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发表数学论文前20名学者

发表数学论文前20名学者

发布时间:

发表数学论文前20名学者

不多,如:陈省身,王浩,华罗庚。

高斯 亚里士多德 陈景润 华罗庚 陈省身 欧拉 欧几里德 希尔伯特 丘成桐 牛顿 毕达哥拉斯 费马 冯·诺依曼 笛卡儿 爱因斯坦 ...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岛南端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父亲是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阿基米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养,11岁就被送到当时希腊文化中心的亚历山大城去学习。在这座号称“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阅群书,汲取了许多的知识,并且做了欧几里得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的门生,钻研《几何原本》。 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其原因在于他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杠杆原理,又用几何演泽方法推出许多杠杆命题,给出严格的证明。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他在数学上也有着极为光辉灿烂的成就。尽管阿基米德流传至今的著作共只有十来部,但多数是几何著作,这对于推动数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砂粒计算》,是专讲计算方法和计算理论的一本著作。阿基米德要计算充满宇宙大球体内的砂粒数量,他运用了很奇特的想象,建立了新的量级计数法,确定了新单位,提出了表示任何大数量的模式,这与对数运算是密切相关的。 《圆的度量》,利用圆的外切与内接96边形,求得圆周率π为:<π<,这是数学史上最早的,明确指出误差限度的π值。他还证明了圆面积等于以圆周长为底、半径为高的正三角形的面积;使用的是穷举法。 《球与圆柱》,熟练地运用穷竭法证明了球的表面积等于球大圆面积的四倍;球的体积是一个圆锥体积的四倍,这个圆锥的底等于球的大圆,高等于球的半径。阿基米德还指出,如果等边圆柱中有一个内切球,则圆柱的全面积和它的体积,分别为球表面积和体积的。在这部著作中,他还提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公理”。 《抛物线求积法》,研究了曲线图形求积的问题,并用穷竭法建立了这样的结论:“任何由直线和直角圆锥体的截面所包围的弓形(即抛物线),其面积都是其同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的三分之四。”他还用力学权重方法再次验证这个结论,使数学与力学成功地结合起来。 《论螺线》,是阿基米德对数学的出色贡献。他明确了螺线的定义,以及对螺线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同一著作中,阿基米德还导出几何级数和算术级数求和的几何方法。 《平面的平衡》,是关于力学的最早的科学论著,讲的是确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重心问题。 《浮体》,是流体静力学的第一部专著,阿基米德把数学推理成功地运用于分析浮体的平衡上,并用数学公式表示浮体平衡的规律。 《论锥型体与球型体》,讲的是确定由抛物线和双曲线其轴旋转而成的锥型体体积,以及椭圆绕其长轴和短轴旋转而成的球型体的体积。 丹麦数学史家海伯格,于1906年发现了阿基米德给厄拉托塞的信及阿基米德其它一些著作的传抄本。通过研究发现,这些信件和传抄本中,蕴含着微积分的思想,他所缺的是没有极限概念,但其思想实质却伸展到17世纪趋于成熟的无穷小分析领域里去,预告了微积分的诞生。 正因为他的杰出贡献,美国的E.T.贝尔在《数学人物》上是这样评价阿基米德的:任何一张开列有史以来三个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名单之中,必定会包括阿基米德,而另外两们通常是牛顿和高斯。不过以他们的宏伟业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比较,或拿他们影响当代和后世的深邃久远来比较,还应首推阿基米德。

苏步青 陈景润 高斯 华罗庚 欧拉 祖冲之 刘徽 秦九韶拉格朗日 笛卡儿

高斯(1777~1855)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高斯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幼年时,他在数学方面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3岁能纠正父亲计算中的错误;10岁便独立发现了算术级数的求和公式;11岁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少年高斯的聪颖早慧,得到了很有名望的布瑞克公爵的垂青与资助,使他得以不断深造。19岁的高斯在进大学不久,就发明了只用圆规和直尺作出正17边形的方法,解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1801年,他发表的<<算术研究>>,阐述了数论和高等代数的某些问题。他对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统计数学、椭圆函数论都有重大贡献。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与威廉.韦伯合作研究电磁学,并发明了电极。为了进行实验,高斯还发明了双线磁力计,这是他对电磁学问题研究的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成果。高斯30岁时担任了德国著名高等学府天文台台长,并一直在天文台工作到逝世。他平生还喜欢文学和语言学,懂得十几门外语。他一生共发表323篇(种)著作,提出了404项科学创见,完成了4项重要发明。 高斯去世后,人们在他出生的城市竖起了他的雕像。为了纪念他发现做出17边形的方法,雕像的底座修成17边形。世人公认他是一位和牛顿、阿基米德、欧拉齐名的数学家。 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欧拉欧拉(1707~1783) 欧拉瑞士数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欧拉从小着迷数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数学天才。他13岁便成为著名的巴塞尔大学的学生,16岁获硕士学位,23岁就晋升为教授。1727年,他应邀去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工作。过度的劳累,致使他双目失明。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 。欧拉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氢说,1771年圣彼德堡的一场大火,把他的大量藏书和手稿化为灰烬。他就凭着惊人的记忆,口授发表了论文400多篇、论著多部。欧拉这们18世纪数学巨星,在微积分、微分方程、几何、数论、变分学等 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确定了他作为变分法的奠基人、复变函数先驱者的地位。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发表的科普读物,在长达90年内不断重印。欧拉是古往今来最多产的数学家,据说他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够当时的圣彼得堡所有的印刷机同时忙上几年。 欧拉作为历史上对数学贡献最大的四位数学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阿基米德、牛顿、高斯),被誉为"数学界的莎士比亚"。 小欧拉智改羊圈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 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在老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华罗庚报效祖国宏愿------ 华罗庚的故事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212年) ——希腊物理学家、数学家。 阿基米德的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喜爱数学。有一次,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刚为其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诫他不得毁坏王冠。起初,阿基米德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当自己泡大一满盆洗 澡水里时,溢出水量的体积等于他身体浸入水中的那部分体积。那么,如果把王冠浸入水中 ,根据水面上升的情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的体积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他兴奋地从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找到了!"他为此而发明了 浮力原理。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原理。伴随着这一发明,还产生了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在阿基米德的老年岁月里,他的祖国与罗马发生战争,当他住的城市遭劫掠时,阿基米德还专心地研究他在沙地上画的几何图形,凶残的罗马士兵刺倒了这位75岁的老人,伟大的科学家扑倒在鲜血染红了的几何图形上…… 阿基米德死后,人们整理出版了《阿基米德遗著全集》,以永远缅怀这位科学巨匠的伟大业绩。 牛顿(1642~1727)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牛顿是举世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幼年充满了辛酸,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便去世了,之后母亲改嫁,他是由外祖母抚养成人的。23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后留校工作。后因逃避伦敦流行的鼠疫来到母亲的农场里。在这里,他被一个常人熟视无睹的现象吸引住了。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在地上,便开始思索为什么苹果会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一定是有一种力在拉它,那么这种将苹果往下拉的力会不会控制月球?他就是通过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现象,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的巨大作用,很快就显示了出来。它解释了当时所知道的天体的一切运动。同时,牛顿又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光学实验,从而证明了白光是由以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的合成光。1687年,牛顿出版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里,他钻研了伽利略的理论,并归纳出著名的运动三大定律。除此之外,他发现的二项式定理,在数学界也有一席之地。1704年,出版《光学》一书,总结了他对光学研究的成果。 牛顿61岁那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此后年年连任直至逝世。作为举世公认的、最卓越的科学巨匠,他仍谦逊地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1727年3月20日,84岁的牛顿逝世了。作为有功于国家的伟人,他被葬在了英国国家公墓,受到世人的瞻仰。 祖冲之(429~500) 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20岁数学发表论文

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给华罗庚的信,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写给华罗庚的一封信 亲爱的华罗庚先生: 你好。 我不准备将写给你的信耽误在啰啰嗦嗦的恭维话儿上,华罗庚先生,我已经知道你是谁了,为了公平起见,我也将向你讲讲我是谁。 我是一个普通的女青年,数学成绩毫不出色,就连算术都不大灵光。从幼儿园时的黄昏躺在外婆家大床上反复背诵九九乘法口诀,一直到大一期末装模作样地在自习室里“啃”高数课本,数学简直算得上我人生的灾难。 在高考结束后很多年里,一片空白的数学试卷都是噩梦的主角。数学老师就是正在企图摧毁地球的黑暗力量派来的_分子。就连外星人迟迟不搭理地球人都和数学脱不了关系,因为地球科学家曾给外星人发一道数学题,问它29×31的答案。 亲爱的华罗庚先生,你或许会疑惑,这一切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你被称为“数学之神”,人们在提起你的时候,总会引用另一位数学家的话:“他的研究范围之广,堪称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受到他直接影响的人也许比受历史上任何数学家直接影响的人都多。” 那千百万被影响的人里,我正是其中一个。至今,我仍记得你在《统筹 方法 》里以“泡茶”为例,告诉人们,比起先洗茶杯,再拿茶叶,最后烧水的步骤,先烧水,并在等水开的过程中洗茶杯、拿茶叶,是更节省时间的办法。 “这种方法虽然不一定能直接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我们利用这种方法来考虑问题,也是不无裨益的。”结尾这样写道。 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数学课,尽管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学到的。这篇不到1000字的小 文章 藏在课本中极不起眼的位置。通过这篇课文,语文老师要向学生们讲解写 说明文 的技巧,打比方、举例子、列图表。此外,还要教会“卑之无甚高论”和“裨益”的用法。 可这一切远没有文章本身影响巨大。直到今天,从把水壶放上炉子的那一秒钟开始,我就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地洗杯子、找茶叶,如果只是坐在那里眼巴巴地望着炉火上的水壶,内心就会因自己的无所事事而充满羞愧感。 出门开始一场漫长的地铁旅程前,我会随手抓几个陌生的 英语单词 小纸条;当按下按钮,等待衰老的 笔记本 电脑轰隆隆地开机时,我会溜进厨房给自己倒一杯据说可以防辐射的绿茶;就连为手机充值时,我都会打开免提,一边听着机械的女声告诉我“请选择 提示语 言,1为普通话”,一边从容地用硬币刮开充值卡密码。 亲爱的华罗庚先生,向一个根本未曾见面的人这样展示生活上的细节,真有点儿令人发窘。更何况,在动笔写信前,我甚至没见过你的照片。我不知道你总戴着黑框眼镜,也不知道,在因病残疾后,你走路总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右腿再跟着迈上一小步,你将这奇特的步子称作“圆与切线的运动”。 据说,在东京大学进行最后一次演讲时,你先用汉语讲演,当发现翻译无法尽达其意时,便开始用英语。一开始声音稍小,有些难以听清。后来声音大起来,拐杖也被扔在一边。一位日本听众回忆起,自己“被那令人愉快的雄辩所振奋,观众也对此如醉如痴”。但进入观众提问环节前,这位75岁的老人倒下了,并且再未醒来。 那时,距离我出生,还有大半年。 但你和小学课本里那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当然,我并不是唯一一个中了“统筹方法”魔咒的人。“一篇课文改变了一生的习惯”,人们说。 和他们一样,我很难计算出“统筹方法”帮助我节省了多少时间。免提的电话里传出的1分钟,还是咕噜噜的水壶里沸腾的3分钟?时间就像爱玩捉迷藏的调皮金币,我把它们找了出来,然后一枚一枚地存进心爱的小猪存钱罐。 前几天,微博上流传着这样一则美国新闻:新年夜,当俄克拉何马州一位18岁的年轻妈妈发现两名持刀男子试图破门而入时,她抄起一把霰弹枪和一把手枪,把奶瓶放进3个月大孩子的嘴里,拨打911报警电话问自己能否开枪 射击 对方,然后在对方进门时一枪崩了他。 这个年轻的妈妈启发了我,原来“统筹方法”同样也可以用于升级我的“安全防卫指南”。 嗨,亲爱的华罗庚先生,咱们在国际新闻里又见面了! 一个深深迷恋统筹方法的女青年 华罗庚人物简介 1.早年时期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父亲拥有一间小商店。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初中 毕业 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家贫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此后,他顽强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7年秋,和吴筱元结婚。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20岁时,华罗庚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1930年熊庆来在清华大学当数学系主任时,从学术杂志上发现了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方面的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让只有初中 文化 程度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一开始在图书馆担任馆员,1931年开始在数学系担任助理。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1934年9月被提升为讲师。 2. 出国 经历 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在1935年访问中国,他注意到了华罗庚的潜质,向当时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极力推荐。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了关键性的两年。这时他已经在华林问题(Waring's problem)上有了很多结果,而且在英国的哈代-李特伍德学派的影响下受益。他至少有15篇文章是在剑桥的时期发表的。其中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1937年他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正教授,后来迁至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1945年。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他写出了《堆垒素数论》。 抗战胜利后他收到苏联的邀请,他的《堆垒素数论》也首先用俄语发表。1946年9月,华罗庚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正教授至1950年。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华罗庚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奔向祖国的怀抱。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63年他和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他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 故事 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此外,万哲先、陆启铿、龚升、许以超、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因为有了华罗庚,我们的国家才没有在国际理论科学界中被人遗忘;因为有这个名字,在一片荒芜的中国理论科学界中,才存在着一些可足欣慰的希望。 看了“写给华罗庚的一封信 ”的人还看了: 1. 成功人士华罗庚的励志故事 2. 给外地的亲人的一封信 3. 给海外亲人的一封信 4. 清华校史馆观后感3篇 5. 放飞梦想初一书信作文5篇

《蘇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华罗庚于1910年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升学。1928年,18岁的华罗庚在他的数学老师王维克的推荐下,到金坛中学担任庶务员。然而不幸,他在这年患了伤寒症,卧床达五个月之久,从此左腿瘫痪。但他并不悲观、气馁,而是顽强地发奋自学。有一次,他发现苏家驹教授关于五次代数方程求解的一篇论文中有误:一个十二阶行列式的值算得不对,于是他把自己的计算结果和看法写成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社。1930年,此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就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大为赞赏。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大家都说不知道。碰巧数学系有位教员名叫唐培经,知道华罗庚这个人。他告诉熊庆来,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熊庆来爱才心切,并不在乎学历,当即托唐培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1931年,唐培经拿着华罗庚寄来的照片到北京前门火车站去接由金坛北上的华罗庚。华罗庚,这位未来的大数学家,当时就是这样拖着残腿、柱着拐仗走进了清华园。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经管收发信函兼打字,并保管图书资料。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熊庆来还让他经常跟学生一道去教室听课。勤奋好学的华罗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学完了,学问大有长进。熊庆来对这位年轻人十分器重,有时碰到了复杂的计算也会大声喊道:“华罗庚,过来一下,帮我算算这道题!”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继而升为讲师。后来,熊庆来又选送他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38年,华罗庚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年仅28岁。华罗庚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数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著有论文二百余篇、专著十本,成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法国南锡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他的名字已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一宋尼博物馆,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八十八个数学伟人之一。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20岁自学数学发表论文

(一)初等微积分1、MIT(麻省理工)的《一元微积分》,Stewart 的教材,网易上有视频。2、MIT的《多元微积分》,Edwards & Penney的教材,网易上有视频。(二)高等微积分1、Walter Ruddin的《数学分析原理》,有中文版、英文教材,Youtube里有教学视频。(三)常微分方程:MIT,网易上有视频。(四)线性代数:MIT,网易上有视频。(五)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国内有很多视频

你是想问学习方法,其实只要有信心和决心,是很容易突飞猛进的。有一种看似笨的方法,却可以让你真正进步。那就是你把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课本都找来,然后按顺序来学习。这样一个一个阶梯地往上爬,你就不会感到太吃力,而且又会温故而知新。课本上的习题你也去做一做,觉得没问题的话,那就往下学;如果做习题很吃力,或者根本就不知如何做,那就回过头去钻研理论,包括教科书上的应用举例,这样之后相信情况会有所改观。倘若始终弄不懂呢?那就要请教别人了,可以通过问习题的方式来请教别人,也可找来高年级的同学朋友亲戚什么的来请教。总之,不要随随便便地不懂就跳过,那样的话就不如不学算了。为什么我要建议你一级一级地往上学,目的就是让你知道自己哪些环节真正学好了,哪些环节其实是薄弱的,还有哪些环节是你没入门的,通过有条理地综合性学习,既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通过成就感激发动力,又在为自己以后的学习扎实基础。当然对于自己曾经学得好的地方可以快速通过,而对于自己以前完全搞不懂的地方就一定要花点功费和心思去突破,不可满足于浅尝辄止或者一知半解。如果你不想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重头来走,而是随意找一本数学书来看,或者干脆就把大学里的那些高等数学教科书买来学,就算有人来辅导你你也难以学通,因为你首先缺乏了学习这些知识的基础知识啊。比如说你初中数学倘且糊涂,就不要想着我要学到高中水平那就来看高中的书,切不可好高婺远或沽名钓誉,我们学知识的目的是要获得真才实学,不是象有些大学生大学读完,高等数学一无所知。如果你不想进阶式地系统学习,那你的学习就会完全盲目,没有方向,或者你选择地突破学习了其中的部分疑难点,而其他的更多的你未懂的问题你还没发现,你总想节约时间,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你不打基础准备,想一口吃成胖子,结果必定事倍功半甚至气馁。看到你提此问起码表明你是有学习的决心和志气的,我钦佩,所以我才会不惜篇幅跟你讲了这么多。希望你能明白我的真诚!

学数学??我觉得身边学外语的比较多,为什么要学数学?

国家级期刊发表要求挺高的,如果初次发表不懂得,建议找早发表网!

20年前发表的论文

5月18号中午时分,深圳华强北赛格大厦突然出现晃动,在大楼中工作的15000人被紧急疏散,没有发生拥堵和伤亡情况。事后,20年前华中科技大学一篇针对赛格大厦的硕士论文在网上走红,该论文据说在多年前就已经“神预测”赛格大厦的晃动现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来解读一下。

这篇论文叫《深圳赛格广场建设项目评析》,为20年前华中科技大学的在职研究生金典琦所写,这篇论文不是对外发表的,是作者个人的看法和思考。论文中有指出,赛格大厦作为当年的地标性建筑,在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先施工后设计、一边施工一边修改相关设计、设计图还未完成就已经开始施工等情况;而且论文中还说赛格大厦有个严重问题,就是大厦楼顶天线容易发生震荡,当年封顶后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时的处理方法是把天线先锯掉一节再补上一节。

论文中所写的部分内容,到现在出现了“神预测”结果,那该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呢?华中科技大学有教授表示,赛格大厦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一篇学生写的论文代表不了,学生对建筑方面有些想法,但说不上是权威,赛格大厦是否安全到现在也暂无定论。赛格大厦出现晃动后,基本已经排除了是地震或大风造成的,因为5月18号当天深圳并无地震和大风天气,除去这两大造成高楼晃动的主要因素,赛格大厦出现摇晃的原因就显得有些扑朔迷离了。

赛格大厦确定出现摇晃情况后,不少科研机构专家和相关单位赶到现场对大厦进行了“会诊”,并于5月19日得出了初步结论:第一赛格大厦是上下震颤而不是左右摇摆;第二是众多专家经过现场研究会诊后,判定赛格大厦主体结构安全、内外附属设施未出现损坏,内部结构牢固;第三是大楼震颤原因为多因素耦合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来自风、还有赛格大厦楼下经营运行的两条地铁、以及近两天气温升高,前后温差达到8度,对大楼钢结构有一定影响。当然这还是现在的初步调查结果,更具体透彻的原因,还要等专家进一步的详细勘测之后才会得出来。

这栋大楼现在已经被封锁起来了,而且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具体的原因官方还在调查当中。

“我们属于管理学院,涉及面比较宽一点,不是建筑方面的专业,但论文可能和她的设计工作、本职工作有点关系,当时她有点看法就写了出来。”

导师认为赛格大厦这么大的一个工程,一篇论文代表不了,她的论文和工作有点关系,但是并不代表她是这方面的权威,当时她还很年轻,只是学生,对任何事情事物都可以有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就是说和没说出来的关系而已,而且赛格大厦是否安全也还没有定论。

深圳20年前论文发表

截止到目前,官方最新回应:深圳华强北赛格大楼晃动的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并且该大楼的各方面数据都符合标准值,这无异于增加了调查的难度。我们不能随意猜测该大楼晃动的具体原因,因为官方未给出事故的原因,所幸现场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事情发生之后,相关人员立刻进行了人员疏散,减少了人员伤亡事件。

大约是在5月18日,部分网络媒体曝光了深圳华强北70多层的赛格大楼出现明显的晃动。与此同时,该大楼的住户和商家在朋友圈发布相关视频,相关人员发布的照片和视频可以明显地突出该大楼已经出现明显的晃动。为了保证住户和商家的生命安全,赛格大楼的工作人员立刻对人员进行疏散,于是我们在大楼下方的广场上看到了许多聚集而来的商家和住户。

当时赛格大楼的晃动比较明显,有些人直接从60楼下降到一楼,甚至还弄丢了拖鞋。除此之外,网友开始猜测大楼摇晃的原因,有些人认为地基不稳是导致大楼摇晃的原因,有些人认为大楼太高,风太大,会使大楼摇晃。不过这只是网友的猜测而已,相关人员在进行多项数据的审查过程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数据异常。所以相关人员还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并且保证大楼摇晃原因真实有效。

既然这件事情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那么赛格大楼的检测人员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检测出大楼摇晃的原因。除此之外,赛格大楼不排除有再次摇晃的可能,所以赛格大楼的工作人员在5月20日发布通告。通告中明确写出了大楼封锁的具体原因,那就是保证用户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为了进一步保障检测人员顺利检测出大楼摇晃的具体原因,这才实行了封锁大楼的方案。

并且大楼开放的具体时间另行通知,毕竟相关人员正在检测赛格大楼摇晃的具体原因。与此同时,这份通知中还详细说明了大楼需要在工作人员完成检测后开放,具体事务另行通知。5月21日,记者通过走访调查,他们发现商家已经不能进入赛格大厦,这和通知中详细描写的内容相一致。

一位在赛格大楼51楼工作的女士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经历的事情,当时这位女士正在和同事一起吃饭。同事感觉到大楼出现了摇晃现象,可她并没有察觉到大楼的摇晃,所以她觉得同事在开玩笑。当她吃完饭之后,准备休息一下,这时她才感受到了剧烈的摇晃。于是这位女士和同事赶紧到达楼下的广场,听从工作人员的具体安排。

这位女士还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当时的感受,她表示:赛格大楼出现的摇晃现象与地震发生的摇晃现象截然不同。大楼中的桌子椅子出现了明显的晃动状况,就连赛格大楼的柱子都有摇晃的迹象。当时这位女士非常慌张,她从51楼走楼梯下降到45楼,再从45楼乘坐电梯到达一楼。现如今,赛格大楼已经被封锁,专业机构和相关人士已经对大楼进行多方面的检测。

赛格大楼出现严重的晃动之所以会引起各方的关注,是因为72层的建筑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人力,而且赛格大楼上拥有多个商家和住户。一旦出现比摇晃更为严重的现象,这不仅会使人民群众陷入危险之中,还会导致大楼的安全性备受考验。为了防止大楼进行出现意外,所以大楼相关人员才发布了封锁通告。小鲤鱼赚钱养家,我们的安全才是关键。工作人员及时疏散群众,避免人员伤亡。相关人员和专业机构进入现场调查原因,这也可以看出团结一致有多重要。我们还不敢推测大楼摇晃的原因,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的检测人员和机构。

这栋大楼现在已经被封锁起来了,而且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具体的原因官方还在调查当中。

作者是曾经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硕士,虽然这篇论文是神预测了,但没有科学依据。

这篇论文作者是金典琦,指导老师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子刚教授。公开资料显示,金典琦目前是深圳某研究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 索引序列
  • 发表数学论文前20名学者
  • 20岁数学发表论文
  • 20岁自学数学发表论文
  • 20年前发表的论文
  • 深圳20年前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