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发表论文是专利近十项

发表论文是专利近十项

发布时间:

发表论文是专利近十项

材料强度研究是西安交通大学优势学科研究领域之一。 经过长期的精心探索和刻苦研究,形成了“金属材料强度研究及其应用”这一学术传统和学科体系。在“发挥材料强度潜力”、“低碳马氏体理论及应用研究”和“材料强塑韧合理配合”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曾成功地应用于多种材料体系和行业部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多项奖励,累计经济效益逾 10 亿元。研究室强调将学科前沿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材料强度理论及应用的学科发展作贡献。研究室现有教师 7 人,其中教授 5 人,副教授 1 人,高级工程师 1 人。大多数人曾在国外留学访问。在读研究生 31 人,其中博士生 16 人。主要研究内容:材料力学行为的表征与评价、金属材料力学行为的基本规律、金属材料力学行为的若干特异现象、重大工程材料服役特性表征与评价、 智能材料与系统控制。 表面工程研究室致力于表面强化及功能薄膜的开发、表征和应用,并开发了新型储氢材料、镍氢动力电池、超硬材料和生物活性材料。承担国家“863”技术设备产业化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攻关项目1项,国际交流项目2项,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2项,技术成果转让1项,年平均科研经费约210万元。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它部委奖1项,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进步奖5项,2007年以来,发表论文200余篇。现有人员8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高级工程师2名,讲师1名,在读研究生51名(其中,博士生25名)。研究室教师全部都有在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所工作的经历,鼓励人员出国进修或进行学术交流,以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方向。 新材料研究室在各种新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开发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先进陶瓷材料、军工用材料、新金属材料、机械化合金等。新材料研究室重视材料基础研究和新材料应用开发的紧密结合,以国家目标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和对传统材料进行改造的新工艺等。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国防军工项目8项,省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1项,企业横向协作项目多项。年平均科研经费超过150万元。研究成果显著,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百余篇,研究成果几十项,专利近10项。全室现有职工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在读研究生50余人(其中博士生25人)。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有一支精干的高水平学术队伍,教师8人,其中包括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4名。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在材料的环境损伤,材料表面和界面的物理与化学行为,材料强韧性的物理与化学、材料腐蚀与保护、高分子材料、多功能材料、生物材料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多项。本研究室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83、863、军工配套、霍英东基金、德国洪堡基金及一批部委和产业部门的协作项目。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到钛合金表面纳米强韧化技术、薄膜材料界面电子理论、高速铁路导线材料、煤矿开采材料、先进电池材料、表面涂层、特种高分子涂层、生物材料、石油工程材料和结构的腐蚀防护及安全性评价等。有良好的学术氛围,近几年出版学术专著3部,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铸造及耐磨材料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1人,中级职称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每年可招收计划内硕士研究生8人,博士研究生6人。在站博士后人员2人,在读研究生3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人)。研究方向:复合材料制备及控制,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材料磨损及性能表征,金属单晶制备,金属半固态浆料制备成型技术,陶瓷摩擦学,材料高能束表面处理,材料在氧化腐蚀环境中的损伤机制,现代修复理论与技术,高精模具快速制造工艺与技术。以耐磨材料、材料表面强化与改性以及凝固数值模拟研究为特色。科研项目: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福特—中国研究与发展基金1项,省校合作项目1项。完成省、校基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多项,与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年平均科研经费约200万元。成果: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10篇,EI、SCI收录36篇。专著1本,主编教材7本,论文集1本。 焊接研究所,其前身于1955年成立于上海,1956年迁至西安,1960年培养出首届本科毕业生,1978年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点之一,1990年成为全国五所拥有焊接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4年根据国家及学校院系调整精神,焊接教研室更名为焊接研究所。全所现有教职工18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7名,讲师4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0名。焊接专业自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2届,硕士研究生28届,本科生36届,培养博士生40余名,硕士生300余名,本专科生3400余名,专业证书及进修培训生800余名。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西安交通大学焊接研究所完成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自2003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科技奖2项、省部级成果奖5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纵向课题经费300余万元,横向课题经费1200余万元,一些研究领域处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水平。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EI收录90余篇8。

链接:

吴 军:科技史纲60讲。吴军,计算机科学家、硅谷投资人、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畅销书《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大学之路》《硅谷之谜》《智能时代》《见识》《态度》作者。

我们总说要铭记历史,但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回望历史事件的影响力,再大的事情都显得微乎其微。从文明开启到未来科技,从5大文明中心到100多个具体发明、理论,吴军带你俯瞰科技演化,理清发明的关系,看懂世界变化规律。

课程目录:

历次技术革命的规律怎么用到当下?

各个文明的竞争,比的到底是什么

世界贸易中的瓷器和真实的历史

信息从哪里来,它和能量怎样互换?

.....

吴军是美国共产党人,他的国籍你自己想吧!

发表论文专利近十项

(一)、学术杂志审稿是数种国内外学术杂志的审稿人,部分列举如下。1、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Corrosion Science; 3、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5、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6、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7、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8、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9、Rare Metals ; 10、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11、功能材料; 12、中国稀土学报; 13、稀有金属; 14、汽车工程学报; 15、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 16、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二)、以第一发明人获得的已授权的发明专利4项镁合金表面功能梯度膜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6 10054441.5.钕铁硼永磁材料表面梯度功能涂层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6 1 0054440.0.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氧化镁防蚀保护薄膜的方法。 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6 1 0054443.4.一种用于烧结型钕铁硼永磁材料的表面处理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710093096.0.(三)、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并公布的发明专利4项1、一种表面具有超疏水镀层的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公布号CN102618897A2、一种在镁合金表面制备超疏水镀层的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公布号CN102995017A3、一种表面具有超疏水膜层的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公布号CN102634805A4、一种在镁合金上制备超疏水表面的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公布号CN102978627A(四)、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及EI收录60余篇。近几年的学术论文主要发表在(1)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3)Corrosion Science; (4)Electrochimica Acta; (5)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6)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7)Materials Letters; (8)Thin Solid Films; (9)Applied Surface Science; (10)materials and corrosion; (11)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12)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13)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14)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15)ECS electrochemistry letter; (16)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17)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tal Finishing; (18)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 (19)Surface Engineering; (20)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Medicine;(21)功能材料; (22)中国稀土学报等学术期刊。以下为近几年被SCI、EI收录的部分论文。Qing Li, 参编 Corrosion prevention of magnesium alloys【专著】, 独立撰写第17章, Woodhead publishing【伍德海德出版社】, 英国主要的独立科技出版社之一 Zhongxian Xi, Cui Tan, Lan Xu, Yuzhu Meng, Chongyang Zhang, Na Yang, Qing Li*, A Novel Functional HPPS/PCL/ZnO Composite Layer on AZ91 for anticorrosion. Materials Letters, 148(2015)134–137 (ISSN 0167-577X).Cui Tan, Qing Li*, Peng Cai, Na Yang, Zhongxian Xi, Fabrication of Color-Controllable Superhydrophobic Copper Compound Coating with Decoration Performance.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328(2015)623-631 (ISSN 0169-4332).P. Zhang, Q. Li*, L.Q. Li, X.X. Zhang, Z.W. Wang, A Study of Environment-Friendly Synergistic Inhibitors for AZ91D Magnesium Alloy. materials and corrosion, 66(1)(2015)31-34 (ISSN 0947-5117).Zhongwei Wang, Yongliang Su, Qing Li*, Yan Liu, Zuxin She, Funan Chen, Longqin Li, Xiaoxu Zhang, Peng Zhang, Researching a Highly Anti-corrosion Superhydrophobic Film Fabricated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and its Anti-bacteria Adhesion Effect.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99(1)(2015)200-209 (ISSN 1044-5803).Zuxin She, Qing Li*, Zhongwei Wang, Cui Tan, Juncen Zhou, Longqin Li, Highly anticorrosion, self-cleaning superhydrophobic Ni-Co surface fabricated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51 (2014) 7-14. (ISSN 0257-8972).Juncen Zhou, Qing Li*, Haixiao Zhang, Funan Chen, Corrosion Behavior of AZ91D Magnesium Alloy in Three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 23(1)(2014)181-186 (ISSN 1059-9495).Zhongwei Wang, Qing Li*, Zuxin She, Funan Chen, Longqin Li, Xiaoxu Zhang, Peng Zhang, Facile and Fast Fabric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on Magnesium Alloy.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71(2013) 182–192 (ISSN 0169–4332).H. X. Zhang, Q. Li*, L. Q. Li, J. C. Zhou, S. Y. Wang, F. Liu, P. Zhang, In vitro studies of hydrothermally treated magnesium alloy in common simulated body fluid.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tal Finishing, 91 (2013) 141–148 (ISSN 0020–2967).Zuxin She, Qing Li*, Zhongwei Wang, Longqin Li, Funan Chen and Juncen Zhou, Researching the Fabrication of Anticorrosion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on Magnesium Alloy and its 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Durabilit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28 (2013) 415–424 (ISSN 1385–8947).Zuxin She, Qing Li*, Shaoyin Wang, Fei Luo, Funan Chen, Longqin Li, Inhibiting and healing effects of potassium permanganate for silane films. Thin Solid Films, 539 (2013) 139–144 (ISSN 0040–6090).Xiaoxu Zhang, Qing Li*, Funan Chen, Peng Zhang, Effect of the Anodized Magnesium Stearate Coating on Corrosion Behavior of a Magnesium Alloy. ECS electrochemistry letter, 2 (11) (2013) 46–48 (ISSN 0013–5194).Juncen Zhou, Xiaozheng Zhang, Qing Li*, Yan Liu, Funan Chen, Longqin Li, Effect of the physiological stabilization process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ur and surface biocompatibility of AZ91D magnesium allo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1(45)(2013)6213–6224 ISSN 2050–750X).Zhongwei Wang, Qing Li*, Zuxin Shea, Funan Chen and Longqin Li, Low-cost and large-scale fabrication method to an environment-friendly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 on magnesium allo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2 (2012) 4097–4105 (ISSN 0959–9428).Zuxin She, Qing Li*, Zhongwei Wang, Longqin Li, Funan Chen, Juncen Zhou, Novel Method for Controllable Fabrication of a Superhydrophobic CuO Surface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4 (2012) 4348−4356 (ISSN 1944–8244).Xiaoxu Zhang, Qing Li*, Longqin Li, Peng Zhang, Zhongwei Wang, Funan Chen, Fabrication of hydroxyapatite/stearic acid composite coating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coated magnesium alloy. Materials Letters, 88 (2012) 76–78 (ISSN 0167–577X).S. Y. Wang, Q. Li*, X. K. Zhong, L. Q. Li, F. N. Chen, F. Luo, Y. Dai, H. Gao, F. Liu, H. X. Zhang, Effects of NO-3 in NaCl solution on corrosion protection of AZ91D magnesium alloy coated with silane films.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tal Finishing, 90 (2012) 78–85 (ISSN 0020–2967).Fei Luo, Qing Li*, Xiankang Zhong, Hui Gao, Yan Dai, Funan Chen, Corrosion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s of silane coating coated on magnesium alloy in NaCl solution containing cerium nitrate. materials and corrosion, 63 (2012) 148–154 (ISSN 0947–5117).H. Gao, Q. Li*, F.N. Chen, Y. Dai, F. Luo, L.Q. Li, Study of the corrosion inhibition effect of sodium silicate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Corrosion Science, 53 (2011) 1401–1407 (ISSN 0010–938X).Y. Dai, Q. Li*, H. Gao, L. Q. Li, F. N. Chen, F. Luo and S. Y. Zhang, Effect of Five Additives on the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Behavior of AZ91D Magnesium Alloy in Sodium Chloride Solutions. Surface Engineering, 27 (2011) 536–543 (ISSN 0267–0844).Junyin Hu, Qing Li*, Xiankang Zhong, Longqin Li, Liang Zhang, Organic coatings silane-based for AZ91D magnesium alloy. Thin Solid Films, 519 (2010) 1361–1366 (ISSN 0040–6090).Xiankang Zhong, Qing Li*, Junying Hu, Shiyan Zhang, Bo Chen, Shuqiang Xu, Fei Luo, A novel approach to heal the sol-gel coatings system on magnesium alloy for corrosion protection. Electrochimica Acta, 55 (2010) 2424–2429 (ISSN 0013–4686).Shiyan Zhang, Qing Li, Xiaokui Yang, Xiankang Zhong, Yan Dai, Fei Luo,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Z91D magnesium alloy with electroless plating pretreatment and Ni-TiO2 composite coating.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61(2010) 269–276 (ISSN 1044–5803).H. Gao, Q. Li*, Y. Dai, F. Luo, H.X. Zhang, High efficiency corrosion inhibitor 8-hydroxyquinoline and its synergistic effect with sodium dodecylbenzenesulphonate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Corrosion Science, 52 (2010)1603–1609 (ISSN 0010–938X).Xiaokui Yang, Qing Li*, Shiyan Zhang, Fang Liu, Shaoyin Wang, Haixiao Zhang,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d excellent corrosion protection properties of sealed Zn–TiO2 composite coating for sintered NdFeB magnet.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495 (2010) 189–195 (ISSN 0925–8388).Xiankang Zhong, Qing Li*, Junying Hu, Xiaokui yang, Fei Luo, Yan Dai, Effect of cerium concentration on microstructure, morphology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cerium-silica hybrid coatings on magnesium alloy AZ91D. 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69 (2010) 52–56 (ISSN 0300–9440).Xiaokui Yang, Qing Li*, Shiyan Zhang, Hui Gao, Fei Luo, Yan Dai,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behaviors and corrosion protection properties of Ni-Co alloy coating prepared on sintered NdFeB permanent magnet. 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14 (2010) 1601–1608 (ISSN 1432–8488).Qing Li*, Shuqiang Xu, Junying Hu, Shiyan Zhang, Xiankang Zhong, Xiaokui Yang, The effects to the 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zinc phosphate conversion coatings with ethanolamine on magnesium alloy. Electrochimica Acta, 55 (2010) 887–894 (ISSN 0013–4686).Xiao-kui Yang, Qing Li*, Jun-ying Hu, Xian-kang Zhong, Shi-yan Zhang, The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behavior of sealed Ni-TiO2 composite coating for sintered NdFeB magnet.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40 (2010) 39–47 (ISSN 0021–891X).Shiyan Zhang, Qing Li*, Bo Chen, Xiaokui Yang, Preparation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studies of nanometric sol-gel-based CeO2 film with a chromium-free pretreatment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Electrochimica Acta, 55 (2010) 870–877 (ISSN 0013–4686).[2]

材料强度研究是西安交通大学优势学科研究领域之一。 经过长期的精心探索和刻苦研究,形成了“金属材料强度研究及其应用”这一学术传统和学科体系。在“发挥材料强度潜力”、“低碳马氏体理论及应用研究”和“材料强塑韧合理配合”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曾成功地应用于多种材料体系和行业部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多项奖励,累计经济效益逾 10 亿元。研究室强调将学科前沿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材料强度理论及应用的学科发展作贡献。研究室现有教师 7 人,其中教授 5 人,副教授 1 人,高级工程师 1 人。大多数人曾在国外留学访问。在读研究生 31 人,其中博士生 16 人。主要研究内容:材料力学行为的表征与评价、金属材料力学行为的基本规律、金属材料力学行为的若干特异现象、重大工程材料服役特性表征与评价、 智能材料与系统控制。 表面工程研究室致力于表面强化及功能薄膜的开发、表征和应用,并开发了新型储氢材料、镍氢动力电池、超硬材料和生物活性材料。承担国家“863”技术设备产业化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攻关项目1项,国际交流项目2项,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2项,技术成果转让1项,年平均科研经费约210万元。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它部委奖1项,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进步奖5项,2007年以来,发表论文200余篇。现有人员8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高级工程师2名,讲师1名,在读研究生51名(其中,博士生25名)。研究室教师全部都有在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所工作的经历,鼓励人员出国进修或进行学术交流,以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方向。 新材料研究室在各种新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开发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先进陶瓷材料、军工用材料、新金属材料、机械化合金等。新材料研究室重视材料基础研究和新材料应用开发的紧密结合,以国家目标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和对传统材料进行改造的新工艺等。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国防军工项目8项,省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1项,企业横向协作项目多项。年平均科研经费超过150万元。研究成果显著,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百余篇,研究成果几十项,专利近10项。全室现有职工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在读研究生50余人(其中博士生25人)。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有一支精干的高水平学术队伍,教师8人,其中包括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4名。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在材料的环境损伤,材料表面和界面的物理与化学行为,材料强韧性的物理与化学、材料腐蚀与保护、高分子材料、多功能材料、生物材料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多项。本研究室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83、863、军工配套、霍英东基金、德国洪堡基金及一批部委和产业部门的协作项目。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到钛合金表面纳米强韧化技术、薄膜材料界面电子理论、高速铁路导线材料、煤矿开采材料、先进电池材料、表面涂层、特种高分子涂层、生物材料、石油工程材料和结构的腐蚀防护及安全性评价等。有良好的学术氛围,近几年出版学术专著3部,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铸造及耐磨材料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1人,中级职称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每年可招收计划内硕士研究生8人,博士研究生6人。在站博士后人员2人,在读研究生3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人)。研究方向:复合材料制备及控制,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材料磨损及性能表征,金属单晶制备,金属半固态浆料制备成型技术,陶瓷摩擦学,材料高能束表面处理,材料在氧化腐蚀环境中的损伤机制,现代修复理论与技术,高精模具快速制造工艺与技术。以耐磨材料、材料表面强化与改性以及凝固数值模拟研究为特色。科研项目: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福特—中国研究与发展基金1项,省校合作项目1项。完成省、校基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多项,与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年平均科研经费约200万元。成果: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10篇,EI、SCI收录36篇。专著1本,主编教材7本,论文集1本。 焊接研究所,其前身于1955年成立于上海,1956年迁至西安,1960年培养出首届本科毕业生,1978年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点之一,1990年成为全国五所拥有焊接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4年根据国家及学校院系调整精神,焊接教研室更名为焊接研究所。全所现有教职工18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7名,讲师4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0名。焊接专业自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2届,硕士研究生28届,本科生36届,培养博士生40余名,硕士生300余名,本专科生3400余名,专业证书及进修培训生800余名。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西安交通大学焊接研究所完成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自2003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科技奖2项、省部级成果奖5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纵向课题经费300余万元,横向课题经费1200余万元,一些研究领域处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水平。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EI收录90余篇8。

发表专利和论文多项

专利和论文的含金量是没有对比标准的。

1、从专利类型上来说,分为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陵历专利申请授权过程中,要进行实质审查,含金量最高。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进行的是形式审查,且实用新型专利含金量高于外观设计专利。含金量越高,认可度越高,对应的职称加分也越高。

2、从期刊的级别上来说,期刊分为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国际核心期刊,如果论文发表在普刊上,也就是省级或者是国家级期刊上,加分最低,多在小几分左右,可能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会稍微比省级期刊高一点。

如果发表在北核、南核、山汪仿科核这些核心期刊上,加分就会比普刊多,正确情况下来讲,国内核心论文为6分,相当于一个实用新型专利的职称加分。如果将论文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比如SCI、SSCI这类期刊上,那认可度势必是比核心期刊还要高,比如一个一区的SCI论文加分远高于发明专利。

3、从专利和核心论文评职称加分上来说,1个实用新型专利相当于1篇核心论文。当用核心论文评职称时,常见于高级和正高职称,此时对于专利的要求,是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即专利和核心论文相比较,专利对评职称的优势大。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专利就可以取代核心论文,就评职称而言,两者是独立加分项。

4、总之,论文和专利在不确定具体是什么论文,什么专利的前提下,无法比较含金量。而且在评职称时,虽然有时候论文会占上风,或者专利占上风,但并不意味了论文比专利更重要,或者专利比论文更重要。论文和专利都可以评职称加分,且加分不冲突,参评人以能拿到加分为首要目的,在都能拿到加分的前提下,再同时选择,亦或者二选一。

5、专利和论文虽然都能展示职称申报人在本行业的专业能力,但侧重点不同,一个侧重实践创新,一个侧重学术成就。专利和论文哪个评职称好的问题,就要看专利和论文哪个对职称申报更有用,要看评职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职称文件中对专利和论文有哪些要求。事实上,评职称既有专利又有论文可以获得更多的加分,成果越多越好。

专利类型:

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提出的新技术方案;实用新型专利是指适合产品形状、结构或结合的新技逗纤术方案;外观设计专利是指产品形状、图案或其组合、颜色和形状以及图案的组合所创造的具有美感、适合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专利一般是政府机关或者代表几个国家的区域性组织根据申请发放的文件。该文件记录了发明创造的内容,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这样的法律状态,即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一般只有经专利权人许可才能实施。

可以的,但建议先申请专利,再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后,会破坏专利新颖性。所以必须在论文发表之前申请专利。但,对多数科研项目而言,从够数据资料写论文到够申请专利还需要很多工作。时间不够,论文发表也不能随便拖延。

要申报专利可以私信我

发表论文是专利

1、所保护的侧重点不同

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这些论文的目的主要是用于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者在学术刊物予以发表,也有一些形成项目文件作为项目申报或者答辩的依据。

从这个角度来看,论文有时候完全是纯理论的东西,如一些数学公式、算法推理等等,同时,对于论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并无太多限制。论文带给作者的很多时候只是荣誉以及著作权。

专利明显不同,专利可保护的内容有限制,象数学公式、科学发现、外科手术方法、克隆技术等可以用论文形式发表的,都不能用专利来保护。这些在专利法中被归结为智力活动或者治疗方法,不属于专利法保护范畴。

申请专利的重点在于知识产权保护,发表科研论文的目的在于知识传播和分享。

2、撰写方式不同

专利申请书的第一部分为背景技术介绍,要求申请人对背景技术及其不足之处进行描述和总结。论文或者项目的第一步部分和发明专利申请书很类似,也是介绍前人的研究工作及不足之处。不同之处在于论文必须引用和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而专利申请则可以不列参考文献。

专利申请书的第二部分为技术方案。这部分和论文的方法比较类似,但不同之处居多。这部分内容中,要求申请人用文字和公式阐述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用图表。即使发明的技术方案用图表更容易说明问题,发明人也必须把图表内容转换成文字。

尤其是涉及到复杂装置的技术方案,用文字表述需要特殊技巧。论文的方法部分则没有多少限制,论文撰写人可以选择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明白的论文撰写方式,可以有详细的公式推导和图表,甚至可以直接插入实验器材照片,而这些在专利申请文本中是不允许的。

3、审查不同

从审查角度,专利由专利审查人审查,重点判断发明的技术方案和现有文献有无重复之处,专利检索新颖性是是否能获得授权的重要一环,专利审查员往往会从专利库、论文库以及国际专利库、论文库中进行国际性检索。

而科研论文由同行审稿,重点判断实验数据是否可靠,结论是否准确。由于专利审查员一般不是同行,发明的技术效果无法通过专利审查保证。

如果您的论文已经被转化为专利,并且想要发表专利申请或者专利授权后的研究成果,建议您仔细阅读期刊的投稿要求和版权政策。一般来说,期刊会对论文的相似度进行检测,以确保发表的论文没有抄袭和重复发表等问题。如果您的论文之前已经发表过,那么您需要在投稿时清楚说明这一点,并提交之前的论文发表证明。如果您的论文还没有发表过,但是和之前的专利申请存在一定的相似度,那么您需要在投稿时清楚说明这一点,并提供专利申请和论文的具体内容和差异点。另外,在论文转化为专利的过程中,您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并确保专利申请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如果您的专利申请存在问题,有可能会影响您后续发表论文的机会。因此,建议您在专利申请时仔细审查和核实相关内容,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发表论文是不是专利

权利区别:论文更多的表现在科研上的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主要的作用体现在学术会上宣传、交流或讨论,专利相比于论文来讲将受到更多的内容限制,像数学公式、科学发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的新品种等等都不能用专利来保护,但是这些技术都可以通过论文的方式进行发表,专利所带给申请人的是专利权。

发明专利申请流程

申请文件准备。根据《专利法》规定,申请发明专利应当提交专利请求书、说明书、说明书摘要、权利要求书等书面文件,时间一般需要10-30天。

提交申请。申请人应当将申请文件提交给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受理处或专利局下辖的各地方代办处,时间一般需要3天。

发明专利初步审查。专利申请的各项文件符合格式要求且按照规定缴纳了申请费,则自动进入初审阶段。初审程序主要对申请是否存在明显实质性缺陷进行审查。

1、所保护的侧重点不同

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这些论文的目的主要是用于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者在学术刊物予以发表,也有一些形成项目文件作为项目申报或者答辩的依据。

从这个角度来看,论文有时候完全是纯理论的东西,如一些数学公式、算法推理等等,同时,对于论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并无太多限制。论文带给作者的很多时候只是荣誉以及著作权。

专利明显不同,专利可保护的内容有限制,象数学公式、科学发现、外科手术方法、克隆技术等可以用论文形式发表的,都不能用专利来保护。这些在专利法中被归结为智力活动或者治疗方法,不属于专利法保护范畴。

申请专利的重点在于知识产权保护,发表科研论文的目的在于知识传播和分享。

2、撰写方式不同

专利申请书的第一部分为背景技术介绍,要求申请人对背景技术及其不足之处进行描述和总结。论文或者项目的第一步部分和发明专利申请书很类似,也是介绍前人的研究工作及不足之处。不同之处在于论文必须引用和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而专利申请则可以不列参考文献。

专利申请书的第二部分为技术方案。这部分和论文的方法比较类似,但不同之处居多。这部分内容中,要求申请人用文字和公式阐述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用图表。即使发明的技术方案用图表更容易说明问题,发明人也必须把图表内容转换成文字。

尤其是涉及到复杂装置的技术方案,用文字表述需要特殊技巧。论文的方法部分则没有多少限制,论文撰写人可以选择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明白的论文撰写方式,可以有详细的公式推导和图表,甚至可以直接插入实验器材照片,而这些在专利申请文本中是不允许的。

3、审查不同

从审查角度,专利由专利审查人审查,重点判断发明的技术方案和现有文献有无重复之处,专利检索新颖性是是否能获得授权的重要一环,专利审查员往往会从专利库、论文库以及国际专利库、论文库中进行国际性检索。

而科研论文由同行审稿,重点判断实验数据是否可靠,结论是否准确。由于专利审查员一般不是同行,发明的技术效果无法通过专利审查保证。

  • 索引序列
  • 发表论文是专利近十项
  • 发表论文专利近十项
  • 发表专利和论文多项
  • 发表论文是专利
  • 发表论文是不是专利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