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逻辑学论文发表期刊app

逻辑学论文发表期刊app

发布时间:

逻辑学论文发表期刊app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利用手机APP来学习,我把这些用来学习专业知识的APP分为4类:电台类、阅读类、课程类和社群类。

1、电台类:得到、喜马拉雅FM

得到是罗辑思维出品的APP,提供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提倡碎片化学习方式,让用户短时间内获得有效的知识。得到APP中包括很多栏目:《罗辑思维》第5季、大咖专栏、每天听本书、李翔知识内参、精品课等。每天20分钟,可以在这里学知识、长见识、扩展认知,终身成长。

喜马拉雅FM上,也有很多精品内容。我比较喜欢在上面听《冬吴同学会》,每期从当下热点的社会、经济现象谈起,解读背后的真实道理。两个主持人就各种话题讨论,有趣味,也有干货,打破以往财经节目严肃有余的纸媒化倾向,将轻松、睿智、人性化、平民化的表达手段充分融入到内容中来,听起来不累。

2、阅读类:第一财经周刊、网易蜗牛阅读

无论是否从事金融工作,每个人都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财经知识。第一财经周刊APP就是个很好的选择。一是它的内容,聚焦于当下各种新的商业模式以及背后的驱动原因,可以收获很多干货。二是它的图表,每一张图表的版式、配色、构图都非常精致,视觉上给人舒服的体验。

今年最让人惊艳的阅读APP绝对是网易蜗牛阅读。“每天阅读一小时”的全新理念,以“时间”为付费维度,专注于书本的深度阅读。UI设计风格非常简约、精致,延续了网易一贯的小清新和文艺范。书库资源毫不逊色于同类阅读APP,各种经典图书、新书榜单一应俱全,整体上能带给用户非常好的阅读体验。

3、课程类:有道精品课、网易云课堂

有道精品课和网易云课堂都是网易出品的课程学习类APP,如果想短时间内系统学习一门知识,它们是很好的选择。这两个APP拥有许多免费的资源和付费的高质量课程,是大学生、职场人的充电宝,能进行科学、系统的学习。

4、社群类:知识星球、饭团

如今社群学习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社群学习可以帮我们找到三个人,即并肩作战的同学、为你指导的老师和你想超越的对手。今年的“知识星球”、“饭团”等APP都是不错的社群学习产品。你可以在上面找到各领域、各行业的知识大V,与他们深入交流、互动。

在互联网时代里,我们要善用各类APP,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利用碎片化时间高效学习。

‍‍

一、怎么判断发表的论文是几区?

SCI期刊分区共有两种,一类是JCR分区,也就是汤森路透分区,共有Q1、Q2、Q3和Q4四个区,前25%(含25%)期刊划分为Q1区,前25%~50% (含50%)为Q2区,前50%~75% (含75% )为Q3区,75%之后的为Q4区。另一个分区是中科院分区,中科院分区也是有四个区,1区-4区,在称谓上与JCR分区不同,前5% 为该类1 区、6% ~ 20% 为2 区、21% ~50% 为3 区,其余的为4 区。

其实这两类分区最大的区别在于影响因子的区间标准不同,中科院分区中1区期刊比JCRQ1区期刊要少,质量上要更高,两种分区都是可以选择的,具体按照哪一种分区标准选择期刊要看作者单位的要求,目前来看,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应用比较多的是中科院分区,也有一些单位自己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了期刊的分区,所以作者要看单位的具体标准来选择刊物。

二、如何学习SCI论文写作?

很多人认为,SCI论文写作技能就是英语写作能力。这个观点大错特错。SCI论文写作的核心是如何有逻辑的表达,而英语写作能力只是表达的载体。就像我们人人都会说中文,但演讲和写作水平却参差不齐。那么,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SCI论文写作技能呢?

1.不同的受众人群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刚刚步入科研行列的初级小白,应该以学习SCI论文的构造和创新性凝练为主,预知科研,提升速度;期望质量齐生的中级潜力股,应该以学习SCI论文的语言和发现科学问题为主,提高产量,提升效率;有望冲击顶刊的未来科学家,应该以学习SCI论文的逻辑表达和凝练前沿科学问题为主,提升水平,冲刺顶刊。

2.要目标明确,不能从零开始。现在,很多研究生的桌旁(如果有办公位的话)好像都有几本语法书、词汇书。但是,从头学习英语真的有帮助吗?切记,英语水平的高低与SCI论文的质量是没有绝对关系的。SCI论文写作技能的提升,不应从基础英语上提升,而是应该找到参照物,对比性地提高写作技能。这个参照物就是:文献。

3.真正读懂文献,合理使用文献,练习仿写文献。很多人把文献当作小说来读,从中获取的内容和知识点要么过于宏观,要么过于微观,这是不对的。最典型的问题,就是看时不懂,看完就忘。如何真正地会读文献和读懂文献,是迈入科研之门的门槛。除此之外,我们不仅仅是读者,将来还要当作者。这是读文献和读小说的本质区别。因此,如何把文献从小说变成工具书,是提升SCI论文写作技能的关键。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就是练习仿写,逐渐将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料库。

4.逻辑永远大于内容,内容永远大于语言。这里的逻辑、内容、语言三大要素,不仅仅指科技论文,也泛指整个科研过程。先想好,再做,再说。先了解编辑、审稿人和读者的关注点,再去有的放矢地投怀送抱,方能事半功倍。

5.尊重学习规律,按需逐级提升。如下图所示,要根据不同层级所遇到的问题,逐步地进行提高,逐渐实现质的飞跃。

三、怎样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

1.领会自己感趣味的课题

或是钻研自己感趣味的形式是1件很幸福的事故。个体深造与翻阅业余文献,可能副手你更好地找到自己的趣味点。有了感趣味的形式,就要付之实际。

首先是查找关连材料,经由知网等东西可能紧急地检索到自己感趣味形式的关连文献,诚然还可能经由baidu、谷歌等浏览器以及图书馆等社会利润下载所需文献。有了具体的领会之后,再考虑是否要中止更深条理的钻研。

2.领略导师的钻研倾向

领会导师制定的钻研倾向和预期目的是必然钻研形式的又1行之无效的办法。

首先,应当具体地领会导师的钻研倾向。

其次,假设是导师给出的钻研倾向,那么1般是可行的;这时候咱们就要积极与导师近似,领会导师关于该课题的想法主见;在中止充盈、无效地更改之后,咱们就要对导师提出的提倡中止卖力考虑,可行度较高的话,便可能着手最先搜集材料,为论文完成打好根蒂根基。

3.向学长学姐咨询见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兄师姐都是从这个阶段1步1步走夙昔的,已有1定的文献贮藏和丰富的履行指点,相关于咱们来讲,对导师的钻研作风也加倍领会,而且另有丰富的文献利润和论文写作指点。

以是在必然钻研课题早年,要积极主动地向学长学姐咨询,勇于向他们请教,冉冉积攒,梗概会有新的创作发明。

4.必然钻研思路和计划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由与导师、学长学姐的近似,咱们可能会对这个课题有1定新的认识,必然了钻研倾向之后,就要对近几年的文献中止更深的领会。

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同时对论文的首要观念、论证举措措施中止记载,同时要中止思索钻研课标题标题前存在的标题以及须要改进的处所,形成1个完整的钻研计划。

5.坚持优良的心态

论文的写作注定不是1个简单的过程,但这恰正是磨练提高常识与伎俩的过程。伎俩不但采集业余常识的浸染,还采集优良的心态。

要学会充足自己的个体保留,找到合适的减压举措措施,在钻研倾向必然的过程中碰着瓶颈期要学会给自己加油鼓劲,信赖风雨之后总能见到彩虹。

以上就是怎么判断发表的论文是几区的全部内容。

‍‍

作为一名写作者,其实并不需要大量的APP,但下面这三类必不可少,即素材积累类、逻辑梳理类和时间管理类。

1、素材积累:有道云笔记

写作靠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每当看到有趣的文章、刷到好玩的段子、听到有意思的故事,要立刻记录下来,然后分门别类打标签,整理到自己的素材库里。

我个人比较喜欢使用有道云笔记,功能强大,免费容量就够用,下图就是我的有道云笔记截图。相似的软件还有印象笔记、为知笔记、OneNote,可以自行体验选择。

2、逻辑梳理:幕布

幕布是一款头脑管理工具,帮助我们用更高效的方式和更清晰的结构来记录笔记、管理任务等。

对于写作者来说,主要有两大优点。

第一,幕布能用树形的结构来整理思路,并且支持一键转化为思维导图。对于非虚构写作者,有利于养成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不断拆分细化每一个主题,释放大脑,使内容更加清晰。

第二,幕布能帮助写作者更好的捕捉灵感,快速梳理出头脑中的内容大纲,再去细化每一个片段。一键分享与演示功能,方便进行思维碰撞与头脑风暴。

3、时间管理:潮汐

写作者往往最需要的是投入、专注、不被打扰,因此推荐潮汐APP,它基于经典的“番茄钟”工作法则,每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写作。

同时,潮汐还提供各种宁静平和的白噪音,让人置身海浪、雨声、森林或是咖啡厅的氛围中,让我们更投入地写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好上面三类工具,一定能完成更高质量的写作。

‍‍

闲杂的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那么数学逻辑思维app哪个好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斑马思维

斑马思维系统课程,以在线AI互动教学,专业老师同步辅导的课程模式,让孩子轻松投入到趣味化课程的学习中,带孩子系统学习6大知识模块,培养9大思维能力及16种学习方法。

2、小猴思维

小猴AI课,由学而思出品,是专为2-8岁儿童提供多学科趣味启蒙课程的在线教育产品。现拥有语文、数学思维、英语等多个学科的AI课程。17年教学沉淀,名校毕业教师授课。小猴AI课以趣味动画和情景互动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多开口,爱表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小狸数学思维课

小狸AI课隶属掌门教育,是专为中国3~8岁儿童提供的智能在线学习平台。

与其他线上教育课程类似,小狸AI课采用AI技术,为幼小阶段的孩子提供英语、语文和数学三个科目的启蒙辅导。

注:以上是我根据网络进行整理,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参考!

1、跨学科融合性

数学思维的锻炼,为孩子跨学科融合打下基础,让孩子能综合思考,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2、动手体验

教育过程中,强调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锻炼孩子的首脑眼协调能力,让孩子在自己熟悉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

3、情境设定

结合知识、思维设定出符合孩子心理和认知的场景,让孩子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间接地进行实践,将来能更好地把课堂情景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

4、协作与竞争

以小班分组互动式教学,强调孩子相互讨论沟通,相互协作,既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让孩子进行思维碰撞,相互启发,还能增强孩子的竞争意识。

逻辑学论文发表心情app

陈世清:《科学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兼论某些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85年全国真理问题讨论会论文(1985.5)地点:黄山陈世清:《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主观的范畴》86年全国中青年哲学工作者最新成果交流会论文(1986.6)地点:黄山陈世清:《传统逻辑不是“形式”逻辑——从金岳霖前后期思想演变看传统逻辑的性质》 纪念金岳霖诞辰110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2005.8)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世清:《再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统一》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2005.10)地点:人民大会堂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2005.10)地点:人民大会堂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逻辑——从冯友兰中西逻辑观看逻辑学的发展方向》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冯友兰诞辰110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2005.11)地点:北京大学《反思与境界——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陈世清:《哲学的科学化与对称哲学——评黄枏森教授“哲学科学化”的命题与体系架构设想》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2011.6)地点: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

逻辑:1规律,事物的完成的序列。2:事物流动的顺序规则3:事物传递信息,并得到解释的过程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规则。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有逻辑和逻辑学两个概念通用。辑与逻搭配读轻声。逻辑(理则学),源自古典希腊语 (logos),最初的意思是“词语”或“言语”,(引申出意思“思维”或“推理”),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因为该词是由日制汉语“伦理”一词分拆而来,所以日语还把它译为“论理学”。 传统上,逻辑被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自从十九世纪中期,逻辑经常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研究。逻辑的范围非常广阔,从核心主题如对谬论和悖论的研究,到专门的推理分析如或然正确的推理和涉及因果关系的论证。在我国古代,逻辑学又被称为理学、理则学、名学、刑名之学等。中文名:逻辑外文名:Logic中文首译: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源自:古典希腊语 (logos)日文:论理(ろんり)德语:Logik注音:luó jí

‍‍

作为一名写作者,其实并不需要大量的APP,但下面这三类必不可少,即素材积累类、逻辑梳理类和时间管理类。

1、素材积累:有道云笔记

写作靠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每当看到有趣的文章、刷到好玩的段子、听到有意思的故事,要立刻记录下来,然后分门别类打标签,整理到自己的素材库里。

我个人比较喜欢使用有道云笔记,功能强大,免费容量就够用,下图就是我的有道云笔记截图。相似的软件还有印象笔记、为知笔记、OneNote,可以自行体验选择。

2、逻辑梳理:幕布

幕布是一款头脑管理工具,帮助我们用更高效的方式和更清晰的结构来记录笔记、管理任务等。

对于写作者来说,主要有两大优点。

第一,幕布能用树形的结构来整理思路,并且支持一键转化为思维导图。对于非虚构写作者,有利于养成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不断拆分细化每一个主题,释放大脑,使内容更加清晰。

第二,幕布能帮助写作者更好的捕捉灵感,快速梳理出头脑中的内容大纲,再去细化每一个片段。一键分享与演示功能,方便进行思维碰撞与头脑风暴。

3、时间管理:潮汐

写作者往往最需要的是投入、专注、不被打扰,因此推荐潮汐APP,它基于经典的“番茄钟”工作法则,每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写作。

同时,潮汐还提供各种宁静平和的白噪音,让人置身海浪、雨声、森林或是咖啡厅的氛围中,让我们更投入地写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好上面三类工具,一定能完成更高质量的写作。

‍‍

摘要: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书中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而事实最大的体现之一在于新闻的真实性。由于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基本矛盾,即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使得要做到绝对真实是不可能,但新闻真实是每个新闻人的理想和追求。新闻专题片是反映社会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它在前期拍摄、中期创作及后期制作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新闻的真实性,此外,在创作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如何在真实性的前提下,使新闻专题片更优质,更为受众所接受。而要想更大程度的满足受众需要就必须符合受众的逻辑思维习惯,即人的逻辑思维,并在新闻专题片创作的基本原则下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拍摄、创作、剪辑、合成,从而完成一期优秀的新闻专题片创作。 关键词:新闻专题片; 逻辑基本规律; 受众 专题新闻节目是指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和播出方式,深入报道某一重大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观众所关注的典型人物、经验,新出现的社会现象以及某一战线、地区新面貌等题材的新闻报道形式[2]。新闻专题片正是这种节目的表现载体和表现形式。在创作新闻专题片过程中需用到的逻辑基本规律是抽象思维中思维形式的基本规律,它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3]。任何抽象的具体思维,首先必然是同一性,无矛盾、排中性的,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律的要求,就不能正确的反映与认识世界,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必定失败[3]。拍摄制作新闻专题片是新闻工作者在工作领域实践活动的产物,因此正确运用逻辑规律,有助于正确认识新闻事件,反映现实情况,满足受众的需要。一部完整的新闻专题片创作是一项整体性的工程,它包括选题、拍摄、制作、剪辑、合成等多到工序。它们是由记者、摄像师、编辑等新闻工作者在同一主题的基础上,各尽其能,共同完成。其中编辑是新闻专题片的最后“把关人”,也是专题片得以真正与观众见面的最重要人物,他们既承接记者和摄像师的创作思维,也在遵循多种逻辑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创作,使新闻专题片更符合新闻要求,更能满足受众需要。为此,我将运用逻辑基本规律以《新闻调查》(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 新闻评论 类 节目 )为例,从完成一期专题片的五个步骤来分析新闻专题片创作。 一、 选题 《新闻调查》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它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深入调查研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重大或典型事件,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作用。从创办之初的《西古村县纪实》《宏志班》,到当下的《海南渔民》《失足少年》,可以看出《新闻调查》在选题上,无论是国家重大事件、民生热点议题还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事,虽然选题的重要性、性质等存在着千差万别,但是它都是在调查类深度报道节目定位及探寻事实真相,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的目标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专题节目在选题之初就要遵循同一律思想,这种同一是指相对同一,是在一定框架下保持整体节目定位、宗旨的一致性,有利于提升节目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合乎节目风格与新闻价值的选题更能吸引受众,为广大民众所关注,也是节目成功营销的手段之一。 二、 拍摄及素材收集 摄像是一项戴着镣铐舞蹈的高度即兴创作的工作。摄像师要根据视频创作技能、本期节目拍摄目的以及拍摄现场情况,在同一思维逻辑的指导下,调动各方因素使三者有机结合服从于本期节目的完整性拍摄。面对可收集的复杂多样的视音频、文字素材,记者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敏捷的思维,快速反应,对所有素材进行合理取舍。这时候就需要出镜记者和摄像师综合运用逻辑基本规律,既要把握好主题的同一性,又要在矛盾律、排中律的指导下排除主题之外场景、镜头、资料等。要完成一次成功的拍摄,摄像师需要多方因素的综合指引,比如本期节目选题的目的、文案策划中的视频要求、摄像的相关理论与技巧、后期编辑的剪辑需求等等。唯有调动各种影响和制约因素,在头脑中迅速理清思路,才能使拍摄工作起好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完成文案的要求,又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灵机创作,还能为编辑设想,拍摄到编辑所需的尽可能齐全的素材。新闻现场具有转瞬即逝、不可逆转、不断变化等特点,因此它要求摄像师具有高超的信息识别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因为拍摄一旦错过,现场将无法复制。在素材使用时,编辑不能违背矛盾律,即必须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否则无法使用,成为摄像师的遗憾,及编辑和整期节目的遗憾,同时也不利于视频的完整叙述。因而在视频素材收集的整个过程中,既要保证同一,又要在矛盾中取舍,还要保留现场最有价值、观众最想看到的场景,使素材收集工作高效、顺利完成。 三、 制作 新闻专题片的后期制作过程分两部分,即节目的包装和节目内容的创作。前期包装通常一次性完成,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直至第二次改版。以《新闻调查》为例,1996年栏目包装片头简易,1997年的改版为包装片头增加了诸多动感因素,但音乐的使用几乎无变化,它们总是在一定的逻辑下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同一。看看近几年《新闻调查》的包装,固定、几乎无变动,包装整体设计以蓝色为主基调,而象征沉稳、冷静、理智的蓝色也映衬着新闻调查栏目的客观、理性、真实,此外还包括包装中的文字“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以及丰富的往期节目取材事件名称的展示,包括色彩、流动文字、光束元素等设计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同一个宗旨,同一个目的,即新闻调查客观、真实。 而节目内容的创作,则需考虑更多因素,逻辑思维也更具复杂性,其主要体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画面叙事方法必须合乎逻辑规律。与观众视觉习惯相矛盾的叙事方法不利于叙事,也不利于观众理解。常见的方法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而在新闻专题片中往往不会是纯单一的叙事方法。在《新闻调查》节目中,紧接包装片头的是从本期节目中截取的具有代表性的简短片花,它与后面讲述的内容形成倒叙关系,节目内部运用插补的方式补充历史背景资料、讲解事件难点,如此节目既能快速激起观众兴趣,又能高效全面地完成新闻报道,增强节目的可观性。 (二)画面内部的镜头的组接是调用逻辑规律的重要环节,它体现于镜头组接的原则:“动接动,静接静”[4],也可创造性使用“动接静,静接动”。从逻辑基本规律的角度来分析,它既包括同一律,也包括矛盾律。运动镜头与运动镜头组接,必承接某种运动态势,可能是镜头中同一人物的运动,也可能是源于同种镜头表现方式,或是某种内在规律的一致性等。而动静镜头组接则类似于矛盾共同体,二者的结合就像矛与盾的和谐搭配,而这种搭配必须符合人的思维逻辑和思维习惯,否则整个视频就会显得破碎、零乱。这就类似于田径运动中的起点、跑道、终点,而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顺应观众的视觉习惯和心理逻辑,让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三)把握画面节奏,或快慢,或急舒,与新闻内容需要、镜头特性保持相对的一致性,同一性,避免矛盾存在。一旦节奏错位或不协调,便会严重影响受众观看新闻专题片的视觉感受,使视频质量下降,或者节目废止。 四、 剪辑 剪辑时要符合逻辑思维,符合人的视觉及思维习惯。比如保证每小段片子的完整性,剪掉赘余部分,以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逻辑规律为相互补充,既达到精简的目的,又节省节目播出时间。剪辑所说的保证完整性即是避免矛盾,防止“话说半截”。而减去赘余即是运用排中律,删去相同素材,保留合理成分。 五、 合成 新闻专题片的合成素材包括视频、配音、音乐,合成时要灵活调动抽象逻辑思维考虑三者之间的协调,并调整好视频、配音及音乐的长短,使三者有机组合、协调统一。然后将不相容的部分或多余的部分再次进行修改、精简,运用排中律思想,使新闻片更加紧凑,更加简洁。合成时最重要的是声画对位,同期声要保证绝对同一,而配音、解说则应保证相对同一性,这既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性,又符合观众的视听体验。音乐处理上,在新闻专题片中使用得地方虽然不多,但是却非常有价值,比如片头处。合成音乐时,其压混和视频剪辑时的压混一样,当高则高,该低则低,灵活调整,协调统一,符合受众听觉和视觉规律。 结语 逻辑学的三大基本规律概括了各种思维形式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人们正确地进行抽象思维所必须遵循的起码准则。其中同一律是从思维形式自身同一的角度来表现和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矛盾律和排中律则是通过两种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和保证思维的确定性,是对同一律的补充和展开,最后实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一部完整的新闻片的创作则是逻辑基本规律的良好应用,是一套系统逻辑思维作用于新闻专题片创作的各部分,并以一种有机的组合方式完成的创造性活动。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学好逻辑学,运用逻辑思维完成好新闻报道的创作工作。   参考文献: [1]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 [2]杨伟光.电视新闻节目分类与界定[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1994.7 [3]樊明亚.形式逻辑(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4]黄匡宇.电视节目编辑技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2002.10.1

逻辑学论文发表笔记app

市面上有很多的畅销书告诉人们如何好好说话,如何把话说进对方心里,不管是和领导客户之间,还是和家人亲子之间。确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硬性需求,但沟通不畅却是经常会出现的问题。经常是一个人在这边说得苦口婆心、口干舌燥的,另外一个人却云里雾里甚至完全理解错了。 这样的情况,多数是因为语言里面没有逻辑性或者逻辑性不强导致的。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学习一下简单的语言逻辑,了解一下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去进行沟通。这些远比教人说话的那些洗脑书要实用得多!学习了语言逻辑的基本原则,说话的技巧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了。《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是专门介绍语言逻辑的一本小书。说它是小书,是因为书很薄,薄得跟逻辑这门深奥的学科比起来,真的是太不匹配。书中内容不是晦涩难懂远离生活的学术性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生活中的语言中的逻辑,“造成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是本书作者的目的。它摘取了逻辑学里面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东西用来科普,非常适合普通人入门学习了以后在生活中实际应用。 “逻辑是智慧的开端,而不是终点。”这是翻开本书的第一句话,简明扼要,直击重点。逻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什么是逻辑呢?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高效地思考,它是一种大脑的理性思维活动,通常和推理联系在一起,帮助我们从现实中表面可见的事实导向其背后的真相。所以,它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混乱的思维,是无法带来高效的沟通的。 本书一共分为5个章节,每一章都以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第1章是准备,介绍了作为一个逻辑思考者需要搭建的思想框架。接下来两章是逻辑学的核心,探讨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第4章探讨非逻辑思维的根源,第5章围绕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展开论述。下面,我来具体的解读一下书中的知识。 逻辑性的语言有几个关键的特点:全面、客观、准确。这些可以说是一个逻辑思考者需要准备的最基础的思想框架。 具体说来,首先,我们在了解事实的时候,要全神贯注,保持足够的专注力,这有助于我们捕捉事实的全部真相。 再来看看“客观”这个要求。客观的对立面就是主观。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主观。主观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感受,二是观念。尤其是观念,它总是被我们自以为是地当做客观的理所当然的而不愿意主动改变。其实,观念只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正确的认识外部世界。所以,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被修正的。在观念修正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接近事实真相。 最后看看“准确”这个要求。观念必须借助语言,人们才能顺畅地交流。语言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语言越接近基本的事实,越直接,观念的表达就越准确,沟通就越清晰,越有效。反之,语言越模糊,越模棱两可,听的人就越糊涂。 人是很主观的情感动物,所以要保证客观的语言逻辑,一定要绕过主观的干扰。第二章介绍的是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理性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简单来说,逻辑其实就等于理性。 书中,作者罗列了逻辑学基本原理的几个特点,归纳起来就是客观、确定、非黑即白。我个人认为非黑即白,本身就是一种确定的特点,它不存在中间状态。但是我们的世界很多时候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存在着大量的灰色地带。而人们一旦处于这种灰色地带,情况不明时,就会显得焦虑不安。 在逻辑学的观点里,灰色地带只是暂时的,是真相不明的一个情况。逻辑学的本质就是去求真,所以,当我们处于灰色地带的时候,不要丧失信心,一定要去找到背后的真相。而且,在此过程中,不要半途而废,一直要找到最后的根源。因为只有找到根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探寻真相的过程并不容易,除了要有坚持到底的心态外,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外在的技术层面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每一个原因和结果之间必然存在着根本的相似之处。这个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的表象引向事物的真相。 给事物下术语定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定义术语让听者获取信息非常准确,而不会云山雾罩,找不着北。这样很有利于提高沟通效率。作者告诉读者,在利用语言进行论证的过程中,准确的定义术语具体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将要定义的术语放在最相近的类别当中;第二,确定其与同类中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抓住这两个点,语言逻辑的准确性将大大提高。 逻辑是理性的,所以我们只对客观的观点进行论述,对于主观的观点不要进行逻辑性的论证。在第三章中——《论证:逻辑学的语言》,作者主要介绍了论证,包括论证的定义,什么样的语言才符合论证的要求,论证的具体推理过程是怎么进行的。 先说说论证是什么吧!逻辑推理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论证。一个完整的论证,包含前提和结论,否则它就只是一个观点。前提,是一个论证的起点,包含着推理的出发点所依靠的基础,它必须符合的两个标准——真实、有力 。 所以,一定要注意前提,前提,前提!重点的事情说三遍。通常,最具有迷惑性的论证,往往具有真假参半的前提,这个时候尤其要注意语言的微妙性。说到语言,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才符合论证的要求呢?总体说来,因果关系简单清晰,是非对错一看就明。有一点类似我们小时候在语文中学习的最基础的肯定句和否定句,没有类似、比喻、想象、双重否定表肯定之类的花样手法,一切都是简单直接,拒绝任何不必要的修饰。 至于具体的论证推理过程,如何从一个正确的观点推理到另外一个观点。这个跟数学里面的逻辑关系是一样的,需要在书本里面具体的学习了。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论证的目的,不只是得出正确的结论,说服听众、让听众接受才是重点。所以,了解你的听众,非常重要。在论证时,我们必须选择合适于听众的方式。比如,不能高高在上,不能傲慢偏见,不能故作高深等等。谦和的态度和直接的表达是很棒的加分项!第四章作者探讨了非逻辑性思维的根源。作者认为,所有的非逻辑性思维错误都在于态度的问题。知道什么是错的。有利于加深了解什么是对的。 第一个态度就是怀疑。在推理的过程中,怀疑的存在是合理的,要有选择的利用它。但是,在我们怀疑的情况下,要同时保持一个谦逊开放的态度。如果我们对某个事物所知有限的话,不能做出确定的判断,那就应该尊重事实,如实的给出自己的结论。尽管这个结论不一定是最后的真相。 另外,对于现实情况的过分简化,只选取自己想要的一部分事实,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由于过于主观而扭曲了现实。 第三种情况是,由于眼界的狭窄而对事实缺乏全面的认知,也是在逻辑推理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逻辑推理是一个纯理性的过程,不免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越紧张,那么清晰思维,冷静行动的难度就越大,所以在辩论中必须使论证远离情绪的影响。任何情况下,如果任由情感做主的话,那么思维的清晰性将被削弱。 但是,即便是最纯净的思想,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情感的浸染。因为每个思想都是人这种天生的情感动物构思出来的。 所以,有一个基本原则是一定要记住的: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 调动情感,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发现被隐藏的真相。当情感调动起来后,一定要有着一双眼睛去继续探寻背后的真相,要始终牢记一点,合乎逻辑就是要合乎真相。 最后一点,逻辑论证一定要与争吵区别开来。论证是理性的,争吵是感性的。论证的目的是发现真相,而争吵的目的是击败对手。所以,对事不对人,保持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列举了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了解非逻辑性思维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叫做正确的逻辑思维。 因为错误的推理通常很有迷惑性,有时甚至比正确的推理听起来更合理,这是非常危险的。错误的推理通常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方式来战胜正确的推理。至于具体的形式,仍然对比参照正确的逻辑论证的条件。比如前提不够真实,前因后果的联系不够紧密,比如过于依赖人为因素等等。 我觉得本章最大的两个亮点,第一是,压制理性的论证是不正确的。一个真正的论证者是运用推理本身的理性的力量,让人们去看到真相。真相不能以强制的方式来传播,人们只有在自由思考的时候才能接受什么是真,也只有在独立判断的时候才能确定什么是真。 第二点值得肯定的是,作者虽然一直强调逻辑思维非常的重要,但是他同时也强调了,在我们生活中很多重要的事物都是不能够用逻辑思维来衡量的,或者是说最重要的事物都不能。比如爱、美丽、善良,公正、自由、平等,等等无法量化的东西,我们是没有办法用逻辑性的语言去表达的。 人类的头脑善于分析,善于推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一个整体的事物分解了。在我们充分了解了事物的本质以后,必须要将分解的每一个部分最后整合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 结语: 看到这本书后,让我深刻的感觉到,逻辑跟我们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它在我们跟别人沟通的时候,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思维清晰,他说的话逻辑性就非常强,也非常的让人觉得可信的。因果关系明确,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它是一种理性的头脑思维过程,对于感性的女性,是非常欠缺的一种思维模式。 我们小时候学习的语文,大部分都是着重于情感的表达,而数学又是纯粹的学术问题,这两者的界限太明显了。但事实上,生活是既需要情感又需要逻辑的。期待未来有一天,能够在小学生的课本里,看到语言逻辑的身影。

《逻辑学十五讲》(陈波)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逻辑学十五讲

丛书: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作者:陈波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1

页数:409

内容简介:

具体说来,逻辑学有三大源流:以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为代表的古希腊逻辑;以先秦名辩学为代表的古中国逻辑;以正理论和因明学为代表的古印度逻辑。目前,逻辑学在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推动下,正进入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创造出许多新的逻辑理论。并且,逻辑学还广泛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进入我们的阅读、论辩、思考、写作活动之中,发挥出实际的功用和效力。

作者简介:

陈波,1957年生,湖南常德人。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专业领域为现代逻辑和分析哲学.主要专著有《逻辑哲学引论》、《蒯因》、《冯·赖特》、《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爱默生》、《逻辑哲学导论》、《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导沦》、《逻辑哲学》等,主编《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缍典文选》(合编)、《意义与真理——实用主义经典文选》(合编)、《当代西方学术名著·哲学系列》(合编)、《西方哲学经典教材系列》,主译《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知识之树》、《证据与探究——走向认识论的重构》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学术成果获得多种奖项,并先后赴芬兰、美国、英国做访问学者。

逻辑学论文发表小说app

小说阅读网,应该是

小黑屋、快乐码字、码字精灵等写作软件。小黑屋是有名的强制写作软件,设定任务字数锁定屏幕,达成任务目标解锁电脑其他使用功能。其他写作软件有完全免费,有注重写作互动“拼字”,有付费开通使用,有自动创作(伪),有及时在线存储等等功能侧重。所有软件,目前没有直接发表功能,都是附属写作软件。可以在完成作品创作后,复制到各文学网站作者后台上传内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个写作者,有一些 APP,你得有。写作大体分三个过程,素材、灵感整理收集,选择写作工具以及写,选择发表平台发布文章。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些我在多年写作过程中,感觉必不可少的三类与写作相关的APP.一、写作素材及灵感规整1 自己寻找写作素材素材今日头条,它的推荐机制是基于用户的兴趣点、浏览习惯等量身定制的讯息资源库,当你去查询某些信息资源的时候,可以借用这个 APP,多方参考不同意见和讯息。网易新闻,新闻类 APP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要知道,现实的荒诞和离奇曲折远超小说的想象力,这里面你可以择取很多新闻,挖掘你的写作点,规整你的灵感。微博,当今最紧扣时代热点的一个平台,里面的热门话题和热门文章,都可以为你提供最新的写作素材,当然,还得看你怎样切入自己的角度去诠释一个热点了。事实证明,紧随热点且角度新奇论述有据的文章,往往很受欢迎。知乎,最具思辨性和最能启发你用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平台,没事儿去看看,可能会有意外发现。比如,我曾想写一篇上古神话题材的小说,就从知乎上扒到过一个资料整理超级完整条条是道的关于上古神话小说体系的文章。2 看别人在写什么,来寻找写作素材学习果仁小说,一个很纯的小说、诗歌发表平台,我曾投过七八篇小说,都石沉大海。这个 APP 大概就是 APP 界的“《收获》文学杂志”了吧。里面的文章不妨一看,毕竟主编阿丁、编辑张不退的文学品味很棒。片刻,页面设计很美,和简书类似的文风,会分一些板块,如读书、旅行、故事等,上首页的文章都是片刻编辑所倚重的,具有一定的学习价值。简书,直接参考7天热门,30天热门以及每日首页里的文章,看看大家最近都在看什么,那些作者们又是怎么来写的,热门文章里的内容很有参考价值的,通过学习别人的取材及写作角度,获取自己的写作素材。豆瓣,豆瓣首页的文章大多是豆瓣人气作者写的豆瓣日记,同理,看看别人在写什么,怎么写,才会被推到首页。一个,这个知名度很高,好多“一个”常驻作者,大多都出版了实体书。每天一篇文章,根据点赞数也可以判断一下,哪些文章会更受读者青睐。3 记录你的素材以及突如其来的灵感记录备忘录,我指的是 iPhone 的备忘录,对其他手机的备忘录不太了解。这是我最常用的手机小笔记本,临时有什么想法都会记在这上面,而且还可以画画,画笔功能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锤子便签,有了备忘录还留下锤子便签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锤子便签够美观,锤子便签可以做成“长微博图片”,而且锤子便签支持 markdown编辑。有道云笔记,好多新闻、网页等都支持同步到有道云笔记,收集素材很管用。有道云笔记据称已经支持 markdown,不过还没用过。印象笔记,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印象笔记的强大,几乎无处不在,大多数平台的文章内容都可以同步到印象笔记,这个功能和有道云笔记一样,只不过似乎印象笔记支持的平台更多,相信我,你一定需要一个印象笔记。奇妙清单,每日的日常管理,一篇文章分几个板块来写,一部小说分多少卷多少章等,都可以用这个 APP,日常管理、项目管理简单直接。二、写作工具写作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这两个算是竞争对手吧,用来写作的体验差不多,就是看颜值和个人喜好来决定取舍了。有时候选择这俩平台写作的原因是,他们支持云同步。WeicoNote,专为微博头条文章而生的一个APP,习惯在微博发表头条文章的写作者,可以用这个在手机上码字。Zine,号称是APP 界文字排版最美功能最全的 APP,最常用来保存文字图片,它的字体、型号、颜色、位置等都可以选择,页面背景可选,支持一键发布到豆瓣、微信、微博等。我用来发布“长微博图片”以及微信公众号里的文字图片的首选。简书,冲着 markdown 推荐一发。简书上发出来的文章,真的很美观,文字大小、段落行距等都是最心旷神怡的。思维导图,前几天发布了一片读书清单的文章,用到了一个思维导图,如下:思维导图好多朋友询问是什么做的,就是这个APP "思维导图",觉得文章中可能会用到这种相对简易的思维导图的朋友们,可以试试,操作极其简单。三、发表平台1 短篇文章发表平台短篇发表平台犀牛故事,版块比较清晰,一直没搞太懂这里的文章推荐机制,而且它的编辑排版比较奇怪,用户体验不如简书。(我不是犀牛黑,只是用不习惯)介于好多朋友也在这上面写作,人气还不错,不妨试试,体验一下。片刻,片刻的文章想要上首页比简书的门槛高多了,而且它的推荐机制是片刻编辑凭自己的审美判断来决定谁的文章可以上首页的。所以,要是和片刻的编辑关系混好了,你的文章质量还不错,可以在这上面发文章,要是质量不高且不认识编辑,在片刻会很憋屈。(我也不是片刻黑,毕竟还上过三次首页,认识了一个编辑好友。)简书,目前体验最佳的就是简书了,上首页的门槛比其他平台低多了,上首页之后,靠文章的热度来决定谁的文章可以爬到首页的最上方,多么人性化,完美地体现了公平竞争的机制,能不能上首页会决定你的文章是否质量过关,上了首页能不能爬上去会决定你的文章是否质量以及热度够硬。(其实我是简书粉,这也是我所有的文章都会发在简书上的原因,其他的平台就会看心情,有选择的发布一些。)果仁,有志于纯文学,想写严肃小说(概念很难厘清,但意思你们都懂)的同志们,可以给这个 APP 投稿,毕竟这上面发表文章的大多数是已经成名的且在严肃文学界辛苦耕耘的人。一个,“一个作者群”大多混得风生水起,有知名度,有认知度,也有粉丝,可以出版,可以办签售,还会抱团做展览等,这上面的文章的主要目标受众就是大学生、白领等16-30岁的人群,当然,这些人也是畅销书的主要消费群体。豆瓣,豆瓣日记写着吧,说不定哪篇文章就被推荐到首页去了。(本人至今没有被推荐过。)所以,我这种段位太低的写作者所钟爱的短篇文章写作平台,从喜欢的程度高低排名依次为:简书、片刻、果仁、豆瓣、犀牛故事、一个。(果仁、一个投稿多次,都被拒绝了,所以才说自己段位太低。)2 自出版发表平台自出版自出版大多支持的是3-5万字的中短篇小说,或者图片集,当然,也可以发表长篇、中篇小说。网易云阅读,百度阅读,没体验过,只是存在这么个平台,所以提一下,不便多介绍。豆瓣阅读是最早兴起且功能发展最完善作品收录也比较齐全的。我大学毕业论文研究的就是豆瓣阅读。这个平台,支持中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支持连载、专栏,文学性比网络文学强多了,可以这么说,这上面的作品介于纯文学和网络文学、鸡汤情感文学之间。文章发表的门槛比文学杂志低多了,用户体验挺好的。总之,如果有志于短故事合集、中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文学性更强的创作,可以选择豆瓣阅读这个平台。(网易云阅读和百度阅读的自出版功能和豆瓣阅读近似,选择一个即可。)

3 自媒体平台自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是最典型的最早兴起的自媒体平台,现在已经实现了文章变现的功能,有赞赏和流量、广告等方式,只要你粉丝够强大,阅读量够多,就有肉吃。这个网上说得太多,而且几乎人手一个公众号,在此不提。今日头条,近年来对自媒体这一块发展支持力度最大文章变现能力最强的平台,只要获得头条广告的资格,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实现收益,下个月就即时打进你的银行卡。文章阅读量越高,收益越高。今日头条的推荐机制决定了哪怕你粉丝很少,只要文章好,也可以实现几十万的阅读量。如果做得足够好,获得原创资格,还有可能获得它们宣传的“千人万元”补助计划,每个月赞助你一万元写文章,诱惑不?我最钟爱的平台,在这上面写故事,坚持不懈,会有所得。网易媒体平台、腾讯媒体平台、凤凰媒体平台、搜狐媒体平台、一点咨询媒体平台、QQ 公众号,这些都类似,都是可以发表文章的。有一个词叫做“媒体矩阵”,就是将你的文章全面铺开,在几乎所有的平台都发出去,指不定哪个平台就会有所收获呢。现在各种网站都在五花八门地发展自媒体平台,都支持用户实现自我书写,不管你是怎么经营的,都试试呗。反正你写完一篇文章,剩下的就是复制粘贴到这些平台,花不了多少时间的,万一有意外之喜呢。就算没有意外之喜,增加你和你文章的曝光面积和推广力度,也不会损失什么吧。任何一行,爬到衣食无忧自在怡然的境地,都需要让自己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想靠写字吃饭的人很多,我也是其中一个,每天看着别人宣传自己的新书,心里也怪羡慕的。不过,我每天都会提醒自己,别人之所以比你走得快走得好,是因为付出了很多你没有付出过的东西,所以,你要努力了。纵使艰难,依然执着前行。愿好。尹沽城,青年编剧,简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签约作者,微信公众号|微博|简书 ID:尹沽城

逻辑学的意义小论文如下: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获取新的知识,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准确的表达思想,严格的论证思想,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揭露和纠正谬误,批驳诡辩论。

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又称理则学。逻辑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其是对思维规律的研究。逻辑和逻辑学的发展,经过了具象逻辑到抽象逻辑到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对称逻辑三大阶段。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学科。所有思维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维内容是指思维所反映的对象及其属性。思维形式是指用以反映对象及其属性的不同方式,即表达思维内容的不同方式。从逻辑学角度看,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是概念,命题和推理。

逻辑学,具体来说形式逻辑,是建立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没有古希腊的逻辑学,就不会产生始于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由于大家每天在习惯性的使用逻辑规则,而感觉不到逻辑学的重要性,这是十分遗憾的,中国高中或大学忽视这种教育也是十分遗憾的。

形式逻辑论文发表笔记app

首先,我非常不赞成买ipad看论文。诚然,ipad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工作、娱乐上的便利,但高校里面大多数同学还是以娱乐为主,看电影、刷美剧、玩游戏等是其主要作用。ipad毕竟偏娱乐,你若真想好好学习,可以入手一台好的超薄笔记本,轻量便携,于学习有更大的作用。看论文,你得先问自己,你喜欢看论文吗?有些同学喜欢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来找想法、思路,徜徉在论文的海洋里,也很享受,这种类型的同学比较善于写;而有些同学不喜欢看论文,一看论文就头疼,而这种类型的同学比较善于动手实施。同时,我相信大学里有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类似的想法,比如我要好好练字,想入手一支很好的钢笔;我要学编程,打算买一台苹果笔记本等等。这种想法和出发点是好的,但真正想做一件事,不在于外在的工具,而在于你对知识的渴望和自我的严格要求。

看个人喜好吧,不一定非要买,用电脑笔记本还是一样的。看哪个比较方便。由于自己喜欢在图书馆学习,正好笔记本也用了好多年,就换了个ipad。买之前问了一部分人,查了一部分资料。看了下性价比感觉还是不错的。反正主要就要用来看论文做笔记。都说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我感觉只要你有心去做一件事,所有的困难都会给你让路的。做什么都是一个道理。顺便给大家推荐几个看论文做笔记的不错的app:1.首推pdf+Xmind(是一款论文做笔记的神器,主要是下载论文格式是pdf还好说,如果是caj格式的话还需要在caj app里面转成pdf格式。然后用到分屏,可以一边做笔记,一边做思维导图,非常方便)。2.goodnotes和notebility,这两款都是平常做笔记的好帮手,非常好上手。3.平时看论文累的话,就用ipad开启绘画模式放松一下,常用的就是procreate。做点小涂鸦,非常随意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觉长时间看论文带来的疲惫感觉一扫而空。言归正传,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希望大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的学习方式,也提前预祝自己开题顺利。

不得不说,的确很犀利。 MarginNote可以说是目前最强大的阅读神器,为什么说它强大呢?因为它集合了 内容集成、标注、笔记、翻译、思维导图、主流生产力工具的存储甚至联动记忆等 功能,可以说是非常逆天了。

说了这么多,应该如何操作这个神器呢?下面我仅说说就我层面上的使用方法:

大纲模式

脑图模式

混合模式

卡片检索

MarginNote是由国人开发者Min独立完成的一款笔记App,适用于Mac、iPad、iPhone。它将PDF/EPUB阅读器和多种学习工具集成起来,支持方便的从网络搜索和下载书籍,使得学习者可以在学习时从不同的维度将知识进行重组连接,从而达到记住领会的效果,重塑学者的学习方式。

Marginnote曾被App store 评为月度最佳应用,列为编辑推荐; 被Appso评为2016年最赞的10个iOS应用之一; 被丘鹏飞评为2017年最贵却不心痛的iOS应用。

作为一款为深度阅读和学习提供强大功能的辅助工具,与大多软件不同的是,市面上的阅读器功能它都有,MarginNote注释显示在书页的侧边栏,细节优化得很好,开发者很用心。 且支持语音备忘、涂画标记、文字说明等多种辅助备注方式,支持自由添加笔记、音频、手绘等,不受页面尺寸制约,就像在纸上的空白边缘处记笔记一样。标注方便搜索便捷,还支持将笔记自动同步到 Evernote 、Dropbox。

MN可以将巨量的内容信息整合到一张小卡片上,提高信息密度,可自定义卡片颜色,在MN中做笔记是加深思考的过程,侧重结构化,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且引用方便,可随时查看原文。 MN的 整理笔记可以通过用思维导图和大纲两种方式,能做到主题阅读和适应碎片化阅读。软件支持中文,界面比较清爽,使用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

最新的MarginNote 3新增了OCR功能,可以将扫描版PDF中的图片内容转换为文字,免去了手动输入的麻烦。对于每天都要跟文献打交道的人来说,这是一款真正能够帮助你的工具。

我你这招自问自答的广告玩的很溜嘛

MarginNote可以说是目前最强大的阅读神器,为什么说它强大呢?因为它集合了内容集成、标注、笔记、翻译、思维导图、主流生产力工具的存储甚至联动记忆等功能,可以说是非常逆天了。

说了这么多,应该如何操作这个神器呢?下面我仅说说就我层面上的使用方法:

1)有三个你必须要知道的模式

大纲模式

脑图模式

混合模式

说完了三个模式后,让我们谈谈使用过程中的技巧

卡片检索

作为一款深度阅读工具,用MarginNote进行学bai习无疑是最适合的。MarginNote设计简洁,功能强大,随着使用的深入,会逐步发现它大量隐藏的功能,可以满足所有爱学习人士的要求。

打开一本书打开MarginNote后,点击右上角的“+”号,你可以直接添加一本书;或者从其他书籍工具“分发”到MarginNote。Tips:1、点击书名右侧的“i”按钮,可“打开”、“重命名”、“删除”该书。

书籍分类管理为了便于书籍的管理,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标签的方式进行分类。1、点击左上角“Add Tag”在其下方的左侧栏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标签,并可以输入任何名字,最后轻点屏幕即完成便签的建立。2、点击右侧书籍列表中,每本书名的下面的“TAGS”即可对某书设置标签,每本书是可以拥有多个标签的。Tips:1.标签右侧数字表示归于本标签的书籍数目。2.标签修改:通过轻点某标签名的文字激活。3.标签排序:长按某标签,当标签悬浮后,可对标签进行排序4.标签归类:将某标签向左、右侧短滑动,可调整此标签的从属关系。5.标签删除:将某标签向右侧长滑动,可弹出删除提示,确认后删除

同步EverNote通过与EverNote的同步,可以确保对书籍的注释不会丢失。1、点击左侧下方,进入“Settings”页面可以进行UI Styles、EverNote sync等相关设置。2、点击“EverNote Sync”设置“Evernote connection”及“Sync Internal”Tips:1、与Evernote同步后,所有注释均会在Evernote -> Notebooks -> MarginNote按书名进行同步存储。

斯蒂芬·平克说:“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我觉得,对应的,阅读之难,在于从线性展开的语句里,重组成树状结构,再抽象为网状思考。就在三个月前,我惊喜地发现了一款阅读+笔记软件能解决这个难点。它就是Marginnote(以下简称MN)。

icon

上一篇《捡贝壳的人—卡片学习法》从“道”的角度阐述了卡片的好处和使用原则,那么这一篇则说一下“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一款称手的神兵利器,怎敢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呢~

介绍MN之前得先说下MN的成绩和头衔,光是我说好,没有用,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

被App store 评为“ 月度最佳应用”,列为“编辑推荐”;

被Appso评为2016年最赞的10个iOS应用之一;

被丘鹏飞评为2017年最贵却不心痛的iOS应用,没有之一;

正如同官网上所说, Marginnote是一款会重塑你学习方式的阅读笔记软件。 当之无愧。 自从用了MN,我就再也没宠幸过kindle了。而且现在都只看电子书,不看纸质书了。虽然明知道电子书在元认知、记忆回放、深度理解、工作记忆加工、注意力持续时间上弱于纸质书(2011),但依然投入MN的怀抱。

MN简直是深度学习者的大宝SOD蜜,真的天天见。

好了,听我吹了那么久MN,那么用MN做读书笔记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样子的呢?

以下是主要的阅读+笔记流程,界面如下:

区域①是阅读区,显示的是学习材料(格式为PDF或EPUB),在材料上标注的部分会在区域②(笔记加工区)自动地形成一张卡片(cards),卡片自由组合形成思维导图(mindmap)。区域①右侧是笔记以批注形式显示的样子,我一般都会关闭。

MN 基本功能齐全且好用 ,市面上的阅读器功能它都有,而且细节优化得很好,开发者很用心。以下几个设计我认为可圈可点:

标注方便:包括荧光笔高亮、划线、页面书写、圈注等功能。

搜索便捷:内含字典翻译和网络搜索。只需要在材料选中特定字句,就能以它为关键词在知乎、百度、Google、Wiki 上查找。整个操作不需要跳转至其他界面就能完成。找到需要的图片可以直接拖拽到MN中成为图片笔记。

分割书视图:可以两三本书一起对比着看

当然有这些还不足以成为我心目中的神器,接下来要说的是,MN中我最心水的两个设计理念:

一、卡片

1、秉承着最小化行动的原则,在MN上,能把巨量的信息裁剪成一张张小卡片:标注的内容会自动在mindmap中形成一张卡片,然后可以在卡片上做笔记(打字、语音、图片、手写都行)

且看一个例子:

首先通过标注生成的卡片只有原文(区域①),我一般是概括总结下原文形成标题(区域②),然后发散地写一下感想与心得(区域③),让新的知识和我已经知道的知识缝合在一起。 这样针对一个知识点,既有总结又有发散,就做到了华罗庚所说的“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写笔记时,界面可以全是编辑卡片的界面, 让心力全都聚焦于一张小小的卡片中, 提高信息密度。而且阅读界面和笔记界面切换流畅,意随心动。

2、可以用卡片颜色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卡片,这个是自定义的。

这是我目前的颜色定义:

淡黄色:概念卡

淡绿色:技巧行动卡

桃红色:反常识卡

橙黄色:人名卡或故事例子卡

湖蓝色:金句美学卡

紫红色:术语模因卡

中灰色:原文论述正确性存疑。

卡片定义了颜色或者打上标签(Hashtag), 方便集成并提取相同主题的卡片,再也不用逐个笔记去翻阅了。

3、卡片还能在MN里复习,复习算法是符合间隔效应的, 和anki类似。同时也支持导出卡片到anki,anki是一款国外很火也很赞的一款提高记忆效率的软件。 我从来没试过导出到anki的功能,因为目前看的材料都不需要背,而且我anki的卡片都是喜欢自己做的。(我用MN之前就用了anki)不过看到开发者能考虑到卡片复习并且支持anki,对我来说是心有戚戚,32个赞马上送上。

4、点击卡片后能立马回到原文,随时查看原文,重复看上下文:加深理解+引用方便;

二、思维导图

1、在MN的混合模式下,你可以边看材料边做思维导图,重新按照你的理解去组织笔记和重要信息的逻辑关系。

为什么能做思维导图那么重要?

MIT 认知科学家 Josh 发表在 pnas 的论文中,比较了抽象知识的不同表征结构,如星形结构、聚类结构、环形结构等等,最终发现,人类的最佳抽象知识结构是树形结构。

安人心智的科学总监阳志平曾说:

不仅如此,在思维导图中,卡片之间还可以添加联系:按住一张卡片后,会出现气泡,把气泡移到另外一张卡片上即可建立连接,是以一条虚线显示。此后,建立了通道后的卡片可以随意切换。让树状结构变成网状思维。

2、使用MN能做到主题阅读和适应碎片化阅读:

MN支持就一个主题建立一个笔记本,然后把这个主题中精彩的PDF资料都拖进去,很适合主题阅读;在网页上看到的相关资料通过EPUB转存功能拖进来,把网页上的碎片化的知识下载下来,离线也能查看。

要说的一个小技巧就是:我经常是用浏览器自带的阅读模式,屏蔽广告,纯净阅读。因为有时候下载web时会有乱码或其他我不想要的内容,所以我是打印网页为PDF。用Safari打印网页后,双指放大要打印的页面,右上角才会出现个“分享到MN”。

说下我两个使用习惯:

1、与Evernote(印象笔记)同步

在MN上做的笔记可以一键导出到Evernote上。 用MN阅读和结构化知识体系,在Evernote上收集并储存知识,(印象上的笔记也有卡片视图模式哦~),方便写作时调用。

Evernote卡片视图

2、MN导入Evernote后,重写卡片

如果只在MN上高亮标注、划线标重点的话,其实和那些拿着五颜六色荧光笔在书上涂来涂去的做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低效的学习方式,不符合“必要难度”理论。

对我而言,在MN中做笔记是加深思考的过程,侧重结构化。而把笔记本导入印象,再重写卡片的过程则是加强记忆的过程,注重内化。

MN的回忆模式能模糊原文而且卡片能只显示标题。这样就可以在印象中对着标题或关键词, 主动回忆原文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这样不仅能加深记忆,而且写作时有了很多预制的素材。

如同装配式建筑建造起来特别快一样,早已经过你转化的素材就像加工好的配件,在别人还在搬砖和水泥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搭建了,写起来贼快。

你问有没有Win版本?

没有,开发者说暂时不会开发Win端。别等了, 快点入手MacBook或iPad吧

你说再等等?

不要等限免或者冰点价格啦,快点入手,早买早享受。我知道我不可能通过描述让你知道梨子的味道,所以建议你亲口尝一尝,先用免费版体验一下,主要功能都一样,就是导出有数量限制(iPad版)。

西蒙说,“科学第一要义是,如果有人递给你一件秘密武器,你最好用起来。 ”

呐,给你~

启动吧,少年!

推荐阅读:

《捡贝壳的人—卡片学习法》

没有使用过,可以在360软件中下载 安装,安全可靠。

  • 索引序列
  • 逻辑学论文发表期刊app
  • 逻辑学论文发表心情app
  • 逻辑学论文发表笔记app
  • 逻辑学论文发表小说app
  • 形式逻辑论文发表笔记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