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产权经济学论文发表

产权经济学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产权经济学论文发表

现代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框架之下的理论分支,其代表人物是罗纳德·H·科斯(Coase)、威廉姆森(Williamson)、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和张五常等。新制度经济学是在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和批判中发展起来的。19世纪末由凡勃伦、康芒斯等人创立和发展的早期制度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摒弃了新古典的分析范式,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来透视制度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而新制度经济学派却是在新古典范式之内发展起来的,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假定、方法和工具,如理性经济人假定、稳定偏好、均衡和最大化分析等,但是却以产权、经济组织和制度变迁理论去考察经济问题从而大大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下,研究资源配置的效率时,产权被作为已知不变的制度参数。而新制度经济学则将产权制度、交易费用、经济组织等视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性变量,并侧重研究效率的性质和结果如何与这些变量相联系。现代产权理论的突出代表者为科斯(R·Coase)。他所致力考察的不是经济运行过程本身(这正是正统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核心),而是经济运行背后的财产权利结构(这正是正统经济学所忽略的);他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不是数学,效用主义的边际分析(这正是正统理论所采取的基本方法),而是典型的制度分析,并通过对某些经济现象的分析来阐述隐含在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则及规定这些规则的制度基础。科斯产权理论的形成与确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对正统微观经济学进行批判性思考,指出市场机制在运行中存在磨擦,导致这种磨擦的主要因素是产权构造上的缺陷,克服磨擦的根本在于界定企业产权。代表作:1937年发表于伦敦经济学院学报《经济学家》上的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科斯系统地论述了产权的经济作用,分析了产权的功能,特别考察了产权结构对于降低社会成本,克服诸如外在性等市场失灵的关键性作用,从而使产权制度作为保障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科斯于1960年发表于《法与经济学杂志》上的《社会成本问题》,这一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科斯定理”的思想。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技术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品的使用许可协议因其独占的特征而可能成为损害竞争的威胁。因此,司法实践中出现了针对技术所有者的反垄断诉讼。本文从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冲突入手,分析了两者的立法宗旨及其共同协调发展的平衡原则。 关键字: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法,利益冲突,平衡原则一、微软公司案件1 、关于Windows 系统的反垄断诉讼美国微软公司研发的Windows 操作系统在全球市场占90%以上的份额。1998年5 月18日,美国联邦政府司法部与20个州的总检察官对微软提出反垄断诉讼,控告微软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妨碍其他软件商与其进行正当竞争。2000年4 月3 日,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做出判决。认定微软通过捆绑销售,将IE浏览器强加给用户,在Windows 操作系统中安装了源代码,排斥了竞争对手。[1]2 、第一屏条款的争论“第一屏条款”(the first screen provision)是微软公司同电脑设备生产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s)在许可合同中规定:要求已经安装Windows 操作系统的用户最初启动计算机时,屏幕上必须显示关于Windows 统一特征的(如图标、图标的设计风格和尺寸等)画面。原告称微软通过“第一屏条款”滥用了其对Windows 操作系统软件的独占权利而损害了设备生产商、消费者、其它软件生产者的利益。[2]在这两个不同的案件中,作为原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认为微软公司滥用了Windows 系统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的优势地位,损害了其他竞争对手和整个市场的长远利益。而微软公司则坚持自己的权利受知识产权的合法保护。这反映了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独占性这两种法律价值的冲突,是否有一个更好的平衡方法呢,也就是说,在反垄断的视野中,如何能够体现知识产权的价值保护?二、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的利益冲突1 、知识产权的立法宗旨- 给权利人以充分保护知识产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实践性、可复制性五个方面。以本文关注的角度来看,对市场竞争最有影响的就是其专有性。“专有性揭示的是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绝对权和支配权所具有的垄断性或排他性。”[3]就微软案件来说,因为知识产权的专有性,版权的所有者微软公司就拥有了对Windows 操作系统使用的独占性的权利,这是从权利的来源说。在权利的行使方面,由于知识产权以推动社会进步的技术成果为保护对象,因此,大部分的权利人会通过使用许可协议来使其成果社会化。[4] 在这种技术利益最大化要求的驱使下,法律赋予权利所有者以特权,即通过合法交易成为独占者。这种“独占性权利”的行使所获得的价格和合同与在充满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的获得是不同的。知识产品一旦被知识产权制度所保护,就意味着排除他人同样的行为。因此,知识产权最终与“非通过竞争而获取的独占”地位联系起来。[5]所以,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可能会被权利人滥用,进而破坏技术的传播和创新。例如,利用知识产权形成经济联合,限制其他竞争者的进入;获取技术市场上的优势地位;或者在许可使用合同中不合理的对被许可人漫天要价,对到期合同之后的技术使用进行限制或者通过索取高价来变相延长合同的期限……这些行为无疑已经偏离了知识产权推动社会进步的本意,也正因为这样,处于相对方的其他竞争者只得借助反垄断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2 、反垄断法的立法宗旨- 保护市场竞争结构的稳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最为重要的机制就是竞争机制,一旦竞争机制被扭曲,市场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市场秩序和市场结构就会遭到破坏。源于自由竞争的垄断就是扭曲竞争机制的重要力量。但是,市场机制本身并不具有维护公平竞争的功能,因此,需要建立保护竞争机制的法律制度体系。制定反垄断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和促进交易公平,以实现充分、有效的竞争。对于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来说,反垄断法反对垄断,反对限制竞争,反对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维护竞争性的市场结构。[6] 在法律层面上,垄断是行为和状态的规定性。垄断首先是一种行为的规定性,反垄断法关注的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只要该行为的目的是限制竞争,都将受到法律制裁。垄断也是一种状态的规定性,它关注市场的集中度,垄断状态实质上是市场已达到或超过法律所界定的企业集中度的下限。因此,即使没有明显的垄断行为,政府有关部门也可以采取法律行动,变垄断行为为竞争状态,垄断状态本身成为国家强制力的介入点。[7]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反垄断法的“社会本位”使它成为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宪法”,承担起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任。虽然大多数情况反垄断法和其相关政策是通过国家公权力实现,但反垄断法自身却是以自由竞争的最佳状态为实现目标。因此,市场经济离不开反垄断法。3 、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冲突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冲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一、竞争政策关注短期效率分配或长期效率的程度。如果关注短期利益,则会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行为较为宽容,而如果是注重长远发展则会较为严格的限制其权利的行使;二、市场支配地位是否是因为知识产权而取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知识产权权利必然受到反垄断法的规范;三、知识产权自身的经济特性(边际成本很低并容易被盗用)。这一点说明在用反垄断法来分析许可协议条款时,也要注意权利人行使权利的合理性;四、许可协议是否应该被认定为横向或纵向限制竞争的协议。[8]在本文列举的两类有关微软公司的案件中,原告无一例外的认为微软公司借助对Windows 操作系统许可使用权的独占,破坏了他们的“竞争权”,因此,应该由反垄断法对微软的行为加以制裁。其中最主要问题是:对于知识产权法特别是版权法中最为核心的商业性为- 许可他人使用被保护的作品究竟应该适用怎样的法律原则。诚然,在技术已经成为市场竞争力核心因素的今天,知识产品所有人独占权的保护范围已经越来越受到反垄断法的关注。如果在契约自由的理念下,完全保护个人的知识产权,就会更多的“微软”案件发生。而如果用反垄断的利刃劈开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对于技术所有人来说,就无疑陷入了一种“无法可依”的危机感,甚至丧失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导致加重社会发展成本。简而言之,一个是反对独占而另一个是授予独占。[9] 对于这样的问题,司法实践做出了不同的回答,理论中也没有定论。三、如何实现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协调发展1 、反垄断法的合理原则反垄断法的意义在于塑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结构,使竞争主体可以展开公平竞争,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出于对公共利益的尊重,它呈现出灵活性,不同时期对同一性质的行为态度不同,这是一国之内;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保护本国的知识产权也就是保护本国的商业利益,这时反垄断法又会支持知识产品的独占性。总之,反垄断法背后的标准就是经济发展需要,从国内市场来说,是消费者利益和公共利益,在世界范围内,就是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面对形形色色的竞争行为,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基本都确立了“合理原则”。[10]根据合理原则,反垄断法并不是禁止所有的经济联合,禁止的只是那些能够产生或者加强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合并。因此,将合理原则作为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可以使反垄断法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经济情况,避免机械的执法可能对正常经济活动造成的消极影响。[11]在知识产权的反垄断规范中,“合理原则”也同样适用。因此,有几个基本的原则不容忽视:首先,不能认为是知识产权导致了市场支配地位;垄断源于竞争制度而非知识产权制度。社会的进步和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本意,所以,并非知识产权的每一种制度都要适用反垄断法。其次,竞争政策应承认知识产权法体系下认可的权利;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护技术创新者的热情。最后,尽管存在一些限制竞争的协议,但如果这种协议比没有协议更能促进竞争,则它也是可以容忍的;在没有许可协议的情况下,很可能因为没有任何规定而导致效率的混乱,而且没有许可协议这种推广方式,技术成果的社会化也就成为空谈了。[12]这三个原则表明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承认知识产权的基本调整是基础,进而再与反垄断法衔接。2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观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因为知识产权的独占性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法律界的关注。实践中,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 之后,围绕知识产权的诉讼不断增多,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今天,知识产权和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相关联是法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在技术许可中,随着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多和保护范围扩大,许多企业和研究机构陷入一种尴尬处境,本来可以自由使用的技术落入他人的专利保护范围,成为进一步开发研究和生产经营的障碍。甚至鼓励创新的专利制度成为某些人恶意设置“诉讼陷阱”的工具,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一台DVD ,从部件到零件,其有效专利达1500件之多。我国的生产商要想顺利的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首先要获得外国专利权人的许可,并要支付相当的费用。面对这样的情况,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必须本着既有利于刺激知识产品的创造又有利于知识产品被公众接近、利用的原则做出具体的制度安排。平衡知识产权人的私权利益与公共利益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石。[13]因此,在知识产权自身的体系中,有很多针对性的规定来协调公共利益。如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专利权中的强制许可。最重要的是,知识财产的保护是有期限的,一旦到期,产品进入公有领域,就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知识产权和反垄断法都着眼于社会的长远发展。3 、平衡原则- 协调知识产权和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虽然从我国目前看来,把知识产权领域的问题纳入反垄断的案件并不多,相关司法实践也没有统一标准,但其实二者的冲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会引起竞争的失衡进而被反垄断法所不容,其次,反垄断法事无巨细的前后审查又会破坏竞争主体意思自治和创新积极性。所以,要寻找一个恰当的标准,就是以竞争利益最大化来进行个案分析,在合同双方及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寻找到平衡点。笔者认为这一标准并非可以通过法律明确具体的规定来确立,而基本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我评价和法官的个案认定。第一,首先明确知识产品的管理更多需要由合同法和知识产权法来规范,以保证个人意志和社会创新。“许可使用应该使版权所有者获益:这是设计版权法和合同法的部分原因。在市场上的成功并不能剥夺一个公司通过版权法和合同法的获益。”[14]因此,反垄断并不是反对大企业。大企业由于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的垄断不是真正的垄断,创业利润中包含的垄断盈利可以看作是成功者的奖金。这种具有“技术意义上的垄断”的企业由于一方面要同原有技术和产品的企业竞争,另一方面受到潜在竞争的威胁,因此实际上仍处于竞争之中。[15]这段话说明,垄断地位的形成并不一定是消除竞争,垄断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就要更加努力的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消费者将会最终受益。这一点从IT行业的发展就可以得到证明。另外,合同法的角度来看,反垄断法是对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一种矫正。这种矫正应该是发生在明显不公平的情况,例如一方利用其优势地位强加给另一方不合理的义务或价格,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超出了正常竞争可以接受的界限,这才是反垄断法发挥作用的空间。在微软与电脑设备生产商的“第一屏”条款中,微软公司并没有对“第一屏”的画面设置和显示做出过分不合理的约束,也没有限制制造商、消费者对“第一屏”之后画面重新设计。正如COPYRIGHT ,LICENSING , AND THE“FIRST SCREEN”一文中作者的观点,在合同自治的原则下,许可协议不可能仅仅保护许可人的利益。整体看来,许可使用合同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因为双方的利益平衡必然会反映到合同的价格上。取得的权利越多,支付的价格也就越高。德国的瓦尔特?欧根说:契约自由“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来自家庭和企业经济计划的个人的自由契约,就不可能有通过完全竞争来对日常经济过程的调节”。[16]而且,这种“第一屏”条款可以通过降低培训成本、进行质量控制、明确商标标识等方面的作用使消费者得到稳定、低廉的服务,最终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社会利益的增加。在“合理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认为“第一屏”条款并不是完全权利滥用的结果。如果一定要将反垄断的审查引入此条款,就会破坏合同的合意,破坏在竞争环境中市场主体的自由选择,进而会付出损害社会技术进步的代价,这是反垄断法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因此,用经济学的方法具体分析合同条款,权衡多方利益,才能找到反垄断法的作用空间。第二,反垄断法不能完全退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只要这种“保护”成为破坏竞争的保护伞,反垄断法就应责无旁贷的对此加以规范,以确保竞争结构的健康发展。事实表明,契约自由有时不能保护市场供求双方的竞争,甚至可以用来消除竞争,卡特尔和其他垄断组织的建立就是例证。企业利用契约自由来建立垄断组织,垄断组织又用契约自由导致强制性的契约。“契约自由”常常成为垄断集团证明他们受到法律保护和享有相应权利的籍口。[17]正因为传统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对于意思自治的过分推崇,才使权利滥用有可能成为合法现象。在知识产权法中,法律赋予了权利人的特权,给知识产品的收益划定了一个闭合空间,只能由权利人独享,自然引发和社会其他利益主体的矛盾。正如本文开头的第一个案例,美国和欧洲的法院针对反垄断诉讼,分别认定微软公司的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做出了不利于微软公司的判决。从这样的事实可以看出,反垄断法面对知识产权领域的独占现象,是完全有理由介入并进行规范的。这是因为反垄断的性质决定。因此,尽管有“排他性”的“私权”壁垒,又有合同自由的说辞,但从社会长远利益出发,还是应该承认反垄断法介入的合理性。第三,本文的结论是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关系不再单纯地将知识产权作为垄断豁免之列,而是在保护知识产权与防止权利人滥用权利方面寻求一个平衡点;对于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限制竞争行为也应列入反垄断规制的范围中。在对一家公司进行反垄断时考虑的已不只是规模,更主要的是看它是否利用自身规模来限制竞争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18]正如美国最高法院在Dell公司案件中表达的看法:“客观的格式标准,通过公正的过程被认可,有一种‘实质上促进竞争的优点’。通过设定标准,可以提高产品的适用性,进而增加消费者的选择,还可以通过投入及经济指标的标准化来降低生产成本。使新的进入者可以根据当前标准生产产品,降低市场准入障碍……”????总体看来,知识产权和竞争政策都关注技术进步和消费者的最终利益。企业希望进行技术改造但至少要防止搭便车行为,所以知识产权保护是必不可少的。而市场主体只有在面对竞争时才有充分的动力进行改造,因此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平衡不断加剧的竞争和进一步技术改造之间的利益。面对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法律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问题越来越普遍,这时就需要我们正确把握不同部门法的立法深意,推进社会的整体利益发展。注释:[1]2000 年6 月微软公司提起上诉,上诉法院做出判决,基本确认了微软采用反竞争手段维持其在电脑操作系统软件上的垄断地位,但否定了初审法院试图将垄断地位扩展到浏览器软件领域的判决。11月6 日,微软与司法部和原告中的9 个州和解。由于和本文论述关系不大,故不作详细介绍。徐杰、时建中主编《经济法概论案例教程》第204 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9 月版。??? See Ronald A. Cass : COPYRIGHT, LICENSING, AND THE“FIRST SCREEN”,资料来源: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网站 www.ssrn.com[2] 刘平周详《知识产权与物权比较研究》载于《知识产权》2003年第4 期[3] “In keeping with the basic approach of the copyright law ,copyright owners are given great freedom in deciding the terms on which to license their products. After all , the value of the copyright is the ability of the right owner to set terms expected to maximize the return from licensing. ”See Ronald A. Cass: COPYRIGHT, LICENSING, AND THE“FIRST SCREEN”。[4] 笔者并不否认,知识产权的“独占性”是有期限并且受合理使用的限制。因此,此处讨论的独占也是相对的而并没有过于偏激的意思。本文全文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产权的制度基础之上,并不是对知识产权本身的质疑,而主要是从反垄断角度和整体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一些思考。同时,我也并不否认,知识产权取得的最初,也是在市场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权利人创造性的劳动的结果。[5] “有效竞争”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目标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竞争被视为实现整体经济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手段,提出这种模式是为了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市场结构。作为法律上可操作的目标模式,关键是如何确立一个标准,以评价市场上的竞争是有效竞争。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有效竞争的目标模式主要是从规范竞争性市场结构出发。按照德国康森巴赫的理论,优化的市场结构,市场上要有多个竞争者,他们的商品有适度的差异性,且市场的透明度高。王晓晔:《竞争法研究》出版社99年版第73-90页[6] 刘宁元司平平林燕萍:《国际反垄断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 月版第7 -9 页[7] “To the extent there has been a perceived conflict , however,it seems to stem from four principal areas of uncertainty :(a ) the extent to which competitio policy is about short-run allocative efficiency or long-run dynamic efficiency,(b ) whether market power should be inferred from the existence of an IPR ,(c ) certain distinctiv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IPRs , and(d ) whether a particular contract, license,or merger should be regarded as horizontal or vertical. ” See“competition polic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 OECD , committee on competition law and policy, DAFFE/DLP(98)18 http://www.oecd.org/daf/ccp[8] “Discussion of the overlap between antitrus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frequently observes that the former opposes monopoly , while the latter confers monopoly rights. ” See Ronald A. Cass :“COPYRIGHT,LICENSING, AND THE”FIRST SCREEN“[9] “合理原则”、“本身违法原则”是反垄断法的两个基本原则。“本身违法”适用于那些已经被确定为不合理地限制了贸易的行为,因而只看是否有行为的存在,无需对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调查。一般适用于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形下,如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协议等。“合理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某些行为构成了对竞争的限制,但又不能适用本身违法原则。是否构成违法须在慎重考察企业行为的意图、行为方式以及行为后果之后,才能做出判断。[10]“Normal competition law, applied under a rule of reason standard,seems entirely adequate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pro “and anticompetitive tying in cases where the requisite market power is conferred through IPR. “ See”competition polic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 OECD , committee on competition law and policy,DAFFE/DLP (98)18[12]冯晓青《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载于《知识产权》[14]刘兵勇《试论反垄断的理论基础》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 期[15]刘兵勇《试论反垄断的理论基础》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 期[16]刘兵勇《试论反垄断的理论基础》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 期[17]马洪雨《从“微软”案看反垄断法的发展趋势- 兼论给中国反垄断立法的几点启示》载于《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4 期

经济学有哪些值得推荐给初学者的论文 (Paper)?2015-04-28 pgl147258 【周皓南的回答(5票)】:第一次答题,能力所限,还请各位知友多多包涵。这个问题其实挺难答的,原因很简单:何为“值得”,何为“初学者”,每个答主们都可能因为自己的专业、研究和阅读范围,给出不一样的回答。就这点来说,不能说任何答主的回答是不对的。首先,和题主同为初心者,我觉得经济学作为一门高度体系化的学科,是不能脱离教材和知识结构说事的。所以,题主可以,也应该去继续阅读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其次,阅读paper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掌握方法,那么就如 @Jichun Si 所说,没有知识基础便不可能知道如何应用方法;而如果是对经济学的各方面作一些大略的了解,或是像 @SlowMover 所说,尝试去掌握一些idea的话,读他推荐的几本期刊都是不错的。[我也不完全同意SlowMover对于methodology的想法,不过也不需要说太多,下面一段会提到一点,这件事情本身在学界应当也不是没有争议的,对于初学者,避开这种争议也是不错的一种选择。不过我依旧认为搭建数理模型本身便是一种idea的体现,而不仅仅是方法问题,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expected utility theory和prospect theory对于数理模型和公理假设的运用]而同时经济学作为一个知识学科的一大特点又是:如何定义所谓的知识结构?上面有答主说到了Gary Becker。我在还没有进入芝加哥大学就读时便深深敬仰其学术成就,即使当时还不能完全读懂他的任何著述。但是,作为芝加哥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Gary Becker的理论也必然是基于一些会被其他学派challenge的理论上的。简单的问题:如果让米塞斯绘制一张经济学的结构图,他的答案会有多少和Becker或是小卢卡斯不一样,甚至相矛盾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此处也就暂且说这么多。对于初学者,我个人觉得阅读经济学书籍的时候可以适当把各学派的观点糅合一下,但也可以只看芝加哥/奥地利的。并不是特别影响收获方面的东西。我在芝加哥大学本科学习中级微观的过程当中还是很注重文献阅读的,我觉得读paper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方面,合适的文献可以让我知道,自己在芝大上课做的题目到底是怎样研究出来的,它的语境是什么?它的思想源于何方,又有什么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作为拓展阅读这些paper也是非常好的精神调剂=。=(我在上面说到的prospect theory实际上便是我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题,但我们并没有在课上了解到。这样一来,Tversky和Kahneman的文献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最好的拓展阅读吧)介绍具体东西之前吐一个槽。我觉得直接扔journal list是一个不太好的回答,原因是因为journal本身涉及到一个专业性的问题,对于题主没有“直接的”帮助作用(举两个例子:我个人认为最近看到的AER上面的文章已经很少有能直接让初学者看明白的东西,或是让初学者觉得“我好像上课的时候/自己读书的时候读到过它”的内容了;但同时,最近的RES上面有介绍对于一个status quo constraint的utility maximization model的发展,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比较适合初学者的paper,原因很简单:我看到了围绕价格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utility maximization,我可以通过这篇paper看到这个核心概念的发展,和一些所谓“原理”所没有考虑到、或者值得去考虑的核心问题。这里的东西写得很快,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会回头好好写一下)。不过,大多数上面提到的journal都可以选取一些文章看看的,这里不多说。鉴于题主的阅读范围主要涉及最基本的价格理论和货币理论,以及一些计量(其实我很好奇为什么要这样读。。),下面就推荐一些我觉得这一方面最有价值的paper,以及我比较推荐的阅读方法。我的标准很简单:奠基性的一定要读,开拓理论框架的也是值得一读的。(这其中我也算上了一些书的excerpt,我是觉得除了一些经济学史书籍比如斯蒂格利茨的The Roaring Nineties,没有必要推荐全书,特别是一些“流行经济学”书籍)Gary S Becker,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第一章. 最最简练但又最最精妙的对于理性选择的论述。值得注意的点是:什么是purposive behavior. 这个pdf谷歌的出来。与之相对应的:Gary Becker, Irrational Behavior and Economic Theory。jstor可查。Irrational Behavior是不是真的irrational到无法用理性的模型取推测?Becker的想法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前两篇东西(最多再加上一个risk-aversion)的应用:Becker & Murphy, A Theory of Rational Addiction。jstor可查。上面有人说到了Becker的核心成就(把“非经济学”的东西纳入到经济学范畴当中),我其实是不完全同意的,看上面三篇paper就能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想了。而且,做Becker这行的人还真不少,比如说芝加哥另一位诺奖得主Theodore W. Schultz。他的Economics of Fertility (1974)值得一读,nber可查。同样,关于经济学,或者说价格理论最核心的东西,弗里德曼有一篇非常不错的paper。1966年的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问题就来了:你说弗里德曼这篇paper是在说idea还是在说methodology?很多时候这两个概念是不分家的)我觉得楼主在未来的阅读当中可能会接触到更清楚的也更深层次的概念,如果要对这些概念(主要是价格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有了解的话,可以参考下面的paper,限于能力,如果我的介绍有任何问题,请不吝指出:Liabson (1997), Golden Eggs and Hyperbolic Discounting。讲intertemporal choice里面的non time-consistent discounting问题,是intertemporal问题在中级之上的非常好的拓展。Rosen (1999) Potato Paradoxes. 这位能力足以拿诺奖,但却英年早逝的芝加哥学派少壮派经济学家努力告诉我们Giffen good本身的存在性是有疑问的。(很好的衔接了曼昆吧~)Arrow (1950) A Difficulty in the Concept of Social Welfare。这篇就不用多说了吧~阿罗的paper虽然初学者看起来会有些吃力,但是里面的数理逻辑是可以把人领进经济学的神奇殿堂的。Samuelson (1977) St. Petersburg Paradox. 萨缪尔森老人家写的对于圣彼得堡悖论的历史总结。非常好的告诉了我们这个引发冯诺依曼思考expected utility theorem的历史悖论怎样产生、如何解决、有什么新的发展。Kahneman & Tversky (1981)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Hayek (1945)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和哈耶克老爷子一脉相传的一篇东西——Invisible hand and welfare economics by Stiglitz.因为我本人对于货币理论了解实在不多,所以也不敢大肆推荐相关的paper。但是还是可以介绍一些的,这次直接拿上课的syllabus截屏了——主要是trevor gallen给的,一些关于经济增长模型的介绍。最后再推荐两本书:Friedman的Capitalism and Freedom以及Becker的Economic Theory。大概就这么多了。做research空隙写出来的东西,请多多指教。----------------------------------------------------------------------回复 @SlowMover :我还是比较赞同针对我的回答补充的部分的。就像我的答案最开始也说了,这个题目因为本身提法太模糊,所以必然会有同等“正确”,但是不一样的解释或者不一样的方向的,也是因为经济学这个学科本身的特点,答题者给出的答案会受到答题者经验、阅历的限制。我确实在一段时间之内还是受到chicago school的影响比较深,也是因为他们的approach (姑且说是从methodology的角度)我比较能够接受,也觉得这样的approach为经济学构建了一个比较rigorous的学科体系。至于chicago school的问题,heckman和list之间的divergence确实很有意思,在此不提。shiller如果跟fama和hansen并在一起,他的那句话的意思也不一定是“算是客气”(这方面我读的就比较少了,仅是个人推断)。其实我的答案给的paper推荐倒是挺少涉及到所谓methodology和idea的纠缠之中的。比如becker的economic approach,这就是我觉得最基本的可以给初学者看的idea(也是我在学中微时候老师给我们看的第一篇paper。顺带,当时)。包括后面的irrational model,即使这是个模型问题,“取平均”照样也是一种思想,就跟我们看baby rudin的证明一样,尝试从methodology里面看到一些sparks of idea,未免也不是一件坏事。再多说几句,我现在看paper的时候也是会有意跳掉各种数学证明,甚至很多时候会把建立模型的所有部分都跳过不看,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也不是没有坏处,要看他看的是怎样的paper。举个例子,Willig (1976) 在AER上面发了一篇Consumer surplus without apology。核心概念就是用一堆数学说明CS是可以rigorously(在统计学的意义上)反映CV和EV的。问题就是这篇文章除了最开头以外通篇都是数学。。。这样的paper从methodology的角度必然是不适合初学者看的,但是,即使idea非常明白,初学者能够接受,也只是停留在“接受”的层次而已,因为其实初学者不知道衡量welfare的这几个概念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的联系,除了计算时候调整一下curve和upper lower bound。如果真的沉下心去看一篇paper,那么必然能够从method当中获得和经济学思维有关的收获。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倒是觉得method和idea的问题初学者大可不用选择性的去刻意扬弃,看paper的时候采用一种integrated approach,各取所需即可。最后随便说几句st. petersburg那个例子——如果说idea是marginal utility递减我倒觉得不如直接说人们大多数时候(“在一定的规则下”)是risk-averse的。这就涉及到idea有多少个层次的问题了。总的来说因为不知道题主的需求,所以也很难说拆解paper需要拆解到什么程度。毕竟这也不是一道“how to read an economics paper”的问题。最后的最后。。因为SlowMover要被recursive method这本书虐。。等我到了SlowMover的层次以后求带~233333【komarikamikita的回答(4票)】:You do not need paper, but you need textbooks.【知乎用户的回答(5票)】:UPDATE其实说到给初学者推荐PAPER,第一想到的是这个:The Mystery of the Vanishing Benefits: An Introduction to Impact Evaluation从一篇里学到的知识/指导思想支撑我高分过了3门考试……——————————————————————————————————————————以前参加过一个Scientific Writing Workshop,搬运一下当时导师推荐的文献来源(见最后)。虽然这些期刊看着超专业怪唬人的,但大部分有一定数学和计量基础的话就能看懂。知乎之前有个问题:如何评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Gary Stanley Becker 的学术成就?用经济学来建立人类行为的统一分析模型,并让所有学科都为其所用,为模型提供合适的参数和假定。现在很多PAPER都是走这个路线(不过也有可能是我的专业方向是这样,曾经选了个发展经济学的seminar,阅读材料把什么科教文卫、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blabla的都包括了,这·些·都·是·经·济·学·论·文……后来还上过研究恐怖主义、青少年犯罪、移民与社会问题之类的课也是一样),如果题主不是想要钻研理论,这些读起来还挺轻松有意思的。发现全新的视角或者是看到作者对数据做了非常巧妙的处理时真是不由自主地在心里点上32个赞。当然如果志在理论的话……还是多看经典教材吧。Good general journals:e.g.o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o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o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o Econometricao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o Economic JournalGood specific journals:e.g.o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o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o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o Journal of Financeo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o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o … etc.Journals specialized in surveys:e.g.o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o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Working paper seriese.g.o NBER Working Papers (National Bureau ofEconomic Research)o CEPR Working Paperso IZ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o Working Papers of the IMF, ECB, WorldBank, etc.o Working Paper series of good universities【JunAccount的回答(2票)】:推荐看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每期邀请相关领域的大牛写几篇,高屋建瓴,语言通俗。【米笑的回答(2票)】:半夜被吵醒,来逛知乎看到这个,哎呀你们这些人呐,人家要推荐给初学者的paper,你们就搬出顶尖期刊都是好文来敷衍人家,太坏啦。初学者嘛,可以看看的paper,我觉得该是满足,第一,数学少的。第二,文章有意思但不难理解,第三,文笔不错的。JPE,JEL神马的,人家非专业,不一定会去一期一期借来看。然后我突然就想到这篇文章了,觉得写得不错,还挺适合初学者的:Roth, A. E. (2007). Repugnance as a Constraint on Market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1(3), 37-58.话说,权力的游戏第四季不是刚结束嘛,我特别喜欢这戏里面小恶魔在庭前慷慨激昂的一番呈词,当时看完后我就想起这篇文章了。然后免费下载的我只找到这个working paper的版本:w12702.pdf看了一下这个的开头,与我当年在JEP上读得最终版略有用词上的不同,但内容应该是一样的。若是你学校图书馆有订阅,那就用上面给的cite去搜索,没的话就看上面的网址链接吧。就酱,希望你喜欢~【知乎用户的回答(3票)】:推荐看Debreu的monograph- theory of value.------以及我觉得很多人列的经济学所谓入门的书籍没什么读的必要…有那功夫不如学学数学.【城市猎人的回答(1票)】: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 更新描述或封面作者: 罗卫东 编选ISBN: 9787308056137这本书里边大部分都是论文。我推荐其中的一篇《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 哈耶克。【NeiLHG的回答(0票)】:不知道题主有没有法律方面的兴趣。当初因为看经济法所以接触了大学里一门经济学与法律的课程,收益很多。推荐张五常的书目。都是一些有趣的生活小例子阐述了背后的经济学理论。【Mephisto的回答(0票)】:不要自以为这两本基础入门书籍就可以帮你读很多paper了……而且读paper是很浪费时间的学习手段。通常paper都是长篇大论证明了几个结论,而教科书里会以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教给你(如果不是适合当下阶段的,教科书也会告诉你)。如果你是想入门经济金融领域,以下教科书不错推荐教科书:Principle of Micro/MacroeconomicsIntermediate Micro/MacroeconomicsPrinciple of Corporate FinanceStrategies and Games入门会计学统计学(如果会了就不用了……)【邹邹1990的回答(0票)】:经济学的烟酒僧表示看paper也头痛啊,初学者就应该先看入门级的教材然后不断升入。掌握经济学的各种方法论,原理,知道如何运用。然后针对性的看相关的paper,看paper应该是带着问题,寻求答案的思路去阅读思考。【SATBBB的回答(0票)】:paper读得越多,越觉得扎实基础的重要。不过learning by doing could be a way。【顾志耐的回答(0票)】:只学了曼昆那本书离能看明白经济学五大期刊上的Paper的距离还是有点远的,这里我也认同 @Jichun Si 说的,在开始的阶段还是去读一些教科书为好,因为教科书已经把成书的时间之前的经典理论都涵盖了。如果实在想读Paper,建议还是从文献综述读起。上面提到的JEL上面的文献综述都很不错。我在这里再给一点别的思路,列一些上面几位都没有说过的领域。如果你对新制度经济学这个领域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些这个领域的文章。这个领域有很多经典的论文,并不用很复杂的数学模型,但是思想很深刻,有助于对用经济学的思想审视这个世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下面列一些我自己读过的R.H. Coase The Theory of The Firm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这两篇经典论文可谓“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奠定了产权经济学的开端。接下来推荐一下我特别崇拜的经济学家 Mancur Olson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Economic Growth, Stagflation, and Social RigiditiesMancur Olson的理论经常是前人从来没有说过的,令人眼前一亮,读完之后可以让人对社会的组织结构有新的认识。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领域的很多论文也比较好懂,而且读起来可能更有意思一点。这样的论文重点在于实验设计,后面会用一些统计学的方法去检验结论,如果你有统计学基础,读下来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我对行为经济学发展的前景还存在疑虑。【雨田雨辰的回答(0票)】:以下主要是对金融研究的学习,转自我给另一个题主的类似回答:首先,我觉得题主可以尝试先了解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历史。这个过程可以帮助题主可以理清每一个理论的产生背景和意义,从而使题主更容易整理出自己的金融知识体系。在这里,我有一本书推荐题主看看,邵宇和刁羽的《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这本是主要是针对资产定价相关理论的。这本书在前言部分,总结了现代金融学从1900年巴舍利耶的《投机理论》到黄和达菲的有限证券市场的动态阿罗-德布鲁均衡的相关发展历史,通过阅读这一部分,题主应该会对现代金融学的体系发展和每一个理论所关注和回答的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进一步,这本书的微观金融学部分很好的将这个历史中的主流金融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类,条理十分清晰。具体说来,总结了投资者行为(即投资者效用最大化)衍生的资产定价理论、金融市场无套利定价条件在不同模型假设下的表达、B-S方法和风险中性定价在衍生产品定价方面的应用、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和金融市场理论等。每一个方面都是资产定价领域的重点问题。而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数学部分则很好的总结了需要用到的数学基础。其次,我认为题主可以基于不同的金融分支阅读各领域自身的总结性文章。在这里,我有两篇推荐题主阅读。首先,是哈佛的John Y. Campbell今年写的《Empirical Asset Pricing: Eugene Fama, Lars Peter Hansen, and Robert Shiller》。这一篇文章主要总结了上世纪70年之后基于SDF的当代资产定价理论,非常详尽,适合题主对当代资产定价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上有一个大致的学习,并且Shiller的理论是Behavior Finance方面的先河,现在很多热点的information economics问题都是从这一个分支逐渐发展出来的。第二篇文章是B. Espen Eckbo的《Corporate Takeovers: Modern Empirical Developments》。这一篇文章总结了公司并购方面的实证研究的建立,对于题主对并购理论和实证方法的理解有一定的好处。这一篇文章的最大好处是每一个部分都是基于一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利于题主在学术生涯中形成问题导向型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不断的发现问题并产生解答问题的欲望。其他的参考读物,我认为题主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阅读各个领域的经典教材。比如,Bodie的《Investments》对资产定价方面的基础知识有所介绍,Stephen A. Ross的《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对于公司金融学相关知识有所介绍,还有Hull的《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对于衍生品定价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个人认为,题主的数学本科背景很适合这个方向的发展,恰好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很初步,未来空间辽阔,金融工程技术的掌握一定可以获得政策红利)。当然如果题主读了上述综述性文章,有兴趣也可以读一读参考文献中的原始论文。主要可以读一读Markowitz、Sharpe、Fama、Merton、Black & Scholes、Ross、Breedon、Duffie & Huang、Fama & French、Shiller等人的文章。由于重要理论实在是太多,不在这里赘述。BTW,我也不认同 @Jichun Si的看法,你现在这个阶段就是应该多多的看一些总结性读物和原滋原味的论文,从中间获得最直接的idea,methodology是后话,但学术思想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一般学术思想都在introduction里面进行了逻辑上的陈述。至于methodology,则可以逐渐的通过看同一个field的论文去总结对于相似问题,academia都用了什么统一的方法。以上。主要用于抛砖引玉。

产权经济学论文发表ppt

经济学和法学(财产法)是两门不同的学科,都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二者的究内容都涉及到财产和财产权利,即都以产权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研究对象的分,或基本上是对客观经济关系的描述和反映。由于研究的客观内容都是人们经济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两门学科中的产权概念以及对产权研究的功能,肯定有相同互补的方面。但是由于二者是不同的学科,即使面对同一客观对象,研究的角度、方法使用的范畴含义也肯定不会等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否则,两门学科就合二为一了。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对“财产”概念的使用不同。经济学中较少使用“产”概念,或者说经济学中没有把财产作为主要的理论范畴,偶尔使用也是没有明确定其内涵和外延的。它对这些物(有形物或无形物)的概念是用“生产要素”、“生产料和消费资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即劳动力”来表述的,实际上也是经济学对财产的分类。但是尽管没有使用“财产”概念,并不于经济学不研究财产或其研究不涉及财产。第二,虽然都是对客观的经济关系的反映,从而都是意识形态,但是,法律上的映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而经济学上的反映只是一般性的意识形态。正因为这茁壮成长法律对客观的产权关系的反映就使产权获得了法权形式,法学中的产权就是法权,起硬化和强调和保护既有的产权关系的作用。而经济学没有这种直接作用,只是把客观在的发放不为人们所认识或深刻认识的经济权利关系揭示出来,使人们能够认识经济实,为制订政策和法律提供依据。“产权”没有法定意义,不应该象法学中所定义的样,是“依法行使的什么权利”。第三,法律侧重于对客观的财产权利关系的认可、保护和调整,它直接为处理财权利关系服务,而经济学不具有这些作用。正因为这样,法学家、律师经常与具体的权当事人打交道。而经济学家只能告诉人们客观上的产权关系是什么状况,将来会是么状态,即使告诉人们应该是什么状态,也不会直接参与实现这种状态的活动。第四,经济学对产权关系的反映完全是描述,尽管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方法有实证规范两种,但是就与研究对象的关系而言,只能是描述,没有保护、调整的作用。而律虽然也主要是反映客观的产权关系,但是它在一系列理论(包括经济学理论)指导下依靠国家强制力,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规范或调整产权关系。一是对合理的(按其价值来说)加以认可和保护——这也是具有规范意义的;二是认为不合理的加以改变,而还可以建立某种自认为合理的产权关系。所以,法律只能说“基本上”是对产权关系反映。尽管经济这的产权与法学的产权有以上差异,法权只是客观存在的产权关系的映。但是,现在人们在讨论产权关系时,往往直接从法学出发,使用法学中关于产权概念。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观念上把产权等同于法权,如果是这样,即是理论或观念的错误。

所有权是物权(权利人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权利,与债权相对应)中最重要也最完全的一种权利,具有绝对性、排他性、永续性三个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四项权利。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从产权跟所有权的概念来看就是产权的范围要大于所有权。 产权跟所有权的关系: 1.反映财产关系的角度不同。所有权是指对财产归属关系的权利规定,确定的是财产的最终归属关系,强调财产关系的物质属性。产权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若干权能的集合,指的是以财产所有权为核心的一组权利的有机结合体,强调财产关系的社会属性,即由于物的存在及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2.概念外延不同。所有权表明的是一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而产权不仅表明财产的所有制关系,同时还表明了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的关系,也即同时表明了原始所有权和 法人财产权 的关系。在现代公司制中,公司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分别行使原始所有权、法人产权和经营权,现代公司的权利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离”的结构。因此,产权比所有权有着更广泛的外延。所以,西方产权经济学家们在分析经济行为,解释资源化配置的权利时,主要指的是产权,很少提及所有权。 3.“财产”一词的含义不同。所有权概念中所指的财产主要指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及现金,这一财产内涵主要是与商品经济不太发达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内涵比较狭窄。而产权概念中所指财产则包括多种形态,除传统的有形财产及现金外,还伴随着现代股份经济的高度发展而产生了股权形态、债权形态以及各种无形资产等,其对应的“财产”概念极为丰富。 4.运动属性不同。所有权在运动的过程中始终是独占性和垄断性的,是一种具有排他性的独占权。而在产权所分解的四种权能中,只有收益权具有排他性,占有权、使用权和处分权均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可以流动、交易。正是由于现代公司实现了所有权、法人产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分离,从而为产权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这种交易既可以是实物形态,也可以是债权、股权等价值形态。产权进入市场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具有了高度的流动性,从而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5.所有权与产权的着眼点不同。所有权的着眼点是财产的终极所有权以及财产经营过程中的部分收益,如股息、红利等;而产权的着眼点是经营权和收益权,公司法人是通过获得法人产权而具有对企业资产的经营管理权,并同时取得经营收入。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四条 国家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不动产登记遵循严格管理、稳定连续、方便群众的原则。不动产权利人已经依法享有的不动产权利,不因登记机构和登记程序的改变而受到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零九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

产权经济学论文发表笔记

张五常:1小时总结,我40年来学到的经济学精髓这是张五常先生一次精彩的演讲,他自己曾说是“花了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总结一下40年来所学到的经济学的精髓。”送给喜欢学习经济学并想用经济学了解世界的朋友。女士们、先生们:我想花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总结一下我40年来所学到的经济学的精髓。现在经济学似乎已非常技术化、非常复杂化,但是事实上我们所归纳出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却是非常简洁的、非常简单的。我总是试图用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世界,而尽量避免复杂的技术。经济学中有两个基本原理,对这两个原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能反映一个经济学者的水平。其一,是约束条件下的极大化;其二,是在一般情况下需求曲线斜率为负。也许有人认为规模效益递减也是一个原理,但是,我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当你牵涉到实际问题时谈到产品需求或要索需求已经足够。换句话说,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必要把后两个原理分开,它们讲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两个最基本的原理:1.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2.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在我看来,整个经济学讲的就是这两个原则。现实世界当然非常复杂,但是这两个原则已足够解释世界。我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只有这两个原则可以解释我们碰到的所有经济现象。我跟其他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也在于我只用这两个原则来说明问题:其实,这两个原理都是武断的假设。有一点非常重要,这就是,你的经济学研究不能违背这两个原理。世界上任何经济规律都离不开这两个原理,如果有任何经济规律违背了这两个原理,那么,整个经济学就自相矛盾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两个原理是对人类行为的武断假定。我之所以说这两个原则是武断的,意思是说你不能跟我在这两个原理上有任何不同意见。我觉得经济学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我们能只用这两个原理来解释世界。刚才我已指出你不能对这两个原理有任何疑问。因为,它们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认为它们是对的,而且,经济学家永远不会有任何其它原理。我的意思是,任何一个好的经济学家永远不会有任何其它原理跟这两原理矛盾。同时我也认为,任何经济学家如果用其它的原理而不是这两个原理来解释经济现象,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谦虚一点说,有99%的可能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阿尔钦、科斯和我都遵守这两个原则。那么,下面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这两个原理到底有多大的用处。要想检验在解释经济现象时这两个原理的有用性,唯一需要做的便是去思考这两个原理意味着什么,以及从这两个原理推测出来的假定是否正确。简单他讲,现在真正可以测试的假定有A和B 两种。假设如果A发生,则B发生;反之,若B没有发生则A肯定没发生。如果在实际测定中,B没发生而A发生了,则原假定就被推翻了。其实,所有科学都要遵循这一规则。因此在我们检验假设时,就需要看当B没发生时,A发生与否。当然,A与B的可观察性是根本前提。有些假定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如果它们是不可以观察到的,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对其进行测定,因此,我认为对于经济学家而言首先重要的是确定那些经济变量是可观察的。比如,需求规律表明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其中,价格是可观测的,但需求的数量上升是不可观测的。所以,需求规律本身是不可观察的,它只是经济学家想像出来的,其实并不存在。也就是说由于消费者的意愿没法测定,从而导致整个需求规律没法检验。所以,一个真正有成就的经济学家就会设法把A、B转换成可观测的变量。如果你看一下经济理论的汪洋大海,其中很多规律并不存在,它们都是经济学家想像出来的。在经济学领域中,很多人在创造大量名词的同时却不知道其确切含义。例如,有人认为“短缺”是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是,短缺到底是十么?如何测量?他们并不知道。短缺等于需求超过供给的那部分,正如我们已指出的,供给和需求反映的都是意愿。没法观测。所以,从本质意义上,短缺没法测量。在经济学家队伍中,有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他们满嘴都是自己想像的变量。我跟别人不同之处在于我只用最简单的、最本质的原理解释经济现象而能直指本质。在我讲产权经济学以前,我重新强调一下,人的行为的基本原则是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当然最大化的是自己的效用或福利等。显然测量效用和福利也是机会成本。因此经济分析究其根本可以归结为三点:1.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某种利益,而所谓最大化某种利益,指的是至少有某种东西,对于你而言,有比没有要好,即经济物品(经济物品的意思是说多比少好);2.需求曲线斜率为负;3.机会成本。下面我们先看一个最简单的经济体系——罗宾逊经济。在这一体系中,他也要最大化某种东西,他有自己的需求曲线。由于只有一个人,所以不存在市场,也就没有市场价格。但是,如果他想得到某种东西,就必须以牺牲另一种东西为代价,这种牺牲可看作是他的成本价格。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指的也是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上述三个基本原理。对于一个人的经济体系,我们只要花费两个小时就能说清其中一切问题。经济学的真正困难在于再加一个人后的情况。两人经济体系我们研究了30多年还没有说清楚,这是因为当两个人都想最大化某种物品时,竞争就不可避免了,所以永远不要说世界上没有竞争,竞争无时不在,只在形式不同。如果你说这是个垄断市场,没有竞争,那就错了,因为每个人都在竞争垄断的权力,所以竞争无处不在。当然,如果岛上再加一个女人(假设把她也看作一种经济物品),竞争就会马上更加激烈。有些经济学家区分完全竞争和非完全竞争,其实,这是很陈旧的观念了。竞争就是竞争,只是形式不同。提到竞争,自然会有输赢,也就是说一定要决定谁输谁赢。比如,打网球是个竞争,最后一定要决出胜负。而要决定输赢,必须要有规则来评定,也就是游戏规则。如果改变游戏规则,很多变化就会出现。比如,中国乒乓球队雄视世界,但如果我们改变了发球的规则,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如果你改变游戏规则,结果就不一样。因此,有的人喜欢这一类游戏规则,另外的人喜欢另外一类游戏规则。例如考试时,有的人喜欢论述题,有的人喜欢多项选择题,有的人喜欢数字化的题目,有的人喜欢非数字化的题目,各不一样。所以如果改变规则,人的行为就会相应改变,结果就会不一样。归纳起来,竞争总是有三点。1.必须决定输赢;2.要有一个游戏规则;3.为什么用这一个游戏规则,而不用其它的游戏规则。人们不同的行为,可以由不同的游戏规则本身解释。在香港,如果你想买一栋楼,无论是从李嘉诚那儿,还是从别的土地发展商那儿,只要你出价最高你就能得到。发展商也不会因为我是张教授就给我优惠一些。所以这个游戏规则很简单:出价高者得。但是在香港大学情况就不一样了。在那里,分房是按分计。我是院长,有7分,有太太再加7分;若有一个孩子加7分,二个加14分,以此类推:在香港大学工作一年加2分,四年加8分。谁积累的分最高,谁就最先得到房子。因此,如果我想从土地发展商那儿买房,我就得付钱,为了得到钱,我或者好好工作,或者去抢银行。但在港大我想要快点得到房子,我就得多睡觉、多生孩子。由此可见,游戏规则不同,行为就不同。我说的不是笑话。在墨西哥政府进行土地改革时,就是根据孩子多少进行徘序,这也是墨西哥人口剧增的原因。中国有类似的问题。我们之所以有众多人口,就是因为当时实行的政策,在中国早期,人们甚至会杀掉女孩子以多得男孩,所以当你改变游戏规则,人的行为就会改变,收入的分配形式就会改变,资源的分配就会改变。随之,经济发展速度也会改变。在经济社会中,基本的游戏规则即产权的规则。谈论产权,我们其实在谈论约束人们行为的游戏规则。如改变游戏规则,输赢条件就会不同。如果我是土地发展商,我不会在乎你是男是女或别的什么因素。我唯一关心的是你出多少钱。在这里,市场价格是唯一分配资源的方式。在现实世界中,还有其它分配资源的机制。我在港大的办公室比赵海英(港大一位女助教)的大,不是因为我比赵海英有钱,而是因为我的位置较高。如果我的办公室要自己去租,那么我就不会租;因为太贵了。在大学系统下,因为我是院长,我就可分配到大办公室。但如果我的办公室不是大学的,而是私有的,情况就会不一样,谁出的价高谁就得到。你有没有办法想像,我作为院长却没有专门的停车位,而校长们以及会玩办公室政治的人却有:如果你是残疾人士你也有,当然我不是,所以我没有。但是,我可以非法泊车,如果大学给我一个警告,我会把警告信仍在垃圾袋,但赵不敢,而我每天都在做这类事。那些会玩办公室政治的人能得到专门泊车位,但他们只是这方面比我强。我之所以敢非法泊车,因为我知道如果他们一定不允许我这样做,我会到法庭上告他们说整个分配制度是不对的,如果我告他们,在香港就会是很大的新闻了。所以当大学的人看到我非法泊在那里,他们就会想,这是张教授的车,给他一封警告信就得了。所以在不同的游戏规则下,人的行为就不同。在泊车场私有的情况下,只要你付钱你就能得到泊车位,你甚至可以付足够钱不允许其他人泊车,或者甚至拆掉整栋楼。所以你可以发现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很难讲。比较香港大学泊车分配系统以及私人泊车场很唯判断优劣。在经济的世界里,你改变产权的规则,你就改变了整个系统。私有产权非常独特的一点是:只有在私有产权的情况下,人们才用市场价格分配资源。我没有说,私有产权比另外一种情况要好,我只是说如果你想利用市场价格分配资源,你只能选择私有产权;我也不是说,你有了私有产权,就一定会有市场价格存在,我只是说要有市场价格,就必须有私有产权存在。这是因为市场机制有时有很高的运行成本,所以有时你有了私有产权,但是并不一定会有市场价格存在。这一点是科斯在1937年《企业的本质》以及我自己在1983年《企业的合约本质》中阐述的中心问题。我们想要说明的是在私有产权下公司仍要存在,而且公司内部并不是用价格机制来运作的,但是,反之,任何东西在市场上交易,它必然是私有的。因此中国现在想要建立市场机制,而不想有私有产权,其本身是矛盾的。当然还有其它资源分配的方式。但只有在价格进行分配的情况下,才没有租金的消散。如果我把金表放在桌上并说明,明天谁最早进来谁得到它,那么很多学生就会在外面排队,甚至晚上睡在走廊上,因此会浪费很多时间或遭受痛苦。于是,学生们就会衡量金表的价值和所付代价孰大孰些但是他们所费的时间及遭受的痛苦对我却没有任何好处。然而,如果我换一个规则说把我的表给武汉市漂亮的女孩,那么就会有很多女孩子费尽心思打扮自己;如果我说我会把表给孩子最多的人,那么人们就会把别家的孩子拉来充数。但是所有这一切对我都没有好处。所以如果这表不是我的,人们就会进行无谓的浪费来得到表。但如果这表是我的,我就会把表给出价最高的人,而且要求的价钱一定不少于金表价值。由此你会发现若产权不是私有的,为了行使产权,很多资源被浪费了。在阿拉斯加淘金热时有一个规则——谁来得最早,谁就可以在那儿挖金,因此人们就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训练他们的狗,而这本身对社会而言是一种浪费。你们也一定记得,在中国以前,很多事情需要开后门才能得到。比如,为了得到好的医疗,你必须花费很多时间去开后门、走关系等。你们知道我说的是事实。现在你着想买鱼出钱到市场上去买就行了,但在20年前,你还必须早起排队。当然,如果你是党员、干部,你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在这种情况下,鱼的价值由于你的等待所费的时间和精力而消散了。即使你说你可通过政治关系得到鱼,但你得承认你的政治关系也是付出一定代价才得到的。所以除非你用价格机制分配资源,任何其它方式都会引起价值的消散。自由市场上,卖鱼的人只要你付足够的钱就会把鱼给你,而不会考虑其它因素,而为了得到所需的钱,你必须工作(对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如果是市场决定鱼的价格,你为了买鱼所付出的钱能反映你对社会做出的真正贡献。而在另外一种情况下,你若等4个小时去买鱼,你所等的4个小时,对社会没有任何好处,或者你会玩政治关系也一样。所以我们说私有产权好并不是基于价值判断,而是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租金的消散最少。这就是为什么改革20年以来,我们一旦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经济发展速度马上就会加快。但是,你也要意识到用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本身也有成本。任何一个经济系统都有其交易成本,我不想再花2个小时谈论什么情况下交易成本低。我并不是说私有产权是最好的系统。有时要形成这种系统成本很高;而且另外要指出的是,在任何系统下人们都会最优化这一系统内的租金消散。我们可以看一下在60、70年代中国在农村实行公社制度。当时在那种情况下一定有饥荒,但我很奇怪,那时人口增长很快,那么我只好下结论:在当时情况下人们一定找到某种方式来减少租金消散。如果说当时农村情况处于类似我刚才描述的把表放在桌上时出现的情况,也许很多人不会活到现在。所以我认为所有证据表明,虽然在没有私有产权的情况下,租金消散很厉害,但是当时中国人找到了某种办法来减少浪费。我的结论是:当时虽然没有私有产权,但是建立了一定的等级制度来减少浪费。这就是为什么一旦取消私有产权人们马上就会谈论各自排位高低。在港大分配办公室也是根据社会地位的高低,可能你不喜欢用这种方式。当然,只有在私有产权下,利用市场价格分配资源才能彻底消除租金消散。

在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研究仍大量涉及社会制度问题,因此对于法律问题的研究并未中断过。 从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到李嘉图,从德国历史学派的罗雪尔到美国制度学派的康芒斯,毫无例外地都在经济研究中涉及到社会法律制度问题。此后,随着20世纪20~3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主导地位的确立,社会制度问题被视为资源配置问题的既定前提搁置在一旁,作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制度问题,在经济学研究中逐渐被冷落。可是,由于在19世纪下半叶大量垄断组织的产生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出现,导致了相关国家反垄断法律的陆续颁布和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干预及管制的扩张,因此,与反垄断法律和公共事业管制有关的法律方面的经济研究,仍然在进行。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整个60年代,是法律经济学的初创时期。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重要人物亚伦·戴雷科特(Aaron Director)教授在1958年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法律与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印发),并和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罗纳德·科斯教授一起担任主编 。科斯于1961年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标志着法律经济学的问世 。由于上述有关人和事都发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所以,可以认为,芝加哥大学是法律经济学运动的直接源头。在法律经济学的整个初创时期,法律经济学还不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法律经济学运动融合在整个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运动和“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运动中。从非主流的角度来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在当时呈现出一种“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所谓“一体”是指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经济学理论及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所谓“两翼”是指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詹姆斯·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和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贝克尔为代表的非市场行为经济学研究。后两者并不直接以法律经济学研究为目标。重要人物及著作罗纳德·科斯教授是法律经济学初创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律经济学的学科创始人,其经典之作《社会成本问题》是法律经济学学科创立的里程碑。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通过对外部性问题独辟蹊径的分析,得出结论:当交易费用为零时,不同的产权界定将不会影响资源配置的结果;反之,当交易费用不为零时,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导致出现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这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 。此外,在法律经济学的初创时期,还有两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位是阿门·A·阿尔钦,另一位是戈多·卡拉布雷西。阿尔钦在1961年发表了《关于产权经济学》一文,运用效用理论和最大化方法研究了产权制度问题;卡拉布雷西则在同一年发表了《关于风险分配和侵权法的思考》一文,从经济学的视角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侵权的法律问题。 法律经济学在70-80年代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代表人物与研究成果,例如:理查德·A·波斯纳与《法律的经济分析》(1973年),沃纳·Z·赫希与《法和经济学》(1979年),A·米契尔·波林斯基与《法和经济学导论》(1983年),罗伯特· 考特和托马斯·尤伦与《法和经济学》(1988年)。同一时期,有关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也纷纷问世,例如:美国爱默里大学的“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和《法律经济学》杂志、迈阿密大学的“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和《法与政治经济学杂志》、华盛顿大学的《法和经济学研究》杂志以及在纽约出版的《法和经济学国际评论》;在英国也成立了“工业法研究会”等机构,仅牛津大学就出版了《工业法杂志》和《法学、经济学与组织研究杂志》。此外,一些著名的大学,例如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牛津大学、约克大学、多伦多大学等,纷纷在法学院、经济学院(系)开设法律经济学课程。一些著名大学的老牌法学杂志,例如《哈佛法学评论》、《耶鲁法学评论》、《哥伦比亚法学评论》、《多伦多大学法律杂志》等,也开始纷纷重视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刊登有关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法律经济学由于自身的不断成长,已经开始逐渐从新制度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的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重要人物及著作在法律经济学的蓬勃发展时期,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理查德·A·波斯纳教授是最为杰出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法律的经济分析》是一部类似于法律经济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作品,这部著作在1973年的出版,标志着法律经济学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同一时期,随着法律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扩展和深入,法律经济学对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例如,美国总统里根在1981年任命了波斯纳、博克和温特3位在法律经济学方面颇有造诣的法学家为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同年,还通过并颁布了12291号总统令,要求所有新制定政府规章都要符合成本——收益分析的标准。 进入90年代以后,法律经济学的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比较平和的发展时期,没有出现新一代的 “领军人物”,也没有出现具有明显“突破性”的新论著,研究领域中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基本上仍是70-80年代出版,并在90年代经过完善、补充、修订的新版著作。在一些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许多论文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对已有论题的深入挖掘。例如,在2000年春季号的《法律经济学杂志》上,用极大的篇幅刊登了科斯、弗利兰德、卡莱因等人的一组文章(共5篇),反思12年前由阿尔钦等人提出的有关费希尔兄弟车辆制造公司与通用汽车公司在1926年的兼并故事,以及相关的资产专用性、长期合同与“套牢”(Hold-up)的关系问题。但是,进一步的观察仍然可以发现,90年代以来,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还是呈现出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预示着法律经济学运动在新世纪中的发展趋势。90年代以来,法律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显示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经济哲学”的色彩有所突出,一些学者试图将经济学、法学、哲学三者结合起来研究,使法律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扩展到更具根本意义的法律制度框架方面,从而推进了法律经济学研究中的“经济法理学” (Economic Jurisprudence)运动。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在法律经济学研究领域扩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学术倾向。

经济学精髓句子,经济学金句1、领导者的业绩不在于个人干了多少,而在于能否把全体成员积极性调动起来。巴纳德2、技术进步、投资增加、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制度。诺斯3、天上不会掉馅饼,企业主也不可能大发慈悲,工人工资的增长,只能来源于人对自身的投资,从而使素质提高,劳动效率大大改进。舒尔茨4、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的产权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诺斯5、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的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亚当斯6、动机是可以训练和激发的。麦克利兰7、所谓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而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引进新组合,实现创新。熊彼特10、工资是劳动的报酬,利润是节欲的报酬。西尼尔11、一个公司如果有很多具有成就需要的人,那么,公司就会发展很快;一个国家如果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麦克利兰12、未来的文盲将是那些没有知识和不会更新知识的人。成年人被淘汰的最主要原因是学习能力下降。德鲁克13、成功的监督活动,要求一个人的才干要远远超过指导别人工作的能力。西斯克14、实验室只能产生伟大的设计,但是伟大的产品只产生在市场营销当中。科特勒15、对商品生产而言,扩张市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亚当斯密16、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的。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普适的管理原则和方法,管理只能依据各种具体的情况行事。菲德勒17、消费支出依赖于未来的预期收入。弗里德曼18、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舒尔茨19、消费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给他人留下印象,也称之为炫耀性消费。消费者花钱是为了让他们的朋友及邻居嫉妒,以及跟上其朋友及邻居的消费水平。凡勃仑20、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李斯特21、金钱完全可能是用于高尚目的的一种手段。马歇尔22、只有在实现了创新的情况下,才存在企业家,才产生利润。熊彼特

楼主你好!所谓新制度经济学(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等几个支流。新制度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一)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交易费用的提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这样,制度分析才被认为真正纳入了经济学分析之中。(二)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鲁宾逊一个人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才必须相互尊重产权。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三)企业理论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对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与市场并存于现实经济世界这一事实做出了先驱性的解释,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科斯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来,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惟一动力。而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呢?科斯认为,由于企业管理也是有费用的,企业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其限度在于:利用企业方式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四)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总之,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科斯的原创性贡献,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较强的解释力。经过威廉姆逊等人的发挥和传播,交易费用理论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极富扩张力的理论框架。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正交易费用及其相关假定已经构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环境的新制度环境,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所开创的。

产业经济学论文发表

《现代营销》(理论版)省级 综合性学术期刊 主要栏目:企业文化、经营与管理、改革与创新、政策与法规、市场调研、工程技术、商业科学、电子商务、经济纵横、财务天地、实践与探索等。还有其他问题私聊我

产业与贸易经济系现有教师 22人(其中外聘教师 5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 13 人,教授7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拥有西部地区唯一的产业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拥有产业经济专业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贸易经济学士学位授予权,培养产业经济学博士、硕士和贸易经济学本科生等不同层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拥有西北地区唯一的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建有软硬件设施一流的西安交通大学战略产业研究中心、产业发展实验中心和中国能源研究所等教学和研究平台。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专业以知名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冯根福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在SSCI杂志和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已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企业理论、战略产业发展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培养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表现出众,已有多人成长为学界、政界和企业界的精英。贸易经济本科专业旨在培养通晓现代中外贸易经济发展理论与实务,拥有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娴熟的外语工具处理贸易实务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复合型商业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贸经专业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 金融系设立于1978年。1988年金融学专业被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直属院校重点专业;2006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高校本科名牌专业。金融系现有教师30名:教授7名,副教授1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8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8名,具有国外留学、访问学者25人。金融专业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金融MBA、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研究金融学方向。现有金融理论、金融投资、国际金融、保险与精算、金融工程五个教研室。开设的主要金融学专业课程:金融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公司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保险学、财产保险、人身保险、金融监管学、政策性金融、金融制度比较、信托与租赁、投资项目评估、国际金融实务、投资银行学、金融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分析、国际结算、银行会计等。现设有投融资研究中心、金融研究中心、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保险精算中心、金融工程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项目23项;省部级课题40余项。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金融研究》等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教学奖、教材奖22项。获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金融学》《金融监管学》《公司金融学》《证券投资学》《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商业银行营销学》。金融学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具备金融基础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金融业务的操作技能,了解国内外金融法规,理解国家金融政策,具备在国内外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的专门人才;金融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基础,掌握金融研究的主要方法,了解金融理论发展的国内外前沿动态,能够独立从事金融分析和研究,具备在国内外金融机构从事业务经营和部门管理的高级人才;金融学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熟悉国内外金融理论最新发展,密切跟踪国内外著名金融专家的研究动态,对金融改革非常敏锐,具有对经济和金融的综合研究能力,胜任在金融机构管理、在科研部门研究、在高等院校教研的高等级创新型人才。 统计系创建于1950年,现有教师16人,是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中建立最早的院系之一,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博士点。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系主任为吴诣民教授,支部书记为邢公奇副教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几代教职工的辛勤耕耘,统计系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两个专业(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办学层次(本科、硕士、博士),四个研究方向(计量经济模型与应用、经济信息分析与决策、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经济计量分析及应用)。现已发展成为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统计学专业全国排名第6位,数量经济学专业全国学排名第6位)的学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学数量化趋势的凸显,统计作为方法论支持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各界对统计的重视前所未有,为适应社会需要,统计专业提出了“强化数理方法、突出经济统计特色的办学思路”,以“具有良好的经济学素养,坚实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熟练运用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具备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为培养目标。以期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数据搜集、处理分析,经济检测与预警等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统计系的课程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现了科学化和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统计系的各位教授、副教授都能坚持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拿起课本能懂,放下课本会用”。统计系成立至今,已培养了大量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主要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他们凭借自己扎实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独特的才能,很多人已成为其所在行业的中坚力量。在科学研究领域,统计系教师长期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年来先后承担了“我国企业生命周期分析”、“经济函数性数据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出版《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专著及教材40余部,先后有10余人次荣获省部级社会科学,软科学和全国统计科技进步奖。涌现了一批教学效果好、学术造诣高的专家学者。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现有教师20人,其中正副教授12人,讲师8人。系下设三个教研室、三个教研中心。三个教研室是:国际经济教研室、国际贸易学教研室、经营与实务教研室;三个教研中心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研中心、跨国公司竞争与战略研究中心以及区域经济学教研中心。我系办学层次齐全,在长期保持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教育高质量的基础上,目前还拥有国际贸易学与区域经济学两个博士点与硕士点。目前这两个学科已形成了有一定影响、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梯队。近年来,相继承担了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承担了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与教材10余部,获全国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获国家教委、陕西省科技进步奖各1项。国际贸易学与区域经济学两学科的发展及其特色具体如下:国际贸易学专业(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国际贸易学科成立于1985年,1990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其后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成立独立的国际贸易学硕士、博士点。是我国少数几个最早成立国际贸易学专业并招收硕士生与博士生的专业之一。2006年,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被陕西省授予名牌专业称号。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1)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特色为:强调国际贸易领域里的重大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研究的密切结合,研究在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及其战略、风险管理、网络经济、环境政策等重大问题方面,已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2)跨国公司竞争与战略研究,特色为:强调将跨国公司发展的前沿理论研究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实践问题研究相结合,研究在跨国零售企业一体化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已取得一批标志性的学术成果;(3)国际金融风险管理与风险投资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特色为:在信用风险管理和创业经济、风险投资等方面已形成一批标志性学术成果。区域经济学专业:本学科创建于1994年,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硕士点,2000年设立博士点,同年设立区域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曾获“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985”学科建设等项目资助,总建设经费近100万元。本专业经过数年的发展,已形成三个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1)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主要从理论高度研究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调控。此方向主要在开放经济下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分析、区域经济结构转变的相图研究、广义梯度理论等方面形成了一些标志性成果。(2)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可持续的区域发展的承载力以及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结合。此方向主要在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一些标志性学术成果。(3)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规划研究: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及其管理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侧重于研究城市房地产经济与管理、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等重大问题,因而本研究方向具有系统性、重点性与区域性的研究特色。 银行信息管理系(以下简称银管系)成立于1986年,是为了适应国民经济信息化,特别是金融信息化对金融管理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从198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科专业为“金融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为金融信息化和金融工程,博士研究生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立“金融信息化”、“可疑金融交易识别”、“金融数据挖掘”、“网络金融”等专业方向。银管系是我国在金融信息化领域唯一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培养层次的专业教学系。“银管系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9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及在读博士的教师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金融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专业,涉及经济学、现代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旨在培养通晓经济和金融理论与实务、金融管理和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掌握金融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专门人才。其特色在于理工与人文学结合,经济与管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专业人才。银管系自成立以来,紧密结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领域——金融信息化开展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活动。先后承担了国家“七五”金融信息化攻关项目“金融电子化标准化总体规范”,并获中国金融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八五”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项目“银行会计电算化总体规范”;主持国家“十五”金融信息化攻关项目“金融技术风险监管研究”;参与人民银行信息化重点项目“金融博士”多媒体系统;主持人民银行重点科研项目“银行会计核算教学软件系统”和“面向对象方法的新一代银行会计核算系统”。除此之外,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等十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发表、出版了一批在我国金融信息化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现代化银行信息系统概论》、《电子化银行信息系统原理》、《中国国家金融网络(CNFN)总体研究》、《电子化银行信息系统需求分析》、《金融电子化系统标准总体规范》、《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电子化银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金融电子化概论》、《银行技术风险监管》、《网络金融》等。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项。培养了一批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专业人才,在国内对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银管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在专业课和选修课中增加大量实践学时外,还鼓励学生参加有利于培养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自2006年起连续参加“花旗杯科技应用大赛”,每年都有1至3个代表队创入决赛,曾获得二、三等奖10项,学生们在竞赛中表现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为学校和学院争得了荣誉。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电子商务系成立于2000年4月,下设电子商务综合、电子商务经管、电子商务技术三个教研室,拥有“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要实验室”。是教育部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协作组秘书处、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国际电子商务中国中心、陕西省电子商务研究会秘书处所在地。已同美国、芬兰、日本等多个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活动,并与国内多家企业如阿里巴巴、96128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目前电子商务系共有教师12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占教师人数的67%;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0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梯队优化、素质优良、具有丰富教学与科研经验的师资队伍。我系电子商务专业是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首批设立的院校之一。教学层次齐全,有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专业特色鲜明、体现了文理结合,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实行主辅修制、拓宽专业口径,已构建起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十年来,在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领导下、在国内外同行的支持下、在全系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我系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承担与完成了多项国家与省部级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由《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大学评价》中,我院电子商务专业连续多年被评为A++专业。2004年10月我系电子商务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陕西省普通高校本科名牌专业”;2004年10月电子商务实验室被陕西省科技厅授于“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要实验室”;2007年电子商务专业为被陕西省批准为“陕西省特色专业”;2007年由我系李琪教授负责的“电子商务概论”获得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2009年由我系作为主要研究成员(排名第2)合作完成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体系建设与创新实践》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我系学生在《第一届全国高校首届“创意 创新 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获得特等奖、2010年我系学生在《第二届全国高校首届“创意 创新 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由获得了特等奖(2名);2010年12月11日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高校首届“创意 创新 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 系主任: 张倩肖 教授 党支部书记: 李春米 副教授西安交大经济与金融学院经济学系成立于1994年,一直承担着经济与金融学院及学校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经济学系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现有教师20 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及在读博士的教师1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7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5人。经济学系教师近年来在教学、科研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国家级的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作为主持人承担了7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4项省部级课题,获得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目前经济学系拥有理论经济学硕士一级学科,有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两个硕士点,下设环境、资源产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增长、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过渡问题研究和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等多学科方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定位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复合型经济学人才;在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倡导先进性和科学性互相结合、现实性和前瞻性互相统一的原则;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力求充分反映21世纪对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年来已有多人到英国、美国的一流大学进修访学,为经济学的科研、教学搭建了很好的国际交流平台。我们主要培养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适合从事综合经济管理、经济政策研究、经济理论研究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相对于应用经济学科,它更侧重于对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经济学系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主要是政府管理部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及各类工商企业、中外咨询机构等。 系主任: 邓晓兰教授 党支部书记: 王俊霞 副教授财政系是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中建系较早的系部之一,已经有50年的历史。该系设有西北地区唯一的财政学博士点。目前已经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现有专职教师10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7名。另外,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财政系外聘兼职教授9名。近十年来财政学科长足发展,一支以财政研究方向邓晓兰博士生导师和税收研究方向李香菊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财政学学科队伍已经形成。2000年以来,主持了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在《财贸经济》、《财政研究》、《税务研究》、《改革》、《当代经济科学》等专业权威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获省部级奖项多项。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建世界一流知名大学的目标,财政学学科发展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本科生主要招生方向为财政学(含税收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类。学术型涵盖财政政策与制度、公共投融资、税收理论与实务三个研究方向,应用型主要招收税务管理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招生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税收理论与制度。财政学(含税收学)本科与研究生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经济学理论基础,知悉财政管理政策与税法制度,掌握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财政、税务、投资等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以及金融、工商企业等相关经济管理领域从事财税管理、企业税收筹划、财务管理、财政税收研究工作、具备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课程有:公共经济学、财政学、政府预算、公共债务、政府采购、税收经济学、中国税制、国际税收、税务管理与稽查、税收筹划、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财务报表分析、国有资产管理、项目评估与投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

本文是大三上学期产业经济学的课程论文,最后是85分。可惜平时分拉低了不少,最后总分也不是很好。没什么新意,但也是认真做了的。上海物流产业的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的研究 xc.li [1] 摘要:物流产业是上海“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优先发展的产业。上海要建成“四个中心”的目标也离不开物流产业的支持。本文基于上海市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使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研究了物流产业对上海其他产业的影响力,包括使用关联效应分析、波及效应分析研究物流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和支撑作用。 关键词:上海市 物流产业 投入产出分析 关联效应 波及效应 The correlation effect and spread effect in logistic industry ABSTRACT: The logistic industry has the priority to develop in the 11th, 12th, 13thFive-Year Plan of Shanghai. The aim that Shanghai wants to build four centers can’t be successful without the support of the logistic industry. This article uses the input-out analyze method to analyze the logistic industry’s influence to other industries, including using the spread effect analyze and the correlation effect analyze to find out the pulling effect and supporting effect of the logistic industry between year 2002 and year 2007. Keyword: Shanghai, Logistic industry, Input-output analyze method, correlation effect, spread effect 1.引言: 现代物流业不仅具有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作用,而且在推动制造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态模式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龙头城市,要发展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航运中心的建设,也即物流业的发展。由于物流业对其他一些产业存在较大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所以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上海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从下图上可以看出上海在1990~2013年间物流产业发展的速度逐年增长。 [2] 图1 上海市主要年份货物运输量 物流业的重要性可以在直观上被认识到,但还需要通过投入产出分析这种数量方面的精确的分析方法来找出和物流产业关联大的产业,进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下面将对上海市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 2.文献综述 投入产出法在研究产业生产分配时被广泛使用的一个方法。郭湖斌、王晓光(2009)的研究 [3] 使用了投入产出法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中国的现代物流产业。徐雯雯(2012)的研究 [4] 使用2007年的重庆市的投入产出表分析了物流业直接消耗系数,分配系数等系数分析了物流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谢菲、黄新建、姜睿清(2014)的研究 [5] 综合比较15个产业的投入产出对其效率进行了评价。侯翔鹏(2013)的研究 [6] 对比分析了中国9个物流大省的区别与相似之处。除此之外,本文还参考了一些利用投入产出法研究其他产业的文章的方法。 [7] 在查询参考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物流产业的论文比较少,在研究中采取两个投入产出表计算的系数进行对比的文章也很少见。目前没有用两个投入产出表研究上海市物流产业的文献。而物流产业对于上海市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重要性。 3. 投入产出法 3.1投入产出法介绍 投入产出法是由里昂惕夫创立的从数量方面考察国民经济或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生产与分配的数量依存关系,据此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和计划工作的一种方法。 物流业对经济的影响体现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直接影响表现为物流产业的不断扩大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间接影响表现为由于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物流业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间接影响分为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 3.2 关联效应的分析 3.2.1 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生产单位产品对某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即生产单位j产业产品所消耗i产业产品的数量。用公式表示为: (1) 直接消耗系数实际上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产出与消耗之间的直接关联程度。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值越大表面i部门与j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越密切。 3.2.2 直接分配系数 直接分配系数 是指第i部门单位产品中直接分配给第j部门的产品量,用公式表示为: (2) 3.3波及效应的分析 3.3.1 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反映国民经济某部门增加一个最终使用单位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影响力是某部门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影响力的平均水平之比,计算公式为: (3) 为里昂惕夫逆矩阵第j列之和。 反映了国民经济某一产品部门增加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产品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即j部门对国民经济整体的拉动力或影响力、带动能力。 3.3.2 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某部门的感应度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感应度的平均水平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4) 为里昂惕夫逆矩阵第i行的和。 感应度系数反映当国民经济各个产品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产品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3.3.3综合关联度分析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社会平均水平都为1,两者都较高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支撑作用都大,也就是与其他部门的关联度较大。这样的部门比较适合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称一个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平均值为综合关联度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5) 4.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的实证分析 4.1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8] 基于数据可得性和和实证研究的需要,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上海市2002年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若遇到某部门的总投入或者总产出为零的情况,因为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的分母不能为零且计算里昂惕夫逆矩阵时需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满秩,我们删去这些总投入或者总产出为零的产业。 最终得到的上海市2002年投入产出表有117个可用部门,上海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有139个可用部门。 表1 在投入产出表中删除的行业 2002年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管道运输业 2007年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 制糖业 4.2关联效应分析 4.2.1直接消耗系数 物流产业对各个部门的直接消耗关系反映了物流产业作为下游产业对各部门的直接依赖关系。按照投入产出表的处理方式,物流产业分为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和仓储业。根据2002年和2007年上海市的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上面这5个部门对各个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由于部门太多,这里仅选用5个直接消耗系数最大的部门列在表中。物流业对直接消耗系数较大的部门的依赖比较密切。 表2 铁路运输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对比 2002 2007 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 0.1100 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 0.2118 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 0.1033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0.1119 金融业 0.0381 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 0.017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0218 软件业 0.0091 建筑业 0.0203 银行业 0.0084 表2 显示在2002年和2007年铁路运输业依赖程度大的行业有所不同,相同之处是都依赖于燃料、金融和设备制造业,但2002年铁路运输业还依赖于能源供应业和建筑业这些第二产业行业而在2007年依赖于搬运业、软件业与银行业等服务业。可以看出铁路运输业技术含量的上升。 表3 道路运输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对比 2002 2007 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 0.1582 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 0.2222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 0.0699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0.2043 道路运输业 0.0566 汽车制造业 0.0998 租赁业 0.0435 道路运输业 0.0513 汽车制造业 0.0228 橡胶制品业 0.0252 表3显示的道路运输业在2002年和2007年依赖度大的行业有燃料行业、汽车制造业和道路运输业本身,但2007年道路运输业对自身的依赖比2002年大了近一倍。说明道路运输业正在成为城际物流的重要方式。 表4 水上运输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对比 2002 2007 水上运输业 0.2937 水上运输业 0.2635 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 0.1837 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 0.1990 金融业 0.0955 租赁业 0.0908 租赁业 0.0835 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 0.0398 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 0.0491 批发业 0.0380 表4显示了水上运输业在2002年和2007年都对燃料行业、船舶制造业依赖大,同时可以看到水上运输业对自身的依赖程度也很大。这说明上海的起到了航运中心的作用。与《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9] 中“深水港物流园区水水中转和国际中转能力逐步提高”的描述相吻合。 表5 航空运输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对比 2002 2007 航空货运业 0.2016 航空运输业 0.1955 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 0.1879 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 0.1926 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1353 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0936 金融业 0.1171 银行业 0.0735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0217 证券业 0.0507 表5显示航空运输业和水上运输业一样,对自身的依赖程度也很大。这也反映了上海的航空运输业起到了物流中心的作用,是国内空运和国际空运的中转中心。 表6 仓储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对比 2002 2007 房地产业 0.1159 物业管理业 0.0994 建筑业 0.0616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0.0870 金融业 0.0596 水上运输业 0.0375 道路运输业 0.0227 批发业 0.0364 保险业 0.0207 软件业 0.0354 表6反映了2002年仓储业主要依赖于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建设仓库硬件,而在2007年仓储业主要依赖于物业管理业,房地产业退居第二。说明仓储业对服务业的依赖程度加大,仓储业从简单的保存货物变成提供增值服务的产业 4.2.2直接分配系数 根据2002和2007年度上海市的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仓储业对各个部门的直接分配系数。由于部门太多,这里仅选用5个直接消耗系数最大的部门列在表中。直接分配系数较大的部门对物流业的依赖程度较大。 表7 铁路货运业的直接分配系数对比 2002 2007 建筑业 0.2901 旅游业 0.0882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1851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0.0879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1018 钢压延加工业 0.0693 钢压延加工业 0.0926 汽车制造业 0.0662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0825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 0.0620 从表7可以看出在2002年铁路运输业主要是用来运输各种基本的工业原料的。但在2007年可以看出的显著不同是,铁路运输主要是用来运输游客,还可以看到汽车制造业对铁路货运业依赖较大。这可以反映出上海的汽车产业通过铁路货运从外地进口原材料。 表8 道路运输业的直接分配系数对比 2002 2007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1825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0.3107 水上运输业 0.1355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0.1447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1221 钢压延加工业 0.0628 建筑业 0.0705 汽车制造业 0.0608 金属制品业 0.0656 塑料制品业 0.0582 从表8可以看出在2002年,批发和零售贸易的货物主要由道路运输,道路运输业也作为水上运输业的后续物流步骤。在2007年,水上运输业从直接分配系数表前5名中消失,说明水上运输对道路运输的依赖减小,两者相对独立了。 在2007年,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也对道路运输业依赖较大,说明装卸搬运服务已经独立于各个工业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服务业部门了。 表9 水上运输业的直接分配系数对比 2002 2007 水上运输业 0.2937 水上运输业 0.2635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0424 钢压延加工业 0.0306 建筑业 0.0240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0.0198 钢压延加工业 0.0234 家具制造业 0.0145 汽车制造业 0.0123 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 0.0142 从表9可以看出,水上运输业对自身依赖较大,这与直接消耗系数表相符合。同时,可以看出在2007年水上运输业为钢材加工业输送原料的作用加大。 表10 航空货运业的直接分配系数对比 2002 2007 航空旅客运输业 0.3637 航空运输业 0.1955 航空货运业 0.2016 旅游业 0.0354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0925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0.0337 邮政业 0.0520 商务服务业 0.0212 汽车制造业 0.0271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0.0178 从表10可以看出,航空货运业对自身的依赖较大。2002年旅游业对航空货运业依赖较大,而2007年反而变小了,这反映了旅客出行选择的多样化趋势。即旅客选择其他交通工具增多。 表11 仓储业的直接分配系数对比 2002 2007 水上运输业 0.4446 批发业 0.2195 建筑业 0.1778 零售业 0.1200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0869 家用电力和非电力器具制造业 0.0600 汽车制造业 0.0385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0508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 0.0248 汽车制造业 0.0340 从表11可以看出,在2002年仓储业主要为水上运输和建筑业服务,在2007年仓储业转变为主要为批发零售业服务。这与淘宝网和电商网站的兴起时间相符合,仓储业的发展使客户能够快速地收到货物。 4.3波及效应分析 4.3.1影响力系数 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包括绝对影响和相对影响。绝对影响可以用影响力表示,相对影响可以用影响力系数表示。物流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是建立在其他产业对物流业的最终产品的使用基础之上的,反映了物流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物流业对其他部门的中间产品需求越大,则影响力越大。根据上海市2002年117个部门和2007年139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物流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具体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2 影响力系数 2002 2007 产业名称 影响力 影响力系数 排名 影响力 影响力系数 排名 铁路货运业 0.8401 0.4721 109 1.1616 0.6206 123 道路运输业 1.1576 0.6505 100 2.4245 1.2954 21 水上运输业 2.0281 1.1397 49 2.0501 1.0953 54 航空货运业 1.7048 0.9580 64 2.2682 1.2119 34 仓储业 0.9331 0.5243 106 1.7292 0.9239 92 合计 6.6640 3.7448 9.6339 5.1473 平均 1.3328 0.7489 1.9267 1.0294 对比分析2002年和2007年的影响力系数可以看出,在2002年仅有水上运输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即水上运输业生产对其他产品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而在2002年其他运输业(铁路货运业、道路运输业、航空货运业、仓储业)对其他部门产生的波及影响低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在2002年水上运输业的波及效应最大,可以看出2002年物流业以水运为主。 在2007年,道路运输业和航空货运业在所有行业中影响力系数的排名上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系数高于社会平均水平29%和21%。这两个部门在5年中增长很大,说明他们对上海经济的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很大。 增加对影响力系数高的部门的投资可以引起其他部门的需求进而推动整个上海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看到在2007年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有所上升,说明物流业在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4.3.2感应度系数 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影响包括绝对影响和相对影响。前者可以用感应度表示,后者可以用感应度系数表示。物流业的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反映了各个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物流业由此受到的需求的感应程度,也就是物流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是物流业的感应度与其他各部门感应度平均数之比。具体结果如表13所示。 表13感应度系数 2002 2007 产业名称 感应度 感应度系数 排名 感应度 感应度系数 排名 铁路货运业 1.2600 0.7080 44 1.1482 0.6135 50 道路运输业 2.3248 1.3064 26 2.4873 1.3289 32 水上运输业 4.1865 2.3525 14 4.2795 2.2865 17 航空货运业 1.1053 0.6211 52 2.4682 1.3187 33 仓储业 0.3409 0.1916 92 1.8203 0.9726 39 合计 9.2177 5.1798 12.203 6.5204 平均 1.8435 1.0359 2.4407 1.3040 从表13可以看出在2002年时,道路运输业和水上运输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道路运输业和水上运输业所受到的感应程度大于社会平均水平。而在2007年时,航空运输业的感应度系数也大于1,说明这5年中,航空运输业的推动作用有比较大的提升。虽然仓储业在2007年的感应度系数小于1,仍旧小于全社会的平均感应水平,但可以看出它的感应系数从2002年的0.1916上升到2007年的0.9726。未来仍有大的上升空间。 4.3.3 综合关联系数 表14 综合关联系数 2002 2007 铁路货运业 0.5901 0.6170 道路运输业 0.9784 1.3122 水上运输业 1.7461 1.6909 航空货运业 0.7896 1.2653 仓储业 0.3580 0.9482 合计 4.4623 5.8338 平均 0.8924 1.1667 从表14的结果可以看出,在2002年仅有水上运输业一个行业的综合关联度大于社会平均水平,6个物流业的子行业的平均综合关联度为0.892468,说明在2002年时,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和支撑作用都不大。但在2007年,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三个行业的综合关联度都大于1,仓储业的综合关联度相较2002年有较大提升并接近1。物流业的子行业的平均综合关联度大于1。这说明在2007年,物流行业对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和支撑作用都比较大。 4.4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拉动和支撑作用的类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社会平均值都为1,但同一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不一定一致,既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支撑作用不一定一致。我们以影响力系数等于1为横轴,感应度系数等于1为纵轴建立坐标系。分成4个部分分别为第一、二、三、四象限。绘制上海2002年、2007年的物流产业落入四个象限的情况。 处于第一象限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这些行业有强辐射和强制约作用。2002年有17个产业在第一象限,2007年有22个产业在第一象限。物流产业在2002年有1个子产业在第一象限,2007年有3个在第三象限。 处于第三象限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小于1,属于弱辐射、弱制约的行业。在2002年有3个物流行业的子行业在第三象限,在2007年,其中两个子行业(道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从第三象限移入第一象限。图2 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析 4.结论 物流业是上海建成四个中心的重要产业。我们在投入产出表中可以看到上海的物流产业这几年发展的成果。本文创新性地使用投入产出法来对比分析上海市2002年和2007年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结果表明:上海的物流产业在2002年到2007年中对上海的国民经济的影响增大了不少。体现在各个行业对物流行业的依赖程度增加。 从直接消耗系数与直接分配系数两个方面来看,各个物流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关联更加密切。从水上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对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来看,上海建设物流中转中心取得一定成效。有一个“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在直接分配系数表中频频出现,说明物流产业正在从工业部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服务业部门。物流业的专业化这有利于降低工业部门的物流成本。 物流业对制造业分地生产部件再进行总装的方式有相当大的促进。可以看出它对上海汽车制造业的促进作用。 各个物流子产业之间的独立性有所增强。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分析上来看,在2002年仅有水上运输业的波及影响比较大,而2007年道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的波及影响都增大到1之上。说明这两个物流子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更大的推动作用。在分析感应度系数时也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最后,在分析综合关联度系数时,可以看出道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水上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和支撑作用有较大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看出,仓储业也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因此,在制定下一步发展政策时仍需要将发展物流业放在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年鉴(2013) 2. 郭湖斌, 王晓光. 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J]. 中国市场, 2009(41):16-19. 3. 徐雯雯. 重庆市物流业投入产出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9(6):26-29. 4. 谢菲, 黄新建, 姜睿清. 我国物流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48-56. 5. 侯祥鹏.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我国省际物流业发展比较――以物流大省为例[J]. 中国流通经济, 2013, 27(1):48-54. 6. 朱宗尧, 李宁, 王建会. 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 2012(9). 7. 上海市统计局: 上海投入产出表( 2002,2007) 8. 上海市市政府.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第2页 [1] [2]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年鉴(2013) [3] 郭湖斌, 王晓光. 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J]. 中国市场, 2009(41):16-19. [4] 徐雯雯. 重庆市物流业投入产出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9(6):26-29. [5] 谢菲, 黄新建, 姜睿清. 我国物流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48-56. [6] 侯祥鹏.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我国省际物流业发展比较――以物流大省为例[J]. 中国流通经济, 2013, 27(1):48-54. [7] 朱宗尧, 李宁, 王建会. 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 2012(9). [8] 上海市统计局: 上海投入产出表( 2002,2007) [9] 上海市市政府.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第2页

提供一些产业经济学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1.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度环境构建2.加入WTO后我国电信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3.基础设施领域的民营化问题4.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融资问题5.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制问题6.城市化进程中的二元结构难题及对策研究7.城市化与二、三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 8.从电力严重短缺看基础性产业的市场化改革9.从电力短缺看基础性产业超前建设的必要性10.基础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超前建设程度的研究11.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难点与路径12.“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发展研究13.产业集群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14.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15.专业市场的交易效率及其创新转型17.中小企业集群组织结构研究18.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研究19.论我国医药价格形成机制20.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放松管制政策21.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22.医疗服务市场化与医疗体制改革23.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24.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管理机制研究25.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问题(包括水价、管理体制等)26.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研究27.某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问题28.矿业安全问题研究29.目前我国煤、电价格冲突问题研究30.对我国邮政产业管制体制改革的分析31.论我国民航产业的放松管制及其管制政策32.论我国城市公用事业融资体制改革33.后WTO时代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34.流通产业政府管制研究35.自然垄断产业政府管制研究36.第三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37.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发展研究

房地产经济学论文发表

去知网下载,不过是要钱的,用手机冲10块钱就行了,估计就一块钱的样子,但一次最少只能冲10元

孟星,女,1970年生,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制度与政策。教学情况:所授课程为房地产经济学。社会职务:上海社会科学院房地产研究中心理事;上海市经济学会会员;上海房地产经济学会会员。华东师大“三八”红旗手。科学研究:目前参与上海市普陀区房产经济学会课题“未来住宅建设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房地产经济学”。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代表性科研成果:1) 分工与城市化:一种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及其现实意义 《复旦学报》2003.11.2) 作用于住房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 《浙江金融》2004.1.3) 城市土地的政府管制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

分析篇周守亮 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消费的影响分析 —基于 VAR 模型的实证研究 —— 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会直接 内容提要: 房地产业价格波动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进而波及到 期和未来的消费。因此, 影响消费者尤其是租赁房屋者的购买房地产商品 我国整体宏观经济。 本文首先分析了房地产业价格波动影响消费的内在 从而影响其储蓄和预算决策, 结果便是会 机制; 其次, VAR 模型框架下, 在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 的决策, 说明房地产业价格波动对消费具有显著的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迅速, 直接导致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 3.成本效应。 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会带来显著的 并集中在短期; 最后, 提出了稳定房地产价格的对策。 成本效应, 进而影响到居民消费。因为, 对于租房 关键词: 房地产价格 消费 传导机制 VAR 模型 者而言,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一般是与租金的上涨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业, 在我国经济增 从 但是, 近年来房价上涨过快等一系列问题, 紧密联系的,这样就直接导致租房者的生活成本的上升, 长中的贡献很大。 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社区物业费, 装 而会使其减少消费。 阻碍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尤其是 2009 年, 房地产业 修费, 停车费等水涨船高, 居民维持居住的消费支出的增加, “地王” 频出, 从而推动相关地块的地价, 房价快速上升。 如 中 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会导致企 进而使得生活成本增加。另外, 何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已经成为政府和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问 业的运营成本的增加, 这里所说的运营成本包括员工生活成 题之一。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 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发展 本增加导致的企业面对的工资上涨的压力和上涨的租金和 房地产的消费能带动其 问题, 更关系到国计民生, 百姓福利。 使用费用, 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 他各行业的发展, 这种乘数效应会拉动内需, 从而维持我国 4.流动性约束效应。我国大多数居民, 都是通过贷款的 经济持续、 快速、 稳定的发展。因此, 研究房地产价格波动与 方式购买商品房。居民商品房抵押贷款是我国大多数商业 消费的关系尤为重要。 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如果中央政府不对信贷额度进行调 控, 贷款购房这种使银行与居民获得双赢的行为会创造出大 一、 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消费影响的内在机制 量的货币, 对市场的流动性造成巨大的冲击。 流动性的过剩, 房地产价格波动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我国宏观经济, 其 自 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当居民敏感意识到 CPI 上涨的时候, 中消费是重要渠道之一。 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消费影响的内在 同样, 如果房 然会收紧腰包减少消费, 而去购买保值的商品。 机制主要有如下几点: 地产价格飞涨超出人们的理性预期, 银行会对风险进行严格 1.财富效应。 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会对供给者产生财富效 管理, 对房地产商品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融资渠道的收紧 应, 具体包括实现的财富效应和潜在的财富效应。前者指所 会降低企业及居民的当期甚至未来消费预期,增加流动性 有者因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而出售其住宅或利用其价值的 约束。 上升进行了再融资, 此时房地产价格的上升直接推动了实际 财富的增加, 扩大了当期的消费水平。后者是指所有者虽然 二、 房地产业价格波动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没有变现, 即房地产商品所有者即使在房地产价格上升时没 1.变量的选取和数据说明。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社会消 有出售或是进行再融资, 但是这种由于房地产价格上升带来 费品零售总额变动率 LSRt①, 由于居民的消费主要受到消费 大的潜在的价值上升使居民感受到了财富的增加, 从而扩大 者的收入和财富水平的影响, 因此, 本文的解释变量除了选 了边际消费倾向。 而且, 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居民也会对 择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变动率 FQt②以外,还选取城市人均可 未来的产生一个良好的预期, 增加当期消费。 支配收入变动率 SRRt③,以 1995 年第一季度至 2008 年第四 2.预算约束效应。相对而言, 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会对需 季度的数据为样本, 来分析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消费的影响。 求者产生预算约束效应。我国近年来人口流动量巨大, 截至 2.模型建立。建立计量模型之前, 必须先检验数据的平 2008 年底就有 3 亿人之多。从各个地方涌入城市的人群当 稳性, 如果数据是平稳的, 则可以直接进行最小二乘估计; 如 中, 大部分对房地产品具有刚性需求。 对于租房者来说, 房地 果数据非平稳, 则需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结 产价格的迅速上升会增加出租房屋的机会成本, 从而引起租 果表明各变量的是非平稳的, 而对序列的一阶差分以后是平 金的上升, 进而使得这些租房者会减少当期消费。而这种效 协整检验主要用于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 应对于想买房子的居民影响更大。对于房屋的潜在消费者, 稳的。 系, 其基本思想是: 如果两个 (或两个以上) 的时间序列是非 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会增加还款压力, 从而使买房者减少当 ①它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除以上年同期数值以后减去 1 以后再乘以 100 来代表。②它用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 (上年同期 =100 减 100 ) 来代表。③它用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上年同期数值以后减去 1 以后再乘以 100 来代表。 57 PRICE : THEORY & PRACTICE 平稳的, 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表现出平稳性, 则这些变 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性, 即协整关系。由于本文建立的系统 包含两个以上的时间序列,所以本文采用 Johansen 检验方 法。根据赤池信息准则 (AIC 和施瓦茨准则 ) 确定由 ) (SC , LSRt、 t、 t 组成的 VAR 模型的最大滞后期 K 为 3,所以 FQ SRR 协整选择滞后期为 3。以上协整检验结果表明 LSRt、 t、 FQ 序列存在 1 个协整关系,因此各序列存在长期的均衡 SRRt 关系, 并且可以得到一下协整向量: · 分析预测 · 1 , ) 在整个 10 期的方差分解中,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率 自身的滞后影响最大, 这说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率有 很强的惯性, 并且衰减比较缓慢。这主要是消费包括了很大 一部分的生活必需品的消费。 在收入和房价波动两个自变量 当中, 收入波动的对消费影响增加最快, 从第 2 期的 0.486% 增加到 5.26%,而房价波动对消费波动的方差贡献相对稳 定, 2.5%左右。 为表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的方差分解表 从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我们可以看出, 城市人均可支 配收入的波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有正的影响, 而房 地产价格的波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波动有负的影响。 当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上升 1 个百分点时, 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上涨 3.057 个百分点; 而当房地产价格 增长率上升 1 个百分点时,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 1.211 并 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主要是受收入的影响, 且弹性系数大于 1; 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也非常明显, 当房价上涨过快时, 居民为了购买房子而节衣 缩食, 减少当前的消费支出, 且这种减少当前的消费而增加 未来消费的挤出效应要大于房价的增长而带来的财富效应 和成本效应。 3.利用 VAR 模型进行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动态分析。脉 冲响应函数可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冲击对内 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 通过对解释变量的方差进行 分解, 提供在每一解释变量的方差中, 其他解释变量所能解 释的比例,从而了解随机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 性。 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依赖于各变量进入 VAR 的顺序。 收 入的波动是消费变动的先导因素, 而房价的波动对消费的影 响要通过一套复杂的传导机制,所以设置各变量进入 VAR 的 顺序为:LSRt、 t、 t 分别给 LSRt、 t、 t 一个标准差大 SRR FQ SRR FQ 小的冲击,得到关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率的一个脉冲 (图 1 , ) 社会消费品 响应函数图。从脉冲响应图中可以看出④ 社会消费 零售总额变动率 LSRt 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动态过程。 品零售总额的波动对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有负向的响应, 且响 应速度比较块, 几乎在第 2 个季度就达到了最大值, 并且衰 减的速度也比较慢, 一直延续到 7 期之后。房地产价格的波 动不会对消费造成长期的影响, 主要是因为居民已经将房地 产价格的波动消化, 并且理性预期房地产价格的未来波动。 为了深入了解各变量信息对消费波动的相对重要性, 本 文对房价指数进行方差分解。从方差分解的结果看出 (表 三、 结论与对策建议根据实证研究结果, 房地产价格波动分别与消费之间具 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会迅速降低居民消费 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支出, 从而有悖于我国目前扩大内需, 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 基本方针。因此, 控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也是扩大内需的一种 房屋的消费会刺激和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因 途径。另外, 此, 房地产价格的稳定对拉动内需的作用巨大, 对于目前稳 定房地产价格的对策建议如下: 1.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 保障性住房的增加, 一方面会 促进商品房市场的竞争, 降低均衡价格; 另一方面会迅速释放 居民对住房的潜在需求。住房需求的实现,能够刺激其他消 费, 从而扩大内需, 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 稳定的发展。 2.影响投资预期。房地产品具有普通商品和投资品的双 重特性。 由于投资者对于房地产价格上涨和未来通货膨胀的 预期, 选择房地产投资。 因此, 政府和央行应采取稳健的货币 政策和财政政策, 影响汇率, 利率和通货膨胀的预期, 进而改 变资源配置, 降低投资者对房地产业的投资热情。 3.抑制投机性消费。在中央各部委通力合作和地方政府 积极配合下, 通过贷款利率和税率的变化, 对自住性消费和 投机性消费进行差别化。 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 规范发展二 手房市场, 倡导住房租赁消费, 盘活住房租赁市场。 4.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严格房地产企业市场准 入和退出的条件。完善我国土地拍卖和收入管理办法, 抑制 土地价格的过快上涨。 依法查处闲置、 囤积土地房源, 捂盘惜 售, 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红.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梁云芳,高铁梅,贺书平.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协调 发展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3) 〔3〕杨朝军,廖士光,孙洁.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统计研究,2006(6) 〔4〕王先柱.VAR 模型框架下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 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2007(7) 〔5〕陈秀梅,韩和林,赵元兵.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经济 —兼论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J〕.价格理论与实 的影响分析—— 践,2009(8)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 ) 图 1 消费对房价的脉冲响应 58 ④在图中, 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 (单位: 季度 , ) 纵轴表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率, 实线表示分别表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 动率 LSRt 对 FQt 的冲击的响应程度。

fdfdbgdfbdf

  • 索引序列
  • 产权经济学论文发表
  • 产权经济学论文发表ppt
  • 产权经济学论文发表笔记
  • 产业经济学论文发表
  • 房地产经济学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