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榆林学院第十五届论文发表

榆林学院第十五届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榆林学院第十五届论文发表

就业市场现在怎么样?这是很多学生都关心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想要选择一个未来前景好的专业。其实,就业市场现在并不是特别好,但是也不是特别糟糕。对于想要就业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另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 榆林学院性质公办 榆林学院概况榆林学院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坐落在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榆林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学校,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榆林学院。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学校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3年招收了第一届公费师范生200名,录取分数线远超一本线,生源质量大幅提高。 学校现有榆阳和绥德两个校区,占地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设置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现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项、一流专业培育项目6项,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优秀教材6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5项。近年来,学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目前正在广泛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开展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境)外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汉语国际教育等工作,选派多名优秀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具有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资格,目前有来自15个国家的近4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同榆林市一道与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与华为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与华大基因合作共建生命科学学院,在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进入新时代,榆林学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榆林市委市政府把榆林学院作为榆林科创新城建设的核心、把榆林学院新校区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在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助力打造国内独一无二的沙漠公园大学,目前新校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课题近1000项,经费约85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7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在高层次项目方面近两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4项,居全省16位,2023年在全国基金总数减少的情况下,我校获批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获批23项,实现经费和数量均不低于60%的逆势增长。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80余项。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教育厅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榆林学院领导张新柱 张新柱,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陕西武功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1988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曾任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杨凌示范区宣传部副部长、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局长、知识产权局局长、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党总支书记,铜川市耀州区区委副书记(正县),杨凌示范区经贸发展局局长、杨凌示范区中小企业局局长、杨凌示范区金融办公室主任、杨凌示范区企业工委副书记,杨凌示范区旅游局局长、杨凌示范区文物局局长,西安邮电大学党委委员、学校党政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部长。2016年10月任西安邮电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2023年12月任榆林学院党委书记。 兼任陕西省创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陕西)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教育系统干部教育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许云华 许云华,男,汉族,1963年12月生,江苏金坛人,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持行政工作,分管教师工作部(人事处)、财务处、审计处、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联系化学与化工学院。 历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院长。2010年12月任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7年12月任榆林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许云华教授长期从事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863”计划、国家“九五”及“十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12篇,其中被SCI收录72篇、EI收录107篇;已申报国家专利167项,获准授权93项(其中发明专利70项);参与编著出版著作2部。获“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十大优秀发明人”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治山 李治山,男,汉族,1963年8月生,陕西榆林人,中共党员,1980年8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教育学学士,讲师,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组织部(统战部、机关党总支)、工会、离退休人员工作部、校史办(档案馆),联系文学院、政法学院。 1986年7月,榆林学院(原榆林师专)中文系毕业,并留校工作。先后担任辅导员、党办秘书、宣传部副部长、校办主任、党办主任兼机关总支书记、党政办公室主任等职,2001年3月任榆林高专党委委员、组织部长,2005年1月继续担任榆林学院组织部长,2011年5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 2002年至2004年,在职参加北师大教育管理研究生班学习,获研究生同等学历证书。2006年至2008年在职参加陕师大教育学专业学习并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张富林 张富林,男,汉族,1961年12月生,陕西米脂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教育硕士,教授,学术带头人,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管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评建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处、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联系能源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1981年毕业于榆林学院数学系,1982年起先后在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习,1994年任数学系副主任,1996年任教务处副处长,2000年1月任教务教辅系统党总书记兼教务处副处长,同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长”称号。2005年起任教务处处长兼评建办主任,期间于2006年作为客座研究员在日本立命馆大学理工学部留学半年,研修代数数论。2010年3月至6月参加了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举办的“陕西高校第十八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2011年5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任榆林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代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讲授高等代数、近世代数、代数学选讲、初代研究等课程,主编“高校21世纪师范类规划教材”一部,先后获榆林学院“优秀课堂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从事代数学研究,在《东南亚数学通报》(SEABullMath)、《数学论证》、《模糊系统与数学》、《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课题“一般BCI-代数与Abel群”研究和“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先后获榆林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特等奖”,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十多项奖励。 张晓 张晓,男,汉族,1965年4月生,陕西横山县人,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管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管后勤管理处、基本建设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后勤服务集团,联系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1987年7月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分配到榆林学院工作至今。历任榆林学院英语系公外教研室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系工会主席、系副主任;榆林学院后勤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榆林学院驻西安办事处主任;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2008年12月任榆林学院总会计师兼财务处处长、2015年6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先后承担英语系及管理学院多门主干课程,系统讲授过《大学英语》、《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产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管理学》、《管理与沟通》等课程,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等。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有较高的教学科研业务水平。参与完成的《黄土高原主要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研究及开发》获榆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省科技厅二等奖。 2001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工作者称号。 尚爱军 尚爱军,男,汉族,1968年9月生,陕西吴堡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宣传部、学工部(学生处、武装部)、团委、保卫处(综治办),联系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1993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榆林学院任教。1998年9月至2000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农学博士学位。2008年11月晋升为教授。 2003年8月至2006年1月任河南省郑州市农业局副局长。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任榆林学院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任党政办公室主任。2016年10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书记。期间,2006年3月至2006年6月在陕西省教工委(教育厅)举办的处级干部培训班学习,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在陕西省高教工委(教育厅)举办的“第十九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省委高教工委(教育厅)举办的“省属高校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长期从事农学、农业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科研工作,系统讲授了《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园林生态学》等课程。先后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重大研究项目,主持完成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榆林市自然科学基金和香港何崇鋈教育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在《水土保持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水土保持研究》等重点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的“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2004年8月获榆林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 康伟 康伟,男,汉族,1970年9月生,陕西绥德人,中共党员,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任绥德师范校区党工委书记。分管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生处、科研处、学报编辑部、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联系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教育学院。 1993年毕业于延安大学政教系,同年分配在绥德一中任教,1995年至2000年任校团委书记,其间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获得教育硕士学位。2001年调入榆林学院,曾任社科系秘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等职;2004年至2007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博士,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07年11月破格晋升教授职称。2008年任榆林学院艺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2009年至2014任榆林学院艺术学院院长。2013年9月-2013年11月,在国家干部教育行政学院“第十四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至任政策法规与发展规划处处长同时兼任推进榆林大学建设办主任。2017年4月-2017年7月,在省政府信访局挂职省信访督查专员;2017年11月-2017年12月,在澳大利亚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第十一期”培训班;2019年9月-2019年12月,参加了陕西省委党校秋季中青干部一班的培训学习。2016年10月至今任榆林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自任教以来,系统讲授了《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等课程。近几年,在《外国教育研究》、《教育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重点核心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索引。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主持项目6项(其中陕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厅的2项,榆林市政府1项,校内重大科研项目1项,均已结题)。 曾荣获榆林市“优秀团委书记”称号;陕西省“青年突击手”称号;2009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二等奖;2009年度陕西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010、2014年两度遴选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2011年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荣获陕西省委党校秋季中青一班优秀学员称号。 姜劲波 姜劲波,男,汉族,1967年8月生,陕西蒲城人,中共党员,1992年7月参加工作,全日制本科学历。现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省监委驻榆林学院监察专员。全面主持学校纪委、省监委驻榆林学院监察专员办公室工作。 1992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政治学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92年7月至1995年10月,在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工作。1995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陕西省编办工作,历任陕西省编办市县处副处长、事业处副处长(期间:2003年11月至2007年3月挂职陕西省韩城市委副书记)。2010年10月至2016年12月,任陕西省编办体制改革处(政策法规处)处长。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任陕西省纪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组副组长兼内设室主任。2019年7月至2023年11月,任陕西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2023年11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省监委驻榆林学院监察专员。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当然承认:

林学院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市,是陕西省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

榆林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绥德师范学院, 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全日制省属本科院校——“榆林学院”。

学院占地面积900亩。校舍面积37.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876万元。校内各项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图书馆采用先进的图书管理集成系统,管理科学高效。现有藏书74.5万册,电子图书0.31万册,国内外各类期刊1500余种。设有168座的电子阅览室和教学科研用计算机1000多台,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和连接国际互连网的千兆校园网为全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与发展平台。建有4个校级实验中心18个院系级综合实验室。《榆林学院学报》、《榆林学院院报》外公开发行。校园芳草如茵,小桥流水,环境优美。春夏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秋冬则风清沙白,青松长翠,是求学治学的理想之地。

学院现有15个院系(其中有6个二级学院),31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主要面向陕西省招生,生源地已覆盖河南、河北、甘肃、湖北、吉林、四川、江西、内蒙、宁夏、山西等20多个省区。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共有9907人,成教生近2000人,留学生8名。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地企业、 *** 机关、农林行业、基层中学及其它事业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好、教学与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733人,其中专职教师559人,教授34人,副教授106人,博士25人(其中在读10人),硕士研究生166人,留学归国人员22人。聘请国内外 *** 教授30人,外籍教师4人。

学院致力于教学改革,重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初步构建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框架。学院在全省高校公共课统考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大多数已成为各自行业的骨干,其中考取博士、硕士研究生者达二百多名。2008届毕业生考研上线152人,录取125人。学院依托榆林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生态环境模范区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1996年以来,学院共出版专著、教材80多部,公开发表论文2800余篇。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完成厅级以上科研项目90多项,获国家专利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项,已建有8个研究所,3个研究实验中心。

随着学校的发展,榆林学院在省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现已与英国的VSO、OTP以及美国的AFS等国际教育文化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对等交流互访等活动,与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学院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

建校近50年来,学院先后培养出两万余名具有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院将着力于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努力通过近期平稳较快的发展,建成一所立足榆林、面向陕北、辐射周边,服务生产、建设、管理和教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积极申报新专业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巩固师范专业,突出农牧特色,重点发展能源化工、机电为主的应用工科专业群和管理专业群。在按照学校定位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同时,稳定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力争通过与榆林和周边市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紧密结合,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把学院建成区域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应用型科学研究中心、图书情报中心和先进文化传播中心。

林学院是一所陕西省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建校 40多年来,先后培养出万余名具有较高层次的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市,占地840亩,校舍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校园高楼林立,道路纵横。春夏则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秋冬则风清沙白,青松长翠。风景独好,环境优雅,是求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院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2550万元.图书馆藏图书60余万册,并设有168座的电子阅览室和教学科研用计算机1000多台, 专业实验室135个,多媒体教室20个,语言实验室7个。已建成1000M的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榆林学院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榆林学院院报》国内公开发行。此外还有标准田径场、球类场和训练馆等教学实施。学院现有14个院系,24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共有9344人,成教生2000多人。教职工693人,其中专职教师535人,教授26人,正高级研究员1人,副教授107人,博士25人(其中在读14人),硕士研究生142人,留学归国人员11人。聘请国内外 *** 教授30人,外籍教师5人。学院拥有一支勤奋敬业、团结奉献、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陕西榆林 陕北的山来榆林的水/米脂的婆姨实在美/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一曲民谣,道出了榆林山水和榆林人的别样美丽,道出了黄土高原的无限魅力。

榆林,又称驼城,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接地带,地域广阔,地貌独特,既有高山流水,又有大漠沙海。长城沿线,林草葱绿,牛羊成群,牧歌悠扬,丘岭沟壑,梯田层层,花果满山,堪称“塞上江南”。

晋陕峡谷,黄河涛声,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特异景观。 榆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六千年前后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遍布无定河两岸。

万里长城蜿蜒横贯榆林700余公里,高耸在榆林城北的镇北台是长城线上最大的峰火台。神木县杨家城是宋代杨家将镇守过的古麟州,米脂县的盘龙山是闯王李自成的行宫。

还有统万城、佳县白云山庙、神木县二郎山,以及榆林古城、书法宝库红石峡摩崖石刻等重要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优美的神木县红碱淖……。 榆林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一辈革命家 *** 、周恩来、彭德怀和刘志丹、谢子长等在这里留下了不朽功业和光辉足迹。来到榆林旅游,你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行政区划:榆林地区辖1市11县,地区行署驻榆林市。 国土面积: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 最佳旅游季节:春夏秋冬,各有其景 榆林必游:统万城、镇北台、李自城行宫、二郎山 注意事项:榆林夏季多雷阵雨和冰雹,如果您夏季去旅游注意备好雨具建西部经济强市 楡林未来20年锁定三大目标市况简介 人口面积:辖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佳县、米脂县、吴堡县、绥德县、清涧县、子洲县共1区11县,人口333.7万,面积4.3578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位于我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

财政状况: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11.4亿元,财政收入1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8元。 历史沿革:榆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春秋时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东晋时匈奴人在西部统万城建都,称大夏国。

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

建国后,榆林为地区建制,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1986年,榆林城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榆林是一个革命老区,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这里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以及歌曲《东方红》就诞生在这里。

“我们的目标,就是利用20年的时间完成三大目标,即把榆林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市、建设成既有时代气息又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市、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人居环境。同时,我们不但有信心使榆林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亮点,而且有信心使她成为具有国际标准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接受采访时,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坚定而又自信地对记者说。

党的“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省十次党代会提出把我省建设成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

面对当前难得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总结过去的发展思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新一届榆林市委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今后20年奋斗的“三大目标”。 建设“中国的科威特” 榆林地处华北、西北结合地带,截至目前,已发现8大类40多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的储藏量都非常丰富。

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立方米,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

作为国内外少有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榆林素有“中国的科威特”之美誉。新时期榆林经济发展的思路,就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加快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以此带动相关和其他产业,实现榆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神华、长庆两大集团先后进入榆林,累计投入300多亿元进行资源勘探开发,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从此拉开序幕。1998年,国家计委批准了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基地建设进入了实质性启动建设阶段。

基地的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坚持“高起点、大规模、新机制、抓转化”的原则,聚集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煤炭、油气、电力和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建设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输出与转化并举,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地开发建设以来,国家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和支持。

目前,已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和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总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以上规模的火电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包括中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林)靖(边)高速公路在内的6条高等级公路同时在建。在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带动下,榆林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明显加快。

周一波说:“榆林又一次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我们将把榆林建。

一座荒凉的山峁,隐藏一座千年石城。

刻在石头上的神秘人像,埋在城墙下的骇人头骨,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国宝档案》带您走进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探寻史前文明未解之谜。 【主持人1】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国宝档案》。

在陕西省榆林市,有一个神木县,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面向东方的石头城,距今约有4500多年历史。那么,石头城的主人是谁?下面,就让我们先从多年前发生过的一件离奇事件说起。

【解说1】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地处黄河中游,古老的万里长城穿境而过,这里境内丘陵密布,沟壑纵横,是一块荒凉贫瘠的土地。在当地人心中,远处的高岗上,还藏着一个让人敬畏的秘密。

很多年以前,村里有人说,山上的石头缝里有玉。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于是村民们就成群结伴上山找玉。

有人无意中碰到了脚下的石头,看到石头背面有一张人脸,吓得跑下山来。从此,当地人相信,山上的石头是一些神灵的栖身之所,人们的举动触犯了神灵。

这个说法,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当地村民却深信不疑。 直到2012年,考古工作者来到这里,开展科学细致的勘查,人们惊奇地发现,在这里竟然隐藏着一座史前城堡。

这座城堡位于两河交汇的山地上,城池居高临下,面朝东方,由皇城台、内城、外城3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它修建于4000多年前,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史前最大城址。

因为这里地处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所以将其命名为:石峁遗址。 关于石头里藏着人头的说法,也有了惊人的发现。

在城墙下,考古人员先后发现了8个埋有人头盖骨的土坑,她们都是年轻女性,被集体砍头埋在这里的,专家推断,可能是俘虏。 不仅城墙下埋有人头骨,在墙体里,也发现了刻有人面的石块,专家称为:石人面。

这些石像,有大有小,简略几道刻痕,就清晰呈现出一张生动的人面形象。 【专家同期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吕静】 那时候说石雕人头是石峁出土的,很多人都不太相信,这次在石峁东城址发掘过程中,在墙体上发现一件石雕人头,才证实了之前老百姓的说法是对的。

【解说2】 在榆林学院的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陈列着一件石人面。它高50厘米、宽60厘米,采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石人面方脸,大眼睛,半张着嘴,似乎还带着微笑。

【专家同期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吕静】 它是目前石峁遗址发现的品相最好、体量最大的一件石雕人头,这个石雕人头当时是在井边发现的,它应该是新石器时期的一件祖先祭祀物。 【解说3】 这件石人面也是石峁发现的一件较为特殊的陶制石人面,它表情夸张,面部更加立体。

专家说,石人面的形象,或许正是四千年前中华民族先民的样貌。 【主持人2】 在我们的印象中,四千年前的古人,还生活在石器时代,那时候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能雕刻出石人面,已经很不容易了。

然而,专家在石峁遗址发现的种种迹象表明,古人的生活,或许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解说4】 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展室里,陈列着一块像墙皮一样的东西。

它们是石峁遗址发现的彩绘壁画残块。 【专家同期 陕西省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 它的壁画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就是由城外进内瓮城,然后直视,往城门里面去直面对的方向,一面墙上是壁画。

是曲齿纹的壁画,是以黄色、红色、绿色、黑色,条带状组合到一块的几何纹的壁画。 【解说5】 专家还发现,这些用来装饰城墙的壁画,年代并不相同,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留下来的作品。

目前,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一共发现了一百余块,数量十分惊人。 【专家同期 陕西省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 因为毕竟四千年了,它原来是在石头上,石头后面敷的草拌泥,泥上做的壁画,我们发现的时候,这些壁画早已经从墙上脱落了,都是小片儿状的。

但石峁的这个壁画,从数量上和题材上,这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重要的一段,我想将来无论任何人讨论艺术史,都不会绕过这一段。像石峁这样,对一个建筑进行整体装修,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装修,那还是很少见的,尤其在四千年前后的这样一个时代。

【解说6】 这些彩色的陶器也是石峁出土的文物。当时,人们用它们来盛装和煮熟食物,这些陶器做得很轻薄,精巧美观又很实用。

(画面:红彩双耳陶罐、红彩折肩陶罐、敞口折肩陶罐、敞口双耳陶罐) 令人惊讶的是,石峁还出土了数量庞大的玉器,玉料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地方的玉石。这证明,当时人们的活动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陕西省北部的范围。

那么,四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仍然是石峁遗址最大的谜团之一。 【主持人3】 石头城、壁画、玉器,这些都说明石峁古城是一个规模、等级很高的城池,至少是一个庞大部族活动的中心。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一个部族,能够建造这么大规模的都城?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石峁也许就是黄帝的都城。 【解说7】 相传,在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有个炎黄部落,首领称为黄帝。

当时黄河下游还有一个部落,首领蚩尤残暴好战。他带大军攻打炎黄部落,经过三次大的决战,蚩尤战败。

之后,黄帝的势力不断扩大,他。

榆林学院是一所以能源化工类学科为主的多科性省属本科院校,也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唯一的普通高校。

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绥德师范学院,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榆林学院。

学院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类学科专业为主体,兼顾教师教育、生态农业、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院占地6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5.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62万元,有教学用计算机1958台,语音实验室564座,多媒体教室4232座,电子阅览室248座,10个校级实验室,30个院系级实验室。

外文纸本书刊94.4万册,电子图书110万册(种),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电子资源(电子图书、随书光盘等)1699.8GB。订购和自建的全文数据库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榆林学院非书资源管理平台》等。

学院设有16个院系,37个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4个研究中心,8个研究所。4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3个省级特色专业,5门省级本科精品课程,2门省级高职重点专业,专业涵盖法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农学8个学科门类。

《榆林学院学报》、《榆林学院院报》对外公开发行。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1922名,高职、成教生两千余名,留学生6名。

有教职工853人,专任教师690人,教授64人,副教授147人,博士51人,硕士研究生293人,留学归国人员22名。聘请国内外 *** 教授85人,外籍教师5人。

学院主要面向陕西省招生,生源地已覆盖河南、河北、甘肃、湖北、吉林、四川、江西、内蒙、宁夏、山西等20多个省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

本科生考研通过率近3年连续保持在14%;在司法考试、数学建模竞赛、大运会等国家级和省级赛事、考试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专科生专升本成绩尤为突出,录取率一直在25%左右,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建校50余年来,先后培养出四万余名具有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6年以来,学院教师共主持省级以上项目20个、市厅级项目50个;公开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900余篇,25篇被SCI检索,17篇被EI检索,4篇被ISTP检索;出版专著40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8项,市厅级科研奖励10项。

“十一五”期间承担地方及横向研究经费超过600万元。“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榆林市的第一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今年成功克隆出全国首只体细胞克隆陕北白绒山羊;“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我院第二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北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成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省文物局批准,我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正式设立。

学院积极开展各种交流与合作,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等7所国外、境外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巩固了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邀请国外专家举办学术讲座7次,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共同举办了为期三周的暑期英语夏令营;与西安交通大学等5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共同支持我院能源化工类学科专业建设,与榆林靖边等县和多家大中型企业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强化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经过50多年的努力,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层次、具有规模、具有特色、环境优美、人才荟萃、设施齐备的现代高校,连续多年被榆林市 *** 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2004年,教育厅授予榆林学院“文明校园”称号,建设厅授予 “绿化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学院被确定位省市共建院校;2010年5月国家林业局又授予学院“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将始终坚持以建设一所立足榆林、面向陕北、辐射周边,服务生产、建设、管理和教育的高品质本科院校为目标,在积极申报新专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继续巩固师范专业,突出农牧特色,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力争通过与榆林和周边市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紧密结合,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错位竞争优势,极力打造区域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应用型科学研究中心、图书情报中心和先进文化传播中心。

东方红写生基地概况

东方红写生基地——坑镇,东邻黄河,北靠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的“东方红”的故乡陕北佳县。镇总面积83平方公里,镇辖31个行政村,22个企事业单位,总人口15002人,是佳县八大建制镇之一。

广袤的黄土高原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坑镇,陕北典型的沟壑丘陵地貌的代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这片黄土高原孕育着恢宏、旷达、博大的气势。雄、险、奇、秀、旷在这里集与一身,生态优良、环境优雅,保持着纯天然的原始状态。 坑镇,山山峁峁,轮廓分明,沟沟岔岔,绿树如荫,黄土高坡上,有着一望无际的红枣树,造林面积达18208亩,有着古老农耕文化和典型黄土地貌特征的民俗文化村,有着有鲜明地域和独具黄土高原特色的窑洞,有着绝无仅有的绿色郊游,有着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大峡谷,有着异彩纷呈的香包刺绣、剪纸、泥塑、陕北大秧歌、民歌道情,有着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礼仪。

位于坑镇当街的农村集贸市场,五天一遇,十里八村的父老乡亲们都来赶集,现代农民与传统的老一辈农民构成一幅极具特色的图画。每逢三、六、九日下午,在坑镇当街,一群憨厚、朴实的坑镇人在这儿聚集,扭起了陕北大秧歌。挥扇的,舞绸的,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东西不断受到冲击,能够这样保留传统的小镇也不多见。近几年小镇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热爱绘画的文人墨客。

坑镇,作为“东方红”故乡的特色小镇,交通便利,榆吴公路穿街而过,豪华客车流水通行,沿途可以经过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区,即佳县白云山,它集人文景观、黄河峡谷、横岭等自然景观为一体,吸引了众多游客。同时还有黄河奇景香炉寺、宋代石窟云岩寺、“东方红”故乡——李有源故居等,这些实体资源都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变化,验证了陕北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个文物旅游、写生采风的好地方。

同时,来源:( ) - 东方红写生基地简介_东方红写生_新东方红写生基地采用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食宿一体化。设有餐厅、卧室、展厅以及活动室。不仅会让你享受到原生态的农家美食,还会让你住得温馨、舒心和放心。目前,我基地已被定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榆林学院艺术系、包头师范学院、《中国艺术》杂志写生基地。

坑镇,凭借它独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给很多来此写生的名人墨客构成了强烈的审美意境,勾画出了不一样的艺术人生!

榆林学院

(代码:11395) 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市,是一所陕西省直属综合性公办本科院校,学院现设有14个院系,28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2007年我校面向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计划录取本、专科生共3000名。

主管部门:陕西省教育厅

学校地址:榆林市西沙文化路北段

邮政编码:719000

联系电话:、3895477

传 真:

学校网址: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四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制四年。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具有较系统的文学理论和美学修养、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为高级中学、党政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写作、美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形式逻辑、中学语文教学法、社会学、行政管理学、中国传统文化精等。新闻学(本科四年)新闻学专业,学制四年。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从事新闻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可以在各级新闻单位、政府机关和企业从事文字工作和新闻采写编辑的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新闻摄影、网络传播、新闻出版法规、广电技术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等。政治经济与历史学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四年)思想政治教育以师范教育为主,通过四年的学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系统掌握思想政治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的教师及在党政机关、企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形式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等。历史学(本科四年)历史学专业以师范教育为主,通过四年的学习,旨在培养中学历史教师和档案管理、社会文化事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历史文选、考古学、史学概论、中教法、社会学、公共关系学、法学概论、档案学、民法、旅游法规、导游基础等。管理学院旅游管理(本科四年)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培养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商业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学、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景区规划与管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旅游文化学、旅游心理学。市场营销(本科四年)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营销、教学及教研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商务谈判、统计学、经济法、市场调研与预测、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市场营销等。财务管理(本科四年)本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向地方经济,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能较好的适应各类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筹建与会计、财务管理概论、高级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策划与分析。数学与应用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四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旨在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工作实践能力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函数论、几何学、代数学、物理学、概率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离散数学、拓扑学、数学史、数值方法与计算机技术、数学建模、初等数学研究、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等。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四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培养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计算机教学和管理的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电路基础、数字逻辑、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编译原理、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可视化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安全技术。化学与化工化学(本科四年)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合成、仪器分析以及相关实验课等。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四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制四年。通过在校学习和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煤化工、石油及天然气化工生产的能力,为榆林及毗邻省区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输送合格的高级化工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传递工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天然气处理及加工工艺、化工设计概论等。油气储运工程(本科四年)培养具有扎实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石油企业和其它工矿企业、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部门、油气储运管理部门等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规划、勘查设计,项目管理和研究、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城市配气、油库设计与管理、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天然气管路输送、储运油料学、油罐及管道强度设计、腐蚀监测与防护、石油工业导论、机械设计基础、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基础等。物理与电气工程系物理学(本科四年)物理学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中学教师或与物理学有关行业的管理、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概率、数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实验、固体物理、现代光学概论、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电路与电子技术及相关实验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四年)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基本技能实训等。土木工程(本科四年)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土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与研究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建筑工程制图、建筑工程测量、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地基基础、建筑材料、电工电子学、房屋建筑学、钢混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施工技术、项目组织与管理、工程招投标、建筑AutoCAD、基本技能实训等。外语系英语(本科四年)英语专业通过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能系统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具有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和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中学教师和从事外语翻译工作等方面的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综合英语、泛读、听力、口语、语音、语法、翻译、写作、教学法、语言学、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概况、词汇学、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学、商务英语等。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本科四年)生物科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能从事现代生物科学教育的高、初中师资和能初步从事生物学研究及生物技术开发的中、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动物生理、人体解剖及生理、生物学教学法等。动物科学(本科四年)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技术经济、管理及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动物生产及相关领域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推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科技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动物繁殖学、动物生产学、计算机应用、畜产品加工等。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四年)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工作规律,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体育理论、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体育保健学、田径、体操、球类、游泳、跆拳道、武术、健美操、生物化学等。艺术系美术学(本科四年)美术学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造型能力,胜任美术教学工作和其他行业与美术专业相关的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素描、色彩、线描、美术史、艺术概论、速写、设计基础等。二年后分为国画、油画、艺术设计三个主修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三个专业方向中任选其一。音乐学(本科四年)音乐学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音乐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策划和组织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文化活动,培养能够在学校进行音乐教学的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能够在文艺团体和群文等单位工作的多方面艺术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钢琴、声乐、乐理、视唱练耳、舞蹈、合唱指挥、中外音乐史、歌曲创作、手风琴等。艺术设计(本科四年)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能系统掌握现代设计理论,应用平面设计、主体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可在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平面、立体、色彩三大构成、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软件应用(Coreldraw、photoshop、3DMAX)、三维动画设计、影视制作、网页设计、服装设计、现代广告设计、CI设计、包装设计等。社会科学系法学(本科四年)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立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关、律师事务所从事法律工作和初步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学、商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婚姻家庭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保护法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等。

榆林学院发表论文

榆林学院的院校代码是1139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榆林学院(Yulin-University)坐落在陕西榆林,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陕西省最北部的高等院校,也是榆林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现有榆阳、绥德和科创新城三个校区,有全日制在校生15722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4495人,专科生972人,硕士研究生197人,联合培养研究生20人。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

历史沿革

榆林学院起始于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学校,1958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榆林学院。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2022年1月官网显示,学校在职教职员工1153人,其中专任教师852人,正高职称103人,副高级职称37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926人,博士学位182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特支计划人才4人,三秦人才3人,省杰出青年2人,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30余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

科研平台

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建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校级科研机构5个。

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2006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重大专项子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1项,省级项目58项,厅(局)级项目200余项,横向项目6项。学校用于科研的经费支出超过3000万元。公开发表论文1616篇,其中核心期刊725篇,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论文71篇;出版专著4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8项,市厅级科研奖励10项。

教学建设

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

学科建设

2022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其中学术学位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学校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对外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和产学研合作,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台湾淡江大学等16所国(境)外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至2013年已有100余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与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陕西粮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等40余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2014年,学校与榆林市政府以及省内13所高校、108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2015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学校荣誉

学校连续多年被榆林市政府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陕西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陕西省首批社科普及基地、陕西省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院校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院校、陕西省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内涵建设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榆林大学而努力奋斗。

科研项目

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1个、一流培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近年来,学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学科建设

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其中学术学位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学校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交流合作

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俄罗斯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等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与榆林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榆林分院、与华为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与华大基因合作共建生命科学学院,在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秉承“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需求,凝练了“转战陕北红色文化”“陕北白绒山羊品种选育”“农业节水”“洁净煤技术”“陕北民俗文化”等研究方向,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应用型科研成果,解决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批关键性难题,被推广运用于榆林社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优势专业及学科

省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2014年):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园林

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思想政治教育

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油气储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

省部级优势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

陕西省重点学科:陕北文化学

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民俗学、油气储运工程

简介:榆林学院是一所陕西省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建校 40多年来,先后培养出万余名具有较高层次的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市,占地840亩,校舍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校园高楼林立,道路纵横。春夏则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秋冬则风清沙白,青松长翠。风景独好,环境优雅,是求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院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2550万元.图书馆藏图书60余万册,并设有168座的电子阅览室和教学科研用计算机1000多台, 专业实验室135个,多媒体教室20个,语言实验室7个。已建成1000M的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榆林学院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榆林学院院报》国内公开发行。此外还有标准田径场、球类场和训练馆等教学实施。学院现有14个院系,24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共有9344人,成教生2000多人。教职工693人,其中专职教师535人,教授26人, 正高级研究员1人,副教授107人,博士25人(其中在读14人),硕士研究生142人,留学归国人员11人。聘请国内外兼职教授30人,外籍教师5人。学院拥有一支勤奋敬业、团结奉献、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 学院致力于教学改革,重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初步构建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框架。学院在全省高校公共课统考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大多数已成为各自行业的骨干,其中考取博士、硕士研究生者达二百多名。学院依托榆林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生态环境模范区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1996年以来,学院共出版专著、教材80多部,公开发表论文2200余篇。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9项,完成厅级以上科研项目60多项,获国家专利7项,已建有7个研究所,3个研究实验中心。 学院主要面向陕西省招生,近年来,生源已扩展到内蒙、宁夏、山西 、河南等二十个省区。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地企业、政府机关、农林行业、基层中学及其它事业单位。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英国的VSO、OTP以及美国的AFS等国际教育文化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对等交流互访等活动,与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学院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 学院立足榆林,服务陕西,辐射周边,将继续积极发展理工科、加强生态农业学科、巩固师范教育、增设应用型本科专业,为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生态环境模范区建设和基础教育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乘着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榆林学院将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心、科技中心和信息中心,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就业市场现在怎么样?这是很多学生都关心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想要选择一个未来前景好的专业。其实,就业市场现在并不是特别好,但是也不是特别糟糕。对于想要就业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另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 榆林学院性质公办 榆林学院概况榆林学院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坐落在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榆林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学校,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榆林学院。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学校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3年招收了第一届公费师范生200名,录取分数线远超一本线,生源质量大幅提高。 学校现有榆阳和绥德两个校区,占地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设置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现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项、一流专业培育项目6项,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优秀教材6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5项。近年来,学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目前正在广泛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开展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境)外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汉语国际教育等工作,选派多名优秀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具有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资格,目前有来自15个国家的近4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同榆林市一道与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与华为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与华大基因合作共建生命科学学院,在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进入新时代,榆林学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榆林市委市政府把榆林学院作为榆林科创新城建设的核心、把榆林学院新校区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在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助力打造国内独一无二的沙漠公园大学,目前新校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课题近1000项,经费约85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7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在高层次项目方面近两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4项,居全省16位,2023年在全国基金总数减少的情况下,我校获批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获批23项,实现经费和数量均不低于60%的逆势增长。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80余项。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教育厅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榆林学院领导张新柱 张新柱,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陕西武功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1988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曾任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杨凌示范区宣传部副部长、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局长、知识产权局局长、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党总支书记,铜川市耀州区区委副书记(正县),杨凌示范区经贸发展局局长、杨凌示范区中小企业局局长、杨凌示范区金融办公室主任、杨凌示范区企业工委副书记,杨凌示范区旅游局局长、杨凌示范区文物局局长,西安邮电大学党委委员、学校党政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部长。2016年10月任西安邮电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2023年12月任榆林学院党委书记。 兼任陕西省创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陕西)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教育系统干部教育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许云华 许云华,男,汉族,1963年12月生,江苏金坛人,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持行政工作,分管教师工作部(人事处)、财务处、审计处、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联系化学与化工学院。 历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院长。2010年12月任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7年12月任榆林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许云华教授长期从事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863”计划、国家“九五”及“十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12篇,其中被SCI收录72篇、EI收录107篇;已申报国家专利167项,获准授权93项(其中发明专利70项);参与编著出版著作2部。获“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十大优秀发明人”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治山 李治山,男,汉族,1963年8月生,陕西榆林人,中共党员,1980年8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教育学学士,讲师,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组织部(统战部、机关党总支)、工会、离退休人员工作部、校史办(档案馆),联系文学院、政法学院。 1986年7月,榆林学院(原榆林师专)中文系毕业,并留校工作。先后担任辅导员、党办秘书、宣传部副部长、校办主任、党办主任兼机关总支书记、党政办公室主任等职,2001年3月任榆林高专党委委员、组织部长,2005年1月继续担任榆林学院组织部长,2011年5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 2002年至2004年,在职参加北师大教育管理研究生班学习,获研究生同等学历证书。2006年至2008年在职参加陕师大教育学专业学习并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张富林 张富林,男,汉族,1961年12月生,陕西米脂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教育硕士,教授,学术带头人,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管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评建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处、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联系能源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1981年毕业于榆林学院数学系,1982年起先后在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习,1994年任数学系副主任,1996年任教务处副处长,2000年1月任教务教辅系统党总书记兼教务处副处长,同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长”称号。2005年起任教务处处长兼评建办主任,期间于2006年作为客座研究员在日本立命馆大学理工学部留学半年,研修代数数论。2010年3月至6月参加了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举办的“陕西高校第十八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2011年5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任榆林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代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讲授高等代数、近世代数、代数学选讲、初代研究等课程,主编“高校21世纪师范类规划教材”一部,先后获榆林学院“优秀课堂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从事代数学研究,在《东南亚数学通报》(SEABullMath)、《数学论证》、《模糊系统与数学》、《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课题“一般BCI-代数与Abel群”研究和“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先后获榆林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特等奖”,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十多项奖励。 张晓 张晓,男,汉族,1965年4月生,陕西横山县人,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管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管后勤管理处、基本建设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后勤服务集团,联系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1987年7月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分配到榆林学院工作至今。历任榆林学院英语系公外教研室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系工会主席、系副主任;榆林学院后勤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榆林学院驻西安办事处主任;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2008年12月任榆林学院总会计师兼财务处处长、2015年6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先后承担英语系及管理学院多门主干课程,系统讲授过《大学英语》、《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产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管理学》、《管理与沟通》等课程,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等。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有较高的教学科研业务水平。参与完成的《黄土高原主要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研究及开发》获榆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省科技厅二等奖。 2001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工作者称号。 尚爱军 尚爱军,男,汉族,1968年9月生,陕西吴堡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宣传部、学工部(学生处、武装部)、团委、保卫处(综治办),联系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1993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榆林学院任教。1998年9月至2000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农学博士学位。2008年11月晋升为教授。 2003年8月至2006年1月任河南省郑州市农业局副局长。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任榆林学院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任党政办公室主任。2016年10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书记。期间,2006年3月至2006年6月在陕西省教工委(教育厅)举办的处级干部培训班学习,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在陕西省高教工委(教育厅)举办的“第十九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省委高教工委(教育厅)举办的“省属高校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长期从事农学、农业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科研工作,系统讲授了《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园林生态学》等课程。先后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重大研究项目,主持完成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榆林市自然科学基金和香港何崇鋈教育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在《水土保持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水土保持研究》等重点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的“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2004年8月获榆林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 康伟 康伟,男,汉族,1970年9月生,陕西绥德人,中共党员,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任绥德师范校区党工委书记。分管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生处、科研处、学报编辑部、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联系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教育学院。 1993年毕业于延安大学政教系,同年分配在绥德一中任教,1995年至2000年任校团委书记,其间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获得教育硕士学位。2001年调入榆林学院,曾任社科系秘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等职;2004年至2007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博士,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07年11月破格晋升教授职称。2008年任榆林学院艺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2009年至2014任榆林学院艺术学院院长。2013年9月-2013年11月,在国家干部教育行政学院“第十四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至任政策法规与发展规划处处长同时兼任推进榆林大学建设办主任。2017年4月-2017年7月,在省政府信访局挂职省信访督查专员;2017年11月-2017年12月,在澳大利亚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第十一期”培训班;2019年9月-2019年12月,参加了陕西省委党校秋季中青干部一班的培训学习。2016年10月至今任榆林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自任教以来,系统讲授了《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等课程。近几年,在《外国教育研究》、《教育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重点核心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索引。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主持项目6项(其中陕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厅的2项,榆林市政府1项,校内重大科研项目1项,均已结题)。 曾荣获榆林市“优秀团委书记”称号;陕西省“青年突击手”称号;2009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二等奖;2009年度陕西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010、2014年两度遴选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2011年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荣获陕西省委党校秋季中青一班优秀学员称号。 姜劲波 姜劲波,男,汉族,1967年8月生,陕西蒲城人,中共党员,1992年7月参加工作,全日制本科学历。现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省监委驻榆林学院监察专员。全面主持学校纪委、省监委驻榆林学院监察专员办公室工作。 1992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政治学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92年7月至1995年10月,在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工作。1995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陕西省编办工作,历任陕西省编办市县处副处长、事业处副处长(期间:2003年11月至2007年3月挂职陕西省韩城市委副书记)。2010年10月至2016年12月,任陕西省编办体制改革处(政策法规处)处长。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任陕西省纪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组副组长兼内设室主任。2019年7月至2023年11月,任陕西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2023年11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省监委驻榆林学院监察专员。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榆林学院期刊投稿

学院占地6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5.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62万元,有教学用计算机1958台,语音实验室564座,多媒体教室4232座,电子阅览室248座,10个校级实验室,30个院系级实验室。外文纸本书刊94.4万册,电子图书110万册(种),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电子资源(电子图书、随书光盘等)1699.8GB。订购和自建的全文数据库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榆林学院非书资源管理平台》等。

学院设有16个院系,37个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4个研究中心,8个研究所。4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3个省级特色专业,5门省级本科精品课程,2门省级高职重点专业,专业涵盖法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农学8个学科门类。《榆林学院学报》、《榆林学院院报》对外公开发行。

榆林学院教务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

当然承认:

林学院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市,是陕西省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

榆林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绥德师范学院, 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全日制省属本科院校——“榆林学院”。

学院占地面积900亩。校舍面积37.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876万元。校内各项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图书馆采用先进的图书管理集成系统,管理科学高效。现有藏书74.5万册,电子图书0.31万册,国内外各类期刊1500余种。设有168座的电子阅览室和教学科研用计算机1000多台,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和连接国际互连网的千兆校园网为全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与发展平台。建有4个校级实验中心18个院系级综合实验室。《榆林学院学报》、《榆林学院院报》外公开发行。校园芳草如茵,小桥流水,环境优美。春夏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秋冬则风清沙白,青松长翠,是求学治学的理想之地。

学院现有15个院系(其中有6个二级学院),31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主要面向陕西省招生,生源地已覆盖河南、河北、甘肃、湖北、吉林、四川、江西、内蒙、宁夏、山西等20多个省区。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共有9907人,成教生近2000人,留学生8名。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地企业、 *** 机关、农林行业、基层中学及其它事业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好、教学与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733人,其中专职教师559人,教授34人,副教授106人,博士25人(其中在读10人),硕士研究生166人,留学归国人员22人。聘请国内外 *** 教授30人,外籍教师4人。

学院致力于教学改革,重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初步构建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框架。学院在全省高校公共课统考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大多数已成为各自行业的骨干,其中考取博士、硕士研究生者达二百多名。2008届毕业生考研上线152人,录取125人。学院依托榆林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生态环境模范区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1996年以来,学院共出版专著、教材80多部,公开发表论文2800余篇。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完成厅级以上科研项目90多项,获国家专利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项,已建有8个研究所,3个研究实验中心。

随着学校的发展,榆林学院在省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现已与英国的VSO、OTP以及美国的AFS等国际教育文化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对等交流互访等活动,与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学院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

建校近50年来,学院先后培养出两万余名具有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院将着力于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努力通过近期平稳较快的发展,建成一所立足榆林、面向陕北、辐射周边,服务生产、建设、管理和教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积极申报新专业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巩固师范专业,突出农牧特色,重点发展能源化工、机电为主的应用工科专业群和管理专业群。在按照学校定位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同时,稳定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力争通过与榆林和周边市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紧密结合,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把学院建成区域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应用型科学研究中心、图书情报中心和先进文化传播中心。

林学院是一所陕西省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建校 40多年来,先后培养出万余名具有较高层次的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市,占地840亩,校舍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校园高楼林立,道路纵横。春夏则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秋冬则风清沙白,青松长翠。风景独好,环境优雅,是求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院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2550万元.图书馆藏图书60余万册,并设有168座的电子阅览室和教学科研用计算机1000多台, 专业实验室135个,多媒体教室20个,语言实验室7个。已建成1000M的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榆林学院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榆林学院院报》国内公开发行。此外还有标准田径场、球类场和训练馆等教学实施。学院现有14个院系,24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共有9344人,成教生2000多人。教职工693人,其中专职教师535人,教授26人,正高级研究员1人,副教授107人,博士25人(其中在读14人),硕士研究生142人,留学归国人员11人。聘请国内外 *** 教授30人,外籍教师5人。学院拥有一支勤奋敬业、团结奉献、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陕西榆林 陕北的山来榆林的水/米脂的婆姨实在美/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一曲民谣,道出了榆林山水和榆林人的别样美丽,道出了黄土高原的无限魅力。

榆林,又称驼城,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接地带,地域广阔,地貌独特,既有高山流水,又有大漠沙海。长城沿线,林草葱绿,牛羊成群,牧歌悠扬,丘岭沟壑,梯田层层,花果满山,堪称“塞上江南”。

晋陕峡谷,黄河涛声,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特异景观。 榆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六千年前后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遍布无定河两岸。

万里长城蜿蜒横贯榆林700余公里,高耸在榆林城北的镇北台是长城线上最大的峰火台。神木县杨家城是宋代杨家将镇守过的古麟州,米脂县的盘龙山是闯王李自成的行宫。

还有统万城、佳县白云山庙、神木县二郎山,以及榆林古城、书法宝库红石峡摩崖石刻等重要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优美的神木县红碱淖……。 榆林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一辈革命家 *** 、周恩来、彭德怀和刘志丹、谢子长等在这里留下了不朽功业和光辉足迹。来到榆林旅游,你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行政区划:榆林地区辖1市11县,地区行署驻榆林市。 国土面积: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 最佳旅游季节:春夏秋冬,各有其景 榆林必游:统万城、镇北台、李自城行宫、二郎山 注意事项:榆林夏季多雷阵雨和冰雹,如果您夏季去旅游注意备好雨具建西部经济强市 楡林未来20年锁定三大目标市况简介 人口面积:辖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佳县、米脂县、吴堡县、绥德县、清涧县、子洲县共1区11县,人口333.7万,面积4.3578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位于我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

财政状况: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11.4亿元,财政收入1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8元。 历史沿革:榆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春秋时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东晋时匈奴人在西部统万城建都,称大夏国。

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

建国后,榆林为地区建制,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1986年,榆林城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榆林是一个革命老区,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这里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以及歌曲《东方红》就诞生在这里。

“我们的目标,就是利用20年的时间完成三大目标,即把榆林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市、建设成既有时代气息又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市、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人居环境。同时,我们不但有信心使榆林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亮点,而且有信心使她成为具有国际标准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接受采访时,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坚定而又自信地对记者说。

党的“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省十次党代会提出把我省建设成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

面对当前难得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总结过去的发展思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新一届榆林市委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今后20年奋斗的“三大目标”。 建设“中国的科威特” 榆林地处华北、西北结合地带,截至目前,已发现8大类40多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的储藏量都非常丰富。

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立方米,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

作为国内外少有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榆林素有“中国的科威特”之美誉。新时期榆林经济发展的思路,就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加快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以此带动相关和其他产业,实现榆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神华、长庆两大集团先后进入榆林,累计投入300多亿元进行资源勘探开发,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从此拉开序幕。1998年,国家计委批准了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基地建设进入了实质性启动建设阶段。

基地的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坚持“高起点、大规模、新机制、抓转化”的原则,聚集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煤炭、油气、电力和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建设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输出与转化并举,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地开发建设以来,国家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和支持。

目前,已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和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总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以上规模的火电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包括中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林)靖(边)高速公路在内的6条高等级公路同时在建。在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带动下,榆林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明显加快。

周一波说:“榆林又一次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我们将把榆林建。

一座荒凉的山峁,隐藏一座千年石城。

刻在石头上的神秘人像,埋在城墙下的骇人头骨,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国宝档案》带您走进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探寻史前文明未解之谜。 【主持人1】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国宝档案》。

在陕西省榆林市,有一个神木县,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面向东方的石头城,距今约有4500多年历史。那么,石头城的主人是谁?下面,就让我们先从多年前发生过的一件离奇事件说起。

【解说1】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地处黄河中游,古老的万里长城穿境而过,这里境内丘陵密布,沟壑纵横,是一块荒凉贫瘠的土地。在当地人心中,远处的高岗上,还藏着一个让人敬畏的秘密。

很多年以前,村里有人说,山上的石头缝里有玉。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于是村民们就成群结伴上山找玉。

有人无意中碰到了脚下的石头,看到石头背面有一张人脸,吓得跑下山来。从此,当地人相信,山上的石头是一些神灵的栖身之所,人们的举动触犯了神灵。

这个说法,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当地村民却深信不疑。 直到2012年,考古工作者来到这里,开展科学细致的勘查,人们惊奇地发现,在这里竟然隐藏着一座史前城堡。

这座城堡位于两河交汇的山地上,城池居高临下,面朝东方,由皇城台、内城、外城3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它修建于4000多年前,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史前最大城址。

因为这里地处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所以将其命名为:石峁遗址。 关于石头里藏着人头的说法,也有了惊人的发现。

在城墙下,考古人员先后发现了8个埋有人头盖骨的土坑,她们都是年轻女性,被集体砍头埋在这里的,专家推断,可能是俘虏。 不仅城墙下埋有人头骨,在墙体里,也发现了刻有人面的石块,专家称为:石人面。

这些石像,有大有小,简略几道刻痕,就清晰呈现出一张生动的人面形象。 【专家同期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吕静】 那时候说石雕人头是石峁出土的,很多人都不太相信,这次在石峁东城址发掘过程中,在墙体上发现一件石雕人头,才证实了之前老百姓的说法是对的。

【解说2】 在榆林学院的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陈列着一件石人面。它高50厘米、宽60厘米,采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石人面方脸,大眼睛,半张着嘴,似乎还带着微笑。

【专家同期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吕静】 它是目前石峁遗址发现的品相最好、体量最大的一件石雕人头,这个石雕人头当时是在井边发现的,它应该是新石器时期的一件祖先祭祀物。 【解说3】 这件石人面也是石峁发现的一件较为特殊的陶制石人面,它表情夸张,面部更加立体。

专家说,石人面的形象,或许正是四千年前中华民族先民的样貌。 【主持人2】 在我们的印象中,四千年前的古人,还生活在石器时代,那时候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能雕刻出石人面,已经很不容易了。

然而,专家在石峁遗址发现的种种迹象表明,古人的生活,或许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解说4】 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展室里,陈列着一块像墙皮一样的东西。

它们是石峁遗址发现的彩绘壁画残块。 【专家同期 陕西省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 它的壁画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就是由城外进内瓮城,然后直视,往城门里面去直面对的方向,一面墙上是壁画。

是曲齿纹的壁画,是以黄色、红色、绿色、黑色,条带状组合到一块的几何纹的壁画。 【解说5】 专家还发现,这些用来装饰城墙的壁画,年代并不相同,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留下来的作品。

目前,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一共发现了一百余块,数量十分惊人。 【专家同期 陕西省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 因为毕竟四千年了,它原来是在石头上,石头后面敷的草拌泥,泥上做的壁画,我们发现的时候,这些壁画早已经从墙上脱落了,都是小片儿状的。

但石峁的这个壁画,从数量上和题材上,这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重要的一段,我想将来无论任何人讨论艺术史,都不会绕过这一段。像石峁这样,对一个建筑进行整体装修,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装修,那还是很少见的,尤其在四千年前后的这样一个时代。

【解说6】 这些彩色的陶器也是石峁出土的文物。当时,人们用它们来盛装和煮熟食物,这些陶器做得很轻薄,精巧美观又很实用。

(画面:红彩双耳陶罐、红彩折肩陶罐、敞口折肩陶罐、敞口双耳陶罐) 令人惊讶的是,石峁还出土了数量庞大的玉器,玉料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地方的玉石。这证明,当时人们的活动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陕西省北部的范围。

那么,四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仍然是石峁遗址最大的谜团之一。 【主持人3】 石头城、壁画、玉器,这些都说明石峁古城是一个规模、等级很高的城池,至少是一个庞大部族活动的中心。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一个部族,能够建造这么大规模的都城?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石峁也许就是黄帝的都城。 【解说7】 相传,在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有个炎黄部落,首领称为黄帝。

当时黄河下游还有一个部落,首领蚩尤残暴好战。他带大军攻打炎黄部落,经过三次大的决战,蚩尤战败。

之后,黄帝的势力不断扩大,他。

榆林学院是一所以能源化工类学科为主的多科性省属本科院校,也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唯一的普通高校。

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绥德师范学院,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榆林学院。

学院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类学科专业为主体,兼顾教师教育、生态农业、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院占地6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5.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62万元,有教学用计算机1958台,语音实验室564座,多媒体教室4232座,电子阅览室248座,10个校级实验室,30个院系级实验室。

外文纸本书刊94.4万册,电子图书110万册(种),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电子资源(电子图书、随书光盘等)1699.8GB。订购和自建的全文数据库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榆林学院非书资源管理平台》等。

学院设有16个院系,37个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4个研究中心,8个研究所。4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3个省级特色专业,5门省级本科精品课程,2门省级高职重点专业,专业涵盖法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农学8个学科门类。

《榆林学院学报》、《榆林学院院报》对外公开发行。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1922名,高职、成教生两千余名,留学生6名。

有教职工853人,专任教师690人,教授64人,副教授147人,博士51人,硕士研究生293人,留学归国人员22名。聘请国内外 *** 教授85人,外籍教师5人。

学院主要面向陕西省招生,生源地已覆盖河南、河北、甘肃、湖北、吉林、四川、江西、内蒙、宁夏、山西等20多个省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

本科生考研通过率近3年连续保持在14%;在司法考试、数学建模竞赛、大运会等国家级和省级赛事、考试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专科生专升本成绩尤为突出,录取率一直在25%左右,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建校50余年来,先后培养出四万余名具有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6年以来,学院教师共主持省级以上项目20个、市厅级项目50个;公开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900余篇,25篇被SCI检索,17篇被EI检索,4篇被ISTP检索;出版专著40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8项,市厅级科研奖励10项。

“十一五”期间承担地方及横向研究经费超过600万元。“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榆林市的第一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今年成功克隆出全国首只体细胞克隆陕北白绒山羊;“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我院第二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北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成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省文物局批准,我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正式设立。

学院积极开展各种交流与合作,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等7所国外、境外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巩固了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邀请国外专家举办学术讲座7次,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共同举办了为期三周的暑期英语夏令营;与西安交通大学等5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共同支持我院能源化工类学科专业建设,与榆林靖边等县和多家大中型企业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强化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经过50多年的努力,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层次、具有规模、具有特色、环境优美、人才荟萃、设施齐备的现代高校,连续多年被榆林市 *** 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2004年,教育厅授予榆林学院“文明校园”称号,建设厅授予 “绿化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学院被确定位省市共建院校;2010年5月国家林业局又授予学院“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将始终坚持以建设一所立足榆林、面向陕北、辐射周边,服务生产、建设、管理和教育的高品质本科院校为目标,在积极申报新专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继续巩固师范专业,突出农牧特色,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力争通过与榆林和周边市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紧密结合,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错位竞争优势,极力打造区域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应用型科学研究中心、图书情报中心和先进文化传播中心。

东方红写生基地概况

东方红写生基地——坑镇,东邻黄河,北靠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的“东方红”的故乡陕北佳县。镇总面积83平方公里,镇辖31个行政村,22个企事业单位,总人口15002人,是佳县八大建制镇之一。

广袤的黄土高原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坑镇,陕北典型的沟壑丘陵地貌的代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这片黄土高原孕育着恢宏、旷达、博大的气势。雄、险、奇、秀、旷在这里集与一身,生态优良、环境优雅,保持着纯天然的原始状态。 坑镇,山山峁峁,轮廓分明,沟沟岔岔,绿树如荫,黄土高坡上,有着一望无际的红枣树,造林面积达18208亩,有着古老农耕文化和典型黄土地貌特征的民俗文化村,有着有鲜明地域和独具黄土高原特色的窑洞,有着绝无仅有的绿色郊游,有着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大峡谷,有着异彩纷呈的香包刺绣、剪纸、泥塑、陕北大秧歌、民歌道情,有着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礼仪。

位于坑镇当街的农村集贸市场,五天一遇,十里八村的父老乡亲们都来赶集,现代农民与传统的老一辈农民构成一幅极具特色的图画。每逢三、六、九日下午,在坑镇当街,一群憨厚、朴实的坑镇人在这儿聚集,扭起了陕北大秧歌。挥扇的,舞绸的,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东西不断受到冲击,能够这样保留传统的小镇也不多见。近几年小镇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热爱绘画的文人墨客。

坑镇,作为“东方红”故乡的特色小镇,交通便利,榆吴公路穿街而过,豪华客车流水通行,沿途可以经过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区,即佳县白云山,它集人文景观、黄河峡谷、横岭等自然景观为一体,吸引了众多游客。同时还有黄河奇景香炉寺、宋代石窟云岩寺、“东方红”故乡——李有源故居等,这些实体资源都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变化,验证了陕北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个文物旅游、写生采风的好地方。

同时,来源:( ) - 东方红写生基地简介_东方红写生_新东方红写生基地采用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食宿一体化。设有餐厅、卧室、展厅以及活动室。不仅会让你享受到原生态的农家美食,还会让你住得温馨、舒心和放心。目前,我基地已被定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榆林学院艺术系、包头师范学院、《中国艺术》杂志写生基地。

坑镇,凭借它独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给很多来此写生的名人墨客构成了强烈的审美意境,勾画出了不一样的艺术人生!

榆林学院

(代码:11395) 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市,是一所陕西省直属综合性公办本科院校,学院现设有14个院系,28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2007年我校面向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计划录取本、专科生共3000名。

主管部门:陕西省教育厅

学校地址:榆林市西沙文化路北段

邮政编码:719000

联系电话:、3895477

传 真:

学校网址:

中国唯一一所建立在沙漠上的大学一一榆林学院榆林学院坐落在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的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榆林学院。经过50多年的努力,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有层次、有规模、有特色、环境优美、人才荟萃、设施先进的现代化高校。学院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校舍面积45.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62万元。校内各项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图书馆采用先进的图书管理集成系统,管理科学高效。有藏书94.4万册,电子图书110万册,国内外各类期刊1500余种。设有248座的电子阅览室和教学科研用计算机1958多台,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和连接国际互连网的千兆校园网为全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与发展平台。建有4个校级实验中心18个院系级综合实验室。《榆林学院学报》、《榆林学院院报》外公开发行。校园芳草如茵,小桥流水,环境优美。春夏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秋冬则风清沙白,青松长翠,是求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校始终以服务地方为导向,坚持人才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办学,内涵发展,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日益提升。学校现占地64万平方米(960亩),校舍建筑面积45.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246万元,图书104.6万册,电子图书9011GB。现有化学与化工学院、能源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等15个院系(部),42个本科专业(其中以能源化工类为主的工科本科专业达13个,在校生比重超过45%),19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3130人,其中本科生10437人。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油气储运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旅游管理),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教改项目11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学校主要面向陕西省招生,生源地已覆盖河南、河北、甘肃、湖北、吉林、四川、重庆、江西、内蒙、宁夏、山西等20多个省区。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共有11922人,成教生近2000人,留学生8名。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地企业、政府机关、农林行业、基层中学及其它事业单位。2007年榆林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陕西省省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师资力量学校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856人,专任教师679人,正高职称64人,副高职称143人,硕士以上学历396人,其中博士76人。有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省级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硕士生导师13人,榆林市拔尖人才7人。特别是升本以来,院党委、行政多次专题研究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并于2004年、2005年、2008年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榆林学院高职称高学历教师考核暂行办法》、《榆林学院关于教职工外出学习的管理规定 》、《榆林学院教师资格认定与管理办法》、《榆林学院新进青年教师培训办法》等相关政策和制度,从培养、引进、住房、津贴、科研启动费、配偶工作调动、子女入学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待遇,改善其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学院坚持“关心、信任、使用”并举的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原则,充分发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作用。由于政策到位,我院培养并稳定了一批博士,学院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院系设置能源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管理学院政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中文系建筑工程系数学与应用数学系外语系艺术学院体育系思政部教科部继续教育学院与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学生培养学院致力于教学改革,重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初步构建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框架。学院在全省高校公共课统考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大多数已成为各自行业的骨干,其中考取博士、硕士研究生者达二百多名。本科生考研通过率近3年连续保持在14%以上。专科生专升本成绩尤为突出,录取率一直在25%左右,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校风校训校 训:励志笃学 惟实尚能教 风:严谨治学 为人师表学 风:勤学善思 知行合一学院精神:艰苦奋斗 自信自强开放包容 敬业奉献科研工作学院依托榆林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生态环境模范区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1996-2009年,学院共出版专著、教材80多部,公开发表论文2800余篇。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完成厅级以上科研项目90多项,获国家专利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项,已建有8个研究所,3个研究实验中心。

以下内容来自吧友:我是榆林学院的,说句公道话,愿意听的可以听一下,不愿听的,可以直接跳过。首先,榆林学院确实是落后的,无论是师资还是科研。但我不觉得国内有哪些刚升上二本的学校科研能力就很强。国内的论文,90%都是学术垃圾。连XX院士都是抄袭国外专利的情况下,谈国内一所刚进入二本的院校的科研,不是很搞笑么??至于师资的落后,这是没办法的,西部本来就比东部要落后,而陕西又比西部绝大多数省要落后,榆林又比关中落后,所以,榆林学院的落后是多年来的历史问题。不过,可以看到的是,这几年,榆林学院的师资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博士数量增加很多,楼主说只有6位,是过时的资料吧,榆林学院目前博士至少有十几位。至于说教授只有23人,写错了吧???国内随便拉一所学校出来,有23个教授???还有说院士的问题的,有院士就证明这个学校好么??只能说你什么都不懂。很多院士只是在这个学校挂个名而已。实际上,院士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要么出国交流,要么就在国内各大高校走穴。真正留在学校的时间很少。能指导该校科研的时间更少。。。盲目的崇拜院士,只是证明,你和院士压根就没有近距离接触过。。。而且,很多时候,不是院士一个人在搞科研,搞科研,需要一个科研团队的,一个二本院校,能组织起一个牛X的科研团队么?如果没有,那院士就只能是摆设。退一步讲,就算XX系有院士,要知道,院士是不会给本科生上课的,就算是硕士,也很难接触院士,一所二本院校,拥有一两个院士,除了证明这个院校能出大价钱聘个院士过来,并不能证明这个学校的科研有多强,或者综合实力有多少强。。。要证明综合实力强的,可以看看该校的国家级实验室有多少个?有几个国家级学科?可以比拼一下科研经费,有没有科技示范园区,有没有博士点,有没有博士后流动站?该校取得过什么成绩???这些指标,对一所二本院校,无疑太高了。。。二本院校,比起211来,确实不是一般的差的远。。。。。。不过,二本院校,本来就是靠教学的,不是靠科研的。如果说教学,我觉得榆林学院的好教师还是不少的。无可否认,榆林学院部分教师的素质不高,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声誉,但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很认真的。而且,我觉得不少教师的讲课也很精彩。有些老教师方言比较重,部分远道而来的学生听不懂。但应该看到,现在绝大部分的年轻教师,他们的普通话都是不错的。学校的教学质量整体还是不错的,考研率也逐年上升,今年,榆林学院数学系的考研率在30%以上。对一所处于西部落后地区的二本院校,算是不错的成绩了。学校的整体学风不是太好,二本院校,招生分数低,好学生少,再加上进入大学后普遍压力减轻,所以难免对学风有所影响。但目前,不光是二本院校,就连一本院校,因为沉迷游戏而退学的学生也早已不在少数了。关键是,每个入校的学生,都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为前途迷茫,相信努力了,就会有成绩。不要被周围的不良风气所影响,专心求学,就会有收获。就业的问题,相比陕西的同类院校(渭南师范之类),比这些学校的要稍好一些

十五届英语教师论文发表

四川省第十一届教师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姓名 获奖项目 颁奖单位 获奖时间王颖 论文《以一种主动,愉快的方式学习——初步探索实践小学国际理解英语课校本课程教学》获四川省第十一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 四川省教育厅 2010.9王威威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获四川省第十一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 四川省教育厅 2010.9方文杰 论文《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以一种发现式学习的方式》获二等奖 四川省教育厅 2010.9夏英 论文《播下幸福的种子》获获四川省第十一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 四川省教育厅 2010.9李红 论文《让上课成为对话》获获四川省第十一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三等奖 四川省教育厅 2010.9李琦敏 论文《雅园雅生》获四川省第十一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三等奖 四川省教育厅 2010.9颜诗琴 论文《浅谈故事教学,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兴趣》获四川省第十一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三等奖 四川省教育厅 2010.9奉小刚 论文《效应式地习惯培养之有感》获四川省第十一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三等奖 四川省教育厅 2010.9张小涛 论文《心理辅导校本课<选择>教学目标设定反思》获四川省第十一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三等奖 四川省教育厅 2010.9

小学教师发表论文的要求没有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要求那么高,一般的要求就是CN期刊,教育类论文,个别的要求是学科期刊,比如教语文的老师,必须发语文方面的期刊,这个应该是少数,一般来说,属于偏教育类的期刊就可以了。但是有一点,作者发表论文的时候,必须留意,所发表论文的期刊,一定要是万方数据库或者知网收录的,至少是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期刊

教师出书对评职称也许有用,也许没用。因为,教师评职称没规定一定要出书。况且,评职称的论文,通常要求与岗位学科相关。假如与实际岗位不相关的出书,职改办职称科是不会认可的。因此,教师评职称的论文发表单位,最好向职改办职称科咨询清楚,不要盲目单位发表,否则会走弯路——白发表。

第五届中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由于我几年是教三年级,他们是刚刚接触英语,所以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英语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讲;认真模仿,并养成整洁规范的书写习惯。无论板书还是作业、试卷的批改,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充当楷模。…… 更多 论文请见: ,中学论文发表快速发表的好去处,教育界杂志社,长期推荐发表各种学术论文!职称论文!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希望能帮到你!

教创新网”专门的证书查询通道查询即可。另外还可以给网站上面的邮箱投稿,也能获得证书的信息。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获奖证书分三种:一是荣誉证书,比如教育学会系统先进个人,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供参考;二是论文获奖证书,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承认的,和教育部门的论文获奖证书一样;三是课题证书,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承认,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研课题一样有用。扩展资料:中国教育学会的相关要求规定:1、中国教育学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尊重教育规律,组织全国有志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2、中国教育学会会徽图案为圆形徽章,由学会英文缩写CSE演化的图形组成;徽标以蓝色为主色调,辅以白色。演化的图形为“打开的书册、充满生机的萌芽”。3、中国教育学会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学术活动,研究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获奖证书属什么级别?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获奖证书百属国家级证书,教育部门承认。1、中国教育学会(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缩写为CSE)成立于度1979年4月12日,是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由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问的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2、中国教育答学会是版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所以其获奖证书在教师评职等活动中不予以承认。3、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今年发布的《关于新加坡私立教权育机构认证范围的公告》,越来越多新加坡私立教育机构颁发的文凭证书将获得中国教育部的认证。

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利用家校协同方式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1对象与 方法

1.1调查对象:选择我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先进(标兵)单位复评检查的中小学校,学校分别是高(职)中10所,初中9所,小学7所,共26所。其中1所高中,市区学校11所,农村学校15所。每所调查学校随机抽取师生6名作为访谈被试,被试来源与分配情况是小学4~6年级,每个年级师生各2名;初、高中每个年级师生各2名。师生各156名,男女比例为1∶1。1.2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编制了《侨乡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咨询、宣传与普及与教研等。其中机构建设包括功能室与相关制度建设;教学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 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团体辅导等;宣传与普及包括讲座、板报、校园广播栏目及社团活动等;咨询包括功能室开放、专(兼)职教师值班状况和咨询记录;教研包括学生心理测试与档案建立、课题研究和教育论文发表等。问卷经过相关专家评定、修改后,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信度,能真实反映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状况。访谈法,制定了师生对心理咨询辅导行为和态度的访谈提纲,随机抽取所检查学校部分师生,在指定地点进行访谈。1.3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正式调查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的工作人员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先进单位复评检查中进行,研究人员对被检查学校根据实际状况认真填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然后由研究人员在检查中核对和评定,保证所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最后统一收回调查问卷。抽样访谈是根据事先拟好访谈提纲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研究人员作好信息收集记录。调查研究分3组,时间2d,最后获得有效问卷26份,抽样师生共156名。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状况:所抽样的26所中小学中,100%都建立了组织领导,58%建立了功能场室机构,42%有专业和开展教学工作,50%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服务,81%开展宣传及普及工作,58%组织开展教研工作,31%总体工作开展较好。2.2侨乡中小学师生对心理咨询辅导的行为与态度:中小学生抽样中,84.6%认为进行心理咨询是有意义和必要的;26.9%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43.5%认为有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28.8%不敢去心理咨询;23.1%怕别人嘲笑;8.3%担心患有神经病。教师抽样中,90.4%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意义有必要;43.6%兼职心理咨询辅导;46.2%认为自己不会咨询辅导;75.0%认为忙,没有功夫;12.8%认为不是自己分内的事;5.1%认为自己都需要咨询辅导。2.3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差异比较:在抽样的26所学校中,城区82%建立了功能场室,9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91%定期开放功能室,100%有咨询记录,82%安排教师值班,82%建立了心理档案,91%开展了课题研究和相关论文撰写,有73%有专业教师。而乡村地区以上指标分别是40%、33%、20%、53%、33%、47%、53%和20%,两区域χ2值分别是4.547、13.095、13.595、8.474、9.758、6.205、5.488和7.867(P<0.05),城区学校功能室、社团活动、咨询工作、研究工作和专业教师5个方面显著高于乡村学校。其他指标,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学段学校在功能室建设、计划与总结、开展讲座、定期开放功能室、咨询记录、教师值班、心理测试与档案、课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和专业教师配备等方面的百分比,小学分别是28.5%、42.9%、28.6%、14.3%、42.9%、14.3%、14.3%、14.3%、42.9%和0,初中分别是55.6%、66.7%、44.4%、44.4%、44.4%、55.6%、44.4%、55.6%、66.7%和44.4%,高中分别是80.0%、90.0%、100.0%、80.0%、100.0%、80.0%、90.0%、90.0%、90.0%和70.0%。以上指标χ2值分别是4.487、5.338、10.575、7.283、8.607、7.171、9.988、9.697、6.872和11.250(P<0.05)。功能室建设、计划与总结、开展讲座、定期开放功能室、咨询记录、教师值班、心理测试与档案、课题研究、教育论文和专业教师等方面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抽样学生中认为心理咨询辅导有意义有必要、去心理咨询怕自己真的有神经病态度上城区87.9%和4.8%,乡村82.2%和12.1%,χ2值分别为0.935和2.149,城乡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敢去咨询、怕别人笑和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这3点行为和态度上,城区15.2%、10.7%和27.2%,乡村39.2%、32.2%和53.3%,χ2值分别是10.453、10.023、8.213(P<0.05),乡村显著高于城区。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的城区48.5%,乡村11.1%,χ2值为27.033,P<0.05,城区高于乡村。在不同学段上,认为心理咨询有意义有必要、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和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的行为态度上,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学;不敢去咨询,初中高于小学,小学高于高中;怕自己有神经病,小学、初中和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怕别人嘲笑的态度,初中高于高中,高中高于小学。

3讨论

3.1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和常规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上述调查结果显示,所抽样学校均建立起了以校长或德育副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近年在创建教育强市、文明城市工作的推动下,一半以上的学校建立起了比较标准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室,配备了专业教师。有一部分学校摸索出自己的特色和路子,建立起较规范、系统的教育模式。从2010年以来,开平市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A、B、C证的培训力度,到目前为止,持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A证8名,B证185名,C证5700名,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2所,地市级示范学校5所,县市级示范学校12所[2]。成立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示范课、教研论文评比、宣传与普及等工作得到了快速推进。侨乡中小学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抽样师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是有意义和必要的,相当一部分学生(26.9%)接受过心理咨询服务,不敢去咨询和对心理咨询服务有偏见或误解的认识比例较低。相当一部分教师(43.6%)兼职心理咨询辅导工作。观念、行为和态度积极的变化,主要原因是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各种矛盾交错反映在师生身上,使其成长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迷惘和困扰,师生主、客观上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增加,而且还与教育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人类精神疾病认识和精神生活质量关注提高有关。3.2城乡和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有差距: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在城乡间,小学、初中和高中间存在一定差距。上述结果显示,城区学校在功能室、社团活动、咨询工作、研究工作等常规工作和专业教师配备显著比乡村学校好。乡村部分学校建立了功能室,从规模和数量上都比不上城区,有些工作还不规范。城乡间这种差异,主要还是因为城乡间教育发展不均衡所致。上述结果还显示功能室建设、常规工作及师资配备高中比初中好,初中比小学好,这差距主要可能是与本地区教育不发达,教育关注的重心在初、高中有关。3.3城乡和各学段间学生对心理咨询辅导的行为、态度有差异:城乡间、各学段间学生在心理咨询辅导行为与态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上述结果显示,不敢去咨询、怕别人嘲笑和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这3点行为和态度上,乡村学生比城区比例高。城区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的学生比例高于乡村,归根结底是教育发展不平衡所致,专业教师主要集中在城区条件较好的学校,乡村学校较少,特别是偏远的学校更缺少。认为心理咨询有意义有必要、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和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的行为态度上,高中比例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学;不敢去咨询,初中比例高于小学,小学高于高中;怕别人嘲笑的比例初中高于高中,高中高于小学。原因首先是小学、初中专业教师少,宣传、普及不够,其次是不规范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可能还与学生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和对心理咨询偏见和误解有关。结论与建议:①主要结论: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和常规工作近年得到了较快发展。中小学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城乡和各学段间发展不均衡。专业教师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教育行政部门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领导和教师观念滞后,特别是仅有的专业心理教师没能专职教学,功能室没有正常开放。浪费了教学资源,同时打击了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严重抑制了本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②建议:建议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转变观念,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师生成长服务的一项基本教育内容;落实国家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要求;增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为骨干,以省、市示范学校为龙头,带动并促进本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品质,特色发展。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是至为重要的环节,以课堂为主 渠道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精心呵护,避开心理受到伤害,从多角度把握学生心理,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环境;学生心理;沟通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进步的阶梯。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了,但是嫉妒、依赖、压力等等,这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心理反映,往往是不易觉察的,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常常就出现:厌学贪玩,好斗生非;不讲诚信,说谎作假;好逸恶劳,浪费无度;不爱公物,是非不分;心胸狭窄,不够谦让等现象。究其根本,主要在于心理教育功能的确实。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灵健康成长

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疏导学生心理必须有一个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学校环境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令学生身心愉悦、陶冶学生的情操首先要有一个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一角放几盆花草,让学生赶到舒心怡神;教室的环境布置要注意色彩与内容的相互搭配;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学生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提高。老师要精心组织这样的学习合作小组,在课外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学习情况,采取差异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组成互助小组,每个人可以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包括学习、生活、兴趣、心理、情感等,让大家共同讨论,提出自己的解释。另外,建立优生和后进生“一帮一”的学习组织活动,老师鼓励督促,推动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

(二)拥有和谐乐观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培养孩子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品质兴趣的重要的场所。人是大自然中唯一懂得暗示的动物,孩子又最善于仿效,所以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暗示的意义具有强大的干扰力。不良和错误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有些父母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兴趣、 爱好 一概不知,对孩子的优良表现从来不闻不问,但对待孩子的错误,却非常在意,殴打起孩子毫不含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对学习兴趣不高,并经常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所以,学校要通过开办家长会、建立 家庭教育 研究会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让家长明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方面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全面、长效的过程,效力有时候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大多数家长都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普遍思想开拓,接受信息快捷,他们更善于学习现代教育的理念,只要学校引导,教师引导,家长一般都会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家长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呵护学生的心灵成长:要让家长树立一个教育信念:呵护孩子的心灵,培育孩子心灵的成长比读书考试更重要。老师要主动积极的联系家长,相互密切配合,做好训诫与勉励双管齐下的教育,不能学生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在家里又受到家长变本加厉的批评,伤害孩子的心灵,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老师批评后,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化解心理的忧虑,分析老师批评的原因,鼓励孩子改正错误缺点,乐观面对老师的批评,让他们觉得家庭是温暖的,父母的怀抱是温馨的。老师和家长要把握好批评与鼓励宽容的尺度,不能过分严厉,也不能过分宽容。健康阳光乐观的性格不可能在训斥与溺爱中形成,适度的批评和表扬比严厉的处罚或物质的奖励更能有效促成孩子优良品性的形成,表扬孩子与约束批评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批评与鼓励并行是奠定孩子愉悦人生的基础。

2.家长必须认真倾听孩子的诉求:家长要以平等和关爱的姿态和孩子对话,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要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诉求的机会,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疏导。特别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更应该和孩子多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说话,说错了也不要紧。家长不能以任何理由忽略孩子的存在,更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和孩子感情、思想的交流,尤其父亲必须要有耐心和爱心,和孩子一起游乐,一起学习,一起散步锻炼,关心他们的关注的问题,及时引导他们的情感和认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正确引导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人都是社会的个体,在引导孩子接近自然陶冶淳朴性情,关爱自然生态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服务意识与合作协作的意识,比如夏令营,比如社区公益活动,比如校与校之间的联谊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等,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培养孩子的健康完善的人格。

二、老师要注意自己的楷模形象?

小学生最善于模仿,善于崇拜,在他们心灵中教师的形象是伟大的,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慈爱、知识、公信、道德的代言人,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是社会的最高标准,是他们仿效学习的楷模。小学生会在某些行为发生的第一时间被“洗脑”。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要亲切、自然,可以批评,但不能辱骂;行为要热情大方,经常关爱帮助学生,不体罚学生,为学生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一)对待学生要真诚平等

一切伤害莫过于心灵伤害,尤其老师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巨大。一旦学生的心理上经常受到老师或同学的伤害,他们就容易走向极端,会变得冷漠孤僻偏执,处理关系容易冲动,偏离理性轨道,容易产生攻击性、报复性、破坏性等,以此发泄心理受到伤害的不满。为了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要以平等真诚的姿态对待学生的失误,尽量减少对学生心理的伤害。遇到问题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深思,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仔细观察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寻找与学生沟通的话题,在沟通中寻找学生发展的基石。

(二)让嫉妒心理远离学生

对学生来说,嫉妒心理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影响学习。同班同学之间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嫉妒引起的。例如:别人的分数高了,就说提前知道答案,或者老师提前辅导过等,这就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大家都想躲开他,不愿与他交往,逐渐被孤立。又如因嫉妒他人成绩而“打小 报告 ”,散布谣言,从而给自己造成不良的影响,导致人际关系氛围不好,于是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在班上打架斗殴,沦落为问题生等。因此,教师要及时适时地帮助他们。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机会,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定位。教育学生要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开创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转移学生的嫉妒心理。小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出现学习差距引起的,如果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差距产生原因,发掘弥补差距的动力,把嫉妒心理转化为积极努力的精神,每个阶段给自己确定一个奋斗目标,不断奋进,随着学习进步,嫉妒心理也会慢慢弱化,逐渐消失。

(三)多角度引导学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为人师者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能够从多方面去把握学生,从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对“管不了的学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解决。

1.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批评容易使人产生人格、自尊受到损害的自觉心理,为了获取人格的尊重,人们常常会采取对抗的方式反对处罚批评。小学阶段的学生发展成捣乱生,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老师过度处罚批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造成的。所以,老师对待“管不了的学生”应该首先要从尊重他们人格的角度入手,发现其优点和长处,创造适宜其展示自我优点的平台,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对他寄予的厚望,体会成功的幸福,促进其进步。

2.采取多元的教育方式。对于上课学习不投入,爱做小动作甚至打架爆粗的学生,教师一味采取批评的方式有时候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但如果面对学生不同的问题教育的方式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师生都会失去耐心和信心。老师不妨根据他的情况,找出深层原因,分析原因,从尊重关心的角度,从帮助寻找学习策略的角度入手,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不断的给予正面的激励,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促使他提高学习热情,树立自信,让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慢慢树立自己是个成功者的意识,这样慢慢会步入学习的正轨。

3.要学会保护学生隐私。创设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心理测试、治疗的环境和氛围,运用合理而巧妙的“保密方法”,要对测试的真实、可信度提供保障。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性,让学生毫无顾虑地说出自己的心声,及时做好__。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老师要正确认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当今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应努力对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创设更好的校园、班级、家庭等外在环境,合理运用教材内容、和谐师生关系,重视精神环境的建设。大数据时代的基层教育,对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时,应尽量做到家校结合、师生结合、家长和老师结合,巧妙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进行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心理健康干预,寻求最适合学生个体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尽可能减少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今后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许会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这有待教育专家和基层教师进一步学习研究。基层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梳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阳光的发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3. 浅谈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4. 浅谈如何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论文

6. 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论文

绝对人的,我今天也收到同类的通知,是中国教育要工作者协会寄来的,我去年在另一个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今天收到中国教育要工作者协会寄来的通知,说我的论文荣获“第五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拟选编入《新中国教育60年》一书。发给我证书,奖杯和《新中国教育60年》一书,不过要交80 280 不等的钱,当然交钱不同获得的东西也有多有少。 然后我问了我一个资深的编辑朋友,他说:人的,直接扔垃圾堆里就是了。他说他以前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后经常收到这样的东西。 朋友,相信我吧,不错的。省几个工资钱吧,相信你的工资也不高。不要花钱买教训了

  • 索引序列
  • 榆林学院第十五届论文发表
  • 榆林学院发表论文
  • 榆林学院期刊投稿
  • 十五届英语教师论文发表
  • 第五届中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