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余俊杰同学发表论文

余俊杰同学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余俊杰同学发表论文

一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篇如林,向来拥有广大的读者和爱好者。读诗、赏诗,也一直被看作是"雅事",因为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素养,而更直接的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培植人的审美能力。 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是德、智、美的殿堂。而中国古诗词,内容极为丰富,绚丽多彩,特别是一些优秀诗人的创作,往往体现着诗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例如两千年前伟大诗人屈原的崇高"美政"理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九死不悔"的节操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人的满腔报国热忱,至死不渝的爱国情结,以及民族英雄岳飞的一曲"怒发冲冠",至今还使每个中华儿女为之感奋。不仅如此, 历代诗歌中的那些讴歌壮丽山河的诗篇,对艰危时事忧心感怀的诗篇,歌咏亲情和真挚友谊的诗篇,抒写纯真爱情和争取婚姻自主的诗篇,以及生动描写四季景物、赏心乐事的诗篇等等, 读起来都会涤荡心灵,陶冶性情,使我们的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古代一些优秀作家不仅以他们卓越优美的篇章,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多样的生活层面,开阔我们的心胸和眼界,还往往以他们对生活特有的敏感睿智,传递着他们的人生体验,体现着他们的人生智慧。"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等等,这些出于复杂人生阅历而产生的深刻思考,内中所表达的顽强、旷达、潇洒、乐观的人生态度,都饱含哲理,可以启迪我们的生活智慧,开阔我们的心胸,从而极大地增益和提高我们的人生经验和修养。 当然,古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品,它的主要功用还在于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满足我们在生活中审美的需求。我们知道,每个人,无不爱美,无不要求心灵的充实和感情的满足,而优秀的诗词等文艺作品,正以它特有的品格、特性,满足着我们这方面的需要。例如我们在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和体验爱情的温馨,友情的温暖,置身于名山胜水、自然美景中的惬意,胜利的喜悦,乃至离别后的孤独,挫折、不幸时的忧伤愤懑。每当这时,我们就会极其自然地寻找某些共鸣和宣泄,而由作家诗人特有的敏感所创作出来的文词隽句,就会以它特有的普遍性、典型性、鲜明性,与我们的心灵相通,使我们的情感得以表达和寄托。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写笃诚的友谊;"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写相思之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写离人之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写田园躬耕之乐;"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写对离别友人的抚慰;"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写历史人世的沧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写战事结束回归故乡时的喜悦;以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写雪景,"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写春意盎然,诸如这样的一些喜怒哀乐的境遇和各种景观,也许曾是我们亲逢实历过的,但远不能感觉得如此的敏锐,表达得如此深刻鲜明,而经过古人的灵心妙手的描绘,准确生动的表达,就会在我们心中取得"共鸣",从而既强化、美化了我们的感觉,也增益了我们内心世界的无限丰富性,提高了我们对生活中美的认识和感受。 我们知道,人们的某些感觉能力,虽是生而具有的,但人的各种丰富的感受能力,包括人的审美感觉能力,则是靠着后天的实践,靠着整个人类历史文明的积淀,而敏锐、发展起来的。从历史的眼光看,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美,从而创造了诸如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品;反过来,艺术晶品也创造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艺术美的观众。因此,人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是靠着不断地接触、学习和欣赏艺术品而逐渐培育、丰富和敏锐起来的。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那么"音乐的耳朵"又从何而来呢?是靠听"最美的音乐"而培养、创造出来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趣味的形成,有时是不自觉的,往往靠长期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萌生和逐渐发展。在襁褓时代,母亲的一首摇篮曲、催眠曲,幼儿园教唱的一首儿歌,讲的一个童话故事,都是对美的一种感发和培育。而对于文艺作品主动的学习、阅读、鉴赏,则是对审美能力、欣赏水平的一种自觉的培养和有意识的追求。它将会强化我们对美的感觉,启迪我们对美的认识,从而陶冶我们的性情,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了解到艺术品具有影响我们精神世界的巨大功能,并了解到艺术品本身创造观众,即什么样的艺术品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欣赏者的道理,那么我们对于欣赏对象,即观赏、阅读什么样的作品,就要有所选择了。历史上的名家名作,都是精神产品中的精品,有的更是经过长期历史的考验留下的珍品瑰宝,这些作品一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代表性和典范性。选择这些具有代表性、典范性的优秀作品作为欣赏对象,不仅可以极大地满足我们审美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我们的鉴赏力,树立高层次的美学标准,提高美学判断力的最好途径。 二 生活的内容是极丰富的、多种多样的;艺术更是争奇斗艳、绚丽多彩的,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捕捉到美,在艺术中感受到美。因此,就产生了如何学习和鉴赏艺术作品,并通过艺术作品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之美的问题了。 具体到古诗词来说,这是一种语言艺术。一般是诗人在生活中受到客观事物、情景的激发,产生某种独特的感受,于是通过艺术构思,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即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这是就创作来说的;而作为读者、欣赏者,却要走一条相反的路,那就是通过对"言"的知解,体会出诗人所经历的生活情景,领会诗人的独特感受和丰富的感情。这正如古文论所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文心雕龙· 知音》)前者是说创作,后者就是说鉴赏。 一般说来,对诗歌的鉴赏总要经过一个知解、体验、品鉴的过程。也就是说首先要读懂;其次是领会、体味作品所表现的情和景,取得某种共鸣;再次是通过反复品味获得美的领悟和心神的愉悦。 我们知道,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他们总是借助于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并透过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文艺欣赏也就必须从作品中的形象出发,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感受,来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艺术性。中国古典诗词又有它创造艺术形象的特点。 一般说来,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是语句精炼,形式比较短小的抒情诗,它不同于小说、戏剧等大型叙事性作品,不具有什么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之类,而主要是借助于对客观物象的捕捉和外在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这种主、客观相融的物象和景物,在中国文论中被称为"意象",例如《诗经》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桃花的盛开,并渲染新婚喜庆的气氛;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写嫩桑,并象征青春美好的年华;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写柳丝,兼状惜别不舍之情;诗人屈原用香花美草,春兰秋菊,象征自己高洁的人格和美德。唐诗宋词中所惯用的"落花"、 "流水",表示岁月的流逝和无情; "秋雁"表示离人的愁思和萧索之感等等,不一而足。而意象的排比和联缀又构成全诗的形象即"意境"。因此,我们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领略其中所包涵的意义和旨趣,才能真正地鉴赏诗歌。这里我们不妨举盛唐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为例: 月落鸟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诗人于天宝末年,流寓江南,途经苏州,泊船于枫桥过夜时所写的一首小诗。诗人选取了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寺院钟声和客船等一系列带有凄凉气氛的景象入诗,并由这些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意境--一副清冷、孤寂的画图。而读者正是通过这幅画图,感同身受地领略到了当时诗人的处境和他的无限凄楚的羁旅情怀。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首先要从作品的形象出发,把握它的意象和意境而对意象和意境的把握,又是与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分不开的。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让诗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事物在头脑中重新浮现,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只有这样,才会对所欣赏的艺术品心神摇荡,从而获得它所带给我们的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当我们读到诗中的一些出色的描写时,往往形容为"宛若目睹"。这并非是说它的文字描写对人有直接的可视性,而是指由于诗人生动逼真的描写,唤起了我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在头脑里产生了栩栩如生的视觉形象,杜甫写大江秋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具有很强的画面性,而诗中"宛若目睹"的情景, 主要靠读者心领神会的想象。人们的鉴赏活动离不开想象,可以说人们的鉴赏活动是在读者设身处地的想象基础上完成的。 还值得提到的是,鉴赏者的鉴赏活动不只是通过想象再现和复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而且还需要鉴赏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所鉴赏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联想和补充。从这点来说,鉴赏又不只是被动的感受,也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主要是靠鉴赏者的联想。 鉴赏活动之所以还需要联想,是因为文艺作品不可能,也无需把一切都详尽无遗地写进去,它需要选择,也需要含蓄和蕴藉,特别是诗歌,语句凝炼,篇幅短小,必然有言有不言,这就需要鉴赏者用联想来加以补充,来意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用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表现了对北方大漠的旷远荒凉、广野静寂的印象。朱自清先生曾这样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惟有落日才得'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文艺作品的鉴赏》)这就是既通过想象,又通过联想来理解诗、鉴赏诗的一个例子。这说明,只有通过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靠鉴赏者的生活经验的补充,才能够对诗歌的主旨有所领会,并感受到和体验出它的感人之处。 三 艺术鉴赏,是审美活动,是一种审美能力的表现。而审美能力是从长期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它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例如我们鉴赏古典诗词。首先就需要有某些古汉语知识,历史知识(作家的时代、生平),文学知识(古诗词体裁的类别)等等,这可以说是鉴赏作品的准备。在了解、读懂作品基础上,通过反复阅读和品味,就会使我们领略到作品的佳美,获得一种愉悦心神的精神享受。 古人论到对文学的欣赏,特别是对诗歌的欣赏,往往十分强调熟读。我们知道,欣赏一首诗歌作品往往需要经过熟读默记,以至于背诵,才能充分体会出诗中的主旨、意趣、情味,以及其节奏、声韵之美。对于读诗、赏诗来说,只是停留在粗读泛览上是不够的。特别 是古诗词中的一些优秀之作,字句篇章虽短,但皆系诗人几经推敲,苦心经营,锤炼而成,其佳处往往在一字一句之上见功夫。王国维曾在其《人间词话》中举例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里所引的前句出自宋子京的《玉楼春》词,写诗人对春来红杏满枝头的感受。红杏盛开,本无所谓"闹",但诗人看到春来繁花似锦,勃勃生机,心头为之骚动,其情其感全赖这一"闹"字而托出;而作为外在景物的杏花,红红火火,熙熙攘攘,缀满枝头,又全靠这一"闹"字,而活脱脱地表现出来。王氏所举的后句,出自张子野《天仙子》词,此句写月照花枝,花枝生影,本无所谓"弄",但由于诗人看到月下花枝在微风中婆娑舞动,似有自赏自怜之意,故出现了"弄影"的形容。这种缘情观物,以情注物,借景托情,浑然一体的境界,恐怕只有反复揣摩,反复咀嚼,多遍体会,才能充分领会。在古典诗词中,像这类琢句炼字的地方很多,古人称为"警句"、"诗眼",不经反复熟读精研是很难体会其好处的。而对于较长的诗篇,诗人在诗中更讲求驰骋情思,脉络贯通,起伏有致。中国古典诗词还十分讲究配合思想感情,而选择声调低昂、吐字清浊等不同的声韵,这就更需要通过吟咏诵读才能深人领会其神韵了,所谓"声人心通","反复吟哦,则真意自见也"。可以说反复吟诵的过程,也就是心领神会的鉴赏过程,由此而自会使人进入到一种无尚愉悦的心境,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古典诗词的艺术 ——仅谈苏轼苏轼,一代才子,却生不逢时,仕途不顺。或许,正是因为他的仕途不顺、历经坎坷,造就了他旷达的态度。在这里,我们以乌台诗案作为分界点,来赏析一下苏轼的诗词,从中体味一下古典诗词的艺术。在苏轼的词中,我最喜欢的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的唯美,如《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中秋赏月,不禁对月沉思片刻。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不知是苏轼的的性格成就了他的文学,还是文学成就了不凡的气魄,抑或是两者相互结合,构成苏轼词文的艺术。在苏轼的词中,总能找到一种豪放,不论是喜悦还是痛苦的时候,这是一种风格,激励人志存高远的风格。古典诗词于人的价值正在于它内在所能反映出来的东西,可以是思想,可以是见解,可以是感情,可以是对遭遇的一种感慨。仅仅追求文辞华丽的诗词终究会被我们淡忘的。虽然说辞藻是艺术的一部分,但在我的思想中,真正的诗词的艺术是能够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用心去品味一下《水调歌头》,首先吸引我们的是一个唯美的画面,然后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旷达的态度。在一个洒满月光的夜晚,随风轻轻起舞,渐渐升上空中,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一副嫦娥奔月的场景,神话一样的画面,让我们不得不感慨苏轼的想象力。但他还是要生活在现实中,亲人的离别也会让他难过。一个人躺在床上,静静的想着往事,看着皎洁的月光,一个个人影回荡在头脑中,分别所带来的痛让他无法入睡。然而他是旷达的,从古至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团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就换一种态度吧。只要亲人能长久的存在,就来一起看着这美丽的月亮,共同来思念着心中的亲人吧。一句“千里共婵娟”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整首词放置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意境之中,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尘世之外的那种意境。艺术,给人美的感受。这首词,作为苏轼诗案之前的一篇名作,让我感受到美的语言、美的画面、美的情感。这是一种唯美而旷达的风格,却依然能让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每一次都是这样。然而,伟大的诗人都会有一些坎坷来增加他们的阅历,让他们的诗词有所改变。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他的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而在诗案之后,他的作品慢慢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来表现心中的豁达。在这转变的过程中,苏轼的另一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问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抑郁之时,来到赤壁矶看看风景,将心中的郁闷之情还给广阔的自然。一个豪放的词人站在壮阔的山水中,必然会有一番抒情。开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就将整首词的基调建立在壮阔的情景之上,让人为之一颤,让人想到他必将所见之景排遣内心积郁,求得心灵的慰藉和解脱。遥望古代诗人,我们发现,大凡他们处在逆境之中,必将会写出经典的诗词歌赋。苏轼也是这样,仕途不顺的他在赤壁合情合理的想到了三国的英雄,想到那个少年老成,年纪轻轻便有丰功伟业的周瑜,借赤壁附近雄奇壮阔的自然景象,缅怀和赞美了古代的英雄豪杰,表达了词人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和壮志未酬的抑郁之情。然而最后几句却让人感到与之前的风格完全不符。回忆自己年轻时,想想自己的一声,突然有一种释然,一切的功名利禄都并不重要,人生如梦一样,不必刻意追求什么,不如放弃一切杂念,归隐自然,与江流月亮把酒言欢。豪迈之情寓于其中,那种在经历大落之后的感慨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而苏轼能用这样一种豪迈表现自己的释然,让人佩服。或许这就是他的性格,他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苏轼词中最具有英雄气魄的代表作,也是北宋词坛上最引人注目的千古绝唱。当读完这首词的时候,让我们去仔细想想这首词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突然感觉到一种不知所措,我们甚至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这首词带给我们的感受,只知道是一种豪迈、一种震撼。或许古典诗词的艺术就在于此,不必非要说出什么地方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带给我们心灵的愉悦和震撼。

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贾义霞课题组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手性合成与不对称催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研究论文。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设有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学工艺、材料学、农药学、化学等7个学科,其中工业催化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应用化学、工业催化、新材料及加工工程为浙江在职研究生重中之重学科,化学工程、材料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最近,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贾义霞课题组在不对称傅克反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以“Dual Catalysis for the Redox Annulation of Nitroalkynes with Indoles: Enantioselective Construction of Indolin-3-ones Bearing Quaternary Stereocenters”为题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以硝酮为烷基化试剂的不对称傅克烷基化反应,并利用三氯化金/手性磷酸组合催化剂,实现了邻硝基苯乙炔与吲哚的环化/烷基化反应的高效串联,高选择性地构筑含有2-位季碳手性中心的吲哚酮类化合物,为含有该类结构的重要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的合成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方法。该研究主要由浙江工业大学刘人荣老师和叶仕春硕士完成,二年级本科生陈净标同学参与了最优催化剂¬——五氟苯基手性磷酸的合成。这一工作是该课题组在不对称傅克反应领域继J. Am. Chem. Soc. 2013, 135, 2983后报道的第二个重要研究结果。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及浙江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等在职研究生项目的大力支持。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控告属实,并给出版规定中对其成员最为严重的出发,禁止个别成员未来15年内在ACM旗下所有期刊发表论文货参与评审活动。

林俊杰发表论文

谈俊杰是谁啊,我没有听说过,只知道林俊杰,

林俊杰(JJ Lin),出生于1981年3月27日,新加坡人,流行歌手、词曲创作者、音乐制作人。

林俊杰 林俊杰JJ

目前的情况是非常好的,他的症状不是特别的严重,只是有一些轻微的现象,出现了喉咙痛和头痛。

感谢家人、朋友、如果有机会也想感谢老林,相信未来的高中三年,追寻梦想的路上有老林的歌声陪伴是一件非常非常幸福的事

谈俊杰,副教授,研究生班学历,物流与电子商务教研室教师,从事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三十年。近十年主要教研业绩:承担省科研课题 一项,参与省重点课题 一项,校级科研课题 两项,发表论文六篇,主参编教材八本;现主要承担《连锁经营管理与实务》《企业经营管理》《应用文写作》《品牌策划》、《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等课程教学与学生实习实训指导工作。

李俊杰发表论文

李俊杰,男,1980年2月生于湖北襄樊,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爱好音乐,精与书法,犹擅隶书.追求一种厚重质朴而又不失灵动的境界.作品入选三届正书展;杏花村汾酒杯书法展;小榄杯书展;敦煌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赴日展.并在第八届国展中获奖.作品被日本,台湾及内地多家碑林和收藏馆收藏.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部书画院副院长兼艺术顾问,襄阳书画家协会副主席,襄阳政协委员,襄樊市书画艺术培训中心总经理.李 俊 杰 简 历李俊杰,教授、博士生导师。职务: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水利水电工程研究所所长。1992年3月获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1993年12月任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室副教授,1997年8月任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2002年5月被聘为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1. 工程结构物健康诊断与监测系统,自2000年以来在国内开展该项研究,把监测系统设计、监测仪器、结构数值分析与安全预警分析引入到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中,首次在电厂贮灰坝上建立了安全预警系统,实现在线安全监测的目标;2. 土石坝抗震研究,重点开展面板碓石坝抗震问题研究,进行了蓄水期面板碓石坝的现场动力弹性波试验,得到的面板动水压力分布。提出了将碓石坝的静力弹塑性模型应用于动力问题计算和面板碓石坝永久变形计算方法。3. 高坝数值分析,重点开展水工结构应力和稳定有限元计算的最优离散化方法研究。采用有限元计算的自适应方法,确定重力坝坝踵拉应力区范围,网格尺寸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它在工程优化和优化水工结构型式上都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 项目20余项,在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26万字,学术专著,独撰,2006-12,民族出版社,ISBN7-105-07963-0/F·236 , 获武汉市第11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浅谈省际边界民族地区经济协同发展,3000字,论文,独撰,光明日报(理论版),2008年8月5日, CN11-00263.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差距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15000字,论文,独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ISSN1005-8575/CN11-3530/C(核心),人大资料全文转载(民族问题研究2008第5期)4. 湘鄂渝黔省际边界地区政策协同研究,10000字,论文,独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ISSN1672-433X/CN42-1704/C(核心)5. 论民族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9000字,论文,独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ISSN1672-433X/CN42-1704/C(核心)6. 关于建设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通经济带的思考, 9000字,论文,独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ISSN1672-433X/CN 42-1704/C(核心)7. 试论湘西民族地区交通经济带的评价与构建, 9000字论文,第一作者,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2期,ISSN 1004-4922/CN23-1021/C(核心)8.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交通经济带评价与构建,10000字, 论文,第一作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ISSN1672-433X/CN 42-1704/C(核心)9. 对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研究, 8000字,论文,独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ISSN1001-5140/CN62-1185/C(核心)10. 民族地区小康进程研究, 9000字,论文,独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ISSN1001-5140/CN62-1185/C(核心), 人大资料全文转载(民族问题研究2004第2期)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优势产业定位研究, 10000字, 论文,独撰,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5期,ISSN 1004-4922/CN23-1021/C(核心)12. 关于省际边界地区经济协作的思考, 5000字, 论文,独撰, 商业时代, 2006年第9期,ISSN1002-5863/CN11-4105/F(核心)13. 武陵山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8000字, 论文,独撰, 经济论坛, 2004年第9期,ISSN1003-3580/CN13-1022/F(核心)14. 长阳清江旅游创新浅谈, 6000字, 论文,第一作者, 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11期,ISSN1003-8477/CN42-1112/C(核心)15. 对民族地区劳务输出的观察与思考, 7000字论文,第一作者,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年第6期,ISSN1007-4074/CN43-1069/C(核心)16. 关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招标建设专业村模式调查, 10000字, 论文,独撰, 三峡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年第1期,ISSN1672-6219/CN42-1707/C17.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元素及现代价值, 6000字, 论文,独撰, 民族论坛, 2008年第2期,ISSN1007-8592/CN43-1009/C18.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小康实现程度分析, 6000字,论文,独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年第3期,ISSN1672-4321/CN42-1705/N19. 中小企业有效实施平衡记分卡系统的对策分析, 6000字,论文,通讯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年第4期,ISSN1672-4321/CN42-1705/N20. 湖北上市公司企业家薪酬与企业业绩相关性实证研究, 7000字,论文,通讯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科版),2008年第3期,ISSN1672-4321/CN42-1705/N21. 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策略探究, 7000字,论文,独撰,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8期,ISSN1672-5409/CN23-1524/F22. 民族地区中小企业与中小城镇联动推进奔小康, 5000字,论文,独撰,民族大家庭,2004年第2期,ISSN1005-1953/CN42-1324/D23. 加强中小企业案例研究 提高工商管理教学实效性, 6000字,论文,独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专刊第1辑,ISSN1672-433X/CN 42-1704/C

2004年主持湖北省统计科研计划重点项目《湖北少数民族州县小康实现程度分析》,2004年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北少数民族州县小康实现程度分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策研究》,2005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省际边界民族地区交通经济带研究—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为例》。2007年主持国家民委项目《省际边界民族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2009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绩效评估与创新研究》,2013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问题跨学科研究》,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与反贫困研究》(首席专家)。2003年出版《管理学题解精粹》(崇文书局,周三多题词)。2006年在民族出版社出版专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获武汉市第11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在《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CSSCI刊源期刊发表相关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系列论文获武汉市第9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关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招标建设专业村的模式调查》获2005年度国家民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关于设立多民族走廊区域治理试验区的调研报告》获2009年度国家民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中南民族大学“三育人”标兵。

男,1980年2月生于湖北襄樊,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爱好音乐,精与书法,犹擅隶书.追求一种厚重质朴而又不失灵动的境界.作品入选三届正书展;杏花村汾酒杯书法展;小榄杯书展;敦煌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赴日展.并在第八届国展中获奖.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余淼杰论文发表

北大著名经济学教授有:林毅夫、余淼杰和雷晓燕等。

林毅夫:北大博雅讲席教授、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截至2018年3月,林毅夫在中国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300多篇,出版中英文著作30余部。

余淼杰: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书记兼副院长。发表论文曾被英国皇家经济学会评为年度最佳论文,并获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奖,是首位独立获得该奖的华人经济学家。

雷晓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北京大学国家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季刊)副主编。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7年迁至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返回北平,1952年成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自北京沙滩等地迁至现址。2000年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北京大学。

人事调令。余淼杰(1976年6月-),出生于广东潮州,博士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师从RobertFeenstra教授),辽宁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校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国际中国研究联盟秘书长、黄廷芳/信和青年杰出学者,是全球经管类前1%高引论文经济学者,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英国皇家经济学奖”的华人学者。余淼杰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曾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教育部哲学社科科学优秀成果奖(两次)、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并五次获得两年一度的全国国际贸易研究最高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其代表性专著《加工贸易与企业生产率》获全国人文社科研究最高奖--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科研究奖。

冯俊杰发表医学论文查询

冯俊杰,1943年生,黑龙江牡丹江市人。1982年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 ,现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戏曲》主编。著有《郑光祖集》校注、《琵琶记评注》、编著《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主编《六十种曲评注》(与黄竹三先生合作)、《太行神庙与赛社演剧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 ,专著《戏剧与考古》、《平遥纱阁戏人》、《山西神庙剧场考》等。近年在《文艺研究》、《中华戏曲》、《戏剧》、《中国文化报》、台湾《民俗曲艺》和韩国《中国戏曲》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 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山西省首届优秀论文二等奖、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曾宪梓三等奖、山西省优秀教师奖。

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农业节水技术理论研究和设备开发、工程规划等,先后3次出国援外进行节水灌溉工程的可行性分析、地形测量、工程设计和施工指导。本人爱岗敬业、积极拼搏、求真务实,已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十五”、“十一五”863计划、支撑计划和科技部成果转化等国家级课题和子课题共13项,鉴定科研成果8项,发表论文26篇,参编著作1部,获省、部、市级奖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近年来,还获省水利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民盟市委盟务工作先进个人、单位年度优秀职工等荣誉称号。工作之余,关心政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服务活动,特别是针对近两年的农业春旱、冬旱等罕见的旱灾袭击,结合专业优势,深入田间、亲自操作,把实用灌溉技术推向农户,实施应急抗旱。另外,还多次科技下乡、农技培训,为群众办实事,向社会奉献爱心、捐款、关心民生,热心投入到经济建设、公益事业等社会服务,为促进和维持新乡市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 索引序列
  • 余俊杰同学发表论文
  • 林俊杰发表论文
  • 李俊杰发表论文
  • 余淼杰论文发表
  • 冯俊杰发表医学论文查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