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赵凯华发表国际论文

赵凯华发表国际论文

发布时间:

赵凯华发表国际论文

赵凯华,男,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兼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等。1930年5月2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 。父亲赵乃抟和母亲骆涵素都是官费留美学生。翌年父母携他回国。归国后,赵乃抟先生任北京大学经济系研究教授兼系主任(1931—1949)。母亲骆涵素女士为中国第一代营养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凯华先生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0年毕业,留校任教。1958年获苏联的副博士学位回国。赵先生大学毕业后,即开始了他长达60年的大学基础物理教学生涯,赵先生热爱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钻研。由于赵先生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宽广,他的讲课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严谨、精炼,又生动、优美。听过他的课的学生,都觉得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与陈熙谋编著的《电磁学》和与钟锡华编著的《光学》二书,都获得1987年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获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从90年代中期开始,赵先生以10 多年的时间,作为主要作者与合作者编写了《新概念物理学》共5卷:力学卷、热学卷、量子物理卷(以上三卷与中山大学罗蔚茵教授合作)、电磁学卷(与陈熙谋教授合作)和光学卷。《新概念力学》(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获1997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新概念物理》获1998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5年,赵先生牵头的《电磁学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鉴于赵先生为我国大学基础物理教育做出的重大贡献和取得的突出成就,为表达全国从事基础物理教学的老师们对赵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深切谢意,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于2008年授予赵先生“物理教学杰出成就奖”。1983到1990年,赵先生继虞福春教授之后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他长期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两届,1991-1999)和所属的教学委员会主任及名词委员会主任(三届,1991-2003),又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委员、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1994年主持了由中国物理学会承办的第2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他主持制定了新版《物理学名词》(1991年和1996年),主编了《英汉物理学词汇》,继老一辈物理学家王竹溪等之后,为我国物理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化作出重要贡献。赵先生还前后三届担任IUPAP下属ICPE的委员,为中外物理学教育的交流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多次出国参加IUPAP的会议和ICPE及其支持的各种物理教育会议。他还组织和推荐了一些外国优秀物理教材的引进和翻译(如A. Hobson的Physics: Concepts and Connections和G. Marx主编的匈牙利高中学物理教材)。

则麽多加点分吧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概念之沿革什么是“物理学”?这是科技史,尤其是物理学史不可回避的一个十分基础的课题。近年来物理学概念内涵之演变引人关注,对这方面的了解将会给教授者、学习者一定的指导和启示。1、物理学概念的西方源起 “物理学”(即英语里的“physics”),最早始见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该书的中文译者张竹明先生指出:这本“《物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界为特定对象的哲学。它不同于我们现在的物理学,但却包括了现在的物理学,也包括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等在内,总之,涉及整个自然科学,它只研究自然界的总原理,是自然哲学”[1]。鉴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方面的错误结论,所以1949年因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学说而声名大震的美籍前苏联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曾指出: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领域中最重要的贡献也许只是创造了这门学科的名字,”这个词由古希腊“自然”一词推演而来[2]。2、中文“物理学”一词的来源 1900年,日本人藤田丰八把饭盛挺造编写的《物理学》译成了中文,由当时上海江南制造局刊行。这本书是我国第一本具有现代“physics”内容的称为“物理学”的书。 如此说,并非1900年以前中国就没有“physics”.东方的包括中国的近代科学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实际情况是从西方传到中国远比传到日本还要早.不过1900年以前,我国译述西方物理学著作没有采用“物理学”的译法,而是多译为“格物学”或“格致学”.如1879年美国人林乐知将罗斯古编写的一本物理书翻译成汉语并命名为《格致启蒙》,其中第二卷为格物学;188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英文名Martin,1888年曾来中国传教,接触中国古代文明后曾提出“丁韪良猜测”:中国的“元气说”曾影响过笛卡尔提出“以太”漩涡说)也将一本物理书译为汉语,名字为《格物测算》.另外,国内1886年有译著《格致小引》,1889年又有《格物入门》出版。 大量史料表明:“格物学”或“格致学”就是“physics”的早期汉语意译.这两种译法是“格物致知”一词两种形式的缩写。“格物致知”一词源于儒家“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的思想. 应该强调的是,日本学者指出:“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近世中国的汉译著述成为日本翻译西洋科学译字的依据.”[3]日本早期物理学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说:“在我国最初把‘physics’称为‘穷理学’.明崇祯年间一本名叫《物理小识》的书,阐述的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医药等方面.早在宋代,同样内容包含在《物类志》和《物类感应》等著述中,这些都是中国物理著作的渊源.”[3] 2002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仍有学者认为将“physics”译为“物理”不如译为“格物”或“格致”更符合汉语文化.但是“物理学”一词毕竟被中国人所逐渐接受,1902年京师大学堂在格致科下设物理学课目,1912年改格致科为理科,下设物理门.同年金陵大学设物理学课目,191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陈幌编写的《物理学》,这是第一本国人命名为《物理学》的“physics”著作。可见我国用“物理学”译“physics”还是较晚的,1900年在德国普朗克已经提出了能量量子化假说,标志着物理学跨人了现代的大门,量子力学的序幕已经拉开.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国“物理”一词出现并不晚,不过含义不同于“physics”。明代吕坤(1536一1618)著有《呻吟语》,其中卷六第二部分名为“物理”,大体是有关物性学的,并用以引申一些关于人文及世界的观点.宋代朱熹(1130一1200)等人常用“物之至理”或“物理”一词.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引用唐代杜甫《曲江二首))中的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来说明物理一词在盛唐时即已出现[4]。其实在中科院哲学研究所和北大哲学系编著的《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中华书局)“两汉一隋唐”部分中就记载了三国时吴人杨泉曾著书《物理论》,是研究和评论当时有关天文、地理、工艺、农业及医学知识的著作。更久远的有,在约公元前二世纪成书的《淮南子·览冥训》中就有:“夫隧之取火于日,慈石引铁,葵之向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论,不足以定是非”之论述.中国古代的“物理”,应是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3、关于“物理学”的一般传统认识 一般的物理学教材或辞典手册大都这样介绍: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及物质基本结构的学说。具体地说,按所研究的物质运动形态和具体对象,它涉及的范围包括:力学、声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以及对气体和液体的研究等.物理学包括实验和理论两大部分,经过实践检验被证实为可靠的理论物理包括:理论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当然这些理论也只能是相对真理,有各自的局限性.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各种专门问题,使物理学中各种新的分支不断涌现和形成如流体力学、弹性力学、无线电电子学、金属物理学、半导体物理、电介质物理、超导体物理、等离子物理、固体发光、液晶及激光等。一些边缘学科也随物理的广泛应用而陆续形成如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天体物理及海洋物理等等. 作为一门学科,物理学之存在须以以下几个要素为前提: 1)一种描述性的通过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理解和说明自然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建立在两个信念之上:其一是自然有可以被人们认识和理解的理性规律.“相信世界在本质是有秩序的和可以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爱因斯坦语);其二相信自然是实存的,且具有近恒常性而不是唯心主义的迷梦或理念世界的幻影. 2)存在一种与上述自然观相适应的定量方法系统来处理现象,尤其允许可近似量化处理.具体而言就是公理化的逻辑与具有实用可操作性的数学体系,它可说是科学理论的骨架. 3)重视实验,既把实验看成理论的来源,又看成审判理论的法官.如果没有实验这一要素,科学即使能诞生往往也只能是一个封闭的理论构架,虽自身可能逻辑自洽,但因缺乏证实或证伪机制而易流于玄想并丧失进一步发展的生命力.4)社会和文化的需要.4、《物理百科全书》关于“物理学”的解释 美国麦格劳一希尔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第5次出版由帕克主编的《物理百科全书))(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书中关于物理学的主要观点如下: 物理学在以前称为自然哲学.物理学涉及自然的某些方面,它们可以通过一种基本的途径,即依据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定律来加以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特殊学科从物理学中分了出来,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典型的分化论,本文作者注).在此过程中,物理学保持着它的本来面目:理解自然界的结构和解释自然现象。 物理学的最基本部分是力学和场论。力学涉及质点或物体在给定力作用下的运动.场物理学则涉及万有引力场、电磁场、核力场以及其他力场的起源、本质和特性.力学和场论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理解科学上所提出的自然现象的最基本途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这两个方面理解全部自然现象。 物理学的较古老的或者称经典的分法,是以自然现象的某些一般类型为基础的.当时,对于这些自然现象是已经知道特别适合于应用物理学方法来研究的.按照这样的分法,计有经典力学及其分支天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弹道学;热学和热力学;气体运动论和统计力学;光学、声学;电学和电磁学.这样的分法现在都还通行,但其中有许多越来越有被列入应用物理学或技术的分支的趋势,越来越不属于物理学本身的固有的分支了。 数学物理学用数学来研究物理现象,它包括所有各门物理学中较数学化的部分以及统计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和场论的绝大部分内容.通常在数学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之间所作的区别是:对于后者,虽然形式上也全都是数学,但它被认为是更接近于实验物理学的.然而,不论是数学物理学还是理论物理学都不可能真正与实验物理学分开,因为一个对自然的完全理解,只有同时应用理论和实验才能得到。 在物理学的各个领域内,其特点与其说是取决于所涉及主题的内容,还不如说是取决于对所探索内容的理解的精确性和深度.物理学的目的是通过数学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它的结构和行为要尽可能广泛地复现整个自然界.其他科学只满足于用本门学科的特殊局限概念来描述和联系各种现象,而物理学则总是探索着把对同一现象的理解,作为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而纳入作为整体的自然界的基本统一结构.按照这样的目的,物理学的特色就在于:精密的仪器设备、精确的测量以及通过数学来表达所得到的结果。 《物理百科全书》的这种特色说显然有问题,既言特色就该是独具的,可你能以此区分物理与化学吗?化学家赫许巴赫的高论有助于我们在一定意义上区分理化: “典型化学家高于一切的愿望是理解为什么一种物质和其他物质行为不同;而物理学家则通常期望寻找超出特定物质的规律.”5、朝永振一郎关于“物理学”的见解朝永振一郎(1906一1979)是日本理论物理学家,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贡献获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7年10月是日本数学物理学会成立100周年,在纪念大会上,朝氏以“什么是物理学”为题目作了一个报告[5].但他只讲了几段物理学历史及物理学与技术的关系,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至少从汉译文看来如此).他说:“不过依我看来,物理学以像模像样的自然科学形式出现,似乎是在开普勒、伽利略、牛顿时期才开始的.”开普勒主要研究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与开普勒不同伽利略则研究地上现象.牛顿将两人的成果集中起来再进行深人研究,建立了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朝氏认为现代物理学的性质有二:第一,采用观测或实验方法;第二,用数学来表达定律. 他认为我们要用物理学来了解存在于自然深处的规律,这个思想在考虑什么是物理学时不可忽视.朝氏强调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使自身范围扩大了,由力学发展到光、热、电磁、原子和分子等方面甚至连化学等也纳人了物理学范畴.有重新统一一切现象、整合一切学科的趋势,我们不妨与分化论相对称之为统一论.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也有一句名言:“一切科学要么是物理学,要么是集邮术.”[6]这可以看成物理学大统论的最简洁的定义说明.6、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以上的观点虽有不同,但都不违背牛顿的说法:“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和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7]就是说科学的目的是发现客观的与人无关的自然规律或真理.这种思想在微观领域受到了冲击. 在这种领域,观测对现象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因此以玻尔(N.Bohr)、海森伯(w.Heisenberg)为代表的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断言:认为物理学的任务是去发现自然界是怎样的是错的.物理学涉及的是关于自然界我们能说什么.“描述自然界的目的不在于提示现象的真实本质,而只在于尽可能远地把多种多样经验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追溯出来”(玻尔)[8];“自然科学不是自然界本身,而是人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一部分,因而就依赖于人,有人的烙印”(海森伯)[8];“当你寻求生活的和谐时,你必须永远不要忘记,在生存的戏剧中我们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玻尔)[8].显然量子力学的科学观与其前物理相比出现了巨大的变化.7、“未来我们选择怎样的物理学?”一文的相关思想S.M.Gruner和J.S.Langer在1995年第12期《Physics Today》以“未来我们选择怎样的物理学”为题发表了文章,认为物理学概念的演变就是被定义得越来越狭窄了.为了拯救物理,如今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定义不是根据那些特定的专业和领域,而是基于那些不同时期和不同研究活动结合为科学家共同体的一组概念工具.分别是: l)在一组核心学科方面接受过高级训练.目前这些学科有力学、电学、磁学、热力学、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等. 2)掌握了研究物理现象所使用的定量方法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3)有较强的抽象能力和打破常规的勇气和精神、能超越特定研究对象的洞察力和对问题本质的把握. 这些概念化工具比其他任何特征和标准更能使物理学家区别于其他科学家.最能体现物理学家与其他科学家不同的地方,不在于他们所涉及的领域,所研究的问题,而取决于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所寻求信息的特征.天文学家研究脉冲星,生物学家研究生命系统,物理学家对二者都关心,因此这两者都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8、赵凯华先生的观点纵观20世纪物理学研究对象的扩展,从宏观到微观,从传统的物理过程到化学过程(量子化学),从无生命的到有生命的……从不同角度看,学科既有分化又有统一整合,分化论与统一整合论都有道理都有事实依据,二者绝不是非此即彼、誓不两立的关系.由于统一与分化学科得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分化标志着科学局部发展的成熟,统一整合标志着科学整体认识上的深入.但也正由于统一与分化,使得现在很难用传统的眼光来界定什么是物理学。一位外国物理学家风趣地自问自答:What is physics?Physics is what physicists do.按逻辑,人们应继续问:what are physicists?答案可借鉴上面提到的Gruner和Langer关于物理学家共同体概念给出. 赵凯华先生说[9]:“我想给这句话加个注解.物理学家所作的研究怎样才算得上是物理工作?论文能为国际上公认的物理杂志或物理学术会议所接受,可算得是一条充分条件”1995年在我国厦门召开了第19届国际统计物理大会.大会的论文摘要中出现了按传统的观念不像物理名词的词汇,如细菌生长、生物进化、生物膜、轮轴藻细胞、细胞色素C、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红血球、心率、鸟儿为什么一起飞、免疫网络、曲折的河流、神经网络、沙堆模型、交通流量等等.“可见,今天已不可能再用研究对象来界定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所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物理学代表着一套获得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把这套方法运用到什么问题上这问题就变成了物理学.”[9]这与Gruner和Langer的观点在精神上是相似的. 诸年来还有另一现象影响着人们对物理学看法的改变. 现在有不少物理专长人才毕业后不搞物理这就要求物理学必须相应有所改变.1996年国际大学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召开.大会发布的统计数据表示,在美国有超过60%的物理专业毕业生进人了各工业部门,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中有超过2/3的人不从事物理方面的工作,英国的统计数字大体与美国相似.在我们国内也存在这一现象按传统看法这是“用非所学”,是人才培养上的浪费.赵凯华先生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他说:“一个人学了物理学之后干什么都可以,他的物理学没有白学……在我看来,对于学物理学的人无所谓‘改行,……’[9].中国大恒集团总工程师、光电技术所所长宋菲君也说过:“有什么比掌握‘四大力学’更困难?能够掌握四大力学的人只要下功夫,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有所建树.物理学工作者特别适合于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做创新的工作.”[10]赵、宋二先生的说法,只有在打破过去对物理专业的认识,彻底树立物理学方法论的新物理观基础上才能得以正确理解.9、启示 前面的关于“物理学”的观点,有同有异,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物理学”概念的内涵己经且正在发生着演变如果说物理学过去在物质和精神上曾很好地造福于人类,各种辉煌成就的取得与物理学家的打破常规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密不可分那么,今天和明天的人们将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是一套获得、组织、运用和探求知识的有效方法,这是至关重要和更有意义的.这样的认识无论对学习物理的人还是教授物理的人都应成为其指导学习工作的原则一旦物理学方法论思想真真实实地被人们所掌握,那么学习物理的人就不再会满足于背点概念公式做几道题,而是更注重在一定的基础上对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领悟,并能在诸多领域得以应用.当然,物理方法不是空谈即能掌握的,它只能形成于良好的物理专业素质之上.这要求广大物理教师必须致力于履行素质教育.良好的物理专业素质主要体现为清晰全面准确的物理思想、扎实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较好的实验能力几个方面,简言之,即具备良好的理论素质及实验素质,且对学生打基础而言这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2002年6月20日丁肇中先生在CCTV的“东方之子”栏目中说得好:“在学校成绩好,就做理论;动手能力强,就做实验.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很多成功的实验物理学家都精通理论,做实验最重要的是找题目,动手能力、做法是次要的”另一方面,物理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往往也具有扎实的实验基础。牛顿做过许多著名的实验,爱因斯坦读大学时也曾用很大精力做实验,这对他后来获得巨大的理论成功至关重要.“物理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是一门久经考验的科学,是一门伟大而艰巨的科学,那些昙花一现的理论、学说和物理学是无可比拟的,那些在改革浪潮中用蛊惑人心的语言装饰起来的雕虫小技更是不值一提,物理学的发展就像宇宙演变一样永不止息[11]。 这话感情色彩较浓,但不无道理.

力学论文世界上有确定的东西吗?正如大家所知,1927年3月,海森堡在《量子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的知觉内容》论文中,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另一种测不准关系,海森堡认为,科学研究工作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时,会遇到测量仪器是宏观的,而研究对象是微观的矛盾,在微观世界里,对于质量极小的粒子来说,宏观仪器对微观粒子的干扰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无法控制点额,测量的结果也就同粒子的原来状态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微观系统中,不能使用实验手段同时准确的测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由数学推导,海森堡给出了一个测不准关系式: 。对于微观粒子一些成对的物理量,在这里指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愈确定,则另一个就愈不确定。所谓测不准关系,主要是普朗克常量h使量子结果与经典结果有所不同。如果h为零,则对测量没有任何根本的限制,这是经典的观点;如果h很小,在宏观情况下,仍然能以很大的精确性同时测定动量与位置或能量与时间的关系,但是在微观的场合就不能同时测定。实验表明,决定微观系统的未来行为,只能是观察结果所出现的概率,测不准关系已经被认为是微观粒子的客观特性。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关系后,立即在哥本哈根学派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泡利欢呼“现在是量子力学的黎明”,玻尔试图从哲学上进行概括。1927年9月,玻尔在与意大利科摩召开的国际物理学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互补原理”,用以解释量子现象基本特征的波粒二象性,它认为量子现象的空间和时间坐标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不能同时在同一个实验中表现出来,而只能在互相排斥的实验条件下出来不能统一与统一图景中,只能用波和粒子这些互相排斥的经典概念来反映。波和粒子这两个概念虽然是互相排斥的,但两者在描写量子现象是却又是缺一不可的。因此玻尔认为他们二者是互相补充的,量子力学就是量子现象的终极理论。“互补原理”实质上是一种哲学原理,称为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30年代后成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波恩称此为“现代科学哲学的顶峰。”1927年10月在布鲁塞尔第五届索尔卡物理学会议上,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为许多物理学家所接受,同时也受到爱因斯坦等一些人的强烈反对。爱因斯坦为此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理想实验,企图超越不确定关系的限制来揭露量子力学理论的逻辑矛盾。玻尔和海森堡等人则把量子理论同相对论作比较,有利地驳斥了爱因斯坦。1930年10月第六届索尔卡物理学会议上,爱因斯坦又绞尽脑汁提出了一个“光子箱”的理想实验,向量子力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光子箱的结构很简单,一个匣子挂在弹簧称上,一个相机快门一样的装置控制匣子内光子的射出。每次射出光子的时间由快门控制,弹簧称上可以读出整个盒子因光子出射而减少的质量,根据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质能关系: 得出光子的能量,这样原则上时间和能量不存在不能同时确定的问题。 据说玻尔看到这个装置登时口吐白沫,经过紧急抢救时的输氧加上彻夜的苦思之后,玻尔终于搬来了救星,呵呵,那竟然是爱因斯坦本人的广义相对论。发射出光子后,光子箱的质量减少纵然可以精确测出,然而弹簧秤收缩,引力势能减小,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箱子中的时钟会走慢,归根到底时间又是不确定了。 这次轮到爱因斯坦吐血三天了,他费尽心思找来的实验居然成了量子力学测不准关系的绝妙证明,还被玻尔等人堂而皇之的载入他们的论文之中。 既然在微观状态下,存在测不准关系,那么在宏观状态下,还存在测不准关系吗?这个我们应该能得出结论:当然存在测不准关系。我们做实验的时候,一旦到了处理实验数据就要同时算出相应的不确定度。这是为什么呢?测量结果都具有误差,误差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科学实验和测量的过程之中。任何测量仪器、测量环境、测量方法、测量者的观察力都不可能做到绝对严密,这就使测量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有误差产生。因此,分析测量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尽可能可消除其影响,并对测量结果中未能消除的误差做出估计,就是物理实验和许多科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是,我们只能尽力减小误差,却不能消除它。从上面可以看得出,世界上是不存在测得准的东西的,正所谓世界是辩证统一的,事物是相互影响的,既存在相对性,又存在绝对性。事物的测不准关系,就因为它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某某物重多少,高多少,等等看似绝对的数据其实是相对的。在某一个时段里,物体趋向于某个值的概率最大,因而我们就把这个值称作在这个时段里的相对准确值,它本是使不可能测准的。事物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作用,因而又由于相互作用是具体的,因而是有限的,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而本体则是抽象的,因而是无限的,并不具有任何确定的认识意义。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确定的东西。参考文献:张三慧,《大学物理学<量子物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二版34页35页李士本,张力学,王晓峰《自然科学简明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68页.72页黄理稳,李学荣《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136页全林,《科技史简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213页,214页周建,《没有极限的科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102页吴平,《大学物理实验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4页

赵凯华发表论文

你要了解就把高中物理化学看看,再多看一些科普读物,或者百度百科,对付科幻小说足够了。时间简史不推荐,没量子力学基础,看懂不太可能。另外,我上初中的时候科普主要靠的是一本杂志《Newton科学世界》,看了五六年吧。里面有很多提到理论的部分,但是不涉及计算。你也可以看看。

什么是物理 这是一个十分基础的问题。翻开任何一本物理教科书,都不难找到这样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但这只是对于物理这门科学在学术意义上的一种界定。而我们所面对的“物理”,它同时又是一门课程,于是就有必要从教育意义的层面上去进行一番再认识、再分析,以挖掘蕴含在其中的丰富内涵。 首先,物理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发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学,又是具有方法论性质、被人们公认为最重要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如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第23届代表大会的决议《物理学对社会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学是一项国际事业,它对人类未来的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驱动技术,改善生活以及培养人才。 上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为物理学的飞速发展插上了双翅,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以致于人们将20世纪称誉为“物理学的世纪”。什么21世纪呢?有一种流行的说法: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其实,这句话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21世纪是物理科学全面介入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只有与物理相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展望物理学的未来,充满着机遇与挑战。李政道先生在《物理的挑战》一文中,曾提出21世纪物理领域所面对的四大难题:为什么一些物理现象在理论上对称但实验结果不对称?为什么一半的基本粒子不能单独存在而且看不见?为什么全宇宙90%以上的物质是暗物质?为什么每个类星体的能量竟然是太阳能量的1015倍?这些问题极大地激励着人们不懈探索的勇气与热情。可以预见,一旦拨去这几朵笼罩在物理天空中的乌云,物理学将会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前景。 其次,物理又是一种智能。 诚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玻恩所言:“如其说是因为我发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含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物理学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在于它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还因为它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正因为如此,使得物理学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智能的结晶,文明的瑰宝。 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反过来,却从未发现有非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十分尖锐地指出: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当今,物理学的触角已经伸向众多领域,并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就,以至我们很难再用传统的眼光去界分什么是物理学了。1995年在我国厦门举行了第十九届国际统计物理学大会,会上交流论文的涉及面十分广泛,诸如植物的花序、DNA药物系统、交通的流量、文字的存储等等,光看这些篇目,似乎都不太象是物理。什么,究竟什么是物理呢?几年前,美国《今日物理》杂志,曾就此问题向读者广泛征求意见。最后,他们推崇的答案是:物理学家所做的就是物理学。这话乍听似觉偏颇,其实不无道理。因为在今天看来,物理学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智能,“代表着一套获取知识、组织和应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把这套方法用到什么问题上,这问题就变成了物理学。”(赵凯华语) 再次,物理还是一种文化。 从广义来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同样地,物理学家在长期科学实践中所创造的大量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也就构成了物理文化。物理文化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知道,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基本研究方式就是实践,因而在客观性上表现为“真”;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它在目的性上体现出“善”;另外,物理学还在人的情感、意识等多方面反映了“美”。正因为物理学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属性,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物理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 物理学是求真的。物理最讲究实证,物理学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最基本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坚守“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正如物理学家费曼所说:“不论你的想法有多美,不论你什么聪明,更不论你名气有多大,只要与实验不符便是错了,简简单单,这就是科学”。可以说,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修正错误、不断逼近真理的“求真”史。 物理学是从善的。物理学致力于将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帮助人们不断认识自己,促使人的生活趋于高尚。这是物理学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因而物理学的本质是从善的;另外,物理学家的行为也是从善的。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和以她为代表的杰出物理学家:“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大”。他们那种严谨求实的态度、献身科学的精神,热爱人民的情怀等等,对于后人无疑是一份尤为珍贵的人文财富。 物理学是至美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说过:美是真理的光辉;罗马哲学家普洛丁又说过:善是美的本原。由此,物理学因真而美、因善而美就是十分自然的了。物理的美属于科学美,主要体现于简单、对称和统一;对称则统一,统一则简单,它们构成了物理学的基本美学准则。 翻开物理学的篇章,可以发现到处都跳动着美的音符,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创造。仅以统一性为例。当代物理学的发展,正朝着两个相反的研究方向延伸:最宏大的宇宙与最微小的粒子。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们两者并非是分道扬镳、越走越远,反倒显示出不少殊途同归、相反相成的迹象。例如,粒子物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常被天体物理学家所借鉴,用来探寻宇宙早期演化的图象;(正由于此,粒子物理学在某种意义上也被称为“宇宙考古学”。) 反过来,宇宙物理学的研究也为粒子物理学家提供了丰实的信息与印证。于是,物理学中两个截然相反的分支,就这般奇妙地衔接在了一起——犹如一条怪蟒咬住了自己的尾巴。 又如,英国物理学家狭拉克首先发现,在自然界的某些物理量之间存在着下列引人注目的关系: 宇宙半径/电子半径≈1040,宇宙年龄/强衰变粒子寿命≈1040, 氢核与电子的电力/氢核与电子的引力≈1040,…… 在上述比数中,宇宙这个最大的系统,与基本粒子这个最小系统之间,竟然珠联璧合达到了如此完美的统一,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美,一种动人心弦的壮丽的美。正是这许多美不胜收的事例,激发起人们对大自然由衷的赞叹与敬畏,难怪爱因斯坦会说:“宇宙间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于物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智能,更是一种文化。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能对自己所任教的物理作一番全方位的审视与剖析,这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使我们看到,物理原来有着如此丰富的的内涵,从而会更自觉、有意识的去挖掘和开发它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使我们看到,物理原来有着如此美好的禀性,从而会更加钟爱物理,更有激情地去从事物理教学。我以为,只有真正热爱物理的物理教师,才能做到不仅教会学生理解物理、应用物理,而且还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感悟物理、欣赏物理。 二、为什么教物理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十分根本的问题,要正确回答并非易事。笔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就经历过从“知识本位”到“学科本位”,最后又回归到“学生本位”这样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有很长一段时期,我都把物理教学的目标锁定在知识层面上,认为教物理就是要把物理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以供他们今后一生的受用。因为我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们授予学生什么多的物理知识,其中不乏象“F=ma”这类极其重要的知识,但在他们往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却很少显示出有什么直接的功用。以至过了若干年后,许多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几乎忘得一干二净,用他们的话说,“全部都还给老师了”。我为此感到深深的失落;但每当我向他们提出“高中三年岂不白读了”的反诘时,这些离开学校多年的学生,却又都会异口同声地作出否定的回答,一致认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可又说不清究竟是哪些具体知识所起的作用。我想,这大概好比晚饭,谁都不会否认吃饭对于生存的意义,然而谁又都说不清楚,吃了这顿饭究竟是在身上的什么地方长了块肉。 一位毕业已有二十余年的学生,曾与笔者聊起他“印象最深”的一堂物理课。原来那堂课讲的是重力势能。当时为了说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我曾向学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有人站在五楼的窗台上要往下跳,你说危险吗?开始大家都认为这太玩命了,后来仔细一琢磨,又全都乐了:你别往窗外跳,往窗里跳不就没事了吗?这位学生觉得这个例子特有意思,于是经久不忘;但问他该例说明了什么物理知识时,他说忘了。正当我面露憾色时,他紧接着的一番话却令人宽慰,他说:“这个例子使我懂得凡事都是相对的,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尽管这堂课所传授的物理知识,这位学生已经遗忘殆尽,但通过有关知识的学习而凝炼成的思想、方法等,却在他的心里铭刻上深深的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多年前的这堂物理课,对他不也是极有价值的吗?学生从高中毕业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将告别物理,所学的物理知识终究会被忘记,到那时再回头审视一下:物理教学留给他们的还有些什么呢?如果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不出物理所给予的才智与启迪,那将是物理教学的失败。由此看来,具体的知识通常只是作为教学的载体,在知识的背后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东西。正如我国资深科学家钱伟长教授说的:“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物理学,……. 以物理学为对象我学到了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物理学的知识有时是很有用的,但通过物理学学到的这些能力,比物理学知识更有用。”钱老在读书时就是通过“物理学”这个载体,获得了很多比物理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所以,那种将物理教学等同于物理知识教学的看法是偏面的,而以“知识本位”来确立物理教学目标取向的做法同样是短视的。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一般都会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日臻熟悉,从而格外钟爱。可能是受了这种职业情感的影响,我还一度把物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将尽可能多的学生培养成为物理学家或物理工作者”。尤其是当我从农村普通中学调入重点高中,面对的是一个个聪颖好学的学生时,这种愿望愈显强烈。但我不久就发现,其它学科的教师大概也出于各自的职业偏好,都对学生有着与我类似的期望。这样一来,大家自扫门前雪,各唱各的调,没能将各学科的分力凝聚成一股合力,实际效果当然就差强人意了。尤其令我沮丧的是,班上那些物理学习优秀的“得意门生”,日后直接从事物理专业的竟然也少之又少。正当我陷于迷惘之时,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先生的一则事例给了自己极大的启迪。当年复旦大学曾对核物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去向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核物理有关的工作,其余的都纷纷改行,活跃在金融、企业或行政等岗位上。对此,多数人都断言这是物理系的失败,而杨福家却认为这正是“复旦”的成功。因为,通过这四年本科的物理教育,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是毕业后都能很快适应各种不同领域的工作。这也印证了赵凯华先生的话:“一个人学了物理之后干什么都可以,他的物理没有白学。在我看来,对于学物理的人无所谓‘改行’……。” 经过上述曲折的认识历程,使我逐渐看清了物理教学最终目标的聚焦点,既不在知识的本位上,也不在学科的本位上,而应该落实在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本位上。 对于“为什么教物理”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设问:“如果我们不教物理,学生不学物理,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留下那些缺憾?”一种显而易见的回答是,学生将因此学不到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这话没错,但不够全面。因为除此之外,学生还将失去更为重要的,有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与熏陶,从而最终影响他们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当前,物理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每一位有教养的公民都必须懂得的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今天学习物理的目的,恐怕不是为了明天去进一步研究物理,而是有助于他去面对或决策所遇到的大量非物理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一生的文明、健康,高质量的生活奠定基础。正如《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所说的:“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为了使人们能够过一个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作准备。” 据此,对于“为什么教物理”这个问题,最确切的答案就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教。——这应该成为我们的物理教学观。 众所周知,生物基因对于生物进化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极其细微的基因差异,往往会导致生物之间的巨大差别。受此启发,有不少社会学者正致力于寻求在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哪些最为核心的要素,从而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类文化系统中的“遗传密码”。文化基因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类的进化比一般的生物进化更为复杂,它具有双重进化机制,除了生物基因进化机制外,还有文化基因进化机制。教育正是推动文化基因机制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要义,不只是文化现象的展示与诠释,而在于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物理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什么,蕴含在物理教学中的“文化基因”究竟有些什么呢?笔者以为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因为这三者是构成科学素养最基本的要素。如果将科学素养比拟为一座金字塔,什么科学知识犹如塔基,科学方法就是塔身,科学精神则是塔尖。物理教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了构建这座宏伟的科学素养之塔而添砖加瓦。换言之,物理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实现三个转化:一是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使他们知识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客观的人;二是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认识能力,使他们明白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三是把蕴含在知识中的观念、态度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使他们懂得怎样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创造的人。

`好想多多学习物理学啊!

赵先生于60年代担任《物理通报》副主编。70年代,担任《物理》杂志副主编。80年代,初创建《大学物理》,担任主编直到2009年。他在这些刊物和其他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教学研究论文和物理学史及科普方面的文章。他在上世纪90年代还主编了《科学家谈物理》丛书。

赵凯越发表的论文

首先你要有文章,虽然现在网上有很多代写,但是大多都是原文改写!然后确定文章以后在给给杂志社或者代理编辑,然后支付一定的费用,在给你排版发表,很简单,普通刊物只认钱不认文章的!但是很多核心价格很昂贵! 简单的一句话, 就是用钱去发表!·

职称论文解答群有多位编辑帮您解决有关论文发表的问题,你还可以与一些杂志社的编辑进行直接的交流,欢迎作者和编辑的加入10661223

你这些期刊一个版面不会超过400的。。呵呵。。。

《北方文学》杂志社网站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了,可以直接找编辑部的,费用很少的

韦凯华发表论文

名次 企业名称 负责人 1 铁牛集团有限公司 应建仁 2 步阳集团有限公司 徐步云 3 鹰鹏化工有限公司 颜瑞康 4 中国星月集团有限公司 胡济深 5 群升集团有限公司 徐步升 6 永康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韦凯华 7 永康市供电局 王宣斌 8 浙江省烟草公司永康市公司 赵康炜 9 南龙集团有限公司 应高峰 10 钢海集团有限公司 胡红兵 11 天河集团有限公司 厉岩伟 12 上海众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永康分公司 陈华金 13 天行集团有限公司 应天行 14 王力集团有限公司 王跃斌 15 浙江永压铜业有限公司 应志昂 16 永康唐先有色金属压铸厂 吕清江 17 旺达集团有限公司 吴银豹 18 浙江万金实业有限公司 应时雨 19 永康市正大实业有限公司 胡志雄 20 浙江创新铜业有限公司 应可新 21 泰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黄伟标 22 飞鹰集团有限公司 吴少华 23 新多集团有限公司 程新贵 24 浙江中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永康分公司 陈挺 25 永康市包装有限公司 蒋爱女 26 浙江飞神车业有限公司 陈向阳 27 浙江三环化工有限公司 方明山 28 永康市恒泰工贸有限公司 吴中和 29 浙江哈尔斯工贸有限公司 吕强 30 永康市皇冠电动工具制造有限公司 徐伟强 31 雄泰集团有限公司 应雄 32 浙江省永康铝合金厂 吴建平 33 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永康分公司 姜日明 34 永康市嘉禾工具有限公司 姜卫亮 35 超人集团有限公司 应正 36 先行集团有限公司 吕文广 37 浙江万泰铝业有限公司 徐小飞 38 永康市千足房产开发有限公司 曹矛盾 39 浙江中国科技五金城集团有限公司 孔体现 40 兄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李世清 41 浙江强广剑铝业有限公司 吴子强 42 浙江开成电缆制造有限公司 应开晴 43 浙江三锋工具制造有限公司 黄洵叶 44 浙江超越实业有限公司 吴子广 45 浙江浩天实业有限公司 楼晓红 46 浙江兴达钢带有限公司 叶寿福 47 浙江永康力士达铝业有限公司 胡建 48 浙江索福工贸有限公司 吕德宝 49 浙江流青房产开发有限公司 俞流青 50 永康市中坚工具制造有限公司 吴明根 51 浙江双飞运输有限公司 吕伟庆 52 永康市房屋综合开发总公司 徐仁凑 53 弘大集团有限公司 朱世强 54 浙江凯丰集团有限公司 楼高东 55 浙江省电信有限公司永康市分公司 樊振华 56 浙江省永康市协恒实业有限公司 吕跃军 57 浙江万安铝业有限公司 方观唐 58 浙江富新工贸有限公司 楼志明 59 浙江永康东立电机有限公司 李忠孝 60 永康市光明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朱丽州 61 永康市天鑫健身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俞振贤 62 永康市超杰工贸有限公司 卢静波 63 浙江博大电器有限公司 吴明厅 64 浙江博宇实业有限公司 王克刚 65 浙江飞越铜业有限公司 应美媛 66 浙江省永康市华宝电器有限公司 徐有进 67 杭州解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永康华联商厦 吴福爱 68 浙江春洲铝业有限公司 朱笑微 69 郑泰集团有限公司 郑敬炎 70 浙江康灵实业有限公司 严绍康 71 永康市易力车业有限公司 俞毅 72 浙江金意达实业有限公司 应加进 73 浙江盈联科技有限公司 应龙舟 74 永康普能电器有限公司 胡忠怀 75 浙江特畅恒实业有限公司 胡必松 76 永康市雅艺花园家具有限公司 叶跃庭 77 浙江伦达实业有限公司 吴良钢 78 永康市晨光铝业有限公司 胡进高 79 永康市隆泰门业有限公司 黄雨 80 浙江双健健身器材有限公司 董建 81 永康市精深工具制造有限公司 叶云新 82 浙江圣鸿工艺品有限公司 胡启洪 83 浙江四方集团公司 林广平 84 浙江炊大王炊具有限公司 王林兴 85 永康市三星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周红飞 86 浙江巨力工贸有限公司 应美英 87 永康市永达工贸有限公司 董跃锋 88 浙江一箭反光器材制造有限公司 胡智宁 89 浙江三博实业有限公司 王朝峰 90 浙江旋风工具制造有限公司 项世海 91 浙江雾川实业有限公司 章之敏 92 浙江四星机械实业有限公司 周望平 93 浙江闽立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朱明亮 94 浙江新亚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应永宁 95 浙江尤奈特电机有限公司 李金东 96 浙江联美实业有限公司 应连美 97 浙江庆大橡胶有限公司 李文庆 98 浙江双超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应超杰 99 浙江永江实业有限公司 李建勋 100 永康市珠峰气筒有限公司 胡校风 101 浙江七星工具有限公司 应倩 102 浙江省永康市中信材料有限公司 胡程韶 103 浙江道明反光材料有限公司 胡智雄 104 浙江永康华洋机械有限公司 胡惠君 105 浙江省永康市明和铝业有限公司 夏松俊 106 万事达集团有限公司 程文全 107 永康市金美工具有限公司 高金云 108 永康市星光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冯政杰 109 永康市新时代实业有限公司 胡德贵 110 浙江省永康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陈新建 111 永康市嘉宏工具制造有限公司 章加洪 112 永康市东街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徐民亮 113 浙江科达工贸有限公司 吕长叶 114 浙江摩兴电器有限公司 林文清 115 浙江永天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贾新天 116 永康宾馆 赵移起 117 浙江永康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张寿丁 118 浙江精美铝业有限公司 李征美 119 永康市康帅有限公司 应杰 120 永康市前俞五金机械厂 俞六祥 121 永康市链条厂 吕响阳 122 浙江信源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李坚忠 123 浙江梦得力电器有限公司 胡望远 124 永康市自来水公司 王会进 125 永康市浙南工具有限公司 胡寿厅 126 永康市安华有限公司 胡安华 127 浙江正宇机电有限公司 裘宇朝 128 浙江宇峰实业有限公司 应济安 129 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沈延海 130 浙江正钢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应济康 131 永康市杨溪彩印包装厂 李惠平 132 永康市金明锌合金厂 胡金明 133 浙江伊斯特实业有限公司 任月圭 134 浙江环球工具有限公司 吕笑贞 135 永康市方岩气筒厂 程赞顺 136 永康市华丰典当有限责任公司 楼新天 137 浙江拓新工贸有限公司 吴健成 138 浙江容易工贸有限公司 胡大可 139 永康市大通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陈金莲 140 浙江立邦电器有限公司 陈秀叶 141 浙江省永康市众恒实业有限公司 黄健 142 航宇控股集团 李行 143 330国道永康市收费所 梅伟宁 144 浙江广和制衣有限公司 朱岩山 145 永康市华凌机械有限公司 胡拥宪 146 永康市华龙机电有限公司 唐建中 147 中国农业银行永康市支行 贾正生 148 永康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 宋伟锋 149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永康支行 章明广 150 永康市九龙太阳能发展有限公司 程金贤 151 浙江省永康市鸿运实业有限公司 应香完 152 永康明珠大酒店有限公司 王雄伟 153 永康市双达工具有限公司 陈永奎 154 浙江快利工具有限公司 朱财富 155 浙江钱龙工贸有限公司 钱龙彪 156 浙江意能成制衣有限公司 吕慈萍 157 永康市法得电器有限公司 杨梅贞 158 永康市海力实业有限公司 徐一红 159 浙江兰歌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程正秋 160 浙江嘉盛工具有限公司 胡建仁 161 永康市万宇工贸有限公司 鲍浪波 162 浙江飞剑工贸有限公司 夏飞剑 163 浙江鑫煜工贸有限公司 应朝旭 164 浙江豪族工贸有限公司 徐宏涛 165 浙江信杰工贸有限公司 李惠杰 166 永康市三立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胡斌 167 浙江大力工贸有限公司 柴文胜 168 浙江林炎集团有限公司 李林炎 169 浙江春风健身器材有限公司 朱紫键 170 浙江昌隆机械有限公司 王春雷 171 永康市薄膜伞厂 程官政 172 浙江恒丰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应国兴 173 浙江自力工贸有限公司 林双溪 174 浙江晨星工具有限公司 钱庆伟 175 浙江三人机械有限公司 陈刚强 176 浙江古鹿锻压机床有限公司 应胜生 177 浙江达利杯业有限公司 程天定 178 永康市邮政局 张少其 179 浙江信普工贸有限公司 唐应斗 180 浙江金华第一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应金良 181 永康市永泰工贸有限公司 胡德禄 182 浙江富源工贸有限公司 王天中 183 永康市大世界家电商场 陈秀强 184 浙江龙翔曲轴有限公司 胡济南 185 永康市永鑫工贸有限公司 林雅兴 186 永康市众利机械有限公司 吕小泉 187 永康物美商业有限公司 贾曙 188 永康市新光灯具有限公司 吕欲军 189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永康支行 赵小忠 190 永康市顺虎电器有限公司 程子芳 191 永康市协合电气有限公司 胡千里 192 永康市万思特纺织有限公司 何南威 193 永康市长恒工具有限公司 姚舒拉 194 永康市怡和旅游用品有限公司 吕胜 195 浙江明珠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陈福生 196 永康市钱强不锈钢制品厂 钱国强 197 永康市有色合金铸造厂 吴龙法 198 浙江省永康市鑫鑫有限公司 王鑫淼 199 浙江省永康市金宇有限公司 章祁荣 200 永康市英杰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胡英杰

简介: 东阳市信用联社更名东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2015年1月13日,东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更名为浙江东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韦凯华成立时间:2005-06-29注册资本:79274.7556万人民币工商注册号:330783000009950企业类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公司地址:东阳市双岘路18号

名次 企业名称 负责人 1 铁牛集团有限公司 应建仁 2 步阳集团有限公司 徐步云 3 鹰鹏化工有限公司 颜瑞康 4 中国星月集团有限公司 胡济深 5 群升集团有限公司 徐步升 6 永康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韦凯华 7 永康市供电局 王宣斌 8 浙江省烟草公司永康市公司 赵康炜 9 南龙集团有限公司 应高峰 10 钢海集团有限公司 胡红兵 11 天河集团有限公司 厉岩伟 12 上海众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永康分公司 陈华金 13 天行集团有限公司 应天行 14 王力集团有限公司 王跃斌 15 浙江永压铜业有限公司 应志昂 16 永康唐先有色金属压铸厂 吕清江 17 旺达集团有限公司 吴银豹 18 浙江万金实业有限公司 应时雨 19 永康市正大实业有限公司 胡志雄 20 浙江创新铜业有限公司 应可新 21 泰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黄伟标 22 飞鹰集团有限公司 吴少华 23 新多集团有限公司 程新贵 24 浙江中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永康分公司 陈挺 25 永康市包装有限公司 蒋爱女 26 浙江飞神车业有限公司 陈向阳 27 浙江三环化工有限公司 方明山 28 永康市恒泰工贸有限公司 吴中和 29 浙江哈尔斯工贸有限公司 吕强 30 永康市皇冠电动工具制造有限公司 徐伟强 31 雄泰集团有限公司 应雄 32 浙江省永康铝合金厂 吴建平 33 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永康分公司 姜日明 34 永康市嘉禾工具有限公司 姜卫亮 35 超人集团有限公司 应正 36 先行集团有限公司 吕文广 37 浙江万泰铝业有限公司 徐小飞 38 永康市千足房产开发有限公司 曹矛盾 39 浙江中国科技五金城集团有限公司 孔体现 40 兄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李世清 41 浙江强广剑铝业有限公司 吴子强 42 浙江开成电缆制造有限公司 应开晴 43 浙江三锋工具制造有限公司 黄洵叶 44 浙江超越实业有限公司 吴子广 45 浙江浩天实业有限公司 楼晓红 46 浙江兴达钢带有限公司 叶寿福 47 浙江永康力士达铝业有限公司 胡建 48 浙江索福工贸有限公司 吕德宝 49 浙江流青房产开发有限公司 俞流青 50 永康市中坚工具制造有限公司 吴明根 51 浙江双飞运输有限公司 吕伟庆 52 永康市房屋综合开发总公司 徐仁凑 53 弘大集团有限公司 朱世强 54 浙江凯丰集团有限公司 楼高东 55 浙江省电信有限公司永康市分公司 樊振华 56 浙江省永康市协恒实业有限公司 吕跃军 57 浙江万安铝业有限公司 方观唐 58 浙江富新工贸有限公司 楼志明 59 浙江永康东立电机有限公司 李忠孝 60 永康市光明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朱丽州 61 永康市天鑫健身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俞振贤 62 永康市超杰工贸有限公司 卢静波 63 浙江博大电器有限公司 吴明厅 64 浙江博宇实业有限公司 王克刚 65 浙江飞越铜业有限公司 应美媛 66 浙江省永康市华宝电器有限公司 徐有进 67 杭州解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永康华联商厦 吴福爱 68 浙江春洲铝业有限公司 朱笑微 69 郑泰集团有限公司 郑敬炎 70 浙江康灵实业有限公司 严绍康 71 永康市易力车业有限公司 俞毅 72 浙江金意达实业有限公司 应加进 73 浙江盈联科技有限公司 应龙舟 74 永康普能电器有限公司 胡忠怀 75 浙江特畅恒实业有限公司 胡必松 76 永康市雅艺花园家具有限公司 叶跃庭 77 浙江伦达实业有限公司 吴良钢 78 永康市晨光铝业有限公司 胡进高 79 永康市隆泰门业有限公司 黄雨 80 浙江双健健身器材有限公司 董建 81 永康市精深工具制造有限公司 叶云新 82 浙江圣鸿工艺品有限公司 胡启洪 83 浙江四方集团公司 林广平 84 浙江炊大王炊具有限公司 王林兴 85 永康市三星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周红飞 86 浙江巨力工贸有限公司 应美英 87 永康市永达工贸有限公司 董跃锋 88 浙江一箭反光器材制造有限公司 胡智宁 89 浙江三博实业有限公司 王朝峰 90 浙江旋风工具制造有限公司 项世海 91 浙江雾川实业有限公司 章之敏 92 浙江四星机械实业有限公司 周望平 93 浙江闽立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朱明亮 94 浙江新亚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应永宁 95 浙江尤奈特电机有限公司 李金东 96 浙江联美实业有限公司 应连美 97 浙江庆大橡胶有限公司 李文庆 98 浙江双超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应超杰 99 浙江永江实业有限公司 李建勋 100 永康市珠峰气筒有限公司 胡校风你要干吗??????

赵国华老师发表的论文

1 .基于GIS的地表塌陷损害可视化评价系统及其应用,山东省科技厅项目,2002年通过验收。2. Long-Term Mechanical Behavior of Yucca Mountain Tuff and its Variability ,美国能源部项目,2006年结题。3.先进复合材料细观力学行为的两尺度实验与数值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1. 虚位移原理表达形式的探讨,山东建材学院学报,2001年2期。2. 受跨采影响的上部车场加固堵水技术试验研究,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3年2期。3. 用ANSYS进行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冲击应力场模拟,机床与液压,2005年5月。4 Stress Rate Dependent Strength of a Welded Tuff in Triaxial Tests,The 41st U.S. Symposium on Rock Mechanics,2006年6月 。

食品化学课程论文【1】

摘要: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强调了食品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合理设置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课前教学准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食品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之一,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食品的组成成分、结构以及相应的反应机理。

通过课堂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与之相应的实验课程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加工、检验、研发等食品行业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食品化学课程可以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原材料、食品加工过程和食品腐bai变质过程中各种成分的结构、组成、物理性质、营养水平、反应机理和安全性以及他们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理化反应和这些反应对食品品质、安全性质和营养水平的影响,从而直接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因此,对于一个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牢固掌握食品化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才能在食品行业领域从事相应的教学、研究、生产、检验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严格的按照学科分类来说,食品化学既可以分为化学类,又可以分为食品类。

食品化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错而产生的新课程。

它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因为学习食品化学需要一定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基础,同时它又是后续要学习的专业课基础;它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新兴学科,食品、化学、生物、工程、医学、农学等领域都在不断地向食品化学输入新鲜血液,同时也都在利用食品化学的研究成果来完善壮大自己;它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发展较快的一个学科,所以在全国多数大学的食品院系中,食品化学课程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国外的大学中更是如此。

一、认清课程的重要性

食品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

首先,它讲述了食品原材料和食品的化学组成以及各种成分的结构;其次,它研究了食品各种成分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理化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对食品品质、营养和安全性的影响;再次,食品化学课程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新食品、食品产业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食品化学为科学调整食品营养、完善消费者饮食结构、减少食品原材料浪费、降低食品生产加工成本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食品化学课程主要具有:①章节多,知识面广,每一章节都可自成体系;②内容简单易懂,便于传授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很少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复杂的公式计算;③内容更新快,要求教师时时注意食品行业的最新动态,紧跟食品领域发展最前沿,不断充实教学内容;④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必须保证学生熟练掌握,融会贯通。

二、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授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具备知识结构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去粗取精,科学合理安排授课计划,编写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教案。

不同作者编写的食品化学教材其内容一般都包括绪论,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在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理化变化以及它们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还包括食品的色泽、风味、食品中的酶、食品添加剂、食品中的有害成分等内容。

一般每种成分都单独成一章节,而这些内容又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营养学、酶学和食品添加剂这些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重叠,并且由于教学课时所限应该合理安排教学的侧重点,在课堂上基础知识应进行简要授课,重点强调食品化学的核心知识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善,应该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移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三、充实教学内容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授课时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相互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到大学课堂,板书已经渐渐被减少,但是PPT教学往往使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而板书教学注重逻辑思维的传授。

大学教育应注重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结果的演示,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板书、PPT、视频、动画、模型、讨论、实例等方法,改变理论课的单调枯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适当配合相应的实验课,实验课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理论课知识,还可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和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食品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矛盾的不断涌现,仅书本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应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质料充实教学内容,特别应注重收集与食品化学相关最前沿的热点问题,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了解食品行业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选择。

四、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食品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掌握食品化学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和照本宣科,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食品化学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学习食品化学后能把各门专业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而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际生活遇到的一些现象和实际生产中一些成功的案例,适当地引入到课堂中不仅能够改变理论课堂的枯燥乏味,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从而启发学生能以某一个基础知识点为纽带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融会贯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教授学生所有专业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服务于食品行业的高新人才,而随着的食品行业的高速发展,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适当引入高新技术的使用和食品行业的热点问题讨论,使学生能及时了解食品行业的最前沿。

教学的最终是为了学以致用,在课堂中定期邀请食品行业的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比如生产技工、质检员、管理者等到学校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新需要、相关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不经可以和课堂内容互补,还能使学生尽早的适应食品行业,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对食品化学充满兴趣。

在最后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居于卷面成绩对学生整学期的学习给予评价,我们应完善考核制度,采用多方面、多方式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从课程的重要性来说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凸显出食品化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食品化学教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卢蓉蓉,杨瑞金,张文斌.食品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88-90.

[2]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Z].

[3]毕金峰,刘长江.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2,(01):55-56.

[4]张文斌,杨瑞金,卢蓉蓉,华霄,赵伟,夏文水.中美高校《食品化学》课程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1,(08):4982-4984.

[5]王志兵,邱芳萍,彭悦.对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2):84-86.

[6]汪姣,张科贵.师范院校食品化学教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5):373-374.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2】

摘要 作为高校食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食品化学课程在食品理论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食品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食品化学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1],国内高校多数食品院系均将其作为校级和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来进行重点建设。

为了适应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和满足培养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近年来不断改革和优化食品化学的课程建设,在借鉴省内外同行教学经验[2]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笔者所在学院学生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食品化学课程进行探索性改革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食品化学既是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又是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公共课程的基础之上,因而需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交叉问题,确保教学重点和方向,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科发展要求。

如同属专业课的《食品营养学》《食品酶学导论》《食品添加剂》《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均同时安排在同一学年授课,为协调冲突的教学内容,规避内容重复,学院自2009年开始多次组织学科方向类似的授课教师进行了专题讨论和研究,确定了交叉内容在各自课程建设中的重点和方向,达到内容互相补充、互相支撑,使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运行下来效果显著。

对于公共必修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与食品化学交叉内容的调整问题,食品化学课程则把教学重点放在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发生并影响食品品质变化的内容等方面,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学结构变得更加合理。

2 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食品化学课程较抽象、偏重理论的特点,低年级学生通常会感觉学习内容较为凌乱、缺乏系统性,不好把握重点,为了避免初学者产生畏难心理和情绪,继而影响学习热情,因此有必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其穿插教学全过程,达到调动并维持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

2.1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丰富课程内容针对性

为了增强所授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一般常结合生产实践中的一些成功事例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结合教学理论中某个知识点,通过联系分析生产生活案例、点面结合、融会贯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如通过提问为什么苹果、土豆削完皮后会变色等问题;还结合学院教师的`研究成果如笔者所在学院教师承担的魔芋多糖成果单独作为糖类专题讲座等。

将这些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融入食品化学的教学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参加课外科研的积极性。

通过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食品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学生将来在食品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快速入门或者进入研究生阶段课题研究以及新产品开发打下基础。

2.2 创造主动参与空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优化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营造主动参与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适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将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实例教学法等优化组合,充分借助各类教学资源,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3]。

如曾以分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式教学,把某一教学热点交给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要求每个学生以幻灯片形式交由教师审查合格后,在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则进行课堂讨论的引导和纠正。

此方法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深入学习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锻炼了学生如何进行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自我学习和与人探讨等能力,也激发了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传授与掌握。

2.3 将课程论文纳入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在食品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程论文写作的引导作用,使其能在考查学生对食品化学综合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等方面起到必要的推动,让学生主动去探寻论题领域的研究概况,使自学内容超越课堂和教材,达到延伸食品化学的理论教学效果。

课程论文的内容设置重点考核对相关领域研究结果的高度概括性,一般结合教学内容的某一章节开展,形式上则根据低年级专业知识掌握特点和班级人数以总结归纳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和进展的综述论文为主,或由授课教师根据当前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提供参考论题。

教学实践证明,将课程论文写作纳入食品化学的教学过程,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增加学生自学时间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空间,在调动自学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 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1 借助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以理论紧贴实践为切入点的教学实践要求[4],充分结合毕业论文课题的设计和学校学院开展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各类大赛,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2 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学生适当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

科研课题研究中有很多实验设计是带有探索性的、尝试性的,部分内容紧贴食品化学的基础理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近年来,部分学生以毕业课题的形式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之中,使其科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3.3 开放实验室,调整实验内容,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近年来,将实验室进行弹性管理,建设了面向本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给予其开展食品化学实验充足的实验时间。

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申请进入实验室既可以开展如美拉德反应、蛋白质的功能性质等相关大型综合性设计实验[5-6]工作,也可以对集中开展的基础教学实验进行重复验证。

学院近几年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建设工作,学生结合学校挑战杯和学院创新基金开展涉及食品化学方面的小项目、小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益提高,所体现的实验技能和研究水平也逐年提高,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及实验人员也能因材施教,更好地起到指导作用,对提高业务水平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此外在第3学期单独开设了综合性设计实验课程,从实验场所、实验经费和时间上给予保障,达到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和重视应用[7-8]的效果。

对于学生而言,借助食品化学综合性设计实验,主动性、积极性能得到充分调动并变得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从查阅资料、制订实验实施方案、后期数据处理分析、总结和撰写研究报告等方面得到锻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

4 参考文献

[1] 阚建全.食品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 杨华,戚向阳.地方本科高校食品化学课程合作讨论式教学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5):115-116.

[3] 张汆,贾小丽,孙艳辉.高校食品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22(4):49-50.

[4] 赵国华.食品化学实验原理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 王志兵,邱芳萍,彭悦.对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1(2):84-85.

[6] 付莉,杨爱丽,顾英.《食品化学》与创新型实践教学[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78-79.

[7] 侯方丽,徐金瑞,胡勇.关于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0(9):182-183.

[8] 陈海华,甄天元.食品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7):206-207.

  • 索引序列
  • 赵凯华发表国际论文
  • 赵凯华发表论文
  • 赵凯越发表的论文
  • 韦凯华发表论文
  • 赵国华老师发表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