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教务处入口: 武汉科技大学是省部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和湖北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种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学校现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0.9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4.0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4.5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2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59.83万册,电子图书350.64万册。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4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000余人。校园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完善,是“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设置有20个教学学院、76个本科专业(75个本科招生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6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1个学科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拥有全职及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创新人才9人、“*”1人、“国家杰青”2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30人、湖北省“*”16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18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湖北名师工作室4个、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8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82人。“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性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学校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批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5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学生多次荣获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国际网络炼钢挑战赛冠军、FIRA世界杯机器人足球比赛冠军和“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高水平竞赛大奖。“十三五”以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累计获得国际级奖励93项、国家级奖励678项、省部级奖励983项。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8年度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排名第67位,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10多位国家队、国青队队员。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新型智库、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国际合作基地、2个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装备预研领域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4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70余项,教职工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CPCI-S等检索收录2400余篇;2007年以来获得1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数量均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学校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百强高校”,被认定为教育部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积极创新校企、校地合作,先后与宝武集团、恒大集团、鞍钢、柳钢、昆钢、中国一冶、中冶南方等30余家大型企业和武汉、宜昌、孝感、黄冈、随州、湛江等省内外有关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宝武—武汉科技大学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科技大学宜兴陶瓷与耐火材料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老河口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襄州区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恒大集团共建了“恒大管理学院”“恒大足球学院”;建有1所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直属二级医院(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立了“许家印奖学金”“科力生奖学金”“濮耐奖学金”和“首安创新奖”等12项社会奖助学金。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目前已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韩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开展了学生交换、师资互访、联合科研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奥地利莱奥本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数据中心、英国利兹大学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学校与美国桥港大学(University of Bridgeport)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合作举办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合作举办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在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工程等本科专业以及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 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20余万人。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国内外院士、著名专家学者、高级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掌门人,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学校位列2018年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第65位,2019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第36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秉持“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精神,积极传承“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钢铁品质,大力弘扬“向上向美、力行力新”的沁湖文化,主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职责,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创建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
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哪个好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都是湖北省重点高校,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两所学校都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以及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源。首先,武汉科技大学在科技领域具有非常强大的实力,以其坚实的学术背景和优质的教学质量享誉海内外。此外,学校除了致力于科技创新外,还拥有遍布全国的分校,以及在湖北省内拥有最多的组织机构。另外,武汉大学以其百年历史,传承了悠久的传统,拥有庞大的师资力量,以及国内外著名的学识资源。学校具有广泛的学科结构,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科研成果卓著。综上所述,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都是优秀的高校,两校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上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无论是武汉科技大学还是武汉大学都是不错的选择,具体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
上。根据武科大硕士研究生网站信息,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需要用知网论文检测,即知网TMLC系统,全称是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学院是我国材料与冶金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及创新。近3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9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1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300余篇。目前承担的科研课题涵盖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及地方政府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和自选项目五个大类。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不好投。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现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维普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全文数据库,投稿以后要经过审核,才能发布,投稿难,需要有一些专业知识才能发布。
简介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即第8版)揭晓,我校《武汉科技大学学报》再次入选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这是《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继2015年首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后的再次入选。
本次评审结果显示,全国高校科学技术类学报中排序前112名的学报入选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北京十几所高校图书馆众多期刊工作者及相关单位专家参加的研究项目,主要为图书情报部门期刊采购、典藏、导读等工作提供参考,于1992年首次出版,2011年更改为每3年评定一次。
您好,武汉科技大学博士待遇是按照国家规定来定的,博士待遇包括薪酬、福利、职称等多方面。具体来说,博士待遇包括:薪酬:根据国家规定,博士生的月工资为6000元/月,每年可以领取一次奖励,最高可达6000元;福利:博士生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职称:博士生可以获得教授职称,可以担任教师、科研人员等职务。总之,博士待遇是按照国家规定来定的,博士生可以享受较高的薪酬待遇和多方面的福利。
上。根据武科大硕士研究生网站信息,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需要用知网论文检测,即知网TMLC系统,全称是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本科生在进行论文发表时,可以尝试以下步骤:
可以。因为前期准备工作需要大量时间所以正规程序论文发表的时间都较长,要想快速的发表论文的同学可以找合适的代理加急发表。建议是在淘宝或者大型论文代发网找代理,这个比较靠谱,但是代理的收费比正常杂志要高,所以自己找刊物的投稿方式比较好。如果不急的同学看看以下建议,发表论文还是很简单的:开启分步阅读模式工具材料:电脑文档操作方法01期刊分为几个等级,如果对刊物等级有要求的话就得留心期刊等级,等级越高收费也越高。对网站有要求的话就需要了解所投的期刊被收录在哪些网站,清楚这些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文章类别寻找合适的刊物了,每本杂志都有自己的收稿规范,但除了收稿方向外,其余的格式要求等都是大同小异。02如果自己已经有了想发表的具体刊物但是找不到发表渠道,可以在浏览器上搜索刊物名称值得注意的是网上搜到的许多杂志社官网都是假官网!例如某一个期刊就有两个以上的假官网,搜索排名甚至排在真官网的前面,这里有个小窍门,凡是点进官网后不停跳窗口问你需不需要发表论文之类的基本都是假官网,有一些是代理网站冒充的,还有一些就是纯粹的钱了。03知道了自己所要找的期刊类别及要求后,同学们可以搜索关键字QQ群,如:学术论文。会有很多期刊的编辑在群内推送自己的刊物,找到合适刊物后需要留心推送人是否是该本杂志的社内编辑,可以打官网电话查询。找到投稿方式后,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搜索刊物名称特别提示如果是查不到的都是假刊套刊,否则刊物是合法存在的,再在刊物所注明的收录网站中查询,如果往期文章也都能查得到就说明这个刊物是靠谱正规的了。确定要在这个刊物上发表的话就可以跟编辑商量发表日期及具体事宜了。
本科生当然可以发表学术论文,只要自己有能力,有才华就可以发表。
本科生可以投到学校的校报 如果本校没有校报的话 可以咨询一下导师 如果自己有关系的话 可以投到别的期刊上
武汉科技大学教务处入口: 武汉科技大学是省部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和湖北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种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学校现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0.9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4.0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4.5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2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59.83万册,电子图书350.64万册。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4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000余人。校园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完善,是“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设置有20个教学学院、76个本科专业(75个本科招生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6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1个学科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拥有全职及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创新人才9人、“*”1人、“国家杰青”2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30人、湖北省“*”16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18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湖北名师工作室4个、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8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82人。“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性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学校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批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5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学生多次荣获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国际网络炼钢挑战赛冠军、FIRA世界杯机器人足球比赛冠军和“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高水平竞赛大奖。“十三五”以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累计获得国际级奖励93项、国家级奖励678项、省部级奖励983项。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8年度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排名第67位,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10多位国家队、国青队队员。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新型智库、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国际合作基地、2个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装备预研领域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4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70余项,教职工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CPCI-S等检索收录2400余篇;2007年以来获得1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数量均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学校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百强高校”,被认定为教育部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积极创新校企、校地合作,先后与宝武集团、恒大集团、鞍钢、柳钢、昆钢、中国一冶、中冶南方等30余家大型企业和武汉、宜昌、孝感、黄冈、随州、湛江等省内外有关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宝武—武汉科技大学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科技大学宜兴陶瓷与耐火材料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老河口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襄州区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恒大集团共建了“恒大管理学院”“恒大足球学院”;建有1所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直属二级医院(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立了“许家印奖学金”“科力生奖学金”“濮耐奖学金”和“首安创新奖”等12项社会奖助学金。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目前已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韩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开展了学生交换、师资互访、联合科研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奥地利莱奥本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数据中心、英国利兹大学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学校与美国桥港大学(University of Bridgeport)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合作举办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合作举办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在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工程等本科专业以及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 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20余万人。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国内外院士、著名专家学者、高级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掌门人,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学校位列2018年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第65位,2019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第36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秉持“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精神,积极传承“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钢铁品质,大力弘扬“向上向美、力行力新”的沁湖文化,主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职责,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创建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
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成立于2008年11月,是由原城市建设学院所属的交通运输系和机械自动化学院所属的车辆工程系合并组建而成。交通运输系的前身是1965年武汉钢铁学校的建筑机械教研室,车辆工程系的前身是1972年武汉钢铁学院的矿山机械教研室。经过几十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综合实力较强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现拥有车辆工程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其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设有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工程五个本科专业,车辆工程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下设3个系,即汽车工程系、交通工程系、交通运输系;3个实验中心,即汽车工程实验中心、交通工程实验中心、运输与物流工程实验中心;3个研究机构,即交通研究所、车辆工程研究所、物流工程研究所。学院现有教职工6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13(副教授10人,高工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含在读)19人,博士、硕士学历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80%。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富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师资队伍。近几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横向项目20多项,科研经费达421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多部,获省级及校级各类成果奖10余项,获各类国家专利1项。学院在车辆节能及污染控制、汽车新能源、交通系统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信息系统、运输与物流系统规划、绿色生产物流等领域形成了多个特色和优势方向。学院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吃苦耐劳、富于创新精神的汽车、交通、物流等方面专业人才。目前,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总人数达1300多人。近年来,学院学生先后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物流设计大赛、交通科技大赛、本田节能大赛等专业大赛,获得全国及省级各类竞赛奖20多项,其中首次参加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就获得二等奖。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思想和业务素质好、具有创新能力而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其中学院有两名应届毕业生以年薪十万元与用人单位签约。学院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开展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先后与美国阿克伦大学、日本国立千叶大学、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东风汽车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汉公交集团公司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院牢固树立“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国家、地方和行业发展及战略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综合学科优势,不断开辟新的前沿学科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创建国内知名、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学院而努力奋斗。
众所周知,SCI论文意味着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水平,于是发表SCI也成了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目标,并且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代表着其高校单位的学术水平。因此很多高校和单位为了提高自身含金量和促进自身科研水平发展,推出了许多鼓励政策。其中最直观的奖励就是——钱! 如果这还不够明确,觉得有点抽象,那我们来列举几所知名高校: 重庆大学 SCI一区/二区 0.8w 郑州大学 SCI一区 2w 武汉大学 SCI(IF≥15) 5w 浙江大学 SCI(IF≥10) 1.5w 湖南大学 SCI一区 2w …… 而这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更勿要提发一篇顶尖刊物的奖励。比如重大, 一篇CNS论文奖励高达60w! 其他如武汉大学、郑州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湖南大学等也有 50w 。 还有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科研站“招聘信息”,下面这是他们给出的奖励: 书中自有黄金屋诚不欺我。 不得不说,发一篇SCI论文给作者带来的好处还是不少的,这也是许多作者拼命想发SCI的原因。既可以展现自己的学术科研水平,又可以获得奖励,岂不是美滋滋。 在这里给自己插播一个广告~如果有想发SCI的小伙伴,也可以找我们哦~可以私信留言咨询哈。 CNS是一个英文缩写,确切说是三个刊物的名称首字母缩写,全称是cell nature science,即《cell》(细胞)、《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是国际最顶尖的三大期刊。所以CNS并不是一大类期刊,而是特指表示生命科学高水平学术杂志的这三个顶尖刊物。 《CELL》是一种美国爱思维尔(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的关于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研究发现的杂志。 《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创刊于1869年。与当今大多数科学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其它类似的杂志有《科学》和《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 《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Science》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作为我们学校来说,没有单独的稿费,但是每个人都努力发论文,因为不仅涉及到奖学金评定,并且都希望能多发一些高质量论文争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如果单要论赚钱的话,那就是发一篇A2级别的期刊,也就是C刊(文科类),在我们学校基本上可以申请到国家奖学金,不过每年要看当年整个学部的学生发文质量和比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是2万,所以如果你发了一篇C刊,你就可以挣2万。
假如发的是普通中文核心,在研一升研二评奖学金时,这个在我们学校基本上可以拿到当年的一等奖学金,因为那个时候能发论文的不多,一等奖学金是8000。但是我们学校的奖学金是抵消学费的,一等奖学金的8000刚好抵消学费,剩下的是二等奖学金只有4000,所以还需要自己再交4000的学费。有的学校是不以这些来评定奖学金,所有人都是8000,所有人都不用交学费,只需要努力发论文争取国奖。所以我们学校因为一等奖学金和二等奖学金每年也异常激烈。
所以你看,发一篇论文并不能挣多少钱,除非发的是SSCI或CSSCI,普通研究生发论文首先是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白上几年学,还有的是因为学校有要求,必须要有至少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才能毕业,最后一种就是有读博士的追求,不计较能带来什么,只管他有多少好的成果。
其实作为研究生来讲,写论文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发表了是一个成果,就像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钱不能完全衡量这个成果,带来的是一种满足。
国内期刊百分之95都是要收审稿费(50-100,只要你要审稿就得交钱,不论录用与否),如果你过了,恭喜你可以交版面费了,费用大概是省级期刊要花700-1000左右,如果是核心期刊费用大概是1500-2000左右。再来说说我发过的中文EI增刊(比较水)是通过会议发表的,费用大概是会费+版面费=3900rmb。还有一点要说明国内期刊的评判标准不单是论文水平,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你们懂得!
在双非大学一篇中科院一区的SCI论文可奖励3-5万元,而在985高校同样期刊的一篇论文也许只奖励1万元。部分冲刺“ESI 1%或1‰”学科的专业,对于论文还有额外30%的奖励提升,引用则是一次50元。
硕士生、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老师的科研奖励不同,得看学校是否有相应政策。但是,研究生发放高水平的论文后,可以评选高一层级的学业奖学金。同时,可申报学校各类奖学金,比如985高校的校长拔尖奖学金博士生特等是9.6万元/年。
论文种类
专题型
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
论辩型
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
综述型
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综合型
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