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陶是黎族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在史前时期,海南岛上已有黎族的先祖在此活动。作为海南最早的移民和开发者,他们陆续登上这块岛屿后,大致沿各大河流上溯至岛内南半部地区繁衍生息,也由此在荒岛上留下了特有的文明印痕。陶器就是古人类维持正常生活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器具,黎族原始的制陶术自然留下文明的印痕。 黎族地区的制陶技术保留在哈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等区域。2006年5月20日,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庄家会 张楠 图/庄家会在海南岛中西部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有一片绵延数百公里的翠峰俊峦。烟笼雾锁似与世隔绝,生活于此的黎族同胞守护这方神秘的林海已有千年,他们称其为“霸王岭”。 霸王岭深处,至今依然有保存相对完好的黎族原始风貌:古朴的船形屋,甘甜的山兰米酒,还有黎锦绣出的一段段美丽传说。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淳朴的黎家人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泥条盘筑制陶技艺。“泥条盘筑”在制陶史上有着“活化石”之称。黎族只有语言,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于是这一件件古朴的土陶制品,就成了生活在海岛深处黎族人特有的文化史书。就像那动人的歌词所唱:“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穿越数千年的岁月风尘,如今我们走入霸王岭下的昌江石碌镇,寻回一段隐逸在黎家村落“千年的秘密”。 椰海花苑有人家 深入霸王岭地区,一路走来,尽是风景。时值早春,田野里嫩绿的禾苗煞是喜人,高大挺拔的木棉树正盛开着火红的花朵,昌化江两岸一个个村落小镇四季都被不同的颜色装扮,最美莫过于早春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婆娑椰影下耕牛脖子上的铜铃叮当作响,这里是世外桃源保突村。脚步停留,除了欣赏黎乡风光,还要去拜访村里一位高龄阿婆,她就是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技艺传承人羊拜亮。 黎族人生性好客,在村口乘凉的黎族阿婆,听闻我们来意,随即从家中取来土陶碗。这陶碗就是羊拜亮送给村民的,阿婆告诉我们,制陶曾是保突村女人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艺,母亲一辈的女人个个都会烧制陶器。用陶碗咂一口黎家人称为“biang”(黎族特有的发音)的浓汁米酒,润喉一线,甜酒浓香、米脂芳香,又带上点陶土香,真正是回味无穷。 羊拜亮的家地处村子一隅,掩映在椰树、槟榔树和灌木丛中,用木桩围起的院落里摆了些许烧制好的和正在干燥的坛坛罐罐。古老的船型屋现在只用作仓房,一家人早已住进了现代的砖石结构住房。 2006年,黎族泥条盘筑制陶工艺被国家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今80多岁的老人羊拜亮成为了这一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人。据羊拜亮的孙媳文亚芬(羊拜亮老人指定的第二代制陶手艺传承人)介绍,保突村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高,因此,保突村妇女每逢空闲,便去田边挖土烧陶,以实用陶器为主,除自家生活留用外,其余的用箩筐挑起,翻山越岭,到附近的村子换取稻谷。羊拜亮自13岁就开始和母亲学习制陶,是远近闻名的制陶高手,并借着制陶手艺养活了一家人。 “活化石”重现黎家村落 羊拜亮年岁已高,并且腿疾严重,文亚芬就代替阿婆,演示起“泥条盘筑”制陶过程。 阿芬说,陶土就取自本村河边,含沙量低,泥质黏性较好。制坯前将土晒干,再用木杵敲碎,筛掉沙砾,制成干粉状。泥条盘筑制陶技艺,最考验功力的就是搓制泥条。只见阿芬利落地在泥粉里倒上水,用手和泥,这个过程与日常生活中的和面相似。取适量的泥揉成团状,然后拍、压成厚薄均匀的圆饼状,再取适量揉好的泥,在长条板凳上搓成一条长约35厘米,直径2厘米左右的泥条,在准备好的器底边缘层层盘绕。期间不时地用蚌壳修整内、外壁,直至一个朴素的陶坯基本成型。 因为陶坯要在阴凉干燥的棚子里阴干,如果天气晴好需要3到4天,否则至少要6天才能干透。为满足我们对烧陶过程的好奇之心,阿芬便将以前已阴干好的陶器拿来进行烧制。 她把已干透的陶坯依次摆放于柴堆上,随后用碎柴将其引燃。当燃烧火势渐减时,便将一堆干稻草扔向陶器上面,火势再次熊熊。几分钟后,待陶器上留下厚厚的稻草灰,火势渐减,持续着小火状态。经过约1个小时的烧制,阿芬用一根长竹竿小心翼翼地从火堆里慢慢挑出烧好的陶器,立刻用一种事先准备好的植物树皮(黎语叫做“塞柴涯”)捣烂后的汁液淋在刚出火的陶器上,整个陶器内外表面立刻呈现出斑斑驳驳、千变万化的图案,犹如一幅水墨山水,令人喟叹。 千年技艺 记忆千年 传承久远而不消失的手工艺如今已不多见。在和现代文明交融碰撞中,黎族原始制陶术也曾一度显出日落西山溃退之势。羊拜亮曾一度担心,这门手艺就此消失了。 2005年,昌江文化部门成立了专门保护小组,来到老人家进行一番考察调研,准备为这项技艺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人回忆说,当时自己不懂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只是感觉到这是一件好事。“国家要为这古老的技艺拨款建房,认同我,支持我,再艰难也要做下去,自己不能做了,就传给儿媳,不让这项技艺失传。”老人的话让我们动容。设想如果没有羊拜亮这样的执著坚守,今时今日我们只能从博物馆遗存中寻一份失落的记忆了。 昔日“传女不传男”、“女制陶男莫近”是黎家制陶的习俗,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游客、专家慕名前来,观看羊拜亮制陶,老人家中曾接待不少国外友人,古老禁忌早已破除了。 就在阿芬烧制陶器之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一曲婉转缠绵的鼻箫,羊拜亮阿婆随着曲调哼唱起黎家民歌。虽然我们听不懂歌词的内容,但是火光映照配以歌声,阿婆脸上现出别样的神采。不知此情此景让老人想到了什么,也许是很久很久以前,自己还是穿着黎锦的小姑娘,看着阿妈阿婆制作各式各样的陶器,抑或是陶罐牵出陶女的那段美丽夙缘…… 在波涛浩瀚的南海之上,在浩渺深邃的霸王岭下,黎家人用勤劳的双手打造了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看着烧制陶器燃起的熊熊火光,就像是那生生不息的陶之生命。不由感叹,几千年的“活化石”烧陶技艺能够保留至今,实乃我们的幸运。 看见阿芬在烧制陶器,几位和阿芬年纪相仿的黎族老乡走来。许是见惯了像我们这样的“外人”,这些黎族老乡与我们攀谈没有丝毫的拘谨。“这本事是一座祖先们传下来的‘金山’,要多亏了阿婆。”昌江政府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如何利用起这里优质的制陶泥料,建起有一定规模的制陶基地、制陶展示区、表演区等,带动村人致富,同时把黎族陶艺发扬光大。已有不少酒店、景区、礼品公司以及收藏家来此参观,纷纷购买她的土陶作为陈列品或收藏品。 夕阳淡淡的余辉装点美丽的村落,排排椰林下,一群身着嫣红短衫和紫红黎锦筒裙的黎族姑娘,踏山石径走过,胸前的银色挂件,发出风铃一般的叮当声……希望她们年轻的生命,也可以参与到古老技艺的传承中来,演绎更多黎女与陶土浪漫动人的故事。
黎族制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竹垫等,制陶过程由挖陶、挑陶土、晒陶土、粉碎陶土、筛陶土、和泥、制坯、干燥、准备烧陶、点火烧陶、取陶、加固等12个步骤组成。制成品主要有釜、甑、瓮、碗、罐、蒸酒器、蒸饭器等器型。制坯技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水平,它包括捏制、泥条盘筑、快轮制陶等。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快轮拉坯法等制坯方法至今仍在黎族地区保留着,其中泥条盘筑具有不用羼和料、制陶工具简单、露天烧陶、没有陶车和陶轮、器型少等特点,简便实用。具体制陶工艺流程如下:1、泥条盘筑法制陶①、前期准备工作挖取土坑深处的白色陶土-→将泥土耙开晾晒-→稍干后放在独木臼里舂打粉碎-→倒在竹筛里筛出细粉末-→用水与黏陶土的比例1:2渗和,揉成泥团-→将泥团放在木凳上再用木棍槌打,以增加它的粘性-→阴放几天,让陶泥变性变熟。②、祈祷和驱鬼仪式在制作陶器之前,按照黎族传统方式,虔诚地围绕木凳边歌边舞,让神灵保佑制陶成功。③、制作陶坯仪式结束后,阿婆再次反复揉和泥团,先在木板上把部分泥团打成圆形的泥饼状,作为陶器的底层-→把泥饼移到一个倒扣的粗孔竹筛上,用尖竹刮刀,切割出圆饼状器底,把边角料去掉-→把部分泥团搓成直径约2厘米,长约50厘米的泥条数根-→将第一根泥条盘绕在圆形的泥饼四周,筑成泥坯,沿边用手捏牢-→一手扶器内壁,一手用小木板刮去泥条接缝,外壁抹平-→逐根重复盘绕、捏牢、抹平-→用小木板沾水拍打陶胚外壁,直至达到器具设计形状-→用水喷洒陶胚,再用木板、贝壳抹平陶胚的内外壁,让陶胚成型且里外平滑-→用绳子切割平陶胚口-→沿陶胚口再加上一根泥条做为装饰,用大片的贝壳刮平,塑成各种所需的器皿形状。2、阴干候晾阴干10~15天,择吉日烧陶。3、制作赛子若树液到村边削取赛子若(音,又称塞柴崖)的树皮-→捣烂,与柴构仁的植物放在一起浸泡,浸出深红色液体-→将树液盛在桶里备用。4、篝火式焙烧①、前期准备工作在宽旷的田野中央放上四块石头,把300斤直径约6厘米,长约160厘米的木柴架在上面,8层,成四方形-→把已晾干的陶坯倒扣着码放在柴堆上,再盖上一厚层干稻草-→同时放上一个烧好的陶器作引子,希望这批陶器能像这个陶器一样在烧的过程中完好无损。②、祈祷和驱鬼仪式在烧烤陶坯之前,按照黎族传统方式,虔诚地围绕柴堆边歌边舞,让神灵保佑制陶。③、钻木取火种在非常干燥易燃的小木板钻一个凹巢,而且凹巢四周还要放些易燃火棉-→用一根小木棍竖插在凹巢里,用手不断搓小木棍,旋转几十次-→由于摩擦生热,一旦木头钻得冒烟,产生稍许火星,就可以引燃火棉,获取火种。④、烧陶火种点燃稻草与木柴,燃烧整个柴堆篝火,此时热度可达到800℃左右,陶坯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使松散的黏土聚结起来成为有一定强度和硬度、结构较为致密的陶器-→当摆放陶坯的柴堆烧到三分之二,木柴渐渐烧成炭时,不断地往火堆上添加整车稻草,以助火力-→稻草烧完后,陶器上形成厚厚的火灰,这时火渐渐由表入里,持续着小火状态,进行短时间渗碳,使陶器的孔隙度降低,结构更为致密,制得的陶器更光滑、坚实。⑤、淬火上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烧制后,用木棍把在火堆里烧得通红的陶器一个个挑出来-→再把事前备好的赛子若树皮水淋洒在陶器上进行淬火冷却,增加硬度-→陶器立刻渣渣作响,呈现黑红色点状或片状的斑斑油彩,陶器制作成功。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在用于挂陶衣的黏土稠浆中,加入一些石灰或草木灰等物质时,烧制出的陶器表面会呈现光滑明亮的一层,这就是釉层。因为石灰、草木灰中所含的CaCO3、Na2CO3转化成的碱性物质如CaO等是SiO2的助熔剂,在1200℃高温烧制中这层陶衣完全熔融生成光滑明亮的玻璃层,粘附在坯体上,这样在陶器的外表着一层釉。然而黎族原始的篝火式焙烧,热度易散失,温度不能达到1200℃高温,自然不会烧制出挂釉层的陶器。直至发展到炉灶式、陶窑式后,才提高了陶器的质感与美感,乃至出现了瓷器。近些年,海南考古专家在澄迈发现碗灶墩窑、缸灶墩窑、红泥岭窑、深田山窑、促进山窑(现福安窑址)5处古窑遗址,已经佐证了海南陶器的发展史。按黎族风俗,制陶是妇女的工种,只传女不传男,为的是使妇女在生活贫困或家遇不测时能靠这门手艺维持生计。因而有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制陶时严防外人或男人偷看。
黎族的制陶技术,从考古学上所发现的泥片,应该是存在于史前的制陶史上。考古学家曾在三亚、陵水一带发现了带有拍印几何印纹的陶器,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我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大约有一万年历史,在海南,从目前考古发掘材料来看,海南的陶器至少也有长达六千多年的历史。文献中也不乏相关记载,在东汉以后的史书中已开始记载黎族的祖先(俚人)在海南的活动情况,而且当时制陶术就早已传至海南岛,宋朝的《诸蕃志》卷下曾记黎族以土为釜,瓠匏为器,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记黎人:缌绠绩木皮木布,陶土为釜。
出版时间跟你发表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区分开来,我的经验告诉我,早点发表会好些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
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
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
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为一个月。
4、科技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录用发表,一般是3到6个月。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
普刊(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比如现在是3月,现在基本都是征收四月的稿件,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在2到4个月,现在大部分本科学报基本都是安排的六七月的版面。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在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一个月。三月安排的话,基本上要十月十一月的版面了。更高端的一些期刊已经在征收13年版面了,如SCI EI等。 ————中国期刊库
看你上面的刊期,在职称评定中,是以刊期为准的。如果是5月份的刊期,即使是8月份收到的,也是按5月份算的。
硅酸盐学报主页你可以在线投稿.或者邮寄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 《硅酸盐学报》编辑室 邮 编: 100831
推荐《陶瓷学报》,核心期刊,CA期刊
《陶瓷学报》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4)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一、著作1. 《无机材料机械基础》(主编),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2. 《凝胶注模成型制备高温结构陶瓷》(第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二、论文(发表论文40余篇,1989年以来发表论文如下)1. 齿科合金熔炼用陶瓷坩埚的材质选择研究,中国陶瓷,1995年第4期;2. 粘土对硅线石烧结性能的影响,河北陶瓷,1995年4期3. 釉面砖上凸变形缺陷及工艺改进的研究,陶瓷,1996年3期4. 不烧电炉顶砖的试制与应用研究,河北理工学院学报,1996年2期5. 高温节能复合陶瓷涂料的研制,耐火材料,1997年3期6. 熔制玻璃用坩埚抗热震性的改进,耐火材料,2002年3期7. 磁铁矿—长石质高温节能涂料试验研究,非金属矿,2002年6期8. 硅线石高温莫来石化及烧结试验研究,非金属矿,2003年1期9. 磁铁矿—长石质高温节能涂料抗热震性能的试验改进,非金属矿,2003年3期10. 吉林宝仁球粘土的性能及其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非金属矿,2004年1期11. 吉林宝仁球粘土在卫生陶瓷中的应用,陶瓷,2004年1期12. 石墨坩埚浸渍法抗氧化试验研究,非金属矿,2004年3期13. 理化瓷抗热震性能的改进试验,中国陶瓷工业,2004年4期14. Al-AlN-Al2O3复相滑板的开发与应用性能,钢铁钒钛,2004年4期15. Al2TiO5-ZrO2复相材料中ZrO2的相变特性,耐火材料,2004年6期16. Sialon-SiC材料的氮化热力学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期17. sialon结合SiC材料的氮化动力学研究,硅酸盐学报,2005年2期18. 金属-氮化物结合刚玉质滑板抗渣性研究,硅酸盐学报-2005年2期19. 球黏土对Sialon-SiC材料氮化烧结性能的影响,非金属矿,2005年2期20. 铝-氮化铝结合刚玉质滑板的抗氧化性能,耐火材料,2005年2期21. 合成温度对钛酸铝材料热膨胀系数和抗热震性的影响,耐火材料,2005年2期22. 金属-氮化物结合刚玉质滑板的结构与性能,过程工程学报,2005年3期23. Al2TiO5-ZrO2复相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材料工程,2005年5期24. 干压成型法制备SiC-Sialon复相材料的研究,硅酸盐通报,2005年6期25. 碳复合材料的Si-SiO2-SiC抗氧化涂层研究,耐火材料,2006年1期26. 再结合MgO-ZrO2复相材料的试验研究,耐火材料,2006年2期27. 氧化锆-钛酸铝系复相材料的研究进展,陶瓷,2006年4期28. 粘土坩埚的使用损毁机制及性能改进,玻璃与搪瓷,2006年5期29. 凝胶注模成型Sialon-SiC材料的氮化过程研究,中国陶瓷,2006年6期30. 共沉淀法制备ZrO2-Al2TiO5复合材料烧结性能研究,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1期31. 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β-SiAlON的工艺条件研究,耐火材料,2007年1期32. 熔融石英陶瓷材料的晶化抑制研究,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1期33. ZrO2-Al2TiO5复相材料的抗热冲击性能,硅酸盐学报,2008年2期34.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lN-ZrO2 Multiphase Material, HIGH-PERFORMANCE CERAMICS, 2007年5期35. 钛酸铝-板状氧化铝复合材料合成与性能,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2期36. FeSi对Si3N4结合SiC材料烧结性能的影响,陶瓷,2008年3期37. 钛酸铝含量对Al2O3-Al2TiO5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耐火材料,2008年5期38. ZrTiO4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结构研究,陶瓷,2008年5期39. 烧结温度对Al2TiO5-ZrO2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耐火材料,2008年6期40. Al2TiO5/ZrO2纳米复相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中国陶瓷,2008年12期41. Al含量对Al2TiO5-AlN-Al材料性能的影响,陶瓷,2009年1期42. ZrO2-AlN复相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陶瓷,2009年2期三、承担的科研项目1. “齿科铸造合金熔炼用钛酸铝坩埚的研制”,河北省科技厅项目,1992--1993.2. “复合高温辐射节能涂料的研制”,河北省教委项目,1995--1996.3. “堇青石质理化陶瓷”,唐山市科技局项目,2002--2003.4. “不定形耐火保温材料”,唐山市科技局项目,2003--2004.5. “氧化锆-钛酸铝质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的结构、性能研究”,河北省科技厅项目,2003--2004.6. “碳化硅-赛隆材料凝胶注模成型及烧结性能研究”,河北省教育厅项目,2003--2005.7. “金属-氮化物结合滑板抗损失机理研究”,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2006.8. “石墨坩埚抗氧化试验研究”,唐山市科技局项目,2005--2006.9. “再结合镁锆砖的研制”,唐山市科技局项目,2005--2006.10. “金属Al-氮化物结合氧化锆复相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唐山市科技局项目,2006--2007.11. “赛隆-氧化铝复相理化陶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唐山市科技局项目,2006--2007.12. “钛酸锆-钛酸铝复相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河北省教育厅项目,2006--2008.13. “纳米ZrO2结合Al2TiO5复合材料研究”,唐山市科技局项目,2006--2008.14. “高抗热震氧化锆-钛酸铝复相材料的结构性能设计”,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06--2008.15. “唐山市耐火材料民营科技特色产业群建设”, 唐山市科技局项目,2008--2008.16. “Al2TiO5-Si3N4复合材料研究”,河北省教育厅项目,2008--2009.17. “新型高致密度硅质耐火材料的开发研究”, 唐山市科技局项目,2008--2009.18. “金属铝-氮化铝-氧化锆复相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09--2011.19. “高温气体净化陶瓷过滤器”, 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2011.20. “熔融石英陶瓷的析晶抑制及烧结研究”, 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2008--2010.四、主要获奖情况1. 堇青石质理化陶瓷,2004年6月获唐山市科技进步奖奖二等奖2. 碳化硅-赛隆材料凝胶注模成型及烧结性能研究,2007年6月获河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唐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 金属-氮化物结合滑板抗损失机理研究,2008年6月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唐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一、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在设计发展的如此多元化的今天,各种思潮和风格频频涌现,为了不使设计者盲目湮没其中,文化内涵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具有民族性。我国的设计教育受一些因素制约起步较晚,在教育模式的道路上还在摸索,照搬西方设计或传承西方设计观念成为普遍现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却难以体现。另一方面时代发展迅速,文化在地球成为了“地球村”的大背景下,产生了趋同的现象,中国尤为如此。因此常有评论者称,中国如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商业中心大同小异,毫无特色,难以分辨。设计的地域性较民族性而言,其概念更加狭隘,代表了本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民俗特征,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比如明式家具中极具代表性的苏作与广作,为何出自同一朝代却如此易于识别?正是由于它们截然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广作家具因为地处沿海开放口埠,受外来文化影响出现了很多西方洛可可家具的装饰特征;而苏州地处内陆,原木料沿途消耗至苏州时已稍显短缺,能工巧匠惜木如金反而成就了苏作家具的巧夺天工。环境艺术设计也应当具有时代性。追求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重点,但创新不代表我们要将旧时代的事物全盘否定。事实上,环艺设计就是为了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在新旧事物不断交替的过程中将旧事物扬弃,而产生的。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对传统有一种创新的演绎,这犹如给一具有血有肉的躯体注入了灵魂。用全新的材料、更高超的技艺进行新的诠释,扎根于时代,这样的设计作品才能是鲜活的,才能与时间相抗衡,不被历史所遗忘。(一)独特的“剪纸”——为什么要在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应当体现传统文化,带有民族特征、体现民族文化的设计作品更加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剪纸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是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一种文化沉淀。很多设计师以剪纸艺术作为灵感,提炼出其中独特的语言和符号,将其运用在设计中,赋予作品独特的韵味。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波兰馆的外观设计让人印象深刻并引起一时轰动。展馆外形抽象且不规则,表面布满镂空花纹,宛若民间剪纸,使参观者获得有趣的视觉体验:色彩变幻的光线穿过剪纸图案在馆内营造一种明暗错落的效果。剪纸同样是波兰的一项传统民间技艺,过去波兰人用剪纸作品来装饰家居,将其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于是年轻的波兰设计师用大胆的构思、巧妙的创意,把剪纸的元素运用到建筑外观上,小小的剪纸就这样把两国的文化和两国人民的心连接到了一起。真正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应该是带有情感的,如果这种情感能够与地方民族的审美情绪相结合,那么这种情感也就升华成为一种民族情感,这种情感同时传达了一种文化,其设计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二)当咖啡遇到“老庄”——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交融时代性和民族性,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新”与“旧”。新与旧,在字面上是对立的,但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确可以成为一种互补。如果按照道家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有阴有阳,那么设计中穿插的新与旧,将民族特征与时代特征相融合,也就是一种阴阳调和。位于苏州山塘街的星巴克就把这种“新”与“旧”很好的融合到一起,将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星巴克的创业初衷就是要推行一种全新的“咖啡生活”,使咖啡馆成为介于家与办公室之间的第三空间。因此,星巴克的店面设计总是走在潮流前端。星巴克是全球连锁的著名咖啡馆,而山塘街是一条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街,街上布满园林风格的古建筑,能将两者在室内设计中完美交融,不得不钦佩设计者的把控能力。咖啡馆的装修风格是古色古香的简中风格:登上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屋顶的传统古建筑梁架结构;就餐区一面是八仙桌配以现代简约风格餐椅,另一面有宽敞的皮质沙发与之交相辉映;餐位与餐位间采用中式镂空雕花屏风隔断;墙面饰以书法挂画和青花瓷摆件。大面积的原木色与灰墙黑瓦相搭配,唯一艳丽的色彩来自于角落交错摆满了时尚杂志的置物架。其店面装饰风格与山塘景色完全融为一体,将功能与艺术相统一,意境独特。店面装饰中所用的材质、彩色,或是结构,都隐隐透露着“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于是当咖啡遇到“老庄”,不但没有突兀,反而给人以一种阴阳协调的感觉。(图1)二、探索带有本土地域文化的海南风格度假酒店设计(一)海南度假酒店行业现状分析2010年的一份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海南的经济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旅游产业是海南省经济的支柱产业,而酒店行业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来海南旅游的客流量逐年递增,如何发展海南度假酒店产业就成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调查,海南是全国度假酒店最多、五星级酒店最集中的区域。但像希尔顿、喜来登、万豪等顶级品牌酒店都由国外优秀设计师所设计,并不能体现海南本土的地域文化,使游人在享受奢华服务的同时却忘了自己身处何方。游客来海南的目的就在于休闲放松,追求其休闲海岛的气息、慢调生活的氛围;另外大多游客对海南本土文化的认知就体现在黎族文化、海洋文化这些方面,这决定了海南风格度假酒店的定位。如何将这些元素运用到设计中,让观者有归属感、认同感,是海南的设计人所需要研究的。如何突出度假酒店的海南本土特色,让具有浓郁海南文化的酒店在激烈的竞争下脱颖而出,也是酒店业人士需要思考的。(二)海南黎族文化如何在度假酒店设计中传承海南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和文化单元,造就其五方杂处的移民社会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建省前的海南岛相对较闭塞,与内陆地区相比人口流动量小,因此海南本土的黎族文化得以完整保留,与其它少数民族相比有明显分野。可以说,黎族文化是海南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步伐加快,一些设计师已经开始思考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尝试着设计出独特的海南风格酒店。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设计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情绪,只停留在海南文化的表面不肯潜心研究文化精髓,将黎族元素原样照搬或者只取其表象。只注重形式却忽略了文化内涵,导致设计作品的苍白肤浅,甚至千篇一律。举海口某酒店为例:其整体风格是在东南亚的基调上添加了一些海南元素——黎族织锦上的装饰纹样,其中采用最多的是“大力神”。相传大力神为民除害,射下了天空中多余的太阳月亮,开创了新世界。因此在黎族的创世神话中,大力神是黎族人民勇敢与智慧的化身。带有这样寓意的本土图腾运用在当地的室内空间设计中,本应不失为一个好想法。但设计师将完全没有经过转化的黎族织锦图案运用在大堂吊顶上、休息区域的实木隔断上、前台的背景墙等处。(见图2)这样的传统文化符号未经思考就被直白的堆砌,充满了整个室内空间,只会产生视觉疲劳使观者感到索然无味。所谓“传承”就是指继承和发展,如果在设计中只对传统文化一味继承,将一些民族符号直白的复刻,那么设计也就将停滞不前,不再有发展。为什么时尚界将香奈儿小姐设计的“小黑裙”奉为永不过时的经典之作,因为这件设计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颠覆了传统,为传统灌注了新的生命力。将传统文化运用在设计中,不是对古物的一味抄袭,应该像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材料、结构、空间布局方面已有很大差别,因为我们的需求已和古人不同发生了改变。因此在室内装饰风格上,也要相应发生改变。 可见,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在度假酒店设计中传承与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设计元素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1.黎族织锦黎族织锦是黎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黎族织锦的纹样千变万化,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底蕴。纹样本身就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是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进行一种抽象表达。这些纹样可以运用在室内中,做镂空的隔断装饰,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可以运用在家具软装中,作为沙发靠垫和床上用品的装饰图案,或者将织锦变形处理,制成餐桌茶几的桌旗;可以用直接用织锦,或者用进一步抽象的织锦纹样,依靠油画、水粉等手法,制成特色装饰画;也可以将黎族织锦的鲜艳色彩提取出来,作为室内设计的主要配色。2.船型屋根据文献记载:“黎人住民,一栋两檐。邻汉人处,则于檐下开门,且编木为墙,涂以泥,如船篷。”这就是黎族人的传统民居——船型屋。将船型屋的元素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与室内空间的吊顶相结合,将吊顶做成带有斜度的人字顶,加以茅草或竹席饰面,以体现其精髓;也可以在建设外形上直接仿制船型屋结构,设计带有茅草盖的建筑部件或酒店园林景观中的休憩小亭。3.独木器与黎族木雕独木器即用一段原木雕凿出各种器具,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独木器种类繁多,从生活用具到生产工具、宗教文化用具,全都包括其中。在黎家生活场景中常见的独木器有舂米臼、独木凳、独木谷桶等,这些独木器皆在外壁上雕刻几何图案、动植物图案、劳动生活图景等花纹,具有强烈的黎族风情和可识别性。另外独木皮鼓是黎族传统为招众、祭祀和作为乐器的宗教工具,被称作研究黎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果能将黎族传统的独木器稍作变形或提炼,用作度假酒店的家具设计或陈设摆件,将使观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这样视觉上、情感上的强烈震撼是高端酒店的奢华服务所无法比拟的。4.黎族乐器黎族传统乐器在市面上并不多见,但实际上其历史悠久,且弹拨乐、拉弦乐、打击乐和吹管乐等一应俱全。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其中鼻萧需要演奏者用鼻孔而非用嘴吹奏,是黎族极具特色的乐器。这些乐器可以直接作为室内的摆件或挂件,也可以根据其尺寸和形态,经过转化运用到灯具、家具的设计中。这样的空间不仅与当地风俗相结合,蕴含了独特的黎族风情和黎族文化,还因为乐器的出现而增添了韵律。(三)让传统文化与新的材料和工艺相结合当下科技发展迅速,一些新材料新工艺的诞生为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比如前文提到的上海世博会波兰馆——其独特的外观使展馆宛若一件巨大的剪纸艺术品,当然建筑的主要材料绝非纸张,而是一种激光切割胶合板。设计师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使建筑外饰面还具有防水、防火、防紫外线辐射的功能。如果不是依赖于现代科技和先进工艺,如此奇思妙想也就无法付诸实践。让传统文化与新的材料和工艺相结合,其表达手法既可以是具象的又可以是抽象的。海南岛地处热带,物种丰富,带有本土特色的材料如:椰壳、贝壳、黄花梨、火山岩等,常被使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但设计师在使用这些材料时常按部就班、墨守陈规,直接将材料切割、打磨、雕刻后就用作装饰。这些都是借助本土材料对地域文化的具象表达,但运用过多难免就失去了特点、稍显大众化,降低了设计作品的文化底蕴。其实还可以在选用本土材料时进行进一步加工,使材料更加生态化、人文化,或者借助隐喻的手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设计作品中。抽象的表达更为含蓄,是一种符号的转化,也需要靠新的技术完成。值得赞赏的是海南现在逐渐流行的一种旧船木家具。家具本身采用废弃的渔船木料进行加工,形态朴拙、纹理清晰、古色古香,且木料经过多年海水浸泡已防腐、防虫。旧船木家具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体现了海南独特的渔业文化、海岛文化,极具历史沧桑感和感染力。如果能将旧船木家具放置在海南风格酒店的大堂,配以现代风格的软包和陈设,巧妙的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融合,一种全新而独特的海南风格也就诞生了。只有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大胆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才能设计出超越前人的作品。因此,设计人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还要善于将开阔的思维与新的科技成果相结合,对新型的材料和工艺保持高度敏感。三、结语真正好的设计作品应该是在体现民族情感的同时传播一种文化,这样设计意义也就更具内涵更加深远。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并不冲突,也可以是一种共生共荣融关系。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或者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会使作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突出地域性特色已是设计行业的一大趋势,相信带有地域文化的海南风格酒店将迎来崛起之势,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无疑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 邱海东.执意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10).[2] 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3] 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4] 王学萍.黎族传统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5] 邱海东.海南地域文化的再现——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1(1).
历史,和人物
黎族是“南方海中洲”和“古越之地”上最古老的民族,据考察属于“百越”遗民的后代,海南岛上的先住民.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地区中南部的琼中、白沙、昌江、东方、乐东、陵水、保亭、通什、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地势多以山地为主;散居主要在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居住的地理环境特殊,黎族人内部根据各自的语言、服饰、文身等生活习俗的不同,分为哈、杞、润、赛、美孚五种方言,各个方言支系根据他们对黎族文化的认知,衍生出具有其方言支系特色的黎锦图案纹样.常见的题材分为自然类纹样、人物类纹样、动物类纹样、爬行昆虫类纹样、植物类纹样和日常用具纹样.黎锦是黎族人心理和个性的写照,不但能反映黎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风格的差异,也能反映黎族各支系之间存在内部差异的文化特征.一、黎锦最早的史籍和技艺传承有关黎锦的史籍记载最早要追随到西汉时期.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武帝来,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将黎锦作为贡品献给当时的权贵,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往后,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也说到:海南黎族制作的“黎单”是“青红问道”,“木棉布也”.而关于黎锦工艺方面要见于南宋人方勺《泊宅编》:“海南蛮人织为巾,上作细字,杂花卉,尤工巧.”黎族同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只存在语言,而没有书写的文字,因此在工艺传承方面没有文字记载,技术的传承由年长者讲述给年幼者,母女间心口相传.黎锦纹样的形成,主要是对现实生活中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提炼,形成单纯简练而又变化有序的纹样造型,黎族妇女作为工艺技巧和织绣纹案主要传承者,在对动植物进行采集的过程,也形成了对采集活动中遇到的各类植物产生了认知和理解,并通过织绣方式抽象地在黎锦上表达这些植物.二、猜想划分的理由有关黎锦图案纹样划分方法,笔者根据图案纹样个体属性的不同,总结为两大类划分方式:一类由所居住区域地理划分,另外一类是由各大方言支系进行划分:1.区域地理划分图案纹样.由现存的海南黎锦中得出的结论,海南岛中南部地势多以山地地形为主,对比同时期平原地形黎族妇女聚居地在黎锦中的织绣纹案呈现截然不同,图案纹样的形成多由生活环境、地理条件等自然景象加工变形制作而成.山地地形的妇女多喜欢以林中的水鹿(海南鹿)、鸟和其他野兽,以及花丛间的彩蝶、蜜蜂,地下的小爬虫,田边的木棉花、泥嫩花、龙骨花等作为图案蓝本;平原地形的妇女则喜欢以河中的游鱼、溪边的虾、池畔中的青蛙和田间的鹭鸶等动物作为织绣图案的素材.所居住的地域不同,产生的黎族织绣图案风格也发生了变异,呈现出一种混杂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是对一个民族生产力的还原,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生产力水平不同极大影响其艺术文化的积淀,故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和黎锦图案纹样就成了差异性.2.各大方言支系划分图案纹样.黎族的语言由哈方言、润方言、赛方言、杞方言、美孚方言、各方言(除开五大方言所存在的方言),笔者在观察同一类纹样在各个方言区中,在黎锦图案纹样表现形式大不相同
黎锦图案的纹样与色彩研究-建筑论文黎锦图案的纹样与色彩研究 裴靖(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摘要】在对黎锦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黎锦图案精美,色彩古朴艳丽,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中国民族文化群体的宇宙观、美学观、审美喜好、内心情感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试图通过对黎族历史的梳理,多角度、全方位了解黎族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深入研究黎锦图案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并与其他民族图案进行系统比较,凸显其学术特色。据此,从美学和传统文化的角度,对黎锦图案的形式美和色彩美展开探讨和挖掘,体现美学的意义和现实价值。关键词 黎锦图案;纹样;色彩海南黎族织锦在我国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黎锦造型形象、夸张,图案色彩精美纷呈,极富装饰感与想象力,但是由于海岛地理位置和经济原因,人们对传统海南黎锦艺术了解甚少,使得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面临灭绝的危险。时至今日,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为契机,黎锦这一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艺术将迎来自己盼望已久的历史机遇与希望。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加入了拯救黎锦的保护工作,成立了相关的保护机构,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弘扬黎锦这一优秀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同时也更加激发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热情,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一探究竟,虽然有相关黎锦方面的理论研究、专著、学术论文陆续相继问世,但其中所涉及和针对有关研究海南黎锦图案与色彩方面的专题学术论文和主题研究却可谓是凤毛麟角,少之甚少,这不符合艺术史全面发展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应该从海南本土出发,从美学这一独特的学术角度来研究和探寻海南黎锦的图案美学价值,使它的美学价值大放光彩。海南黎族织锦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中不可获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东巴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代表着中国民族文化群体的宇宙观、美学观、审美喜好、内心情感和民族精神,通过对黎锦图案的研究和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们了解黎族的文化艺术发展史,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黎族织锦从图案上来分析大体又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通过对这些纹样和色彩的分析与研究发现,图案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传统哲学价值观,另外,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海南黎锦图案,在图案的构成中,点、线、面是最基本的元素,通过它们各自的大小、长短、形态等的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方向、构成创作丰富的造型,在黎族织锦中点的应用较少,线的应用较为广泛,相互交织穿插成大小不同的面,形成了不同的图案,使得黎族织锦充满调和之美。从造型的功能上分析,线条是最有活力的,表达了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韵律之美。具体有归纳法、夸张法、重复法、近似法、对比法等。黎族织锦的色彩配置朴质夸张、浪漫艳丽,它与人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有内在和外在之美,有统一于对立之美,生理与心理之美,色彩的形式之美对黎族织锦的构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自古就有“黎锦光辉艳如云”的美誉。黎族织锦艺术是我们今日在众多领域中应当传承与借鉴的宝贵财富和文化艺术资源,我们应该知其所长,发扬光大,挖掘和探索出其中最深层的精妙内涵,从而为我们在日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