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顾问了解医学sci论文发表审稿较快的有三个月时间,正常周期需要半年时间,有的会更长。而且
问题一:论文投稿到发表一般要多长时间?怎么样发表比较快? 你要自己向杂志社投稿,需要等待的时间就比较长,而且如果不通过审核,你的论文就会石沉大海。这样容易耽误事,找个论文网帮你发表,我以前找学位论文网给发表了两篇论文,两个月就出刊了。 问题二:发表论文需要多长时间? 发表一篇省级的论文最快要一个月左右 因为以前我和我们同事发的挺多的,一般周期我还比较了解 网上有很多说一周即收到书,那种就不要相信了,最快也要一个月的 别太着急,容易上当 我们以前单位都是在信远论文网发表的,书也收到了 发表论文这种事不能太着急,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正规的期刊发表吧 问题三:发表一篇文章需要多长时间? 学报的级别不同,时间不同, 文章的质量不同,时间也不需要同, 用钱多少,时间也不同! 如果有特殊关系,文章质量也不错, 最快需要2―3个月, 一般的需要半年左右! 一级学报最少需要1年左右! 问题四:一般职称论文要多长时间可以发表? 不同的杂志出版周期不一样,一般要两三个月(特别快的一个月左右甚至半个月, 一部分可以办理特别加急发表 ),杂志有个出版周期的问题,而且有的杂志版面很紧张,所以,如果用,应尽早预订,不宜临时抱佛脚,以免被动。每年三月份到十月份,是各地陆续上报职称材料的高峰期,各个正规杂志稿子都大量积压,版面都比较紧张,有的杂志可以安排的论文又很有限,因此应当及早准备。早准备,早受益,拖拉很有可能误事。 问题五: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要多久才在知网检测的到 一般1-3个月,期刊一般比较快,如果是学报,就有点慢。再一个,核心刊物会更慢一点。 问题六: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一般多长时间能出稿? 一般快的话1-2个月,慢的话3-4个月,这要看你怎么发表了,现在发表的话,不过两个方法。 问题七:核心论文一般要多久才能发表到期刊? 10分 如果你的讠仑文内容和质量符合杂志的要求,一般从投稿到发表需要一年时间吧,通过中介可能会快些,不过费用相对较高,具体可参考本人网攒。 问题八:论文投稿到发表一般要多长时间要怎样发表比较快?有什么好的网站能进 论 文投稿 到 发 表 一 般通 过 审核 就 是 两 三 天 问题九:发表的论文投稿后一般等多长时间呢? 你好!论文投出去后,第一步初审,初审合格后进行第二步外审,外审得三个月左右,所以到收录至少8个月左右。祝你投稿成功!!
3-6个月,有的甚至更久,你要是赶时间的话,我久不建议投sci了,可以去选择一些见刊快的期刊,如汉斯出版社的,他们一般审稿周期是2周,每个月到月底都会邮寄上一月的期刊,所以见刊还是比较快的
审核周期的话,在3-6个月左右,这不包含返修的时间。3个月审核通过,算是快的,部分分3个月还要久。你可以去淘淘论文网上看下
创建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俄国化学家杜尚-彼得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他于1869年提出了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并按照原子质量、化学性质、电性和物理性质等因素将元素分类,方便人们研究和应用。随着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元素周期表也不断完善和更新,成为现代化学中的重要基础工具。
不是交智商税。1、 负氧离子是由空气电离产生的自由电子与氧分子结合形成,广泛存在于森林、瀑布边等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从1889年德国科学家埃尔斯特和格特尔发现了空气负氧离子的存在,德国物理学家菲利浦·莱昂纳德博士第一个在学术上证明负氧离子对人体的功效,到1902年,阿沙马斯等肯定了空气负氧离子存在的生物意义。1903年俄罗斯科学家发表了空气负氧离子治疗疾病的论文,再到1932年美国RCA公司Hamsen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医用空气负氧离子发生器。半个世纪以来,空气负氧离子研究在欧、美各国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应用阶段。在医疗上负氧离子已成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在旅游生态环境评价中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被列为衡量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2、 多年的研究探索后,带负氧离子的空气品质系统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标杆。系统通过精密的传感器来实时监测室内空气质量各项指标,然后动态调节负氧离子释放量,对室内环境及人体有较大的健康价值。3、目前国内缺乏相关行业质量监督、标准规范,市面上大多数宣称带负氧离子功能产品的负氧离子牙刷、吹风机、负氧离子板材、负氧离子瓷砖等,无法控制负氧离子的释放含量以及无法承诺效果,通常会夸大使用效果来误导消费者,这类产品受环境(温湿度、气体碰撞)影响大,而且可能还会出现危害人体健康的副产物,对此需要仔细进行甄别。4、如果对技术方面不太了解,无法甄别,也可以以结果为导向,提前确认是否能承诺保证效果,写入合约。系统安装后再请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来检测实际最终效果。
是想了解远古的时候微生物的细胞结构都是怎样的?是否像现在一样,拥有细胞壁,细胞核以及完整的构造?
轮虫是一种水生生物,以承受极端环境的能力而闻名,能在低温、脱水、低氧等极端环境生存,承受低氧、饥饿和多年脱水。这次复活轮虫的实验表明,多细胞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完全停止新陈代谢,并保持“永生”。
sci论文是只发表在高水平国际SCI期刊上的论文。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和高水平sci论文的数量是衡量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泰杰生物)发表一篇SCI论文需要多少钱呢?SCI论文发表过程中需要收费的项目主要包括:版面费、SCI论文润色费用、纸质论文印刷费用、图件制作费用等。但是这些费用的收取都不是必须的,是根据您的选择来收取的。也就是说发表一篇SCI论文完全可以不花钱。SCI论文版面费是SCI论文发表过程中可能需要支付的最主要费用,它是近年来随着sci论文期刊的流行发展起来的。期刊是指读者可以免费下载论文的期刊,期刊的版面费由作者支付,这样可以提高论文的浏览量和引用量。SCI论文润色费是SCI论文发表过程中可能需要支付的另外一种费用。如果您的文章存在语言问题,被SCI期刊编辑或者审稿专家要求进行英文母语润色,则会需要支付SCI论文润色费。SCI论文润色的收费情况可以参考另外一篇文章《润色一篇sci文章大概多少钱?润色SCI论文是怎么收费的?》。一般润色一篇SCI论文需要收费1500元左右一次,如果您采取更高等级的服务费用会更多。部分SCI期刊也提供纸质版的SCI论文,以便于作者收藏和分享给自己的作品。如果您需要购买纸质版的SCI论文,则需要支付纸质论文印刷费用,一般约20美元左右一本。此外,如果您的SCI论文被选取被封面论文,则有可能需要制作一张精美的封面图。如果您找第三方公司来制作封面图的话则需要支付图件制作费,一般为3000到5000元一个图。综上所述,发表一篇SCI论文的费用最低是免费,最高约2万元人民币。
发表论文作者往往很在意费用问题,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大多数作者都是普普通通的工薪阶层,很多论文发表费用虽说不高,但也是一笔支出,普通期刊发表论文费用是多少?普通期刊发表费用普遍不高,发表费用中最主要的就是版面费了,普通期刊的版面费多在300-800元之间不等,价位是比较适中的,多数作者都可以负担。举例说明,例如某个期刊一个版面2500字,如果如果作者的文章4000字,需要占用将近两个版面,如果一个版面的版面费是600元的话,作者需要支付的版面费就是1200元,以此类推,就可以估算自己发表普刊需要支付的大致费用了,具体费用是多少,作者需要详细了解目标期刊的具体规定,刊物和刊物的费用都是不同的,不同文章需要支付的费用也是不同的。要想节约普通期刊发表费用,作者需要合理控制文章字数,普通期刊字数只要在3000字以上就可以,有些期刊要求2500字以上,字数要求还需要看单位有没有具体要求,字数不过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发表费用,总体来说,普通期刊发表难度不大,费用也不高。虽说普刊发表难度不大,但文章仍需认真对待,普通期刊文章最起码要符合论文写作一般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就最好不过了,以上就是对普通期刊发表费用以及发表技巧的简单介绍,普通期刊是大多数人的首选,发表压力不算大,如果作者还有关于发表普通期刊的疑问可以咨询知实学术在线编辑。
基本上是一千到三千
发表论文,具体要看是在什么样的刊物上,一般在一些很普通的刊物发表论文的费用大多是在50到200元之间
1742年俄国数学家克里琴科·哥德巴赫提出:比2大的任一偶数,都是两个质数之和。迄今为止,尽管有1亿个自然数都已得到证明,但是哥德巴赫猜想仍然使所有证明和反证的企图落空。 1748年俄国科学罗蒙诺索夫系统地阐述了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该定律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1799年俄国西伯利亚勒拿河三角洲地区发现了冰冻3.3万年的完好的猛犸象。 1829年俄国数学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洛巴切夫斯基发表了非欧几里得、双曲线几何论文。这种全新的几何学有助于人们产生宇宙是曲面的概念。 1844年俄国化学家卡尔·卡尔洛维奇·克劳斯首先获得纯钌。 1861年俄籍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希霍夫的太阳光谱图问世,这样,元素在日光下靠自身发出的不可见光便可以被检测出来,因而开始了天文学的新纪元。 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表,表中所有已知元素按原子量大小排列。作为现代化学基础,元素周期表为人们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矗 19世纪70年代在对中亚探险后,俄国探险家尼古拉·米哈依洛维奇·普尔热瓦利斯基携带许多前所未知的物种回国,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的马,由于是世上仅有的纯野生马而令人赞叹不已。 1883年俄籍法国细菌学家伊里亚·伊里奇·梅契尼科夫发现吞噬现象。一种类阿米巴的白血球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生物体。 1892年俄国微生物学家、植物学家德米特里·约西弗维奇·伊万诺夫斯基从对烟草植物花叶病的研究,推断出病毒的存在。这种病毒由于太小,以致在显微镜下也不能看到。 1895年俄国物理学家康斯坦相·爱德华尔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最早提出了火箭在空间飞行的理论,并提出用液体燃料为动力的想法。 1897年俄国无线电发明家、物理学家和电气工程师亚历山大·波波夫创造出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世上第一个近代天线。 1898年俄国科学家设计了第一艘破冰船“叶尔马克”号。它为其他船舶的设计树立了成功的范例。 1901年作为1785年研究的一项技术的首次实际应用,俄国生物学家伊里亚·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创立牛的人工授精中心。 1901年俄国电磁学家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列别杰夫测量出光的辐射压,不仅证实了马克斯韦尔的电磁学理论,而且开创了对该理论近代分析的新阶段。 1902年俄国科学家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阐述了强化条件作用定律。他证明,狗在铃声中得到食物后,在单一的铃声中将很快学会过量分泌唾液。 1907年俄国数学家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马尔科夫提出链式理论,称做马尔科夫链,该理论表述了一种事件影响另一种事件的可能性问题。 1922年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前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处在膨胀之中。 1934年前苏联生物学家G·F·高斯首次阐明,两种相似的生物体不能长期占据相似的生物学位置。高斯的这个原则成了人们理解生物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1934年前苏联科学家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发现,运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当它穿过液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发光。这个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中,检测带电粒子并测量它的速度。 1935年前苏联理论物理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发表了原子磁性的数学解释的论文,澄清了人们过去对铁磁性的理解。 1936年前苏联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奥帕林在《地球生命起源》一书中提出“生命从海洋内的随机化学过程中演变而来”的看法。 193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列昂尼德维奇·卡皮察发现,氦在2.2以下的稳定态-沃氦II 是一种超流体,几乎没有黏性,或者流动时没有阻力。 1941年前苏联专家设计的马克苏托夫望远镜,像差由镜内的球面凹凸透镜来校正。 1947年前苏联天文学家维克托·阿马扎斯波维奇·安巴尔楚米扬发现,新星仍旧在银河系中形成。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发明了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该装置尽管尚未实现持续核聚变,但仍被视作最有前途的设计之一。 1954年前苏联建成第一座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可以发出5000千瓦的电力。 1957年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下水。 1958年前苏联科学家将第一史狗送入太空。这只名叫“莱卡”的狗在太空中生活了10天,证明动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 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苏开始了空间竞赛。 1959年前苏联空间探测器“月球”Ⅱ号发回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图片。 1961年前苏联发射“东方”1号宇宙飞船。该飞船绕地球一周,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了人类首次跨入地球轨道的人。 1963年前苏联发射“东方”5号、“东方”6号宇宙飞船,并且进行了结队飞行。女领航员捷列什科娃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女宇航员而闻名于世。 1964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和美国科学家查尔斯·汤斯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奖,以表彰她们在激光原理方面的杰出成就。 1965年前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A·列昂诺夫在“上升”Ⅱ号宇宙飞船外太空行走20分钟。 1968年前苏联图144超高速客 机首次试飞。 1975年前苏联“金星”9号、“金星”10号自动卫星工作站拍摄了第一张金星表面图像。 1984年前苏联科学家探索地球内部空间。在科拉水湾,前苏联科学家的钻机创造了下钻至12公里深度的纪录。 1987年前苏联宇航员尤里·维先托罗维奇·罗曼年科创造了在太空停留326天的新纪录。 1987年前苏联技术创新的运输直升机问世。它是按照在气垫上位移的原理设计的。 1994年前苏联宇航员谢尔盖·克里卡列夫成了乘坐美国航天飞机进入太空的第一位俄罗斯人。
“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1958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震动了全世界,也开创了人类航天史的新纪元。如此巨大的成功背后,当然要归功于为航天事业而不懈努力的科学家们,被后人尊为“火箭之父”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是他们中的一位。齐奥尔科夫斯基,俄国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1857年9月5日生于俄国伊热夫斯科耶镇,童年因病辍学,后来主要靠自学读完中学和大学数理课程,1880年开 始在卡卢加省博罗夫斯克县立学校任教并开始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有:金属气球(飞艇)、流线型飞机、气垫火车和星际火箭的基本原理等。1883年他在《自由空间》论文中便提出了宇宙飞船的运动必须利用喷气推进原理,并画出了飞船的示意图。齐奥尔科夫斯基曾于1898年发表了《用火箭推进飞行器探索宇宙》。这篇文章辗转5年之后,才得以发表在当时俄国的《科学评论》杂志上。就是这篇文章,在世界上第一次明确阐述了火箭飞机和火箭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具体阐述了液体火箭的构造,认为可以用液态氧和煤油作为火箭的推进剂,并提出了“质量比”的要领:飞行器起飞质量和推进剂消耗完以后的质量之比值。齐奥尔科夫斯基还在文中推导出在不考虑空气动力和地球引力的理想情况下,计算火箭在发动机工作期间获得速度增量的公式———发射火箭运动必须遵循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从科学的视角向人们说明了人类作太空旅行不是不可能的,为研究火箭和液体火箭发动机奠定了理论基础。“十月革命”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在研究喷气飞行原理方面他卓有建树:提出了燃气涡轮发动机方案,解决了航天器在行星表面着陆的理论问题,研究大气层对火箭飞行的影响,首次探讨从火箭到人造地球卫星的诸多问题。1929年他提出了多级火箭构造设想。这一富有创见的构想为研制克服地球引力的运载工具提供了依据。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生撰写了730多篇论文。1932年苏联政府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1935年9月19日他在卡卢加逝世。“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向外探寻着生存的空间:起初是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就是征服整个太阳系。”这段被人们经常引用的名言出自齐奥尔科夫斯基之口。虽然他的梦想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无法成真,但却为火箭技术和星际航行奠定基本的理论概念。他的这句名言也激励着人类为挣脱大地的束缚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俄罗斯的科学家为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748年罗蒙诺索夫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1869年门捷列夫公布了他们的化学元素周期表;1895年齐奥尓柯夫斯基提出液体可用于火箭推进;1907年马尔科夫提出了称为“马尔科夫链”的相关概率论;1954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宇航员加加林第一次绕地球飞行;1968年研制出了有感觉的机器人;1971年发射了“礼炮-1”好轨道空间站。目前。俄罗斯的航天技术、核工业技术、深海探测技术、遥感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丿、sam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К.З.Циолковский)(1857-1935),前苏联人,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科幻作家,曾经预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绝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然后再去征服太阳空间。”它的预言已经开始逐步实现,他为航空航天科学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宇航天文学之父”。 齐奥尔科夫斯基童年的时候不幸得了猩红热,留下耳聋的后遗症。从此,他无法上学,甚至连小朋友们的游戏也无法参加了。然而,他并不孤独,他蹲在家里,开动脑筋,给自己制作玩具。父母和亲友见他小小年纪,用那一双灵巧的手,制出许多精美的自动玩具,惊奇极了。他爱读书爱学习,他在父亲书房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科技书籍。有一次竟然根据书上一幅简单的插图,制出了一架可以测量森林的古代观象仪。 他从家乡来到莫斯科。莫斯科有大图书馆,使他不再感到书籍的缺乏。整整3年时间,他在这里自学了多门中学和大学课程,尤其是高等数学。他关于宇宙航行的思想似乎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这有他后来一篇自传中的话为证:“宇宙空间交通的思想从没有离开过我,并促使我研究高等数学。”自学生活是很艰苦的,他吃得很差,有时几个月里除了黑面包和水以外什么也没有。1878年这位20岁的青年在按自己制定的计划继续自修的同时,还开始了独立的研究工作。他制成了转动机,用以测量加速运动对动物机体的影响。他画了好几张太阳系的图,其中有载人的小行星。1883年早春,他写成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题为《自由空间》,其中首次提出宇宙飞船的运动必须利用喷气原理。而他关于喷气式发动机整套理论的论文《利用喷气式器械探测宇宙空间》,阐述火箭飞行理论,论述了将火箭用于星际交通的可能性,首创液体燃料火箭的设想和原理图,他说明了火箭在星际空间飞行和从地面起飞的条件。提出为实现飞往其他行星的设想,必须设置地球卫星式的中间站。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其中通过计算证明了只有用多级火箭才能飞出地球,提出了用煤油和液态氧等液 体燃料代替固体燃料作为火箭推进剂的设计思想,论证了火箭采取流线形的必要性,画出了火箭结构示意图,并且给出了成为宇宙航行基本公式的火箭速度公式。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人类宇航史的理论奠基人地位由此确定。1927年发表气垫列车理论和方案。1932年发表喷气式飞机在平流层的飞行原理和一些高超音速飞机构造的方案。1929年又提出多级火箭的结构。他还写出了许多科普、科幻著作,《宇宙的召唤》和《在地球之外》是他的代表作。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科学幻想小说——《在地球之外》写的是2017年发生的事。20名不同国籍的科学家和工匠乘坐自己建造的火箭飞船飞出大气层,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处于有趣的失重状态。他们建成了大温室,种出了足够食用的蔬菜水果。他们穿上宇宙飞行衣从飞船里出来,在太空中飘游。然后,飞船又飞向月球,其中的两个人乘一辆四轮车在月球表面着陆,考察一番之后又点燃火箭离去,与在环绕月球的轨道上等候的母船会合。受这批先驱鼓舞,地球上的人们也大量转移到外层空间,住进环绕地球轨道上的温室住宅。而那20名探险家则继续飞到了火星附近,途中曾在一颗无名小行星上降落。旅途漫漫。许多年过去了。最后,他们成功地返回了地球,重新住进了建在喜马拉雅山上的科学城堡。大约是在1896年开始写的。 我们今天对于宇宙的知识,比起齐奥尔科夫斯基是高出很多了。《在地球之外》写成时,冥王星尚未被发现,而我们今天已能勾画出整个银河系的结构,已能观测银河系外数以十亿计的星系,已能大致写出宇宙自大爆炸以来100多亿年的演化史。那么,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齐奥尔科大斯基终生心驰神往、魂牵梦绕的星际航行和太空移民,其实现的希望是否增大了呢? 再来看看齐奥尔科大斯基的另一个幻想,即向太空移民。建立环绕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城,应该说是可能的。《在地球之外》小说里的世界完全没有战争,一切问题和平解决,大空城里更是一派民主和谐景象,一切都安排得合情合理。 《在地球之外》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姓氏有点意思。拉普拉斯是一位法国数学家和天体力学家的姓氏,赫姆霍茨是一位德国物理学家的姓氏,伽利略是一位意大利物理学家的姓氏,富兰克林是一位美国物理学家和政治家的姓氏,牛顿更是那位科学史上惟爱因斯坦可比的英国巨人的姓氏,齐奥尔科夫斯基信手拈来,指派给书中学者,又让一位叫伊万诺夫的俄国人去作学者群的思想领袖,倒是表现了俄国人的自信,还有一点幽默。 他的另一篇科幻小说《在月球上》则借一名少年的梦境,用第一人称详细描绘了月面上的种种奇妙景象。两篇小说内容丰富,都既讲科学,又善幻想,很适合青少年阅读。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两部科学幻想小说既讲到科学知识,又有生动幻想,虽然写成于20世纪初期,仍很适合今天的青少年阅读。 1932年,苏联政府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1954年苏联科学院以他的姓氏设立齐奥尔科夫斯基金质奖章,表彰在星际航空领域内有杰出贡献的人员。原苏联天文博物馆、莫斯科航空学院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也以齐奥尔科夫斯基命名。 原苏联的科幻作家中,虽然属于科幻黄金时代之前也有必要向大家介绍的有两位,一位是原苏联著名的科学家,宇航科技的奠基者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这位被称为苏联宇航之父的火箭飞船专家发表出版的关于探索星云征服太空的科幻小说也令人大开眼界、大为惊叹。他的科幻代表作有《在月球上》、《宇宙的召唤》、《地球之外》等,西方的空间科学学者也诚服地称他为“预言人类太空殖民的先知”。
煤炭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兖矿能源(600188)、中国神华(601088)、晋控煤业(601001)、陕西煤业(601225)、山西焦煤(000983)、中煤能源(601898)、华阳股份(600348)、山煤国际(600546)等。
本文核心数据:文献数量、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数量
我国煤矿智能化政策引导明确
从国家政策规划来看,2020年2月25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8部分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我国一些煤矿正在开展智能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基础理论研发滞后、技术标准与规范不健全、平台支撑作用不够、技术装备保障不足、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及保障措施。几大核心任务如下:
另外,我国主要省份也提出了煤炭行业智能化发展的目标。内蒙古自治区明确提出到到2025年,117处井工矿实现全部固定岗位机器人作业,38处露天矿实现智能连续运输。其他省市地区如山西、陕西、新疆、贵州等均提出了煤炭行业智能化发展的目标或规划:
煤矿智能化理论基础逐渐加强
我国政策明确大力发展煤矿智能化以来,“智能化”主题成为各大煤业研究所和院校的主要研究方向。2018年,煤矿智能化主题发表论文数量为373篇,占两化融合论文总量的14.6%;2020年,煤矿智能化主题发表论文数量快速增长到1080篇,占两化融合论文总量的比重超过1/3,达到35.7%;两年间,煤矿智能化主题论文发表数量增长了1.9倍,论文占比提升了21.1个百分点。
另外,2020年,行业两化融合领域发表论文排名前20位的关键词中,煤矿智能化相关关键词占5个,分别是:智能(化)开采、智慧矿山、智能化建设、智能矿山、煤矿智能化。其中,智能(化)开采以1669个高居首位。排名前十位的关键词分别是:智能(化)开采、监控系统、大数据、数值模拟、智慧矿山、传感器、PLC、矿压监测、智能化建设、智能矿山。
大型企业积极部署
目前,我国各大型煤炭企业在煤矿智能化部署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效。中国神华(601088)在2021年上半年已累计完成了智能采煤工作面25个,智能掘进工作面4个,智能选煤厂6个,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整体来看,国家积极推进煤矿智能化发展,从政策引导规划,落地到企业示范工程,自上而下的智能化路径明确,为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指引正确方向。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位于华力西期破火山洼地(大约140km2)之中,大小铀矿床共19个。U总储量约20×104t。各矿床的地质部位、围岩性质,特别是矿体结构、形态彼此各异。1963年发现第一个矿床。30年中钻探总进尺500万m,20口竖井(深400~700m)施工地下坑道总长度346km。最深的一个钻孔打到2668m深。在此矿田进行了长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发表了大量科研论文及专著。
在本书中主要材料取自Ищукова等人的专著(1996年完成),中文译文《斯特列措夫矿田铀矿床》(译者:刘平,张铁岭),2009年内部印刷(正文共295页)。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铀矿巨著。该矿是全球最大的一个火山岩型热液铀矿田。资料相当丰富、全面、详细。探矿工程量投入巨大,矿床立体信息之多为其他国家铀矿所不见,其科学研究水平远在欧美各国之上。
面对这样一部著作除了从中了解、学习到很多新知之外,还打算根据我们中国铀矿研究的经验进行一些增添,现提出以下4个新发现供学界讨论。
1.钾交代第一期成矿和钠交代第二期成矿
整体看,斯特列利措夫巨型铀矿田在成矿地球化学上可以概括为碱(K、Na)交代作用成因。该地基底元古宇已经有过多次混合岩化、花岗岩化。到中生代铀成矿时基本上是两大成矿期:前期是K交代,后期是Na交代。首先是大面积石英-微斜长石化的钾交代(年龄178Ma,形成温度330~400℃),沿破碎带向下可到2700m尚未尖灭。形成超大型矿床一定要靠超大型碱交代体的发育,后者是大前提。矿源提供是否充足,关键在于矿床下面(本人称之为矿根相)碱交代岩发育的规模和强度。在此石英-微斜长石化之后是强烈绢英岩化第一次铀成矿,成矿矿物是晶质铀矿。绢云母交代斜长石析出Ca2+形成萤石。钾交代大量排出Na+(Na2O只剩下0.1%~0.2%),形成钠云母。此区之后又有第二次相对低温钠长石化和成矿,越深越强,宽度150m,造矿矿物主要是沥青铀矿,其中有的含ZrO2高达5.7%以上。该作者未曾认识到只要沥青铀矿含Zr,即可证明这原来是早期绢英岩化成矿的晶质铀矿,经过低温钠长石化变成了沥青铀矿。前已述及,根据中国经验,在钠交代中经常会出现U-Zr,U-Ti,U-P,U-REE各种组合;或者反言之,只要矿石出现U-Zr,U-Ti,U-P组合,就肯定是碱交代无疑。
成矿的矿物现在看都是沥青铀矿。它们原来都是晶质铀矿,后来由于多期热液蚀变叠加改造,发生了晶质铀矿的沥青铀矿化。И.В.МеАьников研究(译文136页)表明,主成矿期第一代沥青铀矿含氧系数为2.1;第二代沥青铀矿含氧系数2.1~2.16,晶胞参数为5.41~5.44Å,反射率14.5~15.8。据本人看,这都是晶质铀矿的特征数值。之所以总是有沥青铀矿存在的描述,实际上是早期晶质铀矿后期转成的沥青铀矿化(镜下显示胶体皮壳构造)。的确,在该专著中也提到在第二代球状沥青铀矿中存在五角十二面体和立方体的前期晶形晶质铀矿残留。晶质铀矿是第一期高温绢英岩化钾交代蚀变的典型成矿矿物,第二期是钠交代低温沥青铀矿化叠加。
众所周知,在全球各地只是长石化不会成矿。因为:①是超临界态(>374℃),当时还不存在液态水。长石全是无水矿物,是幔汁造成的无水干交代,当时还没有热液,故不成矿;②然而此期碱交代对后期热液成矿又必不可少。首先是它提供矿源(对于热液铀矿,则是铀源);③幔汁只有降温、减压相变为热液后才出现热液作用。换言之,碱交代作用的第一阶段长石化是热液作用的先行者、带路者。可以用下列公式示之:幔汁→干长石化→热液成矿。
在钾长石化之后是绢英岩化(这是热液作用的开始。不仅对于铀矿,对于其他金属矿床也同此理,绢云母、绿泥石都已经是含水矿物)。绢英岩化的突出特点是易形成富铀矿(U>0.3%,再高可达U=n0%)。换言之,凡是出现富矿体、富矿床几乎都和绢英岩化有成因联系。不仅在中国,现在看,全球热液富铀矿基本上都属于绢英岩化类型,这是我们这次对国际铀矿大量文献调研后的第三个重大发现,前两个是:①碱交代作用成矿;②基性岩墙贯入为幔汁上涌带路(详见本书第三章)。
长石化中的钠长石化之后是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钠长石化相对钾长石化是低温热液铀矿化,突出特点是矿石不富,一般U≈0.1%上下。不富的原因是钠交代一般是Na+交代矿物中的K+,只是阳离子简单的带入和带出,不要求破坏被交代的整体矿物晶格,故在萃取铀源能力上远逊于钾交代。后者总是破坏整个矿物晶格和整个被交代原岩,萃取铀的能力大大强于钠交代,故钾交代易形成富铀矿。凡是钾交代岩石的大量镜下观察均可见密集裂隙、碎裂、碎斑结构,原岩结构全被破坏;而钠交代则是钾长石的简单假像交代,原岩结构基本保存。
2.成矿的铀源何在?
全球的铀矿(不论是热液型还是沉积型、变质岩型)尽管矿床研究已相当深入,但仍有一个重大问题(铀源何在?)至今没有明确答案,在俄国也是如此。中国经验早在20世纪70年代对这一谜底即已破解。问题很简单,铀源就在碱交代体处。碱交代可以把被交代的含铀岩石中的铀萃取浸出提供铀源到上部成矿。碱交代岩是矿质亏损岩,矿源岩。在学界简单认为岩体、地层中铀含量本底高就算铀源的认识是错误的。实际上只有被交代铀含量变低的那个部分才是真实的铀源所在。
令人高兴的是我们已经找到有关论文(尼科尔斯基,2003)有说服力地证实了安泰矿床的钠交代提供铀源向上输铀成矿,见图1-10。
此图很好地表明原基底花岗岩一经钠长石化钠交代后铀大量亏损。特别值得提出,打的是少有的深钻(地下2663m),而且系统取样,所得信息极为宝贵。这在世界铀矿成矿研究上属于首创。此图中的铀亏损带正是强钠长石化区(见图1-10中的石英-钠长石化阴影区)。此区基底花岗岩体中原U含量本底平均为17×10-6,钠交代后还剩下只有n×10-6,大量铀向上提供成矿铀源(见译文246页)。另外,此钠长石化区还强烈红化(赤铁矿微粒充填细小空洞渗染)。此等强钠化Na2O可高达8%~10%。钠交代越强越红,广泛见于我国各钠交代铀矿。另外在加拿大及Beaverlodge铀区等也有红化发育。
为了和图1-10对照,我们又找到另外一篇论文中安泰矿床剖面上钠长石化交代体分布图(图1-11)。
在此须加指出,图1-10和图1-11是两位不同作者不同时间发表的论文。图1-10只反映岩石铀的亏损,并没有指明向上提供铀源是由于碱交代作用。是我们把此二图作对比,来论证铀的亏损是碱交代所为,而且矿源就在矿体深部碱交代了的花岗岩基底。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一个重要发现不能只寄希望于某单一论文及其作者,要善于在文献海洋里找到关键信息,二者一结合,新规律立即出现于眼前。这是搞科学发现的要害所在。
图1-10 安泰铀矿床剖面
图1-11 钠长石化交代在安泰矿床剖面上的分布图
图1-12中心为铀矿脉两侧花岗岩强烈红化(钠交代)。过去261队总工蒋兴泉曾给我看过他当时参观该矿床坑道中拍的很多矿体照片,红化和上图完全类似。此照片中黑色者是富U矿脉(绿泥石化强烈,白色为碳酸盐化)。1973年我们在甘肃芨岭钠交代铀矿坑道中就看到此类红化。
图1-12 斯特列利措夫矿坑剖面照片
我们认为,光是找出上述二图作对比还不够,还需要知道钠交代的化学分析结果。长时间没有找到。幸好2003年法国同行发表了该矿床详细的分析结果,见表1-10。
从表1-10可以看出以下重要问题:
1)所取样品全是深孔岩心而且是新鲜原岩(孔深在1068~2669m)。数据宝贵,而且很说明问题;
2)大多数样品都是Na2O>K2O,证明是钠交代,但不强(Na2O~4%);
3)其中的岩石铀含量普遍变低,U=(3.4~7.7)×10-6,只有一个样是9.5×10-6。这一结果我们认为很重要,反映此深部花岗岩体在Na化中强烈的铀U亏损、带出,向上提供矿源。这和图1-10中的分析曲线U值亏损降低是一致的。必须指出,我们在研究中国热液铀矿中于20世纪70年代就发现碱交代长石化萃取原岩铀提供矿源。过了几十年才在俄罗斯的铀矿床得到印证。上述法国同行论文中还列出火山盆地中流纹岩石英斑晶中熔体玻璃中U=(15~23)×10-6(46个样平均是(19±4)×10-6)而被Na化的流纹岩中U含量也发生亏损,只剩下(8±2)×10-6。
表1-10 深孔岩心化学分析结果(wB/%)
在此矿床深部还发现了花岗闪长岩,也受到Na化(我国芨岭铀矿同样也在闪长岩体中成矿)。此闪长岩很可能是幔源暗色岩墙变种。这一条过去不被注意。此闪长岩有可能是幔汁上涌的带路者(待考)。
3.碱交代幔汁活动和玄武岩事件
此区的火山岩洼地铀矿研究程度相当之高,解剖的各个矿床成矿条件也相当详细和全面。根据中国这方面研究结果看,可能还有以下两方面的规律尚须给予补充:
1)斯特列利措夫巨型铀矿田为何矿床如此之多和矿量如此之大?本人认为这和火盆中玄武岩特别发育有密切成因联系。此火盆火山岩盖层中共有三大层玄武岩被和两个粗面英安岩被互层。此中包含两大有利因素:①玄武岩浆贯入多次引路成矿的幔汁到此。玄武岩多层反映当时幔汁活动相当强烈,才可能使140km2的整个火盆盖层极其强烈的热液蚀变和成矿(共生成19个大中小矿床)。②所谓的粗面英安岩实为被钾化了的玄武岩。
2)玄武岩在热液铀矿形成中又是特别有利的赋矿围岩。仔细考察可以发现,此区各矿床凡是主体产于火山岩盖层中的矿床、矿体大多数都定位于玄武岩层及其变种粗面安山岩层之中(图1-13)。值得提出,据本人分析认为此种粗面安山岩实际上原岩仍然是玄武岩,而后经历了强烈硅钾交代,其K2O%,Na2O,SiO2含量分别为:5.28%~5.44%;2.38%~4.31%;65.14%~69.96%。钾微斜长石化带路,然后发生绢英岩化(原文中有时称之为云英岩化)。根据中国经验,绢英岩化(该地称黄铁细晶岩化,见译本95页)是铀矿形成富矿的典型热液活动。在95页中还明确指出,在安泰矿床1500m以下的所谓“水云母”实为绢云母和白云母。玄武岩事件在此区热液铀矿形成中引领深部幔汁上涌成为强烈热液成矿的大前提。通过强烈的硅钾交代使玄武岩蚀变为粗面安山岩,成为最有利于富集成矿围岩(而且多是高品位富矿,U>0.7%±),见译文中第117页。
在此矿田的西部产出三个很靠近的矿床(额尔古纳-喷口-五年,三者可视为一个大矿床(图1-14),矿床受北西向深断裂控制,产于“正长斑岩”体顶部的爆破角砾岩化的霏细岩中。此“正长斑岩”据本人认识,实为和玄武岩共生的幔源双峰岩系较酸性的脉状斑岩贯入。此正长斑岩是富钾幔汁在深部交代玄武岩后的岩浆产物。单一岩浆根本不具备爆破能力,只有幔汁具有极其强力的爆破功能。此矿田中火山岩盖层中十几个矿床中的矿体如此复杂形态反映的主要是爆破构造而不是单一构造应力破碎。
图1-13 斯特列利措夫与安泰矿床111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图1-14 额尔古纳、喷口、五年矿床52勘探线的地质剖面图
4.矿区外围地幔包体研究
在此矿区北的斯坦诺维克(Становик)中新生代玄武岩许多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研究文献中我们找到了形成斯特列利措夫大矿田强烈碱交代可能的幔汁深部来源。此地幔岩中发育钾交代的金云母化和钠交代的角闪石化。在其中浆胞的熔体玻璃中Na2O7.5%,K2O=3.3%(8个分析);另外一类捕虏体的玻璃的化学成分见表1-11(Семенова等,1984)。此区7个样品的玻璃中Na、K含量相当之高:Na2O=4.7%~9.8%;K2O=1.2%~8.2%。在斯特列利措夫矿区之西的蒙古国东南Dariganga玄武岩中地幔捕虏体浆胞熔体玻璃中9个样品27个分析,Na2O=7%~10.6%;K2O=0.5%~4.7%(Ionov等,1994)。
表1-11 斯坦诺维克地幔捕虏岩(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中浆胞中玻璃成分(wB/%
顺便提及,在中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发现在浙江大茶园一带火山岩型铀矿带有玄武岩溢出,其中的地幔岩捕虏体浆胞熔体玻璃(幔汁的化石记录)特别富K,K2O高达9.18%~15.88%(三个样品,16个分析)。浆胞的镜下状态见照片1一1。我们的工作证明浆胞形成于幔汁交代,其中的熔体玻璃正是富K、Na碱型幔汁的固化体。
到此为止,我们首先是学习俄国同行对斯特利措夫大矿田高水平研究成果。然而并不满足于此,应当尽可能给予修正和增添。鉴于我国矿床和岩石学界一味模仿、复制国际文献并未提升我国学术地位,反而越发令人失望。希望盲从科研路线彻底加以改造。否则,虚功连篇,浪费青春和国家经费,对科学发展极为有害。
煤炭行业目前的发展还可以,但是发展前景不被看好。煤炭作为一种能源,会产生环境污染,属于被淘汰的行业。虽然在能源消费中煤炭占的比例依然很高,但是现在对煤炭的使用量和比例也都正在逐步下降,发展前景其实并不被看好。
好过。俄罗斯学生只要学习态度端正,不旷课,按时完成作业,毕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论文也很容易通过。俄罗斯大学很多专业不是绝对的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