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华生的论文发表

华生的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华生的论文发表

行为主义学派创立于20世纪初期,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学习理论主要是联结论和刺激-反应论。这一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是环境的刺激与学习者的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学习的外部条件对学习的影响,又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行为反应。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看到的心理学》一文,从而宣告了行为主义学派的诞生。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 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反对用内省方法研究意识,主张用客观方法研究动物和人的行为。它所说的行为,是指由客观刺激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反应。它的基本公式是“S(刺激)—R(反应)”。产生和基本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代表人物还有E.B.霍尔特、K.拉施里、A.P.魏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斯等人。华生于1913年发表的论文《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诞生的标志。行为主义学派的产生在哲学思想上曾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在反对内省方法和重视环境对机体的作用方面,它接受了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并表现得更为极端。动物心理学的发展和И.Π.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方法,对华生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行为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和实际应用价值。它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象物理、化学一样的纯客观的实验科学,而主观意识是难以用通常的科学方法加以研究的,所以它极力排斥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它不仅把各种感觉、知觉看成是对刺激的各种不同反应,而且认为思维就是不显现的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反应活动,情绪主要是内脏和腺体对刺激作用产生的一种变化,等等。这个学派侧重于研究学习行为,认为学习是理解人类行为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而否认本能和遗传因素的作用。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20世纪30年代初,出现了以E.C.托尔曼、C.L.赫尔、B.F.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托尔曼提出"中间变量O"(O即机体的内部状态)的概念,将华生的公式“S—R”扩充为“S—O—R”,试图探索有机体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他还认为对各种刺激的组合(即情境)作出的复杂反应行为是“整体性行为”,而华生所谓的“刺激—反应”行为,只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分子性的行为。赫尔也承认“中间变量”概念,并强调用数量化、形式化方法提高行为研究的精确性。他由此建立的一套“假设—演绎”概念体系,对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甚至对一般科学方法论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斯金纳提出“操作反射”和“操作性行为”的概念,把反射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种可观测的相互关系。他把“S—R”公式改变为“R=f(S)”公式,其中R表示行为反应,S表示情境刺激。他认为行为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在实验者控制之下的刺激情境和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斯金纳根据操作强化原理设计教学机器,对学习理论的研究有一定影响。评价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曾对控制论的建立、程序教学的研究等有过积极作用。但它把人看作可控制的机器,形而上学地把意识和行为割裂开来,或者否认意识的存在,或者否认意识的可知性,孤立地研究不受意识调节的行为,这是一种机械论的观点,而且完全违背客观事实。5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虽受过行为主义的影响,但它们主要是以克服行为主义否认意识这一根本缺陷的姿态出现的。参考书目J.B.华生著,臧玉诠译:《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商务印书馆,上海,1934。B.F.Skinner,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1938.

约翰·华生1878年1月9日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附近的特拉弗勒斯·雷斯特。父亲皮肯斯·巴特勒是一位性情暴躁的小农场主。母亲艾玛是一位虔诚的美南浸信会信徒,从小按照严格的教规培养华生,导致他以后对任何形式的宗教都很反感。他幼时学会了木匠活儿,这也成为他一生的爱好。13岁时他的父亲抛弃家庭,于是母亲卖掉农场,搬到格林维尔镇居住。来自偏僻乡村的华生经常受到同学的嘲弄,使他情绪低落,学业表现极差,而且曾经两次被捕,第一次是因为和黑人打架,第二次是因为在城内鸣枪。 博士毕业后,华生留在芝加哥大学教实验心理学。他一边在主实验室教铁钦纳式的实验,一边在地下室里建了一个自己的实验室做实验。1904年,他和玛丽·伊克斯结婚。1908年,他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心理学教授,并很快担任心理系主任。在霍普金斯大学期间,他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到工作中,并取得很大的成就。1913年,华生在美国《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阐明了他的行为主义观点,这篇论文一般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的宣言。1914年,他又发表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他的这部书是他根据1913年冬在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八次讲演编纂而成的。在这部书内,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已初具规模。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很快被年轻的心理学家们所接受。1915年华生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1918年他在航空部队信号部门工作了一年。1918年,华生开始对幼儿进行研究,这是以人类婴儿为被试的最早尝试。1919年,他的代表作《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一书出版。他在这部书内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华生还做过几种期刊的编辑。他在1911—1917年是《动物行为杂志》的编辑,1911—1915年是《心理学评论》的编辑,1916—1926年是《实验心理学杂志》的编辑。 心理学性质和对象华生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内省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主张心理学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理论体系。他认为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贯彻经验实证原则,继承机能主义的传统,认为心理学是纯粹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由此,华生认为凡是不可经验的对象都不能作为心理学的对象,主张放弃内省法,放弃所有与意识有关的范畴,如感觉、情绪、思维等等。华生认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全部活动。为了便于对行为进行客观的实验研究,他把行为和引起行为的环境影响分析为两个简单的要素,即刺激(S)和反应(R)。刺激是指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或内部的变化;而反应则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这样,全部行为,包括身体活动,也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乎是一些物理变化引起的另一些物理变化而已。华生承认“反应”一次是借用自生理学,但是在心理学中的反应更复杂,简单的肌肉骨髓动作相互联结而成为行为的方式。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一)外显的习惯反应,如开门锁、打网球、拉小提琴、与人交往等;(二)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起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三)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的本能和情绪反应,如抓握、打喷嚏、眨眼等;(四)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华生进而强调,反应是有特定的刺激引起的。这些刺激可以是简单的,比如投在视网膜上的光波,可以是是复杂的,比如社会生活中的一组复杂的刺激。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以便人们在已知刺激后,能预测将会发生怎样的反应,或者已知反应后,能够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质,从而建立起了著名的S-R公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比较丰富,主要包括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和借助仪器的观察。条件反射法是把生理学中的条件反射法引入到心理学中对行为进行试验研究的方法,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言语报告法即被试报告其体内的变化,又称口头报告法。行为主义的测验法是测验被试对刺激情境所作出的反应;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到有语言缺陷的人身上。行为主义的社会实验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行为主义原理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可以考察社会情境和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包括了整个身体机制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深刻变化。华生把本能和情绪都看作是遗传的,反应差不多总是以同样的顺序,但本能和情绪有区别。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适应是内部的,而且是局限于主体的身体之内的,那么这就是情绪;如果刺激引起整个有机体对各种对象的顺应,那么这就是本能。华生认为,人有三种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绪,即恐惧、愤怒和爱。它们发生的主要情境以及它们的典型表现各不相同。华生用条件反射法研究了情绪的发展变化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华生根据对一个11个月男孩形成条件反应的事实(即著名的“小阿尔伯特实验”),认为条件化是使情绪复杂化和发展的机制,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前述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其次,华生的实验还表明,条件化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而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可分化开来,形成分化的条件情绪反应。此外,华生通过对一个3岁孩子的实验发现,重新实施条件作用或者解除条件作用是消除不良情绪反应的最有效的方法。 华生认为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他说,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语言习惯,这就是言语;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这就是思维。两种习惯动作在本质是等值的,因此,言语是大声的思维,思维则是无声的谈话。在这里,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内隐的语言习惯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开始是儿童独自一人不断地对自己讲话,以后在大人与社会的要求下,变为小声的讲话,最后又变为只在嘴唇内出现。华生还对思维的创造作用进行了解释。对于各种思维的创造物,他说,我们之所以会得到它们,是由于玩弄词的反应的结果。人们将词的反应变来变去,最后得到一种新的反应模型,这便是各种思维的产物。华生认为,人类除了语言形式的思维之外,还有非语言形式的思维。他提出,聋哑人说话时就是用肢体运动代替词汇的,他们的言语和思维都是以同样的肢体反应进行的。甚至正常的人也并非总是用词汇来进行思维的,当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他不仅发生着潜伏的语言活动,而且还在发生着潜伏的肢体活动和潜伏的内脏活动。而在后面这两种活动占据优势的时候,就发生了没有语言形成的思维。 华生从他的行为主义观点出发,在其著述中尽量避免应用“感觉”之类的传统心理学名词,代之以“刺激”和“反应”等字眼。他把各种感觉改为“视反应”“听反应”“痛反应”等。他还用差别反应取代差别感受性,用白光反应取代补色视觉,用后效取代后像,用视反应错误来取代错觉。

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 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1878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16岁时进入格林维尔的福尔满大学学习哲学,21岁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00年入芝加哥大学研究哲学与心理学,师从教育哲学家J·杜威、心理学家J·R·安吉尔、神经生理学家H·H 唐纳尔森和生物学家J·洛布。1903年以题为《动物的教育》的论文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随之出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08年受聘为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1913年《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文章发表,行为主义正式诞生1914年《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出版。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8年获福尔满大学名誉博士。1919年《行为主义心理学》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美国军事航空服务社少校。1920年因主持一项有关性行为实验研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辞职并离开学术界,改行从商,经营广告行业,1958年9月25日逝世。他的行为主义又被称作S-R心理学,即刺激-反应心理学。在华生看来,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必须成为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科学。华生于1913年发表的论文《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诞生的标志。行为主义学派的产生在哲学思想上曾受到的影响。在反对内省方法和重视环境对机体的作用方面,它接受了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并表现得更为极端。动物心理学的发展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方法,对华生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行为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和实际应用价值。它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象物理、化学一样的纯客观的实验科学,而主观意识是难以用通常的科学方法加以研究的,所以它极力排斥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它不仅把各种、看成是对刺激的各种不同反应,而且认为思维就是不显现的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反应活动,情绪主要是内脏和腺体对刺激作用产生的一种变化,等等。这个学派侧重于研究学习行为, 认为学习是理解人类行为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而否认本能和遗传因素的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曾对的建立、程序教学的研究等有过积极作用。但它把人看作可控制的机器,地把意识和行为割裂开来,或者否认意识的存在,或者否认意识的可知性,孤立地研究不受意识调节的行为,这是一种机械论的观点,而且完全违背客观事实。5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虽受过行为主义的影响,但它们主要是以克服行为主义否认意识这一根本缺陷的姿态出现的。

华生发表的论文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可区分为古典行为主义学派和新行为主义学派。古典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其次则有霍尔特、亨特、拉什里和魏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则为托尔曼、赫尔、斯金纳、班杜拉等。

1913年,华生在美国《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阐明了他的行为主义观点,这篇论文一般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的宣言。

1914年,他又发表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他的这部书是他根据1913年冬在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八次讲演编纂而成的。在这部书内,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已初具规模。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很快被年轻的心理学家们所接受。

华生简介

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情绪条件作用和动物心理学。

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主张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他还把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动物研究、儿童教养和广告方面。他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美国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华生:华生·约翰·布鲁德斯(Watson,john Broadus 1878—1958),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1878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16岁时进入格林维尔的福尔满大学学习哲学,21岁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00年入芝加哥大学研究哲学与心理学,师从教育哲学家J·杜威、心理学家J·R·安吉尔、神经生理学家H·H唐纳尔森和生物学家J·洛布。1903年以题为《动物的教育》的论文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随之出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并很快成为比较心理学领域的领导人物。1908年受聘为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他认为,如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就永远不能跻身于科学之林。他确信,心理学研究可以仅仅通过对行为的观察而不必涉及意识,1913年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一文,对传统的心理学方法和理论框架提出了公开的挑战。他声称,行为主义将使心理学成为一种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它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并企图把心理学与实证主义思潮联结起来。他还申言,行为主义将使心理学发展出一些“对教育工作者、医生、律师和商人具有间接效益的技术”。他试图弥合实验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的缝隙。1913年《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文章发表,行为主义正式诞生。1914年《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出版。开始进行著名的惧怕实验,并声称他已发展出可以对婴儿的情绪反应建立条件反射的一套技术。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8年获福尔满大学名誉博士。1919年《行为主义心理学》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美国军事航空服务社少校。1914年1920年因主持一项有关性行为实验研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辞职并离开学术界,改行从商,经营广告行业,1958年9月25日逝世。主要著作有《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婴幼儿心理教养》。他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有:①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恪守一般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原则。②发展了客观的观察方法,使心理学在方法上益趋精进。华生的预测与控制行为的观点促进应用心理学的发展,他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美国心理学达30年。华生,1953年生,经济学博士,现任北京市侨联副主席,燕京华侨大学校长。1982年在东南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政系学习。1985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并任微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全国青联委员,198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1991年至1995年应聘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任教。回国后创办企业,曾担任上市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等职。

约翰·华生1878年1月9日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附近的特拉弗勒斯·雷斯特。父亲皮肯斯·巴特勒是一位性情暴躁的小农场主。母亲艾玛是一位虔诚的美南浸信会信徒,从小按照严格的教规培养华生,导致他以后对任何形式的宗教都很反感。他幼时学会了木匠活儿,这也成为他一生的爱好。13岁时他的父亲抛弃家庭,于是母亲卖掉农场,搬到格林维尔镇居住。来自偏僻乡村的华生经常受到同学的嘲弄,使他情绪低落,学业表现极差,而且曾经两次被捕,第一次是因为和黑人打架,第二次是因为在城内鸣枪。 博士毕业后,华生留在芝加哥大学教实验心理学。他一边在主实验室教铁钦纳式的实验,一边在地下室里建了一个自己的实验室做实验。1904年,他和玛丽·伊克斯结婚。1908年,他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心理学教授,并很快担任心理系主任。在霍普金斯大学期间,他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到工作中,并取得很大的成就。1913年,华生在美国《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阐明了他的行为主义观点,这篇论文一般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的宣言。1914年,他又发表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他的这部书是他根据1913年冬在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八次讲演编纂而成的。在这部书内,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已初具规模。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很快被年轻的心理学家们所接受。1915年华生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1918年他在航空部队信号部门工作了一年。1918年,华生开始对幼儿进行研究,这是以人类婴儿为被试的最早尝试。1919年,他的代表作《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一书出版。他在这部书内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华生还做过几种期刊的编辑。他在1911—1917年是《动物行为杂志》的编辑,1911—1915年是《心理学评论》的编辑,1916—1926年是《实验心理学杂志》的编辑。 心理学性质和对象华生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内省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主张心理学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理论体系。他认为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贯彻经验实证原则,继承机能主义的传统,认为心理学是纯粹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由此,华生认为凡是不可经验的对象都不能作为心理学的对象,主张放弃内省法,放弃所有与意识有关的范畴,如感觉、情绪、思维等等。华生认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全部活动。为了便于对行为进行客观的实验研究,他把行为和引起行为的环境影响分析为两个简单的要素,即刺激(S)和反应(R)。刺激是指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或内部的变化;而反应则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这样,全部行为,包括身体活动,也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乎是一些物理变化引起的另一些物理变化而已。华生承认“反应”一次是借用自生理学,但是在心理学中的反应更复杂,简单的肌肉骨髓动作相互联结而成为行为的方式。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一)外显的习惯反应,如开门锁、打网球、拉小提琴、与人交往等;(二)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起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三)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的本能和情绪反应,如抓握、打喷嚏、眨眼等;(四)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华生进而强调,反应是有特定的刺激引起的。这些刺激可以是简单的,比如投在视网膜上的光波,可以是是复杂的,比如社会生活中的一组复杂的刺激。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以便人们在已知刺激后,能预测将会发生怎样的反应,或者已知反应后,能够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质,从而建立起了著名的S-R公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比较丰富,主要包括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和借助仪器的观察。条件反射法是把生理学中的条件反射法引入到心理学中对行为进行试验研究的方法,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言语报告法即被试报告其体内的变化,又称口头报告法。行为主义的测验法是测验被试对刺激情境所作出的反应;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到有语言缺陷的人身上。行为主义的社会实验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行为主义原理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可以考察社会情境和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包括了整个身体机制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深刻变化。华生把本能和情绪都看作是遗传的,反应差不多总是以同样的顺序,但本能和情绪有区别。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适应是内部的,而且是局限于主体的身体之内的,那么这就是情绪;如果刺激引起整个有机体对各种对象的顺应,那么这就是本能。华生认为,人有三种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绪,即恐惧、愤怒和爱。它们发生的主要情境以及它们的典型表现各不相同。华生用条件反射法研究了情绪的发展变化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华生根据对一个11个月男孩形成条件反应的事实(即著名的“小阿尔伯特实验”),认为条件化是使情绪复杂化和发展的机制,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前述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其次,华生的实验还表明,条件化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而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可分化开来,形成分化的条件情绪反应。此外,华生通过对一个3岁孩子的实验发现,重新实施条件作用或者解除条件作用是消除不良情绪反应的最有效的方法。 华生认为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他说,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语言习惯,这就是言语;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这就是思维。两种习惯动作在本质是等值的,因此,言语是大声的思维,思维则是无声的谈话。在这里,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内隐的语言习惯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开始是儿童独自一人不断地对自己讲话,以后在大人与社会的要求下,变为小声的讲话,最后又变为只在嘴唇内出现。华生还对思维的创造作用进行了解释。对于各种思维的创造物,他说,我们之所以会得到它们,是由于玩弄词的反应的结果。人们将词的反应变来变去,最后得到一种新的反应模型,这便是各种思维的产物。华生认为,人类除了语言形式的思维之外,还有非语言形式的思维。他提出,聋哑人说话时就是用肢体运动代替词汇的,他们的言语和思维都是以同样的肢体反应进行的。甚至正常的人也并非总是用词汇来进行思维的,当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他不仅发生着潜伏的语言活动,而且还在发生着潜伏的肢体活动和潜伏的内脏活动。而在后面这两种活动占据优势的时候,就发生了没有语言形成的思维。 华生从他的行为主义观点出发,在其著述中尽量避免应用“感觉”之类的传统心理学名词,代之以“刺激”和“反应”等字眼。他把各种感觉改为“视反应”“听反应”“痛反应”等。他还用差别反应取代差别感受性,用白光反应取代补色视觉,用后效取代后像,用视反应错误来取代错觉。

约翰·布鲁德斯·华生(Watson John Broadus,1878~1958)出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上小学时他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和同学打架,“直到一个人流血为止”。孩提时代的他就显示出了日后成名立业所需具备的两个特点:喜欢攻击,又富有建设性。上小学时的他很懒还有些反叛,考试从未及格过,不擅长社交,没有几个知心朋友。但就是这样一个似乎缺乏热情的人,日后改写了心理学的方向。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8年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在此期间他开始探索用行为主义的方法来取代当时的心理学,他的观点很快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他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行为而不研究意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观察而不是自我内省,心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他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而任意地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他曾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可见,华生特别强调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根据这一理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是人在不良的环境中不断学习、训练的结果。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影响,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一理论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这一理论后来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良与补充。华生的观点在美国20年代心理学界居最优势地位。他的环境决定论对美国社会发生了广泛影响。

1913年华生发表的论文

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 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1878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16岁时进入格林维尔的福尔满大学学习哲学,21岁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00年入芝加哥大学研究哲学与心理学,师从教育哲学家J·杜威、心理学家J·R·安吉尔、神经生理学家H·H 唐纳尔森和生物学家J·洛布。1903年以题为《动物的教育》的论文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随之出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08年受聘为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1913年《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文章发表,行为主义正式诞生1914年《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出版。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8年获福尔满大学名誉博士。1919年《行为主义心理学》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美国军事航空服务社少校。1920年因主持一项有关性行为实验研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辞职并离开学术界,改行从商,经营广告行业,1958年9月25日逝世。他的行为主义又被称作S-R心理学,即刺激-反应心理学。在华生看来,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必须成为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科学。华生于1913年发表的论文《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诞生的标志。行为主义学派的产生在哲学思想上曾受到的影响。在反对内省方法和重视环境对机体的作用方面,它接受了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并表现得更为极端。动物心理学的发展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方法,对华生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行为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和实际应用价值。它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象物理、化学一样的纯客观的实验科学,而主观意识是难以用通常的科学方法加以研究的,所以它极力排斥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它不仅把各种、看成是对刺激的各种不同反应,而且认为思维就是不显现的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反应活动,情绪主要是内脏和腺体对刺激作用产生的一种变化,等等。这个学派侧重于研究学习行为, 认为学习是理解人类行为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而否认本能和遗传因素的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曾对的建立、程序教学的研究等有过积极作用。但它把人看作可控制的机器,地把意识和行为割裂开来,或者否认意识的存在,或者否认意识的可知性,孤立地研究不受意识调节的行为,这是一种机械论的观点,而且完全违背客观事实。5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虽受过行为主义的影响,但它们主要是以克服行为主义否认意识这一根本缺陷的姿态出现的。

华生作为心理学的重要人物,在心理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教招考试中也是重要的常考人物之一,常以单选、多选、判断这样的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并且其思想内容贯穿书本前后,因此大家在备考知识时需要将碎片知识进行整合。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情绪条件作用和动物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主张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还把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动物研究、儿童教养和广告方面。他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美国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一)行为主义革命华生于1913年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一位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正式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标志着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被称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他反对研究意识,认为应该直接研究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二)经典实验——小艾尔伯特实验在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华生特别推崇实验的方法,在研究中一个倒霉的一个月大的孩子“小艾尔伯特”,华生在婴儿面前放了一个小白兔,他原本是很开心的,当快碰到兔子时,给出一种尖锐的声音,让婴儿感到害怕;此后,小艾尔伯特只要看到小白兔就害怕,后来甚至看到白色的东西就会害怕。这证明,恐惧不是天生的,是习得的。后来这个倒霉孩子怎么样了?有传闻说他的恐惧症被华生通过行为主义治好了,但也有说艾尔伯特并没有健康长大,只活到六岁。(三)刺激—反应说的基本观点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人在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吸吮反射、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爱、怒、惧),人类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的过程是形成习惯的过程。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1.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越多,习惯形成的越迅速。比如: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多背几遍比背一遍更容易背下来。2.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更容易的到强化。比如:背诵一篇课文,最后一段相对来说会记得更加清楚。(四)外铄论华生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他认为人的发展主要受外在力量的影响,诸如:环境、教育等。因此他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约翰·布鲁德斯·华生(Watson John Broadus,1878~1958)出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上小学时他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和同学打架,“直到一个人流血为止”。孩提时代的他就显示出了日后成名立业所需具备的两个特点:喜欢攻击,又富有建设性。上小学时的他很懒还有些反叛,考试从未及格过,不擅长社交,没有几个知心朋友。但就是这样一个似乎缺乏热情的人,日后改写了心理学的方向。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8年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在此期间他开始探索用行为主义的方法来取代当时的心理学,他的观点很快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他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行为而不研究意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观察而不是自我内省,心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他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而任意地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他曾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可见,华生特别强调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根据这一理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是人在不良的环境中不断学习、训练的结果。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影响,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一理论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这一理论后来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良与补充。华生的观点在美国20年代心理学界居最优势地位。他的环境决定论对美国社会发生了广泛影响。

医生李华斌发表的论文

职称晋升,在学术成果展示方面的体现就是:发表论文。然而,有一部分的医生,辛辛苦苦发表的论文,拿去晋升报材料时却被告知:不认可!令医生困惑非常。其实,发表的论文不被认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不符合晋升政策;二、刊发论文的杂志并非正规合法的期刊,或是发表在某正规期刊的增刊、副刊等期刊上。 可看出,晋升政策跟选择正确的杂志与发表机构是不祧之主。医刊汇为您解读政策,鉴别期刊,让您成功发表SCI论文铺垫。 ● 政策解析: 正如玩游戏,必须遵守游戏规则;职称晋升这场游戏的规则就是职称晋升政策。首先,通过部分省份的晋升政策,来看看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杂志 广东:省级以上正规期刊,第一作者。 期刊推荐:《吉林医学》《中国社区医师》《中国卫生产业》《内蒙古中医药》《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陕西:在统计源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论著性论文。 期刊推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陕西中医》《中国全科医学》《局解手术学杂志》《中国临床医生》 江苏:省级以上正规期刊,在晋升报名前一年底发表出来。 期刊推荐:《中国社区医师》《吉林医学》《中国伤残医学》《中国医药指南》《中国保健营养》《大家健康》 河北:核心期刊,或核心期刊与省级以上同时发表 期刊推荐:《国际护理学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陕西中医》《中国卫生产业》《吉林医学》《医学信息》 山东:国家级以上正规期刊,第一作者 期刊推荐:《中国卫生产业》《中国社区医师》《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医学信息》《中国医药指南》 江西:三级医院一般要求中文生物核心期刊;其他发表在正规学术期刊,第一作者 期刊推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重庆医学》《山东医药》《中国保健营养》《中国美容医学》《医学信息》 河南:中文核心、科技核心、国家级 期刊推荐:《重庆医学》《现代免疫学》《陕西医学》《陕西中医》《中国卫生产业》《中国医药指南》 四川:核心期刊;A、B类期刊目录之内 期刊推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医学信息》

曾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加《处方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等教材和专著的编写,并编写了专著《病历书写规范及注意事项》。

世界医学杂志论文

“大数据”浪潮下,传统的临床案例的研究是不是“过时”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几位医生最近的行动鼓舞了临床医生进行临床研究的士气。他们对世界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篇重点文章提出了质疑,最终获得了《柳叶刀》及原文作者认可。

发表于《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的这篇论文是《2008年至2012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由中国疾控中心、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和美国NIH等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完成。

这是一项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研究者们基于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系统记录的共31个省市自治区的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篇论文其中一处提到,“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多持续一天,死亡率便增加1%。”这引起了市妇儿中心的几位临床和公卫医生的'注意:这句结论与自己观察到的临床数据并不吻合。

“在我们的临床病例中,并不是所有症状出现都增加死亡风险,如发热;相同的症状出现在急性期和后遗症期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吞咽障碍。”作者之一李佩青告诉记者。市妇儿中心的几位医生向《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提出了质疑:“根据对2012年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EV71型手足口病病例的连续统计,我们发现,患者发病早期若出现脑干和丘脑方面的症状,会增加死亡风险。”

结果让李佩青们很自豪:《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采纳并刊登了他们的提问,原文作者的回复也发表在了该杂志上。作者承认,这项研究确实没有收集到临床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数据。市妇儿中心神经康复科主任杨思达认为,“这次临床数据与大数据的交锋中,大数据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结果提升了临床医生的价值,鼓舞临床医生坚持临床研究。”

在正规的省级、国家级、国家级核心级期刊上发表文章都可以。

张月华医生发表的论文

张月华在北大医院儿科,是看癫痫非常权威的专家每周二周五出诊

情感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的情感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人类的情绪所带来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情感的心理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情感的心理论文篇一:《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 摘 要: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如果说他爱别人,那一定是谎言。爱外物 胜过爱自己,但那是真的爱吗?通过学习张老师讲的《情感心理学》这门课,以及自己体验和感受,我认为那样的爱背后隐藏的是自私。 关键词:成长 情感 心理学 爱自己 正文: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大二就结束了,从一个懵懵懂懂,涉世未深的阳光男孩,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已有一些情感经历和社会阅历的小伙子,一路走来,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感慨颇多;特别是这学期听过张老师讲的《情感心理学》课,对自身情感、心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认识和了解,从肤浅到深刻,有了一个质变的过程。 不知怎么地,慢慢地感觉到上张老师讲的《情感心理学》课就是一种享受,那些动人心扉的歌曲,那些生动幽默的动画,总能紧紧抓住我的眼睛,我渐渐地,渐渐地,融入到了这一门课程之中,享受着张老师给我带来的心灵的洗礼。张老师总是能够从一些具体事件讲起,然后,讲到人的情感,剖析出其中的情感世界,还原出事物的本质,让我们有了一个清清楚楚的认识,有些很残酷,却很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情感极其复杂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与其挣脱,不如接受,去好好享受。 我认为,首先我们就得好好去爱自己,因为只有爱自己,才会懂得去好好的爱这个世界。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暗。爱就像是深埋心中的种子,随时会开出蓬勃的花朵,芬芳他人。它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乃至永远,它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从小我们被 教育 着要爱国爱家爱社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却没有人教会我们要爱自己。 闲聊时听闻某某学校一个男生为情自杀,唏嘘叹息之余不禁有些惆怅。正是花样年华,轻轻一跃,却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赌上生命,他为了所谓爱情的奋不顾身换来的是如此结局,试问该情何以堪?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了一时的冲动而误了自己的生命,爱需要发现,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爱,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爱就在你身边,爱就在你的心中。亲情,友情,爱情,他们无不都是对爱最好的诠释。你的爸妈,你的朋友,你的爱人,他们都在你背后关心你,支持你,爱着你。 人贵为万物之长,似乎又很脆弱,总是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情感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可是人生中总有些黑暗需要我们自己独自撑过,这些时候没有扶助的双手,没有关心的话语,没有可依靠的肩膀,那时又该怎么办呢? 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毕淑敏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孤本。所以她大声的宣告“我很重要”。是的,我也想说,我很重要。对于父母,我是他们存在于世界上的独特的生命的延续;对于朋友,我是他们相知相惜倾心相交的人;对于恋人,我是他于茫茫人海中苦苦找寻的唯一......这一切的一切,难道还不够我们学着爱自己么? 爱自己,不是让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盲目的迷恋自己夸赞自己,而是真心的喜爱自己,善待自己。哪怕自己并不优秀,毕竟有谁可以做到十全十美呢?学会爱自己,为自己的勇敢,为自己的坚强,为自己每一次小小的进步甚至是失败,爱自己,只因自己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随性而为,而是要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告诫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陪伴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护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随风枯荣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爱自己,是是要让我们学会相信自己,永不放弃自己。即使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月华也没有星光的时候,在独立支撑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能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朵鲜花,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自己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强的走过一个又一个鸟语花香的清晨。 爱自己,这并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自于一种夜郎自大的自负与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灵魂的宫殿;也可以让我们在与黑暗的搏斗中,学会自己顶风冒雪高歌前行;让我们在即使一无所有的时候,依然能够在晴空下拥抱自己,鼓励自己勇敢的向前走。 爱自己是一种责任。有一句古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珍惜父母给我们的生命,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应该想想后果,为自己的父母着想,古代孝道说,父母在不远游,不去危险的地方。遵纪守法。保持身心健康。 然后就是实现自我,让自己变得出色。 爱情也是一种责任,因为爱从来就是和责任相伴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源于爱。爱是光明的使者,是幸福的路人。”弗兰西斯卡是幸福的,因为她拥有了爱情,虽然她和罗伯特只有四天,但她一生都爱着罗伯特,牵挂着他,思恋着他,每分每秒都不曾离开过他,这是一种单纯真挚的至爱,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之爱。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力,但爱如果离开了责任也就失去了魅力。选择了婚姻,就要承担起婚姻的义务与责任。即使婚姻是囚笼,但没有到自己非得冲破它的时候,就应该继续做一个痛苦而幸福的“囚徒”。很多中年离婚的男女,打着“爱情自由” 的幌子,不断追求新鲜刺激与肉欲放纵,其本质依然是欲望的“囚徒”而非婚姻的囚徒,可是“有好的婚姻,但其中并无极乐。”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的物质 文化 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及爱情生活得到了显著的进步提高。在婚姻面前,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遇。正是在这种婚姻爱情语境下,一些婚外恋人为自己狡辩,认为现实的环境与风气迫使自己“被婚外恋”。“背景又可以是庞大的决定力量,环境被视为某种物质的或社会的原因,个人对它是很少有控制力的。” 事实是这样的吗?不可否定少数婚外恋的人有自己充足正当的理由,但从人性最原始、最本质来说,大多数婚外恋的人都是肉欲的奴隶。在燃烧自己身体的时候,连自己的理性与灵魂也一起烧掉了。 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如果说他爱别人,那一定是谎言。爱外物胜过爱自己,但那是真的爱吗?通过学习张老师讲的《情感心理学》这门课,以及自己体验和感受,我认为那样的爱背后隐藏的是自私,是冠以为对方好的名义满足自己控制欲,目的是要对方无条件的接纳并且还说我是为你好,我爱你。但是内心呢?内心期待的是对方给予自己同样甚至是更高的回报。总是在比较两人之间究竟谁爱谁更多,谁付出的更多。当对方无法满足,给予不了的时候,便觉得失落,甚至抓狂。其实爱自己的意思是能够自我满足,接纳真实的自我哪怕不完美、不够可爱、不那么温柔。爱正如慈善一样,当你拥有更多的时候你才能给予更多,而这个拥有来自于我们充实的内心,丰富的体验,满怀希望的人生和真实真正的“大爱”,而不是依靠别人的给予,等待对方回报之后自己再付出。只有这样的爱自己才能用真正的爱感染对方,温暖对方,进而让两人的相处相得益彰。爱的目的不是占有,而是自由。我承认离开是一个选择,一个人生态度,倘若因为明白而离开那么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相反只是为了逃避或者用离开来忘却,那么真正的问题并没有面对和解决,在将来的生活中这些未被解决的事还将如影随形。正面的信息真的很有力量,好好的爱自己,安守本分,活在当下,我们自然会觉得爱与被爱同时存在。 有一句很流传很广的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我认为生命还是要放在首位的,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白谈。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去珍爱自己的生命。 爱自己,才会懂得怎样更好地去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斯宾诺莎、《伦理学》; 2、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情感的心理论文篇二:《浅谈大学生情绪情感和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 “心理断乳期 ”,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 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 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 , 有的大学生开始了恋爱 , 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 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阴晴雾雨变化是大学生情绪常见的现象 , 风平浪静之后可能就是疾风暴雨。大学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高兴时忘乎所以 , 看什么都顺眼 , 消沉时心灰意冷 , 看什么都别扭 , 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 , 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 如果不予以引导 , 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 作为国家的希望 , 未来的人才 , 应试是充满信心和蓬勃朝气的。但是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 竞争压力的增大 , 面临的心理负荷却越来越重。据南京脑科医院统计 , 在2 200多人心理疏导门诊中 , 90%是大学生; 国家教委对 121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 , 有 2013%存在心理问题; 天津市对 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 ,有 26%存在心理问题; 云南师大调查发现有2617%存在心理问题; 北京 16所大学统计 , 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 目前 ,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经过 10年寒窗苦读, 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常常会 “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 发现 “天外有天 ”、“强者更有强中手 ”之后, 不仅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 还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 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最终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2、人际关系协调问题。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 , 强调自我意识 ,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 不懂 人际交往 的技巧与原则 , 处理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 对别人要求严 , 对自己要求松。有的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 孤芳自赏 , 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 , 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 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有的大学生由于不擅长协调人际关系 , 合作能力差 , 走入工作岗位后不受单位的欢迎 , 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3、承受挫折能力问题。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挫折。在进入大学之前 , 他们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 父母的掌上明珠。多数学生只能接受表扬和赞许, 而无法接受来自身边人的批评。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挫折时 , 就会显得无所适从 , 不知所措 , 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 甚至会怀疑人生。贫困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挫折。 三、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 (1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 )适应环境 , 人际关系彼此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职业工作中 ,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部分国内学者认变 ,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我评价 正确;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意志健全; 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 , 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勇于面对现实; 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 学习 方法 得当等。 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 作用最强烈的因素, 强烈的负性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现代医学证明, 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不稳定, 可能导致不少疾病, 如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情绪问题不仅会使大学生身体上会出现病症反映, 还会导致学习能力降低, 如不能有效地记忆、想象和思考等。 当大学生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时, 身体各器官功能协调, 有益于身心健康。当大学生处于内疚、悲伤、愤怒、厌恶、恐惧等负性情绪状态时身体内部各器官功能紊乱, 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使大学生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研究表明 , 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 , 积极的调节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而消极调节则会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且消极调节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 应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 , 尝试进行情绪自我调节。 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 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 ,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 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 抑制冲动 , 抵制诱惑 ,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 , 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 , 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 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 , 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 , 平时要注意不能随意乱发脾气 , 要求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 , 不能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 , 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 这样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 其它 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电影, 听听笑话, 看看幽默小说,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换换环境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 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这种方法, 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 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 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新的活动, 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情绪的目的。 3、自我安慰。这种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个事物而不能实现, 为了减少内心失望, 找一个借口或理由, 以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顺利, 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在经过最大努力仍不能改变状况时, 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 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 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 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种方法, 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 保护自己, 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经常用 “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 可以摆脱烦恼, 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 达到自我激励、 总结 经验 、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4、适当发泄。当情绪发作时, 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 ,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 , 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大学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负情绪时 , 也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绪藏在心底 , 进行适度的宣泄 , 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 ,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的发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的宣泄就是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当直接发泄对于别人或自己不利时, 则可以用间接发泄, 如找个僻静地方大声叫骂、抨击、使人恼怒的对象; 或是尽情地向亲朋好友倾诉的不平和委屈; 或是通过 体育运动 、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或是在感觉生活压力太大时, 通过写 日记 的办法将负性情绪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旦发泄完毕, 心情也就随之平静下来, 负性情绪得以缓解。 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负性情绪时 , 要有一定的自制力 , 不能随便发泄 , 要采取正确的方式 , 要把握 “放松自我 , 利己利人 ”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 , 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情感的心理论文篇三:《浅谈 儿童 心理情感的构建平台》 【摘 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知活动的发展,而认知活动主要体现在儿童的心理情感的发展上。因此,认识和了解儿童的情感体验,可以正确全面地了解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文章 通过分析儿童情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家庭、学习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来构建儿童心理情感的平台。 【关键词】儿童心理;情感;平台;构建 一、儿童情感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儿童教育的普及和重视,很多教师和家长意识到情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情感和情绪从来都不是应该被忽略或者轻视的,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情感以及情绪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年龄越小,情感的影响越大,因此,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平台对儿童今后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作用。 首先,情感对儿童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发生具有激发和刺激作用。对于很多儿童来说,他们的行为完全是受情感和情绪的控制与影响,情感让他们去做或者不去做这样那样的事情,比如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下,他们就会积极地区做任何事情,而在情绪不满的情感体验下,则会表现出不听话、不配合、不积极。当一个儿童认可或者喜欢一位教师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听老师的话,对老师教的知识也能容易的吸收,而当儿童对一个教师具有排斥心理的时候,则老师说的就不愿意听,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老师讲的知识也掌握不好。儿童所谓凭兴趣做事,高兴不高兴、愿不愿意就是情感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其次,情感可以帮助儿童组织构建心理活动。儿童认知活动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受情感情绪的影响较大,很多心理学家都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做了研究,表明情感和情绪对其心理活动的作用,比如利用一些刺激与激励手法去帮助儿童掌握一些教难的知识,具体表现为:对于外界新鲜事物的刺激,儿童的情感表现在兴奋和恐惧两种情绪之间;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而消极和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则会阻碍儿童智力的开发;即使同一种情绪在不同的强度下,对儿同的影响效果也不同,过低和过强的情感体验都不如适中强度的情感体验。总之,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同一情感的不同强度都对儿童的认知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最后,情感以及情绪对儿童的个性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人的个性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但是婴幼儿时期的情感体验对人的一生的性格有重要影响,一是在儿童时期接触到的不同的人和事物中,儿童学会了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人和事并以此产生情感体验,比如,有一个儿童由于家长做生意而平时很少有时间陪伴,甚至连参加家长会都是委托亲戚来的;而另一位儿童的爸爸妈妈从他一出生就学习和研究儿童成长方面的知识,并且懂得如何处理儿童的一些心理情感问题,因此,这两个儿童在以后的上学以及为人处事方面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前面的一个有点自闭,不爱与学生交流,而后一个自信、乐观。因此,儿童情感体验对儿童今后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教师以及家长各方面的配合与努力。 二、构建儿童心理情感的主要平台 (一)家庭平台:儿童心理情感构建的基础 家庭教育 是终身性的,家庭对儿童心理情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家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一是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家长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要克制情绪,给儿童温暖和幸福的环境。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会对家长的一些 言行举止 进行模仿,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儿童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除此之外,家长要适当地与儿童进行交流沟通,对孩子讲述的事情要有耐心、要做出及时的回应,对孩子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挫折要鼓励克服,在于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使儿童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学会与其他的人进行交往。 (二)学校平台:儿童心理情感构建的主体 学校为儿童提供了健康发展的主要平台,尤其学校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开发,为此教师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努力。首先,儿童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要有实施心理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儿童发展的意识。其次,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需要展开针对性的心理引导教育,比如寓教于乐,使儿童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再次,儿童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情感,对学生能够付出真挚的情感,对每一位学生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下课,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变化。最后,尊重儿童的尊严和人格,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一些事物难以判断对错,对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错误宽容对待,让儿童了解过失的原因,教会他们如何改正错误,慎重使用惩罚 措施 。 (三)社会平台:儿童心理情感构建的保障 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应该受到全社会共同的关心和重视,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儿童的教育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发达的网络科技以及多媒体的普及,对很多儿童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此,应该净化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社会”。同时应该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3-6岁儿童情绪理解的特点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 [2] 解军.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例述[J].心理科学,2001 (05). [3] 邵宇曦.家庭生活与儿童心理健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0). [4] 郑毅.亲子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J].少年儿童研究,1995 (01). 猜你喜欢: 1. 浅析心理学的论文3000字 2.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3.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4. 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课论文3000字 5. 大学生心理健康关于爱情的2000字论文

人们对医疗护理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骨科护理中,骨科患者的住院时间一般都比较长,所以,无论是从心理需求还是身体护理需求,患者都需要得到周到、体贴的护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骨科护理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0月宁晋县医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予以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医院,骨科;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

在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为主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切口感染除患者自身原因外,还有医院感染[1]。骨科手术类型多样,护理方式亦不同。手术室为手术与抢救的场所,手术室护理干预会影响到手术效果。骨科手术护理不到位会引发患者切口感染,增加切口感染率[2]。寻找预防骨科切口感染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为强化骨科手术治疗预防切口感染提供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护理干预方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排解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疾病带来的改变,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和药物依从性,加强医患、护患沟通,提高护理满意度[3]。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4]:手术均为无菌操作,采用全麻;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5]:开放性骨折手术、急诊手术;传染性疾病患者、多发骨折患者、存在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

1.2一般资料选取

2014年5月—2015年10月宁晋县医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9.8±5.1)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49.0±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试验组予以手术室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术前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术前探视,嘱患者在术前1d用抗菌皂液洗漱,指导患者做好备皮准备。对不能沐浴的患者使用2%氯已定乙醇对手术部位消毒。积极与患者沟通,提前告知手术操作流程,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相关知识,多鼓励安慰患者。告知患者进入手术室无菌区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前0.5~2.0h使用抗生素,对留置导尿管和放置切口引流管的患者告知其意义,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2)手术室准备工作:

采用湿式清洁消毒方式对手术室各种仪器、地面、台面消毒灭菌。手术室内的护理人员与医务人员要减少走动、出入手术室的次数。加强对手术室空气质量的护理干预,将手术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保持在40%~60%。

(3)术中护理干预:

对患者切口皮肤消毒,做好手术器械与手术衣的准备。术前15min预热手术台,术中使用恒温毯为患者供热保暖,使用物品遮盖患者不需要手术的部位。术中使用的冲洗液及药液提前加温,保持在37℃左右。

(4)术后护理干预:

加强对手术切口的保护,严格遵循换药规范操作,护理人员完成换药后要进行手部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换药时要以切口为中心向外周10cm范围进行切口,进行皮肤消毒。如果发现患者切口出现渗液,及时对切口渗出液进行细菌学培养,采用对症处理。加强病房环境卫生的管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患者被送回病房后,嘱患者翻身。

(5)出院指导、健康指导:

对患者进行出院后的饮食指导,必要时进行回访。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比较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评分>95分为非常满意,80~94分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切口感染率为13.6%(6/44);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为2.3%(1/44)。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5,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38,P<0.05。

3讨论

手术部位感染至今是最主要的医院感染之一,约占所有住院患者感染的14.0%~16.0%,预防和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是医护人员的重要课题。骨科手术有其特殊性,骨科手术的种类很多,但一般是修复手术或者是重建手术,如脊柱的内固定手术、矫形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这类手术一般需要使用内固定材料对相关部位的骨骼进行固定,因此,稍不注意患者在术后切口就容易感染,且骨科手术患者由于术后应激反应抵抗力下降,易使致病菌通过切口感染。同时由于患者皮肤不洁未注意保护手术部位及切口而引发感染[6]。为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需应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手术室护理干预采用合理、规范的手术室护理干预 措施 ,在术前、术中、术后加强皮肤的清洁、消毒、保护等[7-8],有效降低了骨科患者切口感染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相关研究显示,骨科无菌手术切口相关感染因素中术前皮肤准备、预防性抗生素给药时间、手术持续时间长短是影响手术室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切口感染重在各个方面及各个环节的预防。对各环节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才能有效地预防患者术后的切口感染,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以及生存质量。李小霞等[8]研究显示,在进行骨科手术时对患者进行规范的手术室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预防患者在术后切口的感染。本研究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三个阶段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术前护理以准备为主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中环境。术中护理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做好医护人员手部和患者切口皮肤消毒,保证切口周围敷料干燥、清洁,做好常规的手术器械、手术衣准备。在操作中采取缩短手术时间的护理干预方式,减少患者切口感染率。采用保温措施,避免低体温造成患者抵抗力下降。术后护理干预加强对手术切口的保护,同时加强病房环境卫生,降低切口感染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表明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柳波.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19(21):77-79.

[2]朱静.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57(35):238.

[3]韦远华,李水莲.手术室护理干预有效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6,11(1):17-19.

[4]雷新华,贺云香.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23(1):50-52.

[5]白玉秋.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5(9):184.

[6]蔡建芬,李晓丽.护理干预对手术室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29(21):70-73.

[7]王春燕,石凤英.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2(92):281-282.

[8]李小霞,古秀清,陈小琼.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骨科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31-32.

《 人性化骨科护理探析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工作逐步变得人性化。骨科是医院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进一步凸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本院骨科病房特开设了以人性化为护理主题的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扎实推进,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为本院更好地占领市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骨科护理;人性化;管理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模式也在不断地进步,现今的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护理,人性化护理是一种非常优化的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切护理都是为患者服务的,让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都得到最舒适的体验,使患者的各种负面反应显著降低,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较好的疗效。骨科是医院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进一步凸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本院骨科病房特开设了以人性化为护理主题的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扎实推进,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人性化护理理念的推进与 教育

要能够很好地实行人性化护理,就要要求护士知道人性化护理的理念是什么,详细地了解人性化护理的内涵,这样,才能在骨科较好地开展人性化服务。对此,本院针对护士的基本情况,开展了人性化护理的相关知识培训,定期开展一些人性化护理方面的课程,让护士真正地了解人性化护理到底是什么,人性化护理的发展趋势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护士实际实行的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

2骨科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1]

2.1入院时人性化护理

骨科病房收治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骨折患者,患者在病情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对生命有威胁。患者在刚开始住院的时候,一般都会伴有剧烈的疼痛,还有患者突然由健康人变成了患者,对治疗环境感到陌生,患者及其家属常常会感到担心,害怕疾病治不好或是以后落下后遗症等。有的患者在住院以后就实行骨牵引或者是打石膏、夹板进行外固定,有些患者病情严重的入院就直接进手术室进行治疗,这些都会使患者(家属)产生害怕的感觉。所以,护士要多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用亲切、热情的态度对待患者(家属)。要及时向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情况,使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患者(家属)产生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对他们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2围手术期的人性化护理措施

2.2.1术前护理

在进行手术前,要尽量使患者放松心情,增强自信心。护士要向患者讲解 健康知识 ,使患者能够全面掌握,稳定情绪,使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增强。护士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相关事项,让患者对治疗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告诉患者为他实施手术的医护人员都是有丰富手术 经验 的,让患者放心。如果患者过度紧张不能缓解,就可以给患者应用镇静剂帮助患者放松下来。

2.2.2术后护理

手术之后,在患者麻醉中醒过来之后再推回病房,护士要马上到患者病房,与麻醉师做好交接工作。护士要亲切地与患者交谈,告诉患者手术已经做好了,并告诉他手术非常成功。护士要多观察患者,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平时要细心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向医生及时 报告 患者的病情,遵医嘱进行各项操作,提高护理质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2]。

2.3人性化的护理及功能锻炼

手术之后及时早期的功能锻炼对于骨科患者的康复是十分必要的。护士要正确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要及时向患者说明术后早期及时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患者刚开始进行锻炼时都会有疼痛的感觉,因此有的患者不能坚持。护士要鼓励患者坚持锻炼,不要放弃,增强患者的信心。

2.4语言要具有人性化

在人性化护理中护士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语言是具有双向功能的。和蔼亲切的语言可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与勇气,使患者能够以轻松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反之,不礼貌、冷漠的语言可以使患者受到不良的刺激,给患者带来消极的影响。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要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与患者(家属)交谈时语气要礼貌,当患者焦虑、缺乏安全感时,使用的语言积极向上并具有鼓励性,这样能够使患者精神放松,达到较好的效果。

3对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对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以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原则,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手段,达到提高治疗效率和促进人的不断发展的目的。

4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并不断深化人性化管理进程

人性化管理不等于宽松管理,护士长应以人为本,在科学的人性观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管理,做到以身作则、换位思考、公平公正、少批评多鼓励,并领导护理人员进行持续性学习,不断提高团队凝聚能力。

5 总结

综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模式也在不断地进步,现今的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护理,人性化护理是一种非常优化的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切护理都是为患者服务的,让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都得到最舒适的体验,使患者的各种负面反应显著降低,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较好的疗效。骨科是医院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进一步凸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本院骨科病房特开设了以人性化为护理主题的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扎实推进,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贺月华.人性化护理模式在骨科手术病区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11):134-135.

[2]周芹.人性化护理在骨科病房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27):47-48.

《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运用 》

摘要:目的就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这期间所收治的10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模式的护理,例如对其进行相关的检查、医嘱等,而对于实验组则给予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结果对照组其检查预约的时间(2.78±0.52)d、异常结果反馈时间(10.52±0.58)min、病发症发生的概率(28.32%)相比较于实验组检查预约的时间(0.68±0.14)d、异常结果反馈时间(6.78±0.38)min、病发症发生的概率(10.23%)都有着明显的提升,同时,实验组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达90%,而对照组的满意度仅有50%。结论在骨科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不仅能有效的降低患者预约等待的时间、异常结果反馈的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医护一体化;骨科护理;应用分析

0引言

随着护理模式不断的推进和创新,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也被提了出来。医护一体化模式是一种较为高效的护理模式,它并不是简单的医护一起工作,而是医护双方通过合理的分工、相互的协作进而达到共同的护理和治疗的目标,它的推行与实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相关的治疗,从而使得治疗的效果得以提升[1]。而为了研究医护一体化的效果,我院也就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这期间所收治的10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41.24±3.4)岁;而对照组男性有33例,女性有17例,平均年龄为(40.22±3.0)岁。通过调查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模式的护理,例如对其进行相关的检查、医嘱等,而对于实验组则给予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建立医护一体化小组:

在我院骨科选择资历、经验较高的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医护一体化小组,该小组的主要目的是负责医护一体化的制定、实施、监督。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病情病史进行全面的询问和了解,然后再由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估,同时书写住院日志。

1.2.2实行医护一体化查房:

在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每日早晚各一次的查房,把握理解好患者病情的变化。检查的内容具体包括患者的饮食情况、用药情况、病情的变化、心理变化等。护理人员在检查完成后再将具体情况反映给医生,然后医生根据护理人员调查的情况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具体的诊断,再制定相关的措施和治疗方案,最后再由护理人员将这些措施实施下去。

1.2.3医护一体化的实施和落实:

在医护一体化实施的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一定要保证医护一体化的实施和落实,共同合作、密切配合完成各项的护理工作。在进行手术前,医生可以将手术的具体流程讲述给患者及其家属,告诉患者及其家属在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让患者及其家属都能有个具体的了解以及心理准备。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之前成功的手术案例,增加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具体包括检查预约等待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异常结果反馈时间等,然后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的调查,将其分为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7.0中方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显著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通过调查对比发现,实验组的检查预约等待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异常结果反馈时间三方面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性意义。通过对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实验组满意度高达90%,而实验组的满意度仅有50%。

3讨论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患者也对相关的护理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怎样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以保证患者更好的治疗就成了大家普遍注重的问题[3]。经本研究调查发现,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其检查预约的时间、异常结果反馈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相比较于医护一体化模式的实验组检查预约的时间、异常结果反馈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都有着明显的提升,而这也就说明,对患者进行医护一体化模式的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预约等待的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异常结果反馈的时间,这也给医务人员的治疗带去了极大的便利。而且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两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实验组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达90%,而实验组的满意度仅有50%,这就表明,对于患者进行医护一体化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而使得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疗。综上所述,在骨科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不仅能有效的降低患者预约等待的时间、异常结果反馈的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侯晓玲,张林,任丽.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运行病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4,7(6):651-653.

[2]刘小銮.医护一体化查房在骨伤科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14(20):120-121.

[3]施丽丽,陈玲炫,叶春兰.医护一体化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满意度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6,1(2):8-9.

有关浅谈骨科护理论文范文推荐:

1. 浅谈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2. 有关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3. 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4. 有关骨科护理学毕业论文

5. 骨科护理论文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早就没有了,现在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确有一个张月华教授,儿科,看神经系统疾病

  • 索引序列
  • 华生的论文发表
  • 华生发表的论文
  • 1913年华生发表的论文
  • 医生李华斌发表的论文
  • 张月华医生发表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