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是二本院校。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Sichuan University Jinjiang College)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百年名校、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四川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是一所按照新机制、新模式运行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设13个学院,45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学科涵盖文、理、工、经、管、艺等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校学生18000余人。
扩展资料: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科研成果:
锦江学子在国内外学术讲坛、各类竞赛中表现卓越,近年来在全国及省级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机械设计、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各类大学生竞赛中累计获得1533个奖项,其中金奖268项、银奖411项。
我校学生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8篇。其中6篇被工程检索(EI)收录,4篇被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收录,7篇被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收录,3篇被Springer(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收录;
在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我校《基于“TG”信息安全理念的数字作品保护》作为全国唯一一项高校学生作品受邀参加展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1、科研及学术活动近四年来,建筑系教师承担主要科研及教研项目11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11部、教材27本,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96篇,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8篇,各种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27篇,主要成果获奖23项。2、生产及实践活动为了加强建筑学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学院与多家设计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院现有校内教学基地2个,校外教学基地6个。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筑系教师的生产实践活动逐步得到了社会、同行的认同和好评。在岭南传统历史建筑的维修重建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业绩。在主持、参加的十余项重要的城市设计大型项目中,有的已被地方政府部门采用,有的已获奖励或通过评审。3、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学院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举办各种学术讲座。该院建筑学专业经常与国内外及香港建筑师同行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学院与香港科技教育服务机构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定期举行交流活动。自1994年起,香港房屋署的规划师、建筑师们每年定期来院讲学、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并每年接受建筑学学生赴港实习考察、访问、学习。此外,还与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宗教局及广州市区级规划分局和其他一批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近年来,国内及香港建筑师、专家学者多次来该校与建筑学专业进行学术交流,作专题报告的有20余人次。
科研获奖 根据2016年3月研究院官网显示,至2009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国家科技奖励12项、地方科技奖励53项、军队科技奖2项。 2014年,上海生科院共获国家、省部委及各类社会力量奖励77项。 国家级获奖获奖名称项目时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TRPC通道促进神经突触形成机制的研究2014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水稻重要生理性状的调控机理与分子育种应用基础2014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DC细胞活化调控与Th细胞分化机制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2013 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东亚人群和混合人群基因组的连锁不平衡研究2012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水稻复杂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2012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胶质细胞新功能的研究2010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真菌杀虫剂产业化及森林害虫持续控制技术2009资料来源: 项目承担 根据2016年3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争取到国家与地方各类科研项目989项。其中973项目10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3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59项,863课题16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6项,创新群体9项,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7项,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140项等。近三年到帐的科研项目经费达24.5亿元。 2014年,上海生科院共有在研项目,80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26项、承担课题41项,主持(或承担) 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课题5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主持(或承担) 重大专项1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7项,重点项目51项,面上项目225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9项,重大项目2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承担项目6项,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2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6项,新增的253项各类项目合同经费达4.04亿元。 2013年,上海生科院共有在研项目46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26项、承担课题57项,主持(或承担) 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课题5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主持(或承担) 重大专项4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5项,重点项目48项,面上项目210 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承担项目4项,重要方向项目13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1项,新增的230余项,各类项目合同经费52亿元。 论文发表 2014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sci论文867篇(第一署名单位论文386 篇),在cell、nature、science及其系列期刊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102篇(第一署名单位论文58篇),申请专利114项,其中国际专利26项,专利授权70项,其中国际专利5项。 2013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sci论文864篇, 其中影响因子大于9分的52篇, 在《细胞》 (cell)、《自然》(nature)、《科学》 (science) 及其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60篇,申请专利128项,其中国际专利28项,专利授权69 项,其中国际专利11项,通过与企业合作和成果转化, 签订合同金额3152万元,到账金额2597万元,其中技术转让和专利许可金额113 万元。 论文发表情况刊物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Science111113Nature12124Nature系列4751198Cell---4---1---2Cell 系列311433EMBO J---21---2---PNAS3889613Plant Cell164334合计133121292439资料来源: 《Cell Research》 《Cell Research 》(《细胞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期刊社承办,是一家以全英文形式出版、编辑和发行原创性研究论文、学科综述及快报的国际性学术月刊。 2013年7月30日,据美国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发布的最新期刊引证报告(2013版)显示,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影响因子提升至11.981,在SCI收录的185种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位,在同领域亚太地区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 《Molecular Plant》 《Molecular Plant》( 《分子植物》)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和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13年度影响因子为6.605,处于q1水平,在sci收录的196种国际植物科学领域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该杂志在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 同类期刊中的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 《Acta Biochimica etBiophysica Sinica》 《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创刊于2004年,月刊,被PubMed收录,被SCI收录,其研究领域为: 生物化学、生物物理,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014年SCI影响因子:2.191。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4年SCI影响因子:6.771,2013年度影响因子为8.432, 处于q1水平。 《Neuroscience Bulletin》 《Neuroscience Bulletin》( 《神经科学通报》)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SCI影响因子:2.509。 《Cell Discovery》 《Cell Discovery》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生理学报》 《生理学报》是由中国生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英文兼登的学术刊物,该刊为双月刊,主要刊登生理学和相关生命科学的研究论文、研究快报、实验技术及以本人研究工作为主的综述。该刊的前身是《中国生理学杂志》,于1927年创刊,是中国最早出版的生理学学术期刊。从1953年起,改名为《生理学报》。 《生理学报》被美国“Medline/PubMed”、“Biological Abstracts”、“Chemical Abstracts”、“Index Medicus”、 “BIOSIS Previews”、荷兰“Excerpta Medica”、“Scopus”、波兰“Index Copernicus”、“日本科技文献速报”,“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和“俄罗斯文摘”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国内外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生物类核心期刊。 《生理学报》在1999年荣获国家期刊界最高奖项——首届“国家期刊奖”;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特别奖;2001年入选双奖期刊“中国期刊方阵”。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2005~2012年多次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行列。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刊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收录;国际上,被六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同时,该刊被列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参考书目之一。 《植物生理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植物生理学通讯》由2011年更名为《植物生理学报》,英文刊名为Plant Physiology Journal。期刊荣获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类”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CA、AJ和JI等收录;入选2012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6~2012年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期刊。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988年创刊,原刊名为《生物学信息》内部发行;1992年起更名为《生命科学》,公开发行,CN31-1600/Q,大16开,96页,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综合类期刊。自2004年第1期起,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即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生命科学》荣获第二届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收录。 《生命的化学》 《生命的化学》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中文核心期刊(2004版、2008版),已被CA 化学文摘(美)(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等数据库收录。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承德医学院创建于1945年9月,前身为“冀东军区卫生学校”,几经易名,1982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承德医学院”。我校于2003年9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获批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006年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获批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011年基础医学获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一)目标与标准1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备医学、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复合型、实用型人才。2学位授予标准(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按研究生培养计划修完本学科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合格成绩和规定的学分;(3)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方可授予硕士学位;(4)学位论文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研究应对医学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使用价值,能够对本专业科研或临床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对所研究内容要有创新的见解,至少在理论分析、实验方法、数据处理、结果讨论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见解,并对课题的优越性、正确性、先进性给予充分的对比验证。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要求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化要求,有科学性,结构严谨完整,材料真实可靠,文字通顺简洁,标点符号正确,引用文献资料和使用的计量单位、图表等符合规范要求,在答辩前公开发表至少一篇论文。(二)基本条件1 培养方向(5个)(1)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主要探讨丝胶(彩色蚕茧水提物)抗糖尿病作用的分子机制和靶点、瘦素及GnIH通过下丘脑-垂体-生殖轴调节生殖功能的作用机制、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该方向研究人员13人,博士6人,教授6人,主持和主研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厅局级项目14项,校级项目26项,发表文章70余篇,SCI收录8篇,研究成果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厅局级奖项3项,编写教材12部。(2)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及防治从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多种基因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肿瘤发生机制、标志物和多药耐药,并辅以中药治疗肿瘤的优势探讨等,为肿瘤分子病理机制研究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该方向研究人员13人,其中博士6人,教授5人,主持和主研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项,厅局级项目27项,校级项目22项,发表文章60余篇,SCI收录11篇。编写教材等14部。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5项,省级优秀硕士论文3篇。该方向与美国杜兰大学合作,开发引智项目。(3)炎症性疾病发生机制与防治重点关注由病原体和自身免疫损伤导致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研究病原体早期快速病因诊断、肝炎病毒防治、中药单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作用机制和治疗作用、宿主细胞抗EV71感染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等。该方向研究人员13人,其中博士8人,教授4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省科技厅项目和省教育厅等项目12项,发表论文58篇,SCI收录9篇,该方向成员编写教材等16部,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承德市科技进步奖等3项。成员有河北省免疫学会第六、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河北省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会第五届委员会副理事长、河北省预防医学会人体寄生虫学分会主任委员。(4)研究方向四:神经损伤与修复研究主要致力于脊髓和脑研究。脊髓损伤与修复研究,是我校及河北省特色研究方向,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合作,共同致力于脊髓损伤后神经递质、AADC细胞、痉挛发生机制等相关研究;脑损伤与修复研究,主要研究脑缺血再灌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性药物保护作用。该方向研究人员14人,博士6人,教授5人。主持和主研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17项,校级项目15项,发表文章60余篇,SCI收录8篇。编写教材15部。团队成员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承德市科技进步奖3项。(5)研究方向五:心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和药物防治研究重点研究多肽化合物urantide对动脉粥硬化大鼠的作用及机制、STAT3/miR-963/Hoxa5转录调控心肌离子通道重构,揭示肥厚心肌易感心律失常的新机制,为防治心律失常等提供新策略。该方向研究人员14人,其中博士5人,教授3人。主持和主研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8项,校级项目21项,发表文章50余篇,SCI收录7篇,编写教材6部,团队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原标题:硕士专业学科及导师简介——基础医学文章来源:
1、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简称BEPC,位于北京西郊玉泉路,建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发展成果:
1、实验室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58篇,其中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4篇,国内刊物上44篇。
2、尚有十多个物理成果的论文和几十篇实验技术文章正待发表。
3、1992年,“BES数据䔳取和处理系统的改进”获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实验技术奖”。
2、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负责建设和发展的国家实验室。
发展成果:
HIRFL建成10年来,运行状态良好。特别是高电荷态ECR离子源的投入,使HIRFL的运行水平显著提高。到1998年实验室已经为我国4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200多项实验提供了50多种不同种类,不同能量的束流。
这些实验大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攀登计划等资助的重大、重点研究项目,覆盖了重离子物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
3、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坐落在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校园中,这是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实验室拥有的同步辐射光源是现今国内高校中唯一一台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实验研究平台。
发展成果:
“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及光束线、实验站项目获得199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自开放以来已接待大量国内外用户,现有注册用户100多家。
批准课题200 多项, 已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获批准专利3项,申请专利7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以上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
2、百度百科--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
3、百度百科--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
胡文瑞院士,男,1936年4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宇航院通讯院士,2001年当选国际宇航院院士。胡文瑞院士八十年代率先开创了我国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是我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国际微重力学术界知名学者。现任Microgravity Quarterly杂志客座主编,国际宇航联空间材料和微重力研究委员会委员,中-日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的中方负责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流体物理分系统和实践10号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兰州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各一项。龙勉研究员,男,1964年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主任。198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0年在重庆大学获生物力学博士(中日联合培养)。1990-2000在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作,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6-1999年在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作高访学者。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0年起独立主持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实验室,目前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关系的生物力学理论、实验及其应用,以及空间细胞生物力学与工程等研究。在Nature、J. Biol. Chem.、Biophys. J.等杂志发表论文58篇,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现兼任世界生物力学理事会(WCB)执委兼司库、国际生物流变学学会(ISB)理事、Cell. & Mol. Bioengi.亚洲区主编、Mol. & Cell. Biomech.杂志编委等。康琦研究员,男,1961年1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副主任。1981年底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7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光学硕士学位,1995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实验力学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力学所做博士后并留所工作,1998年聘为研究员。多年来开展了多项微重力流体物理地基和空间科学实验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微重力流体力学研究”、中-俄航天合作国际空间站空间实验等大型项目。现任国防科工委“十一∙五”空间科学规划空间环境利用微重力科学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微重力科学专家组组长、国家载人航天二期微重力流体物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等职。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曾获中国科学院首届十佳“优秀博士后”和载人航天工程“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刘秋生研究员,男,1959年8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副主任。198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1989年在北方交通大学获工程力学硕士学位,1994年在法国普罗旺斯大学获流体力学博士学位,1995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流体力学国际实验室从事客座研究,199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期从事微重力流体界面现象及其热毛细对流、蒸发对流、振动效应、空间液体润滑和流体管理研究。先后参加和承担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空间流体实验、国家攀登预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研究项目,以及我国“十∙五”和“十一∙五”空间科学研究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优秀工作者奖。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宇航联(IAF)空间加工与微重力应用委员会委员,《空间科学学报》副主编等职。发表论文60余篇。王育人研究员,男,1966年5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副主任。1987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4年在北京科技大学获材料物理博士,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其中1997-2001年在日本九州大学机能物质科学研究所任JSPS特别研究员。200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理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至今。长期从事固态及液态结构分析、晶体生长、合金凝固及胶体自组装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如Phys. Rev. Lett., Appl. Phys. Lett.上发表论文44篇。曾作为主要研究成员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从事空间材料科学研究工作,曾主持并完成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在研973、国防科工委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陈启生研究员, 男, 1968年10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1992年在北京大学力学系获流体力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中科院力学所获流体力学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机械工程系作博士后,2000-2001年为研究科学家。2001-2002年在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作Faculty Administrator。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从事微重力流体力学及晶体生长模型化研究。首次利用流动稳定性分析方法证实了在大Prandtl数情况下,半浮区液桥的热毛细对流的临界振荡Marangoni数对体积曲线有明显的两支。提出物理气相输运法生长SiC晶体的流动-动理学理论,即输运由扩散及Stefan对流两种机制支配,而结晶速率与过饱和度成正比。在J. Crystal Growth, Int. J.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被引用100余次。李凯研究员,男,1973年9月生,研究员。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获流体力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3-2007年在日本九州大学历任博士研究员、教务员和助理教授。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并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目前主要从事计算流体力学,流动稳定性分析,微重力流体力学及晶体生长中的流体力学研究,并在J. Crystal Growth, Crystal Growth and Design, Int. J.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靳刚研究员,1957年8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科院力学所获激光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在法国巴黎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92-94年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Paris)任合作研究员;1994-96在瑞典Linkoping大学做访问学者;1996年至今任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客座教授;韩国亚洲纳米生物科技研究所国际研究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物理技术分会理事;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科院知识创新十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博导、纳米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发展战略重点规划专家(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科技部纳米科技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纳米生物和医药组成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技术委员会纳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德纳米生物技术协会特聘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和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解京昌研究员,男,1957年5月生,198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分院获通信工程学士学位。1983起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分别在1994年和1996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作短期访问学者,2006年12月~2007年2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高访学者。曾作为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完成863项目、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一期流体物理分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攀登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交叉方向项目等研究;完成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上进行的“不同重力下两相流流型微重力实验”、在我国神舟四号宇宙飞船上进行的微重力液滴Marangoni迁移空间实验等空间实验研究项目。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有返回式卫星空间实验技术总体、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二期、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等,从事微重力流体物理相关研究及空间科学实验工程技术与管理等。在J. Colloid Interface Sci., Int. J. Heat & Mass Transf., Int. J. Multiphase Flow, Microgravity Sci. Tech., Adv. Space Res.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参加《中国百科年鉴》、《中国神舟》编写。获国家人事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联合颁发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担任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一期及二期应用系统流体物理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兼任空间科学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微重力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赵建福研究员,男,1967年4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3年在浙江大学获流体力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武汉水力电力大学获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进入力学所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留所工作后被聘为副研究员,200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微重力气液两相流动与传热方面的基础研究和相关应用研究工作,并担任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多相流与非牛顿流专业组组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十一∙五”空间科学规划空间环境利用专家组委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学位委员会委员、《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Micrograv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客座编辑(2008,Special Issue Two-Phase Systems)。魏炳忱研究员,男,1971年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9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院获材料学硕士学位,1999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材料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进入力学所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留所工作并聘为副研究员,200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空间材料科学研究工作,重要研究方向为亚稳材料的形成和机理研究。在Phys. Rev. B、Acta Mater、Appl. Phys. Lett.等重要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段俐研究员,女,1966年1月生,研究员。1988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获物理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光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0年出站留力学所工作,同年评为副研究员,2007年底评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流体热质输运和界面行为的实验研究,并在相应科学需求的带动下进行先进流场诊断技术和挑战性空间实验技术的研究。研究工作涉及流体力学、材料和生物的物理过程、现代光学诊断技术和空间科学实验技术等,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浮力-热毛细对流表面振荡研究”、载人航天空间科学实验项目以及“十一五”返回式卫星空间科学实验项目。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曾获全国博士后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如下:
1、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
2、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
3、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
4、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金属研究所(沈阳)。
项目功能
同步辐射是一种强度大、亮度高、频谱连续、方向性及偏振性好、有脉冲时间结构和洁净真空环境的优异的新型光源,可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力学、地学、医学、药学、农学、环境保护、计量科学、光刻和超微细加工等众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现建有X射线光刻、红外与远红外、高空间分辨X射线成像、X射线衍射与散射、扩展X光吸收精细结构、燃烧、X射线显微术、原子与分子物理、真空紫外分析、表面物理、软X射线磁性圆二色、光电子能谱、真空紫外光谱、光声与真空紫外圆二色光谱、光谱辐射标准与计量等15条光束线和相应的实验站。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向国内外用户开放的国家级共用实验室,现有注册用户150余家。
这主要是因为他发表的六十多篇SCI论文,其中有20篇论文是属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剩余的都是属于第二作者或者其他的称呼。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只有30%多的论文,他参与了全程的研究和发表工作。这样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六十多篇论文全部都是属于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话,那么普通人根本就难以完成。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网友的争议,以及它是如何完成的。
第一,他的作品数量的确是非常夸张的。现在这里跟大家科普一下,一般情况下,一个研究生都发表不了一篇SCI论文。对于博士生的要求,也只是在自己的全部学习生涯当中,发布两篇类似的论文。而他在博士毕业之后,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样的数字是极为夸张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想要发表一篇都难以登天。
第二,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的成就?在本科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非常好,是一个普通的211大学,但是在硕士的时候,她就已经考取了985大学,然后又出国深造,在国外的爱丁堡大学完成了博士生毕业。同时在童年就完成了博士后的论文指导工作,回到国内就进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在两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并且成为了副教授。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做出这样的成就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如何看待网友的质疑?网友的质疑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就在于他二十多篇的论文都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参与,这说明他参与了绝大多数的研究和后期的发表工作。而且有一些专业人士在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他有很多的论文,其实并不具备太大的含金量,存在着注水的成分。
[1]、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1年2月由山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是山东省唯一专门从事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研究的科研机构。研究中心主任为著名数学家、中国有限几何研究的创始人、中国最早从事编码学和密码学研究的数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著名理论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春霆教授。本中心实验室总面积500余平方米,拥有计算生物学实验室,生物信息学实验室,蛋白功能分析实验室,天然产物活性及药理实验室,细胞培养室等实验室。本中心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搭配合理,专业研究背景有机交叉的研究队伍。目前本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蛋白结构-功能分析、天然产物活性及药理等。中心长期致力于国际前沿和热点课题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机理与药物研发、生物活性分子的结构–功能关系、药理与耐药机理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并逐渐形成了“综合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有机结合的优势探索生物学领域前沿课题”的研究特色。本中心近年来累计发表SCI检索收录150余篇,其中一系列论文发表在N. Engl. J. Med (IF: 51.7), Trends Biochem. Sci. (IF: 13.0), Genome Biol. (IF: 10.3),Trends Mol. Med. (IF: 9.6), EMBO Rep. (IF: 7.2),BioEssays(IF: 5.5), Free Radical Biol. Med. (IF: 5.3), J. Alzheimers Dis. (IF: 4.2), Bone (IF: 4.1), J. Phys. Chem. B (IF: 3.6)等相关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所发表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单篇论文引用最高超过100次。相关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等科研奖项。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10余项。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近年来中心先后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意大利米兰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本中心目前是山东理工大学及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科研机构之一。我们将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勇于创新、重视转化的方针,努力把自己建设成开放、流动、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团体。[2] 进化与发育生物学研究室发育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为学校批准的研究机构,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的研究方向之一。现已建成了集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进化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为一体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实验室。实验室现拥有美国ABI Realtime PCR仪、瑞典TECAN酶标仪、德国Zeiss高级显微镜、Beckman超速及高速离心机、Amersham Biosciences AKTA FPLC蛋白分离纯化系统、HITACHI F-4500荧光分光光度计、Biometra Tgradient 96梯度PCR仪、日本Eyela冷冻蛋白干燥系统、Amashanm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核酸杂交系统、超声波破碎仪以及高温高压灭菌器和高温干燥器等仪器设备,为从事高水平发育与进化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发育与进化生物学而实验室主要以模式动物文昌鱼、涡虫和体外培养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与发育、再生、天然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及功能,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动物的起源与演化规律。具体内容与特色:(1)基础研究:利用综合实验与理论研究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进一步研究低等真核生物(涡虫等)、原索动物(文昌鱼等)的亚细胞、基因水平的分化、演化机理,在核酸、蛋白质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复杂网络等各个层次上展开对动物胚胎发育、神经再生、天然免疫起源与进化过程的深入研究,探索功能基因与蛋白质的功能及调控机制,为多细胞动物和脊椎动物起源与进化提供理论参考;内容涉及发育和进化、基因的表达调控、蛋白质功能等当今生物学热点领域。(2)应用基础研究:利用外源物质(如污染物、药物等)处理研究对涡虫、培养细胞行为、基因表达的影响,重点研究污染物、药物对涡虫在分子和生化水平的生态毒理和药理效应。为低浓度长期暴露的快速生态毒理诊断及风险评价提供方法论和科学依据,为药物筛选提供理论参考。发育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梯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在文昌鱼功能基因、天然免疫因子等方面已经具有了较好的研究积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其次在涡虫神经再生基因调控、体轴形成等方面开展了基础性的研究,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本实验室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7人;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基金2项,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1项;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SCI/EI收录17篇,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2007)。发育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师资力量雄厚,研究团队朝气蓬勃,已形成极具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科研方向。诚邀海内外有志之士、年轻学子加盟我们的团队。主任:赵博生[3] 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室本实验室主要研究逆境条件下活性氧、激素、钙等信号分子对植物生长发育、基因表达及次生代谢的调控。其特色有1.信号传导与植物器官形态建成的调控。以模式植物-水稻为材料研究逆境条件下细胞氧还状态的调控及活性氧、激素、 钙 、一氧化氮、糖等信号传导与植物器官特别是根系发生的关系,探索逆境条件下调控器官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分别以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为材料研究稀土的生理作用与毒性表现,探索其活性与毒性间的关联,特别是稀土对植物的Hormesis效应(低促高抑)与钙、活性氧等信号传导及基因表达的关系。2.逆境条件下次生代谢调控机理及其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以盐地碱蓬等抗逆性强的植物为材料,探索逆境条件下钙信号等与甜菜红素积累、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及植物抗逆性相关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以雨生红球藻等为材料研究逆境条件下植物激素与虾青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调控及虾青素积累的关系,将逆境生理与次生物质代谢有机结合。3.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重要基因转入植物体,对经济作物进行品质和抗逆改良,为作物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遗传改良,调节微藻代谢,提高有经济价值的代谢物如虾青素和脂肪的产量,为色素分离和生物柴油的开发奠定基础。本实验室中有关稀土在植物体内的调控、逆境条件下活性氧、激素、钙等信号传导与器官发生及色素代谢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取得了重要进展,类似研究在国内较少。我们有扎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建立了研究平台和实验系统,目前,研究水平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具有一定优势。本实验室有稳定的研究内容和合理的研究队伍,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其中博士6人;取得了一些的研究成果,在研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山东农业良种工程1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淄博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获准发明专利1项,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2005-2009年,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9篇,其中被SCI收录27篇。主任:赵凤云[4 ]生物活性分子与功能研究室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微生物次生代谢活性分子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生物疫苗及免疫学以及环境治理与修复方面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特色为:(1)生防微生物拮抗活性及抗病机理的研究:针对蔬菜作物病害发生严重、化学农药残留造成3R严重的局面,利用宏基因组技术筛选高效生物拮抗活性微生物菌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遗传改造,构建高效拮抗生物工程菌株,并进一步从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角度探讨拮抗菌株的抗病机理。在番茄灰霉病生防菌株筛选和遗传改造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到国内同行的好评。(2)分子病毒学和病原微生物分子免疫学的研究:主要针对病原微生物的活性抗原筛选、疫苗研制、特异性抗体制备;免疫调节活性分子的制备(佐剂、细胞因子);生物活性多肽分子的筛选和表达;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功能研究。在丙型肝炎病毒蛋白酶在酵母系统中的可溶性表达研究领域,开展了开创性的工作,为深入开展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机理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微生物环境生物技术研究:主要采用微生物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在水污染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技术开发。在重金属对植物毒性机理和修复技术领域研究深入,发表的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关注。该研究领域初步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及助教3人。其中有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学位2人。近5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纳米中心合作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等10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58篇高水平论文,其中8篇被SCI或EI收录,初步开展了此项领域的前期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以后的研究中,本研究团队会继续加强该方向的投入,期望在省里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先进地位。主任:马汇泉
刘保平,男,汉族,1966年2月出生,山西岚县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83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山西兴县政府副县长。 刘保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技医学部主任,核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肿瘤学组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核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华核医学杂志编委。1977年毕业于河南医学大学后一直从事和医学专业至今。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核医学专业32年,专长于肿瘤、心血管、骨骼等疾病的ECT诊断,尤其在甲亢、甲状腺癌的核素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发表论文58篇,出版专著6部,获科研成果奖8项,国家专利1项。
大概是每天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突然突发奇想,想到了一个论文的点子,然后就会去写这个论文,而且这个博导非常喜欢写论文,写论文的速度也非常的快,所以每个月一篇也不是不可能。
她发表的论文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她发表论文的效率特别高,所以很多网友都会担心她的起点太高了,最后发展如果没有亮眼成绩的,很难服众。
她的履历非常厉害,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并且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论文。
我个人觉得是与年龄没有的,是跟他个人的阅历有关系,还有跟他的知识面有关系。还有就是他的学习能力。
其实还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年龄并不是决定性的意思。所以说年龄越大的话,他可能对于一些事情的见解还有研究思路会更多。
推荐论文是什么意思?代 写吗
发表一篇论文要花费500-3000元,省级期刊如果是代发的话价格一般是一千左右。也有的刊物只需要几百块。国家级的期刊价格一般在一千块以上,也有的特别好的期刊价格是几千块。如果是核心期刊的话,价格最起码是好几万。
发表论文的时候一定不能一味的图便宜,因为有可能那个便宜的期刊根本没用,不能为你的事业做出任何贡献,还会浪费钱。
论文的发表流程如下:
1、写好文章发给杂志社:写一篇有质量的文章,找到靠谱的期刊杂志社进行投稿。
2、接下来就是杂志社的工作了,等待杂志社对论文的审稿。
3、如果审核通过杂志社则会给你下用稿。
4、如果杂志社给你打电话查稿核实,仔细听清杂志社的问题以及发表论文的稿费等等一系列问题。
5、支付费用之后,坐等发表。
因为发表的期刊专业不同,在投稿之前要选择和论文相对应的期刊杂志社,以及该期刊的格式和字数等要求,在开始进行撰写。
选择投稿的方式有两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1、自己投稿,那么在论文的写作之余,还要腾出时间了解投稿的相关信息和流程。
2、选择代理机构进行投稿,就可以省去大量的时间在论文的写作上,这样可以让论文的质量提高很多。
发表论文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期刊,若有条件应该请国外的同行或者国内的专家进行评价,看适合发表在什么杂志.选择期刊要注意期刊是综合期刊还是专业期刊,其次要注意期刊刊载论文的数目,刊载量多的自然容易发表成功了,然后要看的就是期刊的发表周期,尽量选择审稿周期短而明确,且发表周期短的文章.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退稿后改投他刊,另一方面保证文章的创新性。在网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向杂志社投稿,这种投稿方式比较慢,需要等待杂志社审核稿件,由于投稿在作者比较多,而杂志社的编辑人员精力有限,如果不提前投稿很可能会错过评职称的最佳时间,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论文机构投稿,例如选择期刊58网,登陆网站点击客服咨询,我们的网站客服会在第一时间帮您安排稿件的出刊。学术论文的发布流程1. 撰写,写作内容当然以作者从事的研究工作与成果形式为准,这个不作讨论。2. 投稿,首先决定投那份个刊物。作者一般在撰写论文时就要做出决定。主要决策有二个方面:一是刊物级别,另一个是刊物方向。3. 投稿回应,这是编辑部的事。作为投稿人也必须清楚知道所投期刊对投稿的回应时间与方式,否则稿件投出后心里没底。4.审稿及初审费费。稿件收到后编辑要初审,主要是看是否符合它们刊物的发文方向及稿件的宏观质量。5.修改。如果发来修改意见,你的稿件有门。6.发稿周期:对了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发一篇文章倒底得多长时间,其实我也不说不清。7.好发的期刊: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期刊都这么仔细认真,如果你只想发文章,不关心质量,那你可以仔细研究哪些期刊属于好发类型的,对你发文会很有帮助的,的确有一些交钱就能发的刊物。
刊大师:为作者投发学术期刊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研究生怎么在CN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快点进来看看吧!明天更新下半部分~(侵、私、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