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瓦维洛夫发表的论文

瓦维洛夫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瓦维洛夫发表的论文

1934年,在瓦维洛夫的指导下,切伦科夫研究了放射线穿过流体时所发生的现象,观察到了一种淡蓝色的辉光。在切仑科夫之前,也有人观察到当辐射穿入液体时,从液体中会放射出微弱的浅蓝色的辉光,但是他们把它归结为荧光。然而切仑科夫认为,他观察到的不是荧光。通过观察穿入经过了两次蒸馏的水中的辐射,他排除了微小杂质产生荧光的可能性。当时,测量非常微弱的辐射的唯一有效的工具就是人的高度灵敏的眼睛。为了提高眼睛的敏感度,切仑科夫在每次实验之前都要在完全漆黑的环境中呆上一个小时或者更久。他发现,辐射沿入射方向被极化了,正是入射的辐射所产生的快速次级电子才是出现可见辐射的根本原因。通过采用发自镭放射源的电子单独照射液体,他验证了这一点。切仑科夫在1934-1937年间发表的论文给出了这种新辐射的一般性质。这就是切伦科夫辐射。

瓦维洛夫一生发表过350多篇科学著作和文章,其中有许多是他利用晚间休息或旅途中写下或口述的。他善于思考、十分勤奋、精力过人,对工作总是满怀信心。他一生从未休过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办公室和旅途中度过。他十分博学,精通农学和生物学,他能读、能写、能说英语、法语和德语。他是多种杂志的主编,其中最著名的有《应用植物、遗传、育种文集》。他还负责科尔罗伊德、达尔文、孟德尔、摩尔根、缪勒等人著作的翻译、审阅和出版工作。

指人类最初驯化果树植物的时间和地点。通过研究栽培果树起源,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充分有效地利用果树种质资源。

世界栽培果树的起源远在原始农业诞生前,野生植物的果实就成为人类食物的一个主要部分。石器时代人类所吃野果的种类十分庞杂;但其中绝大多数后来并没有发展成为栽培果树。栽培植物的出现,是从采集食用的果实和种子开始的。

绝大多数重要果树早在史前时期已经栽培。它们怎样从野生逐步被驯化、而成为栽培果树的确切过程已很难追溯。由于多年生木本植物难于集体控制,它的栽培起源无疑要比1~2年生草本植物晚得多。所以野生果实虽然很早就被人类采食利用,但成为栽培植物却较迟。

栽培果树的产生是通过采集野生→管理野生→栽培驯化这一过程而来。许多果树栽培起源的模式都大体相似,这在某些偏远山区还可以看到一些踪迹,高加索、西亚和天山山脉一带的山地居民,将林地辟为麦田,在挖除树木、灌丛时,而把其中品质较好的西洋梨、苹果、樱桃李等在原地保留下来。有证据表明,葡萄就是首先被圈进人们的居留地,受到保护,使它攀缘在树上,最终发展成为栽培果树的。这都可以看作是果树栽培的原始状态。由于发展不平衡,有些果树至今还停留在采集野生或管理野生的阶段,比如椰子在非洲仍大部处于半野生状态。许多坚果类果树也是如此。中国长白山区的山葡萄果酒酿造业,美国缅因州的越橘企业,乃至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引起重视的猕猴桃加工业,它们的原料来源还大部依靠野生果树。

考古学证据表明,栽培起源最早的一批果树是无花果、海枣、油橄榄和葡萄。油橄榄和海枣栽培的确凿迹象分别出现在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的巴勒斯坦(约公元前3700~前3500年)和美索不达米亚(约公元前4000年)。无花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葡萄在青铜时代早期已经栽培。它们的果实作为食物生产的补充,开始出现于早期的遗迹中。这些栽培起源早的果树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容易用无性繁殖。据认为石榴的栽培起源也不会比上述几种晚。香蕉与稍后的杧果和柑橘,其后是包括扁桃在内的一些李属果树相继被驯化栽培。实际上,由于无融合生殖和无性系繁殖,柑橘、杧果和少数其他热带果树应该更容易进入栽培果树行列。由于植物遗骸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下比在干燥环境下被保存下来的机会要少得多,所以柑橘、丰亡果和油梨能获得的实物证据比起油橄榄、无花果、海枣和葡萄就少得多。大多数资料认为多数原始的柑橘起源于中国,也有些认为是在印度和缅甸。其栽培起源不迟于公元前2000年。中国首先栽培的是柚、橘和香橙。近缘的枳也很早就为人所知,且用为柑橘类的重要砧木。

李属果树似通过种子开始栽培。桃的野生种在中国西部很丰富,公元前2000年已有栽培。二倍体的桃和杏可能是在中国西部环境下发展了的自交结实系统;而高度杂合,自交不亲和的扁桃更早(公元前3000年)开始栽培。苹果和西洋梨,虽然研究得比较详细,但它们的栽培起源也还不够清楚。仁果类果树的栽培起源依靠嫁接,特别是就地嫁接,这就使它们与野生种有充分自然杂交的机会。野生的苹果和梨广泛分布欧亚广大地区,所以普通苹果和西洋梨除了有它们各自的原始祖先外,还先后有其他种的参与,所以它们的栽培起源就更为复杂。原产中国北部和西伯利亚东部的东方梨的野生种进入栽培较早,主要是中国起源的秋子梨和沙梨。

坚果类果树的栽培起源都比较晚,虽然在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遗迹中曾发现很多坚果,但它们真正驯化却都较迟。人们似乎对能早开花结果的种类有所偏爱,像无花果、葡萄、石榴、扁桃、桃都是结果早的;香蕉和菠萝的生长周期也特别短。而实生树的童期较长,大多数坚果类更甚。榛虽然是中国栽培起源最早的果树之一,但始终没有得到多大改进和发展。除了扁桃之外的坚果类都有这种情况。

少数果树的栽培起源很晚。如树莓和醋栗栽培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菠萝、草莓的栽培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越橘和猕猴桃直到20世纪才开始在美国和新西兰栽培生产。还有些果树是在引种其他地区同类果树一再失败后才开始驯化。如美国原产的美洲葡萄和美洲李都是从欧洲引种欧洲葡萄和西洋李失败后才转而引起重视,所以它们的栽培起源就晚了。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人们最初对栽培植物起源的想法很简单,相信都是由神创造的。19世纪前对大多数植物的起源还不清楚。19世纪下叶,瑞士植物学家德坎多(Alphonse De Candolle)首先提到栽培植物起源的问题,并在《栽培植物考源》(1882年)一书中综述了前人文献,用多方面的证据追溯栽培植物的起源,突破了栽培植物起源不可知的观点,认为栽培植物都有其起源的地方,书中列论栽培植物247种,其中有果树63种,德坎多在这方面有很大贡献。同时代的达尔文(C.R.Darwin)广泛地研究了动植物各方面进化的事实,得出在选择条件下发生大变化的结论。他用极其丰富的材料论证了有生命的自然界有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植物进化有规律可循,野生植物十分粗劣,很多植物由于栽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达尔文学说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人类改造植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孟德尔(G.J.Mendel)在《植物杂种的研究》(1865年)一书中认为栽培植物能最清楚地告诉人们有关遗传和变异的性质。生活环境有了改变,类型的变化就会发生,而物种就具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但环境改变不是变异的唯一原因。栽培植物是不同杂交系的成员。孟德尔把栽培植物的发展,像野生植物一样,归因于对它们杂交和选择的特殊条件。

苏联学者瓦维洛夫(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Вавилов)综合前人的学说和方法来研究栽培植物起源问题。1923~1931年,他组织了考察队,在世界范围内约60个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收集了许多经济植物,综合分析了调查资料,并做了一系列科学试验,发表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1935年)等论文;提出了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指出了主要栽培植物,包括农作物、蔬菜、果树和其他近缘植物600多个物种起源地,总结了品种多样性地理分布的规律,成为品种资源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现在也有称为基因中心、演变中心或多样性中心的。瓦维洛夫对原始栽培植物的实际地区比德坎多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并作了定位工作,第一次绘制出了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草图。他发现:某一植物种最具多样性的地区就是他的起源中心。许多不同的、互不相关的分类群的起源中心常常是一致或重叠的,并发现世界上有相对少数的、大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这些中心基本上提供了世界上所有的重要作物。

瓦维洛夫的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几经修改,最后提出了8个大中心,分为8个大区和3个亚区(图1)。它们是①中国中心。最大的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范围包括中国中部、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栽培植物的数量极大,除谷类、荞麦、大豆和各种粒用豆类和块根、块茎作物之外。果树方面、梨属、苹果属和李属物种都称首富。许多柑橘类果树也起源于此。在栽培植物和属的巨大潜力方面超过其他中心。②印度中心。不包括印度西北部旁遮普等省而包括缅甸。重要性居各大中心的第二位。是水稻、甘蔗、大量豆类和许多热带果树如杧果和柑橘类的故乡。465405印度—马来亚中心。为印度支那、马来半岛、爪哇、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和菲律宾群岛。产某些重要热带调料。原产此地的热带果树有香蕉和一些柑橘类、椰子、橄榄等。对这个富有热带植物资源的东南亚地区尚未经充分探索。③中亚中心。为印度北部、阿富汗全部、苏联塔吉克和乌兹别克及天山西部。范围不大,植物种类也较少,除大量小麦品种外,又是某些豆类麻类作物的发源地,也是阿月浑子、杏、西洋梨、扁桃、核桃等果树的起源中心。④近东中心。即西亚地区,包括小亚细亚内地、外高加索全部、伊朗和土库曼高地。小麦黑麦及重要牧草的原产地,还是瓜类的宝库。西方果树的富源也云集于西亚,是葡萄、西洋梨、西洋樱桃、核桃、榅桲、扁桃和无花果的故乡。⑤地中海中心。包括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西部和南部、希腊、意大利和非洲东北部。有一系列特殊的栽培植物。以生产甘蓝类、黑芥、莴苣、石刁柏、薰衣草、啤酒花、月桂等特殊作物闻名。又是糖用甜菜的发源地。起源于本中心的果树只有油橄榄和角豆树几种。⑥阿比西尼亚中心。为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等高地山区。栽培植物总数虽不多,但小麦的变种数目惊人,又是大麦、咖啡和红花的发源地。但无原产这里的果树。⑦墨西哥—中美中心。还包括安第列斯群岛。是玉米、菜豆、可可、甘薯等的故乡。陆地棉起源于墨西哥南部。热带果树中的菠萝、油梨、腰果、番石榴、番木瓜等都起源于此。⑧南美中心。为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有大量几乎未经人类涉猎的野生植物资源。马铃薯、烟草、番茄、木薯等都原产南美。原产果树有番木瓜和西番莲等。465405智利中心。为南美中心的补充。果树方面有智利草莓等。465405巴西—巴拉圭中心,约有4万多种种子植物,主要的只有花生、三叶橡胶和马得茶。果树有菠萝、腰果和番樱桃等。

图1起源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瓦维洛夫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世界上某些地区集中表现有一些栽培植物的变异。凡是集中分布一个物种大多数变种、类型的地区,就是这个种的起源中心。中心的各个变种中常含有大量显性等位基因;而隐性基因则分布在中心的边缘和隔离地区。②有些栽培植物起源于几个地区,即有几个起源中心。在初生中心的周缘还可以发展出次生中心,即由隐性等位基因所控制的多样性新区。次生中心内又会发展出栽培植物的特别类型。栽培植物从中心向外传播后,可能在另外地方再次集积了较多的变异。通常是由两个或更多的种杂交后经自然和人工选择所致。栽培植物发源地是它的初生中心,变异再集积的地方是次生中心。两者可以根据显性基因的多少来区别。如桃的初生中心在中国,次生中心是伊朗、中亚、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等多处。③栽培植物起源中心集中蕴藏着栽培植物的种和品种。这些中心都在山区。最重要的栽培植物开始发展的地带位于20°N~45°N之间。它们常和大山脉的总走向一致。往往被沙漠、海洋或山脉所隔离,也由此产生了独立的植物区系和人群的独立发展。两者相互影响又产生了独立的农业文化。④绝大部分栽培植物发源于世界的东方,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几乎提供了一半的栽培植物。其次为西亚和地中海地区。中欧、北欧和北美的原有植物相对地显得贫乏。⑤栽培植物有它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规律。例如从喜马拉雅山往西到地中海一线,可以发现作物种子和果实有逐渐变大的倾向。而生长在阿拉伯也门山区的全部植物都有早熟的类型。又如不同地理类群对病害的抵抗性也不同。其他生物学差异,如自花授粉、异花授粉、无配子生殖、多倍体倾向等也各异。育种家必须考虑种的植物地理特性,以便寻找最有价值的种质资源加以利用。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发现,对植物引种驯化和遗传育种者在探索原始材料有很大用处。

后来的学者对西半球某些作物如腰果、南瓜、玉米等大量的变化说明,变异的次生中心往往可以和初生中心相混淆。哈伦(J.R.Harlan)认为变异中心主要是由于目前在这些地区的几种异常活跃的进化力量所起的作用。伯基尔(I.H.Burkill)指出:瓦维洛夫学说的弱点在于全部证据取自植物而不问栽培它们的人。山区密集着不同的小气候,增加了变异体生存的机会,植物种确实比平原更丰富。那里有用和无用的植物有着同样机会,是有经验的育种家发掘新类型的场所,而不是栽培植物可靠的起源中心。在山区范围的边缘比在其中间更容易培育成栽培植物。他强调了自然隔离的重要。人们在自然隔离下改进了油橄榄,它是在这个属的其他种分布范围以外的地方。海枣也是在海枣属的低劣种的边缘以外出现的。无花果是在榕属这个大属分布的边缘。忙果的起源地区只有它一个种,其他低劣种集中在马来亚。椰子发源地区也距椰子属的其他种很远。

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都在山区是有道理的,但说它们形成了世界农业也值得考虑。历史表明是在江河之畔出现了最早的农业。因为农业的出现,除了栽培植物外还需要其他条件,而在隔绝的山区则并不充分具备这些条件。

继起研究瓦维洛夫学说的人很多,对有些作物的栽培起源作了些修正,但整个体系没有改变。达灵顿(C.D.Darlington)根据染色体分析研究,将栽培植物的起源地划分为9个区和6个亚区,除增加欧洲和北美两个亚区外,基本与瓦维洛夫的划分相同。由于有些作物发现于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之外,茹可夫斯基(П.М.Жуковский)1970年提出了大基因中心的设想,扩大了起源中心的概念,增加了澳洲、非洲、欧洲——西伯利亚和北美4个中心,共12个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图2)。

图2世界各大栽培起源中心的果树

1975年齐文(A.G.Zeven)和茹可夫斯基曾合编《栽培植物及其演变中心词典》,总结了众多学者对栽培植物起源的研究成果;并按茹可夫斯基的分法,分别列出栽培植物及其近缘种共167个科,2297个种。1982年增订版由齐文和德·韦特(J.M.J.de Wet)合编,改名为《栽培植物及其演变地区词典》,收植物173科2489种,以南美和中美地区的增加最多。所收种类虽远不能说已完整,但可以看出起源于各大中心的果树种质资源的概貌。各大中心的果树种类如下:①中国—日本中心。有花红、红肉苹果、山荆子、湖北海棠、西府海棠、三叶海棠、楸子、沙梨、白梨、秋子梨、杜梨、豆梨、褐梨、山楂、湖北山楂、木瓜、桃、山桃、甘肃桃、光核桃、李、杏李、乌苏里李、杏、东北杏、梅、樱桃、毛樱桃、枇杷、杨梅、桑、枣、毛叶枣、柿、君迁子等。木半夏、胡颓子、牛奶子、中华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狗枣猕猴桃、葛枣猕猴桃、高山茶藨、红花茶藨、乌苏里茶藨、刺悬钩子、多花悬钩子、山葡萄、刺葡萄、板栗、日本栗、银杏、山核桃、核桃楸3种、榛、华榛、毛榛、日本榛、香榧、油榧、荔枝、龙眼、柑橘、甜橙、香橙、宜昌橙、黄皮、枳、金柑、金豆、圆金柑、金橘等。②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中心。有柚、柠檬、莱檬、酸橙等8种柑橘类、香蕉3种、面包果和木菠萝5种、椰子、槟榔、莽吉柿8种、红毛丹2种、杧果3种、榴连3种、杨桃2种、橄榄和乌橄4种、杜英、榄仁树、莲心果等。③澳洲中心。有沙橘、澳洲坚果、澳洲香蕉等。④印度斯坦中心。有杧果、木菠萝、卡西大翼橙、印度黄皮、莽吉柿2种、印度木奶果、印度木苹果、乌墨蒲桃等。⑤中亚中心。有森林苹果,塞威氏苹果、中亚梨5种、樱桃李、意大利山楂、核桃、阿月浑子、欧洲葡萄、扁桃6种、沙枣、黑桑、布卡拉草莓等。⑥近东中心。有苹果2种、梨4种、榅桲、欧楂、欧洲李、樱桃李、黑刺李、欧洲甜樱桃、欧洲酸樱桃、欧洲葡萄、石榴、无花果、扁桃7种、欧洲栗、欧榛3种、欧亚山茱萸等。⑦地中海中心。有油橄榄、欧洲葡萄、大榛、角豆树等。⑧非洲中心。有海枣6种、樱桃橘、非洲星苹果、牛油树等。⑨欧洲—西伯利亚中心。有西伯利亚苹果、楸子、山荆子、西洋梨、草莓4种、乌荆子李、西伯利亚杏、草原樱桃、西伯利亚醋栗、茶藨、黑果茶藨、石生茶藨、北悬钩子、兴安悬钩子、覆盆子、花楸果等。⑩南美中心。有腰果、凤梨2种、番木瓜3种、智利草莓、番樱桃3种、凤榴、蛋黄果3种、金虎尾2种、西番莲10种、黄酸枣、红酸枣、树莓3种、拟爱人木2种等。⑾中美和墨西哥中心。有番荔枝7种、人心果2种、番木瓜、长山核桃、星苹果、比鲁蛋黄果、刺梨仙人掌等3种、油梨2种、番石榴4种。⑿北美中心。有长山核桃2种、美洲栗2种、美洲柿、黑核桃、美洲李6种、弗州草莓、醋栗5种、越橘3种、美洲葡萄7种等。

中国栽培果树的起源地带

中国果树的栽培历史悠久。根据《诗经》、《夏小正》等古代文献和近代考古发掘资料看,中国原产的桃、李、杏、梅、梨、栗、枣、榛等果树的栽培起源至少在3000多年前。除上述落叶果树外,在《禹贡》、《山海经》、《庄子》等古籍中已有橘、柚等南方常绿果树的记载。柑橘类中除柠檬等少数几种外,大多数都是在中国最早开始驯化栽培的,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龙眼、荔枝、橄榄、枇杷、杨梅等果树的栽培起源也相当早,都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但对原产中国各类果树的栽培起源尚缺乏系统研究。瓦维洛夫曾指出,在中国、小亚细亚和伊朗的果树方面可能会出重要的发现。现在已引起有关学者的注意,工作正在逐步展开。根据前人的研究,原产中国的果树,大体而言,可分为3个原产中心地带:①黄河流域及西北、东北地区。原产的果树主要有:桃、山桃、甘肃桃、光核桃、新疆桃、东北杏、西伯利亚杏、杏李、乌苏里李、毛樱桃、白梨、秋子梨、杜梨、木梨、褐梨、新疆梨、杏叶梨、河北梨、沙果、楸子、红肉苹果、西府海棠、湖北海棠、三叶海棠、甘肃海棠、河南海棠、花叶海棠、变叶海棠、山楂海棠、塞威氏苹果、山荆子、毛山荆子、山楂、木瓜、山葡萄、软枣猕猴桃、果桑、越橘、笃斯越橘、枣、酸枣、枳椇、沙枣、板栗、榛、毛榛、野核桃、核桃楸、海松、华山松、木通、三叶木通等。②长江流域。主要有梅、李、中国樱桃、郁李、沙梨、麻梨、川梨、豆梨、湖北海棠、野山楂、猴楂、刺葡萄、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毛花猕猴桃、阔叶猕猴桃、柿、油柿、君迁子、华榛、香榧、银杏、茅栗、锥栗、山核桃、云南松、牛姆瓜、五月瓜、胡颓子、木半夏、枇杷、石楠、杨梅、温州蜜柑、枳、香橙、宜昌橙、金柑、长金柑、金樱子等。③南部地区(包括西南、中南、东南)。主要有滇梨、丽江山荆子、沧江海棠、台湾林檎、尖嘴林檎、锡金海棠、小金海棠、云南山楂、刺梨(缫丝花)、毛叶枣、金花猕猴桃、毛花猕猴桃、枸橼、佛手、467407檬、甜橙、酸橙、柚、宽皮橘、酸橘、红河橙、马蜂柑、立花橘、长叶金柑、金豆、圆金柑、月月橘、黄皮、酒饼簕、荔枝、龙眼、橄榄、乌榄、杨桃、余甘子、桃金娘、中国矮蕉、苹婆、狭叶杜英、桂木等。

有些种类原产地跨两个地带甚至遍布全国各地的、如猕猴桃属、悬钩子属、茶藨子属、花楸属、栒子属等的野生种几乎遍及各地山区。还有些种如狗枣猕猴桃、葛软猕猴桃等在三个地带都有野生。

栽培果树起源研究的发展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出现以来,这方面研究不断得到充实。在这些中心内发现的农作物和蔬菜作物种质资源已经在世界植物引种驯化和品种改良工作中广泛地被利用。然而对世界植物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才开始。虽然对有些作物如小麦、大麦和豆类的自然资源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探索,而在果树方面却还研究得不够,对果树各个种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了解得很少。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各种栽培果树的起源中心,野生近缘种及栽培种的起源、分布和进化的研究已在逐步深入。杧果、菠萝、油梨等果树都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有的并深入到进化地理学方面,如香蕉、椰子等。但情况也很不相同。一部分果树的祖先仅自然分布于非常有限的地区内;而另一部分果树则分布于辽阔的地域。如桃的祖先主要局限于中国西部地方,而苹果属和梨属的野生种的分布范围,从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经高加索、土耳其斯坦、阿尔泰山、西伯利亚一直到中国。它们的栽培种的可能的祖先数目也各不同。如苹果属的20多个相互能育的种起源于欧亚两洲,大约有10个种原产于北美;而桃只有4个野生种可以被看作是它的祖先。

和其他作物一样,果树的初生中心固然重要,次生中心现在也认为不可忽视。如波兰分别从桃的中国初生中心和气候较严酷的中国东北引入桃树种子。前者在-33℃下全部冻死,后者却可以成活。苏联发现西伯利亚苹果的栽培品种很耐寒,而且休眠期很短;从高加索地区来的相反有较长的休眠期,耐寒力较差。土耳其的杏和扁桃生长在中部阿那托里亚高原的显然比生长在西部和西南海边的更加耐寒并需要较高程度的冷冻。这些都说明栽培果树次生中心潜在的种质资源价值不下于它的初生中心。所以栽培果树起源的研究任务还很艰巨。目前发展也不平衡。关于欧洲、西南亚和埃及已有大致的轮廓可见;在中亚、印度次大陆和东亚这些重要地区的考古发现还很不够。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开始受到重视。对于起源于中国的柑橘类、荔枝、枇杷等果树都已开始了初步的探索。有些果树的栽培起源在许多方面虽多有争议,但借助考古学、古代文学和语言学、形态学、细胞学、遗传学等的研究,是可以穷究其真象的,20世纪末叶的孢粉学、同工酶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等研究技术的发展,都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栽培品种

按人类需要选育出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作物群体。是可以清楚地以某些形态学、生理学、细胞学或其他的特点来区分的栽培植物群体。一般说,它们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后能够保持其特点。果树栽培品种是人类为了满足本身不同需要而创造的农业生产资料。果树的栽培品种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①同一品种内的个体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如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果实性状等相对一致。②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产量、品质或其他方面符合人类的要求。③能适应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充分发挥该群体的固有特征和价值。果树栽培品种通常是指果树的地上部分而言,即接穗品种。果树地下部的砧木一般采用野生种或半野生种,只称类型。对于大多数无性繁殖的果树来说,同一品种实际上是起源于一个实生单株或一个芽变的无性系群体,品种内的个体间表现型有较高的一致性,称为无性系品种。部分以种子繁殖的果树,其后代主要性状近似,但基因型与原亲本并不相同,是一个混杂的群体,属于有性系品种。果树的栽培品种按其来源可分为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地方品种又称为农家品种,是在长期果树生产中,经人工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因而,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对不良环境的抗逆性强,常是育种的良好种质资源。育成品种是指通过各种选育途径,经过严格的培育、鉴定、选择过程而创造的新品种。这类品种由于有明确的选育目标,而具备较多的优良性状。人工杂交育成的新品种称为杂交品种,在自然环境中经自然杂交形成的品种虽也属杂交品种,但往往亲本不明,称为自然杂交品种或偶然实生品种。从选择果树芽条变异发展形成的品种称为芽变品种。

栽培品种与植物学的变种概念不同。变种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均用拉丁文,而栽培品种一般用现代语命名,首字用大写。据1955年栽培植物命名国际委员会决议,栽培植物命名分为三级,即由属名、种名和栽培品种名所构成。在栽培品种名前冠以cv.(cultivar)的缩写,或用单引号标示。如伏令夏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cv.valencia,或‘Valencia’。

洛瓦斯发表论文

关于“冰箱妈妈”理论,椰菜君最近在某群看到一个有趣的说法,为了避免知识产权问题,原文就不直接引用了,大意是这样的: 有人为验证“冰箱妈妈”理论,就拿小鼠来做实验。第一对母鼠和子鼠都是正常的:1号鼠宝宝会不停地叽叽叽,吸引1号鼠妈妈的注意;而1号妈妈呢,也不停地照顾安慰1号鼠宝宝,还努力做家务收拾小窝。作为对比,另一对母鼠和子鼠中,2号鼠宝宝患有自闭症,基本不叽叽叽,而叫2号鼠妈妈呢,显得相当冷漠,总是趴在另一边,也不整理家务,也很少去照顾、安慰2号鼠宝宝。然后研究者把1号鼠宝宝交给2号鼠妈妈,这时原本高冷的2号鼠妈妈,在听到1号鼠宝宝不停叽叽叽时,突然就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得卧房,又是仔细照顾1号鼠宝宝,又是勤劳操持家务。  不知道读者怎么看,反正椰菜君读了,怎么也没法把这个母子老鼠实验和支持“冰箱妈妈”理论联系起来。顶多,它证明了会叫的小老鼠有奶吃??? 按“冰箱妈妈”理论,岂不应该是2号老鼠妈妈生性高冷,对鼠宝宝严酷无爱,导致2号鼠宝宝情感受损,和鼠妈妈之间没有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方才患了自闭症吗??? 但这个实验,椰菜君的理解是,2号鼠宝宝不知为何患了自闭症,不能和鼠妈妈有效交流,以至于2号老鼠妈妈感觉不到鼠宝宝的存在,付出的爱没有回馈,才显得冷漠无情。不然的话,为啥她对1号鼠宝宝就像春天般的温暖,而不是继续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呢? 而且,为了清除“冰箱妈妈”的毒害,2号老鼠妈妈不是应该努力向1号老鼠妈妈学习育儿经验,重建和自己2号鼠宝宝的依恋吗?怎么换了别人家的孩子,她突然和孩子就有了依恋呢?亲母子之间没建立依恋,和收养的反倒自发出了依恋?好歹也要把1号鼠妈妈留旁边做现场指导啊? 事实上,这个老鼠实验——如果真的存在的话,倒在某个程度上反应了Kanner在1943年论文里面观察到的现象。 Kanner描述的到,这11位孩子的母亲,多是高知,对孩子严格要求,鲜有爱意融融的时候。并且,她们对待Kanner也不是那么热情招待,令他感到宾至如归,大有一幅爱理不理的样子。这些观察,对Kanner后来支持“冰箱妈妈”理论有相当大的影响。 然而Kanner观察到的现象,根本不能推论出这些妈妈对孩子冷酷无情。恰恰相反,就和2号鼠妈妈一样,正是因为孩子和他人交流有障碍,行为奇特,因而这些母亲和孩子难以甚至无法建立起“正常”的母子关系。并且正是因为她们关爱孩子,因此才对孩子严格要求,试图尽力扭转他们的“不当”行为,这就是Kanner为什么看见她们对孩子“无爱”、“严酷”的原因了。要是他看见搞ABA的洛瓦斯老先生,只怕会立刻报警吧?至于为什么她们对Kanner这位研究者大教授没有热情招待,家长们应该都能理解原因。 因此,这个老鼠实验即使真的存在,也完全不能支持“冰箱妈妈”理论。事实上,它也说明不了其它什么自闭症理论。根本原因在于, 老鼠很可能根本不是一个适用的自闭症动物模型。 观察老鼠行为得出的实验结论,对自闭症研究可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自闭症的核心是社交障碍,而人的社交能力是如此地高级,以至于没有其它动物能够企及百分之一。根本原因是只有人类才有高度发达的 前额叶皮层 。猩猩算是而同人类最相近的动物,其前额叶皮层体积远小于人类,因此猩猩没有语言,没有复杂的情感,也就只有简单的社交。离人类更远的老鼠,前额叶皮层小到可怜,社交几乎是不存在不需要的功能。至于果蝇,它们差不多连脑子都没有,除了啪啪啪的时候,有看到果蝇在一起握手聊天吗? 这样带来的一个可怕问题是,人们拿老鼠当自闭症研究的动物模型,“强行”把老鼠的一些行为和自闭症患者的行为对应起来——比如老鼠叽叽叽是在说话,梳毛是重复行为,闻其它老鼠是在打招呼拉关系,据此认定哪些老鼠得了自闭症,再据此研究干预手段甚至药物的作用,则这样的研究再多,和在流沙上建起高楼大厦,也没有本质不同。 比如用老鼠研究自闭症的时候,一个经典的实验方法是“三室测试”,就是把一支老鼠放进三室一厅里面,其中第一个室里面有一个空笼子,第三个室里面也有一个笼子但是里面有另外一支老鼠。 如果受实验的老鼠更倾向于出现在第三个室,那人们就认为该老鼠的社交能力好;反之,就是社交能力差,有自闭倾向。为什么呢,因为人就是这样啊。。。 这个实验安排巧妙,因此在自闭症研究中得到许多应用。 但是就有人发现,实验固然巧妙,但是貌似和自闭症关系不大?比如说,受实验的老鼠因为某种原因,比如牙口不好咬不动鼠粮,肌肉没啥力气整天不想动弹,就会总是呆在自己的房间;但研究者就可能会据此认为该老鼠自闭了!还很严重! 另一个情况呢,受实验的老鼠是渣男,第三个室里面恰巧住了一位妙龄女老鼠。您猜怎么着?当然不用猜,这渣男老鼠呆在第三个室都迈不开脚,还不停地闻,我闻,我闻闻闻!要是搞不清情况,研究者没准儿就会认定这渣男老鼠社交能力极强了! 可能有读者要问,那么多搞自闭症研究的大专家大教授,就想不到这些问题嚒?轮得到你瞎逼逼嘛?这个观点当然不是椰菜君提出来的,他只是知识的搬运工罢了。上面这个自闭症老鼠模型的缺陷,在自闭症科普网站spectrumnews.org上有详细叙述,原文自行前往阅读。 原文解释说,2011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大佬,做了个自闭症基因SHANK3的研究。大佬宣称说,他用“三室测试”证明,SHANK3基因有问题的老鼠果真表现得像自闭症患者!这轰动了科研界,自然也成为业界标杆。此后做这类研究的人,那得和标杆看齐啊!你也得做“三室测试”!要是“三室测试”结果不行,那您这论文就甭想发了!领导都干了,你端着酒想干嘛?所以呢,许多人不是不知道,只是装醉罢了。 老鼠实验能不能证明或证伪“冰箱妈妈”理论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反正这理论早就被丢进了垃圾堆,即使借尸还魂也掀不起大浪,顶多哄哄一些家长。但老鼠实验能不能真实模拟自闭症患者,对药物研发的影响就大了去。毕竟药物是要拿真金白银出来,要在患者身上产生真实可检验的疗效,而不是发篇论文——没人重复最好,有人重复不出来那一定是他打开老鼠的方式不对——的事情可比的。没有一个可靠的动物模型做基础,研发自闭症药物就是盲人骑瞎马,无怪乎愿意跳坑的大药企屈指可数了。

关于“以风定产”的探讨论文

【摘要】“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 是对防止瓦斯事故有重要意义的十二字方针。本论文对以风定产的定义及其在瓦斯治理方面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以风定产;瓦斯治理

以风定产

“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十二字方针,是国家安全监察局于2002年在瓦斯治理现场会上提出的,对指导煤矿安全生产,特别是防止瓦斯事故有重要意义。其中“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它们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整体,而且“以风定产”是基础。

一、以风定产在瓦斯治理方面的阐述

1、以风定产是瓦斯治理关键环节的准确把握

以风定产就是保证井下供风点风量和风速能够将瓦斯稀释到规定浓度,满足生产要求。以风定产是防治瓦斯最基本的手段,是防止瓦斯积聚的先决条件,坚持以风定产必然从根本上杜绝无风和微风作业,杜绝瓦斯事故发生。

2、坚持以风定产是煤矿瓦斯事故血的教训

瓦斯事故是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威胁最大、破坏力最强、危害最严重、政治影响最恶劣的事故。分析近年来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共性都是由于没有抓住以风定产这一重要环节而造成的,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没有将以风定产落实在瓦斯治理全过程。表现在通风系统缺乏稳定性,该构筑密闭的地方不构筑密闭,该使用风桥的地方不建风桥,该分区通风的做不到分区通风,该核定通风能力的不核定。这样就造成事故地点风量不足,风流无法控制,风量无法保证,而生产照常进行,导致瓦斯爆炸事故发生。

(2)脱离以风定产,以瓦斯监测、检查来代替通风管理。瓦斯监测反映的只是井下某点的瓦斯情况,不能反映全系统情况。而瓦斯检查在时间上无法实现连续性,在空间上不能实现全方位,还受到瓦检员责任心、技术水平和管理制度落实等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瓦斯在井下积聚还受井下巷道自然条件和瓦斯分布不均匀等因素影响。有些高冒顶区、无风区等地点的瓦斯浓度,人员无法检查到。显然以瓦斯检查来杜绝瓦斯事故是不可靠的`,也是不现实的。

(3)对以风定产的内涵认识不够。主要表现在一些煤矿管理者对以风定产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错误地认为以风定产就是有多少风量限定多少产量,而不知道以风定产包含了矿井通风管理的全部内容。导致有的煤矿井下局部通风机随意停开、一台局部通风机多头送风、风筒管理差。对通风设施维护不重视,对工作面超通风能力生产不闻不问等。

二、以风定产的要点

(1)“已风定产”方针的提出和实施,主要处于安全生产严峻形势需要,是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要求。

(2)《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矿井每年安排采掘作业计划时必须核定矿井生产和通风能力,必须按实际供风量核定矿井产量。在矿井总进风量比小于100%时,必须降低矿井产量或进行通风系统的改造与调整,在矿井通风能力核定后允许的范围内组织生产,严禁超通风能力生产。

(3)采区、采煤工作面必须实行独立通风。在安排采区、采煤工作面的生产时,必须按规定进行风量计算,并按实际供风量确定采区、采煤工作面的产量。严禁在采区,采煤工作面风量不足的情况下安排生产。

(4)新水平新采区投产之前,必须进行通风系统调整,必须按规定进行风量计算,并按实际风量安排生产,在通风系统不合理,不稳定或风量不足的情况下,严禁开采。

(5)井下出现风速超限、瓦斯积聚、不合理串联风时,等同超通风能力生产。超通风能力的矿井、采区、工作面,必须立即减少产量,重新调整生产布局及通风系统,把产量降到核定通风能力范围内。

【参考文献】

[2]张国枢.痛风安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2011.

巴甫洛夫发表的论文

巴甫洛夫——童年顽皮的生理学家

——童年顽皮的生理学家

巴甫洛夫(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从1903年起,致力于高级神经活动生理的研究。晚年转入精神病学的研究,并提出两上信号系统学说。190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巴甫洛夫出生在沙皇统治的俄国,他的故乡在俄国中部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生活异常穷困。

巴甫洛夫的兄弟妹妹很多。他父亲是个小牧师,职业低下,收入很少。妈妈是位非常吃苦耐劳的人,每天都从早干到晚。爸爸也下地种菜种粮,像一个农民一样干活,即使这样,一大家人仍然缺吃少穿。

巴甫洛夫的爸爸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要求严格,从不迁就、娇惯孩子。他要他们参加劳动,学会劳动技术,锻炼体力,培养意志。

有一次,爸爸要巴甫洛夫和弟弟德米特利一起到果园里挖几个树坑。兄弟两人费了很大劲儿,累得满头大汗,总算按爸爸的要求挖好了。

他和弟弟松了一口气,正想坐下来休息,这时爸爸走过来,皱着眉头说:

“怎么搞的,树坑位置不对,要重新挖!”

弟弟一听,就抱怨起来,倒在地上直发怨言。巴甫洛夫二话不说,按爸爸布置的位置挖起来。其实,这是爸爸在磨练他们的意志。

儿时的巴甫夫格外顽皮。他和小伙伴们经常跑到瘸腿敲钟人的守卫室去听鸟叫,那里的鸟数不胜数。他们还到钟楼上去赶鸽子。

可是有一天,巴甫洛夫却惹了大祸。夜里,他们从钟楼上垂下一条用纸叠成的长蛇,蛇的两只妖眼还冒着火,这引起周围居民的一片惊恐。当地的警察找上门来,告诫巴甫洛夫的父亲好好管教儿子。

警察一出门,父亲就忍着怒气把小巴甫洛夫叫了进来。父亲是严厉的、易怒的,但也是公正的、好动脑筋的。父亲踱了几步,冷静下来,他没有责怪巴甫洛夫,只告诉他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然后父亲出了房间。

巴甫洛夫因一次意外事故而严重摔伤,直到10岁才开始上学读书。他就读的中学是一所神学学校。

在神学校里,他是品学兼优的高才生,每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可是,他对学校所学的东西都不感兴趣,越读越觉得枯燥乏味,所以,他不想继续在神学校里读下去了。

中学毕业前1年,他听说中学肄业生也可以考大学,于是,他决心离开神学学校,到当时俄国的京城彼得堡去考大学。

他这时已对生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向父亲谈了后,父亲当即答应了他的要求。

1870年夏,巴甫洛夫只身来到了彼得堡,考上了彼得堡大学,学习他向往已久的生理学。

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巴甫洛夫完成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这是一篇关于胰腺神经生理学的论文,学术价值很高,获得了金质奖章。

1875年,巴甫洛夫以优异的成绩,修完了大学课程,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他大学毕业不久,又考进了外科医学科学院后改名为军事医学院,在那里学医学。

学医是为了有高超的手术技术,为搞生理实验做准备。在外科医学院里,他当了齐昂教授的助教,此后,巴甫洛夫一边学医,一边开始了他几十年的生理学实验研究工作。他一生的辉煌事业,就从这里开始了。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Pavlov,Ivan Petrovich 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1849年9月14日出生于梁赞的一个牧师家庭,1860年进入神学院,1870年改变成为当牧师的初衷,进入圣彼德堡大学学动物生理学。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4年获任军事医学院副教授,1890年起成为军事医学院药理学教授,1895年起为生理学教授,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他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唯物主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他发展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射解释为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他详细地研究了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和条件反射活动发展与消退的规律性,论述了基本的神经生理过程——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及其相互诱导的规律,提出了神经系统类型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后来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华生借此构成行为主义纲领。主要著作有:《心脏的传出神经》 (1883)、《主要消化腺机能讲义》 (1897)、《消化腺作用》 (1902)、《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20年经验:条件反射》 (1923)、《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 (1927)等。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格式相关书籍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他是苏联的生理学家,也是一个心理学家,然后他创作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建构了条件反射理论,对世界上的心理学影响很大,在1904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的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作品包括《心脏的传出神经》 。

巴甫洛夫第一篇论文发表后

“条件反射”学说的创立

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出生在俄国中部小城梁赞,他的父亲是位乡村牧师,母亲替人家做饭贴补家用。

巴甫洛夫自幼学习勤奋、兴趣广泛。由于他父亲喜欢看书,家中有许多像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进步著作,在父亲的影响下,巴甫洛夫一有空就爬到阁楼上,读父亲的藏书。21岁时他和弟弟德米特里一起考入彼得堡大学自然科学系。

他和弟弟尽管在大学里学习优异并年年获奖学金,但生活还是比较清贫,需要给别人做家庭教师才能维持日常生活。为了节省车费,他们每天都要步行走好远的路。巴甫洛夫在大学里以生物生理学为主修课,学习十分刻苦,为了使实验做得得心应手,他不断练习用双手操作,渐渐地相当精细的手术他也能迅速准确地完成,导师很赏识他的实验才能,常叫他当自己的助手。巴甫洛夫不懂就问,每次手术都做得既快又好,渐渐有了名气。巴甫洛夫四年级时在导师指导下和另一同学合作,完成了关于胰腺的神经支配的第一篇科学论文,获得了校方的金质奖章。

1875年,巴甫洛夫获得生理学学士学位,成为自己导师的助教,同年他又考上了圣彼得堡大学医学院。1878年,他应俄国著名临床医师波特金教授之邀,到他的医院主持生理实验室工作。实验室听起来好听,其实只是一间非常陈旧狭小的屋子,它既像看门人的住房,又像一间澡堂,巴甫洛夫却在这里工作了10余年。

后来巴甫洛夫开始研究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对心脏的影响。1883年写成“心脏的传出神经支配”的博士论文,获得帝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讲师职务和金质奖章。

虽然巴甫洛夫的科研成果十分出色,但他的生活却没有任何改观,依然贫穷不堪,他没钱给妻儿租房避暑,他的孩子不久就因病夭折在荒僻的乡村,夫妻俩都悲恸至极却无可奈何。曾有一段时期,巴甫洛夫手头连一分钱都没有。学生们好心地请他讲授心脏神经支配的课程,然后凑一笔讲课费给他,却被他拿去买了讲课用的狗,自己分文未留。

从1AAAA年开始,他对消化生理进行研究。巴甫洛夫在狗的身上接上瘘管来观察消化液在胃里的成分和作用,并取得了一些功效。他将3个瘘管接在狗的食管和胃道,然后进行假饲,几分钟后无数细小的胃腺中便分泌出清澈的胃液。一只狗每次可分泌一公斤左右的胃液,经过加工,可对胃酸低的病人进行治疗。

巴甫洛夫还发现分布在胃壁上的第10对脑神经迷走神经与胃液分泌有关。用同样的办法分泌胃液,迷走神经切断,胃液分泌就停止。但如果不假饲,只刺激迷走神经,也能引起胃液分泌。是什么东西对迷走神经产生刺激呢?原来味觉器官感受到了食物刺激,便会通过神经传给大脑,由大脑通过迷走神经对胃液发布命令,胃液开始分泌,这就是“条件反射”学说。为此他领取了“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医学奖。他是第一个享受这个荣誉的俄国科学家。

巴甫洛夫第一个用生理学实验方法来研究高等动物和人的大脑活动,并创立了大脑两半球生理学和反射学说。巴甫洛夫在科尔吐什研究所里,提出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学说。巴甫洛夫认为人有两个信号系统,小孩吃糖时,只要见到糖就会分泌口水,当他们懂得语言后,只要听到大人们说到糖,也会流口水,这是人类特有的机能。

巴甫洛夫还在一次医学会上宣布:“睡眠能使大脑细胞得到休息。对因神经中枢过度紧张而神经异常的病人,用人工引导沉睡,可使患者恢复正常。”这一理论得到了临床验证。

十月革命初期,人们生活极端困苦。巴甫洛夫一天也没中断研究,在缺粮的情况下,他经常把自己的那份粮食喂给做实验用的狗。1919年冬天,列宁委托高尔基看望巴甫洛夫,了解他的生活和需要,他说:“需要狗,干草、燕麦,需要马制造血清。”当高尔基提出给他补助一份口粮时,他却拒绝了。后来,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一道列宁签署的命令,责成以高尔基为首的特别委员会,力争在短时间内为巴甫洛夫及同事们的研究工作创造最优越的条件,出版巴甫洛夫20年来的著作……

85岁那年,巴甫洛夫得了肺炎,在病中还不忘观察和记录自己的病情。1936年2月17日,在他最后失去知觉前的两小时,他喃喃地说道:“我脑子里出现了一些执拗的思想和不由自主的运动,显然是神经系统开始混乱,快去请神经病理专家。”

巴甫洛夫——童年顽皮的生理学家

——童年顽皮的生理学家

巴甫洛夫(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从1903年起,致力于高级神经活动生理的研究。晚年转入精神病学的研究,并提出两上信号系统学说。190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巴甫洛夫出生在沙皇统治的俄国,他的故乡在俄国中部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生活异常穷困。

巴甫洛夫的兄弟妹妹很多。他父亲是个小牧师,职业低下,收入很少。妈妈是位非常吃苦耐劳的人,每天都从早干到晚。爸爸也下地种菜种粮,像一个农民一样干活,即使这样,一大家人仍然缺吃少穿。

巴甫洛夫的爸爸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要求严格,从不迁就、娇惯孩子。他要他们参加劳动,学会劳动技术,锻炼体力,培养意志。

有一次,爸爸要巴甫洛夫和弟弟德米特利一起到果园里挖几个树坑。兄弟两人费了很大劲儿,累得满头大汗,总算按爸爸的要求挖好了。

他和弟弟松了一口气,正想坐下来休息,这时爸爸走过来,皱着眉头说:

“怎么搞的,树坑位置不对,要重新挖!”

弟弟一听,就抱怨起来,倒在地上直发怨言。巴甫洛夫二话不说,按爸爸布置的位置挖起来。其实,这是爸爸在磨练他们的意志。

儿时的巴甫夫格外顽皮。他和小伙伴们经常跑到瘸腿敲钟人的守卫室去听鸟叫,那里的鸟数不胜数。他们还到钟楼上去赶鸽子。

可是有一天,巴甫洛夫却惹了大祸。夜里,他们从钟楼上垂下一条用纸叠成的长蛇,蛇的两只妖眼还冒着火,这引起周围居民的一片惊恐。当地的警察找上门来,告诫巴甫洛夫的父亲好好管教儿子。

警察一出门,父亲就忍着怒气把小巴甫洛夫叫了进来。父亲是严厉的、易怒的,但也是公正的、好动脑筋的。父亲踱了几步,冷静下来,他没有责怪巴甫洛夫,只告诉他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然后父亲出了房间。

巴甫洛夫因一次意外事故而严重摔伤,直到10岁才开始上学读书。他就读的中学是一所神学学校。

在神学校里,他是品学兼优的高才生,每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可是,他对学校所学的东西都不感兴趣,越读越觉得枯燥乏味,所以,他不想继续在神学校里读下去了。

中学毕业前1年,他听说中学肄业生也可以考大学,于是,他决心离开神学学校,到当时俄国的京城彼得堡去考大学。

他这时已对生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向父亲谈了后,父亲当即答应了他的要求。

1870年夏,巴甫洛夫只身来到了彼得堡,考上了彼得堡大学,学习他向往已久的生理学。

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巴甫洛夫完成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这是一篇关于胰腺神经生理学的论文,学术价值很高,获得了金质奖章。

1875年,巴甫洛夫以优异的成绩,修完了大学课程,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他大学毕业不久,又考进了外科医学科学院后改名为军事医学院,在那里学医学。

学医是为了有高超的手术技术,为搞生理实验做准备。在外科医学院里,他当了齐昂教授的助教,此后,巴甫洛夫一边学医,一边开始了他几十年的生理学实验研究工作。他一生的辉煌事业,就从这里开始了。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 《心脏的传出神经》 (1883)、 《主要消化腺机能讲义》 (1897)、 《消化腺作用》 (1902)、 《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20年经验:条件反射》 (1923)、 《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 (1927)等。

他是外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具体信息: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生平事迹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出生在俄国中部小城梁赞,他的父亲是位乡村牧师,母亲是一位牧师的女儿,有时在富人家做女佣以贴补家用。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是父母5个子女中的长子,自幼养成负责的个性。从小学习勤奋,兴趣广泛。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允许家庭贫困但有天赋的孩子免费上学。由于他父亲喜欢看书,家中有许多像赫尔岑,车尼尔雪夫斯基等人的进步著作,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一有空就爬到阁楼上,读父亲的藏书。1860年进入梁赞教会中学,1864年毕业后进入梁赞教会神学院,准备将来做传教士。19世纪60年代,俄国一些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于社会生活和科学上的反动思想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此期间从皮萨列夫(Dmitri Ivanovitch Pisarev)的文章《动植物世界的进步》中,他知道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受到当时苏俄著名生理学家谢切诺夫(Ivan Mikhailovich Sechenov)1863年出版《脑的反射》一书影响,对自然科学发生兴趣,逐渐放弃神学,这些革命先驱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巴甫洛夫,尽管巴甫洛夫出身于宗教家庭,但他本人既不想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当一个牧师,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 21岁即1870年他和弟弟一起考入圣彼得堡大学,先入法律系,后转到物理数学系自然科学专业。谢切诺夫当时正是这里的生理学教授,而年轻的门捷列夫则是化学教授。巴甫洛夫在大学的前两年表现平凡,在大学三年级时上了齐昂(Ilya Cyon)教授所开授的生理学,对生理学和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找到了所要主修的学科从此投入生理学的研究。为了使实验做的得心应手,他不断练习用双手操作,渐渐地相当精细的手术他也能迅速完成,齐昂老师很欣赏他的才学,常常叫他做自己的助手。在齐昂的指导下,1874年,他和同学阿法纳西耶夫(Afanasyev)完成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论支配胰腺的神经》,获得研究金质奖章。 大学期间他和弟弟尽管在大学里学习优异并且年年获得奖学金,但是生活还是比较清贫,需要给别人做家庭教师才能维持日常生活。为了节省车费他们每天都要步行走很远的路。巴甫洛夫在大学里以生物生理课为主修课,学习十分刻苦,巴甫洛夫不懂就问,每次手术都做的又快又好,渐渐的有了名气。巴甫洛夫四年级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另一个同学合作,完成了关于胰腺的神经支配的第一篇科学论文,获得了学校的金质奖章。 因为在生理学上投入时间太多,大学最后一年,他主动要求留级,1875年,巴甫洛夫获得了生理学学士学位。再进外科医学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以使将来有资格去主持生理学讲座。此期间成为了自己老师的助教。1878年,他应俄国著名临床医师波特金教授的邀请,到他的医院主持生理实验工作,实验室听起来好听,其实就是一间破屋子,它既像看门人的住房,又像一件澡堂,巴甫洛夫却在这里工作了十余年。在这里,他主要研究血液循环、消化生理、药理学方面的有关问题。1879年从医学院毕业并获四年的奖学金,31岁的他和教育系的女学生谢拉菲玛(Seraphima Vasilievna)结婚,婚后妻子把他们的生活料理得井然有序,巴甫洛夫不仅能安心工作也能好好地休息。 1878年至1890年,巴甫洛夫重点研究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作用的问题,当时,神经系统对于许多器官的支配作用和调节作用还没有被人们清楚地认识。在极为恶劣的工作条件下,巴甫洛夫坚持研究。他发现了胰腺的分泌神经。不久,他又发现了温血动物的心脏有一种特殊的营养性神经,这种神经只能控制心跳的强弱,而不影响心跳的快慢。科学界人士把这种神经就称为“巴甫洛夫神经”。巴甫洛夫自此开辟了生理学的一个新分支——神经营养学。1883年写成“心脏的传出神经支配”的博士论文。获得帝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讲师职务和金质奖章。 1884-1886年期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路德维希研究室进修,继续研究心脏搏动的影响机制。此时,他提出心脏跳动节奏与加速是由两种不同的肌肉在进行,而且是由两种不同的神经在控制。1886年,他自德国归来后重回大学是实验室,继续进行狗的“心脏分离手术”。1887年,他逐渐将研究的方向转向人体的消化系统。从1888年开始,巴甫洛夫对消化生理进行研究。他发明了新的实验方法,不是用被麻醉的动物做急性实验(每次实验完了,动物也就死掉了)而是用健康的动物做慢性实验,从而能够长期观察动物的正常生理过程。他还创造了多种外科手术,把外科手术引向整个消化系统,彻底搞清了神经系统在调节整个消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他还发现分布在胃壁上的第十对脑神经迷走神经与胃液的分泌有关。用同样的方法分泌胃液,迷走神经切断,就不再分泌。但如果不假饲,只刺激迷走神经,也能分泌胃液。是什么东西对迷走神经产生了刺激?原来味觉器官感受到了食物刺激,便会通过神经传给大脑,通过大脑传给迷走神经让胃液分泌。这就是条件反射学说。为此他领取了“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医学奖。他是第一个享受的这个荣誉的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出色成果而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金,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从1903年起,巴甫洛夫连续30多年致力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他发现了大脑皮层机能的活动规律。巴甫洛夫创立的动物和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给唯心主义心理学以致命的打击,为创立科学的唯物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万年的巴甫洛夫转向精神病学的研究,认为人除了第一信号系统(即对外部世界直接影响的反应)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引起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语言。巴甫洛夫的第二信号系统学说解释了人类所特有的思维生理基础。 十月革命的初期,俄国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但巴甫洛夫并未停止研究。 巴甫洛夫是专心投入学术研究的典型学者,只专心研究,不注意衣食住行生活细节。他结婚时即同他妻子约定,妻子不干涉他的研究,他不负责家庭事务,并向妻子承诺,不饮酒、不打牌、不应酬,每年9月至次年5月,每周工作7天,只有暑假陪妻子到乡下度假。70岁以后,巴甫洛夫每天仍乘电车上班,有次电车尚未停稳,就从车上跳下来,跌倒在地,路旁一位老妇人惊叫说:“天啊!看这位天才科学家连电车都不会搭!”巴甫洛夫的工作热忱一直维持到逝世为止,最后他在病中挣扎起床穿衣时,因体力不支倒在床上逝世。 巴甫洛夫逝世后,苏联政府在他的故乡梁赞建造了巴甫洛夫纪念馆,并设立纪念碑。编辑本段主要贡献巴甫洛夫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三方面: 1.心脏的神经功能;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研究成果2.消化腺的生理机制(获诺贝尔奖); 3.条件反射研究。 对以后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由他的条件反射研究所演变成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1.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时意外发现的。用开刀手术在狗的腮部唾腺位置连接一导管,引出唾液,并用精密仪器记录唾液分泌的滴数。实验时给狗食物,并随时观察其唾液分泌情形。在此实验过程中,巴甫洛夫意外地发现,除食物之外,在食物出现之前的其他刺激(如送食物来的人员或其脚步声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巴甫洛夫根据谢切诺夫《脑的反射》理论,在 1901 年将狗对食物之外的无关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现象,称之为条件反射。所谓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是指在某种条件下,非属食物的中性刺激也与食物刺激同样引起脑神经反射的现象。从 1901 年起,巴甫洛夫专心从事条件反射实验研究,直到 1936 年逝世为止,长达 35 年之久。 2. 经典条件性作用 巴甫洛夫发现条件反射现象之后,他原本有意称条件反射现象为精神反射(psychic reflex),后来改称为条件反应。他以后的实验研究,继续采用与食物无关的各种刺激(如灯光、铃声、拍节声等),实验观察狗的唾液分泌,并分别定出四个名称: 1.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指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 2.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 3.食物之外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研究成果4.食物之外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条件反应(conditionedresponse)。 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却始于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正是狗的消化研究实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严谨的治学态度终于还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责难的威胁,将生理学研究引向了当时并不那么光彩的心理学领域,而后来,该项研究的成果――条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界的第二大贡献在于他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而这同样始于他对狗的研究。他发现,有些狗对条件反射任务的反应方式和其他狗不一样,因而他开始对狗进行分类,后来又按同样的规律将人划分为4种类型,并和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4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由此,他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编辑本段主要著作《心脏的传出神经》 (1883)、《主要消化腺机能讲义》 (1897)、《消化腺作用》 (1902)、《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20年经验:条件反射》 (1923)、 《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 (1927)等。生活故事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很忙……”,这话不是别人说的,是巴甫洛夫对别人说的。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很忙……”是巴甫洛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的,当时有人敲门,想进来看看他。 巴甫洛夫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忙什么呢?忙着写遗嘱、分财产、交代后事吗?忙着向万能的主祈祷吗?忙着过电影一样回顾一生中那些精彩的瞬间吗?忙着哀求医生不惜一切代价用最好的药吗? 都不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巴甫洛夫一直密切注视着越来越糟糕的身体情况,不断地向坐在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他要为一生至爱的科学事业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对于人们的关心、探望,他只好不近人情地加以拒绝:“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来人被拒之门外,只好心情复杂地走了。 巴甫洛夫在生与死的较量濒临高潮时所表现出来的勤奋、豁达、超然、镇静、无私、无畏,令我深深折服。对以切生命有机体来说,生与死是一对矛盾,有生毕有死,有死毕有生。在巴甫洛夫的眼里,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一句“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不是诗篇,胜似诗篇。 与巴甫洛夫相比,在我们周围,有多少生命力旺盛的人从早到晚同样很忙啊,一心一意忙着票子、房子、位子、车子等等,视庸俗为潮流,视利己为高尚。这样的生命像是被白蚁蛀蚀一空的长堤,只能个历史的长河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不幸和灾难。不愿作心理学家的心理学家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相反,作为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然而,这样一个如此鄙视心理学的人,却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那并不是他的初衷! 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却始于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正是狗的消化研究实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严谨的治学态度终于还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责难的威胁,将生理学研究引向了当时并不那么光彩的心理学领域,而后来,该项研究的成果——条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界的第二大贡献在于他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而这同样始于他对狗的研究。他发现,有些狗对条件反射任务的反应方式和其他狗不一样,因而他开始对狗进行分类,后来又按同样的规律将人划分为4种类型,并和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4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由此,他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 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消化道的研究巴甫洛夫关于消化道的研究是首先把狗的食道经过手术切断,把切断的食道两端缝在狗脖子的皮肤上,然后让狗饿上一天以后,把这只饥饿的狗拉到了实验室,在狗的面前放一盘鲜肉,狗一见鲜肉,便贪馋地吞了起来,咀嚼了几下就咽下去了。可是不一会儿,咽下去的肉又掉到了食盘里,这是因为食道已被切断,肉根本进不了胃里,狗依然贪婪地吃着,盘子里的肉始终是那么多。这只狗徒劳地吃了四五分钟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在通向狗胃的一根像皮管里流出了大量的胃液。胃液不断分泌,是狗的第十对脑神经——迷走神经的冲动引起的。巴甫洛夫对这只狗的迷走神经也动过手术,已在上面引出一根丝线。现在,只要他稍微提动一下丝线,就切断了脑与胃之间的联系。结果狗尽管还是在不断地吞咽鲜肉,但胃液却停止分泌了。这就是著名的“假饲”实验,它可以使人们观察到狗的消化腺的分泌情况。 在他的研究实验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当狗只要一看见食物,唾液分泌量就增加,在实际吃到食物以前就已经分泌唾液了,他把这种现象叫做“心因性分泌”。同事们为此提出了在当时的心理学界比较通行的“内省法”来研究狗的唾液分泌现象(站在狗的立场思考),但这并没有真正解决疑问。这种现象同时引起了巴甫洛夫的兴趣,开始了他对条件作用的研究。他又给一条狗动了手术,在狗的腮帮子上开个小孔,用一根细细的导管安在它的一个唾液腺上。当狗吃东西流唾液的时候,一部分唾液就通过导管流到了外面。巴甫洛夫通过实验发现,只要食物落到狗的口中,它就会泌出唾液,如果食物是湿的,分泌的唾液就少些,食物是干的,分泌的就多些。这种反射活动是狗和其它一切动物生来就有的,巴甫洛夫称它为非条件反射。但后来的实验中,他又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除了食物刺激口腔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以外,其他的刺激,比如光、声音等的刺激,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1903年,巴甫洛夫在马德里的国际医学年会上宣读了他的实验和研究报告,认为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类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生理机制,1904年,诺贝尔奖基金会该年度的生理学和医学奖金,授予了巴甫洛夫,巴甫洛夫是世界生理学家中第一个享有这种荣誉的科学家。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又译帕夫洛夫,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巴甫洛夫做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餵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等),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餵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於「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的。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编辑本段家庭生活巴甫洛夫通过实验发现了条件反射的原理,这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在他最著名的实验中,他通过训练,让狗听到铃铛的声音就不由自主地大量分泌唾液。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在自己亲弟弟身上做过类似的实验。这次实验的具体细节刚刚被披露,实验本身以及它悲剧性的进展进一步激化了人们对在动物或自己亲属身上进行科学实验伦理问题的争论,反对进行人体克隆实验的人们也开始以此作为例证。 1903年春季的一天,巴甫洛夫和父母、弟弟一起参加一次午宴。弟弟尼古拉是一个帽子设计师,但当时正失业在家。兄弟俩感情并不好,弟弟对大名鼎鼎的学者哥哥已经由嫉妒演变成赤裸裸的厌恶。午宴上,巴甫洛夫说起他正在进行的研究,说要在狗身上进行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实验。当时,他正觉得弟弟喝红菜汤的“呼噜”声无法忍受,所以恶狠狠地把“狗”说成了“脏狗”。还没等他说完自己的计划,妈妈打断了他。 “你和那些混蛋一起研究还不如找你的弟弟和你一起去,你弟弟最馋嘴了,谁的口水也没有他多。” “妈妈,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工作。”巴甫洛夫回答道。 “但是你的决定会让你失业的弟弟继续闲在家里,而把工作机会让给那些你甚至根本不认识的脏狗!” 面对夹杂不清的母亲,巴甫洛夫只好向父亲投去求助的目光。但这个可怜的老实人已经和夫人共同度过了太长的岁月,他的脸上是和往常一样顺从的谄媚微笑。“我觉得这主意挺好,你们兄弟俩正好可以多花点时间在一起,在工作中还可以互相帮助。” 老两口的好意显然没有任何效果,踏入实验室的大门,兄弟俩就气呼呼地对视着,助手们都看得出他们之间已经仅剩下憎恨,丝毫没有一点兄弟的情谊了。尼古拉不想被当作一只小白鼠,但巴甫洛夫觉得他连一个合格的实验动物都算不上,连一条狗都不如。 在选一个能让尼古拉有食欲、流口水的盘子时,他们就吵得不可开交。然后,在讨论选什么食物作为实验的辅助材料时,他们再一次争吵起来。尼古拉坚持说除了上好的鱼子酱,别的东西不能让他马上流口水。巴甫洛夫气炸了肺,他生气地说,科学家的研究是为了崇高的理想,不是为了赚钱,他自己都吃不起鱼子酱,怎么能拿这么贵重的东西喂“狗”。争吵了几天,鱼子酱飞出了实验室,取而代之的是烤面包片。 实验开始的头两天,巴甫洛夫一次又一次地先摇响铃铛,然后给弟弟一盘面包片。他在实验日志中写道:“我弟弟就像屁股上的脓包一样让人讨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分泌唾液的反射非常好,是个合适的实验品。” 但在第三天,意外发生了。巴甫洛夫像往常一样摇动铃铛,但却没有拿出面包片。尼古拉的反应并不是止不住地流口水,而是抡圆了胳膊,打得哥哥鼻血长流,把巴甫洛夫打进了医院。 母亲到医院看望儿子,但丝毫没有同情的意思。“你在搞什么狗屁实验,摇了铃铛但不给尼古拉吃的,”她质问道,“你知道你弟弟肚子饿的时候就像个疯子一样。” 巴甫洛夫躺在医院里,尼古拉可没闲着。他流连于圣彼得堡的各个酒吧和咖啡屋,随便逮着一个人,就跟他说“自己”进行的实验多么令人惊奇。尼古拉的夸夸其谈达到了顶峰,他在接受《圣彼得德堡日报》周末版的采访时,让自己完全替代了巴甫洛夫在实验室里的地位。“他只是我的书记员”,他对记者们吹嘘道,“我才是整个实验的指导者,我在仔细地流口水的时候他就知道在一边傻呵呵地摇铃铛。”在病床上读到这篇报道,巴甫洛夫再也忍受不住了,他不顾还打着石膏的鼻子,重新回到了实验室。 这次,巴甫洛夫找了一只公牧羊犬代替自己的弟弟。实验者和实验品终于不用再说话,兄弟俩也再没有说过话,只有一次巴甫洛夫收到一封辱骂自己的电报,他觉得这是弟弟发的。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致谢辞中,他感谢了上帝、他的助手们,还有那只牧羊犬,但没有提及尼古拉。 尼古拉折腾了一阵后,渐渐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他后来进入圣彼得堡的橡皮厂当会计。那些曾经听说过他辉煌的过去、并一直到他平庸的晚年还认识他的人,都承认在他身上丝毫找不到曾经扮演过科学史上如此重要角色的印记,当然,在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除外。编辑本段个人语录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 要学会做科学的苦工。其次,要谦虚。第三要有热情。记住,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争论是思想的最好触媒。 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家对你评价多么高,你总要有勇气地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例如,对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是因为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现在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这种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消退发生的速度,一般是,条件反射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反射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在条件反射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例如,用500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500赫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泛化。以后,只对条件刺激(500赫的音调)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这样泛化反应就逐渐消失。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500赫的音调)产生食物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 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他的研究公布以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虽然在美国这一极端的看法后来并不普遍,但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无论如何,人们一致认为,相当一部分的行为,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可以作出很好的

瓦瓦是省级期刊吗

瓦字笔顺如下: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组词:砖瓦 瓦片 瓦蓝 瓦解 瓦罐 瓦匠 瓦刀 瓦工 瓦圈 瓦全 瓦垄 瓦特。

瓦字笔顺:横、竖提、横折弯钩/横斜钩、点。

基本信息:

拼音:wǎ,wà

部首:瓦  ,  四角码:10717  , 仓颉:mvni

86五笔:gnyn    ,98五笔:gnny    ,郑码:AZYS

统一码:74E6   , 总笔画数:4

基本解释:

1、用陶土烧成的:瓦罐。瓦器。瓦釜雷鸣(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

2、〔瓦特〕电的功率单位。简称“瓦”。

3、用陶土烧成的覆盖房顶的东西:瓦当(dāng )(即瓦筒之头)。瓦匠。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砖瓦[zhuān wǎ]

《砖瓦》杂志1971年创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面向墙体屋面材料行业的核心科技期刊、全国建材优秀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核心期刊

2、瓦片[wǎ piàn]

铺屋顶用的瓦。亦指碎瓦。

3、瓦蓝[wǎ lán]

蔚蓝。

4、瓦罐[wǎ guàn]

厚壁陶罐或瓶。

5、瓦匠[wǎ jiang]

瓦工

  • 索引序列
  • 瓦维洛夫发表的论文
  • 洛瓦斯发表论文
  • 巴甫洛夫发表的论文
  • 巴甫洛夫第一篇论文发表后
  • 瓦瓦是省级期刊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