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是彼得·希夫与安德鲁·希夫,前者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写过《美元大崩溃》一书,后者是他的兄弟。这是一本父亲讲给儿子听的有关经济学的故事书,而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把故事,还原成了书。因此这本书,有丰富的插图与简单易懂的故事,读来令人兴趣盎然,颇有趣味。本书的两位作者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坚定拥护者,所以这本书通篇就是站在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立场上,对美国所奉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进行批判。作者在书中明确表示,要证明凯恩斯主张的经济模式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讲到这里,大家可不要误以为,这是一本给小孩子读的故事书。看到一句对此书的评论,说《小岛经济学》最大的妙处就是,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觉其深。毛毛酱也深以为然。 要知道,这本书的宣传语可是:《小岛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经济学概论》+《国富论》我们在故事里,会遇到很多似曾相识的人物和时间,里面的岛名和国家名都是对我们现实社会的投射和隐喻。 在书里,作者对这些经济现象都做了深刻的剖析,并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政府不应该成为经济的主导者,而应该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角色。解读《小岛经济学》 1、一则小故事,让9到90岁的人懂得经济学 今天要开始的这本书,和之前解读过的《一课经济学》《经济学通识》一样,是一本非常非常优秀的经济学读物。名字叫做《小岛经济学》。作者彼得.希夫、安德鲁.希夫。 这本书在罗辑思维上架的第一天我就买下来了。前段时间一直在看魔鬼经济学,没顾得上它,它就静静躺在我的床头柜上。就在前几天,我吃完饭上床,一口气把整本书全部读完。看完之后我马上就决定,停止解读魔鬼经济学,赶紧把这本书带给大家。 作者彼得和安德鲁是两兄弟。小岛的内容其实就是他们的父亲经济学家欧文.希夫给他们两个讲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三个人住在一个小岛上,他们就靠每天抓一条鱼喂饱自己肚子,一直这样生活着。小岛上面没有存款、没有贷款,没有投资。什么都没有。而有一天他们其中的一个聪明人饿着肚子编制了一个渔网。从此以后他每天就可以打到两条鱼,有了余粮也就有了储蓄,后来有了才有了投资和借贷。鱼越来越多慢慢有了银行…… 欧文其实在给他的两个儿子普及两本重要的经济学宝典,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这些对于成年人来说都很艰深的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爸爸欧文却用一个故事就轻轻松松的就给说清楚了。 后来呢,兄弟两继承了老爸的衣钵,也成为了经济学家。他们就把老爸给他们两讲的这个故事进一步的完善,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小岛经济学》。 这本书用故事+漫画的形式把经济学的内容像一部动画片一样的展现了出来。《小岛经济学》中讲述的所有事例并没有独立成章,而是一个情节完整,从源头开始讲述着的经济如何发展过程,我就像看小说一样的,轻松理解整个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这样的阅读体验真的是非常的畅快。 这本书全书只有十四万字。如果你怀疑这本书信息量太少,那你错了,无数的读者从如此少的字数中获得了他们前几十年里一直没有弄懂的经济学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是小朋友也可以读懂的书。如果你怀疑这本书内容太简单了,你的确是错了,那么多的读者从看似简单的道理中悟出了他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明白的经济学道理。 如果你的年龄在9岁到90岁之间,又想懂一些经济学知识,它一定非常非常的适合您。《小岛》最大的妙处就是,深者不觉其浅,而浅者不觉其深。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到底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中国要购买那么多的美国国债? 扭转恶化的经济状况是该花钱,还是该存钱? 为什么有些国家很富,而另外一些国家却很穷? 为什么各国政府可以大把花钱,好像它们的钱总也花不完? 即便我们很像知道这些事情的真相,但是我们中有多少人能读完《国富论》和《经济学原理》?我们又有多少人有兴趣去读完那些生僻的经济学研究论文呢?真的是我们这些人太LOW吗?那些高大上的知识我们跳起来都够不着吗?如果站在知识传播的角度来说,我们看过《人类简史》我们 就应该会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要学会讲故事嘛。故事是人类传达信息最重要的工具。能把各种信息,知识,规律,数字装到一个故事的外壳里,再表达出来的话,那么,他才能被更多的人乐于接受。 我们普通人平常要去学一点现代的医学知识,什么天体物理知识,那是相当的痛苦。可是如果把这些东西一旦装到故事里,比如说电视剧,像什么《生活大爆炸》啊《实习医生格雷》啊,对吧?这些知识就能跟随电视剧,散入到寻常百姓家嘛。 所以西方有一句谚语说:真理是赤裸的,大家都不待见他,于是他跑到村里去借了一件衣服,穿上以后成为大家的座上宾,这件衣服就是故事。 《小岛经济学》就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生僻的经济学知识就被他装到了一个简单的小岛发展的故事中。《小岛》中的所要阐述经济学就是这样简单的、直观的,就是能帮助我们回归于尝试。好了,那我们从今天开始吧,解读《小岛经济学》。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美丽的热带小岛,上面住着三个人,分别是艾伯、贝克和查理,也就是ABC。小岛上的生活很艰苦的,他们每天为了生存就要去海里抓鱼,因为没有什么先进的捕鱼技术,所以每天每人只能抓到一条鱼。这一条鱼刚刚够他们一天吃饱肚子,勉强的生存下去。于是捕鱼就是小岛经济的全部。艾伯、贝克和查理每天的生活就是醒来、捕鱼、吃鱼、睡觉。如此往复,虽然这样的生活可一点都不惬意,但是也总好过忍饥挨饿吧。 因此,现在的小岛上,经济生活超级的简单。也是一个经济体最初的形态,没有存款、没有借贷、更没有投资。所有产出全部都被消费掉了,每天抓一条鱼,吃一条鱼。 然而,与我们所有的人一样,艾伯、贝克和查理也同样梦想着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他们也想在抓鱼之外做一点别的事情,比如说弄几件更好看的棕榈叶的衣服,想要一个遮风避雨的住所,但是他们每天都在忙活着抓鱼糊口,这些梦想又要怎么实现呢? 有一天晚上,艾伯仰望着星空就在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呢?如果我每天可以抓到两条鱼就好了,那我就可以剩下一天的时间去做一些别的事情。于是他突然想到了要制作一个工具,这样就可以抓到更多的鱼。 于是第二天,艾伯就开始实施他的计划。编制他的渔网。贝克和查理看到艾伯站在那里搓绳子,就提醒他,你搞毛啊?你在减肥啊?你总是在这里玩绳子不抓鱼的话你会挨饿的。 艾伯解释说:“我想做一个捕鱼器,这样就能缩短捕鱼的时间,以后就再也不用挨饿了啊。”贝克和查理想着自己的朋友肯定是疯了。“那要是你这捕鱼器不好使,到时候可别跟我们要鱼吃哈。我们是不会为你的疯狂买单的。”艾伯没理会他们,继续编织他的渔网。一直到天黑了,渔网才做好。但是代价是他今天必须要挨饿了。当天晚上,当贝克和查理吃饱了呼呼大睡的时候,艾伯却只能在脑海中想象着美味的鱼肉来对抗难忍的饥饿。 到了第二天天一亮,艾伯赶紧拿着渔网去抓鱼。这个时候贝克和查理就傻眼了,原来他们要花一整天的时间才能抓到一条鱼,可是艾伯却因为有了工具,一天可以抓到两条鱼了。 从这样一个简单的渔网行动,小岛上的经济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看到,艾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原则,人们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就需要依赖这个原则,那就是消费不足和敢于冒险。 消费不足:为了编织渔网,艾伯当天就不能去抓鱼,他就必须放弃当天的所得,放弃那调本来可以吃到的鱼。他这样做,可是要忍受着饥饿。他现在暂时延迟消费,是为了将来消费更多的产品,也就是为了捕捉到更多的鱼。 冒险:除了延迟消费之外,艾伯还需要承担风险。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渔网到底好不好用。如果这个想法失败了,那么他得到的就是一把无用的绳子和一个空空如也的胃。回到书本,艾伯的编制了渔网就是创造了资本。在经济学中,资本可不仅仅是指钱。它是指一种设备,这种设备的建设和使用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它的意义是在于利用设备可以制造其他需要的东西。实际上艾伯需要的并不是那张渔网,而是鱼。因为这张网可以给他带来更多的鱼,所以渔网本身才有了价值,才成为一种资本。后来,艾伯的渔网奏效了,他的生产力提高了一倍,现在他生产的东西多于自己需要消费的东西。于是这就带来了储蓄,现在先请记住一点,就是储蓄才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命脉,没有他,就什么都没有。 我们常说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说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到死的时候贷款还完了。而中国老太太呢?存了一辈子的钱,买了房子结果还没有住上就去世了。这个例子我们常常说,但是我们要知道,每一个提前消费的美国老太太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不断储蓄的中国老太太。而这一点往往大家都会无视。这里稍微提一下,为什么说储蓄很重要,说到后面您就会明白了。对于除我们人类之外的所有动物而言,经济学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日常生存活动。食物短缺、天气恶劣、食肉动物的威胁、疾病困扰以及忍饥挨饿地活着,这是所有动物的生存常态。所幸我们人类拥有两样东西:我们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正是依靠这两样东西,我们制作了工具,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所不同。否则我们的命运跟那些动物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我们大可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的机器和工具都不复存在,我们的社会经济会是什么样子?汽车、拖拉机、铲子、斧头、长矛等,如果这些东西真的全都消失了,我们所有的消费品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猎取、去采摘、去种植那会是什么样子?毫无疑问,那样的生活肯定很艰苦。 工具的出现才带来了一切的改变,使经济的出现成为可能。长矛帮助我们击败猎物,铲子帮助我们种植庄稼,渔网帮助我们捕鱼。这些工具提高了我们的劳动效率。我们生产的东西越多,可以消费的东西才会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变得越来越美好。努力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尽可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这就是经济这一概念最简单的定义。工具、资本以及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牢记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经济增长的原因:我们找到了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不管一种经济最后变得多么强大,大到城市,大到国家也好。这个根本原因是绝对不会改变的。继续我们小岛上的故事,现在拥有渔网的艾伯看起来是前途一片光明,那另外两个人呢?虽然艾伯从来没有刻意的使他人受益,但是他的资本也就是他的渔网,其实是帮助了岛上所有的人。我们来看看怎么回事哈。 贝克和查理,看到艾伯渔网的好处,就和艾伯说:“既然你那玩意儿隔一天才用一次,那你不用的那天就借来让我用用可以吗?大家都是好朋友,有福同享嘛。”艾伯还对之前的事情耿耿于怀呢,心里想着,我可是饿着肚子才编制了渔网的,而且你们两个兔崽子之前还嘲笑我来着。还有,如果你们把我的渔网弄破了怎么办?或者不还给我怎么办?那我岂不是要重头再来了,风险太大。 于是艾伯就拒绝了他们两的要求:“对不住了,既然我能做渔网,你们两个就自己做不就好了么?” 尽管查理和贝克已经看到了渔网的效果,但是他们担心自己一天不能编制出这样的渔网,万一三天都编制不出来,那我们就要饿死了。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 “这样吧,我们做个约定,你的鱼不是好多着吗?那就借给我们吃,我们编网的时候就不用挨饿了,等我们网编好了再把鱼还给你。做为回报,你借一条鱼,到时候还你两条。怎么样?”艾伯一听,这个不错啊,虽然借鱼给这两个小子,有风险。但是我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得到两条鱼。 艾伯借鱼给他们收取回报,这看上去是在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靠别人的辛苦劳动牟利。艾伯的动机只是想要赚取更多的鱼,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贪婪才能给其他的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我们要知道,艾伯如果不把鱼借给别人,他还有别的方案。比如说: 他可以把鱼留下自己吃,这样不会有任何的损失,但是它的鱼也不会增长,这就是储蓄。 他还可以放纵一下,不在干活,将自己多出来的鱼慢慢吃掉。这就是消费。 他还可以再用两天的时间再编制出两张网,之后把多于的网租给贝克和查理,每天向他们收取半条鱼的租金,这样艾伯就每天躺着就可以吃到一条鱼,提前退休。这就是投资。但是这其中有一个漏洞就是,查理和贝克每天也会多出半条鱼的储蓄,他们过几天也就有能力自己编制出渔网而不再租用他的。 还有最后一个方案,艾伯可以把两条鱼借给贝克和查理,收取利息。这就是借贷。 所以说,放在艾伯面前的选择就这么几种了。毫无疑问,艾伯最终无论选择哪个方案,多出来的鱼始终会对整个小岛的经济带来好处,并且也不会给自己的两个小伙伴增加负担。艾伯最后的选择是把鱼借出去。 艾伯愿意并且有能力把多余的鱼借给别人,因此,贝克和查理也拥有了自己的渔网。现在大家都有渔网可用了,小岛上的整体捕鱼能力便从每天三条鱼提高到每天六条鱼,经济増长翻番,前景是一片光明。 有了多出来的鱼,小岛上的几位居民每天终于可以比原来多吃一些鱼了,原来是每天一条鱼,现在我能吃一条半了。而他们的消费之所以增长;前提是因为经济增长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令人不解的是现代经济学家竟然会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上纠缠不休。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给老百姓更多的钱花就可以增加需求,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改变真正的需求:这无非就是让人们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原先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而已。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啊。只有提高生产力增加供给才能切实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其中的关键不在于手上的钱要多,而是生产力要提高。这个道理我们后面还会反复的讲到。 有些人也许会认为艾伯在利用自己的优势剥削他的两位邻居。的确,艾伯不需要工作就获得了利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劳而获。他的利润是对他所承担风险的补偿,而且,他的获利并没有阻碍两位同伴的发展。 即便艾伯真是一个贪心的人,就拿着自己的钱滚钱,变得越来越富有,那到底又有什么不好的呢?如果艾伯不需要亲自劳动就能增加自己储蓄的唯一途径就是将这些储蓄借给自己的邻居。因为如果不这样做,他的财产就不会增加,甚至还会越来越少,因为他自己还要消费呢! 私人资本主义可以促使那些将个人利益作为唯一动机的人帮助他人提高生活水平,这就是它最有意义的地方。而这确是受到道德指责最多的地方。就因为艾伯想用储蓄创造利润,贝克和查理才有机会编织自己的渔网。如果成功了,他们就可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从这点来看,他们三个都是获利的。但如果失败了,他们就无法偿还贷款,那么承受损失的人就是艾伯了。 所以实际情况是,只有借款人受益了,贷款人才会跟着受益。 当然了,很多人并没有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共同利益。如果艾伯的财富,让贝克和查理心生嫉妒,强烈要求分得他的部分储蓄该怎么办?假设艾伯对自己的财富有负罪感,看到两个人这么可怜,于是无偿地把鱼分给了他们,那么他们两人会怎样处理这些鱼呢?在没有了还款的压力之下,两个人最有可能做的是利用这份礼物享受闲暇时光。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贝克和查理的假日时光并不能提高这座小岛的生产能力。因此,尽管慈善之举看起来是充满了正义,但捐款根本没有办法像商业贷款一样推动经济发展。 好了,说了这些,最根本的一点是,所有能够增加捕鱼量的事物都会惠及小岛,鱼越多,大家就越有可能吃到更多东西,或者拿时间做件衣服,或者他们可以什么都不做,干脆休息。 财富从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原始社会,财富是极少的,那时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也不如工业化社会中穷人的财富多。在中世纪,即便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也缺乏基础的娱乐设施,而在今天,中央空调、无线网络以及冬天里的新鲜蔬菜等几乎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尽管贝克和查理认为每天吃两条鱼简直奢侈到了极点,可在我们看来,这种生活丝毫不值得羡慕。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人们却认为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他们攫取别人的财富,并由此产生了穷人。在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认为,利润是通过少付工人工资所产生的,有人称之为“劳动价值论”。这样看来,像艾伯这样的企业家或类似的大型公司要想致富,只能先让别人变穷。那么这样的人就该拿来全部吊死。 我们要说,富人致富的原因是他们为别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艾伯就为没有足够储蓄的贝克和查理提供了储蓄。如果他赢利了,那也是因为他提供的服务对别人是有价值的。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中,对资本主义和资本家的描述都不是很客观,甚至是负面的。这绝不仅仅是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造成的,更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没有为大众所熟知。很多的民众,甚至精英人士都认为资本家是靠剥削致富的。每个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会有工会组织,有劳动保障法律,在本质上都默认了资本家与员工在站在一个对立的立场之上。再看看美丽小岛上。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了,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渔网。开开心心的一天两条鱼。但是如果贝克和查理拿到艾伯的贷款不是去编制渔网而是去研究对鱼的催眠术呢?或者是拿鱼去休闲度假,把商业贷款变成了消费贷款呢?艾伯还愿意借钱给他们吗?又或者他们两个生病了,艾伯不得不用应急贷款的形式把鱼借给他们救他们的命呢?这样一来小岛上的经济又会如何呢?这些借贷形式正在我们身边因为外力的干涉不断的发生着的。这种干涉比如说来自于政府,如此一来,这是一件幸事还是一场灾难呢? 之前我们说在一个美丽的热带小岛上生活着三个人,每天捕鱼为生。辛苦一天也只能勉强喂饱自己的肚子。其中一个聪明人艾伯,因为敢于延迟消费和承担风险,所以编制了一个自己的渔网。每天可以抓到两条鱼,很厉害,很开心。后来,艾伯出于利己的动机,为了拥有更多的鱼,这就惠及了岛上的其他两个人。艾伯把鱼借给贝克和查理,收取利息。贝克和查理呢?用借来的鱼填饱肚子,腾出时间编制了自己的渔网。最终整个小岛的生产力都提升了一倍。从每天三条鱼变成了每天六条鱼。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艾伯的一个好主意,归功于渔网这个工具的诞生。 艾伯把鱼借给贝克和查理,让他们编制自己的渔网,这种商业贷款的形式是资本最佳的用途,因为可以扩大整个小岛的生产嘛,对吧?但是,既然是商业贷款,那就必然存在风险。比如说,如果贝克他们两借了鱼之后不编制渔网,而是研究什么对鱼的催眠术呢?我们知道这肯定就是一个失败的项目。那么他们两个肯定不会从中的得到什么好处,自然的艾伯也很难指望拿回本金和利息。这还不算完,贷款给他们两去研究催眠术,结果没有任何的盈利,这是浪费了整个小岛的储蓄,降低了整个小岛的生产力。那如果艾伯知道这是一个肯定失败的项目,那么艾伯肯定不会把鱼借给他们。但是如果有外部力量非要让艾伯把鱼借出去呢?比如说,这个外部力量来自于政府。我们经常看到,政府总是满腔热血想做一点好事,就用诸多法律干预借贷方式,常以各种理由鼓励或者要求储蓄者借出款项,而并不考虑实际还款的可能性,这个时候贷款人就难免要承受巨大的损失,这种有悖常规的做法只会浪费社会的储蓄。这里先提一下。 我们再来看,除了商业贷款之外,储蓄还有另外两种选择,一个是消费贷款,另一个是应急贷款。 在小岛上,艾伯不是把鱼借给另外两人去编织渔网,而是借给他们去度假,这就是消费贷款。而最终的情况也会完全不同。如果贝克和查理不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生产力,他们又怎么能连本带利的还款呢?于是在拿着艾伯的鱼,放纵了几天之后,他们还是只能每天抓到一条鱼。那为了还贷款,他们两个以后每天都要减少自己的食量,不得不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去偿还贷款。 和商业贷款不同,消费贷款并不能扩大生产力。这样的贷款对于借贷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负担。所以艾伯聪明的话,就会拒绝这样的贷款。 贝克和查理两个人双双得了水痘,一个星期都没有办法去抓鱼。在这样的经济情况之下,艾伯只有拿鱼给他们两先吃,其他的事情等病好了再说。没办法嘛,应急贷款嘛。如果艾伯不这样做,那么岛上就会因为两个人的死亡而丧失大量的生产力。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如果不是因为艾伯有储蓄的话。那么贝克和查理就只有被活活饿死。 刚才也提了一下,为了推动那些在政府和政治家们看来是有益的项目通常都会用各种方式干预储蓄的配置,包括像是政府担保贷款、公司及其个人税收减免等等。 有了这些干预手段,大量的社会资源会涌入这些所谓的有益的项目中,比如说廉租房和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建设。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项目是需要依靠政府的不断补贴才能维持下去的,是需要不断的给他们输血。他们是不能靠自己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健康运行的。 小岛提醒了我们一点,政府是没有储蓄的,只有个人才有!贷款都流向了那些最终无法还款的项目,那么这些损失将由牺牲了自己利益去创造储蓄的个人来承担。 这些以政策为导向的做法,是政府规划者们认为自己要比储蓄者更清楚什么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是,事实却从来都并非如此。 政府介入储蓄者和借款人之间采取的强制手段将借款的原因与结果割裂开来,使得储蓄的分配效率极为低下。为什么?因为物竞天择!我们的常识就会告诉我们,影响贷款人的往往是贷款的财务结果,就是我贷款出去我是要赚钱的啊。那借钱给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让我赚钱呢?肯定是那些业绩记录良好企业嘛,对吧?他们的还贷率往往较高。因此,这种企业更容易吸引到人们借钱给他。这就跟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样的道理,就是自然选择催生了生命力更强的物种,这种借贷的原则催生出更加健康的企业和更加强劲的经济。 如果财务状况,就是要赚钱都被视为了次要因素,那么还能指望贷款可以提升生产力吗?借钱出去如果无法成功促成创新或者生产力提高,那么就是浪费储蓄的供给,削弱整体经济。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要提示一下,就是你要借鱼给别人你要先有鱼。对吧?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你要放贷之前你必须要有储蓄。我们后面还要说,不断扩大的货币供应量和政府看起来无限的负债能力恰恰掩盖了这一个简单的事实,实际信贷是受到储蓄制约的。这里再提一下储蓄的重要性,我们后面的解读还要说这个事情。敬请期待。
经济学普刊,2月份前发表,时间还算充足,有需要见下方。
1、美国经济评论
英文原名《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11年创刊,现为美国经济学界最古老、最受人尊敬的经济学专业期刊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学领域最具声望最权威的顶级刊物之一,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引领和助推作用。其中不少文献的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该刊早期是每季发行一次,2011年之后改为双月刊。
2、计量经济学
英文原名《Econometrica》,该刊于1933年创办,由此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希”在发刊词中所阐明的关于计量经济学的定义,至今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该刊在经济学和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巨大,是公认的国际权威经济学期刊。
3、政治经济学杂志
英文原名《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简称《JPE》,1892年创办,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现为经济学领域的国际核心期刊、顶级期刊,常年位居世界十大经济期刊前五;主要发表高水平的分析、解释和实证研究论文。该刊现与本文提到的“美国经济评论、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季刊、经济研究评论”并称为经济学五大期刊,是公认的世界顶级经济期刊。
4、经济学季刊
英文原名《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该刊由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主编、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经济学历史最悠久的顶级国际英文学术期刊之一。其内容涉及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侧重从微观理论到基于经验和理论的宏观经济学研究。2011年,该刊影响因子5.920,在320个期刊的经济学类别中位居第二。
5、经济研究评论
英文原名《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简称《RES》,于1933年由多位英美经济学家创立,旨在鼓励经济学家开展理论和应用经济学研究,始终致力于发表经济学各个领域的优秀研究论文。该刊现已被广泛认为是国际权威经济学期刊。1949至2021年间,中国境内机构共在该刊发表14篇论文,主要来自9所高校:上海财大、复旦、清大、上海交大、北大等。
6、经济与统计评论
英文原名《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主办,拥有百年办刊历史,主要刊发实证经济学以及计量应用的文章。在中国,该刊已是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认定的A类期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认定的国际A+类期刊,还是教育部认可的12本经济学国际顶级期刊之一,2020年期刊影响因子达6.548。
7、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英文原名《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这是博弈论领域的世界顶级经济期刊,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博弈论、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等。2021年6月18日,该刊主编Hervé Moulin教授举办线上讲座,中国学者与其进行了亲切交流。
8、经济理论杂志
英文原名《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这是理论经济学领域国际公认的顶级期刊,1969年创刊,刊登论文主题包括决策理论、机制设计、货币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CNPP编辑了解到,中国已有不少学者在该刊发表论文/研究成果,例如北大王鹏飞教授、武大孙祥教授、上海交大文一特聘教授等。
9、兰德经济学杂志
英文原名《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是产业组织经济学领域的国际核心期刊。1970年由AT&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创刊,当时刊名为《贝尔经济学与管理科学杂志》,1975年改名为《贝尔经济学杂》,1984年转为兰德公司主办后改为现名。其内容涵盖应用微观经济学领域,集中支持和鼓励产业组织领域相关主题的研究,包括理论的与实证的研究。
10、欧洲经济评论
英文原名《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69年创办,为欧洲历史相对悠久的综合性经济学期刊之一,旨在成为所有经济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主要出版物。该刊每年收到大约700份投稿,编辑会及时下达编辑决定。不过首次做出决定的平均周转时间约为60天,接受率约10%。投稿需要自付费用。
本书的作者是彼得·希夫与安德鲁·希夫,前者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写过《美元大崩溃》一书,后者是他的兄弟。这是一本父亲讲给儿子听的有关经济学的故事书,而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把故事,还原成了书。因此这本书,有丰富的插图与简单易懂的故事,读来令人兴趣盎然,颇有趣味。本书的两位作者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坚定拥护者,所以这本书通篇就是站在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立场上,对美国所奉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进行批判。作者在书中明确表示,要证明凯恩斯主张的经济模式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讲到这里,大家可不要误以为,这是一本给小孩子读的故事书。看到一句对此书的评论,说《小岛经济学》最大的妙处就是,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觉其深。毛毛酱也深以为然。 要知道,这本书的宣传语可是:《小岛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经济学概论》+《国富论》我们在故事里,会遇到很多似曾相识的人物和时间,里面的岛名和国家名都是对我们现实社会的投射和隐喻。 在书里,作者对这些经济现象都做了深刻的剖析,并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政府不应该成为经济的主导者,而应该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角色。解读《小岛经济学》 1、一则小故事,让9到90岁的人懂得经济学 今天要开始的这本书,和之前解读过的《一课经济学》《经济学通识》一样,是一本非常非常优秀的经济学读物。名字叫做《小岛经济学》。作者彼得.希夫、安德鲁.希夫。 这本书在罗辑思维上架的第一天我就买下来了。前段时间一直在看魔鬼经济学,没顾得上它,它就静静躺在我的床头柜上。就在前几天,我吃完饭上床,一口气把整本书全部读完。看完之后我马上就决定,停止解读魔鬼经济学,赶紧把这本书带给大家。 作者彼得和安德鲁是两兄弟。小岛的内容其实就是他们的父亲经济学家欧文.希夫给他们两个讲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三个人住在一个小岛上,他们就靠每天抓一条鱼喂饱自己肚子,一直这样生活着。小岛上面没有存款、没有贷款,没有投资。什么都没有。而有一天他们其中的一个聪明人饿着肚子编制了一个渔网。从此以后他每天就可以打到两条鱼,有了余粮也就有了储蓄,后来有了才有了投资和借贷。鱼越来越多慢慢有了银行…… 欧文其实在给他的两个儿子普及两本重要的经济学宝典,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这些对于成年人来说都很艰深的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爸爸欧文却用一个故事就轻轻松松的就给说清楚了。 后来呢,兄弟两继承了老爸的衣钵,也成为了经济学家。他们就把老爸给他们两讲的这个故事进一步的完善,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小岛经济学》。 这本书用故事+漫画的形式把经济学的内容像一部动画片一样的展现了出来。《小岛经济学》中讲述的所有事例并没有独立成章,而是一个情节完整,从源头开始讲述着的经济如何发展过程,我就像看小说一样的,轻松理解整个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这样的阅读体验真的是非常的畅快。 这本书全书只有十四万字。如果你怀疑这本书信息量太少,那你错了,无数的读者从如此少的字数中获得了他们前几十年里一直没有弄懂的经济学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是小朋友也可以读懂的书。如果你怀疑这本书内容太简单了,你的确是错了,那么多的读者从看似简单的道理中悟出了他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明白的经济学道理。 如果你的年龄在9岁到90岁之间,又想懂一些经济学知识,它一定非常非常的适合您。《小岛》最大的妙处就是,深者不觉其浅,而浅者不觉其深。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到底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中国要购买那么多的美国国债? 扭转恶化的经济状况是该花钱,还是该存钱? 为什么有些国家很富,而另外一些国家却很穷? 为什么各国政府可以大把花钱,好像它们的钱总也花不完? 即便我们很像知道这些事情的真相,但是我们中有多少人能读完《国富论》和《经济学原理》?我们又有多少人有兴趣去读完那些生僻的经济学研究论文呢?真的是我们这些人太LOW吗?那些高大上的知识我们跳起来都够不着吗?如果站在知识传播的角度来说,我们看过《人类简史》我们 就应该会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要学会讲故事嘛。故事是人类传达信息最重要的工具。能把各种信息,知识,规律,数字装到一个故事的外壳里,再表达出来的话,那么,他才能被更多的人乐于接受。 我们普通人平常要去学一点现代的医学知识,什么天体物理知识,那是相当的痛苦。可是如果把这些东西一旦装到故事里,比如说电视剧,像什么《生活大爆炸》啊《实习医生格雷》啊,对吧?这些知识就能跟随电视剧,散入到寻常百姓家嘛。 所以西方有一句谚语说:真理是赤裸的,大家都不待见他,于是他跑到村里去借了一件衣服,穿上以后成为大家的座上宾,这件衣服就是故事。 《小岛经济学》就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生僻的经济学知识就被他装到了一个简单的小岛发展的故事中。《小岛》中的所要阐述经济学就是这样简单的、直观的,就是能帮助我们回归于尝试。好了,那我们从今天开始吧,解读《小岛经济学》。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美丽的热带小岛,上面住着三个人,分别是艾伯、贝克和查理,也就是ABC。小岛上的生活很艰苦的,他们每天为了生存就要去海里抓鱼,因为没有什么先进的捕鱼技术,所以每天每人只能抓到一条鱼。这一条鱼刚刚够他们一天吃饱肚子,勉强的生存下去。于是捕鱼就是小岛经济的全部。艾伯、贝克和查理每天的生活就是醒来、捕鱼、吃鱼、睡觉。如此往复,虽然这样的生活可一点都不惬意,但是也总好过忍饥挨饿吧。 因此,现在的小岛上,经济生活超级的简单。也是一个经济体最初的形态,没有存款、没有借贷、更没有投资。所有产出全部都被消费掉了,每天抓一条鱼,吃一条鱼。 然而,与我们所有的人一样,艾伯、贝克和查理也同样梦想着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他们也想在抓鱼之外做一点别的事情,比如说弄几件更好看的棕榈叶的衣服,想要一个遮风避雨的住所,但是他们每天都在忙活着抓鱼糊口,这些梦想又要怎么实现呢? 有一天晚上,艾伯仰望着星空就在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呢?如果我每天可以抓到两条鱼就好了,那我就可以剩下一天的时间去做一些别的事情。于是他突然想到了要制作一个工具,这样就可以抓到更多的鱼。 于是第二天,艾伯就开始实施他的计划。编制他的渔网。贝克和查理看到艾伯站在那里搓绳子,就提醒他,你搞毛啊?你在减肥啊?你总是在这里玩绳子不抓鱼的话你会挨饿的。 艾伯解释说:“我想做一个捕鱼器,这样就能缩短捕鱼的时间,以后就再也不用挨饿了啊。”贝克和查理想着自己的朋友肯定是疯了。“那要是你这捕鱼器不好使,到时候可别跟我们要鱼吃哈。我们是不会为你的疯狂买单的。”艾伯没理会他们,继续编织他的渔网。一直到天黑了,渔网才做好。但是代价是他今天必须要挨饿了。当天晚上,当贝克和查理吃饱了呼呼大睡的时候,艾伯却只能在脑海中想象着美味的鱼肉来对抗难忍的饥饿。 到了第二天天一亮,艾伯赶紧拿着渔网去抓鱼。这个时候贝克和查理就傻眼了,原来他们要花一整天的时间才能抓到一条鱼,可是艾伯却因为有了工具,一天可以抓到两条鱼了。 从这样一个简单的渔网行动,小岛上的经济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看到,艾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原则,人们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就需要依赖这个原则,那就是消费不足和敢于冒险。 消费不足:为了编织渔网,艾伯当天就不能去抓鱼,他就必须放弃当天的所得,放弃那调本来可以吃到的鱼。他这样做,可是要忍受着饥饿。他现在暂时延迟消费,是为了将来消费更多的产品,也就是为了捕捉到更多的鱼。 冒险:除了延迟消费之外,艾伯还需要承担风险。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渔网到底好不好用。如果这个想法失败了,那么他得到的就是一把无用的绳子和一个空空如也的胃。回到书本,艾伯的编制了渔网就是创造了资本。在经济学中,资本可不仅仅是指钱。它是指一种设备,这种设备的建设和使用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它的意义是在于利用设备可以制造其他需要的东西。实际上艾伯需要的并不是那张渔网,而是鱼。因为这张网可以给他带来更多的鱼,所以渔网本身才有了价值,才成为一种资本。后来,艾伯的渔网奏效了,他的生产力提高了一倍,现在他生产的东西多于自己需要消费的东西。于是这就带来了储蓄,现在先请记住一点,就是储蓄才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命脉,没有他,就什么都没有。 我们常说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说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到死的时候贷款还完了。而中国老太太呢?存了一辈子的钱,买了房子结果还没有住上就去世了。这个例子我们常常说,但是我们要知道,每一个提前消费的美国老太太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不断储蓄的中国老太太。而这一点往往大家都会无视。这里稍微提一下,为什么说储蓄很重要,说到后面您就会明白了。对于除我们人类之外的所有动物而言,经济学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日常生存活动。食物短缺、天气恶劣、食肉动物的威胁、疾病困扰以及忍饥挨饿地活着,这是所有动物的生存常态。所幸我们人类拥有两样东西:我们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正是依靠这两样东西,我们制作了工具,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所不同。否则我们的命运跟那些动物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我们大可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的机器和工具都不复存在,我们的社会经济会是什么样子?汽车、拖拉机、铲子、斧头、长矛等,如果这些东西真的全都消失了,我们所有的消费品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猎取、去采摘、去种植那会是什么样子?毫无疑问,那样的生活肯定很艰苦。 工具的出现才带来了一切的改变,使经济的出现成为可能。长矛帮助我们击败猎物,铲子帮助我们种植庄稼,渔网帮助我们捕鱼。这些工具提高了我们的劳动效率。我们生产的东西越多,可以消费的东西才会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变得越来越美好。努力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尽可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这就是经济这一概念最简单的定义。工具、资本以及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牢记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经济增长的原因:我们找到了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不管一种经济最后变得多么强大,大到城市,大到国家也好。这个根本原因是绝对不会改变的。继续我们小岛上的故事,现在拥有渔网的艾伯看起来是前途一片光明,那另外两个人呢?虽然艾伯从来没有刻意的使他人受益,但是他的资本也就是他的渔网,其实是帮助了岛上所有的人。我们来看看怎么回事哈。 贝克和查理,看到艾伯渔网的好处,就和艾伯说:“既然你那玩意儿隔一天才用一次,那你不用的那天就借来让我用用可以吗?大家都是好朋友,有福同享嘛。”艾伯还对之前的事情耿耿于怀呢,心里想着,我可是饿着肚子才编制了渔网的,而且你们两个兔崽子之前还嘲笑我来着。还有,如果你们把我的渔网弄破了怎么办?或者不还给我怎么办?那我岂不是要重头再来了,风险太大。 于是艾伯就拒绝了他们两的要求:“对不住了,既然我能做渔网,你们两个就自己做不就好了么?” 尽管查理和贝克已经看到了渔网的效果,但是他们担心自己一天不能编制出这样的渔网,万一三天都编制不出来,那我们就要饿死了。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 “这样吧,我们做个约定,你的鱼不是好多着吗?那就借给我们吃,我们编网的时候就不用挨饿了,等我们网编好了再把鱼还给你。做为回报,你借一条鱼,到时候还你两条。怎么样?”艾伯一听,这个不错啊,虽然借鱼给这两个小子,有风险。但是我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得到两条鱼。 艾伯借鱼给他们收取回报,这看上去是在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靠别人的辛苦劳动牟利。艾伯的动机只是想要赚取更多的鱼,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贪婪才能给其他的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我们要知道,艾伯如果不把鱼借给别人,他还有别的方案。比如说: 他可以把鱼留下自己吃,这样不会有任何的损失,但是它的鱼也不会增长,这就是储蓄。 他还可以放纵一下,不在干活,将自己多出来的鱼慢慢吃掉。这就是消费。 他还可以再用两天的时间再编制出两张网,之后把多于的网租给贝克和查理,每天向他们收取半条鱼的租金,这样艾伯就每天躺着就可以吃到一条鱼,提前退休。这就是投资。但是这其中有一个漏洞就是,查理和贝克每天也会多出半条鱼的储蓄,他们过几天也就有能力自己编制出渔网而不再租用他的。 还有最后一个方案,艾伯可以把两条鱼借给贝克和查理,收取利息。这就是借贷。 所以说,放在艾伯面前的选择就这么几种了。毫无疑问,艾伯最终无论选择哪个方案,多出来的鱼始终会对整个小岛的经济带来好处,并且也不会给自己的两个小伙伴增加负担。艾伯最后的选择是把鱼借出去。 艾伯愿意并且有能力把多余的鱼借给别人,因此,贝克和查理也拥有了自己的渔网。现在大家都有渔网可用了,小岛上的整体捕鱼能力便从每天三条鱼提高到每天六条鱼,经济増长翻番,前景是一片光明。 有了多出来的鱼,小岛上的几位居民每天终于可以比原来多吃一些鱼了,原来是每天一条鱼,现在我能吃一条半了。而他们的消费之所以增长;前提是因为经济增长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令人不解的是现代经济学家竟然会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上纠缠不休。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给老百姓更多的钱花就可以增加需求,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改变真正的需求:这无非就是让人们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原先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而已。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啊。只有提高生产力增加供给才能切实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其中的关键不在于手上的钱要多,而是生产力要提高。这个道理我们后面还会反复的讲到。 有些人也许会认为艾伯在利用自己的优势剥削他的两位邻居。的确,艾伯不需要工作就获得了利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劳而获。他的利润是对他所承担风险的补偿,而且,他的获利并没有阻碍两位同伴的发展。 即便艾伯真是一个贪心的人,就拿着自己的钱滚钱,变得越来越富有,那到底又有什么不好的呢?如果艾伯不需要亲自劳动就能增加自己储蓄的唯一途径就是将这些储蓄借给自己的邻居。因为如果不这样做,他的财产就不会增加,甚至还会越来越少,因为他自己还要消费呢! 私人资本主义可以促使那些将个人利益作为唯一动机的人帮助他人提高生活水平,这就是它最有意义的地方。而这确是受到道德指责最多的地方。就因为艾伯想用储蓄创造利润,贝克和查理才有机会编织自己的渔网。如果成功了,他们就可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从这点来看,他们三个都是获利的。但如果失败了,他们就无法偿还贷款,那么承受损失的人就是艾伯了。 所以实际情况是,只有借款人受益了,贷款人才会跟着受益。 当然了,很多人并没有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共同利益。如果艾伯的财富,让贝克和查理心生嫉妒,强烈要求分得他的部分储蓄该怎么办?假设艾伯对自己的财富有负罪感,看到两个人这么可怜,于是无偿地把鱼分给了他们,那么他们两人会怎样处理这些鱼呢?在没有了还款的压力之下,两个人最有可能做的是利用这份礼物享受闲暇时光。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贝克和查理的假日时光并不能提高这座小岛的生产能力。因此,尽管慈善之举看起来是充满了正义,但捐款根本没有办法像商业贷款一样推动经济发展。 好了,说了这些,最根本的一点是,所有能够增加捕鱼量的事物都会惠及小岛,鱼越多,大家就越有可能吃到更多东西,或者拿时间做件衣服,或者他们可以什么都不做,干脆休息。 财富从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原始社会,财富是极少的,那时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也不如工业化社会中穷人的财富多。在中世纪,即便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也缺乏基础的娱乐设施,而在今天,中央空调、无线网络以及冬天里的新鲜蔬菜等几乎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尽管贝克和查理认为每天吃两条鱼简直奢侈到了极点,可在我们看来,这种生活丝毫不值得羡慕。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人们却认为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他们攫取别人的财富,并由此产生了穷人。在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认为,利润是通过少付工人工资所产生的,有人称之为“劳动价值论”。这样看来,像艾伯这样的企业家或类似的大型公司要想致富,只能先让别人变穷。那么这样的人就该拿来全部吊死。 我们要说,富人致富的原因是他们为别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艾伯就为没有足够储蓄的贝克和查理提供了储蓄。如果他赢利了,那也是因为他提供的服务对别人是有价值的。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中,对资本主义和资本家的描述都不是很客观,甚至是负面的。这绝不仅仅是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造成的,更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没有为大众所熟知。很多的民众,甚至精英人士都认为资本家是靠剥削致富的。每个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会有工会组织,有劳动保障法律,在本质上都默认了资本家与员工在站在一个对立的立场之上。再看看美丽小岛上。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了,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渔网。开开心心的一天两条鱼。但是如果贝克和查理拿到艾伯的贷款不是去编制渔网而是去研究对鱼的催眠术呢?或者是拿鱼去休闲度假,把商业贷款变成了消费贷款呢?艾伯还愿意借钱给他们吗?又或者他们两个生病了,艾伯不得不用应急贷款的形式把鱼借给他们救他们的命呢?这样一来小岛上的经济又会如何呢?这些借贷形式正在我们身边因为外力的干涉不断的发生着的。这种干涉比如说来自于政府,如此一来,这是一件幸事还是一场灾难呢? 之前我们说在一个美丽的热带小岛上生活着三个人,每天捕鱼为生。辛苦一天也只能勉强喂饱自己的肚子。其中一个聪明人艾伯,因为敢于延迟消费和承担风险,所以编制了一个自己的渔网。每天可以抓到两条鱼,很厉害,很开心。后来,艾伯出于利己的动机,为了拥有更多的鱼,这就惠及了岛上的其他两个人。艾伯把鱼借给贝克和查理,收取利息。贝克和查理呢?用借来的鱼填饱肚子,腾出时间编制了自己的渔网。最终整个小岛的生产力都提升了一倍。从每天三条鱼变成了每天六条鱼。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艾伯的一个好主意,归功于渔网这个工具的诞生。 艾伯把鱼借给贝克和查理,让他们编制自己的渔网,这种商业贷款的形式是资本最佳的用途,因为可以扩大整个小岛的生产嘛,对吧?但是,既然是商业贷款,那就必然存在风险。比如说,如果贝克他们两借了鱼之后不编制渔网,而是研究什么对鱼的催眠术呢?我们知道这肯定就是一个失败的项目。那么他们两个肯定不会从中的得到什么好处,自然的艾伯也很难指望拿回本金和利息。这还不算完,贷款给他们两去研究催眠术,结果没有任何的盈利,这是浪费了整个小岛的储蓄,降低了整个小岛的生产力。那如果艾伯知道这是一个肯定失败的项目,那么艾伯肯定不会把鱼借给他们。但是如果有外部力量非要让艾伯把鱼借出去呢?比如说,这个外部力量来自于政府。我们经常看到,政府总是满腔热血想做一点好事,就用诸多法律干预借贷方式,常以各种理由鼓励或者要求储蓄者借出款项,而并不考虑实际还款的可能性,这个时候贷款人就难免要承受巨大的损失,这种有悖常规的做法只会浪费社会的储蓄。这里先提一下。 我们再来看,除了商业贷款之外,储蓄还有另外两种选择,一个是消费贷款,另一个是应急贷款。 在小岛上,艾伯不是把鱼借给另外两人去编织渔网,而是借给他们去度假,这就是消费贷款。而最终的情况也会完全不同。如果贝克和查理不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生产力,他们又怎么能连本带利的还款呢?于是在拿着艾伯的鱼,放纵了几天之后,他们还是只能每天抓到一条鱼。那为了还贷款,他们两个以后每天都要减少自己的食量,不得不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去偿还贷款。 和商业贷款不同,消费贷款并不能扩大生产力。这样的贷款对于借贷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负担。所以艾伯聪明的话,就会拒绝这样的贷款。 贝克和查理两个人双双得了水痘,一个星期都没有办法去抓鱼。在这样的经济情况之下,艾伯只有拿鱼给他们两先吃,其他的事情等病好了再说。没办法嘛,应急贷款嘛。如果艾伯不这样做,那么岛上就会因为两个人的死亡而丧失大量的生产力。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如果不是因为艾伯有储蓄的话。那么贝克和查理就只有被活活饿死。 刚才也提了一下,为了推动那些在政府和政治家们看来是有益的项目通常都会用各种方式干预储蓄的配置,包括像是政府担保贷款、公司及其个人税收减免等等。 有了这些干预手段,大量的社会资源会涌入这些所谓的有益的项目中,比如说廉租房和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建设。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项目是需要依靠政府的不断补贴才能维持下去的,是需要不断的给他们输血。他们是不能靠自己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健康运行的。 小岛提醒了我们一点,政府是没有储蓄的,只有个人才有!贷款都流向了那些最终无法还款的项目,那么这些损失将由牺牲了自己利益去创造储蓄的个人来承担。 这些以政策为导向的做法,是政府规划者们认为自己要比储蓄者更清楚什么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是,事实却从来都并非如此。 政府介入储蓄者和借款人之间采取的强制手段将借款的原因与结果割裂开来,使得储蓄的分配效率极为低下。为什么?因为物竞天择!我们的常识就会告诉我们,影响贷款人的往往是贷款的财务结果,就是我贷款出去我是要赚钱的啊。那借钱给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让我赚钱呢?肯定是那些业绩记录良好企业嘛,对吧?他们的还贷率往往较高。因此,这种企业更容易吸引到人们借钱给他。这就跟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样的道理,就是自然选择催生了生命力更强的物种,这种借贷的原则催生出更加健康的企业和更加强劲的经济。 如果财务状况,就是要赚钱都被视为了次要因素,那么还能指望贷款可以提升生产力吗?借钱出去如果无法成功促成创新或者生产力提高,那么就是浪费储蓄的供给,削弱整体经济。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要提示一下,就是你要借鱼给别人你要先有鱼。对吧?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你要放贷之前你必须要有储蓄。我们后面还要说,不断扩大的货币供应量和政府看起来无限的负债能力恰恰掩盖了这一个简单的事实,实际信贷是受到储蓄制约的。这里再提一下储蓄的重要性,我们后面的解读还要说这个事情。敬请期待。
接上周的内容继续说。 之前小岛上虽然有经济发展,但是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因此会产生一些误解而无法调节,也没有共同防御体系。 所以,政府产生了,还有军队、法院等机构,为了维持运转而需要的资金由民众上缴,也就是税金。 宪法约束政府权利,限制其行为; 这章最后一段 “我们渴望消除经济紧缩带来的痛苦,但是我们忘记了自由本身就是有风险的。如果政府有责任消除一切痛苦,那么就没有认识自由的。无法自由的失败,也就无法自由的成功” 这里的经济紧缩应该是指米国放弃复本位而采取金本位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货紧缩,《货币的祸害》一书中把那个时期的货币政策和政治因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在作者看来,由于政治家的贪婪欲望,希望建造更多的设施满足民众以提高自己当选的希望,而开始发行纸币 “鱼邦储备券” ,用这种纸币可以去银行自由兑换政府存储的鱼。这样一来,流通货币慢慢成为一种信用货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其价值是由政府法定的。但是由于纸币的制造比捕鱼容易的多,因此鱼邦储备券可以兑换的真鱼的数量会随着纸币的增多而越来越少。这时候可以怎么做呢?就是 降低鱼邦储备券可以兑换真鱼的含金量 。小岛上的科学家用鱼骨和残骸制造完整的但更小的真鱼的做法,类似实物货币本位的时代降低硬币中金银的含量来制造更多的货币一样,也类似通过新技术提炼含金量较低的金矿来增加金币的供应量一样。看上去,市面上的钱越来越多了,但其实真正的购买力在不断降低。 而这里发行货币的鱼联邦银行其对应的就是美联储。成立美联储的最初目的是形成“弹性货币供应‘。当时的设想是:美联储可以根据经济活动的情况,扩大或收紧货币流通。设计者以为这样可以让物价保持平稳,不受繁荣或萧条的影响。作者把通货膨胀的责任归咎到政府身上。 因为纸币的发行越来越多,而真正的鱼并没有同步的增加,导致纸币的价值越来越低,要花比之前更多的纸币才能得到相等数量但质量下降的真鱼。而为了提振经济和补贴穷人,只能更多的发行纸币。 作者认为膨胀的不是价格,而是货币的供应。货币的供应量如果和真鱼的供应同时增加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但货币供应远大于后者的时候,及时经济并不好,价格也不会因为民众需求的减少而下降,反而有可能增加。作者认为经济不好的时候就应该是无价下跌,从而淘汰不必要的产能,把无价调低到符合内在供求关系的水平。但是,目前许多政府对待经济衰退的本能反应是造更多的钱币,以刺激消费,维持低失业率。因为人们失业后需求减少,价格会下降。但是作者认为,人们失业的时候,供应便会减少,而物质匮乏会导致价格上涨。如果投入更多的货币,必然会导致价格飞涨。 对于这一点,自己是有疑问的。投入更多的货币并不是直接到民众手上,而是在银行,掌握生产要素的人获得低利率贷款,然后投入生产,可以维持较低的价格,从而使人们以稳定的价格购买一些产品。还有,失业使得供应和需求同时减少,究竟是上涨还是下跌恐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简单的下结论恐怕不是正确方式。 中岛帝国在小岛发生危机的时候满载真鱼来和小岛做交易。小岛付给中岛帝国他们的纸币以获取真鱼,而中岛帝国又拿着得到的纸币买小岛的商品,剩余的纸币再存到小岛的鱼联邦银行赚取利息。 因为这样的交易,小岛获得真鱼,中岛帝国获得需要的产品,两个国家都发展各自的经济,不同的是中岛帝国的人生产小岛需要的产品赚取鱼联邦储备券。 因为交易都是用小岛上的货币,那么中岛帝国就必须常备一部分鱼联邦储备券,而且是存在小岛的鱼联邦储备银行中,这部分储备券是中岛帝国的真鱼换来的,所以,小岛的鱼联邦储备银行中永远有一部分来自中岛帝国的鱼,因此他们就可以不必担心鱼被吃完的那天,不止有中岛帝国,还有很多国家也是同样的方式,那么小岛联邦储备银行也就可以印发更多的货币。 如果中岛帝国的鱼涨价了,那么小岛可兑换的货币就会减少,这对双方都是一种博弈,涨太多的话,中岛帝国能兑换的小岛货币会变多,小岛的同样数量的货币获得的真鱼也会减少;但是贬值太多的话,中岛帝国能兑换的小岛货币会变少,不能获得更多小岛商品,而小岛则可以获得更多的真鱼。 但在作者看来,区别在于中岛帝国能够自己生产真鱼,而小岛则需要借助中岛帝国的力量,因此一旦中岛帝国决定不再与小岛进行贸易而要求归还真鱼并加上利息的时候,小岛就无能为力了。 生产力的提高,机器代替了大量的人工,以及贸易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人工价格更低的地区,因此需要从事制造业等第一第二产业的人越来越少,而人们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多,需要消费的地方也逐渐增多,餐饮和娱乐的发展使得服务行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作者把小岛服务业的崛起大部分归因于其制造业向中岛帝国的转移。进而谈到货币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作用。为了更多的出口,可能会出现使其货币贬值的做法,但这样又会伤害进口贸易,为了弥补这种差异,可能就需要国内一部分人从事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其结果可能是该行业商品的价格高于世界平均价格,为了保持平衡则很可能征收关税来抹平差距,因此会导致走私,以及国内消费者并不能以最优的性价比获得商品,这对于供应方和需求方都是一种伤害。但是如果能因此刺激国内该行业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取得突破进而获得比较优势从而降低成本,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由于其他岛屿的人慢慢怀疑联邦储备券的价值,于是开始把手中的债券兑换成真鱼,导致小岛又开始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恶化。为了不让小岛上的自己人受苦,那就只能厚着脸皮关闭银行,不再接受联邦储备券兑换真鱼,也就是说,货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能够兑换多少真鱼,它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将只由对方想交换的商品价值决定。只有小岛保有经济和军事大国的地位,鱼联邦储备券才有价值。 由于纸币和鱼价值的脱钩,导致纸币的价值一落千丈,但好在慢慢趋于稳定,大家也都习惯用纸币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了。 这个应该对应于金本位货币体系的破灭,现在流行的货币都可以基本等同于一种信用,一种可能永不兑现的信用,每一张纸币都对应着国库里的一定价值的黄金,但是这种对应可能是永远不会兑现的。这让我想到《人类简史》中作者把诸多事物例如品牌都归因于人类对于自己想象的信仰,这里的货币,虽然头上有着“法定”的帽子,但如果人们对它失去信心,就会成为一堆废纸。 之前小岛的棚屋价格并不高,但是因为银行想寻求一个稳妥的项目,认为棚屋是一个低风险贷款的理想对象。因为棚屋几乎是所有人都需要的,而即使最后贷款无法还上,可以将棚屋回收再售出,甚至可能获得更高的利益。 一开始的贷款只给信誉良好的人,但是由于政府扶持,成立“两棚”担保,贷款利率下降,因为利率可以看做是未来价值的折现,所以利率越低,现价也就会越高,因此部分刺激房价升高,加上供不应求以及中岛帝国的加入,导致房价进一步升高。后来即使信誉不好的人也能够获得贷款,再后来,有人用一堆小额贷款换取一份大额贷款进行投资...于是雪球越滚越大,杠杆越加越大,而后违约率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失去房屋,而越来越少的人需要购买房屋,房子降价也卖不出去,资金的周转出现断裂,于是银行倒闭,引发经济危机。 自己会想,这些钱去了哪里,可能的答案是,这里根本没有钱。因为所有的支付都是以信贷为基础,而并不是全额,当然也不是真正的鱼,而信贷是有利率的,银行也会背上相应的债务,要付给其他银行或者机构利息,因此放贷出去的利息是要更高的。一旦贷款无法归还,其他的债务也就无法清偿,带来的则是一系列连锁反应。但那么庞大的数字最终的真实价值有可能只是一套房子,人们最终玩的是一场数字游戏,但这些数字凭空消失之后是失业、购买力下降等等真实的反应。 为了提振经济,只好再加入数字——印钱。降低利率,放贷给银行和机构,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稳定市场。当然,还可以发行国债,把债务分摊给民众和其他小岛,再用这些货币购买真正的东西,推动供给和需求,发展经济。 但在作者看来,美国不会一直好运,最终只会有拒绝还债或者通货膨胀两条路可走。 由于小岛经济发展衰退,岛民因为储蓄不够而不愿意消费。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不会因为人们的消费而增长,而是经济增长带动人们的消费。但是小岛经济学家不这么认为,转而背负更多债务,进行经济刺激。 棚屋市场的崩溃在其他小岛也重演了,其中朱特尼亚小岛最为严重,最后,一个名为IMF的组织成立了,他们从朱特尼亚小岛撤出了所有的鱼,而转存到联邦储备银行,因此,小岛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是小岛上的居民仍然谨慎小心不愿消费,导致商品价格下跌,从而通货紧缩。 “定量鱼券”的方案被提出,通过对某行业的投资注入鱼券,买进拖欠的贷款,重新投资岌岌可危的企业。 不过,作者认为,增加货币供应量固然会鼓励人们消费,但对扩大需求毫无裨益,而需求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量化宽松带来的效果是短期的,一旦停止,经济泡沫就会浮出,因为不过是用一种债务替代了另一种债务,并没有创造真正的价值,真正的鱼。 书中最后的结局,是小岛因为债台高筑并且没有了真正的鱼而崩溃,而中岛帝国因为知道如何捕鱼如何生产,成为最后的赢家。 这本书的比喻虽然浅显易懂,但是要搞清楚背后的经济原理和逻辑,自己认为还是需要花很多精力的,而且这仅仅是作者的一家之言。 书里面最重要的东西是“鱼”,而对于“鱼”究竟是什么,我还有疑问,在看书的过程中,有时候觉得是“黄金”,有时候觉得是实际购买力,有时候又觉得是“一揽子商品”,或者是现金的实际价值?而且这些故事还穿插一些米国的历史和政治,如果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话,恐怕也不太好理解。 不过,认真看一本没有完全理解的书还是好过以自己直觉式的思维惯性错误解读一些事情,可能过段时间回来再看,就明白其中不解的问题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生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当我们生产出多余的产品时,储蓄就出现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第二个重要观点,改善恶化的经济状况,应该是储蓄,而不是消费。书中,关于储蓄的故事是这么说的:在艾伯的带动下,他的两个朋友贝克和查理也学会了织网技术,三人还一起建立了一个个巨型捕鱼器。很快,岛上便有了大量的鱼,储蓄也多起来。这时候,鱼的存储就成了问题。以前,人们总是习惯于把鱼放在家里,但这样做效率很低,还很危险,偷鱼贼也难以防范。于是,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很有意思,叫迈克斯·郝寅航,谐音就是好银行,很好的银行。他开了一个“储鱼所”,让岛民把鱼存进去,就成了储蓄,然后雇人来看守。郝寅航通过收取一定的保管费来维持运营。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这点收入,他还用这些储蓄放贷,取得的收益,一部分给储户支付利息、给看守人员支付工资,另一部分就是自己的利润。于是,专业的银行机构就诞生了。这个故事对应的现实是什么样的呢?上个世纪初,美国经历了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储蓄,这就为其他的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提供了充足的金融支持,还有助于防范意外风险。但是,近年来,经济学家们却严重低估了储蓄的重要性,他们很多人把储蓄看作是一种累赘。特别是凯恩斯主义者们认为,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把钱存起来就抑制了消费,妨碍了经济循环,不利于发展。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鼓励人们花钱、抑制存钱。于是,美国人形成了超前消费的习惯,结果总是入不敷出。 在小岛上,如果没有储蓄,郝寅航就会失业,他的投资也就白费了。所以,郝寅航的个人利益和他所经营的银行的状况密切相关,他是最适合决定存款和贷款利率的人。比如,在贷款方面,他可以向那些还款能力强的人收取低利率,向那些风险较高的人收取高利率,来作为高风险的补偿。而贷款利率最终决定了存款利率。存款利率还跟存款年限有关,储户存的时间越长,利率就越高,存的时间越短,利率就越低。总体来看,储蓄有助于人们增加财富、延迟消费,为投资和生产提供资金,而产能增加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此外,如果经济受到意外影响,储蓄还是重要的缓冲器,可以防止经济崩溃,或者迅速重建受损的资产。因此,缩减消费进行储蓄,就是一种未雨绸缪的举措。但是,美联储出现了。在将近10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基准利率都是由美联储制定的。他们调高或调低基准利率,银行就会相应调高或调低贷款利率,从而影响整个市场走高还是走低。可以说,整个国家的利率结构都是建立在这个基准利率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书里说,这个机制有两大缺陷:一是美联储总是“高高在上”,他们并不是经济参与的主体,本身跟利率也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没有储蓄,也跟贷款的运作没啥关系,不会因为收不回来账而成为受损失的一方。二是美联储做决策,更多是从政治角度而不是经济角度来考虑。结果,导致了一种偏见,认为利率应该很低才好。我们都知道,低利率确实刺激借贷、但会抑制储蓄,所以,美国就从一个储蓄大国变成了一个借贷大国。当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政府和经济学家们通过各种方式,让消费者多花钱、少存钱。但是,这种为了消费而消费的做法没有什么意义。另外,过低的利率还向市场传递了错误的信号:让人们认为经济状况良好、是投资的好时机,于是,大家纷纷增加借贷。但事实上,消费并没有真正延迟,储备也并不充裕,这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而且,之后很可能还会出现巨大的危机。 对于这一点,我们还是需要客观地分析,把通胀的责任完全推给美联储,也是有失偏颇的,美联储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大家有目共睹,在此就不赘述了。 这就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第二个重要观点,储蓄创造了资本,资本可以使生产扩大,所以经济状况不好时,应该是储蓄而不是消费。在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下,银行会把钱借给那些健康的企业和项目,来扩大生产、实现增值。从社会整体角度看,这些健康贷款的收益弥补了那些失败贷款的损失。所以说,把一美元存起来比花出去,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要更有利。而且,无论是商业贷款、消费贷款还是应急贷款,都需要在储蓄的范围内进行,也就是说贷款总额不能超出储蓄总量。
《小岛经济学》通过插图、风趣幽默的措辞以及讲故事的手法,将经济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不再让人觉得高不可攀。 这个关于鱼、渔网、存钱、借钱的故事,揭示了经济是如何运行的,映射出当今经济体制与政策暗藏的漏洞。从小岛开始,一个个原本深奥的经济学原理便在一个个故事中生动地体现出来。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的经济学原来是这样的啊......从三人的蛮荒小岛,到一个巨大的城邦,再回到野蛮的原始部落。这本书给我们诠释了经济的发展规律,可谓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人民保护者 市场控制者 美索尼娅共和国的覆灭是什么时开始的呢?书中曾提到了一段,就是政府功能的转变,从人民的保护者到人民的管理者,从市场的监督者到市场的控制者。一切毁灭的种子都源自于此。 通鱼膨胀 覆灭 接下来便是政府一系列自作聪明的折腾,不许私藏鱼肉,广发鱼卷与官鱼,打破了“鱼本位”的市场。这种做法与解放前夕国民党没收黄金,发金圆券一样,对经济百害而无一利。接下来,政客们滥印鱼券,发放给人民或以此为他人提供贷款。这的确让民众们十分满意,但国家却没有足够的鱼去兑换鱼券。于是政客们就开始了自己“高明”的术,官鱼变得偷工减料,这就出现了所谓的通鱼膨胀。接下来市场就开始在两极间波动,经济泡沫破碎后物价暴跌。因为怕亏本,没有人购买商品。而这时,政府出面,当一个“好人”,大量印刷纸币,给企业做贷款,拉升物价,结束通货紧缩。然而,过量的钱和不足的鱼必将导致通货膨胀。然而,物价不可能居高不下,不久,泡沫破灭,又开始新的循环,直至一切的终点:覆灭。 经典解读: 《小岛经济学》序言部分。 通过阅读,知道了《小岛经济学》,是一本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经济学著作。因其著作,从小岛开始,一个个原本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在一个个故事中生动的体现出来。随着故事层层思考下去,尽管一些经济学的道理,看起来越来越深入,却始终贴近我们的实际,并始终充满乐趣。 这本书不仅仅是经济学入门读物。而且对当下的很多经济现象作了深刻的剖析。小岛经济学中讲述的一些基本道理,帮助我们回归常识,无论是大规模经济还是小规模经济,所遵循的经济学原理是一样的。小岛经济学讲述的故事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 第二章《把财富分享给别人》 艾伯改进了捕鱼工具,有了盈余的财富,带来了经济的增长,而他们的消费也增长了。 只有增加供给才能切实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 一旦利己主义得到发展机会,生产力就会迅速提高。 因为对经济学完全不懂,也没有研究过,读起来完全无感。 故事很精彩,但说的现象我无法和经济学的原理挂钩。 第三章,信用卡的多种用途。 主要讲到了消费贷款和应急贷款。 我的想法是:如果是个体消费者,不做生意,没有额外收入,还是不要碰贷款超前消费,一旦背上债务,那是很痛苦的。 我身边就有多起例子,陷入了信用卡借贷债务里,一直在拼命还款、还款、还款…… 第4章——经济是如何发展的? 岛上的三个居民,因为发明了捕鱼器儿储蓄了大量的鱼,不再为食物而担忧。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他们不再为食物发愁,他们各自建立了自己公司,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儿。 一笔备用的储蓄会防止经济崩溃,可以迅速重建受损的资产,缩减消费,进行储蓄的做法,非常重要,此乃未雨绸缪。 但是有人认为,储蓄是累赘,这样就造成了多年来的入不敷出。 生产是有价值的。 储蓄只能创造了资本,而资本是生产扩大成为可能,所以储蓄起来的一美元,对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要大于消费掉了一美元。 第5章——在鱼被指定为货币之后。生产力提高之后,不仅使物质变得更加丰盛,衣饰变得更加美观,交通变得更加便捷,而且人们有了闲暇时间,冲浪运动风靡起来。 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小岛移民很快接踵而至,生产率提高,意味着这座岛屿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反过来,更多的人又促成了更加多样化的情景,岛上多样化的经济催生了很多职业,岛上的食物和工具生产达到很高的水平,一部分人不用生产物质资料也能生存,也使服务业营运而生,为了改善食用鱼的味道,一些岛民发明了各种烹制鱼的方法,其中大多数都需要添加香料,用火烘焙,这些大厨收费很高。他们用鱼换取用高超的厨艺烹制的美食。随着社会发展及其商业和服务业的不断延伸,人们需要一种交换的媒介,给房屋建筑工人,大厨和厨房教练,作为报酬。鉴于岛上所有人都吃鱼,鱼被指定为货币,很快所有的工资和价格都开始用于计量。因为人们仍然假设每天需要吃一条鱼才能生存,所以一条鱼的价值是多少?所有的人心里都有数,也就是说它的价格体系和鱼的真实价格有相关。 第6章——为什么会有储蓄? 随着岛民储存的鱼越来越多,你的存储出了问题,虽然岛民愿意通过贷款和投资,使自己多余的鱼增殖,但是大多数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判断某项商业计划的优劣? 一个名叫麦克斯的人,嗅到了商机,他决定开拓一个革命性的行业,他建造了一个很大的储藏室,其温度和湿度都可以调节,还雇用了岛上最强壮的人看守这家新银行,能够确保岛上的安全,从而解决存与失窃的问题。麦克斯是位真正的企业家,他知道如果只是收取保管费,利润,空间很有限,他明白储蓄的价值,也明白自己比一般的岛民更擅长放贷,他用邻居的储蓄放贷,所获收益的一部分,作为储户的利息和看守人员的工资,剩下的部分作为自己的利润。麦克思最初只是想为自己谋利,但是,在他追逐利益的同时也解决了存款贷款和盗窃这些棘手的问题。要让计划顺利实施,麦克思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他必须保证贷款,贷款业务盈利,这也意味着他必须仔细甄选合适的借款人,认真收取利息,而且当对方无法还款时,取消抵押品的赎回权。第二,他需要定期向储户支付利息,让他们高兴。第三,为了让生意持续下去,持续下去,它需要吸引更多的储户,如果失败他就会失业,他的投资也就白费了。利率与max的个人利益和银行经营状况密切相关的最适合决定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在贷款方面它对最可靠的借款人,收取最低利率,对风险较高的借款人收取较高的利率利率,作为高风险的补偿,贷款利率又决定了银行能支付给储户的利息,存款利率是随存款年限递增的,存款年限越长,造成银行存于短期的风险越低,因此如果储户愿意长期储蓄,获得利率也就较高,进入短期储蓄的储户送货利率则较低。一旦储蓄回落,相反的力量就开始发挥作用,鼓励储蓄,从而补充银行的资产资产,麦克斯放贷就格外谨慎,因为在储蓄不足的情况下依然有人拖欠贷款,后果将非常严重。为了抵消高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麦克思会向借款人收取更高的利率,并提高存款利率,以刺激储蓄,高利率会议直接在延缓经济增长增长,但同时高利率也能刺激出血,最终银行资产会再次积累起来,到那时利率又会下降。周期性的利率机制有利于市场稳定,该机制的运作完全取决于三点,银行实现资产回报最大化的愿望,银行对高风险投资损失的担忧,个人消费的时间偏好,更重要的是,银行储蓄的安全与便捷促使人们增加储蓄,延迟消费,从而为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有助于增加未来的产量,提高生活水平。高风险的投资,因为max需要不断向储户支付利息,它往往会避免发放违约风险较高的贷款,他拒绝发放度假贷款,消费贷款以及其他仅用于消费娱乐的贷款,这类借款人总是夸下海口,却拿不出实际的证据,证明他们将来能够还贷,所以麦克斯不能拿到明的出去冒险。max继续通过保守的投资方式促进资本增长现实链接,政府不断制定法律,向某些贷款类型和人群倾斜,扰乱了信贷市场,还通过另一种更加根本的方式,影响信贷流动,操控利率。 在将近100年中,美联储一直制定基准利率,而美国的整个利率结构就是建立在基准利率之上的,这个机制有两个致命的缺陷,一,美联储跟利率没有任何关系。借贷必然是低效的,第2美联储的决定总是基于政治考量,而非经济因素。低利率会刺激借贷,一直出血,难怪美国已经有一个储蓄的国家转变成了借款人的国家,而且相对储蓄共计来说,过低的利率会向借款人传达错误的信号,即经济状况良好,投资可行,因为消费并没有真正延后,用于满足未来需求的投资就很难成功,结果就是虚假的繁荣过后,紧接着出现巨大的危机,正如我们刚刚在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上经历的那样。 第7章——基础设施与贸易。 基本经济原理不会因经济的大小而改变,人们常常认识不到这一点,是因为在储户和借款人之间,存在着很多层关系,但是自我牺牲、储蓄、借贷投资、经济刺激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永远不变的。 关于贸易。如果自由贸易不受限制的自由发展,就会给所有人带来好处。 国际贸易与个人劳动分工没有什么区别,每个人或者每个国家都用自己多余的或者擅长生产的产品,换取自己缺乏的或者不擅长生产的产品。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然而只有在收益大于支出是这种投资才有效果。 提供就业岗位并非经济的目的,经济的目的是不断提高生产力,保留无效率的劳动力和资本使用方式,对整个社会是没有好处的,如果我们专注于生产自己擅长制造的产品,就可以用它们换取别人擅长制造制造的产品,最终能得到更多。 第8章——一个共和国就这样诞生了。 我们渴望消除经济紧缩带来的痛苦,但是我们忘记了自由本身就是有风险的,如果政府有责任消除一切苦痛,那么就没有人是自由的,无法自由的失败,也就是无法自由的成功。 第9章——政府的职能开始转变了。 这部分让我们看清了美国历史上货币发行以及通货膨胀的实质。 美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通货膨胀持续存在,成立美联储的最初目的是:“形成弹性货币供应”,当时的设想是,美联储可以根据经济活动情况扩大或紧缩货币流通量,设计者以为这样可以让物价保持平稳,不受繁荣或萧条的影响。 事实上美联储现在存在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产生足够的通货膨胀,从而使政府的支出大于税收收入。 美国人手里只剩下一种没有实际价值,且可以随意增发的货币。这使得美国政府再也不必在支出和税收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也把美国经济引上一条不归路,总有一天,美元剩余的那点可怜的价值也会消失。 第10章——不断缩水的鱼就像货币一样。本章继续讲通货膨胀的实质是什么,让我更进一步明白了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 经济学家们非常成功的混淆了通货膨胀的起因,手段之一就是简化这个词的定义,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因此,如果没有物价上涨就没有通货膨胀,但是上面的价格不过是通货膨胀的结果罢了,通货膨胀其实就是货币供应量增加,与其相反的情况就会通货紧缩,意指货币供应收紧。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价格自身其实不会膨胀或紧缩,只会上涨或下跌,所以膨胀的不是价格,而是货币供应。 通货膨胀人为地使物价居高不下,妨碍了经济的平衡。政府应对经济衰退的本能反应,便是造更多的货币,但是如果货币投入过多,这种手段就会带来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两大问题,导致经济停滞型通货膨胀的出现。 第11章——中岛帝国,远方的生命线。 在本章中主要讲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大多数认为那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双边关系,其实是美国人占了便宜。 人民币和美元紧密挂钩,这就要求中国公民至少要将储蓄的一部分兑换成美元。如果没有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储蓄,美国人以及美国政府,想要借钱就很困难,他们将不得不承担高额的贷款利率,得靠贷款推动了美国经济,对美国而言,利率偏高和信贷吃紧是一个致命的组合。目前美国领导人和中国的冲突不断升级,在他们决定与中国划清界限之前,需要好好认清这条生命线。 第12章——服务业是如何崛起的。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最大的消费群体就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过去十年里,全球经济失衡是大多数重量级经济会议上常常讨论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却丝毫没有得到解决。全球经济失衡最明显的证据就是美国的贸易逆差。 强势的贸易地位会使一国货币坚挺,弱势的贸易地位会导致该国货币疲软,如果没有人想购买你的产品,也就没有人需要你的货币,但是一旦一国的货币升值,该国的产品也会相应涨价,这就给处于弱势贸易地位的国家提供了进入该国市场的机会,他们的商品销售的越多,国际市场对其货币的需求就越大,这股货币平衡力量会是会使脱缰野马般的贸易失衡得到控制。 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销售渠道卖掉更多的产品,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损失部分利润,另外,廉价货币同时也会提高进口成本,因为出口不过是补偿进口的一种方式,一个国家有意弱化本国货币,以此让人们更加努力的工作来补偿进口商品,这就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会下降。 第13章,“鱼本位”的破灭。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人类曾把各种物品当作货币,最后金属尤其是金银成了最普遍的货币形式,这绝非偶然。 贵重金属拥有货币的所有价值属性和使用属性储量稀少,人人想要,质地均匀,性质稳定,延展性好。 即使人们不想用贵重金属充当货币,贵金属依然因为有其他用途和储量稀少的特性而具有价值。相反,纸币只有在足够多的人愿意使用纸币交换产品和服务时才有价值,因此纸币的价值完全由人主观决定。 第14章——房屋价格是如何涨上去的。 在这一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房价上涨的实质。政治家想要用虚假的繁荣,维持选民高涨的自信心,企业想让消费者花钱购买他们负担不起的产品和服务,有线新闻网想通过描绘太平盛世,赢得赢得高收视率,银行按揭贷款发放机构以及房地产经纪人,想继续赚取费用和利息,这些利益集团雇用了大批的人粉饰这个最大最丑陋的,而且令人吃惊的是人们真的接受了他们的解释。作者预言,房地产市场面临崩盘的危机。 第15章——快了,快了,棚屋市场要崩溃了。 本章作者从实质层面分析了房产市场要崩溃的实质。 最终美国政府,为了解决问题,只能有两个选择:拒绝还款(告诉债主,美国没钱,并商议一个解决办法);或者通货膨胀(印钱来还债)。任何一个选择的后果都很严重,拒绝还款,还有可能彻底清算从头来过,是相对较好的选择。不幸的是虽然通货膨胀在经济上影响相对较差,但是在政治上有好处。 第16章——情形怎么变得如此糟糕?一国经济不会因为人们的消费而增长,而是经济增长带动人们的消费。 目前国际上要求金融改革的呼声高涨,这些国家虽然也怨言不断,但他们还是继续借钱给美国,但是他们的忍耐是有限的,现在美国一半以上的政府债务都卖给了外国政府,如果他们拒绝继续购买,谁来买美国的国债?美国国内可用的储蓄少得可怜,美国人自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等到那一天到来,美国有两种选择,拒绝还款或通货膨胀,不论选哪一个,由于购买力下降和利率升高,美国人的生活水平都会急剧下降。 第17章《缓兵之计》 消费会推动价格上涨,经济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特别喜欢本章中的现实链接部分。量化宽松的本质是向金融市场注入新的资金,以推动价格上涨。实际上量化宽松不过是通货膨胀的一种委婉表达,他也成为美联储将政府债务货币化的隐秘手段。但想用量化宽松政策来修复萎靡的经济,就好比企图用汽油去救火一样,汽油越多火势越旺。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消费会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货币供应量固然会鼓励人们消费,但对扩大需求却毫无裨益,而需求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第18章——占领华孚街。 在经济发展的迷茫期,收入的减少和对未来的恐惧,会限制众多购物者的消费行为,此时物价下跌会激起人们再次消费的欲望,所以物价的确会对低迷的经济产生自然的刺激。今天的经济学家需要看清量化宽松的真正面目:它是延长经济衰退的办法,而不是促进经济复兴的良方。第19章——无鱼不起浪。 纵观历史,政府总是因为入不敷出而陷入困境,政府一般会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困境: 1.政府通过提高税收增加收入 2.消减政府支出这个选项要好得多。然而这样做,往往比比提高税收更困难。 3.为了避免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选择,一些政府选择拒绝还债,通货膨胀一向是最容易做出的选择,通常也是最后的选择,政府可以利用通货膨胀避免艰难的选择,还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赖掉债务,通过从通货膨胀股市把财富从以某种货币储蓄的人手中转移到以同种货币负债负债的人那里,这些国家都是通过降低货币价值,偿还巨额外债,结果本国的人民陷入了赤贫之中。 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一直是美国手中的王牌,也就是说哪怕基本面再差,世界各国还是会接受美元,然而一旦失去储备货币地位,美元的下场就会和其他已经崩溃的货币一样。美国必须正视这些可能性可能性,并在能够掌控自己命运之前,及时悬崖勒马。 《小岛经济学》后记 故事中,美索尼亚国的结局惨淡,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却未必是同样的命运。 金融危机大家一致认为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监管才会酿成的苦果,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政府和美联储的责任。 如果能够做到量入为出的生活,并任由市场的力量发挥作用,他们就能重新平衡经济,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打下基础。
阅读书目:《小岛经济学》 阅读章节:序言 阅读摘抄: 1.当下的中国不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吗?不加息,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必然日益严重;加息,由于不能对政府投资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反而加速了民营企业的大面积死亡,而这些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恰恰是市场所需的。这意味着,当这些生产企业次第倒闭,供应减少,反而会加速中国的通货膨胀! 2.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岛经济学》讲述的故事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我们倾听了这些故事,明白了这些故事背后的经济逻辑脉络,对于很多经济现象便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或许正是《小岛经济学》的价值所在吧。 3.凯恩斯的核心观点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给和财政赤字缓和自由市场的波动。 4.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衰退是经济繁荣期所做出的错误决定的必要补偿,经济迅猛发展过后必然会有一个相应的衰退期。他们认为,政府利用低利率“刺激”经济的做法向各个企业发出了错误的信号,这才是经济繁荣的首要原因。 5.凯恩斯主义者力图缓解经济萧条,而奥地利学派则寻求避免虚假繁荣的途径。在两者随后的经济理论论战中,凯恩斯主义者有一个关键优势。 6.当然,现在人们最需要的是了解经济的真实情况,而这个故事是我们所知道的最佳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是什么在推动经济的运行。 7.我们打算证明凯恩斯主张的经济模式(政府相信没有价值的货币可以作为有效的经济润滑剂并不加证实地采纳了这个模式)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 阅读感想: 看这本书的序言,猜测书中的内容涉及比较多的经济学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我还比较欠缺,期待通过这本书的深度阅读,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你可以到中国知网和维普网去查阅,以便参考
1、美国经济评论
英文原名《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11年创刊,现为美国经济学界最古老、最受人尊敬的经济学专业期刊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学领域最具声望最权威的顶级刊物之一,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引领和助推作用。其中不少文献的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该刊早期是每季发行一次,2011年之后改为双月刊。
2、计量经济学
英文原名《Econometrica》,该刊于1933年创办,由此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希”在发刊词中所阐明的关于计量经济学的定义,至今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该刊在经济学和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巨大,是公认的国际权威经济学期刊。
3、政治经济学杂志
英文原名《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简称《JPE》,1892年创办,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现为经济学领域的国际核心期刊、顶级期刊,常年位居世界十大经济期刊前五;主要发表高水平的分析、解释和实证研究论文。该刊现与本文提到的“美国经济评论、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季刊、经济研究评论”并称为经济学五大期刊,是公认的世界顶级经济期刊。
4、经济学季刊
英文原名《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该刊由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主编、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经济学历史最悠久的顶级国际英文学术期刊之一。其内容涉及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侧重从微观理论到基于经验和理论的宏观经济学研究。2011年,该刊影响因子5.920,在320个期刊的经济学类别中位居第二。
5、经济研究评论
英文原名《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简称《RES》,于1933年由多位英美经济学家创立,旨在鼓励经济学家开展理论和应用经济学研究,始终致力于发表经济学各个领域的优秀研究论文。该刊现已被广泛认为是国际权威经济学期刊。1949至2021年间,中国境内机构共在该刊发表14篇论文,主要来自9所高校:上海财大、复旦、清大、上海交大、北大等。
6、经济与统计评论
英文原名《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主办,拥有百年办刊历史,主要刊发实证经济学以及计量应用的文章。在中国,该刊已是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认定的A类期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认定的国际A+类期刊,还是教育部认可的12本经济学国际顶级期刊之一,2020年期刊影响因子达6.548。
7、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英文原名《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这是博弈论领域的世界顶级经济期刊,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博弈论、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等。2021年6月18日,该刊主编Hervé Moulin教授举办线上讲座,中国学者与其进行了亲切交流。
8、经济理论杂志
英文原名《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这是理论经济学领域国际公认的顶级期刊,1969年创刊,刊登论文主题包括决策理论、机制设计、货币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CNPP编辑了解到,中国已有不少学者在该刊发表论文/研究成果,例如北大王鹏飞教授、武大孙祥教授、上海交大文一特聘教授等。
9、兰德经济学杂志
英文原名《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是产业组织经济学领域的国际核心期刊。1970年由AT&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创刊,当时刊名为《贝尔经济学与管理科学杂志》,1975年改名为《贝尔经济学杂》,1984年转为兰德公司主办后改为现名。其内容涵盖应用微观经济学领域,集中支持和鼓励产业组织领域相关主题的研究,包括理论的与实证的研究。
10、欧洲经济评论
英文原名《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69年创办,为欧洲历史相对悠久的综合性经济学期刊之一,旨在成为所有经济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主要出版物。该刊每年收到大约700份投稿,编辑会及时下达编辑决定。不过首次做出决定的平均周转时间约为60天,接受率约10%。投稿需要自付费用。
比如:《管理学家》《今日中国论坛》等刊物都可以的
经济学普刊,2月份前发表,时间还算充足,有需要见下方。
经济学论文发表,省级以上常见的期刊有《中国商贸》、《财经界》、《商业文化》、《新财经》、《金融经济》、《中国城市经济》等等。一般如果你自己向期刊社亲自投稿,那么审核时间会比较长,可能需要几个月到半年多不等,而且期刊的级别越高所需的时间可能越长。你想在年底前发表文章,那你可以找专门的论文代理网站,让他们帮你投稿,因为论文代理和很多期刊社都有长期合作,通过他们投稿能让文章比较容易通过审核而且审核时间较短,一般两个月内就能发表。当然要做运营时间比较长的大网站,如论文时代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选定了目标刊物,看看发表指南就知道怎么发了,如果不知道去哪儿发,可以找早发表网。
一、个人发表论文的程序:1.有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后,按其研究方向在中国知网等论文收录网站上查找和你所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确认你的核心内容前人没有研究发表后,选择该领域的相关杂志;2.按照所选杂志的格式要求,将自己的研究内容撰写成论文,通过该杂志的制定投稿渠道进行投稿,之后进行耐心等待;3.编辑审阅后如果不感兴趣会直接退稿,如果感兴趣会给你提出修改意见,从投稿到第一次审回一般要2个月以上,按照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逐条改正,并在给编辑回复时对其提出的每一条意见进行逐条回复,之后继续耐心等待;4.二审后,基本就离发表不远了,一般会再给你提一些格式类的细节修改问题,解决后回复,等待发表就好。望采纳
经济学普刊,2月份前发表,时间还算充足,有需要见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