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另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也是比较权威的社科类数据库。在国外较权威和著名的数据检索系统包括SCI、EI等,为了引导我校科技人员的论文投向, 使他们的论文能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让更多的同行了解,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提高我校科学研究的显示度,现将常用数据库来源期刊的简要情况介绍如下,以供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检索、订阅、职称评定等参考。另外,本指南还列出了核心期刊按影响因子的排序表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谨供参考。1、《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简称《引证报告》(核心期刊投稿首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版一次,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最后一项指的是各单位在《引证报告》收编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见下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第二编 经 济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第四编 自然科学第五编 医药、卫生第六编 农业科学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心理科学 3.心理学报 4.哲学动态 5.自然辨证法研究 6.孔子研究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心理学动态(改名为:心理科学进展) 9.中国哲学史 10.道德与文明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现代哲学 13. 心理发展与教育 14.心理学探新 15.周易研究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法音 4、敦煌研究 5.中国宗教 6.佛教文化 7.中国穆斯林 8.世界宗教文化C8 统计学 l. 中国统计 2.统计研究 3.统计与决策 4.数理统计与管理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中国社会保障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人口与计划生育C93 管理学 1.中国行政管理 2.管理世界 3.领导科学 4.中外管理 5.管理科学学报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3、贵州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研究 5、黑龙江民族从刊 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回族研究 8.世界民族 9. 中国民族 10.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云南社会科学 12.青海民族研究 13.西北民族研究 14.满族研究 15.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6.内蒙古社会科学 17.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1,3,5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4.欧洲(改名为:欧洲研究)5. 国际问题研究 6. 当代亚太 7.国外理论动态 8. 美国研究 9.当代世界 10. 西亚非洲 11.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2.国际展望 13.国际论坛 14.国际观察 1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6.和平与发展 17.拉丁美洲研究 18.日本学刊 19.东南亚研究 20.国外社会科学D2,4,6 中国政治 1.政治学研究 2. 求是 3. 中国行政管理 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了望 6.社会主义研究 7. 教学与研究(北京) 8.毛泽东思想研究 9.党的文献 10.马克思主义研究 11.青年研究 12.中国青年研究 13.探索 14.党建研究(北京) 15.中共党史研究 16.学习与探索 17.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8.社会科学研究 19.理论前沿 20.理论探讨 21. 新视野 22.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3.求是 24.理论与改革 25.科学社会主义 26.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8.工会理论与实践 29.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3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31.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32.理论学刊 3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34.妇女研究论丛 35.党政论坛 36.理论导刊 37.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8.理论探索 39. 半月谈 4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41. 中国青年 42.公安大学学报(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D9 法律 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 3.法学 4.法学评论 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 7.法商研究 8.法律科学 9. 法学家 10. 政法论坛 11.人民检察 12. 河北法学 13.法制与社会发展 14.政治与法律 15.环境法律评论 16.比较法研究 17.法学杂志 18.当代法学 19.人民司法 20.法律适用 21.法学论坛E 军事 1.中国军事科学 2.军事经济研究 3.国防大学学报 4.政工导刊 5.军事史林 6.军事历史研究 7.世界军事 8.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9.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第二编 经 济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 7. 财贸经济 8.财经研究 9.经济科学 10.宏观经济研究 11.财经问题研究 12.经济评论 13.当代财经 14.当代经济科学 15.经济管理 16.当代经济研究 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8.南开经济研究 19.经济问题 20.经济问题探索 21.现代财经 22.上海经济研究 23.财经科学 24.国际经济评论 2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7.经济纵横 28.中国经济问题 29.经济与管理研究 30.中国经济史研究 31.经济经纬 32.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3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34.生产力研究F11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与政治 3.世界经济研究 4. 国际经济评论 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国际贸易问题 7.国际贸易 8.当代亚太 9.亚太经济 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1.现代国际关系 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F12,F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峰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 中国经济管理 7.特区经济 8.开放导报 9.南方经济 10.宏观经济调控 11.中国改革 12.中国劳动 13.城市发展研究 14.城市问题 15.国际经济合作 16.改革与战略 17.中国流通经济 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财会月刊 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 6.审计与经济研究 7.中国审计 8.中国农业会计 9.广西会计 10.中国会计电算化 11.财会研究(兰州) 12.事业财会 13.财经理论与实践 14.会计之友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F4/6工业经济(含F27) 1.中国工业经济 2.管理世界 3.经济管理 4.经济研究 5.改革 6.外国经济与管理 7.经济问题探索 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9.企业管理 10.企业经济(南昌) 11.汽车与配件 12.中国建材 13.煤炭经济研究 14.中国电业 15.建筑经济 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 18.上海企业 19.集团经济研究 20.管理现代化 21.经营与管理 22.国有资产管理 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24.工业技术经济 25.电力需求侧管理 26.铁道经济研究 27.交通企业管理 28.旅游学刊 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 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 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消费经济 8.国际经贸探索 9.商业时代 10.国际经济合作 11.国际商务研究 12.价格理论与实践 13.中国商贸 14.商场现代化 15.江苏商论 16.销售与市场 17.商业经济文荟 18.中国物价 19.中国市场 20.财贸研究 21.价格月刊F81 财政.国家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务与经济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 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8.财经问题研究 9.涉外税务 10.财经论丛 11.财经研究 12.中国税务 13.当代财经 14.财经科学 15.江西财税与会计 16.财会研究(兰州)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证券市场导报 4.投资研究 5.金融论坛 6.保险研究 7.金融理论与实践 8.上海金融 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金融与经济 11.浙江金融 12.武汉金融 13.中国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现代金融 17.农村金融研究 18.国际金融 19.银行家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G20 信息与传播 1.现代传播 2.当代传播G21新闻学、新闻事业 1.国际新闻界 2.新闻记者 3.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 4.新闻与传播研究 5.中国记者 6.新闻战线 7.新闻与写作 8.新闻界 9.新闻爱好者 10.新闻大学 11.新闻知识 12.新闻实践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中国出版 4.编辑之友 5.出版发行研究 6.编辑学刊 7.出版广角 8.读书 9.中国图书评论 10.科技与出版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大学图书馆学报 4.情报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情报科学 7.图书馆建设 8.图书馆 9.情报杂志 10.图书馆论坛 1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6.图书情报知识 17.现代情报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中国档案 3.档案学研究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档案管理 7.兰台世界 8.山西档案 9.档案 10.北京档案 11.上海档案 12.四川档案 13.湖南档案(改:档案时空)G3 科学,科学研究 1.自然辩证法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研究 4.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5.中国科技论坛 6.中国软科学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科学管理研究 9.研究与发展管理 10.科技进步与对策 11.科学新闻 12.科技管理研究 13.科学对社会的影响G4 综合性教育 1.教育研究 2.教育理论与实践 3. 比较教育研究 4.全球教育展望 5.教育评论 6.中国教育学刊 7.外国教育研究 8.人民教育 9.教学与管理 10.教育探索 11.教育与经济 12.教育科学 13.江西教育科研 14.辽宁教育研究 15.教育导刊 16.上海教育科研 17.山东教育科研(改:当代教育科学) 18.教育研究与实验 1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2.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 4.早期教育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中小学管理 3.语文教学通讯(分初中刊和高中刊) 4.学科教育 5.外国中小学教育 6.历史教学 7.上海教育 8.中小学教师培训 9.小学语文教学 10.小学教学研究 11.思想政治课教学 12.天津教育 1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6.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 17.中小学外语教学 18.数学通报 19.中学物理.高中版 20.生物学教学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中国高教研究 6.江苏高教 7.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现代大学教育 12.高校理论战线 13.高教探索 1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G71/79 各类教育 1.中国成人教育 2.教育与职业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中国电化教育 5.中国远程教育 6.电化教育研究 7.成人教育 8.中国特殊教育 9.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0.父母必读 11.继续教育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体育与科学 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学刊 7.中国体育科技 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9.体育文化导刊 10.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语言教学与研究 3.民族语文 4.语言文字应用 5.汉语学习 6.语言研究 7.中国翻译 8.世界汉语教学 9.古汉语研究 10.方言 11.当代语言学 12.语文研究 13.语文建设 14.修辞学习 15.语言与翻译 16.上海科技翻译 17.中国科技翻译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外语界 5.现代外语 6.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7.外语学刊 8.外语教学 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中国俄语教学第四编 自然科学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 1.科学通报 2.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 3.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9.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0.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11.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4.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天津大学学报) 17.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2.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6.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8.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自然科学进展 30.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31.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33.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3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37.高技术通讯 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9.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4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应用科学学报 43.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46.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47.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0.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52.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54.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6.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57.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9.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61.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2.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6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6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0.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9.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0.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82.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83.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85.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86.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88.桂林工学院学报N 自然科学总论 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系统工程 3.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4.系统工程学报 5.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6.自然辩证法研究 7.科学 8.管理科学学报 9.自然科学史研究 10.自然杂志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中国科学基金 13.中国科技史料第五编 医药、卫生R 综合性医药卫生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6.解放军医学杂志 7.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8.复旦学报.医学版 9.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0.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3.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4.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5.广东医学 16.上海医学 17.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1.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江苏医药 23.新医学 24.天津医药 25.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8.陕西医学杂志 29.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 0.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31.山东医药 32.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4.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5.北京医学 36.医学与哲学
【关键词】 数码影像资料 采集与管理 归档 移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工程建设领域引进新的科技成果,加强对工程的过程控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数码影像的运用,能促进落实安全质量施工标准化的要求,提高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管理水平。已经开始挑战传统的纸质过程记录,数码资料具有容量大、真实、长久等显著特点,下面就建设相关方如何运用数码手段加强对项目过程管理,进行一些探讨。一、影像资料的采集数码影像资料的采集一般由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监理、施工单位三方负责采集。各建设主体负责采集的范围包括:1、施工单位主要采集反映施工过程中安全质量控制主要活动和关键环节,以及人员培训教育、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执行情况、施工工艺的亮点、工程实体的外观质量等。数码影音资料的拍摄要求:录制格式JPEG(DCF Ver.2.0兼容,Exif Ver.2.3兼容)、有效像素220万以上、光学防抖。数码照片的拍摄要求:照片的分辨率宜设置为1200×1600像素以上、采用JPEG“精细”压缩方式,拍摄时设置“日期时间显示”功能。表一 施工单位数码影像采集要点序号 拍摄内容 拍摄要求 备注一、日常安全文明施工管理1 安全文明施工 记录施工作业人员培训教育、安全交底,现场安全施工准备,安全文明施工动态情况,安全设施的投入,安全遵章守纪情况。 安全总体状况,重点查“三违”2 日常安全检查 反映施工安全的关键部位、工序、重要及危险性作业项目安全监护人员到位情况,违章、违规等现场基本情况。 分日检查和周巡查3 事件(故)处理 表现事件(故)发生时的现状、结果,主要原因(如有可能)、相关证明材料等。 指发生未遂、轻伤事故,或接到安全整改通知的事项二、施工质量控制活动1 材料和设备检验 材料到场和试件(块)制作见证取样、设备开箱整体外观,缺陷特写等主要过程和操作人员等。 按照每一批次拍摄2 隐蔽工程浇筑前验收 反映隐蔽工程的部位、建基面清理、钢筋绑扎的参数、预埋件、基础面验收参数等 按照工程项目划分3 混凝土施工 施工部位、坍落度、试块、仓面浇筑过程,拆模及混凝土外观质量。 整个过程记录4 质量“三检制”执行情况 记录工程验收“三检制”执行过程,以及验收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整个过程记录5 监理对工程验收情况 监理在工程质量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反映工程质量水平6 工程竣工验收情况 反映工程竣工验收的过程,质量缺陷的整改完善,项目的整体移交等。 整个过程记录2、监理单位主要负责采集由自身组织的有关检查、质量验收等活动,监理例会和重要的工程协调会,以及工程施工阶段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关键部位、关键工序、重要及危险作业环节的施工过程。表二 监理单位数码影像采集要点序号 拍摄内容 拍摄要求 备注一、监理安全控制活动1 安全检查签证 在重要的安全施设投入前拍摄,表现检查签证对象整体结构、验收挂牌的过程。 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确定检查点2 旁站 对施工关键性部位、工序、重要及危险性作业项目拍摄,表现过程的安全控制情况 突出违章违规操作情况3 巡查 表现施工部位或工序日常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防护品使用,遵章守纪情况。 频次按监理细则实施4 定期检查 记录检查的过程与结果 一般按月划分5 其它 表现事件(事故)发生时的现状、结果,主要原因(如有可能)、相关证明材料等。 视实际情况二、监理质量控制活动1 监理例会、专题会议等 表现会议主题、参加单位、人员。 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2 材料和设备检验 材料到场、设备开箱整体外观,缺陷特写(如有),试件试块制作及见证取样的主要过程和操作人员等。 根据需要3 隐蔽工程浇筑前验收 反映隐蔽工程的部位、建基面清理、钢筋绑扎的参数、预埋件、基础面验收参数等 按照工程项目划分4 混凝土施工 施工部位、坍落度、试块、仓面浇筑过程,拆模及混凝土外观质量。 关键部位需要整个过程的记录5 监理验收 监理组织的各类工程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真实反映工程质量水平和特点 与工程进展同步6 工程中间验收或单位工程验收 各类工程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 与工程进展同步3、项目法人单位应采集重要工程协调会(包括项目年度安全、质量工作会议)、建设项目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的活动,以及现场检查指导过程中反映设计代表、监理、施工人员是否尽职到位、上级有关单位检查等情况的记录。表三 项目法人单位数码影像采集要点序号 拍摄内容 拍摄要求 备注一、工程日常安全质量管理1 重要工程协调会 表现会议主题、参加单位、人员。 主要人员与签到表一致2 季度、年度质量安全工作会议 表现会议主题、参加单位、人员,突出表现签订相关责任书的场景。 主要人员与签到表一致二、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重要活动1 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会议 表现会议主题、参加单位、人员。 时间根据需要2 季度、年度质量安全检查 反映检查活动主题及检查主要结果(包括示范和缺陷整改前后对比资料)。 按季度和年度划分三、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重要活动1 安全(质量)管理办公室会议 表现会议主题、参加单位、人员。 一般按月度划分2 安全(质量)管理办公室组织检查 反映检查活动主题及检查主要结果(包括示范和缺陷整改前后对比资料)。 一般按月度划分四、安全质量专项检查监督活动1 防汛、消防、季节性安全专项检查 反映检查活动主题及检查主要结果。 根据情况安排 2 安全月活动 反映安全月主题 每年一次3 监理人员到位情况 表现关键性工序部位监理人员的到位履职情况,以及现场违章、违规实录。 一般每月1~2次4 质量巡视、安全鉴定活动 反映巡视活动主题及检查主要结果。 不定期五、工程质量验收1 单位工程验收 验收的主要缺陷及整改结果 根据工程进展2 专项验收 验收会议主题,参加单位、人员。 主要人员与签到表一致3 竣工验收 竣工验收会议主题,参加单位、人员。 主要人员与签到表一致工程建设安全质量过程控制数码影像资料应与工程建设同步形成,用数码器材实地拍摄,真实反映现场工程安全质量的实际情况,杜绝采用补拍、替代、合成等弄虚作假手段。二、影像资料的归档管理1、施工单位(项目部)应定期(一般每周)对采集的数码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其中电子文档建议以文件夹形式分层归档:一级文件夹以合同工程名称命名(如“***工程施工安全质量控制数码影像资料” )。二级文件夹为三个,分别为“安全控制类”、“质量控制类”、“其它类”。三级文件夹以单位工程命名,必要时可建立四级文件夹,以分部工程名称命名。相关影像资料归入对应文件夹,“其它类”文件夹一般专门存放安全质量事故等特殊事件的过程照片。2、监理单位也应定期(一般每周)对自行采集的数码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其中电子文档以文件夹形式分层归档:一级文件夹以合同工程名称命名(如“***工程监理安全质量控制数码影像资料” )。二级文件夹为两个,分别为“安全控制类”和“质量控制类”。“安全控制类”下设“安全检查签证”、“旁站监理”、“巡视监理”、“定期检查”、“其它类”五个三级文件夹,按要求将相关的影像资料归入相应文件夹。“质量控制类”下设“材料和设备检验”、“隐蔽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竣工移交验收”、“其它类”等六个三级文件夹,文件夹的设置原则按前所述。3、项目法人单位定期(一般每月)对自行采集的数码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其中电子文档以文件夹形式分层归档,一级文件夹以工程名称命名(如“***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数码影像资料” )。二级文件夹分四个,分别为“工程日常安全质量管理”、“安全生产委员会或领导小组重要活动”、“质量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重要活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日常监督检查”。三级文件夹为三个,分别为“安全控制类”、“质量控制类”、“其它类”。四级文件夹按合同工程命名。三、影像资料的管理和移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监理、施工单位按照前述要求收集整理建设数码影像资料。安全质量事故、重大隐患整改等全过程数码影像资料由监理单位负责整理移交。一般要求工程竣工后一个月内,各参建单位按照前述要求完成数码影像资料的整理,并用不可擦除型光盘刻录移交。数码影像资料由项目法人单位保存,保存期限一般为工程竣工移交使用后五年。四、结束语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对引进数码管理的作用要有充分认识,要发挥和善于利用它的管理作用。项目法人、监理、施工单位应定期对自身及所管理单位采集的影像资料进行检查分析,对其反映的安全质量管理亮点要及时进行表扬和推广,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批评,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各类管理不到位现象,切实提高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和内在质量。参考文献⑴陈章洪,王维汉《建设单位甲方代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⑵肖 萍,陈金陵《档案时空》杂志2007年第02期论文:《建设工程声像档案的形成、收集与整理》长沙:湖南省档案局,湖南省档案学会。
软件工程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软件工程论文参考文献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刘洪峰,陈江波.网络开发技术大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19-143.
[2]程成,陈霞.软件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6-80.
[3]舒红平.Web 数据库编程-Java[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97-143.
[4]徐拥军.从档案收集到知识积累[M].是由工业出版社,2008:6-24.
[5]纪新.转型期大型企业集团档案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46-57.
[6]周玉玲.纸质与电子档案共存及网络环境电子档案管理模式[J].中国科技博览,2009:44-46.
[7]张寅玮.甘肃省电子档案管理研究[D]. 兰州大学,2011:30-42
[8]惠宏伟.面向数字化校园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电子科技大学,2006:19-33
[9]刘冬立.基于 Web 的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同济大学,2007:14-23
[10]钟瑛.浅议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要素[J]. 档案学通讯,2006:11-20
[11]杜献峰 . 基于三层 B/S 结构的`档案管理系统开发 [J]. 中原工学院学报,2009:19-25
[12]林鹏,李田养. 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接收管理系统研究及建设[J].兰台世界,2008:23-25
[13]汤星群.基于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两点思考[J].档案时空,2005:23-28
[14]张华丽.基于 J2EE 的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商贸工业. 2010:14-17
[15]Gary P Johnston,David V. Bowen.he benefits of electronic recordsmanagement systems: a general review of published and some unpublishedcases. RecordsManagement Journal,2005:44-52
[16]Keith Gregory.Implementing an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system: Apublic sector case study. Records Management Journal,2005:17-21
[17]Duranti Luciana.Concepts,Principles,and Metho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RecordsR[J].Information Society,2001:57-60.
[18]Lynn C Westney.Intrinsic value and thepermanent record the preservation conundrum[M].Inter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perspectives,2007:34-89.
[19]Aleksej Jerman Blai.Long-term trustedpreservation service using service interaction proto-col and evidence records[J].Computers and Standards,2007:23-29.
[20]Carmela Troncoso.Improving Secure Long-Term Archival of Digitally Signed Documents[M].Proceedings of the4th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orage secu-rity and survivability,2008:102-134.
[1]Schiller J H, Voisard A. Location-Based Services [C].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2004
[2]Jiang B, Yao X. Location-based services and GIS in perspective [C]. 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 2006, 30(6): 712-725[3]王惠南编著.GPS导航原理与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3
[3]C.Drane, M.Vfacnaughtan and C.Scott. Positioning GSM Telephones [J], IEEE Comm.Magazine, pp.46-59, 1998[4]R.Klukas, G.Lachapeile and M.Fattouche. Cellular Telephone Positioning Using GPS TimeSynchronization [C], GPS World, pp.49-54 1998
[4]Christie J, Fuller R, Nichols J.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of GPS wireless devices forE911 and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Position Location and Navigation Symposium [C], 2002, 60 - 65
[5]胡加艳,陈秀万,吴雨航,吴才聪.移动位置服务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J].中国应急救援.2008(05)
[6]冯锦海,杨连贺,刘军发等.基于WLAN移动定位的个性化商品信总推荐平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10)
[7]张寅宝,张威巍,孙卫新.面向位置服务的室内空间数据模型研宂[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11)
[8]ZhongLiang Deng, Weizheng Ren, Lianming Xu. Local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Difference Estimat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n Pervasive Computing Environment.Pervasive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C], 2008, p.479-484.
[9]Stoyanova T, Kerasiotis F, Efstathiou K. Modeling of the RSS Uncertainty for RSS-BasedOutdoor Localization and Tracking Application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Sensor Technologiesand Applications (SENSORCOMM) [C], 2010, 45 - 50
[10]Jun-yong Yoon, Jae-Wan Kim, Won-Hee Lee. A TDoA-Based Localization Using PreciseTime-Synchronization. Advanc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ACT) [C]3
[11]韩霜,罗海勇,陈颖等.基于TDOA的超声波室内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传感技术学报.2010(03)
[12]Hee-Joong Kim, Jihong Lee. Stereo AoA system for indoor SLAM [C]. Control,Automation and Systems (TCCAS), 2013 13th, 1164-1169
[13]张明华.基于WLAN的室内定位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36-38
[14]Weston J L, Titterton D H. Modern Tnertial Navig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J].Electronics &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Journal, 2000, 12(2):49-64
[15] A.Taheri, A.Singh, A.Emmanuel. Location Fingerprinting on Infrastructure 802.11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S) Using Locus [C], Local Computer Networks, 2004. 29th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04, pp. 676-683.
[16]王赛伟,徐玉滨,邓志安等.基于概率分布的室内定位算法研究[C].国际信息技与应用论坛文集,2009.
[17]宁静.采用红外织网的室内定位技术[J].激光与红外.2011(07)
[18]卜英勇,王纪婵,赵海鸣等.基于单片机的高精度超声波测距系统[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7(03)
[19]HyungSoo Lim, ByoungSuk Choi, JangMyung Lee. An Efficient Localization Algorithmfor Mobile Robots based on RFID System [C]. SICE-ICCAS,Oct. 2006 pp. 5945-5950
[20]N4air N, Mahmoud Q.H. A collaborative Bluetooth-Based Approach to Localization ofMobile Devices [C]. Collaborative Computing: Networking, Applications and Worksharing(CoIlaborateCom), 2012,363 - 371
[21]Si nan Gezici, Zhi Tian, Georgios B. Biannakis, et al. Localization via Ultra-WidebandRadios [C].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July 2005.
[22]陈文周.WiFi技术研究及应用[J].数据通信.2008(02)
[23]李红,郭大群.WiFi技术的优势与发展前景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5)
[24]石欣,印爱民,张琦.基于K最近邻分类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J].仪器仪表学报,2014(10)
[25]Christopher J.C. Burges. A Tutorial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for Pattern Recognition[J].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1998 (2)
[26]Asano S,Wakuda Y’ Koshizuka N. A robust Pedestrian Dead-Reckoning PositioningBased on Pedestrian Behavior and Sensor Validity [C]. PLANS’ 2012,328 - 333
[27]Alvarez D, Gonzalez R.C, Alvarez J.C. Comparison of Step Length Estimators fromWearable Accelerometer Devices [C]. Proc.IEEE EMBS, 2006:5964-5967.
[28]刘长征,李纬,丁辰等.多种定位技术融合构建LBS体系[J].地理信息世界.2003(03)
[29]张世.基于惯性传感器和WiFi的室内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30]周傲英,杨彬,金澈清等.基于位置的服务:架构与进展[J].计算机学报.2011(07)
[31 ] W3C, Scalable Vector Graphics (SVG) [OL],
[32] Eisa S, Peixoto J. Meneses F. Removing Useless APs and Fingerprints from WiFi IndoorPositioning Radio Maps [C]. Indoor Positioning and Indoor Navigation (IPIN), 2013, 1-7
历史方面的期刊分为三个档次好像!好像只有一本是核心期刊,叫什么来着我忘了!不过有很多地方性的杂志像《西夏研究》等等这些杂志一般好投,对于那些核心期刊一般是很难的!
大多数报刊杂志都有相对稳定的作者群和稿源,要在激烈的用稿竞争中获胜,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使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变成铅字,让你的研究成果为更多的人认可和受益,也让大家与你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投稿时须注意以下5个问题: 1.投稿要对路 每种报刊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办报(刊)方针和宗旨,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搞清它的发行出版周期是双月刊、季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如果是报纸的话,是日报、周二报、周报还是半月报、月报,接下来要了解各种报刊都开设了哪些栏目,各栏目都发表些什么样的文章,可能的话还应该了解一下报刊的办刊历史,看看近年都发表过什么样的文章,对照一下你研究的问题以及撰写的论文原来有没有人研究过写过,研究现状如何,原来发表过的此类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的,你的文章有无创新发展。此外,还应对报刊的发稿动态和走向以及下一步热点稿件是哪一类进行研究,最后看看你撰写的文章适合于哪些报刊的哪些栏目,投寄时最好在信封上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人员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对有关报刊必须多看、多翻阅, 至少对近期目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投稿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把中学化学教学方面的稿件寄给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 例如: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权威杂志——《化学教育》是中国化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月刊。经常在每年第一期刊登《化学教育》栏目简介,《化学教育》征稿简则。如果要向这家杂志投稿,就必须仔细研究这两篇文章。其它几家杂志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等也会对其读者对象、投稿要求、杂志栏目等方面进行介绍。 2.注意把握时机 教研论文按时效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时效性强,与教学进度配合(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新教材教学参考,各种同步练习等),另一类时效性不强,与教学进度无关。后者什么时候投稿都行, 而前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提前量,到底提前多长时间投稿,一般报刊都会通过报刊启示提醒读者和作者。正常情况下,如果报刊没有规定,与教学进度配合的稿件,双月刊、月刊应提前4—6个月。总的说来,新闻类稿件越及时越好,报刊发行周期越短,提前量相应要小些。投稿最忌讳“马后炮”,一般不是很出色的稿子,“马后炮”是很难发表的,比如:与下学期一开学要学的内容有关的稿件, 一般在上学期期末最迟在假期当中就要发,这样才能给教师备课提供借鉴和参考,如果你等到教完这部分内容后再写出来投出去,那就成了“马后炮”,这类稿件不是极有价值一般不会保留到第二年再发。这便产生了矛盾,因为大多数与教学进度有关的稿件都是在教学后发现了问题才研究撰写出来的,而此时已经错过了投稿时机。怎么办?笔者的经验是可以先写出来慢慢加工仔细斟酌,到第二年合适的时候再投出去,这样经过冷加工后,稿件会更成熟。有些报刊采用期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即使只有一个月,由于不能一稿多投,等到收到答复,再投给其它报刊也已错过了时机。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上述办法,只是最好有个发稿记录,记下何时发给谁?结果如何?再投稿时心中有数。 3.注意格式要规范 如果稿件是手写的,要注意书写认真规范,整洁清楚,无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无误,而且必须使用方格稿纸誊清,注明每页字数。如果是打印稿,还应注意字不可太小,一般正文部分以三号字或小三号字为宜,页脚须注明页数与字数,便于编辑排版时参考。一般报刊编辑部都不收复写稿和复印稿。不少报刊编辑部对稿件格式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投稿前要认真研究。正规论文的格式应该是标题、标题之下是通讯地址、通讯地址之后是加小括号的邮政编码,然后空格后是作者姓名。较长的论文在正文之前应有200—300字的“摘要”,和不超过5个的关键词,以便于编辑阅稿时节约时间,了解要点,通常正文之后还应注明“引文出处”或“备注”以及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目要写清书名、出版社名、版本、编著者等。如果是第一次投稿,最好文后加“作者简介”,以方便编辑了解情况,建立作者档案,同时这也是自我推销的需要。当然,简介必须实事求是,不可海吹,因为稿件最后能否采用,不是看你的简介来决定,关键还是稿件的质量,提高命中率的根本还在于稿件质量。 4.适当控制字数 不同的刊物,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不同,而且差别很大,有的喜欢长篇大论,有的喜欢短小精悍,投稿时应对各刊物发表的文章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这样投稿才有针对性。一般说来,寄给报刊发表的文章,应尽量短些,选题最好小一点,内容实用些,可操作一些,让别人看了能受到启发教育或拿过来就可以用;而参加评选的论文,理论性应强些,选题可稍大点,字数亦应适当多一些,这样才能将问题说清说透。通常组织论文评选的部门下通知或发启示时,对论文选题、格式、字数都有明确要求,撰写时应充分注意,如果没有要求,笔者以为参加评选的论文字数以3000- 5000字为宜,一般不要少于3000字,也不要多于7000字,根据选题只要论述清楚了就行,不必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字数多少上。就发表的文章来看,字数多少的差别亦很大,这主要与选题性质、报刊容量、些读者对象等因素有关,一般理论性较强的选题可稍长些,应用性较强的选题应短些,投给杂志的稿件可稍长些,而投给报纸的稿件应尽量短些,面向教师及研究工作者的论文可稍长些,面向学生的作品应尽量短些,选题较大的、学术性强的论文可稍长些,选题很小、学术性不强的、普及性的作品应尽量短些。这里的“稍长”或“稍短”是相对而言,没有严格规定,在笔者看来,“稍长”一些的文章可掌握在 3000-5000字之间,当然,如果1500-2000字能解决问题则最好;“ 稍短”一的文章以不超过2000字为宜,如果500-1000字顶多1500 字能说清问题则最好。不论哪类文章,在控制字数的同时应十分注意文章的科学性和可读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文章的观点不能出错,引用的论据资料应准确无误,论证过程应经得住推敲;所谓可读性主要是指文字表述要让人喜闻乐读,一看题目就想看内容,一看内容就让人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磨炼,文字功底是练出来的。 5.讲究投稿策略 刚开始投稿的人,将稿子投出后总希望尽快得到编辑部的回音。事实上,由于编辑部每天要处理的稿件无以数计,所以,不少刊物收到稿件后常常连收稿通知都懒得发,这挫伤了不少作者的积极性,甚至有人从此不再写稿。还有个别刊物大量地照顾“关系稿件”,眼睛只盯住几个“名人”,结果使很多新人退避三舍。但应该承认,任何刊物都会考虑自己的信誉,真正有生命力的刊物在用稿上一定会坚持认稿不认人的原则,只要稿件对路时机合适,质量属于上乘之作,任何编辑部都没有舍优求次的道理。基于这种考虑,从撰稿者角度出发,笔者以为,投稿时应注意以下策略:一是持之以恒,管寄不管发,即经常投稿,投出后就不要再去想它,不要指望它一定能发表,压低期望值,用不用让编辑部去考虑,事实上你想也没有用;二是猛打猛冲,以多取胜,越不发越寄,时间长了,编辑就会有印象,特别是一些稿源充足级别较高的刊物,很可能你寄的稿子连仔细看都未来得及就提出了处理意见,“屡投屡退,屡退屡投”就可能感动上帝,如果你写的稿件确有水平,不用说,只仔细看一次就可能改变你的命运,甚至连你以前投的稿子都会引起编辑的注意; 三是认准的路走到底,只要你感到你的稿件确有价值,就可以反复投,也可以转投其它同类刊物,相信是金子就一定有被人发现认可的时候;四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刊物的级别越低,发行范围越小,稿源越不足,同样质量的稿件投给这样的刊物就可能增加命中的机会,刚开始写稿打知名度的新人尤其应注意这一点,梦想一鸣惊人一口吃成个胖子是不现实的;五是趁热打铁,即收到刊物的采用通知后马上再寄,趁编辑部对你的稿子还有印象,继续开拓。六是注意对准档次,即投稿时注意稿件的质量与刊物的级别影响对应一致,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原来发表过文章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可以“好稿子”对“高级别”刊物,这样可以扩大影响、创牌子、打名声,提高知名度,当然作品一定是“ 拳头产品”,如刊物多次发表过你的稿子属于“熟门熟路”,可采取中档稿子对高级刊物的策略;第二种情况是原来未发表过文章,没有什么名气,门路不熟,属于淌路子的作者,可采用“田忌赛马”的办法,以好对中、以中对低,如此可取得“三局二胜”的效果。 最后说一下“一稿多投”。各刊物都有自己的规定,都反对“ 一稿多投”,都要求过了采用期之后再改投它刊。但是很多稿子时效性很强,特别是配合教学进度的稿件常常是“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办法:一是按规定办,过期改投或留待明年再投,二是采取变相的“一稿多投”,变通的办法就是作好投稿记录,收到采用通知后立即通知其它刊物,不要再发。一般说来,知名度不大、刚开始写稿的作者,特别是质量一般的稿件,即使一稿多投,也很少会出现几家刊物同时采用的情况。从这个角度出发,从维护作者权益的角度出发,笔者赞成第二种办法,各报刊杂志编辑部似亦不应反对这种办法。要说责任的话,作者写稿很不容易,你不用又不及时通知作者,耽误了用稿时机,这个责任编辑部应该负,不知笔者的看法是否正确。
没听懂什么意思...
我们是同行,我也关心这个。在检索后发现有这些杂志: 中国档案 浙江档案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研究 四川档案 档案时空 档 案 档案天地 档案与建设 档案管理 湖北档案 机电兵船档案 广东档案 贵州档案 兰台世界 北京档案 城建档案 山西档案 兰台内外 云南档案 山东档案 黑龙江档案 推荐:兰台世界 半月刊速度较快!版面费在500-800,版面要求较低。祝一切顺利
你好,根据一般习惯,是以杂志实际出版的日期为准,因为自它印刷并公开发行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出版的事实标准。杂志上标注的刊期只是杂志社为了杂志的时效性所以都会把时间往后写,这样当你8月收到9月杂志的时候不会觉得晚。特别是对一些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的刊物来说,这样能避免读者买杂志总觉得像是买到过期的一样,保持读者的新鲜感。一般杂志从收稿到编辑、校对、印刷、发行都会有不同的时长,刊期越长(月刊、双月刊、季刊)出版周期就越长,特别好的学术期刊,长的甚至半年一年,所以你发表时一定要注意问清杂志的出版时间能不能赶上你的时间需要,以免做了无用功。要发表可以再问我,我就是杂志编辑
1、想要拿到杂志,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投稿、审稿、录用/被退稿、修改润色、终审、定稿、校对、排版、印刷、出刊、邮寄。正常周期是1-3个月左右。 下面再讲一下其他的发表注意事项,更多发表细节可加我而已贰贰叁期叁叁久。2、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期刊品质的审核愈发严格,杂志社对稿件的要求也对应提高,在审稿及修改等流程上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3、外部出版环境变化剧烈,一批品质差的杂志相继倒闭,原本已经定稿的一批文章无法正常见刊,可发表期刊的减少,大批量稿件的转投,导致发表竞争更加激烈。 4、为了评审核心期刊,应对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各类审核,多数想要寻求发展的期刊,不断压缩版面,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这导致论文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 5、面对年审等突发时间,杂志的刊期会出现突发变动,可能原本已经计划出刊的文章会有推迟见刊,作者应为各种因素预留时间,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的延期出刊。 6、在整体出版环境变化的的过程中,期刊的版面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高,这是不可扭转的大趋势,提前准备发表,不仅更放心,也更加省钱!提早发表论文的优点 发的越早您的文章在网上的点击率越高,引用率越高,对您评职更有利,还能加印象分。再说还能提升您的知名度. 这边写作需要较长的周期时间 现在发表需要一个月以上见刊 上网时间需要90个工作日后 网上才能显示您的论文 提前发表的好处 1丶提前一年发表更有说服力。 2丶评职时会加2-3分的印象分。 3丶出刊后上期刊网,网站上点击率高也会加分。 4丶发表完文章后可安心去考计算机和英语。 5丶每年都有高峰期,赶上高峰期会拖延发表时间,耽误评职。 6丶例如中高级工程师至少要发表2--3篇文章,提早发表可放在不同期的期刊上,更有说服力,同一期同一作者的两篇文章,有的地区会无效。所以分期发表是有好处的。
省级期刊:普通论文大概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要提前做好准备。国家级期刊:需要六个月左右,核心期刊难度会更高,六个月以上,甚至更长时间。不同类型的论文,发表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医学类论文,难度会更高,时间也更长。如果自己选择期刊投稿的话,审核时间不稳定或无限延长,加上中间修改时间,成功发表的周期更长。
首先拿自然投稿来说,省级和国家级的论文审稿需要1-2天,发表时间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话半个月内就可以完成,慢的话甚至要4-7个月之久了。对于质量水平较高的期刊和一些大学期刊来说,投稿发表时间通常在6个月左右,较快的也需要3-4个月。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发表需要6-10个月,总体时间大致是1-1.5年。北核和南核的审稿需要3-4个月时间,出版则需要6-15个月时间,跨度大,总共需要时长约1-2年。SCI和EI等与北核南核时间周期类似。众所周知,省级和国家级别的期刊是普通期刊,是职称期刊发表的起跑线。相对而言,从选刊到成功收刊用不了多长时间。有些刊物块的话研究1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收到了,如果慢的话,大概也就是3个月左右的时间。
对档案学研究对象、文书学和档案学关系的反思 上传时间:2005-11-16 14:40:30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系 徐拥军 [摘要]�我国档案学界普遍认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是“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文书学不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这与档案工作实践发展趋势和档案学理论研究现状不相符。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档案现象”,还应包括“文件现象”。文书学(文件学)应纳入档案学的学科体系。扩大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对于档案学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档案学 文书学 文件学 研究对象 学科体系 关于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文书学和档案学的关系,我国档案学界基本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但笔者对这两个问题产生了一些困惑和疑问,想求教诸位同仁。 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档案学界普遍认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是“档案和档案工作”。例如,吴宝康先生指出:“档案和档案工作是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档案学是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科学。”①1994年,陈永生教授在《档案学论衡》中,指出档案学本身也属于档案学研究的对象,“把档案学自身排除在档案学研究对象的范围之外,这是长期以来中外档案学界在档案学研究对象表述上的共同缺陷”。②他进而借鉴经济学、法学等其他学科对其研究对象的表述方法提出:“在概括和表述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时……,只要保留终极的档案现象作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就足够了”,所以,“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档案现象及其本质规律。换句话说,档案学就是研究档案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③陈永生教授这一说法,显然较此前的提法是一大进步,并为人们所认同。2001年,冯惠玲、张辑哲两位教授在《档案学概论》中,也认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④ 在论及档案学的学科体系时,陈永生教授指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是档案现象及其本质规律,文书学的研究对象是文书现象及其本质规律,二者可谓泾渭分明”,所以,文书学只是档案学的相关学科,而不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不应纳入档案学的学科体系。⑤冯惠玲、张辑哲两位教授在《档案学概论》中,也同样认为文书学是档案学的相关学科,未将其纳入档案学的学科体系,而只是将“文件管理学”归入“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边缘性研究”的范畴。⑥ 总之,陈永生、冯惠玲、张辑哲三位教授都认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是“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文书学是档案学的相关学科,不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他们三人作为档案学界的知名学者,其观点代表了档案学界对这两个问题的共识。 二 本人认为,上述三人的观点,将“文件现象”排除在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之外,将文书学(文件学)排除在档案学的学科体系之外,与档案工作实践发展趋势和档案学研究现状十分不相符。理由如下: 第一,文件是档案学研究的起点。 关于文件和档案的关系,国内档案学界争论很多,难以达成共识,在此我也不想深究。但是,无论哪位学者怎样看待文件与档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都不否认“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这一基本事实。既然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那么研究档案就不可能不研究文件。因为不研究文件,就不可能理解档案产生、运动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尤其是对于电子文件而言,文件从其产生、运动至最后被销毁或作为档案永久保存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存在于一个文件管理系统中。“现行文件与机关档案(即半现行文件)的界限已显得非常模糊和可变动。”⑦也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立卷”、“归档”概念。要将文件和档案分开研究,或者回避文件直接研究档案是完全不可能的。 陈永生教授认为档案学应该是研究“档案现象”和“终极现象”。但是,既然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那么“档案现象”还不是最终极现象,最终极现象应该是“文件现象”,因为是“文件现象”衍生出了“档案现象”。 正如何嘉荪、傅荣校两位先生所言:“档案正是文件运动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别名,档案就是人们有意保存起来的文件整体。研究档案和档案学必须从研究文件开始。”“现代档案学理论正是在研究探索文件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⑧ 第二,文件、档案管理一体化要求档案学研究文件现象。 文件与档案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件管理是档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档案管理是文件管理的继续和发展,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同属于一个统一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对于电子文件来说,其固有的易变性、流动性、与特定载体的可分离性等特点,更是要求我们对其进行前端控制和全过程管理。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推行的“文书档案连锁法”实际上就是我国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最初尝试。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引入和完善为文件、档案管理一体化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又为文件、档案管理一体化提供了技术条件,文件、档案管理一体化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时至今日,已经有许多机关开始实行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而且涌现出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文档一体化管理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 总之,文件、档案管理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档案学理论研究必须反映档案工作实践的这一发展趋势。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电子文件管理理论已经成为我国档案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成果。 1986年,陈兆祦先生将国外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引入我国,并于1987年提出了自己的文件运动阶段四分法观点。⑨此后,何嘉荪教授于1991至1992年在《档案学通讯》上发表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一文,吴宝康先生于1993年在《档案学通讯》上发表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问题引起的若干思考》一文,从而掀起了我国档案学界全面研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潮。根据笔者统计,仅“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自1994年至今紒纷矠有关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论文就多达64篇。尤其是,1999年何嘉荪、傅荣校两位先生出版了《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一书,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宗理论和文件价值论融合成文件运动规律,深刻地揭示了文件和档案的关系、文件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文件(档案)管理的内在要求,可谓是一部集大成之作。 1997年,冯惠玲教授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并于1998年将其以系列文件的形式,摘要发表在《档案学通讯》上,从而正式开启了中国档案学界研究电子文件的序幕。根据笔者统计,仅“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集的自1997年至今有关电子文件研究的论文就多达301篇。目前,已经出版的以“电子文件”为名的著作就有5部,它们分别是:国家档案局编著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概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刘家真教授编著的《电子文件管理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丁海斌教授编著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董永昌和何嘉荪两位先生编著的《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百家出版社,2001年)和冯惠玲教授主编的《电子文件管理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由此可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电子文件管理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档案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成果。冯惠玲、张辑哲两位教授也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指导文件——档案全过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是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紒纭矠这与将“文件现象”排除在档案学研究对象之外,将文书学(文件学)排除在档案学学科体系之外的说法是十分矛盾的。在整个学术界,某一学科的一大批学者十几年所重点研究的问题不属于该学科的研究范围的现象十分罕见。 第四,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已经融入西方现代档案学。 早在1940年,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B�布鲁克斯就首次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概念。在1950年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与会者便研讨了文件管理问题。1956年美国著名档案学者西奥多·谢伦伯格在其《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一书用了三分之一篇幅来论述“文件管理”。1979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了“文件与档案管理规划”(PAMP)项目,重点研究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1985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了《现代档案与文件管理必读》一书,对文件管理理论和实践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在“文件与档案管理规划”(PAMP)项目实施的同时,西方各国档案学者也开始将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融为一体进行研究,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例如,阿根廷档案学者曼努埃尔·巴斯克斯的《文件的选择》和《文件生命周期研究》,加拿大档案学者库蒂尔和卢梭的《文件生命——档案与文件管理综合探讨》,美国档案学者弗兰克·B�伊万斯的《档案管理与文件管理的现代化观念》等。整个20世纪下半叶,西方档案学最突出的理论成就就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已经和来源原则并列成为西方现代档案学的两大基本理论。 由此可见,“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已融入西方现代档案学,研究范围从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扩大到了文件管理。”紒紝矠为何我国档案学界在积极借鉴西方档案学的同时,还将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排除在档案学研究范围之外呢? 第五,文书学自产生而今一直附属于档案学。 我国文书学和档案学都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它们从一开始就有着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一是,文书学和档案学都是在国民政府“文书档案改革运动”的推动下产生的。二是,当时一些著作既论述文书工作,也论述档案工作。如,陈国琛的《文书之简化与管理》、梁上燕的《县政府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和傅振伦的《公文档案管理法》等。又如,周连宽两次同时出版两本“姊妹花”著作:第一次是1935年出版的《县政府文书处理法》和《县政府档案处理法》,第二次是1946年出版的《公文处理法》和《档案管理法》。这也说明,当时研究档案学的学者也是研究文书学的学者。三是,当时档案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文书档案的管理,学术界也普遍认为:“文书与档案原属一物,所谓文书,所谓档案,仅以表示同一物之不同过程”。紒紞矠可见,“总的看来,在民国年间,文书学与档案学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划分”。紒紟矠 而文书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除一部分人将它视为档案学的分支学科之外,有人将它看做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畴,有人将它归入秘书学的学科体系(其实,秘书学本身也尚未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甚至有人将其视为公文写作学的组成部分。但是,鉴于文书和档案、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密切关系,文书学和档案学的血缘关系,及文书学的研究主体(研究文书学的最大群体是档案学者),我认为将文书学归入档案学的分支学科更为合理。 当然,将文书学归入档案学的学科体系的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文书学的研究对象——文书(文件)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属于档案学的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可见,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档案现象”,还应包括“文件现象”;文书学(文件学)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 三 许多学者可能也意识到档案学研究对象包括“文件现象”,但为何至今没有一位学者在表述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时,将这一点明确指出呢?笔者猜测,可能存以下一些方面的原因: 一是,一些学者过分强调文件和档案的区别。关于这一点,又要求我们继续探讨文件与档案的关系。在此我只想提醒一下这些学者: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和电子文件的涌现,是否促使我们应该接受新的大文件观或广义文件观呢?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模糊文件和档案的区别呢?例如,他们用“Records�记录”一词指代“Documents�文件”和(或)“Archives�档案”。我们不是有时候也用“文档”一词指代“文件”和(或)“档案”吗?何必将文件与档案区分得那么清楚呢? 二是,一些学者认为如果档案学是研究“文件现象”和“档案现象”的学科的话,那么档案学就不能称之为“档案学”,因为这样从名称上来说,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其实,一门学科的名称并非要完全能概括该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例如数学,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它是研究“数量关系现象”的科学,仅指算术、代数而已。而事实上,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等。”紒纺矠再如图书馆学,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它是研究“图书馆现象”的科学,而事实上,早从20世纪80年初起图书馆学界就倾向于认为:“图书馆学是研究文献信息交流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紒紣矠英语国家的“Archives Science/Archival Science/Archivology�档案学”,从其字面上理解,不也没有包括“Documents�文件”吗? 至于,为什么不将文书学(文件学)看作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原因大概只有一个:人们普遍认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文书(文件)现象”。有人也许会提出:文件学与文书学并不完全等同,文件学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而文书学不是。这种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虽然,文书学发展至今有将八十年左右的历史,而“文件学”的提法还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而且,传统意义上的文书学的研究重点与文件学目前的研究重点不同,文书学侧重于研究文书撰制和文书处理,而文件学侧重于研究文件运行规律和文件管理。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文书和文件没有本质的区别,两者的概念几乎等同。而且,文书学和文件学都是研究“文书(文件)现象“的学科。所以,两者融合为一门学科是必然的趋势。 其实,早在1997年张昌山教授就提出了要建立“大文件学科”,“以一切领域、一切类型和一切阶段的文件为研究对象”,“以档案学、文书学、科技文件学等固有的科学为基础”。紒紤矠黄存勋、魏鹏飞两位先生也于1998年提出了“构建文件与档案学的设想”,并认为“文件与档案学的学科体系可以分为3块:总论部分、广义文件学部分和档案馆学部分”。紒紥矠他们的观点与笔者将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扩大至包括“文件现象”和“档案现象”的想法,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们的观点至今在档案学界没有引起多大反响。这也反映了我们档案学界思想的保守。 四 将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扩大至“文件现象”和“档案现象”,将文件学(文书学)归入档案学的学科体系。对于档案学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丰富档案学。 目前,档案学学科地位低、不为人所重视,是不争的事实。其根源在于社会的档案意识薄弱。但这也与档案学本身研究对象单一、研究范围狭窄有很大关系。普通百姓或多或少知道文件,却很少理解档案。如果将“文件现象”列入档案学研究对象,无疑会提高他们对档案和档案学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这将极大地丰富档案学的研究内容,完善档案学的学科体系,提升档案学的学科地位。而且,加强对现行文件的研究,也有助于彻底改变人们心目中“档案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的看法。 第二,有利于拓展档案职业。 长期以来,我们在传统档案学理论的指导下,将文书工作看成是文书工作人员和文书部门的职责。而档案工作人员和档案部门只负责对文书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助,这极大限制了档案工作的范围和职责,从而严重影响了档案工作的作用和地位。冯惠玲教授认为,在“夹缝时代”档案职业的生存之策是拓展自身的职能:“推行文档一体化全程管理,使文件、档案工作由点为线;提高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水平,提供智能化信息服务,使文件、档案管理由线为面;开展社会化服务,使文件、档案信息服务由面为网,可以使档案职业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紒紦矠而档案学研究对象的扩大将为档案职业的拓展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有利于培养复合型档案专业人才。 文件与档案工作需要一大批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目前档案学专业教育中,有关文件管理理论的课程只有一门文书学,所占比例太小。扩大档案学的研究范围,丰富档案学的研究成果,无疑会有助于完善档案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档案工作发展形势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五 20世纪80年代末,定位为“研究图书馆工作”的图书馆学面临巨大危机。图书馆学教育也日渐衰微,美国多家名牌大学的图书情报学院停止招生。20世纪90年代初,图书馆学界及时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扩展为“文献信息交流现象”,并借助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东风”,掀起了研究“信息现象”的高潮,使图书馆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极大推动了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事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 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信息网络席卷全球,电子文件急剧涌现,档案工作发生深刻变化,档案学走到了“十字路口”。档案学如能像20世纪90年代初的图书馆学一样,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大胆创新,积极进取,不断拓展研究范围,大力丰富研究成果,必将使档案学屹立科学之林,并极大地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紒紟矠吴宝康:《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第232页,第248页。 ②③⑤陈永生:《档案学论衡》,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3页,第8页,第8页,第48页。 ④⑥紒纭矠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6月第1版,第167页,第181页,第210页。 ⑧何嘉荪、傅荣校:《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1页。 ⑨陈兆祦:《再论档案的定义——兼论文件的定义和运动周期问题》,《档案学通讯》1987年第2期。 10截止于2002年9月,下同。 11韩玉梅:《外国现代档案管理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第2—3页。 12殷钟麟:《中国档案管理新论》(1949年)。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第1777页。 14倪波、荀昌荣:《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81年8月版第1版,第43页。 15张昌山:《略论“大文件学科”》,《档案学通讯》1997年第3期,第61—62页。 16黄存勋、魏鹏飞:《构建文件与档案学的设想》,《档案学研究》1998年第1期,第20—22页。 17冯惠玲:《拓展职能——“夹缝时代”档案职业的生存之策》,《21世纪的社会记忆——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05页。
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历史可上溯数千年,而档案学则形成于18世纪末欧洲实行资产阶级档案工作改革之后,此前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档案工作不断地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是整理与编目的经验。在欧洲,古罗马人把档案按发文和收文进行分类保管;5~11世纪,封建庄园档案馆和教会档案馆把档案分为“开式”(一般性文件)和“闭式” (机密或人事任命文件)两类;11~15世纪,一些档案馆把档案按业务部门序列、 年月日序列、 文件种类序列进行分类保管;16~17世纪出现了按君主、臣民、外交 3大类别整理档案的方法,按地区、 事由、 时间顺序整理档案的方法,以及按中央机关的分支机构划分为教会统治、政治领导、司法事务、财政管理等类别的整理方法等。档案编目在档案整理的基础上也发展起来,如古代罗马人按时间顺序编制了发文誊录簿,那不勒斯王国从1284年起编制了档案目录,法国宪典宝库从1318年起编制了档案目录等。16世纪中期,出现了早期的档案工作著作,如J.von拉明根著的《综合报告──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登记室》和《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在中国,商代采用穿扎成册的方法保管甲骨档案;唐代实行“每三年一拣除”的档案鉴定制度;宋代采用“置册分门编录”,按年月次序整理档案的方法;元代将入库的档案进行编类、立号、封题;明代整理黄册采用年代—地区分类标准;清代嘉庆年间,内阁典籍厅编制的《清理东大库分类目录》采用按文件名称和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中国古代学者很重视总结档案文献编纂的经验,提出了“述而不作”(即尊重原文)和“多闻阙疑(即不妄加校改)的编纂原则。古代社会出现的档案学思想因素和萌芽,是局部的、片断的、经验性的知识,尚未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但为档案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18世纪末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下,对档案工作进行了改革,建立国家档案馆,颁布档案馆条例和其他规章制度,提出档案“公开原则”,将档案馆的档案向公众开放,兴办档案学校,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等等,发展成一项国家事业。这种档案工作实践的变化和发展以及档案事业的兴起,不仅对档案学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且也为档案学的创建提供了条件。19世纪初叶,“档案学”概念首先在德国出现。1804年J.A.奥格写的《一种档案学理论思想》和1834年创办的《档案学、古文书学、历史》杂志,都使用了档案学概念。1885年法国学者 C.-V.朗格卢瓦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杂志第1期发表了《关于档案馆的科学》一文,首次提出档案学是一门科学的见解。19世纪, 欧洲许多档案学者对档案馆性质、 地位、作用以及档案的整理、鉴定、编目、利用、公布等作了广泛的探讨,涉及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档案的整理理论是欧洲档案学形成时期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档案学家们先后提出了事由原则、尊重全宗原则和来源原则,并对这些原则的优缺点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论证。1898年出版的荷兰档案学家S.缪勒、J.A.斐斯和R.福罗英合著的《档案整理与编目手册》,总结了欧洲档案工作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地阐述了档案整理与编目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全宗理论的深刻论述,提出档案全宗的有机联系和不可分散的原则。进入20世纪,档案学著作随着档案工作实践发展而增多,代表作有英国H.詹金森 著的《档案管理手册》(1922)、意大利E.卡萨诺瓦著的《档案学》(1928)、德国A.布伦内克著的《档案学》(1953)、法国档案局和法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编写的《档案学手册》(1970)、美国T.R.谢伦伯格著的《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1956)和《档案的管理》(1965)、加拿大H.A.泰勒著的《档案材料的整理与编目》(1980)等。苏联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俄国档案学家Н·В·卡拉乔夫和Д·Я·萨莫克瓦索夫先后撰有多种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方面的著作。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档案事业,档案学也迅速发展。1918年颁布的《列宁档案法令》奠定了国家档案全宗理论和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的基础。苏联档案学家撰写了多种档案学著作,其中对国家档案全宗理论的详细阐述是苏联档案学的一个重要特色。主要著作有:Г.Α.克雅捷夫的《档案工作理论与技术》(1935)、Α.В.切尔诺夫的《苏联档案工作历史与组织》(1940)、Л.Я.米津和H.A.采列维吉诺夫合著的《文件材料保管技术学》(1950)、 Α.Α.库津的《技术档案管理》(1956)、M.C.谢列兹聂夫的《苏联文献公布学理论与方法》(1974)、Ф.И.多尔吉赫和К.И.鲁捷尔松主编的《苏联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1980)等。1966年成立全苏文书学和档案工作科研所,研究范围包括文书学、档案学、文献编纂学、科技档案与专门档案管理以及档案保护技术。1966~1987年出版研究著作250余种。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一向秘藏清宫的明清档案不再为皇家所专有。20年代初,由于大内档案流散到社会,引起学术界关注,并开展了收集整理明清档案的活动。30年代,史学界人士沈兼士、 徐中舒、 吴晗、郑天挺、方苏生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对明清档案的史料价值和档案整理与编目进行了有意义地探讨。如沈兼士在《文献馆整理档案报告》中所概括的三原则:“整理以不失原来之真相为原则,编纂以普遍编目为原则,陈列以就文物之性质相互连贯照应为原则”,言简意赅,颇有见地。国民党政府机关为提高行政效率发起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一些行政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以现行机关档案室为研究对象,对档案管理进行了研究,出版了一批档案管理著作,如何鲁成的《档案管理与整理》(1938)等。研究内容包括档案行政、归档、分类、立卷、排列、 编目、 典藏、调卷等,反映了当时档案工作实践的水平。40年代中国开始兴办档案专业教育,在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设立档案管理专科,在重庆创办私立崇实档案学校,开设档案管理课程,研究档案学,并介绍欧洲一些国家的档案学思想和管理经验。崇实档案学校出版了殷钟麒编著的《中国档案管理新论》(1949)。民国时期的档案学研究,是由史学界、行政界和档案教育界各自分别进行的,从各自需要的角度研究档案管理问题,对建设和发展中国档案学有一定的贡献。但受当时档案工作实践发展水平的限制,档案学研究还停留在对明清档案管理和现行机关档案管理的经验总结方面,侧重具体业务研究,缺乏理论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立了具有国家规模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事业),为档案学研究开辟了广阔道路。195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提出:“对档案学及其他辅助科目,应该加强研究工作,以提高科学水平。”中国制订的历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都列入了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内容。档案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建设经验,批判继承中国档案学遗产和借鉴外国档案学的有益知识,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中国重视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建设,50~60年代中期,创建了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档案文献编纂学等诸学科。80年代,建立了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技术并重的档案学学科体系,各门学科有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中国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档案学术研究机构,为发展档案学创造了条件。1981年以后,中国档案学会及各省、市、自治区,各行业系统档案学会相继成立。1980年国家档案局正式成立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一些省市也相继建立了档案科研所。到1990年,全国已有35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立了档案学院、系或专业教研室,它们既是档案专业教学机构,又是档案学研究机构。1981~1990年,各出版社出版的档案学和文书学著作共287种,诸如:国家档案局编的《曾三档案工作文集》(1990)、裴桐主编的《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1988)、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1988)、国家教委高教一司文科教学处与国家档案局教育处合编的《档案学理论新探索》(1987)、中国档案学会编的3次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2、1985、1989)等,还编写有国家教委下达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28种。中国提出和论证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的原则,按照档案形成规律和保持档案的历史联系管理档案的原则,档案工作要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则等,是指导中国档案事业建设的重要理论原则。中国对档案科学技术研究给予鼓励,到1990年底,有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有132个科研项目获国家部级奖,有110个科研项目获中国档案学会优秀成果奖。 自1950年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以来,在组织国际档案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组织作用。为了便于在国际间交流业务经验,出版有《档案》(年刊)、《国际档案理事会通报》 (半年刊)、《国际档案杂志》 (半年刊)等多种刊物。为了促进国际间档案学术语的规范化,组织编写了《档案术语词典》(1964年初版,1984年修订再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出版了《图书档案丛书》,其中档案专业著作有:《档案法示范草案》(1972)、《档案材料的保护和修复》(1973)、《档案基础工作计划》和《中间档案馆的组织》(1974)等。从1977年开始组织编写《国际档案理事会档案手册丛书》,已经出版的有《档案修复基本标准手册》、《热带档案学基本手册》、《档案馆建筑与设备手册》、《档案整理与编目》等。1979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档案业务专题调查研究和专项试点工作。
统计在现代化管理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在现代化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统计类论文投稿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统计类论文投稿篇1 我国档案资讯服务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摘 要:目前,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定性方面,但缺乏定量的统计分析。本文运用定量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论文的数量、年份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物件、主题内容分布等进行分析,以探索我国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的状况,了解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的总体概况和发展趋势,为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档案资讯服务;论文;定量分析 随着中国资讯化的深入,资讯被提高到和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三大资源的高度上,使得“资讯服务的学术研究如火如荼,且成果颇丰。但档案资讯工作一直强调保密性,长期受到‘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的影响,档案资讯服务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直接阐释档案资讯服务内涵的论述则更少”。[1]直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才有学者提出对档案资讯服务问题进行探讨,从此,这一问题逐渐成为档案学的研究热点被档案学界广泛关注。由此可见,我国对档案资讯服务的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但发展比较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资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对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并取得可喜的成果。 本文以“档案资讯服务”为关键词,时间截止点为2010年,对《清华期刊全文资料库》和《维普科技期刊资料库》所收录的论文进行调查,分别查询到相关论文为347篇和253篇,删除其中重复收录的论文,实际得到论文448篇。通过对这448篇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论文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的变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目前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1 论文的数量和年份分布 论文的数量是研究成果的丰硕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论文数量将直观体现当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统计论文数量和年份分布情况,大体上可以反映这些年来我国档案学界对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的水平、广度、深度以及发展趋势。《清华期刊全文资料库》和《维普科技期刊资料库》收录的448篇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数量及其年份分布情况统计如下表所示: 备注:以上比例资料的统计采用四舍五入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在整个90年代,档案学界对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还不够重视,研究相当粗浅,不够深入,这一点,从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就可以看出来。每年发表的论文数均在10篇以内,1996年、1998年只有2篇论文发表,1995年以前一共也只有9篇。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对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仅是个别有敏锐社会洞察力的档案学者的初步研究。到了2000年以后,档案学界对档案资讯服务研究的深度不断加深,广度不断扩大,这一点,反映在论文数量上持续上升,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均在12篇以上,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都在30篇以上。其中,2007年、2010年论文数量更是超过了50篇。由此看出,档案学界对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是不断深入的,并已经取得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即便如此,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整个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从每年所发表的论文数量上看,还不足以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全面、深入的研究。 同时,从上表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档案资讯服务问题提出开始,档案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在持续深入,其总的趋势是在不断深入发展。 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资讯资源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变成人们的劳动的物件和劳动产品,成为资讯经济形成和发展的生产力要素,对于未来社会的生产力结构变化起主导作用。档案馆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档案资讯储存机构,其档案资讯服务能力和水平等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大大提高。作为重要的资讯来源的档案馆的地位和职能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服务成为档案馆的重要职能也将极大程度地促进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在2004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将档案馆定位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档案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的中心和档案资讯服务中心”。将档案馆的资讯服务水平和能力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其所提供的档案资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必然带动档案学术界对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持续深入,研究的广度继续扩大。不仅巨集观领域方面的研究将继续加强,而且微观领域方面的研究也必将得到广泛重视,成为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也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果。 2 论文数量期刊分布 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是了解该研究领域的主导力量、研究基础和掌握该领域期刊学术权威的最有效方法,将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明确的向导和有效的资料支援。同时,也使得相关刊物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继续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为推动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清华期刊全文资料库》和《维普科技期刊资料库》所收集到的448篇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统计如下表所示: 我们可以从上表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非专业刊物和各大学学报对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的论文数量合计达到151篇,约占总论文数的33.7%,达到相当高的比例。出现这个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有相当多的档案学者在高校、 *** 等部门任职,因此,其必然首选自己所在的单位的档案资讯服务问题作为研究物件,发表论文的刊物也必然首选所在部门、单位主办的学术刊物。在大学学报、非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大多是高校老师或其他部门的档案学者。由于高校老师、档案学者拥有各自相对有利研究条件,因此,其研究成果不容置疑,是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未来学界在对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中,不应该忽视非专业刊物和大学学报中的相关研究成果。 同时,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在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绝对主导的力量,各期刊论文发表的数量相对平衡。虽然,《兰台世界》发表的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的论文达到53篇,但其他档案学界公认的学术权威的《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档案与建设》等核心刊物,其发表的论文数量还偏少,基本都是在10多篇。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档案学界对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水平还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档案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对于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在未来的研究中,《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档案与建设》等核心刊物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致力于领导、推动档案学界对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提高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水平,推动档案资讯服务工作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 论文研究物件分布及其研究状况 考察档案资讯服务研究论文的研究物件分布情况,可以了解过去档案学界对这一问题从哪些主体对档案资讯服务展开研究,了解过去研究中的成果与不足,预测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使我们未来的研究工作有的放矢。通过对《清华期刊全文资料库》和《维普科技期刊资料库》所收集到的448篇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论文的研究物件进行归纳和统计,得到论文主要的研究物件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三:我国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论文的研究物件分布情况表单位:篇 研究物件 数量 综合档案馆档案资讯服务 326 高校、科研单位档案资讯服务 59 数字档案馆档案资讯服务 22 城建档案资讯服务 14 企业档案资讯服务 13 医院档案资讯服务 9 军队档案资讯服务 5 通过表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3.1 我国档案学界对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档案馆的资讯服务问题上,发表论文达到326篇之多,占所有的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的发表论文数量的72.8%。这是因为,综合档案馆是“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档案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的中心和档案资讯服务中心”,在整个档案资讯服务中处于中心领导地位。因此,其资讯服务的能力、水平等各方面,必然成为档案学界研究的重点,研究成果丰富也就在情理之中。 3.2 高校、科研单位的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占到相当高的比例,有59篇,约占13.2%。这是因为,有些档案学者除了在档案馆工作外,还在高校 *** 或者是高校档案专业的老师及其档案工作人员。他们精通档案的相关知识,熟悉档案学界整体的学术环境,拥有图书馆、整体学术氛围相对浓厚等有利的客观条件。同时,对于研究物件的选择必然首先选择自己熟悉的物件,因此,高校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取得较大研究成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3.3 数字档案馆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从目前的实践工作来看,应该是属于综合档案馆的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当中的一部分,之所以独立出来,是因为数字档案馆的档案资讯服务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从“数字档案馆”这一概念提出来到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发表的学术论文达到22篇,数字档案馆的资讯服务问题研究已经渐渐深入,成为档案学界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3.4 城建档案资讯服务问题、企业档案资讯服务问题、医院档案资讯服务问题、军队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的研究则由于其各自独特的专业性,既有丰富的档案知识又了解各专业、各部门专业知识的档案学者数量有限,因此,研究成果较少,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只有14篇、13篇、9篇、5篇,在整个档案资讯服务研究的论文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偏少。因此,未来的档案学研究应该加强微观领域的研究。 4 论文的研究主题内容分布及其研究状况 研究档案资讯服务研究论文的研究主题内容分布情况,可以了解过去档案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了解过去研究的重点和薄弱环节,预测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研究热点,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对《清华期刊全文资料库》和《维普科技期刊资料库》所收集到的448篇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论文的研究主题内容进行归纳和统计,论文主要的研究主题内容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四:我国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论文主要的研究主题内容分布情况表单位:篇 研究主题内容 数量 档案资讯服务理念 242 档案资讯服务方式、服务策略、服务手段 106 档案资讯服务社会化、产业化、个性化、网路化 76 档案资讯服务模式、体系、机制 45 档案资讯服务的法律和安全问题 17 通过表四,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4.1 对于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还集中于抽象的意识层面等巨集观领域,对于具体的实践层面等微观领域的档案资讯服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一点,从表四可以看出来,档案资讯服务理念方面研究达到242篇,约占总数的54%,达到了相当高的比例,说明当前档案学界对档案资讯服务的研究还集中于巨集观领域的研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应继续加强巨集观领域的研究外,还须特别注意微观领域的具体研究。 4.2 对于如何提高资讯服务方式、服务策略、服务手段等的研究还很不够,只有106篇,约占23.7%,这是因为,对档案资讯服务方式、服务策略、服务手段的研究与社会实践联络紧密,能够对当前的档案资讯服务工作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强与现实工作联络的相关主题的研究,以推动当前档案资讯服务的发展,树立档案馆全新的服务形象。 4.3 档案资讯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个性化、网路化是随时代发展而提出来,成为近几年来档案学界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新方向,并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发表了76篇学术论文,约占论文总量的17%。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对当前的档案资讯服务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4.4 档案资讯服务模式、体系、机制是整个档案资讯服务工作能否顺利、科学、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但当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这方面的学术论文只有45篇,约占论文总量的10%。因此,未来的档案资讯服务研究,应用系统的观点,对档案资讯服务的模式、体系、机制等客观层面加强研究,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寻找适合中国档案资讯服务的服务模式、体系、机制。 4.5 档案资讯服务的法律和安全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从发表的论文数就可以看出来,仅有17篇,约占论文总量的3.8%。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现有档案学者既精通档案学知识又精通计算机、法学知识的人数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现有档案资讯服务水平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相关法律和安全问题还未充分暴露出来。这一点,应该引起档案学界的高度重视,并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未雨绸缪,以保证档案资讯服务始终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通过以上统计,我们对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档案资讯服务问题以来,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的研究状况、研究成果有了基本了解,同时,也明确地看到了研究过程中的不足,这将成为未来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坚实基础。希望通过对我国档案资讯服务问题研究论文的定量分析,为推动档案学界科学全面地继续深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提供资料上的支援,最终,促进档案资讯服务工作的开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统计类论文投稿篇2 农业科技中存在的统计学问题及分析 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实施国家科技兴农、科教兴国战略及推动中国传统农业转化成现代农业的重要智力支撑和资讯保障的重要阵地,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1]。编辑工作是科研成果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编辑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期刊的质量和科技资讯的正确传播[2]。农业统计学是一门新兴而发展中的学科,与其他部门统计学相比,其研究物件农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研究内容上具有较大的综合性,即研究农业多个部门农林牧副渔经济的综合发展及五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客体方面的农业所有制形式变动较大,研究范围较广[3]。农业统计学应是农业科技论文作者必备的基础知识。 1 农业科技论文中普遍存在的统计学问题 1.1 设计方法不合理 设计方法中存在样本量少、缺乏代表性或没有随机抽样,对照设定不合理,统计软体应用和统计方法错误等。如:“在一篇论文中对菠萝蜜蜜饯中二氧化硫残留的风险评估”一文中,菠萝蜜消费量采用水果的消费量资料,其中水果的种类繁多,不能代表菠萝蜜消费量。 1.2 统计学方法使用不当 结果与分析中资料不采用统计学分析,直接从资料的大小进行比较;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与设计方法的要求不符合;将重复结果作为独立变数进行分析;t检验与方差分析混用t检验是假设检验,用来检验一个正态总体或2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假设,也可检验成对资料的均值假设问题,一般适用于2个变数均数间的差异检验,多于2个变数间的均数比较要用方差分析;多元统计分析不正确等[4],如下例。 “热研2号柱花草高效固氮根瘤菌的筛选”一文中对柱花草含氮量、茎叶干重、株高、鲜重、根瘤数、固氮酶活性、磷含量及根瘤鲜重等指标进行主因子分析,前2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72.5 %,因此,只要提炼2个公因子即可表1。第一主因子主要由茎叶干重、鲜重及根瘤鲜重决定。这3个变数在因子F1上有较高的正载荷,因此第一因子F1主要代表了产量性状,同时第一公因子F1对各变数的方差贡献率达58.3 %。第二公因子F2主要由含氮量、固氮酶活性及平均磷含量决定。因此,第二公因子F2主要代表了植株氮及磷的含量,代表了柱花草的品质性状。F2对各变数方差的贡献率占14.2 %。前2个公因子对8个指标变数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到58.30 %,说明这2个主因子基本上概括了8个变数的主要资讯表2。 此例运用因子分析结果存在以下错误:1一般情况下,累积贡献率超过75 %即可,前3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1.74 %,可提炼3个公因子。2表1中F1-8表示错误,应为干重、含氮量、鲜重、株高、固氮酶活性、根瘤数、根瘤鲜重及平均磷含量等指标。3表1和表2资料可通过最大方差旋转法得到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表3。一般情况下,将载荷绝对值大于0.4的视为高载荷;第一公因子F1包括干重、含氮量、鲜重、株高等4个指标;第二公因子F2包括固氮酶活性、根瘤数、根瘤鲜重等3个指标;第三公因子F3包括磷含量1个指标。 1.3 误解p值含义 误解p值含义、过分相信小样本研究得出的结果等。如: A、B两市随机抽取的桂圆肉,每个区各抽取25份样品,调查二氧化硫含量,其均值在 *** 标准以下,则认为2个市的桂圆肉中二氧化硫含量未超过食品新增剂使用标准规定100 mg/kg的 *** 标准。 2 论文出现统计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对农业统计学的作用认识不足 相关科研单位对统计学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在科研设计和统计分析上严重缺乏强有力的统计学指导和支撑[5]。近年来,某些单位或 *** 部门重视SCI源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的数量,以SCI论文标准作为评价、考核、聘用科研人员和评审科技期刊的重要依据。而对学术论文的设计方法是否正确,分析结果是否严谨,调查或试验资料是否真实,结论是否能经得起推敲,科技成果的技术含量和学术水平如何等问题,却不够重视。高等农业院校对统计学教学不够重视,很多高等农业院校未开设农业统计学课程;或教学质量差,学起来枯燥;或教材与研究实际不符,导致学不能致用。 2.2 不重视统计学方法的应用 统计学是通过搜寻、整理、分析资料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物件本质的目的,甚至预测该物件未来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6],其公式概念多,逻辑性强,与数学联络紧密。部分农业科研人员由于对统计学知识掌握不够或不重视统计学方法的使用,导致对科技论文资料缺乏统计分析或统计方法使用不当。 2.3 编辑缺乏统计学知识 农业科技期刊编辑人员所学专业主要有农学、分子生物学、植物保护、质量检测等,有些专业并没有开设统计学这门学科,缺乏农业统计学知识的系统学习。而且,统计学原理的理解较难,统计方法使用灵活,编辑人员很难做到精通,难以判断科技论文中的设计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大大降低了科技论文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 给作者的建议 3.1 增强统计学思维判断能力 作者在书写农业科技论文时,首先应考虑其研究方案、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中是否应用统计方法以及如何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做到合理、正确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资料。 3.2 加强统计学知识学习 统计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非统计学专业毕业人员一般很难做到精通。农业科技论文作者应加强农业统计学知识学习,其方法主要有:1积极参加培训。目前,有关统计学方面的培训主要有全国生物医学统计学培训、高校的统计学培训等。2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统计学基础薄弱的作者,可以看些简单易懂的统计学以及统计软体书籍,比如《统计学世界》戴维·S·穆尔著、《统计学》M·R·斯皮格尔 L·J·斯蒂芬斯著、《统计学原理》S·伯恩斯坦 R·伯恩斯坦著、《多元统计分析与SAS系统》、《SPSS中文版教程》等。 3.3 重视论文中的统计学问题 论文中是否应用统计学知识进行分析,已成为其科研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标志[7]。农业科技论文中普遍存在不应用统计分析方法、乱用或错用统计分析方法等现象,从而影响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持续性。作者应重视农业科技论文中的统计学分析问题,按农业期刊稿约中明确规定的统计学要求规范论文书写。 作者应掌握农业统计学知识,增强统计学思维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写好一篇高质量的农业科技论文。作者倘若对统计学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忽略论文中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将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因此,作者掌握农业统计学知识是农业科技论文具备科学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
是核心的。不是国家级的,如果作者准备发表论文,尤其是用作评审职称只用,请一定要注意时间和期刊的要求规定。
我们是同行,我也关心这个。在检索后发现有这些杂志: 中国档案 浙江档案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研究 四川档案 档案时空 档 案 档案天地 档案与建设 档案管理 湖北档案 机电兵船档案 广东档案 贵州档案 兰台世界 北京档案 城建档案 山西档案 兰台内外 云南档案 山东档案 黑龙江档案 推荐:兰台世界 半月刊速度较快!版面费在500-800,版面要求较低。祝一切顺利
刊名: 中国档案 China Archives主办: 《中国档案》杂志社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7-5054CN: 11-3357/G2邮发代号: 2-28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档案曾用刊名:档案工作;材料工作通讯.档案工作创刊时间:1951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是核心期刊
没听懂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