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人生哲学论文发表小说

人生哲学论文发表小说

发布时间:

人生哲学论文发表小说

人生哲学这个2000字的论文,你可以从什么是人生,我们的一生的目的是什么为出发点进行论述

苏菲的世界、纸牌的密秘、西西莉亚的世界、圣诞的故事、虚伪的生命、橙色女孩。这种都不错,我看过的。

《苏菲的世界》,《秘密》!

哲理小说创作的特点是:作家调动小说的一切要素 ,都是为了使小说人物完成对人生的深层哲理感悟;而哲学小说与哲理小说不同 ,作家调动小说的一切要素 ,完全是为了让人物来传达一种全新的哲学观念。以下是我推荐给大家的关于哲理小说,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好看的人生哲理小说吧!

1《不朽》

米兰·昆德拉

豆瓣评分:8.5

(9699人评价)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们的爱欲纠葛都不过是不朽的延伸

书单狗有话说

主人公阿涅丝,因为受到往事回忆的长久纠缠,陷入了无可奈何状态中。读米兰·昆德拉的书,不要指望一气呵成的爱情或者什么故事,他字句之中的漫天联想与隐喻才是最奥妙、最有意思的养分。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我们或许只在某些特殊时刻觉察到自己的年龄,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无年龄可言。

2.他脑袋瓜里一直装着我,我活在他心里,对我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否则,我只是行尸走肉。

3.上帝创造了世界,然后它被交给人类;被遗弃的人类在茫茫虚无之中不断呼唤着上帝却得不到回答。

2《玻璃球游戏》

赫尔曼·黑塞

豆瓣评分:9.0

(1733人评价)

上海文艺出版社

黑塞一生思考的圆满终结

书单狗有话说

如果你喜欢哲学,尤其是禅学的话,这本书会是你喜欢的书。它讲了一个象牙塔的寓言,和一个人如何成为真正的人的故事。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你所说的热情其实不是精神力量,而是灵魂与外在世界摩擦而生的力量。

2.日子虽然宝贵,但为了宝贵的东西茁壮成长, 我们乐意看着宝贵的日月消逝而去。

3.幸运既不能从理性,也不能从道德伦理进行解释,幸运在本质上与魔术相近似,是人性阶梯中比较原始和年轻的部分。

3《纸牌的秘密》

乔斯坦·贾德

豆瓣评分:8.5

(3828人评价)

作家出版社

世界上总有一个丑角

书单狗有话说

说到小说体的哲学启蒙读物,《苏菲的世界》肯定榜上有名。而书单狗说的这本,比《苏菲的世界》更有故事性。它讲述的是关于家族、“我是谁”的哲学疑问、虚幻与现实交织的故事。不仅有推理小说的悬念,哲学的思维也在扣人心弦的寻找故事中给人以启迪。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上帝已经死了,谋杀他的人是我们。

2.看透命运的人必须承受命运的折磨。

3.纸牌游戏是一种家族的诅咒,总会有一个丑角看穿整个,一代又一代,地球上永远游荡着一个永远不会被岁月摧残的小丑。

4《爱情笔记》

阿兰·德波顿

豆瓣评分:8.2

(6769人评价)

上海译文出版社

深入解剖爱情

书单狗有话说

一部有趣简单的爱情小说,充斥着英式幽默,虽然情节平淡但恰恰写的是身边的爱情,邂逅、相识、同居再到分歧、分手。作者还在爱情的每个阶段,穿插各种分析和见解,随处可见西方各派哲学家的言论与思辨。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我恨我自己别无选择,只能冒险爱你。

2.我们先有爱的需要,然后再爱一个特定的人。

3.我们选择的伴侣必定在相遇的人当中,如果给予不同的范围,不同的航班,不同的时间或事件,那么我爱上的的人可能不是她。

5《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罗伯特·M.波西格

豆瓣评分:8.4

(4633人评价)

重庆出版社

探求良质的精神之旅

书单狗有话说

有多少人曾以为这是修摩托指南而错过这本佳作的?这其实是一部奇特而有趣的哲学小说,父子俩在骑摩托车跨越美国大陆的旅行中,父亲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他十一岁的儿子倾吐,完成了一次自我心灵与人类文明的探索。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就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

2.一个人产生幻觉被称为精神错乱,很多人产生幻觉被称为宗教。

3.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把它做得很漂亮,或是很丑陋。

6《源泉》

安·兰德

豆瓣评分:9.2

(1220人评价)

重庆出版社

每个人生来都不是一个二手货

书单狗有话说

天才建筑师洛克单枪匹马为自己的创造产权而辩护,在世俗的浊恶激流的冲击下,以及利己主义者挤压下,他几乎被压垮,可他依旧坚定地保持着建筑师应有的自尊。那种纯洁坚定的勇气令人感动,此外对“自我”、“二手货”和极权的讨论很有启发。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你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你所鄙视的人。

2.自由就是无所求,无所待,无所依。

3.为了将事情做好,首先你得喜欢做这件事,而不是喜欢这件事情的结果。

7《刺猬的优雅》

妙莉叶·芭贝里

豆瓣评分:8.1

(9230人评价)

南京大学出版社

拯救文艺女青年

书单狗有话说

作为哲学教授写的小说,书中的哲学观点流露得很自然。这本书像是两位女主人公写成的博客,一个讲身边琐事与所读所思,一个记录世界运动与深刻思想,很多地方都极具哲学道理。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我们无法停住欲望的脚步,它赞美了我们,也谋杀了我们。

2.年轻人以为装出成年人的样子就可以让自己变成大人了,却不曾想过,大人们的心智却依然只是孩子,他们面对生活的苦难只会抱头鼠窜。

3.从外表看,她满身都是刺,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坚不摧的堡垒,但我的直觉告诉我,从内在看,她不折不扣地和刺猬一样的细腻,刺猬是一种伪装成懒洋洋样子的小动物,喜欢封闭自己在无人之境,却有着非凡的优雅。

>>>下一页是有关人生梦想的小说推荐

哲学论文发表小说

《写作的裂缝》:文艺评论,1994,5。《阿Q以及可能的镜像》:鲁迅研究月刊,1995,11。《对道德经文本句法层次的分析与解释》:中州学刊,1996,4。《牟宗三思想研究综述》:哲学动态,1999,5。《Fuge:海德格尔的世界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0,5。《绝境的步伐——德里达在海德格尔与勒维纳斯之间书写死亡》:开放时代,2001,11,此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2年第一期。《艺术作品中的世界和作为世界精神的河流》:现代哲学,2002,4。《海德格尔与世界问题的发生》:现代哲学,2003,1。此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德里达书写死之绝境——与Heidegger,Levinas,Blanchot一道发现死亡》:论证第三期,近四万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布朗肖的写作》:东方杂志,2003,11。《礼物的精神——Derrida思想礼物及其对神学的解构》,《道风》:香港道风山神学研究期刊,2004。《无题的礼物和思想发生的位置——Derrida论馈赠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生产》第一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The Community of Love and Ethos Of Giving: Deconstruction Of Christanity in Jean-Luc Nancy. 2004年11月在台湾中原大学“上帝与公共生活”的国际会议论文。论文集即将出版。《论残雪》:收入《从寻根到飘泊——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与文化》论文集。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在该论文集中,其中发表了本人关于残雪小说的三篇评论和对诗人多多的一个评论文字,字数有四万字之多。《<论语>的本体之学:解读<学而>开篇》:收入《原道》第11辑,2005。《圣母往见》:收入《基督教文化评论》,2006。《触感神学》:香港道风,2007,2。《刘小东绘画“烧耗子”》:收入《阅读城市》,2007年,上海三联出版社。 一,个人原创性哲学写作:1,以山水画为新论域展开的哲学思考:《平淡的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夏可君的哲学读本:《无余与感通——源自中国经验的世界哲学》(新星出版社,2013)。3,提出艺术哲学的新概念:《虚薄:杜尚与庄子》(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4,中国文化创造性内在转化的书写性命脉:《书写的逸乐》(昆仑出版社,2013)。二,中国哲学的著述:5,庄子研究:《幻像与生命》(学林出版社,2006)。6,孔子研究:《论语讲习录》(黄山书社,2009)。7,子思与孟子研究:《中庸的时间解释学》(黄山书社,2009)。三,西方哲学,艺术与诗歌文学的比较研究:8,关于中国当代诗歌以及比较诗学的研究:《姿势的诗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9,关于基督教绘画与图像解经:《生命的感怀—福音书的图像解经》(台湾基督教文化出版社,2008)。10,关键词研究:《身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四,艺术展览以及相关文本:【从“余像(infra-image)”或者“写象(Image-graphic)”等哲学概念出发思考与论述中国当代艺术、诗歌与文学,并领导和参与实践项目】11,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余像绘画》(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12,策划展览并且出版第二辑:《余像绘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主持《绘画的书写性》绘画展览与文本创作(2011),北京当代艺术馆。14,《心性自然》绘画展览(2012),北京今日美术馆。15,“虚薄”绘画展,南京青和当代美术馆,北京元典美术馆,2012年。 1,德里达:《解构与哲学的未来》(吉林出版集团,2005,2011)。2,让-吕克·南希:《解构的共通体》(上海世纪集团,2007)。3,让-吕克·南希:《变异的思想》(吉林出版集团,2005,2011)。4,以及当代哲学家的重要论文:海德格尔,莱维纳斯,德里达,南希,等等。 1,《无尽的书写——田流沙绘画研究》:花城出版社,2006年。2,《幻像与生命——庄子的变异书写》:学林出版社,2007年。

西方文学·加缪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及记者,1913年11月7日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镇,祖籍法国阿尔萨斯,父亲在马恩河战役中受伤身亡,那时加缪还不到一岁; 母亲是西班牙人。加缪在贫寒中长大,阿尔及利亚的阳光和大海带给他很多欢乐。他最喜欢的两个地方是足球场和剧院,但17岁时他得了肺结核病,打破了他当运动员的梦想,并给他的精神生活抹上了终生未泯的阴影。于是他把热情倾注到剧院,当过演员、剧作家和导演。在其老师、哲学家让·格勒尼埃的鼓励下,他进阿尔及尔大学主修哲学。深受老师怀疑论的影响,并于1936年完成了比较普洛丁和圣奥古斯丁的希腊精神和基督教精神的学位论文。1937年出版了他第一部作品: 散文集《反面与正面》 追述了童年生活,以及在北非、西班牙等地旅行的印象。1939年发表《婚礼集》,以抒情笔调讴歌了人与大自然的结合。二战爆发后他任新创办的《共和晚报》主编,但因触怒当局,报纸被查封。他于1940年1月离开阿尔及利亚到了法国本土,不久又离开巴黎回到奥兰,全力以赴地进行创作,其创作开始进入兴盛期。困扰他一生的慢性病以及冷酷的现实唤醒了他的荒谬感。在他生病、接近死亡时他又意识到这样一个基本的矛盾的事实,即人们反抗死亡,同时又都知道人终将走向死亡。荒谬问题反映在他此时期完成的以下三部作品中: 小说《局外人》、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的神话》 及戏剧 《卡里古拉》(1944)。作者曾打算把三部作品集为一册出版。此时他还开始酝酿《鼠疫》。法国被占领时期,他积极参加抵抗运动,1944年成为《战斗报》驻全国抵抗运动代表,巴黎解放后成为报纸的主编之一。1945年以后由于健康恶化,加上对现实的失望,他心情沉重地退出了新闻界。此后的几年他发表了第二组三部曲式的以反抗为主题的作品: 《鼠疫》、《正直的人们》 (1950) 和《反抗者》 (1951)。《正直的人们》与1949年发表的另一部剧本 《戒严》 同是其最优秀的剧作。在这部剧作中加缪把自己的一些品质融进了剧中英雄卡列耶夫身上。《反抗者》则是一部哲学论著,作者以欧洲为范围。对反抗的态度、企图和成果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并试图确立一条反抗人类共同命运的真正的路。此书的出版在加缪与萨特之间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并异致了两人的决裂。此后加缪日益孤立和苦恼,埋头制订新的创作计划。他从政治舞台引退后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结集为 《流放与王国》 (1957) 出版,包括六个短篇,通过不同的题材表达人生的苦闷和朦胧的追求。这几篇小说篇篇都是讽刺、简洁之作,使作者跻身于当代第一流的短篇小说家之列。《堕落》 (1957) 是其最后一部中篇小说,是作者本人的内心剖析,可称为哲理的寓言,并被认为是理解作者最阴暗的年代的钥匙,作者则认为此作是他那一代人的缺陷、罪恶感及作着审判和指责他人的准备的画像。1971年出版的加缪生前未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快乐死》表明他写在 《局外人》中的那些东西早在1936年即已存在于其内心中了。虽然其风格是日趋成熟的,但其主题却贯穿在他整个创作生涯陶醉于大自然,反抗不公及真诚地希望改善人类的悲惨命运。

加缪的现代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即关于荒谬的主题; 在艺术上则是属于古典主义传统的。他讲叙的事件、塑造的人物是亲切真实的。他的作品脉络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畅达、风格纯正,充满了艺术的 *** 。跟萨特的艰深相比,他则是通畅明朗的,由此而与其它现代作家有别。

1957年10月加缪获诺贝尔奖。1960年1月4日死于车祸。他的遗著包括一个剧作 《唐璜》和一部哲学论文集 《涅墨西斯的神话》、一个长篇小说《第一个人》在死后出版。

哈,小心小飞哥来找你

被我发现了,去告诉小飞

人生哲学论文发表

在孟子看来,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保养本心”、善养“浩然之气”。孟子说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能够“塞于天地之间”,听起来似乎充满故弄玄虚的神秘色彩,实则仍以保养本性和加强仁义道德修养为旨归。纷繁世间,酒色财气,人生总是充满了欲望和诱惑,要想学做圣人就必须摆脱这些干扰。孟子认为,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即做“仁人”。君子“以德服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抵御外在物欲干扰,保养良好天性,既需要好的环境,更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因此,孟子更强调个人的立志和坚持,强调君子必须“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人生哲学这个2000字的论文,你可以从什么是人生,我们的一生的目的是什么为出发点进行论述

1:人,善念恶念,能做好的事情能做坏的事情2:历来就有两个学说,人性本善跟人性本恶。。人之初性本善,还有韩非子荀子的性恶说这是观念上的3:行为上的,人既可以做很多好的善事,也可以做很多恶事4:也有人抱着善良的方法做了不可原谅的事情5:东方笃信人性善的,西方经济学倒是定义在人性本事贪婪的角度上。。附:两千字的话论点没必要太多。。多了就散了我想的题岗看看吧~

哲学与人生要求是什么任务是什么。

西方哲学论文发表小说

西方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更在于为西方哲学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论文 范文 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论文摘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并非是平时所说的“我思考,故我存在!

关键字: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哲学思想 文艺复兴 要了解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必然先得了解其人的生平。笛卡尔简介:

勒奈·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另译笛卡儿,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土伦省莱耳市-1650年2月11日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创立了“欧陆理性主义”(ContinentalRationalism)哲学。 生平笛卡儿出身于一个地位较低的贵族家庭,父亲是布列塔尼议会的议员。在他8岁时笛卡儿就进入拉夫赖士(La Fleche)的耶稣会学校接受 教育 ,受到良好的古典学以及数学训练。1613年到巴黎学习法律,1616年 毕业 于普瓦捷大学(Université de Poitiers)。毕业后笛卡儿决心游历欧洲各地,专心寻求“世界这本大书”中的智慧。因此他于1618年在荷兰入伍,随军远游。1621年笛卡儿退伍,并在1628年移居荷兰,在那里住了20多年。在此期间,笛卡儿专心致力于哲学研究,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他在荷兰发表了多部重要的文集,包括了《 方法 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哲学原理》等。1649年笛卡儿受瑞典女王之邀来到斯德哥尔摩,但不幸在这片“熊、冰雪与岩石的土地”上得了肺炎,并在1650年2月去世。 1663年他的著作在罗马和巴黎被列入禁书之列。1740年,巴黎才解除了禁令,那是为了对当时在法国流行起来的牛顿世界体系提供一个替代的东西。说Rene Descartes(笛卡尔)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大概也不过分。德国存在哲学大家Heidegger(海德格尔)曾说:“自从Leibniz(莱布尼兹)以来,德国思想界所达到的,Descartes的基础理论的(各种)主要发展(变化),丝毫没能超越这个基础理论,而恰恰展开了它形上学的广度,而为十九世纪创造了前提。但是,在笃信 经验 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人们眼里,Descartes却有一个致命的把柄被人抓在手里,那就是他那句回荡了几个世纪的 名言 :“我思故我在”。这句被Descartes当作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名言,在过去的东欧和现在的中国学界都被认为是极观唯心主义的总代表,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于意识”、“没有肉体便不能有思想”等为论据,认为Descartes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我们读书论坛就有一位网友特意为自己起了“我在故我思”的笔名,以示对唯物主义的坚定信念。

笛卡尔的主要科学哲学思想:笛卡尔的哲学开始与科学,他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天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笛卡儿对数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解析几何。笛卡儿成功地将当时完全分开的代数和几何学联系到了一起。在他的著作《几何》中,笛卡儿向世人证明,几何问题可以归结成代数问题,也可以通过代数转换来发现、证明几何性质。笛卡儿引入了坐标系以及线段的运算概念。笛卡儿在数学上的成就为后人在微积分上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后者又是现代数学的重要基石。在物理学方面,笛卡儿也有所建树。他在《屈光学》中首次对折射定律提出了理论论证。他还解释了人的视力失常的原因,并设计了矫正视力的透镜。力学上笛卡儿则发展了伽利略运动相对性的理论,强调了惯性运动的直线性。笛卡儿发现了动量守恒原理。他还发展了宇宙演化论、漩涡说等理论学说,虽然具体理论有许多缺陷,但依然对以后的自然科学家产生了影响。

笛卡尔之思与在。(cogito,“意识”或“语言”)(being,“ 有”或“是”)?“思”外之“在”是否只是“思”为自身所建构的逻辑基础和合理性根据?如果“思”外有“在”,它如何在“思”中显现、如何被言说?如果“思”外无“在”,我们的意识为何能自觉到自身的非自足性而去寻索一个“思”外的存在论基础?如同康德所言人性中潜存着形而上学的本能冲动,言说不可言说者成为哲学的千古悖论。古代哲学撇开其显现方式而直接断言终极实在,笛卡尔则居于二者之中。人们一般认为笛卡尔确立了人类理性而摧毁了上帝的权威。的确,笛卡尔之后的很多西方近现代哲学家只能在自明的意识范围内谈论“在”的问题,但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的副标题是:“展示上帝的存在和人的灵魂与身体的差异”。他在第三、第五沉思中以“上帝”的名号探讨终极之“在”,这种探讨与第一、第二沉思的反独断论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现象学存在之思。当笛卡尔确立了近现代哲学的自明性原则而步入自我学之后,他没有像其后继者一样停留在那里,而是很快跨越了出来。

在此,笛卡尔所走的第一步是把近现代哲学引上自我主体的路向,这一步的任务是清除独断的终极实体和上帝存在的问题。“我一直认为上帝和灵魂这两个问题,应该是借助于哲学的论证而不是神学的论证去阐明的基本问题。”(Descartes,1986,p. 3)如同黑格尔所评说的,怀疑一切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要义。现在让我们追寻一下笛卡尔式的怀疑的思路。笛卡尔按照认识的顺序而怀疑,笛卡尔首先揭示了感官的欺性:“有时候塔从远处看是圆形的,而从近处看则是方形的„„我发现外知觉的判断是错误的„„任何我曾经认为在我清醒时所拥有的感性经验,我都同样可以在睡梦中拥有。”(Descartes,1986,p. 53)笛卡尔花了较大的篇幅讨论睡梦的问题。经验实在论认为我们通过感觉经验可以达到客体实在,认为一旦我们感觉了,我们就是感觉到了某种引起我们感觉而又处于感觉之外的对象客体。但我们每个人都在睡梦中感觉过并不具有实在性的东西,尽管在梦中我们坚信其实在性。对梦的思考给东西方哲学大师们以极大的启示。“庄周梦蝶”更是逼近本体论思考:人们皆以为庄周为现实,蝴蝶为梦,庄子反问之,为何不能是蝴蝶为实而庄周为梦?“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还是“蝴蝶之梦为周与”?笛卡尔和庄子一样,也认为从意识的直观性而言,笛卡尔说:“于是我决定把一切曾经进入我的心智的事物都认为并不比我梦中的幻觉更为真实。”而追问“无”,即是言说不可言说者。在逻辑和语言终止之处,维特跟斯坦的“神秘”、海德格尔的“诗”开始进入哲学话题。笛卡尔顺着安瑟伦的思路进入信仰之思而探讨终极的“在”,也就有着逻辑的必然。笛卡尔没有直接强言不可言说的“无”,而是通过描述剖析“有”的非自足性而间接地言说“无”,因此他的终极之思亦是现象学之思。 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更让他运用于自然科学之中,然后又相互理解由此及彼。他从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中发现了4条规则:

1. 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对于我完全不怀疑的事物才视为真理;

2. 必须将每个问题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来处理;

3. 思想必须从简单到复杂;

4. 我们应该时常进行彻底的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笛卡儿将这种方法不仅运用在哲学思考上,还运用于几何学,并创立了解析几何。笛卡儿第一步认为怀疑就是出发点,感官知觉的知识是可以被怀疑的不能信任我们的感官,所以他不会说“我看故我在”、“我听故我在”。 从这里他悟出一个道理:我们不能怀疑“我们的怀疑”意指 我们无法怀疑的,是我们正在“怀疑”这件事的“怀疑本身”,只有这样才能肯定我们的“怀疑”。 而当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他却感到疑惑,由此他推出了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笛卡儿将此作为形而上学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从这里他得出结论,“我”必定是一个独立于肉体的、在思维的东西。笛卡儿还试图从该出发点证明出上帝的存在。 笛卡儿认为,我们都具有对完美实体的概念,由于我们不可能从不完美的实体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有一个完美实体――即上帝――必定存在。 从所得到的两点出发,笛卡儿继续推论出既然完美的事物(神)存在,那么我们可以确定之前的恶魔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个完美的事物不可能容许这样的恶魔欺人们,因此我们可以确信“这个世界真的存在”,而且数学逻辑都应该是正确的。现实世界中有诸多可以用理性来察觉的特性,既它们的数学特性(如长、宽、高等),当我们的理智能够清楚地认知一件事物时,那么该事物一定不会是虚幻的,必定是如同我们所认知的那样。

虽然笛卡儿证明了真实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宇宙中共有2个不同的实体,既思考(心灵)和外在世界(物质),两者本体都来自于上帝,而上帝是独立存在的。他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而动物只属于物质世界。

笛卡儿强调思想是不可怀疑的这个出发点,对此后的欧洲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思故我在 所产生的争议在于所谓的上帝存在及动物一元论(黑猩猩、章鱼、鹦鹉、海豚、大象 等等都证实有智力),而怀疑的主要思想,确实对研究方面很有贡献。

因为一个完美的事物不可能容许这样的恶魔欺人们,因此我们可以确信“这个世界真的存在”,而且数学逻辑都应该是正确的。现实世界中有诸多可以用理性来察觉的特性,既它们的数学特性(如长、宽、高等),当我们的理智能够清楚地认知一件事物时,那么该事物一定不会是虚幻的,必定是如同我们所认知的那样。虽然笛卡儿证明了真实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宇宙中共有2个不同的实体,既思考(心灵)和外在世界(物质),两者本体都来自于上帝,而上帝是独立存在的。他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而动物只属于物质世界。

这种终极存在的观念,不可能来自于外在经验,也不可能来自于自我的创造,因此追寻终极观念的来源,“唯一的可能性选择就是它被天赋在我的心灵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笛卡尔的这段话:“我用‘上帝’这个词来指其观念存在于我心中的那个‘在’,我无法达到这种‘在’所拥有的所有完善性,但却能以某种方式在我的思维中达到它。”

参考文献

罗素《西方哲学史》

刘华《存在哲学》

King,Magda,2001《剑桥名人史》

西方哲学论文范文二:西方哲学史论文——东西方哲学比较浅谈

从古希腊先哲们开始,西方哲学就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这种层层递推的思维必然导致数学的发达,于是毕达格拉斯主义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西方哲学的中流砥柱,西方人思维的特点,逻辑性强、规则性强、进攻性强、思维严密、对自然知识和终极真理的追求有无法遏制的狂热等无一不是由此衍生出来的。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恰恰相反,在漫长的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把儒学、道学、佛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安静、圆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的不断净化,最终达到出于宇宙融于宇宙的境界。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哲学家不需要科学的确定性,因为他们想知道的只是自己;同样的,中国哲学家不需要科学的力量,因为他们想征服的是自己的心灵。对他们而言,智慧的内容不是知识,其功能也不在于增加自己的财富。”

简言之,西方哲学的目的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东方哲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前者必然以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扩张、不断的进攻、不断的破坏来达到目的,以无法遏制的欲望作为推动自身发展的唯一动力;后者强调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和谐静谧、天人合一,以知足长乐为座右铭。

古希腊哲学对西方世界最大的影响莫过于留下了逻辑概念,这一点正是我们,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今天所羞愧的,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并没有这个遗产。然而这种严密的逻辑概念又怎样呢?其基础不过是同一率(A是A)、矛盾率(A不是非A)和排中率(A不能既是A又是非A,也不能即不是A又不是非A),这一理论对西方人影响之深以至于他们无法理解“X既是A又是非A”,并且对逻辑的追求也一发不可收。中国哲学里占主导地位的是与西方相反的悖论,即不追求清晰的逻辑关系,对混沌状态的接受程度比较高。西方哲学把重点放在思想上,指望通过不断的逻辑推理找到终极真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究其原因就让我们从东西方哲学的产生条件进行对比: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的阶段,产生的过程也许不是明朗的,相反却有可能是模糊不清的。这就需要去探寻事物产生的源头,从头开始,厘清事物发展的脉络并且试图预期事物的未来发展,哲学也不例外。在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中,古希腊是不能抛开的一个必经环节,古希腊哲学就是西方哲学的源头。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并且经历过古希腊哲学、__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等阶段,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哲学问题也在不断地变化,先后出现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两次转向,近代西方哲学所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认识论方面,而现代西方哲学则开始向人本主义转变(当代的哲学特征并不明显,以后现代命名的宽泛的 文化 更分布在文艺批评、人类学以及一些边缘的问题研究,但仍然处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阶段),尽管在古希腊之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不尽相同,但其承继的仍然是古希腊的哲学精神——都表现为对各种现象之后的原因的关注和对确定性的追求;而中国哲学的产生,并不象西方哲学那样可以找到明确的起点,也没有出现类似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试图截然与传统分开或创立新的传统。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哲学是从《易经》开始甚至可以上溯到更早的阴阳五行等观念,而此后中国哲学、科学的发展以及理论依据往往都来自于这些传统观念。纵观整个中国哲学,各种学说的前后相继性很明显,各个学派所讨论的问题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主要都集中在政治伦理方面,即都表现为对人的关怀和规范。

哲学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作为西方哲学初始阶段的古希腊哲学如此,中国哲学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古希腊典籍的缺乏,资料不齐全,所流传下来的往往是一些传记学家或者是哲学家的零碎记载形成的残篇,这对于全面了解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以及中西哲学的对比有很大限制。以下所进行的主要是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产生之初的条件对比,以此试图揭示中西方哲学在源头之处的不同,从而更好地理解两个哲学的方向和发展,最终达到两者相互的交流和融合:

第一,自然条件:古希腊境内多山,不具备农耕的条件,没有如同多数文明古国那样有丰饶的土地,但是却适合 种植 果树,其尤为盛产的是葡萄和橄榄,其生产的葡萄酒和橄榄油多数用于对外出口,因此从根本上说,古希腊还是农本经济,而不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商品经济。在陆路交通不畅和不具备如同中国那样农耕条件的情况下,古希腊的经济要发展必须利用它的良好的海岸线,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进而才能够通过海上与其他地区交往、交流,互通有无,所以,古希腊在海上贸易过程中形成相对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在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明(例如对亚细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等当时先进文明),学习和汲取它们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并且对之进行批判、改造和综合,从而形成具有古希腊特色的哲学-科学文化。在自然因素这一条件中,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古希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为中国与古希腊的自然条件不同,首先,中国有着广袤而丰腴的土地以及便利的陆路交通,农业比较发达,经济的交流主要通过内陆各个国家(甚至只集中在几个诸侯国)之间的互通有无,而不必也难以(因为尽管中国也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太平洋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是无法跨越的)通过海上贸易交往来实现经济发展。其次,在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同一地域的文化往往具有相似性,例如在中国的周边国家的文化要么没有根本区别(如印度文明),要么是中国文化的“文化卫星国”,虽然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面向自身的“内在文化”,这样的外在条件使中国文化的视野被限制在一个类似的传统环境当中,成为一种内向型文化。再次,中国的文化是当时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往往难以接受和认同落后文化,而落后文化却能较好地接受、认同先进文化(如古希腊、日本等),因而,在这种诸多的自然条件影响下,造成古代中国与其他不同的文明交往较少,进而引进其他文明的先进文化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和完善的文化结构。这些自然条件使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

第二,社会条件:由于古希腊自然因素的阻隔使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以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各个城邦被自然而然地隔离开来,这也就有利于各个城邦独立自由发展,多种政体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依照城邦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出现,并且创造了诸多形式的政体,有僭主制、寡头制、贵族制、共和制、民主制、君主制等形式。这种状况“实在得益于这一地区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以及希腊人政治组织能力下的相对割裂的地理环境”。在多样性的环境里能促进相互之间的比较和思考,人们的思想也呈现出多样化,激发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也有利于在相互比较中形成新、更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一些较为宽松的城邦里形成了古希腊著名的民主制,这种民主制总体上为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自由思想和相互 辩论 可以允许合法存在,它允许甚至保护公民自由思想的权利,有利于使一些背离传统的或与时下流行的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甚至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一些权贵常常邀请一些“社会名流”进行聚会、探讨,极大地促进思想的多样性,一部分人试图开辟另一些道路或者对传统进行批判——而不是简单继承,用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对传统(主要是巫术和神话)采取超越成为可能,由此形成古希腊哲学的新的传统:超越传统。

因此古希腊哲学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因此城邦制和民主制为古希腊哲学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社会环境。在中国,虽然较早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由巫术、仪式直接继承下来的敬天、祭祖的传统思维,在宗法制度的制约下,产生了以家庭为中心,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以求得身心内外谐调的价值取向,在大一统的国家内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的中国文化,并通过国家权力来强力推行,使思想传统较早形成和比较一致。另一方面,较严厉的思想钳制使思想自由被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尽管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哲学的繁荣时期,但是这已经是在传统定型的前提下继承下的发展),能够进行讨论、研究和辩论的空间较小,多数思想家把传统思想当作政治行为、礼仪和道德规范的主要来源,使中国哲学整体朝向伦理(政治)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无法超越传统,都是在传统所限定的范围内展开,他们的学说也试图从古代的 传说 和古籍中寻求证明,用以支持自己的学说,这也表明了中国哲学对传统的态度并不是采取积极的批判,而是继承和诠释,这种态度被强化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继承传统。

第三,经济条件: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物质资料日益丰富,使一部分人能够直接脱离物质生产劳动,而从事脑力劳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产生来自于“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务几乎全都获得了以后”因此,在古希腊,探讨政治和哲学在社会经济发展后获得了物质前提,只不过多数人主要思考政治问题,有一部分人则转移了注意力,把对政治体制和政治规范以及对人和社会的关注转向对自然和现象之后的原因的关注,用理性而不是经验去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惊叹于自然的各种现象的奇妙,“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成说明”。并试图寻求在各种自然现象后面的非神的、恒定的原因,试图用理论来论证其合理性,注重概念的明晰和逻辑的严密,进而产生古希腊独特的哲学-科学 思维方式 。但在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应当比古希腊时期更为繁荣,可拥有物质满足前提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如同古希腊那样对自然“惊异”呢?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中国 传统文化 重视经验的作用。在中国的各种理论当中,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伦理道德都需要具有可实践性,就是哲学也不例外,因此,中国的古代科学一直具有丰富的实用技术和各种发明创造,但却缺乏科学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士人阶层)也同样处于物质满足的前提下,但是他们在社会地位上并不是独立的,必须依附于权贵,被权贵豢养,因而需要为权贵的争权夺利斗争服务,因此士人关注的焦点放在政治斗争、权利斗争中,而不是如同古希腊的哲学家那样关注自然等对现实“无用之事”。

相反,在古希腊,哲学家与权贵的关系一般来说是平等的,人格是独立的,甚至有的哲学家本身就是贵族,因此可以自由、自主地进行思考。在中国相对例外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都不是为贵族服务的士人,他们的哲学思想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也最为相像,都提出了关于本原(甚至更进一步提出“道”的一般性本原的规定性)的观点和较为丰富的辩证法观点,但他们所形成的道家文化并没有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反而在中国文化关注人事的大方向决定下,道家最后也变成主要地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他们虽然也探讨自然,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的自我修养,而不是找到世界的本原,从而形成与古希腊哲学的不同的发展方向,最后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宗教。再次,古希腊哲学把自然当作一种认识对象,而中国从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影响下形成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以及敬天、孝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较大影响,其中的是“敬天”的思想尤为重要,“敬”在于相信和畏惧,也就把天当作一个不可怀疑具有神圣地位的东西,至于这个“天”是神还是其他的什么,在中国传统思想看来是不证自明的,没有必要也不用去关心,所以“天”并没有西方神话和宗教那样的神的巨大力量,也不具备事物本原的至上地位,虽然万事万物都是从“天”产生,但是却需要阴阳变化、五行化生才能产生万事万物,因而没有形成如同古希腊哲学那样的绝对性思维方式。总而言之,中国文化在面对自然事物时,总是避开了对自然现象背后原因的关注,更多地落到现实当中,通过经验解决现实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古希腊哲学重在“是什么?”,而中国哲学则探讨“怎样做?”。

以上所探讨的是中西方哲学的不同思想比较以及中西方哲学在产生之初的条件的相互对比,从中看出中西方哲学在方向上和方法上的巨大差异,但从对比中找出两者的差异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中西方哲学融合的新的立足点、结合点,从而形成一个坚实的基础,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西方哲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西方哲学论文

2. 哲学论文

3. 西方哲学:思维与直观综合

4. 西方哲学:本质与实存

5. 大学选修哲学论文

哲学作为 文化 的一种特有形式,是具体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 总结 ,对人类社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指导作用和智慧启迪作用。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西方艺术哲学史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析西方造型艺术创作中的哲学思维

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具体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人类社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指导作用和智慧启迪作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和艺术史,自始至终都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实践中,处处都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儒、道、释三大思想的理论精髓,形成了富有东方特色的艺术文化。当然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来探讨哲学思维与西方造型艺术创作的问题,对西方造型艺术来说西方从古希腊的人本主义到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康德的理性主义,再到近代的科学主义、结构主义、现象学、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等思想流派,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西方造型艺术的发展。柏拉图的大宇宙观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给予了艺术创作以较高的地位。他们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模仿自然的创造。认为宇宙的演化有物质进程形式,就象希腊的 雕刻 家在一块云石里呈现人体的形式。所以他们的宇宙观已经类似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应该象莫里哀那样,先成为一个深刻的哲学家,再去写小说。”如果把他的话稍微扩充,就是:“应该先成为一个深刻的哲学家,再去从事艺术创作”。这意味着艺术创作和哲学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从模仿真实到“改变真实”

从历史上看,作为智慧之学的哲学,一开始就特别注重生活体验和智慧启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通过演讲和论辩传授哲学,他将这种 方法 称为“精神接生术”;柏拉图的雅典学园充溢着思变和讨论的气氛;亚里士多德与其弟子们边散步边讨论哲学问题,颇为“逍遥”。我国古代圣贤也用类似的方式研究和传授哲学,老子的格言和庄子的寓言,孔子与其弟子的对答,都体现了哲学发人深省、开启智慧的特点。在许多哲学家看来,“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既然现实生活是活生生的,是创造性的,那么,知识与其对象之间就只能是协商的、对话的关系,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单向度的“模仿”关系。另外,任何一种哲学都在为某种价值、观点或利益说话,当然就会有另外一种价值、观点或利益说话的哲学。这意味着哲学不只是提供一种命定如此生活模式,而是提供多种供人们选择的生活;哲学的对象不是即定事实,而是哲学正在或准备要创造出来的世界。从广义意义上说,哲学就是创造观念形态、价值体系,构筑行为模式和生活意义的艺术。这样一种生活搏弈的哲学就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它是创造性的。在这里,哲学和艺术已经融为一体。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对象的绝对肖似的摹仿,并不能产生最美的艺术作品。例如,用模子浇铸是复制实物的最佳方法,但一件好的浇铸作品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已做好的雕像。法院庭审中,书记员可以把控辩双方的话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但书记员的速记本身并不是艺术品,至多只能为作家提供原始的素材。画家但纳曾借助放大镜来忠实地画人物肖像,他画出皮肤纹缕、颧角上细微的血丝、散在鼻子上的黑斑、表皮下淡蓝的血管,他几乎再现了模特脸上的一切,包括被反射到明亮的眼睛里的周围景物!但是后人却评价道:“凡·代克的一张笔触豪放的速写就比但纳的肖像有力百倍!”在西方造型艺术创作表现中有些作品甚至于故意和实物不符,一座雕像通常只有一种色调,或青铜色,或云石色,而且雕像的眼睛没有眼珠,但正是色调的单一和表情的淡漠构成了雕像独特的美。相反,那不勒斯和西班牙教堂中那些着色穿衣的雕像,圣徒披着真正得道袍,面黄肌瘦,正合乎苦行僧的皮肤色;血迹斑斑的手和洞穿的腰,确实是钉过十字架的标记——由于他们逼真到了极致,不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反而使人生厌和作呕。

进一步讲,真正的艺术品更多地改变了真实的关系。例如米开朗基罗创作的放在佛罗伦萨第奇墓上的四座云石雕像。在两个男人身上,尤其在一个睡着、一个正在醒来的女人身上,各部分的比例和真人的比例明显不同。在意大利可以看到衣着华丽、年轻貌美的女子,眼睛发亮、蛮气十足的乡下人,以及画院中那些举止大方的模特,但没有一个真正的男人或女人会和陈列在美第奇庙中的愤激的英雄、心情悲痛的巨人式的处女相像。米开朗基罗的典型是在他自己的性格中找到的。作为一个生性孤独、好沉思、爱正义的人,一个慷慨豪放、容易激动的人,在备受欺诈与压迫,专制与不义的压抑之后,他的伟大心灵和悲痛情绪在艺术中尽情宣泄。米开朗基罗在那个睡着的雕像的基座上写道:“只要世上还有苦难和羞辱,睡眠就是甜蜜的。要能成为顽石,那就更好。一无所见,一无所感,便是我的福气,因此别惊醒我。啊,说话轻些吧!”受这样的情绪鼓动,他才会创造那些形体,为了表现这情绪,他才改变正常的比例,把驱干和四肢加长,把上半身弯向前面,眼眶特别凹陷,额上的皱痕象攒眉怒目的狮子,肩膀上对着重重叠叠的肌肉,背上的筋和脊骨扭成一团,象一条拉得太紧、快要折断的铁索一般紧张。正由于米开朗基罗改变了正常的比例,寓动感于晶态之中,达到了“莫言铁石心肠,有热血沸腾涌满腔”的效果,才使得这组雕塑像成为著名的传世佳作。

二、从单维视角到“视角主义”

视角主义是风靡当代西方的一股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思潮,也是后现代思潮的一个重要部分。根据《枫丹娜现代思潮辞典》的界定,哲学中的视角主义“认为存在着多种可供选择和互不等同的概念体系或假设体系,在各自体系里都能解释世界,不存在权威性的选择方法”。视角主义根本的方法论特征在于对一种固定不变观点的放弃,主张视角的多元性、多面化,认为对世界的解释不能是一元的、单向度的,而应该是多元性的、多向度的,即多视角的。

三十年过去了,视角主义的影响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退,反而超越了哲学的象牙塔,扩散到思想文化的一切领域。有一位哲学家曾经用人们对立方体的认识来表现视角主义的思想,他指出:按照定义,立方体有六个面,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同时看到他们,这六个面永远不能同时出现在我们眼前。当我们说“这是一个立方体”时,它身上的东西实际上多于此时此地我们可以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围着它动,我们将会看到其他几个面。在这里,过去的或未来的 经验 起了作用。出现在我们眼前并为我们提供有意义的事物,永远不可能同时将其所有的方面完全显露出来。因此,必须把现实看作一个变化的动态系统,允许并提倡从不同的视角去感知、解释、创造对象。一元性是惰性的需

要,多义性才是智慧的信号。任何一种视角的感知都无权自封是唯一的真理,因为旧有的感知总是涉及被新的感知所否定的可能性,今天的真理也蕴含着被推翻而沦为明日黄花的危险。于是,没有独断论和怀疑论都认可的真理。真理是在生成中被规定的,是它自身的修正和超越。

在西方绘画造型艺术创作中,同一题材可以用某种方式处理,也可以用相反的方式处理,还可以用不同于这两者的一切中间方式来处理。艺术家由于种族、气质、 教育 、文化的差异,在同一事物上感受的印象也有差别,个人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从中辨认出一个鲜明的特征,对实物构成一个独特的观念。这观念一但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就在艺术殿堂中加进了一件新的杰作,例如,就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而言,对来源于希腊神话的同一题材“利达”,达·芬奇、米开朗基洛、柯罗乔都曾经做过处理。达·芬奇的《利达》带有羞涩的神情,浸透着因无限的幸福而产生的诗意;相反,米开朗基罗的《利达》充满了刚强悲壮的气魄,俨然是魁伟的战斗部落的女王;柯罗乔的《利达》则陶醉在爱情的甜蜜中,并透露出对少女体贴入微的深刻同情。对这三幅画,你能说更喜欢那一幅?哪一个特点更高级吗?是幸福的诗意,悲壮的气魄,还是深刻的同情?从视角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三幅画是三位画家经由不同的视角对同一题材所作的精湛的艺术处理。三个境界分别表现了人性中的某个主要部分,分别刻画了人类发展的某个主要阶段,因而各具特色,在造型艺术创作上都有重要价值。

三、从唯一方法到“怎么都行”

实证主义哲学非常强调认识的确定性、明确性、严格性、“真实性”,主张一种不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把能否被“证实”与对象相符当作划分科学和非科学的唯一标准。可是,任何事物的内容及其发展,总是比科学家和方法论家所想像得更丰富,更“难以捉摸”。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指出,科学不是唯一的思想形式,实证主义主张的科学方法也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人们要认识世界,必须使用任何思想、任何手段、任何方法。实际上,在人类发展的所有阶段都应该得到维护的只有一个原则——“怎么都行”。通俗一点讲,就是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耗子就是好猫。

作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在西方造型艺术领域的表现,后现代美学致力于将造型艺术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日益崛起的“通俗艺术”正名、张目,强调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强调审美价值的“无处不在”。在这方面,后现代主义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画家奥登伯格放弃在画上作画,劳申伯格将实物粘贴在画布上,威瑟尔曼则把货真价实的地毯结合进自己的油画作品中,这一切都只在破坏艺术创作中人为设置的界限。

至于艺术作品是否与对象相符。艺术上的“模仿论”、“再现论”能否成立,可以从后现代艺术家对《蒙娜丽莎》的发难中看出其立场。《蒙娜丽莎》可以说是画中摹本之王,但只有少数人看过原作,现在的人们对蒙娜丽莎本人更是一无所知,所拥有的只是达·芬奇的第一张“摹本”,这就为以杜尚为代表的后现代艺术家对《蒙娜丽莎》的发难埋下了伏笔。杜尚在蒙娜丽莎的鼻子下加上八字胡,又在下巴上添上山羊胡。既然作为原本的蒙娜丽莎早已不存在了,而且现代人都没有看过她本人,既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杜尚的《蒙娜丽莎》都是摹本,都是原本的摹仿和再现,那么,如何判定谁的摹本更真实更客观地再现了蒙娜丽莎本人呢?显然,杜尚笔下变了性的那个《蒙娜丽莎》,是对传统“再现”观念的一种嘲讽和反叛。安迪·沃霍尔的《蒙娜丽莎》则利用“三十个比一个来的好”的画题传递了这样的后现代信息:再现或摹本不但早已忘却了“原本”或“源头”已经没有什么重要意义。人们被日益膨胀的信息所淹没的心灵,根本无力也无兴趣再去承担这些东西,大家所能做的只是再现过程本身。

总而言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哲学思维和艺术创作非常相似,尽管要创作的东西很不一样——但都是“艺术”(art)。假如说艺术创作是为了保持人类感觉的创造性,那么哲学就是为了保持人类思想的创造性。

[作者简介]孙德惠(1972-)女,河北省涞源人,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美术学硕士,主要从事美学理论与艺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陈辉(1978-)女,河北省邯郸人,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教师,主要从事美学理论与艺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

孙德惠陈辉

[摘要]探讨哲学与艺术的关系。人类漫长的文明史和艺术史,自始至终都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可以说艺术创作和哲学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哲学的各种思想流派,都深深地影响着西方造型艺术形式的发展。本文以西方造型艺术创作为依据分别从模仿真实到“改变真实”、从单维视角到“视角主义”、从唯一方法到“怎么都行”三个方面对哲学思维和艺术创作的联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理论的论述。作者认为尽管哲学思维和艺术创作要创作的东西很不一样,但都是“艺术”(art)。

[关键词]哲学思想;艺术创作;联系

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具体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人类社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指导作用和智慧启迪作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和艺术史,自始至终都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实践中,处处都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儒、道、释三大思想的理论精髓,形成了富有东方特色的艺术文化。当然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来探讨哲学思维与西方造型艺术创作的问题,对西方造型艺术来说西方从古希腊的人本主义到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康德的理性主义,再到近代的科学主义、结构主义、现象学、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等思想流派,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西方造型艺术的发展。柏拉图的大宇宙观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给予了艺术创作以较高的地位。他们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模仿自然的创造。认为宇宙的演化有物质进程形式,就象希腊的雕刻家在一块云石里呈现人体的形式。所以他们的宇宙观已经类似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应该象莫里哀那样,先成为一个深刻的哲学家,再去写小说。”如果把他的话稍微扩充,就是:“应该先成为一个深刻的哲学家,再去从事艺术创作”。这意味着艺术创作和哲学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从模仿真实到“改变真实”

从历史上看,作为智慧之学的哲学,一开始就特别注重生活体验和智慧启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通过演讲和论辩传授哲学,他将这种方法称为“精神接生术”;柏拉图的雅典学园充溢着思变和讨论的气氛;亚里士多德与其弟子们边散步边讨论哲学问题,颇为“逍遥”。我国古代圣贤也用类似的方式研究和传授哲学,老子的格言和庄子的寓言,孔子与其弟子的对答,都体现了哲学发人深省、开启智慧的特点。在许多哲学家看来,“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既然现实生活是活生生的,是创造性的,那么,

知识与其对象之间就只能是协商的、对话的关系,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单向度的“模仿”关系。另外,任何一种 哲学都在为某种价值、观点或利益说话,当然就会有另外一种价值、观点或利益说话的哲学。这意味着哲学不只是提供一种命定如此生活模式,而是提供多种供人们选择的生活;哲学的对象不是即定事实,而是哲学正在或准备要创造出来的世界。从广义意义上说,哲学就是创造观念形态、价值体系,构筑行为模式和生活意义的 艺术。这样一种生活搏弈的哲学就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它是创造性的。在这里,哲学和艺术已经融为一体。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对象的绝对肖似的摹仿,并不能产生最美的艺术作品。例如,用模子浇铸是复制实物的最佳方法,但一件好的浇铸作品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已做好的雕像。法院庭审中,书记员可以把控辩双方的话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但书记员的速记本身并不是艺术品,至多只能为作家提供原始的素材。画家但纳曾借助放大镜来忠实地画人物肖像,他画出皮肤纹缕、颧角上细微的血丝、散在鼻子上的黑斑、表皮下淡蓝的血管,他几乎再现了模特脸上的一切,包括被反射到明亮的眼睛里的周围景物!但是后人却评价道:“凡·代克的一张笔触豪放的速写就比但纳的肖像有力百倍!”在西方造型艺术创作表现中有些作品甚至于故意和实物不符,一座雕像通常只有一种色调,或青铜色,或云石色,而且雕像的眼睛没有眼珠,但正是色调的单一和表情的淡漠构成了雕像独特的美。相反,那不勒斯和西班牙教堂中那些着色穿衣的雕像,圣徒披着真正得道袍,面黄肌瘦,正合乎苦行僧的皮肤色;血迹斑斑的手和洞穿的腰,确实是钉过十字架的标记——由于他们逼真到了极致,不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反而使人生厌和作呕。

进一步讲,真正的艺术品更多地改变了真实的关系。例如米开朗基罗创作的放在佛罗伦萨第奇墓上的四座云石雕像。在两个男人身上,尤其在一个睡着、一个正在醒来的女人身上,各部分的比例和真人的比例明显不同。在意大利可以看到衣着华丽、年轻貌美的女子,眼睛发亮、蛮气十足的乡下人,以及画院中那些举止大方的模特,但没有一个真正的男人或女人会和陈列在美第奇庙中的愤激的英雄、心情悲痛的巨人式的处女相像。米开朗基罗的典型是在他自己的性格中找到的。作为一个生性孤独、好沉思、爱正义的人,一个慷慨豪放、容易激动的人,在备受欺诈与压迫,专制与不义的压抑之后,他的伟大心灵和悲痛情绪在艺术中尽情宣泄。米开朗基罗在那个睡着的雕像的基座上写道:“只要世上还有苦难和羞辱,睡眠就是甜蜜的。要能成为顽石,那就更好。一无所见,一无所感,便是我的福气,因此别惊醒我。啊,说话轻些吧!”受这样的情绪鼓动,他才会创造那些形体,为了表现这情绪,他才改变正常的比例,把驱干和四肢加长,把上半身弯向前面,眼眶特别凹陷,额上的皱痕象攒眉怒目的狮子,肩膀上对着重重叠叠的肌肉,背上的筋和脊骨扭成一团,象一条拉得太紧、快要折断的铁索一般紧张。正由于米开朗基罗改变了正常的比例,寓动感于晶态之中,达到了“莫言铁石心肠,有热血沸腾涌满腔”的效果,才使得这组雕塑像成为著名的传世佳作。

二、从单维视角到“视角主义”

视角主义是风靡当代西方的一股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思潮,也是后现代思潮的一个重要部分。根据《枫丹娜现代思潮辞典》的界定,哲学中的视角主义“认为存在着多种可供选择和互不等同的概念体系或假设体系,在各自体系里都能解释世界,不存在权威性的选择方法”。视角主义根本的方法论特征在于对一种固定不变观点的放弃,主张视角的多元性、多面化,认为对世界的解释不能是一元的、单向度的,而应该是多元性的、多向度的,即多视角的。

三十年过去了,视角主义的影响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退,反而超越了哲学的象牙塔,扩散到思想 文化的一切领域。有一位哲学家曾经用人们对立方体的认识来表现视角主义的思想,他指出:按照定义,立方体有六个面,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同时看到他们,这六个面永远不能同时出现在我们眼前。当我们说“这是一个立方体”时,它身上的东西实际上多于此时此地我们可以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围着它动,我们将会看到其他几个面。在这里,过去的或未来的 经验起了作用。出现在我们眼前并为我们提供有意义的事物,永远不可能同时将其所有的方面完全显露出来。因此,必须把现实看作一个变化的动态系统,允许并提倡从不同的视角去感知、解释、创造对象。一元性是惰性的需要,多义性才是智慧的信号。任何一种视角的感知都无权自封是唯一的真理,因为旧有的感知总是涉及被新的感知所否定的可能性,今天的真理也蕴含着被推翻而沦为明日黄花的危险。于是,没有独断论和怀疑论都认可的真理。真理是在生成中被规定的,是它自身的修正和超越。

在西方绘画造型艺术创作中,同一题材可以用某种方式处理,也可以用相反的方式处理,还可以用不同于这两者的一切中间方式来处理。艺术家由于种族、气质、 教育、文化的差异,在同一事物上感受的印象也有差别,个人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从中辨认出一个鲜明的特征,对实物构成一个独特的观念。这观念一但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就在艺术殿堂中加进了一件新的杰作,例如,就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而言,对来源于希腊神话的同一题材“利达”,达·芬奇、米开朗基洛、柯罗乔都曾经做过处理。达·芬奇的《利达》带有羞涩的神情,浸透着因无限的幸福而产生的诗意;相反,米开朗基罗的《利达》充满了刚强悲壮的气魄,俨然是魁伟的战斗部落的女王;柯罗乔的《利达》则陶醉在爱情的甜蜜中,并透露出对少女体贴入微的深刻同情。对这三幅画,你能说更喜欢那一幅?哪一个特点更高级吗?是幸福的诗意,悲壮的气魄,还是深刻的同情?从视角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三幅画是三位画家经由不同的视角对同一题材所作的精湛的艺术处理。三个境界分别表现了人性中的某个主要部分,分别刻画了人类 发展的某个主要阶段,因而各具特色,在造型艺术创作上都有重要价值。

三、从唯一方法到“怎么都行”

实证主义哲学非常强调认识的确定性、明确性、严格性、“真实性”,主张一种不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把能否被“证实”与对象相符当作划分科学和非科学的唯一标准。可是,任何事物的内容及其发展,总是比科学家和方法论家所想像得更丰富,更“难以捉摸”。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指出,科学不是唯一的思想形式,实证主义主张的科学方法也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人们要认识世界,必须使用任何思想、任何手段、任何方法。实际上,在人类发展的所有阶段都应该得到维护的只有一个原则——“怎么都行”。通俗一点讲,就是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耗子就是好猫。

作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在西方造型艺术领域的表现,后现代美学致力于将造型艺术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日益崛起的“通俗艺术”正名、张目,强调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强调审美价值的“无处不在”。在这方面,后现代主义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画家奥登伯格放弃在画上作画,劳申伯格将实物粘贴在画布上,威瑟尔曼则把货真价实的地毯结合进自己的油画作品中,这一切都只在破坏艺术创作中人为设置的界限。

至于艺术作品是否与对象相符。艺术上的“模仿论”、“再现论”能否成立,可以从后现代艺术家对《蒙娜丽莎》的发难中看出其立场。《蒙娜丽莎》可以说是画中摹本之王,但只有少数人看过原作,现在的人们对蒙娜丽莎本人更是一无所知,所拥有的只是达·芬奇的第一张“摹本”,这就为以杜尚为代表的后现代艺术家对《蒙娜丽莎》的发难埋下了伏笔。杜尚在蒙娜丽莎的鼻子下加上八字胡,又在下巴上添上山羊胡。既然作为原本的蒙娜丽莎早已不存在了,而且现代人都没有看过她本人,既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杜尚的《蒙娜丽莎》都是摹本,都是原本的摹仿和再现,那么,如何判定谁的摹本更真实更客观地再现了蒙娜丽莎本人呢?显然,杜尚笔下变了性的那个《蒙娜丽莎》,是对传统“再现”观念的一种嘲讽和反叛。安迪·沃霍尔的《蒙娜丽莎》则利用“三十个比一个来的好”的画题传递了这样的后现代信息:再现或摹本不但早已忘却了“原本”或“源头”已经没有什么重要意义。人们被日益膨胀的信息所淹没的心灵,根本无力也无兴趣再去承担这些东西,大家所能做的只是再现过程本身。

总而言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哲学思维和艺术创作非常相似,尽管要创作的东西很不一样——但都是“艺术”(art)。假如说艺术创作是为了保持人类感觉的创造性,那么哲学就是为了保持人类思想的创造性。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西方艺术哲学史论文

人生观论文发表小说

这种论文题目太长了,其实可以开辟一个副标题,讲一下人生观,对一个人成长的必要性和可塑性

大家好!很多人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也曾经有过同感,我也是从人生的苦海里爬出来的一个幸运者。所以深刻理解、同情朋友的境况。把消除烦恼的方法给朋友们,希望早一天端正人生的方向盘;收获人生的快乐、幸福和精彩! 其实,每个人都是上天创造的精品,都有无限的光明和极大地宝藏,都有最珍贵的价值和展示人生精彩的舞台!自信和信仰是心灵里的阳光;自信和信仰能唤起沉睡的生命;自信和信仰是人生起死回生的良药!但是很多人为什么那么苦恼和悲观呢?就还比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石被埋在土里了,被严重污染了,其实它的光芒、价值还是永远存在的,只是自己没有认识、展示出来而已!在这个世界上,物质财富是人们生存的必须;精神财富是人们快乐的根本。一颗没有根基的大树迟早要倒掉;一个没有精神支柱的人怎么能快乐、幸福、精彩的生活?何为生活?就是活生生地活在世间。人生怎样才能精彩快乐呢?最关键的是把我们人生的立足点转变过来,从为自己物质财富的小圆里跳出来,跳到为自己也是为大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平衡、和谐的大圆里,就一切都圆满吉祥了。之所以痛苦不堪,就是我们对物质、金钱的贪欲过重了,物质与精神二者之间失去了平衡、和谐的应有关系。世界顶级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哈佛心理学大全》)我们看透了人生,就有了大心量、大思维、大视野、大宽容、大爱心、大快乐。;今天明白做人的道理,今天快乐;明天明白做人的道理,明天快乐。谁都渴望快乐、谁都想拥有快乐,其实快乐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一念之间,快乐就会回归到他的原点。三秒钟,也许就能将心情切换到快乐频道。受到挫折时,说一声:我决不垂头丧气,我最自信,深吸一口气,抬起头来,挺起胸膛,快乐就会在心头生长;觉得悲观,前途渺茫时,花上三秒钟喊一声:我决不自卑,让忧伤与空气为伴吧,也许就能提醒自己从悲观情绪中清醒过来,换一种眼光看待世界。要生气发火的时候,说一声:我何必要为这一点小事情而发怒?然后停顿三秒钟,也许就能化解一次大的灾难。朋友,请您把握这每一个一念之间,把握好每一个三秒钟,您就离神仙不远了。 从自信到不自信,从不自信到自信——这就我们心理变化的轨迹和规律。我们的心理不论何时何地,都有其两面性,只是另一面没有显露出来而已。说奇怪也不奇怪,说不奇怪也真奇怪,只是我们精神财富欠了债,偶尔发生了一点危机吧。经济危机看得见,心灵危机看不见那!所以往往被轻视。白天已经来了,黑天还会远吗?烦恼已经来了,快乐还会远吗?风雨过后就是彩虹!这就是人生收获快乐幸福的妙法。快乐是一天,忧愁也一天。一个瓶子可以装蜂蜜,也可以装毒药。一个人的心灵可以装烦恼,也可以装快乐。人的心里装什么?都由自己选择!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如果你能举一反三,人生就会海阔天空。把烦恼作为长跑的一个个跨栏,只要有了它,人生更精彩。学习刘翔,不怕伤痛,不惧摔倒,奔向终极的目标!!! 宇宙和大自然规律告诉我们:天下一切大众都是我们的亲人;何苦那样斤斤计较,百年之后是谁的?阴阳规律告诉我们:命运把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开启快乐幸福之门的金钥匙就是大爱心;自然界的一切都在运动着、变化着。我们人类的命运也在变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辩证法告诉我们:人类长期形成的僵化的固有的死板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需要改变!以大爱之心,做利人之事!孜孜不倦地向外寻求是永远找不到快乐的;只有深层次地挖掘自我的心灵,才能找到真正离苦得乐的金钥匙!这就是真正离苦得乐的唯一方法!快乐即在弹指间,转变心灵过难关。爱心开辟新世界,幸福吉祥喜无边。“大爱为怀,天地助你成功!”要作为强者,必然有一颗大爱之心——强者之心!以上这些生命箴言,是无数生命血的代价换来的,供各位借鉴。真心希望世界上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爱心编制出美丽、光彩的人生光环;创造出光辉灿烂的美好愿景;都活得快乐、幸福、阳光、吉祥如意!唯有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凡是从正面思考、换位思维、知足感恩,就能激发自己无限的潜能,获得人生的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人生是一首歌,有时低沉悲伤,有时热烈激情;人生是一首诗,时而凄凉辛酸,时而火爆高亢;人生是一出戏,悲剧喜剧都是自己在表演,而心灵是导演;,人生是一本书,可以光照千古,绚烂夺目;也可以书写浓黑的一笔;人生是沙滩上的一串脚印,海浪过后不见任何踪迹;人生是一阵清风,春夏秋冬了无痕;人生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人生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人生就是追求金钱;人生就是裸捐?(比尔盖茨退休时把全部财产660多亿美元做了慈善基金,大陆已故歌手丛飞借债30多万人民币支助贫困山区儿童就学……)人生就是为了爱情,可以以身殉情?人生就是冷漠无情,见死不救。人生是艺术的精品;人生是一团乱麻;人生是蜜糖;人生是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世间这些林林总总给我们什么启示?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不妨借用此话,推理人生的三个境界:人生就是人生;人生不是人生;人生不是常人所认识的人生。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两个方面,苦中有乐,乐中有苦。人生能把真理找到并加以验证,体悟人生的真谛,再苦也是甜那。大部分人一生都找不到真理,一生都在迷茫、空虚、痛苦之中慢慢煎熬,多痛苦啊!千言万语道不尽,人生尽在不言中。 什么是人生?曲曲折折是人生;痛苦快乐是人生;酸甜苦辣是人生。谁都改变不了的现实;谁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与其逃避还不如面对。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发现快乐。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人生是艺术的再现,艺术是人生的升华!人生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人生是色彩斑斓的生命! 烦恼已经来了,快乐还会远吗?痛苦已经历,幸福就在眼前!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奋起、勇往直前的那一天。(福楼拜)请朋友和我一起高喊:我最坚强、我最勇敢、我最自信、我顶天立地、我能战胜一切障碍!我真心希望天下每一个人都能打开自我封闭已久的心灵之窗,让灿烂的阳光照进来,享受幸福之中的烦恼;痛苦之中的快乐,享受人生的美丽多彩。让我们像一只英勇无敌的海燕,迎着暴风雨飞翔着歌唱;歌唱着飞翔!经受过严寒的考验才能享受到美丽的春天;经历了暴风雨才能欣赏到绚烂的彩虹!世界因你而精彩;乾坤有你才辉煌!敬祝朋友天天平安幸福、天天笑口常开!

哈哈 考试完了吧

大学生价值观论文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摘要]:从现行大学校园的表面现象来看,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原因诸多,而大学生对于价值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学业价值、道德观念、恋爱观、择业与个人能力等方面。如何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价值取向问题疑惑着广大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而这殛待解的决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之一……[关键词]: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因素、价值取向问题、思想素养教育、价值心理纠正之道[正文]:据“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及其整合对策研究 ”,我们对大学生有了一个多维、立体的结构思维认识。调查结果表明,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这一历史时期中,当代大学生也在这种内、外条件兼具的环境影响下发生急剧改变,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征。从人的价值分类来看,价值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而人的价值则是人类在实践中对自我进行评价的尺度,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的结果。人必须在社会中,在实践中才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存在意义。而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价值问题呢?又该如何解决面对倾斜的价值观问题呢?(一) 价值意识的转变象牙塔中的当代大学生,在经济的浪潮中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其排居首位的恐怕要算是“精英意识向平民意识的转变”。大学教育的扩招、大学学费的每年攀升、毕业时双向就业选择、就业形势的日益紧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不断提出苛刻条件……都使得当代大学生无法再保持精英心态。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大学生开始忧虑前途,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定位趋于冷静和现实。并逐渐将自己置身于社会中普通的一员,建立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平民现在社会给予大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当代大学生也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旧书生,面对市场经济掀起的滚滚竞争浪潮,当代大学生都在厉兵秣马,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大学生两极严重分化也得到了突显,而两极分化则主要表现于对大学生活的价值认识。是积极向上还是浑浑噩噩度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两极表现。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将个人本位放于社会本位之上,其个人沟通也逐步的向网络沟通转向。而作为“网络新一代”,当代大学生不仅充当了推进网络发展的重要角色,在个人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沟通。网上聊天、网络交友、网上求职、网上教育等,都为网络充当一种新型的沟通工具奠定了基础,也为人际交往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和空间。而作为时尚的一代,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际工具。而网络的间接性和远距离性,大大缩短了交友的局限性,在满足大学生“足不出户而朋友遍天下”的心理需求的同时,也衍生了形形色色的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诸如色情视频、网络卖淫等屡见不鲜,而其中大学生参与的比例也不可忽视!金钱物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人们的满足和幸福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钱和物质。这也是当代大学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进行攀比,以满足虚荣基本行为模式。然而,面对如此之多的大学生价值取向问题,我们又何去何从?又如何营造真正的正确的价值观?(二)价值突显背后的因素部分大学生刚从中学来到大学,突然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出现了依赖与独立的矛盾。在各种潮流的冲击下,学子们的生活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越来越和社会接轨相融,思想、行为及生活方式卷入了开放大潮的荡涤之中。不少大学生面对花花绿绿世界的巨大诱惑变得迷茫起来,甚至迷失了方向。不正常的消费观念、荒废的学业、预支的生活成为当代大学生中普遍现象。在时代的发展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贞操的大旗似乎再也扛不住了,他们崇尚活着就是要享受。由于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居多,在家庭的庇护下成长,甚至无微不至。由于从小处于一个好的环境,而使得其心理上缺少对困难、挫折等的应对措失。从而产生了当代大学生的享乐主义及不健全的道德思维观。(三)如何纠正错误的价值心理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要纠正当代大学生的错误价值取向,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也是需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走完的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前面讲到了,当代大学生基本曾是生活在一个安逸的家庭当中,常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成长,关怀无微不至……这一切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得当代学生难以意识到挫折、困难的存在。而一旦遭遇挫折,他们心理上会出现一种毫无前例的对比,出现一种思想斗争,心理上的矛盾。再加之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引导”,还处于无完全认知能力的少年开始慢慢的滋生一种侥幸心理,为以后面对生活的选择奠定了取向的分歧错误。当遇到大学生活的无拘束,便开始倡导不正常的自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滋生出倾斜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第一要做的是,家庭教育!另外,我们的家长应该“恩威并施”,从小训练孩子处事不惊的应变能力,从而在他们成为大学生时,不会因为完全陌生,完全自由的环境里显得格格不入,杜绝潜意识里“侥幸”的出现,杜绝大学生盲从观的建立。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好了,可以解决当代大学生中所存在的“盲目攀比、盲目追求时尚”的取向。大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特点在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明显反映。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而面对在成熟边缘徘徊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可轻视,并且为重中之重。取向问题也便是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解决一个人心理上的错误倾向因素,才能真正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所以,在当代大学教育中,社会、校园更应注重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从心理上遏止大学生不健康的思想,进而扼杀错误的价值观于成长之中!最后一点,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提高大学生主观思维,具有独立思考问题与个人主见的能力!不可否认,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看似主观能力很强的同学。可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我们才会慢慢发现,他们大多在借鉴影视、媒体当中所宣演的,无防备的让一些看似流行的文化侵蚀。譬如,盲目的以为只要是外国就比中国好、调侃历史、诋毁先辈、外语比国语高等、以进口货为自我骄傲、崇尚韩片、惟韩流马首是瞻等等。对于本位文化的宣传,我们自己明显做得很不足。这也同时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侵蚀表现出一种欢喜接受的态度,而不去思考它对自身的利弊关系。明显,这些取向的问题的出现,是我们对于本体文化的延续做得不够,在加强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对原历史文化的继承与流传,不要再让追求时尚的大学生只知盲目的哈韩、哈日。(四)综述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观念较之改革开发以前有所较大的变化,而具体的表现则是为价值观念及价值取向的转变。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于自我价值的体现,尤其表现于自我能力的体现及自我个性的张扬。逐步的由集体主义向个人本位主义转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渴求知识与金钱的对等,参考理想的标准由对国家的贡献演变为经济收入的可观性,生活的舒适性,还有家庭的幸福与否。 而总体来说,教育是改变当代大学生部分不正常价值取向问题的关键,而这里的教育包括学前家庭教育、小学至大学的知识教育、社会教育。不要等到问题出现了才去想如何解决,而是要尽力的去想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避免?我们相信,教育是改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问题的重要途径!

  • 索引序列
  • 人生哲学论文发表小说
  • 哲学论文发表小说
  • 人生哲学论文发表
  • 西方哲学论文发表小说
  • 人生观论文发表小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