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徐兆寿发表论文

徐兆寿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徐兆寿发表论文

徐兆寿《文学故乡的意义探寻》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如下:

故乡在一个作家那里代表了什么呢,那是一个人面对自然,一个小生命面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种种历险,是一个生命本真时期对本体世界的有趣探索。人长大后,便探讨人的世界,于是,名利、哲学、艺术等都充塞着一个实体,即人。

文学即人学,这一命题在人文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将人这一实体高高地举了起来,使人类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崇高与潜能,但是,它同时也遮蔽了人的虚体,即人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在面对死亡时的绝望,在进入梦境后的潜在。而那个虚体,往往是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并潜伏着。

在某种意义上,作家就是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最大可能地寻找、记忆甚至想象人的虚体存在。《红楼梦》看似在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写实,实际上最后落在了人的虚体存在上,是中国文学中对人的虚体存在进行了最大可能描述与寻找的作品。

西方人将虚体存在称为“彼岸”,中国人则将其称为“虚境”,是道的另一面存在。因而,故乡对于文学的意义具有了形而上的色彩。?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讲究的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这样的传统使中国人始终对自然有一种对应的本能,将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宇宙之中,将死亡的恐惧化为对道的信仰,而最终将人的实在与空虚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种传统一直持续了上千年。

也许因为诗歌的体量小,不能像小说那样大面积地描述故乡,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我们很少听说李白的什么地方或杜甫的什么地域。小说不同,它用庞大的文字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与那个作家的童年、故乡、知识、经历、愿望甚至梦境等相一致的世界。

徐寿发表论文

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818年2月2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社岗里。徐氏世居无锡,“力田读书”, 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农民家庭。徐寿的祖父审发务农的同时兼作商贩,家境日渐富裕。徐寿的父亲文标大概是徐家的第一个读书人,但不幸的是年仅26岁过早去世了,徐寿时年仅4岁。母亲宋氏含辛茹苦,将他和两个妹妹抚养成人。在他17岁那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在此之前,他已经娶妻,并有了一个儿子。徐寿早年也习举子业,“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 显然,八股诗文无法解决他一家人的生计问题。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一面务农,一面经商,往上海贩运粮食。难能可贵的是,徐寿并没有就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生活的磨难和务农经商的实际经验,使他痛感时文词章毫无用处,因此,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转向了经世致用之学。那时正是鸦片战争前夜,清皇朝已经走向衰亡,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青年徐寿立下了“不二色,不妄语,接人以诚”和“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的座右铭 ,抱定了经世致用的宗旨,开始在经籍中学习研究有用之学。他研读《诗经》和《禹贡》等经书时,将书中记载的山川、物产等列之为表,研读《春秋》、《汉书》、《水经注》等历史、地理著作,则注意古今地理的沿革变迁。凡是有用之学,他无不喜好。徐寿的家乡无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远近闻名的手工业之乡。那里有许多能工巧匠。这种风气也影响了徐寿,他从小就爱好工艺制作,“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 大概正是由于这一爱好使他由博览群书逐渐转而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徐寿在科技方面的兴趣极为广泛,举凡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矿学等等,他无一不喜,无一不好。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的科技典籍,对于明末清初从欧洲翻译过来的西方科技著作也认真加以研究。他认为工艺制造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而科学的原理又藉工艺制造体现出来,所以他总是“究察物理,推考格致”。 结果,这不仅使他的科学修养大为提高,也使他制作工艺器械的水平日趋精湛。 在徐寿的青年时代,我国尚无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也无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他说“格致之理纤且微,非藉制器不克显其用.徐寿学习近代科学知识的唯一方法是自学。坚持自学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徐寿有这种毅力,因为他对知识和科学有着真挚的追求。在自学中,他的同乡华蘅芳(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擅长数学,比徐寿年幼15岁)是他的学友,他们常在一起,共同研讨遇到的疑难问题,相互启发。在学习方法上,徐寿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853年,徐寿、华蘅芳结伴同往上海探求新的知识。他们专门到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所创办的墨海书馆,结识了当时在西学和数学上已颇有名气的李善兰。李善兰正在上海墨海书馆从事西方近代物理、动植物、矿物学等书籍的翻译。他们虚心求教、认真钻研的态度给李善兰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次从上海回乡,他们不仅购买了许多书籍,还采购了不少有关物理实验的仪器。回家后,徐寿根据书本上的提示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实验。为了攻读光学,买不到三棱玻璃,他就把自己的水晶图章磨成三角形,用它来观察光的七彩色谱,结合实验攻读物理,使他较快地掌握了近代的许多物理知识。有一次,他给包括华蘅芳的弟弟华世芳在内的几个孩子作物理实验演示。先叠一个小纸人,然后用摩擦过的圆玻璃棒指挥纸人舞动。孩子们看了感到很惊奇和可笑。通过这样的演示,他就把他学到的摩擦生电的知识传授给了他人。1856年,徐寿再次到上海,读到了墨海书馆刚出版的、英国医生合信编著的《博物新编》的中译本,这本书的第一集介绍了诸如氧气、氮气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的近代化学知识,还介绍了一 些化学实验。这些知识和实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依照学习物理的方法,购买了一些实验器具和药品、根据书中记载,边实验边读书,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提高了化学实验的技巧。徐寿甚至独自设计了一些实验,表现出他的创造能力。坚持不懈地自学,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终于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掌握近代科学知识的学者。鸦片战争失败的耻辱,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兴起一阵办洋务的热潮。所谓洋务即是应付西方国家的外交活动,购买洋枪洋炮、兵船战舰,还学习西方的办法兴建工厂、开发矿山、修筑铁路、办学堂。但是,作为封建官僚权贵,洋务派大都不懂这些样学问,兴办洋务,除了聘请一些洋教习外,还必须招聘和培养一些懂得西学的中国人才。洋务派的首领李鸿章就上书要求,除八股文考试之外,还应培养工艺技术人才,专设一科取土。在这种情况下,博学多才的徐寿引起了洋务派的重视,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都很赏识他。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开设了以研制兵器为主要内容的军械所,他以研精器数、博学多通的荐语征聘了徐寿和他的儿子徐建寅,以及包括华蘅芳在内的其他一些学者。 1862年3月,徐寿和华蘅芳进入了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眼看当时外国轮船在中国的内河横冲直撞,十分愤慨,他们通力合作,决心为我国制造蒸汽机。但是,一无图纸,二无资料,仅仅从《博物新编》这本书上看到一张蒸汽机的略图,又到停泊在安庆长江边的一艘外国小轮船上观察了整整一天,经过反复研究,精心设计,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在1862年7月制成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这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蒸汽机试制成功后,他们又着手试制蒸汽船。1863年,徐寿、华蘅芳以及徐寿的第二个儿子徐建寅当时只有17岁,一起在安庆内军械所开始了试制蒸汽动力舰船的工作。当时,清军水师使用的都是帆桨动力的战船,不仅航速慢,而且颇受风向、风力、潮流的影响,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巳大量拥有的蒸汽动力舰船落后。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如魏源、郑复光等看到了这种巨大差距,呼吁中国人要自造蒸汽舰船,才能在江海上与入侵者抗衡。当时湘军首领曾国藩出于进攻太平军的需要,采纳制造蒸汽舰船的建议,并指派徐、华等筹办。1864年,安庆内军械所迁到南京,他们继续从事制造研究工作。1866年4月,在徐寿、华蘅芳主持下,南京金陵机器制造局(今晨光机器厂)制造出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蒸汽动力船一一黄鹄号。4月的一天,南京下关码头旌旗招展,人头攒动,黄鹄号首航式在此举行。黄鹄号长55巿尺,排水量45吨,木质外壳,主机为斜卧式双联蒸汽机,每小时可行约12.8公里,共耗白银8000余两。曾国藩、曾纪泽父子出席了仪式。在解释船名的意义时,曾国藩说:古书说,黄鹄,大鸟也,一举千里者。……,,中国军队的第一艘蒸汽船,中国近代的造船工业正是从这里启航。1866年底,李鸿章、曾国藩要在上海兴建主要从事军工生产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徐寿固其出众的才识,被派到上海襄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徐寿到任后不久,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了办好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四项建议:“一为译书,二为采煤炼铁,三为自造枪炮,四为操练轮船水师。”把译书放在首位是因为他认为,办好这四件事,首先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译书不仅使更多的人学习到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能探求科学技术中的真谛即科学的方怯、科学的精神。正因为他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在当时封建迷信盛行的社会里,他却成为一个无神论者。他反对迷信,从来不相信什么算命、看风水等,家里的婚嫁丧葬不选择日子,有了丧事也不请和尚、道士来念经。他反对封建迷信,但也没有象当时一些研究西学之人,跟着传教士信奉外来的基督教。这种信念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的。1868年《字林西报》(上海英商办)报导了中国在没有外国帮助的条件下,制造第一艘蒸汽船黄鹄号的信息。以后在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今江南造船厂前身),徐寿、徐建寅父子和华蘅芳等又设计和制造了 惠吉、操江、测海、澄庆、驭远等舰船,从而开创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新局面。 为了组织好译书工作, 1868年,徐寿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专门设立了翻译馆,除了招聘包括傅兰雅、伟烈亚力等几个西方学者外,还召集了华蘅芳、季凤苍、王德钧、赵元益及儿子徐建寅等略懂西学的人才。1868年起,徐寿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17年,专门翻译西方化学、蒸汽机方面的书籍。他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翻译了《化学鉴原》等书,系统地介绍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在翻译中,他发明了音译的命名方法,首创了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即把化学元素的英文读音中的第一音节译成汉字,作为这个元素的汉字名称。例如,对固体金属元素的命名,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 ^锌、锰、镁等元素的中文名称。沿用至今。日本得知后,立即派学者来我国学习,并引回日本使用,徐寿对我国近代化学发展起着先驱的作用。为了造就科技人才,徐寿与英国人傅兰雅于1874年在上海创造了我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以此为契机,傅兰雅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徐寿父子在《格致汇编》上发表科技专论和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徐寿的次子徐建寅,从小跟随父亲做科学试验,17岁进安庆内军械所搞科学研究工作。1900年,应张之洞的邀请到湖北汉阳钢药厂,几个月就制成了我国自行生产的第一代无烟火药,冲破了洋人对我国的技术封锁。1901年3月31日,因火药发生意外爆炸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遇难时年仅57岁,他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殉难于事业的科学家。徐寿墓现迁梅园孔山里(梅园公墓旁)。徐寿和他的译书馆,随着一批批介绍国外科学技术书籍的出版发行,声誉大增。在制造局内,徐寿对于船炮枪弹还有多项发明,例如他能自制镪水棉花药(硝化棉)和汞爆药(即雷汞),这在当时确是很高明的。他还参加过一些厂矿企业的筹建规划,这些工作使他的名气更大了。李鸿章、丁宝侦、丁日昌等官僚都争相以高官厚禄来邀请他去主持他们自己操办的企业,但是徐寿都婉言谢绝了,他决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译书和传播科技知识的工作中去。

中日大东沟海战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殉国。战报奏闻北京,光绪帝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如果徐寿在世,他也应该会痛哭流涕:大东沟海战之前的丰岛海战中,他亲手设计制造的「操江号」被俘,成为日军战舰。

徐寿,生于1818年,嘉庆当朝。

从人生经历来看,徐寿是个彻头彻尾的异类,但又像试图提前拯救中国的先知。在别人读四书五经时,他却说「以为无裨实用,弃去」——没什么鸟用,不读也罢。别人考科举,谋个仕途亨通,他却在无锡老家跟人大谈「数理化」,看外国人的科普读物,一门心思地钻研西方的奇技淫巧,做各类实验。

徐寿先是做了个小实验来验证光的折射和分色。做这个实验要三棱镜,手头没这些器材,外面也买不到,怎么办?徐寿拿出了珍藏多年的一个水晶图章,自己纯手工打磨出了一个三棱镜。再做实验,验出来光分了 7 种颜色。

这是徐寿做的光学实验。

「先生折纸为人,手握玻璃筒,纸人跳舞,不禁狂笑,莫名其所以然也」。这个折纸为人,纸人跳舞的实验,其实就是简单的摩擦生电,用玻璃棒的静电让纸人跳舞。

这是简单的摩擦生电实验。

折腾多年,徐寿等于亲手关闭了科举大门,但却意外打开了中国封建王朝时代的科学大门。

因有怪才,他被曾国藩相中,进入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他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更可怕的是,他几乎是用纯手工的方式做的蒸汽机。随后,他又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明轮兵船「恬吉号」,从各方面碾压当时的日本。

日本在 1862 年制造了第一艘国产轮船「千代田号」,其马力不过 64 匹。而「恬吉」号的马力高达 392 匹,可以说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1868 年 9 月 15 日,「恬吉」号试航,曾轰动一时。两周后,曾国藩坐着这条船从上海去往南京,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开心地写道,「我们做的第一艘船不但速度快,还这么稳,太让人高兴了。」

1869年,徐寿设计并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螺旋桨轮船「操江号」。

在江南制造总局,徐寿领衔为中国建造了一批自主军舰。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测海」「威靖」「海安」等兵船,其中「海安」号兵船排水量 2800 吨,即使放到鼎盛时期的北洋水师,也仅次于两艘进口的铁甲巨兽「镇远」号、「定远」号。可悲的是,由于南洋水师保养技术太次,「海安」号使用了 6 年就出了大问题,最终不得不报废处理。

徐寿是中国第一个造出蒸汽机的人(1862年),也是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的人(1865)年。但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却是翻译和科普。

徐寿对当时的洋务运动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船坚炮利非常重要,但不能完全依赖洋人,要学,就得学到位,把技术也学到手。

所以,在 1867 年,曾国藩调他到江南制造总局当差时,他就提出了四个建议,第一个就是翻译西方书籍。

但在当时,没有人认同他的观点,洋务运动的核心看起来也更像是“船坚炮利”的皮毛之学。直到徐寿造够了轮船,曾国藩最终同意他翻译西方著作。

徐寿的翻译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作为一名野生翻译家,徐寿反而摸到了化学元素的翻译门道,在翻译《化学原鉴》时,他将其中 36 种元素都做了翻译,而且翻译得十分到位,我们化学课本上出现的好些中文化学元素就是他的杰作。 徐寿的翻译原则是:译其意殊难简括,全译其音苦于繁冗。今取罗马字之首音,译一华字,首音不合,则用次音,并加偏旁以别其类,而读乃本音。 也就是说,先找罗马字的首音节,找个对应的汉字,如果首音节找不到对应的汉字,就用第二个音节,然后再用偏旁对这些元素进行分门别类。 举个简单的例子,钠元素,罗马字是 natrium ,取第一个音节「 na 」,翻译出一个字,如「内」(古同「纳」),又因为钠是碱金属元素,就加上「钅」字旁,这就成了元素「钠」的中文译名。 这种元素的译名原则是徐寿首创,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发扬光大。1950 年中央政务院学术名词委员会颁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元素的命名用字,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但应设法避免同音字」。在元素一章中又规定:「元素的名称,用一个字表示。在普通情况下为气态者,从气;液态者,从水;固态非金属元素从石。」这其实就是对徐寿翻译命名原则的继承和发扬。

翻译之外,徐寿也搞科普。为了帮助更多中国人了解科学,他与人合作开办了格致书院,不教四书五经,只讲近代科学知识。

而他自己也用行动告诉世人,我就是大清科学界的扛把子。

1881 年 3 月 10 日,英国著名科学杂志《NATURE》上出现了一篇题为《声学在中国》的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伯努利理论的假设是:声波在从受到管的约束到不再受管的约束力这一变化,是在波动系统离开管口的那刹那突然发生。很显然,伯努利理论与实际情况发生了偏差……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的证实,竟是来自那么遥远的中国,而且是用那么简单的实验手段获得的,这是很有意思的。」

1881年徐寿论文刊载

文章中所说的伯努利理论,是瑞士物理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在 1726 年首先提出的,他论证得出,在水流或气流里,如果速度小,压强就大,如果速度大,压强就小。

这个理论曾经颠扑不破,但后来人们发现它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为此,许多西方科学家做了大量精密实验,试图修正这套理论。

直到徐寿一篇《考证律吕说》问世,西方学者才发现,原来困扰了他们上百年的问题,竟然被一名中国学者用那么简单的实验方法解决了。

于是,《NATURE》杂志上才刊登了这篇文章,徐寿又一次成为了时代的先锋。

徐寿是那个时代的爱国者,他对中国未来的关心早早就发了韧,并且影响至今。

只是在那个时代,徐寿总是异类。造出第一艘轮船后,同治皇帝赐给他一张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巧匠”,殊荣再高,也不过一介匠人。

《清史稿》对徐寿的评价是,「寿狷介,不求仕进,以布衣终」。

贴一个知乎上的专栏,这是目前看到的关于徐寿最详细、写得最有可读性的资料。

网页链接

吴大猷‍‍

他有着“中国物理学之父”之称。1931年,经饶毓泰及叶企孙两位教授推荐,吴大猷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奖学金出国留学。在经济考量下,他选择学费最为低廉的密歇根大学。当时,此校为当时美国发展量子力学的中心。1934年夏天,在密歇根大学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之后,吴大猷答应北京大学的聘请,决定返回中国任教。当时的北京大学是国内物理系中最好的学校,教授不多但却是集结了该领域的精英,系主任饶毓泰更是吴大猷多年的恩师。在进入北大之后,第一年的时候,他透过在美国研究时所认识的教授替北大购买了一批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实验器材,并且同北大的其他教授们一起从事研究原子光谱及其相关领域,在接下来的3年中,陆陆续续的在国际的期刊上发表了18篇论文。也因为在现代物理上的杰出表现,许多国际学者也陆续来到北京做访问、演讲。他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

贝时璋

他是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2003年,小行星36015被命名为“贝时璋”。‍‍‍‍

‍‍‍‍‍‍‍‍

童第周

我国近代著名胚胎学家,因在克隆技术上的‍‍贡献而闻名。1963年,他将雄性鲤鱼的DNA放入雌性鲤鱼的卵子内,成为首位成功将鲤鱼克隆的科学家。‍‍

侯德榜

他生于晚清‍‍末年,1911年,以十门功课1000分的好成绩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3年毕业,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192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受邀回国,承担起碱厂的技术重任,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努力。他研制出了著名的“侯氏联合制碱法”,是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

这个人就是徐寿,当时的中国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技术很落后,徐寿凭借着自己以往对工艺制作的研究以及外国蒸汽机的图片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徐寿的出生和家庭条件都不好,是农民出身,本事是没有条件接触到这些高超技术的,他能成为中国蒸汽机第一人,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徐寿虽然因为家庭问题,从小没有条件去学堂学习,但是他热爱知识,一直坚持靠自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通读了很多历史地理名著,也对数学和天文等科技类的书很有兴趣,加上他们家族出了很多能工巧匠,他受祖辈的熏陶,对工艺方面很有天赋。

终于在机缘巧合之下他认识了华蘅芳,在科技方面给了徐寿很多帮助,也引领他走进了科技之路。他们一起去上海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一起搞科学,眼界也大大提高了。在洋务运动的时候,在曾国藩、李鸿章提倡培养科技人才,带动中国科技发展时,他们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华,还在他们手下担任了技术顾问的职位。

但是以当时中国的环境,徐寿想制造出蒸汽机还是很困难的。因为中国的技术太落后,而外国人也不愿意把技术传给中国人,他们通过书中留下的蒸汽机图片来想像蒸汽机的制作工艺。

庆幸的是在他们的努力钻研之下,徐寿带领几个技术人员,只花了三个月的时候就研制出了第一台蒸汽机,并且这台蒸汽机的功能并不比国外的蒸汽机差,是我们中国科技进步的象征。

徐寿能制造出蒸汽机并不是偶然,一方面是他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不放弃学习,一方面是爱国的决心,为了给国家整一口气。

徐寿发表论文原文

18世纪中叶,在英国,科学家瓦特改进的蒸汽机进入商业化阶段。世界第一台成功的实用蒸汽机开启了世界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是人类生产领域的重大革命性变革。蒸汽机对人类发展史的作用,对之进行怎样高的评价都不会过分。蒸汽机也是世界初期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动力。

但是中国人制造成功的第一台蒸汽机,于何时、由何工厂或何人制作呢?据2010年4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大事记》一书标明:“1876年,上海民族资本经营的发昌机械厂制造出小火轮用的蒸汽机。这是我国最早制造出的蒸汽机。

然而在上海报业集团编辑出版的《报刊文摘》中,2017年6月28日的3版,看到由编辑人员摘自6月21日微信号“国家人文历史”的一篇文章,编辑用的题目是《徐寿:在<自然>发表文章的首位中国人》。在这里,发现了一个“珍宝”:中国人自己制作第一台蒸汽机的真正时间是1862年。

文章开头说:能够在《自然》、《科学》等国际一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是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成就。回溯130年前,早已有中国人在《自然》发表了论文。作者是被称为晚清科技第一人、开启中国近代科学史的徐寿。徐寿推崇“究察物理,推考格致”的求实精神。他曾自制指南针、炮用象限仪、结构复杂的自鸣钟,还制作出几种古代乐器。他动手验证西方近代科技书籍《博物新编》中的科学理论和实验,需要的器材、工具,他自己制作。他曾把水晶磨制成三棱镜,观察光的折射和七色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从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算起。靠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1862年4月,曾国藩聘请徐寿到安庆内军械所,安排他“自制轮船”,这首先就要制作轮船的核心动力“蒸汽机”。徐寿饱读西方的机械书籍,对此烂熟于心。文章说,徐寿本身是个手艺人,对蒸汽机的所有零部件,他都凭锉刀锉出来。他的志同道合的好友华蘅芳擅长数学,在测算、绘图等方面积极配合。文章叙述“3个月后,中国人自制的第一台蒸汽机诞生。”

按照这个说法,就是1862年7月,徐寿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真没有想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于1862年出自晚清科学能人徐寿之手。这与上述“1876年”上海发昌机械厂制造出我国最早蒸汽机的记录,提早了14年。这是对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诞生年份的一个重大修正。距离“1861年”英国人开办使用蒸汽机的缫丝厂,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是说,中国境内使用第一台蒸汽机的时候,徐寿等几个人就独立构思、绘图、加工,成功完成了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第一台蒸汽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晚清时期科学牛人徐寿作为当时,时代人就已经对现代科学有了基础认识不得了。

这个人就是徐寿,当时的中国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技术很落后,徐寿凭借着自己以往对工艺制作的研究以及外国蒸汽机的图片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徐寿的出生和家庭条件都不好,是农民出身,本事是没有条件接触到这些高超技术的,他能成为中国蒸汽机第一人,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徐寿虽然因为家庭问题,从小没有条件去学堂学习,但是他热爱知识,一直坚持靠自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通读了很多历史地理名著,也对数学和天文等科技类的书很有兴趣,加上他们家族出了很多能工巧匠,他受祖辈的熏陶,对工艺方面很有天赋。

终于在机缘巧合之下他认识了华蘅芳,在科技方面给了徐寿很多帮助,也引领他走进了科技之路。他们一起去上海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一起搞科学,眼界也大大提高了。在洋务运动的时候,在曾国藩、李鸿章提倡培养科技人才,带动中国科技发展时,他们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华,还在他们手下担任了技术顾问的职位。

但是以当时中国的环境,徐寿想制造出蒸汽机还是很困难的。因为中国的技术太落后,而外国人也不愿意把技术传给中国人,他们通过书中留下的蒸汽机图片来想像蒸汽机的制作工艺。

庆幸的是在他们的努力钻研之下,徐寿带领几个技术人员,只花了三个月的时候就研制出了第一台蒸汽机,并且这台蒸汽机的功能并不比国外的蒸汽机差,是我们中国科技进步的象征。

徐寿能制造出蒸汽机并不是偶然,一方面是他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不放弃学习,一方面是爱国的决心,为了给国家整一口气。

徐寿所表现出的博学、天赋、热情,以及他的开挂人生,就仿佛穿越者一般,冷静而强力的支撑着那个时代。

徐寿发表论文视频

中日大东沟海战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殉国。战报奏闻北京,光绪帝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如果徐寿在世,他也应该会痛哭流涕:大东沟海战之前的丰岛海战中,他亲手设计制造的「操江号」被俘,成为日军战舰。

徐寿,生于1818年,嘉庆当朝。

从人生经历来看,徐寿是个彻头彻尾的异类,但又像试图提前拯救中国的先知。在别人读四书五经时,他却说「以为无裨实用,弃去」——没什么鸟用,不读也罢。别人考科举,谋个仕途亨通,他却在无锡老家跟人大谈「数理化」,看外国人的科普读物,一门心思地钻研西方的奇技淫巧,做各类实验。

徐寿先是做了个小实验来验证光的折射和分色。做这个实验要三棱镜,手头没这些器材,外面也买不到,怎么办?徐寿拿出了珍藏多年的一个水晶图章,自己纯手工打磨出了一个三棱镜。再做实验,验出来光分了 7 种颜色。

这是徐寿做的光学实验。

「先生折纸为人,手握玻璃筒,纸人跳舞,不禁狂笑,莫名其所以然也」。这个折纸为人,纸人跳舞的实验,其实就是简单的摩擦生电,用玻璃棒的静电让纸人跳舞。

这是简单的摩擦生电实验。

折腾多年,徐寿等于亲手关闭了科举大门,但却意外打开了中国封建王朝时代的科学大门。

因有怪才,他被曾国藩相中,进入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他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更可怕的是,他几乎是用纯手工的方式做的蒸汽机。随后,他又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明轮兵船「恬吉号」,从各方面碾压当时的日本。

日本在 1862 年制造了第一艘国产轮船「千代田号」,其马力不过 64 匹。而「恬吉」号的马力高达 392 匹,可以说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1868 年 9 月 15 日,「恬吉」号试航,曾轰动一时。两周后,曾国藩坐着这条船从上海去往南京,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开心地写道,「我们做的第一艘船不但速度快,还这么稳,太让人高兴了。」

1869年,徐寿设计并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螺旋桨轮船「操江号」。

在江南制造总局,徐寿领衔为中国建造了一批自主军舰。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测海」「威靖」「海安」等兵船,其中「海安」号兵船排水量 2800 吨,即使放到鼎盛时期的北洋水师,也仅次于两艘进口的铁甲巨兽「镇远」号、「定远」号。可悲的是,由于南洋水师保养技术太次,「海安」号使用了 6 年就出了大问题,最终不得不报废处理。

徐寿是中国第一个造出蒸汽机的人(1862年),也是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的人(1865)年。但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却是翻译和科普。

徐寿对当时的洋务运动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船坚炮利非常重要,但不能完全依赖洋人,要学,就得学到位,把技术也学到手。

所以,在 1867 年,曾国藩调他到江南制造总局当差时,他就提出了四个建议,第一个就是翻译西方书籍。

但在当时,没有人认同他的观点,洋务运动的核心看起来也更像是“船坚炮利”的皮毛之学。直到徐寿造够了轮船,曾国藩最终同意他翻译西方著作。

徐寿的翻译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作为一名野生翻译家,徐寿反而摸到了化学元素的翻译门道,在翻译《化学原鉴》时,他将其中 36 种元素都做了翻译,而且翻译得十分到位,我们化学课本上出现的好些中文化学元素就是他的杰作。 徐寿的翻译原则是:译其意殊难简括,全译其音苦于繁冗。今取罗马字之首音,译一华字,首音不合,则用次音,并加偏旁以别其类,而读乃本音。 也就是说,先找罗马字的首音节,找个对应的汉字,如果首音节找不到对应的汉字,就用第二个音节,然后再用偏旁对这些元素进行分门别类。 举个简单的例子,钠元素,罗马字是 natrium ,取第一个音节「 na 」,翻译出一个字,如「内」(古同「纳」),又因为钠是碱金属元素,就加上「钅」字旁,这就成了元素「钠」的中文译名。 这种元素的译名原则是徐寿首创,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发扬光大。1950 年中央政务院学术名词委员会颁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元素的命名用字,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但应设法避免同音字」。在元素一章中又规定:「元素的名称,用一个字表示。在普通情况下为气态者,从气;液态者,从水;固态非金属元素从石。」这其实就是对徐寿翻译命名原则的继承和发扬。

翻译之外,徐寿也搞科普。为了帮助更多中国人了解科学,他与人合作开办了格致书院,不教四书五经,只讲近代科学知识。

而他自己也用行动告诉世人,我就是大清科学界的扛把子。

1881 年 3 月 10 日,英国著名科学杂志《NATURE》上出现了一篇题为《声学在中国》的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伯努利理论的假设是:声波在从受到管的约束到不再受管的约束力这一变化,是在波动系统离开管口的那刹那突然发生。很显然,伯努利理论与实际情况发生了偏差……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的证实,竟是来自那么遥远的中国,而且是用那么简单的实验手段获得的,这是很有意思的。」

1881年徐寿论文刊载

文章中所说的伯努利理论,是瑞士物理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在 1726 年首先提出的,他论证得出,在水流或气流里,如果速度小,压强就大,如果速度大,压强就小。

这个理论曾经颠扑不破,但后来人们发现它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为此,许多西方科学家做了大量精密实验,试图修正这套理论。

直到徐寿一篇《考证律吕说》问世,西方学者才发现,原来困扰了他们上百年的问题,竟然被一名中国学者用那么简单的实验方法解决了。

于是,《NATURE》杂志上才刊登了这篇文章,徐寿又一次成为了时代的先锋。

徐寿是那个时代的爱国者,他对中国未来的关心早早就发了韧,并且影响至今。

只是在那个时代,徐寿总是异类。造出第一艘轮船后,同治皇帝赐给他一张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巧匠”,殊荣再高,也不过一介匠人。

《清史稿》对徐寿的评价是,「寿狷介,不求仕进,以布衣终」。

贴一个知乎上的专栏,这是目前看到的关于徐寿最详细、写得最有可读性的资料。

网页链接

晚清时期科学牛人徐寿作为当时,时代人就已经对现代科学有了基础认识不得了。

这个人就是徐寿,当时的中国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技术很落后,徐寿凭借着自己以往对工艺制作的研究以及外国蒸汽机的图片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徐寿的出生和家庭条件都不好,是农民出身,本事是没有条件接触到这些高超技术的,他能成为中国蒸汽机第一人,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徐寿虽然因为家庭问题,从小没有条件去学堂学习,但是他热爱知识,一直坚持靠自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通读了很多历史地理名著,也对数学和天文等科技类的书很有兴趣,加上他们家族出了很多能工巧匠,他受祖辈的熏陶,对工艺方面很有天赋。

终于在机缘巧合之下他认识了华蘅芳,在科技方面给了徐寿很多帮助,也引领他走进了科技之路。他们一起去上海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一起搞科学,眼界也大大提高了。在洋务运动的时候,在曾国藩、李鸿章提倡培养科技人才,带动中国科技发展时,他们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华,还在他们手下担任了技术顾问的职位。

但是以当时中国的环境,徐寿想制造出蒸汽机还是很困难的。因为中国的技术太落后,而外国人也不愿意把技术传给中国人,他们通过书中留下的蒸汽机图片来想像蒸汽机的制作工艺。

庆幸的是在他们的努力钻研之下,徐寿带领几个技术人员,只花了三个月的时候就研制出了第一台蒸汽机,并且这台蒸汽机的功能并不比国外的蒸汽机差,是我们中国科技进步的象征。

徐寿能制造出蒸汽机并不是偶然,一方面是他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不放弃学习,一方面是爱国的决心,为了给国家整一口气。

因为徐寿家乡有许多的能工巧匠,使得徐寿很早就接触到了机械制造的工艺。后来徐寿还进入了安庆内军械所担任技术顾问,使徐寿见识到国外的先进技术。最后徐寿仅凭《博物新编》上蒸汽机的概图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

徐寿水发表的论文

中日大东沟海战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殉国。战报奏闻北京,光绪帝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如果徐寿在世,他也应该会痛哭流涕:大东沟海战之前的丰岛海战中,他亲手设计制造的「操江号」被俘,成为日军战舰。

徐寿,生于1818年,嘉庆当朝。

从人生经历来看,徐寿是个彻头彻尾的异类,但又像试图提前拯救中国的先知。在别人读四书五经时,他却说「以为无裨实用,弃去」——没什么鸟用,不读也罢。别人考科举,谋个仕途亨通,他却在无锡老家跟人大谈「数理化」,看外国人的科普读物,一门心思地钻研西方的奇技淫巧,做各类实验。

徐寿先是做了个小实验来验证光的折射和分色。做这个实验要三棱镜,手头没这些器材,外面也买不到,怎么办?徐寿拿出了珍藏多年的一个水晶图章,自己纯手工打磨出了一个三棱镜。再做实验,验出来光分了 7 种颜色。

这是徐寿做的光学实验。

「先生折纸为人,手握玻璃筒,纸人跳舞,不禁狂笑,莫名其所以然也」。这个折纸为人,纸人跳舞的实验,其实就是简单的摩擦生电,用玻璃棒的静电让纸人跳舞。

这是简单的摩擦生电实验。

折腾多年,徐寿等于亲手关闭了科举大门,但却意外打开了中国封建王朝时代的科学大门。

因有怪才,他被曾国藩相中,进入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他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更可怕的是,他几乎是用纯手工的方式做的蒸汽机。随后,他又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明轮兵船「恬吉号」,从各方面碾压当时的日本。

日本在 1862 年制造了第一艘国产轮船「千代田号」,其马力不过 64 匹。而「恬吉」号的马力高达 392 匹,可以说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1868 年 9 月 15 日,「恬吉」号试航,曾轰动一时。两周后,曾国藩坐着这条船从上海去往南京,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开心地写道,「我们做的第一艘船不但速度快,还这么稳,太让人高兴了。」

1869年,徐寿设计并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螺旋桨轮船「操江号」。

在江南制造总局,徐寿领衔为中国建造了一批自主军舰。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测海」「威靖」「海安」等兵船,其中「海安」号兵船排水量 2800 吨,即使放到鼎盛时期的北洋水师,也仅次于两艘进口的铁甲巨兽「镇远」号、「定远」号。可悲的是,由于南洋水师保养技术太次,「海安」号使用了 6 年就出了大问题,最终不得不报废处理。

徐寿是中国第一个造出蒸汽机的人(1862年),也是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的人(1865)年。但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却是翻译和科普。

徐寿对当时的洋务运动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船坚炮利非常重要,但不能完全依赖洋人,要学,就得学到位,把技术也学到手。

所以,在 1867 年,曾国藩调他到江南制造总局当差时,他就提出了四个建议,第一个就是翻译西方书籍。

但在当时,没有人认同他的观点,洋务运动的核心看起来也更像是“船坚炮利”的皮毛之学。直到徐寿造够了轮船,曾国藩最终同意他翻译西方著作。

徐寿的翻译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作为一名野生翻译家,徐寿反而摸到了化学元素的翻译门道,在翻译《化学原鉴》时,他将其中 36 种元素都做了翻译,而且翻译得十分到位,我们化学课本上出现的好些中文化学元素就是他的杰作。 徐寿的翻译原则是:译其意殊难简括,全译其音苦于繁冗。今取罗马字之首音,译一华字,首音不合,则用次音,并加偏旁以别其类,而读乃本音。 也就是说,先找罗马字的首音节,找个对应的汉字,如果首音节找不到对应的汉字,就用第二个音节,然后再用偏旁对这些元素进行分门别类。 举个简单的例子,钠元素,罗马字是 natrium ,取第一个音节「 na 」,翻译出一个字,如「内」(古同「纳」),又因为钠是碱金属元素,就加上「钅」字旁,这就成了元素「钠」的中文译名。 这种元素的译名原则是徐寿首创,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发扬光大。1950 年中央政务院学术名词委员会颁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元素的命名用字,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但应设法避免同音字」。在元素一章中又规定:「元素的名称,用一个字表示。在普通情况下为气态者,从气;液态者,从水;固态非金属元素从石。」这其实就是对徐寿翻译命名原则的继承和发扬。

翻译之外,徐寿也搞科普。为了帮助更多中国人了解科学,他与人合作开办了格致书院,不教四书五经,只讲近代科学知识。

而他自己也用行动告诉世人,我就是大清科学界的扛把子。

1881 年 3 月 10 日,英国著名科学杂志《NATURE》上出现了一篇题为《声学在中国》的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伯努利理论的假设是:声波在从受到管的约束到不再受管的约束力这一变化,是在波动系统离开管口的那刹那突然发生。很显然,伯努利理论与实际情况发生了偏差……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的证实,竟是来自那么遥远的中国,而且是用那么简单的实验手段获得的,这是很有意思的。」

1881年徐寿论文刊载

文章中所说的伯努利理论,是瑞士物理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在 1726 年首先提出的,他论证得出,在水流或气流里,如果速度小,压强就大,如果速度大,压强就小。

这个理论曾经颠扑不破,但后来人们发现它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为此,许多西方科学家做了大量精密实验,试图修正这套理论。

直到徐寿一篇《考证律吕说》问世,西方学者才发现,原来困扰了他们上百年的问题,竟然被一名中国学者用那么简单的实验方法解决了。

于是,《NATURE》杂志上才刊登了这篇文章,徐寿又一次成为了时代的先锋。

徐寿是那个时代的爱国者,他对中国未来的关心早早就发了韧,并且影响至今。

只是在那个时代,徐寿总是异类。造出第一艘轮船后,同治皇帝赐给他一张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巧匠”,殊荣再高,也不过一介匠人。

《清史稿》对徐寿的评价是,「寿狷介,不求仕进,以布衣终」。

贴一个知乎上的专栏,这是目前看到的关于徐寿最详细、写得最有可读性的资料。

网页链接

我个人觉得paperfree免费查重不是很准确,当时我的一篇文章在paperfree重复率是10%,学校知网是15%。一般来说,免费查重软件可以作为初稿的筛查,但是交终稿的话最好是用学校规定的网站去查,不然到交稿时刻再来更改会比较麻烦。

1. paperok:首次使用免费

2.paperyy:有免费版查重

3.papertime: 可以首次免费试用,只有第二次使用才会收费。

4.paperfree:免费查重,边修边检(这个功能感觉很强)

5.论文狗:每天检测一篇免费

6. paperpass:关注、转发可获得检测字数

7.百度文库学术查重:学术家、 writecheck, papertime这三个有免费的,其他是付费的。这个算是一个查重合集。

根据查重报告,把每句话按照自己理解重新写一遍,标红的句子,将关键词替换成近义词,改变语序,尽量不要删句子,增加句子的长度。

替换词/同义词替换:

尽量不动专业词,把无关紧要的词语替换掉。例如:损坏=破坏,渠道=途径,不可见=隐藏,原理=基本思路

句子转换语态,使用反义词

变换主被动语态,用另一种方式去表达,保证表达的原意不变。

例如:经济变化使得人民生活水平…

改为:人民生活质量由于经济变化而…

多引用书籍内容

论文检测软件检测的是论文,是在专业文章或者网站发表过的论文,一本书籍都不包括在里面,当然,引用书籍也要标注哦!

最好不要在中国知网找论文

中国知网网库是国家指定的论文检测对比库,国家指定高校论文检测系统。简单来说,只要用了知网论文,就肯定会被检测出来。

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1、2008-10-15,论文《论当前美术院校油画创作教学的个人艺术语境》发表于《美术界》2008年10月总第248期78页 期刊号:CN45-1048/J2、2009年05月,著作《按评分标准画素描头像》,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按评分标准画素描头像》书号:ISBN978-7-8-746-682-6/J.10793、2009年07月,论文《中国艺术对罗可可艺术的影响》发表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第30卷第3期31页刊登期刊号:ISSN1002-5227CN45-1068/C4、2010-03-01,论文《中国油画灰调效果的探讨研究》发表于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作家》杂志 2010年3月号 下半月刊 第215页 期刊号:ISSN1006-4044CN22-1028/I5、2010-03-20,论文《论绘画教学的观察方式》发表于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大家》2010年3月(上)第52页 刊号:ISSN1005-4553/CN53-1108/1 云南人民出版社 6、2010-03-01,论文《浅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的历史嬗变》发表于《中国美术视界》2010年3月号 第23页 刊号:ISSN 2073-89517、2010-05-01,编著《素描头像必考角度:四分之三侧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刊号:ISBN978-7-5633-9882-98、2010-06-01,编著《素描头像必考角度:正面、正侧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刊号:ISBN978-7-5633-9921-59、2010-07-01,编著《色彩静物必考类型 水果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刊号:ISBN978-7-5633-9984-010、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参与在研刘绍昆先生主持的项目《金田起义》获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立项,立项单位:广西区文联、广西美术家协会。 11、2010年10月,主持广西教育区自筹经费项目《90年代广西油画象征主义倾向研究》。 12、2011年8月,主持广西教育厅课题《当代女性意识油画创作研究》。 13、2011、11,论文《90年代广西油画象征主义倾向研究综论》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版北大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徐寿所表现出的博学、天赋、热情,以及他的开挂人生,就仿佛穿越者一般,冷静而强力的支撑着那个时代。

  • 索引序列
  • 徐兆寿发表论文
  • 徐寿发表论文
  • 徐寿发表论文原文
  • 徐寿发表论文视频
  • 徐寿水发表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