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普宁人居环境分析论文发表

普宁人居环境分析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普宁人居环境分析论文发表

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邢莉燕,陈起俊.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郑少瑛,周东明,王力强.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郑少瑛,周东明,周少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张立新.住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案例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8]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汪正荣,朱国梁.简明施工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2]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分会.简明建筑施工机械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5]王玉龙.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6]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建筑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7]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修订版).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19]荆莉燕,王坚,梁振辉.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0]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刘柏茹.导线测量的精度控制探讨[J].硅谷,2009,(05).

[2]郭宗河,郑进凤,贺可强.全站仪导线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3]陈正耀.导线测量的计算与应用[J].北方交通,2009,(05).

[4]姜华根.双点导线测量[J].科技资讯,2009,(15).

[5]王汉存.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差方法浅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11).

[6]焦建新,沈荣林,闫玮.全站仪测量导线中的错误分析和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7]王海明.全站仪坐标导线测量的平差方法[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09).

[8]孟令涛.城市导线测量一体化程序设计[J].现代测绘,2009,(04).

[9]黄艳立,高怡.全站仪导线测量数字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4).

[10]张小诺,李彦阳.导线测量严密平差定权方法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11]熊法堂.导线测量粗差浅析[J].人民长江,2000,(05)

[12]景德广.导线测量中错误或粗差的分析[J].测绘技术装备,2003,(02)

[13]尚海旺,王水林.导线测量检验粗差的有效方法[J].科技信息,2010,(01)

[14]吴家乃.导线测量中粗差的查找[J].工程勘察,1981,(02)

[15]陈章明.检查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J].引进与咨询,2000,(04)

[16]黄林.论导线测量粗差的判断[J].地矿测绘,1996,(02)

[17]蔡群.关于粗差含义及其多样性的探讨[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18]宁卫远,焦利伟,刘艳玲.导线测量粗差判定方法的探讨[J].中州煤炭,2004,(06)

[19]陈玉平,胡奎.井下大压力巷道导线测量方法探讨[J].矿山测量,1998,(02)

[20]H.H.斯列涅夫斯基,B.H.卡拜斯基,刘志源.导线测量中的坐标连测问题[J].矿山测量,1980,(03)

[1]王楠,邵毅明,周娜娜,阎宏涛.道路交通安全中的视错觉现象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0,(07)

[2](美)JR布洛克.奇妙的视错觉——欣赏与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

[3]杨阿联.格式心理学与建筑设计[N].中国旅游报,2008.

[4]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46.

[5]贺俊杰.透视与错觉[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98.

[6]随艳金敏丽.视错觉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院校风采,2010.

[7]刘跃国.浅谈视错觉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

[8](英)查尔斯麦基.可怕的错觉:人人都会犯的致命错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9]马连弟刘运符.透视学原理[N].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38

[10]熊圣.视错觉在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N].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

[11]李蔚.神奇的空间魔术——谈视错觉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11(2)

[12]张引良.浅谈符号学与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J].中国-东盟博览,2012

[13]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1.

[14]RonaldG.Carraher,JacquelineB.Thurston.Illusionandvisualart[M]苏茂生,台北:大陆书店,1975:11.

[15]周东梅.视错觉在环境空间中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06:7.

[16]熊兴福,刘金萍.析视觉负后像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7(08):1.

[17]蔡从.浅谈视错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艺术广角,2011(04):58.

[18]康波,万铮.中国古典园林.2010:10.

[19]朴哲龙.人眼光学结构的研究[D]吉林延吉:延边大学,2007:6.

[20]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5.

[1]宁龙梅.武汉市湿地功能评价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

[2]马健 章.关注正在消失的湿地[J].大自然,2012,(5).

[3]李益敏,李卓卿.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1):36-43.

[4]陈求稳.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科学支撑[C].2005年全国环境立法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2005.

[5]HOLLANDCC,HONEAJE,GwINSE.etal.WetlanddegradationandlossintherapidlyurbanizingareaofPortland,Oregon[J].Wetlands,1995(15):336-345.

[6]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7]肖清风.有机设计——中国古代的设计特征之一[J].设计艺术研究,2013,3(6):83-88.[8]朱建宁.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规划⑴.建设科技,2009,(3):51-59.[9]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迸展,2004,23(5):94-99.

[10]吴丰林,周德民,胡金明.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368-372

[1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26(4):555-560.

[12]温亚利,李小勇,谢屹.北京城市湿地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3]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张冠增.西方城市建设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宋言奇.生态城市理念:系统环境观的阐释[J].城市生态与环境,2004,11(2):71-74.

[16]李明.融通的智慧:唐君毅.论中国哲学的有机肖然观[J].宜宾学院学报,2013,(1)81

[17]杜洁,车代弟.依托青山碧海,建设山水城市[J].北方园艺,2005,(2):40-41.

[18]李昊,孙倩.文化·生态·景观——中国“山水城市”理念的历史内涵与.当代诠释[J].建筑与文化,2013,(8):18-22.

[1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张巍巍.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研究——以唐山南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附 :建筑学毕业论文选题

1、室内外气温对建筑围护结构吸收太阳能的影响

2、鲁西南地区门墩石造型、纹样初探

3、室外气温和保温层位置对间断供暖房间能耗特征的影响

4、极少主义室内光环境设计研究

5、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6、老年人建筑的自然光环境设计初探

7、杨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

8、襄城县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规划设计

9、光导管照明系统的配光及应用研究

10、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建设阶段的应用

11、民营建筑企业项目团队核心利益相关者冲突管理研究

12、市政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13、长春七天酒店(火车站店)装饰工程的成本管理研究

14、国学中心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15、黑龙江移动枢纽楼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

16、呼和浩特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

17、包头市A装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8、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续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9、国有施工单位材料采购管理研究

20、基于互联网+的PMIS的运维管理研究

21、建发集团观澜丽景二期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22、俄侨文化影响下的中东铁路建筑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23、建筑艺术表现在房地产经营销售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24、吉林鼎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25、湘黔古镇聚居文化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26、“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影响分析

27、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8、基于FIDIC合同条件的承包商索赔研究

29、基于分项计量的空调系统能耗诊断的实用研究

30、基于VE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3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32、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在独立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33、青岛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热桥的热工分析

34、英谈村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35、我国建筑业营改增相关问题研究

36、延长油田中心化验室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37、低气压下噪声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机理的研究

38、青岛市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实测与研究

39、晋鲁地区民居烟囱的建构技术与文化意义研究

40、挣值法在中铁一局二公司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41、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对策研究

42、冯坪办公楼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43、ZHGY集团管道安装项目预算控制研究

44、延长石油南区采油厂办公楼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5、NK集团土地整理项目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46、延长油田崖里坪住房小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7、基于公司战略的建筑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

48、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

49、HCE集团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50、K公司固定资产质量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51、基于BIM的框架结构参数化设计研究

52、智能型太阳能LED路灯控制器的研究

53、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改造模式研究

54、基于博弈分析的绿色住宅发展研究

55、青岛市大型公建能耗现状评估与预测研究

56、符合被动式围护结构热工标准的“抬梁式”农村住宅构造方法研究

57、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58、基于可操作性目标的城市色彩设计方法研究

59、基于BIM的规则建立在建筑设计阶段应用研究

60、建设工程网上招投标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1、工程招投标中违规行为分析与监督机制完善

62、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63、商品房住宅项目成本管控的研究

64、以“美居购”网为例探析家居软装电子商务经营

65、建筑行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66、“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影响分析及对策

67、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保温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

68、北戴河新区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创建研究

69、河北省建材产业物流指数研究

70、挣值法用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

71、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72、绿色建筑运营阶段隐性成本估算模型研究

7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程项目人工成本优化研究

74、工程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75、高温影响的舒适度模型研制及在我国南方城市的应用

76、唐华清宫景区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初探

77、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作业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

78、基于热管置入式墙体的小型建筑能耗数值分析

79、中铁咨询集团公司财务与资本运营子战略研究

80、某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

81、ZH公司CM科技园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82、风险理论在工程安全监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83、某研发中心与产业基地可行性研究

84、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85、青岛中山路商业街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研究

86、某市建筑节能检测平台建立与运行维护研究

87、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性能辅助商品房定价

88、建筑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研究

89、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90、现代建筑空间与水要素研究

91、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及问题探讨

92、政府项目代建制合同管理体系研究

93、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

94、建筑供应链环境下的材料联合库存优化研究

95、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96、虚实相生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机制研究

97、基于Matlab对DEA工程建设项目评标模型的应用研究

98、西方文艺复兴绘画名作中建筑图景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99、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00、建设工程合同信用对合同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附:建筑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在今天的企业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效率性,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合理地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条约,加大监督的管理力度,将工程的质量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保证了建筑本体的安全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缺乏的相关法律条例、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以及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过大进行讨论,根据此情况对提高工程质量的监督能力、加强施工单位的监督作用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也希望政府能够大力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使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根治。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难题;管理方式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刺激了城市化进度的加深,作为城市化标志之一,建筑工程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质量监督方面的问题。对此,国家与建筑业相关部门开始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深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方面的尽力配合,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使得建筑工程的一些管理模式得到优化,也成功解决了一部分难题,但是对于日益增多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我们保持关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的基础上,对于在工程进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解和归纳,总结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安全性,也对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难题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是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去制约建筑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而一部分的法律政策太过片面,监督力度明显不足以约束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时,如果施工方不遵守规定,在施工质量上大打折扣,那么对于这种情况也没有一个专门细致的惩处管理条例。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环境,我国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相应措施,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政府在宏观上加大对工程的监督力度,一个官方的、完整的约束条例对于建筑工程的需要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

(二)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之所以疏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负责监督的企业专员对待质量监督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缺乏监督的意识,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相关的工作无法进行。同时,企业部门对于这种消极的影响也放任不管,一个工程项目的整体都缺少相关的监督措施,导致监督体制最终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态,使得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力度越来越小,也就无法保证工程的效率。

(三)监督人员的素质差异过大

从某个方面来讲,负责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也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能否有效开展。在今天,一些工程项目中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进行质量监督,但是这些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高有低,在面对质量问题时,一些人会严把大关,另一些人可能会有所放松,这种情况使得政府的监督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如果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过低,不仅难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会使得政府的监督力度大打折扣。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方式

(一)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理制

工程质量监理制度的实行,能够大大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对于工程的正确实施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政府在大体方向上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制的规划,使得建筑工程监理制得以健全自己的形势内容,而且把监理制合法化,加强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的认真态度,使这些工作者负责的工程项目与法律挂钩,一旦玩忽职守就意味着违法。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专门人员要进行精挑细选,这些人在工作时一定要遵守工程项目的监理机制,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监督力度

建筑工程里许多的组合因素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工程在正式开工前,对于设计人员的来历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对于指派他的企业或者组织要进行深刻的调查,确保人员的选择没有问题。然后,对于设计人员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仔细研究,多次检查其合格性,一旦发现任何不妥之处立刻要求其做出修改,保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完整性,对建筑工程起到决定的作用。

(三)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相关的工作者综合素质必须要高,对于工程质量要时刻进行监督,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方针得到有效实行。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重点放在怎样获取较高的经济利润上,忽视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得建筑工程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其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在未来更加难以解决。所以,企业在挑选管理人员时要制定相应的选拔规则与制度,对于施工人员也要仔细选择,确保每一个工作位置都要有任务、有效率地进展,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方面的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质量监督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大方面可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体系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较多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分散于各个施工单位或者个人,如何集中这些因素并进行妥善处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一大难点。所以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者要处理好自己的工作重心,对于工程项目中实行的监督管理监制要大力提倡并严格执行,政府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对于单位及个体要及时加大监督力度,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将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在良好的监督作风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建筑物才能够被安全地放入市场中,人们对于建筑成品的使用才能感到放心如意。

参考文献:

[1]彭淑芬.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山西建筑,2011,02(03):210-211.

[2]林星友.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9):86.

[3]鞠录平.试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7(06):129-130.

[4]宋献博.关于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工程质量,2014,11S2:144-146.

成 绩中 国 矿 业 大 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导论》课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方向专题论文论文题目: 建筑风环境及其实现自然通风的建筑设计和建筑的布局格式姓 名 杨小刚班 级 土建09-1班学 号 02090428学 期 10-11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 黄炜2010年12月建筑风环境及其实现自然通风的建筑设计和布局格式班级:土建09 -1班 学号:02090428姓名:杨小刚摘要:新型的学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诞生的必然性,建筑环境的重要性,建筑的风环境,合理利用热压和风压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当中的应用,结语,参考文献。关键词:建筑风环境,利用热压与风压实现自然通风,。物布局格式,建筑群落布局方式与自然通风。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诞生发展和美好前景随着半学期而来对专业导论讲座聆听,了解到土木工程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门综合集成的学科。具有详细的分工和成熟的制度。和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土木工程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专门设备。同时也向着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目标相和谐,再大的环境下,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正在外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贡献。同时不断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也拓展了土木工程的范围。社会信息化的进步让工程师们的经验可以更加容易的保存,交流和传承。经验的大量积累也为理论的突破创造了条件。随着时代发展和城市扩大,现代建筑日新月异,已不再是过去的平房或低楼层、格局死板的建筑,出现了大量新型建筑体系,对内部的设备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我国,目前有一些新型建筑内部的环境与设备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许多方面仍然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如某些高层写字楼和外观华丽的建筑物内部,明显的存在通风不好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或者夏季制冷、冬天供暖不到位等问题。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布段追求而诞生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新制定的招生目录中的新组建专业,由原来的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工程专业和燃气输配专业合并重组而成。在国际上,该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反映在领域的拓宽,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该专业已发展成为以工科为主,涉及生理学、心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社会学、美学等综合知识,愈来愈趋向交叉领域学科。同时将计算机深入引入该专业,便利该专业发展成为一个很前沿的学科。新世纪里,健康、能源、环境已成为倍受人类关注的三大主题,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和这三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明天,本专业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1.1建筑环境的诞生和发展现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亘古及今,人类社会在各种自然条件下,总是不断地创造、改善自神的生存环境。很久以前人们面对的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护自己、求得生存。潮剧、穴居、钻木取火野外散居到建房造屋聚落而居的历程是人类力图适应自然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懈的改善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段的发展,一方面,人类对建筑环境控制的能力已经大大的增强;另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日趋丰富多彩这就要求从高层次上能动地控制建筑环境与保障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这门学科到了相应的发展,同时这也使得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势将逐步的形成和发展起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是一门将理论和实际完美结合的新型学科,内容博大精深,具体说它就是为建筑物的使用者提供生活、生产和工作服务的各种设施和设备系统的总称,是现代建筑功能得以实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筑中的给水、排水、消防、供暖、通风、空调、供电、照明等系统。是建筑学、建筑装饰、土木工程、建筑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工程学科,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专业课程。为了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建筑设备在建筑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发重要的作用。本人就自己的认识和所学所知,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浅析一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当中的空气调节(风环境)及气体流动部分的设计原理和相关建筑内外的布局格式。建筑的风环境是空气气流在建筑内外空间的流动状况及其对建筑使用的影响。风同时也是现代建筑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以前的建筑设计当中,建筑的风环境被忽略甚至被忽视,在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自然通风与人体舒适度的联系以及与建筑节能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且慢慢的被反映到建筑设计的实践中来,尤其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在设计的角度看,风环境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类型。机械通风是指利用机械通风设备实现室内空气的流通,相对于自然通风来讲,机械通风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其应用范围也仅局限在建筑物内部,而且还会产生噪音,在带来舒适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又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自然通风是指大自然中的空气通过住宅组群和住宅内各个功能空间自由流动。自然通风可以加速空气的流动,带来清凉,带走污染,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能够改善局部气候。因此从健康与节能的角度来讲,自然通风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在进行建筑设计规划时,不同的建筑形式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通风效果,通过科学的建筑群布局,合理的室内功能空间组合,使自然空气能够在室内外以最畅通的方式流动,从而实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自然通风是当今建筑普遍采取的一种通风方式,式一项改革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的技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部分空调制冷系统。而这在新一代的取代过程中有两点重要的意义:意识,实现有效的被动式制冷,当室内的温度湿度比较低时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前提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部分超市的气体,达到人体舒适的热度和温度,即使室外的空气温度和适度超过舒适区,需要消耗能源降低温度和湿度,也可以利用自然通风输送处理后的信封,而省去机械能的损耗,并且没有噪音。着有利于减少耗能,降低空气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可以提供新鲜的清洁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体的胜利和心理健康。室内空气品质的低劣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缺少充足的信封。空调所造成的恒温环境也使得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疾病如“空调病”等亚健康的副作用病。而自然的通风可以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同时还有利于满足人和大自然的交往的心理需求。一、热压和风压来实现自然通风长久以来,通风作为一项传统的建筑散热技术,在世界各地的传统居民建筑只能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再热带地区人们常常看到传统的居民往往居住在有这样的外表的房子:建筑都有开阔的窗户;采用轻便的墙体;深远的挑檐;高高在上的顶棚并且设置有通风口;建筑往往外架空。以避开地面的超期和热气。采用更多的凉风,这些都体现着劳动人民对自然通风技术的传统的朴素观念的认识,自然铜粉是一种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是人类现在,以及将来在慢慢的逐步实现的更加成熟更加环保的建筑理念的应用。建筑物中的自然通风,关键在于室内、外空气之间存在着压力差。形成空气压力差的原因分别可以为热压作用和风压作用。1.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风压是指空气流受到阻挡时产生的静压。在具有良好外部风环境的地区,风压可作为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当风吹过建筑物时,由于建筑物的阻挡,迎风面气流受阻,静压增高;侧风面和背风面将产生局部涡流,静压降低。这样便在迎风面与背风面之间形成压力差,室内外的空气在这个压力差的作用下由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流动。另外,伯努利流体原理显示,流动空气的压力随其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从而形成低压区。根据这种原理,可以在建筑中局部留出横向的通风通道,当风从通道吹过时,会在通道中形成负压区,从而带动周围空气的流动,这就是管式建筑的通风原理。通风的管式通道要在一定的方向上封闭,而在其他方向开敞,从而形成明确的通风方向。这种通风方式可以在大进深的建筑空间中达到较好的通风效果。2.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通风的另一原理是利用建筑内部空气的热压差——即通常讲的“烟囱效应”来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由于建筑物内外空气的温度差产生了空气密度的差别,于是形成压力差,驱使室内外的空气流动。室内温度高的空气比重小而上升,并从建筑物上部风口排出,这时会在低密度空气原来的地方形成负压区,于是,室外温度比较低而比重大的新鲜空气从建筑物的底部被吸入,从而室内外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进行流动。热压的大小取决于两个通风口的高度差和室内外的空气密度差。而在实际设计中,建筑师多采用烟囱,通风塔,天井中庭等形式为自然通的利用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得建筑物能够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3.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风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当中自然通风实在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效果,只是在各自的作用有强有弱。由于风压作用时受到天气、室外空气、风向、建筑物的形状、周围环境等罂粟的影响,风雅与热压的共同作用时候并不是单线的线性的叠加。因此建筑师要充分的考虑各种因素,是风雅和热压的作用相互补充,密切的配合使用,实现建筑物的有效自然通风4.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在一些大型的建筑中,由于通风路径较长,流动的阻力较大,单纯的依靠自然风压和热压往往不足以实现自然通风。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直接通风还会将室外的污浊的空气和噪音带到室内,不露于人体的健康,在这种环境下,常常采用机械的辅助式的自然通风系统。该系统有一套完整的循环通道,辅助以符合生态思想的空气处理手段,如土壤遇冷、预热、深井换热等,并且借助一定的加些方式激素室内的通风。5. 屋顶的自然通风通风隔热层面通常有两种方式:1)在结构上部架设空隔热层。这中设置吧通风层设置在无眠结构层上,利用中间的空气间层带走热量,达到层面降温的目的,另外架空板还保护了无眠的防水层。2)利用屋顶的自身结构,在结构层中间设置通风隔热层,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隔热效果。2、然通风在住宅设计中的运用影响自然通风的因素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有建筑物的高度、进深、长度和迎风方位;对于建筑群体而言,有建筑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和建筑群体的迎风方位;对于住宅区规划而言,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等,以便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以下就几方面加以说明。2.1建筑物的朝向要确定建筑物的朝向,不但要了解当地日照量较多的方向,还要了解当地风的相关特性,包括冬季和夏季主导风的方向、速度以及风的温度。每一个地区有自己风的特点,由于建筑物迎风面最大的压力是在与风向垂直的面上,因此,在选择建筑物朝向时,应尽量使建筑主立面朝向夏季主导风向,而侧立面对着冬季主导风向;南向是太阳辐射量最多的方向,加之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都是南或南偏东,故无论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调节房间热环境,还是从减少冬季、夏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的角度来讲,南向都是建筑物朝向最好的选择。而且选择南向这样的朝向也有利于避免东、西晒,两者都可以兼顾。对于那些朝向不够理想的建筑,就应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2.2建筑物的间距建筑物南北向日照间距较小时,前排建筑遮挡后排建筑,风压小,通风效果差;反之,建筑日照间距较大时,后排建筑的风压较强,自然通风效果愈好。所以在住宅组团设计中,加大部分住宅楼的间距,形成组团绿地,对改善绿地下风侧住宅的自然通风,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流的场所。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时候,尽量加大山墙的间距。因为室外气流吹过呈行列式布局的建筑群时,在建筑物的山墙之间将形成一条空气射流。当采用错列式布置方式,可以利用住宅山墙间的空气射流,改善下风方向住宅和自然通风,效果显着。山墙间距的大小,取决于住宅间距。住宅间距越大,山墙的间距也应越大,以便使足够的空气射流能吹到后排住宅上。过小的住宅楼山墙间距,对消防、绿化和道路交通有不利的影响。2.3建筑群的布局建筑群的布置和自然通风的关系,可以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考虑。2.3.1从平面规划的角度来分析,建筑群的布局有行列式、周边式和散点式。行列式是最基本的建筑群布局,是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方式,其布局包含并列式,错列式和斜列式;并列式布局发生错动,从而形成错列式和斜列式以及周边式的布局并列式的建筑布局虽然由于建筑群内部的流场因风向投射角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但总体说来受风面较小;错列和斜列可使风从斜向导入建筑群内部,下风向的建筑受风面大一些,风场分布较合理,所以通风好。周边式住宅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风的投射面非常小,风很难导入,这种布置方式只适于冬季寒冷地区;散点式住宅布局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散点式住宅自成组团或围绕住宅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水在进行建筑群规划的同时,路网的设计也同时在进行,有时方正的住宅小区地块通过改变小区道路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大胆采用以曲代直的规划方法,人为地创造出建筑群的不同布局方式,从而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自然通风来。同时将居住区主要道路设计主通风道,沿通风廊道流向各个住宅组团,然后再从组团内庭院空间分流到住宅,加速自然风的流动。原先为中规中矩的建筑群和路网布局方式,小区规划略显呆板,行列式的建筑群布局使得小区内的自然通风分布的不够均匀,有些楼体的通风较差。通过调整路网,使得建筑布局之间不再是简单的行列关系,而是互动起来,形成组团,疏密有致,疏的地方设计成组团之间的绿化。自然风通过主干道流向各组团,又通过组团之间的绿化空间流向个住宅。从而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地利用自然风,达到节能和优化小区风环境的目的。建筑群的布局对自然风的引入有很大影响,同时风向与建筑的关系也对自然风的引入有很大影响。风向投射角是指风向投射线与房屋墙面法线的交角,对单体建筑来讲,风向投射角愈小,对房间愈有利。但对建筑组团来讲,要考虑前排建筑形成的风影区对后排建筑的影响。比较典型的如居住小区中的住宅,一般都是平行排列的多排建筑。如果正吹,屋后的风影区较大,从而影响了自然通风效果。因此,应避免住宅长轴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从而减少前排房屋对后排房屋通风的不利影响,形成很好的通风对流。一般来说,房屋与风向入射角保持30°、60°通风效果最好。2.3.2从立面设计的角度来分析,应使建筑单体间高低有序要使气流通过小区时不形成漩涡、下冲气流等不良高速气流。在建筑群体组合时,当一栋建筑远远高于其他建筑或楼间距相近的建筑群体中有两栋建筑间距突然加大,这时下冲气流加大,形成高速风,造成热损失加大和居住者的不舒适。同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建筑之间风的遮挡。建筑群的布局尽可能沿夏季主导风向,临近主导风向建筑宜为低层和多层,处于小区边缘,远离主导风向的建筑宜采用小高层和高层,这样一方面可以把自然风引入小区内,一方面又起到阻隔冬季东北风的作用。结语自然通风是一种廉价的生态节能技术,建筑设计者应该从建筑物的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到构造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对自然通风的可应用性和效果仔细考虑,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涉及到的科学技术面广泛,知识含量高,同时专业化要求高,我在短短的时间内还不足以对其进入更深的了解,但相信在静候的学习当中,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我会学到更多的更广的相关知识的。参考文献:.建筑物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浅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重亲大学出版社;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徐勇;暖通自动化控制,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李炎峰;供暖、通风机空气调节,化学工业出版社;李百战,供热、通风、空调和制冷工程,重庆大学出版社。

谁吧我的资料方到这里来了???跪求跪求把删了吧????!!!!呜呜呜呜······

新罗人居环境分析论文发表

人居环境与通风论文自然通风技术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实现方法摘 要:自然通风是建筑节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降低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介绍了自然通风技术的优势,分析了其原理,论述了自然通风技术的实现方法。关键词:自然通风;建筑设计;地域建筑;节能1 自然通风技术的优势自然通风是当今建筑普遍采取的一项改革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的技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或部分取代)空调制冷系统。而这一取代过程有两点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是实现有效被动式制冷,当室外空气温湿度较低时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达到人体热舒适,即使室外空气温湿度超过舒适区,需要消耗能源进行降温降湿处理,也可以利用自然通风输送处理后的新风,而省去风机能耗,且无噪声。这有利于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可以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室内空气品质的低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充足的新风。空调所造成的恒温环境也使得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空调病”。而自然通风可以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同时还有利于满足人和大自然交往的心理需求。2 自然通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自然通风是一项古老的技术,与复杂、耗能的空调技术相比,自然通风是能够适应气候的一项廉价而成熟的技术措施。通常认为自然通风具有三大主要作用:(1)提供新鲜空气;(2)生理降温;(3)释放建筑结构中蓄存的热量。自然通风是在压差推动下的空气流动。根据压差形成的机理,可以分为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和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风压作用下自然通风的形成过程。当有风从左边吹向建筑时,建筑的迎风面将受到空气的推动作用形成正压区,推动空气从该侧进入建筑;而建筑的背风面,由于受到空气绕流影响形成负压区,吸引建筑内空气从该侧的出口流出,这样就形成了持续不断的空气流,成为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的形成过程。当室内存在热源时,室内空气将被加热,密度降低,并且向上浮动,造成建筑内上部空气压力比建筑外大,导致室内空气向外流动,同时在建筑下部,不断有空气流入,以填补上部流出的空气所让出的空间,这样形成的持续不断的空气流就是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根据进出口位置,自然通风可以分为单侧的自然通风和双侧的自然通风。双侧自然通风系统示意图,表示的是单侧的自然通风形式。3 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的实现3.1建筑体型与建筑群的布局的设计建筑群的布局对自然通风的影响效果很大。考虑单体建筑得热与防止太阳过度辐射的同时,应该尽量使建筑的法线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然而对于建筑群体,若风沿着法线吹向建筑,会在背风面形成很大的漩涡区,对后排建筑的通风不利。在建筑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利弊,根据风向投射角(风向与房屋外墙面法线的夹角)对室内风速的影响来决定合理的建筑间距,同时也可以结合建筑群体布局的改变以达到缩小间距的目的。由于前幢建筑对后幢建筑通风的影响,因此在单体设计中还应该结合总体的情况对建筑的体型,包括高度、进深、面宽乃至形状等实行一定的控制。3.2围护结构开口的设计建筑物开口的优化配置以及开口的尺寸、窗户的型式和开启方式,窗墙面积比等的合理设计,直接影响着建筑物内部的空气流动以及通风效果。根据测定,当开口宽度为开间宽度的1/3~2/3时,开口大小为地板总面积的15%~25%时,通风效果最佳。开口的相对位置对气流路线起着决定作用。进风口与出风口宜相对错开布置,这样可以使气流在室内改变方向,使室内气流更均匀,通风效果更好

成 绩中 国 矿 业 大 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导论》课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方向专题论文论文题目: 建筑风环境及其实现自然通风的建筑设计和建筑的布局格式姓 名 杨小刚班 级 土建09-1班学 号 02090428学 期 10-11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 黄炜2010年12月建筑风环境及其实现自然通风的建筑设计和布局格式班级:土建09 -1班 学号:02090428姓名:杨小刚摘要:新型的学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诞生的必然性,建筑环境的重要性,建筑的风环境,合理利用热压和风压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当中的应用,结语,参考文献。关键词:建筑风环境,利用热压与风压实现自然通风,。物布局格式,建筑群落布局方式与自然通风。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诞生发展和美好前景随着半学期而来对专业导论讲座聆听,了解到土木工程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门综合集成的学科。具有详细的分工和成熟的制度。和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土木工程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专门设备。同时也向着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目标相和谐,再大的环境下,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正在外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贡献。同时不断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也拓展了土木工程的范围。社会信息化的进步让工程师们的经验可以更加容易的保存,交流和传承。经验的大量积累也为理论的突破创造了条件。随着时代发展和城市扩大,现代建筑日新月异,已不再是过去的平房或低楼层、格局死板的建筑,出现了大量新型建筑体系,对内部的设备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我国,目前有一些新型建筑内部的环境与设备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许多方面仍然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如某些高层写字楼和外观华丽的建筑物内部,明显的存在通风不好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或者夏季制冷、冬天供暖不到位等问题。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布段追求而诞生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新制定的招生目录中的新组建专业,由原来的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工程专业和燃气输配专业合并重组而成。在国际上,该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反映在领域的拓宽,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该专业已发展成为以工科为主,涉及生理学、心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社会学、美学等综合知识,愈来愈趋向交叉领域学科。同时将计算机深入引入该专业,便利该专业发展成为一个很前沿的学科。新世纪里,健康、能源、环境已成为倍受人类关注的三大主题,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和这三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明天,本专业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1.1建筑环境的诞生和发展现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亘古及今,人类社会在各种自然条件下,总是不断地创造、改善自神的生存环境。很久以前人们面对的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护自己、求得生存。潮剧、穴居、钻木取火野外散居到建房造屋聚落而居的历程是人类力图适应自然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懈的改善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段的发展,一方面,人类对建筑环境控制的能力已经大大的增强;另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日趋丰富多彩这就要求从高层次上能动地控制建筑环境与保障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这门学科到了相应的发展,同时这也使得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势将逐步的形成和发展起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是一门将理论和实际完美结合的新型学科,内容博大精深,具体说它就是为建筑物的使用者提供生活、生产和工作服务的各种设施和设备系统的总称,是现代建筑功能得以实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筑中的给水、排水、消防、供暖、通风、空调、供电、照明等系统。是建筑学、建筑装饰、土木工程、建筑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工程学科,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专业课程。为了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建筑设备在建筑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发重要的作用。本人就自己的认识和所学所知,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浅析一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当中的空气调节(风环境)及气体流动部分的设计原理和相关建筑内外的布局格式。建筑的风环境是空气气流在建筑内外空间的流动状况及其对建筑使用的影响。风同时也是现代建筑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以前的建筑设计当中,建筑的风环境被忽略甚至被忽视,在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自然通风与人体舒适度的联系以及与建筑节能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且慢慢的被反映到建筑设计的实践中来,尤其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在设计的角度看,风环境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类型。机械通风是指利用机械通风设备实现室内空气的流通,相对于自然通风来讲,机械通风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其应用范围也仅局限在建筑物内部,而且还会产生噪音,在带来舒适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又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自然通风是指大自然中的空气通过住宅组群和住宅内各个功能空间自由流动。自然通风可以加速空气的流动,带来清凉,带走污染,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能够改善局部气候。因此从健康与节能的角度来讲,自然通风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在进行建筑设计规划时,不同的建筑形式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通风效果,通过科学的建筑群布局,合理的室内功能空间组合,使自然空气能够在室内外以最畅通的方式流动,从而实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自然通风是当今建筑普遍采取的一种通风方式,式一项改革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的技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部分空调制冷系统。而这在新一代的取代过程中有两点重要的意义:意识,实现有效的被动式制冷,当室内的温度湿度比较低时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前提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部分超市的气体,达到人体舒适的热度和温度,即使室外的空气温度和适度超过舒适区,需要消耗能源降低温度和湿度,也可以利用自然通风输送处理后的信封,而省去机械能的损耗,并且没有噪音。着有利于减少耗能,降低空气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可以提供新鲜的清洁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体的胜利和心理健康。室内空气品质的低劣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缺少充足的信封。空调所造成的恒温环境也使得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疾病如“空调病”等亚健康的副作用病。而自然的通风可以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同时还有利于满足人和大自然的交往的心理需求。一、热压和风压来实现自然通风长久以来,通风作为一项传统的建筑散热技术,在世界各地的传统居民建筑只能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再热带地区人们常常看到传统的居民往往居住在有这样的外表的房子:建筑都有开阔的窗户;采用轻便的墙体;深远的挑檐;高高在上的顶棚并且设置有通风口;建筑往往外架空。以避开地面的超期和热气。采用更多的凉风,这些都体现着劳动人民对自然通风技术的传统的朴素观念的认识,自然铜粉是一种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是人类现在,以及将来在慢慢的逐步实现的更加成熟更加环保的建筑理念的应用。建筑物中的自然通风,关键在于室内、外空气之间存在着压力差。形成空气压力差的原因分别可以为热压作用和风压作用。1.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风压是指空气流受到阻挡时产生的静压。在具有良好外部风环境的地区,风压可作为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当风吹过建筑物时,由于建筑物的阻挡,迎风面气流受阻,静压增高;侧风面和背风面将产生局部涡流,静压降低。这样便在迎风面与背风面之间形成压力差,室内外的空气在这个压力差的作用下由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流动。另外,伯努利流体原理显示,流动空气的压力随其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从而形成低压区。根据这种原理,可以在建筑中局部留出横向的通风通道,当风从通道吹过时,会在通道中形成负压区,从而带动周围空气的流动,这就是管式建筑的通风原理。通风的管式通道要在一定的方向上封闭,而在其他方向开敞,从而形成明确的通风方向。这种通风方式可以在大进深的建筑空间中达到较好的通风效果。2.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通风的另一原理是利用建筑内部空气的热压差——即通常讲的“烟囱效应”来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由于建筑物内外空气的温度差产生了空气密度的差别,于是形成压力差,驱使室内外的空气流动。室内温度高的空气比重小而上升,并从建筑物上部风口排出,这时会在低密度空气原来的地方形成负压区,于是,室外温度比较低而比重大的新鲜空气从建筑物的底部被吸入,从而室内外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进行流动。热压的大小取决于两个通风口的高度差和室内外的空气密度差。而在实际设计中,建筑师多采用烟囱,通风塔,天井中庭等形式为自然通的利用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得建筑物能够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3.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风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当中自然通风实在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效果,只是在各自的作用有强有弱。由于风压作用时受到天气、室外空气、风向、建筑物的形状、周围环境等罂粟的影响,风雅与热压的共同作用时候并不是单线的线性的叠加。因此建筑师要充分的考虑各种因素,是风雅和热压的作用相互补充,密切的配合使用,实现建筑物的有效自然通风4.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在一些大型的建筑中,由于通风路径较长,流动的阻力较大,单纯的依靠自然风压和热压往往不足以实现自然通风。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直接通风还会将室外的污浊的空气和噪音带到室内,不露于人体的健康,在这种环境下,常常采用机械的辅助式的自然通风系统。该系统有一套完整的循环通道,辅助以符合生态思想的空气处理手段,如土壤遇冷、预热、深井换热等,并且借助一定的加些方式激素室内的通风。5. 屋顶的自然通风通风隔热层面通常有两种方式:1)在结构上部架设空隔热层。这中设置吧通风层设置在无眠结构层上,利用中间的空气间层带走热量,达到层面降温的目的,另外架空板还保护了无眠的防水层。2)利用屋顶的自身结构,在结构层中间设置通风隔热层,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隔热效果。2、然通风在住宅设计中的运用影响自然通风的因素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有建筑物的高度、进深、长度和迎风方位;对于建筑群体而言,有建筑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和建筑群体的迎风方位;对于住宅区规划而言,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等,以便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以下就几方面加以说明。2.1建筑物的朝向要确定建筑物的朝向,不但要了解当地日照量较多的方向,还要了解当地风的相关特性,包括冬季和夏季主导风的方向、速度以及风的温度。每一个地区有自己风的特点,由于建筑物迎风面最大的压力是在与风向垂直的面上,因此,在选择建筑物朝向时,应尽量使建筑主立面朝向夏季主导风向,而侧立面对着冬季主导风向;南向是太阳辐射量最多的方向,加之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都是南或南偏东,故无论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调节房间热环境,还是从减少冬季、夏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的角度来讲,南向都是建筑物朝向最好的选择。而且选择南向这样的朝向也有利于避免东、西晒,两者都可以兼顾。对于那些朝向不够理想的建筑,就应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2.2建筑物的间距建筑物南北向日照间距较小时,前排建筑遮挡后排建筑,风压小,通风效果差;反之,建筑日照间距较大时,后排建筑的风压较强,自然通风效果愈好。所以在住宅组团设计中,加大部分住宅楼的间距,形成组团绿地,对改善绿地下风侧住宅的自然通风,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流的场所。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时候,尽量加大山墙的间距。因为室外气流吹过呈行列式布局的建筑群时,在建筑物的山墙之间将形成一条空气射流。当采用错列式布置方式,可以利用住宅山墙间的空气射流,改善下风方向住宅和自然通风,效果显着。山墙间距的大小,取决于住宅间距。住宅间距越大,山墙的间距也应越大,以便使足够的空气射流能吹到后排住宅上。过小的住宅楼山墙间距,对消防、绿化和道路交通有不利的影响。2.3建筑群的布局建筑群的布置和自然通风的关系,可以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考虑。2.3.1从平面规划的角度来分析,建筑群的布局有行列式、周边式和散点式。行列式是最基本的建筑群布局,是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方式,其布局包含并列式,错列式和斜列式;并列式布局发生错动,从而形成错列式和斜列式以及周边式的布局并列式的建筑布局虽然由于建筑群内部的流场因风向投射角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但总体说来受风面较小;错列和斜列可使风从斜向导入建筑群内部,下风向的建筑受风面大一些,风场分布较合理,所以通风好。周边式住宅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风的投射面非常小,风很难导入,这种布置方式只适于冬季寒冷地区;散点式住宅布局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散点式住宅自成组团或围绕住宅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水在进行建筑群规划的同时,路网的设计也同时在进行,有时方正的住宅小区地块通过改变小区道路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大胆采用以曲代直的规划方法,人为地创造出建筑群的不同布局方式,从而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自然通风来。同时将居住区主要道路设计主通风道,沿通风廊道流向各个住宅组团,然后再从组团内庭院空间分流到住宅,加速自然风的流动。原先为中规中矩的建筑群和路网布局方式,小区规划略显呆板,行列式的建筑群布局使得小区内的自然通风分布的不够均匀,有些楼体的通风较差。通过调整路网,使得建筑布局之间不再是简单的行列关系,而是互动起来,形成组团,疏密有致,疏的地方设计成组团之间的绿化。自然风通过主干道流向各组团,又通过组团之间的绿化空间流向个住宅。从而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地利用自然风,达到节能和优化小区风环境的目的。建筑群的布局对自然风的引入有很大影响,同时风向与建筑的关系也对自然风的引入有很大影响。风向投射角是指风向投射线与房屋墙面法线的交角,对单体建筑来讲,风向投射角愈小,对房间愈有利。但对建筑组团来讲,要考虑前排建筑形成的风影区对后排建筑的影响。比较典型的如居住小区中的住宅,一般都是平行排列的多排建筑。如果正吹,屋后的风影区较大,从而影响了自然通风效果。因此,应避免住宅长轴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从而减少前排房屋对后排房屋通风的不利影响,形成很好的通风对流。一般来说,房屋与风向入射角保持30°、60°通风效果最好。2.3.2从立面设计的角度来分析,应使建筑单体间高低有序要使气流通过小区时不形成漩涡、下冲气流等不良高速气流。在建筑群体组合时,当一栋建筑远远高于其他建筑或楼间距相近的建筑群体中有两栋建筑间距突然加大,这时下冲气流加大,形成高速风,造成热损失加大和居住者的不舒适。同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建筑之间风的遮挡。建筑群的布局尽可能沿夏季主导风向,临近主导风向建筑宜为低层和多层,处于小区边缘,远离主导风向的建筑宜采用小高层和高层,这样一方面可以把自然风引入小区内,一方面又起到阻隔冬季东北风的作用。结语自然通风是一种廉价的生态节能技术,建筑设计者应该从建筑物的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到构造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对自然通风的可应用性和效果仔细考虑,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涉及到的科学技术面广泛,知识含量高,同时专业化要求高,我在短短的时间内还不足以对其进入更深的了解,但相信在静候的学习当中,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我会学到更多的更广的相关知识的。参考文献:.建筑物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浅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重亲大学出版社;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徐勇;暖通自动化控制,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李炎峰;供暖、通风机空气调节,化学工业出版社;李百战,供热、通风、空调和制冷工程,重庆大学出版社。

1/100在高速增长中寻求健康发展——江苏城市化的理性选择徐海贤[1] 邹军[2]城市规划.2007,31(3).-35-392/100江苏省县域城市化发展浅析王冉 陈玉华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25-66263/100快速城市化地区县级城市工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苏省8个县级市为例段兆广[1] 张伟[2]城市问题.2007(4).-2-64/100江苏南通:创新机制 放宽政策 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无城乡建设.2007(4).-45-465/100关于农民失地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A市B区为例韩露露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21-236/100浅析江苏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土地问题邹伟[1] 何孟飞[2] 吴群[1]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89-1927/100江苏省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效应的多情景模拟刘耀彬[1,2] 李仁东[3]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2).-61-64,798/100城市化进程中江苏省耕地资源非农化转化的实证分析许恒周 吴冠岑广东土地科学.2007,6(1).-44-489/100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孙爱军[1,2] 吴钧[2] 刘国光[2] 庞金亮[3]城市交通.2007,5(2).-42-4610/100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教育硕果累累无上海教育科研.2007(3).-I0003-I000311/100江苏:产业化、市场化推进城市治污:大力推行产业化 促进污水处理事业健康发展徐学军城乡建设.2007(2).-6-912/100江苏“十五”时期城市发展的问题透视赵志凌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1).-50-5213/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及调控策略——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陈斐[1] 李仁东[2]地理研究.2007,26(1).-187-19614/100江苏1546万农村劳动力成为“新市民”——江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做法李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1).-4-815/100江苏节水制度研究顾向一江苏水利.2006(12).-23-2516/100江苏省城市化研究杜国平[1] 钟太洋[2]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05-660717/100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布局无中国农村教育.2006(12).-F0004-F000418/100江苏推广焚烧技术有效处理城市污泥王华城乡建设.2006(11).-38-3919/100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李泽楼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5).-39-4120/100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刘耀彬[1,2]生产力研究.2006(10).-110-111,14121/100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吴莉娅地理科学.2006,26(5).-529-53522/1001996年~2004年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空间演变分析欧向军[1] 吉婷婷[2] 蒋田南[3] 史冬防[3]规划师.2006,22(9).-56-5923/100关于中小型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的探讨——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杨二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0).-83-84,10824/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马晓冬[1,2] 徐建刚[2]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68-7425/100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义乌、江苏昆山为例饶宝红 徐维祥 陆央央 沈阳松经济问题探索.2006(9).-149-15226/100城市化进程中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创新机理探析——以江苏省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为例陈志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76-8027/100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徐梦洁 孙雁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18-1928/100江苏、上海城市化战略的调整及对浙江的影响张才方今日浙江.2006(11).-38-4029/100城市化中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江苏无锡为个案志新求索.2006(5).-76-7830/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2]经济地理.2006,26(3).-456-46231/10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靠什么?——江苏省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任博当代陕西.2006(5).-26-2732/100江苏全面小康指标无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6(1).-34-3433/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关性研究刘坚[1] 黄贤金[1] 赵彩艳[2] 翟文侠[1]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198-20134/100城中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以江苏无锡市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4).-48-4935/100基于SD的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情景分析宋学锋[1] 刘耀彬[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3).-124-13036/100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赵翠薇 濮励杰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169-17337/100流动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黄润龙西北人口.2006(2).-15-18,2538/100江苏:投资450亿元用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无中国工程建设通讯.2006(4).-18-1839/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宋学锋[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2).-182-187,19640/100江苏人口城市化空间结构研究周玉翠江苏商论.2006(2).-11-1241/100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欧向军现代城市研究.2006,21(3).-45-50,5542/100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集体产权的界定——以江苏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1).-55-5743/100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分析刘耀彬[1] 李仁东[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47-5144/100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以江苏省为例程征贵[1] 林子文[2]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208-20945/100江苏村镇建设工作思路张泉小城镇建设.2005(12).-33-33,7746/100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张婷 杨山 梁丹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38-213947/100外资集聚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以江苏为例的研究程进上海经济研究.2005(11).-116-12148/100江苏省城市照明设施防盗情况综述罗庆道路照明.2005(4).-45-46,3949/100江苏城市化的科学发展观思维戴军 张京祥 曹荣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00-10450/100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陈志刚[1,2] 王青[2]生态经济.2005(11).-42-4451/100江苏省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判断无江苏楼市.2005(10).-8-1152/100透视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问题赵志凌江南论坛.2005(10).-10-1253/100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在江苏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上呼吁:政府要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无前进论坛.2005(9).-10-1154/100江苏城市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白先春[1] 朱龙杰[2]江淮论坛.2005(5).-49-5355/100从德国城乡建设的经验看江苏省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傅阳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A01).-265-27156/100江苏小城镇发展构想王志强小城镇建设.2005(8).-91-9357/100全球化、外资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江苏个案研究吴莉娅[1] 顾朝林[2]城市规划.2005,29(7).-28-3358/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动力研究王志强城市规划.2005,29(7).-34-3859/100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江苏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因素分析刘坚[1] 黄贤金[1] 翟文侠[1] 赵彩艳[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3(2).-223-22760/100小城镇唱响城市化的和谐主旋律——江苏吴江市震泽镇见闻徐得立 李坤民中国城市经济.2005(4).-72-7461/100江苏:今年城市化进程提高两个百分点无中国城市经济.2005(4).-83-8362/100江苏人大代表呼吁修改《土地管理法》无江苏农村经济.2005(4).-11-1163/100村庄建设与城乡统筹——江苏村庄如何建设?丁国华小城镇建设.2005(4).-100-100,2564/100城市化中的用地问题——一组来自江苏的报道——积极稳妥推进江苏沿江地区农村城市化王荣炳中国城市经济.2005(2).-8-1065/100江苏沿江开发中失地农民的出路与建议张启祥中国城市经济.2005(2).-16-1866/100江苏新一轮城市化形势分析与战略思考周游江海学刊.2005(2).-70-7567/100区域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分析——以江苏省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人口与经济.2005(1).-39-4368/100江苏城市竞争力的对比评价与提升途径方维慰学海.2005(1).-124-12769/100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_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91-9570/100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欧名豪 李武艳 刘向南 谌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08-41271/100苏南乡村经济精英流向城市现象考察——江苏扬中个案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姚俊社会.2004(5).-12-1672/100异地城市化——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选择黄雪琴[1] 张士杰[2]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1).-21-2673/100江苏省城市化物元模型综合评价张丽霞 施国庆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2).-210-21474/100江苏:以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牟维旭 郭奔胜半月谈.2004(2).-27-2975/100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城乡建设.2004(2).-31-3276/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差异及其特征分析孙亚范[1] 余海鹏[2]南京社会科学.2004(1).-91-9677/100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探讨——以江苏无锡市、泰州市为例李爱军[1] 谈志浩[2] 陆春锋[1] 张一飞[1]经济地理.2004,24(1).-43-4778/100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王志宪 虞孝感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79/100共创品牌 协同发展——访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汪杨上海经济.2004(1).-10-1180/100农村人口转移的空间选择——以江苏南京为样本的研究报告赵小谛 郭霖唯实.2004(10).-25-2781/100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牛星 欧名豪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6).-729-73482/100海外华文媒体联袂解读江苏张圣荣华人时刊.2004(11).-2-283/100绿色江苏新亮点——发展江苏城市森林的思考谢友超[1] 王欢[2]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85-8884/100小城镇污水规划应因地制宜科学实施——以江苏无锡硕放镇为例周巍峰小城镇建设.2004(9).-98-9985/100未来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略论贺文瑾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47-5086/100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赵志凌改革与开放.2004(7).-6-787/100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江苏城市化周游中国改革.2004(5).-71-71,7388/100倾力打造文明进步的新江苏周描坤华人时刊.2004(5).-4-689/100城市化是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王芳[1] 王景东[2]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3).-61-6390/100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以江苏南通为例刘建芳小城镇建设.2004(4).-45-4791/100小城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江苏江都市邵伯镇为例张新华小城镇建设.2004(4).-52-5392/100江苏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陈彬 杜玉兰 封潇江苏商论.2004(3).-106-10893/100江苏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黄卫城乡建设.2003(3).-42-4394/10021世纪初的江苏经济: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黄健江苏经济.2003(12).-8-995/100“第一方阵”勇争先——江苏与广东经济发展的比较吴权江苏经济.2003(9).-68-6996/100“绿化”江苏经济——江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述徐山瀑 王鲁沛 余宏霞 马恩兵江苏经济.2003(8).-4-797/100关于江苏省中等城市发展的思考马继刚 沈正平 沈山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3).-117-12198/100江苏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趋势和任务顾小平江苏建筑.2003(B11).-16-2199/100江苏省区域经济考察报告李勇 张文浩青海经济研究.2003(6).-11-15100/100江苏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严翅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57-631/67发挥区域优势 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6次会议在宁举行无江苏改革.2003(11).-4-52/67江苏省城市外商投资环境的定量分析朱传耿现代经济探讨.2003(7).-61-633/67以信息化推动江苏城市化进程方维慰现代经济探讨.2003(1).-23-254/672002年江苏省国土资源工作回眸无江苏国土资源.2003(1).-8-125/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对策措施黄卫城市规划.2003,27(6).-42-436/67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钟钰 孙雪峰农业经济.2003(10).-29-307/67江苏产业经济发展及其对策黄德春[1] 许长新[2]工业技术经济.2003,22(4).-14-188/67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对策——以江苏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小城镇建设.2003(7).-24-269/67江苏城市化战略构思与政策调整取向郭忠兴 曲福田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26-2910/67论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和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镰[1] 吴唯佳[2] 武廷海[3]科技导报(北京).2003(9).-3-611/67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步意见钱志新现代管理科学.2003(4).-3-4,612/67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人口城市化目标的实现许萍 陈锐现代管理科学.2003(3).-90-9113/67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探讨王志宪[1] 虞孝感[2]城市规划汇刊.2003(5).-86-8914/67量身定做 绘就“三圈”蓝图——江苏省全面完成三个都市圈规划王学锋建设科技(建设部).2003(2).-57-5715/67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思考邱建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5-5816/67从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看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镛[1] 吴唯佳[2] 武廷海[3]现代城市研究.2003,18(2).-50-5417/67江苏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赵晓谛学海.2003(2).-128-13318/67长三角与江苏区域发展战略张颢瀚江南论坛.2003(1).-23-2419/67对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思考于水[1] 严新明[2]理论月刊.2003(8).-64-6620/67工业化、市场化与江苏区域发展蒋伏心江苏经济.2003(1).-11-1121/67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十大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陆华规划师.2003,19(10).-32-3622/6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探索和创新——《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回顾剖析王学锋规划师.2003,19(2).-72-7623/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3).-102-10424/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唯实.2002(8).-144-15025/67论高速公路建设与江苏经济发展顾为东现代经济探讨.2002(12).-61-6326/67江苏经济呈现三大新亮点顾雷鸣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2(4).-F003-F00327/67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吴群 郭贯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95-9928/67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次序—江苏的实践及其启示秦兴方[1] 吴进红[2] 等管理世界.2002(3).-101-10629/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考察—对江苏的实证分析蒋乃华[1] 封进[2]管理世界.2002(2).-24-28,7330/67江苏省轻道交通发展战略秦雁 李玉琦 等综合运输.2002(8).-24-2631/67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转用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钟太洋[1] 蒋鹏[2] 等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2).-55-5932/67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思考——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城乡建设.2002(12).-21-2233/67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反思及战略构想汤茂林城市问题.2002(1).-23-2634/67对江苏城市化发展的思考李宗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4-2835/67三大亮点照亮江苏经济锦辑空运商务.2002(24).-28-2936/67与时俱进铸英师——江苏省消防总队队伍正规化、业务规范化建设写真李玉美 唐团结火警.2002(11).-3-837/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6).-90-9538/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59).-102-10439/67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无锡举办领导干部学习会无江南论坛.2002(8).-47-4840/67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与分析赵喜仓 吴继英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92-9641/67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在苏北的实现途径朱传耿江苏社会科学.2002(1).-196-19842/67十三年辉煌看江苏汤以伦江苏经济.2002(11).-8-1343/67社会结构转型与江苏保险业刘政焕江苏经济.2002(11).-32-3344/67以入世为新动力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5/67以入世为新动力 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6/67江苏城市化水平再评估田伯平江苏改革.2002(3).-8-1047/67江苏省设立“江苏人居环境奖”潘胜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5).-9-948/67江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乡镇干部意愿的区域比较秦兴方 汤学俊 等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3-849/67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型第三产业发展探讨——以江苏省吴县市、邗江县、邳州盛静芬[1] 邹欣庆[2] 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104-10850/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王雪非[1] 范朝礼[2] 张小林[3]江海学刊.2001(5).-25-2951/67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思考与建议张伟新 崔广柏生态经济.2001(4).-31-3352/67江苏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问题与对策徐琴[1] 娄欣[2]现代经济探讨.2001(12).-19-2153/67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薛力城市规划.2001(6).-8-1354/67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的分析向俊波 陈雯中国经济问题.2001(4).-44-4855/67江苏商业与经济发展分析胡荣华 晏维龙江苏商论.2001(3).-30-3356/67江苏省乡村人聚环境建设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策探讨薛力 吴明伟城市规划汇刊.2001(1).-41-4557/67世纪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江苏的启示汤茂林现代城市研究.2001(4).-55-5858/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团的行动逻辑:以江苏为例秦兴方中国农村观察.2001(5).-69-7459/67江苏城市化道路的分析与对策建议杨根平江苏社会科学.2001(4).-187-19060/67城市化: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张二震 方勇 等江苏社会科学.2001(2).-181-18561/67促进江苏沿江地区协调发展顾朝林江苏经济.2001(8).-50-5062/67营造江苏城市整体优势顾松年江苏经济.2001(3).-31-3363/67江苏新经济增长极的塑战略刘志彪[1] 王建优[2]江苏改革.2001(5).-17-2064/67江苏城市化优先战略选择张鸿雁江苏改革.2001(4).-14-1565/67加快江苏城市伦建设的几个问题王雪非 范朝礼 等江苏改革.2001(1).-24-2566/67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以江苏省为例萧竞华南京社会科学.2001(11).-79-8467/6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何不导致城市化--江苏省城市化滞后原因实证分析吴力子南京社会科学.2001(7).-64-68

人居环境论文成都发表

论汇雅风尚住宅小区的人居环境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绿色生态环境,健康度,舒适度,环保节能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汇雅风尚住宅小区设计的具体实例,分析了设计中对人居环境的高健康度和高舒适度的思考,从总体环境到单体设计,提出了从面到点,从总体环境到单体的逐步论述方法,进行了理论到实际设计的具体应用,达到了舒适宜居的环境效果,解决了工程设计中一些具体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住宅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设计与人息息相关的居住建筑,设计者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生态环境、心理环境和环境安全几个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人文思想,使人居环境与大自然充分融合,创造人居环境的高健康度和高舒适度。

1、工程概况

汇雅风尚住宅小区位于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路,总用地为2. 771 86hm2,住宅用地1.116hm2,公建用地0. 523hm2,道路用地0. 524hm2,公共用地0. 598hm2。总建筑面积146 100m2,地上建筑面积114 946m2,住宅建筑套净密度1 271套/hm2,住宅面积毛密度36 938m2/hm2,住宅面积净密度91 740m2/hm2,绿地率40%,汽车位总数683辆。

商业用地指标:用地面积7 172.60m2,总建筑面积53 148m2,地上建筑面积43 035m2,地下建筑面积10 113m2,基底面积2 895.06m2,容积率6,建筑密度40. 36%。

住宅用地指标:用地面积20 546m2,总建筑面积92 952m2,地上建筑面积71 977m2,地下建筑面积21 041m2,基底面积3 203. 58m2,容积率3.5,建筑密度15 . 53%。

2、总图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2. 1适合宜居的绿色生态环境

在总图环境设计中,注重了绿色生态住宅的理念的设计,充分利用环境,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使居住者无论在身体上、精神上都完全处于良好的舒适状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本着以人为本,健康舒适;节约能源;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相结合的生态住宅来进行设计。

以人为本设计宜居的绿色生态住宅环境时,注意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及科技手段,合理安排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设计的定位中,小区南北各有一个出人口与市政道路相连,从创造生态环境的空间规划布局出发,注意住宅楼的朝向和风向,使住宅区形成自然风道与生态绿化环境;同时考虑到建筑单体和群体与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注意阳光对环境及住宅日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景观环境用地,使小区绿化率达到40 0},使之成为景观生态场地,并且绿地中景观设计运用了水景来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小气候,并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达到真正具有生态效果的宜人的居住环境。

必读!中央一号文件申论考点速记(2)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要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其他地区实事求是确定目标任务。各地要选择适宜的技术和改厕模式,先搞试点,证明切实可行后再推开。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解决乡镇所在地和中心村生活污水问题。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支持农民群众开展村庄清洁题目给出具体的相关材料,让考生概括、分析或者提出解决问题是具体对策讲义,各位同学可以对照具体材料,以素材中的表述为参考,写出准确的根据给定资料,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出具体建议?1.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2.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3.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4.支持农民群众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5.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维修养护进行补助。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有计划安排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支教。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加学位供给,有效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问题。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农村特殊教育。大力提升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加强贫困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学校在农村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题目给出具体的相关材料,让考生概括、分析或者提出解决问题是具体对策讲义,或者让写一篇讲话稿提纲、倡议书等等应用文。各位同学可以对照具体材料,以素材中的表述为参考,写出准确的答案。假如你是某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主题,为领导写一篇讲话稿提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夯实农村发展根基一、背景习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而要实现小康社会的长足发展,教育始终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二、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1.农村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2.教学质量差,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师收入低;3.学生辍学严重;4.职业教育发展落后;三、建议1.完善基础设置。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2.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有计划安排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支教。3.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4.持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加学位供给,有效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问题。5.扩大职业教育学校在农村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好老师、好课程、好服务。

三明学院社会实践调研论文 题目 社区、企业 调查报告 姓名 李联仲 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法律方向) 班级11级 学号[1**********] 三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2012年8月31日 社会实践调研证明书 兹有三明学院 政治法律 院(系)11级行法专业 李联仲同学,于2012 年 7 月9 日到2012 年7 月10 日,到我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调研。 特此证明。 被调研单位:(盖章) 2012 年7 月10 日 目录 一、 社区、企业的简介 (一)社区简介 (二)企业简介 二、 社区、企业的创新管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一)社区创新管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二)企业创新管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三、 对社区实践调查的所见所悟 四、 对企业实践调查的所见所悟 五、 城市发展创新对社区、企业的反作用 六、 两者间如何实现共赢,进行第二次发展 七、 结语 社区、企业调查报告 李联仲 摘要:社区、企业作为城市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城市的建设、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在新时期下,如何实现社区、企业的再发展,在通过高新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应用,使社区、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得城市的管理得到创新,从而在政府的作用力下,建设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本文通过自己的暑期切身体验,将自己在社区、企业的所见所悟予于分享。 关键词: 组织 经济活动 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 一、社区、企业的简介 (一)社区简介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它是由五个要素组成,分别是人口、地域、制度、政策和机构。如学校、公园、居委会等都属于社区。它为居住在这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中有着媒介桥梁的作用。为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的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它是我们信任的一个基础机构,是与居民群众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基层组织。其又称为网络板块。 (二)企业简介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存在三类基本组织形式: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组织形式。 二、社区、企业的创新管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一)社区创新管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有机组成,社区管理的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随着住房变为私有财产,社区成为人们集中居住、生活的主选。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区域,正承担着我国居民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社区工作已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我国基层管理体制中所显现出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群众生活在基层,生活在社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重心也必须放在基层,放在社区。社区稳则社会稳,社区强则国家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深层次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管理创新工作,也是完善城市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有力保障。 (二)企业创新管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企业是劳动力、资金、生产和消费聚集的主要载体。城市的聚集功能主要是通过企业这一城市组织主体的运行实现的,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众多企业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城市化水平。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从目前国家发展主力来看,企业可谓是当之无愧的主体。企业作为城市的经济细胞,是开放的经营要素聚合体。来自于城乡的要素通过企业发生聚集与融合。特别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更接近农村,也就更易于聚合城市与农村的经营要素,因此发挥的融合作用更显著。当然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所面临的问题,不仅尖锐,而且困难大,解决的难度也就大了。而能够实现企业的生态化发展,必定是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的关键所在。目前无论是循环经济、生态经济还是低碳经济,都需要各个企业积极并有效的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相信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通过各种手段,在绿色环保的旗帜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社区实践调查的所见所悟 无论是对于一个社区本身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社区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社区显得具体可感,易于把握。一般地说,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必然会在各个社区里有所表现。作为一个社区,则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例如住房紧张、贫困户较多、教育资源缺乏、犯罪率较高、交通拥挤,以及老年人问题等等。在进行的社区研究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在这个暑期中,学校思政部组织了我们前往厦门的上李社区和金尚社区进行调研活动。在学习 过程中,在两个社区的参观,以及社区书记、主任的介绍,讲解,我们对社区的深入了解,学会了许多处理问题的方法。 在上李社区里,我们在受到了张书记的热情款待,在其带领下,我们详细参观了该贵区的建设、发展过程。在她的精心讲解中,队员们了解了该社区的特色发展。夏令营活动的开展、空巢老人的结对子、退休干部及下岗工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等等,一系列的特色活动,更是让让队员们大开眼界。从社区的亮点出发,我们相继参观了社区的主要事迹和一系列措施的实行效果,随后在社区办公室里,张书记认真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使队员们都受益匪浅。紧接着,我们又来到的厦门有名的金尚社区,来到社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金尚社区的法制广场,陈书记热情的迎接了我们。在广场上,陈书记就先广场的建设、规模、作用以及社区居民的喜好一一为我们做了讲解,随后我们参观了社区主要领导班子的事迹简介,以及详细了解在社区中,居委会主任、副主任等社区主要领导班子的任职方式、晋升模式以及晋升该职位的特殊条件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社区的生命力。在陈书记的讲解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该社区的管理模式,其突出点在于将企业的管理方法实际的应用到了社区的管理当中。在办公楼三楼中,为了管理好本社区的未成年人,在这里专门开办了“四点钟学校”。我们还了解到,在针对空巢老人的社会现象中,社区里建立了养老服务站及志愿者服务队分队管理的特色,而在我们面对社区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之时,陈书记便形象的把能取得此成就的措施归结为五个一,即“一会、一旅、一比、一铃、一工程”,这五个一项目工程便是和谐金尚的五件宝。在和谐社区创建中,金尚社区致力于引导居民自治,共同参与社区事务、共建和谐社区,社区事务听评会是我们创建和谐社区的主要举措。凡是涉及到社区居民权益的事务和大事,均由居委会牵头,邀请居民代表和各方人士在社区事务听评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民主,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决策。社区事务听评会让居民有渠道表达意见,有机会关心社区,调动居民热心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社区事务听评会,社区在活动中心管理、健身路径铺设、公交车迁出社区、社区组团封闭、占道经营等方面形成了正确的决策,为社区的和谐创建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金尚社区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从这三方面入手:一、关注民意,引导参与,共创和谐;二、汇集民智,努力为社区解难;三、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平安厦门,和谐社区,在经过两个社区的调研考察中,使得实践团队更加清楚社区安居乐业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了社区就是我们的家园,在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居住的社区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建设美好的家园需要大家共同参与,每个人都有机会为实现社区的发展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 四、对企业实践调查的所见所悟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市场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离开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市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直接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暑期的7月10号,我们实践团队来到了厦门银鹭集团公司和厦门金草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实践调研。我们一行先行来到了银鹭集团公司,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初步的了解了该公司企业园的布局,随后,我们在解说员的引领下,参观了八宝粥的生产车间,在选料、配料、制作、成品、包装等等,各个环节中,都严格把关。车间内,引进了国外、台湾等地的高新设备,整个车间生产井然有序,协调和谐,使队员们大开眼界。特别是在包装环节中采用了真空设计,突破了常规的先煮后装的传统包装方式,采用了内部加热、外部加压的先装后煮的包装方式。在我们参观银鹭牛奶花生的制作过程中,在配置区、杀菌区、X射线检测道、滚动包装流程等环节中,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了银鹭企业内部的生产状况。而在金草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的调研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作为一种世界濒临的物种,是如何实现人工大规模生产的。在实验栽培区里,我们近距离的参观了金线莲的生活环境,在负责人的介绍下,我们大致了解了金线莲的生活环境、品种类别,以及其人工规模化的条件成本、技术把关等等重要环节。当然了,负责人还就金线莲的成药品的药效作了详细解说,并对金线莲的市场销售作了预期的评估,使我们对该公司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对两个公司的企业园参观中,这让我们认识到了企业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员,其承载着重任,而企业的发展,对城市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如何给一个企业定位,特别是一个发展成就大,对社会影响力大的企业来说就显的非常重要了。在对银鹭集团公司与金草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的调研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特别是在21世纪的来临,我国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洗礼下,取得了日益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在技术方面,日新月异,在技术的引进中,实现企业生产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呈现一片生机勃勃。 众所皆知,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通过生产和经营活动,在竞争中不仅创造和实现社会财富,而且也是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工具的积极采用者和制造者,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就好比国民经济的细胞,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就是由数以百万计的不同形式的企业组成的,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不仅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且决定着中国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说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此次的企业之行,不仅加深了自身对企业的了解,更明白了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细胞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作为行政专业的同学来说,今后可能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习以及内部行政单位的建设,这其中就显的犹常重要,相信此次之行,定能对自己产生影响,从而让自己不断奋斗。 五、城市发展创新对社区、企业的反作用 城市是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从城市概念而言,我们可以看出,社区、企业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与企业对城市发展作出重大影响时,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社区与企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林立而起,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探讨,比如说我们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探讨建设一个高社能的社区里面如何实现共同的发展,在社区里更多的讨论的电网、电话网、宽带等如何满足发展的要求。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城市里犹显的极为重要,而城市化的高度发展必然带来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影响了组成城市的每一个单元——社区。首先是城市建设理念的创新与变革,创造以适应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城市建设规划理念,同时推动多方面工作,在运用高新技术产业成果改造城市上下工夫,同时通过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出来的城市来进一步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这里包括城市空间的合理化布局问题,包括打造创新要素的集聚化优势问题,包括促进资源要素的集约化利用问题,包括实现主导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问题,包括建立立体的系统化网络问题,包括创造宜业宜居的双生态环境问题,也包括完善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等等。从而建设成一个新型的社区,使得百姓真正做到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企业的发展作用于城市的创新发展,特别是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城市的城市化更是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在对城市的管理模式、建设的理念、发展规划等等的设计思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要求城市必须满足信息社会发展的规模和构架,需要在新型工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从而营造出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创新发展的环境,使得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从我个人的角度认为这种新型城市化是指体现着新型工业化要求和成果,按照科学发展观实现空间的合理化布局、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社会的信息化流通、产业形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创新活力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推动建设新型城市化的过程中,便要求以新型的工业化为动力,借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探索适应适当要求的城市建设构架和发展思路。一句话,以新型城市化促进新型工业化,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实现这种新型的城市化,才是我们未来的城市发展道路首先。世界风云变幻,日异月新,每天都发生着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造出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 六、两者间如何实现共赢,进行第二次发展 生活在一个大都市里,我们都渴望自己所在的人居环境达到标准,好的人居环境就是围绕着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让这个社会、这个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而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呢?第一个,就是节约能源、对自然环境进行优化,具体说,就是有一个方便的生活条件,能够提供健康的、卫生的、安全的生活环境,再如从一个城市来讲我们还可以具体到交通问题,例如停车问题,交通拥挤问题等的改善。城市里,生活污水的排放处理,绿化环境的建设,等等的措施实施,构建了我们一个好的人居环境,和谐的社区,这便是我们所追求的了。当然了,当我们面对和谐社区这个建设话题时,不免想到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感觉这就是我们人居环境所当其冲应当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所以当我们谈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不惊会问如何去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和谐社区的标准是什么?从以前在追求居住环境,大家住的舒心,到目前人们追求人居环境的建设,我想这从和谐社区来讲,这个问题就显的尤其突出,如果我们强调从硬件上来追求的话有一个过程,有一个经济的问题,特别是我们有大量的旧的社区,这样执行起来就比较困难了。但是无论如何,要建好一个人居环境标准的社区,我想做好软件建设,这就显的犹为重要了。 从社区人居环境的建设从发,在改善好社区的环境外,那么企业建设对城市的发展更是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了。城市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只有将企业这一营造城市的主要力量完全的融入到城市发展的轨迹当中,才能够清楚的明了企业成长与城市发展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虽然这其中要将意识转化为行动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但如果再加上政府的力量推动,让政府站在城市发展的高度上推动本地产业的发展就可能更切合实际,也就能够够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要将城市发展这个命题交付与它,就可看出问题的重大性了,而发展中的企业更是很难能承担起这个重任。所以在审视企业发展给城市建设带来好处事,我们还应抓住政府出台的政策,当城市在政府的推销中获得知名度提升的时候,作为这个城市的企业也将一同获益,通过这一平台,有太多的企业获得了难得的跨出地域鸿沟的机会。城市在相互的交流中获益,企业也在捕获商机中成长。所以我们所关注的城市议题要从人居环境的社区出发,还应将本区的企业建设做的更好,在从更为宏观和人性化的角度来谈论城市发展问题,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简单的为城市招商引资出谋献策。在当今所提倡的“城市精神”主题中,来唤起了人们重新思考决定城市命运的力量与精 神,从而将城市与企业和社区的发展就如何实现共赢和谐发展的话题,作为中国一个持续且应该解决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也有能力为时代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七、结语 美丽城市大家住,城市建设靠大家。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天调研实践活动,但是在我们每一个队员当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收获了许多课堂上没有的东西。在此次的实践调研活动中,在通过对两个的采访,我们明白了一个小小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社区强则城市强,城市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百姓安居乐业,所以此次的厦门社区之行,让我感受到了邻里的温暖。当然了,企业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更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对厦门银鹭集团企业和厦门金草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的参观中,不仅大开了我的眼界,更让我明白在当今社会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一个企业要发展,要超过别人,我想提高自身的技术就是当务之急了。在社区、企业的发展问题解决好了,我们的城市才能够健康发展,从而为我们营造出一个和谐、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 参考文献: 1.曹培慎,袁海.城市化动力机制—一个包含制度因素的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生态经济,2007 2.张炳申.中小企业群集、城市化与就业扩张[J].经济学动态,2002(12) 3.陈晓红,王傅强. 中小企业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C].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 4.谭井权. 最新社区警务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全书[M].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人居环境与通风论文自然通风技术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实现方法摘 要:自然通风是建筑节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降低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介绍了自然通风技术的优势,分析了其原理,论述了自然通风技术的实现方法。关键词:自然通风;建筑设计;地域建筑;节能1 自然通风技术的优势自然通风是当今建筑普遍采取的一项改革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的技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或部分取代)空调制冷系统。而这一取代过程有两点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是实现有效被动式制冷,当室外空气温湿度较低时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达到人体热舒适,即使室外空气温湿度超过舒适区,需要消耗能源进行降温降湿处理,也可以利用自然通风输送处理后的新风,而省去风机能耗,且无噪声。这有利于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可以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室内空气品质的低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充足的新风。空调所造成的恒温环境也使得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空调病”。而自然通风可以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同时还有利于满足人和大自然交往的心理需求。2 自然通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自然通风是一项古老的技术,与复杂、耗能的空调技术相比,自然通风是能够适应气候的一项廉价而成熟的技术措施。通常认为自然通风具有三大主要作用:(1)提供新鲜空气;(2)生理降温;(3)释放建筑结构中蓄存的热量。自然通风是在压差推动下的空气流动。根据压差形成的机理,可以分为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和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风压作用下自然通风的形成过程。当有风从左边吹向建筑时,建筑的迎风面将受到空气的推动作用形成正压区,推动空气从该侧进入建筑;而建筑的背风面,由于受到空气绕流影响形成负压区,吸引建筑内空气从该侧的出口流出,这样就形成了持续不断的空气流,成为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的形成过程。当室内存在热源时,室内空气将被加热,密度降低,并且向上浮动,造成建筑内上部空气压力比建筑外大,导致室内空气向外流动,同时在建筑下部,不断有空气流入,以填补上部流出的空气所让出的空间,这样形成的持续不断的空气流就是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根据进出口位置,自然通风可以分为单侧的自然通风和双侧的自然通风。双侧自然通风系统示意图,表示的是单侧的自然通风形式。3 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的实现3.1建筑体型与建筑群的布局的设计建筑群的布局对自然通风的影响效果很大。考虑单体建筑得热与防止太阳过度辐射的同时,应该尽量使建筑的法线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然而对于建筑群体,若风沿着法线吹向建筑,会在背风面形成很大的漩涡区,对后排建筑的通风不利。在建筑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利弊,根据风向投射角(风向与房屋外墙面法线的夹角)对室内风速的影响来决定合理的建筑间距,同时也可以结合建筑群体布局的改变以达到缩小间距的目的。由于前幢建筑对后幢建筑通风的影响,因此在单体设计中还应该结合总体的情况对建筑的体型,包括高度、进深、面宽乃至形状等实行一定的控制。3.2围护结构开口的设计建筑物开口的优化配置以及开口的尺寸、窗户的型式和开启方式,窗墙面积比等的合理设计,直接影响着建筑物内部的空气流动以及通风效果。根据测定,当开口宽度为开间宽度的1/3~2/3时,开口大小为地板总面积的15%~25%时,通风效果最佳。开口的相对位置对气流路线起着决定作用。进风口与出风口宜相对错开布置,这样可以使气流在室内改变方向,使室内气流更均匀,通风效果更好

人居环境与风水论文发表

许多人一谈到“风水”就以一种这是迷信的说法来看待它,其实不然,风水在中华存有五千多年之久了。任何一样东西存在即是合理的。一些批判风水的人没有真正去了解它,风水的博大精深,我们不能以一种有色的眼光去看待他。风水实质是让人们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的一种学科,一点也不迷信,因他的知识很深,常人是很难明的,有又一些不学无术的江湖术士在故弄玄虚,作成一些不良的社会反影。懂得风水利用好风水可令人更能得到大自然的照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好处了。在日常生活中,风水一词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比较广义的意义,泛指附近的空间、山、水,树木等自然环境。比如说这里风水真好,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等。一种是比较狭义的意义,专指阴宅(祖坟)和阳宅(住房)。比如说做风水,你家有好风水等。为了方便理解,本文的风水一词是指广义的风水。狭义的风水,直接用阴阳宅一词。古代的阳宅阴宅,不管是官衙与民居,不管是贵族坟与平民坟,大部分都有风水师的一份功劳。所以现代人必须承认,风水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不容诋毁的贡献。风水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地为观察了解对象,以人为依归,以人为服务目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本主义学问。真正的中国古代风水学应该是一种古代人类繁衍生息,治国安民等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生存知识,是一种研究大自然对人类作用的精深学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是一种流传了几千年的民俗活动,是一种中国独有的以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产物,是一种由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形成的人居环境选择优化的实用技术,是一种由中国古人的唯物唯心学术混杂而形成的博大学派,是一种科学与玄学相提并论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落后于现代技术的、超越于现代科学的的系统理论,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结束语】;风水是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财富,是中华文化的其中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人居环境与通风论文自然通风技术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实现方法摘 要:自然通风是建筑节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降低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介绍了自然通风技术的优势,分析了其原理,论述了自然通风技术的实现方法。关键词:自然通风;建筑设计;地域建筑;节能1 自然通风技术的优势自然通风是当今建筑普遍采取的一项改革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的技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或部分取代)空调制冷系统。而这一取代过程有两点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是实现有效被动式制冷,当室外空气温湿度较低时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达到人体热舒适,即使室外空气温湿度超过舒适区,需要消耗能源进行降温降湿处理,也可以利用自然通风输送处理后的新风,而省去风机能耗,且无噪声。这有利于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可以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室内空气品质的低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充足的新风。空调所造成的恒温环境也使得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空调病”。而自然通风可以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同时还有利于满足人和大自然交往的心理需求。2 自然通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自然通风是一项古老的技术,与复杂、耗能的空调技术相比,自然通风是能够适应气候的一项廉价而成熟的技术措施。通常认为自然通风具有三大主要作用:(1)提供新鲜空气;(2)生理降温;(3)释放建筑结构中蓄存的热量。自然通风是在压差推动下的空气流动。根据压差形成的机理,可以分为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和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风压作用下自然通风的形成过程。当有风从左边吹向建筑时,建筑的迎风面将受到空气的推动作用形成正压区,推动空气从该侧进入建筑;而建筑的背风面,由于受到空气绕流影响形成负压区,吸引建筑内空气从该侧的出口流出,这样就形成了持续不断的空气流,成为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的形成过程。当室内存在热源时,室内空气将被加热,密度降低,并且向上浮动,造成建筑内上部空气压力比建筑外大,导致室内空气向外流动,同时在建筑下部,不断有空气流入,以填补上部流出的空气所让出的空间,这样形成的持续不断的空气流就是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根据进出口位置,自然通风可以分为单侧的自然通风和双侧的自然通风。双侧自然通风系统示意图,表示的是单侧的自然通风形式。3 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的实现3.1建筑体型与建筑群的布局的设计建筑群的布局对自然通风的影响效果很大。考虑单体建筑得热与防止太阳过度辐射的同时,应该尽量使建筑的法线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然而对于建筑群体,若风沿着法线吹向建筑,会在背风面形成很大的漩涡区,对后排建筑的通风不利。在建筑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利弊,根据风向投射角(风向与房屋外墙面法线的夹角)对室内风速的影响来决定合理的建筑间距,同时也可以结合建筑群体布局的改变以达到缩小间距的目的。由于前幢建筑对后幢建筑通风的影响,因此在单体设计中还应该结合总体的情况对建筑的体型,包括高度、进深、面宽乃至形状等实行一定的控制。3.2围护结构开口的设计建筑物开口的优化配置以及开口的尺寸、窗户的型式和开启方式,窗墙面积比等的合理设计,直接影响着建筑物内部的空气流动以及通风效果。根据测定,当开口宽度为开间宽度的1/3~2/3时,开口大小为地板总面积的15%~25%时,通风效果最佳。开口的相对位置对气流路线起着决定作用。进风口与出风口宜相对错开布置,这样可以使气流在室内改变方向,使室内气流更均匀,通风效果更好

如果要看风水,我觉得还是应该找高人,目前的易明文化研究比较透彻,要看风水,其还是很合适。

起名改名大师谁最厉害,国内顶级的姓名学老师是谁,比较出名的起名大师排名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比如易经之姓名学就是其中一种,它是特定文化和心里的反映,当然姓名不仅代表一个人的符号,而且关系人一生的命运!我们如今如何学习和传承易经传统文化是一门很重要的课题!我们今天就是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目的就是要为华夏民族立精神魂魄,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对个人而言,学习掌握了解传统文化,能够建立起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改善自己人生际遇和事业发展,乃至改善家庭境遇人生命运,因为《易经》等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就是特别注重于个人文化素质修养的塑造培养提高,这应该是几千年留下的一个传统,也即俗话说的先做人后做事;这是传统 “易经”文化为代表标志的华夏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方兴未艾,之所以有如此生命力,我们文化的根基内涵是完整且科学的,是客观实际的现实的,是符合人类自身认识发展规律的,是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相一致的。NO.1——谢咏老师(姓名学专家)谢咏老师,现在定居重庆,一生致力于易经姓名学起名文化的研究与运用,是新时代实力派的易经风水取名大师,擅长于易经风水布局,周易八字起名以及命理预测和调理化解转运等,对于谢咏老师来说,《易经》风水学,姓名学等传统文化已深入渗透到骨髓,融入血液和灵魂之中了;谢咏老师,是八字起名的权威专家,通过对命理学和姓名学多年的研究,以及吸取古今经验精华总结,是真正地把五行八字的精髓“喜用神”和“姓名学”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人;因为真正的好名字必须是要根据生辰八字全方位分析每一个五行的旺衰,平衡,流通,取用神忌神等等;因为“喜用神”不但是八字命格的“精气神”所在,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动力”所在,更是我们人生耐以成功的“机遇舞台”所在,谢咏老师将强有力“喜用神”植入到你的姓名之中,也就相当于“精气神+灵魂动力”时刻伴随着你了!目前谢老师在重庆专业从事易经文化工作,不但给包括给“万达集团”,“金科地产”在内的多家大型房地产公司进行《易经》文化讲座和风水布局策划指导,还给 “深圳北大医院”,“深圳大学”,“深圳招商银行”等等多家医院,学校银行等等做传统《易经》风水姓名文化学的交流和讲座,还应邀多次出席全国《易经》传统文化会议;闲暇之余还长期在各类易经风水杂志著有论文发表,分别获得“权威姓名学家,风水传承大师“等多项荣誉称号;NO.2——杜新会(奇门遁甲专家)1947年11月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1968年参军,曾任某坦克团政治处副主任,中国联通石家庄分公司副总经理。现任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建筑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易学协会副会长,中华周易协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奇门遁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顾问。他在当代奇门遁甲应用研究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NO.3——董慕节(铁板神数专家)董慕节,外号铁板神算、董半仙,祖籍上海,已届八十高龄。记者找遍互联网、各大图书馆,有关於他的报道,都只是只言片语,更遑论找到他的照片,可见他作风极之低调。据闻他十六岁时跟随祖父的结拜兄弟学习宋代开始代代单传的铁版神数,二十七岁开始为人算命,数年後到香港。 相传他手执一个算盤就可算出人的一生,精确无比。曾找董慕节批命的名人更是多不胜数,如黄沾、蔡澜、马荣成、黄玉郎、陈帅佛等。据闻他十六岁时跟随祖父的结拜兄弟学习宋代开始代代单传的铁版神数,二十七岁开始为人算命,数年後到香港;相传他手执一个算盤就可算出人的一生,精确无比。曾找董慕节批命的名人更是多不胜数,如黄沾、蔡澜、马荣成、黄玉郎等。当中黄玉郎更对董慕节奉若神明,皆因董曾准确批中黄玉郎的数件大事,如董给黄其中一条批文中,就曾有一句︰其十华屋是毒龙,猛虎被抓伤心胸。又说黄的不利数字为四、九、十。这两句便应验了黄玉郎在85年买入价值七百七十万浅水湾丽景道「十」号独立屋,怎料两年後股灾,损失惨重。NO.4——刘大钧(周易研究主编)刘大钧,男,山东邹平人,1943年1月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易研究》主编。多年从事易学研究,尤精于象数易学研究,对易学中许多重大疑难问题提出了重要见解,并形成了象数与义理兼顾的易学研究路数。出版《周易概论》、《周易古经白话解》、《周易传文白话解》、《周易讲座》、《纳甲筮法》、《今、帛、竹书〈周易〉综考》》等等。刘大钧进入山东大学时,年龄已是四十一岁。他埋头苦干,想要早日拿出《周易》方面的研究成果。于是他勤于钻研,苦心思索,终于在1986年写成《周易概论》一书。该书由齐鲁书社出版,后又多次再版。国际上还有日文、德文及英文翻译本。该书于1998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NO.5——黄一真(风水专家)黄一真,男,风水泰斗,作品有《中国房地产风水大全》、《黄一真风水全集》、《现代住宅风水》等。代表作品《中国房地产风水大全》《黄一真风水全集》《现代住宅风水》,《富贵家居风水布局》《非常旺宅风水》《非常别墅风水》《小户型风水指南》《现代办公风水》《住宅风水详解》《生活家:别墅解读》《现代住宅风水》《居家智慧》《楼盘风水布局》《色彩风水学》《风水养鱼大全》《人居环境设计》《居家宜忌速查手册:风水宜忌》《中国吉祥文化手册》《大门玄关窗户风水》《财运风水》《改造你的居家布置:化煞风水》《健康家居》《超旺的庭院与植物》《多元素设计》《第一环境设计-最佳商业风水》《舒适空间设计》《家居空间艺术设计》《阳光空间设计》《卧房书房风水》《景观风水》《我最想要的居家布置《装潢世界05:现代住宅风水》《住家好风水·自我检测》《楼盘开运风水》《第一环境设计-办公风水要素》《生活风水》《现代风水宝NO.6——霍斐然《周易小成图》霍斐然,自名探玄子、指极轩,重庆市南岸区长生镇(天文乡)三合村人;生于1931年12月30日,原名“有成”,十三岁在私塾作《锁》一文,有“侮辱君子,引诱小人”等惊世之句,令塾师王忠明先生惊奇,赐诗一首“谨记尔生号‘斐然’,立意文章甚可观。今后果能如我愿,潜龙自有乘雷天”,遂更名“斐然”。霍老自幼好学,酷爱神秘文化,博览天下奇书,痴迷苦读,有过目不忘之功,偏喜读四书五经、医学、丹道、数术等门类的典籍。遍访名人学者、奇人异士,穷象数,究易理,终将所学融会贯通,聚诸子百家于一身。早年精于太乙、六壬、遁甲三式之学,在香港出版的《斐然研易集》、《斐然数术集》等著作而闻名二岸三地。书中以易理揭开刘伯温《烧饼歌》之迷,以奇门遁甲释《黄帝阴符经》之秘,在当世易界无人能出其右。对《道德经》《周易参同契》和内丹的研究更是不同凡响。最终独得大易《系辞传》《说卦传》之正解,创“小成图”占法,独撰《周易小成图》、《周易正解》、《周易系辞正解》、《说卦正解》等著作,震惊华夏,蜚声全球。自成体系,开宗立派,传授道德。NO.7——练力华《国际易经》练力华,男,大学毕业,1953年生于广东梅州,1991年落户并定居深圳。国际易学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国家民政部注册)第四届副会长兼易学应用研究会会长。《国际易学年鉴》主编之一。中国专业人才库全国易学专业人才考评专家委员。北京大学相关研修班传统地理课程主讲教授。北京建设大学客座教授。国际易学风水研究院第三任院长、现任首席总顾问。《国际易经》杂志原主编、现任名誉总编。重庆中华易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人文环境风水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风水学研究会会长。杨公风水元极门第三代传人。NO.8——宋英成《八字真诀启示录》马云、李嘉诚身边,无不围绕着御用风水师,从办公楼的选址到投资的策略,都另有玄机。可大师难遇,我们迷失在网上花哨的广告中,却不知,背后货真价实的专家有几人?大音希声,真正的易学高手,从不炫耀自己学术高深。哪怕著作等身,哪怕被尊称为命理泰斗,依然保持低调,对虚名恍若不闻。圈外的人对他比较陌生,与圈内的一言九鼎形成鲜明对比。他是命学界当之无愧的大神他耄耋之年,毕生精力都投入到研习命理易学,论命实战的五十多年时间,更是远超市面上活跃的大多数命理师。被奉为八字命理的里程碑和教程。凡是对易学有一点了解的人,肯定看过他的书,并且膜拜这个人。全球华人易学资深大师,命理界泰斗,中华两岸易理研究协会首任会长。他的命理易学造诣炉火纯青,形成了一套独创的论命绝技:抛开命主身强身弱来论任财官之谬,更是首开先河,使得命理学简单、易懂,精确入微……代表作:他的《八字真诀启示录》之《风》《火》《雷》《电》四集、《命卜斗数谈世情》、《八字英雄榜》等几十本著作,是我国易学命理的里程碑,NO.9——麦玲玲(玄学家)作家、演员麦玲玲为报纸杂志撰写风水命理专栏,如《苹果日报》、《快周刊》、《新假期》、《壹本便利》等,亦有在TVB、有线电视、MyRadio及新城电台主持玄学节目。主要著作《缘来有理》,《踏上青云路》,《家择好风水》,《面相天书》,《每年运程书籍》,《置业旺运天书》电影作品,2009年:《内衣少女》饰 玲玲,2010年:《完美嫁衣》饰 林峰角色的母亲,2011年:《我爱香港》饰 麦玲玲,2011年:《猛男滚死队》饰 司徒奇峰的妻子,2011年:《劲抽福禄寿》(客串),2011年:《最强喜事》饰 阔太电视剧2014年 《八卦神探》 饰 董绰,2020年《法证先锋IV》饰麦校长。电视节目《人杰地灵》,《玄机解码》《怪谈》《行运有“玄”因》《千奇百趣香港地》(嘉宾)NO.10——巨天中(周易联合会会长)担任中国国际周易联合会会长、中建堪舆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姓名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巨天中国际文化公司董事长等职务。巨天中,男,1963年出生于山东巨野,企业管理及哲学双科博士。担任中国国际周易联合会会长、中建堪舆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姓名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巨天中国际文化公司董事长等职务。他走遍世界五大洲,2004年度率团考察联合国总部并数次提出重修建议,随后联合国参照中国风水拨款18.77亿美元重修联合国大厦;2005年7月11日应邀率团前往韩国参与考察迁都之事,对韩国新旧首都进行评判;近几年来,先后与哈药集团、康师傅集团、百事可乐、宝马、英特尔等国际级企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NO.11——裴翁(易经协会会长)裴翁,裴氏后裔、中国易经协会会长,中国风水工程院士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国际易学联合会荣誉理事长。2014年09月在中建悦海和园举行了“风水论道”——中国易经协会会长裴翁大师“2015年流年运程及家宅风水讲座”。2013年6月22日,中国银行&原海·映象墅暨VIP客户风水讲座盛大开坛!活动力邀中国易经协会会长、中国风水工程院士裴翁先生担当讲师。此次本次风水讲座中国银行和山东夏楷房地产有限公司强强联手,为日照高端成功人士搭建起沟通的桥

忻州市人居环境论文发表

成 绩中 国 矿 业 大 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导论》课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方向专题论文论文题目: 建筑风环境及其实现自然通风的建筑设计和建筑的布局格式姓 名 杨小刚班 级 土建09-1班学 号 02090428学 期 10-11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 黄炜2010年12月建筑风环境及其实现自然通风的建筑设计和布局格式班级:土建09 -1班 学号:02090428姓名:杨小刚摘要:新型的学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诞生的必然性,建筑环境的重要性,建筑的风环境,合理利用热压和风压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当中的应用,结语,参考文献。关键词:建筑风环境,利用热压与风压实现自然通风,。物布局格式,建筑群落布局方式与自然通风。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诞生发展和美好前景随着半学期而来对专业导论讲座聆听,了解到土木工程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门综合集成的学科。具有详细的分工和成熟的制度。和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土木工程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专门设备。同时也向着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目标相和谐,再大的环境下,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正在外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贡献。同时不断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也拓展了土木工程的范围。社会信息化的进步让工程师们的经验可以更加容易的保存,交流和传承。经验的大量积累也为理论的突破创造了条件。随着时代发展和城市扩大,现代建筑日新月异,已不再是过去的平房或低楼层、格局死板的建筑,出现了大量新型建筑体系,对内部的设备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我国,目前有一些新型建筑内部的环境与设备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许多方面仍然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如某些高层写字楼和外观华丽的建筑物内部,明显的存在通风不好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或者夏季制冷、冬天供暖不到位等问题。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布段追求而诞生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新制定的招生目录中的新组建专业,由原来的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工程专业和燃气输配专业合并重组而成。在国际上,该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反映在领域的拓宽,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该专业已发展成为以工科为主,涉及生理学、心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社会学、美学等综合知识,愈来愈趋向交叉领域学科。同时将计算机深入引入该专业,便利该专业发展成为一个很前沿的学科。新世纪里,健康、能源、环境已成为倍受人类关注的三大主题,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和这三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明天,本专业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1.1建筑环境的诞生和发展现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亘古及今,人类社会在各种自然条件下,总是不断地创造、改善自神的生存环境。很久以前人们面对的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护自己、求得生存。潮剧、穴居、钻木取火野外散居到建房造屋聚落而居的历程是人类力图适应自然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懈的改善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段的发展,一方面,人类对建筑环境控制的能力已经大大的增强;另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日趋丰富多彩这就要求从高层次上能动地控制建筑环境与保障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这门学科到了相应的发展,同时这也使得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势将逐步的形成和发展起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是一门将理论和实际完美结合的新型学科,内容博大精深,具体说它就是为建筑物的使用者提供生活、生产和工作服务的各种设施和设备系统的总称,是现代建筑功能得以实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筑中的给水、排水、消防、供暖、通风、空调、供电、照明等系统。是建筑学、建筑装饰、土木工程、建筑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工程学科,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专业课程。为了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建筑设备在建筑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发重要的作用。本人就自己的认识和所学所知,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浅析一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当中的空气调节(风环境)及气体流动部分的设计原理和相关建筑内外的布局格式。建筑的风环境是空气气流在建筑内外空间的流动状况及其对建筑使用的影响。风同时也是现代建筑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以前的建筑设计当中,建筑的风环境被忽略甚至被忽视,在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自然通风与人体舒适度的联系以及与建筑节能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且慢慢的被反映到建筑设计的实践中来,尤其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在设计的角度看,风环境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类型。机械通风是指利用机械通风设备实现室内空气的流通,相对于自然通风来讲,机械通风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其应用范围也仅局限在建筑物内部,而且还会产生噪音,在带来舒适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又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自然通风是指大自然中的空气通过住宅组群和住宅内各个功能空间自由流动。自然通风可以加速空气的流动,带来清凉,带走污染,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能够改善局部气候。因此从健康与节能的角度来讲,自然通风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在进行建筑设计规划时,不同的建筑形式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通风效果,通过科学的建筑群布局,合理的室内功能空间组合,使自然空气能够在室内外以最畅通的方式流动,从而实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自然通风是当今建筑普遍采取的一种通风方式,式一项改革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的技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部分空调制冷系统。而这在新一代的取代过程中有两点重要的意义:意识,实现有效的被动式制冷,当室内的温度湿度比较低时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前提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部分超市的气体,达到人体舒适的热度和温度,即使室外的空气温度和适度超过舒适区,需要消耗能源降低温度和湿度,也可以利用自然通风输送处理后的信封,而省去机械能的损耗,并且没有噪音。着有利于减少耗能,降低空气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可以提供新鲜的清洁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体的胜利和心理健康。室内空气品质的低劣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缺少充足的信封。空调所造成的恒温环境也使得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疾病如“空调病”等亚健康的副作用病。而自然的通风可以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同时还有利于满足人和大自然的交往的心理需求。一、热压和风压来实现自然通风长久以来,通风作为一项传统的建筑散热技术,在世界各地的传统居民建筑只能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再热带地区人们常常看到传统的居民往往居住在有这样的外表的房子:建筑都有开阔的窗户;采用轻便的墙体;深远的挑檐;高高在上的顶棚并且设置有通风口;建筑往往外架空。以避开地面的超期和热气。采用更多的凉风,这些都体现着劳动人民对自然通风技术的传统的朴素观念的认识,自然铜粉是一种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是人类现在,以及将来在慢慢的逐步实现的更加成熟更加环保的建筑理念的应用。建筑物中的自然通风,关键在于室内、外空气之间存在着压力差。形成空气压力差的原因分别可以为热压作用和风压作用。1.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风压是指空气流受到阻挡时产生的静压。在具有良好外部风环境的地区,风压可作为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当风吹过建筑物时,由于建筑物的阻挡,迎风面气流受阻,静压增高;侧风面和背风面将产生局部涡流,静压降低。这样便在迎风面与背风面之间形成压力差,室内外的空气在这个压力差的作用下由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流动。另外,伯努利流体原理显示,流动空气的压力随其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从而形成低压区。根据这种原理,可以在建筑中局部留出横向的通风通道,当风从通道吹过时,会在通道中形成负压区,从而带动周围空气的流动,这就是管式建筑的通风原理。通风的管式通道要在一定的方向上封闭,而在其他方向开敞,从而形成明确的通风方向。这种通风方式可以在大进深的建筑空间中达到较好的通风效果。2.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通风的另一原理是利用建筑内部空气的热压差——即通常讲的“烟囱效应”来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由于建筑物内外空气的温度差产生了空气密度的差别,于是形成压力差,驱使室内外的空气流动。室内温度高的空气比重小而上升,并从建筑物上部风口排出,这时会在低密度空气原来的地方形成负压区,于是,室外温度比较低而比重大的新鲜空气从建筑物的底部被吸入,从而室内外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进行流动。热压的大小取决于两个通风口的高度差和室内外的空气密度差。而在实际设计中,建筑师多采用烟囱,通风塔,天井中庭等形式为自然通的利用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得建筑物能够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3.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风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当中自然通风实在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效果,只是在各自的作用有强有弱。由于风压作用时受到天气、室外空气、风向、建筑物的形状、周围环境等罂粟的影响,风雅与热压的共同作用时候并不是单线的线性的叠加。因此建筑师要充分的考虑各种因素,是风雅和热压的作用相互补充,密切的配合使用,实现建筑物的有效自然通风4.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在一些大型的建筑中,由于通风路径较长,流动的阻力较大,单纯的依靠自然风压和热压往往不足以实现自然通风。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直接通风还会将室外的污浊的空气和噪音带到室内,不露于人体的健康,在这种环境下,常常采用机械的辅助式的自然通风系统。该系统有一套完整的循环通道,辅助以符合生态思想的空气处理手段,如土壤遇冷、预热、深井换热等,并且借助一定的加些方式激素室内的通风。5. 屋顶的自然通风通风隔热层面通常有两种方式:1)在结构上部架设空隔热层。这中设置吧通风层设置在无眠结构层上,利用中间的空气间层带走热量,达到层面降温的目的,另外架空板还保护了无眠的防水层。2)利用屋顶的自身结构,在结构层中间设置通风隔热层,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隔热效果。2、然通风在住宅设计中的运用影响自然通风的因素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有建筑物的高度、进深、长度和迎风方位;对于建筑群体而言,有建筑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和建筑群体的迎风方位;对于住宅区规划而言,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等,以便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以下就几方面加以说明。2.1建筑物的朝向要确定建筑物的朝向,不但要了解当地日照量较多的方向,还要了解当地风的相关特性,包括冬季和夏季主导风的方向、速度以及风的温度。每一个地区有自己风的特点,由于建筑物迎风面最大的压力是在与风向垂直的面上,因此,在选择建筑物朝向时,应尽量使建筑主立面朝向夏季主导风向,而侧立面对着冬季主导风向;南向是太阳辐射量最多的方向,加之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都是南或南偏东,故无论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调节房间热环境,还是从减少冬季、夏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的角度来讲,南向都是建筑物朝向最好的选择。而且选择南向这样的朝向也有利于避免东、西晒,两者都可以兼顾。对于那些朝向不够理想的建筑,就应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2.2建筑物的间距建筑物南北向日照间距较小时,前排建筑遮挡后排建筑,风压小,通风效果差;反之,建筑日照间距较大时,后排建筑的风压较强,自然通风效果愈好。所以在住宅组团设计中,加大部分住宅楼的间距,形成组团绿地,对改善绿地下风侧住宅的自然通风,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流的场所。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时候,尽量加大山墙的间距。因为室外气流吹过呈行列式布局的建筑群时,在建筑物的山墙之间将形成一条空气射流。当采用错列式布置方式,可以利用住宅山墙间的空气射流,改善下风方向住宅和自然通风,效果显着。山墙间距的大小,取决于住宅间距。住宅间距越大,山墙的间距也应越大,以便使足够的空气射流能吹到后排住宅上。过小的住宅楼山墙间距,对消防、绿化和道路交通有不利的影响。2.3建筑群的布局建筑群的布置和自然通风的关系,可以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考虑。2.3.1从平面规划的角度来分析,建筑群的布局有行列式、周边式和散点式。行列式是最基本的建筑群布局,是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方式,其布局包含并列式,错列式和斜列式;并列式布局发生错动,从而形成错列式和斜列式以及周边式的布局并列式的建筑布局虽然由于建筑群内部的流场因风向投射角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但总体说来受风面较小;错列和斜列可使风从斜向导入建筑群内部,下风向的建筑受风面大一些,风场分布较合理,所以通风好。周边式住宅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风的投射面非常小,风很难导入,这种布置方式只适于冬季寒冷地区;散点式住宅布局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散点式住宅自成组团或围绕住宅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水在进行建筑群规划的同时,路网的设计也同时在进行,有时方正的住宅小区地块通过改变小区道路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大胆采用以曲代直的规划方法,人为地创造出建筑群的不同布局方式,从而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自然通风来。同时将居住区主要道路设计主通风道,沿通风廊道流向各个住宅组团,然后再从组团内庭院空间分流到住宅,加速自然风的流动。原先为中规中矩的建筑群和路网布局方式,小区规划略显呆板,行列式的建筑群布局使得小区内的自然通风分布的不够均匀,有些楼体的通风较差。通过调整路网,使得建筑布局之间不再是简单的行列关系,而是互动起来,形成组团,疏密有致,疏的地方设计成组团之间的绿化。自然风通过主干道流向各组团,又通过组团之间的绿化空间流向个住宅。从而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地利用自然风,达到节能和优化小区风环境的目的。建筑群的布局对自然风的引入有很大影响,同时风向与建筑的关系也对自然风的引入有很大影响。风向投射角是指风向投射线与房屋墙面法线的交角,对单体建筑来讲,风向投射角愈小,对房间愈有利。但对建筑组团来讲,要考虑前排建筑形成的风影区对后排建筑的影响。比较典型的如居住小区中的住宅,一般都是平行排列的多排建筑。如果正吹,屋后的风影区较大,从而影响了自然通风效果。因此,应避免住宅长轴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从而减少前排房屋对后排房屋通风的不利影响,形成很好的通风对流。一般来说,房屋与风向入射角保持30°、60°通风效果最好。2.3.2从立面设计的角度来分析,应使建筑单体间高低有序要使气流通过小区时不形成漩涡、下冲气流等不良高速气流。在建筑群体组合时,当一栋建筑远远高于其他建筑或楼间距相近的建筑群体中有两栋建筑间距突然加大,这时下冲气流加大,形成高速风,造成热损失加大和居住者的不舒适。同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建筑之间风的遮挡。建筑群的布局尽可能沿夏季主导风向,临近主导风向建筑宜为低层和多层,处于小区边缘,远离主导风向的建筑宜采用小高层和高层,这样一方面可以把自然风引入小区内,一方面又起到阻隔冬季东北风的作用。结语自然通风是一种廉价的生态节能技术,建筑设计者应该从建筑物的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到构造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对自然通风的可应用性和效果仔细考虑,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涉及到的科学技术面广泛,知识含量高,同时专业化要求高,我在短短的时间内还不足以对其进入更深的了解,但相信在静候的学习当中,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我会学到更多的更广的相关知识的。参考文献:.建筑物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浅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重亲大学出版社;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徐勇;暖通自动化控制,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李炎峰;供暖、通风机空气调节,化学工业出版社;李百战,供热、通风、空调和制冷工程,重庆大学出版社。

您好,佛山市绿地公司的总经理是黄建荣先生。黄建荣先生于2019年10月正式出任佛山市绿地公司总经理,他拥有多年的资本市场从业经验,曾担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部总经理,深圳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部副总经理等职务。此外,他还担任过深圳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部市场监管部总经理,深圳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部市场监管部副总经理,深圳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部市场监管部副总经理等职务。黄建荣先生拥有经济学学士学位,以及深圳大学法学硕士学位,他在资本市场从业多年,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土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众所周知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土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Nor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K.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6.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8.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9.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年第27卷;

10.I.L.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1.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2000(04);

12.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1.p40;

13.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09:90-93;

14.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一),地下空间,2004年3月,24(1):133-142;

15.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月,1(3):323-328;

16.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0(3);

17.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656-660;

18.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19.[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0.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2);154-157;

21.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长安大学学报,2003,20(4);30-33;

22.郭红、莫鑫,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评析,四川建筑,2004,24(5);

23.胡映东,场所精神的回归,山西建筑,2007,33(18):26-27;

24.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16(4);25.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6.刘力,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7.(丹)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8.赵慧宁、赵军,现代商业环境设计与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9.鲁睿,商业空间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30.张伟.,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腾智明,朱金铨编著.《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

2、黄棠.王效通主编.《结构设计原理(上册)》.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邵全,韦敏才.《土力学与基础工程》.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

4、王祖华主编.《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5、王萍主编.《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6、李国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朱彦鹏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8、黄双华主编.《房屋结构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9、陈树华主编.《建筑地基基础》.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

10、侯治国主编.《砼结构》.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11、胡乃君主编.《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指导》.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12、沈满生、苏三庆主编.《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3、贾韵绮、王毅红主编.《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课程设计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4、陈登鳌主编.《建筑设计资料集(1、2、3、8、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4

15、《新版建筑工程勘察设计规范汇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6、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编.《房屋建筑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徐晋仙.建筑施工中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J].科技向导,2010,(26):73.

[2]李润成.编制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几点建议[J].山西建筑,2012,(6):74-75.

[3]李海涛.工程投标中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J].技术市场,2011,(6):295.

[4]王革新.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与编制[J].甘肃科技纵横,2007,(1):54.

[5]聂迎春.浅谈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创新指导,2010,(2):29.

[6]林瑞.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7,(3):25.

[7]宋玮.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7,(2):41.

[8]吴永昌.简述安全、质量、进度、投资之间的关系[J].经济师,2010,(6):233.

[9]陈兵.浅谈建筑施工组织设计[J].企业研究,2011,(20):183.

[10]齐新红.浅谈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及其重要性[J].建工论坛,2010,(23):181.

[11]石爱萍.浅谈季节性施工的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1):225.

[12]王坤.浅谈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点[J].探索经验,2010,(3):76.

[13]王清洲,刘淑艳.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成本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6,(13):21.

[1]王亚军.交通土建工程项目中的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6(4):43-45.

[2]史经会.基于交通土建工程路基路面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J].江西建材,2016(12):143-144.

[3]张奕宝.交通土建工程路基路面施工的关键技术[J].价值工程,2015(9):151-152.

[4]梁飞.交通土建工程路基路面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7):65-66.

[1]陈剑勇.土建施工工程中的电气安装技术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07)

[2]徐建文.浅谈水暖工程中土建的施工配合[J].山西建筑.2010(20)

[3]罗新刚.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J].科技致富向导.2011(24)

[4]彭毅.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的施工配合[J].西部探矿工程.2005(S1)

[5]梁笑娴.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技术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7)

[6]董服松.建筑施工中裂缝控制技术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

[7]郭建功.建筑工程中的预埋件施工流程及要求[J].科技传播.2011(11)

[8]陈冉.浅析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的原因及防控措施[J].科技资讯.2007(12)

人居环境与通风论文自然通风技术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实现方法摘 要:自然通风是建筑节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降低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介绍了自然通风技术的优势,分析了其原理,论述了自然通风技术的实现方法。关键词:自然通风;建筑设计;地域建筑;节能1 自然通风技术的优势自然通风是当今建筑普遍采取的一项改革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的技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或部分取代)空调制冷系统。而这一取代过程有两点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是实现有效被动式制冷,当室外空气温湿度较低时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达到人体热舒适,即使室外空气温湿度超过舒适区,需要消耗能源进行降温降湿处理,也可以利用自然通风输送处理后的新风,而省去风机能耗,且无噪声。这有利于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可以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室内空气品质的低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充足的新风。空调所造成的恒温环境也使得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空调病”。而自然通风可以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同时还有利于满足人和大自然交往的心理需求。2 自然通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自然通风是一项古老的技术,与复杂、耗能的空调技术相比,自然通风是能够适应气候的一项廉价而成熟的技术措施。通常认为自然通风具有三大主要作用:(1)提供新鲜空气;(2)生理降温;(3)释放建筑结构中蓄存的热量。自然通风是在压差推动下的空气流动。根据压差形成的机理,可以分为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和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风压作用下自然通风的形成过程。当有风从左边吹向建筑时,建筑的迎风面将受到空气的推动作用形成正压区,推动空气从该侧进入建筑;而建筑的背风面,由于受到空气绕流影响形成负压区,吸引建筑内空气从该侧的出口流出,这样就形成了持续不断的空气流,成为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的形成过程。当室内存在热源时,室内空气将被加热,密度降低,并且向上浮动,造成建筑内上部空气压力比建筑外大,导致室内空气向外流动,同时在建筑下部,不断有空气流入,以填补上部流出的空气所让出的空间,这样形成的持续不断的空气流就是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根据进出口位置,自然通风可以分为单侧的自然通风和双侧的自然通风。双侧自然通风系统示意图,表示的是单侧的自然通风形式。3 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的实现3.1建筑体型与建筑群的布局的设计建筑群的布局对自然通风的影响效果很大。考虑单体建筑得热与防止太阳过度辐射的同时,应该尽量使建筑的法线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然而对于建筑群体,若风沿着法线吹向建筑,会在背风面形成很大的漩涡区,对后排建筑的通风不利。在建筑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利弊,根据风向投射角(风向与房屋外墙面法线的夹角)对室内风速的影响来决定合理的建筑间距,同时也可以结合建筑群体布局的改变以达到缩小间距的目的。由于前幢建筑对后幢建筑通风的影响,因此在单体设计中还应该结合总体的情况对建筑的体型,包括高度、进深、面宽乃至形状等实行一定的控制。3.2围护结构开口的设计建筑物开口的优化配置以及开口的尺寸、窗户的型式和开启方式,窗墙面积比等的合理设计,直接影响着建筑物内部的空气流动以及通风效果。根据测定,当开口宽度为开间宽度的1/3~2/3时,开口大小为地板总面积的15%~25%时,通风效果最佳。开口的相对位置对气流路线起着决定作用。进风口与出风口宜相对错开布置,这样可以使气流在室内改变方向,使室内气流更均匀,通风效果更好

  • 索引序列
  • 普宁人居环境分析论文发表
  • 新罗人居环境分析论文发表
  • 人居环境论文成都发表
  • 人居环境与风水论文发表
  • 忻州市人居环境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