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56个民族,在这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丧葬习俗,苗族也不例外。苗族的丧葬习俗,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不一样的丧葬文化。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深厚的祖先崇拜观念,某些还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多,黔东南及其它地区,基本上还保存有本民族固有习俗。丧亡分寿终,夭殇、凶死和产死几类,办理此类不同的丧事,各有不同的对待。苗族有本民族的巫师,丧葬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是阴阳两界的传达者,和汉族的道士相类,习成专业。办丧事的人家,请巫师道士到家里来,为死者进行种种仪式活动,给他们多少不等的报酬。湘西和贵州松桃访的主要是汉族道士,黔东南和其它地区,主要请本民族的巫师。苗族把老人寿终,称为“最大的悲恸”,和汉族说的“当大事”的意义一样。某家遇有丧事,同寨的人都出来帮忙,亲戚也前来吊唁。苗族一般都很尊敬老人,当老人咽气时,全家都围绕哭泣。正如《清一统志》所述:“丧则环哭尽哀”。接着即为死者梳头、洗尸,换上新制的或较好的衣服,把尸首停放在堂屋的中间或火铺边。在家停柩时间的长短,各地不一,一般是一至数天。湘西和黔东南地区,迷信汉族星卜说法,停柩较久。苗族一般在老人亡故之前,就为其准备好“寿木”老人亡故,即在家入殓,再抬到墓地葬入。黔东南一带也分别把遗体、棺材运到墓地后入殓的。从江地区须到老人死时,现砍木材在地穴里镶成棺材,用担架似的“丧桥”,将遗体抬到穴地装人棺内埋葬。黔东南苗族老人死了,儿子、女婿都送给一幅垫尸布(有的是丝绸),或送给几钱纯银,这是很隆重的殉葬物,不能缺少。苗族普遍土葬,只有黔东南一些地区,对产死和麻疯病患者才用火葬。墓地的选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迷信汉族堪舆家风水说,择地安葬;黔东南和其它地区,有的在家族公有的墓地上,有的请巫师或堪舆家选择定向。都采用顺葬,脚朝前,头在后;川南和黔西北的一些地区,从前采用横葬,头向左,脚朝右。各地都堆土为坟,富有之家还仿效汉族竖立墓碑。苗族的丧葬习俗,有很大的浪费成份,尤其是办老人丧事浪费极大。黔东南地区要为老人“砍牛”,仪式很隆重。云南文山地区为老人办丧事也要杀牛或杀猪。广西隆林地区,老人死后,儿子和已出嫁女儿及至亲好友,都要杀牛奠,巫师做法事后,还指定一头“鬼牛”,于几年后再杀之以祭奠。
中国有56个民族,在这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丧葬习俗,苗族也不例外。苗族的丧葬习俗,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不一样的丧葬文化。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深厚的祖先崇拜观念,某些还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多,黔东南及其它地区,基本上还保存有本民族固有习俗。
丧亡分寿终,夭殇、凶死和产死几类,办理此类不同的丧事,各有不同的对待。苗族有本民族的巫师,丧葬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是阴阳两界的传达者,和汉族的道士相类,习成专业。办丧事的人家,请巫师道士到家里来,为死者进行种种仪式活动,给他们多少不等的报酬。湘西和贵州松桃访的主要是汉族道士,黔东南和其它地区,主要请本民族的巫师。
苗族把老人寿终,称为“最大的悲恸”,和汉族说的“当大事”的意义一样。某家遇有丧事,同寨的人都出来帮忙,亲戚也前来吊唁。苗族一般都很尊敬老人,当老人咽气时,全家都围绕哭泣。正如《清一统志》所述:“丧则环哭尽哀”。接着即为死者梳头、洗尸,换上新制的或较好的衣服,把尸首停放在堂屋的中间或火铺边。在家停柩时间的长短,各地不一,一般是一至数天。湘西和黔东南地区,迷信汉族星卜说法,停柩较久。
苗族一般在老人亡故之前,就为其准备好“寿木”老人亡故,即在家入殓,再抬到墓地葬入。黔东南一带也分别把遗体、棺材运到墓地后入殓的。从江地区须到老人死时,现砍木材在地穴里镶成棺材,用担架似的“丧桥”,将遗体抬到穴地装人棺内埋葬。黔东南苗族老人死了,儿子、女婿都送给一幅垫尸布(有的是丝绸),或送给几钱纯银,这是很隆重的殉葬物,不能缺少。
苗族普遍土葬,只有黔东南一些地区,对产死和麻疯病患者才用火葬。墓地的选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迷信汉族堪舆家风水说,择地安葬;黔东南和其它地区,有的在家族公有的墓地上,有的请巫师或堪舆家选择定向。都采用顺葬,脚朝前,头在后;川南和黔西北的一些地区,从前采用横葬,头向左,脚朝右。各地都堆土为坟,富有之家还仿效汉族竖立墓碑。
苗族的丧葬习俗,有很大的浪费成份,尤其是办老人丧事浪费极大。黔东南地区要为老人“砍牛”,仪式很隆重。云南文山地区为老人办丧事也要杀牛或杀猪。广西隆林地区,老人死后,儿子和已出嫁女儿及至亲好友,都要杀牛奠,巫师做法事后,还指定一头“鬼牛”,于几年后再杀之以祭奠。
报丧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
守灵
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择日
有的要择“吉日”,看哪无忌讳才扶柩入土。灵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个年纪大的人,身缠 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也要头戴孝帕,手执香纸,撇纸钱,抬丧不走弯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践踏庄稼也不计较。
下葬
到坟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门外放有一碗水泡饭,每人千拈儿粒,放在嘴边吹散,才能进屋。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论老幼,不能停尸屋内,多数不择日子,随死随埋,丧事草率。
苗族葬礼上的打戛仪式
纳雍苗族凡有老人寿终过世都必定要以牛、羊、猪、鸡交牲祭祀。这种习俗源于古代传说和历史遗俗。据任防《述异记》卷上载,苗族先民著名的部落首领蚩尤被古代民间描述成牛的模样,“俗云 ( 蚩尤 ) 人身牛蹄……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上有角。”这证明牛和苗族先民有特殊关系。《路史·后记四·蚩尤传》又说,蚩尤死后,“祭蚩尤不用牛头”,证明历史上都有以牛祭祀的习俗。普遍的说法是,一是古礼古俗,代代遗传;二是人在生之时,以牛耕作,饲养有家禽家畜,过世之后是到另一世界 ( 阴间 ) ,要备齐他在“阴间”需要的物品,才好一起去。打戛,即打牛 ( 杀牛祭祀 ) ,是苗族丧葬习俗中最浓烈、隆重的仪式。
筹办丧事组建丧葬管事班子
首先由死者的家属、家族长辈和寨老商议“做戛”的具体事项,确定管事班子成员,设总管事 1 人,副管事 1 ~ 2 人,服务人员若干人,分内管事和外管事两组。内管事主要负责丧事期间财物的备办、钱粮的收支、伙食的安排等;外管事主要负责外客的通知、接待、用餐吃饭的部署、餐具的筹措、归还等,还通知亲友奔丧。
凡死者的亲戚,尤其作为主客的娘舅或姑妈 ( 即男死,姑妈是主客;女死,娘舅是主客 ) 和女婿。通知“主客”有一套特定的礼规,如姑妈过世,去舅家报丧的人要带上一壶 (1 斤 ) 酒。快到家时,要在路旁插上一根树枝 ( 象征死者亡灵 ) 并交待在此等候。到舅家门口,经舅家以醋坛 ( 以烧红的炭置于水中 ) 净身后方能入屋。此时请舅坐好,去者以跪拜礼把酒递上后说:“××家××老人已去世,叫我来报信,请于×日前往奔丧。”听完报丧后,舅家要杀一只鸡接待。鸡肉熟后,舀好饭、肉,请报丧者先入席。来者就到门外的一张小凳子上摆上饭、肉,并找来一个棒槌 ( 捶草棒 ) 立于小凳边,象征死者亡灵。然后口念供词,先供奉舅家去世的祖辈,再供奉死者亡灵。供毕即回屋内共餐。后返回孝家,并将原插路旁的树枝拔掉,表示死者亡灵已随返其家。
备办做戛必须的法器
棺木灵柩停于堂屋后,用一把弩挂在堂屋左边或右边壁头上 ( 男左女右 ) ,砍数根 ( 男八女六 ) 长约 3 尺、大指头般粗的茨竹 ( 有的用竹子 ) 放在大门背后 ( 男左女右 ) ,另砍一根薛刀把粗长约 4 尺左右的木棒,在顶部套上一把尖刀后,放在棺木后边 ( 这些弓弩、刀棍是给死者护身防兽的象征物,要在抬丧出门至戛房前,全部由孝家或亲朋年轻人拿着转戛直到出丧至戛房途中才将竹棍丢掉,刀弩则带入戛房。要扎纸马一匹、纸伞一把。要用一只开卦鸡,一只盖钵鸡。开卦鸡作制作卦等法器用,盖钵鸡作整个丧葬时期供奉之用。
法器的制作程序是:预先砍来一根茨竹或竹子,断做三半节,根部一节长约 2 尺,作制做指路法器;中间一节约长 2 寸,作制做供奉法器——卦;巅上一节约长 3 尺,作随灵柩法器,插于坟上。首先是制卦,把做卦的茨竹破为两片,一端削成尖面斜口,祭师手拿一只小雌鸡捏死 ( 口念祭语 ) 并斟酒奠于地下后,卦即做成。其次是指路法器的制作,把茨竹从中间划破 ( 半节 ) 成两半,在破开处卡上一只火麻丝和一个骨头,祭师右手握竹根未破的一节,左手把一只公鸡捏 ( 颈 ) 死,口念专用指路词,随后把竹子从鸡的屁股 ( 肛门 ) 穿入,直达鸡嘴穿出即可。三是随灵法器,仍然把竹子从中间划成两片,留一半不划,用数绺火麻丝 ( 男九女七 ) 剪成 3 寸长许,卡在划破处后放在棺木边,待安葬完后,插在坟头上。还有作供奉用的盖钵鸡和饭的制作。由祭师用手捏死一只公鸡,除毛去肚后,把整鸡和鸡肝煮熟,放于木钵里,还要做一锅手捏九把米做的饭放于钵底,鸡和饭都摆放在灵柩边的桌子上,由祭师每次供奉亡灵之用。
请鼓和接鼓
做戛非吊大鼓不成。大鼓,有转寨鼓和守家鼓两种。转寨鼓。就是谁家办丧事鼓就存放他家,别户遇丧才去接鼓;守家鼓则由一户专门存放,谁家办丧事用过后都要送回原处。请鼓接鼓都有一套固有的仪式。谁家办丧,就派去 3 人 ( 有 1 人吹芦笙 ) 提 1 斤酒到存鼓人家,对主人说明来意,主人把酒奠鼓并交待一番,才放下挂着的鼓交请鼓人 ( 鼓绝对不能着地 ) ,请鼓人把衣服盖在鼓上后才背鼓上路。一路上,鼓声、笙声相随不断,背入孝家,吊挂在堂屋中柱上。
吊鼓、正戛
大鼓吊挂好后,进入正戛仪式,开始了正式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从始至终都由族中的祭师 ( 一般称作鬼师 ) 主持。各宗族的鬼师是一代一代地言传身教的。他不仅熟悉本宗族丧葬程序和礼份,对其他不同宗族的规矩也略知一二。还要了解本宗族 5 代以上人员的分布、生卒龙脉及过世祖辈的名字。这样,在祭祀每位寿终的人时才好指名供奉和交待。
苗族葬礼接客和指路
接客
正戛那天,众亲友陆续前来。特别是娘舅 ( 或姑妈 ) 前来祭奠时,孝家要在路口边铺上一个竹垫,上呈三角形,放上三个草团,草团中间放上三个熄灭的柴火,旁边摆三杯酒,还有一副竹卦,并请一能说会道的管事恭候。娘舅 ( 或姑妈 ) 家也请人领队代言。当客人一行来到竹垫边,管事先斟酒给每个客人喝,然后主客家请来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问竹卦是否准备好。管事也用同样方式一一作了回答。代言人拿起竹卦,唱着朝后奠三杯酒给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后,向三个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进灵堂。孝家跪在堂前迎接并扶客人一同入堂。外管事则预先安排了一户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如有死者的女婿牵有牛或猪、羊来祭奠,则自己找管事并要一一讲清楚方可收下,参加祭奠仪式也要请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亲生女儿、女婿的哭诉,也要得到同意。但阳长、百兴、乐治等一带没有此规矩,要是岳父母任何一人过世,作为女婿家,一定要拉牛来做戛,至少也要背猪、抱鸡来祭奠,其哭诉之真诚、留念令人泪下。
指路
一般是在正戛的当天下午即举行开路 ( 指路 ) 仪式,有的地方则是在办完丧事,起山前才开路。指路一般都由专门的人念词主持。有专门的指路词语,一般是从死者火边指向东方。指路师一手拿着指路法器,一手捏着一只指路公鸡,口中念道:“……巅巅做你的穿处 ( 指穿鸡处 ) ,中间供你杵手,下边做你的路标……”,每念一段,就用竹竿敲一下棺木,念完后把鸡捏死,将指路的法器穿鸡 ( 指路鸡在出丧时丢在山上,孝家不能吃,但别的人家可吃 ) 。
1. 华人风俗 传统华人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1.1 江汉平原:红白喜事一样锣鼓 江汉平原上人们娶亲一般是又吹喇叭又打锣鼓,为死人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但潜江浩口镇一带风俗特殊,不管是娶亲还是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 传说,从前潜江有个县太爷是有名的色鬼,一听见娶亲的喇叭响,就吩咐手下人把新娘子拖进县衙过一夜,许多青年男女与之抗争丢了性命。 有一位穷秀才娶媳妇前灵机一动,用送葬鼓乐迎亲,即娶亲时只请打锣鼓的、放鞭炮的,不请吹喇叭的。果然,穷秀才平安地娶回了媳妇,县太爷却全然不知。 后来人们就学着穷秀才的样子娶亲,时间长了逐渐成为风俗传承到今。现潜江一带依然娶亲时不吹喇叭。 1.2 荆州:阎王请喝忘魂汤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荆州各县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松滋县有这样一个习俗: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请健壮男子手执刀剑,围坐在病床前,还在床上罩上渔网,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却刻在门外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人们还要请僧道“开路”,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目的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 仙桃地区还有这样一个风俗,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 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1.3 鄂东北黄冈:夫亡丧妻哭姐妹 鄂东北黄冈有一个奇特的风俗,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 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事?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 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 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1.4 满梅:将逝世者捆在椅子上 在满梅有一个奇特的风俗,即人死后要把尸体扶到椅子上坐着,还要用一根绳子捆起来,死者面前再放一张小方桌。 为什么有这样的习俗呢? 据说从前有一个媳妇常虐待婆婆,婆婆年纪老了只好忍气吞声。 不久,婆婆死了,尸体被放在椅上坐着,亲戚朋友都来吊丧,媳妇也到椅前哭几声应景。不料婆婆阴魂不散,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把媳妇死死抱住,人们怎么也掰不开。 媳妇知道婆婆死也记住了自己的不孝,只好当着众多乡亲面,将自己如何虐待婆婆之事一一讲出。大家都跪下为媳妇求情,婆婆这才把手慢慢松开坐到椅子上。 后来人们怕再有这样的事发生,就把死人捆在椅子上,面前还放一张桌子挡住,这样死人也就跳不起来了。 1.5 土家人:欢喜跳丧送亡人 跳丧是土家人特有的丧葬习俗,又叫“散忧祸”、“撒尔活”。这种在亡灵前跳一夜丧鼓舞的习俗,据说是由巴人传下来的。 在土家山寨,不论哪家死了老人,乡邻们都不顾劳累从各家赶来,为亡人跳一夜“撒尔活”。长阳就有这样的歌谣:“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管是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丧鼓送人情。”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地准备好姻酒,腾出跳丧的场子,将亡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在棺材的左前方放一个自制的大牛皮鼓。 随着门外“嗵、嗵、嗵”三声铳炮响起,一班班男女老少涌进堂屋,他们在棺材前的空地上互相邀约,踩着鼓点边歌边舞。他们的头、手、肩、腰、臂、脚上下一齐协调动作,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他们时而相互击掌;时而绕背穿肘;时而扭肩擦背;时而嘴唇触地衔物,说是“燕子含泥”;时而蹲下踮脚打旋;时而相互嬉戏;时而沉默;时而呼啸唱和。是欢乐还是悲哀,难以说清。不过土家人有这样一个习惯: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 1.6 武汉:清明扫墓奇观 每当清明前后,一向冷清寂静的石门峰、扁担山、九峰等公墓区顿时热闹起来。车声、鞭炮声、哭声、嬉笑声以及小商贩叫卖香烛、纸线、食品的吆喝声遍于四野。只见满山烟雾缭绕、火光点点,从山脚到山顶布满了人群,形成了武汉地区独特的祭扫习俗景观。 武汉人最看重的是庙祭和山头祭。从前富裕人家要烧91斤纸钱,表示对死者“九死一生还”的寄托,还要点9柱香、9支红烛,供奉的食物由必须有肉包子和香饼,以使死者在生还转世步出阴间时免受恶狗的缠噬。 当然,这些老规矩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了,但武汉人还是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只是在形式上加以变异。如扫墓时携同家人和朋友踏青,祭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吃一笼酒菜或面包冷饮,然后春游踏青,边聊边挖野菜,据说这种野菜吃后可使人避邪防病。有的人家并无家人坟冢,但也随扫墓人流来到郊外,选择一环境优雅之处,用树枝就地划一圆圈,权当祖宗之墓烧纸焚香,然后席地而坐野餐,最后踏青于郊野。这样的人家是以祭扫为次,郊游为主。
1、报丧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
2、守灵
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3、择日
有的要择“吉日”,看哪无忌讳才扶柩入土。灵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个年纪大的人,身缠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也要头戴孝帕,手执香纸,撇纸钱,抬丧不走弯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践踏庄稼也不计较。
4、下葬
到坟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门外放有一碗水泡饭,每人千拈儿粒,放在嘴边吹散,才能进屋。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论老幼,不能停尸屋内,多数不择日子,随死随埋,丧事草率。
扩展资料
苗族葬礼接客礼仪:
正戛那天,众亲友陆续前来。特别是娘舅 ( 或姑妈 ) 前来祭奠时,孝家要在路口边铺上一个竹垫,上呈三角形,放上三个草团,草团中间放上三个熄灭的柴火,旁边摆三杯酒,还有一副竹卦,并请一能说会道的管事恭候。娘舅 ( 或姑妈 ) 家也请人领队代言。
当客人一行来到竹垫边,管事先斟酒给每个客人喝,然后主客家请来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问竹卦是否准备好。管事也用同样方式一一作了回答。代言人拿起竹卦,唱着朝后奠三杯酒给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后,向三个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进灵堂。
孝家跪在堂前迎接并扶客人一同入堂。外管事则预先安排了一户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如有死者的女婿牵有牛或猪、羊来祭奠,则自己找管事并要一一讲清楚方可收下,参加祭奠仪式也要请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亲生女儿、女婿的哭诉,也要得到同意。
参考资料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苗族殡葬习俗
报丧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
守灵
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择日
有的要择“吉日”,看哪无忌讳才扶柩入土。灵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个年纪大的人,身缠 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也要头戴孝帕,手执香纸,撇纸钱,抬丧不走弯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践踏庄稼也不计较。
下葬
到坟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门外放有一碗水泡饭,每人千拈儿粒,放在嘴边吹散,才能进屋。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论老幼,不能停尸屋内,多数不择日子,随死随埋,丧事草率。
苗族葬礼上的打戛仪式
纳雍苗族凡有老人寿终过世都必定要以牛、羊、猪、鸡交牲祭祀。这种习俗源于古代传说和历史遗俗。据任防《述异记》卷上载,苗族先民著名的部落首领蚩尤被古代民间描述成牛的模样,“俗云 ( 蚩尤 ) 人身牛蹄……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上有角。”这证明牛和苗族先民有特殊关系。《路史·后记四·蚩尤传》又说,蚩尤死后,“祭蚩尤不用牛头”,证明历史上都有以牛祭祀的习俗。普遍的说法是,一是古礼古俗,代代遗传;二是人在生之时,以牛耕作,饲养有家禽家畜,过世之后是到另一世界 ( 阴间 ) ,要备齐他在“阴间”需要的物品,才好一起去。打戛,即打牛 ( 杀牛祭祀 ) ,是苗族丧葬习俗中最浓烈、隆重的仪式。
筹办丧事组建丧葬管事班子
首先由死者的家属、家族长辈和寨老商议“做戛”的具体事项,确定管事班子成员,设总管事 1 人,副管事 1 ~ 2 人,服务人员若干人,分内管事和外管事两组。内管事主要负责丧事期间财物的备办、钱粮的收支、伙食的安排等;外管事主要负责外客的通知、接待、用餐吃饭的部署、餐具的筹措、归还等,还通知亲友奔丧。
凡死者的亲戚,尤其作为主客的娘舅或姑妈 ( 即男死,姑妈是主客;女死,娘舅是主客 ) 和女婿。通知“主客”有一套特定的礼规,如姑妈过世,去舅家报丧的人要带上一壶 (1 斤 ) 酒。快到家时,要在路旁插上一根树枝 ( 象征死者亡灵 ) 并交待在此等候。到舅家门口,经舅家以醋坛 ( 以烧红的炭置于水中 ) 净身后方能入屋。此时请舅坐好,去者以跪拜礼把酒递上后说:“××家××老人已去世,叫我来报信,请于×日前往奔丧。”听完报丧后,舅家要杀一只鸡接待。鸡肉熟后,舀好饭、肉,请报丧者先入席。来者就到门外的一张小凳子上摆上饭、肉,并找来一个棒槌 ( 捶草棒 ) 立于小凳边,象征死者亡灵。然后口念供词,先供奉舅家去世的祖辈,再供奉死者亡灵。供毕即回屋内共餐。后返回孝家,并将原插路旁的树枝拔掉,表示死者亡灵已随返其家。
备办做戛必须的法器
棺木灵柩停于堂屋后,用一把弩挂在堂屋左边或右边壁头上 ( 男左女右 ) ,砍数根 ( 男八女六 ) 长约 3 尺、大指头般粗的茨竹 ( 有的用竹子 ) 放在大门背后 ( 男左女右 ) ,另砍一根薛刀把粗长约 4 尺左右的木棒,在顶部套上一把尖刀后,放在棺木后边 ( 这些弓弩、刀棍是给死者护身防兽的象征物,要在抬丧出门至戛房前,全部由孝家或亲朋年轻人拿着转戛直到出丧至戛房途中才将竹棍丢掉,刀弩则带入戛房。要扎纸马一匹、纸伞一把。要用一只开卦鸡,一只盖钵鸡。开卦鸡作制作卦等法器用,盖钵鸡作整个丧葬时期供奉之用。
法器的制作程序是:预先砍来一根茨竹或竹子,断做三半节,根部一节长约 2 尺,作制做指路法器;中间一节约长 2 寸,作制做供奉法器——卦;巅上一节约长 3 尺,作随灵柩法器,插于坟上。首先是制卦,把做卦的茨竹破为两片,一端削成尖面斜口,祭师手拿一只小雌鸡捏死 ( 口念祭语 ) 并斟酒奠于地下后,卦即做成。其次是指路法器的制作,把茨竹从中间划破 ( 半节 ) 成两半,在破开处卡上一只火麻丝和一个骨头,祭师右手握竹根未破的一节,左手把一只公鸡捏 ( 颈 ) 死,口念专用指路词,随后把竹子从鸡的屁股 ( 肛门 ) 穿入,直达鸡嘴穿出即可。三是随灵法器,仍然把竹子从中间划成两片,留一半不划,用数绺火麻丝 ( 男九女七 ) 剪成 3 寸长许,卡在划破处后放在棺木边,待安葬完后,插在坟头上。还有作供奉用的盖钵鸡和饭的制作。由祭师用手捏死一只公鸡,除毛去肚后,把整鸡和鸡肝煮熟,放于木钵里,还要做一锅手捏九把米做的饭放于钵底,鸡和饭都摆放在灵柩边的桌子上,由祭师每次供奉亡灵之用。
请鼓和接鼓
做戛非吊大鼓不成。大鼓,有转寨鼓和守家鼓两种。转寨鼓。就是谁家办丧事鼓就存放他家,别户遇丧才去接鼓;守家鼓则由一户专门存放,谁家办丧事用过后都要送回原处。请鼓接鼓都有一套固有的仪式。谁家办丧,就派去 3 人 ( 有 1 人吹芦笙 ) 提 1 斤酒到存鼓人家,对主人说明来意,主人把酒奠鼓并交待一番,才放下挂着的鼓交请鼓人 ( 鼓绝对不能着地 ) ,请鼓人把衣服盖在鼓上后才背鼓上路。一路上,鼓声、笙声相随不断,背入孝家,吊挂在堂屋中柱上。
吊鼓、正戛
大鼓吊挂好后,进入正戛仪式,开始了正式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从始至终都由族中的祭师 ( 一般称作鬼师 ) 主持。各宗族的鬼师是一代一代地言传身教的。他不仅熟悉本宗族丧葬程序和礼份,对其他不同宗族的规矩也略知一二。还要了解本宗族 5 代以上人员的分布、生卒龙脉及过世祖辈的名字。这样,在祭祀每位寿终的人时才好指名供奉和交待。
苗族葬礼接客和指路
接客
正戛那天,众亲友陆续前来。特别是娘舅 ( 或姑妈 ) 前来祭奠时,孝家要在路口边铺上一个竹垫,上呈三角形,放上三个草团,草团中间放上三个熄灭的柴火,旁边摆三杯酒,还有一副竹卦,并请一能说会道的管事恭候。娘舅 ( 或姑妈 ) 家也请人领队代言。当客人一行来到竹垫边,管事先斟酒给每个客人喝,然后主客家请来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问竹卦是否准备好。管事也用同样方式一一作了回答。代言人拿起竹卦,唱着朝后奠三杯酒给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后,向三个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进灵堂。孝家跪在堂前迎接并扶客人一同入堂。外管事则预先安排了一户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如有死者的女婿牵有牛或猪、羊来祭奠,则自己找管事并要一一讲清楚方可收下,参加祭奠仪式也要请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亲生女儿、女婿的哭诉,也要得到同意。但阳长、百兴、乐治等一带没有此规矩,要是岳父母任何一人过世,作为女婿家,一定要拉牛来做戛,至少也要背猪、抱鸡来祭奠,其哭诉之真诚、留念令人泪下。
指路
一般是在正戛的当天下午即举行开路 ( 指路 ) 仪式,有的地方则是在办完丧事,起山前才开路。指路一般都由专门的人念词主持。有专门的指路词语,一般是从死者火边指向东方。指路师一手拿着指路法器,一手捏着一只指路公鸡,口中念道:“……巅巅做你的穿处 ( 指穿鸡处 ) ,中间供你杵手,下边做你的路标……”,每念一段,就用竹竿敲一下棺木,念完后把鸡捏死,将指路的法器穿鸡 ( 指路鸡在出丧时丢在山上,孝家不能吃,但别的人家可吃 ) 。
1. 华人风俗 传统华人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1.1 江汉平原:红白喜事一样锣鼓 江汉平原上人们娶亲一般是又吹喇叭又打锣鼓,为死人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但潜江浩口镇一带风俗特殊,不管是娶亲还是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 传说,从前潜江有个县太爷是有名的色鬼,一听见娶亲的喇叭响,就吩咐手下人把新娘子拖进县衙过一夜,许多青年男女与之抗争丢了性命。 有一位穷秀才娶媳妇前灵机一动,用送葬鼓乐迎亲,即娶亲时只请打锣鼓的、放鞭炮的,不请吹喇叭的。果然,穷秀才平安地娶回了媳妇,县太爷却全然不知。 后来人们就学着穷秀才的样子娶亲,时间长了逐渐成为风俗传承到今。现潜江一带依然娶亲时不吹喇叭。 1.2 荆州:阎王请喝忘魂汤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荆州各县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松滋县有这样一个习俗: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请健壮男子手执刀剑,围坐在病床前,还在床上罩上渔网,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却刻在门外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人们还要请僧道“开路”,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目的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 仙桃地区还有这样一个风俗,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 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1.3 鄂东北黄冈:夫亡丧妻哭姐妹 鄂东北黄冈有一个奇特的风俗,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 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事?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 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 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1.4 满梅:将逝世者捆在椅子上 在满梅有一个奇特的风俗,即人死后要把尸体扶到椅子上坐着,还要用一根绳子捆起来,死者面前再放一张小方桌。 为什么有这样的习俗呢? 据说从前有一个媳妇常虐待婆婆,婆婆年纪老了只好忍气吞声。 不久,婆婆死了,尸体被放在椅上坐着,亲戚朋友都来吊丧,媳妇也到椅前哭几声应景。不料婆婆阴魂不散,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把媳妇死死抱住,人们怎么也掰不开。 媳妇知道婆婆死也记住了自己的不孝,只好当着众多乡亲面,将自己如何虐待婆婆之事一一讲出。大家都跪下为媳妇求情,婆婆这才把手慢慢松开坐到椅子上。 后来人们怕再有这样的事发生,就把死人捆在椅子上,面前还放一张桌子挡住,这样死人也就跳不起来了。 1.5 土家人:欢喜跳丧送亡人 跳丧是土家人特有的丧葬习俗,又叫“散忧祸”、“撒尔活”。这种在亡灵前跳一夜丧鼓舞的习俗,据说是由巴人传下来的。 在土家山寨,不论哪家死了老人,乡邻们都不顾劳累从各家赶来,为亡人跳一夜“撒尔活”。长阳就有这样的歌谣:“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管是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丧鼓送人情。”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地准备好姻酒,腾出跳丧的场子,将亡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在棺材的左前方放一个自制的大牛皮鼓。 随着门外“嗵、嗵、嗵”三声铳炮响起,一班班男女老少涌进堂屋,他们在棺材前的空地上互相邀约,踩着鼓点边歌边舞。他们的头、手、肩、腰、臂、脚上下一齐协调动作,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他们时而相互击掌;时而绕背穿肘;时而扭肩擦背;时而嘴唇触地衔物,说是“燕子含泥”;时而蹲下踮脚打旋;时而相互嬉戏;时而沉默;时而呼啸唱和。是欢乐还是悲哀,难以说清。不过土家人有这样一个习惯: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 1.6 武汉:清明扫墓奇观 每当清明前后,一向冷清寂静的石门峰、扁担山、九峰等公墓区顿时热闹起来。车声、鞭炮声、哭声、嬉笑声以及小商贩叫卖香烛、纸线、食品的吆喝声遍于四野。只见满山烟雾缭绕、火光点点,从山脚到山顶布满了人群,形成了武汉地区独特的祭扫习俗景观。 武汉人最看重的是庙祭和山头祭。从前富裕人家要烧91斤纸钱,表示对死者“九死一生还”的寄托,还要点9柱香、9支红烛,供奉的食物由必须有肉包子和香饼,以使死者在生还转世步出阴间时免受恶狗的缠噬。 当然,这些老规矩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了,但武汉人还是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只是在形式上加以变异。如扫墓时携同家人和朋友踏青,祭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吃一笼酒菜或面包冷饮,然后春游踏青,边聊边挖野菜,据说这种野菜吃后可使人避邪防病。有的人家并无家人坟冢,但也随扫墓人流来到郊外,选择一环境优雅之处,用树枝就地划一圆圈,权当祖宗之墓烧纸焚香,然后席地而坐野餐,最后踏青于郊野。这样的人家是以祭扫为次,郊游为主。
中国有56个民族,在这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丧葬习俗,苗族也不例外。苗族的丧葬习俗,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不一样的丧葬文化。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深厚的祖先崇拜观念,某些还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多,黔东南及其它地区,基本上还保存有本民族固有习俗。
丧亡分寿终,夭殇、凶死和产死几类,办理此类不同的丧事,各有不同的对待。苗族有本民族的巫师,丧葬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是阴阳两界的传达者,和汉族的道士相类,习成专业。办丧事的人家,请巫师道士到家里来,为死者进行种种仪式活动,给他们多少不等的报酬。湘西和贵州松桃访的主要是汉族道士,黔东南和其它地区,主要请本民族的巫师。
苗族把老人寿终,称为“最大的悲恸”,和汉族说的“当大事”的意义一样。某家遇有丧事,同寨的人都出来帮忙,亲戚也前来吊唁。苗族一般都很尊敬老人,当老人咽气时,全家都围绕哭泣。正如《清一统志》所述:“丧则环哭尽哀”。接着即为死者梳头、洗尸,换上新制的或较好的衣服,把尸首停放在堂屋的中间或火铺边。在家停柩时间的长短,各地不一,一般是一至数天。湘西和黔东南地区,迷信汉族星卜说法,停柩较久。
苗族一般在老人亡故之前,就为其准备好“寿木”老人亡故,即在家入殓,再抬到墓地葬入。黔东南一带也分别把遗体、棺材运到墓地后入殓的。从江地区须到老人死时,现砍木材在地穴里镶成棺材,用担架似的“丧桥”,将遗体抬到穴地装人棺内埋葬。黔东南苗族老人死了,儿子、女婿都送给一幅垫尸布(有的是丝绸),或送给几钱纯银,这是很隆重的殉葬物,不能缺少。
苗族普遍土葬,只有黔东南一些地区,对产死和麻疯病患者才用火葬。墓地的选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迷信汉族堪舆家风水说,择地安葬;黔东南和其它地区,有的在家族公有的墓地上,有的请巫师或堪舆家选择定向。都采用顺葬,脚朝前,头在后;川南和黔西北的一些地区,从前采用横葬,头向左,脚朝右。各地都堆土为坟,富有之家还仿效汉族竖立墓碑。
苗族的丧葬习俗,有很大的浪费成份,尤其是办老人丧事浪费极大。黔东南地区要为老人“砍牛”,仪式很隆重。云南文山地区为老人办丧事也要杀牛或杀猪。广西隆林地区,老人死后,儿子和已出嫁女儿及至亲好友,都要杀牛奠,巫师做法事后,还指定一头“鬼牛”,于几年后再杀之以祭奠。
一:尊重生命,。二:团结友爱,构建和谐。在加勇社区丧葬中,很早就打破民族与宗族的界线。在治丧过程中,程序繁多,需要投入很多物力人力。若没有团结一致根本无法完成。而加勇苗族社区自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比较完善的治丧体系。设有内外总管、厨师团、炮手、饭匠、灯光、打井队、财务、迎宾、上酒、收洗等。主家全权委托给治丧团。治丧团无偿服务且责任心极强。治丧团成员大多包含苗汉民族很多家族的成员。社区内各自然寨都有不成文的规定:每户家庭需向主家赠送一挑柴和若干蔬菜。
拉灵柩的大棕绳和大杠往往由几个自然寨的群众自筹资金并投工投劳制造。并有专人管理。苗汉文化互相影响。如在汉族的葬礼中也吹芒筒芦笙。而苗族的葬礼中也吹唢呐〔俗称八仙〕。互相交融又保持独立。三:尊重祖先,怀念祖先。苗族由东方迁徙到黔东南。很多礼仪仍然按“勾工务尼”定下的古礼来操作。苗族老人的愿望是死后灵魂能回到东方故土的“堵阿吹,在八农”去。四,对未来充满憧憬。苗家人在历史上多灾多难。
总是希望明天更加美好。在葬礼中也自然也不例外。苗族人相信祖先庇佑自己。五:感恩。老人对自己有养育之恩。除了在他〔她〕有生之年孝敬以外,其死后也好好照顾。使其得以安息。
当然加勇社区的丧葬文化也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如以前守孝期为三年改为一年等。该社区丧葬文化的“吹芒筒芦笙”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该社区的芒筒芦笙队常应邀到山外演奏。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兴社区经济有很大的作用。
1、在丧葬期主家和客人都吹奏芦笙追悼死者,苗语称为“补你哪录”。吹奏的原因是芒筒和芦笙是苗族同胞生活的一部分,苗族人又认为在阴间有“打杆队牛”即芦笙场。阳间的人吹奏了,死者在阴间拥有芒筒和芦笙,才能够快乐。2、祭牲。苗族传统观念认为死者在阴间需要猪和羊喂,更需要水牯牛到阴间参加斗牛比赛。同时也需慰劳前来治丧的人员,故需要宰杀猪和水牛、山羊,杀水牛祭亡灵是苗家最高规格的葬礼。
中国有56个民族,在这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丧葬习俗,苗族也不例外。苗族的丧葬习俗,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不一样的丧葬文化。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深厚的祖先崇拜观念,某些还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多,黔东南及其它地区,基本上还保存有本民族固有习俗。丧亡分寿终,夭殇、凶死和产死几类,办理此类不同的丧事,各有不同的对待。苗族有本民族的巫师,丧葬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是阴阳两界的传达者,和汉族的道士相类,习成专业。办丧事的人家,请巫师道士到家里来,为死者进行种种仪式活动,给他们多少不等的报酬。湘西和贵州松桃访的主要是汉族道士,黔东南和其它地区,主要请本民族的巫师。苗族把老人寿终,称为“最大的悲恸”,和汉族说的“当大事”的意义一样。某家遇有丧事,同寨的人都出来帮忙,亲戚也前来吊唁。苗族一般都很尊敬老人,当老人咽气时,全家都围绕哭泣。正如《清一统志》所述:“丧则环哭尽哀”。接着即为死者梳头、洗尸,换上新制的或较好的衣服,把尸首停放在堂屋的中间或火铺边。在家停柩时间的长短,各地不一,一般是一至数天。湘西和黔东南地区,迷信汉族星卜说法,停柩较久。苗族一般在老人亡故之前,就为其准备好“寿木”老人亡故,即在家入殓,再抬到墓地葬入。黔东南一带也分别把遗体、棺材运到墓地后入殓的。从江地区须到老人死时,现砍木材在地穴里镶成棺材,用担架似的“丧桥”,将遗体抬到穴地装人棺内埋葬。黔东南苗族老人死了,儿子、女婿都送给一幅垫尸布(有的是丝绸),或送给几钱纯银,这是很隆重的殉葬物,不能缺少。苗族普遍土葬,只有黔东南一些地区,对产死和麻疯病患者才用火葬。墓地的选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迷信汉族堪舆家风水说,择地安葬;黔东南和其它地区,有的在家族公有的墓地上,有的请巫师或堪舆家选择定向。都采用顺葬,脚朝前,头在后;川南和黔西北的一些地区,从前采用横葬,头向左,脚朝右。各地都堆土为坟,富有之家还仿效汉族竖立墓碑。苗族的丧葬习俗,有很大的浪费成份,尤其是办老人丧事浪费极大。黔东南地区要为老人“砍牛”,仪式很隆重。云南文山地区为老人办丧事也要杀牛或杀猪。广西隆林地区,老人死后,儿子和已出嫁女儿及至亲好友,都要杀牛奠,巫师做法事后,还指定一头“鬼牛”,于几年后再杀之以祭奠。
一:洗身穿衣。老人去世后,其亲属用热水为其洗身,然后给他〔她〕穿上寿衣。移至堂屋停放。便于人们吊唁。在灵床前摆放一张桌子,用米升盛满稻谷放在桌上。孝子手持烧好的三根香〔苗语称为鸯,传说是亡灵的粮食〕向死者磕头三次,然后把香插在稻谷上。并烧几张钱纸。此后,直出柩前香不断替换,不能熄灭.煮一点米饭用白布包好,称为克格那,即包午饭。没有包午饭前,在主家是不能吃饭的。二:报丧。把死者移到堂屋后,放鞭炮和铁炮,向世人宣告家有丧事。社区的人们闻讯后自发前来守灵和帮助料理丧事。即使与主家有矛盾也不计前嫌,不遗余力地帮忙。
三:择日。请先生选择一个利于主客的日子为安葬日。苗族人最忌用酉日。认为酉日太猛,不利于平安。日子选定后,分派若干人去向正亲正戚们通知丧讯,并告知安葬时间。四:制备棺木:若死者年龄不是很大或者家庭经济困难,一般都没有预备有棺木。待人去世后,才砍自家的杉木,邀请几个木匠制作棺木。在这种情况,木匠们一般不收工钱,最多收少许礼信。若死者是已婚女性,其棺木要做得大一些。尤其是棺盖之雄头要高要厚。这一方面是尊重母亲,也预防娘家人说三道四,这是舅权的一种体现。
五:“他拜仪式”。由巫师主持。主家、女婿各出一只鸡,血缘较近的宗族筹集少量钱米。巫师念念有词,告诉死者:“你一个人独自去阴间,不要把阳间的灵魂也带走”。举行“他拜仪式”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减少灾难,健康长寿。
六:吃离别饭。由死者的亲属在出柩之后,上山之前在灵柩旁陪死者吃饭。通常是三五个人陪吃。陪吃时,在灵柩前摆放一个碗一双筷几片肉。表示死者与家人最后一次吃饭。
七:选地和挖墓穴。死者家属及寨老一道去选一个风水宝地。苗家人选地很少看风水书籍,自有一套评判标准。选出地之后,由一长者用几粒米洒在地上。并告诉死者:“×××,这里是你的打溜队仿,是你的打农队哉,是你花重金所买,是你安居之处”。
八:送葬。送葬前,先用两根大杠架在灵柩两侧。用几根棕绳把大杠与灵柩固定好。在灵柩两头捆绑两根子杠。另外用长几十米两根大棕绳捆灵柩。每根大绳的一头捆在灵柩一侧,一头则留给众人拉。捆好灵柩后。由巫师发丧,旨在于抬灵柩过程中平平安安。送葬时,由一老人在最前面不断纸钱。苗语称为“麻贡”,即买路。几百人在前面拉大绳。十几人在后面抬灵柩。若干个芒筒卢笙队在后面吹奏芒筒芦笙。而正亲正戚们则不断放鞭炮和铁炮。
在道路平坦的地方,拉绳和抬棺的人可自由开玩笑。而爬陡坡时,拉绳的人必须团结一致用力往上拉,而抬棺的人则用力往下拉。总管在一边喊口号:“透勒!敢机透勒!”拉绳的人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一拉一放,一放一拉,反反复复。一会有儿把抬棺的人及灵柩拉上坡去。这过程有点像拔河。不同的是拉绳的人必须团结,而抬棺则要有很强的体力和智力。
把灵柩送到墓穴旁,先把孝子的外衣放在地上,才把灵柩放下。孝子跪在地上,双手合十齐,三鞠躬并说:“多谢三亲六戚,老老少少不辞辛劳把我家老人送到山上!”。众人齐呼“快起快发”,既接受主人的感谢又祝愿好运早日降临主家。众人帮主家搬石头便于砌坟,又在墓地旁跳芦笙。
九:下葬。坟穴挖好后,众人员把灵柩放进墓穴。孝子把死者的遗体放正,整理其衣物。用瓦片垫死者头部。拿装有芭芒草的竹筒盛一点泉水给死喝。
把死者生前常用的一些工具像征性的交给死者。在这一过程,由一亲属手执伞遮死者面部,不让阳光照射。众人帮助把棺木盖好。孝子用宝剑在棺盖两头两侧各砍一,每砍一刀告诉死者所砍之处分别为日出日落大门小门的方向。砍棺完毕,孝子跪在棺盖上,告诉死者:“你把我养大,今天我把你安葬。”然后,东西南北各挖锄。孝子起身后众人齐力把坟砌好。在这一过程,放铁炮,吹芦笙。
十:喊魂回家。安葬死者的第三天凌晨,家属捉几条鱼,邀几个几个兄弟到坟边喊坟。先,在坟边烧火。并叫死者的灵魂来烤火。又烧鱼给灵魂吃。事毕点燃一束香叫灵魂回家。途中不断对灵魂说“***木在木,木在木”。到岔路口须跟灵魂说清楚。在路上遇人也不问。担心灵魂害羞。持香者不准回头。事先安排有人在家守候并关好门。喊魂队伍回到家门口时,持香者就问在家的人:“×××来到家没有?”屋内的人回答:“到了”。持香者又问:“他〔她〕什么来?”屋内人回答:“他〔她〕德飞德善劳〔意为带荣华富贵〕”。于是把大门打开,把香插在神龛上。表示灵魂到家。
1、在丧葬期主家和客人都吹奏芦笙追悼死者,苗语称为“补你哪录”。吹奏的原因是芒筒和芦笙是苗族同胞生活的一部分,苗族人又认为在阴间有“打杆队牛”即芦笙场。阳间的人吹奏了,死者在阴间拥有芒筒和芦笙,才能够快乐。2、祭牲。苗族传统观念认为死者在阴间需要猪和羊喂,更需要水牯牛到阴间参加斗牛比赛。同时也需慰劳前来治丧的人员,故需要宰杀猪和水牛、山羊,杀水牛祭亡灵是苗家最高规格的葬礼。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招魂、送魂仪式 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中国有56个民族,在这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丧葬习俗,苗族也不例外。苗族的丧葬习俗,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不一样的丧葬文化。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深厚的祖先崇拜观念,某些还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多,黔东南及其它地区,基本上还保存有本民族固有习俗。丧亡分寿终,夭殇、凶死和产死几类,办理此类不同的丧事,各有不同的对待。苗族有本民族的巫师,丧葬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是阴阳两界的传达者,和汉族的道士相类,习成专业。办丧事的人家,请巫师道士到家里来,为死者进行种种仪式活动,给他们多少不等的报酬。湘西和贵州松桃访的主要是汉族道士,黔东南和其它地区,主要请本民族的巫师。苗族把老人寿终,称为“最大的悲恸”,和汉族说的“当大事”的意义一样。某家遇有丧事,同寨的人都出来帮忙,亲戚也前来吊唁。苗族一般都很尊敬老人,当老人咽气时,全家都围绕哭泣。正如《清一统志》所述:“丧则环哭尽哀”。接着即为死者梳头、洗尸,换上新制的或较好的衣服,把尸首停放在堂屋的中间或火铺边。在家停柩时间的长短,各地不一,一般是一至数天。湘西和黔东南地区,迷信汉族星卜说法,停柩较久。苗族一般在老人亡故之前,就为其准备好“寿木”老人亡故,即在家入殓,再抬到墓地葬入。黔东南一带也分别把遗体、棺材运到墓地后入殓的。从江地区须到老人死时,现砍木材在地穴里镶成棺材,用担架似的“丧桥”,将遗体抬到穴地装人棺内埋葬。黔东南苗族老人死了,儿子、女婿都送给一幅垫尸布(有的是丝绸),或送给几钱纯银,这是很隆重的殉葬物,不能缺少。苗族普遍土葬,只有黔东南一些地区,对产死和麻疯病患者才用火葬。墓地的选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迷信汉族堪舆家风水说,择地安葬;黔东南和其它地区,有的在家族公有的墓地上,有的请巫师或堪舆家选择定向。都采用顺葬,脚朝前,头在后;川南和黔西北的一些地区,从前采用横葬,头向左,脚朝右。各地都堆土为坟,富有之家还仿效汉族竖立墓碑。苗族的丧葬习俗,有很大的浪费成份,尤其是办老人丧事浪费极大。黔东南地区要为老人“砍牛”,仪式很隆重。云南文山地区为老人办丧事也要杀牛或杀猪。广西隆林地区,老人死后,儿子和已出嫁女儿及至亲好友,都要杀牛奠,巫师做法事后,还指定一头“鬼牛”,于几年后再杀之以祭奠。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社交礼仪的论文
社交礼仪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配合上层建筑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的发展。下面是我整理的社交礼仪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
社交礼仪课程是对人在社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及规范的学习并应用的过程。社交礼仪课程知识点相对容易,实用性强,对课程教学操作却提出较高要求。情境教学法是基于情境构设,结合礼仪课程知识点来搭建相应的演示与答疑环境,引导学生从中来获得具体的礼仪能力。
关键词:
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情境模拟;应用研究礼仪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应遵守的共同行为规范。从表现形式来看,礼仪主要有礼节、仪式、仪表、礼制等内容。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社会交往的发展,对社交礼仪的学习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礼仪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岗位就业的必修课。由于社交礼仪课程自身实践性较强,同时与理论与应用结合较为紧密,传统的礼仪课程教学多从知识上进行灌输,缺乏实操性,导致学生对礼仪课程学习热情不足,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从社交礼仪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问题中来融入情境教学法,关注大学生从模拟真实的应用环境中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学习环境是构成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课程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衔接、师生互动中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情境教学法是利用具体的课程情境,将学生、会话、环境、协作作为激发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有效动力,最终实现学生从知识、意义的建构中提升学习效果。情境教学法在构建中需要架设生动、具体的知识情境,并从问题的导入、分析、解决中,依托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贴近学生实际,便于学生从中来学以致用。可见,情境教学法将“教”与“学”、“学”与“练”、“练”与“用”进行了统合,克服了传统课堂学习的被动性,推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二、情境教学法课程设计
根据情境教学法的要求,在课程组织上需要把握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第二步是课前准备;第三步是课堂演示与答疑;第四步是总结归纳。
(一)创设情境
情境的构设是基于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知识点,在课堂组织上要注重三点要求。一是要贴近知识点,特别是礼仪知识要与学生需求相结合,适应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要贴近学生就业实际,特别是增强学生的临场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二是要注重简洁,对于情境的设置要便于操作,要能够在课堂时间完成,并能够通过课程演示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适当引入一些疑难性强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营造多层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元化情境;三是要注重知识的不完整性,对于情境本身并非是课堂的主体,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来增进知识与能力。
(二)课前准备
情境的构建需要进行前期准备,该项工作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侧重于明确情境教学的知识重点、目标,分析学生实际和课程组织现状问题,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如角色分工、情境实施、设备操作等。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预演或实际演练来模拟各环节的实施情况,并对不足和问题进行优化处理。学生主要工作是模拟分组,各组在组长的领导下进行角色扮演,推进师生协同;另外,对情境教学重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细化,如明确小剧本内容。
(三)课堂演示与答疑
从情境教学现场来看,课堂演示是主体,各小组在预先安排下参与到情境中,并在教师的组织中实现对具体礼仪知识的学习与演练,梳理其中的问题。演示结束后针对问题展开答疑,各小组、各成员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及想法,由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给予引导:一是鼓励各成员积极发言,尽量避免干扰演示过程,防范对学生思路的破坏;二是在演示过程中不评论,避免对其他小组带来影响;三是在答疑环节要控制场面,既要发挥学生的热情,还要避免跑题,影响教学实效。
(四)总结归纳
对于情境教学演示完成后,要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特别是对各组的演练效果进行点评,梳理各组的演练问题,指出优缺点,便于各组学生进行相互学习;教师要对模拟情境进行分析,对各小组的演练方案及演示过程进行评判,那些是值得肯定的,那些是不足的,对于闪光点、创新点要给予表扬,也要对问题的出现进行查找根源,启迪学生。
三、情境教学法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实施
本节以求职礼仪教学为例,将求职过程进行分解,招聘现场设计、应聘现场设计,以及各参与角色的扮演与分工,组建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评委组进行各组演练成绩考核。在具体实施上,第一步,对进行前期准备,设计4家企业,明确各自的单位、地址、电话、经营产品、规模、社会影响力及企业文化、宗旨等内容;明确各自公司的招聘信息,包括岗位需求、应聘条件、岗位待遇、面试主要问题等。第二步,明确招聘、应聘环节中的社交礼仪知识点,以及相关注意问题,并从分组扮演中,根据角色不同来进行情境参与。如由学生搭建招聘模拟环境,并承担招聘职责;由师生共同组建礼仪知识评审团,负责对学生的礼仪行为进行全程跟踪、认真记录,并为演练结束后的课程评价做准备。第三步,招聘应聘环节实施,根据学生对各自角色的扮演,从中来梳理问题,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对于模拟演练中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对于不足进行指出并告诫学生如何克服和改进。第四步,总结,通过对招聘应聘活动的模拟演练,以具体情境为基础,从礼仪知识的渗透中,让学生能够从自我服饰、言行、眼神、坐、立、行等环节进行体验,并得到有效的规范,增强了课堂教学氛围,也让学生能够从直观的礼仪实践中获得预期效果。
四、结语
针对情境教学法在礼仪课程中的实施,还需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对“领导”岗位的人员设置,由于模拟演练中人数限额,很多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亲身体验,可以通过课程角色分配,以分项替换等方式来进行轮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情境演练中。二是对情境教学的现场指导,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发挥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衔接,特别是对于学生的仪表仪态、语言表达,以及随机应变等能力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能。
参考文献
[1]阎芳.高职院校“社交礼仪”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实效性探讨[J].职教通讯,2012(15).
[2]赵莉.高职“社交礼仪”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2400.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的终身财富。高校要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很多又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受到现行教育制度弊端的影响,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升学上,家长和老师代办了学习以外的事,造成了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缺失。进入大学后,学习的压力得到了释放,脱离了父母和管教和包办,当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事务需要独立面对时,很多大学生无法适从,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常打架斗殴;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厌学逃学;沉迷于网络,上网成瘾;不爱护环境,随处乱扔垃圾;不懂节简,生活铺张浪费;缺乏诚信意识等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与育人效果,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刻不容缓。礼仪教育是从人类基本的行为入手,教导人们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它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社交礼仪课程的开设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以说,人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日常习惯的外在表现,习惯通过日积月累的养成,它便融会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习惯往往渗透于一个人的思维、语言、行为等各种活动之中,主宰着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大学阶段是塑造自身形象和铺垫人生发展轨迹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习惯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然而,在高校,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习惯”,很让人担忧,一些学生文明意识淡薄,礼仪知识缺乏,知书但不达礼;一些学生不注重个人形象,经常衣冠不整,行为不端,张口便是粗话,上课随意迟到甚至旷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自修室里手机铃声大作,无视他人的存在,吃饭、上车不排队等等。这些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但更让人担忧的是他们不以为耻,反认为理所当然,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总结高校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和原因,思考加强高校礼仪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不要让辛苦完成大学学业的学子们满怀期待地走向社会时发现自身礼仪素质有多么的欠缺,不要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一人有知识没文化、受教育没教养的人,应该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加强礼仪养成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礼仪素养不足的现象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损人利己,友善意识缺乏
一些学生蔑视社会道德,无视校纪校规,漠视他人的感受,一切从个人的愿望出发,对别人缺乏理解和宽恕。对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事务,不是从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意愿出发,冷静分析,积极沟通,而是头脑发热,夸大事情,稍不如意就妄加评论或牢骚满腹,而对自己的草率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满不在乎。
2、重利轻义,拜金主义盛行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孟的“重义轻利”观,旨在要求人们不可过度妄求物质利益,对“利”的追求应以“义”为前提。然而今天,很多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完全不顾道德理想和法律法规。正是由于在义利观问题上陷入了误区,一部分学生不再追求远大的理想和人格的塑造,而是“一切向钱看”。在校期间,有些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和其他评优奖项,不惜诋毁同学;毕业时,有些学生主要着眼于寻找挣钱多的工作,急功近利,讲求实惠,从而丧失了积极向上的热情和朝气。在这样的道德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学生的人格必然会扭曲,自身的发展也会受限。
3、唯我独尊,尊重意识淡薄
一些学生唯我独尊,自我感觉良好,不尊重长辈,不敬重师长,不尊重同学,待人总缺少些友善平和,较难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难以融入集体。大学礼仪素养教育的缺失,不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也影响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二、社交礼仪课程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礼仪是人生的必修课,社交礼仪是现代人通向成功之路的通行证。礼仪教育是高校学生健康成才不可缺少的要素,其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表现。根据所处的时代,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对它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核心,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同时它也是一个人重要的社交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力量,而且它也是人们进行社交的一个基本准则,它是获得对方的尊重和信赖的'基础,也是使社交得以持续开展并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个人参加社交活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基石,它对任何人都有强大的吸引力,它能给人以信任和安全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多方面的元素,比如诚信、宽容、善良、谦虚。通过社交礼仪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们逐渐养成举止文明,谈吐风趣,待人友善,尊重他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人文素质培养是指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学科的学习,可以获取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文化艺术素养,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反之,通过社交礼仪课程的学习,能促进和加深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因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参与社交活动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会涉及各式各样的问题。社交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如果知识欠缺或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社交中就会张口结舌、捉襟见肘、举步维艰,自己既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也很难融入与别人的交流中,自然成为“局外人”,在复杂的竞争与合作中,就很难拥有一席之地。因此,学习文化艺术知识,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实在大有必要。
3、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
青春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渴望与人交流,渴望真诚、友谊、爱情。面对大学校园这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群,加上紧张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的心理矛盾就会加剧。他们虽不缺少交流的环境和对象,但内心常被孤独寂寞的情绪所折磨,因为他们普遍缺乏社交技巧,既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理解别人。有些学生性格孤僻,自以为是,心胸狭隘,容易产生焦虑、易怒、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些压力往往又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及时缓解。长此以往,这不仅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阻碍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导致有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交礼仪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诚信待人、言行适度,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独生子女将成为社会主体的当下,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尤为重要,在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已经势在必行。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人,能应付交际活动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始终保持冷静和稳定的心态,遇事不慌,善于沟通,能够采取最适当的行为,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在交际活动中,往往会结结巴巴,惊慌失措。这样的学生毕业后,不敢出去找工作,不敢面试,甚至不敢见人,整天窝在家里,成为“啃老族”,这样的人就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4、增强学生自信心
整洁优美的仪容仪表可以体现出个人的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交礼仪课程中关于仪容仪表的教育就会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让学生得到系统训练,比如在社交场合,它指导人们要注意自己的服饰礼仪,遵守TPO①原则,即你的穿着打扮应当与相应的时间、场合、身份、职业等相一致。比如言谈举止方面,在工作和社交场合,当和别人谈话时,要讲文明,讲礼貌,有修养,还要讲究语言艺术,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和好感,给人以绅士、淑女的良好形象。久而久之,这就会让学生们不断获得精神的鼓励,更加注重整洁的仪容仪表和优雅的谈吐举止,自觉地使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从而让自卑和害羞的心态逐渐消失,自信心逐渐增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都仪表整洁、仪态端庄、举止文雅、言语文明,就会产生良好的“人际气候”,使交往双方互相吸引,建立和发展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愉快,充满激情,增强信心。
三、小结
高校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礼仪修养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尺,它不仅是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教育。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规定为必修,这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又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使他们成为知书达礼的高素质人才,让高校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培养目标。
生活中,社交礼仪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掌握良好的社交礼仪知识是我们走向成功必要的铺路石。 先来谈谈个人礼仪吧。 一、修饰与衣着 修饰是指女士穿戴不要太华丽了,太耀眼了,如果这样去面试,我想机会就已经了了无几了。因为你是来工作的,要庄重,不要给人一种浮的感觉。我觉得不化妆也不太好,最起码要化些淡妆,这也是对别人尊重的一种做法。想想看打扮的整整洁洁是不是让别人看上去很舒服呀!你想如果一个老农民和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找你谈判,你是不是要选择那个西装革履的人呀! 当面试时,有的人说:"面试时,不就是到那天从里到外都换上新衣服,穿的整整齐齐的,然后到发廊整理一下头型吗?"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一、会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提前准备了,有的时候连刚打上去的发胶还在头上呢,一看就知道你是刚从发廊里出来的。二、由于刚穿上新衣服,一切都是新的,你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你最好要提前一、两天就穿上,适应一下。也就是面试前要提前一、两天做好准备。 面试时要多带几份简历,因为你交到面试官那的已经订成厚厚的一打了。他要看你的简历还要翻找一下才能找到,这时你就要拿出你已提前多准备的简历给他,他会觉得的很舒服的。当面试完后要给面试官写感谢信,虽然现在有许多人一般都不写,但这是礼仪,我还是希望大家写,你想别人都不写,你写了是不是会引起注意呀。在面试或会议时要带上比较精致皮面的笔记本,还有好的笔,不要随便找一个本或笔。 面试时要提前半小时去,先与他们的总台人熟悉一下,总台是个很关键的人物,多打听一下有关将要面试你的上级的消息。如称呼等。有一次一位王女士,接了一个电话说:你好,我是xx公司的王浩,请你明天九点到我们公司来接授面试。第二天,他八点半就到了,和总台服务员聊了一会,服务员打了一个电话,说"王总,王小姐到了",这时她才知道,原来给她打电话的就是王总呀!在这之前她还把这个人当成小人物呢?因为一般打电话通知的都是小人物或员工做的事。所以她进去面试时,说了你好!王总。你想想假如她说,你好,王浩!王总会怎么个想法,"王总"叫了几年了,都已经叫习惯了,突然叫他王浩,他能够习惯吗? 二、自我介绍。 应筹式:在不太重要的场合。如在火车上等场合只要说出叫什么名字就可以了,不必报上职务等。 工作式:你好,我是xx公司的xx经理。 交流式:你好,我是xx,请多多关照,或送上名片。比较随便。 礼仪式:如:开学仪式,升旗仪式等等。比较庄严。 三、眼神 时间:与别人谈话30分钟时,如果只有10分钟以内对方是看着你的,说明他在轻视你。如果10分钟至20分钟之间,说明他对你是友好的。20分钟至30分钟说明两种情况:一、重视。二、敌视。也就是与别人谈话时眼睛要注视谈话时间的2/3。 部位:额头上,属于公务型注视。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时间也不太长的情况下。 眼睛上,属于关注型注视。 睛睛至唇部,属于社交型注视。 眼睛到胸部,属于亲密型注视。 角度:平视,表示平等。斜视,表示失礼。 俯视:从上往下看,轻视别人。 四、面容 有的时候皱眼眉,表示不奈。撅着嘴表示生气。"噢"?表示惊呀! 五、笑容 要学会微笑。微笑很重要,谁喜欢天天面对着冷冰冰一点笑容的人呀。像储蓄所、银行的职员,当你去取钱时,他们是不是很冷冰冰的,一点笑容也没有。像别人欠他们什么似的,感觉不太好吧,其实那是他们的职业病,已经习惯了。下面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以前有一家公司让他们的员工去拿一份重要的材料,结果去的都被骂了回来。老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李,小李很愁呀!但这份材料不拿还不行,结果还是去了。到那时,只见那位科长还在破口大骂呢?这时小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笑、微笑还是微笑,嘴里说着:"噢?这样呀?是吗?",只是点着头微笑着。后来,那个吴科长骂了一阵子的时候,小李说:"吴科长,你很会善于表达你内心里的愤怒呀!"。后来,吴科长看了看小李说:"嗯!这小伙子不错!我也不为难你了,你就拿回去吧!",就这样别人没有拿到的,他却拿到了。 六、需要避免的身体语言。 当与别人谈话时不要双手交叉,身体晃动,一会倾向左边,一会倾向右边,或是摸摸头发、耳朵、鼻子给人以你不耐烦的感觉。一边说话一边在玩笔,有的人特别喜欢转笔,好像在炫耀,你看我转的多酷呀!也不要拿那个笔来回的按。虽然与同辈之间还算说的过去吧,但是跟长辈谈话时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 下面我们来说说拜访的基本礼仪 中华民族大都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来客,不管是预约好的,还首先是拜访做客的基本礼仪。 做客有不同情况:初次登门拜访,老朋友串串门,应邀赴约聚会,有事求助于人等等,因而礼节也稍有不同,不过无论何种情况,作为客人的身份一样,都要为主人着想,客随主便,少给主人带来不便,也就有些需遵循的大致相同的礼节。(1)注意时间的选择。一般来说,访问某人,应事先选择好时间,不宜选择对方较忙或三餐时间,晚上不宜太迟。节假日和周末,本是访问的好时机,但如果没有预约,也不要贸然前往,这些时间主人往往另有安排。预先约定时间,最符合礼貌。尽量不做不速之客,不请自到。预约好的拜访,宾主都要守时、守约、守信。客人应准时或稍提前一点儿到达,因特殊情况不能赴约,应想办法通知对方,无声无息地取消预约是极不礼貌的。(2)注意服装的选择。一般的访问,整洁、朴素、大方即可,不必太过华丽。蓬头垢面、衣冠不整是对主人的不敬。去庆贺喜事,就须讲究些。(3)进门时先敲门或按门铃。敲门要有节奏感,不轻不重,不急不慢,敲两三下为宜。虚掩着或开着的门也不可破门而入,给主人一个措手不及则很失礼,进室后最好等要拜访的人来后才落座。如果需要较长时间等候,可先落座与接待者交谈或看些报纸书刊杂志之类的读物,要拜访的人来后应起立寒暄。对于约好的正式拜访,无论事情多急,拜访的时间很紧,在门口也只能寒暄问候,不要谈正题,入室落座后再谈,否则会给对方留下不成熟的印象。要穿拖鞋的在门口就换好,见到其家人应问好致意,不打招呼是失礼的。(4)对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主人敬茶或糖果等小食品时,应起身或欠身双手接过,并说声“谢谢”,若敬烟,作为学生应婉言谢绝。(5)交谈过程中,要注意交谈的礼仪和技巧,谈话要简要,少说消极、沉闷的话。善于倾听,作出积极反应,不要随意中断别人的谈话。客人在主人家不宜东张西望。不要随便走进主人的卧室,除非主人主动邀请。(6)掌握好告辞的最佳时机。一般性拜访,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匆忙。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若是事务、公务性拜访,则可视需要决定时间的长短。客人提出告辞的时间,最好是与主人的一个交谈高潮之后,或者是在又有新客人来时,交谈中主人若有疲劳感或有家人来提示有什么急事要办等情况时,适时告辞较为得体。告辞时应对主人及家人的款待表示感谢。如果主人家有长辈,应向长辈告辞。综上所述,作为客人应遵守的基本礼节概括为:事先预约,不做不速之客;如期而至,不做失约之客;彬彬有礼,不做冒失之客;衣冠整洁,不做邋遢之客;举止端庄,谈吐文雅,不做粗俗之客;适时告辞,不做难辞之客。 关于社交礼仪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之丰富,举世罕见。古人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说法,极言它的繁复。经礼就是重要的礼,人们常说“大经大法”,这里的经和法,就是指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曲,是弯曲,一个东西把它弄弯曲了,它就变小了,所以把细小的礼节称为曲礼。礼的内容那么丰富,它的条目如此繁多,对于并不从事礼学研究的人来说,要记住它们,岂不是太过困难?又怎么去践行呢? 其实,礼的形式虽然繁复,但它是有体系、有纲领的,只要会提纲挈领,就不难把握。比方说,一张渔网,上面有上万个“目”,就是网眼,数目不可谓不多,可是它们都系联在“纲”上,就是收网用的大绳子,只要把纲举起来,万目就自然张开了;一件裘衣,上面有数十万根狐毛,看似错综复杂,但只要提起衣领,它们就自然地理顺了。那么,礼的纲领是什么呢?是德。所有的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都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违背了德的任何仪式,都不能称为礼。因此,抓住了德,就抓住了礼的根本。 德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确实存在的。为了要把它显现出来,就需要有具体的德目,比如忠孝、仁爱、诚信等等。而这些德目也是抽象的,还需要进一步显现,于是就需要诸多的礼仪,而礼仪却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礼仪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它才是有道德内涵的。贯穿于各种礼仪的原则很多,前人并没有进行集中的归纳。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困难。为了方便读者和听众,我本着简明、便于记忆的愿望,把礼仪的原则归纳为敬、净、静、雅四个字,不一定准确,但在目前尚没学者来归纳的情况下,不妨先来试一下。 敬 所有的礼仪,都包含“敬”的原则,以致可以说,没有敬就没有礼。许多前贤甚至用它来概括礼的精神。比如《孝经》用一言以蔽之的口气说道:“礼者,敬而已矣。”《礼记》开卷的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这是从反面来要求。东汉著名学者解释“毋不敬”时说:“礼主敬。”我们古代所有的礼,都是试图培养你内心的“敬”,对父母、对兄弟、对配偶、对长上、对事业,都不能有不敬之心。 静 一个修养很好的人,身上必有“静气”,神定气闲,沉静从容。《大学》开卷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段话的意思大家都很明白,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是止于至善。《大学》紧接着又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知道止于至善的人,志就有定向,心就会宁静,随处而安,思虑精详,就能得其所止。立大志者,懂得“宁静而致远”的道理。俗话说:“宽阔的大海平静,浅窄的小溪喧嚣。”所以说,静是君子的气象之一。 净 越是文明的民族,对居址、食品、衣服等等的卫生程度要求越高。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卫生,甲骨文中的“若”字,是一个人洗完头之后在梳理头发的样子。头发梳理整齐后,还要挽成发髻,插上用骨或者玉做的笄,把它固定住,发髻外面要用一块称为“(shǐ)”的帛包好,然后再戴上冠,非常讲究。至迟在唐代,政府工作人员有每旬沐浴一次的规定。 中国人在传统礼仪中,往往通过“净”来体现尊敬之意。例如,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天子祭天的地方,旁边有一座斋宫,天子祭祀之前要在这里沐浴斋戒,以表示对神的敬意。祭祀用的牲,宰杀前都要处理得很洁净。祭器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擦洗,有些食品上面有专用的布覆盖,以免沾上灰尘。祭祖也是如此,卫生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古人尊奉“事死如事生”的原则,祭祀父祖的程序,要与他们生前受到的奉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从祭祀仪式可以推知,生者的生活是非常讲究卫生的。 雅 生活文明而又有教养的人,言谈举止必然都很文雅。有人觉得西方人吃东西很文明,他们那套规矩,中国人都没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读《礼记》就可以知道,古人就餐非常文雅:吃东西不能发出声响;汤要小口喝,不要弄得满嘴都是;不要当众剔牙;吃肉骨头时,不要啃出声音来;不要把筷子当叉子去抄食物吃等等。此外,关于坐姿、站姿、服饰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开展 文明礼仪 教育 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寻求礼仪教育的有效 方法 ,将有力促进对幼儿进行产生一生影响的品质培养。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礼仪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实践和应用,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相结合的重要体现,这对于启发幼儿的心智、德育、礼仪、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给予幼儿适度的期待,能够从心底里给予他们自信,从而加速对于他们的礼仪教育。本文将重点分析和探索“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为具体的实践提供可行性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期待效应;幼儿礼仪;德育;人格
期待效应,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通常是指在 人际交往 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对于幼儿礼仪教育来说,通过教师的有效期待,对幼儿进行适时的鼓励,对于幼儿自信心的树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幼儿礼仪教育,作为幼儿教学的重点,通过“期待效应”的渗透,能够启发幼儿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德育水平,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1“期待效应”策略对于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1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德育、行为习惯
就幼儿礼仪教育来说,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个人礼仪 、亲子礼仪和师幼礼仪。个人礼仪,主要强调仪表仪容、形体姿态等;亲子礼仪,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与家庭成员相处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请求、应答、敲门、就餐、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感恩长辈、体贴关爱、招呼告别等;师幼礼仪,则强调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与幼儿教师交往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入园问好、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听从教导、请求帮助、感恩老师等。这些礼仪是幼儿整体涵养和素质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期待效应”策略能够对他们进行鼓励,引导幼儿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德育和行为习惯。
1.2实现对于幼儿人格培育的有效“拔高”
“期待效应”策略对于幼儿人格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帮助幼儿树立自信,让他们对自己产生自豪感,这样可以让他们在礼仪教育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并且能够自觉地展现个人礼仪的“魅力”,引导他们突破自我,展现出远远超越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的潜能,实现有效的“拔高”“。期待效应”策略对于幼儿的人格培育和未来的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1对幼儿进行科学期待,杜绝盲目性
在对幼儿进行“期待效应”的时候,应该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期待,即给予幼儿有目的的“期待”,杜绝期待的盲目性。在幼儿礼仪教学中,每一项“期待”的背后必须要有足够的理论依据,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方式期待?采取这种期待方式的出发点是什么?这种期待方式带给幼儿什么意义和影响?这些问题都应该进行充分地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期待效应”产生实际的意义,减少无意的期待,以此来实现幼儿和教师之间有效的心理互动,促进幼儿礼仪教学的顺利开展。
2.2遵从幼儿的成长规律实现“有效期待”
在幼儿礼仪教学中,要遵从幼儿的成长规律来实现有效的“期待效应”。幼儿每位孩子的性格特点、家庭生活背景、表现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很不同,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对幼儿进行足够的研究,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成长规律和心理规律,在这个基础之上来进行“有效期待”,这样才能够让幼儿更好地领会老师的“期待”心理,在礼仪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礼仪教学效果的提高。
3“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
3.1准确把握和观察给予期望的时机
实现“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和观察给予幼儿期望的时机。针对幼儿个人情况的不同来实现有效的期待,比如要明确幼儿性格差异,有的幼儿性格活泼,比较外向,在他们对老师问好、帮助同学的时候,应该进一步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礼仪欲望,提升个人的德育素质。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来说,他们不太愿意自我表现给老师和同学,一般课堂的礼仪活动也很少参加,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对他们进行鼓励,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们的一点进步进行表扬,从而让他们战胜自我,实现突破;另外,还应该从幼儿兴趣点出发,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小动物,就可以带他们到动物园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当活动礼仪,增加他们的热情。此外,要掌握幼儿情绪变化情况,在他们情绪低谷的时候适当激励,提升礼仪教育。
3.2善于借助其他辅助形式实现
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可以适时地借助于一些辅助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的方式,对幼儿牵手、轻轻摸摸头、拍拍幼儿肩膀等,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和期待,激发他们在礼仪学习中的热情;还可以通过奖品激励,可以通过每天评比“礼仪之星”的方式,获得“礼仪之星”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一颗糖果、一张鼓励纸条等,让他们沉浸到喜悦中去,提升他们的礼仪素质。此外,实现有效的家长、学校与幼儿的三方互动,多举行礼仪活动,并将这些成果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和教师,在双方力量的簇拥下,孩子会获得更多的自信。
3.3对幼儿适度拔高,突破自我
给予幼儿最佳期待,并对幼儿进行适度拔高,可以引领他们突破自我,不断实现个人礼仪素质的提升。比如面对衣冠不整、不注重仪表的孩子,作为老师不能强求他们立刻改变过来,可以通过期待语言来对他们进行鼓励:没关系,我相信你明天一定会穿戴干净到学校的!这样,孩子就会从心里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包容和爱,从而能够很自觉地重视起老师说的话,这样自发地开始改变自己的仪表,从而实现最高层次的礼仪教育。对幼儿适度的拔高,其实就是激发他们的感情和欲望,让他们改变自我,这是“期待效应”的最高实现形式。
4结语
幼儿礼仪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待效应”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渗透,能够加速对于幼儿礼仪的培养,提升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期待的科学性、目的性,充分把握幼儿的成长规律,做到“期待”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准确地把握和观察给予期待的时机,善于借助于其他辅助形式来进行,病适度对幼儿进行拔高,实现自我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幼儿礼仪规范,为他们今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沈亚娟.“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2,06.
[2]李红.分析"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06.
[3]胡碧霞.幼儿教育应当给孩子希望[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8.
[4]葛亦华.浅议幼儿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期待的建立[J].学周刊,2013,04.
作者:王思维 单位:苏州国际外语学校
下一页更多精彩“幼儿礼仪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