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法国博士贾林林论文发表

法国博士贾林林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法国博士贾林林论文发表

林黛玉的美 上篇:精神美 应该说,所有用语言文字塑造的艺术应该说所有用语言文字塑造的艺术形象都不是真的,但在一些艺术巨匠笔下,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又都是非常逼真的,以至于比真的人还吸引人。在世界文库长长的艺术形象画廊中,有不少人物形象,虽然并不能和历史上各式各样的英雄人物比丰功伟绩,而且他们大多数是那么平凡,有的甚至卑微渺小,或美或丑,或善或恶,虽然并不能象历史上那些伟大人物伟大人物赢得无数的崇敬,但做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却能激起广大读者的无比深刻的或爱或憎的感情。因此,伟大作家笔下成功的艺术形象,与伟大的历史人物似乎是有某种共同点。这样的艺术形象,是艺术中的“英雄”,虽然不是历史上的英雄。我们读者尊崇那些塑造出牵动人心的艺术形象的伟大作家,正象尊崇历史上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伟大人物一样。 伟大的曹雪芹所创造的林黛玉,就是这样的艺术形象,提到林黛玉,读者都会认为她是美的,但她的美究竟表现在哪里,这就需要理论上的探讨。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曾经说明,此书大旨不过谈情。谈情至少是本书的主旨之一。在作为全书的楔子的第五回,作者曾经发出“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的浩叹,这和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或称之为永久性的题材)的说法大致相近。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一样,是作为一个“情”字的化身而出现的。在书的开头,作者写贾宝玉来自“青埂”(“情根”的谐音)峰,写黛玉则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由于接受神瑛侍者深情的水露滋养,得换人形并修成女体的。她的还泪的宿愿,实际上是还情、报情。这是林黛玉最突出的特点。其实,这是作者把自己对她的逻辑判断,又还原为形象化的寓言描写了。 “热情——人生最美好的花朵。”(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林黛玉的美,首先是热情的美。青春是爱情最亲密的姐妹。作者为蓓蕾年华的、心灵贮满热情的林黛玉创造了一个专制社会中极为特殊的发展爱情的环境,这个环境虽然仍处于礼教的严威之下,却有那么一些令人联想到近代自由爱情发展的环境。这就是大观园这个女儿世界,尤其与贾宝玉表兄妹间的特殊身份,曾经有助于他们松动封建礼教的巨大压力,品尝到正常人应该享受到的爱情幸福的一些滋味。就贾宝玉和林黛玉来说,他们头脑里封建道德规范的束缚似乎比客观环境有更大的威力;创造了大观园这样的环境,作家就更易于通过艺术形象描绘自己对爱情(“情”)的理想,更便于使自己的主人公们互相表达和实现自己的爱情。当然,在那合法的爱情仅仅是婚姻的副产物的封建时代,他们更重要的是追求婚姻上的成功,即追求爱情的合法化。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接触是相当地自由的。作者提到,他们自幼儿一齐长大,一个桌上吃饭,一个床上睡觉;后来,一起拈花斗草,读书写字,吟诗作文,欣赏文艺名著……爱情就这样萌生着、成长着。每一位读者读到无限旖旎的令人陶醉的“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余香满口又生动自然的“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以及缠绵而意绪深沉的“诉肺腑心迷活宝玉”等等文字,没有一个不为之动情的,好象在汹涌澎湃的爱情海洋里游泳,好象聆听一曲曲爱情颂歌,和主人公一同欢乐悲愁。在这些场合,林黛玉几乎抛开了沉重的封建意识的模桔,倾泻着自己巨大的热情。在这位女主人公身上,和我国其他古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空前充分地表现出热恋中的少女的感情深挚的美、生动的美,——富有感染力的感情美。 第二十回,宝玉在宝钗那儿玩了一会儿,然后到黛玉这儿来,后者不免有几分嫉妒,于是发生小小的口,后来宝玉用“亲不间疏,后不僭先”的道理来劝她,说:“岂有为她疏你的?”黛玉啐道: “我难道叫作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回答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 这个“心”字,实际是指二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情同一身的共同生命、共同的爱、共同的利益。这样的表达,微妙地表现出二人亲密无间的关系。黑格尔说:“……在爱情里最高的原则是主体把自己抛舍给另一个性别不同的个体,把自己的独立的意识和个别孤立的自为存在放弃掉,感到自己只有在对方的意识里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认识,”(《美学》第二卷页326)林黛玉和贾宝玉都用“我的心”来表达自己的实际上是共同的感情,表达相互间的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热恋之情,正是为了证明各自都已把“自己的独立的意识和个别孤立的自由存在放弃掉”,为了证明只有在对方的意识里(或“心”里)自己才存在着的幸福感。当然,他们都用的是一种只可以意会的语言,因为他们的性格不能不受到礼教的歪曲。在这儿,我们应该强调地指出,林黛玉的热情是极其可贵的。因为,她对于贾宝玉的爱,在客观上,有着与封建礼教相违背的进步意义。在那个时代,不是每个女性,尤其是金闺小姐,都敢于这样地爱,和敢于这样在今天看来是无比含蓄地向男性表达自己的爱情的。在大观园,在她身边,就有弱者,如正常感情被窒息的薛宝钗,心如槁木死灰般的李纨。封建礼教的种种规矩,圣人们和大人们的种种教训,金碧辉煌、血泪斑斑的贞节牌坊,三从四德……妇女头上千百年来的历史传统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能阻挡住林黛玉胸中汩汩滔滔爱的激流,她在倾诉着自己对对方的热情,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不看到,她在心灵上、在感情上是勇敢的,虽然她一直到死都没有向第三者透露。这是因为,她的明智使她感到,从她的处境来看,透露出去,反而更糟,那就不会“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了。 上面那个细节,我们还没有说完。听完了这样的以心换心的互相表白以后,林黛玉低头“一语不发”“半日”才说道:“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了你,你再不知道你自己怄人难受。就拿今日天气比,分明今儿冷得这样,你怎么反倒把个青肷披风脱了呢?”作者淡淡写来,其实林黛玉胸中的热情犹自辘辘滚动。她理解了对方的心,在对方的意识里认识到了自己。她明白对方的话是爱情的保证。于是,她把话岔开去,表示和解——以埋怨的方式,表现出对对方无微不至的关心,好象刚才是为青肷披风争吵似的!这就是林黛玉的聪明,林黛玉的性格,她的热情的独特的表现形式。以简洁的对话,写出变化万平的心理活动,我国文学这种白描手法,在曹雪芹手里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它的艺术容量是无限丰富的。当宝玉宝钗湘云为仕途经济争论后,黛玉被宝玉的知心感动得暗中拭泪,正好被走出来的宝玉遇见,他“禁不住”抬手给她擦拭,作者写道: 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 宝玉笑 道:“说话忘了情,不觉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 随后,她又开玩笑地用“金玉”啊,“麒麟”啊来怄他—— 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 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 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了,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 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 这就是著名的“诉肺腑”这段文字的前奏曲。对贾宝玉的真挚的爱,使她冲破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大防,她刚说完贾宝玉,自己又禁不住替他擦起汗来,伟大的曹雪芹不一定去顾及我们常说的对比方法,但这源自生活、源自于不同人物各自独特而又统一的性格的描写,确实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林黛玉心中火一般的情,这在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它洋溢着人性美、感情美。 林黛玉灼人的热情不仅表现在和贾宝玉爱情关系上,也表现在友谊上,尤其是她和薛宝钗之间的关系上。可以说,直到“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以前,她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比较紧张的,这主要是因为林黛玉的疑心。“诉肺腑”是转变的基础,因为她从贾宝玉那儿得到了爱的保证。后来有一次,薛宝钗听到林黛玉说的酒令里有《西厢记》里的话就对她规劝。客观上看,这种规劝是封建说教。但薛宝钗的主观上却是诚实的、与人为善的。因此,林黛玉的表现是:“心下暗服,只答应‘是的’……”,这是第四十二回。到了第四十七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林黛玉以自己特有的热情向薛宝钗披肝沥胆地承认了自己对薛宝钗的误解和猜疑是错的,把对方当作亲姐妹~样娓娓谈心。大观园里的女性们有的是不乏真诚这种品格的。然而象林黛玉这样坦诚地对向来怀有某种敌意的人推心置腹却是没有的。“互剖金兰语”时林黛玉的一番话,是林黛玉式的热情在友谊中的表现,这种热情甚至曾使不了解事情始末的贾宝玉来问她:是几时“梁鸿接了孟光案”,然后两个人一同称赞薛宝钗的为人。林黛玉的热情得到了以“冷香”著称的薛宝钗的正常反应,当林黛玉在她面前倾诉了自己在贾府的孤苦处境,薛宝钗说:“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这句话,一方面证明了她们和睦的程度——很少有人胆敢在林黛玉面前提到这种事的,薛宝钗内心的诚恳使自己有勇气挑明这件事;另一方面,至少在客观上这是薛宝钗向林黛玉公开承认贾林的关系,表明自己的态度,潜台词是:“你可以放心,我不会妨碍你的!”薛宝钗这话是在林黛玉向她承认自己多心是错的以后说的,是进一步打消林黛玉的顾虑,是对后者的安慰。从这一点看,薛宝钗在这个与林黛玉生死攸关而实际上违背礼教的大事上,表现得是相当通情达理的,她并没有板起面孔训人,也没有象干涉林黛玉引用《西厢记》、《牡丹亭》上词句做酒令那样去劝阻,这是我们不该忽略的。否则,我们会简单地认为她仅仅是一个伪道学、女夫子。以前的论者把薛宝钗评为一个封建好臣式的人物,不过是阶级斗争简单化的观点使他们错把贾府看成社会,从而完全抹煞了家庭之内亲人间或亲戚间的私人情感而已。 让我们回到林黛玉在友谊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这个问题上来。如果说薛宝钗因酒令而劝告林黛玉,其中一个目的是主动改善关系,而并非象有人认为的那样是单纯地宣扬道学,那么,后来宝权探病,林黛玉在“互剖金兰语”那一回的倾诉,充分地表现出她独特的感情特征、特有的坦诚,这不仅在大观园诸小姐中是罕有的,就是在下层奴仆丫环里也是罕见的。唯有灵魂中蕴聚着巨大热情的林黛玉才能表现出这样的心灵美和感情美。至于不少论者过去一再强调的所谓在钗黛关系中是林黛玉受了薛宝钗的欺之说,不过是简单的、浅薄的性格模式论的表现,它不仅把薛宝钗这样一个丰富复杂的性格平面化、单维化了,而且也直接贬损了林黛玉的素质和品格,抹煞了这一艺术形象的丰富内涵。 贾府有不少小姐少奶奶,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丫头。在主仆之间,有谁能象林黛玉和紫鹃那样有着亲人般的关系呢?我们看到,为了贾林之间的争吵,丫头紫鹃敢于当面指责林黛玉“浮躁”、“小性儿”、爱“歪派”人,这在贾府里是绝无仅有的事。我们不禁想,紫鹃为什么能这样做,而“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林黛玉又并不介意?紫鹃在“情辞试莽玉”前后所表现出的勇敢、智慧与自我牺牲的精神,”是令人感动的。如果我们排除多少年来一些传统戏剧中对红娘多次改塑的影响,那么,就形象的丰富与充实来说,紫鹃实在并不比王实甫的红娘的形象显得逊色。她不满贾宝玉对自己表示亲热和关心,主要也是一心一意地想着林黛玉的婚事和归宿。后来又去迁就贾宝玉,用心良苦地试探他,惹下了一场大祸,以至于不得不“日夜辛苦”地陪侍他而毫无怨言,都是为了林黛玉,尤其是她考验出来贾宝玉的忠诚时,虽然辛苦而满心安慰。这可从她在宝玉大致精神稳定后回到林黛玉那儿讲的那番话里得到证实。我们现在感兴趣的倒是:如果不是林黛玉以自己特有的热情对待紫鹃,那么后者能凭空产生出这一片耿耿忠心么?这是只有亲生姐妹才能有的体贴与爱的表现啊!这种赤诚没有产生在任何其他小姐奶奶的丫环身上,我们只能从主子身上找答案。虽然,可能是由于全书的构思和作者的阶级立场所限,曹雪芹没有过多地写出林黛玉对紫鹃的感情,以至于给我们产生某种紫鹃无根据地忠诚的印象。但我们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主子与奴才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角度考虑问题,紫鹃的忠诚应该是林黛玉的热情换来的友好的感情往来。 由此看来,林黛玉是曹雪芹非常重视的“情”字的体现者,是人生热情美的化身。当然,从创作的过程看,应该说曹雪芹感受和观察了许许多多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才有了自己关于“情”的观念,才塑造出林黛玉这样动人心魄的艺术形象。 大观园的女儿们中间,有不少都会填词吟诗。但只有林黛玉才具备诗人的气质,才更象一个真正的诗人。林黛玉的热情性格使她具备一个诗人的重要条件。热情本身就是美的、富有诗意的。经过我国丰富的古典文化尤其是诗歌的陶冶,她的热情就很自然地变成了诗情。一、.作者给她安排了一个滞湘馆,这儿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缕缕幽香从纱窗中透出来,周围是竹林青翠、苍首露冷。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给了她一个潇湘妃子的雅号,更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那“清厦旷朗”、“奇草仙藤”、“异香扑鼻”的蘅芜苑不也是很美的环境么?“蘅芜君”对于一个女性不也是一个高雅脱俗的别号么?薛宝钗的诗才不是并不下于林黛玉么?然而我们总觉得其人其环境都缺欠一些真正的诗的情致。林黛玉有诗人的气质,有诗人的才情,她的人,她的生活本身就是诗。她对贾宝玉的热恋不是诗中之诗么?她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感情用诗记录不来,她的诗是她的真实情愫的自然流露与倾泻。她的诗比别人也要多。她也最能理解诗,善于用别人的诗来表达自己。她有着敏锐的艺术感受力,非常善于悟解和体验事物的美,一被激发就引起强烈的反映,那诗情就汩汩地涌流出来。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她刚读完了《西厢》,就听到了《牡丹亭》的词曲,使她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其中的滋味,以至于“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看来,她是用全部心灵去领略诗的内涵的,她读诗,是把整个儿自己都溶化到诗里去。柏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柏林斯基论文学》页14,梁真译,新文艺出版社)“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是她借用崔莺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春之情。她也曾感叹过自己比尚有孀母幼弟的双文要命苦得多。在林黛玉那细细长叹后的一声“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中,就比出自崔莺莺的口有着更丰富的个性和社会内容。听到这样“情思萦逗,缠绵固结”而发出的内心倾诉,贾宝玉焉有不动情的!在世俗生活中,所谓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常常是嘲笑一些人多情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主观感情强烈的诗人,他并不能满足于受客观物象的作用而感情激动,他还需要把自己的感情移动到客观物象中去,使它们具备人的灵感与生命,同时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当她深情的目光注视着暮春三月的阵阵落花,她激动了,荷起了锄,肩起绣囊,要给落花寻找一个清净的归宿。在她的感情世界里落花和飞鸟都有了灵魂:“花魂鸟魄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她自己不就是那一社会的凄风苦雨中的一片落花么?于是她痛断肝肠地唱起了葬花词,哀悼着落花,也哀悼着自己未来的命运。在她的诗里,还有隔帘窥人的妩媚的桃花,还有叩击着窗楞的秋风秋雨。她的菊花诗,读来“口角噙香”;她的咏絮词,催人泪下,还有凹晶馆联诗的结句:“冷月葬花魂”,更令人悲痛惋惜不已…… 林黛玉是大观园里一位真正的诗人,她的生活本身就是诗,她的精神美的内涵之一,就是她的诗情美。 林黛玉有着冰雪般的聪明。曹雪芹评介她说:“心较比干多一窍。”第十八回,书中唯一的一次写贾宝玉对薛宝钗的美貌动了艳羡之心而发呆时,林黛玉笑着将手里的帕子一下子甩到他的脸上,这也该算得一次显露聪明的“雅谑”吧!在这儿,曹雪芹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的余地:贾宝玉究竟意识到没有,林黛玉为什么这样做?薛宝钗是否听了林黛玉的半带玩笑的解释就相信了?或者她比贾宝玉更为明确地意识到林黛玉的行为动机!……但是,作者一句也没写薛宝钗听了林黛玉的解释以后的反应。而林黛玉的心理动态呢?她嫉妒,但似乎是轻松的;她不平,似乎又是空灵的,她诙谐,但又是那么含蓄;她一帕手甩过去,并非无情,而是痴情。……总之,曹雪芹很少把事物发展的顶点和极致一泻无遗地给读者写出来,他总是留下想象与联想的广阔天地,所以《红楼梦》的读者,往往能培养出精微细致的艺术感觉。她曾给刘姥姥起了一个“母蝗虫”绰号,也曾给惜春的画起了一个“携蝗大嚼图”的题目,从艺术上看,从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角度看,曹雪芹是以这样的风趣来表现她那种女才子的智慧的。 少年贾宝玉在女儿国里,时常为了友谊、为了爱情而苦恼,有一次,他到中国哲学典籍中寻求安慰和解脱,读了《庄子》,提笔就续,说“股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还要“焚花散麝”……,林黛玉读了,续了一首七绝,揭示贾宝玉心情苦恼的底子。“听曲文宝宝悟禅机”那一回,薛宝钗给他念了一首《寄生草》,这首曲子和他固有的庄子思想正好合拍,正在这时,由于一件小事,他在黛玉、湘云之间又受了一些窝囊,为了发泄,提笔占谒,又填了一支《寄生草》。贾宝玉在偈末表示了解脱的决心:“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那林黛玉则给他续了:“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里表现的空无思想,要比贾宝玉彻底多了。这才是真正的领悟。这恐怕就是使贾宝玉既觉得非常可爱,又有时不免受其委屈的林黛玉的“灵窍”和她的“才思之情”吧!丰富深刻的中国传统哲学给林黛玉的聪明智慧添加了更多的光彩。 风趣、雅谑、嬉笑,给这个天真聪明的少女的性格涂上了乐观的色调,在高兴的时候,她比谁都会说笑,比谁都会更热闹。当我们考虑她的主要性格特征——愁苦的时候,对于曹雪芹这样塑造多层次、多侧面的性格的美学观是不能忽略的。 我们曾谈到林黛玉的诗情美,这一性格美的特征又和她的智慧美难以分开。众小姐里,诗作之多,首推黛玉。曹雪芹不惜笔墨一再渲染她敏捷的才思。第十七回写贾宝玉做了三首应制诗,正在苦苦思索第四首,林黛玉说:“……你只抄录前三首吧。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做出这首了。”作者接着写她:“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元春评价第四首胜于前三首。写咏海棠诗时,众人各自凝神构思,作者写:“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环们嘲笑。”贾宝玉替他着急,她置之不理。探春、宝钗完稿后,黛玉“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第卅八回,作者写她魁夺菊花诗以后,贾宝玉吟成持螯赏桂诗,大家欣赏着,作者写黛玉笑道:“这样的诗,要一万首也有。”贾宝玉不服,说她才力已尽。曹雪芹写道:“黛玉听了,也不答言,也不思索,,提起笔来一挥,已有了一首。”宝玉看了正喝采,林黛玉却一把把它撕了,令人烧去,而且笑着说:“我的不及你的,我烧了他。你那个很好,比方才的菊花诗还好,你留着他给人看。”我们暂不必捕捉她心理上的微妙变化,这儿可以看到作者写出了一个有才能的诗人一派豪爽开朗、滞洒不羁的作风。香菱进了大观园,本来是请求宝奴教给她作诗的,当香菱找到林黛玉,后者很痛快地符应下来。林黛玉给香菱讲诗的那一套话,人们都不无理由地当作曹雪芹自己的诗论,很明显,他不是凭空加给了林黛玉的。林黛玉这篇理论,点明了她的诗才。她灵通的智慧,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到滞湘馆一看,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垒着满满的书,她议论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少女的精神世界,我们不能不看到林黛玉确有自己性格上的不足之处,这就是她的小性儿、善猜多疑。五十年代以来,我们一些论者,主要是从她所处的社会和贾府这种环境来解释这一性格侧面的成因,认为并非她主观上所有或所应该有的东西。有的论者甚至提出,谁要是指责林黛玉个性上这种缺陷,谁就是维护封建道统。这自然是不能服人的。作者没有责任去分析她这种性格侧面的根源的成因,真实地描写出来,就是他的功绩。我们读者倒应该认真地去进行分析。古往今来在生活中是不乏有小性儿、爱多心的人的。贾府这样的环境和林黛玉的处境会加强这种性格侧面,然而却不一定是它的自然的人性的甚至生理的基础。文学形象再真实,毕竟不是现实的人。对它的心理、性格无法进行自然科学的测定,但我们应该承认:仅仅是阶级观点或社会学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成功的艺术形象,其性格的各个侧面、各个层次,都有联系,即使看来矛盾实际却是统一的。林黛玉的小性儿、歪派、多疑、尖刻,和她的火一般的热情分不开。钗黛和好后,她既向宝权、又向宝玉承认自己“多心”,承认怀疑宝权“藏奸”,这不令人觉得温暖和亲切么?我们前面说过,丫头紫鹃就能当面指责这位小性儿的小姐,并且甚至向她提出婚姻的建议,为了她和贾宝玉的关系作出了那样大的牺牲!曹雪芹的伟大就在于此,他塑造的是艺术上千古不朽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而不是简单的口号或概念的化身:“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薛宝钗令人感到的是她的感情冷,而气量狭窄的林黛玉有着灼人的感情热。正因为如此,后者才赢得贾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应该声明,我们不是称赞林黛玉的性格缺陷,同意某些庸俗社会学的结论,相反,我们认为,林黛玉的孤傲确实是性格缺陷,不宜美饰和肯定,但要看到,这种缺陷和她的热情血肉般联系在一起,可以分析而不可以分割,这种艺术奥秘值得创作家借鉴,值得理论家研究。 下篇 外貌美 一般来说,谈到林黛玉的美时,首先指的是外貌美,这似乎是一种常规。然而,熟悉《红楼梦》的读者却有这样一个印象: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美丽的女性形象,如西施、王嫱、赵飞燕、杨玉环、崔莺莺、杜丽娘……,她们在影剧舞台上,是比较容易塑造和表演的,但唯有林黛玉的舞台形象不易塑造——仅就外貌而言。 曹雪芹对林黛玉外貌美的刻划,是从中国美学准则出发的;不同于西方现实主义的精雕细刻式的描写,而是以写意传神的白描为主;并且少有集中的大段描写,多半是随着事件情节而展开,抓住主要特征,进行多次反复的渲染。作者着重写的是林黛玉的格调、气韵、风神、情致等等,而不是造型性的五官、面庞或体态身段。 在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作者作了一次集中的描写,在贾宝玉眼里,她是个“与众各别”、“袅袅婷婷的女儿”,细看时,只见: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 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在这陈旧的语言形式里有着一个独特的、生动的内容。这是一种古人并不太反感的病态美,但毕竟是美的。且看作者写“肌骨莹润”的薛宝钗: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应该承认,就外貌而言,薛宝钗比林黛玉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就描写方法来说,薛宝钗这副肖像画,虽然仍有公式化的倾向,但多了一些造型性与确定性、可视性。我们也不否认,在认真考虑一个人的外貌美的时候,不可能不和他的精神联系起来,正象有的人说的: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这正是读者不深究林黛玉外貌上或表情上些微可挑剔处,而在衡量林薛二人的外貌美时也接受作者利用种种艺术手段造成的效果:“两峰对峙,双水分流。”不仅如此,甚至由于受民主革命以来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读者总认为林黛玉的外貌美要超过薛宝钗许多,——这恐怕是作者始料所不及吧。 现在我们来具体地看着曹雪芹描绘林黛玉的外貌美所用的一些艺术手法。 在写贾、林会见之前,书的开头,作者通过神话故事即利用象征的手法透露出来林黛玉外貌美的特征。林黛玉原是灵河岩上、三生石畔一棵绎珠仙草,———这名称红绿相映,是美化的,有的版本说它生得十分“娇娜可爱”。贾雨村听冷于兴演说荣国府时,曾提到五岁的林黛玉,“聪明清秀”,“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气度“不凡”’。这是对人间的林黛玉第一次描写。进荣国府时,作者又渲染地写林黛玉“举止言谈不俗”,“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都是从气质上反复地突出其独特之处。然后就是贾、林相见那一段描写,我们上文已引过。这段描写,并非纯客观的,是带有一定程度的有情化的描写,那是因为写贾宝玉与林黛玉虽是初见,作者却以神政侍者观察绛珠仙草的感情写的。兴儿称林黛玉是“多病西施”,可看作这段描写的总括。作者突出了两点:一是“似蹙非蹙笼烟眉”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眉目的描写,这比西欧作家或我国现代作家的肖像描写简单。但仍有它的特点,突出神似,略去许多外形刻画而使肖像气韵生动。简单的一面是艺术描写历史发展的遗迹。但气韵生动的一面,却足以给今天的创作以某种启发。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就是我们画龙点睛的美学传统。这儿写林黛玉的眼睛,也是写意:“含情目”。这样强调感情外观的肖像描写很少见于书中其他人物。贾宝玉倒有点儿相近:“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以见作者的笔精妙之极,——更准确点儿:对生活、对人物理解之深。贾林初会,贾宝玉就大发议论:“我送妹妹一妙字,英若‘颦颦’二字为妙。”因为林妹妹“眉尖若

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家对悲剧的论述,总是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其悲剧性具有三重意义。即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下面具体谈谈悲剧的三重意义。 一、时代悲剧: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思想钳制造成的精神悲剧的话,那么,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纵观《红楼梦》全书,我们可以得出几点认识—— 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之一。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世家被视为平常之事。贾珍的公媳乱伦,贾琏的“包二奶”,贾赦对鸳鸯的企图,甚至连王煦凤与侄辈贾蓉也有染,等等这些,正应证了老仆人焦大的那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的话。另一方面,由荒淫所引起的人事纠纷、甚至恶毒的残杀,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虽然也有不少清白的女儿家门努力地在这罪恶的泥潭里挣扎反抗,但最终也都与这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几乎没能有一个落得好下场的。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二。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美味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之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了。。 “一代不如一代”,更是这个贵族之家的致命伤。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家族的种种腐朽已无可救药,唯一较有灵性的贾宝玉也只能痛苦地呼吸着这令人窒息的悲凉之雾。而他与封建传统的不相容必然导致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在这个时代不容纳他们,他们也不屈从时代的悲剧冲突中,随着腐朽力量的由盛转衰,新生力量也落了个由萌芽到夭折的结局。这是《红楼梦》告诉我们的那个时代的悲剧,人人概莫能外。 由此看来,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腐朽”有可能萌发“新生”,却不可能催化“新生”,相反,当“腐朽”势力还相当强大时,还会扼杀“新生”。可以说,《红楼梦》的家庭婚姻生活正是从这一角度折射出时代的悲剧。纵观中国历史,正是在上层社会蔓延的种种腐败现象,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当时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至导致国力的衰微、王朝的没落。从这个意义上说,贾府的悲剧正是时代悲剧的一面镜。 二、文化悲剧:通过作品的深层意义,可以看到《红楼梦》中并非所有悲剧都是恶人作梗或对前途的迷惘。而归根结底是几千年积淀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 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人推崇到很高的地位,如“天人合一”,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人”意识,并非西方文艺复兴时提出的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强调个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这种缺乏个性意识的“人学”就难免造成了逆来顺受、自我压缩的人格,造成了不冷不热、不生不死的生存状态。我们从书中几个女子的毁灭看到了这一点。 迎春,很善良,但也很懦弱。从乳母偷她的螺金凤这件事及她的态度就可见出她逆来顺受的性格,这种性格往往使自己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增加,对受别人摆布、控制和欺负的敏感度降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结果是迎春成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沦为其父贾赦偿还债务的替罪羊,自己的不幸,至死也不觉悟。可见,迎春之不幸,多由于性格。 再看黛玉的悲剧,难道完全是外力与环境造成的?其实不然,人们往往看到她秉承优秀传统而生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她深具传统文化性格而死的一面。由于传统文化个性意识的缺乏,在传统文学中往往表现为人的依附性,即一个弱者的主体性往往必须依附在家庭、父母或一个强者身上。在灵魂深处,她已被这种依附性折腾得精疲力尽,她时刻感到失去依附的痛苦、离家的凄凉甚至生的绝望。于是她的病日益加重,以致心力交瘁,在爱情尚未毁灭之前,她的生命却已走到尽头。所以说,黛玉爱情的毁灭,既是无情世道的他毁,也是悲剧性格的自毁。 关于薛宝钗的悲剧,一般认为是一个努力迎合时代的人竟也不为世道所容,所以是社会悲剧。但从文化角度看,她也是封建文化之树上一颗必然的苦果。 封建文化要求每个“个体”去做的事最好不要去符合心中的欲望,这样才会获得社会的好评。薛宝钗就是这种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着这种做人理想的其中一个。爱情上、才学上、生活上,宝钗已被封建文化磨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锋芒;自己对所爱的人与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与事也不敢断然决裂,生命处于一种不生不死的浑沌状态。这种自我压缩使她的生命过早地枯萎了。我们从这一形象的毁灭过程,可以看到封建文化深层意识是如何蚕食人的灵魂与消磨人的个性。曹雪芹这种历史沉郁中的文学的思考,的确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觉醒。 三、人生悲剧:时代悲剧侧重从横断面去解剖当时社会,文化悲剧侧重从纵深处去反思民族的文化,而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去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一书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几乎不思考有关个人的存在等基本哲学问题,这也是《红楼梦》能跨越时空的思想魅力。 “人之生也,与忧俱在。”生命的欢乐往往是在痛苦的追求之中才实现。这种痛苦的程度与知识同步增长。以宝玉为例,开始宝玉并不惧怕生活,而是正视生活,对生活以及自身在生活中具体的存在价值、存在目的还抱着一种较为积极的态度。然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现世中,他总是深深感到:不但事物无常,人生易老,就是感情也不能永久保存。于是陷于失望之深渊,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终于抛下一切远离尘嚣,这是他对生命的个体价值与人生理想的沉思后的毅然抉择。人生总是这样,总是不美满,总是有所欠缺,而生命原是要不断地受伤和不断复原,这是人人概莫能外的悲剧。 以上是从宝玉的形象来看人生悲剧的意义。从整部作品看,也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这侧重表现在许多曲、词的咏叹之中。如“多情公子空牵连”,“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风流灵巧招人怨”,“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等等,都体现为美的毁灭。人生有如此多的缺陷,当我们超越题材的表层意义来体会时,便会感到这种缺陷的揭示能激发人们更加珍惜时光,执着现世,具有强烈的劝世作用,当然,倘若消极对待的话,就会走向丧失意志,悲观厌世的另一端。作品似乎在告诉人们必须作出正确的选择。话又说回来,在那样一个悲剧的大时代里,作为凡夫俗子的大观园里的儿女们,无论怎样选择,又能有什么好的结局呢? 见者真故知者深,由于曹雪芹深刻体验到人世的痛苦和人生之“大哀”,故能将这种痛苦提升到一种人类痛苦的高度加以艺术概括和表现。必须指出,这种悲剧感是不同于儒家的忧患意识的,儒家的忧患意识来源于群体意识中产生出来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而曹雪芹更直接的是与庄子的思想相通,他对人生之忧远胜于对家国之忧。因此,这种人生悲剧感也远比屈原、杜甫的“离忧”更具深沉特质、更具普遍的人生内涵。 从《红楼梦》的三重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对现实、文化、人生的批判、反思与探索精神。然而他毕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中,与旧的、传统的、落后的东西也还是有丝丝缕缕的联系,于是批判现实与希望中兴,意识中反传统与潜意识中维护传统,出世与入世,便成了对应着三重悲剧的三对矛盾。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小说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节选.我们可以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一窥红楼梦的伟大成就.丫环数量的对比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带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雪雁.而“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如此算来,迎春等人,每人至少有十二个仆人,是黛玉的六倍.王熙凤出场时,是被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再从全书看,当时荣府上下大小主子有十四人(加惜春),总人口约有四百人,主子与仆人之比达到了1∶25.而从她们的家世看,贾林两家都是世袭王公贵族.贾赦,时袭一等将军;贾政,时任工部员外郎.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父亲以上曾四代袭过列侯.家世相当,门第相当,豪侈之气则有天壤之别,贾府安能不败?结局安能不惨?人物描写的对比王熙凤和众人之比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有曾迎接远客!’”.而其它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在林黛玉看来,此人实在是放诞无礼.但这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合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正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比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而王熙凤呢,“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高贵一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到了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一“携”一“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林黛玉和贾宝玉之比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 *** 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林黛玉对贾宝玉认识之比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结果一见之下,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定同盟者.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贾宝玉和封建学士之比文中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湛肖无双.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西江月似贬实裹,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窥贾府败落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黛玉的细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小说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节选.我们可以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一窥红楼梦的伟大成就.丫环数量的对比 林 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带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雪雁.而“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 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如此算来,迎春等人,每人至少有十二个仆人,是黛玉的六倍.王熙凤出场时,是被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再从全书看,当时荣府上下大小主子有十四人(加惜春),总人口约有四百人,主子与仆人之比达到了1∶25.而从她们的家世看,贾林两家都是世袭王公贵族.贾赦,时袭一等将军;贾政,时任工部员外郎.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父亲以上曾四代袭过列侯.家世相当,门第相当,豪侈之气 则有天壤之别,贾府安能不败?结局安能不惨?人物描写的对比 王熙凤和众人之比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 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有曾迎接远客!’”.而其它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在林黛玉看来,此人 实在是放诞无礼.但这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合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 此说笑.正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比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 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而 王熙凤呢,“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高贵一 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 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到了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一“携”一 “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林 黛玉和贾宝玉之比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 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 *** 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林黛玉对贾宝玉认识之比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 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结果一见之 下,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 定同盟者.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贾宝玉和封建学士之比文中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 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可 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湛肖无双.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 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西江月似贬实裹,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窥贾府败落的 原因;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黛玉的细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 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

黛玉日记:

今天,我刚刚进到贾府,正如母亲所说的,要处处留心。一见到外祖母,我的泪就忍不住的流了下来,因为,我想到了我母亲。把眼泪擦干以后,我见到了我的三位姐妹,她们是:迎春、探春、惜春。迎春给人一种很温和的感觉,探春一看见她就知道她很有才,而惜春有些孤僻。正当我们拜见完了以后,听到后面传来一阵笑声,“我来晚了,不曾迎接远客。”这里的人都个个不敢大声说话。这是谁?这样放诞无礼?这是走进来一个人。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 体格 ***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她拉着我的手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看着通身的气派,不想老祖宗的外孙女,而是像嫡亲的孙女。”说完这句话,她拿着手帕拭泪:“只可惜我这妹妹没福气,姑妈偏就去了。”外祖母说:“好了,你这妹妹刚从远道而来,身子不太好,你又来招惹我。”她突然转悲为喜:“是啊,该打该打。”她跟我说:“在这里就当做你自己的家,有什么事就只管来找我,丫头婆子不好,也只管找我。”

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文题呈现】 请以“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路有你”,是2007年9月南通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的作文试题. 文题“一路有你”,其题旨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色彩.当学子们从懵懂走向明理、从稚嫩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时候,其成长的历程,会让他们记住许多曾经让他们感怀的事情、回味许多曾经让他们感动的人物、体味许多曾经让他们受益的哲理,这些在他们的人生履历上留下印痕的点点滴滴,如甘泉濡湿着他们成长的岁月、丰盈着他们年轻的生命,因此,以“一路有你”为题,就使学生所写的内容彰显着强烈的人文特色. 文题“一路有你”中的“一路”,并非指具体实在的“一路”,而是指一种被喻化了的人生历程,所以,本题的写作,必须扣住“一路”的象征意义加以演绎.“一路”,可以是自我精神成长的一份履历,可以是自我人格提升的一段过程,可以是自我学业进步的一串日子.如此说来,本文文题的外延范围是较为宽泛的.只要选择自己在某一方面成长的经历,皆可作为“一路”的内容呈现出来. 文题“一路有你”的关键词是“你”.本处的“你”,亦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它并不囿于“人”的范畴.换言之,本文的写作对象“你”,既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个性鲜明的“人”——这个“人”,可以是对自己亲情奉献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亲人,可以是给自己友情力量的同学朋友,可以是教给自己学业、让自己远离愚昧和平庸的老师,可以是倾心给予自己帮助、让阳光照耀自己生活的陌生人……;也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的“物”,如伴随自己走过无忧的童年生活的书籍,放飞思绪、记载心情、见证长大的心爱的日记,寄托自己情感、勾起美好回忆的文具……;还可指精神生活中抽象的概念,如引领自己到达成功彼岸的理想和信念,鼓舞自己跨越人生坎坷的勇气和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写作对象的丰富性,决定了本文选择的写作题材的丰富性. “一路有你”中的“你”,也暗示我们:最好以第二人称的口吻来写作文章,因为第二人称的陈述方式,易于事情过程的叙述和文章情感的抒发,易于近距离的沟通和交流.如果写作本文时用第三人称的“他”取代“你”,就会陷入审题的误区,造成人称的混乱,从而影响表达的效果. 【佳作示例】 一路有你 一考生 一曲悠远宁静的《姑苏行》,天籁之响,音音珠玑,我仿佛翻开了那清油灯下泛黄的线装书,来到山谷的江南.那里有一片美丽的河洲,河底漂浮着柔软的水草.嗅着那散发了两千年的蒹葭的晚香,细品那愈加吟诵愈显天真的民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吹笛,恰似吟诗,每每轻按六孔,便如沐浴久旱的甘霖轻松抖去满身的疲惫与倦怠. 十年竹笛生涯,十年辗转流连,多少次在冷漠中重拾温情,只感谢一路有你. 记得幼年那个孱弱的我——那与竹笛不相上下的个头,那气短息弱的断断续续,那细瘦得堵不住笛孔的手指,可就是一个这样的我,却执意地选择了竹笛,不为文人雅士的丝竹之美,只因靠在墙角听老师吹奏时,我曾陶醉过. 于是,在人生的路上,我便有你相伴. 记得第一次吹一首完整的《小河淌水》,我手持着你,用我全心全意的投入和热爱,把我的情感付诸你.那一次,老师和同学们都为我鼓掌,我喜极而泣,我爱我的音乐. 后来的日子,我携着你,你伴着我,就这样心照不宣、义无返顾地走了过来.在你的世界里,我体会到了茂林修竹的清雅丰美,体会到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盛大恢宏,那是一种襟怀天下的气度,那是一种天真无饰的期盼,那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淡定,以及与音乐共舞的忘我的潇洒. 中考的时候,曾一度冷漠了你.成绩知晓以后,却第一个把喜讯告诉了你.这才发现,一路风风雨雨,早已与你不离不弃.在你的包容下,我的手指随心所欲地跳跃,我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我捧着你,恰似与一个阔别多年的老友相拥. 雁过无痕,风吹无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跟随我,品味过春荣夏酷,见证了秋凄冬寒,永不厌倦地听我诉说,为我分担,感谢一路有你. 如今时至高考,我依然始终不肯离开你.时常一杯香茗,一本书,一曲《葬花吟》,便是一场异常充实的晚自习.每每吹奏,便仿佛来到花冢之前,与潇湘妃子同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任思绪飞游之后,便重新投入紧张的学习,仿佛肩负着你无限的希冀. 吹奏着你,总感觉到一种歌之即在与不歌亦艳的光荣,引导并抚慰着我.一路有你,我充满力量,一路有你,我一往无前. 【简评】相遇,总是那样的偶然,墙角老师吹响的笛音,让“我”幼小的心灵,多了一位相随的伴侣.于是,竹笛抖去满身的疲惫与倦怠,伴“我”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伴我走近高考.本文,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流畅的语言,写出了笛音给予“我”的精神抚慰,写出了“我”对竹笛的一往情深. 一路有你 一考生 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是马头琴的摇篮;信天游,红高粱,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高山天生是唢呐的故乡;杨柳岸,乌蓬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终究逃不出二胡的磁场. 可是,究竟让。

我心中黛玉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她完全不懂世俗社会的一些钩心斗角的事情,她全部不知道,她就是一派天真.其实红楼梦就是代表曹雪芹他的观点,曹雪芹最欣赏的人就是带着最原始的,我们人类最纯真的部分,没有受到任何的污染.所以贾宝玉所喜欢的女孩子,就是没有经过污染的女孩子.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表露无遗.虽然她常常整贾宝玉,常常不理他,常常生气,为什么? 因为我们出气的往往就是你最亲近的人.所以林黛玉会把一些气发在贾宝玉身上那她为什么那么常常生气或常常哭呢因为-焦虑.各位看到这就是,她的焦虑来自于:第一个,她没有安全感.黛玉因为她爱上宝玉之后,她知道她的婚姻没有自主权,所以她非常焦虑.那第二个焦虑是什么呢她看到贾宝玉对其它的妹妹都很好,她也感觉不出来,不知道贾宝玉就是特别对她好,,这时候她就会焦虑.第三:中国传统社会都认为要门当户对,贾宝玉身上有一块玉,薛宝钗有一个金锁,所以金玉良缘是相配的.大家也觉得薛宝钗的。

奇怪呀,美不美跟脾气好不好关系很大吗?你可以想象一下泪光点点,娇喘微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两弯似蹙非蹙隽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什么的,就知道哪种美你西不喜欢了。这种美也许在有些人眼里是不能和端方美丽的宝钗令人眩晕的雪白臂膀相比的,但是,就算是脾气,也不能说黛玉就不美了,如果看看她稍后的表现,会发现她的小性儿是有了变化的,如果一个小女孩六岁的时候就没了娘,寄人篱下,能够像她那样也不能说是反常表现,宝钗的脾气好是公认的,可是说起话来为什么经常是酸酸的,有时候板着脸教训人,甚至别人说她一句像杨贵妃她就发怒了,再想想黛玉妙语逗大家笑的时候,想想妙玉说黛玉是大俗人时候黛玉一点也没生气,再想想宝钗居然吃自己妹妹宝琴的醋,而黛玉却能和得宠的宝琴和睦相处,再想想黛玉对宝钗后来坦诚得什么都说了的样子,以及湘云后来对黛玉的信任和晴雯对黛玉的亲近……你还会觉得宝钗比黛玉的脾气好吗?黛玉既然比公认的好女子宝钗不差,又怎能说他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呢只能说她命苦,小小年纪要承受很多压力,当着身边的亲人都不能得自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唯一一个可以交心的伙伴,一旦对之倾注了真情,又怎能不轻信动容,而宝玉一旦有值得猜疑的地方,怎能不让她脆弱的小心灵受伤害,此时唯一的办法,除了哭以外,就是用尖锐的刺来保护自己,掩饰自己的悲痛,才落下了心胸狭窄的评语,其实内心里,她也是渴望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只可惜,最后能得到什么呢?16岁的花样年华,卒然长逝,可悲可叹!

林业博士论文发表

这个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咨询自己的导师,看看自己这个方向的论文的深度一般发表在哪里,如果有推荐人,内容又非常好,肯定很容易发表。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林业论文发表流程,供大家参考:一、选刊.选定一种期刊杂志作为自己的投稿对象.二、写作.如果你的论文已经写好了,论文格式就根据投稿要求进行修改,不同的杂志社对论文的格式要求不一样.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个要求操作的哦,包括查重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的文章还没有写好,可以先了解下刊物的格式、要求、审稿喜好,然后再去写稿子,这样做,录用率很高的.三、投稿.最普遍的就是邮箱投稿了,但是现在假网站,假邮箱很多,一不小心就上当.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很靠谱的方法:在知网的版权页上列有期刊的投稿邮箱或者官网地址.点击"原版目录页浏览"还可以查看封皮、扉页以及版权页等信息.四、反馈通知.投稿结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了,恰恰相反,这才是刚开始.作者的文章可能立意选题都比较好,结构框架也十分明了,但是出现漏洞的机率还是有的,所以一般都会需要修改.论文一般需要三审,修改意见会发送至作者邮箱或者在投稿系统中显示,作者一定要随时关注邮件/系统动态,避免出现信息不及时的情况.按照修改意见修改文章后再发给编辑,审核无误就可以等候发表了.(终于可以放下心来~)另外,修改审核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一般来说这个周期会在2-3个月.如果作者对时间有要求,一定要提前发表,确保万无一失.五、缴纳版面费.现在的刊物一般都要收取一定的版面费,按文章的字数占几个版面还有刊物的等级来收取一定的版面费.只有少数的不收取版面费.六、签收样刊.出样刊的时候,杂志社一般会预留样刊寄给作者,以便作者需要时用.但是有一点,杂志社可能不会存多余的样刊,作者拿到样刊后一定要保存好,以免丢失.

在完成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实际上,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本来也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表的论文是专题式的,还不是成体系的,需要把不同的专题研究联系起来,链接不同的部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论证系统。这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毕业论文还是学校检验学生整体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方式,所以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因此,除了学术创新之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还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知识面,论文结构组织和逻辑运用等有一定的要求。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大力借助于读书笔记。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读书笔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就是从读书笔记中来的,或者说是读书笔记的更加系统的整理,深化和扩充而已。

理论上任何有关科学的研究成果,只要具备了轰动性的成果,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都可以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林业专业,我不懂。不过我想,除非是发现了什么新物种,颠覆了植物学细胞学的什么基本原理,且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经济价值,否则很难发表的吧。毕竟林业是个老学科,该研究的都早已被前人研究透了,我不懂啊,随便说说,你该努力还是要努力的,毕竟你选择林业专业,应该说对它很有兴趣的。一切诺贝尔成功的最初都来源于兴趣。研发出绿色荧光剂的日本诺贝尔获得者说,我最初只是想知道水母为什么能发光。附:你说的是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还是在自然科学类别的杂志上发表?如果是自然科学类别的杂志,当然是可以的,林业也属于自然科学啊!

吉林大学博士发表论文

呵呵 北大核心 南大核心 统计源核心 转让 稿子 西周档案管理制度之副本制度研究 浅析清代公文邮驿制度 兰台世界的 国际护理学2月-有关小儿支气管哮喘护理国际护理学2月-肺结核护理国际护理2月-有关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术的早期护理干 国际护理学的 统计与决策》 明年上半年1.基于三层次风险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证研究2.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硕讲、职院另加一千硕士讲师我们可以弄,加点钱就可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了。一般双核都做不了这么低条件的。上证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风险信息的价值研究财经问题研究 的 要求本科院校以上,博士或副教授这个杂志要求是这样的

都2021年了,新车还需要磨合吗?mp36:39来自备胎。

每辆新车其实都有一个磨合期,但对于现车来说,没必要刻意磨合,正常行驶即可。

这就好比:我以前买菜刀,臧买回来的时候要磨一磨才能用。

现在从超市买回来,回家就可以切鱼切肉了。可以直接用吧?道理是一样的。

有介绍,不需要刻意磨合。

很多车的用户手册里都有关于“磨合”的专门介绍。比如:现代、起亚的说明书,还有“车辆磨合程序”。

开头第一句话就是:这款车辆不需要特别磨合。

比如别克君威的说明书“新车磨合”一栏的第一句话就是:您的车辆不需要特殊磨合。说话清楚,明白,白纸黑字。

制造工艺提高了,不需要刻意磨合。

之所以不需要刻意磨合,主要是厂家已经把这些都考虑进去了。毕竟汽车发展了100多年。

比如:发动机。就像菜刀,生产下线前,工厂会给你磨合,从超市带回来的刀可以直接切。发动机也是如此。

重庆大学的刘宏锦发表了一篇硕士论文,给你找到了。上面在发动机装配过程与性能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和前馈控制研究中有所提及。

当新发动机从装配线上下来时,将有两种试验:冷试验和热试验。其中,热试包括发动机磨合、快速暖机、怠速和快速加减速四个阶段。

与热试相比,冷试在技术上有所更新。它用电机直接驱动发动机,转速选择范围更广,控制精度更高。

目前国内外车企的生产线多用于冷试,热试一般只用于取样环节。

比如一汽大众的EA211发动机生产线,就是“冷试、热试、抽检”的策略。

所以我们买的车的发动机部分其实已经磨合检查过一遍了。

但避免暴力驾驶新车。

虽然不用刻意磨合,但是买新车不代表开4S店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如果你在7000转/分和8000转/分的转速上升,这仍然是一种恐慌,不建议使用。

大部分用户手册都会给出几条磨合期的驾驶建议。

比如:奔驰GLC,建议前1500km内以不同的车速和发动机转速行驶,避免超速行驶,不要通过手动降档等方式制动。

相比之下,宝马X3的手册更加清晰易懂。它建议2000km以内,转速不超过4500r/min,车速不超过160km/h,不愧是宝马。

原则上应避免满载或强制降档,2000km后可逐渐提高速度和车速。

不同车型的用户手册可能有不同的具体说明和要求,但都是一样的:不要把你的车当“爷爷”,也不要让你把它举起来背在下面。

可以正常开启,日常使用一般不会超过这个范围。不然厂家提前做什么?

就像我们买菜刀一样:“你买菜刀,不要切人,不要切铁皮,正常切肉。”厂家都是地,没问题。

之所以厂家还在用户手册里提建议,让我们注意驾驶习惯,主要是因为:简单的磨合可以让车开起来更舒服更安全。

发动机

首先,对于发动机来说,内部零件都是“地”,协调性确实会更好。

我们在1500km前相对平缓的驾驶,其实有点像原厂的热试。

吉林大学发表的陈友义博士论文分享给大家,在“基于发动机工况的冷磨合系统研究”中有提及。

热磨合可以进一步磨合摩擦面,增加接触面积,消除几何形状和位置误差,使配合间隙更加正常。

润滑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使发动机正常工作,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在S195单缸发动机的磨合对比实验中,磨合后的发动机动力更高,油耗更低。

简单来说就是:经过适当的磨合,汽车行驶起来会更平稳,发动机本身的性能会更好,使用寿命会更长。

轮胎

第二个是:轮胎也有磨合。

这也是宝马X3的手册。它是这样说的:由于制造条件的限制,新轮胎的附着性能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最初的300km内,你需要小心驾驶。

这是因为新轮胎表面会有便于脱模的隔离层,必须从轮胎表面磨掉才能提供正常的轮胎性能。

「诶」你记不记得:我们之前买的圆珠笔,刚买的,头上有蜡一样的东西,要我们写了才能正常写,还是我们使劲刮?

轮胎外面还有一层,像圆珠笔外面薄薄的一层。如果只是拿那个东西,刹车距离会远一点,会开始打滑。

你开一段时间后,它会获得更好的抓地力,用起来更舒服,动力更好,也更安全。

踩刹车

刹车,除了发动机和轮胎,刹车磨合相当关键。

新车一拿回来,你就想:“刹车是不是有点硬?”或者说,“嗯,没用吗?”还是什么?反正我浑身难受,对吧?

这是因为新刹车盘表面比较平整,上面没有这种凹槽,实际上不利于制动。

大连理工大学赵东义发表硕士论文,在《汽车刹车盘散热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与大家分享。

在60~120km/h的速度范围内,由于犁沟效应,带凹槽的制动盘比不带凹槽的制动盘具有更大的摩擦系数和更好的制动性能。

所以很多厂家也有制动器磨合的建议。

再来说说宝马。它更关心驾驶,对吧?

汽车行驶500km后,刹车片和刹车盘才能达到理想的磨合结合状态,所以在磨合阶段一定要谨慎驾驶。

奥迪比较短,推荐的刹车磨合期是400km,大体差不多。

我们整体来看,不要把新车当“爷爷”,也不要带着它到处跑。不一定要和以前一样:试着带着仪式感去磨合,或者怎么样?没那么讲究。

按照上面的用户手册,不要做太可怕或奇怪的事情。正常上下班,正常使用还是挺方便的。很容易完成磨合。

网上还有一种关于磨合的流行说法,就是早做首保。“呃”为什么?

不是金属屑什么的。磨完了去哪里?它在油里。如果你换油,你可以延长你的寿命。合理吗?你想听吗?

新车买了3个月了,里程还没到。4S店天天催我:“你好,快来做首保。”我该去还是不该去?如果我晚去一个月会怎么样?

第一次保养后,有朋友发现发动机的声音不一样了,油耗也有变化,有的变高了,有的变低了。

是不是这个保养没做好?或者说,所有的车都有这样的情况?资料和论文都给你整理好了,做成8个干货。

关键词:维护

想一想很简单。只需关注“备胎说车”,回复关键词“保养”即可。

每天给大家一段汽车实用干货,有文字版,视频版,音频版。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备胎说车》等你来关注我。

据说备胎是全合成油¥158。

百万购车补贴

你上学的时候的学生手册上是写着的。论文级别应该是南大核心,但是学校的要求不在这,在于学校的论文目录。他会要求发表多少篇某类文章及以上。比如,发表两篇D类,或一篇C类及以上。只要你的论文发表出来的时候,属于最新的论文目录范围里的相应地类别,就知道应该发几篇了。

可以问问你学校的领导人,一般都是会知道的

东北林大博士发表论文

难。东北林业大学的博士并不好毕业。 如果想拿到博士学位证,必须读满相应年限,发表SCI论文至少1-2篇。博士毕业论文需要通过查重,重复率需要低于30%。所以难毕业。东北林业大学(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东北林大,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

2006年荣获“东北林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2011年荣获“东北林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参与课题10余项,主持课题4项,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检索文章3篇。现任《Glob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编委(Editorial Board Member)、《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SCI期刊)审稿专家。

神经博士林靖发表论文

志当存高远。为此许多莘莘学子都把清华北大当成了十年寒窗苦读的目标,甚至希望将来能够出国留学。毕竟能够从中国这两所顶尖高校毕业,又出国留学,也就意味着前途无量。相信对于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十分明智的选择,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但是,由于近年来,有一些高校生出国留学之后,归期渺茫,甚至为了工作入籍他国,以至于现在但凡听说有人出国留学,国人似乎不抱什么希望了。

不过,出国留学,或者在国外工作,未必就是没有了家国情怀。尽管有个别人说“外国的空气比国内的好”,也依然有许多留学海外的人才学成归来,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4年前,有一个浙江女孩胡海岚,就是在北大毕业之后,远赴美国加州大学攻读博士,留美12年后,毅然选择了回国。如今回国已经多年,她担任着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

一、学霸留学

1973年,胡海岚出生于浙江东阳的一个普通家庭,家中除了父母,还有一个弟弟。因为父母从小对她就进行教育,培养了很好的读书习惯,所以她从学生时代起就是一个“学霸”,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而且尤其擅长理工科,拿过全国物理奥赛一等奖。

1991年,胡海岚毕业于杭州第二中学,并以优秀的高考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生物系,完成自己人生当中的第一个目标。

几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1996年,她北大毕业,获得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学士,并取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入学通知书。

当时在生物学领域,我国的科研水平依然与美国有一定差距,所以想要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继续留学深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胡海岚在当年选择了出国留学。

经过6年的求学生涯,于2002年,她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

按理说,此时的胡海岚已经学有所成,该是回国效力的时候。不过,她并没有马上回国,而是选择了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神经生物学的研究。

在2002年至2008年,她从弗吉尼亚大学实验室,到冷泉港实验室(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长达6年。

这个时候,35岁的胡海岚不仅拥有博士学位,还有了研究成果,归国效力便提上了日程。

二、毅然选择回国

在美国工作6年后,胡海岚于2008年踏上了回国之路。很快,在同年12月,她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担任神经环路与行为可塑性研究组组长。第二年,她入选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回国这些年,她不仅主持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还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并作为骨干参加了科技部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许多成绩。截至2015年12月,她在《科学》,《细胞》和《神经元》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三、如今怎样

2015年,胡海岚开始担任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

她致力于研究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近六年来在情绪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社会等级的神经基础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将为全球超过3.5亿人抑郁症患者带来了希望。

由于在情绪和情感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本机制这一脑科学前沿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胡海岚于2019年7月15日,获得“第12届IBRO-Kemali国际奖”;又于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

四、结语

其实,胡海岚是一位难得的海归人才,获奖无数,如重量级的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等等。

而且如今,像胡海岚这样的女海归人才,并不在少数,仅仅是在浙江大学,就已经是藏龙卧虎,如: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的杨树、浙江大学27岁博导刘琬璐;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陆盈盈等。

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谁说女孩子不适合做科研,实际证明了,女孩子一样可以做科研,而且成果不输于男生。

对于胡海岚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

叫潘高的人。此人狗舌头,势利

眼儿,是个当面叫哥哥、背地掏家伙的谗

媚小人,整天想踩着别人往上爬。庞

振坤整治过他几次,他

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又称ALS病、渐冻人症,英国人也叫“运动神经细胞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是累及上运动神经元(大脑、脑干、脊髓),影响到下运动神经元(颅神经核、脊髓前角细胞)及其支配的躯干、四肢和头面部肌肉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的混合性瘫痪。

渐冻人症是一种恶性病,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得病的人像被冰雪冻住一样,丧失任何行动能力,但这个过程不是迅速的,而是身体一部分、一部分地萎缩和无力。所以可以说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

  • 索引序列
  • 法国博士贾林林论文发表
  • 林业博士论文发表
  • 吉林大学博士发表论文
  • 东北林大博士发表论文
  • 神经博士林靖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