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以下是关于该杂志的简介和投稿须知,希望有所帮助: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是经国家科委、卫生部批准,在国内外正式出版发行的国家级技术刊物,是国内首家医疗器械专业杂志,已有近40年悠久历史。本刊编委会由国内生物医学工程界知名学者、专家组成,确保载文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本刊主要报导医疗器械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开发、研制、生产、临床应用和医械监管等方面的新进展,以及管理和维修等方面的新经验。本刊是生物医学工程和医疗器械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欢迎各界人士投稿,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你跟我的情况一样。国内有几家不同的机构对核心期刊进行定义,如下: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从广义上说,只要是被这7种中的一种收录就算核心。但是一般比较公认的核心是第一种(北大标准)。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并没有被北大标准收录,而是被第三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所以广义上说算核心,严格说不算。我也纠结要不要投这个,好像比仪器仪表学报差了好几等。
中国仪器与测量网上直接投稿
期刊投稿流程如下:拟题、筹谋、写作、投稿、修改、刊发。
拟题——学会将议题转换,把研究议题转向发表议题;
筹谋——确定自己的目标期刊,对期刊进行分析;
写作——定制性写作,以发表为导向,平时多读目标期刊;
投稿——投稿自查,评估自己的论文价值是否在发表平均水平上,抓住开会机会增加发表概率,客观分析拒稿原因;
修改——正确理解编辑部的意见,从编辑部和批评者的角度看文章,消灭漏洞,根据意见对症下药;
刊发——可适当咨询编辑刊发情况。
中国仪器与测量网上直接投稿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杂志创刊于1963年,系由上海材料研究所与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联合主办的应用类技术刊物。主要报道材料的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专业领域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方向。“面向生产,注重实用,反映动向,兼顾普及”是刊物的编辑方针,旨在最大幅度地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涉及的领域为机械、冶金、石油化工、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主要读者对象为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中从事理化测试专业的科研、测试与教学人员。主要栏目有“研究与试验报告”、“综述”、“工作简报”、“知识与经验介绍”、“读者园地”、“专题讲座”、“动态与信息”。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为国内理化检验行业权威刊物,期刊方阵中双效期刊,已被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期刊、美国“CA千种表”中我国化学化工类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及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 Page One数据库收录期刊。曾多次获得国家机械行业、上海市优秀期刊奖。详细投稿要求请前往期刊官网查询: mat-test.com
一般不难,但是要根据自身选题来判断投稿难度。《分析测试通报》是由广东省科学院主管,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同主办的化学类核心期刊。《分析测试学报》创刊于1982年,原名《分析测试通报》。
仪器仪表行业内核心期刊有好几本。其中我接触最多的是 《全球仪器仪表采购指南》 这本期刊是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主办的,仪众国际承办。全年六期,又月刊。每期发行3万册,主要在展会现场发放,同时还会 邮寄形式寄给客户。我曾多次在展会现场见过。 据了解这本期刊 算得上是仪器仪表内的核心期刊了。
可以参看(仪器与设备)里的文章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还是2016年中国科技术核心期刊。 主要报道控制理论、系统理论、自动化技术、工业自动化仪表、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动态、经验交流。适合从事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计算机应用、机电仪一体化、自动控制等专业的科研、设计、销售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管理干部、技术工人阅读。评职快速发稿绿色通道:QQ:2389021841赵编辑,邮箱:qklww163@163.com.合作400种期刊,合作透明,有公司保证。主要栏目:综述与评论、现场总线技术、控制理论研究、应用技术、过程控制、计算机应用、检测与控制装置、仪器仪表与装置、分析仪器、讲座等栏目
仪表技术是四类期刊 1.机械工程学报2.中国机械工程3.摩擦学学报4.机械科学与技术5.机械设计6.仪器仪表学报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8.润滑与密封9.机械传动10.机床与液压11.工程机械12.机械设计与研究13.起重运输机械14.轴承15.流体机械16.光学精密工程17.制造业自动化18.机械设计与制造19.水泵技术20.液压与气动21.制造技术与机床22.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3.压力容器
X-51A计划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对美国空军的HyTech超燃冲压发动机进行飞行试验。这种发动机使用吸热型碳氢燃料,能将飞行器的飞行马赫数从4.5提升到6.5。此外,还有以下目的:其一是获取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地面及飞行试验数据,以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以及开发可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设计的计算工具;其二是验证吸热式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在实际飞行状态下的生存能力;其三是通过自由飞行试验来验证超燃冲压发动机能够产生足够的推力。虽然X-51A计划的主要部分是进行推进试验,但它不仅仅是一个对HyTech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测试计划。发动机与飞行器的整合需要两方面研究过程的协调发展:高超声速推进飞行试验以及航空器的研发。另一方面,航空器的研发过程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CDR)2007年6月,波音公司的X-51A乘波者超燃冲压发动机验证机完成了关键设计评审(CDR)并首次点燃发动机,这是首次飞行所必须的两个项目里程碑。由美国空军、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NASA、波音公司和普·惠公司罗克达因分公司组成的集团目标是,通过X-51A项目验证高超声速飞行能力。CDR评审让政府和工业界的官员评审和证实飞行器的设计、装配、一体化和飞行试验计划 。 美国空军的HyTech计划已经为发动机系统完成了许多基础性的开发。HyTech部件的研发试验包括:燃烧室直连式试验、进气道/隔热装置模型实验、模拟燃烧室条件下热载荷热交换器子部件测试、燃料分配阀性能测试以及HyTech燃料系统与软件的闭环测试。在完成这些部件验证试验后,空军又启动了一系列更大也更为复杂的自由射流试验,包括2001年对性能测试发动机(PTE)进行的试验,2003年第一台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GDE-1(Ground Demonstration Engine 1)自由射流试验的完成,以及2006年GDE-2的测试。这些技术研究为X-51发动机的研发积累了很有价值的经验。 X-1发动机的验证。2007年5月,在NASA兰利研究中心首次完成了X-1发动机的模拟飞行试验。在成功点燃X-1发动机验证机期间,工程师用全权数字电子发动机控制器(FADEC)来模拟马赫数5的空速,经历了大约40多次循环,马赫数从4.6逐渐增加到5.0,最后增加到6.5。据介绍,发动机的性能超过预期,这是该项目开始迈人实际应用的重要一步。X-2发动机的验证。在X-1发动机验证之后,又进行了多次验证。截止2008年9月1日,普惠·洛克达因公司设计的SJX61—2“飞行重量”超燃冲压发动机已经完成了第11次试验,该发动机简称X-2,代号为“放飞发动机”,是X-51A飞行器所采用的系列发动机的一种(该发动机项目之前称为HySET计划),它于2001年就已经开始地面试验。 作为乘波者(Waverider,又译驭波者、波行者)的X-51A,机体外形有一个扁平的头部、弹体中部设有4片可以偏转的小翼(襟翼),进气道在腹部。其设计原理主要是从一个给定的、有激波系的三维超声速流的解析解或数值解的流面中,沿着流线切割出一个尖顶三角外形的锥形体作为飞行器的外形,由此得到的乘波飞行器构型是一种在其所有的前缘都具有附体激波的声速、高超声速飞行器构型。乘波构型设计有助于X-51发动机的燃烧过程。乘波构型具有以下优点。(1)乘波构型的上表面与自由流平行,所以上表面的压差阻力较小,而下表面在设计马赫数下受到一个与常规外形一样的高压。(2)飞机下表面在激波后的高压不会绕过前缘泄漏到上表面,波后高压与上表面低压之间没有压力沟通,这使乘波构型和普通外形相比具有很高的升阻比。(3)来流经激波压缩后,沿着压缩面的流动被限制在前缘激波内,形成较均匀的沿下表面流场,可以消除发动机进口处的横向流动,利于提高吸气式发动机的进气效率,同时使得这一构型便于进行弹体/发动机/进气道一体化设计。(4)由于上下表面没有压力沟通,飞行器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流场不存在干扰问题,上下表面可以分开处理,有效地简化了飞行器的初步设计和计算过程。乘波构型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一体化设计可以得到性能优越的高超声速乘波飞行器。 X-51A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在飞行过程中的点火是很复杂的,首先通过进气道的压缩空气在经过一个隔离段后,将气流调节到适合于燃烧室工作需要的稳定压力,随后和雾化了的JP-7喷气燃料混合点火燃烧。由于当流入燃烧室的气流速度在马赫数4.0或更高时,JP-7燃油将无法依靠自身点燃,所以还必须掺混乙烯液体,点火首先从机载容器内的少量容易燃烧的乙烯的点燃开始,并将乙烯注入到燃烧室内与JP7燃料二者混合后,导致燃料的燃烧。 第一、离不开母机挂载亚轨道高超声速飞行器不仅有亚轨道高超声速飞行段,还有在低空低速起飞、着陆和机动的飞行段,气动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要求。眼下的航空航天技术还没有解决这一问题,X-51A还是靠B-52携带升空,取得一定的速度和高度后再靠自身动力加速到亚轨道飞行的。第二、超燃冲压发动机X-51A动力系统的技术关键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这是航空发动机的技术前沿。所以,第二大问题是动力。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的工作窗口极其狭窄,错过一点点,超声速燃烧就不能维持。在另一方面,温度升高使声速升高,不及时补偿的话,也会破坏超声速燃烧的条件。美国的X-51A代表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的最高水平,但飞行的持续时间只有300秒,离实用化还差距很远。X-51A的火箭助推是实验性的,实用中可能用冲压发动机将飞行器加速到5倍声速以上,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才能开始工作。 X-51A代表了世界航空技术的最前沿,一旦投入使用,它将实现快速全球打击计划的目标“一小时到达世界任何地方”,虽然X-51A离实战化还有很远的距离,但做此项目作为先行者,对世界其它国家进行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和研究会有很多启示。(1)高超声速技术的研究试验计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加强总体协调工作,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在决定研制实用飞行器系统前,还需要进行全尺寸、与机体综合的发动机飞行演示验证;(2)必须进行深入的设计及需求论证以确立对高超声速武器系统的作战需求,并确定具体的设计目标;(3)不要低估费用和进度、不要高估性能和技术成熟度,以免项目过度开发;(4)确定的系统必须成为用户评估以后的首选,换句话说,即研发的系统必须完全满足用户在性能和成本上的需求;(5)作为可推进技术的能力必须能够满足新的任务,或者采用新的方法能实现任务;(6)某个高超声速研究项目必须借鉴以前的成果,同时在高超声速的项目发展过程中,要尽可能形成阶段性成果,以便在项目出现困难,研究方向发生变化时,作为宝贵的借鉴技术资料;(7)加强国际合作,分担研制风险是可行的开发方式。
不是核心的,查出来的结果显示当中,没标注是核心。
如果是核心的话,在核心刊那里会标注的。
好像不是,官网上没有标明收录为什么的核心啊
期刊投稿流程如下:拟题、筹谋、写作、投稿、修改、刊发。
拟题——学会将议题转换,把研究议题转向发表议题;
筹谋——确定自己的目标期刊,对期刊进行分析;
写作——定制性写作,以发表为导向,平时多读目标期刊;
投稿——投稿自查,评估自己的论文价值是否在发表平均水平上,抓住开会机会增加发表概率,客观分析拒稿原因;
修改——正确理解编辑部的意见,从编辑部和批评者的角度看文章,消灭漏洞,根据意见对症下药;
刊发——可适当咨询编辑刊发情况。
以下为影响因子的预测,供参考:
截止2015年2月27日
JMCA:14016/1915=7.319
JMCB:3251/704=4.618
JMCC:4398/955=4.605
截止2015年1月15日
JMCA:7.105
Chem Comm:6.359
Nanoscale:6.931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7.046
chemistry of materials :7.692
CrystengComm:3.863
Rsc Advances:3.68
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l:5.490
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4.351
Biomaterials Science:3.588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19.393
从新年开始,基本每个期刊的IF每周都增加0.1左右,2014年的JMCA文章全部已经被SCI收录,增速明显放缓,2013年的文章在2014年其它期刊每周大概增加200+引用次数,6月底出IF的时候上8的可能性有,但是不是很大,保守估计在7.8左右。
扩展资料:
材料的化学分析方法可分为经典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类。前者基本上采用化学方法
来达到分析的目的,后者主要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特别是最后的测定阶段常应用物理方法)来获取结果,这类分析方法中有的要应用较为复杂的特定仪器。现代分析仪器发展迅速,且各种分析工作绝大部分是应用仪器分析法来完成的,但是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仍有其重要意义。
应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来查明材料的化学组分和结构的一种材料试验方法。鉴定物质由哪些元素(或离子)所组成,称为定性分析;
测定各组分间量的关系(通常以百分比表示),称为定量分析。有些大型精密仪器测得的结果是相对值,而仪器的校正和校对所需要的标准参考物质一般是用准确的经典化学分析方法测定的。因此,仪器分析法与化学分析法是相辅相成的,很难以一种方法来完全取代另一种。
经典化学分析根据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独特化学性质,利用与之有关的化学反应,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定量化学分析按最后的测定方法可分为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和气体容量法。
①重量分析法:使被测组分转化为化学组成一定的化合物或单质与试样中的其他组分分离,然后用称重方法测定该组分的含量。
②滴定分析法:将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定量反应完为止,根据所用试剂溶液的体积和浓度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
③气体容量法:通过测量待测气体(或者将待测物质转化成气体形式)被吸收(或发生)的容积来计算待测物质的量。这种方法应用天平滴定管和量气管等作为最终的测量手段。
仪器分析根据被测物质成分中的分子、原子、离子或其化合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有些方法仍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一定的化学前处理和必要的化学反应来完成。仪器分析法分为光学、电化学、色谱和质谱等分析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材料化学
18年9.931,19年预计过10
不太容易。步骤:登陆《分析试验室》编辑部网站()注册或登录后在线投稿。只接受以Word 文档编写的稿件, 对于编写格式不符合本刊要求的稿件, 将不予送审, 直接退稿。涉及与本工作有关的成果, 在论文被录用后进行校样时,需提供第一署名单位介绍信, 由单位负责稿件密级和署名顺序等的审查及论文的版权转让协议。投稿需注明通讯联系人及第一作者的电话和E-mail。注意:严禁一稿两投;稿件需无署名争议及无保密问题;学生投稿须经导师同意。 投稿经系统确认有效后,将自动登记稿件编号, 并发出确认信到投稿时提供的E-mail。也可登录投稿系统随时查看稿件状态。《分析试验室》于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和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主办的月刊。据2018年3月《分析试验室》编辑部官网显示,《分析试验室》第四届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6人,编委66人。据2018年3月中国知网显示,《分析试验室》共出版文献9997篇、总下载1436398次、总被引63944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214、(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