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1974年7月生,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她入伍以来,荣立三等功一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在救治“非典”患者中,连续奋战6天。被病毒感染后,她还表示,如有新的治疗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试验,愿以她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享年28岁。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年仅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 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李晓红曾说过的话: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
李晓红(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晓红,男,汉族,1959年6月生,重庆合川人,198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重庆大学采矿系矿山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博士,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现任武汉大学校长。原重庆大学校长,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等职务。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人物经历 1978年考入重庆大学采矿系,1993年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9年至199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并做研究助理。 1996年3月至8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做访问学者。 2010年12月担任武汉大学校长。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成就 李晓红自1982年以来,长期致力于水射流技术及其在煤矿安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是我国矿业工程领域学科带头人之一,针对我国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这一重大安全问题,提出了超前防治灾害与煤层气开采利用一体化的学术思想,发明了一种能产生脉冲应力波和声震波的气、固、液多相振荡射流,创新性地研发出多相振荡射流在煤层中网格化造缝增强透气性和强化瓦斯解吸技术,自主开发出超前治理煤矿瓦斯灾害成套装备,已在重庆、四川、贵州、山西、河南、安徽等近50座煤矿推广应用,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果已被财政部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全国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发明一等奖4项(均排名第一),国际性学术奖励2项,获发明专利4项,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170余篇。曾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
医近18年的刘晓红,以默默的努力和勤奋描绘出瑰丽的人生。1991年从山西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太原市人民医院;1993年调入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1999年获山西医科大学心血管专业硕士学位,侧重于心律失常学和介入性心脏病学的临床实践和研究;2002年被山西省人民医院作为人才引进至该院心内科;2004年晋升副主任医师;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被山西医科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2006年3月被任命为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2008年被中华医学会山西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吸收为青年委员;今年,又入选山西省新世纪科学带头人“333”人才工程,并荣获山西五一劳动奖章。 笃学勤奋成专家 自工作以来,刘晓红一直从事心血管临床一线工作,她克服女性的性别弱势,勤奋钻研,精益求精,很快成为山西省心脏介入性治疗领域屈指可数的青年女性专家。山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电生理实验室是全省第一个临床心电生理实验室。在这里,刘晓红师承全省著名心脏病专家来春林教授,协助完成了我省第一例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手术。这标志着我省在心动过速性心脏病的治疗手段上,由过去药物控制的传统常规疗法走向现代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至今,她已独立完成或协助完成1000余例对不同类型的心动过速患者根治术。而在此之前,此类患者必须去北京等地手术。同时,对心脏病方面的国内、国际先进医疗技术进行了多方位的积极探索,成功地进行了各种心脏起搏器置入术、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和冠心病的PTCA及支架术等多种高维手术,完成了冠心病的介入性诊治术和不同类型缓慢心律失常的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500余例。作为目前山西省能完成射频消融根治术、不同类型心脏起博器植入术和冠心病的介入诊治术的唯一一位女性医生,刘晓红的精湛医术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同行的认可。 刘晓红刻苦攻关,勇于创新,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1年前参与完成的省科技攻关课题《心室晚电位预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价值》和《射频消融术根治顽固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应用》,分别达到了国内先进和领先水平,填补了三项省内空白。其中后者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近3年主持和参与了5项课题的研究,其中《心肌梗死后大鼠钾通道kv9.X基因表达变化及药物干预机制的研究》、《四氢巴马汀抑制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和电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均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另有两项课题《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与血小板四项指标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64层CT检测冠脉斑块及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获山西省科技攻关立项,《冠心病患者阿司皮林抵抗的相关因素及其抵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策略的探讨》、《高血压房颤患者左心结构改变与炎症的关系》均获山西省人民医院科研立项。 近年来,刘晓红共撰写了30多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业论文,均发表在中华系列或国家核心期刊上。参与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专科升本科教材《内科学》心血管部分的编写,她是最年轻的编者,该教材获2007年全国优秀教材奖。与北京专家合译的《心脏瓣膜病诊断治疗指南》于2007年出版发行。她还先后到美国和法国进行学术交流,2003年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山西基地”评为专家委员。 心中牵挂是病人 在刘晓红的日历里从没有休息日,她心里总是牵挂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这不能有任何折扣。”她还说,病人不分高低贵贱,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不论病人的家庭怎样、背景如何、有钱无钱,她总是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许多病人感动地说:“刘大夫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医生,她不仅医术高,而且对病人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真是难得呀!” 2004年的一天夜里,刘晓红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一位来自朔州的心肌梗死患者被送进急诊室,患者心脏停跳,血压测不到,神志丧失,不断抽搐。刘晓红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急诊室,利用娴熟的技术在几分钟之内即给患者实施了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病人心跳很快恢复,随后患者的血压和意识得到恢复。然后,刘晓红守在急诊室,直到第二天清晨患者病情相对平稳后,刘晓红护送患者安全转入心内科。一周之后,她为患者做了冠脉造影,并对症植入了两枚支架。重获新生的患者出院时热泪盈眶,紧握刘晓红的双手哽咽地说:“你真是人民的好医生。” 2005年11月,一名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剧烈胸痛伴大汗淋漓,血压不稳,生命垂危。刘晓红经初步观察后,当机立断,认为最佳治疗方案是进行急诊冠脉PCI术,并立即与来春林主任一同组织医护人员实施手术。经查患者左冠前降支完全堵塞,通过冠脉PTCA和支架植入术,患者病变血管的血流完全恢复,疼痛明显缓解,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2008年四川地震灾区患者住入山西省人民医院,刘晓红是第一批进入灾区病房的医生。经仔细观察,刘晓红发现其中一名中年女性患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率只有30余次,必须植入心脏起搏器。刘晓红立即联系起搏器厂家,建议厂家做爱心捐赠。经多方联系,此善举终于得到响应,价值近5万余元的起搏器经山西省红十字会终于转到省人民医院,让病人的心脏重新正常跳动起来。 以身作则传帮带 多年来,无论是科研、教学、还是临床医疗工作,刘晓红都坚持战斗在第一线,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身作则。担任科室副主任的刘晓红认为,自己不仅应是本岗位的工作能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良好的形象,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协助科主任做好科室管理工作。同时,要团结调动身边的同志共同前进,建立一支完备合理的梯队。她要求科室人员“学习上要有自主性,工作上要有创造性,对病人要有责任性”。她分管科研教学工作,坚持每周确定一个专题讲座,亲自讲课,协助科主任带领全体医护人员,紧紧围绕心血管介入疗法这一前沿性工作,不断进行科研创新和技术创新,特别是开展了PCI和其他介入项目,如心衰患者的三腔起搏器治疗以及抗房颤的起搏治疗等技术。在工作非常繁重的情况下,刘晓红坚持自身学习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课程。她还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帮助医护人员选择发展方向,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同时,她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告诫身边的同志,要守住医生的道德低线,坚持不做对不起职责和良心的事。在她和科主任的带动和影响下,心内科形成了学术造诣好、业务能力强、吃苦肯干、团结向上的群体氛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刘晓红连续数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三星级医生。2003年被山西省卫生厅授予抗击非典三等功,2008年被农工民主党山西省委评为优秀党员。 追问: 我问的是:刘晓红在抗击 非典 中的英雄事迹,她是怎么做的?我只需要这个资料,不需要其他的。 回答: 李晓红 生前系 武警北京总队医院 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 非典型肺炎 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 以身殉职 ,年仅29岁。 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年仅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 非典 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 中央组织部 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李晓红曾说过的话: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 2003年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决定:追授邓练贤、 叶欣 、梁世奎、 陈洪 光、李晓红"白求恩奖章" 。决定号召全国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和 武警部队 官兵向包括李晓红在内的5位同志学习。学习他们认真实践" 三个代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学习他们视病人为亲人,对人民极端负责,满腔热忱、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 这些怎么样,是否满意
1、邢廷炎,吕建军,吴亮,城市环境模糊预测与综合评价信息系统[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2、吕建军, 张巧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信息系统科研工作新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97年03期;3、刘云忠,吕建军,发挥学术交流的作用促进基础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J],地球科学进展,1994年第05期;4、 吕建军,林伟华,刘福江,功能可配制的GIS服务引擎[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35(3);5、陶留锋, 吕建军,马兵侠,移动GPS数据预处理在巡检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0年01期;6、吕建军,利用GIS技术管理城市供水管线系统[N],科技日报,2001年;7、吕建军,李青山,MAPGIS的产业化发展[J],地理信息世界,2004年03期;8、吕建军,张巧玲,刘云忠,基础研究成果作用的评估[J],地球科学进展,1994年05期;9、吴信才,刘福江,吕建军,林伟华,罗显刚,黄颖,扈震,周林,标准一致性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P].CN201010234984.1;10、曾澜,曹彦荣,何建邦,李莉,杜道生,祁国燕,苏山舞,李浩川,李超岭,李景朝,刘修国,吕建军,刘福江,余国宏,马立广,王占宏,李军, 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GB/T 25529-2010;11、陶留锋,吕建军,刘福江,嵌入式GIS供水管网数据更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北京测绘,2010年01期;12、刘晓慧,曾文,吕建军,胡芸珊,基于MAPGIS的武汉市统计GIS设计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年09期;13、吕建军,GIS在环保管理中的应用[N],科技日报,2002年;14、吕建军,邵敏,胡芸珊,基于ArcObjects和Vega的综合仿真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8年第30卷第3期;15、吕建军,王玲,基于MAPGIS平台的航道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年第26卷第5期 ;16、吕建军,刘永,MAPGIS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化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年第16卷第2期;17、吕建军,基于MAPGIS的疾病疫情监控系统 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4;18、张忠贵,吕建军,市政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研究[J],城市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107-114;19、吕建军,GPS车辆自动导航监控系统[N],科技日报,2002年;20、陶留锋, 邢廷炎, 吕建军, 基于BlazeDS推技术的即时协同标绘系统[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9月;
(2002-2012年)[1] 韩晓阳,王乃栋,于亚伟,张丽霞.茶园一株异养硝化-好氧脱氮菌的鉴定及特性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6):1495-1501[2] 孙庆娜,张丽霞,王小会,王乃栋,韩晓阳,徐雪.山东工夫红茶适宜加工品种的筛选[J].中国茶叶加工,2012,(3):14-17[3] 孙庆娜,张丽霞,王小会,向勤锃,黄晓琴。烘焙提香时间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J].中国茶叶加工,2012,(2):20-22,27[4] 张丽霞,曹德航.泰安茶产业的发展战略[J].落叶果树,2012,(2):33-35[5] 王乃栋,张丽霞,黄晓琴,韩晓阳,李智.茶树PPO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茶叶科学,2012,32(3):269-275[6] 吕小营,欧阳石光,张丽霞,黄晓琴,向勤锃.新建茶园不同间作及覆盖遮荫效应比较研究—种植模式Ⅰ:茶行东西走向[J].山东农业科学,2012,(5):33-36[7] 吕小营,欧阳石光,张丽霞,向勤锃,黄晓琴.新建茶园不同间作及覆盖遮荫效应比较研究—种植模式Ⅱ:茶行南北走向[J].山东农业科学,2012,(6):44-47[8] 李巍巍,刘玉,张丽霞,杨超.泰山茶园蜘蛛种类调查及优势种动态分析[J].茶叶科学,2012,32(4):341-346[9] 李巍巍,朱璧然,刘玉,张丽霞.山东省蜘蛛新纪录及其地理分布[J].茶叶科学技术,2011,(4):40-41[10] 刘腾飞,张丽霞,宋鲁彬,姚元涛,田丽丽.控释肥在茶树上的应用前景[J].福建茶叶,2011,(4):33-35[11] 于亚伟,黄晓琴,王乃栋,韩晓阳,张丽霞*.山东泰安茶园土壤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分离鉴定[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11,4(19):1749-1754.[12] 吕小营,欧阳石光,张丽霞.山东新建茶园间作花生和春玉米的效应比较[J].山东农业科学,2011,(8):29-32[13] 刘洋,张丽霞,向勤锃,刘腾飞,侯剑.山东茶树品种引进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编号:201106-29[14] 于亚伟,张丽霞*,韩晓阳.尿素不同配施处理对棕壤茶园土壤尿素转化及硝化作用影响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5):1278-1282[15] 李丰,张丽霞,王乃栋,刘洋.茶树枝梢空中压条后不定根发育过程的初步研究[J].茶叶科学,2011,31(5):379-385[16] 李丰,张丽霞*,茶树空中压条不定根原基发育影响因子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9):41-44[17] 孔海云,张丽霞.低温与光照对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茶叶,2011,37(2):75-78[18] 刘腾飞,张丽霞,张民,韩晓阳,彭正云,江崇焕.控释肥对茶园土壤养分及茶叶产量和品质成分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3):54-60,64[19] 刘腾飞,张丽霞,韩晓阳.茶树专用控释肥在幼龄茶园的肥效研究山东农业科学[J].山东农业科学,2011,(1):47-52,72[20] 王乃栋,张丽霞,向勤锃,李巍巍.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J].茶叶科学,2011,31(1):33-39[21] 朱雯,刘玉,张丽霞,杨超,李巍巍.山东茶园天敌资源调查[J].茶叶科学技术,2011,(1):12-17[22] 韩晓阳,刘晓慧,刘腾飞,王日为,张丽霞.茶籽萌发过程中养分吸收特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10):66-70[23] 朱雯,刘玉,张丽霞,杨超.山东茶园害虫资源调查[J].茶叶科学技术,2010,(3):30-33[24] 李晓东,向勤锃,高吉刚,张丽霞.不同成熟度茶籽外植体诱导发生体胚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54-58[25] 刘晓慧,张丽霞,王日为,王超.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黄茶香气成分[J].食品科学,2010,31(16):239-243[26] 刘晓慧,王日为,张丽霞,范方媛,韩晓阳,欧阳石光.山东黄茶加工工艺的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0,(2):27-30(通讯作者)[27] 黄晓琴,束怀瑞,刘会香,张丽霞,丁爱云,陈宗懋.山东省茶树冰核细菌的鉴定[J].茶叶科学,2010,30(3):191-194[28] 王跃华,张丽霞,孙其远.钙过量对茶树光合特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2):432-438(通讯作者)[29] 韩晓阳,张丽霞,王日为.茶树育苗基质的筛选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1):36-39(通讯作者)[30] 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31] 米培培,张丽霞.8-羟基喹啉荧光试剂法测定茶叶中铝含量[J].山东农业科学,2009,(4):106-108(通讯作者)[32] 王跃华,张丽霞,郭延奎,向勤锃,黄晓琴.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膜结构及相关生理变化研究[J].茶叶科学,2009,29(4):282-288(通讯作者)[33] 米培培,张丽霞.对-香豆酸、咖啡酸和绿原酸荧光特性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3):365-370(通讯作者)[34] 姚元涛,张丽霞,宋鲁彬,田丽丽.茶树硼素营养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茶叶,2009,(3):10-11;(4):18-20[35] 黄晓琴,束怀瑞,张丽霞,单秋娟,陈宗懋.冰核细菌在山东茶树上的分布规律及消长动态研究[J].茶叶科学,2009,29(4):298-294[36] 姜淑媛,张丽霞.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胞内pH值变化[J].中国茶叶,2009,(1):27-29(通讯作者)[37] 姚元涛,张丽霞,王日为,米培培,汪军.山东棕壤茶区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因的营养诊断[J].茶叶科学,2009,29(2):157-165(通讯作者)[38] 姚元涛,刘谦,张丽霞,王日为.山东棕壤茶园幼龄茶树叶片黄化病因诊断与防治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1):219-224(通讯作者)[39] 张丽霞,向勤锃,李宪利,黄晓琴,郭凤枝,付长锋.适宜山东茶区种植的乌龙茶无性系良种筛选[J].福建茶叶,2008,(2):16-17[40] 姜淑媛,张丽霞,郭延奎.荧光显微分析技术在植物细胞学研究中的应用[J].激光生物学报,2008,17(4):565-568,封三(通讯作者)[41] 姜淑媛,张丽霞,郭延奎,赵友全,贾明,翟衡.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黄绿色自发荧光的显微分析[J].茶叶科学,2008,(2):135-141(通讯作者)[42] 唐道方,刘德华,蒋立文,王树芝,刘黎,向博文,向勤锃,张丽霞.南方红豆杉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08,(2):21-23[43] 王日为,张丽霞.释香过程中茉莉花净油组成与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J],广州化工,2007,(5):49-51[44] 谢思惠,张丽霞,唐艳梅,刘锋,张振兴,陈兴彬,向勤锃.山东茶叶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2007,(3):104-106[45] 黄晓琴,梁艳,张丽霞.奶茶的制作研究[J],饮料工业,2007,10(11):18-21[46] 夏文娟,张丽霞,王日为,史作安,贾明.毛细管电泳同时分析茶黄素类和儿茶素类化合物[J].色谱,2006,24(6):592-596 (通讯作者)[47] 夏文娟,张丽霞,史作安,贾明.毛细管电泳分析茶黄素的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6,26(2):147-153 (通讯作者)[48] 张丽霞,赵淑娟,王桂雪,杨荣光,黎星辉.泰安市茶树种植气候条件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244-248[49] 彭正云,刘德华,肖海军,蒋立文,张丽霞,向勤锃,唐道方.发根农杆菌转化茶树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2):190-194[50] 黄晓琴,张丽霞,杨雪梅.济南茶馆的经营风格调查[J].茶叶,2006,32(1):45-47[51] 张丽霞,郭延奎,黄晓琴,向勤锃,夏文娟,贾明.茶树叶片荧光性绿斑病的初步研究[J].茶叶科学,2005,25(1):75-80[52] 张丽霞,王日为,向勤锃,黄晓琴,刘德华.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细胞中的晶体研究[J].茶叶科学,2005,25(2):126-130[53] ZHANG Lixia, GUO Yanqui, et al. Cellular utrastructure of tea leaves suffering from fluorescent green spot disease.Proceeding of 200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in tea sc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ea industry[54] 夏文娟,张丽霞,黄晓琴,向勤锃.添加硫酸铝对茶园土壤部分化学性质的影响.茶叶通讯,2005,32(3):8-11(通讯作者)[55] 向勤锃,刘德华,张丽霞,彭正云,肖海军.氟铝胁迫下茶树组培小苗的生长及其蛋白质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1):57-59[56] 肖海军,刘德华,彭正云,张丽霞,向勤锃,唐道方.茶树子叶分化的研究[J].福建茶叶,2005,(4):11-13[57] 张丽霞,贾明,夏文娟,向勤锃,黄晓琴.茶多酚绿色荧光特性研究[J].茶叶科学,2004,24(4):288-294[58] 刘德华,彭正云,肖海军,张丽霞,向勤锃,徐仲溪.“刷状芽”茶树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3):290-291[59] 彭正云,刘德华,肖海军,张丽霞.茶树根愈伤组织及发状根诱导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2):138-141[60] 国淑翠,黄晓琴,张丽霞.泉城市民饮茶习惯初步调查[J].中国茶叶加工,2004,(4):45-47[61] 张丽霞,王日为,杨伟丽.做青后续加工过程中乌龙茶头香动态变化规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6):506-508[62] 张丽霞,王日为,李名君,施兆鹏.不同制备方法所得茉莉花香精油的差异性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3(4):399-402[63] 王日为,张丽霞,高吉刚.茶叶中花青素类物质研究展望[J].茶叶科学技术,2002,(4):4-8[64] 黄启为,黎星辉,唐和平,张丽霞,罗军武.湖南特种绿茶的主要化学成分[J].经济林研究,2001,19(3):9-11[65] 张丽霞,曹贞红,谈述高,李常青.银针茶品种适制性研究[J].福建茶叶,2000,(3):23-24,29[66] 黎星辉,罗军武,唐和平,张丽霞,黄意欢.古丈毛尖茶主要生化成分的研究[J].茶叶通讯,2000,(4):7-9[67] 王日为,张丽霞,杨伟丽,周跃斌.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的动态变化规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5(3):194-199[68] 张丽霞,施兆鹏.茉莉花瓣细胞超显微结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5(2):108-111[69] 张丽霞,王日为.茉莉花香气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1999,(2),4-7[70] 张丽霞,张赛苏.君山银针竖立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茶叶通讯,1999,(4):19-22[71] 张丽霞,施兆鹏,刘德华,周小芸.茉莉花解剖结构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4(5):370-374[72] 张丽霞,施兆鹏,王日为,刘德华,黎星辉.茉莉花酯酶同工酶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4(1):18-22[73] 张丽霞,杨伟丽.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1998,(3):19-22[74] 张丽霞.茉莉花茶加工理论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1998,(1):21-23[75] 黎星辉,胡茂丰,刘富知,刘仲华,蔡利娅,张丽霞.湖南地方茶树资源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23(6):543-547[76] 王日为,李辉勇,张丽霞,熊远福.湖南野生甜茶常量成分及色素稳定性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22(5):456-460[77] 王日为,刘灿明,张丽霞.湖南甜茶天然色素性能初步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1994,(6):30-32[78] 张丽霞,施兆鹏.红茶和绿茶初制过程中维生素C变化动态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1,(增刊):627-632[79] 张丽霞,王日为.黑茶初制中维生素E含量的变化[J].茶叶科学,1991,(S1):513
一、著作[1]苏琦、李新春主编,公司治理、企业绩效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张玉利、李新春主编,创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伊·巴尼、威廉·赫斯特里、李新春、张书军,战略管理(中国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李新春、苏琦主编,家族企业:公司治理与成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5]李新春、储小平、朱沆主编,民营企业成长研究报告——基于广东省民营企业的调研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6]李新春、胡晓红、姜岳新编著,私营企业成长与家族化治理——珠三角的实证与案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7]李新春、王珺、丘海雄、张书军主编,市场转型与中小企业成长——产业集群与家族企业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8]弗兰克,霍伊、普拉莫蒂拉,夏尔马、李新春、朱沆著,家族创业,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9]李新春,刘佳,陈文婷,从基于制度到基于市场的战略创业转型——中国大型电子企业联想、海尔、TCL案例,载于:张曙光,王珺,李新春,丘海雄主编,中国制度变迁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669-7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0]Qi Su, Xinchun Li and Joachim Schwalbach, From Supply Chain to Sustainabilityy Chains: A Perspective on Chinese Private Firms, The 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Nankai University, 2009,ISTP/ISSHP[11]李新春,朱沆,陈文婷,刘佳,李锦记家族的治理与代际创业,载于郑宏泰、周文港编,华人家族企业传承研究,香港大学出版社,2010,192-223二、论文2010[1]李新春、李胜文、张书军,高技术与非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单要素效率,中国工业经济,2010,5:68-77[2]李新春、檀宏斌,家族企业内部两权分离:路径与治理——基于百年家族企业香港利丰的案例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78-188[3]贺小刚、李新春、连燕玲、张远飞,家族内部的权力偏离及其对治理效率的影响——对家族上市公司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 10:96-106[4]陈文婷、李新春,中国企业创业学习:维度与检验,经济管理,2010,8:63-72[5]李宜静、李新春、王宣喻,战略导向与组织绩效——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经济管理,2010,5:50-56[6]欧湛颖、李新春,高科技创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学术研究,2010,5:84-89,962009[7]李新春、刘莉,嵌入性-市场性关系网络与家族企业创业成长,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90-202[8]杨学儒、李新春,家族涉入指数的构建与测量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5:97-107[9]陈文婷、杨学儒、李新春,基于过程观的家族创业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2:50-57[10]胡晓红、李新春,家族企业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学术研究,2009,4:79-82[11]杨学儒,朱沆,李新春, 家族企业的权威系统与代际传承,管理学报,2009(6),11:1492-1500[12]杨学儒,陈文婷,李新春,家族性、创业导向与家族创业绩效,经济管理,2009,3:53-59[13]代吉林,张书军,李新春,知识资源的网络获取与集群企业模仿创新能力构建——以组织学习为调节变量的结构方程检验,软科学,2009,7:76-822008[14]李新春,杨学儒,姜岳新,胡晓红,内部人所有权与企业价值——对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研究,经济研究,2008,11:27-39[15]李新春,何轩,陈文婷,战略创业与家族企业创业精神的传承——基于百年老字号李锦记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08,10:127-140[16]Shujun Zhang and Xinchun LI, Managerial ties, firm resources, and performance, Asia Pacific J, Management, 2008, 25: 615-633[17]陈文婷,李新春,上市家族企业股权集中度与风险倾向、市场价值研究——基于市场化程度分组的实证,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39-149[18]李新春,王宣喻,中国大陆家族企业研究之回顾与展望:1998-2007,中山管理评论, 2008,16(2):247-278[19]李新春,刘莉, 家族性:影响因素、战略决策质量与竞争优势关系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1:52-58[20]何轩,陈文婷,李新春,赋予股权还是泛家族化——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治理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5:109-119[21]朱沆,杨学儒,李新春,试论心理所有权和实物期权视角下的经理人行为选择——兼论非正式合约的激励作用,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8:31-38[22]贺小刚,李婧,宋宇,李新春,经营能力、协调治理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8,6:48-532007[23]Mike W, Peng, Shujun Zhang and Xinchun LI, CEO Duality and Firrm Performance during China’s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07, 3:2 205-225[24]张书军,王珺,李新春,丘海雄, “产业集群、家族企业与中小企业创业国际研讨会”综述,经济研究,2007,5:154-158[25]谢洪明,罗惠玲,王成,李新春,学习、创新与核心能力:机制与路径,经济研究,2007,2:59-70[26]朱仁宏,李新春,曾楚宏,企业家的消失与回归:论企业家角色,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9-952006[27]李新春,苏琦,董文卓,公司治理与企业家精神,经济研究,2006,2:57-68[28]贺小刚,李新春,方海鹰,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3:94-103,113[29]王宣喻,李新春,陈凌,资本合作与信任拓展:一个跨越家族的创业故事,管理世界,2006,8:113-125[30]代吉林,李新春,张书军,集群企业学习导向、模仿创新和绩效,软科学,2006,4:112-116
量子物理研究平台现代物理实验室 主任:龚云贵;副主任:陈希明、李清旭材料物理与信息显示实验室 主任:董会宁;副主任:周贤菊、李登峰系统科学研究平台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心 主任:朱伟;副主任:胡学刚、周平应用数学研究所 所长:王长有;副所长:邱东 截至2014年,数理学院研究方向包括:粒子物理与宇宙学、凝聚态理论、功能材料、计算物理学、非线性科学、微分方程及其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等。数理学院在科研管理方面下设三个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和应用数学研究所;一个重庆市重点学科:理论物理;一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光信息材料实验室。研究领域及主要研究者◆粒子物理与宇宙学龚云贵、舒富文、陈希明、程剑锋、潘娜娜、张益、潘宇◆凝聚态理论段昌奎、马崇庚、赖昌◆功能材料董会宁、周贤菊、房然然、李丽、罗小兵、王珏◆计算物理学李清旭、李登峰、刘俊◆非线性科学周平、汪仲清、郑继明、张清华、刘显全、方长杰、邱东◆微分方程及其应用胡学刚、安世全、朱伟、王长有、田娅、邓志颖、胡晓红◆运筹学与控制论虞继敏、杨春德、蒲兴成、罗燕、陈六新、汪海玲 2012年11月23日上午,应我院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启贵教授来我院做了题为《简单系统的混沌复杂性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我院周平副院长主持,数理学院党政领导、部分老师和研究生参加了学术报告会,与会者同杨启贵教授就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混沌理论、微分系统振动理论、分支理论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报告会之前,周平副院长向杨启贵教授详细的介绍了我院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并就系统科学和数学两个一级学科的学科建设同杨教授做了较全面的交流。 2012年8月4日,国际微分方程领域的知名专家, 美国Wayne州立大学Peiyong Wang教授应学院邀请,做了题为《Uniqueness and Non-Uniqueness of The Infinity Laplacian》的学术报告,我院部分教师听取了报告。在报告会上,Wang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 讲解了无穷拉普拉斯方程的唯一性及非唯一性等相关研究工作,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浓厚兴趣。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Wang教授进行了交流,Wang教授一一回答了与会专家的提问。 (更多学术交流请点击扩展阅读) 2011年科研工作总结2011年,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支持下,在学院领导的正确指引和大力支持下,在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数理学院在科研工作及学科建设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学校2011年度责任制考目标,现对学院科研工作总结如下:1、 项目情况本年度,经过学院领导的精心安排和在组织,在项目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国家级项目4项(包括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其中邱东博士获得的天元基金项目是我院第一个从数学口上获得资助的项目,实现了数学口项目上零的突破;重庆市教委项目7项,重庆市科委自然基金1项,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2项,重庆邮电大学自然基金6项,横向项目1项。项目合同总经费110.34万元。具体列表如下: 项目编号 课题名称 立项时间 合同经费 项目来源 项目负责人 教技司【2011】95号 近红外发光稀土杂化物的研究 2011.01 5 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 周贤菊 11175270 全息原理在宇宙学中的应用 2012.12 6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龚云贵 111111 20060 纳米粒子中稀土离子f-d跃迁受包裹或均匀嵌入环境介质的影响 2011.01 8.8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段昌奎 11126087 模糊微分理论研究 2012.01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邱东 KJ110509 变分布式投影算法的研究及应用 2011.01 2 重庆市教委项目 方长杰 KJ110523 暗能量与暗物质相互作用模型及观测限制研究 2011.01 2 重庆市教委项目 陈希明 KJ110501 分数阶微分方程(组)的定性理论及其在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2011.01 2 重庆市教委项目 王长有 KJ110532 稀土无机-有机近红外发光杂化物的制备与检测 2011.01 2 重庆市教委项目 周贤菊 KJ110512 基于粒计算的图像认知理论与处理技术研究 2011.01 2 重庆市教委项目 张清华 KJ110515 关于非线性反应扩散方程解的几类问题 2011.01 2 重庆市教委项目 田娅 KJ110525 非线性分数阶微分动力系统复杂行为分析与控制 2011.01 2 重庆市教委项目 周平 CSTC,2011JJA50016 近红外发光材料的制备和研究 2011.09 5 重庆市科委项目 周贤菊 A2011-46 CKN型奇异非线性椭圆方程的研究 2011.11 3 重庆邮电大学博士启动基金 邓志颖 A2011-27 f(r)引力模型观测限制的研究 2011.01 0.6 重庆邮电大学自然基金 潘宇 A2011-22 含有瑕点积分的数值计算方法 2011.01 0.6 重庆邮电大学自然基金 尹龙军 A2011-23 光电材料的局部结构性质的研究 2011.01 0.6 重庆邮电大学自然基金 王珏 A2011-24 模糊决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11.01 0.6 重庆邮电大学自然基金 鲜思东 A2011-19 灰色马尔科夫链相关问题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2011.01 0.6 重庆邮电大学自然基金 张一进 基于电子支付平台网上电费缴纳实现方案的研究与实施 2011.01 8.5 重庆市电力公司客户服务中心 杨春德 2、 论文著作情况本年度数理学院教师共公开发表论文102篇,以重庆邮电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SCI、EI检索共54篇次,其中SCI:25篇,EI检索29篇。出版著作1部。3、 科研获奖情况本年度数理学院申报了1项重庆市科研奖励,主要是龚云贵院长前头申报的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截至2011年,已经顺利通过了初评,等待着最后的答辩,这一奖项的成功申报,展示了重庆邮电大学数理学院在重庆市理论物理领域的研究实力。4、 学术交流情况在学校的安排和支持下,数理学院2011年的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在龚云贵院长的牵头带领下,成功举办了2011年引力、粒子与宇宙学研讨会,这是一场引力、粒子与宇宙学行业的盛宴,邀请了包括李惕、陆埮院士在内的多名海内外专家和学者前来研讨报告。同时,学院也积极推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促进学术交流,本年度共参与学术交流活动21场。5、科研团队和基地建设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数理学院一直在努力进取,2010年11月,我们成功申报了重庆市教委“理论物理”创新团队,获得30万的研究经费,这为学院的团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和保障。本年度在这项经费的支持下,学院团队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团队成员以饱满的人情投身科学研究,为物理学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物理学成功申报为重庆市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2011年度在科研基地建设方面,为了规范科研机构管理,学院积极配合学校贯彻实施《重庆邮电大学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对科研机构进行全面清理,规划调整。本年度在科技处的支持配合下,完成平台和内设机构的管理。数理学院负责了3个校级科研基地及1个院级科研基地的建设,学院高度重视,敦促每个科研机构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方案,对机构成员及仪器设备等制订管理办法,提出相应的激励管理机制,实实在在的建设好科研平台。2011年配合学校科技处完成了第一年度的3个校级科研基地任务考核,并获得了两个优秀一个良好的好成绩。 (更多科研成果请点击扩展阅读)
《当体育遇上商业》((丹)乌尔里克 • 瓦格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8e90
书名:当体育遇上商业
作者:(丹)乌尔里克 • 瓦格纳
译者:胡晓红
豆瓣评分:6.2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8-11-1
页数:288
内容简介:
体育产业收益不菲,潜力巨大,如今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当体育遇上商业》针对广大体育爱好者、体育领域从业者和研究人员、体育类商业公司及相关志愿组织,集结了23位欧洲体育营销领域专家教授最新研究成果,全方位多角度深度分析体育行业商业化进程带来的利与弊,希望可以借此促进体育行业更大的经济效益。
《当体育遇上商业》分新体育环境、体育营销与媒体、体育与金融、体育赛事四个部分介绍了体育行业的商业化下的体育产业管理及体育赛事营销,采用了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跨领域分析了体育行业当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对学者和研究人员探索体育行业潜在利益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乌尔里克·瓦格纳(Ulrik Wagner)博士是南丹麦大学营销与管理系的副教授,同时他还负责组织斯莱格斯校区体育与赛事管理的学士课程。乌尔里克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团队的一员,也是欧洲体育管理协会(EASM)的成员。他一直在研究与国际反兴奋剂和体育丑闻有关的组织变革,他目前参与了一些项目,这些项目以组织社会学和关键管理的视角来研究赞助。他的文章主要发表在《欧洲体育管理季刊》、《体育管理评论》、《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国际体育传播杂志》和《国际药物政策杂志》等期刊上。
拉斯穆斯·K·斯托姆(Rasmus K. Storm)博士担任丹麦体育研究所的研究负责人。此外,他还是特隆赫姆商学院的客座副教授(10%)。他曾主持过多项有关丹麦精英运动的研究项目,编辑以及合编了四本体育类书籍,并在《欧洲体育管理季刊》、《国际体育管理与市场营销学报》、《足球与社会》等一些国际体育科学与管理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他经常接受丹麦媒体的采访,并进行了大量的公开演讲。此外,他还定期在丹麦报纸上发表评论。
克劳斯·尼尔森(Klaus Nielsen)是伦敦大学伯贝克管理学院的制度经济学教授,同时他也是伯贝克体育商业中心的成员。他教授研究方法、创新、欧盟业务和体育经济学。他目前的研究领域包括资本主义、创新、社会资本、精英体育和体育经济学。他负责协调了几个关于丹麦精英体育、体育参与和体育经济方面的研究项目。他已在多本书籍和期刊上发。
刘晓燕考研英语课程可以在启航教育的网站上购买后进行观看学习。
刘晓燕介绍:
1、属于新晋网红老师。为人大大咧咧,十分接地气,典型的激进派,晓燕老师本科商师考研逆袭清华,努力程度可想而知,成为广大考研人的榜样。
2、口碑上呈正反两个态势,部分学生认为她的课闲话过多,影响听课效果。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跟着刘晓燕学习,提分效果会很明显。适合大多数考生观看学习。
代表性研究论文: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机理研究及展望.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报,2007,26(1)。
生物基因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进展.生物学通报.2007,42(12)。
土壤中石油类有机污染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中国环境监测,2006,22(2)。
大庆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迁移模拟.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30(2)。
石油污染地表土壤的微生物降解特征.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20(4)。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的实验研究进展.土壤,2005,37(5)。
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解吸实验研究进展.土壤,2007,39(2)。
柴油车尾气残余物有机污染特征及其环境危害.环境保护科学,2005,31(1)。
市郊公路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中国公共卫生.2008,24(3)。
主要承担《大学语文》、《语文》、《文选与写作》、《写作》等专业必修课和《新闻采访与编辑》等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专业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专长为民族学、儿童文学、新闻学。主要学术研究成果:论文《彝族史诗<查姆>的艺术特点初探》,《彝族史诗<查姆>的社会化特点初探》,《彝族罗罗虎文化》,《彝族灵魂观念中的幽冥世界》(收入《人大复印资料》目录索引、《民族问题研究》2002年度理论文章目录),《彝族灵魂观念中的善与恶》,《彝族风俗‘姑娘房’》,《彝族灵魂观念透视》,《彝族灵魂观念中的“竹”崇拜》,《八面受敌,一意求之》,《浅谈如何看待语文教学中的练习》,《语文教学评估研究》,《语言交际——语言能力获得的基本方式》等;著作《小学语文板书设计》(参编),《中师课外活动》(参编);文学作品《春天的启示》(组诗),《闪亮在火把节之夜》(组诗),《秋天的心事》(组诗),《潇洒的滋味》(组诗),《感谢生命》(组诗),《罂粟花开》(组诗),《完美的境界》(组诗),《海幻》(散文),《“大灰狼”回来了》(小说)等;出书儿童文学集《醉麂》(收编);散文集《圆梦》(收编);承担科研项目两项:(1)2001-2004完成云南省科研基金项目《彝族民族文化研究》,(2)2005-2007在研云南省科研基金项目《彝族民间文学与彝族传统美德研究》。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在云南省儿童文学征文评奖中荣获优秀作品二等奖。 一九九一年获楚雄州电视台“三言两语话《渴望》征文比赛”一等奖,同年获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三等奖,同年10月在教职工《园丁颂》演讲比赛中获二等奖。一九九二年,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同年被中共云南省教育委员会邀请参加“第四届云南省优秀教师“园丁之家”活动。一九九三年荣获“云南省少数民族讲普通话大赛”演讲词类“三等奖”,同年荣获“楚雄州少数民族讲普通话大赛”小品类“创作三等奖”,演讲词创作“二等奖”。一九九四年,在楚雄州妇联“巾帼建功”演讲比赛中获奖。一九九五年获云南省师范学校青年教师“四个一竞赛”语文学科论文一等奖。一九九六年,被学校评为“工会积极分子”,同年被学校评为“推普先进”。一九九七年,被楚雄州教委授予“楚雄州优秀德育工作者” 荣誉称号,同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五好文明家庭”。一九九八年,被学校评为“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二零零零年至二零零一年被楚雄师范学院授予“选进育人工作者”荣誉称号。二零零一年三月在云南省民族团结艺术团首场《新世纪的太阳》演出工作中,成绩突出被楚雄州教委、文化局表彰。二零零四年五月领队参加云南省第二届管乐大赛获比赛一等奖、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挥奖。
刘晓艳的课程可以在淘宝网站购买。
刘晓艳,1977年9月出生,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长期从事纺织材料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纺织面料的功能开发和智能仿生研究。
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等多类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SCI/EI收录3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
上海纺织工程学会会员、江苏省吴江科技局科技人才工作特别顾问、《纺织报告》编委,并担任Fibers and Polymers等期刊审稿人。
刘晓艳资料
本科毕业于河南省商丘师范学院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系。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多年来一直从事于考研英语教学研究工作。
坚持用我们所会的语言来诠释复杂的英语知识,是目前国内独一无二考研英语所有模块全讲的女教师,深受广大学子喜爱,被亲切的称为“强悍的考研英语老师”。
之前本来打算根据自己对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的经验和理解写一系列相关教程出来供复习参考,没想到在网上查到别人已经做过了,而且笔记相当全面,从样本处理到质谱仪原理再到数据分析等等都有提及,虽然是2016-2017年的课程,但内容并未过时,对我自己也大有益处。虽然其中一些内容有重复,但我也不想再进行整理了。因为笔记链接只有微信稿,担心后期会失效,所以这里只是简单地拷贝过来,以供复习之用。
1.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概述(上) 1.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概述(下) 2. 蛋白质组学样品前处理(1) 2. 蛋白质组学样品前处理(2) 2. 蛋白质组学样品前处理(3) 2. 蛋白质组学样品前处理(4) 3. 蛋白质谱的原理及使用(1) 3. 蛋白质谱的原理及使用(2) 3. 蛋白质谱的原理及使用(3) 3. 蛋白质谱的原理及使用(4) 4. 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基础(1) 4. 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基础(2) 4. 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基础(3)
库鑫 博士,200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学士学位。同年9月被保送至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并于2010年取得硕士学位。2010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生物分析与蛋白质组学研究所(Prof. Bernhard Kuster)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基于串联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在肿瘤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库鑫在博士期间发展了基于定量质谱的化学蛋白组学方法用于近生理条件下激酶小分子药物脱靶效应的研究,相关结果发表于J Prot Res, J Prot等杂志上。现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方向: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的研究。
刘晓慧 博士,高级工程师,复旦大学化学系/生物医学研究院 。 蛋白质组学与系统生物学实验室,200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 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 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化学生物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工作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从事基于生物质谱的蛋白质和多肽定量方法的应用和开发,熟悉iTRAQ,MRM,MRM-HR,SWATH等相关技术,参与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
李溱 博士,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985”功能基因组中心生物质谱实验室。李博士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州Texas A&M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2009年在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至今,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负责生物质谱实验室日常运行,对外提供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服务,开展基于高分辨质谱技术的植物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工作。
廖日晶 博士,副研究员。2006.9-2011.7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机制,2011.8-2015.5于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运用生物质谱技术开发组蛋白后修饰的新型分析方法学。2015年6月至今任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从事生物质谱技术在基础以及临床科研方面的运用和开发新型分析方法学的研究。在攻读博士与博士后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 IF: 13.0)、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 IF: 5.9)、化学和生物学(Chemistry & Biology IF: 6.6)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沈诚频 博士,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至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教授,201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作为访问学者于2009年-2011年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交流学习。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人肝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信息学,糖蛋白质组学。于2011年作为应用科学家加盟康昱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生物信息学部,并于2013年聘为公司高级应用科学家及生物信息学部主管,主要负责蛋白质组学及生物通路分析软件和方法的技术支持及方案咨询。
唐家澍 博士,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理科强化部,生物化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师从曾嵘研究员,主要从事蛋白质组学技术和应用研究。随后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训练,主要从事系统生物学和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功能研究。从2016年1月开始,在赛默飞世尔科技色谱质谱事业部担任应用工程师,主要擅长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及质谱数据的生物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吴泽明 赛默飞质谱代谢组学业务发展经理,2012年毕业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同年加入Thermo,先后任Chemist、Application Scientist与北区技术负责人等职。近10年来一直从事和密切介入基于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脂质组学相关研究,在PNAS、MOL BIOSYST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现专注致力于质谱与各种分离技术在Metabolomics/Lipidomics及其在疾病、生物功能与食品组学等方向的应用方法开发、技术支持和科学项目合作。
张伟 博士,赛默飞转化医学业务发展经理,在Chem. Comm., Anal. Chem., J. Proteome Res., Proteomics, J.Proteomics等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10篇。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2012年加入赛默飞公司,从事生物质谱与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研究、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工作。
周岳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致力于蛋白质组学,生物制药的应用开发,技术支持和科学研究工作。在生物质谱蛋白定性分析,翻译后修饰以及蛋白定量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参与完成多篇高水平文章的质谱工作。在赛默飞世尔科技担任质谱应用工程师期间,优化了QE系列产品,fusion系列产品在蛋白质组学应用中的质谱参数,并在Orbitrap用户中进行推广。建立了基于QE,Fusion的DIA数据采集以及数据分析流程,实现了7500个蛋白的DIA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