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发表论文十几篇

发表论文十几篇

发布时间:

发表十几篇论文

这些论文的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普通的本科生想要完成这样的水平的论文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有想法,还有非常扎实的基础。

竟然看到了自己,稍微更正一些细节,本人18年毕业后申请同济大学没录取,在导师的帮助下在实验室当科研助理,等了一年再上的同济,因此至今在本组已经4年!电化学实验可以同时进行好几个,因此效率相比传统环工出数据更快,这是毋庸置疑!好几篇论文,特别是前期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成果有点水,后面才慢慢入了门,开始发表一些更高的成果,可以说是循序渐进吧。

一、只能说很厉害了,这(论文水平)已经逼近优青 的水平了,单纯说代表作,一作+通讯总数至少要40 篇才有戏。 但是呢一般博士期间能发个1-2篇WR EST都属于开香槟庆祝的节奏,这个直接5篇起步,只能说博 士与博士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狗还大。 本身同济 就属于国内环境学科顶级梯队,清华-哈工-同济都是顶级的。一个是平台本身就很屌,发 WR EST也是家常便饭,再一个研究的课题也容易出文章。 我前面夸是针对论文水平,因为WR EST在环境领域就是顶刊。

看着题目是搞电化学的,这种做起来试验周期短,反应器又小,噱头比较足,再配合材料学科的各 种表征一顿操作,相比于你做传统环工当然是更容易发文章。有些电化学做的更屌的人已经不屑于 发WR EST了,他们一般会冲化学或者材料的顶刊,甚至子刊,相较而言发WR EST对他们来说已经 是次级选项了。 只能说,环境或者说给排水的领域太大而且交叉学科,很多人只能看到WR EST是顶刊,发了顶刊 就是流弊,却看不到这后面不同赛道的难易对比就是天壤之别。

二、我有朋友他们纯搞催化的,一堆 WR EST代表作甚至连青基 都申不上,至少要ACB起步~但是你拿5篇WR EST来卷传统水处理领域 绝对就是降维打击。当然,我甚至还有个师兄最好的代表作仅仅是BT和JCLP,结果人家居然一次就 中面上了。 说实话我这种老老实实做反应器的贼羡慕这种搞电化学搞催化的,一个是搞反应器费时费力费钱, 而且反应器偏工程,idea和novelty又不好找,论文也不容易发,吃力不讨好贼tm不爽,环境专业 的谁不想疯狂灌WR EST呢。 同济那边的大牛组里一般会有几个分工,比如有一波人专门帮大牛跑业务干实事,还有一波人专门负责写文章。

三、现在学生也不傻,我一个哥们就在同济当老师,某杰青老板门下,跟我吐槽那边硕士生博士生又不 是傻子,都抢着去跟电化学、催化的小老板混,WR EST随便发,谁特么愿意本本份份搞传统环 工,让你辛辛苦苦做一个中试,你自己实验没做完,你同门都出2篇WR了。怎么说呢,也的确是科研密码。你说他水,他发的文章全是WR EST环境高质量顶刊,他博士毕业直接去211个副高都够了。 你要说他不水,他这个研究就是个偏材料的花头精,说得难听一点,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现在WR 已经不是当年Mark执政那个看重工程应用的WR了,现在各种材料催化的也疯狂收,占了赛道优势。

能发10篇以上的那种,如果不是灌水,你真的无法解释,一天就24小时,如果每篇都是干货满满, 那我就想问这试验是啥时候做的?雇人做的?那最后的大论文不得写个10万字。但是你会发现即使 博士期间发10篇SCI的博士,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也不过150-160页,博士都是恨不得把自己做的全 写进最后的博士论文,那为啥发那么多小论文,最后博士论文总量也还是那个量?那就只有一个可 能,就是每篇小论文的干货其实真没多少!

四、一个博士,3-4年的科研时间,做出支撑2-3篇小论文的实验量是正常水平,你再努力姑且算你能做 出5篇的量,那最后怎么就能发10篇SCI,那不就是把本来一篇文章的试验量,拆成两篇或者三篇论 文来写嘛!这不就是灌水嘛,有啥不好意思承认的呢! 据我观察,身边的博士其实水平都大差不差,拉不开明显的差距,但是博士的偏好不一样!

有的博士喜欢冲顶刊,恨不得穷尽整个博士只为出一篇science 和 nature,而有的博士则是不求质量只求数量,凑点儿数据就发,1区中不了投2区,2区中不了投3区,3区中不了投4区,4区中不了投开 源,开源中不了投EI期刊,EI期刊中不了投EI会议,EI会议中不了投中文核心。 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选第一条路的大多数铩羽而归,选第二条路很多都是春风得意!

五、一样的努力 一样的付出,结果的差距让人唏嘘不已。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如果你打算博士毕业去企业,那你就 选第二条路,在一些HR眼里,你心心念念的顶刊在他那就是一个杂志,有很多HR根本不知道啥叫 SCI!即使你打算留高校任教,我也推荐你走第二条路,因为发顶刊真的很吃设备和资源,去一个一 般的学校,你再有水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家学校招你来就是来发文章的,你跟领导说,你这 设备不行我写不出来好文章,那领导就会请你走开!

还有一个误区,是博士生经常犯的错误,总是等着试验全做完了,数据都处理好了,才开始写论 文,实话说,当今卷到飞起的年代,你如果还是这个套路的话,真的是前途堪忧。没有实力,没有学术的追求,你就灌水吧,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篇文章拆成两篇投!车轮战,让 你的所有论文一直处于审稿状态!灌水不可耻,毕不了业天天被导师骂,被师弟师妹看不起才可耻!

他的科研研究方向简单介绍就是废水资源回收,在环境领域不算是一个新方向,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是针对人类尿液中的氮磷,通过电化学法实现资源的选择性回收,希望从其中回收一些高附加值的资源。

这些论文的水平是比较高的,这些论文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对于一些东西的研究是非常深的,这个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发表论文十几篇

这些论文的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普通的本科生想要完成这样的水平的论文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有想法,还有非常扎实的基础。

一、 靠思路快速发表论文 思路永远是最重要的,只要有思路就可以发表论文,而且不一定就做实验就可以发表论文,包括SCI论文,例如2010年我们课题组只用这样的手段就发表3篇SCI论文,第一篇是提出氢气可以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这个论文是在我们取得实验证据的前提下,先发表了一篇论文,有一点投机取巧的味道;第二篇是根据我去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内容(没有中),提出口服甘露醇可以通过诱导大肠内细菌产生氢气发挥抗氧化作用,这个观点我们没有全面直接的实验证据,但我们已经在人体上证明了口服甘露醇可以通过诱导大肠内细菌产生氢气的现象,至于能不能具有抗氧化作用,我们因为获得经费资助,就没有深入开展;第三篇论文是因为一个学生在做采用乳果糖治疗结肠炎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曾经有人已经证明了这个效果,但没有从诱导氢气的角度来认识,我们就把这个内容按照观点发表了论文。二、 靠合作快速发表论文 我们在2009年根据日本学者的观点,自己发展了通过生理盐水给氢气的治疗方法,当时许多老师和朋友告诉我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慢慢做,但我觉得这对一个比较强大的实验室或许可以,但对我们这个比较普通的课题组,可能会有不利影响,因为即使我不告诉别人,其他人仍可以通过论文依靠自己解决这个技术障碍,到那个时候,大家都能做,可能别人会慢一些。我认为但对全国全世界的学者封锁一个相对简单技术简直是鸡蛋碰石头,相反如果我告诉别人,对大家技术公共,提出一些公平的合作条件,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合作愉快,但我相信大部分人会真诚相待的。后来的结果事实证明,我的看法是正确的,我们通过这个方式合作单位达到50家,去年通过合作发表的论文达到15篇,将来会有更多,不仅给我们赢得国内同行的尊敬,因为合作也帮助我们自己提升了国际地位,我们因此成为氢气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小组,国际同行也非常认可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贡献。如果刚开始不走广泛合作的路子,现在我们最乐观的估计是发表10篇比较一般的研究论文,几乎不可能形成集体优势。三、 靠独有技术快速发表论文 这个我们没有实践经验,但肯定是可以的,有的实验室如果有独门技术,通过广泛合作提供有偿或无偿的技术服务,对有兴趣的研究项目共同参与,同样可以发表许多合作论文,我记得20年前我国内学习过的单位和10年前我在国外学习的实验室(他们提供动物MRI和MRS)就有不少老师靠这个方法发表了许多论文。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很少有什么共同第一,共同通讯作者这样的可笑花招,但即使是挂名当时也都被承认,实际是比较纯洁的一种合作方式和发表方式,现在我们的许多论文都有许多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实际是非常不好,本质是被单位胁迫去争夺外在学术利益,是一种低俗的学术商业化行为。

这些论文的水平是比较高的,这些论文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对于一些东西的研究是非常深的,这个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这些论文都非常的优秀,论文的领域有点跳跃,从医学研究到城市的产业发展。

发表几十篇论文

大概是每天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突然突发奇想,想到了一个论文的点子,然后就会去写这个论文,而且这个博导非常喜欢写论文,写论文的速度也非常的快,所以每个月一篇也不是不可能。

这是因为她的实力非常的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当中非常的有优势,写了很多关于新型太阳能电池方面的论文,这个博士生的颜值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能够走红网络。

首先看什么学科,如果生物化学材料学科,只算一般;然后看什么层次,如果都是一区或top或esi高倍引,那无论什么学科都优秀了;第三看是否大团队长江杰青,挂名通讯或团队挂名冲更大帽子的情况下,一两百篇也不奇怪! 首先需要说明下,发表七十多篇文章是什么分布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挂名比较多,一种是通讯或者第一作者文章。 第一,如果是挂名文章比较多,不能说明老师学术能力强,但是关系处理上肯定比较好,或者卧有一定的权利,强权之下,不得不挂。整体说来要么参与工作较多,关系处理恰当,被人挂名或者是领导人物,下面的老师拉关系挂名的。 第二,如果是第一作者或者是通讯的身份发表七十多篇文章,这位老师绝对是学术有一定的造诣。以该老师是博士学历来讲,博士毕业就是30岁,相当于工作后每年10篇文章,数量确实多。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低质量文章,那就是属于灌水,科研界都不提倡,但是有很多老师迫于科研压力哥生活压力,以数量为主,但是也算是有实力的老师,毕竟灌水一年十篇也是相当不容易。假设是高质量文章,毫无疑问,该老师是学术上的大牛人物,一年产量10篇高水平文章,至少也是学术上的新星。 假设报考导师,仅从学术层面考虑,建议选择第二种导师,不论是灌水还是高水平期刊,都值得报考。 关键是他的创新是什么,与发表多少篇SCI论文没有关系。 你好,高校青年教师前来答题。 作为四十岁的老师,能够发表这样数量的文章,确实有一定功力。那么,如何通过文章评价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呢? 第一,文章数量。毋庸置疑,数量多比数量少好。文章数量成规模,思想才能成体系。文章数量是一个评价前提。 第二,文章质量。这里就涉及到影响因子等因素。文章的影响因子越高,证明质量越高。还有文章的引用数量。引用数量越高,证明文章越有影响力。 第三,文章的思想发展路径。看一个人的科研成果,可以看出他观点的变化、个人的成长。数量和质量是表象,思想发展路径是根源。 单独看数量,完全没有问题;如果影响因子还高,作者思想发展路径科学,简直完美。当然,这是理想情况。剩下的可以结合上面的回答要点,逐条具体分析。 以上是我的一点经验,希望帮助到你。 不能以文章数量来算吧,应该看论文的质量。 得看这四十多岁老师做了多长时间科研吧?你快四十人考上博士,四十岁才进入高校开展自己科研,能有多少时间发这么多论文? 如果是自己执笔的,70多篇,那已经很多。如果是挂名的,就呵呵了!学术水平不在于文章数目多少,关键是质量,哪怕一片牛的都可以 不多。 我一年发30多篇。 现在不是看数量的时候,还要看文章质量。 如果都是重要期刊并都有重要贡献绝对算多,如果就是挂名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你们太幸福了,有了论文可以发表。自从反右后知识分子不吃香。也没有杂志发表、所以你们是幸福的一带.要质量不要要数量。我五十岁才写论文。。通过学会评选寄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了

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并没有什么争议性,只要论文是真实创作的,不抄袭就可以。

发表几十篇sci论文

网友们觉得他发表的文章是非常多的,很多的人都做不到,网友们怀疑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

首先看什么学科,如果生物化学材料学科,只算一般;然后看什么层次,如果都是一区或top或esi高倍引,那无论什么学科都优秀了;第三看是否大团队长江杰青,挂名通讯或团队挂名冲更大帽子的情况下,一两百篇也不奇怪! 首先需要说明下,发表七十多篇文章是什么分布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挂名比较多,一种是通讯或者第一作者文章。 第一,如果是挂名文章比较多,不能说明老师学术能力强,但是关系处理上肯定比较好,或者卧有一定的权利,强权之下,不得不挂。整体说来要么参与工作较多,关系处理恰当,被人挂名或者是领导人物,下面的老师拉关系挂名的。 第二,如果是第一作者或者是通讯的身份发表七十多篇文章,这位老师绝对是学术有一定的造诣。以该老师是博士学历来讲,博士毕业就是30岁,相当于工作后每年10篇文章,数量确实多。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低质量文章,那就是属于灌水,科研界都不提倡,但是有很多老师迫于科研压力哥生活压力,以数量为主,但是也算是有实力的老师,毕竟灌水一年十篇也是相当不容易。假设是高质量文章,毫无疑问,该老师是学术上的大牛人物,一年产量10篇高水平文章,至少也是学术上的新星。 假设报考导师,仅从学术层面考虑,建议选择第二种导师,不论是灌水还是高水平期刊,都值得报考。 关键是他的创新是什么,与发表多少篇SCI论文没有关系。 你好,高校青年教师前来答题。 作为四十岁的老师,能够发表这样数量的文章,确实有一定功力。那么,如何通过文章评价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呢? 第一,文章数量。毋庸置疑,数量多比数量少好。文章数量成规模,思想才能成体系。文章数量是一个评价前提。 第二,文章质量。这里就涉及到影响因子等因素。文章的影响因子越高,证明质量越高。还有文章的引用数量。引用数量越高,证明文章越有影响力。 第三,文章的思想发展路径。看一个人的科研成果,可以看出他观点的变化、个人的成长。数量和质量是表象,思想发展路径是根源。 单独看数量,完全没有问题;如果影响因子还高,作者思想发展路径科学,简直完美。当然,这是理想情况。剩下的可以结合上面的回答要点,逐条具体分析。 以上是我的一点经验,希望帮助到你。 不能以文章数量来算吧,应该看论文的质量。 得看这四十多岁老师做了多长时间科研吧?你快四十人考上博士,四十岁才进入高校开展自己科研,能有多少时间发这么多论文? 如果是自己执笔的,70多篇,那已经很多。如果是挂名的,就呵呵了!学术水平不在于文章数目多少,关键是质量,哪怕一片牛的都可以 不多。 我一年发30多篇。 现在不是看数量的时候,还要看文章质量。 如果都是重要期刊并都有重要贡献绝对算多,如果就是挂名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你们太幸福了,有了论文可以发表。自从反右后知识分子不吃香。也没有杂志发表、所以你们是幸福的一带.要质量不要要数量。我五十岁才写论文。。通过学会评选寄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了

50篇sci属于相当厉害的水平。SCI论文是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我国科技界对SCI论文概念模糊,小部分研究者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此期刊由南京大学引用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 扩展资料 50篇sci属于相当厉害的水平。SCI论文是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我国科技界对SCI论文概念模糊,小部分研究者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此期刊由南京大学引用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

网友们争议的焦点是她为什么可以在五年内发60多篇SCI论文,这可是很多教授都做不到的,所以网友们对此表示怀疑,争议的点也是在这里。网友们的争议也没错,毕竟一个90后,能在五年内连发60多篇SCI论文,是个人都会怀疑是不是有假。

一:事情的经过是什么?

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华中科技大学发布了一篇名为《90后!是博导!》的文章,然后就被知乎的网友拿去争论了。因为90后,五年里面发布60多篇SCI论文实在是太离谱了,很多网友对此怀疑。想想也正常,毕竟一篇SCI论文就足够一个研究生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了,一个年纪轻轻的90后女生,五年发60多篇,一般人真的不敢相信。

二:SCI论文很难吗?

不算很难,但是也不简单,一个研究生大一就要开始准备SCI论文了。因为发SCI论文这玩意,不只是看你自己对于专业的掌握程度,还有你所在的学校和所跟随的老师。这两个也是影响你论文能不能在SCI正常发表的原因。就拿一个SCI的小论文来说,至少都要准备半年,而且如果质量不达标,还不给过,更不用说那种大论文了。许多读研究生的人,都是在大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着手准备SCI论文了,因为晚了就来不及了。在我国,发表一篇SCI论文就是研究生毕业的要求,你说有多难呢,我国的本科生很多,但是研究生屈指可数。

其实仔细阅读这个90后博导的学习生涯,可以发现,这并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因为这个90后女博导,大一开始就已经是一个天才了,在大二还有好教授带领参加国家级别的比赛,大四还当交换生出国学习了,所以五年发60多篇SCI论文对于她来说,真的不算什么。

nature发表几十篇论文

21年20,Nature发表了1000篇学术论文 (按照论文上线日期计算),其中,2022年前6月的143篇论文,根据Nature官网的信息,经统计,2022年1-6月,Nature共出版研究论文528篇,其中材料类(含物质科学相关领域)共143篇,占比~27%,作为一本综合性期刊,与材料领域有关的论文占比符合期刊的学科分布特征,即各学科尽可能实现相对平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想在这本期刊发表一篇材料有关的论文难度不低。

2篇以上。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像我们中国博士毕业的要求只要在3分以上的杂志上发表一篇研究型文章就行。对比可知道这两本杂志的高度。

德国物理学家、BELL实验室的博士后J H SCHON,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发表了十五、六篇第一作者的NATURE或SCIENCE的文章。

扩展资料

如果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文章,中国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会得到一笔不小的财富。ArXiv的研究数据表明,中国的大学会给Nature、Science的第一作者平均43,000多美元(约合30万人民币)的奖励,而最高可达165,000美元(约合110万人民币)。在大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会得到现金奖励。

奖励金额排在中国大陆之后的是两个海湾国家: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在那里,发表论文的研究人员也会得到一大笔奖励。例如,多哈的卡塔尔大学会奖励Nature或Science的论文作者们最多13,700美元(约合9万人民币)。

而大部分奖金分给第一作者。一些大学甚至给很普通的文章奖励,例如在影响因子低于1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也可以得到820美元(约合5,500人民币)。

作为一个科学家,谁不愿意在自己的简历中添上一两篇NATURE或SCIENCE的文章?任何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科学家,谁不希望自己的研究小组能够每年发表一两篇NATURE或SCIENCE的文章?可有任何一个博士后,一位从事实验研究的博士后,未曾梦想过自己能够递出一份简历,上面有着三篇自己作为第一作者的NATURE或SCIENCE的文章? 德国物理学家、BELL实验室的博士后J H SCHON,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发表了十五、六篇第一作者的NATURE或SCIENCE的文章,您会是什么反应?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半月一篇,不知羡煞多少同仁。以下为其在两年之内发表在顶级期刊的文章:1: Schon JH, Meng H, Bao Z.correction: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s.Nature. 2001 Nov 22;414(6862):470. 2:Schon JH, Dorget M, Beuran FC, Zu XZ, Arushanov E, Deville Cavellin C, Lagues M.Superconductivity in CaCuO2 as a result of field-effect doping.Nature. 2001 Nov 22;414(6862):434-6.3:Schon JH, Meng H, Bao Z.Field-Effect Modulation of the Conductance of Single Molecules.Science. 2001 Nov 8 [epub ahead of print]4:Schon JH, Kloc C, Siegrist T, Steigerwald M, Svensson C, Batlogg B.Superconductivity in single crystals of the fullerene C70.Nature. 2001 Oct 25;413(6858):831-3.5:Schon JH, Meng H, Bao Z.Self-assembled monolayer 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s.Nature. 2001 Oct 18;413(6857):713-6.6:Schon JH, Dorget M, Beuran FC, Xu XZ, Arushanov E, Lagues M,Deville Cavellin C.Field-induced superconductivity in a spin-ladder cuprate.Science. 2001 Sep 28;293(5539):2430-2.7:Schon JH, Kloc C, Batlogg B.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lattice-expanded C60.Science. 2001 Sep 28;293(5539):2432-4.8:Siegrist T, Kloc C, Schon JH, Batlogg B, Haddon RC, Berg S,Thomas GA.Enhanced Physical Properties in a Pentacene Polymorph.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01 May 4;40(9):1732-1736.9: Schon JH, Kloc C, Batlogg B.Universal crossover from band to hopping conduction in molecular organic semiconductors.Phys Rev Lett. 2001 Apr 23;86(17):3843-6.10:Schon JH, Kloc C, Hwang HY, Batlogg B.Josephson junctions with tunable weak links.Science. 2001 Apr 13;292(5515):252-4.11:Schon JH, Dodabalapur A, Bao Z, Kloc C, Schenker O, Batlogg B.Gate-induced superconductivity in a solution-processed organic polymer film.Nature. 2001 Mar 8;410(6825):189-92.12:Lee M, Schon JH, Kloc C, Batlogg B.Electron-phonon coupling spectrum in photodoped pentacene crystals.Phys Rev Lett. 2001 Jan 29;86(5):862-5.13:Schon JH, Kloc C, Batlogg B.Superconductivity at 52 K in hole-doped C60.Nature. 2000 Nov 30;408(6812):549-52.14:Schon JH, Dodabalapur A, Kloc C, Batlogg B.A light-emitt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cience. 2000 Nov 3;290(5493):963-6.15:Schon JH, Kloc C, Batlogg B.Superconductivity in molecular crystals induced by charge injection.Nature. 2000 Aug 17;406(6797):702-4.16: Schon JH, Kloc C, Dodabalapur A, Batlogg B.An organic solid state injection laser.Science. 2000 Jul 28;289(5479):599-601.17:Schon JH, Kloc C, Batlogg B.Fractional quantum hall effect in organic molecular semiconductors.Science. 2000 Jun 30;288(5475):2339-40.18:Schon JH, Kloc C, Haddon RC, Batlogg B.A superconducting field-effect switch.Science. 2000 Apr 28;288(5466):656-8.19:Schon JH, Berg S, Kloc C, Batlogg B.Ambipolar pentacen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and inverters.Science. 2000 Feb 11;287(5455):1022-3.20: Schon JH, Kloc C, Bucher E, Batlogg B.Efficient organic photovoltaic diodes based on doped pentacene.Nature. 2000 Jan 27;403(6768):408-10.

  • 索引序列
  • 发表十几篇论文
  • 发表论文十几篇
  • 发表几十篇论文
  • 发表几十篇sci论文
  • nature发表几十篇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