也出现了更多中国式样的图案。比如:对称图案或点线连接,还有称为“珍珠地”或“连珠纹”的纹饰都是当时中国流行的样式。典型纹样是大眼里套贴小眼的复眼星纹珠,根据小眼数目被分成三星纹、五星纹、六星纹、七星纹等,甚至有十二星纹。此外,春秋时出现的被称作泼墨纹的珠子,尤其具有水墨大写意的雏形,其纹饰妙绝、配色讲究,有勾魂摄魄的惊人美感。 四、美学特性与审美感受 黑格尔认为,艺术形式不是随意创造出来的,相反,它们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和历史状态的具体规定性之中。正如蜻蜓式玻璃珠注定只会产生于中西文化有所交流的大背景下,也只能产生在先人们熟练掌握玻璃制作技术的情况下。而人类对抽象的几何形图案有一种天然的爱好和一种天赋的感觉,也正是因为这种感觉,先人们才首先选择眼形纹构成琉璃珠的装饰图案。 审美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呈现的美;是先人们将社会实践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以历史为背景所建构的一种特殊表现性关系。西方的艺术创造是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骨骼关节灵活的直观再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着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蜻蜓眼”作为琉璃艺术的代表,是人类审美表现关系专注于对象生动可感的表现性形式,是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它们与先人首先形成了意志实践关系和理智认知关系。 五、民族创新性与图腾崇拜 战国早期以后,楚地成为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最为流行的地区,仿制的蜻蜓眼式珠,与此是密不可分的。这些模仿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标本,材质之多样,形式之丰富,不见于西方古代世界,应当是本土制造的。它们的存在表明,蜻蜓眼式玻璃珠传入之后,得到了本土文化的强烈共鸣。 楚人有强烈的的艺术创造意识,从来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楚国利用已经掌握的玻璃工艺仿制了大量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仿制过程中,极富创造力的楚人由于自己审美习惯,把自己偏爱的传统纹样也添加一点进去,蜻蜓眼式玻璃珠上醒目的菱形纹就是楚人偏爱的一种纹样。从玻璃珠的发展来看,玻璃珠上的纹饰越来越富于变化,越来越丰富。单纯的蜻蜓眼纹装饰发展到多种纹饰组合的绚丽繁复的复合纹饰,使玻璃珠更加精美、典雅,充分体现出楚人审美情趣。 蜻蜓眼式玻璃珠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由于其外形极具观赏性,不仅有精美的装饰艺术特性,更多的是贵族们把能够佩戴它作为身份的象征。其眼形纹饰也有明显的宗教信仰含义。佛教徒对琉璃极其重视,把它视为七宝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译的印度佛经亦有记载。“骨之精气凝为瞳孔。筋之精气凝为黑眼珠。气之精气凝为白眼仁。”眼睛乃“心之符也”。可见眼球凝聚了不可替代的原始神秘力量,人们相信眼球的魔力,并且认为眼球越多魔力越大。 六、结语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早在公元前二千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进入中国的时间不晚于春秋晚期。蜻蜓眼式玻璃珠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琉璃珠的鼎盛时期,见证了中西文化全方位的交流过程,为科学研究中国古玻璃艺术提供了契机。 参考文献: [1]王敏.琉璃[J].上海工艺美术,1998,(03). [2]蒋玄怡.古代的琉璃[J].文物,1959,(06). [3]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潘谷西.段文杰.中国美术全集・琉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第三册. [5]李会.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初步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看了关于蜻蜓的科技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科技论文的范文 2. 关于科技论文2000字 3. 关于光的科技论文 4. 关于手机的科技论文 5. 关于科技的议论文作文

[1]朱岑郁.国内户外音乐节运营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

[2]左康秀.我国在线音乐产业的价值链[J].经营与管理.2014(06)

[3]孙武军,陆璐.交叉网络外部性与双边市场的倾斜式定价[J].中国经济问题.2013(06)

[4]余家辉.歌曲翻唱的版权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4

[5]李泉.双边市场价格理论及其产业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6]于霞.基于Hotelling模型的零售平台企业定价[J].统计与决策.2013(19)

[7]盛利.网络音乐有偿下载模式及其国内建设[J].音乐传播.2013(03)

[8]袁楠.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培养与训练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9]徐天维.黄山市屯溪区民间音乐教育传承的可行性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

[10]周加海.观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组比赛有感[D].河南大学2014

[11]武立强.山西交响乐演出市场调查与营销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12]尹隆.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媒体广告价格调整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13]王小芳,纪汉霖.双边市场的识别与界定:争论及最新进展[J].产业经济评论.2013(03)

[14]张鲁晶.大学生满意度模型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15]郑桂凤.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

[16]张效辉.外商直接投资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机理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

[17]刘文婷.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

[18]王娜仁图雅.浑善达克沙地草原畜牧业生产与气候关系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19]侯琳琦,郑晓慧.三网融合带给中国数字音乐的机遇和挑战[J].人民音乐.2013(09)

[20]JeanJ.Gabszewicz,XavierY.Wauthy.Verticalproductdifferentiationandtwo-sidedmarkets[J].EconomicsLetters.2014(1)

[21]AtipAsvanund,KarenClay,RamayyaKrishnan,MichaelD.Smith.AnEmpiricalAnalysisofNetworkExternalitiesinPeer-to-PeerMusic-SharingNetworks[J].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2004(2)

[22]JAYPILCHOI.TYINGINTWO‐SIDEDMARKETSWITHMULTI‐HOMING[J].TheJournalofIndustrialEconomics.2010(3)

[1]房婷,蒋达.音乐可视化研究[J].电影评介.2013(05)

[2]付一超,张宏,林高雅,胡志强,赵瑞瑞.音乐播放中RGB-LED混光呈现匹配研究与实现[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4(06)

[3]翟明超.浅谈色彩音乐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1(24)

[4]张宏,田春伟,林高雅,李小进,刘露.基于音频信号频谱分析的混合光效设计与实现[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3(06)

[5]黄玉豪.STC89C58RD+单片机在MP3播放器设计中的应用[J].电子产品世界.2013(06)

[6]何谐.FAT32文件系统在Cortex-M3音乐播放器中的应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3(06)

[7]翁斌.嵌入式系统中USB总线的应用[J].电子质量.2013(01)

[8]Zoranovic,AleksandarL,Stojanovic,GoranM,Malbasa,VeljkoD.DevelopmentofanMP3playerusinganMP3hardwaredecoder[J].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icalEngineeringEducation.2010(3)

[9]PeterG.Grossenbacher,ChristopherT.Lovelace.Mechanismsofsynesthesia:cognitiveandphysiologicalconstraints[J].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2001(1)

[10]李书宇.WSN在农业温室监测系统中的应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11]李欣欣.基于MPI的层次聚类算法的研究及实现[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12]林钦.基于LotusDomino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福州大学2010

[13]张雪芳.浅谈音乐心理治疗[J].北方音乐.2011(11)

[14]张龙.基于S2SH+ExtJS的市级卫生防疫部门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福州大学2010

[15]胡远涛.基于中职学校“构、分、破、锁”的多边形建模和有关渲染技术的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6]符运河.基于AX2010解码芯片的嵌入式MP3播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冯昕.智能手机美食应用信息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

[2]王兆,胡锦.从用户需求分析如何初步定义产品功能[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2)

[3]聂大安,李彦,麻广林,马涛.基于用户需求分类的同步多产品设计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06)

[4]郁宁亚.LTE基站系统安全性算法及接口的FPGA设计与实现[D].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5

[5]庄小芳.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算法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1

[6]王昆鹏.基于文化因子的互联网产品满意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1

[7]石曦.手持移动设备的界面设计模式和框架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5

[8]熊子鉴.老年消费者高端养老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

[9]陈颖.无线传感器网络自适应任务分配算法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1

[10]王钦.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与应用[D].福州大学2010

[11]周昱含.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自适应压缩传感重构算法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3

[12]张沙沙.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可用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13]黄文涛.基于用户研究的互联网产品界面设计及评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14]于晓燕.智能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

[15]殷佳丽.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儿童互联网产品界面视觉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4

[16]彭佳.基于用户体验的老年智能手机APP界面交互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17]赵文政.不同终端的互联网产品移植中的差异化设计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3

[18]程求江.基于NGID-DBSCAN算法与最小包围圆模型的基站位置分析[D].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5

[19]聂波,王绪刚,王宏安,王纲.手持移动设备中多通道交互的通用开发框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09)

[20]CermakLS,WongBM.Theeffectsofdividedattentionduringencodingandretrievalonamnesicpatients'memoryperformance.Cortex;ajournaldevotedtothestudyofthenervoussystemandbehavior.1999

[21]GoodwinKim.Gettingfromresearchtopersonas:harnessingthepowerofdata..2002

发表论文微论

书评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是一种评论性论文。作者以一本书为对象,通过介绍并评论书中的内容,展现自己的学术水平与专业知识水平。并不是随便拿一本书就可以评述的,知识门槛要求很高,需要作者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文字功底

北核微论是学术论文的,答案如下: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峡谷中步向坦途。

微论好,比较专业细致。微论,我们填词扩充一下,就是微论文,篇幅较短的微论文,又名短文,他和核心正文的区别就是字符数的不同,然后没有摘要关键词引文和参考文献。核心期刊对所投稿的文章是会有规定: 北大核心要求论文篇幅在3版以上,大概7000-1W字左右,南大核心会要求文章在1.2-1.5W字符,如果不达标,很可能就错失了一个发表的机会。 按照一个版面是2000字符的排版,1W字符大概会安排5个版面左右。这就是我们常见的论文。而微论,行文似论文,但是篇幅上没有论文那么多,通常在1个版或者2个版。

北核微论是学术论文吗是的,就是微论文,篇幅较短的微论文,又名短文,他和核心正文的区别就是字符数的不同

  • 索引序列
  • 李微论文发表
  • 李简微发表的论文
  • 李简微发表的医学论文
  • 福州大学李微发表过的论文
  • 发表论文微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