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对较高。2. 毕业要求包括完成学术论文,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完成学位论文规定要求并通过开题、中期和最终评审,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和培养要求等。3. 此外,博士学位研究生还需要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具备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有所成果。总之,非常高,需要博士生在多方面都有较高的能力和成就。
具体要求如下:一、论文内容:与研究生本人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二、论文质量要求:要求发表至少1篇3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报纸上发表的论文字数在2000字左右,独著发表1篇,如果是合著要2篇以上;期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可以是合著),中英文皆可。三、发表刊物要求:有国家正式出版、发行刊号的学术报刊杂志。四、发表时间要求:自入学开始至办理论文答辩前。学生可以自行发表论文。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博士毕业要求如下:1. 完成学术课程和学位论文。医学博士课程至少包括4门核心课程和2门专业课程,课程成绩不低于70分。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并通过答辩。2. 发表学术论文。博士研究生应在学习期间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含3篇)以上 SCI/ EI 学术论文,其中1篇(含1篇)以上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3. 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或团队的科研项目,有重要实验或数据处理工作的同学需要在学位论文中体现其贡献。4. 通过学位评定。博士研究生需通过学位评定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总之,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博士毕业要求学生在学术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独立思考、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并顺利完成学位评定,取得工学博士学位。
很厉害。afm是顶级期刊。afm全称为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是Wiley-VCHVerlag出版的期刊,刊期为Monthly,刊载方向为工程技术-材料科学,综合。该论文提出的超均匀概念及其系统理论和实验论证,对纳米晶材料的开发及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期刊,是指定期出版的刊物。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并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可以。
工程领域,导师给个大方向就没影了,实验室缺测量仪器、比较抠门。研一下学期用了半年调研、选题、可行性分析,做了模型装置验证效果。后来又用了半年,通过实验不断地优化装置,再用半年做实验记录数据,写论文。研三9月份第一次投稿投的领域top刊,因写论文吹的有点过被审稿人揪住被拒,后来转投二区sci,很快接收、出版。
在整个过程中,导师除了添乱没啥用,最后还想抢一作。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帮了很大忙,从搭建装置、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投稿、修回,都有帮忙。没有仪器就自己联系别的老师借用,放心都会借用的。需要买的设备不敢买整机,都是买模块自己调。
其间,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选题,必须保证要有创新性、自己还得能做出来。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的,这时多亏师兄们的建议,虽然他们不完全懂我想做的,但是在你觉得无路可走开导你的思路是非常有用的。
个人的时间变:
研一上结束时,开始调研、选题。
研一下,实验各种方案,分析可行性。
研一暑假,开始搭建装置,边实验边优化。
研二上11月份,观察到细微的预期效果,感觉稳了。
研二下,前期主要做实验,后期处理数据、画图,然后写文章、翻译、润色。
研三上9月份,初投。11月份,二投。
研三下2月份,接收、出版。写大论文,6月毕业。
这个老师在读博士的时候非常聪明能干、科研能力很强。他发表了好几篇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的高质量的sci论文。凭着这几篇论文,他顺利地就职于一所不错的高校成为了一名终身轨助理教授。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会在6年之后拿到教职,并且晋升为副教授。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要冉冉升起的科研好苗子,6年之后居然差点拿不到终身教职,也就是说他差一点就要走人了。这在他们学校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他的科研生涯非常不顺利。
原因是什么呢? 在非升即走的终身轨制度下,能否拿到终身教职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足够多的科研成果。更直白点来说,就是看发表的学术论文够不够多。
仔细看一看这位老师的简历就会发现,他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他没能够发表足够多论文的原因就是他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写的,和他合作写文章的人屈指可数。因此他的科研成果产量太低。
至于为什么他的合作者很少,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他自己不喜欢和人合作,很强势,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第二个原因是,别人看到他的简历,一看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单独发的文章,很容易就知道他不会是个好的合作者,因此也不会主动找他合作。
再加上,他和博士生导师的关系也一般,毕业后也未能和导师以及师兄师姐有过任何合作。久而久之,他的事业只能靠他一个人单打独斗。
而进入中年的他,精力不如读书时候好,结婚生子之后更是被生活琐事所累,工作时间有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终究是艰难的,有时候一年连一篇文章都发表不了。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都是和自己的导师一起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因很简单。论文的方向是导师给的,科研经费是导师申请的,学生是在导师(或导师指导过的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做的科研。
如果一个研究生自己发表的所有学术论文里面完全没有导师的名字,难免让人有一些不好的揣测。
第一种揣测:这个研究生和导师对论文有不同意见。导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论文质量不高),没有批准这篇论文,要求学生改进,但是学生有不同意见,私自发表。或者导师想当一作,学生反对,于是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私自发表。
第二种揣测:这个研究生没有协作精神,很难相处,导师完全管不了,只好任其自由发展。
第三种揣测:学生人品有问题。认为导师只是动动嘴皮子,对论文的贡献不足以作为作者之一。
以上三种就是高校老师知道一个研究生自己独自发表了学术论文之后的真实想法,基本上都是比较负面的。
说实在的,我认为研究生和自己的导师争学术论文的作者顺序这件事情很没有必要。不管学生发表的文章有没有挂导师的名字,也不管导师的名字排在哪里,只要是读研究生期间和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成果,一般人缺省地都会认为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那些和导师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
读研阶段根本没有必要去证明自己很独立。和独立相比,协作精神显然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和自己的导师都无法合作完成一篇论文的话,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是个好同事、好合作者。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学老师,他和同事相处得不算好,也没有什么科研方面的合作者。
研究生可以独立发文章,但是不能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单独发表的。除非你有合理的解释并且导师愿意给你写很强的推荐信,否则的话,和自己的导师至少要有一两篇合发的文章才算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你去看看当代的学术期刊,就会发现 几乎95%以上的论文都是由多个作者合作完成的,很少有单独作者的论文。 至少在我所处的领域是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点。
第一、和他人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比如说,一个人擅长理论证明,另一个人擅长应用和编程。那么这样两个人就可以在一起合作完成他们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既有好的应用又有理论支持的高质量论文。
第二、和他人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产量。 比如说,自己一个人一年拼了命最多发表2篇sci论文。但是在和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自己只需要负责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于是,一年可以发表5篇、10篇、甚至更多的论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名的教授一年可以发表几十篇论文的原因。这些论文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数目庞大的合作者。
第三、有时候科研很苦,有人一起作伴会更有乐趣、可以走得更长远。 科研之所以苦,是因为它总是与挫折为伴。很多新的想法经过实验检验后都被证实是没有用的。如果是一个人做科研的话,就很容易想要放弃。但是,如果有合作者的话,情况就有所不同。你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有人和你一起分享、为你鼓舞。你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人帮你想办法。你想放弃的时候,你不想连累合作者,于是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正因为和他人合作有很多好处,所以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愿意(或者是不得不)和他人合写论文。
研究生读研阶段可以只靠自己发表sci论文,但是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不值得提倡。 如果不需要导师,就没有必要读研。 既然读研了,就应该和导师好好地合作,做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科研工作、合写几篇论文。
好的读研经历应该是让研究生和导师都受益、双赢的。 而不是学生和导师都觉得对方是多余的、是摆设。作为研究生,如果想在学术界立足,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和他人的协作能力,可以从改进自己和导师的关系开始努力。
什么都是有圈子的,对圈外人比上天还难。回答字不多,但好理解吧?
圈子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别重要。重要的事情说3遍。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靠自己发一篇还不错的SCI文章比较困难,除非你在英语方面有较高的水平 ;但是,如果你选择发一篇开源期刊的SCI论文,难度则会有所降低,基本上可以完全靠自己发1篇。
另外, 发表1篇SCI论文,硕士生完全靠自己发出来可能性太小,比例基本小于5%;博士生能够独立发出来的则相对较高,但占比也不会超高30%。 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发表SCI论文对于中国研究生来说不得不承认是有一定困难的,除了文章的创新点的挖掘外,还包括英文写作能力、专业英语表达、有效回应审稿人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还必须考虑学术内卷严重的问题,作者只是自己一个“弱小”的研究生的话,从结果可信度上就会受到质疑 。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SCI: SCI英文名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的缩写,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 ,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SCI论文则是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在国内,SCI论文通常被认为是具有一定高水平的学术文章,非常值得被拿来参考学习和引用。 在国内的很多单位绩效考核、学生毕业等也因此将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和期刊质量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
那么,为什么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只靠自己发表1篇SCI论文难度很大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SCI论文不是像国内常见的通过花钱买发表等一些学术不端手段就能简单完成的, SCI的期刊审稿过程本身非常严格,一般采取的是2-3人匿名评审,有时候会多达5人之多 ;而审稿人也会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返回自己对文章的范围、学术价值、语言等全方面的评述,其中如果有一人给出的结论为拒稿的话,编辑通常会选择拒稿。 因此,SCI的拒稿率也是非常高的 。
SCI论文强调必须有明确的创新点、扎实的数据分析以支撑所得出的结论、文章背景论述必须科学合理迫切、综述必须切题、结果必须有价值讨论环节、语言表达需清晰明确等, 这一系列的要求自然对文章的质量进行了保证,而也正是这种高要求使得文章的发表难度加大 。
不论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可能博士研究生要比硕士研究生对文献阅读掌握的更加熟悉)在科学问题挖掘和分析方面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领悟、分析、实验、讨论等步骤完成的,且科学的路总是崎岖不堪,跟别说没有辅导的情况下。
SCI论文难写的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在于其逻辑表达与中文论文的差异性。 首先,在文章结构方面 ,SCI论文强调研究方法独立成章、重视讨论要胜过结果、数据分析及处理环节需要足够严谨等,所以在其写作习惯方面初学者就会感到非常别扭,没有中文 科技 论文的直叙方便; 其次,在语言表达方面 ,英语具有天生的简洁和意思的直接表达性,所以对于英语写作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国的研究生身上是普遍欠缺的; 最后,在深度挖掘方面 ,中文小论文更加看重方法的高大上、内容描述的全面性,一篇文章可能有几个论点,但是SCI论文要求必须在一个创新点上深挖、讨论、明确, 必须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因此,SCI论文的写作逻辑需要基于大量的外文期刊文章的阅读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把握,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不得不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的质量水平却在逐年下降,最主要的方面就体现在研究生的自身能力方面。一方面, 写论文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地去累积研究领域的参考文献,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批判性总结之后提出自己的创新点的,读文献的基本功显然研究生是普遍不足的 ;另一方面, 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提升是一个客观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断不可揠苗助长,自身能力水平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成长和沉淀的 ,而基于经验,研究生几乎70%的小论文发表都集中在研究生三年级阶段,个别优秀的学生则在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发表了文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是基于导师、师兄师姐等的他人协助下完成的。
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够是另外一个事实,当前能认真做自己研究的学生真是稀少,大部分都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也没有对SCI论文发表的太高的述求。
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一方面,研究生通常学制为3-5年,第一年主要任务主要为理论课的学习和考试;第二年则开始细致地研究文献并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这一年研究能力才开始提升;第三年则基本上可以进行一些自主写作,对于研究领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创新点也能和导师等进行深入讨论。 可以说研究生的时间是非常紧凑的 。
另一方面,SCI论文从构思到写作完成基本上按照经验需要1年时间之久,而从投稿到最终录用时间至少也得1-2年之久 ,但不排除一些比较快速的半年就可以见刊的期刊。这样看来,假设从研究生一年级就开始准备写SCI论文,假设一年级就具备了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客观时间来看也需要在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才能有50%的可能发表,而 这其中还并没有考虑上课、读文献、拒稿再重投、好几个月之后拒稿再重投等系列问题 。
因此,从时间来看,硕士生独立完成基本不可能,博士生独立完成也需要到博士四年级或者五年级。
这是一个难倒无数学生的问题,导师给不给论文版面费。虽然很多SCI期刊是不收取版面费的,但是也有一大部分的开源期刊是需要高额的版面费,通常在1万到1.5万元之间,有的会更高。这些经费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显然是巨大的。
(1)研究生全程只靠自己发表一篇SCI文章太难了;
(2)研究生在能力养成和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正常时间需要2年之久;
全程靠自己发表SCI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一、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自己没法完全掌握;二、实验的开展需要老师和同门的支持,无论是经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及经验都离不开大家的探讨;三、论文的结构、逻辑以及语言的修改自己是无法做到很完美的;四、发表论文时必须带上导师的名字,否则没法毕业;五、论文的返回与修改有时候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在没有前期的实验基础条件,实验开展起来也是非常吃力的,除非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很高,能够很快地解决困难,但是刚开始大家基本都是白纸一张,所以基本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因此还是不建议完全靠自己,因为你的独立会给你带来孤独,无法融入群体中去。
这要看你是什么专业。对于不需要做实验的学科,比如数学等,只靠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我就有数学专业的博士同学在读书期间自己发表了SCI。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比如化学,实验物理,生物这些,想要发表需要实验数据支撑的SCI论文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没有导师提供实验平台,如试剂,测试仪器等。但是,这些学科的学生还是可以自己写SCI综述论文的。只不过一般发表综述时杂志 社会 要求作者提供相关研究方向的个人论文清单。如果学生自己的研究背景比较薄弱的话,可能文章的档次不会太高。
总而言之,对于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
考研闲聊,跟你聊聊。
题主的意思是,读研后,不经过任何科研训练,不经过导师的任何指导,全部靠自己摸索能不能发论文?
我认为很难,因为sci发文都是有套路的,如果没有任何指导,即使你的点子石破天惊,但是不懂按照套路包装,也大概率发不出论文,甚至编辑都不给你送审。
文章的结构怎么梳理?格式怎么调整?期刊偏重什么文章,哪些表述要避免?哪些表述要强调?参考文献怎么做?这些都是套路。你就是按照别人的文章抄,很多细节的问题没人提点,也很难改正。经验丰富的审稿人,把文章拿来,随便看两眼,就知道是新手还是老手的文章,那都是十几年看文献的功夫,你靠自己瞎搞,恐怕很难过关。
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过程会很曲折,很曲折。回忆起来都是泪[捂脸]
是的,山东大学博士毕业要求包括修读4学期课程、完成研究工作并实施论文答辩并获得通过,发表论文应达到国家规定的科研标准。
正常。电化学实验可以同时进行好几个,因此效率相比传统环工出数据更快,这是毋庸置疑!徐龙乾本人亲自下场回答了该提问。他表示,没想到竟然在知乎热榜看到自己,首先更正了一些细节,就是他本人18年毕业后申请同济大学没录取,在导师的帮助下在实验室当科研助理,等了一年再上的同济,因此至今在组里已经4年
这个是很努力的,基本花费很多的时间写论文,还是很优秀的
我觉得壹品优刊不错的,我之前也是在那发表的
复旦大学日前出台规定,从2011年入学的三个院系所开始试点,硕士生无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博士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文章(原为3篇)即可毕业,一改多年来实行的一定要在核心期刊发文章才能毕业的规定。我想就自己十多年从事研究生培养、多年从事《敦煌学辑刊》编辑的经验,对此发表一点看法。编辑不胜其扰我的观点是,首先,最好不要将在校期间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硬性规定;其次,博士生和硕士生不要用统一尺度要求,博士生可以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毕业条件之一,硕士生最好不要求发表论文。硕士生一般研究水平不高,撰写的学术论文多为概论性或者综述性的,很难进入学术圈关于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也有许多论文是重复性研究,将他人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加工后发表者不乏其人。作为期刊编辑不胜其扰。因为,第一,要对很多论文进行甄别,看其是否已经发表过;第二,考察研究成果是否有雷同现象;第三,核查学术观点和论文内容有无抄袭现象。多数人情稿就是从这个层次来的,有些硕士生凑合出一篇论文,害怕发不了,就将导师名字挂上,有些告诉导师,还有很多没有告诉导师,对编辑造成误导,使得他们既担心淹没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害怕陷入抄袭门中纠缠不清。学术杂志成博士生培养者目前各个学校对此标准不一,有权威期刊要求,也有核心期刊要求。兰州大学原先要求必须在权威期刊发表,以历史学为例,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学报》,后来增加《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又规定在以上权威期刊发表1篇或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最近又改为,在CSSCI来源期刊各大类的前60%发表3篇或者前30%发表1篇。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无形中将博士生培养权给了各杂志的编辑们。博士生能否毕业取决于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而不是发表论文杂志的级别,最好的做法是不要拘泥于级别,在送审博士论文的同时或之前将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送审,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甚至一些好的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前期发表成果,通过严格的送审程序,照样可以毕业。人才培养是老话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导师指导水平、博士生的悟性和单位学术氛围。导师指导水平是第一位的,指导水平不是导师的研究水平,很多专家很优秀,却指导不出像样的博士生,当然,没有水平的导师绝对指导不出优秀的博士。另外,理科的实验室模式不能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科导师和博士生的关系只能是师生关系,绝不能像理工科那样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成果也不能混在一起署名。导师是博士生进入该领域的引路人,导师将以最短的时间引导博士生进入该学科前沿领域,根据学生的研究水平、能力和知识领域制定一个研究课题。导师要善于发掘博士生的潜质,做到身教、言教一致,鼓励优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博士生的悟性和用功程度也是培养关键,没有悟性的博士生很难培养,而有悟性不用功的博士生也培养不出高水平。悟性是博士生创新的基本条件,用功是博士生培养的最低要求。让他们融压力、动力和信心为一体,这样不需要硬性要求,也会产出优秀成果。
要求都是按照学校的具体要求来的,如果你们学校没有出通知,你也可以去找早发表网,他们那里的发的期刊多,一定有你所在学校的师兄师姐发表过,所以你可以先问一问往年的学校要求。但是只做参考哦,毕竟每年的要求都不是一成不变。
我觉得中国期刊库不错的,我之前也是在那发表的
这取决于您的研究主题。如果您的研究主题涉及到市政工程环境,您可能需要发表至少2篇论文,以证明您的研究成果。此外,您还可以发表更多的论文,以支持您的论文研究。
1、很多高校还是要求在读博士发表1-2篇SCI论文的,有的高校对SCI刊物分区和影响因子也是有要求的。也需要博士生提高自己的技能,要求稿件逻辑清晰,语句表述通顺易懂,能够证实自己的观点,在修改答复审稿人意见时候也要准确回答,这样的论文发表成功率才是比较高的。2、博士生发表SCI论文也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科研水平,体现自己在学位论文中的参与度和贡献,论文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知识面是否宽广能否适应通识教育等等。博士发表论文对毕业答辩也是很有帮助的,答辩前发表了论文,能够给导师留下较好的印象。3、从将来就业的角度来看,博士生们争取在SCI期刊特别是主流期刊发表论文,这样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人事管理部门的青睐,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在同层次学校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每个单位和个人都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给自己定位和定目标。更多的博士阶段发表SCI论文要求,以及发表相关知识也可以和专业老师沟通,给您讲解更多发表的知识。️Sci 各个方向可以结合计算机出稿 ,在国内核心卡资质并且要求带课题,所以SCI受到更多作者的青睐。是 高职、事业单位、在读研究生、博士首选。那么申博、保研、毕业、评职、所需了解的【核心期刊icon】【论文】【专利】【著作】有哪些呢?1.SCI,SSCIicon,ISTP,EI,CSSCI ,C刊,南核,北核、科核 2.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3.各专业普刊、学报、核心论文 4.硕论、博论 5.学术专著、教材、独著
山东大学要求博士生发表论文才能获取学位,博士生毕业要求拟交以原创成果为基础的文章,并有较大的学术价值,论文应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或者学术会议上,以实践来检验博士生的研究成果。博士生的论文有效刊物发表页数达到30页(含30页)以上,才能满足毕业学位论文发表要求,按照《学位论文管理办法》规定,学生满足学位论文发表要求后即可毕业。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可以。
工程领域,导师给个大方向就没影了,实验室缺测量仪器、比较抠门。研一下学期用了半年调研、选题、可行性分析,做了模型装置验证效果。后来又用了半年,通过实验不断地优化装置,再用半年做实验记录数据,写论文。研三9月份第一次投稿投的领域top刊,因写论文吹的有点过被审稿人揪住被拒,后来转投二区sci,很快接收、出版。
在整个过程中,导师除了添乱没啥用,最后还想抢一作。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帮了很大忙,从搭建装置、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投稿、修回,都有帮忙。没有仪器就自己联系别的老师借用,放心都会借用的。需要买的设备不敢买整机,都是买模块自己调。
其间,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选题,必须保证要有创新性、自己还得能做出来。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的,这时多亏师兄们的建议,虽然他们不完全懂我想做的,但是在你觉得无路可走开导你的思路是非常有用的。
个人的时间变:
研一上结束时,开始调研、选题。
研一下,实验各种方案,分析可行性。
研一暑假,开始搭建装置,边实验边优化。
研二上11月份,观察到细微的预期效果,感觉稳了。
研二下,前期主要做实验,后期处理数据、画图,然后写文章、翻译、润色。
研三上9月份,初投。11月份,二投。
研三下2月份,接收、出版。写大论文,6月毕业。
这个老师在读博士的时候非常聪明能干、科研能力很强。他发表了好几篇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的高质量的sci论文。凭着这几篇论文,他顺利地就职于一所不错的高校成为了一名终身轨助理教授。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会在6年之后拿到教职,并且晋升为副教授。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要冉冉升起的科研好苗子,6年之后居然差点拿不到终身教职,也就是说他差一点就要走人了。这在他们学校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他的科研生涯非常不顺利。
原因是什么呢? 在非升即走的终身轨制度下,能否拿到终身教职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足够多的科研成果。更直白点来说,就是看发表的学术论文够不够多。
仔细看一看这位老师的简历就会发现,他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他没能够发表足够多论文的原因就是他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写的,和他合作写文章的人屈指可数。因此他的科研成果产量太低。
至于为什么他的合作者很少,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他自己不喜欢和人合作,很强势,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第二个原因是,别人看到他的简历,一看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单独发的文章,很容易就知道他不会是个好的合作者,因此也不会主动找他合作。
再加上,他和博士生导师的关系也一般,毕业后也未能和导师以及师兄师姐有过任何合作。久而久之,他的事业只能靠他一个人单打独斗。
而进入中年的他,精力不如读书时候好,结婚生子之后更是被生活琐事所累,工作时间有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终究是艰难的,有时候一年连一篇文章都发表不了。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都是和自己的导师一起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因很简单。论文的方向是导师给的,科研经费是导师申请的,学生是在导师(或导师指导过的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做的科研。
如果一个研究生自己发表的所有学术论文里面完全没有导师的名字,难免让人有一些不好的揣测。
第一种揣测:这个研究生和导师对论文有不同意见。导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论文质量不高),没有批准这篇论文,要求学生改进,但是学生有不同意见,私自发表。或者导师想当一作,学生反对,于是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私自发表。
第二种揣测:这个研究生没有协作精神,很难相处,导师完全管不了,只好任其自由发展。
第三种揣测:学生人品有问题。认为导师只是动动嘴皮子,对论文的贡献不足以作为作者之一。
以上三种就是高校老师知道一个研究生自己独自发表了学术论文之后的真实想法,基本上都是比较负面的。
说实在的,我认为研究生和自己的导师争学术论文的作者顺序这件事情很没有必要。不管学生发表的文章有没有挂导师的名字,也不管导师的名字排在哪里,只要是读研究生期间和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成果,一般人缺省地都会认为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那些和导师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
读研阶段根本没有必要去证明自己很独立。和独立相比,协作精神显然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和自己的导师都无法合作完成一篇论文的话,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是个好同事、好合作者。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学老师,他和同事相处得不算好,也没有什么科研方面的合作者。
研究生可以独立发文章,但是不能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单独发表的。除非你有合理的解释并且导师愿意给你写很强的推荐信,否则的话,和自己的导师至少要有一两篇合发的文章才算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你去看看当代的学术期刊,就会发现 几乎95%以上的论文都是由多个作者合作完成的,很少有单独作者的论文。 至少在我所处的领域是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点。
第一、和他人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比如说,一个人擅长理论证明,另一个人擅长应用和编程。那么这样两个人就可以在一起合作完成他们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既有好的应用又有理论支持的高质量论文。
第二、和他人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产量。 比如说,自己一个人一年拼了命最多发表2篇sci论文。但是在和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自己只需要负责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于是,一年可以发表5篇、10篇、甚至更多的论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名的教授一年可以发表几十篇论文的原因。这些论文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数目庞大的合作者。
第三、有时候科研很苦,有人一起作伴会更有乐趣、可以走得更长远。 科研之所以苦,是因为它总是与挫折为伴。很多新的想法经过实验检验后都被证实是没有用的。如果是一个人做科研的话,就很容易想要放弃。但是,如果有合作者的话,情况就有所不同。你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有人和你一起分享、为你鼓舞。你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人帮你想办法。你想放弃的时候,你不想连累合作者,于是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正因为和他人合作有很多好处,所以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愿意(或者是不得不)和他人合写论文。
研究生读研阶段可以只靠自己发表sci论文,但是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不值得提倡。 如果不需要导师,就没有必要读研。 既然读研了,就应该和导师好好地合作,做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科研工作、合写几篇论文。
好的读研经历应该是让研究生和导师都受益、双赢的。 而不是学生和导师都觉得对方是多余的、是摆设。作为研究生,如果想在学术界立足,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和他人的协作能力,可以从改进自己和导师的关系开始努力。
什么都是有圈子的,对圈外人比上天还难。回答字不多,但好理解吧?
圈子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别重要。重要的事情说3遍。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靠自己发一篇还不错的SCI文章比较困难,除非你在英语方面有较高的水平 ;但是,如果你选择发一篇开源期刊的SCI论文,难度则会有所降低,基本上可以完全靠自己发1篇。
另外, 发表1篇SCI论文,硕士生完全靠自己发出来可能性太小,比例基本小于5%;博士生能够独立发出来的则相对较高,但占比也不会超高30%。 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发表SCI论文对于中国研究生来说不得不承认是有一定困难的,除了文章的创新点的挖掘外,还包括英文写作能力、专业英语表达、有效回应审稿人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还必须考虑学术内卷严重的问题,作者只是自己一个“弱小”的研究生的话,从结果可信度上就会受到质疑 。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SCI: SCI英文名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的缩写,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 ,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SCI论文则是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在国内,SCI论文通常被认为是具有一定高水平的学术文章,非常值得被拿来参考学习和引用。 在国内的很多单位绩效考核、学生毕业等也因此将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和期刊质量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
那么,为什么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只靠自己发表1篇SCI论文难度很大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SCI论文不是像国内常见的通过花钱买发表等一些学术不端手段就能简单完成的, SCI的期刊审稿过程本身非常严格,一般采取的是2-3人匿名评审,有时候会多达5人之多 ;而审稿人也会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返回自己对文章的范围、学术价值、语言等全方面的评述,其中如果有一人给出的结论为拒稿的话,编辑通常会选择拒稿。 因此,SCI的拒稿率也是非常高的 。
SCI论文强调必须有明确的创新点、扎实的数据分析以支撑所得出的结论、文章背景论述必须科学合理迫切、综述必须切题、结果必须有价值讨论环节、语言表达需清晰明确等, 这一系列的要求自然对文章的质量进行了保证,而也正是这种高要求使得文章的发表难度加大 。
不论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可能博士研究生要比硕士研究生对文献阅读掌握的更加熟悉)在科学问题挖掘和分析方面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领悟、分析、实验、讨论等步骤完成的,且科学的路总是崎岖不堪,跟别说没有辅导的情况下。
SCI论文难写的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在于其逻辑表达与中文论文的差异性。 首先,在文章结构方面 ,SCI论文强调研究方法独立成章、重视讨论要胜过结果、数据分析及处理环节需要足够严谨等,所以在其写作习惯方面初学者就会感到非常别扭,没有中文 科技 论文的直叙方便; 其次,在语言表达方面 ,英语具有天生的简洁和意思的直接表达性,所以对于英语写作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国的研究生身上是普遍欠缺的; 最后,在深度挖掘方面 ,中文小论文更加看重方法的高大上、内容描述的全面性,一篇文章可能有几个论点,但是SCI论文要求必须在一个创新点上深挖、讨论、明确, 必须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因此,SCI论文的写作逻辑需要基于大量的外文期刊文章的阅读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把握,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不得不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的质量水平却在逐年下降,最主要的方面就体现在研究生的自身能力方面。一方面, 写论文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地去累积研究领域的参考文献,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批判性总结之后提出自己的创新点的,读文献的基本功显然研究生是普遍不足的 ;另一方面, 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提升是一个客观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断不可揠苗助长,自身能力水平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成长和沉淀的 ,而基于经验,研究生几乎70%的小论文发表都集中在研究生三年级阶段,个别优秀的学生则在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发表了文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是基于导师、师兄师姐等的他人协助下完成的。
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够是另外一个事实,当前能认真做自己研究的学生真是稀少,大部分都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也没有对SCI论文发表的太高的述求。
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一方面,研究生通常学制为3-5年,第一年主要任务主要为理论课的学习和考试;第二年则开始细致地研究文献并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这一年研究能力才开始提升;第三年则基本上可以进行一些自主写作,对于研究领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创新点也能和导师等进行深入讨论。 可以说研究生的时间是非常紧凑的 。
另一方面,SCI论文从构思到写作完成基本上按照经验需要1年时间之久,而从投稿到最终录用时间至少也得1-2年之久 ,但不排除一些比较快速的半年就可以见刊的期刊。这样看来,假设从研究生一年级就开始准备写SCI论文,假设一年级就具备了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客观时间来看也需要在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才能有50%的可能发表,而 这其中还并没有考虑上课、读文献、拒稿再重投、好几个月之后拒稿再重投等系列问题 。
因此,从时间来看,硕士生独立完成基本不可能,博士生独立完成也需要到博士四年级或者五年级。
这是一个难倒无数学生的问题,导师给不给论文版面费。虽然很多SCI期刊是不收取版面费的,但是也有一大部分的开源期刊是需要高额的版面费,通常在1万到1.5万元之间,有的会更高。这些经费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显然是巨大的。
(1)研究生全程只靠自己发表一篇SCI文章太难了;
(2)研究生在能力养成和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正常时间需要2年之久;
全程靠自己发表SCI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一、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自己没法完全掌握;二、实验的开展需要老师和同门的支持,无论是经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及经验都离不开大家的探讨;三、论文的结构、逻辑以及语言的修改自己是无法做到很完美的;四、发表论文时必须带上导师的名字,否则没法毕业;五、论文的返回与修改有时候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在没有前期的实验基础条件,实验开展起来也是非常吃力的,除非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很高,能够很快地解决困难,但是刚开始大家基本都是白纸一张,所以基本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因此还是不建议完全靠自己,因为你的独立会给你带来孤独,无法融入群体中去。
这要看你是什么专业。对于不需要做实验的学科,比如数学等,只靠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我就有数学专业的博士同学在读书期间自己发表了SCI。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比如化学,实验物理,生物这些,想要发表需要实验数据支撑的SCI论文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没有导师提供实验平台,如试剂,测试仪器等。但是,这些学科的学生还是可以自己写SCI综述论文的。只不过一般发表综述时杂志 社会 要求作者提供相关研究方向的个人论文清单。如果学生自己的研究背景比较薄弱的话,可能文章的档次不会太高。
总而言之,对于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
考研闲聊,跟你聊聊。
题主的意思是,读研后,不经过任何科研训练,不经过导师的任何指导,全部靠自己摸索能不能发论文?
我认为很难,因为sci发文都是有套路的,如果没有任何指导,即使你的点子石破天惊,但是不懂按照套路包装,也大概率发不出论文,甚至编辑都不给你送审。
文章的结构怎么梳理?格式怎么调整?期刊偏重什么文章,哪些表述要避免?哪些表述要强调?参考文献怎么做?这些都是套路。你就是按照别人的文章抄,很多细节的问题没人提点,也很难改正。经验丰富的审稿人,把文章拿来,随便看两眼,就知道是新手还是老手的文章,那都是十几年看文献的功夫,你靠自己瞎搞,恐怕很难过关。
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过程会很曲折,很曲折。回忆起来都是泪[捂脸]
这取决于您的研究主题。如果您的研究主题涉及到市政工程环境,您可能需要发表至少2篇论文,以证明您的研究成果。此外,您还可以发表更多的论文,以支持您的论文研究。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这大概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看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水平不一样,这样他们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文章数肯定不一样,一般说来,水平高的大学博士发的文章好些,文章说可能也多些。比如,有的985高校要求毕业时应该有四五篇文章,其中核心几篇,sci几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好多期刊文章泛滥成灾,没办法,为了毕业,不得不发。
第二,做研究肯定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三年小二十篇sci有的人延期一次又一次,七八年了还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承认,人和人的天赋有差距,还差距很大。
博士不容易毕业,而且在职的尤其时间长。有了老婆孩子肯定要分散一部分精力,而且有工作了后顾之忧也少了。不像纯学生那么容易投入精力。
博士毕业能发多少文章是个人能力,发100篇也可以,发1篇也行,但是能不能顺利毕业就另说了。
1,目前很多学校正在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的硬性要求,更多的学校对论文的数量和层次都要要求。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有的学校要求sci,有的学校要求国内核心期刊,以下是国内一些学校的要求,题主可以参考。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这么多人考博士是为了什么?做研究呗,做研究总得有研究成果吧,没有研究成果的博士和你我有什么区别。
而展现研究生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论文,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评价标准特别好量化,而且是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量化。
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学习清华大学的方式,多元评价,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容易出问题,有利有弊吧。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博士毕业发论文多少取决于博士导师与博士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勤奋程度。南京大学曾要求博士毕业至少发表两篇SCI论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两篇相当于一篇SCl论文,均要笫一作者,合作的SCⅠ论文第二作者视同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一作。我所指导的十五名博士有个别人发表了4篇SCl论文以上包括另外有合作的SCⅠ论文或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他们除了特别勤奋有才能外,实际上为硕博连读生,在实验室干了四至五年。绝大部分博士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的都能发表两篇SCⅠ论文。我的同行博导的学生特别优秀者在特级杂志Scⅰ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多数博士发表论文在专业一流或一般水平(影响因子2至6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及发表论文质量数量是博士能否通过答辩的重要因素,但学风和学习能力也极重要,如果有一项图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则论文再多也会被取诮学位资格,并追究导师责任。
博士毕业一般发多少文章?这问话问的都没有一个限定,中文期刊还是SCI?几区?影响因子高不高等等方面都没有,只单单问多少篇文章,是不是有点太过草率了?
我要说的是,博士毕业向来不是以发了多少篇文章来定义好坏的,因为单纯的看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更看重的是上面我说的那几点,不然你发的再多也不好找工作,一样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求有时候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博士导师要求的,若是没达到要求,导师一般不会让你毕业。
至于发文章的要求,都已经到了博士这个等级了,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重质不重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博士生,他们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是规定多少篇吗?不是的,他们一般都会回答你几区、影响因子为多少以上的SCI一篇至两篇,当然也有不做要求的,那几区都无所谓,影响因子也不做考量。
是的,导师宁愿自己的学生整个博士就发了一篇一区或者二区、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SCI,也不要发了五六篇四区、影响因子零点几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他们要求的也都是高水平的文章,分区比较靠后的可能需要十几篇才能抵得上人家一篇。而985/211等(现在可能主要说双一流)高校的要求更是高的吓人。
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博士生一般能发多少文章,应该问的是博士生一般要发几区、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文章才能毕业更为准确 。
我见到有师兄发了2篇SCI刚刚能够毕业的,有师兄都快毕业了还没写到2篇SCI不断为毕业发愁,我也见过有师兄发了10篇SCI的,直接去某二本学校任教安家费就100万,每个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的数量真的天差地别。
根据我的观察博士是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和导师的关系更大一些,但是博士是否能够发出高水平的文章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法、自己是否真正深入 探索 问题了。
1.博士是否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真的和导师的状态有关。
有些博士生导师真的不会太管学生,心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想办法让你博士顺利毕业,有的干脆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想idea,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你很可能就要延毕了。听说有个师兄就是导师不太管没办法毕业,最后退学了读了几年书还是本科学历。
有些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真的会尽职尽责一些,会定期督促博士生的进度,刚开始想idea给博士生练练手,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这样加上自身的努力,还是会有些学术强的学生突出出来。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就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还是非常厉害的。
2.博士毕竟要自己想出一些想法,有足够的创新点才能够发表文章甚至投好的文章。
博士刚开始看文献、看论文都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思路,看了前人做的东西你发现他的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你和老师交流是否这个想法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如果能够做那么就把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啊,文章不过就是做实验后的总结。你的多少篇文章就代表你博士想出了多少个成熟的创新点。
3.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还取决于专业。
一般来说传统工科、文学类的专业都比较难发文章,因为真的工科做实验、文科一些专业调研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的,但是像化学、材料、生物类的就相对好发文章一些。这些专业的博士平均论文数量还是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的。
结束语:能够发多少篇文章还是要看导师的状态、自身的努力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博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的缘故。同时不同专业的博士平均发文章的数量也不太一样,生物、化学类的还是比其他专业多发文章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我举几个学校的例子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补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不准确请大家更正。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专业发十几篇属一般水平,有些专业发一两篇已经不错了,不能比.
这种事和很多因素有关。
1.文理科之间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理科相对好发表文章。在理科中,材料化学领域也相比数学物理方向好发。
2.你的导师是否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大牛的课题组相对好发文章,也相对好发好顶级期刊。
3.这和个人能力有关。我是在材料领域,已我认识的人为例,有人博士期间可以发十八九篇一作的文章,也有因为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而被延期的。
4.和你所在学校的层次有关。学校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好不好发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以好学校的名义投稿和以一般学校的名义投稿差别很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博士论文造假,以及因为博士发不出论文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出现,人们对博士毕业的门槛产生了关注。
一名博士想要毕业的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证明学术水平的小论文成果达到要求;2、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就小论文这一项来说,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等各大重点高校,都是要求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或许会降低要求,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另外一篇可以是C扩、C集或者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普刊。
此外,对于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来说,论文数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专业发论文比较容易,那么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
但不管这些要求具体为何,普遍的要求就是两篇核心期刊。达到这个要求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两篇就是他们水平的极限,这点毋庸置疑。
但对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两篇根本就是小意思洒洒水,他们发表的数量能够达到5篇以上,就属于很不错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通常是两篇。
你要问你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校,有的一篇不要,有的要几篇还需要看期刊等级……不一而论,关键是论文要写好是关键的及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