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电影科研论文发表

电影科研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电影科研论文发表

想要发表科研论文,首先要找准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题目。另外就是写出一篇高含量的科技论文,然后找到合适的期刊发表。

根据自己的科研论文内容,研究方向,选择对应的发表期刊。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选择期刊。确认期刊的合法规范性。可以通过搜索杂志之家查询系统来确认其登记注册信息。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选择发表机构。可以通过工商局查询系统,尽量选择规模大,口碑好的机构。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沟通,达成发表协议。根据编辑或者审稿专家要求,修改论文,达到科研论文发表要求。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完成后,再过1-3个月就能够成功发表了。同时会受到当期样刊。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你好,电影论文发表方式如下,可以联系电影方面的报纸,联系他们的编辑,告诉他你们有一篇论文想要发表。

本科电影发表论文

电影最早是因为19世纪美国国家生活水平上升,紧接着大众需要的娱乐产物。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电影插曲与时代怀旧情怀的表达

一、《夏洛特烦恼》――一个时代,一首金曲

《夏洛特烦恼》作为2015年的一部票房黑马影片,不但吸引了时下的观影主流―90后群体,还吸引了更多曾经处在影片主体年代的80后、70后。影片的故事主线从90年代一直发展至今,围绕着男主人公夏洛的梦中人生进行叙述,然而,其中贯穿时间点的方法就是运用故事发生当年的流行歌曲,从描述剧中男女浮夸爱情表演的《一剪梅》到充满了文艺气息的《那些花儿》,再到1998年大街小巷广为传唱的由港台音乐天后王菲和内地音乐天后那英演唱的《相约九八》,再到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德华的经典名曲《冰雨》,以及成为80后、90初时代记忆的周杰伦早期的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向观影者展现了每个时期鲜明的时代特点,展示了当时的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的认识。这些歌曲勾起了各个年龄层对青春、逝去的岁月的追忆。

在观影过程中,当影片中响起《一剪梅》的前奏音乐时,不少观影的60、70后都坐直身体仔细聆听,对于部分80、90后来说,这仅仅是一首听起来有些耳熟的歌曲,看着片中人物的浮夸演技哈哈大笑,但是对于60、70后而言,《一剪梅》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伴随他们的青春追剧岁月的琼瑶剧时代。片中人物浮夸的表演方式,在琼瑶早期的电视剧中,曾经感动了很多当时还是青年男女的60后、70后、80后们,伴随着这首歌,让很多人开始追忆自己的似水年华。

本片中还有另一首歌曲让人印象深刻,是1985年由新加坡拍摄后被中国引进的同名电视剧中的主题曲《人在旅途》。由于当时社会逐渐开放,港台以及东南亚电视剧在中国大陆曾经风靡一时,以其鲜明的节奏感和歌手极具时代特征的演唱方式勾起了人们对港台剧、引进剧精良的制作和丰富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而言,这首歌让他们回忆起了充满家族勾心斗角的家族伦理剧情以及现在依然在港台剧中常见的商战戏码。这首歌的歌词具有时代特点,突出了当时中国的新兴思想和新的精神追求,让观影者伴随着极具节奏感的音乐回想起了70、80、90年代的舞厅。

当然影片是不可能不照顾到80后、90后这些主流观影人群的怀旧情怀的。周杰伦,就是编剧和导演送给他们最大的怀旧大礼。周杰伦的歌曲随便哪个80 、90后都能唱上几首,那时的人们想到周杰伦,就是略带忧郁的眼神加上吐字不清的奇怪唱法。对于学生们而言,周杰伦是他们学生时代的一个纪念碑,在这个纪念碑上刻满了他们懵懂时期对爱情、音乐的理解,嘻哈风格也成了当时年轻人争相模仿的时尚潮流。当片中前奏响起的时候,很多人开始伴随着影片的画面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回忆那些曾经在自己懵懂时期经过的他、她。

“夏洛”就这样以他独特的诠释,带着观影者一点点回忆他们的青春疯狂岁月,而徐峥导演、编剧的《港?濉吩蚴峭ü?直白的、大量的香港影视金曲带领大家走近那个曾经在很多人眼中十分神秘、令人向往的HongKong。

二、对香港影视金曲的致敬

很多看过本片的观众都认为,徐峥将整部影片的插曲都献给了香港经典影片中的歌曲,只要看过、钟情于香港电视剧、电影的人都可以在本片找到可以勾起回忆的歌曲,这些歌曲让观影者伴随着香港本地的画面和粤语,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四大天王、劲歌金曲的时代。在本片题目出现之前,男女主人公徐来和杨伊青涩的爱情中就插入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香港经典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曲,两个人在剧中不停地换著香港影片的海报。而《偏偏喜欢你》这首歌就成了两人大学爱情生活的主题曲,这首歌中的歌词和曲调是典型的香港80年代情歌模式,表现两个人浓烈的爱情,导演用这首歌配合著两位演员的表演,将曾经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带回了他们的初恋时代。紧接着由于杨伊的离开,一直默默付出的蔡波出现在徐来的视线里,蔡波的付出感动了徐来,两个人结婚过起了正常但略感乏味的生活。在这部分,徐峥用了谭咏麟的《谁可改变》,这首歌就像是叙述徐来和蔡波的故事一样,日久生情、顺理成章、平平淡淡、白头偕老,非常形象的展示男主人公的初恋和婚姻,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人一生爱情的写照,他们都曾经经历过不顾一切的爱情,然后在进入婚姻之后回归平淡。影片的片头部分则是用了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张学友的《饿狼传说》,这是非常具有时代代表性的香港歌曲,配合香港街景,导演就这样引领观影人走进了香港。

影片中的另一首歌的出现让观影者回忆起了一个充满热血和兄弟情义的时代,这首歌就是陈小春演唱的《乱世巨星》,也许很多人对这首歌的歌名不熟悉,但是只要旋律响起,80、90后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经典系列影片《古惑仔》,这个系列作为香港电影的代表作,对很多热血青年们都有着很深的影响,里面的歌曲代表着香港电影的全盛时代,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对曾经共患难的朋友、兄弟、姐妹的情义。

影片很多影视金曲的应用是为了迎合影片突出节奏感,并制造环境的代入感,例如《拒绝再玩》《真的汉子》都是运用在长镜头或男主角的运动过程中,这些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不仅仅可以让观影者回忆过去,还可以将观众通过音乐和香港老街的画面带入到剧情中,促使观众将自己融入剧情。

三、影视金曲――一个人一首金曲,一首金曲一段人生

其实很多电影导演都在用他自己的方式通过音乐来讲述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引用了多首90年代流行音乐,与《夏洛》和《泰?濉凡灰谎?的是,贾樟柯用观众看起来土的掉渣的画面和人物配合音乐向人们传递著对故乡、故人的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在影片中《go west》这首迪厅音乐出现过两次,分别在开头和结尾,影片开头一群年轻人伴随着这个音乐跳舞,影片结尾年老的女主人公一个人在老家跳起了当年的舞蹈,就像贾樟柯本人说的一样:“他是一段青春的记忆,有一些解读会过度的诠释这首歌,但是我觉得他能代表时间和漂泊。”贾樟柯用诸如此类的插曲像人们展示了他对时间、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的触及观影者内心深处的那些对前尘往事的追忆和感慨。

要说为什么这么多电影开始通过音乐怀旧,其实原因并不难猜测。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不知不觉就失去了对时间流逝的注意,当人们放松思绪的时候,就很容易回想起自己的过去,那些在不经意间失去的时间和人,然而电影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一个追忆和安慰的作用,可是直观的画面和故事内容不能够叙述每一个人的生活故事和时间轨迹,然而影视金曲的加入就可以将画面和观影者融为一体,观影者听到熟悉的音乐就可以回忆起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种种。如果说画面是在叙述故事,那么加入了这些音乐之后,观影者在观看这些画面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地将自身故事带入其中,毕竟歌曲相比较画面更加的宽泛,每个人都可以对一首歌做出自己的理解,这时候在结合画面去看就像是人生MV一样,那些有关友情、亲情、爱情的事情一点点浮现在他们的眼前,这些画面对于观影者而言,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是情绪的抒发,是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让他们在这个高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那一份感动和美好。

事实上,无论是电影也好,音乐也罢都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表达,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对那些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这些影视主题音乐、插曲以及每个时代的流行歌曲都诉说著每个人的人生故事和情感经历,时隔多年,也许这些画面、歌曲早已经被人们淡忘,当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再一次被表达出来的时候,于观影者而言,这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内心尘封了多年的箱子,让人们带着眼泪回忆曾经的种种,珍惜现在。

<<<下页带来更多的

发表论文无非就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自己投稿,买本杂志,根据版权页上的投稿方式去投稿(这种的弊端就是周期太长,对于着急的客户,不适用)当然,跟杂志社关系好能顺利发表的请无视我的话 因为直投杂志社容易,能成果发表难,我认识的主编跟我说他们邮箱里的稿件基本上没有低于过1000篇,而且杂志社就那么几个人,根本不可能忙的过来,就算抽时间看下邮件也就是看个题目,题目不新颖没吸引力的直接略过,就算点开文章,也是先大概看下职称、单位、研究方向、摘要、关键词,没什么吸引人眼球的内容也直接pass掉。第二种就是找代理机构发表(这种的需要睁大眼,发表行业鱼龙混杂,必须得保证自己发的杂志是正刊,也不能是增刊)。找代理机构认准以下几点;一、首先选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能查到的正规杂志二、其次是某宝担保交易,更有保障三、最后录用通知下来后,亲自打版权页或者收录网站(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上查稿电话查稿确认录用后,再付款。

本科生发论文的步骤如下:

第一:发表之前要明白自己发表论文的用途,比方我们学校升学和毕业发表的期刊要求是不一样的,这个需要您问相关的导师,他们都会给您建议和要求。

第二:知道要求后,就要发对应的相关期刊了,我们考研的话,是要求发核心期刊加分多,但是核心期刊是真的难。

第三:找到心仪的期刊后就是准备好论文了,选择好期刊你可以看看该期刊上的论文都是什么水平,也就大致知道自己能不能被录用了,论文准备好以后整理一下格式,这里特别以注意,格式不对论文,写的再好也发不了。

第四:关于价格问题。这个怎么说呢,特别差的期刊的确便宜,页码厚的不要不要的,特别好的期刊也便宜。页码薄的不要不要的。最好发也最贵的 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的期刊。

第五:关于论文的实用型以及意义。对我个人来说发表论文这个事情可能会上瘾,每次拿到发表成功的期刊时候都有满满的成就感。当然实际带给我的意义只是在毕业的时候使用,后期在我晋级时候也算是一种学术成果。

一般都是写好文章,给杂志社审稿,通过后出录用通知,排版印刷邮寄样刊。注意文章要符合杂志社要求,引用率,字符,格式。另外就是通过后一般会要求版面费

本科论文发表电影

你的电影方面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毕业论文怎么写?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不少学生在作完毕业设计后,感到自己的实践动手、动笔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了即将跨入社会去竞争,去创造的自信心。这里仅将我们教研室老师近年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中的体会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学生毕业论文有所帮助。选择一个相关的题目,应该是你感兴趣并且和你所学的专业相关的。进行文献检索,查找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广泛的吸收别人的成果的同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一步。参考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先写出大纲,再增加内容形成草稿,反复修改,最后定稿。需要注意地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你好,电影论文发表方式如下,可以联系电影方面的报纸,联系他们的编辑,告诉他你们有一篇论文想要发表。

难度挺大的。《当代电影》是专业的电影类南大核心期刊,近日又被纳入丹麦文献计量研究指标体系。研究水平较高,能刊发的作者大都是北师大、电影学院、北大、清华等院校的专家教授,除此之外的一般大学的教授都很难发表。博士研究生大都只能发表在“博士论坛”的版块中,几乎没见过硕士研究生发表上去的。

《当代电影》 CSSCI 自己投很难 可 找我 渠道 操作 稳妥 快 捷

电影学研究论文发表

电影文学怎么发

这个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我这几年发论文的经验来说说。1、自己投太累,经常等个十天半个月的没有消息,然后就是不了了之,比较气人。2、找大型的机构代发,基本没问题,就是太贵了,价格一般是杂志社的3倍以上,我刚开始也找的这种,之后就放弃了,饭都快吃不起了。3、之后没办法,论文的任务还是要完成,就只能自己再找便宜又靠谱的,还了一些钱。最后总结了一下,一般可以找大学的老师或者杂志社内部的编辑,这两种都比较靠谱,我这两年和我学姐一直是在一个内11部05编79辑76那里发,他朋友圈这几年一直在更新各种期刊的信息,好像还能做专利和软著什么的,路子很广,职位好像也不低。总的来说在他那比走官方渠道要快不少,一般2-3天有回复,比中介机构便宜不少,和杂志社的价格比了一下可能就多了一杯奶茶钱,感觉很划算,你可以加他看看,就算不发也可以顺便了解一下行情,毕竟如果做的不好这几年这个号早就被封了。

1、《〈安妮.霍尔〉的剧情分析》,《当代电影》1993年第4期2、《邹文怀:从“邵氏”到“嘉禾”》,《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3年第1 期3、《喜剧电影与叙事》,《北京电影学院教学参考》1993年版4、《港台武侠片概论》,《当代电影》1994年第4期5、《票房后面的悲剧——由李翰祥谈香港电影导演的创作困境》,《北京电影学院》1997年第1 期,该文收入《香港电影回顾》一书,2000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6、1998年,应中国台北视觉传播学会“第二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文化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的邀请,与会发表论文《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动作片类型片的发展演变》,该文收入学术会专辑,并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年3期在大陆发表。7、《早期中国电影对蒙太奇理论的借鉴与发展》,《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8、《当前影视作品的文化价值》,《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增刊。9、《林岭东的风云世界》,《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该文后收入学术专著《香港电影八十年》,200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10、《麦当雄:在类型中扩张》,《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11、《成龙电影:英雄形象及其变奏》,《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成龙的电影世界》,2000年出版。12、《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影视艺术》专辑2002年第1期全文收录。13、《百合的滋味——第一届电视电影百合奖获奖作品评述》,《电影艺术》2001年第5期,收入《中国电影年鉴2001》(中国电影出版社)及《1999-2002电视电影纵览》(文化艺术出版社)。14、《论史东山的导演创作》,收入学术专著《史东山电影文选》,2002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15、《银幕旅程——改革开放20年中国电影回顾》,《工人日报·文化周刊》1998年12月25日16、《关于电视传播的文化思考》,2002年3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7、《武侠片的特质与〈英雄〉的变奏》,2002年12月27日《文汇报》第13版影视专栏18、《〈无间道〉及香港警察电影的轨迹》,《电影艺术》2003年4期19、2004年3月,受美国SCMS学会邀请,在亚特兰大参加年会,发表学术演讲《视点及其文化意义: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研究》,在此前后,曾在美国Cerleton大学、明尼苏达大学、St.olaf大学讲学。20、2004年6月,香港第七届两岸四地学生电影节评委。21、《用真正的合拍创制华语新电影》,《电影艺术》2004年6期。22、2005月1月,参加香港影评人协会在香港、广州主办的“两岸三地影评人研讨会”,发表论文《九十年代以来大陆影视文化的发展趋向》。23、《视点及其文化意义: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研究》,《电影艺术》2005年2期。24、2005年4月,赴英国伦敦大学参加SCMS年会,发表演讲:《中国新生代导演的抉择:从复制西方到发现中国》。25、2005年5月,受邀担任香港第八届两岸四地学生电影节评委。26、2005年3月,主编专著《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被“中国学术年鉴”编委会评选为2004年影视学学科优秀著作,入选《中国学术年鉴》2004卷。27、2005年11月,赴海南三亚参加金鸡百花电影节,在电影节中国电影高层论坛有发言:《中国内地与香港合作制片的战略机遇与前景重构》。28、2006年1月,在香港参加由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百年中国电影与邵氏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百年中国电影中的邵氏武侠新世纪》。29、2006年4月13日,受邀参加英国诺丁汉大学在宁波举办的“《英雄》:解构中国巨片”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英雄〉对武侠电影类型规范的改写及其文化价值分析》。30、《通识基础教育在影视教育中的作用》,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后收入《传承与创新——北京电影学院教学论文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出版。31、2006年5月,由本人主编的《北京影视艺术研究2006》,由同心出版社出版发行。32、《中国内地与香港合作制片的战略机遇与前景重构》,载于《北京影视艺术研究2006》,同时载于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第十四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论文集。33、《百年中国电影中的邵氏武侠新世纪》,载于《电影艺术》2006年第4期。34、《类型规范与文化改写:全球化时代的〈英雄〉》,载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4期。35、《今天我休息》等影片分析,收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之《名家看电影》。36、《现状与策略: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分析》,收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的学术专著《文化亚洲:亚洲电影与文化合作》。

1、考博申请考核制,发文章很重要。2、论文是申请人学术水平的具体体现。发表报考专业的论文是导师选择的依据之一。3、申请审核制的论文和推荐。在当今,学生通过学术论文来展示他们的学术成果,也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是我们必须熟练掌握的一种文体。当前,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和要求符合现代科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和基本原则和规律,进行论文写作是大学学习的必要内容。

电影研究发表的论文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43.7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电影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成为了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爸妈不在家》小成本电影的美学价值

电影《爸妈不在家》 聚焦于九七金融风暴笼罩下一户普通的新加坡中产家庭。调皮的儿子家乐常常在学校惹祸,父母工作繁忙,于是请来了菲佣特丽莎照顾家庭,故事由此开始。片中,家里的每个人都背负著各自的十字架――怀孕的母亲经常在家庭与工作间分身乏术;失业的父亲在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苦苦挣扎;特丽莎与小主人摩擦不断,为此伤透脑筋,同时又必须做 *** 养活故乡尚在襁褓的孩子。儿子家乐脾气暴躁、调皮捣蛋,沉迷于当时全民4D彩票热潮中。整个家庭在九七金融风暴的笼罩下悄悄发生著变化。

“小国家、小预算、小规模”,导演陈哲艺用好几个“小”形容他这部片子。然而,正是这部小得不能再小的影片,最后却“鲤鱼跃龙门”成了“大赢家”,让华语影坛众多“大片”望尘莫及。迄今为止,《爸妈不在家》已经在国际上获得了超过十九个奖项,其中包括华语电影圈最高奖项之一“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国际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与此同时,该片陆续在世界各国上映,票房屡创佳绩。这一连串的奖项与票房,仿佛在大片遮蔽下的华语电影圈只手掀开了一小片瘴云,让人再次看到了华语小成本影片的新势力与曙光。

一现实主义路线

1.剧情的真实性

巴赞认为:“电影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这种揭示无需人的主观介入”。《爸妈不在家》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电影。全片就像一棵大树,安安静静站在那里,不喧哗、不评判、不煽情。纵观华语小成本电影的代表作,不难发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一直以来都是其重要特征。在小成本影片中,相当一部分作品是由导演本人创作或者参与编写的。因此,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作者鲜明特征的个人情怀。《爸妈不在家》中,陈哲艺身兼导演与编剧二职,最初写剧本的灵感正是源于自身的童年经历。影片中家乐、父母和特丽莎等人物均是他童年回忆的投射,电影中的相关情节也都真实发生过。

陈哲艺坦言:“一个九十分钟的生活故事看似简单,却缝缝补补了近三年,一切只为体现‘真实’二字。”而源自于他本人成长轨迹的珍贵记忆更为剧本新增不少亮点。他的笔触几乎深入到这个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详实的展现了一家四口人各自的个性与特征。《爸妈不在家》的聪明之处在于,导演将当时社会紧张的矛盾以家庭的方式展现。故事在半路展开,切快速而精准,丝毫不影响故事合理性,反倒更接地气。

导演陈哲艺这样形容自己对电影剧情的观点:“我对人物有兴趣,对drama戏剧没有兴趣,我的剧作,就是把距离感的东西都抓进来,然后把这些东西连线,连线,就是剧作,不是说一定要写成戏。我都是慢慢去讲人物,然后铺陈,慢慢去连线,去集中,去聚焦。”电影中,家庭本身如一个巨大的容器,盛放著所有的秘密与隔阂。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却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爆发,没有激烈的争吵或是伤害,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雇主还是佣人,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问题里,每个人又是他人问题的旁观者。乍一看似乎没有矛盾产生的因素,但是却处处藏着矛盾。在视角的切换间,观众也仿佛拥有了上帝的功能,我们看不到大起大落的情绪,一切都唯有真实。

2.生活流表达

以简短的对白和大量的生活流表演传达人物内心情绪与活动,是陈哲艺特殊的表达方式。《爸妈不在家》中出现的台词甚少,是陈哲艺觉得“我不喜欢什么东西都讲白,对白通常都是烂的。所以我会少对白。我也常问自己,真的需要拍那么清楚吗?观众真的不懂吗?”巨集观来看,一家人的情感不管是爱是恨,通常不会直说,这种内敛的“传统”大抵是多数华人家庭的通病。陈哲艺正抓住了这一特殊情感表达方式,使得电影中这种有意为之的帮人物“留白”,更好传递了“不评判,只讲述”的电影气质。

3.原生态质感

《爸妈不在家》的摄影根据片中人物情绪的变化,全片交叉使用手持与固定镜头,有张有弛。但是由于影片家庭题材所限,摄影的表现力与风格化较其他小成本电影克制许多。但是却丝毫没有减弱故事的感染力。摄影中处处都透露著呼吸感与空气感,极具质感。影片中常用短焦广角镜头,将人物“扯远”,制造距离感。如妈妈与女佣特丽莎因为一个菸头产生矛盾。画面中一远一近两个人,特丽莎在构图中显得渺小,衬托出人物的无助,两人主仆的地位一目了然。

二三种元素的守恒

用平实而富有个性的镜头语言和更贴近生活的故事元素去挖掘最真实的人性。在《爸妈不在家》中,每个镜头都潜藏着三样东西,陈哲艺称之为“shape形状 、energy能量、tension张力”。《爸妈不在家》情节的展开,靠的不是戏剧中起承转合,而是靠“形状”的转变,“能量”的大小,“张力”的扩充套件。

1.形状的产生与转变

在《爸妈不在家》中,所谓的shape形状指的是:人物的造型、画面的构图、声音的资讯。在影片中,支撑一场戏继续进行下去的不一定是对白,而是形状的变化。当影片中的一个“形状”开始趋于稳定,其内在包涵的元素渐渐就会发生变化,不是靠画面,就是靠声音。这种“变化守恒定律”,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这种形状上的变化最典型的要数特丽莎给家乐洗澡的一场戏,整场戏共由两个总计116秒的长镜头完成。戏中镜头跟随两个人移动,两个人由相互隔阂至放下芥蒂,对白几乎没帮上什么忙,反倒是画面与声音的改变,结合演员生活流的表演,为两个人情绪的变化做了说明。根据形状的转变,整场戏也散发出一种欲说还羞的独特美感。

2.能量与张力的相互守恒

《爸妈不在家》中,所谓的能量energy与张力tension是相互守恒的。能量指的是人物情绪的变化与延伸,根据镜头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张力指的人物关系的改变、情节上的转折。影片中的能量在于一场戏中人物情绪的产生与转变,进而具象成为每一个镜头的能量。一旦一场戏的趋于平缓,张力就随之进来,张力的扩充套件便成为能量。而每一场戏的结束,就是要在长镜头的时间和能量消失之前,将其剪掉,接入下一个富有张力的画面。

在“扫墓”那场戏中一家四口离开墓地的时候汽车发动故障,父亲与女佣特丽莎相互交换驾驶汽车的位置,张力开始扩充套件。推车的人由一开始的女佣与家乐变为父亲与家乐,而占据戏中驾驶主导地位的人也由父亲变成女佣特丽莎。整场戏的人物位置关系与情绪一直在变化,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汽车成功发动,升华了整场戏的情感。在“能量”消失前,随即接上因为怀孕而没能帮忙的母亲撑伞张望的镜头,为前一个镜头中升华的情绪注入新的张力,母亲内心复杂情感的转变,也由此成为镜头中新的能量,支撑影片向下行进。这一连串的“能量守恒”让人拍案叫绝,同时展示了导演深厚的功力。

结语:

华语小成本电影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数十余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征与艺术特点,在华语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载誉无数。

本篇以《爸妈不在家》为例,分析与研究了小成本电影在创作特征与美学价值中的共性;由此可见,虽然在市场、地域、社会意识形态的限制下,华语小成本电影依旧可以涌现出许多佳作,为华语电影作出重要贡献。

<<<下页带来更多的

众所周知,电影本身兼具了艺术性与商品性的双重属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十七年间雷振邦电影歌曲中的民族性

十七年间,电影被当作是政治宣传的主要工具之一,这样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当时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带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也成为了当时的主流电影。而少数民族电影则是当时主流电影的另一个补充,成为了中国电影风格和样式的开拓者。随着电影《芦笙恋歌》、《五朵金花》、《刘三姐》等电影的相继问世,作曲家雷振邦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这位坚持深入生活,不断地从民间音乐中积累音乐灵感的作曲家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文艺必然要带上各民族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而他的创作也遵循了自己的观点,鲜明的民族性是他电影歌曲创作中的重要标志。

1 民族调式的运用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洋作曲技法已经传入了中国,许多优秀的歌曲都是由西洋大小调式创作而来。虽为从国外留学归来的“留洋”音乐家,雷振邦的电影歌曲创作当中,使用最多的还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调式,例如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插曲《只有山歌敬亲人》、电影《芦笙恋歌》中的女主角唱段《怀念》以及电影《刘三姐》中的插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等,都是运用五声音阶创作而来,五声音阶调式也是雷振邦电影音乐创作中使用最多的音阶形态;七声音阶的使用率较少,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这首改编自塔吉克族民歌的歌曲中,多次运用了增二度音程,形成了其独特的调式调性,旋律极具异域风情,征服了万千观众的心。

2 地方特色的音乐语言

雷振邦认为,想要表现鲜明的民族风格,其关键在于对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音乐语言的运用。因此他创作的很多歌词都是取材于少数民族原本的民歌当中,再经过加工、改编,产生了既符合歌词创作的普遍规律,同时又描绘出了独属于各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风情的歌词。

例如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歌曲《蝴蝶泉边》中就唱到:“哎,蝴蝶泉水清又清,丢个石头试水深,有心摘花怕有刺,徘徊心不定啊咿哟……”歌词中的“哎”、“哟”、“ 啊咿哟”等衬词以及“阿哥”、“阿妹”、“莫怕”等方言的运用,简练而又生动地表达了音乐的思想情感,生活气息十足的同时又充满了亲和力。

3 丰富的演唱形式

一首好的电影歌曲,除了词曲家的精心创作、歌唱家的声情并茂、符合电影主题与情节的发展之外,演唱的形式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样的一首歌曲若是运用了不同的形式去演唱,其艺术的感染力也是不同的。雷振邦显然深谙其道,在十七年间他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歌曲,将少数民族当地特有的如对唱、一领众合等演唱形式充分地运用到自己的电影歌曲创作当中,将浓郁的少数民族地方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唱形式是雷振邦电影音乐创作中使用最多的演唱形式,不管是电影《芦笙恋歌》中的《婚誓》、《五朵金花》中的《蝴蝶泉边》,还是《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冰山上的雪莲》,这些歌曲都是运用了男女对唱的演唱形式,而全部由对唱歌曲来演绎的电影《刘三姐》,还采用了一人与众人对唱的演唱形式,这些歌曲不但优美动听,更是电影情节中不可或缺的“文字”之一,雷振邦能将少数民族特色的对唱形式与电影情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也就无疑他的创作能够广为传唱了。

4 地方音乐素材的运用

我国的民间音乐相当丰富,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雷振邦创作的许多歌曲都是有民间音乐基础的,大多都是由民间音乐和民歌改编加工而成,他坚持深入各地少数民族采风,云南、广西、新疆、陕西等中国的大半河山,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追寻音乐的足迹,他将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创作出独属于当地特色的电影歌曲。

《五朵金花》中采药老人的唱段便是由此而来,这首几乎没有变动原曲一个音符的曲调,来自于白族中类似于说唱艺术的《大本曲》中的曲牌《花上花》,雷振邦只是将原曲的过门给缩短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之中的插曲《高原之歌》也是雷振邦在借鉴当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当时他正要去往塔什古尔干郊区进行访问,路遇了一位牧羊人正一边赶着羊群一边唱着山歌,也正是这首山歌,给了雷振邦写作《高原之歌》的灵感。他将山歌的后半段作为引子,之后接上了一首塔吉克族歌曲《古丽碧塔》作加工和发展,创作出了《高原之歌》。

5 小结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有着几千年优秀的音乐传统,作曲家们所创作的歌曲与历史是不可分割的,祖先所留下来的灿烂遗产与先辈们所积累的创作经验,都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发展,雷振邦无疑就是继承与发展者中的佼佼者。他将“古为今用”与“推陈出新”运用得淋漓尽致,将民族音乐中的精华与新时代赋予的音乐内涵结合在一起,为推动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页带来更多的

  • 索引序列
  • 电影科研论文发表
  • 本科电影发表论文
  • 本科论文发表电影
  • 电影学研究论文发表
  • 电影研究发表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