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科赫发表的论文

科赫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科赫发表的论文

1905年,罗伯特科赫成为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到今天,世界上多个国家都以自个的方式来纪念科赫在医学领域作出的贡献。那么,简洁的来讲,科赫是什么的奠基人。通过了解科赫的生平简介,便晓得科赫是什么的奠基人。1882年3月,科赫发表了一篇关于结核杆菌的论文,科赫以为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病发的原因。当时,这篇论文并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反而得到了一致批评。随后,科赫发现了控制霍乱的治疗方法,并且还控制了腺鼠疫的扩大。科赫一生致力于细菌的研究,在科赫的努力之下,他几乎每日都会发现新细菌。所以,科赫也被后人称为细菌学的鼻祖。基于科赫在细菌学领域的贡献,他被德国 *** 授予德国皇冠勋章。更值得一提的是,科赫因是结核病研究的奠基人,因此在1905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和生理学奖。

1873年,罗伯特科赫正值30岁,在他生日那天,科赫的夫人给科赫买了一台显微镜。此后,科赫用这台显微镜一直潜行研究疾病和细菌的关系。三年之后,科赫发现了细菌和疾病具有一定的联络,这也是人类第一次证明细菌是引发传染病的病因。随着时间的流逝,科赫在发现炭疽杆菌、霍乱弧菌的基础上,发现了结核杆菌。随后,科赫又发现了结核菌素。基于科赫对结核杆菌和结核菌素的发现,才为人类防治结核病作出了宝贵的理论知识。

基于科赫贡献,人们将科赫称为「瘟疫的克星」。2003年爆发的SARS病毒,让全球人民为之恐慌。为了控制SARS的扩大,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共同研究SARS的病原体,想要从根源入手控制SARS。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之下,终于找到冠状病毒是引起SARS爆发的原因。而科学家们能找到引起SARS的元凶,依靠的是科赫在细菌学领域的发现。从各国协力战胜SARS来看,科赫贡献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程序中,人类为了征服自然,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挑战。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大规模的鼠疫曾发生过三次,每一次的鼠疫爆发都夺取上亿万人的性命。人类在找到控制鼠疫蔓延的方法之前,几乎是「谈鼠疫色变」。而「肺结核病」又被称为痨病,对古人而言,患上痨病相当于患上绝症,因为根本找不到治疗的方法。

在人类和各种疾病作斗争时,罗伯特科赫无疑是表现最为突出的科学家之一。科赫贡献不仅局限于对肺结核、鼠疫、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同时他还找到了抑制这些传染性疾病的方法。1905年,科赫发表了关于探析结核病病原的方法,这一发现也成为医学领域的里程碑。基于科赫在医学领域的贡献,所以世人将科赫誉为「瘟疫的克星」。科赫晚年期间,因心脏病而住进了疗养院,住院期间,科赫依旧念念不忘对传染病的研究。正是科赫这种忘我的科学研究精神,才让他科赫贡献享誉全世界。

1905年,科赫凭借在医学领域杰出的贡献,成功摘下诺贝尔医学奖以及生物学奖。虽然科赫已去世一百多年了,但是科赫在医学上的研究贡献,依旧为后人在医学上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与记载科赫相关事迹的书籍中,也有提到科赫评价。说起科赫评价,不得不提的就是,后人将科赫称为「瘟疫的克星。」短短五个字的评价,是基于科赫在瘟疫研究上所取得重大贡献来讲的。科赫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传染病是由细菌感染而导致的科学家,他无疑是病原细菌学的开拓者。1897年到1906年,科赫通过研究鼠疫病原,进而发现了采采蝇是一种传染媒介,它会导致昏睡病。这项研究成果综合其他科学家关于疟疾的研究成果,便得出昆虫媒介是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这就意味着只要消灭了昆虫媒介,便可以防止疟疾的发生和扩大。科赫一生为人类战胜传染疾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把毕生的心血都放在了研究鼠疫、霍乱、肺结核等可怕的病魔上,所以说,科赫是一名伟大而杰出的医学家和细菌学家。

全世界各个国家对科赫都有非常高的评价,每到科赫纪念日,每个国家都以不同的纪念方式来表达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敬意。1982年,是科赫发现结核杆菌一百周年纪念日,中国特地发行了「罗伯特科赫邮票」以此来纪念科赫在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罗伯特 · 科赫 ( Robert Koch , 1843—1910 ),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05 年,科赫以举世瞩目的开拓性成绩,问心无愧地摘走了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主要事迹:18761872 年,科赫在波兰被任命为地区医疗官员,在那里他发现炭疽热是一种地方病。炭疽热上的研究被公开之后,在科恩( Ferdinand Cohn )的赞助下,科赫的论文也得到了发表。科赫在文中明确地指出细菌是导致这个疾病的“元凶”。科赫的研究确立了疾病的细菌起源理论。1877科赫在世界上第一次发明了细菌照相法。他先将细菌干燥固定,再用甲基蓝进行染色,然后为他们照相。他还使用盖玻片制备了永久装片。1881科赫在使用液体培养基做实验的不利中苦苦挣扎之后,发现了其他方法。他第一次使用无菌的土豆片做为固体培养基,同时尝试用明胶,将其加入到培养基中。混合的培养基被倒在玻璃平皿上并让其凝结成胶。平板技术被用于从平板表面的菌落分离细菌的纯培养。科赫发表了《病原生物的研究方法 》 , 在文章中他描述了其在固体培养基上的成功。同年, 科赫系统地研究了化学杀毒剂的功效,证明李斯特在无菌外科手术中使用石炭酸仅仅是抑制细菌繁殖而不是杀死细菌。他第一次验证杀毒效果取决于化学物质浓度以及与细菌的接触时间。我们可以将炭疽芽胞在丝线上弄干,然后用消毒剂处理,再用无菌的水清洗,然后培养,根据芽胞的情况来评价化学物质的毒性。1882科赫分离出了结核杆菌 — 结核分枝杆菌。这一过程比他分离炭疽杆菌要难得多。他研究了因结核病死亡人的肺,但没有发现细菌。可是把病肺磨碎,擦在老鼠和兔子身上,它们都得了结核病。在反复实验中,科赫发现结核菌是透明的,用显微镜是看不见的。最后他从一位患病工人的组织中分离出了结核杆菌并用亚甲基蓝进行了染色。染色后的细菌呈现蓝色棒状,并带有一定的弯曲与弧度。他把死亡的结核病人的组织注射到动物体内,并成功分离且得到了结核分枝杆菌的纯培养并且完全证实了结核杆菌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因。1884科赫提出了他最为著名的理论——一套关于鉴定结核杆菌的原则,并最终发展为“科赫原则”。“科赫原则”最初发表在科赫的论文《肺结核病因学》中。在这篇论文中阐述了三个主要事实: 1. (通过染色法证明)在人类与动物体内结核损伤的器官中都可以发现结核杆菌的存在,而健康机体上没有。 2. 可以从患者在血清中得到结核杆菌纯培养。 3. 通过向豚鼠接种结核杆菌可以让豚鼠染上结核病。 4. 在患病豚鼠身上再次能够分离出结核病菌。为了表彰他在肺结核研究方面的贡献,科赫于 1905 年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在“科赫原则”的指导下,使得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的 20 年代成了发现病原菌的黄金时代。例如 1883 年和 1884 年两位科学家各自独立地发现了白喉杆菌, 1884 年还发现了伤寒杆菌, 1894 年发现了鼠疫杆菌, 1897 年发现了痢疾杆菌。在此期间先后发现了不下百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放线菌等。不仅是动物病原菌,还有植物病原菌。

赫兹发表的论文

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1894)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857年2月22日诞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律师家庭。

赫兹从小受到父亲广博知识的熏陶,还喜欢动手制作木工,也喜欢画图。在中学上学的时候,他就一心想当工程师。1875年中学毕业后,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设计局工作了一年,1876年春天去德累斯顿高等技术学院学工程学,秋天应召去柏林的铁道兵团服役。1877年退役,进慕尼黑工业学院学工程学,1878年转入柏林大学。在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尔(1824~1887)名下学习。不久,亥姆霍兹发现了赫兹的才能,收他到自己的实验室当见习生。1879年赫兹在物理竞赛中成绩出众,荣获金质奖章;年底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论旋转体中的感应》,第二年获博士学位,当了亥姆霍兹的助手。1883年任基尔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885年任卡尔斯鲁高等工业学院物理学教授。1889年接替克劳修斯任波恩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同年当选为柏林科学院通讯院士。1890年被选为俄国莫斯科协会名誉会员。

赫兹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用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完善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1886年10月,赫兹在卡尔斯鲁高等工业学院的物理实验室用放电线圈做火花放电实验,偶然发现和放电线圈靠得很近的另一个开口的绝缘线圈中有电火花跳过。赫兹十分敏感,立即想起七年前未完成的物理竞赛题目,那是亥姆霍兹提出的一个用实验检验麦克斯韦理论正确性的难题。他向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用实验检验是否存在麦克斯韦所预言的电磁波。从1886年10月25日起,赫兹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实验。12月2日,他在感应圈的两根电极上各接一根0.305米长的铜棒,每根铜棒的一头接边长0.407米的正方形锌板。另一头接黄铜小球,两个黄铜小球互相对着,组成发生器。另外,赫兹用一根硬质铜导线弯成圆弧形,两端各接一个可以调节距离的黄铜小球,组成检波器。发生器和检波器相距10米。发生器通电后,赫兹在检波器的两个铜球间隙看到了电火花,实验成功了!这时候,赫兹的心激动得像电火花一样在欢快地跳跃。因为他的实验证明,发生器确实发出了电磁波,并且被检波器接收到了。

接着,赫兹测量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但是他计算到的数值是20万千米/秒,和麦克斯韦预言的不一致。因此,赫兹又花了好几个月的工夫,作了一系列检验性实验。检查实验结果是否可靠。其实实验毫无问题,是赫兹计算错了。后来物理学家本凯莱用赫兹的实验数据重新计算,得到电磁波速度是30万千米/秒。1887年11月5日,赫兹满怀信心地给亥姆霍兹寄去一篇题为《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的论文,阐明实验证明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定论的正确性。亥姆霍兹看后十分高兴,当即用明信片告知赫兹:“手稿已收到。好!星期四我就把手稿交付排印。”赫兹的论文一发表,顿时成了科学界轰动的人物。赫兹实验庄严地宣告:人类利用电磁波的春天来到了!

后来,赫兹又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他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首先发现了光电效应,也就是物质在光的照射下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一发现,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实验基础。赫兹还通过实验确认电磁波是横波,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和偏振等光学性质,并且实现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从而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光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1890年以后,赫兹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整理了麦克斯韦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它更加完美、对称,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

赫兹对人类文明作了很大的贡献,正当人们期望他再作贡献的时候,骨癌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赫兹于1894年元旦去世,只活了37岁。他的导师亥姆霍兹赞扬赫兹“才气横溢,性格坚毅,用自己极短暂的一生解决了一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所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1896年3月24日,俄国著名物理学家波波夫(1859~1906)用“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这一串字母,拍发了世界上第一份电报。后人为纪念赫兹,用他的名字来命名频率的单位,简称“赫”。

赫兹 (1857-1894) 赫兹,德国物理学家,生于汉堡。早在少年时代就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十九岁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次年转入柏林大学,在物理学教授亥姆霍兹指导下学习。1885年任卡尔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1889年,接替克劳修斯担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直到逝世。 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在柏林大学随赫尔姆霍兹学物理时,受赫尔姆霍兹之鼓励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当时德国物理界深信韦伯的电力与磁力可瞬时传送的理论。因此赫兹就决定以实验来证实韦伯与麦克斯韦理论谁的正确。依照麦克斯韦理论,电扰动能辐射电磁波。赫兹根据电容器经由电火花隙会产生振荡原理,设计了一套电磁波发生器,赫兹将一感应线圈的两端接于产生器二铜棒上。当感应线圈的电流突然中断时,其感应高电压使电火花隙之间产生火花。瞬间后,电荷便经由电火花隙在锌板间振荡,频率高达数百万周。由麦克斯韦理论,此火花应产生电磁波,于是赫兹设计了一简单的检波器来探测此电磁波。他将一小段导线弯成圆形,线的两端点间留有小电火花隙。因电磁波应在此小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而使电火花隙产生火花。所以他坐在一暗室内,检波器距振荡器10米远,结果他发现检波器的电火花隙间确有小火花产生。赫兹在暗室远端的墙壁上覆有可反射电波的锌板,入射波与反射波重迭应产生驻波,他也以检波器在距振荡器不同距离处侦测加以证实。赫兹先求出振荡器的频率,又以检波器量得驻波的波长,二者乘积即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正如麦克斯韦预测的一样。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1888年,赫兹的实验成功了,而麦克斯韦理论也因此获得了无上的光彩。赫兹在实验时曾指出,电磁波可以被反射、折射和如同可见光、热波一样的被偏振。由他的振荡器所发出的电磁波是平面偏振波,其电场平行于振荡器的导线,而磁场垂直于电场,且两者均垂直传播方向。1889年在一次著名的演说中,赫兹明确的指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第一次以电磁波传递讯息是1896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开始的。1901年,马可尼又成功的将讯号送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20世纪无线电通讯更有了异常惊人的发展。赫兹实验不仅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为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找到了途径。 1887年11月5日,赫兹在寄给亥姆霍兹一篇题为《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的论文中,总结了这个重要发现。接着,赫兹还通过实验确认了电磁波是横波,具有与光类似的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并且实验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同时证实了在直线传播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从而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并且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它更加优美、对称,得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此外,赫兹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发现了光电效应,即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一发现,后来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基础。 1888年1月,赫兹将这些成果总结在《论动电效应的传播速度》一文中。赫兹实验公布后,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由法拉第开创,麦克斯韦总结的电磁理论,至此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888年,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赫兹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发现的真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 赫兹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正当人们对他寄以更大期望时,他却于1894年元旦因血中毒逝世,年仅36岁。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各种波动频率的单位,简称“赫”。(这个网站确实不错)

赫兹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用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完善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赫兹发表的电磁波论文

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1894)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857年2月22日诞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律师家庭。

赫兹从小受到父亲广博知识的熏陶,还喜欢动手制作木工,也喜欢画图。在中学上学的时候,他就一心想当工程师。1875年中学毕业后,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设计局工作了一年,1876年春天去德累斯顿高等技术学院学工程学,秋天应召去柏林的铁道兵团服役。1877年退役,进慕尼黑工业学院学工程学,1878年转入柏林大学。在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尔(1824~1887)名下学习。不久,亥姆霍兹发现了赫兹的才能,收他到自己的实验室当见习生。1879年赫兹在物理竞赛中成绩出众,荣获金质奖章;年底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论旋转体中的感应》,第二年获博士学位,当了亥姆霍兹的助手。1883年任基尔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885年任卡尔斯鲁高等工业学院物理学教授。1889年接替克劳修斯任波恩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同年当选为柏林科学院通讯院士。1890年被选为俄国莫斯科协会名誉会员。

赫兹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用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完善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1886年10月,赫兹在卡尔斯鲁高等工业学院的物理实验室用放电线圈做火花放电实验,偶然发现和放电线圈靠得很近的另一个开口的绝缘线圈中有电火花跳过。赫兹十分敏感,立即想起七年前未完成的物理竞赛题目,那是亥姆霍兹提出的一个用实验检验麦克斯韦理论正确性的难题。他向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用实验检验是否存在麦克斯韦所预言的电磁波。从1886年10月25日起,赫兹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实验。12月2日,他在感应圈的两根电极上各接一根0.305米长的铜棒,每根铜棒的一头接边长0.407米的正方形锌板。另一头接黄铜小球,两个黄铜小球互相对着,组成发生器。另外,赫兹用一根硬质铜导线弯成圆弧形,两端各接一个可以调节距离的黄铜小球,组成检波器。发生器和检波器相距10米。发生器通电后,赫兹在检波器的两个铜球间隙看到了电火花,实验成功了!这时候,赫兹的心激动得像电火花一样在欢快地跳跃。因为他的实验证明,发生器确实发出了电磁波,并且被检波器接收到了。

接着,赫兹测量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但是他计算到的数值是20万千米/秒,和麦克斯韦预言的不一致。因此,赫兹又花了好几个月的工夫,作了一系列检验性实验。检查实验结果是否可靠。其实实验毫无问题,是赫兹计算错了。后来物理学家本凯莱用赫兹的实验数据重新计算,得到电磁波速度是30万千米/秒。1887年11月5日,赫兹满怀信心地给亥姆霍兹寄去一篇题为《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的论文,阐明实验证明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定论的正确性。亥姆霍兹看后十分高兴,当即用明信片告知赫兹:“手稿已收到。好!星期四我就把手稿交付排印。”赫兹的论文一发表,顿时成了科学界轰动的人物。赫兹实验庄严地宣告:人类利用电磁波的春天来到了!

后来,赫兹又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他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首先发现了光电效应,也就是物质在光的照射下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一发现,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实验基础。赫兹还通过实验确认电磁波是横波,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和偏振等光学性质,并且实现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从而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光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1890年以后,赫兹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整理了麦克斯韦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它更加完美、对称,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

赫兹对人类文明作了很大的贡献,正当人们期望他再作贡献的时候,骨癌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赫兹于1894年元旦去世,只活了37岁。他的导师亥姆霍兹赞扬赫兹“才气横溢,性格坚毅,用自己极短暂的一生解决了一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所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1896年3月24日,俄国著名物理学家波波夫(1859~1906)用“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这一串字母,拍发了世界上第一份电报。后人为纪念赫兹,用他的名字来命名频率的单位,简称“赫”。

赫兹1857年2月22日生于德国汉堡。他小时候想当一名建筑工程师,于是在汉堡学校毕业后,又到慕尼黑去继续求学。 在1878年,他偶然在柏林听了著名物理学家亥姆霍兹的演讲,改变了原来的求学初衷,又对物理学电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进了柏林大学学物理。 1880年,赫兹从柏林大学毕业,发表了论文《电运动的功能》。亥姆霍兹很赏识他,将他选为自己的助手。 赫兹在大学学习期间,一直探讨麦克斯韦的“电磁说”,想在电磁研究上有所突破,但因学识水平不足,只好暂时放下。直到1883年,他在基尔时,又正式开始对电磁进行研究,但仍然没有结果。两年后,他到卡尔斯鲁赫高等工艺学校当物理教授,继续实验麦克斯韦的电磁学说。 一次,电磁火花在赫兹长期刻苦的探索中终于偶而闪烁出了成功的光辉。赫兹在实验室里,把两条光滑的钢球杆,各自系在两片锌板上,同时又把钥杆接触到感应圈的两端。当锌片通电时,奇异的现象发生了:两个铜杆自然相近起来,并且冒出微弱的小火花。这一现象启发了赫兹,他赶紧用检波器来检查这些光中是否含有电磁波。他的检波器很简单,只用一根钢丝弯成一个圆圈,然后在相对两端各系住一个小铜球,铜球上面装有螺旋机,使两球可以自由移近它们的距离。他把这个检波器靠近锌片那端爆火花的钢球杆时,铜丝圈两端也有火花爆发出来。赫兹的这个实验充分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说是正确的,也证明了这火花的发生是由于铜球的震动所发出的电波。因为这是无线电发明第一步的开始,所以人们称这电波为“赫兹波”。 多少年以后,赫兹又以精密的实验,更集中精力研究这些电波。每一次实验他都记下它们的路线、长度,它们的反射和曲折。他发现了许多有关电磁波的有趣现象:这些神秘的.电波速度极快,它和光速一样快;它可以毫无阻碍地迅速通过很厚的墙壁或高山,但却透不过金属片。 赫兹这些电磁波的巧妙实验证明了光含有电磁波的性质,因而后发了科学家们对光和电的重新认识,开辟了无线电时代的新纪元,为俄罗斯科学家波波夫、意大利科学家马科尼的无线电发明铺平了道路。如波波夫在赫兹逝世一年后——I895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无线电接收机。马科尼1897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公司。后来的无线电话、无线电广播以及整个的电讯业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解析: 赫兹 (1857-1894) 赫兹,德国物理学家,生于汉堡。早在少年时代就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十九岁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次年转入柏林大学,在物理学教授亥姆霍兹指导下学习。1885年任卡尔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1889年,接替克劳修斯担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直到逝世。 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在柏林大学随赫尔姆霍兹学物理时,受赫尔姆霍兹之鼓励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当时德国物理界深信韦伯的电力与磁力可瞬时传送的理论。因此赫兹就决定以实验来证实韦伯与麦克斯韦理论谁的正确。依照麦克斯韦理论,电扰动能辐射电磁波。赫兹根据电容器经由电火花隙会产生振荡原理,设计了一套电磁波发生器,赫兹将一感应线圈的两端接于产生器二铜棒上。当感应线圈的电流突然中断时,其感应高电压使电火花隙之间产生火花。瞬间后,电荷便经由电火花隙在锌板间振荡,频率高达数百万周。由麦克斯韦理论,此火花应产生电磁波,于是赫兹设计了一简单的检波器来探测此电磁波。他将一小段导线弯成圆形,线的两端点间留有小电火花隙。因电磁波应在此小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而使电火花隙产生火花。所以他坐在一暗室内,检波器距振荡器10米远,结果他发现检波器的电火花隙间确有小火花产生。赫兹在暗室远端的墙壁上覆有可反射电波的锌板,入射波与反射波重迭应产生驻波,他也以检波器在距振荡器不同距离处侦测加以证实。赫兹先求出振荡器的频率,又以检波器量得驻波的波长,二者乘积即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正如麦克斯韦预测的一样。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1888年,赫兹的实验成功了,而麦克斯韦理论也因此获得了无上的光彩。赫兹在实验时曾指出,电磁波可以被反射、折射和如同可见光、热波一样的被偏振。由他的振荡器所发出的电磁波是平面偏振波,其电场平行于振荡器的导线,而磁场垂直于电场,且两者均垂直传播方向。1889年在一次著名的演说中,赫兹明确的指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第一次以电磁波传递讯息是1896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开始的。1901年,马可尼又成功的将讯号送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20世纪无线电通讯更有了异常惊人的发展。赫兹实验不仅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为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找到了途径。1887年11月5日,赫兹在寄给亥姆霍兹一篇题为《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的论文中,总结了这个重要发现。接着,赫兹还通过实验确认了电磁波是横波,具有与光类似的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并且实验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同时证实了在直线传播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从而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并且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它更加优美、对称,得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此外,赫兹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发现了光电效应,即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一发现,后来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基础。 1888年1月,赫兹将这些成果总结在《论动电效应的传播速度》一文中。赫兹实验公布后,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由法拉第开创,麦克斯韦总结的电磁理论,至此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888年,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赫兹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发现的真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 赫兹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正当人们对他寄以更大期望时,他却于1894年元旦因血中毒逝世,年仅36岁。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各种波动频率的单位,简称“赫”。 (这个网站确实不错)

维克拉玛辛赫发表的论文

在很久之前的很久之前经过各种复杂的化学变化逐渐形成有机物质,并不断积累,这些有机物越来越复杂,然后形成简单的生命,最后 在适合的时候就会演变成更复杂 的生命 ,甚至我猜想在没水没空气的情况下生命也可能是存在的,更可能是复杂生命,虽说生命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但这‘一定的环境’是怎样的呢,谁也说不清楚,只能是模糊概念,所以我猜想即使是没水空气等等地球生命所需要的 条件有些 外星生命更本不需要

人类想象中的外星人 最近一名英国首席科学家称,人类都是从外太空来到地球的外星人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钱德拉·维克拉玛辛赫(Chandra Wickramasinghe)教授声称,最新的研究压倒性的支持人类生命起源于地球以外的太空的观点。这名天体生物学家表示,第一颗生命的种子存在于38亿年前来自太空的植物里。他认为来自外太空的微生物随着彗星来到地球,随后复制和播种而形成人类生命。 维克拉玛辛赫的这篇发表在剑桥大学天体生物学国际期刊上的文章表明,证据显示人类以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外太空,是通过小行星撞击地球而传播到地球上的。我们都是外星人我们都拥有同样的宇宙祖先。维克拉玛辛赫这样说道。 小行星为地球带来生命 每一次一个新的行星系统形成,彗星上总会有少数存活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不断繁殖并播种到其它星球。因此,我们属于一个延伸到整个宇宙的相连接的链中的一部分。维克拉玛辛赫补充说道。

谁说生命来自慧星

能。陨石是能抗拒星空病毒的,陨石坠落时的温度高达1000度以上,即使太空中有病毒也会被这样的高温给杀死,有俄罗斯科学家援引了英国天体生物学家维克拉玛辛赫的观点,称新冠病毒来自太空,由坠落的陨石带到地球上。

赫克歇尔俄林发表的论文

要素禀赋论指狭义的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Heckscher-Ohiln theory),又称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该学说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由俄林系统创立。它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俄林认为,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而价格差异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所以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俄林在分析、阐述要素禀赋论时是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在逻辑上比较严谨。1、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没有运输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2、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3、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俄林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要素相对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供给较充裕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低,而相对供给较稀缺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高。因此,国家间要素相对价格差异是由要素相对供给或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通过严密的分析,俄林得出了结论: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有比较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便贵,出口就不利。各国应尽可能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生产技术 生产要素供给消费偏好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分析还可用图1-5加以形象归纳。从示意图的右下角开始分析,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和社会消费偏好共同决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导致了对生产要素的派生需求,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则决定要素的价格,要素的价格和生产技术又决定最终产品的价格。因此,不同国家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比较利益和贸易类型。但在两国偏好相同、技术水平相同以及收入分配相同,从而对最终产品和要素需求相似的假设前提下,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便是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的原因。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俄林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而得出的著名结论。俄林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两条途径而逐步缩小,即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第一条途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第二条途径是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结论:国际贸易最终会使所有生产要素在所有地区都趋于相等。同时,俄林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种趋势。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是赫克歇尔首先提出来的。俄林师承赫克歇尔,创立了要素禀赋论。萨缪尔森则发展了赫——俄理论,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1919年,赫克歇尔在纪念经济学家戴维的文集中发表了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这些论点为俄林所接受。1929-1933年,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都力图加强对外倾销商品,同时提高进口关税,限制商品进口。对此,瑞典人民深感不安,因为瑞典国内市场狭小,一向对国外市场依赖很大。在此背景下,俄林继承其师赫克歇尔的论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深入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深层原因,创立了要素禀赋论。而在美国经济由中盛走向极盛、再走向衰落的时代背景下,1941年萨缪尔森与斯托尔珀(W.F.Stolper)合著并发表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一文,提出了生产要素价格日趋均等化的观点。萨缪尔森还在1948年前后发表的《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衡》、《国际要素价格均衡》及《论国际要素价格的均衡》等文中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建立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发展了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基于一系列简单的假设前提,主要包括以下九个方面:1、假定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这一假设目的是为了便于用平面图说明理论。2、假定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这一假设主要是为了便于考察要素禀赋,从而考察要素价格在两国相对商品价格决定中的作用。3、假定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4、假定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规模经济利益不变。即增加某商品的资本和劳动使用量,将会使该产品产量以相同比例增加,意即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利益。5、假定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生产,即尽管是自由贸易,两国仍然继续生产两种产品,亦即无一国是小国。6、假定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若用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则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相同。7、在两国的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市场上,竞争是完全的。这是指市场上无人能够购买或出售大量商品或生产要素而影响市场价格。也指买卖双方都能掌握相等的交易资料。8、假定在各国内部,生产诸要素是能够自由转移的,但在各国间生产要素是不能自由转移的。这是指在一国内部,劳动和资本能够自由地从某些低收入地区、行业流向高收入地区、行业,直至各地区、各行业的同种要素报酬相同,这种流动才会停止。而在国际间,却缺乏这种流动性。所以,在没有贸易时,国际间的要素报酬差异始终存在。9、假定没有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这意味着生产专业化过程可持续到两国商品相对价格相等为止。

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价格和要素结合比例角度解释了贸易发生之前两国之间产品价格差异的来源。(要素导致成本不同最终是商品价格不同,而这种不同就是一种优势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我也是学生,如有理解错误请指正,一些概念书里都有的

1919年瑞典赫克歇尔发表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中,认为在两个国家各个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相同时,两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比较优势,只要生产不同产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仍然存在分工和贸易的基础。这一观点经其学生、瑞典经济学家伯蒂尔-俄林在1933年发表的经典著作《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阐释和发展,创立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假定条件(1)两个国家分别生产两种产品中,每种产品至少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即2*2*2模型。(2)两个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方法相同,技术相同,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产量是因变量,要素的投入为自变量。(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4)生产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5)两个国家一个资本要素禀赋比较丰裕,即拥有资本与劳动的比例高于另一国家的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另一个劳动要素比较丰裕,即拥有劳动与资本的比例高于第一个国家劳动与资本的比例。两种产品一个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即生产该产品资本与劳动要素的投入比例要高于另一种产品;另一个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即生产该产品劳动与资本要素的投入比例要高于第一种产品。(6)国际之间贸易是自由的,没有贸易壁垒。(7)两国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规模经济效益,即单位生产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8)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9)两国之间只有货物贸易,而且贸易是平衡。(二)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上面假定下,赫克歇尔和俄林从两个国家商品价格的差异是发生国际贸易根本原因的原理出发,认为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其推论逻辑过程为:国际贸易→商品价格的差异→生产成本的差异→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要素供给的差异→要素禀赋的差异。(三)比较优势决定于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比例和不同产品所需要素比例的差异。H-O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和各种产品所需要素比例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或成本优势。就是说,由于生产不同产品所需的要素比例差异,一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根源于它的要素禀赋,劳动要素相对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资本要素禀赋相对丰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拥有比较优势。(四)要素禀赋差异决定的国际贸易模式。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条件下,一国将生产和出口较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 索引序列
  • 科赫发表的论文
  • 赫兹发表的论文
  • 赫兹发表的电磁波论文
  • 维克拉玛辛赫发表的论文
  • 赫克歇尔俄林发表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