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黄维发表论文

黄维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黄维发表论文

黄维的性格可用一个“儒”字来形容。这样的性格虽秉承了儒家“君子之道”的特色,使黄维为人处事光明磊落,不失君子风度 。但“墨守成规”、“守旧迷信”、“满脑子书呆子气” 。黄维将军的秉性是有固执的一面。固执并非好品性,但表现在他身上,固执的另一面则透露正直、刚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作为军人,他的这一个性却是与学者型的梁漱溟相通的,他们也因此有着共同的给人印象颇深的性格特征--固执。(人民网评) 黄埔时期,黄维深受国民党“正统思想”熏陶,使他认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才是真正救国救民之主义,盖舍三民主义外,更无其他真正之主义”。而此时,蒋介石“君臣之道”、“忠臣良将”的儒家说教又恰与黄维合拍 。国民党很多将领都领教过黄维“书呆子”的厉害 。一次,陕籍将领杜聿明远征出兵缅甸,但战事不利,杜聿明败逃回国,而此时对杜聿明部队进行点检的就是黄维。杜聿明久闻黄维是个书呆子,执法如山,但他还是希望黄维能够给自己留点面子,少报点损失 。所以,杜聿明宴请黄维。谁知黄维不领情何谈“手下留情” 。淮海战役中,黄维的十二兵团被解放军重重包围于双堆集,陈赓大将的部队就坚守在南坪集 。陈赓在黄埔时期就是黄维的同学,他早已摸透了黄维的性格,知道黄维是教书出身,迷信书本,墨守陈规,打仗老爱在书本上找依据,动不动就是“兵法云”尔尔。所以,陈赓就采用放弃已占阵地,诱敌深入的方法。黄维果然上当,使自己的部队进入陈赓的伏击区,当黄维醒悟的时候,已为时晚矣。后来,黄维被解放军俘虏,当他知道与自己对阵的是他的老同学陈赓时,他竟说:“败在陈赓手上不算冤枉,陈赓是我的同班同学,在学校里我就比不过他!”黄维的“书呆子”气可见一斑 。 在黄埔军校创建初期,就是威望颇高的军事教官。他精心选拔年轻有志有为的黄埔学生担任连排指挥官,并在短促的时间内对士兵进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作为一师之长,他以身作则,严以律己,诚以待人,特别是他在生活上清廉得如一名士兵,使部下都诚服他治军严明,第二十一师从1926年秋天自广东挥师北伐,过江西,进浙江,到达上海、江苏,历时数月,沿途对城乡百姓不犯秋毫,处处受到欢迎。(人民网评) 1948年9月黄维任新制军官学校校长。此时,蒋介石发动内战打得如火如茶,正是用人之际。黄维虽厌恶征战,但蒋氏集团抓住了黄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儒家心理。利用以往对黄维施予的“厚恩”,再一次把黄维逼上梁山 。蒋介石素来推崇曾国藩的“识人之术”,用人考究“资历”,而黄维本身就是黄埔一期嫡系,在北伐战争中已是营长,在南京栖霞山与直系军阀孙传芳的战斗中又表现勇敢 。再加上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举荐,因此深得蒋介石器重 。黄维本号“悟我”,后经蒋介石改为“培我” ,可见蒋介石对黄维的“栽培”之心。1928年秋,蒋介石成立陆军第十一师,钦点黄维任该师团长,同年前往陆军大学深造。在校期间黄维曾多次受到蒋介石单独训话。1933年,一直欣赏德国军事教育的蒋介石一纸批文送黄维去了德国考察。在德国,“书呆子”黄维如饥似渴地学习德国军事经验,并在国内国民党军事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章,使蒋介石颇为赞赏 。1938年,蒋介石把“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交给了黄维,34岁的黄维任军长。黄维深得蒋介石信任,不但30岁就当了师长,从师长到军长也只用了四年 。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后,升为上将的高魁元、王异等都曾是他的部下。每当提起黄维,很多国民党将领的评价都是:黄维总是表情严肃,连走路都是挺着胸脯,一副将军的仪容,在部下面前从来不苟言笑 。黄维不仅对部下要求严厉,对自己也很严格,他从不染指女色或赌博,从西方留学归国后,也不流露出西方特色 。因此。蒋介石把黄维看作是不可多得的德才兼备型人才。在黄维流露出对军事教育感兴趣后,蒋介石竟让黄维担任了自己兼任的武汉陆军学校校长,使黄维感激涕零 。

黄维叫老婆滚是因为两人发生争执。

淮海战役在解放战争中可谓至关重要的一场,在这场战役中,共产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把国民党的军队打的落荒而逃,以至于国民党12军团全军覆没。最高将领黄维因为指挥失误导致12军除开战死全部被俘,黄维也成为可耻的战犯被关押改造。

黄维为他的失败而付出了27年的自由,那么他的家人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又是怎么生活的呢?他的结发妻子一直在监狱外苦等,从未放弃他,结果等来的却是黄维的一个“滚”字。此时已经被生活折磨得精神失常的妻子看不到一线希望,转身投入永定河中。

黄维在国民党内部很有名气,特别是他的迂腐和固执的脾气,让他更想一名老学究而不像一位将军。但是正是他执着的个性,让老蒋非常的欣赏,认为他是国军内不可多得的将才,所以黄维能在短时间内升为军长,手握重兵大权。

蒋介石可以说是黄维的伯乐,黄维对蒋介石非常忠诚,在他的心中没有就没有他的今天。黄维的性格十分的古板,在留学德国之后,他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军事理论,深得老蒋的赏识。在战场上,黄维指挥作战的时候喜欢照搬兵书,缺乏灵活多变,导致失败。

有希望。他们既然能发布顶尖的论文,就说明他们现在有一定的实力去争夺一下这个地位。

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出炉前,关于哪些普通高校会脱颖而出的预测,相信不会停止。综合目前各方情况来看,有一些普通高校已经被视作跻身第二轮“双一流”的大热门,比如说燕山大学、山西大学、湘潭大学等。不过,在正式名单没有发布前,这些都仅停留在可能性层面。

今天给各位高考生及家长推荐的这所普通高校,它因为半个月时间内,连续在全球顶尖期刊Nature/Science上发表了3篇论文而备受关注。没错,它就是地处“六朝古都”的南京工业大学。

3篇顶尖期刊论文提振入围“双一流”呼声

Nature和Science,是全球公认的两大顶尖水平期刊,各大高校均能以在其中发表论文而骄傲、自豪,即便是“双一流”名校,一年也很难在Nature和Science中有所建树,有些甚至是颗粒无收。所以,南京工业大学半个月内能产出3篇,足见其有不俗实力。

最早一篇是3月11日,出自南工大邵宗平、周嵬教授团队,发表在Nature当中。仅一天之后,Science上出现了南工大先进化学制造研究院赵莉莉教授的共同通讯单位文章。3月26日,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黄维院士和陈永华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出现在了Science上。

优势学科具备成为世界一流的基础

一所普通高校,要想入围“双一流”,公认度较高的基本标准是有在高校圈领先的优势特色学科。在这方面,南京工业大学已经具备。

由于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还没出来,这里暂且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佐证。南工大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为A档,这已经是排名全国前5%的实力。上文介绍的在Nature上发文的赵莉莉教授,正是南工大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优秀代表教师。

除了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很优秀外,南工大黄维院士所在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学科也有不俗实力。

国家科技三大奖表现亮眼

在高校圈,南京工业大学还有一大优势特色,那就是在历年国家科技三大奖中都有不错表现。以“双一流”启动建设以来的前四年(2016年度-2019年度)为例,南工大的“三大奖”折合数排名国内第45位,高于不少“双一流”名校,相信这也会给南工大冲击新一轮“双一流”加分不少。

除了顶尖期刊论文方面连连出彩之外,南京工业大学在近日发布的ESI、校友会等各类榜单中也有不俗表现。以校友会2021大学排名为例,南工大位列国内第77位、“四非”高校第9位。

总得来说,不论是从综合实力,还是学科优势特色和科技(科研)成果产出来看,南京工业大学已经达到了“双一流”高校标准。不过,在江苏省内,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同样很有竞争力,所以南工大要想跻身名校方阵,还是颇具难度的,毕竟省内的竞争就非常激烈。

小伙伴们,对于南京工业大学在新一轮“双一流”中的前景,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黄维院士发表论文

我觉得有可能。因为这所大学的实力也是非常强的,每年的学生质量很高,现在又有这么高质量的论文出现,定会可以成为双一流学校。

矿底面的认知,进一步阐明了异质卤化铵上表面处理工艺实现钙钛矿薄膜底部界面优化改善的机理。该研究成果以“ Buried interfaces in halide perovskite photovoltaics ”为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 上发表,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杨晓宇、罗德映博士与萨里大学向昱任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朱瑞研究员、龚旗煌院士与萨里大学张伟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发展了一种通用钙钛矿多晶薄膜剥离技术,将已制备好的钙钛矿准光伏器件浸泡在反溶剂氯苯当中,溶剂氯苯会将底部聚合物传输层溶解且不影响钙钛矿多晶薄膜,同时,顶部金属电极作为模板可以保证整个薄膜完整,最终将整个钙钛矿薄膜剥离下来从而暴露出其底面。

图1. 钙钛矿多晶薄膜剥离技术。A:一价有机/无机阳离子,B:Pb2+,X:卤素阴离子。

通过剥离技术得到了完整暴露出的钙钛矿多晶薄膜底面样品,进一步的形貌表征发现相对于顶部其底部具有更大的晶粒大小,同时薄膜残余卤化铅晶体在底部呈片状而在顶部呈小颗粒状;结合顶部与底部的化学组分及电势分布表征说明,底部呈现出相对与顶部更严重的薄膜横向异质性,同时也反映了钙钛矿多晶薄膜在溶液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纵向异质性。

图2. 钙钛矿多晶薄膜顶面与底面的形貌、组分与电势分布。

进一步对钙钛矿顶部与底部采用荧光成像测试发现,底部荧光相较于顶部整体更弱,且存在大量非辐射复合区域——荧光暗区,其中大量暗区分布于卤化铅荧光区域附近,说明除钙钛矿晶粒底部严重的本征缺陷引起的非辐射复合暗区之外,大量底部卤化铅区域也会造成钙钛矿晶粒附近的非辐射复合加重。原位观察中还发现卤化铅信号与荧光暗区在钝化过程中的消失存在时间差异。

图3. 钙钛矿多晶薄膜顶面与底面的荧光成像。红色:700-790 nm范围荧光;蓝色:500-570 nm范围荧光。

图4. 原位底部共聚焦荧光成像制样、钙钛矿底部时间分辨原位荧光成像。

此外,众所周知,异质卤化铵上表面处理方法是近年来实现高质量钙钛矿薄膜以及高效率钙钛矿光伏器件的最有效手段,但其机理往往被认为是对钙钛矿薄膜顶部附近区域的缺陷钝化。研究者基于对底面性质的深入认知与表征,发现异质卤化铵的上表面处理也会对底部造成显著影响,改变底部形貌、组分以及晶体结构,从而改善了底部大量的非辐射复合区域,因此研究者将这一新机理定义为:分子辅助的微结构重构,从而更全面的解释了异质卤化铵表面处理的高效性的根源,也证实了多晶钙钛矿薄膜的软晶格性质,从而允许分子从顶部渗透扩散到薄膜底部,实现对整个薄膜全面的改善。

图5. 卤化铵表面钝化后钙钛矿薄膜顶部和底部性质。

该工作对钙钛矿多晶薄膜底界面的微区形貌、化学组分、电子结构及光物理性质进行了充分分析,所发展的多晶薄膜剥离技术和原位共聚焦荧光成像技术也将为为今后研究多晶薄膜底面特性提供了通用平台;研究发现了薄膜底部相较于顶部更加严重的薄膜异质性,并进一步揭示了薄膜底部大量非辐射复合区域的主要来源,最终阐明了卤化铵上表面钝化策略的真实机理,颠覆了传统认知并为今后器件优化方法的发展以及相关分子的设计提供了指导。

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英国剑桥大学Samuel D. Stranks教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Thomas P. Russell教授、郑州大学邵国胜教授与沈永龙博士、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与涂用广副教授、南方 科技 大学于洪宇教授等团队都对该研究的顺利开展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

该工作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等单位的支持。

论文链接 :

黄维2020年发表论文

有希望。他们既然能发布顶尖的论文,就说明他们现在有一定的实力去争夺一下这个地位。

黄维叫老婆滚是因为两人发生争执。

淮海战役在解放战争中可谓至关重要的一场,在这场战役中,共产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把国民党的军队打的落荒而逃,以至于国民党12军团全军覆没。最高将领黄维因为指挥失误导致12军除开战死全部被俘,黄维也成为可耻的战犯被关押改造。

黄维为他的失败而付出了27年的自由,那么他的家人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又是怎么生活的呢?他的结发妻子一直在监狱外苦等,从未放弃他,结果等来的却是黄维的一个“滚”字。此时已经被生活折磨得精神失常的妻子看不到一线希望,转身投入永定河中。

黄维在国民党内部很有名气,特别是他的迂腐和固执的脾气,让他更想一名老学究而不像一位将军。但是正是他执着的个性,让老蒋非常的欣赏,认为他是国军内不可多得的将才,所以黄维能在短时间内升为军长,手握重兵大权。

蒋介石可以说是黄维的伯乐,黄维对蒋介石非常忠诚,在他的心中没有就没有他的今天。黄维的性格十分的古板,在留学德国之后,他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军事理论,深得老蒋的赏识。在战场上,黄维指挥作战的时候喜欢照搬兵书,缺乏灵活多变,导致失败。

黄维性格非常固执,听不进别人说的话,这是他错失好局,成为共产党的阶下囚的主要原因!

空气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舒适感。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空气污染治理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新技术

摘 要: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室内装饰日趋精细,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日益增多,室内空气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舒适感。为了提高空气质量,增进身心健康,有必要对空气污染进行治理,因此,研究治理污染的新技术刻不容缓。

关键词:室内环境 污染 治理技术

一、膜分离净化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一项简单、快速、高效、经济节能的新技术。用于气体分离的膜主要有有机聚合膜和无机膜。利用此技术可分离简单的芳香族化合物,效果非常明显。其基本方法是在过滤器中的多孔填料表面覆盖生物膜,废气流经填料床时,通过扩散过程,把污染成分传递到生物膜,并与膜内的微生物相接触而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使废气中的污染物完全降解为 CO2和H2O。

二、化学性污染防治技术

以晶化的锐态矿纳米TiO2活性材料为基础,结合了光敏化、金属离子与非金属离子掺杂、金属氧化物复合、贵金属担载、表面修饰等诸多手段,采用纳米溶胶合成技术制备,突破了以往限制催化材料应用的两大技术难题:激发波段窄、纳米颗粒易团聚[1]。

此技术通过高密度成膜技术雾化激活,在墙壁、家具、地板等表面形成一层附着力极强的无毒纳米催化层,可以分解有害气体、释放氧负离子、作用时间长、超亲水抗污、无二次污染

三、益生菌加生物酶技术

益生菌加生物酶技术采用独特的“益生菌+生物酶”的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强烈嗜捕性的生物菌进行诱导、驯化,使之成为共生、共代谢或辅助代谢的益生菌群。益生菌群与生物酶的有机结合,就具有了对甲醛、氨、苯和TVOC等有害物质的灭食机制,并利用其特有的催化功能,极为快速地破坏有机物的分子链,使甲醛等有害物质中的C、N、S等元素从其分子链中分裂出来,进而净化了空气。

四、用户验证新技术

本文主要以益生菌加生物酶技术为例,对用户室内的甲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进行了检测,用以验证益生菌加生物酶技术的实用性。

1.检测时间、点数数量及位置的确定

1.1检测时间:根据GB50325-2010要求,对甲醛、氨、苯、TVOC 进行检测时,在进行检测前1h关闭所有门窗。

1.2点数数量:室内采样点的数量按房间的面积设置,小于50m2的房间,应设1个点;50m2~100m2设2个点;100m2~500m2设不少于3个点;500 m2~1000 m2设不少于5个点;1000m2~3000m2设不少于6个点。

1.3点数位置:检测点应均匀分布,避开通风道和通风口。应采用对角线、斜线、梅花状均匀布点,并采用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检测值。

2.样品检测

2.1苯的检测

采样方法:在采样地点打开活性炭管,与空气采样器入气口垂直连接,以0.5L/min的速度,采集10L空气,记录采样时间、流量、温度和气压。样品可保存5d。

样品分析:做标准曲线,后将样品吸附管放置在热解吸直接进样装置中,经过300℃~350℃解吸后,将解吸气体进入气相色谱仪进行色谱分析,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定量。同时,还要对空白样品进行气相色谱分析[2]。

2.2甲醛的检测

采样步骤:用一个内装5mL酚试剂吸收液的大型气泡吸收管,以0.5L/min流量,采气10L,记录采样点的温度、气压。样品可保存24h。

样品分析:先做标准曲线,后将样品溶液转入具塞比色管中,用少量的水洗吸收管,合并,使总体积为10mL,再测定样品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浓度。同时,还要对空白样品进行测定。

2.3氨的采样与检测

采样步骤:用一个内装10mL稀硫酸吸收液的大型气泡吸收管,以0.5L/min 流量,采气5L,记录采样点的温度、气压。样品可保存24h。

样品分析:先做标准曲线,后将样品溶液转入具塞比色管中,用少量的水洗吸收管,合并,使总体积为10mL,再测定样品的吸光度。同时,还要对空白样品进行测定。

样品分析:将吸附管放置在热解吸直接进样装置中,以280℃~300℃解吸;同时将解吸分离出来的样品用高纯氮吹入100mL针筒中,接着用小针筒抽取其中的1mL气样打入气相色谱仪的气化室,而样品经过10:1的比例进行分流后进入小口径毛细柱经柱箱50℃~250℃程序升温分离出不同的组分[3]。

3.检测结果分析

在检测之前分析了本户的污染情况,基本没有突出的污染源,最后的污染结果是室内多种污染源的污染叠加而成。采用益生菌加生物酶技术对住户的室内环境污染情况进行检测,能够试验到此技术的真实效果。检测结果如下:

表1 治理前后检测效果单位:mg/m3

检测项目 治理前 治理后 检测标准 I类民用建筑标准

甲醛 0.52 0.021 GB50325-2010 ≤0.08

氨 0.8 0.01 ≤0.20

苯 0.05 0.00 ≤0.09

TVOC 1.62 0.348 ≤0.50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治理之前甲醛、氨、TVOC三种污染物超标,采用益生菌加生物酶技术治理后,甲醛、氨、TVOC已经完全符合标准要求,可见该治理技术的效果很明显。

五、结论

总而言之,室内空气污染成份复杂,单一某种空气净化技术很难全部净化干净,目前空气净化技术发展趋势是运用光触媒催化氧化还原、低温等离子体、生物净化、负离子技术及绿色植物净化技术等多种技术组合协同作用,以实现最大限度的降低室内污染,把室内污染对人的健康危害控制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黄维,陆荫.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调查[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7,16(1):87-90.

[2]曹沛森,王玉宝,乔安青.纳米TiO2的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J].纳米材料与结构,2008,3(24):143-1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空气污染治理技术论文

黄维院士发表的论文

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出炉前,关于哪些普通高校会脱颖而出的预测,相信不会停止。综合目前各方情况来看,有一些普通高校已经被视作跻身第二轮“双一流”的大热门,比如说燕山大学、山西大学、湘潭大学等。不过,在正式名单没有发布前,这些都仅停留在可能性层面。

今天给各位高考生及家长推荐的这所普通高校,它因为半个月时间内,连续在全球顶尖期刊Nature/Science上发表了3篇论文而备受关注。没错,它就是地处“六朝古都”的南京工业大学。

3篇顶尖期刊论文提振入围“双一流”呼声

Nature和Science,是全球公认的两大顶尖水平期刊,各大高校均能以在其中发表论文而骄傲、自豪,即便是“双一流”名校,一年也很难在Nature和Science中有所建树,有些甚至是颗粒无收。所以,南京工业大学半个月内能产出3篇,足见其有不俗实力。

最早一篇是3月11日,出自南工大邵宗平、周嵬教授团队,发表在Nature当中。仅一天之后,Science上出现了南工大先进化学制造研究院赵莉莉教授的共同通讯单位文章。3月26日,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黄维院士和陈永华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出现在了Science上。

优势学科具备成为世界一流的基础

一所普通高校,要想入围“双一流”,公认度较高的基本标准是有在高校圈领先的优势特色学科。在这方面,南京工业大学已经具备。

由于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还没出来,这里暂且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佐证。南工大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为A档,这已经是排名全国前5%的实力。上文介绍的在Nature上发文的赵莉莉教授,正是南工大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优秀代表教师。

除了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很优秀外,南工大黄维院士所在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学科也有不俗实力。

国家科技三大奖表现亮眼

在高校圈,南京工业大学还有一大优势特色,那就是在历年国家科技三大奖中都有不错表现。以“双一流”启动建设以来的前四年(2016年度-2019年度)为例,南工大的“三大奖”折合数排名国内第45位,高于不少“双一流”名校,相信这也会给南工大冲击新一轮“双一流”加分不少。

除了顶尖期刊论文方面连连出彩之外,南京工业大学在近日发布的ESI、校友会等各类榜单中也有不俗表现。以校友会2021大学排名为例,南工大位列国内第77位、“四非”高校第9位。

总得来说,不论是从综合实力,还是学科优势特色和科技(科研)成果产出来看,南京工业大学已经达到了“双一流”高校标准。不过,在江苏省内,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同样很有竞争力,所以南工大要想跻身名校方阵,还是颇具难度的,毕竟省内的竞争就非常激烈。

小伙伴们,对于南京工业大学在新一轮“双一流”中的前景,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黄维院士长期活跃在有机光电子学、柔性电子学等国际前沿学科领域,取得了大量系统性、创新性和引领性的研究成果。

“海归学者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一直践行着这样的家国情怀、忠诚担当。

贡献:

为了改变有机电子材料制备瞎子摸象的做法,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机半导体p-n能带调控理论,成功地实现了有机电子材料的理性设计,让设计材料成为“模块化”操作。

针对蓝光半导体器件稳定性这一世界性难题,他提出了基于有机蓝光半导体的凝聚态结构调控原理,并迅速成为国际通行的解决方案,引领了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新兴领域的发展,推进了以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OLED)为代表的有机电子产业化进程。

瑞典皇家科学院1997年10月15日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教授朱棣文、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菲利普斯和法国学者科昂.塔诺季,以表彰他们发明了用激光冷却进行低温下俘获原子的方法。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也是华人4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尖端技术造福人类 10月15日凌晨,睡梦中的朱棣文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他的研究生率先向他报告了获奖的消息,起初朱棣文还以为是学生在跟他开玩笑,随后,一个叠一个探询和祝贺的电话不断打进来,朱棣文这才确信:"我是真的得奖了"。 在兴奋之余朱棣文坦言:事先已有一些预感,觉得自己的研究"非常地疯狂",所以得奖是"应该有一点机会的"。事实上,朱棣文从事该项研究已有14年,且取得一定的成就--1993年该项研究即获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 据介绍,朱棣文从事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激光致冷捕捉技术研究,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用途,这项研究为帮助人类了解放射线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深入理解气体在低温下的量子物理特性开辟了道路。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中,研究气体的原子与分子相当困难,因为它们即使在室温下,也会以上百公里的速度朝四面八方移动,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冷却,然而,一般冷却方法会让气体凝结为液体进而结冻。朱棣文等3位学者则利用激光达到冷却气体的效果,即用激光束(molassos)达到万分之一绝对温度,等于非常接近绝对零度(摄氏零下273度)。原子一旦陷入其中,速度将变得非常缓慢,而变得容易俘获。该技术可以用来做精确测量,特别是做"重力测量";人们还可以利用此技术做成重力分析图,由此解开地球上的许多谜团:例如观察油田的内层、勘探海底或地层内的矿物质,在生物科技上可以解读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密码;科学家还可以借此研究"原子激光",制造精密的电子元件;也可以测量万有引力,进一步发展太空宇航系统,进行准确的地面卫星定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研究成果。科技世家一门豪杰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一个学者之家。 朱棣文的祖父朱祝年是江苏太仓城厢镇的一位读书人,十分重视培养后代。大姑妈朱汝昭早年曾留学日本;二姑妈朱汝华早年留学美国任兰加哥大学化学工程教授,是中国第一代化学家;三姑妈朱汝蓉,1943留学美国攻读化学,也为一名化学教授。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1940年毕业於清华大学化工系,1943年留美就读於麻省理工学院,1946年获该院化工博士,先后任美国圣路易、纽约及新泽西的3所大学教授,历任美国和欧洲60多家石油、化学、导弹、核子工程及太空公司的顾问,亦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其母李静贞出生於天津一名门之家,1945年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朱棣文的外祖父李书田是20年代清华大学毕业生,1923年公费留美,回国后投身教育事业,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据了解,朱棣文父兄辈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因此,朱棣文说,出身学术世家对他今天取得的成就有相当的影响,关键的是,没有他们,就根本不会有我。中西文化共育英才 朱棣文有一兄一弟。哥哥朱筑文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专长DNA研究;弟弟朱钦文是南加州比华丽山庄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都拥有博士学位。 成长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里,朱棣文三兄弟从小就受到了东方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从父母身上他学会了刻苦、勤劳和谦逊,美国的开放式教育也造就了他的幽默、风趣和自信。 朱棣文非常感谢父母在学习上给了他们很大的自由度。升到中学后父母就很少再过问3个孩子的功课,而且,一直鼓励他们要以自己的兴趣为主来选择科系专业,一旦选定目标就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朱棣文高中毕业时,父亲本不赞成他选择物理学,认为善於绘画的儿子应该去学建筑,因为物理学界高手太多,不易出成就,而且做实验是枯燥无味的,然而朱棣文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学问做得津津有味。1970年他获得了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数学和物理双学士;1976年28岁时,获得柏克莱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从事两年的博士后研究;1978年到美国贝尔实验室(目前属朗讯公司)任电磁现象研究人员,因成绩显著并做得一手"漂亮实验"於1983年升任该实验室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转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主任。从1983年起朱棣文开始从事原子冷却技术的研究,1985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他荣获诺贝尔奖的科研项目的主要工作是1987年到1992年期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的。参加这项研究有很多科学家,和他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奖的人,朱棣文说,虽然他们是单独工作的,但"各自从不同方面做成了这件事。虽然我们的具体目标不一样,但这是一个异曲同工的贡献,我们的工作将造福人类。"面对荣誉泰然处之 朱棣文教授目前带着8个博士生、2个博士后和2个大学生;每年给硕士研究生开2门课。在学生心目中,朱教授聪明非凡,谈吐风趣,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楷模,他们认为朱教授口才非常好,能将一场学术性很强的演讲讲得十分生动,在学生讨论时听上两三句就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朱棣文教授对学生要求极严,他会经常出其不意地跑到实验室看他的研究生们的实验进度如何,如果因不努力而进度落后了他会毫不留情地批评。 朱棣文的工作十分繁忙,除带研究生及上课外,还要从事原子物理学研究。因此他很爱惜时间,即使在外出旅行等飞机时也会拿出一张纸来做计算。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爱好打网球、游泳、骑自行车,还喜欢烹饪。他的父亲称赞他很能干、人缘好。总有一大堆朋友,而且很孝顺,老人家最爱品尝他做的烤鸭和他调制的香槟酒。 在1993年5月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朱棣文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成就,甚至在父母面前也从不提起。他的母亲说:以前他每次得奖从不告诉我们,都是我的朋友看到报道后,剪下来寄给我的。像1996年获左根汉研究奖;1993年获第一个国际大奖;1987年获美国物理学会艺术奖等,他都没有表示出特别的兴奋。这次获奖他仍然表示:"我还是我,跟昨天没有什么两样。"在获知得奖的当天,他仍平静如常地去上课。他说,"当我想到还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特别是比我强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奖时,我自然就不应该把这项奖看得有多么重。""我只是运气比较好。"在谈到所获诺贝尔奖金时,他以幽默的口吻说,目前还没有考虑到如何处理这笔奖金,但在扣除了给"山姆大叔"的税后,可能就所剩不多了。但"至少可以付一部分未还清的贷款"。籍华裔科学家,也是华人4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截至2015年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有9位,他们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高锟、屠呦呦。2013年9月29日,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在迎接该校6900名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做了一个长远的惊人预测:“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1] 话音未落,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便唱起了反调,在广州的一场教育论坛上,他指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没有一个在大陆受过中小学教育”,他甚至认为在中国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诺贝尔奖,因为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一个考试机器。[1] 如郑也夫教授所说,新中国的教育确实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获得者。8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也仅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曾接受过新中国的基础教育,他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曾在北京读过小学,后到香港和美国深造。

黄维发表了多少篇论文

这种论文主要就是来参加国家竞赛的,一般只有成绩突出的人才能够去做,而且还能做得比较好。

所在科室:耳鼻咽喉从事耳鼻咽喉专业工作近四十年,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鼻科学、头颈外科及分泌性中耳炎、眩晕、鼾症的诊治方面及头颈肿瘤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先后获国家自然基金3项、军队重点课题2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撰写5年制、7年制、8年制耳鼻咽喉学教材和专著等多部,发表论文150余篇,被总后授予基层建设优秀主官及模范党支部书记,并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听力学及语言杂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耳鼻咽喉杂志》等专业杂志编委。全军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无喉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军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劳动保障部药品遴选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兼耳鼻喉专业学会主任委员等近20家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际学术界的顶尖论文论文,SCI代表的是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

  • 索引序列
  • 黄维发表论文
  • 黄维院士发表论文
  • 黄维2020年发表论文
  • 黄维院士发表的论文
  • 黄维发表了多少篇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