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新疆发表在science的论文

新疆发表在science的论文

发布时间:

新疆发表在science的论文

可以的,本科生可以报考新疆社会科学,新疆社会科学主要以新疆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强调研究新疆社会经济、民族、宗教以及其他社会学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重点实际性及其服务性。此外,新疆社会科学研究还将关注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围绕区域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救助、社会投资、社会安全保障中的重大问题,倡导实施职能配套、管理改革以及区域发展战略,以解决当前新疆社会发展存在的各类深层次问题。

您好,本科生可以发表新疆社会科学研究,但前提是研究内容符合研究规范;学术水平达到一定要求;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研究结论;有不错的撰写技巧;要有心理准备,应付多个审查者的审查和学术讨论。其次,本科生可以发表新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但前提是确认完成了高水平科学研究,同时也要有出版物出版社的确认和出版支持。一般情况下,本科生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稿到新疆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期刊中,但前提是被编辑部审查通过,并且能够达到发表的标准。

“九五”以来,利用先进的探测技术,重点对青藏高原、阿尔金-祁连山、大别苏鲁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深部地球物理调查,进一步加深了对上述地区岩石圈深部结构、组成与演化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大陆碰撞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深化了大陆动力学研究。此外,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研究等方面,也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一)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前期研究

大别苏鲁造山带构造简图,并示出钻孔选区东海所在的位置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是一项高科技、高难度的创新性系统工程,它包括在坚硬结晶岩中进行5000米全取心钻探、测井、录井、地球物理遥测、现场分析测试、信息管理系统、长期实验观测以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等。在主孔孔位确定之前,为查清孔区深部构造,进行了全面的大比例尺反射地震、VSP、大地电磁与重力、磁法及地温测量。反射地震表明,钻孔将穿过多个强反射带。同时,深反射地震发现了郯庐断裂产状近于直立的证据,此成果发表在《EOS》和《EPISODE》等刊物上。

毛北地区重力异常图,钻孔将打入到地下高密度体

测井与VSP综合研究表明,榴辉岩层、破碎带和剪切带可以产生强反射(CCSD—MH,CCSD主孔位置,CCSD—PP2,CCSD预先导孔2孔,ZK2304是以前找矿打的浅孔)

(二)岩石圈深部探测

新疆地学大断面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

在新疆地学断面上,深反射剖面发现了塔里木和青藏高原岩石圈碰撞的证据。宽频地震观测也证实了这一点,并且发现碰撞的席卷深度超过100公里。深地震测深剖面首次揭示出天山和塔里木的地壳结构,发现天山地壳轻,山根莫霍面断裂可能是塔里木俯冲的结果。研究还表明,塔里木地壳具有刚性特征,地震的平均速度高。同时还发现了塔中隆起的证据。在上述发现基础上,提出了青藏高原北缘“水平挤压”的理论模型。

新疆宽频地震等值线图

阿尔金-祁连山地质演化研究

通过横切山脉的宽频地震观测,经地震波层析分析,发现阿尔金断裂深达140公里。该成果于1998年10月发表在《Science》和《中国地球物理》杂志上。

阿尔金断裂带(ATF)及邻区地震层析图

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形成与演化

中美科学家通过对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形成活动时期、不同阶段走滑位移量、运动速率、构造-地貌演化系统的研究,认为新生代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的会聚是通过一系列陆内变形来调整的,西昆仑逆冲断裂活动和阿尔金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自早渐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左旋滑移距离达(280±30)公里,平均滑移速率为10毫米/年:阿尔金断裂带西段240~360公里的滑移量主要通过西昆仑地壳缩短来吸收。应用构造多序级复合控矿理论,在西昆仑地区开展了成矿预测,发现了铜、金矿点(矿化点)14处,实现了寻找金、铜矿床的突破,提交普查评价基地1处,找矿靶区2处,圈定18个成矿远景预测区。

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共享与对比研究

建成了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库“光盘库子系统”,包括宽频带地震观测、大地电磁测深、深部重力测量、深部磁力测量与大地热流密度测量等七种方法数据子库。初步收集了我部“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间在深部地质计划执行过程中得到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其中深地震反射剖面859公里,深地震测深剖面约13000公里,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约250点,宽频带地震测量数据约44GB,以及以1:50万和1:100万比例尺采集的若干剖面的重力异常数据(剖面8条,总长度10925公里,物理点总数2726个,测区4个,网格点总数7500个)和磁力异常数据(剖面5条,总长度8421公里,物理点总数1815个,测区4个,网格点总数9050个);大地热流密度值839个。目前,该系统可以在1:50万的地理底图上,绘制不同专业的测线(剖面)、测点分布图,按照不同图层进行图形查询等等。

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库系统结构

(三)青藏高原岩石圈的结构及其隆升机制

西昆仑两套山前磨拉石的不整合现象:下部为2Ma前形成的变(倒转)磨拉石层,上部为2Ma以后形成的具水平产状的磨拉石层

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记录与机制

在综合国内外对青藏高原及邻区以裂变径迹法为主的同位素测试和GPS测量数据基础上,对高原隆升速率提出了半定量分析数据,划分了高原隆升阶段,探讨了高原隆升规律。提出了高原隆升“多层次、多阶段、多因素”的证据,并论证了隆升机制。认为从新生代以来,来自大洋扩张的挤压应力,大部分为高原内部各类形变所吸收;高原北部的阿尔金走滑断裂带起到了较强的吸收和阻挡作用,高原东部东经102°的构造带也起到了阻挡的作用,南来的挤压应力对天山及其以北和东经102。以东地区不可能产生强烈的影响。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青藏高原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INDEPTH计划进展顺利,在亚东—纳木错—格尔木横穿青藏高原的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上,获得了较准确的高原地壳结构——青藏高原上地壳较普遍存在不连续的高导体,中下地壳的导电性也远远高于稳定大陆区地壳的导电性,呈区域性的良导电背景。特殊的地壳电性结构表明青藏高原地壳可能较热、塑性较大或普遍存在“流体”。这一成果于2001年4月发表在《Science》上。

亚东—纳木错—格尔木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图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四)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研究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自然科学需回答的一个难题,主要原因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各类生物很难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形态结构保存完好的更少。近几年,中国古生物学家所获得的一系列惊世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对探讨生命演化史中几个关键阶段具有重大科学意义,成为国际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亮点。《nature》杂志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收集了15篇首次报道这些发现的原始文章,以及对其中某些文章的评论,汇编成专集——《腾飞之龙》。江泽民主席为该书题写了中文书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杂志部与《nature》杂志联合出版中文版。我部科学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辽西热河生物群综合研究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1996年,在辽西地区北票四合屯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只长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之后,辽西地区引起了世界地学界的广泛关注。最近,在辽西凌源大王杖子地区发现了一只生活于约1.3亿年前、全身长有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奔龙。这是一种小型的快速奔跑的食肉性恐龙,与中趾具有一个镰刀状弯曲的爪和尾巴发育坚硬筋腱的疾走龙关系最密切,发育了与鸟类非常相似的骨骼和羽毛,但他们的嘴里具有牙齿。2001年4月26日,中美科学家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nature》杂志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贵州瓮安生物群研究

贵州瓮安生物群的研究,特别是其中含有早期后生动物休眠卵和胚胎的研究,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通过对贵州瓮安等地陡山沱期含磷地层的多种方法(岩石切片法和化学分离法)的深入研究,在陡山沱期瓮安磷块岩中首次发现磷酸盐化原肠胚化石。这一重要发现不仅可以进一步确认上述有争议化石的后生动物的胚胎属性,而且为深入探讨其亲缘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化石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科学通报》封面上刊登的磷酸盐化原肠胚化石

内蒙古中生代恐龙化石发拙研究

在内蒙古二连盆地新发现恐龙化石埋藏点6处,采集了包括食肉类恐龙、食植物恐龙化石四具,第一次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兽脚类恐龙化石。食肉类恐龙的发现,丰富了二连盆地恐龙生物群的组成,为二连地区恐龙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发现了食肉类恐龙和食植物恐龙在同一处埋藏的新资料,为研究恐龙古生态学、埋藏学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

二连盆地发现的姜氏巴克龙骨架(4米长)

专栏5

美国地球探测计划(Earthscope)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联合发起了一项新的“地球探测”(Earthscope)计划,其目的是应用现代先进的观测仪器和测试手段,加深对北美大陆结构、演化和动力学特征的了解。该计划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美国地震阵列(USArray)

① 在美国选择2000个地震观测点构成规则的测网,利用400台宽带可移动遥测地震仪组成的阵列,轮流进行地震观测,采集实时数据。该地震阵列能够记录来自本地、区域和遥远地区地震的信息,可分辨出数十公里尺度的地壳和上地幔块体,识别下地幔和核-幔边界构造。与地震仪阵列相匹配,还布设了约50台大地电磁测量仪器,以提供岩石圈温度和流体含量的有关信息。

② 利用约2000台便携式地震仪(宽频带、短周期和高频探测仪),按照灵活的发射-接收排列方式,对关键的目标进行测量。便携式地震仪可采用天然地震和炸药作为震源进行高密度和短期测量。这样就可以对许多重要的地质目标进行调查,其中包括断层的深度、活动火山之下岩浆岩的规模、地壳构造与地幔结构之间的关系、地体边界的形状、沉积盆地和造山带的深部结构、大陆裂谷的结构和岩浆垂直运动方式等。

③ 扩大美国国家地震台网。由大陆台网构成的相对密集、高质量的观测站(间距300~350公里)对地球深部构造层析成像,提供了长期连续观测的平台,为可移动地震阵列的校准建立了固定参考点。USArray将大大提高大陆岩石圈和地幔深部地震成像的分辨率。

2.圣安德列斯断裂深部观测站(SAFOD)

SAFOD的目的是直接采集断裂带样品(岩石和流体),测定断裂带的各种性质,监测深部蠕动和地震活动断裂带。拟在圣安德列斯断裂带,靠近1966年发生里氏6级帕克菲尔德地震震中的地方打一口4公里深的钻孔。钻孔孔位离圣安德列斯断裂足够远(根据地质观测、微震位置和地球物理图像确定),通过钻井和偏斜井的取心,可穿过垂直深度3公里的断裂带,直到断裂带另一侧未受扰动的围岩。

板块边界观测站示意图

在圣安德列斯深大断裂带内的钻进、采样和井下测量,可在震中深度上对大型活动断裂带的成分、物理状态和力学性质进行直接观测,这将大大加深我们对地震的认识。除了断裂带的岩样和流体样品供实验室分析外,在活动断裂带内及其邻区还计划进行大量的井下地球物理测量和长期监测。观测站监测内容包括近区、宽动态范围的地震能量积聚作用以及周期性地震发生期间孔隙压力、温度和应变的连续变化情况。

3.板块边界观测站(PBO)

PBO是一套测量北美西部现今变形的高精度大地测量仪器系统。该大地测量网将从太平洋沿岸延伸到落基山脉的东缘,从阿拉斯加延伸到墨西哥。PBO由两套互补性很强的时间分辨率很高的仪器系统组成,一是分布在1000个点上的GPS系统,另一是分布在200个点上的超低噪声应变测量仪。间距100~200公里的稀疏的GPS网络,将分布于活动火山及活动地震断层带上的大约20个密集网连接成一个整体,覆盖整个美国范围。

PBO将大大提高我们观测地壳中与地震和火山活动相伴随的缓慢变形的情况,从而加深我们对地震和火山爆发临近过程的认识,增强预报的准确性。

4.合成孔径干涉雷达(InSAR)

InSAR计划是一项特别的专用于科学研究的卫星探测任务,可以对北美及太平洋板块进行周期性的高精度测量(8天一次,分辨率30~100米)。利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通过多时相的影像分析对比,可以精确揭示水平和垂直位移,在各种地表条件下分辨率均达1毫米。这一新的雷达影像技术,同PBO计划中的连续GPS及应变测量结果结合在一起,可以测绘火山、地震爆发前后及爆发期间的地表位移,提供断裂机制和地震爆发的线索。InSAR还能保证人们发现穿过宽广的活动变形带的与地震有关的应变积累,圈画出未来的地质危险区。InSAR可以允许人们得到可能导致火山爆发的岩浆系统中岩浆的位置和运移情况,还可以提供测绘由石油开采和地下水抽取导致的地面沉降状况。

Science是学术界水平最高,选稿最严格的的科学研究性刊物,刊登的都是天文,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电子学的重大研究突破性文章。

新西兰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

A.Al 14 与Al都容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相似,具有强的还原性,故A正确;B.Al 13 超原子中只有Al一种元素,Al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结合,则为共价键结合,故B正确;C.Al 14 易失去2个电子变为稳定结构,则Al 14 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Al 14 +2HCl═Al 14 Cl 2 +H 2 ↑,故C正确;D.质子数为13的铝原子为 13 Al,Al 13 表示超原子,故D错误;故选D.

撰文 | 邢志忠(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30年前的1891年10月20日,英国物理学家詹姆士·查德威克 (James Chadwick) 降生在英格兰西北部小城博灵顿的一个普通人家。他的童年主要是在祖父母身边度过的,这一点与科学巨匠艾萨克·牛顿 (Isaac Newton) 的童年有些类似。大约在11岁那一年,查德威克来到曼彻斯特与父母团聚,并开始接受中学教育。1907年,中学毕业的查德威克获得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奖学金,顺利升入大学。就在这一年的5月份,36岁的新西兰裔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加盟曼彻斯特大学,冥冥之中为查德威克带来了福音。

其实查德威克最初想要在大学攻读的是数学而不是物理学。阴差阳错,他在1908年秋季参加了一场由物理系教师主持的面试。将错就错,生性腼腆的查德威克成为一名物理系的本科生。他在第二学年选修了卢瑟福的电磁学课程,立刻就被这位科学大师的魅力打动了,随后决定跟随卢瑟福做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即研究镭元素的放射性。1911年夏天,他完成了自己的本科学业后,成为卢瑟福的研究生。1912年,查德威克与导师合作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卢瑟福的杰出科学才能和影响力使得曼彻斯特大学成为核物理学的研究中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年轻学者前来 “曼彻斯特学派” 朝拜。1912年3月,27岁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 (Niels Bohr) 来到曼彻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和查德威克很快成为好朋友。一年之后,即1913年7月,玻尔在久负盛名的英国《哲学与科学杂志》 (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nd Journal of Science ) 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首次提出了量子化的氢原子模型。这一工作成为量子理论发展史的里程碑之一,也使得玻尔本人荣获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身处在曼彻斯特大学如此卓越的学术氛围中,年轻的查德威克想要不成功都难。

1912年夏天,查德威克以优异的科研纪录获得了硕士学位。尽管卢瑟福希望查德威克继续留在自己身边做研究,但由于其他原因,查德威克还是于1913年秋季来到德国柏林,加入到盖革计数器的发明者汉斯·盖格的实验室。

盖革也曾在曼彻斯特工作,是卢瑟福的重要合作者之一,因此爱屋及乌,对查德威克照顾有加。当时柏林是世界核物理学与放射化学的研究中心之一,后来因发现核裂变而名留青史的奥托·哈恩 (Otto Hahn) 和莉泽·迈特纳 (Lise Meitner) 等大科学家都在那里工作,这促使查德威克选择原子核的贝塔衰变作为自己的新研究课题。

一直以来,学术界以为原子核的贝塔衰变是两体过程:母核裂变成子核,并放射出一个电子,因此后者具有确定的能量,即其能谱应该呈现出的是单能分立谱。但到了1913年,曼彻斯特学派与哈恩实验室给出的初步观测结果却与此预期相矛盾。利用比先前的感光胶片探测技术更先进的盖革计数器,查德威克重新测量了贝塔衰变的电子能量,发现其呈现的是连续变化的谱型。他以单一作者的身份在1914年发表了这一测量结果,立即得到了卢瑟福和哈恩等人的认可,却受到了迈特纳的质疑。1927年,曼彻斯特实验室的查尔斯·埃利斯 (Charles Ellis) 和威廉·伍斯特 (William Wooster) 完成了关于贝塔衰变能谱的更可靠测量,确认了电子的能谱为连续谱。他们的实验结果随后也被迈特纳的课题组证实。于是能量在贝塔衰变的过程中是否严格守恒的问题,即所谓的 “能量危机” (energy crisis) ,成为20世纪20到30年代漂浮在核物理学天空的一朵乌云。

为了解释贝塔衰变的连续能谱问题,玻尔提出了在微观世界能量守恒可能只是一个统计平均规律的观点,即对于单个微观反应过程可能存在能量不严格守恒的情况。这一观点无疑与美国物理学家亚瑟·康普顿 (Arthur Compton) 在1923年发表的光子与电子散射的实验结果相矛盾,后者清楚地表明诸如此类的微观散射过程是严格遵守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事实上,要想解释当年的贝塔衰变实验结果,理论家们还面临着另一个挑战:怎样保证初态和末态粒子的总角动量守恒?

这时候最有资格说话的人当数1925年1月提出 “不相容原理” (exclusion principle) 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夫冈·泡利 (Wolfgang Pauli) ,因为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自旋角动量太敏感了。1930年12月,泡利在一封写给研究原子核放射性的同行们的公开信中,提出了他解决贝塔衰变“能量危机”问题的方案。他假设在原子核的贝塔衰变过程中,除了产生子核和电子,还会释放出一个质量很小、电中性的新粒子,其自旋量子数等于1/2。泡利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假想粒子称作“中子” (neutron) ,显然他还不知道“中子”的概念早在1920年就被卢瑟福发明和占用了——用以描述另一种电中性、质量与质子相当且可以作为原子核基本组分的的假想粒子。后来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 (Enrico Fermi) 把泡利设想的 “中子” 改称为 “中微子” (neutrino) ,意即微小的 “中子”。

有了中微子的存在,贝塔衰变反应的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都不再是问题;而电子的能谱之所以呈现为连续谱,则是由于电子不得不与中微子分享母核与子核的质量差所对应的反应能量。在这样的三体衰变过程中,中微子携带一部分能量和动量逃之夭夭。但当年的实验技术根本无法证实泡利的假说。直到1956年,作为假想粒子的中微子才首次在反应堆实验中被验明正身。

回到1914年8月,查德威克的科研工作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被迫中断。尽管得到德国同事的保护,作为战争敌对国公民的查德威克还是在当年的11月份遭到当局的逮捕,被关进了柏林西部的一所集中营。不过他在狱中过得并不寂寞,甚至有机会定期给狱友们讲授电磁学和放射性的知识。巧的是,卢瑟福的另一个学生埃利斯也被囚禁在这所集中营,他也因此成了查德威克的好朋友。由于战争所导致的食物短缺,查德威克在狱中因严重的营养不良而患上了消化道疾病。1918年11月,战争终于结束了。查德威克和埃利斯辗转回到自己的祖国英格兰,他们二人后来成为剑桥大学的同事。

1930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卢瑟福、查德威克和埃利斯三人合作撰写的《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一书,系统地总结了氦核 (即阿尔法粒子) 与氦核、质子以及重原子核的散射实验结果,为强相互作用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初步的实验基础。1935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Hideki Yukawa)提出原子核之间通过交换轻介子实现相互作用的理论图像,这一工作是他的科研处女作,他一炮而红,并因此于194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就在1930年,德国科学家沃尔特·博特 (Walter Bothe) 和赫伯特·贝克 (Herbert Becker) 在氦核与铍原子核的散射实验中观测到一种穿透力很强、不会在电场中偏转的射线,他们将其理所当然地解释为伽玛射线。两年之后的1932年,居里夫人的长女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Irene Joliot-Curie) 与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Frederic Joliot-Curie) 重复了这一实验。他们发现用博特和贝克所观测到的射线轰击含有氢原子的物质时,会产生高能质子。那么,这种新型的射线究竟是不是伽马射线呢?

当然不是!查德威克和他的导师卢瑟福都不相信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结果可以解释为质子与光子的康普顿散射。查德威克马上着手设计了一个实验,并在三周之内就得到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他发现新型的射线并非伽马射线,而是一种由电中性、质量与质子相当的新粒子构成的束流。1932年2月27日,英国《自然》期刊发表了查德威克的实验结果。他的这篇题为 “可能存在中子” (Possible existence of a neutron) 的论文长度不足一页纸,不含有任何公式和图表,仅包含大约700个单词。查德威克在论文的结尾处明确指出,“迄今为止,所有的证据都倾向于中子,而量子假设(即伽马射线假设)不成立,除非在某种程度上放弃能量和动量守恒”。于是中子作为原子核的另外一种基本组分被发现了!1935年,44岁的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而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为什么是查德威克而不是约里奥·居里夫妇率先发现了中子?答案很简单: 因为查德威克是卢瑟福的学生,早就知道自然界有可能存在一种与质子的强相互作用属性很相似的粒子,它的名字叫做中子。 这就是在大师身边工作更容易成为大师的绝佳例子。相比之下,约里奥·居里夫妇不得不承认,尽管他们二人也处在大师 (居里夫妇等) 云集的科研环境中,却对中子的概念一无所知,因此未能在第一时间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解释,从而错失了发现中子的良机。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两年后的1934年2月10日,《自然》杂志发表了约里奥·居里夫妇合作完成的一篇题为 “一种新型放射性元素的人工产生” ( Artificial production of a new kind of radio-element ) 的论文。这篇论文也不足一页纸,仅含有大约620个单词和1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但它却是人工放射性的开山问鼎之作。凭借这一发现,约里奥-居里夫妇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拿下193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约里奥·居里夫妇在1932年正确地理解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宣布发现了中子,那么他们有可能一举包揽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两项大奖吗?

1935年秋天,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查德威克被聘为利物浦大学教授。他在那里推动建造了一台回旋加速器,使得利物浦成为欧洲核物理学的研究中心之一。查德威克也是英美两国在曼哈顿计划中开展合作的关键人物,因为中子的发现是制造原子弹的重要前提之一。1948年,查德威克重返剑桥大学,成为科维尔与凯乌斯学院的院长。他于1958年底退休,与妻子搬到北威尔士居住;十年后他们又搬回剑桥,住在离女儿们不远的地方。

主要参考文献:

1) A. Brown, The neutron and the bomb: a biography of Sir James Chadwic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7.

2) G. Ecker, James Chadwick: a head of his time, arXiv:2007.06926, 2020.

3) J. Chadwick, Possible existence of a neutron, Nature 129 (1932) 312.

4) F. Joliot and I. Curie, Artificial production of a new kind of radio-element, Nature 133 (1934) 201.

在它的上面的发发票来学习价值高吗?兄弟胃口中的文章来说的,什么样的肯定是相对普遍的,普通的文章来说的话,肯定是全是价值要更高一点的

在science发表的论文

Science中文意思为科学,它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该杂志是由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于1880年投资1万美元创办的,一年一共51期,距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科学》每年都会收到世界各地作者的论文,发表文章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该期刊的主要出版的是重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除此之外,也出版科学相关的新闻或者科学家感兴趣的事物,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其发表的内容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不过也适合一般的读者去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该杂志的宗旨。

《科学》杂志的主要对手为英国的《自然》杂志,《自然》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科学杂志之一,发表了大量达尔文等大师的文章。因此,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很激烈。

如今,科学杂志的现任主编为哈佛大学著名的环境科学教授。在2014年,我国国务院总理曾会见了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就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提出了问题。总理表示,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科技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提升增效升级至关重要,我国应大力发展科技,培养科技人才,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由于科学是综合性刊物,所有的科学领域一起竞争有限的版面,所以想要在科学上面发表文章是非常困难的。我国曾在该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的人有 :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卢柯等等,都是十分厉害,并且让我们敬佩的人物。

Science一般登刊的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文章,一般都是一些非常有成就的科学家发布的文章,对于哪项科学研究有突破性成就的。

超高水平,在我国大学生人群中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地步,因为大家的水平都在中等

这本杂志上一般刊登的是对人类研究有贡献的基础理论,在上边发表的文章和论文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发表在science的论文

一、话说回来,这年头要发CNS,工作的出色程度,通讯作者的人脉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平平无奇的小兵工作再出色,想直接发正刊难度会比大牛组高出很多倍,这就是现在的科研现实,资源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认清并接受这一点也不是坏事。能在身边见到这样一个真正意义科研天才,说实话十分震撼。这之前我也无法想象本科生发science这种事,更别说就发生在我身边,但现在看来,虽然肯定有些运气成分,但足够强的能力是足以击破你们眼中的牢不可破的所谓阶级壁垒的。

其实一开始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也是往这方面想的,毕竟一个普通本科生哪有那么容易就榜上国际著名教授,还能受到谷歌学术引用超10万的大佬亲自指点。但即使是学二代或者其他人猜测的别的背景,都无法掩盖他发的文章是science这个事实。共同一作本身就是他对这篇工作实际贡献最好的证明。而且一个本科生做出science共一的成果,其中受到的训练也是99%以上的学生无法企及的。

二、在高中比赛中,李显明对有机化学的热爱和天赋。 邀请我们向我们的竞赛学生教授有机化学的教授们都非常惊讶。 设定,世界金牌选手都觉得他的有机水平不亚于自己,但这一切在2017年8月末的预赛中戛然而止。李白没能通过测试,30只拿到10分 点有机测试。 省队仅获得全省一等奖。 高三伊始,意识到自己又要参加高考的李,凭借聪明的头脑和不懈的努力,迅速从年级垫底爬到了前100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高考650分。 成绩被天津大学录取。

上大学后,他如鱼得水,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自学计算化学。 大一的学期还没结束,我的小学期也还没结束。 他们已经放假了。 我在复习最后一门专业课的时候,他借用了张校区。 嘉也来我们学校图书馆学习。 当时在他的电脑上看到了一些有机+计算的东西。 无论如何,我无法理解它。 他还笑着说,李院士已经在世界领先了。 好吧,至少它是领先的国家。

三、病毒刚出现的那一年,20年来,大家都窝在家里玩。 他让我出来学习,他还带了一台电脑来做数学。 当时他告诉我,他组的一年级学生跟着一个外国学生。 计算领域的大牛做到了,他跟着学长的介绍。 去年5月,发表了一篇ACS催化,纯计算的文章第二篇,第一篇是前辈,也很给力截至目前,Science已经发表了两篇论文。 一年多来,我一开始就准备投票给 Nature。 没成功的时候跟我说这可能是第二个作品,看能不能一共拿下最终的实验结果证实了他之前预测的机制,也没事至于为什么是Science,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降解条件非常温和,可以说是该领域的一个突破。

总结他的成功经验,首先是他对科学研究的绝对热爱。 他几乎痴迷于有机化学。 二是他的才华。 比赛归来一个月后,他从成绩垫底跃升到了前100名。 中流 985)可见到最后,他一定要懂得抓住机会,合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刚进大学的时候,他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一直在向上攀登,最终赢得了ucla中美院士的青睐。 非常成功的工作。

我也理解评论部分的怀疑。 毕竟身边没有这么好的人,千万不要相信。 认识他这么多年的朋友都觉得他厉害,更何况隔着一道屏风。 你拿着键盘呢李和我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二线城市的普通工薪家庭。 他的父母也和我们的父母差不多,跟所谓的学霸、权贵、py,甚至教育界都没有关系。 从他的经验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热爱这个职业并坚持下去。 大家眼中的“天坑职业”,比如“生化材料”,其实有一个优势:努力可以带来回报。 只要你热爱你的专业,在这个领域努力,努力做实验,发表文章,你一定会有相应的成果。 发表SCI的难度远低于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

四、学生在接触UCLA教授之前,熟悉教授领域的大部分作品,了解教授的品味和工作,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才能受到教授的青睐。 这对于大家找导师也很有帮助。 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名利和学科去找导师的,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科研基础/人脉,提前详细了解导师是很重要的。 远见和努力固然重要,但远见更重要。 学生选择了计算化学这个有前途的行业,为了得到他想要的主要结果,做了“大胆的假设和仔细的验证”。 如果选择其他成熟方向之一,只能做一些枝条的修剪,恐怕出几本杂志就够了。 是眼光、运气和天赋。 如果你努力,前两个就可以做到,这已经保证了你有很多SCI+大牛导师。 最后一点要靠运气,但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希望以后像他这样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多。 祝他好运。

文章的共同作者是一名初中校友。 他是我高中一年级的同学,也是我化学竞赛班的两年同学。 一位多年的朋友说,他的一些事迹应该反映他。 我们高中根据每学期期末考试排名分班。  1-50 年级和 51-100 年级分别分为子类别 1 和 2。 我们属于第二个子类。 上课期间,不得自学比赛内容。 李普利多次违反这条规则,偷偷看比赛书,刷比赛练习。 他多次被各科老师抓到,但他还是没变。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高中最后一个学期决定在学期末分班。 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有451人,理科有460人左右。 他们成功地退回到并行课程。 平行班相对不那么严谨,老师也不太在意竞争。

5月5日,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杨朝龙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尖刊物《Science》 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Ultralong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from amorphous organic materials toward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encryption and decryption的研究论文,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无定形聚合物基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在机密信息领域的加密及解密应用。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为论文第一单位,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苏艳作为第一作者,杨朝龙副教授与合作单位南洋理工大学Zhao Yanli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该论文被《Science Advances》选作亮点论文在官网滚动报道。这是重庆市高校科研成果首次登上Science子刊杂志首页并作滚动报道。

长余辉发光是指在撤去激发光源后仍然能够持续发光一段时间的一种独特光物理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存在于无机材料中,例如夜明珠。相对于无机长余辉材料,有机长余辉发光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柔性以及功能团易修饰等优点,在生物成像、光学记录、信息存储、防伪系统等诸多高新科技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纯有机长余辉现象通常只在很低的温度(77 K)和无氧环境等苛刻条件下才能被观察到,在室温实现高效有机长余辉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基于此,杨朝龙副教授课题组与南洋理工大学Zhao Yanli教授课题组合作,自主设计了含有六个苯甲酸单元的六(4-羧酸-苯氧基)-环磷腈(G)客体分子(图三)。在室温条件下,G本身不发射任何的荧光或磷光。当G引入到聚乙烯醇(PVA)基质膜中,在激发光源关闭后表现出明显的长余辉现象,且展现出强烈的紫外辐照依赖性 (图三)。课题组基于辐照依赖特性,创新开发出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区的的绿色环保无油墨丝网印刷技术,该技术可应用于票据、奢侈品、纸币、军方/政府机密文件等的高级防伪(图四)。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重庆市科委、重庆市教委、新加坡学术研究基金等项目,以及材料学院和高分子材料与加工技术校级首批科研团队的大力支持。

《Science Advances》为《Science》刊物旗下子刊,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工程、数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学术领域,旨在发表推进科学发展的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创新性的前沿工作。

an artical from the first issue of (journal) Science in April of 2004. journal可以去掉,把Science斜写,应该是规范用法. 个人认为,因为Science是世界数一的学术刊物,如果这篇译文受众是专业人士,不必翻出journal,如果只是普及知识,那么有必要加上.

这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学术期刊,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一定能发一篇,说明女科学家很优秀。

发表新疆的论文

您好,本科生是可以发表新疆社会科学论文的。不过,发表论文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需要经过认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此外,发表论文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期刊和主题,以确保论文能够得到认可和引用。对于新疆社会科学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比如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例如,可以研究新疆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探讨新疆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关系,分析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以及研究新疆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等。总之,发表新疆社会科学论文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同时也需要选择合适的主题和期刊,以确保论文能够得到认可和引用。

论文发表后,一般维普查询时间:一般期刊2个月左右,部分期刊当月。当然,也有期刊在半年左右的。

收录了一般都会查到,没有的就查不到了。

《新疆农垦经济》《新疆农垦经济》创刊于1981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垦经济研究会主办的经济类学术理论期刊,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学科领域唯一的一份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经济类期刊。长期以来,杂志始终坚持为兵团经济社会服务,同时注重经济理论前沿的追踪与研究。为兵团系统从事宏观经济和农垦改革发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阵地。曾先后两次被评为中国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类优秀期刊。

  • 索引序列
  • 新疆发表在science的论文
  • 新西兰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
  • 在science发表的论文
  • 发表在science的论文
  • 发表新疆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