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科技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科学、理性看待学术论文,注重论文质量和水平,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不使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
《通知》强调,加强对本单位科研人员的日常教育引导,在入学入职、职称晋升、参与各类科技活动等重要节点必须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在年度考核、评奖、评优时要对科研人员的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情况进行考评。督促项目团队负责人、研究生导师加强对团队成员、学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和管理。
加强对本单位拟公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技进展的审核把关,确保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督促项目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导师等对拟发表的论文严格把好学术关、诚信关,确保发表的论文严谨规范、数据真实。
扩展资料
《通知》特别提到,加强对本单位拟公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技进展的审核把关,督促项目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导师等对拟发表的论文严格把好学术关、诚信关。此外,建立并严格执行科研数据汇交制度,确保本单位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及时、准确、完整,做到可查询、可追溯。
《通知》强调,各有关单位在申请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创新基地等时,要对落实本通知确定的主体责任事项作出明确承诺。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把各有关单位签署的承诺书作为批复相关科技活动的重要依据并纳入重点核验范围,对不实承诺或违背承诺的,依据《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关于“以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等获得科研活动审批”的规定进行处理并限期整改。
值得关注的是,相关单位在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主体责任履行情况将纳入信用记录,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将被列入重点监督对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科技部: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不可与奖励奖金挂钩
这对科研者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对理工科类的科研者而言,他们应该更注重实践发明,这能促进他们专心试验。而对文科类科研者,他们主要就是论文观点,提出创新思路方法,这对他们而言是坏事
不相关是不可以的。
正常来讲,小论文应该是大论文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小论文研究内容可能不完全属于大论文。所以小论文与大论文有交叉,比较相对应即可,无需完全对应。
发表小论文的作用:
1、小论文可能是研究生毕业条件要求。很多学校要求研究生毕业必须要发表论文, 省级、国家级的,有的甚至还要求发表北大核心期刊,而具体发表要求根据各自学院、专业而定。
2、小论文是评奖学金的加分项。虽然说研究生发表论文不一定就可以评奖学金,因为论文只是加分项,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但发表论文可以加分,虽然比重并不大,但是每年有很多同学评奖时可能就差那么两三分,与奖学金失之交臂,所以一般都是要发的。
3、小论文有助于找工作、评职称。研究生毕业后,论文通常对找工作帮助不大。但比如当老师,进研究所等等注重学问研究的工作单位,那论文就是敲门砖。普通的论文是没多大价值,但一些核心、EI、SCI,上档次的论文对找工作、评职称都会发挥比较大的作用。
我认为是好事情。因为这可以让科研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一个专业方向,保证论文的质量。
有好有坏吧,毕竟论文制度也是促进研究生努力干活。关于研究生毕业是否实行与发表学术论文挂钩的制度一直存有较大争议,各校对此反应不一。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宣布终结该制度,认为这项制度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与此同时,上海大学则进一步强化了该制度,称这是体现学校的特色,是学校未来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我无意评价谁对谁错,仅仅站在教师的立场谈点自己的看法。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有两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研究生毕业发表学术论文到底有没有必要?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如何来体现?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很难的,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大多讨论的情况看,他们认为“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既增加了研究生学习的负担,制造了大量学术垃圾,同时还养活了一大批越办越差的所谓学术期刊。后两点我是赞同的,说要求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增加了其学习负担我认为并非实情。事实上,现在的研究生由于数量的扩张,加上对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大都有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用一个“混”字也能囊括好大一部分人,这是事实。要求他们在校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根本没有增加什么学习负担,只不过是他们心不在焉不愿为之的托词罢了。君不见,如今有不少研究生才刚刚一年级便在校外大量接课,有的一周高达十几节课,只要挤出一点时间坐下来做些研究,完成几篇学术论文的“任务”又有何难?又到底增加了什么负担?再看第二个问题,什么是研究生教育?最简单的回答应该是比本科高一级别的教育吧?如果不再要求研究生做研究,发表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又拿什么来作为评价的标准?也许有人说,只要看学生毕业时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就行了,这样说没有错,但请问这些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到底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又有多少研究生学位论文具有原创性和突出的创新点?我常说,研究生教育一定不能办成“本科后”,除非它是名符其实的过渡学位,而我们现在恰恰不是。既然这样,研究生就必须体现研究特色,通过研究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这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必备条件。作为一名培养研究生的导师,我尤其感到无所适从的是,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学术论文这个制度,今后的研究生还怎么带?还有没有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那么研究生就仅仅学习十来门课程而已,何况有的课程在本科时已学过,有炒剩饭的嫌疑。导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完全可以不管,因为学校不要求我去做研究,也不要求我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而现在不少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均是采取专题讲授的形式,课程结束时写一篇所谓的论文完事,真正能学到多少东西,掌握了什么研究方法根本无法测量。如此一来,学生和老师成了互无约束的个体,成了事实上的两张皮,如此这般如何能培养出合意的学生?
关于研究生毕业是否实行与发表学术论文挂钩的制度一直存有较大争议,各校对此反应不一。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宣布终结该制度,认为这项制度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与此同时,上海大学则进一步强化了该制度,称这是体现学校的特色,是学校未来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我无意评价谁对谁错,仅仅站在教师 的立场谈点自己的看法。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有两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研究生毕业发表学术论文到底有没有必要?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如何来体现?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很难的,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大多讨论的情况看,他们认为“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既增加了研究生学习的负担,制造了大量学术垃圾,同时还养活了一大批越办越差的所谓学术期刊。后两点我是赞同的,说要求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增加了其学习负担我认为并非实情。事实上,现在的研究生由于数量的扩张,加上对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大都有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用一个“混”字也能囊括好大一部分人,这是事实。要求他们在校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根本没有增加什么学习负担,只不过是他们心不在焉不愿为之的托词罢了。君不见,如今有不少研究生才刚刚一年级便在校外大量接课,有的一周高达十几节课,只要挤出一点时间坐下来做些研究,完成几篇学术论文的“任务”又有何难?又到底增加了什么负担?再看第二个问题,什么是研究生教育?最简单的回答应该是比本科高一级别的教育吧?如果不再要求研究生做研究,发表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又拿什么来作为评价的标准?也许有人说,只要看学生毕业时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就行了,这样说没有错,但请问这些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到底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又有多少研究生学位论文具有原创性和突出的创新点?我常说,研究生教育一定不能办成“本科后”,除非它是名符其实的过渡学位,而我们现在恰恰不是。既然这样,研究生就必须体现研究特色,通过研究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这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必备条件。 作为一名培养研究生的导师,我尤其感到无所适从的是,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学术论文这个制度,今后的研究生还怎么带?还有没有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那么研究生就仅仅学习十来门课程而已,何况有的课程在本科时已学过,有炒剩饭的嫌疑。导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完全可以不管,因为学校不要求我去做研究,也不要求我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而现在不少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均是采取专题讲授的形式,课程结束时写一篇所谓的论文完事,真正能学到多少东西,掌握了什么研究方法根本无法测量。如此一来,学生和老师成了互无约束的个体,成了事实上的两张皮,如此这般如何能培养出合意的学生? 最后我想提一点个人的想法。一是研究生毕业要发表学术论文是一个目前有效的制度,不能随意舍弃,如果要彻底废除,必须有较完善的新制度出台。二是研究生教育可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课程研究生,读完规定的课程且考核合格即可毕业;其二是学术型研究生,不光要学习规定的课程,同时必须发表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方可毕业。这两种规格的研究生在文凭上有所区别,以扩大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选择范围。这样一来,对不同层次的研究生有不同的要求,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与学才能做到规范有序。
是真的!这是也是上大提升自身学术水平的一种方式!上大来说,本身就自身而言除了地域以外没有太大的优势,何况是在高手如林的上海,不管舆论如何批判,这个趋势撇开学术腐败不谈,是值得赞赏的,当然也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会把一批考生吓跑每年确实有研究生拿不到学位证,但一般来说你也不必太害怕!学术氛围有时候能帮助你成长!毕业时你会发现是别的学校同学无法收获到的经历,在国家核心上发表文章固然不容易,但大多数人都能做到,有时候是按照导师考核,是不是达到这一标准也可以,并不一定是直接发表。现在高校的研究生说实话已经太泛滥了(除了名校985或者有特色学校的特色专业),毕业时这对你的深造或就业也会有很大帮助!
这个还是比较简单的,有些人都能发到2-3篇的,只要自己努力,没问题的
关于研究生毕业是否实行与发表学术论文挂钩的制度一直存有较大争议,各校对此反应不一。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宣布终结该制度,认为这项制度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与此同时,上海大学则进一步强化了该制度,称这是体现学校的特色,是学校未来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我无意评价谁对谁错,仅仅站在教师 的立场谈点自己的看法。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有两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研究生毕业发表学术论文到底有没有必要?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如何来体现?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很难的,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大多讨论的情况看,他们认为“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既增加了研究生学习的负担,制造了大量学术垃圾,同时还养活了一大批越办越差的所谓学术期刊。后两点我是赞同的,说要求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增加了其学习负担我认为并非实情。事实上,现在的研究生由于数量的扩张,加上对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大都有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用一个“混”字也能囊括好大一部分人,这是事实。要求他们在校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根本没有增加什么学习负担,只不过是他们心不在焉不愿为之的托词罢了。君不见,如今有不少研究生才刚刚一年级便在校外大量接课,有的一周高达十几节课,只要挤出一点时间坐下来做些研究,完成几篇学术论文的“任务”又有何难?又到底增加了什么负担?再看第二个问题,什么是研究生教育?最简单的回答应该是比本科高一级别的教育吧?如果不再要求研究生做研究,发表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又拿什么来作为评价的标准?也许有人说,只要看学生毕业时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就行了,这样说没有错,但请问这些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到底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又有多少研究生学位论文具有原创性和突出的创新点?我常说,研究生教育一定不能办成“本科后”,除非它是名符其实的过渡学位,而我们现在恰恰不是。既然这样,研究生就必须体现研究特色,通过研究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这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必备条件。 作为一名培养研究生的导师,我尤其感到无所适从的是,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学术论文这个制度,今后的研究生还怎么带?还有没有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那么研究生就仅仅学习十来门课程而已,何况有的课程在本科时已学过,有炒剩饭的嫌疑。导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完全可以不管,因为学校不要求我去做研究,也不要求我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而现在不少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均是采取专题讲授的形式,课程结束时写一篇所谓的论文完事,真正能学到多少东西,掌握了什么研究方法根本无法测量。如此一来,学生和老师成了互无约束的个体,成了事实上的两张皮,如此这般如何能培养出合意的学生? 最后我想提一点个人的想法。一是研究生毕业要发表学术论文是一个目前有效的制度,不能随意舍弃,如果要彻底废除,必须有较完善的新制度出台。二是研究生教育可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课程研究生,读完规定的课程且考核合格即可毕业;其二是学术型研究生,不光要学习规定的课程,同时必须发表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方可毕业。这两种规格的研究生在文凭上有所区别,以扩大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选择范围。这样一来,对不同层次的研究生有不同的要求,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与学才能做到规范有序。
当前,很多高校规定研究生毕业之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文章,并将其与学位获得资格挂钩。校方认为,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有利于提高其学术水平,增强其学术能力,既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又能扩大学校的知名度。然而,最近某高校取消了研究生论文发表与学位获得资格挂钩的规定,受到许多研究生导师的认同。他们认为,这一规定更有利于培养该校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研究生导师们的观点?
A.该校的研究生素质高,即使学校不做规定,大部分研究生也会想方设法发表论文
B.该校曾有极少数研究生为了学位而肆意抄袭、买卖论文,严重影响学校声誉
C.该校许多导师指导多名研究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修改学生的投稿论文
D.该校过去用论文发表要求来代替培养过程监督,导致学生难以沉下心来研究学问
答案:D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然而,最近某高校取消了研究生论文发表与学位获得资格挂钩的规定,受到许多研究生导师的认同。他们认为,这一规定更有利于培养该校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论据:无。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该项讨论的是在学校不做规定的情况下,研究生也会想方设法发表论文,与取消原规定之后是否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B项:无关选项。该项讨论的是极少数研究生为了学位而肆意抄袭、买卖论文,说明原来的规定有弊处,但是无法推知取消之后是否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论题不一致,排除。
C项:无关选项。该项讨论的是导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修改学生的投稿论文,与取消原规定之后是否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D项:增加论据。该项指出原规定的弊处是“导致学生难以沉下心来研究学问”,那么取消了该规定学生就可以沉下心来研究学问,即有利于培养该校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具有加强作用。
因此,选择D选项。
三年发表一篇,其实已经要求很低了~~~
是真的!这是也是上大提升自身学术水平的一种方式!上大来说,本身就自身而言除了地域以外没有太大的优势,何况是在高手如林的上海,不管舆论如何批判,这个趋势撇开学术腐败不谈,是值得赞赏的,当然也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会把一批考生吓跑每年确实有研究生拿不到学位证,但一般来说你也不必太害怕!学术氛围有时候能帮助你成长!毕业时你会发现是别的学校同学无法收获到的经历,在国家核心上发表文章固然不容易,但大多数人都能做到,有时候是按照导师考核,是不是达到这一标准也可以,并不一定是直接发表。现在高校的研究生说实话已经太泛滥了(除了名校985或者有特色学校的特色专业),毕业时这对你的深造或就业也会有很大帮助!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父母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那孩子究竟能不能成为一个人才,最终还是要靠教育,当然这其中包含着父母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教育在我们国家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讲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而想要培养人才,自然教育也会非常的重,要每一个国家将教育都看得非常的重要,所以对在教育这一方面其实要下的努力会更加的多,毕竟国家未来的发展还是要靠人才和人才的发展,还是要靠教育。
1.提高质量。
其实能够在高校去当老师,在一定领域他们也是算人才。而对于许多老师来讲,他们都会有人为的要求,毕竟论文出来证明他们在这一段时间里努力的去研究了某一些东西。教育局出台了论文数量不与老师薪资挂钩这一政策,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要求老师将质量做到更好。如果与老师的薪资挂钩的话,那么许多老师为了追求利益,肯定会将数量搞上去,如果数量达到质量也达到的话,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数量非常的多,质量却非常的不好,那么这些东西写出来也没有必要,论文被发表了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国家人才的能力问题,所以说还是要要求质量的问题,毕竟质量才是王道,数量再多也只是多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
2.能够为一些老师减少压力。
这个政策推出来之后,对于许多高校的老师来讲,应该算是松了一口气,毕竟要在一段时间内做出相应的文章,还是有一定困难。那么许多老师很多时候会追求数量上的问题,毕竟老师与老师之间还会有一定的较劲,谁都希望自己是做得最好的那一个,但是像这样的比较更多的人会追求数量。当政策出来了之后,许多老师肯定会将更多的重心放在质量上去,也能够为一些老师减少压力。毕竟有家庭经济压力的存在,自然也希望自己能够多挣一些钱,那么想要挣更多的钱就会有要多写一些文章,所以说政策出来了之后,让为老师减少非常多的压力,而且不与老师的利益挂钩之后,也能够使老师更加的有动力去做更好的研究。
这个政策出来之后,其实对于许多高校的老师来讲好处非常的多,而且也能够保证相应的质量问题。
我个人觉得不太可能,要改变高校当前的教学环境,单靠论文数量不太现实,还需要有釜底抽薪的勇气。
在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高校薪酬水平调查比较制度方面,文件强调把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推进4项改革。 高校教师依法取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收入分配激励、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等政策规定。
当前,很多高校规定研究生毕业之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文章,并将其与学位获得资格挂钩。校方认为,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有利于提高其学术水平,增强其学术能力,既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又能扩大学校的知名度。然而,最近某高校取消了研究生论文发表与学位获得资格挂钩的规定,受到许多研究生导师的认同。他们认为,这一规定更有利于培养该校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研究生导师们的观点?
A.该校的研究生素质高,即使学校不做规定,大部分研究生也会想方设法发表论文
B.该校曾有极少数研究生为了学位而肆意抄袭、买卖论文,严重影响学校声誉
C.该校许多导师指导多名研究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修改学生的投稿论文
D.该校过去用论文发表要求来代替培养过程监督,导致学生难以沉下心来研究学问
答案:D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然而,最近某高校取消了研究生论文发表与学位获得资格挂钩的规定,受到许多研究生导师的认同。他们认为,这一规定更有利于培养该校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论据:无。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该项讨论的是在学校不做规定的情况下,研究生也会想方设法发表论文,与取消原规定之后是否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B项:无关选项。该项讨论的是极少数研究生为了学位而肆意抄袭、买卖论文,说明原来的规定有弊处,但是无法推知取消之后是否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论题不一致,排除。
C项:无关选项。该项讨论的是导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修改学生的投稿论文,与取消原规定之后是否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D项:增加论据。该项指出原规定的弊处是“导致学生难以沉下心来研究学问”,那么取消了该规定学生就可以沉下心来研究学问,即有利于培养该校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具有加强作用。
因此,选择D选项。
硕士学位的申请其实都是在学校的官网上进行的,只需要填写相应的表格就可以了,符合条件就可以毕业。
本科及以上学历,修满学分,要求的科目合格,毕业论文合格,并且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才能获取学位,当然有些学校要获得学位证还需要通过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条件,但毕业论文合格是必要条件,它代表着你在这个学历层次的研究能力。通常同等学历层次,学位证要比毕业证含金量高。
这个还是比较简单的,有些人都能发到2-3篇的,只要自己努力,没问题的
又到一年招聘季,大多数学子开始纷纷投入就业求职大潮之中。然而,据媒体报道,一些在读硕士生反映,学校要求毕业前在相关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了此时比找工作更让自己牵挂的大事。
事实上,硕士毕业是否需要发表论文,早已不算是新闻。早在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大学就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之所以当下再次被提及,源自不少在读硕士生反映发表论文一事竟比找工作更头疼。
众所周知,硕士生不同于博士生。公开发表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可为博士生就业添彩,而要求硕士生所发表论文,一般而言,论文的学术价值、含金量非但不够高,反倒繁荣了“货币化”发表市场和“代-写-代-发”中介业务,给硕士生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显然,这应引起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并好好思量一番。就业乃民生之本,对于那些不再考虑继续攻读博士的硕士毕业生而言,就业便是毕业季的头等大事。
当然,对于一些学校要求硕士毕业前发表论文,并不能简单给出好与坏、是与非的评判,最好置身于高校做出此项规定之初衷,以及师生的综合意见态度等具体情境中加以讨论。应该说,此种要求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切莫忘记,初衷美好而有违初心的事情并不鲜见。倘若将硕士毕业硬性与发表论文关联挂钩,用计件制、记工分等办法计量评价,既没有关照到硕士生发表论文的难处,也未设身处地理解硕士生双重压力下的“为难”,难免有短期功利主义之嫌。
如今,我国已全面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都具有了“新时代”的特征。正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对硕士的需求更趋多元,势必呼唤更灵活、科学、合理的检验、认定或评价方式,增设一些可替代性方案,使硕士生保持适度张力,扩大其自由选择空间。对此,可基于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特点,只要朝着有助于提升硕士生培养质量,能表征硕士生成长与发展的理念与方式,均可视为多样化成果的体现。譬如,出台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相关激励政策,允许多元化认定授权技术发明专利、省部级科技奖励、国家或行业标准、重大成果鉴定、成果转化或转让、申请学位相关领域专著、优秀案例、作品创作展(演)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潮中,创新创业活动与成果也可予以折算对待。
实现高等教育领域内涵式发展,在自我价值多元化彰显的当下,硕士生教育应从“论文情结”回归到“人文情怀”的立场上来,围绕硕士生应具备哪些素质、能力和人格水平等来设计。其实,高校作为供给端,从人才培养全过程来论,学生修完培养环节所要求的全部学分,即有资格申请毕业。而发表论文确实难以视为培养过程的一个环节,仅仅是一种手段,显然是构筑不成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我更加觉得,找工作不需要硬性要求学生过四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