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和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专业,先后获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2001年历任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和天津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讲师、副教授,2002年任教授。
学术 *** :天津市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会员。
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承担"化学工程基础"、"化学信息资源检索"、"化学动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
生物无机化学、功能配位化学、溶液结构与酶模拟。
已完成的科研项目
1.主持完成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画(973)前期专项"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的设计与性能";
2.主持完成天津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新型功能有序结构分子的设计及性能研究";
3.主持完成天津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新型多功能分子的构造及性质研究";
4.主持完成天津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新型金属模拟水解酶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在研的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嘌呤及其衍生物的人工核酸酶的设计及性能研究";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新型磷酸酯酶模型化合物的设计、结构性能及理论化学研究";
3.主持天津市科技支撑计画项目"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的设计与性能";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Cryst grow Des、CrystEngComm、New J Chem、In Chem、Chem Comm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
清华大学材料系粉体工程研究室(以下简称研究室)作为从事非金属矿物的超细、分级、表面改性、表面包覆、微纳米颗粒复合和深加工研究的专业实验室,多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自然科学基金、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和国家计委产业化示范项目,以及企业委托开发等课题。有9项通过省部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有6 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北京市、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累计培养博士后、博士7人,硕士9人,在读研究生6人;为国内粉体行业培养了一批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SCI收录6 篇,ISTP收录2篇,EI收录9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3部,其中学术著作《超细粉碎分级技术》销量超过5000 册。申请发明专利7 项,授权3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5项,已授权2项。
研究室主任盖国胜博士,现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3 名,博士后3 名,博士2 名,硕士生6名和其他技术人员3名。
多年来,通过积极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粉体加工技术经验,开发了系列超细粉碎、分级、改性、包覆、资源回收等大型设备与整套生产系统,在化工、建材、机械、食品、中药、保健品等行业的60 多个国内外企业进行了技术实施,创造了近20亿元的产值,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部分粉体加工技术已出口东南亚,竞逐国际市场。有代表性的工业生产线有:超细粉体湿法改性系统、超细粉体干法改性系统、高速气流粉碎分级系统、功能型母粒生产系统、湿法超细加工系统、雷蒙磨改造微细加工、球磨系统用大型超细分级机、大型搅拌磨、冲击粉碎分级机、振动超细加工、聚合物超细加工等。
研发室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社会各界人士帮助下,经历了在粉体、材料和资源领域10年创业与积累,实现了从研究到产业开发,又在产业开发基础上加深研究的转化。而今,研究室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为座右铭,强化功能性复合粉体制备与应用的基础研究;以河北清华研究院作为工程开发和生产基地;作为中国建材协会粉体技术分会挂靠单位,通过中国粉体工业信息网建立国内外科技与商务信息网络;与设备加工和粉体生产企业结成紧密产学研联合体,共同开发市场;实现科技产业报国的目标。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粉体工程研究室 邮编:100084
电话:,62781144 邮箱:
网址: 负责人:盖国胜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杨晓京教授的主要成果:
截止到2011年1月为止,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杨晓京教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发表SCI收录论文最多的教授,也是清华大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教授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杨晓京
能发就很厉害了,再看发表的分区影响因子,来看真实学术水平。
SCI收录的杂志有影响因子的区别,一般影响因子越高的杂志越权威,不过也有研究领域的差异,比如在化学合成领域可能影响因子IF4-5就算比较高了,心血管领域的可以高到10以上,甚至100以上。所以SCI论文的质量要从发表论文所收录的杂志的权威性来衡量。但能发230篇SCI的,起码可以说明他在某一方面的研究已经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可能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研究团队。
算厉害了,不过也要看论文的质量
主要学术兼职《生物工程年报》(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副主编,《生物光学杂志》(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和《应用光学》(Applied Optics)等期刊的编委。国际光学工程协会(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等学会会士(Fellow)。担任30多种国际科学期刊的审稿人。组织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和学术委员会委员。获美国发明专利3项,申请美国发明专利5项。在《自然生物工程》(Nature Biotechnology),《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和《光学快报》(Optics Letters)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超过100篇。SCI论文被他人引用达1353次(2005-6-15统计) 。
推荐湖南科技大学,比这两所都好。而且专业也热门
楼上肯定是工业大学的了,农大文科相对理学来说算是比较弱了,但是农大的经济学院的农林经济管理算是比较好的了,农大的管理学也是在农林类院校里面比较强的了。农大的学科主要还是集中在农业领域比较强,但是农业不仅仅包括农学,农业是一个领域,包括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农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所以说农大在这些方面都有基础,而且农大的信科院有一个工学硕士点一个管理学硕士点还有一个工学专业硕士点,工业大学只有一个硕士点一个专业硕士点。其实信科院在农大并不算好的院,但是农大二十多个院里,信科院发表的SCI论文都有100多篇,而工业大学整个学校都只有900多篇。更别说农学院、园艺园、资环院、动科院、动医院、生科院、植保院这些优势学院了。18年上半年农大本科生都发了很多SCI论文,还是影响因子特别高的热点论文。 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农大12个学科入选,2B+2B4B-2C+1C1C-,而工业大学只有5个,分别是1C+1C3C-。说完学科说整体排名,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校友会排名农大140多,工业大学350多,差了200多名,而农大差北大只最多差150多名
我是工业大学毕业的!看哪门专业,现在工业大学这个名字比较好听,不过农大是老牌大学!如果学计算机去农大那就走错地方了!所以不要只看大学!而且选大学不一定是看名字,地方也比较总要,貌似2个地方都比较偏僻,不太利于年轻人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硕士;1996年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现为金属研究所),博士;1996年7月起在浙江大学化学系工作;2001年起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 2002年开始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2006年1月至5月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访问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化学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员。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在研1项; 完成973项目子课题1项及省部级项目多项. 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相关论文累计他引500余次.
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并没有什么争议性,只要论文是真实创作的,不抄袭就可以。
中级的文章就可以了,只要你有能力把文章写好就行了,不过发表这类的文章都是有难度的。
大概是每天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突然突发奇想,想到了一个论文的点子,然后就会去写这个论文,而且这个博导非常喜欢写论文,写论文的速度也非常的快,所以每个月一篇也不是不可能。
根据多年的SCI论文写作经验和审稿经验,很多人不能发表出SCI论文的原因,要么最起码的英文写作不行,要么逻辑不清晰导致写作混乱写出的东西别人看不懂,要么工作没有新意,要么有新意没有表达到位。这是新手发SCI论文乃至所有类型论文经常犯的错误。
第一个阶段:调研的过程
如果是在读研究生,从一开始到入门,针对某个研究方向,标准的要求是读100篇以上的相关学术论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凝聚态方向,就是多读Nature及其系列、Physical Review系列等。这里读100篇文献的目的是对你要做的研究课题和方向有明确的认知,避免在以后的过程中犯各类幼稚的错误,从而大大提高发表SCI文章的效率。一部分人这个阶段需要1-2年度过。
第二个阶段:做实验或者理论计算的阶段
能否完成一篇好文章取决于是否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第一阶段的调研产生的对所研究方向的正确决断,以及现阶段的执行力。
以做实验为参考,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的方案验证与其不断调整、实验结果整理与分析总结、实验方案的可延续性—新的实验等几个阶段过程。
第三个阶段是SCI文章写作的阶段
首先是SCI文章框架格式,主要包括文章题目、摘要、引文、样品制备、实验结果与原理分析,总结,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这些是写一篇SCI文章的一个基本知识。
然后是如何将实验(理论)数据描绘成一个生动完整的故事。它首先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体现在文章的题目上;其次是文章摘要和引文部分,分别是对自己工作的精炼总结以及对别人工作的总结,包括别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可能展望和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是下面的部分是实验结果与原理分析总结,这里只需要把第二个阶段中所涉及的“实验结果整理与分析总结”来一个复制即可。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将自己的研究工作新意表达到位,这需要将研究方向和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深入比照,在此基础上做出结论。
另一个注意事项是语言问题,SCI文章写作是地道的英文写作、逻辑性要好。地道的英文写作是非英语国家的人经常遇到的一个困境,解决方法是多读英文国家的科研工作者的文章,尤其是Nature及其系列,Science等高质量杂志文章,体会玩味地道英文的写法,也体会研究者的思维逻辑。没有捷径,勤能补拙。
以上三个阶段是新手发SCI论文乃至所有类型论文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这主要是因为他发表的六十多篇SCI论文,其中有20篇论文是属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剩余的都是属于第二作者或者其他的称呼。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只有30%多的论文,他参与了全程的研究和发表工作。这样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六十多篇论文全部都是属于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话,那么普通人根本就难以完成。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网友的争议,以及它是如何完成的。
第一,他的作品数量的确是非常夸张的。现在这里跟大家科普一下,一般情况下,一个研究生都发表不了一篇SCI论文。对于博士生的要求,也只是在自己的全部学习生涯当中,发布两篇类似的论文。而他在博士毕业之后,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样的数字是极为夸张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想要发表一篇都难以登天。
第二,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的成就?在本科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非常好,是一个普通的211大学,但是在硕士的时候,她就已经考取了985大学,然后又出国深造,在国外的爱丁堡大学完成了博士生毕业。同时在童年就完成了博士后的论文指导工作,回到国内就进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在两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并且成为了副教授。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做出这样的成就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如何看待网友的质疑?网友的质疑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就在于他二十多篇的论文都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参与,这说明他参与了绝大多数的研究和后期的发表工作。而且有一些专业人士在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他有很多的论文,其实并不具备太大的含金量,存在着注水的成分。
这是因为她的实力非常的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当中非常的有优势,写了很多关于新型太阳能电池方面的论文,这个博士生的颜值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能够走红网络。
这是因为她在大二的时候就和院士一起做课题,掌握了非常多的知识,学习的经历非常丰富,而且还加入了韩宏伟教授团队。
投稿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纸质投稿、Email投稿和在线投稿系统投稿。文章一旦写好,为文章选一个适合的期刊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给女儿选一个好婆家一样。一篇文章能够发表成功,第一你要物色一个合适的期刊;第二得让编辑跟审稿人对文章感觉满意。从审稿人的角度看,一片文章的命运往往在审稿人打开它的一瞬间就决定了。一个熟练的审稿人会在接到文章后用几分钟的时间通读一遍,从而对作者和文章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所以,选择拟投稿的期刊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