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中科院论文发表排名

中科院论文发表排名

发布时间:

中科院论文发表排名

1.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一所以基础研究为主,以国家急需和具有重要战略目标的高技术创新研究为重点,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转化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化学研究机构。

化学研究所的主要学科有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

因此,自成立以来,化学研究所已获得30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成果奖。在发表sci论文数和被引论文数方面,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科研机构前列,特别是高影响力论文数保持增长,自然指数连续五年居中科院研究所首位。

化学所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在中科院研究机构中一直名列前茅,一批重要成果应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2.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简称上海有机所)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科技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机构。它创建于1950年5月,是中国科学院首批成立的15个研究所之一。其前身是1928年7月成立的原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上海有机技术研究所现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四个重点实验室,分别是生物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组装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能源调控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有多个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的联合研究中心,如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宁波新材料创造中心等。

受中国化学会委托,上海有机所负责编辑出版《有机化学》《化学学报》《中国化学》(英文版)。

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当时的名称是“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一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与技术改造相结合,以课题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重点学科是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与分子反应动力学、现代分析化学与生物技术。

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大连化工学院于2011年10月启动了清洁能源国家实验室(DNL)的筹建工作。DNL是中国能源领域首个筹建的国家实验室,拟筹建化石能源及应用催化、低碳催化与工程、节能与环境、燃料电池、储能、氢能及先进材料、生物能源、太阳能、海洋能、能源基础与战略、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等。

因此,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自成立以来,造就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和一大批高素质的研究技术人才。20名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名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截至2018年底,两院院士1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2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奖25人。

1、论文名称:《Ti3C2Tx MXene contained nanofluids with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super colloidal stability and low viscosity》

发表刊物:《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Volume 406:126390, ISSN:1385-8947》作者(导师)

作者(导师):包志杰(邴乃慈)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2、论文名称:《Metal-organic frameworks derived CoOx/Carbon composites array for high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发表刊物:《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Volume 13:41649-41656, ISSN:1944-8244》

作者(导师):黎阳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3、论文名称:《Phase change mediated graphene hydrogel-based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 with low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for thermal management》

发表刊物:《Composi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ume 219:109223, ISSN:0266-3538》

作者(导师):杨家伟(于伟)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4、论文名称:《Highly efficient energy harvest via external rotating magnetic field for oil based nanofluid direct absorption solar collector》

发表刊物:《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Volume 6:298-307,ISSN:2096-2797》

作者(导师):王德兵(于伟)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5、论文名称:《3D porous copper foam-based shape-stabilized 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for high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storage》

发表刊物:《Renewable Energy,Volume 175:307-317,ISSN:0960-1481》

作者(导师):张宏云(汪玲玲)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6、论文名称:《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 supported form-stabl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with enhanced thermal conductivity for solar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发表刊物:《Renewable Energy, Volume 173:926-933, ISSN:0960-1481》

作者(导师):邴乃慈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7、论文名称:《Photothermal applications based on graphene and its derivatives: A state-of-the-art review》

发表刊物:《Energy, Volume 216 :119262, ISSN:0360-5442》

作者(导师):李芝静(于伟)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8、论文名称:《Optimized Output Electricity of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by Match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 and Thermoelectric Material for Intermittent Heat Sources》

发表刊物:《Energy,Volume 233:121113, ISSN:0360-5442》

作者(导师):田园园(王元元)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9、论文名称:《Ternary molten salt energy storage coupled with graphene oxide-TiN nanofluids for direct absorption solar collector》

发表刊物:《Energy and Buildings,Volume 253:111481, ISSN:0378-7788》

作者(导师):张宏云(汪玲玲)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10、论文名称:《Solvothermal growth of Nb2O5 films on FTO coated glasses and their electrochromic properties》

发表刊物:《Ceramics International,Volume 47: 9651-9658, ISSN:0272-8842》

作者(导师):禹超(祝向荣)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11、论文名称:《3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aerogel supported TiO2-x for shape-stable phase change composites with high photothermal efficiency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发表刊物:《Solar Energy Materials & Solar Cells,Volume 226:111068, ISSN:0927-0248》

作者(导师):奚少博(汪玲玲)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12、论文名称:《Significant solar energy absorption of MXene Ti3C2Tx nanofluids via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发表刊物:《Solar Energy Materials &Solar Cells, Volume 220:110850, ISSN:0927-0248》

作者(导师):王德兵(于伟)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13、论文名称:《Experimental optimization of nanofluids based direct absorption solar collector by optical boundary conditions》

发表刊物:《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Volume 182: 116076,ISSN 1359-4311》

作者(导师):汪孔祥(于伟)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14、论文名称:《Identification of Thermal Barrier Areas in Graphene Oxide/Boron Nitride Membranes by Scanning Thermal Microscopy: Thermal Conductivity Improvement through Membrane Assembling》

发表刊物:《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Volume 4:4189-4198, ISSN 2574-0970》

作者(导师):李一凡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15、论文名称:《Reducing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by a novel elastomeric polyethylene glycol/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graphene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

发表刊物:《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21,127: 105553,ISSN 0735-1933》

作者(导师):刘长青(于伟)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16、论文名称:《MnFe2O4 nanoparticles-decorated graphene nanosheets used as an efficient peroxidase minic enable the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with a low detection limit》

发表刊物:《Microchemical Journal, Volume 166: 106240-106247, ISSN 0026-265X》

作者(导师):赵雪伶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17、论文名称:《3D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 phase change composites with high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rapid heat storage and release》

发表刊物:《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Volume 0: 7710-7720, ISSN:2574-0962》

作者(导师):包志杰(邴乃慈)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18、论文名称:Graphene double cross-linked thermally conductive hydrogel with low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flexibility and self-healing performance

发表刊物:《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Volume 127: 105537, ISSN:0253-231X》

作者(导师):杨家伟(于伟)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19、论文名称:《Flexible fabric gas sensors based on reduced graphene-polyaniline nanocomposite for highly sensitive NH3 dete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发表刊物:《Nanotechnology,Volume 32:305501, ISSN:0957-4484》

作者(导师):罗贵芳(解丽丽)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20、论文名称:《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annular and flat-plat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for cylindrical hot source》

发表刊物:《Energy Reports,Volume 0: 413-420, ISSN:2352-4847》

作者(导师):张梦君(王元元)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21、论文名称:《Mulberry-likeBiVO4 architectur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hotocatalysis》

发表刊物:《CrystEngComm, Volume 23:4028-4037,ISSN:1466-8033》

作者(导师):魏剑刚(朱路平)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22、论文名称:《Sisal-like Sn2+ doped ZnO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synthesis, growth mechanism,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hotocatalysis》

发表刊物:《CrystEngComm, Volume 23: 7314-7323, ISSN:1466-8033》

作者(导师):王小雨(朱路平)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是前6%。前5%是一区,6%-20%是二区,21%-50%是三区,发表在一区、二区的sci论文往往认为是该学科领域含金量高的成果。TOP是指某一类事物前几或者前一百或前任一数字的排名。

中科院发表论文的学科排名

中国计算机科学发论文最多高校揭晓,清华、浙大、上交大前三

最近,《2017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发布,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的论文发表数量、创新人才数量双双排名全国第一,华中科技大学高被引数量第一。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排前三。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排前三。

具体到计算机科学: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

这份报告是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发布。

数据来源与评价指标

本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数据时间段为2007.01.01-2017.2.28(十年)。

为了更好地识别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报告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下载了高被引论文的题录数据。

第一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中 AF 字段中的第一位。第一作者机构是 C1 字段中第一作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通讯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题录数据中RP字段的作者。通讯作者机构是RP字段中作 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机构可能有多个,数据处理中,报告按照顺序只采用第一机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因在一项研究中的主导作用而被视为主导科学家。对于主导科学家的重名问题的处理依赖于一项发明专利技术“一种面向英文文献中中国作者的姓名消歧方法”。

截至 2017年2月28日,中国大陆共有209 所高校至少有一个学科入选 ESI 前1%高被引学科。本报告对于中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仅限于这 209 所高校。

报告内容分为“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和“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两部分。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1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2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总体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于 2012 年,2012 年之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未计入其中。另外,因大量署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第一机构并非中国科学院大学,因此,主导论文数量较少。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入前十。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4、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清华发论文最多,华中科大高被引最多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中,计算机科学在国际成果规模、高被引论文、创新人才数量三个维度进行的评价。

1、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报告的课题组负责人李江教授介绍,此次《报告》的发布除了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各高校、社会组织参考的同时,也能够激励高校从高水平成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三个维度考虑发展方向和策略。

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我会做!~

工学是指工程学科的总称。 学科专业包含:仪器仪表、能源动力、电子信息、电气信息、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轻工、纺织、航空航天、力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公安技术、植物生产、地矿、材料、机械、食品、武器、土建、水利、测绘、环境与安全、化工与制药等专业。相对来说,材料、食品、化工与制药等的一区期刊会多一些,自然这些学科也就更容易发表SCI期刊

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 以下四个考试级别,通过一级才能拿到2级证书,后面的依次类推,但可以同时报考多个级别,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所有级别证书均无时效限制,三、四两个级别的成绩可保留一次。考生一次考试可以同时报考多个科目

中国医院骨科论文发表排名

全国著名骨科医院有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等,推荐如下:

1、北京积水潭医院

北京积水潭医院是创伤骨科医疗、科研、培训基地,创伤骨科的权威医院,其脊柱外科、创伤骨科、矫形骨科、手外科、小儿骨科、骨肿瘤科、运动医学科和烧伤科的医疗技术居世界及国内领先水平。

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全军重点学科、全军重点实验室及全军骨科研究所。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外科、骨肿瘤外科、运动医学及骨科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全国、全军骨科界及学术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创建于1958年,五十多年来,历经几代专家的艰苦创业和辛勤耕耘,该院骨科已经发展成为学术地位居国内领先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运动医学、脊柱外科更是业内权威。

4、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

其国内领先的特色学科项目包括断肢再植,手指再造、手再造、皮瓣及组合皮瓣等显微外科技术,股骨头缺血坏死治疗,骨盆及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人工关节置换等。

5、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消化内科中心,北京市重点学科,亚太消化内镜培训中心等。

扩展资料

区医院体检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体检时间:每天上午7:30-11:30。

2、体检前注意事项:体检前一天的白天和晚上应清淡饮食,正常作息,体检当日清晨,请空腹禁止喝水,进行抽血及上腹B超(慢性囘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者可正常服药);如进行下腹B超,检查前需饮水3-5杯

3、核实和验证身份:需携带您的身份证、以便前台工作人员对您的身份进行核实和验证。

4、体检手续办理:为了全面评价体检结果,请逐项、正确(字迹清晰)地填写个人情况表,不得漏项。必须填写囘真实姓名及联系方式,确保体检结果出现问题(如发现重大疾病等)时,能及时通知到您,否则影响诊治责任自行承担。填写后,请将表交于前台,领取导检单。

全国最好的骨科医院是北京的积水潭医院,骨科实力比较强的医院,包括北京大学积水潭医院,北京301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等。

北京积水潭医院 北京大学三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301医院 协和医院。以上是我国著名骨科公立三甲医院。

骨外科所看的疾病是非常多的,第一方面,从骨质方面来说,包括四肢的骨折,骨盆的骨折,脊柱骨折及脱位,四肢关节脱位以及骨肿瘤。第二方面,外周神经的疾病治疗,包括上肢的所有神经和下肢的所有神经的病变以及断裂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第三方面,包括肌肉的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第四方面,软组织包括肌腱、肱骨外上髁炎等无菌性炎症的腱性组织的诊断和治疗。第五方面,包括皮肤缺损、组织外漏等治疗。

化学论文发表科研院所排名

1.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一所以基础研究为主,以国家急需和具有重要战略目标的高技术创新研究为重点,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转化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化学研究机构。

化学研究所的主要学科有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

因此,自成立以来,化学研究所已获得30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成果奖。在发表SCI论文数和被引论文数方面,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科研机构前列,特别是高影响力论文数保持增长,自然指数连续五年居中科院研究所首位。

化学所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在中科院研究机构中一直名列前茅,一批重要成果应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2.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简称上海有机所)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科技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机构。它创建于1950年5月,是中国科学院首批成立的15个研究所之一。其前身是1928年7月成立的原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上海有机技术研究所现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四个重点实验室,分别是生物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组装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能源调控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有多个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的联合研究中心,如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宁波新材料创造中心等。

受中国化学会委托,上海有机所负责编辑出版《有机化学》《化学学报》《中国化学》(英文版)。

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当时的名称是“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一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与技术改造相结合,以课题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重点学科是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与分子反应动力学、现代分析化学与生物技术。

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大连化工学院于2011年10月启动了清洁能源国家实验室(DNL)的筹建工作。DNL是中国能源领域首个筹建的国家实验室,拟筹建化石能源及应用催化、低碳催化与工程、节能与环境、燃料电池、储能、氢能及先进材料、生物能源、太阳能、海洋能、能源基础与战略、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等。

因此,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自成立以来,造就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和一大批高素质的研究技术人才。20名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名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截至2018年底,两院院士1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2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奖25人。

1、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

2、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它创建于1950年5月,是中国科学院首批成立的15个研究所之一。其前身是1928年7月成立的原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49年3月,当时的名称是“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是中科院所属的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

5、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国立研究机构。

6、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及产业化于一体的一所综合性化学研究所。

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有较长的创建史,前身是1928年创建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8、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的化学研究所是我国最重要的化学研究机构之一。

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资源所成立于1999年。

10、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是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是全球八大高能物理研究所之一。

中科院发表论文署名

中科院明确“三禁止四不得”学术论著署名行为

中科院明确“三禁止四不得”学术论著署名行为,不久前,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列出了七类学术论著署名负面行为。中科院明确“三禁止四不得”学术论著署名行为。

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日前发布《关于规范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行为清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列出7类学术论著署名负面行为,再次强调“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

这是中科院继2018年发布《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之后,再次为倡导在科研实践中的诚实守信行为,向中科院全院发布学术论文署名规范。

《通知》提到的负面行为清单内容包括:禁止冒用作者署名、虚构作者署名。禁止无实质性贡献的人员参与署名。禁止荣誉性、馈赠性、利益交换性署名或夹带署名。禁止未经所有作者一致同意就确定署名顺序(学科和期刊另有规定的除外)。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等。

《通知》明确,为落实“零容忍”要求,中科院科研人员出现清单所列行为时,将由相应第一责任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调查,并根据具体事实和相关情节予以认定和处理,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终身追责。

日前,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行为清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列出了七类学术论著署名负面行为。

负面行为清单内容包括:禁止冒用作者署名、虚构作者署名;禁止无实质性贡献的人员参与署名,禁止荣誉性、馈赠性、利益交换性署名或夹带署名;禁止未经所有作者一致同意就确定署名顺序(学科和期刊另有规定的除外),论著被期刊编辑部通知接收后,所有作者不得再任意修改署名顺序;不得违反署名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时的必要性原则而罗列过多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也不得因为有多个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而拒绝承担对整篇论文的责任;不得因作者所属机构变化而随意变更论著工作主要完成机构,不得虚构、伪造作者所属机构,不得把论著非完成机构作为署名单位;不得使用非正式联系方式作为论著作者的`联系方式,例如使用公众邮箱等社会通讯方式作为联系方式;不得故意排斥有重要贡献的科研工作者参与署名。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

通知同时指出,中科院科研人员出现清单所列行为时,将由相应第一责任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调查,并根据具体事实和相关情节予以认定和处理,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终身追责。

这是中科院继2018年发布《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之后,再度为倡导在科研实践中的诚实守信行为,而向中科院全院发布的学术论文署名规范。

身为研究生,辛辛苦苦做了几年实验,最后的成果却与自己无关;与导师合作课题,从头到尾出工出力,到头来却连名字都无法出现……一直以来,种种侵害学生学术署名权益的现象,都是不少高校研究生心中的“隐痛”。在“导师-学生”这组二元关系中,学生往往居于弱势。个别品行不端的导师,把学生当成免费的“学术外包工”。受其影响的学生往往缺乏有效维权途径,甚至因为害怕在毕业、求职中被“穿小鞋”而保持沉默。

2月18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院科研道德委员会日前发布了《关于规范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行为清单的通知》。《通知》列出7类学术论著署名负面行为,其中第7条专门针对侵犯学生署名权的行为作出了规范。《通知》要求:中科院科研人员“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一旦有人出现负面清单所列行为,将由相应责任单位开展调查,根据具体事实和相关情节予以认定处理,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终身追责。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出台的规定,虽然只能约束归其管理的科研人员,但对中国学术共同体无疑具有一定的引领意义。侵害学生署名权能被专门列入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清单,并强调“终身追责”,说明在中科院看来,这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严重的学术不端。

科研体系中,在校研究生人数虽多,但经验、学识普遍有待磨砺,将来也未必会留在学术圈里,其贡献占比也许有限。但是,即便学生干的只是重复实验、搜集资料、整理文献之类的“力气活”,他们的智识劳动成果也应得到充分尊重。对一篇论文、一部专著、一个项目而言,哪怕再小的贡献,都理当被尊重、被认可。

那些侵犯学生署名权的导师,要么是蓄意要把学生的功劳据为己有,要么是根本不把学生的贡献当一回事。前者的本质与剽窃无异,而后者则充满了导师因手握权力而产生的傲慢。不论出于何种动机,这种行为都应受到学术共同体的一致唾弃。由各个学术机构出面,主动表明严惩不贷、追责到底的态度,不仅能对科研人员形成震慑,压住别有用心者的念头,也能鼓励那些受到侵害的学生勇敢站出来,采取行动积极维权。

在一些情况下,能否在特定学术成果中署名,可能关系到研究生的前途去向,也可能对其经济利益有较大影响。这时,如何为学生署名、如何确定署名顺序,绝不是随口一说就能糊弄过去的事。也有一些时候,学生与特定作品没有太多利益牵涉,但即便如此,能否堂堂正正地在学术成果中署上自己的名字,依然关乎学生的人格与尊严。为了保护学生的实际利益,加强对学生署名权的保障意义重大。如今,中科院出台规定,对此作出明确规范,各大学术机构不妨适时跟进,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2015学术论文署名格式规范标准一般学术性期刊中将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并采用如下格式: (作者工作单位名称及地名 邮政编码 ) 一个作者下写下一个地址。在论文发表前,如果作者换了新地址,则应在脚注中写上新地址。两个以上作者,应按编写作者名单的序列,编写每个作者所在地址。必须提供邮政编码。除非科学家希望隐名发表(或尽可能保密),否则,必须提供作者的全名和地址。作者姓名可以是真实姓名,也可以是笔名。作者工作单位应写全称,例如“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不能写作“中科院地球所”。工作单位地址应包括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投稿前可参阅杂志的“作者须知”或近期发表论文署名的写作惯例。一般来说,科学杂志不在作者的后边印上学衔或头衔,可在篇首页地脚标注第一作者的性别、年龄和技术职务等信息。作者名单中的排列顺序原则是根椐作者对实验研究所作出贡献大小的顺序排列。在起草论文之初,要确定论文的署名。列为作者得征得本人同意;本人不知道,则不能列为作者。作者过多对科技文献检索产生不利影响。 过去,有些杂志要求按字母顺序排列作者名字;一个实验室的领导,不管他是否参加了实验工作,常把他作为论文的作者而编入作者名单中,并且,往往排在末尾。这样一来,作者名单中排在末尾的位置就成为最有名望者的位置。目前普遍盛行把资望较高的或者最早倡导这项研究工作的作者作为第一作者。认为实验研究中大部分或全部工作是由第一作者完成,这已是普遍接受的做法了。另一种趋向是资望较深的科学家很重视年轻的合作者或研究生,把他们放在作者名单的首位。 3.5 中国作者外文稿件的正确署名方法 国内作者向外文期刊投稿署名或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1982年,ISO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专有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中国人名属于专名,译成外文必须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译成外文时,姓氏和名字分写,姓和名开头字母大写,姓在前,名在后,可以省略调号。例如郭守敬(元代天文学家)译成外文:唯一正确的拼写法:Guo Shoujing。不正确的拼写法主要有:GUO SHOU JING,Guo Shou-jing, Guo,Shoujing,Shoujing Guo。 ;

  • 索引序列
  • 中科院论文发表排名
  • 中科院发表论文的学科排名
  • 中国医院骨科论文发表排名
  • 化学论文发表科研院所排名
  • 中科院发表论文署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