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怎样投稿科学大众期刊

怎样投稿科学大众期刊

发布时间:

怎样投稿科学大众期刊

找到该杂志社或报社的投稿email邮寄过去就可以了,

一般是可以发表的,别忘了做个对于社会有用的人。

注意标题要醒目点;或者找到投稿地址,写书信类投稿,注意能搞到主编的姓名,直接在上面写上主编收。

据学术堂分享只要掌握了以下五个技巧,再也不用担心被退稿了一、选题要慎重学术期刊的选题决定了一段时间内刊物发稿的方向和思路。研究者应密切关注研究专业领域内的理论前沿和社会热点,具体途径包括:第一,许多学术期刊会公布年度重度选题;第二,许多知名网站、学者、研究团队会对年度热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第三,密切关注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的立项情况;第四,积极参加领域内的学术会议。二、论述要严谨选题确定下来后,作者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科学实验,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论文在写作过程中,论述一定要严谨。论述严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结构合乎要求,论证合乎逻辑。必须按照论文的写作要求去写,要有引言部分、正文部分和结论部分。引言部分注意做到开门见山、起笔切题、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能铺垫太远。正文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要素。(2)注意运用书面语言。学术论文要求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论述,应做到文字精炼,语言准确,尽量避免口语化。仔细推敲自己的论文,多读多改多挑错,直至写出满意的文章。三、格式要规范论文的质量固然重要,但格式的规范性同样不能忽视。一定要按照规范去写论文,使其具有良好的可读性。作者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了解所投期刊对论文格式的具体要求。目前各个期刊对论文格式的要求大体相同,但在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的标注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2)注意所投期刊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一般期刊要求在5000字左右。字数太少论述不清楚,字数太多期刊篇幅有限,难以刊用。四、选刊要准确投向何种刊物,是作者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每种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都有一定的定位。因此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详细了解备选刊物的发文主题。建议进入CNKI把备选刊物过去一年的发文目录找出来,根据目录归类了解刊物发文的主题,对比投稿文章是否与刊物以往发文主题相符合。(2)根据论文水平的高低决定是投向核心期刊还是非核心期刊。作者首先要分清哪些是核心期刊,哪些不是核心期刊。不要盲目相信某些期刊在封面标注的“中文核心期刊”字样。最好的办法是查询最新版本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3)当作者选定投稿期刊后,投稿前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投期刊的《投稿须知》或《征稿启示》,了解期刊的主要栏目以及各个栏目对稿件的详细要求,阅读期刊已刊登的文章,了解期刊对格式的要求。五、沟通要及时当确定了投稿期刊后,一般应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快速投递出去。在发送电子邮件时,要注意以下五点:(1)切忌一稿两投。一稿两投是指同一篇稿件投到某一期刊的同时又投到另外一个期刊的行为。一稿两投是一种故意的不良行为。有的作者为了提高论文刊发率,在向期刊社发送论文邮件时,采用了群发的形式,在发送地址上同时抄送了多家期刊社邮箱。很多期刊社的编辑对这样的邮件十分反感,往往直接就把邮件删除了。(2)在电子邮件发件人一项中应标明作者真实姓名。因为杂志社或编辑部每天要接收大量的论文投稿,如果作者在“发件人”一栏中用笔名、网名、英文名或汉语拼音名等,会给编辑查找作者带来很大不便,甚至可能因此错失了发稿良机;(3)在“主题”一栏中要用汉字标明“论文投稿”,以免编辑把投稿错当垃圾邮件删除;(4)论文应作为附件发送。由于邮箱容量有限,论文一般应作为附件发送。在邮件正文中要写明自己的投稿意向、联系方式,最好简要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用语要谦逊、态度要诚恳,联系方式要准确,论文概要写清重点、要点即可,切忌文字过多,切忌只发论文附件,不写正文,或者正文语气过于生硬,咄咄逼人;(5)论文投出后作者要经常关注自己的邮箱,查看是否有编辑部的回复。一般编辑部规定3个月没有收到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投稿。因此作者在3个月内可再发邮件询问情况,必要时可打电话直接与编辑部沟通。作者特别要注意与编辑部沟通的态度与技巧,不要因为一次投稿失利,就灰心丧气或对编辑部工作人员产生怨恨情绪,言语不恭,要用谦逊的品格、儒雅的风度给编辑留下良好的印象,为再次投稿积累人气。六、以平常心对待退稿退稿是正常的,投稿不可能百发百中,没有必要怨天尤人,相反,要冷静查找原因。如果退稿信说该文“不适宜本刊选用范围”,则应考虑改投他刊;如果因论文过长或需修改而退稿,则可以根据编辑部的意见将论文压缩和修改;改好后,可继续向这个期刊投稿,也可以改投其他期刊。

一、投稿方式 投稿方式有两种,一种为传统邮寄投稿方式;另一种为网上投稿方式。一般来说,每个刊物对于手写稿、打印稿、磁盘稿或网上投稿都没有具体要求,只要内容好他们都会考虑刊登,当然了,在同等情况下,网上投稿采用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样可以加快编辑的处理速度,还可减少咱文章出差错的机会。如果程序是关于数据库的,请别忘了同时将有关数据库发去,至少是库结构文件,以利于众编们调试您的程序。另外,手写稿您可一定誊写清楚,不容易辨别字母、数字等,您可以在边上用另色笔注明嘛!如“0”与“o”、“1”与“l”等。 二、投往何处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各种媒体提供了广大发展空间,也为各为撰稿人投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何选择刊物来投稿呢?首先确定你投稿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上报发表,那么把稿件投到那些所谓小报小刊的效果要好的多;如果你是为了稿费,那么把稿件投到大报大刊,但相对的,采用率却非常低,因为投稿的较多,但只要用了,稿费是不会少的,并且知名度会随着你的文章发表多少相应增加,说不定哪一天编辑会找上门来,约你写稿。

写好学术论文的方法从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到作为研究人员,几乎很少有人真正研究过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在读书期间,导师一般是交给学生专业知识和获得专业知识的方法,而不会叫给学生写好论文的方法,从事研究之后,大多数人又忙于写论文,给予发表论文,而不会去考虑撰写论文的方法。因此,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拿学位、为职称、为获奖而撰写论文,基本上不会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论文有学术创新。结果,都很难发表出来,而为了发表出来就走关系,找熟人。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学术就永远拜拜了,什么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都不过是人生目的的手段而已,根本就不是目的。因此,有学术责任感的学者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而为学术之外的目的来捞取学术功名的确比比皆是。也难怪有中国学术大多数是垃圾之说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必须要掌握好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本人从事研究二十余年,从事学术刊物的主编已有近十年的经历。从事学术研究使我有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学术问题,而作为主编则使我有机会抛弃学术研究的浮躁而冷静地从刊物的角度来思考学术创新的可能性。因而,我可以有机会把两种不同的眼光和视角交织在一起来谈谈如何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一、选题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是什么呢?一是指研究的目标取向。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二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做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三是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真理更是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选题实际上是积累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前提。在选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目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这里也有几个讲究:一是题目不宜太长,太长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题目要求精炼、简洁,要力求达到多一个字太长、少一个字太短的水平。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两个,最好一个。这就必须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过两个,论文到底研究什么就非常难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实质性的内容就被冲淡了。三是表达要精准,题目如果引起歧义,或者模糊不清,那么论文在写作是很可能出现跑题现象。二、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一)关于文献梳理1、梳理文献的目的是什么?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其一,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然而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不仅要梳理这一问题国内研究是的现状,而且还有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论文时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工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在学术论文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论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论文。人贵在直,文贵在曲。论文的贵也在曲。而这种曲是通过对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其二,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其三,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学人就能解决的,一代学人只能解决那一代学人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会因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因此,后辈学人就是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或者延续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进行弥补,或者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女地。这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2、如何梳理文献?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宣兵夺主的论文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著。这些论文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会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二)如何使用文献?在文献的使用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献。但是,论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献上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1、为文献而文献,也即是在文献上凑数。用一大堆文献来吓唬读者,显示作者是看阅读了大量文献的,但仔细看后,会发现文献与论文的观点关联度不高。实际上就是假文献。一般的审读者可能不会认真看文献,但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第一眼就是要把我好文献关,决不能让作者在文献上鱼目混珠。2、文献与所引用的观点属于张冠李戴,引用的观点本来是张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愿意去查对,只是在二手文献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该观点,于是就以为这个观点就是李四的。这种情况非常严重。3、绝大多数是自引文献,完全回避其他学者的研究。这种情形体现作者的是自傲,以为这个问题没有人超过自己,因此不愿意引用他人的观点。甚至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来。这种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钓誉之心。因此,使用文献是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方法上的,必须老老实实。使用文献体现了一个学者治学是否严谨,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献时:1、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2、切勿张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献的源头,如果是经典著作的文献,就更加需要去阅读和查对。比方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没有去读他们的著作,而是从别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过来。同时由于没有弄清楚究竟是马克思的观点还是恩格斯的观点,可能会弄错了。这样就成为学术笑话了。切记要查阅文献,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国文献有的作者不愿意阅读,而别人引用之后,自己在没有阅读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还想用外文形式来冒充。这在学术界是有公案的。张冠李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引用观点时是一个学者,但注释文献时却是另一名学者。这表明,作者根本没有读过背阴观点的学者,而是从注释文献归属作者的论文中看到了这句话,同时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查对,所以也是一种张冠李戴的情形。3、切勿用网络文献、报纸文献。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文献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献都是网络文献或者是报纸文献,这样的论文无论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会说,网络文献、报纸文献表明论文时最新的观点。但是,网络文献和报纸文献并非是学术观点,也并非是经过严格论争的学术观点。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没有学术底蕴。因而,这些文献不能支撑一篇学术论文。当然,网络文献、报纸文献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数据必须通过网络来发布,如一些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等都是从网络上发布的。简而言之,权威机构的网站、权威学术机构的学术网站、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网站等,这些网络文献完全可以用。4、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这些会导致论文出现严重的硬伤。三、论证的逻辑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博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2、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论证真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这种状况可能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问题。因为,中国又一代学人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不多,且能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的确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但这种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而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者、思想者。3、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然而,当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田野调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并且先预设一个价值立场,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立场或观点。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过来,预设一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无所谓学术权威可言。正确的方法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的科学性。预设观点然后来找材料这是宣传的基本方法。当前学术的科学性越来越被宣传性所取代,原因在于:一是当今行政干预学术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术质量(评奖)、学术水平(各种学术称号)、学术考核等都是行政领导来评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行政级别与学术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预之下,学术就越来越多地为行政服务,从而使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为政治宣传服务。二是一些学者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行政级别而不断做政治宣传的“学问”,学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阁,应景性的宣传文章则一挥而就,但往往是正确的空话、无用的废话。三是宣传性的“研究”比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容易出成果,而且也轻松。看积分报纸,浏览几个主流网站的文章,就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确,这类文章不愁没有地方发表。学术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4、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学术论文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学术论文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有一种观点在嘲笑,学者的论文时在自娱自乐,别人都看不懂,这种论文对社会根本就没有用。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学术论文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论文了,学术论文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学术论文传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发展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而不是当前的普罗大众能不能看得懂和听得明。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行大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语化方式来跟大众交流。5、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前学术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从而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行为。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数据。学术论文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是权威性的数据,也就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然而,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机构比较多,一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机构本身的权威性,结果所用的数据被学界所质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时去了真实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献也是一样,近年来,外国著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至译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这些翻译著作时没有认真挑选,手中有什么就是用什么,结果把错误的文献内容引入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出现一些硬伤。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用文献中体现出来。有的丛书文献出版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就整套丛书都是同一出版时间,这也是论文的严重硬伤。如《邓小平文选》(1-3卷)其出版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关于调查的可靠性在于,调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样的方法,以及统计的方法等。6、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论文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论文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论文。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文章之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论文。四、论文的修改与查证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其一、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在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其二,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其三,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其四,对文献进行查证,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其五,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其六,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如何对待编辑部的修改意见其一,在正常情况下,编辑部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达到发表的水平。而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没有人脉的情况下,编辑部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见。其二,编辑部看问题一般视野要宽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尽可能满足编辑部的要求其三,如果编辑部的修改意见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编辑部认为说的有道理的话,一般也会尊重作者。其四,不要以为编辑部可以刁难,多次的来往只能回使论文跟家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时多余的,编辑部也会反复推敲的。五、论文的结尾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气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从当前的学术论文来看,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其一,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嘎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其二,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其三,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其四,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我认为至少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二是要有大气磅礴之势,有行云流水之气。前面的论证是一个小心求证的过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笔,但在结尾部分,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来归纳和抽象论文的要义。三是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六、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题“想法”。如果仅仅是提“想法”,没有被证明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一个假设性的观点决不能代表一种学术水平。只有用理论方法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想法”才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当前,社会的浮躁也同样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学者不再沉寂与象牙塔,而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大跃进而成就自己的虚名,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学术荣誉和学术奖项,最终捞取相应的学术地位。结果,有的就不折手段,通过各种学术不断行为和学术腐败进行学术制假造假。当前,学术不断、学术制假造假行为在论文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抄袭剽窃或抄袭观点,或抄袭材料,或抄袭段落,或抄袭文献,或将别人的文章略作改动整体性剽窃,或仅仅是把题目改动署上自己的名字。2、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这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形:一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导师规定学生发表文章必须把导师的名字署上,甚至要求署名第一作者,但导师并没有审阅文章,一旦文章被人举报,导师就千方百计回避;或者公然宣称自己不知道,是学生自作主张署上的。二是上下级同事关系,尤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者是下级刻意为领导捉刀代笔;或者是上级借用行政权力强行要求3、篡改文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这主要是不愿意去核对数据和文献,而自己的论文可能又特别需要这样一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只好对边缘有数据进行为我所用地篡改,或对文献的观点进行刻意地曲解,或断章取义地引用,以迎合自己研究的需要。4、注释有误或做“伪注”,如前面所说的张冠李戴5、低水平重复不愿意去阅读文献,因而不知道学术发展动态,导致自己的研究在重复着前人的研究,甚至重复着同辈学人的研究。6、转引二手文献并且未核对导文献导致以讹传讹7、只引证自己的论文,自我吹嘘8、阅读中文文献却引用外文表达文献,结果弄巧成拙9、源于外文书刊却译成中文,结果牛头不对马嘴10、转引外文注释却不注明原出处,让人难以查找原文献,难以辨认其真伪11、一稿多投,有的甚至是略作一点“乔装”后就投给不同的多家刊物

科学大众期刊怎么样投稿

据学术堂分享只要掌握了以下五个技巧,再也不用担心被退稿了一、选题要慎重学术期刊的选题决定了一段时间内刊物发稿的方向和思路。研究者应密切关注研究专业领域内的理论前沿和社会热点,具体途径包括:第一,许多学术期刊会公布年度重度选题;第二,许多知名网站、学者、研究团队会对年度热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第三,密切关注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的立项情况;第四,积极参加领域内的学术会议。二、论述要严谨选题确定下来后,作者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科学实验,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论文在写作过程中,论述一定要严谨。论述严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结构合乎要求,论证合乎逻辑。必须按照论文的写作要求去写,要有引言部分、正文部分和结论部分。引言部分注意做到开门见山、起笔切题、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能铺垫太远。正文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要素。(2)注意运用书面语言。学术论文要求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论述,应做到文字精炼,语言准确,尽量避免口语化。仔细推敲自己的论文,多读多改多挑错,直至写出满意的文章。三、格式要规范论文的质量固然重要,但格式的规范性同样不能忽视。一定要按照规范去写论文,使其具有良好的可读性。作者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了解所投期刊对论文格式的具体要求。目前各个期刊对论文格式的要求大体相同,但在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的标注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2)注意所投期刊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一般期刊要求在5000字左右。字数太少论述不清楚,字数太多期刊篇幅有限,难以刊用。四、选刊要准确投向何种刊物,是作者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每种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都有一定的定位。因此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详细了解备选刊物的发文主题。建议进入CNKI把备选刊物过去一年的发文目录找出来,根据目录归类了解刊物发文的主题,对比投稿文章是否与刊物以往发文主题相符合。(2)根据论文水平的高低决定是投向核心期刊还是非核心期刊。作者首先要分清哪些是核心期刊,哪些不是核心期刊。不要盲目相信某些期刊在封面标注的“中文核心期刊”字样。最好的办法是查询最新版本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3)当作者选定投稿期刊后,投稿前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投期刊的《投稿须知》或《征稿启示》,了解期刊的主要栏目以及各个栏目对稿件的详细要求,阅读期刊已刊登的文章,了解期刊对格式的要求。五、沟通要及时当确定了投稿期刊后,一般应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快速投递出去。在发送电子邮件时,要注意以下五点:(1)切忌一稿两投。一稿两投是指同一篇稿件投到某一期刊的同时又投到另外一个期刊的行为。一稿两投是一种故意的不良行为。有的作者为了提高论文刊发率,在向期刊社发送论文邮件时,采用了群发的形式,在发送地址上同时抄送了多家期刊社邮箱。很多期刊社的编辑对这样的邮件十分反感,往往直接就把邮件删除了。(2)在电子邮件发件人一项中应标明作者真实姓名。因为杂志社或编辑部每天要接收大量的论文投稿,如果作者在“发件人”一栏中用笔名、网名、英文名或汉语拼音名等,会给编辑查找作者带来很大不便,甚至可能因此错失了发稿良机;(3)在“主题”一栏中要用汉字标明“论文投稿”,以免编辑把投稿错当垃圾邮件删除;(4)论文应作为附件发送。由于邮箱容量有限,论文一般应作为附件发送。在邮件正文中要写明自己的投稿意向、联系方式,最好简要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用语要谦逊、态度要诚恳,联系方式要准确,论文概要写清重点、要点即可,切忌文字过多,切忌只发论文附件,不写正文,或者正文语气过于生硬,咄咄逼人;(5)论文投出后作者要经常关注自己的邮箱,查看是否有编辑部的回复。一般编辑部规定3个月没有收到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投稿。因此作者在3个月内可再发邮件询问情况,必要时可打电话直接与编辑部沟通。作者特别要注意与编辑部沟通的态度与技巧,不要因为一次投稿失利,就灰心丧气或对编辑部工作人员产生怨恨情绪,言语不恭,要用谦逊的品格、儒雅的风度给编辑留下良好的印象,为再次投稿积累人气。六、以平常心对待退稿退稿是正常的,投稿不可能百发百中,没有必要怨天尤人,相反,要冷静查找原因。如果退稿信说该文“不适宜本刊选用范围”,则应考虑改投他刊;如果因论文过长或需修改而退稿,则可以根据编辑部的意见将论文压缩和修改;改好后,可继续向这个期刊投稿,也可以改投其他期刊。

写好学术论文的方法从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到作为研究人员,几乎很少有人真正研究过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在读书期间,导师一般是交给学生专业知识和获得专业知识的方法,而不会叫给学生写好论文的方法,从事研究之后,大多数人又忙于写论文,给予发表论文,而不会去考虑撰写论文的方法。因此,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拿学位、为职称、为获奖而撰写论文,基本上不会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论文有学术创新。结果,都很难发表出来,而为了发表出来就走关系,找熟人。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学术就永远拜拜了,什么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都不过是人生目的的手段而已,根本就不是目的。因此,有学术责任感的学者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而为学术之外的目的来捞取学术功名的确比比皆是。也难怪有中国学术大多数是垃圾之说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必须要掌握好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本人从事研究二十余年,从事学术刊物的主编已有近十年的经历。从事学术研究使我有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学术问题,而作为主编则使我有机会抛弃学术研究的浮躁而冷静地从刊物的角度来思考学术创新的可能性。因而,我可以有机会把两种不同的眼光和视角交织在一起来谈谈如何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一、选题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是什么呢?一是指研究的目标取向。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二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做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三是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真理更是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选题实际上是积累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前提。在选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目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这里也有几个讲究:一是题目不宜太长,太长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题目要求精炼、简洁,要力求达到多一个字太长、少一个字太短的水平。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两个,最好一个。这就必须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过两个,论文到底研究什么就非常难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实质性的内容就被冲淡了。三是表达要精准,题目如果引起歧义,或者模糊不清,那么论文在写作是很可能出现跑题现象。二、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一)关于文献梳理1、梳理文献的目的是什么?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其一,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然而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不仅要梳理这一问题国内研究是的现状,而且还有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论文时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工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在学术论文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论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论文。人贵在直,文贵在曲。论文的贵也在曲。而这种曲是通过对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其二,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其三,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学人就能解决的,一代学人只能解决那一代学人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会因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因此,后辈学人就是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或者延续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进行弥补,或者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女地。这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2、如何梳理文献?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宣兵夺主的论文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著。这些论文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会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二)如何使用文献?在文献的使用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献。但是,论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献上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1、为文献而文献,也即是在文献上凑数。用一大堆文献来吓唬读者,显示作者是看阅读了大量文献的,但仔细看后,会发现文献与论文的观点关联度不高。实际上就是假文献。一般的审读者可能不会认真看文献,但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第一眼就是要把我好文献关,决不能让作者在文献上鱼目混珠。2、文献与所引用的观点属于张冠李戴,引用的观点本来是张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愿意去查对,只是在二手文献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该观点,于是就以为这个观点就是李四的。这种情况非常严重。3、绝大多数是自引文献,完全回避其他学者的研究。这种情形体现作者的是自傲,以为这个问题没有人超过自己,因此不愿意引用他人的观点。甚至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来。这种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钓誉之心。因此,使用文献是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方法上的,必须老老实实。使用文献体现了一个学者治学是否严谨,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献时:1、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2、切勿张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献的源头,如果是经典著作的文献,就更加需要去阅读和查对。比方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没有去读他们的著作,而是从别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过来。同时由于没有弄清楚究竟是马克思的观点还是恩格斯的观点,可能会弄错了。这样就成为学术笑话了。切记要查阅文献,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国文献有的作者不愿意阅读,而别人引用之后,自己在没有阅读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还想用外文形式来冒充。这在学术界是有公案的。张冠李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引用观点时是一个学者,但注释文献时却是另一名学者。这表明,作者根本没有读过背阴观点的学者,而是从注释文献归属作者的论文中看到了这句话,同时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查对,所以也是一种张冠李戴的情形。3、切勿用网络文献、报纸文献。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文献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献都是网络文献或者是报纸文献,这样的论文无论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会说,网络文献、报纸文献表明论文时最新的观点。但是,网络文献和报纸文献并非是学术观点,也并非是经过严格论争的学术观点。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没有学术底蕴。因而,这些文献不能支撑一篇学术论文。当然,网络文献、报纸文献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数据必须通过网络来发布,如一些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等都是从网络上发布的。简而言之,权威机构的网站、权威学术机构的学术网站、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网站等,这些网络文献完全可以用。4、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这些会导致论文出现严重的硬伤。三、论证的逻辑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博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2、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论证真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这种状况可能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问题。因为,中国又一代学人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不多,且能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的确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但这种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而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者、思想者。3、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然而,当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田野调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并且先预设一个价值立场,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立场或观点。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过来,预设一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无所谓学术权威可言。正确的方法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的科学性。预设观点然后来找材料这是宣传的基本方法。当前学术的科学性越来越被宣传性所取代,原因在于:一是当今行政干预学术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术质量(评奖)、学术水平(各种学术称号)、学术考核等都是行政领导来评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行政级别与学术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预之下,学术就越来越多地为行政服务,从而使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为政治宣传服务。二是一些学者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行政级别而不断做政治宣传的“学问”,学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阁,应景性的宣传文章则一挥而就,但往往是正确的空话、无用的废话。三是宣传性的“研究”比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容易出成果,而且也轻松。看积分报纸,浏览几个主流网站的文章,就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确,这类文章不愁没有地方发表。学术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4、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学术论文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学术论文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有一种观点在嘲笑,学者的论文时在自娱自乐,别人都看不懂,这种论文对社会根本就没有用。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学术论文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论文了,学术论文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学术论文传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发展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而不是当前的普罗大众能不能看得懂和听得明。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行大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语化方式来跟大众交流。5、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前学术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从而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行为。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数据。学术论文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是权威性的数据,也就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然而,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机构比较多,一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机构本身的权威性,结果所用的数据被学界所质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时去了真实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献也是一样,近年来,外国著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至译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这些翻译著作时没有认真挑选,手中有什么就是用什么,结果把错误的文献内容引入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出现一些硬伤。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用文献中体现出来。有的丛书文献出版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就整套丛书都是同一出版时间,这也是论文的严重硬伤。如《邓小平文选》(1-3卷)其出版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关于调查的可靠性在于,调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样的方法,以及统计的方法等。6、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论文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论文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论文。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文章之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论文。四、论文的修改与查证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其一、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在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其二,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其三,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其四,对文献进行查证,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其五,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其六,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如何对待编辑部的修改意见其一,在正常情况下,编辑部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达到发表的水平。而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没有人脉的情况下,编辑部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见。其二,编辑部看问题一般视野要宽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尽可能满足编辑部的要求其三,如果编辑部的修改意见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编辑部认为说的有道理的话,一般也会尊重作者。其四,不要以为编辑部可以刁难,多次的来往只能回使论文跟家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时多余的,编辑部也会反复推敲的。五、论文的结尾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气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从当前的学术论文来看,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其一,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嘎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其二,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其三,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其四,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我认为至少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二是要有大气磅礴之势,有行云流水之气。前面的论证是一个小心求证的过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笔,但在结尾部分,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来归纳和抽象论文的要义。三是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六、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题“想法”。如果仅仅是提“想法”,没有被证明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一个假设性的观点决不能代表一种学术水平。只有用理论方法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想法”才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当前,社会的浮躁也同样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学者不再沉寂与象牙塔,而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大跃进而成就自己的虚名,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学术荣誉和学术奖项,最终捞取相应的学术地位。结果,有的就不折手段,通过各种学术不断行为和学术腐败进行学术制假造假。当前,学术不断、学术制假造假行为在论文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抄袭剽窃或抄袭观点,或抄袭材料,或抄袭段落,或抄袭文献,或将别人的文章略作改动整体性剽窃,或仅仅是把题目改动署上自己的名字。2、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这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形:一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导师规定学生发表文章必须把导师的名字署上,甚至要求署名第一作者,但导师并没有审阅文章,一旦文章被人举报,导师就千方百计回避;或者公然宣称自己不知道,是学生自作主张署上的。二是上下级同事关系,尤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者是下级刻意为领导捉刀代笔;或者是上级借用行政权力强行要求3、篡改文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这主要是不愿意去核对数据和文献,而自己的论文可能又特别需要这样一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只好对边缘有数据进行为我所用地篡改,或对文献的观点进行刻意地曲解,或断章取义地引用,以迎合自己研究的需要。4、注释有误或做“伪注”,如前面所说的张冠李戴5、低水平重复不愿意去阅读文献,因而不知道学术发展动态,导致自己的研究在重复着前人的研究,甚至重复着同辈学人的研究。6、转引二手文献并且未核对导文献导致以讹传讹7、只引证自己的论文,自我吹嘘8、阅读中文文献却引用外文表达文献,结果弄巧成拙9、源于外文书刊却译成中文,结果牛头不对马嘴10、转引外文注释却不注明原出处,让人难以查找原文献,难以辨认其真伪11、一稿多投,有的甚至是略作一点“乔装”后就投给不同的多家刊物

科学大众编辑词条《科学大众》创刊最早(1937年);1966年停刊前,在全国青少年中的影响最大。 《科学大众》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誉。1954年他在中直机关一次干部大会上说:“《科学大众》我读了很有益处,建议大家读一读,从中学点自然科学知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附录的他所读书目中有《科学大众》。郭沫若同志同年为《科学大众》题写了刊名。这在全国同类期刊中,《科学大众》是独享殊荣的一本杂志。《科学大众》创刊于1937年,1954年郭沫若题写刊名;是中国最早创办的科普期刊。1966年在北京停刊前,《科学大众》由中华全国科普协会(中国科协前身)主办。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高度评价;是一份与《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齐名的一本国家级名牌杂志;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少年。现行全国中学统编高、初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多篇课文选自《科学大众》。2 栏目介绍《科学大众·科学教育研究》开设的栏目有:科学教育讲坛、科学教育研究、科学教育教学参考、国外科学教育动态、全国师训计划实验区专栏、科学教育课堂、教师成长与生涯发展、评价与测量、科学探究园地、博士信箱。3 历史文化1953年至1966年期间,由中华全国科普协会(中国科协前身)主办的同类期刊,《科学大众》是独此一家。《科学大众》1958年的《火刑》和1962年的《大自然的语言》两篇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初、高中语文(必修)课本,至今已有13年。<科学大众>的长足发展得益于诸多著名科学家的支持。1966年停刊前为《科学大众》撰稿的有竺可桢、周建人、高士其、茅以升、侯德榜、黄家驷、钱学森、钱伟长、严济慈、李四光、华罗庚等。1994年7月复刊后为本刊题辞的有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茨、杨振宁、李政道和周光召、宋健、朱光亚等80多位院士。这在全国同类期刊中绝无仅有。《科学大众》是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综合性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在同行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公信度。科普载体一般通过科普活动、学校科学教育、大众科学传播3个途径,将科普内容输送到科普对象。《科学大众》复刊10年来形成的“全途径”科普实践模式(开展“金钥匙”竞赛,辅导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科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贴近校园、贴近课堂、贴近学生办刊),在全国同类期刊中不多见。 1994年7月《科学大众》在江苏复刊之初,邓楠同志就开始担任本刊顾问,她的威望所产生的效应明显。4 科技顾问成员张淑仪 方 成 伍荣生 吕志涛戎嘉余 赵其国 周君亮 贲 德5 科技指导单位江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学技术协会、省青少年科技中心6 科技协作单位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学院、河海大学、江苏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市724研究所主管单位: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7 卓越的成绩1、9年来百余篇文章被<读者>等几十种报刊转载。2、作品获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普作品提名奖和省第三届优秀科普作品一、二等奖。3、2002年科学大众杂志社被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推选为下属综合性期刊专业委员主任单位,负责组织全国70余家同类期刊开展业务研讨。4、在首届(2002)全国科普期刊发展战略研讨会上,9篇论文获奖,占获奖总数的20%。5、2004年进入江苏期刊方阵,被评为优秀期刊。

科学大众期刊投稿

刊名: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Popular Science主办:江苏省科协周期:月刊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ISSN:1006-3315CN:32-1427/N邮发代号:28-22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曾用刊名:科学大众创刊时间:1937《科学大众》杂志是由江苏省科协主管,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教育厅联合主办,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学院、河海大学等单位协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期刊 (国际刊号:ISSN1006-3315;国内刊号:CN32-1427/N;邮发代号:28-238;电子投稿邮箱:kxdzbjb@ 163 . com)。 费维扬(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朱小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绶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天文台名誉台长)徐光宪(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吴文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王 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教授)丁伟岳(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甘子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高凌飙(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材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迎春(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友源(香港教育学院博士,亚太科学教育论坛主编)管培俊(教育部师范司司长)袁振国(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唐京伟(教育部师范司师资培训处处长)魏明通(台湾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 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龙源期刊网 教海探航(3)巧用“错误资源”构建高效课堂郭加春(4)教学应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探讨李弘(5)英语课堂渗透西方礼仪文化教学策略初探殷晓宇(6)反向思维在高中数学课中的应用徐兆娟(7)我口说我心,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张洪珍(8)创新科技教育 提升学生素养——关于我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吴忠 卢仁斌(9)对我校开展英语报刊教学的实践和认识高军(10)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与反思陈二红(11)建设学校课堂文化的几点思考谢建伟(12)创新是上好劳技课的关键徐洪伟(13)在课题学习中培养数学能力钱琴华(14)谈谈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应用孙茂广(15)课堂提问的几个误区张昌卫(16)初中生英语自学能力培养初探屈树新

《科学大众》是江苏的期刊,江苏的老师发肯定有用的。编辑部邮箱:

科学大众编辑词条《科学大众》创刊最早(1937年);1966年停刊前,在全国青少年中的影响最大。 《科学大众》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誉。1954年他在中直机关一次干部大会上说:“《科学大众》我读了很有益处,建议大家读一读,从中学点自然科学知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附录的他所读书目中有《科学大众》。郭沫若同志同年为《科学大众》题写了刊名。这在全国同类期刊中,《科学大众》是独享殊荣的一本杂志。《科学大众》创刊于1937年,1954年郭沫若题写刊名;是中国最早创办的科普期刊。1966年在北京停刊前,《科学大众》由中华全国科普协会(中国科协前身)主办。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高度评价;是一份与《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齐名的一本国家级名牌杂志;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少年。现行全国中学统编高、初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多篇课文选自《科学大众》。2 栏目介绍《科学大众·科学教育研究》开设的栏目有:科学教育讲坛、科学教育研究、科学教育教学参考、国外科学教育动态、全国师训计划实验区专栏、科学教育课堂、教师成长与生涯发展、评价与测量、科学探究园地、博士信箱。3 历史文化1953年至1966年期间,由中华全国科普协会(中国科协前身)主办的同类期刊,《科学大众》是独此一家。《科学大众》1958年的《火刑》和1962年的《大自然的语言》两篇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初、高中语文(必修)课本,至今已有13年。<科学大众>的长足发展得益于诸多著名科学家的支持。1966年停刊前为《科学大众》撰稿的有竺可桢、周建人、高士其、茅以升、侯德榜、黄家驷、钱学森、钱伟长、严济慈、李四光、华罗庚等。1994年7月复刊后为本刊题辞的有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茨、杨振宁、李政道和周光召、宋健、朱光亚等80多位院士。这在全国同类期刊中绝无仅有。《科学大众》是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综合性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在同行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公信度。科普载体一般通过科普活动、学校科学教育、大众科学传播3个途径,将科普内容输送到科普对象。《科学大众》复刊10年来形成的“全途径”科普实践模式(开展“金钥匙”竞赛,辅导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科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贴近校园、贴近课堂、贴近学生办刊),在全国同类期刊中不多见。 1994年7月《科学大众》在江苏复刊之初,邓楠同志就开始担任本刊顾问,她的威望所产生的效应明显。4 科技顾问成员张淑仪 方 成 伍荣生 吕志涛戎嘉余 赵其国 周君亮 贲 德5 科技指导单位江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学技术协会、省青少年科技中心6 科技协作单位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学院、河海大学、江苏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市724研究所主管单位: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7 卓越的成绩1、9年来百余篇文章被<读者>等几十种报刊转载。2、作品获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普作品提名奖和省第三届优秀科普作品一、二等奖。3、2002年科学大众杂志社被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推选为下属综合性期刊专业委员主任单位,负责组织全国70余家同类期刊开展业务研讨。4、在首届(2002)全国科普期刊发展战略研讨会上,9篇论文获奖,占获奖总数的20%。5、2004年进入江苏期刊方阵,被评为优秀期刊。

投稿大众科学期刊

大众科学杂志是由当代贵州杂志社主管的自然科学类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扩展资料 大众科学杂志是由当代贵州杂志社主管的自然科学类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大众科学月刊 16开 出 版 地:贵州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6908国内统一刊号:CN 52-1049/N 主办单位: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编辑单位:《大众科学》编辑部主 编:陈正华地 址:贵州贵阳市青云路183号邮政编码:550002电 话:网 址:国内统一刊号:CN 52-1049/N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6908邮发代号:66-19单 价:8元/期<<<<<<<<<<<<<<<<<<<<<<<<<<<<<<<<<<<<<<<<<<<<<<<<<<<<<<<<<<<<<<<,,刊名: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 Public Science 主办: 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 周期: 半月 出版地:浙江省杭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6908 CN 52-1049/N 邮发代号 66-19 曾用刊名:大众科学 创刊年:2006 主办单位:贵州省科学技术厅编辑单位:《大众科学》编辑部社 长:杨知燫主 编:朱筑川地 址:贵阳市青云路276号邮政编码:550002电 话: 5984158网 址:国内统一刊号:CN 52-1049/N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1578邮发代号:66-19单 价:10元/期ASPT来源刊

是正规期刊,在新闻出版署的网站上可以查到的,以下是该期刊的信息 期刊名录查询----详细信息 期刊名称 才智 期刊CN号 22-1357/C 主管单位 省行政学院 中国吉林高新技术人才市场 主办单位 省行政学院 《才智》杂志社 文种 发行范围 公开 出版状态

大众科学期刊投稿

这些杂志都可以的:花火、紫色年华、微言情……

大众科学杂志是由当代贵州杂志社主管的自然科学类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扩展资料 大众科学杂志是由当代贵州杂志社主管的自然科学类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投到《男生女生》吧!专门是青少年看的杂志。我也喜欢看,只是文笔还差一点,要不我也投了。《男生女生》(银版)征稿栏目介绍 ◇@心情:网络情感故事。 ◇粉红簿:完美动人的浪漫爱情。 ◇香满城:真挚感人、让人体味真情的的亲情友情故事。 ◇青青柠檬:朦胧青涩、没结果的中学爱情故事。 ◇纯爱校园:校园里浪漫美好的爱情故事。 ◇嘻哈校园:搞笑轻松的校园故事。 ◇三人天涯:三个人的友情爱情故事,多角爱情。 ◇落花の意:伤感无奈、似乎是命中注定的情感故事。 ◇草样年华:成长中经历的催人成熟、对人生有所启迪,对青春有所总结的故事。 ◇睡不着的海:令人心潮澎湃、回味无穷的校园青春小说。 ◇花开的声音:情窦初开时惶然无措、欲说还休的爱情。 ◇下一站…爱情:从亲情到爱情、从陌生到亲密的情感故事。 ◇迷你音乐情结:以一首歌曲演绎一段青春故事,故事与歌词内容丝丝入扣。 ◇向左走,向右走:或为了学业,或为了彼此,分手结局的爱情故事。 以下类型稿件勿投《男生女生》(银版): ◇散文、诗歌等故事性不强的稿件; ◇一个班级、一个宿舍里人物的片段式描写,并非一个连贯的故事; ◇并非发生在中学生及同龄人身上的故事。 版权要求:原创稿件,专投《男生女生》。 约稿字数:1500-6500字 体裁要求:校园小说,故事性强,可读性强。 文章风格:或轻松活泼,或凄美伤感,或浪漫温情,或煽情感人…… 稿酬:100元/千字(见刊一个月后付稿酬) 截稿日期:每月12日投稿E-mail:(每稿必复)《男生女生》(金版)征稿栏目介绍 ◇恐怖校园:依托于校园这个平台,讲述那些发生在学校中的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的恐怖之事。 ◇惊魂:通过个人或者众人来述说其经历过的骇人的事情。文章要有煸动力,文字要营造出真正的恐怖氛围。 ◇玄异:不可思议的恐怖经历,注重情节的神秘感与真实感。 ◇灵异:带有神话色彩或鬼怪色彩的,难以解释的故事。 ◇悬疑:让人疑惑重重,疑云密布,带着问题读下去的小说。 ◇推理:情节环环相扣,故事步步为营,以严密的逻辑性推进故事进展。 以下类型稿件勿投《男生女生》(金版): ◇传统风格的民间传说型的鬼怪故事; ◇童话、低幼风格的奇幻作品; ◇科幻小说。 版权要求:原创稿件,首发专投《男生女生》。 约稿字数:1500-20000字 体裁要求:小说,故事性强 文章风格:恐怖、玄异、诡异。 稿酬:100元/千字(见刊一个月后付稿酬) 截稿日期:每月28日投稿E-mail:(每稿必复)《男生女生》(文摘版)栏目介绍◇情结:年轻人经历的曾经执着、曾经心醉的情感故事。◇一瓣心香:温馨感人的小故事,让人感受温暖、亲切、友爱的人间真情。◇温情校园:老师给予学生或者学生给予老师的关心及帮助的感人故事。◇荧荧星火: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故事。◇大爱:诠释亲人间最原始自然的亲情的故事。◇况味:主要讲述的是父母、亲朋及中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对他们的欢乐、痛苦、无奈等情感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成长短片:讲述成长过程中有点青涩、有点无奈,令人难忘的故事。◇走过泥泞: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曾有的那些痛苦、辛酸、遗憾的历程,经过努力最后成功化解。◇交流: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故事,可以是对话形式,也可以是书信形式,化解生活中的误解与隔阂。◇华章:港台名家海外华人作家的文章,或华美,或实用。其睿智的思想,能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海峡的风:海外中学生及社会的一个断面,都是我们很少听过或从未听过的新鲜的见闻。◇拨:对中学生在做人处世、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建议和点拨。条理清楚,言简意赅,篇幅短小。◇一滴水的海:励志类小故事。◇段子:寓言故事,短小精悍。◇零距离:双语栏目,偏重励志类。◇诗赋:现代诗歌。◇佳话:读者所熟知的人物或者有一定成就的人物的趣事,其人格及魅力由故事可见一斑。◇风语:流行语、广告语等。◇麻辣烫:以幽默讽刺的文字反映一些社会问题,并能使读者对这些问题产生思考。◇双响炮:网络上流行的搞笑帖子,妙帖、趣帖、热帖。样刊和稿酬所推荐文章一经采用,会寄付推荐者样刊一本,并按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有关要求,支付推荐者荐稿稿酬。稿酬一般通过邮局汇款邮寄。荐稿E-mail:

大众科学2020年第26期将于2020年7月20日发布。

  • 索引序列
  • 怎样投稿科学大众期刊
  • 科学大众期刊怎么样投稿
  • 科学大众期刊投稿
  • 投稿大众科学期刊
  • 大众科学期刊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