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高院士发表论文武汉

高院士发表论文武汉

发布时间:

高院士发表论文武汉

武汉大学杰出校友的排名如下

1、柯俊

2、王佛松

3、陈荣悌

4、江元生

5、李方华

武汉大学杰出校友的详细简介如下

王佛松院士是高分子化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王佛松院士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不含会议报告)200多篇,与其他学者合著、合译专著各一部;1978年以来已培养博士10多名、硕士近20名;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及三等奖一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重大成果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他还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项目实验室小试的主要研究者和负责人之一。他还获香港理工大学1996年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奖。

李方华院士是我国单晶子电子衍射结果分析的开创者,也是我国建立与发展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的代表人物之一,200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也是获此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光学显微镜是在亚微米分辨率开展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生物组织的精细结构复杂多样,如何在三维空间用光学方法对其进行全面准确观测是公认的难题。形态复杂的神经元是大脑基本的功能单元,如何获取其完整结构对现有技术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荧光标记的神经元胞体直径约为10-20微米,从胞体伸展出去的轴突和众多的分支纤维直径只有0.2-0.5微米,且多会投射到全脑的不同脑区。胞体与纤维在亮度上相差2-3个数量级,空间分布常常又是交织在一起。当有周边胞体的干扰下若要探测轴突上的微弱荧光信号,就如同在明亮的太阳周边观察小星星。对此类情况,传统的光学层析方法难以实现。

2021年3月1日,华中 科技 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 骆清铭 院士团队在 Nature Methods 以长文形式发表了文章 High-definition imaging using line-illumination modulation microscopy , 开发了线照明调制显微术并实现了高清成像。

骆清铭团队提出了一种高清晰度、高通量的光学层析显微成像新方法—— 线照明调制光学层析成像 (Line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LiMo )。他们巧妙地将线照明光强的高斯分布作为一种天然的照明强度调制模式,不同照明强度只对焦面上的信号产生相应调制,而对焦外背景信号不调制。因此,采用多线探测的方式可以一次性记录这些被不同强度调制的信号,并且只需要最简洁的一步线性计算,即可去除相同的焦外背景信号,获得清晰的焦面光学层析图像。 与在生物医学中广泛使用的激光点共聚焦扫描显微成像、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激光线共聚焦扫描显微成像和结构光光学层析成像等经典方法相比,经理论推导证明LiMo的背景信号具有更快的衰减系数。 通过实验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结论,LiMo方法的信背比相比上述传统方法提高了1-2个数量级。该方法只需要简单的多线探测线照明光路,克服了传统结构光照明成像中存在残留调制伪影的固有缺陷,也无需多次成像即可获得所需数据,并具有线扫描对大范围样本成像通量高的优点,解决了传统荧光显微光学层析成像方法无法同时兼顾高分辨率、高通量和高清晰度的问题。可以说该方法不论是光路还是算法,都充分体现了技术的简洁之美。

图1 LiMo显微成像原理示意图和性能测试结果

骆清铭团队基于此进一步发展了 高清荧光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 (High-definition fluorescent micro-optical sectioning tomography, HD-fMOST ),将全脑光学成像从高分辨率提升到高清晰度的新标准。近年来全脑光学成像为生物医学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丰富细节的同时,也产生数据量巨大的困难。为解决这个难题,研究者们主要集中在算法领域寻求破解方案。骆清铭团队独辟蹊径地指出解决大数据困恼的根本策略应是从源头出发提升数据质量,进而提高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效率。他们利用HD-fMOST对稀疏标记了神经元的小鼠全脑进行三维高清双色成像,以0.3 0.3 1微米体素分辨率在5天内获取了12000张冠状面图像及其细胞构筑信息,是目前以相近体素分辨率实现全脑光学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通过分析发现,原始数据有效信号覆盖16位动态范围,平均信噪比高达110,可直接叠加生成全脑投影图。高清晰度的数据质量使神经元形态的重建速度即使在复杂度增加5倍的情况下仍然提高近2倍。文章中还给出了在线定量统计特定类型神经元的全脑分布结果,平均准确率达到95%,表明HD-fMOST获得的高质量原始数据可支持在线分析。此外, 该技术实现了小鼠全脑10 TB级原始数据集的在线无损压缩,压缩率达到3%,可直接写入U盘或上传云端,有望极大地减少高分辨率全脑三维数据集在数据存储和传输方面造成的负担。

图2 HD-fMOST对稀疏标记特定神经元的小鼠全脑进行高清三维成像的结果

综上, 该团队提出的LiMo显微术在快速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时能显著提高背景抑制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的HD-fMOST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全脑光学成像的数据质量,而且对该领域面临的大数据难题开辟了全新的解决途径,在数据存储、传输、处理和分析等方面效率显著提高了效率,有望在标准化、规模化的脑科学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

钟秋园 博士与 李安安 教授为并列第一作者, 骆清铭 院士与 袁菁 教授为并列通讯作者, 金锐 博士生、 张德洁 硕士、 李向宁 教授、 贾雪艳 硕士、 丁章恒 博士生、 罗盘 博士、 周灿 博士生、 姜辰宇 硕士、 丰钊 博士、 张智红 教授、 龚辉 教授为共同作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简单来说就是“能者居之”。

早在三月份,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经全部结束,作为科研工作者,在国内的最高奖项,所以每次该奖项颁布时都会引起极大的关注和讨论。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可以知道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总共有13名专家获得了提名资格,其中第一位李兰娟院士就是由专家组提名。13人均为院士,其中五人是由教育部直接提名,还有两人由中科院提名,另外五人是由地方省市相关部门提名。李兰娟院士现居中国工程院院士,感染、传染病学专家,并且还是国家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的主任。早在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过程当中,李兰娟院士在浙江省的非典疫情防治当中提出了一些操作性极强的创新措施,使得当时非典疫情很快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而在2020年初,李兰娟同钟南山院士亲赴武汉进行疫情防控指导工作,可真的是劳苦功高,在这些专家的建议与指导下,使得新冠疫情能够得到快速的控制,由此可见,个人实力不容置疑。

该奖项是由国务院在2000年所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该项目奖项的颁发。总的内容包括我国五个国家科学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者应当是在这一领域有着最新或者最成功的突破。这一奖项提名是一部分,最终能够当选的又是另一部分。如果根据以往的获奖名额做对比的话,那么一年应该只有两位专家可以获此殊荣,所以提名才仅仅是第一步,最终的竞争压力还是很大的。

有关于高福院士的简介以及职责、职称实在太多,在网络上随便翻查都能找到具体的详情、获奖经历等等,没有必要过多的言语。其中,高福院士被大家所熟知的原因也应该就是在此次疫情刚开始时,对于病毒传播方式的判断和发表言论,引起了大家的质疑。但同样从高福院士的履历当中可以看到,他应该也是一名具有很深资历的病毒研究专家,但是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研究应该相对于李兰娟院士不够实践证明,更多的就是从学术论文发表总结。在这一场景上,有关于最高科技奖提名资本应该也就稍微逊色一些,这也正是李兰娟院士获得2020最高科技奖提名的主要原因。

所以科学研究最终还是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难题为主要职责,这才能够让所学的知识切实的服务与生活,解决生活难题,为更多人解决问题,这应该才是我们需要的专家!

这一篇题目为《大反转:李院士提名最高科技奖,身兼要职资历老的高福院士却没戏》的文章,超500万阅读,在线上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该篇文章的作者真是放“狠招”了,拿李兰娟院士和高福院士来做对比,借此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对于这样的做法,虽然斩获了很高的流量,凭借这篇文章,该位作者也赚到了不少的收益,但却让人感到心寒。

李兰娟院士成功当选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这个奖项奖励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每年仅评选出2人,最终可获得这个奖项,这也是一生的荣誉。

李兰娟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是值得祝贺的好事,而上文的作者,为何偏偏要提及高福教授呢?

主要是因为高福教授带有“争议性”,这位作者在文中写道:

该文作者通过对比李兰娟院士和高福院士两人的职业生涯、曾发表的论文数量等,来引起网友的议论,拉高一人却要贬低一个人,这并不是正常的做法,当中所传播的价值观也有待探讨。

高福院士是我国微生物科学界的翘楚,于2013年时,当选中科院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曾在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爆发时,身先士卒,带领自己的医学科研团队冒险奔赴抗疫前线,为非洲各国抗击埃博拉病毒贡献了关键的力量。

当然,李兰娟院士对于这次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亲自前往疫情前线救治病人,日以继夜带来科研团队研发疫苗,年过半百的她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值得我们每个人尊重。

听闻李兰娟院士被选为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小匠也感到很激动,虽然暂未确定能够最终获选,但能够入围,足以证明李兰娟院士的优秀。

如果说李兰娟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众望所归,对于高福院士落选也并不是我们所期待,在科学领域,看重的是每一位科学家所作出的贡献,并不存在丝毫的偏见和歧视。对此,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武汉院士发表论文

共和国3天痛失2位院士,他们都为了祖国做出过如下的贡献。

解思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在北京病逝,终年80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杨叔子在武汉病逝,享年89岁。

1987年至1992年,谢思深的主要工作是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等。曾在有关系及超导氧化物系统中的晶体结构,测量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自1991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碳纳米管和其他一维材料的合成、结构和物理性能的研究。

曾在《科学》、《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三篇论文,并在《物理期刊》、《物理杂志》、《生物化学》、《生物化学》、《高等材料》等期刊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论文被超过3500次的引用。

除此以外,他也是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性能与应用基础”项目首席科学家。

曾经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纳米科技基础问题”。

杨叔子在机械设备诊断理论和实践方面,建立了概念体系,开发了诊断模型和策略,开发了不解体发动机诊断系统,开发了钢丝绳无损检测理论和技术,解决了国际上断丝定量检测难题。

从时序分析的应用基础和工程应用角度出发,结合系统理论和数据处理技术,发展了时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除此以外,杨叔子在中国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发表有关教育方面的论文50余篇。

袁隆平院士是我们中国的水稻杂交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参与与研究合发展了杂交水稻,是开创者;吴孟超是中国科学院的一名院士,同时也是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这条老狗可把教师们害惨了,请看这首顺口溜吧 校长贵族化, 领导多员化, 教师奴隶化, 学生祖宗化, 人际复杂化, 加班日夜化, 上班无偿化, 检查严厉化, 待遇民工化, 翻身是神话。 满腔热血把师学会, 当了教师吃苦受罪。 急难险重必需到位, 教师育人终日疲惫。 学生告状回回都对, 工资不高还要交税。 从早到晚比牛还累, 一日三餐时间不对。 一时一刻不敢离位, 下班不休还要开会。 迎接检查让人崩溃, 天天学习不懂社会。 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 囊中羞涩见人惭愧。 百姓还说我们受贿, 青春年华如此狼狈。

2009年10月31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在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史上都将留下不容抹煞的沉重一笔。因为这一天,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各种媒体,国家新闻机构向世人发布了如下两则消息: 1、新华网快讯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31日早上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中新网北京10月31日电 当天下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免去周济的教育部部长职务,任命袁贵仁为教育部部长。 钱学森逝世,盖棺论定,作为共和国不可多得的功勋科学家,自然是要彪炳史册的。然而,作为共和国的教育部长,在尚未到期的任上突然被这样免去职务,却不能不令人产生猜疑!甚至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个多月前相继被查处的武汉大学的那两位第三号和第四号人物陈昭方和龙小乐,因为当初就有消息透露,在他们的背后还有更大的人物和位高权重的后台。但愿这只是某些媒体记者和普通受众的捕风捉影与无端猜测。不过几年前引发政坛大地震的上海社保基金案还历历在目,当时也只是猜测,然而到最后,却拔出萝卜带出泥,把个政治局委员陈良宇都送进了共和国的监狱。 真的不希望一语成谶——10月31日,是一代科学大家共和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忌日;也是共和国第九任教育部长周济(此外还有三位国家教委主任)的末日。

高福院士发表论文武汉疫情

像高福这样的专家,他们在疫情期间,说过像:就目前的证据,是没发现有人传人的情况的。疫情的变化是极快的,我相信一些专家的判断也会随着疫情的变化而改变。

李兰娟院士在这次我国二月份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亲临一线,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她值得提名。

新冠疫情中国从“闭卷考试”变“开卷考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是这样阐述这个观点的,那就是年初武汉疫情爆发的时候,因为疫情是前所未知的,在应对疫情的时候,我们是逐渐摸索的,不管是防控疫情,还是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都是从零开始慢慢的积累的经验。武汉疫情的积极应对,摸索出来的经验非常宝贵。可以说在武汉疫情的时候,我们还在闭卷考试。而武汉疫情被我们战胜后,大量的宝贵经验的积累,让我们在之后应对局部反弹的时候,有了经验可以借鉴,是开卷考试。

从闭卷考试到开卷考试,是医护人员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是有的医生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如今,疫情的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是一线医护人员的功劳,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结果。现在我国的疫情情况非常乐观,虽然偶有反弹,因为经验丰富,在应对上面非常的游刃有余。如今,我们国家的疫情取得了这么好的局面,一线医护人员不可忘记他们,一线基层的工作人员不可忘记他们。

现在我们所有的焦点都放在了新冠疫苗上面,对于新冠疫苗什么时候能批量上市,什么时候可以接种,这些问题成了牵动人心的关键问题。现在疫苗创新和公众健康的会议正在举办,新冠疫苗的研发,接种分层等等阐述已经对外发声。

新冠疫苗想要上市还需要一段时间,现在我们依旧要遵守疫情防控举措,那就是戴好口罩,保持距离,勤洗手多通风等等。疫苗现在已经进入了三期临床,疫苗的接种是要等到疫苗完全确保没有安全问题的时候,才能全民注射。

高福院士上了热搜,至于他有没有说过不实的语言,现在也无可考证,也没有人深究。这也是因为疫情太严重,大家一直在追究责任。

武汉是哪位院士发表论文

学科院士有梅宏院士,吕建院士。1、梅宏院士,2011年当选为武汉计算机学科院士,从事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2、吕建院士,2018年当选为武汉计算机学科院士,从事软件复用及软件构件技术、分布对象技术的研究。

经过这次新冠疫情之后,大家应该对钟南山院士有了一个更深一步的了解,他是我们国家非常厉害的抗疫英雄。同时他还是一位工程院士,桃李满天下。所以现在人们在提到钟南山院士的时候,都会发自心底的敬佩,因为他对中国真的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

钟南山院士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应该算得上是华佗在世。从他的履历上可以知道,他是我们国家非常著名的一个呼吸病学的专家。所以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他却选择奔赴到了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其实当时他的这个举措是非常伟大的,因为当时的非典爆发的时候,所有人都是人心惶惶,但是他却选择抛弃个人的利益,奔赴前线,并且拯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所以从他的事件中能够看出来他是一个非常无私的人,而且身上也有着那种“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

2020年的新冠疫情,85岁的钟南山又受命于危难之间,前往武汉抗击疫情。当时的新冠疫情来势非常的凶猛,而且涉及的范围也非常的大,并且伴随着极高的死亡率。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之下,钟南山院士又再次撰写相应的治疗方案,来到武汉,为这次的疫情防控作出了非常多的贡献。因为当时这个新冠疫情存在非常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那些能够奔赴一线进行救助的医护人员都是非常伟大的。

钟南山不仅是呼吸病学的专家,同时他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所以他也为我们国家医学界培养了非常多优秀的顶尖人才,所以如今的钟南山院士应该算得上是桃李满天下。而且他还在许多非常有名的报刊杂志上刊登了自己的论文,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

武汉大学杰出校友的排名如下

1、柯俊

2、王佛松

3、陈荣悌

4、江元生

5、李方华

武汉大学杰出校友的详细简介如下

王佛松院士是高分子化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王佛松院士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不含会议报告)200多篇,与其他学者合著、合译专著各一部;1978年以来已培养博士10多名、硕士近20名;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及三等奖一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重大成果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他还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项目实验室小试的主要研究者和负责人之一。他还获香港理工大学1996年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奖。

李方华院士是我国单晶子电子衍射结果分析的开创者,也是我国建立与发展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的代表人物之一,200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也是获此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和人民抗击过非典,也抗拒过新冠肺炎,留下了医学理论,也留下了医学研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还提供了很多的理论。

武汉医院发表论文

医生很大牌,妙手与否无从判断,但仁心这点,呵呵,各位看官想多了。对待病人缺少耐心,更谈不上同情心,不论老弱病残!每个人都有生病难受或腿脚不再方便的时候,医生请问你到那天去求医时,希望碰到自己这样类型的医生吗?!

医院是卫生部评定的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湖北省人民政府重点建设的窗口医院、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集体。医院有两个院区。主院区位于武昌张之洞路,占地20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建有国际一流、功能完善的门诊和住院大楼,手术室均为净化层流到百级或千级标准,重症监护室、导管室等均设备先进、管理一流;临床医技科室65个,开放病床3000张;3.0T及1.5T双梯度核磁共振仪、64排128层容积CT、ECT/PET、IGRT肿瘤放疗直线加速器等国际先进医疗设备齐全。年门诊量160万人次、手术4.8万台次、出院患者9.1万人次。医疗服务辐射到全国乃至海外。东院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占地200亩,规划病床2300张,正按照高新科技化、人本化、国际化和山水园林化的要求施工建设。在职职工4700人,其中高级职称580名,包括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一批饮誉海内外的名医。诺贝尔奖得主和两院院士30余人受聘为医院客座、兼职教授。医院专科齐全。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肾脏内科、呼吸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变态反应科、心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骨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乳腺甲状腺外科、烧伤整形科、妇科、产科、生殖医学科、儿科、肿瘤科、神经内科、精神医学科、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麻醉科、检验医学科、急重症医学科、感染病科、药剂科、放射科、超声影像科、老年病科、皮肤性病科、口腔科、康复科、病理科、中西医结合科等形成了特色与优势。心血管内科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精神医学科、肾病内科、神经内科、眼科、检验医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内科、外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心血管疾病专科(心内科、心外科)、神经疾病专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眼科为武汉市打造中部医疗服务中心的国家或省级重点建设专科。医院设有有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病毒室)、卫生部心律学重点实验室(建)、心血管病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消化性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药药剂学、心电生理、消化道病理生理国家中医药Ⅲ级实验室、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卫生部心血管病介入诊疗基地、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示范基地,湖北省心血管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省眼部疾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肾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消化内镜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超声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精神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神经精神研究所、湖北省儿科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消化与肝病研究所、泌尿系病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耳鼻喉-头颈外科研究所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临床药学、妇科、生殖医学等研究室。湖北省模式动物中心的技术水准与特色达国际一流。教学科研医院设有国家人事部批准的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和护理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每年承担武汉大学医学专业2600余名本科生(五、七、八年制)、8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及留学生的临床教学、600名进修医师的培养任务。近十年来,医院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00余项,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一五规划政府公益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部基金项目及省级攻关项目。获科技成果奖200多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数居全国医疗机构第11位,在世界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居全国医疗机构第二位。医院主办有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微循环学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全国统计源专业期刊。与世界 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及教育界建立了友好合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往来关系。100多名专家、学者分别在国际学术团体和全国及省市各类专业学会担任重要学术职务,包括中华医学会理事及二级学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等,使医院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有网上查的。星期六坐诊上午:曹永茂 陈金辉 下午:曹永茂 明伟曹永茂,男,1967年生。博士,主任医师。接受过中国—澳大利亚联合听力学系统教育,曾到其他国家和港台地区作过学术交流访问。兼任《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中华医学会康复听力学组等10余个杂志和社团的编委和委员。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2部,主持及参与课题9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和武汉市科技进步奖各1项,擅长于耳科学、听力学。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三下午、星期六全天陈金辉,男,1976年生,医学博士,主治医师。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0余年,能熟练诊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多发病。目前已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2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擅 长: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咽部、喉部及鼻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专病门诊时间:星期二上午、星期四上午、星期六上午明伟,男,1972年12月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兼任湖北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分会秘书;湖北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擅长:主要从事嗓音、咽喉科学及头颈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对于咽喉疾病、头颈肿瘤微创治疗以及小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诊治深入研究。现主持湖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4部。专病门诊时间:星期二下午 星期五下午,星期六下午

  • 索引序列
  • 高院士发表论文武汉
  • 武汉院士发表论文
  • 高福院士发表论文武汉疫情
  • 武汉是哪位院士发表论文
  • 武汉医院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