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没有中间机构的 P2P ,或者说的更专业一点,比特币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 P2P。
导语本课堂用通俗易懂的系列内容为大家呈现区块链与密码学领域相关知识。这里有知识也有故事,从感兴趣到有乐趣,点宽课堂等你来学。这个系列中的课程内容首先从比特币着手进行入门介绍,再延伸至区块链的相关技术原理与发展趋势,然后深入浅出地依次介绍在区块链中应用的各类密码学技术。欢迎大家订阅本公众号,持续进行学习。【本课堂内容全部选编自PlatON首席密码学家、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德彪教授的《区块链与密码学》授课讲义、教材及互联网,版权归属其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1.0引言我们先从一组小漫画聊起,先看看帅气的我(咳咳)和小明发生的故事。-2--3-看完漫画,大家对用区块链记账有了大概了解嘛?其实在区块链运转机制中,当然不能用石头剪刀布啦!而是让全网节点比赛,看谁先算出一个前X位都是0的随机数,谁就获得记账权,我太难了…举个例子:整个比特币网络要约10分钟才能找出一个前10位都是0的随机数,所以确保同时只有一个节点记账。而如何确保多方互相都信任呢,第一大家一起“抄作业”,并放在自己的书包里(账本),第二确保“作业”在字迹上盖个印章,确保不被篡改。说是照抄一遍,其实交易内容是可以被加密的,虽然密文全网同步备份,没有对应的私钥还是看不到——确保了数据私密性和安全性。(没有钥匙休想打开我的作业本!)而在“作业”上盖章,这个“印章”则是比喻区块正文的对应Hash(Merkel根),Hash相关的知识点在后面的课堂中会讲到,只要正文被篡改了哪怕一丁点儿,Hash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大家”也就知道正文被篡改了。就像是篡改作业的笔记,不管是橡皮擦掉、胶条粘掉、还是用涂改液涂掉,都是留下痕迹哦,而这种篡改内容就会被整个区块链系统无情地抛弃。大家对区块链是不是有一丢丢了解了呢,下面我们言归正传,来看看区块链的“爸爸”比特币的诞生记!1.1比特币“破蛋”2008年11月,一位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密码学论坛 metzdowd.com 发表的一篇名为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比特币。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系统并挖掘出第一个区块,被称为“创世区块”,最初的50个比特币宣告问世。(比特币创世区块)有趣的一点是,中本聪在创世区块中带上了一句话以证明这个区块挖出于2009年1月3日。是什么方式呢?看图~(2009年1月3日《泰晤士报》头版)中本聪将2009年1月3日《泰晤士报》中头版的新闻标题——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财政大臣正处于第二次救助银行之际》)记在了创世区块中,而当时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席卷欧洲,无人幸免。当传统银行在金融海啸中挣扎之际,代表新一代支付方式的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貌似巧合的事情现在看来却意味深长,仿佛是命运的交接棒。比特币趣闻之有史以来最贵的比萨2010年5月2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程序设计员拉斯洛·豪涅茨(Laszlo Hanyecz)用10000个比特币,换了棒约翰(Papa Johns)比萨店的一个价值25美元的奶酪比萨。当时用于换取比萨的比特币目前价值高达605,000,000元人民币!有趣的是,目前棒约翰(PZZA.US)在美股市值约为186亿人民币,10000枚比特币大约占棒约翰总股本的3.2%,妥妥股东前十,一辈子比萨吃不完啦!备注:比特币价格取自2020年5月11日17:34截止2022年,比特币运行了13个年头。比特币无中央管理服务器,无任何负责的主体,无外部信用背书,系统软件全部开源,系统本身分布全球各个角落,就像是一个“三无产品”。然而神奇的是,这样一个“三无”系统,十余年来一直都在稳定运行,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在比特币运行期间,有大量黑客无数尝试攻克比特币系统,均无功而返。这一点也展示了比特币系统背后技术的完备性和可靠性。随着比特币价格的一路走高,比特币风暴席卷全球。从比特币背后引申出的区块链技术,也逐渐成为人们探索的对象。希望将这样一个稳定可靠的系统应用到各类企业应用之中。除了其背后的技术具备的扩展价值,比特币作为一种虚拟资产,也逐渐与现实世界中的法币建立起了“兑换”关系,于是也有了狭义的“价格”,如果从法币角度来看,其更像是一种“商品”。比特币趣闻之我不叫加密货币对于以比特币为大哥的众虚拟资产,一直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但加密一词是一个“未完成”的状态,有加密就必然有解密,难道还有解密货币?所以加密货币的称谓其实是一个误区。Cryptography是“密码学”,包含加密技术和解密技术。消息即为明文,而被加密之后的消息,我们称之为密文。用某种特定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伪装”处理,以隐藏其内容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加密(encryption)。当我们将密文转变为明文,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解密(decryption),所以Cryptocurrency应该译为“密码货币”。以后大家再见到“加密货币”记得要纠正哦~【区块链与密码学】课堂第1-1讲今天就讲到这里啦,其实比特币最吸引人的是它十几年间创造的价格神话,比特币为何总是“大涨大跌”?又是谁推动比特币价格十几年间万倍增长?比特币系统完备性和可靠性背后又是靠什么技术支撑?我们将在之后的第二讲详细拆解比特币背后的技术和比特币价格的细枝末节。敬请期待!关注点宽学园,每周持续更新区块链系列课程,小宽带你进入区块链世界。FOLLOW US© DigQuant点击“阅读原文”,登录官网,一起解锁更多金融科技姿势:涵盖 Python 、 金融基础 、 量化投资 、 区块链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 。 Dig More, Learn More!
首先,从最根本的来说,经常玩手机会影响你的眼睛健康,手机发出的光对眼睛有持续的伤害,严重的还会引起白内障。经常使用手机除了对视力有影响,对脊椎、肩膀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会导致你头晕目眩,这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造成的,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手机病”吧,眼中的甚至要开刀。除此之外,手机如今已经被列入了“2B级致癌物”这一行列,可能有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手机如今的致癌等级已经跟铅一样了。长期使用手级会大幅度的提升脑癌的患病概率,根据报道,使用手机超过十年就会使得脑癌的患病率提升两倍。长时间将手机放在枕边,容易遭受手机辐射,会导致你失眠、多梦,并且还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持续下降,晚上睡觉将手机放枕边,然后失眠,睡不着了就想玩会手机,越玩越会容易失眠,从而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并且经常玩手机的还会引起听力下降的情况发生,这也是手机的常见危害。
有用。作文指导评职称还是非常有用的,这也是证明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可作为业务水平成果的一项佐证。目前,大多数学术机构评职称,对论文和奖项的加分都是有选择的。对论文,一般只认可SCI收录的及国内学会顶级研究刊物论文,并要求注明影响因子,其他论文为参考。对奖项的认可为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其他奖项为参考。实际上,要发表这样论文及或这样奖项并不容易,实力偏弱的机构参考论文和奖项就起作用了。
发表了。在22年6月份的期刊上所刊登的论文代表了学术前沿和未来的一些发展方向。这是重庆邮电大学黄帅的论文也是重庆市的第一篇论文。
发了。1、黄帅重庆大学博士发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共计10余篇。2、主编教材1本,参编教材2本,授权专利1项。3、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互联网+、挑战杯、技能竞赛等比赛,获省级银奖1项,并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虽然我们的月球没有空气,但研究表明,月球表面存在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铁(Fe2O3)的赤铁矿,这是一种通常需要氧气和水才会形成的铁锈形式,这让科学家感到困惑不已。
1973年,NASA的水手10号(Mariner 10)所观测到的月球,在当时,研究还没有在月球没有空气的表面上发现任何生锈的迹象。长期以来,以铁锈文明的是火星。火星表面上的铁,再加上古代曾经存在过的水和氧气,赋予了火星红色的外表。但是,科学家最近惊讶地发现,有证据表明表面没有空气的月球也“生锈”了。
《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篇新论文回顾了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ndian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ISRO)的月船一号(Chandrayaan-1)轨道探测器的数据,这架轨道器在2008年对月球表面进行调查时发现了水冰可能存在的证据,并绘制出了多种矿物质位置图。论文的主要作者、来自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的李帅(音译,Shuai Li)研究后发现,月船一号上的月球矿物质测绘仪(Moon Mineralogy Mapper,M3)的数据中,存在着大量水的迹象。月球矿物质测绘仪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位于南加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所建造。水与岩石相互作用会产生多种矿物质,M3检测到的光谱,或者说从月球表面反射的光,表明月球两极的组成与其余部分完全不同。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月船一号轨道飞行器上的月球矿物制测绘仪(M3),合成了上面这张图像,图中的蓝色区域显示,水集中在月球的两极。仔细分析两极的岩石光谱后,研究人员发现了赤铁矿,也就是一种铁锈形式的迹象。对于这一点,李帅非常感兴趣,他将目光集中到月球的两极光谱。尽管富含铁的岩石在月球表面四处散布,但在发现月球两极的光谱数据与赤铁矿如此匹配时,他仍然感到惊讶不已。赤铁矿是铁暴露在氧气和水中产生的一种铁的氧化物,也就是铁锈的一种形式,但在月球上应该是不会有氧气或者液态水的,它究竟是怎么生锈的呢?
月球金属之谜
要解开这个谜团,一切还得从太阳风(solar wind)说起。太阳风是从太阳上层大气中射出的超高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以氢气为主要成分轰击着地球和月球。氢气的存在会让赤铁矿难以形成,因为它是一种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会被相互作用的原子夺去电子,而这恰恰与产生赤铁矿的反应原理相反:为了让铁生锈,需要有一种氧化剂夺去铁原子的电子。对于地球而言,我们拥有强大的地球磁场将太阳风中的氢气隔绝在外,但月球却没有这样的保护罩。
“这令人非常困惑,”李帅表示,“月球的环境非常不利于赤铁矿的形成。”因此,他找到了JPL的科学家阿比盖尔·弗雷曼(Abigail Fraeman)和维维安·孙(Vivian Sun),帮他梳理分析M3的数据,并确认他真的在月球两极发现了赤铁矿。
“一开始的时候,我是完全不相信的态度。考虑到月球的环境,它(赤铁矿)是不应该存在的。”弗雷曼说,“但是自从我们在月球上发现了水之后,人们就一直在猜测,如果水与岩石发生过反应,那么月球上可能存在着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多的矿物质。”
在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后,弗雷曼和孙确信:M3的数据的确表明月球两极是存在赤铁矿。孙说:“最后,光谱数据明确地体现了赤铁矿的存在,而至于它为什么存在于月球表面,我们还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三种关键成分
他们的论文提供了一个“三管齐下”的模型,来解释在月球环境中为什么能形成铁锈。
首先,尽管月球没有自己的大气层,但实际上它还是拥有微量的氧气,这些氧气的来源正是我们的地球。地球的磁场就像一个风袋一样,在地球后侧有较长的拖拽。2007年的时候,日本的辉夜号(Kaguya,又称辉夜姬号、月亮女神号)轨道飞行器发现,来自地球上层大气的氧气可以顺着这种延伸的磁尾飘荡出去,这是众所周知的,地球上的这些氧气可以飞行239 000英里(385 00千米)到达月球。
这一发现与M3的数据相吻合,M3的数据表明,相比背对地球的那一侧,在月球面向地球的一侧所发现的赤铁矿数量更多。李帅表示:“这表明地球的氧气可能在推动着赤铁矿的形成。”在过去数十亿年间,月球一直在一点一点地远离地球,所以当两者在遥远的过去相距较近时,可能有更多的氧气跃过了这个距离。
还有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太阳风输送来的所有这些氢气。作为还原剂,氢气应该会防止氧化反应的发生,但地球磁场的磁尾在这里也起到了中介作用。磁尾部分除了将氧气从我们的星球运送到月球之外,还在月球饶轨运行的某些时期阻挡了99%以上的太阳风,特别是在月相为满月的时候,这就为月球打开了特定的周期性窗口,让铁锈能得以形成。
谜团的第三个部分则是水,尽管月球的大部分地方都完全干涸了,但在月球另一侧被阴影覆盖的月球陨石坑中,科学家们发现了水兵。然而,赤铁矿的发现地点却又离发现水冰的地方很远。李帅认为,相比在月球表面发现的水分子,更可能是定期飞掷到月球上的快速移动的尘埃粒子释放了月球表面含有的水分子,在冲击到月球表面时与土壤中的铁混合。一方面,撞击产生的热量可以提高氧化反应的速度;另一方面,这些尘埃粒子本身可能也携带了水分子,随着撞击穿入月球表面,从而与铁混合。在恰好合适的时机,也就是当月球因地球磁尾的阻挡受不到太阳风的侵扰且存在氧气时,可能就会发生形成赤铁矿的化学反应。
要确定水和岩石之间相互作用的确切方式,还需要更多的数据。这些数据还可能有助于解释另一个谜团:为什么在月球的另一侧仍然有少量的赤铁矿形成,毕竟地球的氧气在理论上并不能到达月球背面。
更多的月球探索将带来更多月球科学
弗雷曼说,这种模型还可以解释在其他没有空气的星体(如小行星)上发现的赤铁矿:“可能是少量的水和尘埃颗粒的撞击让这些星体中的铁生锈了。”
李帅指出,这是月球科学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自上一次阿波罗(Apollo)计划登月以来的将近50年后,月球再次成为了一个主要的探索目的地。作为阿尔忒弥斯(Artemis)计划的一部分,NASA计划从明年开始向月球发射数十种新的仪器和技术实验,然后从2024年开始进行人类探月任务。
JPL还为名为“月球开拓者号”(Lunar Trailblazer)的轨道器建造了M3的新版本,其中一个仪器是高分辨率挥发物和矿物质月球测绘仪(High-resolutionVolatiles and Minerals Moon Mapper,HVM3),它将绘制月球上永远处在阴影中的陨石坑内的水冰位置图,或许还能揭示有关赤铁矿的新细节。
“我认为这些结果表明,太阳系中发生的化学过程比我们此前意识到的还要复杂。”孙说道,“我们可以通过在未来发射前往月球的任务,来检验这些假设,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我在《地质学报》上发表过一篇论文《月球上的水:探测历程与新的证据》,欢迎大学参考和引用。 月球探测器的确发现在月球南极的撞击坑底部的土壤、碎石块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冰,水冰的含量大约是土壤重量的千分之一左右。 对月球有了解的人会问,在月球上凡是被太阳照射的地方,温度都高于100 ,在如此酷热的条件下,假如有水存在的话早就挥发了,更不可能形成水冰了。月球上怎么可能会有水冰呢? 实际上,月球表面也有一些地方永远照不到太阳,比如有些撞击坑很深,边缘比较高,太阳照射在坑周围的时候,坑边缘的阴影遮挡了撞击坑的中心部位。尤其是在南北极地区,太阳照射角度比较低,阴影比较长,里面是黑暗的,是太阳永远照不到的区域,称为永久阴影区。由于太阳永远照不到撞击坑中心的底部,所以撞击坑里面是黑暗的,这些撞击坑中心底部的温度大约-150 —-180 ,甚至可以达到-230 ,极其寒冷黑暗。 在漫长的宇宙 历史 中,有很多小的彗星会经常不断地撞击太阳系的各个行星和卫星,它们也能撞击在月球上。 假如有彗星撞击到月球的表面,撞击破碎的彗星碎块被溅射得到处都是,总有一些掉进了永久阴影区。大家知道,彗星是“脏雪球”,它是由冰、雪、脏土混合而成的,所以当这种彗星撞击在月球表面的时候,被撞碎、抛射的这些碎块里就有好多冰块会溅射到这些撞击坑的底部,一旦掉到这些撞击坑的底部就相当于掉进了极其寒冷的大冰库里一样,于是这些冰块被永远保存了下来。除了水冰,也有科学家认为,白天月球表面的温度很高,在月壤中吸附的气体分子包括有水分子挥发,进入月球表面的空间;黑夜月球表面的温度很低,气体分子冷凝并逐步向高纬度迁移,在月球南北极区撞击坑里的永久阴影区内可能蕴藏有水冰。 月球形成至今已经有40多亿年了,曾经有很多彗星撞击在月球的表面,在永久阴影区这样的“冰库”里,只要有冰块掉进去就会被保存下来,几十亿年以来,冰块在撞击坑的底部越积越多,这些冰块被永远地保存下来,所以在撞击坑的底部是有可能发现冰块的,在月球的永久阴影区是可能存在水冰的。有人计算,月球永久阴影区里含有的水冰大约可以达到66亿吨,这些水冰将会很有用。人类多年来一直积极 探索 宇宙中的其他星体,希望找到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一美国科学家团队近日发现,月球可能蕴含大量水分,比之前预计的多了不少。如果属实,今次的发现将大幅降低未来建立月球基地的难度。 研究表明月球表面遍布火山沉积物,而且有水的成分,指出月球表层下可能有令人惊讶的水藏量,甚至可能跟地球一样多。参与研究的布朗大学教授米利肯(Ralph Milliken)表示﹕「差不多所有样本都有水分,显示当年太阳神号获得的含水样本并不罕见。」另一名研究员、来自夏威夷大学的李舒艾博士(Shuai Li,音译)则指出,这些水可能是由强烈的撞击或是小行星与彗星碰撞时产生。根据这点判断,研究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因为彗星撞击虽然是小概率时间,但是月球存在也有几十亿年了,如果不考虑逸散的话,以冰形态存在的水应该储量不低。 虽然这些水分的来源仍是一个谜,但科学家推测月球内部可能有大范围都是湿的。如果这是真的,航天员将来登月时也许能利用这些水,同时人类希望在月球建立太空站的计划将会大大提前。报告于本月24日已在科学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让我们静待其他科学家对这一巨大发现有何评估好了。 月球上有水不是传闻,而是被多项科学研究证实的事实,前面有个回答已经给出了一些相关信息,我在这里补充一个最新的研究进展,那就是月球上不仅有水,水存在的时间范围和地理跨度都要大于原有认识。 由于题主问了一些相关报道是否可信,我先说下这项最新研究的来源,是美国空间科学研究所(Space Science Institute)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在英国学术刊物《自然·地学》(Nature Geoscience)上,并且得到了鼎鼎大名的美国航天局(NASA)官方网站的报道。 据介绍,过去一些研究认为,月球上虽然有水,但水的存在范围是很有限的。从时间上看,在月球自转一圈的周期中有时多、有时少,呈周期性变化;从空间上看,在月球的两极多,中间少。过去认为,这可能是在一些阴凉、寒冷的环境条件下,更有利于水的持续存在,在其他时间和地方,水就变成了别的东西。 但是新研究说,过去的分析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具体的技术细节这就不说了,咱们不是专业搞科研的都不是很懂。但这项研究的结论很清楚,领导研究的乔舒亚·班德菲尔德(Joshua Bandfield)说:“我们发现不论在一天中的什么时间,或是在什么纬度上,都有信号显示有水存在。”“水的存在看起来不依赖于月球表面不同地方的结构特征,水就一直在那存在。” 研究人员认为,既然月球上的水存在的如此广泛,那么以后登月或甚至在月球上建立基地时,使用月球上本就存在的水作为饮用水,或用作其他用途,就更加方便了。最后,这篇研究论文还让我有一个感想,那就是这帮美国科学家用了印度“月船1号”探测器传回的数据,但是最后发表的论文的作者都是美国人,一个印度名字都没有,连署印度单位的都没有。当然,NASA网站上的说法是,“月船1号”上的叫作Moon Mineralogy Mapper的探测器,本来就是NASA提供给印度的。所以探月这事儿啊,看来还是完全自力更生比较好。 月球上有水是个没有争议的事实,由月球探测器传回的数据表明,在月球表面确实发现了水的存在。但月球表面发现的水并不是液态的,而是固态和气态的。而且,月面其他部分是否也像该区一样有水的存在以及水存量的多少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近期科学家又依靠探测器数据证实了月球不仅表面有水,地下也存在着水,且地下水的含量可能远比地表大。布朗大学科学家拉尔夫等人发现,月球上的水被锁在月球表面古老火山喷发形成的古灰岩中,科学家在一些火山喷发后区域发现了水分子的信号。同时,月表下面大量的火山沉积物中都显示出水分的存在,甚至可以认为月球内部大部分地方都有水。不仅如此,在2009年11月,美国科学家称,通过半人马座火箭在凯布斯月球坑的撞击测试,发现了至少25加仑的水分布在扬起的尘埃中,要知道这是单个撞击所扬起的水量,如果算上其他地方的,月球表面下的水分还会更多。埃姆斯研究中心目前已经收集到大量月球水分的数据,绘制出一幅月球水资源分布图,告诉我们那儿可以找到水源。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这意味着月球上的水有望成为人类走向外太空的重要补给点。事实上,根据现今的研究,太阳系内的天体中,只有太阳和金星上没有水的存在(金星的温度过高,以至于水分子分解)。 月球上是有水的,到底有多少还需要数据来说话。 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猜测在月球两极的永久阴影区会有水结成的冰,天文学上一般简称水冰。 不像地球喜欢斜着转,月球基本是垂直着转的,也就是说月球自转轴和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转的那个平面的夹角近似为九十度。这样月球两极有些地方(比如环形山的阴影里)会一直照不到太阳,保持零下一百五十多度的低温,形成永久阴影区。 于是这些年来发射了不少月球探测器,专门在月球极区找水冰。有的探测器在月球表面找到了氢元素的存在,有的探测器最后还会撞击月球表面,还真的撞击出水蒸气来了。 不过这些观测都还不能确定倒底是不是水、是什么形态的水。直到上周,由中国人李帅带领的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印度十年前发射的月船1号的光谱数据里挖掘出了新的发现,这一发现确定了月球极区有水冰的存在。 这次发现的水冰只占永久阴影区的3.5%,而且这些水冰还是跟月球土壤混合在一起的,所以算不上大量,至于在月球表面以下会不会有更多,还要等待更多的数据才能判断。 可以确定的是,月球因为个头小引力弱,无法留住大量的气态水,月球表面温度要么很高要么很低,也没法保持大量的液态水,所以月球上找水的关键可能就是水冰了。 月球表面或浅土层不可能有水。如果有水也只能含在有一定压力温度的深岩土层里。因为月球表面白昼温度非常高(最高时可能达到120多度)持续时间很长(约300多小时)、气压又接近0。如果地表面或浅土层有水成分,很容易升华到空中形成水汽层。而且月球的引力很小。漂浮在空中的气体很难被月亮长期的收容。水汽一旦进入空中,将被地球太阳强大的引力拉向高空(月亮地球太阳在一线时拉的最远)。月亮就很可能失去水汽。《NASA宣称月球极地发现大量水资源,足够人类远征火星百年所需》根据发表在 PNAS 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科学家在月球的两极发现了冰冻水的直接证据。这一发现是基于印度在 2008 年发射的月船 1 号探测器携带的 NASA 仪器月球矿物绘图仪所收集的数据。研究人员重新分析了数据,在月球北极和南极地区的陨石坑发现了与岩石混杂在一起的细小冰块。参与该研究的夏威夷大学地质学家 Shuai Li 表示,冰的来源无法从数据里得出。他推测可能来自于撞击月表的彗星。陨石和彗星等天体的撞击在月球上留下可坑坑洼洼的表面,带来了冰等物质。冰也可能来自月岩下的气体。他认为要发现冰的真正起源需要发射月球车去提取冰的样本。 对一颗正常的行星类的星球来说,元素或化合物的分布都基本按照中心为最重元素,轻点的次之,再轻点的再次之这一规律,拿我们地球来说,地壳及以上物质分布规律是这样的:地壳是较重化合物组成的各种岩石构成,岩石表面是岩石风化形成的结构较松的土壤,岩石中土壤中或土壤表层是密度更小的水,再上层就是气体了。由于氢是宇宙中的基本元素,也是宇宙中丰度最高的元素,氧在元素周期表上排第8位,在一般的恒星中很容易就能合成,在宇宙中的丰度也不低,因此氢氧两种元素合成的水在宇宙中的丰度较高,是宇宙中常见物质。月球由于自身质量偏小,引力小,留不住空气,阳光直射下温度有一百七十度上下,又没有大气压,有水的话也很快就气化了,就算有地下水,因为土壤或岩石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毛细管效应,月球地底深部的地下水会沿着毛细管源源不断地向地表输送,被太阳蒸发到空中,最后逃脱月球引力逸散在宇宙太空。估计火星上的水也是这样耗光的。因此,既使月球在形成时含有大量的水,在几十亿年的逃逸下也消耗尽了。唯一可能的是在月球两极,由于太阳极度斜射,温度极低,原有的水冰封在地表地下,但由于几十亿年的零气压升华,估计有也不多。综合上述分析,可以肯定,那美国砖家在胡说八道。 月球发现水早就是事实,不是什么传闻。据估计月球上的水量非常客观,主要分布在大的环形山的阴影部分,还有月球极地永不见光的地方。现在认为这些水是彗星带来的,不过人类想利用这些水资源难度还是不小的。
克隆技术可使人类对流产有更多的认识,以发展治疗习惯性流产的方法,解除那些不能成为母亲的女性的痛苦。同时,通过研究桑葚胚附着于子宫壁的原理,有望发展新的避孕技术。 --克隆实验的实施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为“制造”能移植于人体的动物器官开辟了前景。胚胎发育过程中桑葚胚的生长特征与癌细胞的生长有相似之处。如果人类在研究克隆技术的过程中找到了制止胚胎发育进程的方法,则在治疗中终止癌症的扩散应该也为时不远了。 --克隆技术也可用于检测胎儿的遗传缺陷。将受精卵克隆用于检测各种遗传疾病,克隆的胚胎与子宫中发育的胎儿遗传特征完全相同。 --克隆技术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的损伤。成年人的神经组织没有再生能力,但干细胞可以修复神经系统损伤。克隆技术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得到更多的干细胞用于治疗。 --在体外受精手术中,医生常常需要将多个受精卵植入子宫,以从中筛选一个进入妊娠阶段。但许多女性只能提供一个卵子用于受精。通过克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个卵细胞可以克隆成为8个用于受精,从而大大提高妊娠成功率。同时,没有进入妊娠阶段的受精卵可以冰冻起来,将来孩子需要器官移植的时候,选一个冰冻受精卵植入子宫发育,可提供需要移植的器官。有人还设想,如果父母希望孩子遗传自己某一方面的天赋或特长,可以通过克隆将自己的优势完全遗传下来。当然这一设想也遭到了不少质疑。
克隆技术可使人类对流产有更多的认识,以发展治疗习惯性流产的方法,解除那些不能成为母亲的女性的痛苦。同时,通过研究桑葚胚附着于子宫壁的原理,有望发展新的避孕技术。 --克隆实验的实施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为“制造”能移植于人体的动物器官开辟了前景。胚胎发育过程中桑葚胚的生长特征与癌细胞的生长有相似之处。如果人类在研究克隆技术的过程中找到了制止胚胎发育进程的方法,则在治疗中终止癌症的扩散应该克隆是英文 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扦插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也叫无性繁殖。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没有人工操作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植物的繁殖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的设想是由德国胚胎学家于1938年首次提 出的,1952年,科学家首先用青蛙开展克隆实验,之后不断有人利用各种动物进行克隆技术研究。由于该项技术几乎没有取得进展,研究工作在80年代初期一度进入低谷。 后来,有人用哺乳动物胚胎细胞进行克隆取得成功。 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成年羊体细胞克隆出一只活产羊,给克隆技术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它突破了以往只能用胚胎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技术难 关,首次实现了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目标,实现了更高意义上的动物复制。研究克隆技术的目标是找到更好的办法改变家畜的基因构成,培育出成群的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可能需要的更好的食品或任何化学物质的动物。 克隆的基本过程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 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罗斯林研究所克隆羊采用的时间约为 6天)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 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培育成功三代克隆鼠的“火奴鲁鲁技术”与克隆多利羊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克隆过程中的遗传物质不经过培养液的培养,而是直接用物理方法注入卵细胞。这一过程中采用化学刺激法代替电刺激法来重新对卵细胞进行控制。1998年7月 5日,日本石川县畜产综合中心与近畿大学畜产学研究室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这两头克隆牛的诞生表明克隆成年动物的技术是可重复的。 当苏格兰的罗斯林研究所1996年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小羊多利后,这一成果立即被誉为本世纪最重大的也是最有争论的科技突破之一。这一突破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在抢救珍奇濒危动物、复制优良家畜个体、 扩大良种动物群体、提高畜群遗传素质和生产性能、提供足量试验动物、推进转基因动物研究、攻克遗传性疾病、研制 高水平新药、生产可供人移植的内脏器官等研究中发挥作用。 在肯定了这种技术的正面作用的同时,人们更大程度上表示了对这种技术的担忧,他侨衔�绻�褂貌坏保�庵旨际蹩赡芏陨��肪巢��て诘牟涣加跋欤�恍┛蒲Ъ胰衔�? 果在畜牧业中大量推广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很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导致一些疾病的大规模传播;如果将其应用在人类自身的繁殖上,将产生巨大的伦理危机。 克隆羊多莉的身份被披露后,美国俄勒冈科学家也证实他们于1996年8月已经利用克隆胚胎培育出猴子;又有传说,比利时一医生已无意中克隆出一个男孩。尽管比利时科学家否认克隆人的报道,但是各国政府对克隆技术在法律 和伦理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非常重视,美、德、法、英、加 等国纷纷成立专家小组研究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也要求对这 一领域的研究加以限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和欧盟委员会负责科研的委员1997年3月11日分别发表声明 和谈话,表示反对进行人体克隆试验。目前各国对这项技术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制定法律加强对这种技术的管理,并严禁用它复制人类。克隆出小羊多利的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也说, 用来克隆多利的那种技术效率极低,在他成功克隆出多利之前该技术曾导致先天缺损动物的出生。将这种技术用于人类 是“非常不人道的”。 中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克隆技术及其提出的相关问题,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等部门已多次召开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讨、 座谈会,并就有关问题达成共识。专家们认为,动物克隆技术的成功是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既有有益的一面, 又有不利的可能,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规范,严格控制住有害的一面,使这项技术造福于人类。 1997年11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 大会在巴黎通过一项题为《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的文件,明确反对用克隆技术繁殖人。文件指出,应当利用生物学、遗传学和医学在人类基因组研究方面的成果,但是, 这咱研究必须以维护和改善公众的健康状况为目的,违背人 的尊严的作法,如用克隆技术繁殖人的作法,是不能允许的。 1998年1月12日,欧洲19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一项严格禁止克隆人的协议(european protocol on banning human cloning)。这是国际上第一个禁止克隆人的 法律文件,是对《欧洲生物医学条约》的补充。这项禁止克 隆人协议规定,禁止各签约国的研究机构或个人使用任何技术创造与一活人或死人基因相似的人,否则予以重罚。违反协议的研究人员和医生将被禁止从事研究和行医,有关研究 所或医院的执照将被吊销。如果签约国研究机构或个人在欧洲以外地区进行这类活动也将追究法律责任。在协议上签字的国家有法国、丹麦、立陶宛、芬兰、希腊、爱尔兰、意大 利、拉脱维亚、卢森堡、摩尔多瓦、挪威、葡萄牙、罗马尼 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马其顿、土耳其和圣马力诺。 克隆技术的发展 克隆,是Clone的译音,意为无性繁殖,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前不久报道的英国罗斯林研究所试验成功的克隆羊多利,是首次利用体细胞克隆成功的,它在生物工程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克隆技术已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微生物克隆,即由一个细菌复制出成千上万个和它一模一样的细菌而变成一个细菌群。 第二个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如DNA克隆。 第三个时期就是动物克隆,即由一个细胞克隆成一个动物。 在自然界,有不少植物具有先天的克隆本能,如番薯、马铃薯、玫瑰等插枝繁殖的植物。而动物的克隆技术,则经历了由胚胎细胞到体细胞的发展过程。早在本世纪5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以两栖动物和鱼类作研究对象,首创了细胞核移植技术,他们研究细胞发育分化的潜能问题,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相互作用问题。1986年英国科学家魏拉德森首次把胚胎细胞利用细胞核移植法克隆出一只羊,以后又有人相继克隆出牛、羊、鼠、兔、猴等动物。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1996年克隆牛获得成功。而美国最近克隆猴取得成功,日本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繁殖出200多头“克隆牛”。以上所述的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获得成功的。 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成功的小羊多利,是用乳腺上皮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它翻开了生物克隆史上崭新的一页,突破了利用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式,使克隆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整个克隆过程如下:科学家选取了三只母羊,先将一只母羊的卵细胞中所有遗传物质吸出,然后将另一只6岁母羊的乳腺细胞与之融合,形成一个含有新遗传物质的卵细胞,并促使它分裂发育成胚胎,当这一胚胎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再将它植入第三只母羊的子宫中,由它孕育并产下克隆羊多利。多利酷像提供乳腺细胞的6岁母羊。 小羊多利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体细胞克隆成功的动物。克隆多利的成功,从理论上说明了高度分化细胞,经过一定手段处理之后,也可回复到受精卵时期的合子功能;说明了在发育过程中,细胞质对异源的细胞核的发育有调控作用。它对生物遗传疾病的治疗、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扩群等提供了重要途径,对物种的优化、濒危动物的种质保存,对转基因动物的扩群均有一定作用。 自克隆小羊多利成功后,世界各国引起强烈的反响,有的看作福音,有的则视为祸水,笔者以为对新技术应采取支持态度,生物克隆取得突破,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使畜牧业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还可提供某些药物原料以提高人类免疫功能等等。在小羊多利之前,罗斯林研究所曾培育出一只奶中含治疗血友病药物原料的转基因羊,一家公司以50万英镑的高价买去。如果利用体细胞大批“复制”这只羊,就可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另外,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大量复制珍稀动物,挽救濒危物种,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人类造福,何来忧患呢?当然,克隆技术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克隆动物在遗传上是全等的,一种特定病毒或其它疾病的感染,将会带来灾难,如果无计划克隆动物,会扰乱物种的进化规律,干扰性别比例,这种对生物界的人为控制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危害。但只要采取相应的研究对策,制订科学的克隆计划,这种负效应就可以避免。 至于克隆人,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当代生物史证明,克隆技术只能复制出外貌特征相同的生物,不能克隆出被复制者原有的才能。人的思想才能受后天的制约。所以,即使有人能克隆出酷似历史上的伟大领袖、伟大科学家那样的人物,也仅在外貌上相同,却缺乏伟大领袖、伟大科学家那样的思想、气质、才能,试问这样的克隆具有什么意义?至于有人主张克隆人以取得人体器官,用于医学上人体器官的移植,这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克隆出来的人首先是一个公民,他享有人权,如果克隆人不肯捐赠器官,你发明者也不能侵犯人权。 至于克隆无头的人,那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克隆人要生存,首先要吃饭,要思维,没有头颅是不可能的,我们总不能培植一个无头的植物人吧?而且,最重要的是克隆人不符合世情国情,当今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不少国家已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拆巨资做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事呢?正如德国研究技术部长吕特格斯所说:“复制人类将不被允许,也一定不会发生。” 目前,克隆技术在英国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造血事业。英国的PPL公司是克隆技术的经济后台,它的主管罗思詹姆斯博士说:“从研究多利中我们知道,我们可以用一个细胞制造出一只转基因动物。我们现在正利用这一技术生产人类血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血浆。”他们与罗斯林研究所合作研究一种带有人类基因的牛和羊。他们先把动物体内的血浆取出,再取代人类的血浆,这种改变了基因的牛和羊体内就含有人类血浆的重要成分,通过对这些动物的饲养、再克隆或繁殖,就可以得到稳定可靠而且相对便宜的血资源,据统计在英国每年价值可达150英镑。可谓效益匪浅。 克隆技术的前景不可估量。 也为时不远了。 --克隆技术也可用于检测胎儿的遗传缺陷。将受精卵克隆用于检测各种遗传疾病,克隆的胚胎与子宫中发育的胎儿遗传特征完全相同。 --克隆技术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的损伤。成年人的神经组织没有再生能力,但干细胞可以修复神经系统损伤。克隆技术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得到更多的干细胞用于治疗。 --在体外受精手术中,医生常常需要将多个受精卵植入子宫,以从中筛选一个进入妊娠阶段。但许多女性只能提供一个卵子用于受精。通过克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个卵细胞可以克隆成为8个用于受精,从而大大提高妊娠成功率。同时,没有进入妊娠阶段的受精卵可以冰冻起来,将来孩子需要器官移植的时候,选一个冰冻受精卵植入子宫发育,可提供需要移植的器官。有人还设想,如果父母希望孩子遗传自己某一方面的天赋或特长,可以通过克隆将自己的优势完全遗传下来。当然这一设想也遭到了不少质疑。 回答者:天才古枫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7 20:56--------------------------------------------------------------------------------当你被追杀的时候找你的克隆人作替死鬼。 回答者:像牛顿叔叔学习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3-7 20:57--------------------------------------------------------------------------------在医学上有好处,克隆人虽然有很多坏处,但他也可以使许多没有生育能力的人完成梦想 现在科学界把克隆分为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两种。前者是利用胚胎干细胞克隆人体器官,供医学研究、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问题,这是国际科学界和伦理学界都支持的,但有一个前提,就是用于治疗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这一界限。
夏昆夏昆 男,1971年4月生,博士,教授,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73首席科学家。2003年获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定位、克隆、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治疗。1998年在夏家辉院士的领导下参与克隆了遗传性神经性耳聋的致病基因GJB3、实现了在我国本土克隆遗传病致病基因零的突破;随后,作为主要负责人定位了5个遗传病基因新位点。2015年4月,夏昆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名单。基本介绍中文名:夏昆出生日期:1971年4月职业:教师性别: 男简介夏昆男,1971年4月生,博士,教授,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73首席科学家。成就及荣誉2003年获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定位、克隆、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治疗。1998年在夏家辉院士的领导下参与克隆了遗传性神经性耳聋的致病基因GJB3、实现了在我国本土克隆遗传病致病基因零的突破;随后,作为主要负责人定位了5个遗传病基因新位点。2004年克隆了一个新的角膜环状皮样瘤致病基因PITX2,同时在参与“人源基因载体”研究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长期从事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家系收集,致病基因定位、克隆和功能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J Med Genet、Hum Genet、Mol Vision、Br J Dermat等国际杂志发表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20余篇,作为主要参与作者的部分论文发表在Nat Genet、PNAS、Hum Mol Genet、Mol Cell Biol、FASEBJ、Hum Mutat、Arch Neuro等杂志;共参与或主持国家、部省和国际合作课题20余项;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次(排名第3)、1999年获教育部首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1次(排名第10)、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排名第6)、2005年获第五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2006年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3年获湖南省杰出青年、2004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年作为团队带头人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画创新团队,2006年作为国内合作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B类)、2008年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中南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颁奖词言也传,身也教;将帅也做,士卒也为。卓立于国家平台,教以鱼,授以渔,将年轻的学生团队,谐调成国内一流。
该死··· 您提交的答案超过10000字,请删减!中国纳米材料产必现状(此文为调研报告摘要)一、中国纳米材料产业研发现状1.中国纳米材料的研发力f分布中国政府对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研究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国家和各地方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的实施,积极投入力量和资金,使中国纳米的研发水平获得了很大发展。中国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各具特色的两大纳米研发中心—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为核心,辐射四周的格局。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以北京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纳米科技中心、化学所、物理所、金属所、化冶所、感光所、半导体所,以及北大、清华、北京建材科研院、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以上海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冶金所、硅酸盐所、原子核所、固体物理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以及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除上述两大中心外,西北的西安、兰州,西南的成都,以及中南的武汉等,也在该领域有所建树。北方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碳管、纳米磁性液体材料、纳米半导体、纳米隐身材料、高聚物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界面材料、纳米功能涂层、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纳米功能薄膜;南方中心则在纳米医学、纳米电子、纳米微机械、纳米生物、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及产业化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从地域分布上分析约80%的纳米研发力量,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和华北地区。但表面上相对集中,实际仍很分散,比如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力量又分散在合肥、南京等地,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从系统分布上分析纳米研发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等院校和中科院系统,这两部分的科研力量占整个中国纳米研发力量的90%以上;另外,也有部分企业介入了纳米材料及技术的研发领域,但力量薄弱(约占5%),而且层次不高。从人员结构上分析中国现有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研究人员共有4500余人,其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背景也非常过硬,70%以上的纳米科研人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拥有博士、高级职称的约占30%,拥有硕士、中级职称的约占40%a从研究的领域分析现有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以金属和无机物非金属纳米材料为主,占80%左右;高分子和化学合成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较低层次的纳米材料领域,集中了一半以上的研发力量,而在纳米电子、纳米生物医药方面,则力量薄弱。从研究的成果分析十年来,中国纳米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有关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论文2400篇,其中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级学术杂志上的论文共6篇,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学术论文近20篇,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引篇,被SCI和EI收录的文章占整个发表论文的59%a费大都只在百万数量级,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纳米项目经费,不超过100万元。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介入,尤其是风险投资的兴起,中国纳米研究机构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注意与市场结合,不仅在研究经费支持方面开拓了渠道,也为科研体制的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些民营研究所和公司制运作的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2.纳米研发的科技经费来源分析根据19%年至2000年中国纳米科技的资金投入强度统计,纳米研发经费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投入占70%以上,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企业资助投入则增长较快。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纳米基金项目保持平稳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率在20-30%, 2000年批准的纳米基金项目明显增多。本次调研,就课题带有“纳米”字样的项目作了统计:1990至2000年间、至少有536个题目带有“纳米”字样的项目;在1999年和2000年中,科学基金新批准和资助的在研纳米基金项目,总经费达8000万元左右;基础研究起步较早的领域是纳米材料和纳米化学须域。根据对20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正在研究的纳米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绝大多数正在研发的项目,研发时间仅在一年左右,属启动阶段,而且有颇多重复;科研经3.中国纳米材料及技术专利现状1985年至2000年,中国超细材料、纳米技术领域已公开的专利数共L024项,其中已授权专刊的465项,占45.4%,公开尚未授权的559项,占54.6%。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利中,涉及纳米材料领域已经公开的专利数共有582项,其中已授权的107项,占18.4%,公开尚未授权的475项,占81.6%e从申报的数f分析纳米材料和超细材料领域的专利总数比较相近,但纳米材料已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远远低于超细材料,仅为其1/3;在“已公开尚未授权”的专利中,纳米材料又远远高于超细材料,超过其5.65倍。从申报的时间分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年为初期介入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少,发展速度缓慢;1990-1998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快速增长,至19971998年达到发展的相对高峰;随后,主要因为近两年申请的专利尚未到公开期,呈现出骤降现象。这与中国纳米材料的发展步伐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纳米材料刚刚起步,199219%年,国家加大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发力度,各研究院校纷纷涉足纳米领域,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取得长足进展,1997年以后达到颠峰。从申报的主体分析在所有涉及纳米材料领域的582项专利中,由大学及科研院所申报的有366项,占62.9%由企业申报的有154项,占26.5%;由个人申报的有62项,占10.6%。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专利中,国外来华申请的专利共166项,占16.2%,这部分专利以个人申请为主,其中纳米材料的专利申请远远大于超细材料,比例约为2:10可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依然是推动中国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发展的主力军。从切入的领域分析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专利中,涉及材料的专利数量多达827项,占80.8%,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电子类28项,占2.7%;医药类41项,占4.0%;其他128项,占12.5%。说明对纳米材料研究的力度较大,而纳米电子学及纳米医药学的研究力量相当薄弱。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专利共528项,占51.6%;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装置的专利共241项,占23.5%,而且主要以超细材料的制备装置为主;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专利共276项,占26.9% o4.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途径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主要有技术转让、技术入股,以及自行生产等,但产业化率普遍较低,不足20% e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技术成果本身不具备产业化条件,二是由于信息不通,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通,缺少资金的有力支持。如果将中国纳米产品的成熟程度按中试、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生产划分,明显呈剧烈递减态势。研究开发和规模化生产的距离较大,大量成果在实验室小试已经完成,大约只有5%的实验室成果最终能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根据对上述加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较为成熟的纳米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这些较成熟项目的平均研发时间为3.12年,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工作的约为I/3 0在被抽样统计的54个项目中,希望通过“技术转让”方式转化的项目约占1/2,希望通过“技术入股”方式转化的项目约占I/3,而希望“自行组织生产”的项目只有约10%。但在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土作的18个项目中,实现技术入股的占55%,实现技术转让的占28%,着手自行组织生产的占17%,显示科研人员的主观愿望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两种方式正好换位,既反映出实施项目转化的公司一般都希望与科技发明人员形成长久合作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现在一般企业后续科研力量的ll}乏。二、中目纳米材料产业相现状1.中国纳米企业的基本概况从地域分布分析截止2001年5月底,全国现共有纳米企业323家,其中,以纳米字样注册的企业共57家,社会投入资金约30亿元,并已形成以北京(包括北京、天津、东北等地区)、上海(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区)、深圳(包括深圳、广州、福建等地区)为中心的三大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产业带。经济实力雄厚的华东、华北及华南地区的纳米材料企业,占全国纳米企业的80%左右。从企业类型分析主要分为纳米材料应用型企业和纳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两类。纳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主要从事各种纳米粉体的生产,全国共有这类生产型企业30家,占所有纳米企业的15%,大都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地;由于纳米粉体应用范围很广,主要侧重于各种纳米粉体应用的纳米应用型企业分布也较为广泛,但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安徽等地的有200家,约占整个纳米企业的84%左右。从成立时间分析目前323家从事纳米材料业务的纳米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成立于1995年以后。许多1995年以前成立的纳米企业,实际上也是在1998年、1999年前后,从其它或相关行业转入开始涉足纳米材料的开发生产的;2000年则是中国纳米材料企业骤增的一年,而且绝大多数就是为纳米产业而“生”的。从企业性质分析各种性质的企业对纳米材料及纳米领域均有所涉足,但主要的还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出现。值得注意的是,最早涉足纳米材料开发生产领域的,有不少是民营和私营企业,其中不少还投入了巨资;国有和集体企业投资纳米,则大都出于将其作为改造传统产业极好途径的目的;另外,外来资本也开始抢夺中国的纳米“大蛋糕"。从人员结构分析就企业员工人数而言,50人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占70%;就科研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5%以上的占75%左右。显示中国纳米材料企业大都科技含量较高,符合高科技公司的特征。从资产规模分析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下的占90%左右,1000万的占65%,说明大多数纳米企业尚属初创期。我们对全国各地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京沪地区13家,南方地区5家,华东地区23家,东北地区4家,华北地区10家,中西部地区14家),进行了抽样分析:从1亿元以上至500万元以下,呈明显递减趋势一总资产超过1亿元占8.7%,大都是运用纳米技术对其原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企业,也有相对成立较早的纳米企业;0.5-1亿元的占13.0%, 3000-5000万元的占17.4%, 1000-3000万元的占18.8%, 500-1000万元的占20.30%;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下的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21.7%,这些公司大都是近两年才刚刚成立的,或者是由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发某项技术或产品,或者是因为获得了某项国家资金的支持。从产品种类分析目前,中国已建立了纳米材料生产线30多条,生产的产品大多集中于纳米氧化物、纳米金属粉末、纳米复合粉体等;纳米半导体、硅、纳米铁酸钡、钦酸泌、钦酸锯、铁酸钢、铁酸锌等,也相继研制成功,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单一粉体的应用已在全国展开。纳米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有纺织、塑料、陶瓷、涂料、橡胶等领域,而其主要也是用于产品的表面改性。从资产效益分析中国近几年纳米材料产业的资金投入强度逐渐增长,但产出效益并未同步增长。在被抽样比较的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中,1999年和2000年的主营收入大都只在5000万元以下一1999年为51.85%, 2000年为42.22%;主营收入逾亿元的企业,大都是老的传统企业,其主要利润来源也并非来自纳米产品。净利润则大部分处于100万元以下的微利状态一1999年为47.62%, 2000年为39.39%;经营亏损的企业所占比例也不在少数一1999年为23.81 %, 2000年为15.15%02.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分析从涉足的时间分析上市公司公布的涉足纳米材料产业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7月之后。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下半年之前,仅有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涉足纳米领域的相关信息,占现已公告“触纳”上市公司总数的12.40%; 2000年下半年,半年内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则骤增了20家,占41.66%; 2001年上半年,又有22家上市公司宣布加盟纳米领域,占45.84%a从投资力度上分析截止2001年6月巧日,已明确公告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共48家,其中有36家明确公布了拟投入的资金额,但实际已投入资金的只有22家,不足公告涉足纳米领域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从投资力度看,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1000-5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的,分别占36.11%} 33.34%, 30.55%}而从已投资的力度来看,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据了相当比重,超过了54.54%,投资在5000万从上的(包括涉及纳米概念的相关投资)则不足13.64%0显然,许多上市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都已开始关注纳米,但实际投资时则依然带有许多试探和试验的色彩。从资金的来源分析已公布投资额的36家涉足纳米的上市公司中,以公司自有资金投入的共有19家,占所有公布纳米投资额的上市公司总数的52.78%;利用直接融资获得的资金投入的16家,占44.45%,其中,以2000年度公发上市或配股募集资金投入的8家、以2001年度拟配股或增发募集资金投入的5家、以改变以前年度募集资金投入的2家、以拟发行可转换债券募集资金投入的1家,分别占22.24%, 13.88%, 5.56%和2.78%;另外,利用国债贴息资金投入的有1家,占2.78%0可见,“触纳”上市公司大都借纳米概念,充分利用了本身所独具的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从涉足的领域分析在所有已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中,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应用的上市公司22家,占全部公告家数的45.84%;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制备的上市公司21家,占43.75%;公告投资纳米技术应用的上市公司共11家,占22.92%。大量投资集中在较低层次的纳米粉体制备和简单应用等方面,如投入纳米氧化物制备及应用的共24家,占据了全部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的1/2,其中不乏缺乏认真调研分析一哄而起的现象。从投资的动因分析上市公司投资纳米项目的基本动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为给自己已有的传统产业,注入新的高科技含量,以巩固自己的传统产业;也有不少上市公司想借助新兴的前景广阔的纳米科技,涉足高新技术产业,寻找公司新印利润增长点;还有少数上市公司则纯粹是借题发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实际用意是在二级市场,或者,想借高科技项目之名,顺利通过配股或增发新股“圈钱”。3.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模式分析根据对已公告的48家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的初步分析,可以大致将其涉足纳米领域的方式分为四种模式—试探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带有明显的种子期风险投资的色彩,或者,以下属企业或投资组建的风险投资公司,试探性地涉足纳米领域;或者,与专业从事纳米研发生产的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纳米研究所,资助并借以渗入最前沿的纳米技术和产品领域,但这一方式的投资额一般都不超过500万元。试验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要么直接参股或控股已拥有技术和产品的现有纳米公司,要么与拥有技术或产品的公司或技术方发起设立新的纳米公司。这类投资有一些明显特征:一是上市公司的投资额一般在1000-3000万元之间,带有一定试验性质,二是上市公司一般都相对控股,有时是几家上市公司联合投资;三是所涉足或新成立的纳米公司一般都有明确的产品,而且一般都是按照可在创业板上市的模式进行构建的。直接投资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一般拥有很强的传统主业,希望通过投资纳米来改造自己的传统产业。其中,青岛海尔、美菱电器、小鸭电器三家上市公司在纳米家电领域展开的激烈竞争,尤为引人注目。而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则采用了创建纳米技术园区的办法,既盘活了存量资产,又借以介入纳米领域;一些投资纳米获得初步成功的上市公司,也逐步拓展到纳米基地的创建。解化嫁接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是通过与大股东之问的关联交易,涉足纳米领域并化解风险。或者,由控股股东先期投入纳米项目,孵化成熟后再转给上市公司;或者,采用与控股股东联合投资的方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还有不少上市的控股或参股大股东已经涉足纳米领域,为上市公司涉足纳米提供了诸多便利。三、存在问题介析及其对策建议1.中国纳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科研缺乏孟点,信息沟通缺乏据调研,中国有一半以上的省市把“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列为地方“十五”发展重点。一些地方忽视市场因素及当地的客观条件,一哄而上,结果造成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在此次调研回收的211份调查问卷中,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占41.23%0另外,中国从事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究的人员,分属不同的行业、部门,条块分割,由于信息交流不畅,从事纳米科研的人员缺乏相互交流,更缺乏与一线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纳米应用研究力量分散、重复的现象严重;企业间应用成果壁垒森严,难以推广,也致使不少低水平重复,重点不突出,阻碍了整体优势的发挥。科研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厄乏在此次调研回收的211份调查问卷中,普遍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支持”,占100%!而中国传统分门别类教育体制培养的“专业人才”,也远远不能适应拥有多学科知识复合型纳米研发人才的需要。据测算,为推动中国纳米材料产业的发展,近期就至少需要10000名复合型纳米科研人员,人才缺口非常明显,纳米经营管理人才更是缺乏。成果先天不足,转化接口不畅与高水平纳米科技论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的纳米材料产业化并不理想。虽然已建立了几十条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生产线,但产品主要集中在纳米粉体的制备方面,生产规模一般在年产百吨左右;另外,纳米科研与产业化的接口并不畅一科研院所往往认识不到或者力不从心,去独立完成从实验室研制一直做到实施产业化这一复杂的工程化、系统化工作,往往是试管烧杯的成果一出来,就匆忙“交货”,没有潜心于后续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支持,科研成果成熟度不够,先天不足,与企业产业化的接口十分靠前;而绝大部分企业都是生产型的,缺乏持续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只能接受非常成熟的技术,其接受成果的是产业化链条中十分靠后的阶段。二者接口的差异,导致纳米技术成果不能顺利实现转化。产权意识淡薄,行业标准缺乏中国纳米材料技术近几年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专利数量也有所增加,但知识产权意识在科学界尤其是开发应用领域仍然淡薄;另外,纳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缺乏,也有少数科研工作者缺乏科学精神和科技道德,不是真正沉下心来深入地研究和解决科学难题,只做了很少工作,就开始热衷于炒作纳米概念、炒自己的“成果”,拿一些低水平“科技成果”甚至只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就四处合作重复转让,造成初级产品过剩,浪费了社会整体资源;一些生产微米材料的企业,在其产品性能、用途完全没变的情况下,贴上纳米标签,摇身一变成了纳米材料企业,误导纳米概念;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在投入少量资金注册了纳米材料公司或纳米材料应用公司后,就开始在经营业绩上做文章,蓄意编造是专门从事纳米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力企业的假象,最终达到圈资、政策的目的。3.发展纳米产业的对策建议制订发展规划,确定切入盆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国家应对纳米基础研究有整体规划,应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十五”发展目标,制订全国纳米材料产业的发展规划;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国家近、中期纳米材料技术的开发重点,集中力量优先研究、开发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大、技术可行的项目和对未来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领域。各省市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科研院校、企业,根据国内急需的产品,在各自分散研究的基础上,有系统地进行协调,形成地方特色。建立创新体系,吸引多元投资国家应鼓励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生产企业,共建纳米材料技术创新基地、开放式研究开发中心等,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纳米材料创新体系,加速纳米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步伐。另外,应重视以政府政策资金为导向,建立多元投资融资体系,吸引风险投资及民间投资,使其大规模地介入纳米材料产业并和科技界融合,同时,鼓励纳米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加速纳米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推进。抓好人才培养。强化专利保护以人为本,把纳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设立纳米科技专业的新课程,培养拥有多学科背景的纳米人才;采取切实措施,从国外引进优秀的纳米人才;开展MBA教育,培训技术型市场策划及营销人员,通过安排项目和基地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支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纳米科技帅才。同时,注重纳米技术的原始创新,强化专利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对你有用!
计算机视频领域的超级大牛!
看过他的一个TED演讲,叫做《我们怎么教计算机理解图片》,她真的是一个着眼于世界的女性科学家,在演讲中,她更多提到的是世界、生物以及自己的儿子。
在演讲的最后,她说:
这是我的儿子Leo。在我探索视觉智能的道路上,我不断地想到Leo和他未来将要生活的那个世界。
当机器可以“看到”的时候,医生和护士会获得一双额外的、不知疲倦的眼睛,帮他们诊断病情、照顾病人。汽车可以在道路上行驶得更智能、更安全。机器人,而不只是人类,会帮我们救助灾区被困和受伤的人员。我们会发现新的物种、更好的材料,还可以在机器的帮助下探索从未见到过的前沿地带。
一点一点地,我们正在赋予机器以视力。首先,我们教它们去“看”。然后,它们反过来也帮助我们,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这是第一次,人类的眼睛不再独自地思考和探索我们的世界。我们将不止是“使用”机器的智力,我们还要以一种从未想象过的方式,与它们“合作”。
我所追求的是:赋予计算机视觉智能,并为Leo和这个世界,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在斯坦福计算机学院担任18年教授以来,达芙妮·科勒已经在世界顶尖科研期刊发表逾200篇论文,并获得了数不清的学术荣誉和奖项,在教育和学术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她和机器学习知名专家吴恩达一同成立的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如今已成为在线教育领域的标杆企业。达芙妮现今任Calico Labs的首席计算官,Calico Las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一家研究用AI技术进行生物和医学研究的机构。
李飞飞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著名学者,后来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加入谷歌云,进一步推动她的“AI大众化”的使命。她同时仍主导者斯坦福大学AI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视觉实验室。李飞飞先后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取得了博士学位,迄今已在世界顶级期刊和大会上发表了超过150篇科研论文。其创建的ImageNet数据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力的推动了深度学习的发展。
图源:
论文:Deep Visuo-Tactile Learning: Estimation of Tactile Properties from Images
其他机器人学分支领域的最佳论文提名名单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