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宝鸡市农业论文发表

宝鸡市农业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宝鸡市农业论文发表

宝鸡师范大学1992年与宝鸡大学合并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是全日制二本院校。

宝鸡文理学院(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坐落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省市共建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学校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宝鸡大学,1992年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合并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2017年10月,陕西省教育厅、宝鸡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建成宝鸡大学协议书 [1-3]  。2018年成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截至2019年6月,学校高新校区、石鼓校区、蟠龙校区(筹)三个校区共占地2800多亩,下设17个二级学院、6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近2万人,其中本科生19000多人,硕士研究生、留学生600多人。

扩展资料:

2019年学校官网显示,"十三五” 以来,全校共发表论文3034篇,理科发表SCI论文396篇(一、二区191篇) , 文科发表C刊以上论文81篇,高层次论文数量呈翻番增长趋势。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全国艺术基金项目1项,同时获批省部级项目180项,市厅级项目431项。

荣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238项,其中省部级科技类奖5项,省部级社科奖9项,省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2项,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8项,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

“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省部级科研奖励40余项。2015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奖1项。

学校每年与美国俄克拉何马州中央大学、俄亥俄州穆斯静冈大学、路易斯安那州路易斯安那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韩国东亚大学、庆星大学等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开展本科生交换学习、带薪实习、“2+2”本科双学位、国外游学、赴外读研、国外就业、国际大学生文化论坛等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宝鸡文理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史、哲、理、工、管、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院位于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陕西第二大城市?宝鸡市。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100余亩,南依秦岭,北临渭河,依山傍水,环境优雅。 学院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宝鸡大学(本科,后停办)。197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并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宝鸡师范学院。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宝鸡师范学院与1984年新设立的宝鸡大学合并,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学院先后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校园”,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授予“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等称号。2008年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16年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发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和“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立足宝鸡,服务地方,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和知名度不断扩大。 学院设有哲学(社会科学部)、政法、教育科学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文化与旅游、经济管理、音乐、美术、数学、物理与信息技术、化学化工、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机电工程、电子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体育等17个系(部)和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现有47个本科专业。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7600余人。 学院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始终把人才作为办学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师资水平不断提高,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95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300多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430多人。有30多名教师分别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基金奖、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省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工程”等,选拔和培养了百余名高层次人才。先后有26名教授参与了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6个学科、8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同时,聘请了100多名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为我院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院重视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建设,为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矗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新校区,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强了综合办学实力。目前,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29个,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14572个,教学用计算机3164台,教学仪器设备值1亿多元。新、老校区各有一座图书馆,馆藏图书176万册,校园网联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国际互联网,有近7000个信息端点,教学设施先进,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学院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的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高等教育“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和我院“厚基储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能力与发展个性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2001年以来,我院共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主持或参与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项,3个专业(化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3部教材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实验室、植物化学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我院“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团队”分别为省级教学团队;“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省级创新实验区。此外,我院还建设40门精品课程、76门重点课程和一定数量的双语课程。建成了140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有力保证。 学院坚持科研兴校发展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通过整合学科队伍、凝炼学科方向、搭建学科平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学科特色,学科实力和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现有10个院级重点学科,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数学和自然地理学为陕西省重点学科。设有人文科学、周秦文化、教育科学、城乡经济、计算机与信息科学、非线性、应用化学、自动化、计算机软件、机电工程、陕西文学、陕西方言、哲学、法学等14个研究所,“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为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我院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防项目3项,其他各级各类项目456项;五年来出版著作115部,发表学术论文3204篇,其中权威和核心期刊618篇, SCI、EI、ISTP、《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收录、转载162篇。学术期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均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科技部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期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荣获陕西省优秀学报二等奖和全国优秀学报,其中“周秦文化及青铜器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学报优秀栏目;1999年创办的《西部论坛》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学院大力弘扬“博文明理,厚德尚能”的校训,以“团结、敬业、勤奋、创新”的优良校风、“崇严、重导、求精、探新”的良好教风、“学勤、行思、尚真、务实”的浓厚学风,引导和激励师生员工严谨治学、刻苦学习、开拓创新、奋发进龋通过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04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近五年来,我院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1%以上,位居陕西省高校前列。 学院坚持走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的道路。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国的有关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学院与美国瑞欧戈兰大学有着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每年互派留学生。同时,学院积极实施服务地方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决策咨询等方面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秉承教师教育优良传统,全面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坚持以服务地方为根本取向的办学理念,多层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办学特色。 “十一五”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科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主动服务地方的能力,力争到2016年,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社会满意、省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多科性大学。” 2016年我院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计划招生4550人,其中本科3770人,高职(专科)780人。热忱欢迎祖国各地优秀学子报考我院。

宝鸡市论文发表

王宝利,男,现年44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中学一级教师。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工作16年,同时兼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年级部主任工作多年。现为周原初中教务处副主任兼九年级年级年级主任。从教以来,他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先后获得周原镇“优秀党员”、“师德标兵”、“周原名师”等荣誉称号,2017年被评为“区级教学能手”。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至今,他二十年如一日,始终以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来严格要求自己, 以“不忘初心,立德树人”的使命激励自己,倾情用心,超越奉献。他始终认为,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尺。而爱是师德的核心,一个具有爱心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么多年来,他秉持用“四心”倾情教育的理念,始终以忠心对待教育事业,用爱心呵护一切学生,用细心抓住教育时机,用慧心彰显育人艺术,以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师风教育人、感染人、启发人,用爱和责任谱写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绚丽之歌。               言传身教,立德育人。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育人为本,德育先行。二十年来,无论是从事年级的管理工作,还是班主任工作,亦或语文教学工作; 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工作中,王老师始终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春风化雨,润生无声,言传身教,树德育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王老师经常说,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把整个一生献给教育。只有对教育事业怀着一颗忠心,即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将教书育人当成一份事业去干,才会有工作上的敬业精神,静下心来去教书育人,做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而师德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尺。学生时期是三观的形成时期,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或者改变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的一切思想、行为、态度都必须给予学生正面引导的作用,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他常常要求学生牢记:学习先学做人,要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教养的初中生。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时间里, 他从规范自身做起, 要求学生做到的,他首先要做到, 从细微之处入手,不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健康阳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十几年间,他总是教育学生: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人的品质更重要。他常常通过主题班会励志学生成长,通过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通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通过传统文化节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总之,他总是想法设法,言传身教,以德育人,通过不同形式开展班级德育序列化活动努力来使学生成为一个热爱学习品德高尚有责任有担当的合格的中学生。当然,他的付出也赢得了学生、同事、家长和学校的好评,连年被学校评为“师德先进个人”,被周原镇教育组及政府授予“优秀党员”、“红烛先锋”等光荣称号。         二、春风化雨,大爱无声。         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情感的表达。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爱学生,用爱教育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王老师觉得爱要表现在工作的一点一滴上,一言一行中,具体表现为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关注班级两特两病学生,关心学生内心世界,关注学生长远发展。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也让他认识到:作为班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班级工作的 尽职尽责,细心认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爱。严管理,勤跟班,多询问,巧解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对学生最深的爱;同时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要多关心。例如:学生生病请假时一声轻轻的问候,学生晚上回家时一句简单的叮嘱,学生被同学误解后一次语重心长的开导,学生情绪低落时一个鼓励的眼神,学生拔河比赛获胜后一次坦诚的交流……爱到细处也就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任,管理中的种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爱是教育的法宝,爱是教育的灵魂。       王老师用他的爱心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用他的爱心感染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无论是面对厌学有辍学念头的学生,还是家庭贫困思想有压力的学生;无论是面对身体残疾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是特殊家庭的学生,他总是会用自己的爱心,用他的实际行动来一步一步感化和引导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信念。小到生活上的嘘寒问暖,学习中的特别辅导,假期中的电话询问,考试后的谈心交流,开学时的资料帮扶,放假时的细心嘱托,他都做得一丝不苟,细致入微。一个个让他难忘而呕心沥血的学生——贾晓飞、王航航、黄俊哲……他们在王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在他的谆谆教诲中,在他无微不至和耐心智慧的教导下,都收获了不同的成长。贾小飞同学身体残疾,从内向自卑自弃变得自信乐观积极了起来;王航航同学戒掉了网瘾,学会了感恩并顺利考上了高中;黄俊哲同学从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变得开朗,而且确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些变化无不凝结着王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汗水。他们感恩王老师的谆谆教诲,王航航同学的家长为学校送来了“厚德师恩,鞠育静香”锦旗,感谢学校在育人方面的无私奉献。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和辛勤耕耘下, 他所带的班级连年被评为“优秀班集体”,他也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他始终坚信:爱是教育的法宝,爱是教育的灵魂。       三、立足本职,创新实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师德高尚,师风优良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敬业乐业,勤于钻研,乐于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的人。         从事年级管理工作以来,他不断摸索学生自主管理和德育教育的新方法,在全校率先推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制定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实施年级部指导、班主任监督、学生自主管理的三级新型管理方式,积极发挥班干部作用及学生主人翁意识,同时开展德育小课堂活动助推学生德育成长,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年级风和鲜明的年级管理特色。主管年级部工作期间,所管年级教学成绩总评位居七校联考前列,其中2021届、2019届、2018届中考成绩显著,被区教体局分别授予教学质量一、二、三等奖。         校本教研,锐意创新。为了大力推进新课改在语文教学方面的进程,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期间,他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教研会为平台,以教研专题为契机,以课堂为阵地,组织全组成员积极投入校本教研的改革实践中。从高校课堂模式的推行到校本课堂模式的探索,他带领教研组成员从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真题出发,努力实践新课改理念,不断创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活动形式,从语文周活动的开展到汉字听写大赛,从作文竞赛到诗歌朗诵比赛,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他积极参与和主持区级小课题研究6项,其中《农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方法的研究》《初中学生阶梯式作文训练的研究》均被评为“区级优秀课题”。         在语文教学方面,他以课标为方向,精研教材,立足课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认真夯实学生过程性管理,建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全力提高学科成绩,所带班级学生中考语文成绩在川原七校中常常领先。         同时,他坚持阅读专业书籍, 撰写读书心得和教后反思,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赛教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理论专业素养。他先后加入了省级教学能手杨军辉、杜丽梅老师工作坊,参与完成了省级课题《统编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选定的案例研究》。他爱好写作,笔耕不辍,每天坚持700文,已坚持写作近100万字,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在各类征文大赛获奖,数篇论文发表在《陈仓教育》《宝鸡教育》等刊物上,偶有散文作品被《宝鸡日报》《神州文学》等刊物刊载。他本人也先后被被评为“周原名师”、“陈仓区教学能手”,被中国青年作家网聘为签约作家,被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陈仓区作协吸收为会员。       王宝利就是这样一位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用爱心宽容践行师德,用创新实干立足本职的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的好教师。他始终牢记“立德树人,不忘初心”的教育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倾情用心,超越奉献”的陈仓教育精神。他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他坚信,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新课程理念研修。本学期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重点学习。加强通识研修,做到课前 反思 新旧教材有哪些不一样、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亲爱的读者,我为您准备了一些校本研修 工作 总结 报告 ,请笑纳!

校本研修工作 总结报告 1

教学是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校本培训的根本着力点就是提高受培训教师的师德素养和 教育 教学业务能力,为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质量奠定基础。本年度,学校从师德教育、基本功技能提高训练、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新课程理念、教育的艺术以及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培训,现将我的参训体会小结如下:

在本年度的校本培训中,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能力等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给予了全方位关注,如教师的敬业精神、负责任的态度和成长目标等等。普通教师与专家的比较表明,教师的知识不仅有量与质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结构问题——教师所需要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 经验 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都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整合,而专家致力于某方面的研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可以给教师提供迅速有效的帮助。

通常某一类专门的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培训时,把教师当成了学生,从基本的教育理论到各科的教学内容、 方法 等进行系统的培训,也就是全面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有它的优点,但针对性不够,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而校本培训就扬长避短,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教师长期在学校任教,教师之间、校长与普通教师之间,每人的长处、短处彼此都十分了解。比如,年轻教师课堂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把握上课的进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等,校长、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就可针对这些常规问题对青年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这些指导可以在课堂中、也可以在课堂外、办公室里。所以,这样的培训模式针对性强,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教师尤其应该如此。校本培训与时俱进,从这些方面入手,重在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对教师们顺利实现“三年发展规划”大有裨益。

校本研修工作总结报告2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以及这段时间我们对全校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培训,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近年来,教学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但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还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我们的策略是提高素质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标。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

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校本研修工作总结报告3

校本培训是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推进学校高速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人才的必然选择。

通过一年来的校本培训,我参加了新课程学科组课程理念及课程标准、新教材研讨等学习,参加了学校为实施新课程所开展的各种研讨与培训,听取了有关课程专家和新课程课标与教材研究者的报告,自身对新课程理念及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景更加乐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运用新课程思想开展新课程研究的自觉行动更加自如。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更加迅速。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做以下总结。

1.师德修养

爱岗敬业 ,脚踏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谨治学、钻研业务、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相互协作,维护集体荣誉,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树立教师新形象,期间,撰写有关 学习心得 与体会 文章 。个人师德修养与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机制逐步形成。

2.一般基本功

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与学生的相互配合中共同度过的,期间,他们的个人表现与思想观点是互相共享的,对教师来说,最易影响学生的便是板书和语言,所以,三笔字、普通话成为教师的门面,它是一种丰富的课程资源,按照学校的要求,我认真的进行了钢笔字,毛笔字和粉笔字的书写训练,练字帖,尽可能使自己的书写规范,使学生看了还过得去,在语言表述方面,潜心练习普通话,纠正自己的一些方言和土话,使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步标准化。

3.学科基本功

教学常规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做到,节节有教案,节节有发展,针对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策略,使教学实施及师生的共同发展得到了较好的协调。坚持进行反思教学,总结教学中的失误,警示自己时刻注意防范失误的再次发生。

4.教学科研能力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科学高效,只有对新课程的课程理论、课程思想、课程方法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把握新课程教学的精髓,才能以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新的行动去开展扎实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教育效率才可能提升。一学年中,自己始终以一名新手的姿态,不断向有经验、有开拓意识、有创新举措的同行虚心学习,听新课程研讨课二十多节,并参加评课交流,时时处处留心学习,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失误,吸收他们的好的做法和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与弊病,使教学方式和组织学生的思路有了明显的改善。并注意积累和撰写教学心得与体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和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点滴心得和收获,同时,对自己前面的教学实践也做了深刻的回顾与反思,对今后进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都有很大的促进。

5.几点思考

校本培训是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推进学校高速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人才的必然选择。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在一下几点花力气钻研:

1)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转变要做深层次反思与变革。

2)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模式的研讨还需要继续深入。

3)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探索与深化。

校本研修工作总结报告4

为了使校本研修工作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曙光学校坚持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着眼于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把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实处,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领导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

领导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成立了李海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20____年4月根据地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文件精神,制定了《曙光学校教师专业能力训练与培养校本研修活动 实施方案 》,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

二、加强理论学习,推动校本教研进程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读书活动。通过读书活动,使教师们对先进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手段不断丰富,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进步。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研修活动。创为课程研究小组由全体拓展课老师组成,致力于完善学校课程结构,探索开发新课程,注重在学习交流和课程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达到有为。

三、采取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校本研修的重点任务来抓。重点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加强通识研修,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研修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全面课改打实基础。二是确保研修时间:用足、用好业务学习时间。三是形成研修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组活动,通过校内各科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研修,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四是加强合作交流: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及时向全校教师传达先进思想、理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通过校本研修,引导教师通过参与广泛的各种层次的校本教研,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增强,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教育科研改变教师的 思维方式 与行为方式,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校本研修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我校采取了集中研修与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方式进行了校本研修活动。教研组活动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基础。学校充分利用教研组贴近教学实际的优势,立足课堂,发挥组内老师的能动性,促进新教材实施,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通过开课、听课、评课,促进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和学习,掌握扎实而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发展学科优势,培育学科特色,加强教研组教育教学研究。教研组定期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以教研组教研公开课,进行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做到课前反思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使教学反思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 随笔 。

我校在“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引领广大教师走科研之路,开展多层次教育教学研究,人人学理论,人人掌握科研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使教师在科研——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中提高了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专题讲座,听课评课,课堂实践等,基本确立了“确定课题,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堂实践——评课研讨——(再)课堂实践——评课研讨——课堂反思——学期总结”的校本研修模式。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能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课题为引领的校本研修

组织教师围绕课题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让教师由被研究者变成教研的主体,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以课题依托开展系列式主题教研活动,学校充分利用骨干教师资源,由各学科组长具体引领承担本学科的日常研究,将研究重心下移到了教研组,使教研和科研得到有机的整合。通过本校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多元联动”的校本研修来提升每一位教师专业能力。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立研究主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骨干教师已对这方面有一定实践研究的基础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做法的主题,因为引领的力量与能力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开展“十一·五”课题成果推广活动。

整体推进校本研修工作,促教师专业化发展。

进一步注重教师的学习与反思,完善每一位教师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落实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提供给每个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把校本研修工作做得更精、更好。校本研修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按照我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了集中研修与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活动一次,把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反馈、总结落到实处,不走过场,把每一次“公开课”当作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机会,互 相学 习,取长补短。对教学案例的实效性,以及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教学理念的理解以及各疑难题的解决办法、课堂教学改革内容进行研讨、交流,互说、互听、互帮,从而使教师树立积极参加教研的意识,真正发挥教科研的作用。

为了让校本研修工作顺利开展,为了让教师真正有收获、有成效,学校就专门成立了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抓,业务副校长具体负责校本研修具体落实。有计划、有实施过程记录。让教师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更新观念,在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提高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我校持续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我校校本研修机制的完善落实,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形式的丰富灵活,使我校逐步形成大家共研修的学习局面,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显着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带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学校整体工作也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

校本研修工作总结报告5

本学期我校按照上级部门安排,确立了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提升教师整体教科研水平,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遵旨,以理论学习、 高效课堂 观课议课、小课题研究为抓手,大幅度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朝着“有特色、有品位、有创新、有活力”的方向不断迈进,立足学校,服务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主要完成的工作:

1、开展教育大讲堂及理论学习,凝练高尚师德,提高了理论水平。

2、全面深化高效课堂,优化细化各大环节,初步形成了校本特色。

3、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推行每周公开课和观课议课活动。

4、申报区级课题两个,开展人人参与的校级小课题研究,并规范课题确立、申报、研究、结题过程。

5、继续加强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活动,推广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

6、加强了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培训的实效。

二、主要工作 措施 :

(一)、开展教育大讲堂及理论学习,凝练高尚师德,提高理论水平。

本学期,我校加强了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培训,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组织教师开展了新改版教材及中考动向培训与交流,再次学习《宝鸡市陈仓区高效课堂教学组织实施办法》、《中小学小本研修管理办法》、《陈仓区中小学教学常规》,并对《教师行动手册》的使用及管理进行一次专门培训。结合每周常态化的公开课活动,每周坚持开展理论学习,材料主要以《陕西教育》、《教师报》、《陈仓教研》为主。并开展了名校教研教训经验学习交流。通过长期系统的学习,大多中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明显提高,理论指导实践作用也在日常教育教学显现出来。并计划开展四教育大讲堂活动,主要以教学能手、新秀、上学期评选的标兵及先进为主讲人,以高效课堂理论、课堂反思及操作策略、学生教育与管理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凝练高尚师德,提高理论水平。

(二)、全面深化高效课教改实验,提升教师教学艺术水平,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学期我校高效课堂全转入全面深化阶段,我们借此机遇,大力推动我校课改工作。

在上学期导学案应用的基础上,利用两周时间在教研组中全面展开了研讨,研究符合我校的基本框架,进一步进行精练,使导学更具有可操作性,更灵活、更加科学、更加是我校实际。每学科分年级确定了一名导学案负责教师,把全学期导学案开发任务分解给所有同学科教师,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确保所需导学案编写及时、有效。并且导学案在使用前须经过教研组长检查认可,教导处进行审查。增加了导学案印制人员,确保时效性。现各主要学科都基本开发出了一整套较符合我校实际的导学案。

为了掀起高效课堂研究高潮,学期初开展了一次高效课堂基本功赛教活动;期中考试后开展了一轮高效课堂评教赛讲活动;学期末开展了一轮高效课堂电子白板应用评教赛讲活动。通过赛教活动推动教改,为高效课堂注入了活力,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巩固了校本研修成果。

鼓励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传统手段与现代化手段并用,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鼓励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整合,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多样性和教学效率。

高效课堂实验的核心要义就是先学后导,因此学生 课前预习 至关重要。预习有没有落实,预习的好不好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出了学校调整学生每天预习时间外,还对学生预习方法进行指导。每天下发各科《预习情况记录表》,强制落实预习活动。

(三)、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推行每周公开课和观课议课活动。

我们相信,教学能手绝对是练出来的,同时也为了避免教研活动内容空洞,活动不能很好地延续而导致青教培养效率不高的弊病。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推行每周公开课和观课议课活动。教导处将所有科任教师划分为文理两大组,各组在每周星期四下午第二节课、第三节课安排两节示范展示课,并组织本组教师听课,第四节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本组全体教师评课。教研组长课前负责审查讲课教师的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以便评课。评课时重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要求采用高效课堂模式上课,并在上课、评课中要体现本组教研专题。每位教师全学期

听课都在20节以上。在长期的听评活动中获得进步,促进了广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形成了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

(四)、强化小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研修能力。

本学期我校有成功申报两个区级小课题,现已全部立项。我校将在已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细化分工,展开扎实的研究工作。同时,每位教师结合自己所带学科或岗位确立本人校级研究小课题,全员参与,人人研究。涉及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安全、后勤各个方面。并规范了选题、申报、立项、研究等全过程。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教师发现教学问题、分析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服务育人水平。

(五)、适应时代要求,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研究。

为了鼓励中青年教师掌握先进教育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延续上学期的电子白板应用培训,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先后四次专题培训,并在45岁以下教师中开展了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大赛,点燃中青年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热情。通过教研组组内赛教、校级大赛,评选出我校电子白板教学应用能手。并推荐赵宝国、吴瑞亮两位老师参加了区级比赛。借助“人人通”平台,评选了我校优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张伟、李梅梅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被评为优质课。

(六)、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培训的实效。

(1)继续开展了“以老带新互帮互助”活动。每位青年教师都必须与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教师结为互帮互助小组,虚心向他们学习,刻苦钻研教材教法和学生教育方法,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2)建立激励机制:建立了教师成长当档案,记录收存教师成长点滴。对表现突出的在职评、绩效考核中给予加分照顾。学校修订《提质振兴奖励方案》的内容,对在高效课堂、小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电子白板教学方面做得突出的教师进行单项奖励。

(3)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和投入。

通过多方争取安排8名教师参加网上远程培训,3名教师到西安、宝鸡教育学院参加面授培训。并争取机会选派出25名教师参加“送教下乡”面授培训。学校多方争取,为参训教师报销全部培训费用。

三、从在的问题今及后工作设想

校本培训及高效课堂缺乏专业引领,一直在低位运行,整体水平不高,

较难有大的突破。师资有限,基本同学科为两名任课教师,工作繁杂,导学案开发有时力不从心。出现导学案断档或质量不高的现象。

我们今后将继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一方面开展校本培训,让相对课改水平较高的教师从高效课堂的不同方面进行专题讲座是培训。另一方面,邀请名校名师来我校经进行较长周期的跟踪指导培训。每位教师增去一年去名校参加影子培训。在导学案开发方面,在研讨学科模式,进一步优化。建立学科资源库,把一个可开发的导学案分享出来,在后教学中改进。避免重复开发,节约工作成本,提高效率。

校本研修工作总结报告相关文章:

★ 校本研修工作总结范文5篇

★ 校本研修工作总结范文最新5篇

★ 校本研修工作总结5篇

★ 个人校本研修学习工作总结范文

★ 校本研修工作总结最新范文

★ 2020校本研修工作总结范文

★ 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总结5篇

★ 2020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 校本研修年度工作总结

★ 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28、《美术高考热:问题、反思及对策》获全国美术教育论文评奖三等奖(《中国美术教育》杂志, 2010年)27、《绘画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发表于《美术大观》2009年第7期26、《古民居写生对画风的影响》发表于《美术界》2008年第4期25、《美术高考热:问题、反思及对策》获安徽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安徽省教育厅,2008年)24、《当代中国水彩艺术的误区微探》获中国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中央美院,2007年)23、《当代中国水彩艺术的误区微探》编入《第三届当代艺术与批评优秀论文选》(中央美院《世界美术》编辑部,2007年)22、《艺考热 冷思考》发表于《美术报》(2007.11.24.)21、《水彩画创作教学之我见》发表于《艺术教育》2006年第9期20、《水彩画个性艺术语言与教学》发表于《美术大观》2006年第8期19、《水在水彩艺术语言中的审美价值》发表于《美术大观》2005年第12期18、《对美术展览评选的思考》发表于《美术报》(2005.11.19.)17、《范画与讲评》发表于《艺教导报》(2005.9.6.)16、《水彩画常见弊病与纠正》发表于《美术报》(2004.12.18.)15、《论绘画色彩关系的构成因素与感知》获宝鸡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共宝鸡市委、市人民政府,2005年)14、《刍谈水彩画个性语言的表现与教学》获第六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二等奖(《教师报》社,2004年)13、《示范性 主体性 创造性——水彩画技能课教学方法探究》发表于《红烛的追求——“陕西教育”教育教学论文大赛获奖论文选》[下册](三秦出版社,2004年)12、《示范性 主体性 创造性——水彩画技能课教学方法探究》获《陕西教育》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 (《陕西教育》杂志社,2004年)11、《论绘画色彩关系的构成因素与感知》发表于《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20卷总第62期)10、《关于绘画技能课教法的思考》发表于《教师教育》2004年第2期9、《美术专业绘画技能课教学方法探析》发表于《中国教育教学》2004年第16卷总第71期8、《论绘画色彩关系的构成与感知》发表于《美术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7、《生活 融合 内涵——漫谈水彩画创作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获第五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教师报》社,2003年)6、《对推进中国水彩艺术发展的思考》发表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23卷总第95期5、《浅谈水彩风景写生教学中的难点》获全国美术教师论文评选一等奖(《美术报》社,2003年)4、《示范性 主体性创造性——水彩画技能课教学方法探究》发表于《教师教育》2002年第4期3、《刍谈水彩画个性语言的表现与教学》发表于《教师教育》2002年第3期2、《中师美术班毕业创作教学初探》获宝鸡市“九﹒五”期间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宝鸡市教育局,2002年)1、《中师美术班毕业创作教学初探》发表于《美术报》(1999.5.17.)

宝鸡地理农业论文发表

地理教学模式对地理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架起了地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地理论文 范文 一:学伴互助式地理教学分析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有优势。但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如果教师及他(她)的 教学 方法 一成不变,就会使其劣势凸显出来,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势必要进行课改,但是改向何方,怎样改,有很多先锋已经进行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也有各种各样的效果。详细记录了在课改过程中的观念、做法、 反思 ,很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改;学伴互助;地理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常常是通过以下教学模式来进行的:(1)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被人们称为“满堂灌”或者叫“填鸭式” 教育 ,这种教学模式是最常见的。(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这是“满堂灌模式”的一种变形。这些教学模式有优势,但是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在传统与新兴的矛盾冲突中,学校领导站位高,思想新,提出了我校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义不容辞首当其冲进行课改。在我的地理课堂上,确定为问题导学—学伴互助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

课改首先是理念的改变,要改变传统的思想,确定以生为本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地方过去叫学堂,现在叫学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定教,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要做好导的工作,定位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随机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精彩的,有生命力的。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这是合作学习的优点,但是合作学习也存在弊端,人数较多的小组在进行学习和展示时,通常是一人做主角,其他人做配角。所以我校的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选择两人为一个学伴小组。

二、学伴之间角色的定位

我校的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是以两个人为一小组(特殊情况也可三个人组成小组),这两个人互为学伴,优势突出一些的被称为“学长”,成绩弱一些的被称作“学友”,他们之间是朋友、伙伴的关系,比起“师傅”和“徒弟”,学生的心理上舒服了很多。学伴的组合不是固定的,一个阶段以后会进行微调。

三、问题导学

(一)导学题的编制

1.导学题的设置具有指导性。初中的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引导,导学题则相当于这节课的脉络,把大块的课文分解为小的问题,将图片融入课文,引导学生顺着脉络,紧扣知识的重难点去分析去思考。

2.导学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问题设计,问题设计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

3.导学题的设置不能离开图。地理课堂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图多,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设置的导学题目也不能离开图,地图功能十分巨大,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4.导学题的设置要体现 学习方法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这个培养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把学生养成“看到新知,联想旧知;应用已知,探究未知”,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了,在没有我们设置的导学题时,他们也能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这才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所以在设置导学题时,应更多地思考: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

(二)问题导学-学伴互助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在课堂上,先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然后出示导学题,使学生在自学课本时有一个抓手,在自学过程中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主学习,第二阶段是课改的中心,学友向学长汇报自学情况,学长指导学友。学长不会的内容可以与其他小组的学长交流,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巡视指导。自学结束,以学伴为单位进行展示,一般是学友回答问题,学长评价,学伴自己也可以根据情况而定谁来回答。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必再重复,教师根据巡视以及学生展示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重点知识师生交流完毕,一定要留出当堂训练的时间,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堂评价

在学伴互助的课堂上,学长学友是一个学伴小组,他们共同学习,但展示的时候主要由学友来进行,学友展示的好,说明学长真正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二者共同加分,如果学长单独回答展示,则没有学友得分高,这一点对于学友的激励是很大的。除了关注学伴们在展示时的表现,其实更重要的是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长学友的评价和鼓励,观察学伴之间是否和谐互助,否则还应进行调整。

五、效果初显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凸显出来:学生能够做到由被动地听老师讲转为主动的学,从旁观者变成了拓荒者;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了,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从旁听者变成了演讲者;成绩不太理想的学友有了在课堂上表现、表达的机会,而这些原来都是被学长统领着;学长由回答问题的踊跃者,成为了小老师,有了质的变化,他们不仅能够完成课堂的学习内容,还得到了更高层次的锻炼。当然我的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在摸索与改进中,但是作为教师在经历了课改之后,有了对比,更加坚定了我将课改之路走下去的决心,放手也是一种爱,我甘愿做他们的铺路石,送他们走向更远的前方,而不仅仅是教给他们如何去应付考试。

参考文献:

[1]__刚.我们的课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2]范志国.初中地理教学评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3]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2.

地理论文范文二: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研究

摘要: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本文主要针对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初中;地理教学;运用

初中地理主要就是让学生对自然环境以及一些人体和自然规律进行认知学习,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地理学习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抽象,一些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无法融入到地理学习中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了乡土地理的元素。所谓乡土地理也就是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学习。

一、结合乡土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比不上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先要让学生对于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结合自身熟知的事物进行学习。由于自身对于乡土地理比较熟悉,所以从心理上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加上乡土地理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可以真实感知到的,能够看见和感受到的事物,更会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和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地势和地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开展教学,提问“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时候最喜欢去的”。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山坡上,因为张家口的山还算是比较多的,所以家附近的小山就成了小伙伴玩乐的地方。”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张家口的山比较多呢?”学生可能就想到与地理相关的丘陵地形,联系张家口的实际情况,能够感受到地形对于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推广开去,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地区,不同的地形对于当地的人们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让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想要知道其他地区人们生活的地形环境是怎样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乡土地理,进行德育素质教育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这些地理知识和自身的生活有着遥远的距离感,因此学习的兴致并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融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家乡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有清晰的了解,在学习与自身生活相关的内容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由于每个学生对于家乡都会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对于家乡发生的变化也会格外关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以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载体,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神奇魅力,通过一些真实事例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比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北农村地区的环境以及土壤比较适合棉花、辣椒等作物的生长,所以当地的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这些农作物的 种植 ,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引进了五彩棉花的种植,更是使得农业种植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样的实际发展状况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同时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为自己的家乡开发一些新的农业作物,以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表达自身对家乡的热爱。

三、开展乡土实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学习和感受地理知识,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探究,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识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乡土地理进行分析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更清楚的了解。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探索的同时,能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其中包括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学习,如果根据教材进行笼统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乡土实践,对当地的土壤状况以及水利资源状况等进行实际的分析调查,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当地的土壤、水资源进行取样调查,通过实际的学习分析 总结 当地的资源状况。从本土地区的资源状况着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融入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对熟知的事物进行分析理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张德海.让地理融入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感受[J].教师,2013(3).

[3]陈雪梅.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2014(17).

地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地理论文范文

2. 大学地理论文

3. 地理教育论文

4. 初中地理教育论文

5. 地理调查报告范文3篇

试论宝鸡在秦史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宝鸡市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西部,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本文想就宝鸡在秦史研究中的地位问题略作概述,以再证宝鸡为秦人发祥之地的科学论断,为秦史研究这朵奇葩再添芬芳。一、政治、军事中心1.汧邑汧邑是秦人入陕后的第一个都邑。《史记·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故汧城在陇 州汧源县(今陕西陇县)东南三里。《帝王世纪》云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即此城。”近几年, 考古工作者在宝鸡市陇县东南乡边家庄发现了一处范围较大的春秋墓区,墓主属春秋早期偏 晚的秦大夫级贵族,边家庄春秋秦墓的发现,为寻找汧邑地望提供了有益的线索,考古工作者根据都城应在陵区之南(边家庄墓地之南)的记载,认为距边家庄春秋墓地约五里的陇县牙 科乡磨儿塬春秋故城遗址当是襄公徙汧所都之城址[1]。磨儿塬遗址位于边家庄墓地东南五 里,与后者处于汧河西岸同一片台地上。遗址东濒汧河,南临川口河。两河交汇的塬地当即 汧邑城址,汧城原有多大,尚不清楚,在东南部的台地断崖上可以见到部分夯土城墙。其中东墙的南段保存约百米,南墙的东段保存约200米,东南角亦保存了部分残墙,残高1—2米 不等。残墙上可以看到的夯层一般厚10厘米左右。采集到的器物除春秋早期的罐、鬲等残片 外,还见有战国时期的陶盆残片,素面半瓦当及内饰麻点外饰绳纹的板瓦、筒瓦、空心砖等建筑材料残片,说明这一城址曾有较长的使用时间[2]。该遗址现为县 级文物保护单位。汧邑作为秦襄公的都邑不过14年时间,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说,它还只是一座军事性质的城池,但它作为秦早期都邑,为秦人向关中扩充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作为秦八都之一 ,理所当然地成为秦襄公时期的政治、军事中心而在秦史上居于一席重要之地。2.汧渭之会秦文公“四年,至汧渭之会”[3]。这是秦人的第二次迁都也是秦入关 中后建立的第一个都 邑,蒋五宝先生调查后认为,所营城邑当在今宝鸡县千河乡魏家崖村。笔者于1999年3月31 日,前往魏家崖村考察,发现这里关于秦都汧渭之会的传说自古流传至今,许多老人都能讲述秦人在这里建都的情况。此外,秦文公之所以要建都于汧渭之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其先祖非子曾“主马于汧渭之间,后卒获为诸侯”[4],他经 占卜,认为这个地方很吉利,才在此地建都的。 而非子养马的放马滩,据当地老人讲,就在魏家崖村西南的汧河与渭河之间的河滩上,这里水草丰美,是蓄养牲畜的好地方。再者,魏家崖正好位于汧河口的东北部,紧扼汧陇交通的咽喉,这里的二塬,形似石鼻,高出渭河平原有10—20米左右,若建城于此三角塬上,既可依汧河屏障阻止西来之敌,又可一望无余地看到东边沿渭河而来的敌人,后面又能清楚地观察到自北边来犯的敌军,军事地理位置相当重要,这对于刚入关中,又立足未稳的秦人来说,是建立以军事性质为主的都城的绝好选择,因此我同意蒋五宝先生的观点,认为汧渭之会就在今宝鸡县千河乡魏家崖村。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这一地区及其周围出土的大量先秦时期的遗物上得到佐证,如1980年千河乡冯家嘴村村民冯川 省在这里取土时发现了先秦的青铜盘、青铜兽形壶、青铜甗等遗物[5]。魏家崖六组村民王志斌在这里取土时发现了极为珍贵的先秦金虎、金铺首等遗物;1991年当地群众在这里取土时又发现了先秦的壶、簋、盘、匜、鼎等八件青铜器及其他遗物等 等[6]。另外,这里耕地时还经常可以发现大量的先秦绳纹瓦片、残砖、陶器碎片和铜镞 等等[7]。从这些大量的先秦时期遗物来看,汧渭之会邑城当在今宝鸡县汧河乡魏家崖村一带,这种说法是能够站得住脚的。更为可贵的是在汧河入渭附近还发现了秦人早期遗址[8],这就更能证明这一点了。杨东晨先生认为“汧渭之会”城方九里,四周设门,周围有防御性 质的军事设施[9]。“汧渭之会”的邑城地处于先周古公居地的西南, 东距后稷的封国“邰”不远,自古就是先民劳动、生息的地方,也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秦以此作为政治、军事中心,无论是向北、向南、还是向东发展都比较有利,尤其是对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军事力量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平阳《史记·秦本纪》载:“宁(宪)公二年,公徙居平阳”。平阳是宪公新立的都邑,又叫“西新邑”[10]。武公“居平阳封宫”,如此则宪公、武公均以平阳为 都邑。平阳故址在今宝鸡县东杨家沟乡太公庙村一带[11]。这里出 土有武公铜钟五件,鎛三件。且在钟、鎛出土之处发现不少灰坑,显系长期居 住之故,再加之武公钟、鎛系公室重器,故知宪公、武公所居之“平阳故城在岐州 岐 山县西四十六里”[12],即今宝鸡县杨家沟乡太公庙村一带。秦人 以此作为其政治、军事中心长达37年之久(前714—前677),宪公、武公、出子均在平阳处理 朝政,接见大臣,并以平阳为根据地向东发展,到秦武公时,秦人已东伐彭戏氏而至于华山之下。平阳都城的确立,是秦文公历时12年扫除岐雍诸戎势力的结果,同时,秦都不断东移 的历史事实,也说明了秦人力量的壮大和向东征讨步伐的加快。4.雍城秦自“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至献公二年,城栎阳止,历时294年,先后有20位秦君建都于雍城,在此期间虽然秦灵公居泾阳,但20位君主(包括不享国的夷、昭子共22位)死后均葬于雍都南。司马迁在记述德公居雍后,接着说“后子孙饮马于河”,《正义》也说:“卜居雍之后,国益广大,后代子孙得东饮马于龙门之河”。足见雍城非同寻常,它是秦国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13]。秦都雍城,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就对该城进行过调查,50年代又进行了试掘工作,1973—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雍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钻探和发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形制规模,以及城内的三大宫殿区和城郊宫殿等建筑遗址,还在城南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和小型墓葬区。雍城遗址位于今凤翔县城南,雍水河之北,纸坊河以西的黄土台塬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西长3300米,南北宽3200米。在雍城内发现了与皇权相关的宫殿区和宗庙建筑,它们分别是:[1]姚家岗春秋宫殿区;[2]马家庄春秋宫殿—宗庙区;[3]铁沟、高王寺宫殿区。在姚家岗还发掘出可以藏冰190多立方米的凌阴(冰窖)遗址一处[14]。而 且,宫殿区、凌阴、窖藏均居同一区域,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研究后认为姚家岗春秋宫殿区可能为秦康公、共工、景公居住的雍高寝[16]。从雍地发现这些大量的与王权相关的宫殿区和宗庙建筑,充分说明了雍都作为秦早期都城的繁华和建筑的雄伟、华丽。以上考古发现还说明了秦康公、共工、景工、桓公在雍都的寝宫也已基本确定,文献与文物资料的结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秦早期政治、军事中心的雄伟富丽之景象。从公元前776年,秦襄公徙汧,到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城栎阳,秦人先后在宝鸡地区的汧邑 、汧渭之会、平阳和雍城建都长达393年之久,而在这393年中,正是秦人由偏居西垂的小邦向统一六国的强秦积极迈进的时期,随着秦人入陕后都城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再向北的迁徙路线,明显地反映出秦人政治上的日趋成熟和军事上的日益强大,为最后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说,宝鸡作为秦人早期的都邑,其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宝鸡是秦人和秦文化发祥之地的科学论断也是无须再作讨论的。二、秦公陵园及祭祀中心宝鸡曾长期作为秦人都邑,是早期秦国的政治、军事中心,根据秦人“陵随都移”的文化习俗以及出土的大量文物考古资料,同样可以证明宝鸡乃是早期秦国的秦公陵园及祭祀中心。《史记·秦本纪》曰:“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宁公(宪公)生十岁立,立十二年 卒,葬西山。”据高次若先生研究后认为,秦文公、宁公所葬之西山,又叫秦陵山,在今宝鸡市斗鸡台东边的戴家湾村[16]。又据《秦始皇本纪》载:出子“葬 衙”。据杨东晨先生研究后认为此“衙”疑为“衍”字之误,出子当葬宪公墓附近,不会葬于白水县地 [17]。据此,那么出子的墓当也在宝鸡西山陵无疑。再据《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卒,葬雍平阳”。据杨东晨先生的观点认为,武公的葬地当在今宝鸡县杨家沟乡太公庙村北边二里的西高泉村一带[18]。这四位秦公的葬地,前三位在“西山陵区”,后一 位在“平阳陵区”。宝鸡地区安葬秦公最多的陵区在雍城,我们姑且把它叫做“雍城陵区”,该陵区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先秦诸侯国陵地。雍城陵区,位于秦都雍城之南,即今凤翔县尹家务乡至宝鸡县阳平镇的南塬(雍岭塬)之上,东西绵亘30余里,葬德公至出公等20位国君(包括不享国的夷、昭子共22位),雍城墓地与雍城遗址以雍水为界,南北相望。雍城陵地黄土深厚,水位极低,是一处经过精心选择的理想墓地。考古工作者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已在那里探出13个墓区,内有中字型、甲字型、目字型、凸字型大墓43座。墓上无封土。墓地内以开挖兆沟为界,墓与墓之间有内兆,整个墓地则以外兆环绕,形成了既各自独立,又完整统一的格局[19] 。雍城墓地,墓向均为东西向。现已发现有“中”字型大墓18个,这种形制的大墓在东周时期诸侯王国中是最高级别的墓制。最大的“中”字型大墓,称做“秦公1号大墓”,该墓全长300米,墓室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45米。东墓道长156.1米,西墓道长84.5米,总面积5334平方米,比马王堆汉墓大20倍。秦公1号大墓是雍城秦公陵园中目前所知的43座大墓中最大的一个 [20]。宝鸡地区,目前已知的秦公陵园有三处:一处是“西山陵区”,一处是“平阳陵区”,另一处则是“雍城陵区”。三处陵区共葬有秦公24位(包括不享国的夷、昭子共26位),秦自襄公立国至子婴亡国共36代国君(其中静公、夷公、昭子不享国,实即33代),其中26代死后就葬在宝鸡,可见宝鸡是安葬秦公最多的地方,宝鸡作为秦公陵园确实是名符其实的。宝鸡不仅是秦公陵寝重地,而且还是秦人至为重要的祭祀中心。《史记·秦本纪》载:“秦文公十年,初为鄜畤,……十九年得陈宝。”《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陈宝祠“在岐州陈仓县东二十里陈仓城中”。这就明确指出,陈宝祠在陈仓城内。据高次若先生 研究后认为,陈宝祠应是秦人祭祀先祖神灵的宗庙[21]。鄜畤是一 种宗庙性质的祭祀场所,秦宪公徙都平阳后,在平阳也修有宗庙、社稷及其他祭祀的设施[22] 。此外,《封禅书》云秦文公作鄜畤,襄公作西畤,灵公作吴阳上畤,这三畤都是祭祀秦人祖先白帝的。此三畤所在地,并称三畤原,据《括地志》载:“三畤 原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即今凤翔县南部高地上[23]。又据《史记·秦始 皇本纪》载:“王庙或在西雍,或在咸阳”。可见,即使雍城不作为秦都以后,秦的宗庙建筑大多仍留在雍城。以上文献记载告诉我们,秦人的庙祭及神祭场所大多也在宝鸡地区,宝鸡地区的考古发现也再次证明了文献记载的正确无误,如出土于宝鸡县杨家沟乡太公庙村的“武公钟”,当为秦武公“用以在宗庙祭天祭祖的一套礼器”[24]。发现于秦雍都遗址内 的马家庄春秋宫殿—宗庙区,也很能说明这一点。其中的1号建筑群即为一组宗庙建筑。还 有4号建筑,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埋有动物骨骼的祭祀坑,石兴邦先生认为可能是与宗教礼仪有关的建筑。文献记载了秦人在宝鸡的祭祀情况,在宝鸡也确实发现了秦人的祭祀场所和遗物,可见文献记载与文物考古资料所反映的情况基本是一致的,宝鸡不仅是秦公陵园所在地,同时也是秦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场所,就连秦始皇行冠礼时也还必须到雍城去,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25]。三、交通枢纽宝鸡自古就是我国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在秦时也不例外。宝鸡是秦通往陇西及巴蜀的交通咽喉和向东发展、统一全国的根据地和大后方。首先,在秦国早期,秦人所经营的陇西通道,就是以宝鸡为辐射中心而向东西延伸的。这条通道西起今甘肃天水一带,秦人由此翻越陇山,沿汧河河谷向东南迁移,这时有汧城、汧渭之会和平阳城等秦故都均在汧水附近。秦人所经营的陇山通道,即循汧河流域而西去东连的这条道路,在西周 及春秋早期,就将陇西和关中两个文化区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同时,这条道路也是秦人由西向东,由弱到强渐次发展壮大,直至统一六国,建立强秦的黄金通道,要是没有这条道路 的开辟的话,秦人也不可能入主关中,统一天下。到了战国中晚期,虽然秦的都城已迁至栎阳、咸阳,然而陇西通道仍然是秦都外线交通的主要干道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陇西通 道成了秦回中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始皇沿回中道巡察,回程部分就是由陇西、天水(秦人 祖先的发祥地)再东北行越陇山,沿汧河经今陇县、汧阳、凤翔(秦故都雍城),再向东至首 都咸阳的[26]。由此可见,陇西通道在秦交通史上一直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秦通往西北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说到宝鸡交通枢纽的地位,就不得不浓墨重彩地讲一讲雍城这个秦故都在秦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秦德公迁都于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南),雍城位于关中西部的渭北高原上,这里交通位置十分优越,它南控汉中、四川通道,西边扼守着关中通往河西的门户,向东可由原上至西周故都岐邑周原,由原下又可沿渭水流域东达周都丰镐之地,并直达关东。另外,由宝鸡之南开创了穿越秦岭的金牛道、连云道,这些道路南可达汉中及四川盆地,加强了关中与秦岭之南的联系,同时可利于控制汉中及其附近地区[27] 。到战国中晚期时,褒斜、金牛、连云和故道(又称陈仓道)等栈道就成了连接关中和巴蜀的全国主干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赞美的就是秦昭襄王时所开凿的栈道的壮丽情景的[28]。同时,这句话也说明了宝鸡在有秦一代,的确是 秦通往西南的交通枢纽,这个地位是无可辩驳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宝鸡乃是秦人通向西北、西南及关东的交通枢纽,该枢纽的核心就是 秦故都雍城,当然,汧邑、汧渭之会和平阳城则是这个交通网上的重要城镇,不管是通向西北、西南,还是关东的道路网均是以雍城为中心而向四周辐射的。宝鸡作为交通枢纽的历史地 位在秦时就早已奠定了。四、经济都会我们说,宝鸡在秦时是重要的经济都会。首先,从汧邑来看,汧邑初建于春秋早期,下限被 认为不晚于秦武公时期。汧邑的繁荣,不仅包括了襄公的十余年时间,而且很可能还要包括文公居于汧渭之会的50年间或更晚。从该城址现有的遗物看,该城址可以认为属于春秋时代 。但也有一些更晚的遗物,这说明该城有过较长时间的使用。汧邑作为秦人入主陕西后的第一个都邑,它不仅是秦的政治、军事中心,同时也毫无疑问应该是当时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 段时期的经济都会。汧渭之会、平阳,也和汧邑一样,在不作为国都以后,仍然是秦国的重要城镇。下面着重介 绍一下雍城作为经济都会的繁荣情景。史念海先生认为:“远在春秋战国之际……关中这时已有三个经济都会,即雍、栎邑和咸阳。雍和栎邑不作为政治都会之后,依然保持着经济都会的地位。”这就告诉我们,雍地作为经济都会,基本上一直保持了下来,并没有因为国都的迁徙而衰落。考古发掘也再次证实了雍地经济的繁荣情况。从1962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对凤翔雍城遗址进行了勘探和部分发掘,在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的区域内,出土了2000多件文物,其中以陶器为主,有盆、罐、瓮、鬲、钵、豆、盂等生活用具,还有水道、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有用于生产的石犁、石磨、铜铲等工具。在青铜器方面,姚家岗出土的青铜建筑构件,为新出现的器形,其纹样为蟠螭纹,这是春秋时代秦国流行的纹样。在制陶领域,秦人立国后又有所创新和发展,突出地展现在砖瓦建材方面,如凤翔宫殿遗址出土的凹字型板瓦,以及瓦当等,鲜明地显示了秦文化的特征。在仿铜陶礼器方面,彩绘大耳壶、大口罐等,都是新出现的秦的典型代表性器物。秦公1号大墓出土的彩色丝织物及木胎髹漆猪、金鸟、金兽,以及玉器、骨器等,反映了秦国的丝织、漆器、金属细作等各种手工业都发展起来,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由此也可以管窥出秦都雍城经济的繁荣程度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手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工艺水平也相当高,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秦都雍城作为春秋战国之际关中地区著名的经济都会,其手工业已十分发达,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贸易肯定也是比较繁荣的[29]。我们说宝鸡在秦时为经济都会,是指汧邑、汧渭之会、平阳和雍城而言的,本文着重以雍城 为例说明了雍城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都会的繁盛情况。由于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都曾作为秦都而存在过,作为都城,肯定驻有军队和官僚机构,因而必然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所 以,在秦国早期历史上,汧邑、汧渭之会邑和平阳城也是当然的经济都会,这是毫无疑问的。五、文化中心宝鸡在秦国早期历史上,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秦在西北高原复起立国前,文化是比较落后的,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和典籍。秦襄公立国后,积极汲取华夏文化,形成独具特点的秦文字。到秦文公时,开始设置史官,“初有史以纪事”,失传的《秦纪》就产生在秦文公时期[30]。著名的石鼓文,也产生在文公时期。石鼓文是以 诗歌形式纪赞秦国 初创时期秦文公20余年间重大活动的史实刻石文字,据蒋五宝先生研究、考证后认为,石鼓刻制于秦文公二十一年,出土于今宝鸡县汧河乡魏家崖村的石鼓寺。是秦文公有感于汧渭之 会国都落成而纪事志怀的原勒真迹[31]。由此可以看出,秦文公苦 心经营长达46年的汧渭之会,不但是当时秦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理所当然地也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 。我们说宝鸡是秦国早期的文化中心,其典型代表就是作为秦都长达294年的雍城。说雍城是当时秦国的文化中心,的确是名不虚传。产生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中的《秦风》十篇就是在雍城完成的。例如,秦穆公在以国君之礼宴请晋公子重耳时,就采用赋诗对答的形式,当场做了《诗经·小雅·采菽》,并赋《鸠飞》和《六月》。此外,《尚书》中的《秦誓》篇,是秦穆公时期的作品,也是在雍地写成的[32]。再者,秦德公时 ,称热天为伏,“ 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开创了六月三伏天的节令[33]。秦宣公 时秦人已“初志闰月”[34]。这些都可被视为秦人在天文、历算方 面的成就而载入史册。以上,也可算是雍城作为文化中心的些许史籍见证。关于这方面的考古资料也有一些。比如在音乐、文学领域,有秦公1号大墓出土的石磬,其铭文是篇韵文,文辞优美,结合《诗经·秦风》中的诗歌文辞看,秦国的文学水平已不低于东方各国。秦穆公说,秦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考古资料证实此言不虚[35]。从秦文公时期的石鼓文到秦景公时期的石磬文,充分反映出了秦人在文化方面不断发展进步的脉络。我们说雍城是秦的文化中心,还体现在美术作品方面的巨大成就上,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是见于各种器物上的图案花纹,以及少数雕塑品。到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已开始出现一些独立的圆雕作品,如秦公1号大墓出土的金鸟、金兽、漆木猪,凤翔战国早期墓出土的 陶牛等。金鸟、金兽的造型逼真生动,是艺术佳作。漆木猪形体介于猪与兽之间,通体用黑、红色漆彩绘,风格有楚国的意味,可能接受了楚文化的影响。陶牛的造型古拙、质朴,仅求其形似,气韵不够生动。虽然如此,但在雕塑史上却具有重要价值,它表明雕塑艺术已渐次从器物的附属品中脱离出来,向独立的艺术部门发展[36]。以上,我们概要地讲述了宝鸡作为秦人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总括全文,我认为,宝鸡是秦国早期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秦公陵园及祭祀中心;交通枢纽;经济都会和文化中心,是早期秦人的四都所在地,因而在秦史上居于特殊而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历史地位也再次向世人昭示了宝鸡是秦人发祥之地的科学结论。

1.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一般4年更新一次,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近年来均每年更新一次。2.因科技核心期刊目录每年更新,在发表前要认真确认,一般连续三年以上都在科技核心目录内,可投稿发表。论文以出版时是否属于核心期刊作为认定标准,如某期刊2014年属于科技核心,但文章是2015年发表出来,2015年目录取消该期刊,则该论文认定为非核心期刊论文。3.论文或论著须是在合法期刊上已经正式发表或正式出版的本专业学术论文或论著,增刊、专刊、综合卷、会议专集、校样、文章证明等均无效。4.论文或论著需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清华同方中国知网”等国内主流数据网站上进行检索,检索结果须是期刊论文,检索结果为会议论文等情况不属于正规期刊,不能作为晋升聘任依据。

地理专业论文范文

地理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并在各层次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地理专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论文题目: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作者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 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2.5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年洪灾损失2000多亿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2.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3]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国家质检总局(SBTS),2002

[4]地质工程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宝鸡地理农业论文发表期刊

《中国园艺文摘》 国家级刊物 3400字符《中国林业产业》 国家级;2500字符/版《乡村科技》 省级刊物,2500字符/版《环球人文地理》 国家级 2500字符/版《山西农经》 省级刊物 2000字符/版《环境与发展》 国家级,3300字符《农家参谋》 省级2500字/版《新农村》 省级 2300字符/版《地球》 国家级 2500字/版面《科学种养》 省级3000字符/版 《当代旅游》 省级2500字符/版《农业与技术》 国家级 2100字符/版《中国农业信息》 国家级刊物,2500字符/版《当代畜禽养殖业》 省级刊物,1900字符/版《农家顾问》 省级刊物,2600字符/版《科技创新与应用》 省级刊物 3000字符/版《民营科技》 省级,3000字符/版《江西水产科技》 省级;2200字/版《农家科技》 省级 2500字符/版《科技风》 省级 2500字符/版 《科技创新导报》 国家级 3500字符/《农村经济与科技》 省级 2400字符/版《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国家级;2500字/版《农民致富之友》 省级 2500字符/版

核心级别应该没有容易的,除非文章特别好的,普通一点的不知道可不可以,像壹品优刊有本农业科学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农业科学类论文在下面几个期刊中均可以发表:1.现代农业科技杂志 省级期刊《现代农业科技》于1972年创刊,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部级农业技术研究性期刊,每月10日、20日出版,大16开,彩色四封.《现代农业科技》系全国农业科技期刊、全国农业核心期刊、安徽省科技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来源期刊、全国农业领域职称评定认定期刊、2008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分类阅读科普科技期刊第4名、2009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海内外阅读排行TOP100期刊、2009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分类阅读农业类期刊海内外入榜期刊、2010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阅读排行TOP100期刊、2010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海内外阅读分类排行农业农村类入榜期刊.2013年期刊影响因子0.333,经验丰富国内同类期刊!刊号:CN34-1278/S,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5739,邮发代号: 26-41.2.南方农机杂志 省级期刊《南方农机》(双月刊)创刊于1970年,由江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江西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江西省农业机械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颇有南方特色的农机化技术刊物,以推介南方适用农业机械,大力普及实用农机科技为宗旨,谒诚为广大农村机手、农机生产和销售企业、基层农机工作者、农机科技人员服务.主要读者群为南方15省市各级农机工作者及广大农林机手、拖拉机驾驶员.涵盖面广、发行量大,是贵单位宣传企业形象、扩大知名度、特别是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的媒体.《南方农机》获1993-1994年度全国农机科技期刊一等奖、中文核心期刊(1992).3.现代园艺杂志 省级期刊《现代园艺》(半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江西省经济作物局、江西省双金柑桔试验站主办.荣获江西省科技期刊.《现代园艺》本刊是我省的国艺实用科技期刊,主要以传播先进实用的果树、蔬菜、花卉、西甜瓜等良种良法为主.始终贯"推广变及先进实用的田间载培技术"为宗旨,以其学术的权,时效性和一贯取信于民、讲求实效的作风在国内园艺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教育直属的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还有重庆师大的《地理教育》等

宝鸡地理农业论文发表机构

1.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一般4年更新一次,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近年来均每年更新一次。2.因科技核心期刊目录每年更新,在发表前要认真确认,一般连续三年以上都在科技核心目录内,可投稿发表。论文以出版时是否属于核心期刊作为认定标准,如某期刊2014年属于科技核心,但文章是2015年发表出来,2015年目录取消该期刊,则该论文认定为非核心期刊论文。3.论文或论著须是在合法期刊上已经正式发表或正式出版的本专业学术论文或论著,增刊、专刊、综合卷、会议专集、校样、文章证明等均无效。4.论文或论著需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清华同方中国知网”等国内主流数据网站上进行检索,检索结果须是期刊论文,检索结果为会议论文等情况不属于正规期刊,不能作为晋升聘任依据。

宝鸡文理学院地理爱好者协会成立于2012年7月13日,其前身是宝鸡大学地理之心团队。本社团是依托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而成立的非营利性社团。地理爱好者协会以“普及、宣传、培养、专业、科研”的工作理念,围绕“共享地理信息平台,提高地理人才科研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宗旨,以“传、帮、带、研”的培养模式,宣传地理知识、弘扬地理文化;探讨地理热点问题、研究地理创新理论,进行普及学术科研的活动;丰富校园生活、锻炼学生能力、共创和谐校园。

我知道有本oa期刊(农业科学),我之前是在他们汉斯出版社的公众号上联系的官方编辑投的稿

第一届:创立协会会长:史鹏韬成员:史鹏韬、徐雷、李苗、李耀东、乔相全、党鑫等事件:申请建立协会,地震科普活动,第一届社团研讨会,首届天文科普知识讲座与观测活动第二届:步入正轨会长:乔相全成员:乔相全、党鑫、杨婧、陈秘、冯阳民等事件:地协一岁生日会庆,四为园挂树牌活动,第一届省重点实验室开放活动周第三届:茁壮成长会长:党鑫成员:党鑫、白鸽、张佳蓓、王斌、史林等事件:“地协杯”知识竞赛,第二届省重点实验室开放活动周第四届:厚积薄发会长:雷仁钢成员:雷仁钢、曹宁宁、汪安亮等

  • 索引序列
  • 宝鸡市农业论文发表
  • 宝鸡市论文发表
  • 宝鸡地理农业论文发表
  • 宝鸡地理农业论文发表期刊
  • 宝鸡地理农业论文发表机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