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伟 教授,男,1939年生,河南省南阳人。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北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教学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岩石圈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地质学会名誉理事长,陕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咨询委员等职。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前寒武纪地质、造山带地质研究和盆山关系与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委重大、重点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石化、中石油、地矿、冶金等部门研究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30多项。在造山带与前寒武纪地质和盆山关系研究,尤其秦岭与中央造山系和相关含油气盆地、中国华北地块南部及冀东迁安等早前寒武纪地质、以及国内外主要造山带对比与大陆动力学等的研究,取得了富有创造性的系统科学成就。上世纪 80年代以来,多次应多国邀请出国合作研究、学术交流与考察。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5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共8项。他本人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陕西省科技战线劳动模范,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并获陕西省师德标兵,2006年获得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等。
秦岭 Tsinling Mountains 亦作Ch'in Ling或Qin Ling。 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南部,经陕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甘肃境内的秦岭西段山势较低,山峰海拔2,000公尺(6,562呎)左右。丛山之间夹有成县、徽县、两当等盆地。嘉陵江上游以东的东秦岭山脉走向为正东西向,褶皱紧密,山体硕大,谷地窄小,山地平均高度2,000∼3,000公尺(6,562∼9,843呎)左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公尺(12,359呎),为中国东部超过3,000公尺的少数山峰之一,山顶有古冰川遗迹。秦岭北邻渭河平原,其间有大断裂,为北仰南倾的断块构造。主脊偏居北侧,北坡陡而短,南坡缓而长。水系也不对称。 秦岭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这要从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鲜明的特点说起。在中国版图正中央,秦岭是自此向东最高的一座山脉,也是惟一呈东西走向的山脉。在地理学家眼里,秦岭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动物学家眼里,秦岭将动物区系划分为古北界和东洋界,两类截然不同的动物在这里交会、融合;在气候学家眼里,秦岭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在文学家眼里,秦岭和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母亲河,秦岭还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 秦岭北部是渭河,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南部是汉江,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中国大地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上最大的一级支流,夹裹着这样一座奇特的山脉。更确切地说,是这座博大精深的山脉养育出两条具有非凡意义的河流。 因为有秦岭的气候屏障和水源滋养,才会有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才会有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中华民族最引以为骄傲的古代文明,确得益于这样一座朴实无华的由巨大花岗岩体构成的山脉。才会有十三朝帝都长安的繁华。美丽的汉中、安康、商洛就坐落在秦岭山中。 秦岭——淮河南北比较表 地区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纬度位置 32°N~34°N以北 32°N~34°N以南 主要地形 以平原为主 以丘陵为主 气候 一月平均气温 0℃以下 0℃以上 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 年降水量 400mm~800mm之间, 800mm以上,雨季长,降水多, 雨季短,降水少,集中于夏季。 降水季节变化较小。 干湿状况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河流 流量 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 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 含沙量 含沙量多 含沙量少 汛期 汛期短 汛期长 结冰期 冬季结冰 冬季不结冰 农业 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粮食作物 以小麦为主 以水稻为主 油料作物 以花生为主 以油菜为主 糖料作物 以甜菜为主 以甘蔗为主 耕作制度 二年三熟至一年两熟 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 秦岭淮河一线——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 我们应该明确秦岭淮河一线的走向,以及它作为我们南北分界线的重要条件是什么。知道这条分界线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线。 首先呢,它之所以成为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肯定是由于这条线两边的景观有差异的原因吧。景观有差异的因素很多,比如气温和降水,还有地形地势等因素。一般的来说,不同区域的差异往往是来自于气候造成的因素更多一些,比如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东部临海地区降水多,内陆西部地区降水少等。不多说了,我们可以通过以上介绍来推断,这条线必定是气候的分界线了。由此,我们可以再通过气候的差别来了解秦岭和淮河分界线两边的气温、降水、干湿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此气候差异下的河流水文特点、农业状况、土壤植被等差异。 通过相关的地理图册可以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是东西走向的,并且是一月份0度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通过地,再加上冬天的时候,秦岭能够阻挡寒潮南下,夏天又能阻挡潮湿的海风进入西北地区,导致这条线的南北地区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也就理所当然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分界线了。 秦岭和淮河分界线所起到的重要分界作用有: 1、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作用。 原因:我国一月份0度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带,一月0度等温线以北的一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为暖温带。一月0度等温线以南一月的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为亚热带。 2、 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根据降水量的不同区分。 3、 河流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分界线 根据两边河流是否有结冰期、汛期、流量大小、含沙量以及航运等差异得出。 4、 不同土壤和植被的分界线 根据两边植物的不同,如北方以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为主,南方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以及北方黑土为主,南方红土为主等特点得出。 5、 农业生产有差异的分界线 北方农业以旱地为主,一般是一年一熟或两熟,小麦玉米为主;南方水田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以水稻小麦为主等等差异。 秦岭国家植物园位于西安市周至县,距市中心76Km。总规划面积458Km2,其中中心区262Km2,规模为世界第一。秦岭国家植物园总投资概算为13.8亿元,一期工程投资5.3亿元。主要功能是科学研究、科学教育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编辑本段【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 1953年生于青海,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1986年进修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1991年至今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美协中国画艺术会委员。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会员。 1984年作品《故土情》参加“全国青年书画联展”。1984年作品《三姐妹》获青海省文艺作品优秀奖。1991年作品《龙羊之秋》获青海省建党70周年美展二等奖。1991年作品《故土沧桑》在“鲁艺杯”全国大奖赛中获优秀奖。1997年作品《秋染陇山》参加“全国第三届当代山水画展”。1997年作品《鄂西之春》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湖北名人绘画作品展”。1998年作品《秋水有声》参加“‘中国画研究院’98中国山水画展”。1998年作品《秋染积石峡》参加“湖北省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2001年作品《江河源系列》参加中国百家扇面精品展。2001年作品《河湟岸上千古土》参加全国第四届当代山水画展并获“新世纪中国山水画200家”称号。2001年作品《昆仑月夜》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江山行”画展。 作品参加“全国第一、三、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 、“中国百家扇面精品展”、“今日中国”美术大展、“全国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 .油画风景展” 、 “首届中国写意画展”。 作品获“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优秀奖、“鲁艺杯”全国大奖赛优秀奖。获“新世纪中国山水画200家”称号作品入选法国巴黎“五月沙龙艺术展”。 2004年一月至三月赴法国巴黎研修考察,同年十一月应以色列巴以伦大学邀请进行学术交流及考察。 作品发表于《美术观察》.《国画家》、《美术界》,《江苏画刊》、《荣宝斋》等并出版有“秦岭国画作品优选”画集。编辑本段【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副教授】 (1931.1—)北京通县人。擅长壁画、油画。1948年入北平国立艺专,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后留校任教。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副教授。作品有《北平解放》、《大开发的前夜》、《花果山》等。��编辑本段【中国管理科学院科技传播研究所教授】 本名袁清林。林陕西府谷人。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化工系。历任解放军某部副班长、文书,团部报道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班长、工程组长、技术员,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工程师、院环境科学情报网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科协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协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授及教材编委会副主编,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社长、主编,副研究员,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管理科学院科技传播研究所教授。著有长篇小说《冰山之角》、《人比黄花瘦》,散文集《大地在呼唤》,科普作品《中国环境保护史话》、《人类童年的牧歌》、《来自环境夏令营的报告》、《科普学引论》、书法作品《行草毛泽东诗词一百首》等。合作主编的“绿色家园丛书”获12届中国图书奖。编辑本段【锦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秦领,1974年生,辽宁义县人。中学美术讲师。现任辽宁省雕塑协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锦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义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国家教育部颁发 “优秀指导教师”。2007年入编《义县志》1985-2005最高艺术成就。 青年油画家秦领1994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艺术分院美术专业。2001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 1995年创建“秦领美术工作室”。创作大中型油画/壁画/雕塑,正规辅导初、高中学生美术高考。 2000年受到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的表彰。 2007年入编《义县志》文化艺术卷。(1985 — 2005年最高艺术成就) 油画作品《生活在并不象我想象的日子里》获全国教师绘画比赛二等奖。 油画《我的幸福生活充满了每一天吗?》、《左右为难的啤酒主义者》入选辽宁省美展。 雕塑《并不真实的世界》获省一等奖。 被收藏作品:巨幅山水画《险峰飞瀑》、中国画《生当作人杰》、油画《苍山如海》。编辑本段【长春市自由蓝天协会会长】 秦岭,1986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现任自由蓝天协会会长,立自由蓝天协会志于中国的软件发展行业。编辑本段ws-9 秦岭发动机 2007年12月28日,凝聚着中国几代航空人心血与汗水的“秦岭”发动机通过生产定型,标志着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跨入一个新的阶段。 “秦岭”发动机由中国一航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主承制。它的生产定型是对研制企业生产过程、工艺流程、质量管理、基础管理及生产能力的一次大检阅,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生产史上一次重大突破,必将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秦岭”发动机为中国“飞豹”战机装备了一颗强健的“中国心”,并成为国内批量装备部队的较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对于提高我军装备水平、促进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工业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软肋,当我们还在努力地吃透涡喷发动机技术的时候,世界航空发动机已经进入了涡扇时代。国家经过反复权衡,中国航空界决定上马涡扇发动机。这是一段艰难的历程,涡扇发动机的难度.复杂性远远超过涡喷发动机。工程费时费力,进展缓慢,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拖到80年代。虽然也研制成功涡扇5、涡扇6等型号发动机,但因种种原因,终于未投入批生产。 发展航空工业,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优先发展航空发动机工业。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它的技术性能和结构关系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各种类型的航空发动机都要在高温、高压、高转速、高负荷的苛刻条件下长时间地反复工作,同时还要求它重量轻、体积小、使用安全可靠.经济性好。 同时提出的多种性能要求和极端的工作条件,迫使各种型号的航空发动机必须设计精巧,加工精密,使用高性能的材料和成品附件。发动机综合了多学科和多种专业技术成果,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耗资多。它当之无愧地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和科技最高水平。环顾世界,也只有美、俄罗斯、英、法等少数工业发达国家。才能独立地研制和发展先进的航空发动机。 中国航空发动机的老师是前苏联。从技术角度讲,苏联的发动机在一些方面不如美国。它们通常体积较大,制造较粗糙,使用寿命较短,耗油率较高。中国仿制的航空发动机一些性能指标还低于前苏联。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航空发动机对外引进中断,自行研制接续不上,造成现役的发动机性能日益落后。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不断发生等级事故,成千上万台发动机返厂排故,空、海军和援外飞机频频告急。1971年12月,周恩来总理彻夜召开航空产品质量座谈会,一语破的。他指出:空军的关键在飞机,飞机的关键在发动机,“心脏不好”,问题不解决,何以打仗,何以援外!并当场同意从英国罗一罗公司进口一批民用斯贝发动机。 从中国航空工业创建以来,西方先进的军用航空技术一直对我严密封锁。60年代,航空工业谋划测绘仿制民用斯贝,再改型为军用型,由于封锁禁运,未得进行。1972年,英国同意向我国单独出售民用斯贝发动机。1973年7月17日,英方又约见我驻英大使,表示以授权罗一罗公司,谈判向我出售军用斯贝发动机。8月2日,叶剑英副主席在听取有关汇报时,明确指出,英国同意向我卖军用斯贝技术,是好事情。我们主要是把技术买到手,同时要利用斯贝,突破英、美在军用技术方面对我们的封锁。在此前后,周总理、叶副主席、李先念副总理等多次听取汇报,多次做出批示、直接过问、决策引进斯贝发动机。1974 年“批林批孔'’运动中,江清一伙制造了“风庆轮事件”,“蜗牛事件”。引进斯贝一时也成了轰动的“政治问题”,被批判为“卖国主义”、“爬行哲学”。王洪文更是跳出来横加干涉,对不同意引进斯贝的信件批示“应当重视”。当时三机部的主要领导也向中央提出了《关于不买斯贝发动机的报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5月11日,叶副主席毅然批示:“我的意见,不可不买,不可多买”,“目的是引进国外技术,促进自己发展。”李先念副总理批示“我看对”,“两条腿走路比一条腿好”(指引进和自行研制)。1975年6月,他们又分别批示:“我同意引进新技术,加速我国飞机工业发展。”“这一件事情是我和剑英同志提议的……因英国的飞机发动机的制造和质量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正是他们顶住“四人帮”的干扰和施压,以打破封锁,坚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起点的胆略和远见卓识,才使引进斯贝得以进行。 斯贝是英国著名发动机厂家罗尔斯一罗伊斯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并生产的系列涡轮风扇发动机。其民用型斯贝MK511用于“三叉戟”客机,我国曾批量购买,质量好。从民用型发展的斯贝MK202军用型涡扇发动机,曾被用于换装英国购自美国的F-4“鬼怪”式战斗机。因其技术先进可靠,美国又引进英国斯贝技术,改型后用于A—7攻击机。斯贝MK202军用型发动机加力比大,耗油率较低,使用寿命长,压气机的喘振裕度大,各种工作状态下部件的效率高,工作可靠,装有抽气系统控制襟翼,可改善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 但它毕竟是60年代末的产品,也是第一代带加力燃烧室的涡扇发动机。存在这结构复杂,推重比较低,高空性能差等缺点。 1975年8月,中英双方进行实质性谈判,1975年12月13日,签订了中国引进英国斯贝发动机专利合同,合同金额5亿英镑。斯贝发动机,中国型号定名涡扇9,定点西安发动机厂试制生产。在试制生产中,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王震副总理就曾3次到厂检查督促。航空部副部长莫文祥带队蹲点,陕西许多厂、所、大专院校多方协作。除使用进口原材料外,国家专门安排了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成品附件和大型锻件的国产国制化工作。对于有关技术改造和国产化等,国家;拨给了专项资金。做出了相应的部署。 西安航空发动机厂于1976年展开试制工作,全体职工全力以赴。先后完成了42万份技术资料的翻译复制。3万余项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攻克了钛合金热成型技术等76项技术关键。 经过3年多的努力,1979年7月25日第一台使用英国毛料制造的零组件,罗尔斯一罗伊斯购件和附件的涡扇9完成装配。1979年下半年,分两批装出了4台发动机。同年11月1 3日,由中英双方共同在中国完成了150小时持久试车考核。1980年2月至5月,中国制造的两台涡扇9发动机和两套部件又在英国完成了高空模拟试车,零下40摄氏度条件下起动试车,以及5大部件的循环疲劳强度试验,结果都符合技术要求。1980年5月30日,中英双方代表签署了中国涡扇9发动机考核成功的文件。 按计划,当时应该接着进行国产毛料试制,但由于当时国民经济调整,使涡扇9国产化进度拖后,1983年才取得初步进展。压缩机叶片的铸造技术到1988年才得以突破。 国产涡扇9最大加力推力9305千克,最大军用推力5557千克,中间状态推力4692千克,最大连续推力4692千克,最大军用耗油率0.684千克/时,最大加力耗油率2。0千克/千克/时,推重比5.85,空气流量92.5千克/秒,涵道比0.62,总增压比20,涡轮前温度1167摄氏度,直径1093.32毫米,最大长度5205毫米(喷口全张开)。从数据来看,涡扇9的推力固然无法与AL-31等先进发动机相比。但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尤其耗油率则远远优于当时国内的涡喷发动机,使得“飞豹”的航程得到了保证。但要真正实现全面的国产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由于斯贝发动机最终被选作“飞豹”的发动机,为配合“飞豹”的生产很快就将引进的40多台发动机耗尽,其中至少有2台发动机由于存放过久,保养不利而被废弃。同时由于无法实现完全的国产化,使得“飞豹”的生产也限于停顿之中。为保证歼“飞豹”的生产,我国被迫从英国引进了一批早已封存多年的斯贝涡扇发动机并试图与英国恢复合作制造。 在2003年7月17日,国产化涡扇9终于通过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获准投入批量生产。实现全国产的涡扇9被命名为“秦岭”。于是乎,涡扇9发动机经过近30年奋斗。终于实现了国产化。 涡扇9发动机的制造成功,使中国有了一台推力适中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填补了空白,并有效提高了自行研制的水平和能力。由于斯贝机结构复杂、叶片多、精密件多、薄壁焊接件多,复杂形状的管件多、难加工的材料多。涡扇9制造过程中引进了电解加工、电子束焊、实验室控制、检测和测量、精铸、精锻等70年代水平的新工艺、新技术。涡扇9零件和工艺装备的加工,精度普遍比国内原产机种高一级以上。通过试制,发动机厂掌握了金属喷涂、真空热处理、管子轨迹焊、真空钎焊、数控弯管、大型机匣电解加工等13项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先进技术。还有软阴阳模成型、蠕动磨削等46项达到国内最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同时,国内冶金、材料、化工、机械等工业的技术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高,从而较大幅度缩短了整个发动机制造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而且斯贝的引进还为航空工业迎接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提高发动机及配套产品技术水平开了个好头。 还应提到,通过试制、改造和提升成功培育壮大了一个现代化航空发动机厂。西安发动机厂旧貌换新颜,添置了700多台国内外先进设备,自己制造了23台套。其中各型数控设备26台,在当时率先形成了从编程、调整、加工到检验的成套力量,精锻、精铸生产线的设备和工艺在国内也是一流的。 1981年起,陕西省国防科工委先后在军工系统和其他部门、行业的100多个单位。组织学习推广斯贝技术中的机械加工、热处理、无损探伤等42项新工艺、新技术。后来,国务院又指示在全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和移植斯贝技术。前后召开了4次大型推广会议,组织了161场技术报告会。编印斯贝技术资料专辑12期,并为150个单位培养了2000余名推广应用斯贝技术的业务骨干。“斯贝技术”和“斯贝人”,促进许多单位解决了技术难题,促进了生产和科研,斯贝成了一所高技术学校。 反思历史,斯贝引进之后教训也是深刻的。斯贝引进之前,按规划由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负责仿制,不料,反对引进最力的正是该厂职工,因为该厂当时正自行研制涡扇6型发动机。他们担心引进斯贝将冲击原有工作,于是到处陈情喊冤。航空主管部门在压力之下,被迫改派西安飞机工业公司承接任务,造成沈飞和西飞两公司各司其事,技术难以消化,最后谁也没搞成像样的发动机。 斯贝引进之后,配装的飞机又长期争论不休、举棋不定、延误了时机,致使当时属于先进的发动机空白了少年头,不再是第一流水平。而且按合同够入的40多台发动机,长期停放在仓库里,不只白白积压了大量资金。还耗资维护;国家花费10多亿元引进的设备、形成的技术力量,也因斯贝长期“嫁不出去”而未充分发挥作用。 从技术本身来说,当年中国从英国引进军用发动机,虽属不易,但终究未取得原始设计的计算资料。按合约,英国向中方转让生产斯贝的许可权和技术资料,提供全部的装配和零件图纸,工艺规程,以及各种技术规范和说明书与工装图纸,并派遣专家提供技术援助。但这一切,不包括英方发展该发动机过程中的设计经验,英方也不派遣任何一位发动机的设计专家到我国接受咨询。英方称之。可以卖产品,可以卖技术,就是不卖“脑袋”,原创设计之重要,可见一斑。而此原则,不会随中欧交往逐年密切而改变。斯贝国产化尽展缓慢;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借鉴,创新虽做了一些工作。但不尽如人意。 事隔十余年后,斯贝的提供使用和国产化有了重大转折,这是久已企盼的。它成为了“飞豹”的动力。推动着祖国航空事业有向前迈进了一步。虽然时至今日,涡扇9终于完成国人制造,可这一过程却长达30年。在“飞豹”的服役过程中必然还要面临更换发动机的问题,继续的改进也需要发动机的支持。虽然涡扇9还有一定的改进潜力,可毕竟是以第一代涡扇发动机为蓝本设计的,所以更换发动机也就成了“飞豹”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学术专著/李云峰[长安大学教授]
1.黄土渗透性与空隙性关系的研究,地质出版社,1994.10出版,单独撰写。2.引黄回灌研究,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 出版,李云峰,郑书彦,田春声,杨勤荣。3.关中盆地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出版,田春声,李云峰,郑书彦,郑西来,王丽艳。4.地下水系统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陕西省新闻出版局,1996.3 出版,田春声,李云峰,郑书彦,吴耀国。
研究领域/李云峰[长安大学教授]
水文地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水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学术兼职/李云峰[长安大学教授]
陕西省水利学会理事,陕西省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水资源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地球环境保护事业研究促进会副会长,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评估师,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评审专家,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评审专家,陕西省国土资源评审事务专家系统专家,西安市地热专家组专家。
学术及科研成果先后参加或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各类重点、纵向、横向科研项目30多项
发表学术论文89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4篇:1.准葛尔盆地南缘中段的地下水资源,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5,第2期, 李云峰,p95-101.2.陕西富平石川河谷发育特征及其水文地质问题,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1,第2期,吴在宝,李云峰,p80-87.3.富平地下水库人工回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1985,第1期,吴在宝,李云峰,p4-6.4.地下水临界深度及其测定方法讨论,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8,第3期,李云峰,p100-105.5.利用水银测孔资料分析洛川塬黄土层透水的最小孔径,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0,第1期,李云峰,p75-81.6.用显微图象微机定量分析成果研究洛川黄土孔隙,勘察科学技术,1990,第3期,李云峰,p6-9.7.洛川黄土孔隙性模糊聚类分析,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0,第4期,李云峰,p38-42;(被西安市科协评为二等优秀学术论文)。8.洛川黄土地层渗透性与孔隙性的关系,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1,第2期,李云峰,p60-64.9.孔隙是影响黄土地层导水性的主导因素,勘察科学技术,1991,第1期,李云峰,p25-28,(被西安市科协评为三等优秀学术论文)。10.用层次分析法决策地下水库回灌方案的排序问题,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2第2期,李云峰,王文科,李志刚,王希宁,p51-56;(被西安市科协评为二等优秀学术论文)。11.左乘转置矩阵法建立济南市岩溶水多元随机模型,勘察科学技术,1992第4期,第一作者,p13-16.12.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洛川黄土孔隙性进行分类研究,勘察科学技术,1992第4期,李云峰,p25-27.13.利用微机测孔资料探讨黄土地下水的几个问题,载《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实验室1990.1991年报》,地震出版社,1992年6月,李云峰,p66-70.14.借助同位素方法研究地下水,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10月,李云峰,p55-59.15.中小流域水资源合理调蓄问题,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10月,杨成田,李云峰(执笔人),p1-5.16.地下水人工回灌淤积的室内试验研究,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10月,郑书彦,李云峰,王文科,p46-49.17.灰色GM(1,1)模型研究关中灌区地下水位变化规律,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3第4期,李云峰,田春声,p156-160,(被西安市科协评为二等优秀学术论文)。18.用放射性同位素氚研究洛川塬潜水的年龄,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李云峰;(被西安市科协评为二等优秀学术论文)。19.用系统分析法认识洛川黄土地下水的特征,载《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系统思维》,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李云峰,p66-70.20.利用氢氧同位素研究本钢郑家水源地地下水的形成,勘察科学技术,1994第3期,李云峰,田春声,吴耀国,p38-40.21.在水文地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电算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高教研究,1994第1期,李云峰,p66-67.22.大交盆地地下水位动态分析及预报,勘察科学技术,1995第1期,李云峰,p25-28.23.用理论计算代替互阻孔抽水试验研究α—γ关系,陕西水利,1995年12月,李云峰,p36-37.24.温度对地热水PH值影响的分析与计算,勘察科学技术,1995第4期,钱会,李云峰,p3-7.25.本钢郑家屯潜水含水层弥散试验研究,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5第1期,吴耀国,田春声,李云峰,p56-59.26.二维地下水动力弥散参数确定的优选法,勘察科学技术,1996第2期,吴耀国,沈照理钟左新,田春声,李云峰,p14-16.27.黄河床面介质颗粒级配与渗透系数关系的研究,载《走向二十一世纪环境地学问题研究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年7月,李云峰,李俊亭,李建文,p225-228.28.本钢郑家水源地环境影响评价水文地质试验研究,载《走向二十一世纪环境地学问题研究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年7月,田春声,李云峰,吴耀国,郑书彦,郑西来,p256-261.(被评为陕西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三等优秀学术论文)29.The Mechanism Research of Groundwater Artificial Recharge from High-Sediment Load Water,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展讲论文,1996年8月,Li Yunfeng,Zheng Shuyang,Wang Wenke,Tian Chunsheng and Li Jianwen,p303.30.Hydrogeologlcal Test and Research for Envl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Benxi Zhengjia Headwater Site,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展讲论文,1996年8月,Tian Chunsheng, Li Yunfeng,Wu Yaoguo and Zheng Shuyang,p283.31.A Study on Huanghe River Seepage Window to Groundwater,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交流论文,1996年8月, Li Yunfeng,Li Junting and Li Jianwen,p314.32.Discussion o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of groundwater System,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交流论文,1996年8月,Tian Chunsheng, Li Yunfeng, Zheng Shuyang,Guo Jianqing and Song Guohui,p263.33.稠油热采注入水对储层岩石化学破坏作用的研究,油田化学,1996第1期,李云峰,钱会,p40-43.34.试论地下水系统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地球学报,1996年6月,田春声,李云峰,郑书彦,郑西来,郭建青,p195-199.35.蒸汽吞吐稠油井注入和采出水中化学组分存在形式及其含量的计算,油田化学,1997第1期,李云峰,钱会,p36-41.(被《中国石化文摘》收录)36.蒸汽吞吐稠油储层矿物溶蚀量和沉淀量的计算,油田化学,1997第2期,李云峰,钱会,p143-147.37.降雨补给潜水的滞后分配,勘察科学技术,1997第3期,李云峰,p22-25.38.粘性土空隙分布改变的水文地质效应,载《地质工程与水资源新近展》,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李云峰,p222-227.39.关中盆地潜水污染程度的模糊数学评价研究,载《地质工程与水资源新近展》,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田春声,李云峰,郑书彦,p217-221.40.判定地下水二维水动力弥散参数的直线图解法,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年第2期,吴耀国,田春声,李云峰,p31-33.(Ei收录)41.图解分析法求二维地下水动力弥散参数,工程勘察,1997第2期,吴耀国,田春声,李云峰,p39-42.(Ei收录)42.解析法确定干扰井群的合理布局,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7年12月,李云峰,李志刚,p47-50.43.关中盆地地下水系统区域环境影响单元的模糊聚类分析,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田春声,李云峰,郑书彦,p50-53.44.The Production State of Medical Mineral thermal Water in Xi‘an Geothermal Field, 第五届中日地下水学术研讨会大会交流论文,1998年5月,李云峰,郭建青。45.本溪郑家潜水含水层二维水动力弥散试验及其结果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8年第1期,吴耀国,田春声,李云峰,杨志强,p32-34.46.泰斯公式性态分析与误差估计方法,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年第4期,郭建青,李云峰,王洪胜,p38-42.47.西安地热田医疗热矿水的产出状况分析,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第21卷增刊,李云峰,郭建青,吴耀国,p71-73.48.一维河流水质方程解析解的性态讨论和误差估计方法,水文,1999.6,郭建青,李云峰,王洪胜。49.分析室内二维砂槽弥散试验数据的方法,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郭建青,李云峰,钱会,p59-62p59-62.50.分析一维河流示踪试验数据的质量守恒法,水电能源科学,2000年第2期,郭建青,李云峰,王洪胜,p24-27.51.确定河流纵向离散系数的相关系数极值法,水科学进展,2000年第四期,郭建青,王洪胜,李云峰,p387-391.(Ei收录)52.分析拟稳定流径向弥散试验数据的反函数法,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年第6期,郭建青,李云峰,王洪胜,p36-39.53.潜水三维流数值模拟的几个重要问题,载《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二000年学术年会文集》,李云峰,钱会,吴耀国,p590-591.54.辽河曙光油田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水岩作用的研究,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钱会,李云峰,p33-37.55.向西安调水对原受益区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李云峰,张益谦,王玮,吴耀国,p26-30.56. 污染河流对沿岸土壤和地下水化学环境的影响—以徐州奎河为例,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吴耀国,李云峰,王惠民,王超,p59-62.57.遏制荒漠化发展,锁住沙尘暴,优化大西北生态环境,“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中日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论文,2001年4月28日,李云峰,郭建青,李金荣。58.含水层底版标高的空间最优估计,地下水,2001年第1期,李金荣,李云峰等。59.弥散实验确定地下水溶质水动力参数的复形调优法,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12期,吴耀国,李云峰。60.考虑介质均衡吸附时的室内弥散试验数据分析方法,工程勘察,2001第4期,郭建青,王洪胜,李云峰。61.河流-地下水渗流系统对城市污水的净化作用,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吴耀国,王超,王惠民,李云峰。62. 地下水渗流的除污功能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第1期,吴耀国,王超,王惠民,李云峰。63.大同市万泉河流域玄武岩地下水开发研究,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陈志新,李云峰。64. 变差函数在底版标高估值中的应用,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李金荣,杨震放,李云峰。65. 西安地热开发中浅层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的预防,“第一届海峡两岸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研讨会(台北)”会议报告论文,2002年9月,李云峰,吴耀国。66. Efficacy of riverbank filtration for pollutants removal. “第一届海峡两岸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研讨会(台北)”会议报告论文,2002年9月,Wu Yaoguo,Li Yunfeng,Zhang Jiaoqiang.67.含水层底版标高的两种估值方法比较,基建优化,2003年第1期,李金荣,李云峰,杨震放。68.区域水文地质成图中的坐标转换,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第2期,冯建国,李云峰,李向文。69.GIS技术及其在水文学和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西北地质,2003年第1期,王疆霞,李云峰,徐中华。70. 两种方法在地下水估值中的应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第3期,李金荣,杨震放,李云峰,李金玲。71.鄂尔多斯盆地南区白垩系地下水排泄基准研究,2004.5.22“中国西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报告论文,并收编入“会议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李云峰,李金荣,徐中华,王疆霞,冯建国,侯光才。P552-55672.肥城盆地石横电厂水源地岩溶水系统地下水管理模型,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4年第3期,p32-39,王玮,李云峰,侯东辉,张二勇。(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博士生);73. 从区域地下水化学变化规律探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资源的探采方向,地下水,第26卷第4期,2004年10月,李云峰,徐中华,侯光才。P37-4074.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层系统分析,西北地质, (中文科技核心期刊), Vol.37 No.2,2004年第2期,李云峰,冯建国,王玮,李金荣,王疆霞,徐中华,李英。P90-9675.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水化学形成规律研究,李云峰, 徐中华, 王玮,李金荣,王疆霞,冯建国,何青峰,杨郧成;《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P191-21676.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深层地下水流动系统初步推断,李云峰,王玮, 侯光才,李金荣,徐中华,王疆霞,冯建国;《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P104-11077. 白于山地区白垩系地下水劣质成因探讨,李云峰,王疆霞,王玮,李金荣,徐中华,冯建国,李英;《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P244-24878.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分类研究,冯建国,李云峰,王疆霞,王玮,徐中华,侯光才;《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P239-243,(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博士生);79.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空间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王疆霞,李云峰,徐中华,冯建国,杨郧成;《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P379-384,(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博士生);80.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银川地区地下水质量,陕西地质,2004年6月,vol.22 No.1,姬亚东,李云峰,郭路,p88-92;(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博士生);81.地下水源地开发对农业生产的环境地质影响,地下水,第111期第26卷,2004年12月,曹德福,叶丹,李云峰,P281-284;82. Guidelines to locate and protect high-quality groundwater in Baiyu Mountain area of China,Yunfeng Li,Zhonghua Xu,Jiangxia Wang,Yaoguo Wu,Guangcai Hou; Environmental GeologyPublisher: Springer-Verlag GmbH ISSN: 0943-0105 (Paper) 1432-0495 (Online) DOI: 10.1007/s00254-004-1190-1 Issue: Volume 47, Number 5 Date: March 2005 Pages: 647 – 652被SCI收录,编号9051e,被Ei收录;83.陕西扶风县城地下水源地开采方案设计,地下水,第27卷第112期,2005年第1期,万伟锋,李云峰,p34-38;(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硕士生);84.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综述,西北地质, (中文科技核心期刊), Vol.38 No.2,2005年第2期,郭路,李云峰,姬亚东,p94-98;(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硕士生);85. Excel在土壤污染评价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大众科技,2005年第3期 (总第77期) ,郭路,李云峰,姬亚东,p47-48;(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的硕士生);86.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Karst groundwater in Feicheng Bas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enth Multi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Sinkholes and the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KarstTM 会议论文集,Geotechnicai Special Publication No.144 p142-153,[美]地质技术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Yunfeng Li, Jianguo Feng, Yaoguo Wu, Wei Wang, Donghui Huo87.Karst Groundwater Resource and Advantages of its Utilization in the Shaanbei Energy Base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Tenth Multi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Sinkholes and the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KarstTM 会议论文集,Geotechnicai Special Publication No.144 p380-384,[美]地质技术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Yaoguo Wu, Yunfeng Li, Yadong Ji, Jiangxia Wang88.济宁市水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功能实现,地下水,2005年第5期p321-324,徐中华,李云峰,王疆霞,吴耀国;(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硕士生);89. Application of hydrochemical signatures to delineating portable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Ordos Basin, China(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5.10.23电子版已在网上刊出)Yunfeng Li, Weifeng Wan, Yaoguo Wu,Hui Qu, Guangcai Hou
推荐《人文杂志》,主办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杂志简介:《人文杂志》是我国唯一以“人文”冠名的学术理论刊物,自1957年创刊以来,它一贯明确倡导彪炳人文精神、传承中华文明;践行学术性、思想性、原创性;积极参与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建设。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沉淀出了“观乎人文 传承文明 彪炳经典 前瞻新知”的办刊宗旨。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生产部门,不仅是单纯的发表、交流学术成果,而且在整个学术生产流程中还担当了学术成果的鉴定、鉴别功能。经过学术期刊的判别与鉴定,论文能更有效地转化为学术成果,更快被社会承认。为此《人文杂志》积极地介入当代前沿学术问题,发掘重大选题,在杂志上开设了一系列旨在引领学术潮流的专题和栏目,促进学术繁荣。
Zhang Y X et al., Cenozoic sedimentary sequence in the Kumukuli Basin and new evidence for the Late Quaternary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ontinental Dynamics张云翔等,甘肃灵台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埋藏学 古生物学报张云翔等,云南元谋古猿动物群化石埋藏学. 地质学报张云翔等,陕西临潼零口文化遗址脊椎动物遗骸的古环境意义 地质论评张云翔等,新疆库木库里盆地新生代沉积序列与青藏高原第四纪晚期隆起的新证据。地质论评Zhang Y X et al., Age distribution of the fauna 5.3Ma and climatic deterioration events in North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Zhang Y X et al., Taph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Longjiagou Hipparion fauna and genesis of Hipparion red clay in Wudu, Gansu Provin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Zhang Y X et al., The ecological sequence of Hipparion fauna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Neogene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张云翔等,黄河中游新近纪三趾马动物群序列 科学通报张云翔等,中国北部5.3Ma动物群的年龄分布特征与古气候恶化事件 科学通报张云翔等,甘肃灵台上新世晚期红粘土中的哺乳动物化石 古脊椎动物学报张云翔等,陕西府谷巨鬣狗的新材料 古脊椎动物学报张云翔等,甘肃武都龙家沟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的聚集特点 沉积学报张云翔等,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地层的沉积特点与对比,沉积学报张云翔等,陕西北部三趾马红粘土的形成环境 沉积学报张云翔等,黄河中游新第三纪晚期红黏粘土的成因类型 地层学杂志张云翔等,陕晋上第三系静乐红粘土及有关问题的初步讨论 地层学杂志张云翔等黄河中游上第三系红粘土划分的岩石学标志 地层学杂志张云翔等,陕西府谷老高川新第三纪红层的划分与时代 地层学杂志张云翔等,甘肃武都龙家沟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的埋藏特点与该区“三趾马红层”的成因 科学通报张云翔等,甘肃武都龙家沟三趾马动物群埋藏学 地质出版社
赵炳坤,高级工程师。1983年7月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物探专业。一直从事综合物探勘查及研究工作,曾任课题组长、项目负责人,研究报告主编,现任陕西地矿总公司第二综合物探分公司重力处主任工程师。曾获第二综合物探队2010年度先进工作者、地矿总公司2012年度科技拔尖人才、陕西省国资委2012年度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主持或参与地球物理勘查及综合研究项目。曾任《泛东北地区1:100万重力图编制及综合研究》第二项目负责人、《新疆北部1:100万重力图编制及综合研究》(国家305项目V6-1专题)第三项目负责人、《新疆东部内蒙西部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1:100万重力图编制及综合研究》报告主编、《大兴安岭中南段重大比例尺成矿(三元热液成矿)预测报告》物探组组长、《青藏高原1:100万区域重力研究报告》报告主编、《青海省章冈日松等四幅1:20万重力工作报告》报告主编、《青海省格尔木等幅1:20万重力工作报告》主要编写者、《西安及邻区深部构造与地震关系研究》报告主编等。其中,国家305项目V6-1专题获原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Ⅲ等奖,《青藏高原1:100万区域重力研究报告》获陕西地矿局科技进步Ⅱ等奖,陕西地质学会科技成果Ⅱ等奖。《西安及邻区深部构造与地震关系研究》是新近完成的地质、地震、地球物理综合研究项目。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西安对主震及较大规模的余震震感非常强烈。西安是人口稠密的历史名城,又处于处汾渭地堑系之渭河盆地,是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因此对西安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的研究非常必要。“5.12”之后,“西安及邻区深部构造与地震关系研究”项目启动。2011年底,《西安及邻区深部构造与地震关系研究》报告通过以张国伟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评审。本项目取得主要成果:1、通过开展1:10万高精度重力测量,首次取得西安及邻区大比例尺高精度重力成果资料,为地壳结构的研究、断裂解译和构造分区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依据。2、以高精度布格重力场及其各种数据处理成果资料为基本依据,在研究区共推断出断裂构造63条。其中新发现断裂(重新厘定断裂位置)29条。3、以高精度重力工作成果为基础,结合前人的上述研究成果以及最新深部物探工作研究成果,对研究区乃至渭河盆地基本构造格架和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认识,划分了构造单元,建立了区域构造格架。对盆地内重要次级构造单元做了进一步细化。4、利用高精度重力成果资料首次求取西安及邻区的基底与莫霍面深度。5、通过本次工作发现,前人提出的固市凹陷仅是扶风-周城-大荔浅凹带的一部分,其东侧为基底更深的大荔凹陷、西侧为三原凹陷;通过对物探资料的研究,证实高陵-固市(扶风-咸阳塬)断裂是存在的,并对其规模、断裂倾向做了推断解释。6、深化和进一步完善了渭河盆地构造活动基本特征的认识,较清楚地解释了渭河盆地构造变形特征的动力学原因、盆地块体构造格局、变形特征与断裂活动特征之间的关系。7、通过对研究区构造、深部构造和地震关系的研究,分析均衡重力异常、活动构造、深部构造、地震活动性、地应力场等特征及相互关系,建立了地震危险性量化评价体系,对区域构造稳定性和地震危害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编制了西安及邻区潜在震源区划图和震危害性等级划分图。本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渭河盆地基础地质研究及西安市城市建设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本项目的研究成果所撰写的专题报告或论文先后多次获得陕西省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学会、鄂豫陕三省地震联防协作区优秀论文Ⅱ等奖、西安市地震局专题报告优秀奖等。先后在《物探与化探》、《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勘查论文集》、《物化探计算技术》、《陕西地震学会2010学术论文集》、《陕西地震学会2012学术论文集》、《鄂豫陕三省地震联防协作区2010学术论文集》等发表论文十余篇。(撰稿:周冬莉)
要:镇安西部钨矿集区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生代碳酸盐岩,岩浆岩主要为胭脂坝、懒板凳和四海坪花岗岩体.区内断裂发育,为钨矿成矿提供了导矿构造和容矿构造.近EW走向断裂破碎带内出现了典型的矽卡岩型钨矿化,此外NE-NNE走向的石英脉型钨矿化同样发育,二者共同构成了本区的主要钨钼矿化类型.通过对矿集区棋盘沟和核桃坪等典型钨矿床进行野外调查及室内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矿集区内控矿构造为近EW向与NE-NNE向2组不同方向的构造裂隙;(2)根据该区构造背景,矿集区内NE-NNE构造裂隙是晚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动形成的,近EW向构造裂隙则主要是印支期构造活动形成的,相... 关键词:控矿构造矽卡岩型石英脉型找矿标志白钨矿镇安西部南秦岭分类号:P618.51(矿床学)资助基金: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在线出版日期:2019-11-01 (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页数:8 (489-496)英文信息参考文献 (18)仅看全文排序:发表时间被引频次查看引文网络[1]王斌,张乐,王小平.南秦岭成矿带东段月坪钼矿地质特征分析[J].城市地理.2017,(24).[2]王洁明,曹宏远,董苏庆,等.陕西镇安金盆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30).[3]杨飞,熊荣贵,张明华,等.江西省大湖塘钨(钼、铜)矿集区成矿规律探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6,(1).DOI:10.16536/j.cnki.issn.1671-1211.201601008.[4]周小康,杜少喜,刘向伟,等.陕西省镇安县桂林沟钼矿化花岗岩地质特征[J].陕西地质.2015,(1).18-22.DOI:10.3969/j.issn.1001-6996.2015.01.003.[5]陈衍景.秦岭印支期构造背景、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J].中国地质.2010,(4).DOI:10.3969/j.issn.1000-3657.2010.04.003.[6]张拴厚,韩芳林,王根宝,等.秦岭造山带晋宁期加里东期板块汇聚及成矿关系[J].陕西地质.2010,(2).1-10.[7]毛景文,谢桂青,郭春丽,等.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和成矿环境[J].高校地质学报.2008,(4).DOI:10.3969/j.issn.1006-7493.2008.04.005.[8]王义忠,王得权,焦宏剑,等.杨泗庙-赖板凳钼钨矿成矿模式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7,(17).[9]康永孚,李崇佑.中国钨矿床地质特征、类型及其分布[J].矿床地质.1991,(1).19-26.[10]徐克勤,程海.中国钨矿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J].地质找矿论丛.1987,(3).1-7.12引证文献 (6)仅看全文排序:发表时间被引频次查看被引分布图[1]郑江江,张则孟,刘锦兴,等.陕西省柞水县半沙河钨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20).DOI:10.3969/j.issn.1002-5065.2019.20.072.[2]杨绍,姜超,刘涛.南秦岭大岔沟一带钨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2,(4).DOI:10.3969/j.issn.1002-5065.2022.04.024.[3]胡杰.镇安县东阳钨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浅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2,(2).DOI:10.3969/j.issn.1002-5065.2022.02.019.[4]崔婷婷,张凯,王居里,等.南秦岭懒板凳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陕西地质.2022,40(1).DOI:10.3969/j.issn.1001-6996.2022.01.001.[5]
1.李亚林,王成善,胡修棉,M. Bak,王进军,陈蕾,李祥辉,西藏南部始新世早期放射虫动物群及其对特提斯闭合时间的约束,科学通报,2007,52(12):1430-14352. LI Yalin,WANG Chengshan,HU Xiumian,M. Bak,WANG Jinjun,CHEN Lei, LI Xianghui,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Eocene radiolarian assemblages of the Saga area,Southern Tibet and their constraints on the closure history of the Tethy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15):2108-21143.李亚林,团队精神与地球科学研究生团队精神培养,中国地质教育,2007,(1):85-874.李亚林,王成善,胡修棉,M. Bak,王立成等,西藏萨嘎地区构造岩石地层新认识及其构造意义,矿物岩石,2007,55-625.黄继钧,李亚林,羌塘盆地岩石有限应变及地壳缩短分析,地质学报,2007,81(5):599-6556.刘玉法,李亚林,孙忠军,西藏洞错地堑构造及其对油气的影响,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1):50-537.王立成,李亚林,王成善,藏南吉隆—萨嘎地区侏罗系两期变形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27(2):45-488.张玉修,张开均,李勇,李亚林等,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一上侏罗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划分,大地构造与成矿,2007,112(2):52-629.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刘志飞,李勇.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唐古拉山的隆起,地质学报,2006,2006,80(8):1118-113010.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李勇,段志明,黄继均.西藏北部长江源地区新生代地堑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地质通报,2006,25(1-2):204-21211.王成善. 李亚林. 李永铁. 青藏高原油气资源远景评价问题,2006,27(4):1-712.李亚林,王成善,王谋,伊海生,李勇,藏北长江源地区河流地貌特征及其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中国地质,2006,33(2):374-38213.张玉修. 李勇. 张开均. 李亚林. 西藏羌塘盆地依仓玛地区中上侏罗统碳酸盐岩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中国地质,2006,33(2):393-40014.金玮,王成善,伍新和,李亚林,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上侏罗统索瓦组烃源岩特征,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2):40-4215.金玮,王成善,赵兵,李亚林,西藏羌塘托纳木上侏罗统索瓦组地层学特征,西北地质,2006,39(3):97-10516.金 玮,王成善,伍新和,李亚林,藏北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油气成藏条件,新疆石油地质,2006,27(5):530-53417.金玮,王成善,李亚林,西藏双湖托纳木地区上侏罗统雪山组物源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30(4):520-52518.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青藏高原新生代地堑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地质论评,2005,51(5):494-50119.李亚林,黄继钧,王成善,伊海生,王谋.西藏羌塘盆地构造改造强度划分与油气远景区分析,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25(4):12-1620.李亚林,王成善,伍新和.藏北托纳木地区发现上侏罗统油页岩,地质通报,2005,24(8):783-78421. LiYalin,Wangchengshan,Yi Haiaheng,Li Yong. Rivers geomorphology of the Yangtze River source region and Neotectonic movement of North Tibet,2005(3),20HKT Abstract22.李亚林,王成善,西藏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油气保存条件,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3.王成善,李亚林,刘志飞,李祥辉,唐菊兴,R. Hebert,Cote D.,Varfalvyv,Hout F.,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再研究:从地质调查到矿物记录,地质学报,2005,79(3):323-32924.段志明,李勇,张毅,李亚林. 藏北唐古拉山木乃中生代末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意义.矿物岩石,2005,99(3):55-57 (EI 收录)25.段志明,李勇,李亚林. 青藏高原北部温泉活动沉积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25(1):180-18826.段志明,李勇,张毅,李亚林.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中新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地质学报,2005,79(1):88-9727.段志明,李勇,李亚林,张毅,王谋.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第四纪冰碛层划分及其地质环境意义. 中国地质,2005,32(1):128-13428.刘志飞,王成善,金玮,伊海生,郑洪波,赵西西,李亚林.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沉积学报, 2005,23(2):210-21729.王谋,李勇,黄润秋,李亚林,张玉修. 青藏高原腹地植被碳同位素组成对沉积环境的响应. 山地学报,2005,23(3):274-27930.王谋. 李勇. 黄润秋. 李亚林. 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响,生态学报,2005,25(6):1276-128131.伍新和,王成善,伊海生,邹艳荣,李亚林,西藏羌塘盆地烃源岩古油藏带及其油气勘探远景,石油学报,2005,26(1):13-1732.C. Dupuisa,R. Hébert,V. Dubois- Côté,C. Guilmettea,C.S. Wang,Y.L. Li,Z.J. Li,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ophiolitic mélange (southern Tibet): new insights from geochemistry of ultramafic rocks,Journal of Asia Earth Sciences,25: 973~960,200533.V. Dubois-Côté,R. Hébert,C. Dupuis,C.S. Wang,Y.L. Li,J. Dostal,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of the Yarlung Zangbo ophiolites,southern Tibet,Chemical Geology,214: 265~286,200534.李亚林,伊海生,王成善,李勇,伍新和,张玉修.西藏羌塘盆地盐相关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4,31(6):586-59135.张玉修,李勇,李亚林,康沛泉,周家云.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侏罗系生油条件与油气显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27(6):635-63936.白宪洲,李勇,李亚林,青海通天河盆地古新近纪沉积特征,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1),49-5537.王成善,伊海生,刘池洋,李亚林,等.西藏羌塘盆地古油气藏发现及其意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35-14338.周家云, 李勇, 李亚林,西藏唐古拉山地区三叠纪沉积环境分析,西北地质,2004,37(1):25-2939.Herbert R.,C. Dupuis,G. Carl,D. C.Viviane,F. Huot,,Wang C.S.,Li Y. L.,Li Z.J.,Liu Z.F. The Yalung Zangbu suture zone ophiolites Tibet: a report on a five-year assessment project. The Yalung Zangbu suture zone ophiolites Tibet: a report on a five-year assessment project,Aug.,2004,Italy,Florenc,32 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frence40.Liu Z. F.,Wang C. S,Alain Trentesaux,Zhao Xixi,YI H. S,Hu X M and Jin W. Paleoclimate Changes during the Early Oligocene in the Hoh Xil Region,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3,77(4): 504-51341.李三忠,赖绍聪,张国伟,程顺有,李亚林,秦岭勉(县)-略(阳)缝合带及南秦岭地块的变质动力学研究,地质科学,2003,V.38(2),137-15442.黄成敏,王成善,李亚林,西藏五道梁地区古土壤研究,山地学报,2003(2),35-4143.李亚林,李三忠,张国伟,秦岭勉略缝合带的组成与古洋盆演化,中国地质,2002, 29(2),129-13444.王成善,伊海生,彭平安,李亚林,西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及其评价,西藏地质2002,(1)469-48345. Li Yalin,Wang Chengshan,Yi Haisheng,Dengbin,Fang Weixuan,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uanghu graben and Cenozoic extension in the northern Tibet.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1,V.44 (s):284-29146.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等,西藏北部双湖地堑构造与新生代伸展作用,中国科学(D),2001,31(s):228-23247.李亚林,张国伟,王成善,等,秦岭勉县—略阳地区的构造混杂岩及其意义,岩石学报,2001, 17(3):476-48248.李亚林,张国伟,李三忠,等,秦岭略阳-白水江地区反向推覆构造及成因机制,地质科学,2001,36(4):465-47349.李亚林,张国伟,王成善,等,秦岭勉略地区两期韧性剪切变形及其地质意义,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28(1):28-3350.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等,青藏高原新生代伸展地堑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意义,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151.伊海生,王成善,李亚林,等,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建立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隆升过程时空坐标的设想和方法,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1,21(2):1-1552.李三忠,张国伟,李亚林,勉略带三岔子蛇绿岩变质特征及构造意义,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Vol.31(1):89-94.53.方维萱,张国伟,李亚林,南秦岭晚古生代伸展构造及其意义,西北大学学报,2001,Vol.31(3):450-45454.Hébert,R.,Huot,F.,Varfalvy,V.,Benoît,M.,Dubois-Côté,V.,Dupuis,C. Wang,C.S.,Li,Y.L,Dostal,J. Geodynamics of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YZSZ): implications for origin of related Tibetan ophiolites. AGU Fall Mtg.. San Francisco,200155.李亚林,王根宝,秦岭龙草平结晶杂岩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矿物学报,2000,20(1),50-5456.李亚林,张国伟,方维萱,秦岭勉略构造带组成变形特征及与成矿关系.西北地质科学,2000,21 (1):69-7657. Li Yalin,Wang Chengshan,Wu Shan,Ding Xuelin. The balanced cross-section and shortening in Qiangtag terrain,Qinghai-Tibet plateau. Earth Science Frontier,2000,7(s): 18858. Li Yalin,Wang Chengshan. Tectonics styles in the southwest Qinling and relations with the geodynamic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Earth Science Frontier,2000,7 (s): 34659.Fang Weixuan,Zhang Guowei,Lu Jiying,Li Yalin. Complexity and geodynamics of ore-accumulating basin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2000,Vol.74(3):458-46560.李三忠,张国伟,李亚林,等,勉县地区勉略带内麻粒岩的发现及构造意义,岩石学报,2000,Vol.16(2):220-22661.方维萱,李亚林,黄转莹,小秦岭金矿床成矿构造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 ,Vol. 24(2):155-16262.Wang Chengshan,Yi Haisheng,Li Yalin,The hydrocarbon prospect of the Qiangtang basi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 review,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geoscience of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200063.李亚林,张国伟,王成善,东秦岭小寨沉积岩系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沉积学报,1999,17(4):596-60064.李亚林,张国伟,王根宝,等,陕西勉略地区两类混杂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地质论评,1999,45(2):19265.李亚林,张国伟,王根宝,等,大陆造山带研究的方向、趋势和进展,陕西地质,1999,Vol.17(1):47-5466.李亚林,张国伟,宋传中,王根宝东秦岭石界河群的古构造环境及其意义,西北大学学报,1998,28(1):83-87,67.李亚林,张国伟,宋传中,等,东秦岭二郎坪弧后盆地双向式俯冲作用,高校地质学报,1998,4(3):286-29368.李亚林,张国伟,北秦岭二郎坪群与秦岭岩群间构造边界的地质特征,陕西地质,1998,Vol.16(2):9-1669.李亚林,弧后盆地及弧后造山作用-以二郎坪弧后盆地为例,改造性盆地研讨会论摘要文集,199870.李亚林,张国伟,王根宝,等,小秦岭晚元古代闪长质侵入体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西北大学学报,1997,27.s):450-45471.李亚林,高风泉,从豫西熊耳群金矿特征看陕西熊耳群找矿前景,陕西地质,1997,Vol.15(1):51-5972.宋传中,张国伟,李亚林,东秦岭造山带北缘宜鲁断裂带特征及平衡,西北大学学报,1996,Vol.26(S):467-471
一说到高边坡,相关建筑人士还是比较陌生的,高边坡基本概况如何?对于各类高边坡地质稳定性怎么分析?以下是中达咨询为建筑人士梳理高边坡基本内容,具体内容如下:中达咨询通过本网站建筑知识专栏的知识整理,梳理相关高边坡的基本情况,主要的内容如下:对于土质边坡高度大于20m、小于100m或岩质边坡高度大于30m、小于100m的边坡,其边坡高度因素将对边坡稳定性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其边坡稳定性分析和防护加固工程设计应进行个别或特别设计计算,这些边坡称为高边坡。中达咨询小编为了进一步了解公路高边坡相关的内容,为建筑企业人员推荐一本不错的书刊:《岩石高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析》基本内容:《岩石高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析》是黄润秋所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岩石高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析》结合我国西部特殊的地域地质环境条件,针对边坡高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及工程边坡开挖规模巨大等特点,全面阐述岩石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工程地质基础、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岩石高边坡工程地质环境条件、高边坡工程地质现场工作方法、高边坡岩体结构分析、自然和人工高边坡变形破坏机理、高边坡变形破坏的全过程模拟理论及渗流、强震条件下的高边坡稳定性评价、高边坡稳定性的过程模拟与过程控制等,全书共12章。《岩石高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析》可供国土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水利水电、交通土建、矿山开采等领域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测设计的科研、教学、科技人员参考使用。《岩石高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析》基本信息:作 者 黄润秋ISBN 9787030367457页 数 657定 价 298.00元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学术专著/李云峰[长安大学教授]
1.黄土渗透性与空隙性关系的研究,地质出版社,1994.10出版,单独撰写。2.引黄回灌研究,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 出版,李云峰,郑书彦,田春声,杨勤荣。3.关中盆地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出版,田春声,李云峰,郑书彦,郑西来,王丽艳。4.地下水系统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陕西省新闻出版局,1996.3 出版,田春声,李云峰,郑书彦,吴耀国。
研究领域/李云峰[长安大学教授]
水文地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水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学术兼职/李云峰[长安大学教授]
陕西省水利学会理事,陕西省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水资源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地球环境保护事业研究促进会副会长,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评估师,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评审专家,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评审专家,陕西省国土资源评审事务专家系统专家,西安市地热专家组专家。
学术及科研成果先后参加或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各类重点、纵向、横向科研项目30多项
发表学术论文89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4篇:1.准葛尔盆地南缘中段的地下水资源,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5,第2期, 李云峰,p95-101.2.陕西富平石川河谷发育特征及其水文地质问题,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1,第2期,吴在宝,李云峰,p80-87.3.富平地下水库人工回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1985,第1期,吴在宝,李云峰,p4-6.4.地下水临界深度及其测定方法讨论,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8,第3期,李云峰,p100-105.5.利用水银测孔资料分析洛川塬黄土层透水的最小孔径,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0,第1期,李云峰,p75-81.6.用显微图象微机定量分析成果研究洛川黄土孔隙,勘察科学技术,1990,第3期,李云峰,p6-9.7.洛川黄土孔隙性模糊聚类分析,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0,第4期,李云峰,p38-42;(被西安市科协评为二等优秀学术论文)。8.洛川黄土地层渗透性与孔隙性的关系,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1,第2期,李云峰,p60-64.9.孔隙是影响黄土地层导水性的主导因素,勘察科学技术,1991,第1期,李云峰,p25-28,(被西安市科协评为三等优秀学术论文)。10.用层次分析法决策地下水库回灌方案的排序问题,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2第2期,李云峰,王文科,李志刚,王希宁,p51-56;(被西安市科协评为二等优秀学术论文)。11.左乘转置矩阵法建立济南市岩溶水多元随机模型,勘察科学技术,1992第4期,第一作者,p13-16.12.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洛川黄土孔隙性进行分类研究,勘察科学技术,1992第4期,李云峰,p25-27.13.利用微机测孔资料探讨黄土地下水的几个问题,载《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实验室1990.1991年报》,地震出版社,1992年6月,李云峰,p66-70.14.借助同位素方法研究地下水,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10月,李云峰,p55-59.15.中小流域水资源合理调蓄问题,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10月,杨成田,李云峰(执笔人),p1-5.16.地下水人工回灌淤积的室内试验研究,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10月,郑书彦,李云峰,王文科,p46-49.17.灰色GM(1,1)模型研究关中灌区地下水位变化规律,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3第4期,李云峰,田春声,p156-160,(被西安市科协评为二等优秀学术论文)。18.用放射性同位素氚研究洛川塬潜水的年龄,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李云峰;(被西安市科协评为二等优秀学术论文)。19.用系统分析法认识洛川黄土地下水的特征,载《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系统思维》,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李云峰,p66-70.20.利用氢氧同位素研究本钢郑家水源地地下水的形成,勘察科学技术,1994第3期,李云峰,田春声,吴耀国,p38-40.21.在水文地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电算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高教研究,1994第1期,李云峰,p66-67.22.大交盆地地下水位动态分析及预报,勘察科学技术,1995第1期,李云峰,p25-28.23.用理论计算代替互阻孔抽水试验研究α—γ关系,陕西水利,1995年12月,李云峰,p36-37.24.温度对地热水PH值影响的分析与计算,勘察科学技术,1995第4期,钱会,李云峰,p3-7.25.本钢郑家屯潜水含水层弥散试验研究,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5第1期,吴耀国,田春声,李云峰,p56-59.26.二维地下水动力弥散参数确定的优选法,勘察科学技术,1996第2期,吴耀国,沈照理钟左新,田春声,李云峰,p14-16.27.黄河床面介质颗粒级配与渗透系数关系的研究,载《走向二十一世纪环境地学问题研究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年7月,李云峰,李俊亭,李建文,p225-228.28.本钢郑家水源地环境影响评价水文地质试验研究,载《走向二十一世纪环境地学问题研究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年7月,田春声,李云峰,吴耀国,郑书彦,郑西来,p256-261.(被评为陕西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三等优秀学术论文)29.The Mechanism Research of Groundwater Artificial Recharge from High-Sediment Load Water,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展讲论文,1996年8月,Li Yunfeng,Zheng Shuyang,Wang Wenke,Tian Chunsheng and Li Jianwen,p303.30.Hydrogeologlcal Test and Research for Envl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Benxi Zhengjia Headwater Site,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展讲论文,1996年8月,Tian Chunsheng, Li Yunfeng,Wu Yaoguo and Zheng Shuyang,p283.31.A Study on Huanghe River Seepage Window to Groundwater,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交流论文,1996年8月, Li Yunfeng,Li Junting and Li Jianwen,p314.32.Discussion o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of groundwater System,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交流论文,1996年8月,Tian Chunsheng, Li Yunfeng, Zheng Shuyang,Guo Jianqing and Song Guohui,p263.33.稠油热采注入水对储层岩石化学破坏作用的研究,油田化学,1996第1期,李云峰,钱会,p40-43.34.试论地下水系统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地球学报,1996年6月,田春声,李云峰,郑书彦,郑西来,郭建青,p195-199.35.蒸汽吞吐稠油井注入和采出水中化学组分存在形式及其含量的计算,油田化学,1997第1期,李云峰,钱会,p36-41.(被《中国石化文摘》收录)36.蒸汽吞吐稠油储层矿物溶蚀量和沉淀量的计算,油田化学,1997第2期,李云峰,钱会,p143-147.37.降雨补给潜水的滞后分配,勘察科学技术,1997第3期,李云峰,p22-25.38.粘性土空隙分布改变的水文地质效应,载《地质工程与水资源新近展》,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李云峰,p222-227.39.关中盆地潜水污染程度的模糊数学评价研究,载《地质工程与水资源新近展》,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田春声,李云峰,郑书彦,p217-221.40.判定地下水二维水动力弥散参数的直线图解法,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年第2期,吴耀国,田春声,李云峰,p31-33.(Ei收录)41.图解分析法求二维地下水动力弥散参数,工程勘察,1997第2期,吴耀国,田春声,李云峰,p39-42.(Ei收录)42.解析法确定干扰井群的合理布局,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7年12月,李云峰,李志刚,p47-50.43.关中盆地地下水系统区域环境影响单元的模糊聚类分析,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田春声,李云峰,郑书彦,p50-53.44.The Production State of Medical Mineral thermal Water in Xi‘an Geothermal Field, 第五届中日地下水学术研讨会大会交流论文,1998年5月,李云峰,郭建青。45.本溪郑家潜水含水层二维水动力弥散试验及其结果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8年第1期,吴耀国,田春声,李云峰,杨志强,p32-34.46.泰斯公式性态分析与误差估计方法,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年第4期,郭建青,李云峰,王洪胜,p38-42.47.西安地热田医疗热矿水的产出状况分析,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第21卷增刊,李云峰,郭建青,吴耀国,p71-73.48.一维河流水质方程解析解的性态讨论和误差估计方法,水文,1999.6,郭建青,李云峰,王洪胜。49.分析室内二维砂槽弥散试验数据的方法,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郭建青,李云峰,钱会,p59-62p59-62.50.分析一维河流示踪试验数据的质量守恒法,水电能源科学,2000年第2期,郭建青,李云峰,王洪胜,p24-27.51.确定河流纵向离散系数的相关系数极值法,水科学进展,2000年第四期,郭建青,王洪胜,李云峰,p387-391.(Ei收录)52.分析拟稳定流径向弥散试验数据的反函数法,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年第6期,郭建青,李云峰,王洪胜,p36-39.53.潜水三维流数值模拟的几个重要问题,载《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二000年学术年会文集》,李云峰,钱会,吴耀国,p590-591.54.辽河曙光油田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水岩作用的研究,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钱会,李云峰,p33-37.55.向西安调水对原受益区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李云峰,张益谦,王玮,吴耀国,p26-30.56. 污染河流对沿岸土壤和地下水化学环境的影响—以徐州奎河为例,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吴耀国,李云峰,王惠民,王超,p59-62.57.遏制荒漠化发展,锁住沙尘暴,优化大西北生态环境,“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中日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论文,2001年4月28日,李云峰,郭建青,李金荣。58.含水层底版标高的空间最优估计,地下水,2001年第1期,李金荣,李云峰等。59.弥散实验确定地下水溶质水动力参数的复形调优法,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12期,吴耀国,李云峰。60.考虑介质均衡吸附时的室内弥散试验数据分析方法,工程勘察,2001第4期,郭建青,王洪胜,李云峰。61.河流-地下水渗流系统对城市污水的净化作用,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吴耀国,王超,王惠民,李云峰。62. 地下水渗流的除污功能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第1期,吴耀国,王超,王惠民,李云峰。63.大同市万泉河流域玄武岩地下水开发研究,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陈志新,李云峰。64. 变差函数在底版标高估值中的应用,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李金荣,杨震放,李云峰。65. 西安地热开发中浅层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的预防,“第一届海峡两岸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研讨会(台北)”会议报告论文,2002年9月,李云峰,吴耀国。66. Efficacy of riverbank filtration for pollutants removal. “第一届海峡两岸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研讨会(台北)”会议报告论文,2002年9月,Wu Yaoguo,Li Yunfeng,Zhang Jiaoqiang.67.含水层底版标高的两种估值方法比较,基建优化,2003年第1期,李金荣,李云峰,杨震放。68.区域水文地质成图中的坐标转换,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第2期,冯建国,李云峰,李向文。69.GIS技术及其在水文学和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西北地质,2003年第1期,王疆霞,李云峰,徐中华。70. 两种方法在地下水估值中的应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第3期,李金荣,杨震放,李云峰,李金玲。71.鄂尔多斯盆地南区白垩系地下水排泄基准研究,2004.5.22“中国西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报告论文,并收编入“会议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李云峰,李金荣,徐中华,王疆霞,冯建国,侯光才。P552-55672.肥城盆地石横电厂水源地岩溶水系统地下水管理模型,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4年第3期,p32-39,王玮,李云峰,侯东辉,张二勇。(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博士生);73. 从区域地下水化学变化规律探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资源的探采方向,地下水,第26卷第4期,2004年10月,李云峰,徐中华,侯光才。P37-4074.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层系统分析,西北地质, (中文科技核心期刊), Vol.37 No.2,2004年第2期,李云峰,冯建国,王玮,李金荣,王疆霞,徐中华,李英。P90-9675.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水化学形成规律研究,李云峰, 徐中华, 王玮,李金荣,王疆霞,冯建国,何青峰,杨郧成;《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P191-21676.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深层地下水流动系统初步推断,李云峰,王玮, 侯光才,李金荣,徐中华,王疆霞,冯建国;《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P104-11077. 白于山地区白垩系地下水劣质成因探讨,李云峰,王疆霞,王玮,李金荣,徐中华,冯建国,李英;《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P244-24878.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分类研究,冯建国,李云峰,王疆霞,王玮,徐中华,侯光才;《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P239-243,(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博士生);79.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空间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王疆霞,李云峰,徐中华,冯建国,杨郧成;《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P379-384,(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博士生);80.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银川地区地下水质量,陕西地质,2004年6月,vol.22 No.1,姬亚东,李云峰,郭路,p88-92;(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博士生);81.地下水源地开发对农业生产的环境地质影响,地下水,第111期第26卷,2004年12月,曹德福,叶丹,李云峰,P281-284;82. Guidelines to locate and protect high-quality groundwater in Baiyu Mountain area of China,Yunfeng Li,Zhonghua Xu,Jiangxia Wang,Yaoguo Wu,Guangcai Hou; Environmental GeologyPublisher: Springer-Verlag GmbH ISSN: 0943-0105 (Paper) 1432-0495 (Online) DOI: 10.1007/s00254-004-1190-1 Issue: Volume 47, Number 5 Date: March 2005 Pages: 647 – 652被SCI收录,编号9051e,被Ei收录;83.陕西扶风县城地下水源地开采方案设计,地下水,第27卷第112期,2005年第1期,万伟锋,李云峰,p34-38;(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硕士生);84.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综述,西北地质, (中文科技核心期刊), Vol.38 No.2,2005年第2期,郭路,李云峰,姬亚东,p94-98;(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硕士生);85. Excel在土壤污染评价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大众科技,2005年第3期 (总第77期) ,郭路,李云峰,姬亚东,p47-48;(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的硕士生);86.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Karst groundwater in Feicheng Bas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enth Multi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Sinkholes and the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KarstTM 会议论文集,Geotechnicai Special Publication No.144 p142-153,[美]地质技术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Yunfeng Li, Jianguo Feng, Yaoguo Wu, Wei Wang, Donghui Huo87.Karst Groundwater Resource and Advantages of its Utilization in the Shaanbei Energy Base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Tenth Multi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Sinkholes and the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KarstTM 会议论文集,Geotechnicai Special Publication No.144 p380-384,[美]地质技术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Yaoguo Wu, Yunfeng Li, Yadong Ji, Jiangxia Wang88.济宁市水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功能实现,地下水,2005年第5期p321-324,徐中华,李云峰,王疆霞,吴耀国;(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硕士生);89. Application of hydrochemical signatures to delineating portable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Ordos Basin, China(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5.10.23电子版已在网上刊出)Yunfeng Li, Weifeng Wan, Yaoguo Wu,Hui Qu, Guangcai Hou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在构造地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地应力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油气地质及矿田构造、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等研究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专委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地质与冰川专业委员会和古地磁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本所,主办学术刊物《地质力学学报》。
2008年承担各类项目总计182项,其中国家(科技部)科技项目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土资源部项目18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9项,其他类项目100余项。
2008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总经费9568万元。其中,国家(科技部)科技项目经费3908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195万元;国土资源部项目经费993万元;地质大调查项目经费2736万元;其他类项目(包括所长基金及横向项目)经费1735万元。
2008年有12项科技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和验收,其中地调项目评审成果7项,6项优秀,1项良好;自然基金项目5项通过结题验收。本所作为第二获奖单位和第三获奖单位获得200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作为第二获奖单位获2008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本所青藏高原新构造与古大湖研究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成果;阿尔金山东段铁矿找矿新进展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2008年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15篇,出版专著4部。
副所长赵越研究员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长虹高级工程师
副所长李贵书研究员
所长龙长兴研究员
2008年度主要科研成果
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张永双、胡道功、吴中海、张加桂、吴树仁、赵希涛、蒋良文、郭长宝、石菊松等。项目组开展了滇藏铁路沿线第四纪地层对比研究,首次编制了铁路沿线及周边夷平面分布图,对区内51条活动断裂(带)的展布、最新活动时代、分段性和活动方式等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对与铁路相交或近距离平行的20条活动断裂进行了重点调查、探槽揭露和取样测试,重新厘定了铁路沿线14条重要的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对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和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预测评价,深入研究了铁路沿线特殊岩土体的主要工程地质特性,提出了实用性的工程判别指标。综合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地热场、构造应力场、地形变场、工程地质岩组及地质灾害等因素,采用基于Arc GIS的信息加权叠加方法,开展了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和工程近期规划段工程地质稳定性综合评价,提出了线路比选和优化方案,在指导铁路选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澜沧江断裂带
项目组人员在进行断裂测量
技术人员在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沙山安装微地震台站设备
技术人员在安装微地震台站
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应用:属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负责的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XQ-2004-01)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的课题之一,主要完成人员:王小凤、马寅生、冯梅、安美建、史大年、陈宣华、区明益、王连庆、霍光辉、李会军、范桃园、李国岐、田晓娟、张西娟、蒋荣宝、李丽。总体目标任务是运用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进行英雄岭凹陷及周边地区深层地质构造解析,结合柴达木盆地西部地、物、化、遥资料综合分析,探索复杂地形区深部构造勘探的新方法。经过艰苦的野外施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波速反演和地质解释,首次在国内将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油田深部构造探测,在国内没有可借鉴实例的条件下,经过近4年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实践,初步建立了中等尺度微地震台阵网深部构造探测的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运用微地震台阵网进行中等尺度构造探测的台站部署原则、记录参数选取、高质量数据采集标准和数据处理工作流程;确立了中等尺度天然地震层析成像速度结构反演的工作流程和成果图件;初步形成中等尺度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地质解释的准则;获得了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地貌复杂、人工地震难以实施的柴西狮子沟—游园沟地区、干柴沟—咸水泉地区的深部构造信息;在油气资源评价新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其成果曾被评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十大科技进展。
狮子沟地区地震反射剖面速度结构图
东部叠合盆地深层油气成藏潜力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成果为优秀等级。主要完成人员:龙长兴、周新桂、张林炎、刘和甫、范昆、李涛、王宗秀、肖伟峰。项目组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多学科结合,对渤海湾—南华北盆地深层油气成藏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盆地形成演化主要受纬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联合复合控制。首次提出了渤海湾—南华北盆地深部存在多层次滑脱拆离,晚中生代—现今为统一伸展背景下形成的盆—山变形系统的新模式;首次编制了渤海湾—南华北盆地1:100万前古近系和前侏罗系地质图,研究了中生代以来盆地叠加改造对古生界油气成藏的影响;首次编制了渤海湾—南华北盆地1:200万上、下古生界生储盖组合分布及其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潜力评价图,并结合3次资评、深层油气勘探及成藏必要条件,围绕“有效生烃区和有利保存单元”两个核心问题,评价了深层油气成藏潜力,明确指出了深层油气有利勘探区带。
吉黑东部山区内生金铜矿床找矿模型研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孟宪刚、邵兆刚、朱大岗、王津、韩建恩、余佳。经过野外调查与室内综合研究,本项目取得以下进展:查明了区域构造体系及其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控岩控矿作用,吉黑东部丰富的内生金铜多金属矿产的成岩成矿过程主要受新华夏系、纬向系、经向系和北西向构造带控制。划分了吉黑东部岩石圈单元和成矿区带,在本区进行了构造带矿化特征对比,构造层含矿性与构造演化阶段对比,划分了构造成矿序列。构建了本区宏观的构造动力成岩成矿三维地质模型,在宏观构造动力成岩成矿三维地质模型中,简述了金铜矿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及过程。对典型矿床进行构造控矿分析,根据X光岩组和磁组构分析,进行了分阶段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工作。总结了本区最特征的构造控矿类型,修正、完善、建立了8个控矿类型和模型,首次建立了吉黑东部地区的有限单元法数学模型和该区金铜矿床找矿模型。
华北北缘东西向右旋逆冲断层带考察
专家组验收项目成果现场
小西南岔金铜矿北山矿脉与矿石产状
九三沟铜金矿床矿化脉
青藏铁路活动断裂调查与监测:属地质调查工作项目,项目负责人为吴珍汉研究员,项目成员包括胡道功研究员、吴中海副研究员、王双绪研究员、彭华研究员、陈群策研究员、苗放教授、王连捷研究员等。相关成果入选2006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对库赛湖断裂、西大滩断裂、温泉盆西边界断裂、安多盆北边界断裂、崩错断裂、谷露盆西边界断裂及当雄—羊八井活动断裂,通过高分辨率遥感解译、断错地貌分析、探槽工程揭露和高精度测年,揭示了晚更新世与全新世断裂活动期次、运动速率和古地震周期。在拉萨地块中段沿青藏铁路建立由15个测点组成的GPS观测局域网,完成3期GPS测量,为分析青藏铁路沿线现今地壳运动和断层速率积累了高精度实测资料。完成西大滩180m、五道梁150m、安多120m、羊八井300m、曲水150m地应力钻探和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获得青藏高原不同地块地应力随深度变化曲线;建立西大滩体应变综合监测站、安多体应变综合监测站、羊八井体应变综合监测站、曲水三分量应力综合监测站,实现了监测数据远程自动传输,初步建成青藏铁路沿线应力应变综合监测系统。运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和ANSYS软件,计算分析了断裂诱发移动冰丘的形成机理、灾害效应及工程影响;发现83道班移动冰丘与错那湖沙害等灾害隐患,为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4篇,包括国际核心期刊论文3篇,出版专著1部。
安多盆地北部活动断层探槽剖面照片
项目成员沿青藏铁路开展冬季野外观测
吴珍汉研究员参加青藏铁路通车典礼
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环境调查与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完成人员:赵志中、王书兵、乔彦松、王燕、徐刚、傅建利、李朝柱、姚海涛、刘宗秀、蒋复初、钱方、彭阳、李永昭、牟传龙、徐建民。成果如下:
(1)通过调查,若尔盖土地沙化呈近南北向分布,主要位于山前冲洪积台地及山间盆地中。分析沙化因素,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几乎是同等的,降水和风速是草地沙化自然因素的主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以人口和牲畜量及开垦规模为主,提出对策建议。
(2)川西黄土红土磁性地层均出现了B/M 界限以及贾拉米洛事件,川西黄土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川西黄土兼具风尘和冰川特征,说明物质主要源于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冰水沉积物。红土成因分析说明其为风尘成因。
(3)昔格达古湖主要形成于高斯期,青藏高原东缘大湖阶段形成约4-3Ma BP。典型剖面记录了5个旋回,15个阶段,有机碳记录了凉→暖的9个古气候变化阶段,孢粉和同位素分析也记录了4-2.6Ma BP间古气候环境周期变化规律。
甘孜黄土剖面与磁性地层
项目组成员在野外合影
测量黄土地层剖面
西气东输西段(玉门—武威)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主要完成人员:陈柏林、张永双、刘建民、董诚、彭华、刘建生、王春宇、吴乃芬等。取得主要进展:
研究表明祁连山北缘断裂、河西走廊中西段盆地内断裂、龙首山南缘断裂和阿尔金断裂东段等断裂属于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发现高台车站断裂、新民堡断裂等是祁连山北缘前展式逆冲推覆构造中最前缘断裂,形成时代最新、全新世活动性最强。首次获得肃北当今山口现今地应力数据,特别是肃南地震和民乐地震前后的地应力值变化的宝贵资料。通过14个地区稳定性评价因素的量化,计算了区内128个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参数,划分了3个极不稳定—不稳定区、2个次不稳定区。针对西气东输管线穿越极不稳定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新民堡、高台车站活动断裂、丰乐活动等地段进行必要的现今地应力监测和位移速率监测”的建议。
西气东输西段(玉门—武威)地质构造略图
西气东输西段(玉门—武威)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图
西部地区主要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资源富集成藏规律综合研究(柴达木部分):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研究类项目,主要完成人员:王小凤、马寅生、陈宣华、李会军、王连庆、冯梅、李国歧、武红岭、蒋荣宝、李丽、安美建、田晓娟、王治顺、李中坚、王宝瑜、张梓歆、郭辉、尹成明、彭德华、江波。
主要进展:从柴达木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石炭系地层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构造应力场、流体势场和油气分布规律与油气资源前景四个方面对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资源富集成藏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划分了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明确了盆地大地构造归属;编制了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石炭纪各门类生物地层对比表,进行了石炭系地层划分与对比;编制了盆地地质构造系列图件;开展了盆地应力应变测量和构造应力场模拟研究;对石炭系、中新生界油气分布规律与油气资源前景进行了综合评价。2008年12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对项目成果进行评审,结果为优秀。
柴达木盆地盆地内向斜构造
项目组人员在盆地内进行现场考察
前不久,湖北某高校博士张晨(化名)在网上找“中介”在“C刊”(某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愿望破灭了,还被淘宝卖家去了5.2万元积蓄。近日,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弋江分局民警联系上张晨,告诉她已经在安徽被抓获,并为她追回了1万多元的损失。
在张晨那里,被芜湖警方追回的这1万多元,其实早已被视为“坏账”,准备不予理会了。在确信去5万多元之后,张晨并没有选择报警。据她自述,是担心这个事情传开影响到自己毕业。此番被警察找上门,于她而言,究竟是意外之喜还是飞来横祸,并未可知。淘宝店铺招摇撞被抓,自有法律的惩处,而张晨这样的利益受损者,难道仅仅只是“受害者”一副面容吗?事实上,已有不少网友对张晨冷嘲热讽,还有网友留言称,不知道这算不算学术造假?
网友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其一,尽管没有成功,张晨的行为仍属涉嫌买卖论文。知假而买假,一篇不够买两篇,一再炮制所谓的学术成果,并试图以此获取工作机会,这样的行为并无正当性。
从报道可知,张晨所读专业有硬性要求,读博期间必须在“C刊”发两篇论文才可顺利毕业,但她已完成了这个额度,按道理讲,已经迈过了毕业的门槛,大可不必再去找中介代写代发论文。她自己说多发几篇对找工作有好处,问题是,这样弄虚作假炮制出来的“C刊”论文,究竟有多少学术价值?
其二,张晨随随便便支付5.2万元买论文,尽管也有怀疑,但照付不误,足见此类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其对学术风气造成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论文是学术思想的结晶,是一个学者的立身之本。然而,在当下,很多人谈论起论文,就好像它是一件与己完全无关的马甲,需要时可以不择手段搞来,不需要时立马扔掉。这样的学术风气如何让公众心存敬意?
当然,当下的学术评价体系或许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追求论文的数量,设置一些不太合理的指标,但治学者缺乏独立精神与判断能力,或者明明没有从事学术工作的能力却硬要挤进来,乃至为此不惜弄虚作假、欺世盗名,则是需要反省的。“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既然想戴上那顶博士帽,就应该有起码的德行与操守。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一位女博士在实习期间通过了自己的努力,发表了三篇顶级期刊的核心论文的故事,这个消息被报道之后,引起了广大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为什么别人总是这么优秀,而自己这么多年仍然还是一个混吃混喝的小废物罢了,虽然这些都是网友们调侃的看法,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了对于这位女博士的敬佩之情。故事的主人公韩淑捷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并且她在上学期间的学习成就一直是非常优秀的,是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韩淑捷在博士就读期间实习的地方是阿里巴巴集团,在那段实习的日子里,韩淑捷努力充实自己,并且由于自己就读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所以作为其中为数不多的女生,韩淑捷却超越了大部分的同期实习生,并取得了很多人的赞赏,最终凭借着自己扎实过硬的专业能力以及科研成果,韩淑捷被评为了当年的优秀实习生。我们从她的身上能够学习到的是坚韧不拔的品格以及专注的信仰,韩淑捷说既然选择了自己现在所学的这个专业,就不要找理由懈怠,而是利用每一个碎片时间来充实自己,学到自己脑子里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很多人都想要咨询韩淑捷到底是怎样才能够发表那么多的核心论文的,仿佛发表论文对于她来说是非常简单的意见事情。但是在韩淑捷的回答中我们玩可以看出,原来天才也会有遇到瓶颈的时候,只是他们能够及时的调整自己,让自己尽快的找回状态,韩淑捷建议我们:当遇到瓶颈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松一下,一味地追求速度反而会不太美好,毕竟欲速则不达,也许换一种心情,会有更好的结果呢。
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韩淑捷这样,做一个热爱自己、热热爱生活的人,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优秀,只要过好自己的日子,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她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能够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分开,并且在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绩的人,而且能够得到高层的欣赏。她的经历相当励志和感人,是一个值得让人敬佩的人。
现在的她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并且取得了成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