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南大发表科学论文

南大发表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

南科大学发表论文

论文指出Ho et al.(2019)的主要问题如下: 1.Ho et al. (2019)利用单一近红外波段对湖泊水华进行分析,忽略了浅水湖泊悬浮泥沙变化对近红外信号的影响。由于湖泊(特别是浅水湖泊)受河流输入、底部再悬浮等过程影响,水体悬浮泥沙浓度呈现显著时空动态差异。然而,泥沙的强后向散射信号会导致高浑浊水体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升高。因此,Ho et al. (2019)使用的方法可能会对湖泊水华过程造成高估。对Ho et al.(2019)研究的71个湖泊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未考虑泥沙信号影响会导致至少58(82%)个湖泊的水华提取结果出现误判(图1)。 图1. Ho et al. (2019)论文部分湖泊水华提取结果受悬浮泥沙影响示意图。分析显示,在Ho et al. (2019)研究的71个湖泊中,至少有58个(82%)受此因素影响。 2.Ho et al. (2019)在Landsat遥感数据上利用Fmask算法区分湖泊边界。但是Ho et al. (2019)没有注意到,在Fmask算法中仅用一个简单的植被指数阈值区分水体,会将强水华区域识别为陆地并将其排除在后续分析中,可能造成强水华区域的漏判(图2)。数据分析显示,在Ho et al.(2019)的71个研究湖泊中,至少有41(58%)个出现了漏判。 图 2. 宋卡湖(泰国)与洪泽湖(中国)的提取结果显示,Ho et al. (2019)论文基于Landsat的湖泊水华强度信息出现严重错误。(a-d)分别为Landsat 5 TM数据的真彩色合成图像与水华强度指数(BNIR, 通过Ho et al. (2019)的方法计算得到)。显然,高浑浊水体与水生植被都会出现较大的水华强度指数,造成水华误判。(e)利用Fmask获得的洪泽湖水体掩膜,强水华区会被剔除而造成漏判。 3.卫星获取的信号包括地表地物反射与大气辐射两部分。湖泊水体信号在某些波长范围占比卫星总信号小于50%,且比例随水体浑浊度变化。Ho et al.(2019)没有考虑大气信号影响,可能导致结果出现错误。 图 3. 不同地物类型在Landsat 5 TM遥感影像上的光谱特征。其中黑色曲线为星上反射率,蓝色曲线为瑞利散射校正后的反射率,灰色为大气的瑞利散射反射率。在蓝光波段(第1波段),大气的瑞利散射反射信号在卫星总信号中占比可能超过50%。 4.Ho et al.(2019)使用的Landsat数据,重访周期较长(16天),一年中仅有若干次有效观测,难以准确捕获湖泊藻华逐年变化的相关特征信息。因此,论文得出的湖泊富营养增加趋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5.Ho et al.(2019)在错误的遥感数据基础上开展的全球变化对湖泊富营养化的综合影响分析结果不可信,研究结论可能会对读者产生误导。 原文作者对冯炼团队的不同观点做了答复,细节参见刊登在 Nature 同一期论文(Ho et al.2021)。 Matters Arising是 Nature 在2018年开办的特别专栏,专栏的评论文章主要是对已经在 Nature 发表的论文提出不同观点,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 南科大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冯炼为论文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合作作者包括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刘俊国和郑春苗等。该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 科技 计划、国家环境保护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实验室的经费支持。冯炼不同观点论文链接 原文作者答复链接

近日,南方 科技 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傅宗玫课题组在环境科学领域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发表“Efficient atmospheric transport of microplastics over Asia and adjacent oceans”一文,揭示了大气输送是陆地-海洋微塑料的重要传输路径。 微塑料一般指尺寸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其化学性质稳定,可在环境中长期存在。环境微塑料的快速累积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该研究发展了一个区域气象-微塑料模型(WRF-MP),考虑了尺寸、形态对微塑料空气动力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线状(纤维)和碎片状的微塑料粒子受空气拖曳力较大,一旦进入大气可停留较长时间,可在大气中水平输送超过1千公里。相对而言,球状微塑料粒子在大气中更容易沉降。研究估算,亚洲及其邻近海域大气微塑料的年排放量分别为31万吨和6万吨。 该研究进一步指出,从亚洲陆面排放到大气中的微塑料有1.4% 通过大气输送沉降到海洋表面,其余沉降在陆面。陆地到海洋的净大气输送通量为每年3.9千吨,是前人估算的亚洲河流入海微塑料输送通量的两倍。该研究阐明了尺寸和形状对微塑料空气动力学的影响及对微塑料大气输送的影响,也为区域和全球尺度微塑料污染的源-汇估算提供了重要参考。 傅宗玫课题组研究助理教授龙鑫为论文第一作者,傅宗玫为论文通讯作者,南科大为论文第一单位。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和深圳市 科技 创新委员会的大力支持。计算资源由南方 科技 大学计算科学与工程中心提供。 论文链接: 供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讯员:晏梓添 主图:丘妍

近期,南方 科技 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东晓课题组针对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力学非连续结构面的演化这一古老但富有挑战的力学问题,通过自主构建新的计算力学模型,阐明多尺度裂缝扩展及相互作用力学机理,相关系列成果发表在地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和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上。 图1 页岩生烃诱导的复杂三维非平面裂缝网络仿真结果 长期以来,地壳内流体驱动的裂缝扩展力学机理备受地球科学、能源、矿业等领域学者关注。与之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包括冰川融水诱导冰架坍塌、岩浆入侵引起岩墙的扩展、雁列型断层及裂缝的演化、烃源岩自然生烃导致的裂纹扩展等。与能源、矿业产生密切联系缘于水力压裂技术的广泛采用,大规模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促成了美国页岩气革命,改变了美国的能源格局。该技术在我国四川涪陵、威远、焦石坝等国家页岩气主力产区获得成功实践,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并有效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此外,深层地热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估、深部金属矿床开发等均涉及裂缝扩展问题。因此,研究流体驱动的裂缝扩展对于理解地壳内多尺度力学结构面的演化规律、高效清洁开发非常规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断裂力学、岩石力学、渗流力学等力学原理,推导并构建全新的复杂裂缝扩展计算力学模型,该模型对于简单币形裂缝在断裂韧性主导和粘性主导区域,获得了与经典解析解相一致的预测结果,主要的特色在于实现了对具有复杂形态裂缝(任意三维曲面裂缝)扩展过程的精确追踪,同时体现流体流动、岩体变形、裂缝起裂与扩展、裂缝应力干扰等多物理场的耦合控制作用。相关成果以“Hydromechanical Modeling of Nonplanar Three‐Dimensional Fracture Propagation Using an Iteratively Coupled Approach”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图2三维非平面裂缝扩展计算力学模型示意图及模型验证结果 以烃源岩生烃诱发裂缝扩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手段系统研究多条裂缝扩展过程。回答了生烃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三维非平面交叉裂缝网络,发现了三维曲面裂缝力学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阐明了多条三维裂缝扩展过程中出现交替式、差异性、扩展速度渐变性等扩展行为背后的力学机理。该成果为深入理解烃源岩内部复杂力学结构面的形成过程、高速渗流通道的空间拓扑结构特征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相关成果以“Development of 3-D Curved Fracture Swarms in Shale Rock Driven by Rapid Fluid Pressure Buildup: Insights From Numerical Modeling”为题,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图3 烃源岩生烃过程不同初始裂缝形态下的三维缝网扩展数值模拟结果 环境学院研究副教授李三百为系列论文的第一作者,张东晓为系列论文的通讯和共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Abbas Firoozabadi为第一项成果的共同通讯作者。南科大为该论文的第一单位。该系列成果的开展和完成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JGR: Solid Earth论文链接: 论文链接:

南大发表科学论文

近日,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张利剑教授课题组与德国乌尔姆大学 (Universität Ulm)Martin B. Plenio教授课题组、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刘子文博士和澳大利亚悉尼 科技 大学俞能昆教授合作的成果"Experimental Quantification of Coherence of a Tunable Quantum Detector"发表于 《物理评论快报》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5, 060404 (2020), DOI: 10.1103/PhysRevLett.125.060404)。该工作从量子资源理论的角度出发,对量子探测器利用量子资源的能力进行了研究,首次在实验中量化了一类量子探测器--可调弱场零差探测器—在不同配置下对相干性这一量子资源的利用能力。 图1. 量化探测器相干性的实验原理图 量子探测器的结构和应用场景比经典探测器更为复杂,因而用来量化经典探测器性能的参数,如探测效率、噪声强度等,无法全面描述量子探测器的性能,而应该从量子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量化量子探测器性能的新方法。量子相干性是量子技术超越传统设备性能的基本资源,而实现此优势的先决条件是测量设备可以有效提取量子态和量子操作中的相干性。基于最近发表的量子操作相干性的资源理论,研究团队将其推广并用来定量研究量子探测器提取相干性的能力,并针对一类重要的量子探测器—可调弱场零差探测器—探测量子相干性的能力进行研究,利用量子探测器层析(quantum detector tomography)实验重构该探测器的测量算符,进而计算探测器的相干性。通过对可调弱场零差探测器在不同配置下相干性的实验标定,研究团队得到导致该量子探测器探测相干性能力变化的因素,对将来进一步使用这类探测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同时该工作首次以资源理论的角度对量子测量进行了实验研究,为准确评估量子测量设备的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2. 不同本地振荡器和干涉对比度下可调弱场零差探测器的相干值变化趋势。 量子相干性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学和量子生物学等量子技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量子相干性作为一种资源的定量评估引起了广泛兴趣,并有大量工作针对相干性的产生和调控展开研究。但是要将量子相干性应用到更加广阔的领域,仅仅产生和调控相干性是不足够的,我们还必须能够探测相干性,而本工作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从而完善了量子相干性的研究框架,将量子相干性的应用进一步推广。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慧超,许飞翔和乌尔姆大学博士研究生Thomas Theurer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Dario Egloff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张利剑教授和Martin B. Plenio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该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306202,2017YFA0303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以及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大力支持。论文链接:

南科大学生发表论文

大学生如果要发表学术论文的话,那么在学校里面找一个论文指导老师,然后写论文让他帮你去改。

1.论文内容的准备

想要发表的话对于论文的质量也是有要求的,出于精益求精的要求,论文提前一段时间准备。所以如果想要发核心期刊的话,建议最好大二下开始,因为这时候专业基础知识有了一些,另外核心周期在年至一年,这之前还要联系指导老师(本科生没有指导老师几乎不可能发上核心),准备素材、查找资料等。如果是为了保研发普刊,大三下的二三月份是高峰期,平时普刊周期两到三个月,这段时间就要延长半个月左右。

2.弄清楚发表的要求发期刊论文有很多用途,可以平时加分、保研加分、评奖学金、结项以及考研复试等,总的来看还是跟学校、单位要求相关,所以就要先搞清楚相关政策才能保证发出去了有用。

3.注意需要各种时间期刊论文得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才有用,所以要注意各种时间节点。审稿时间审核通过后才有录用证明。如果是自己投稿的话,一般审稿要半个月以上。期刊质量越高,审核时间越久,拿到录用后就知道该期刊的出刊时间了,最快也要一到两个月才能出版,慢的话要等半年以上。质量高的期刊一般都会出现超前收稿的现象,而出版也是有规定时间的,所以如果想发论文用来加分之类的,就需要提前做准备。上网时间还有的要看到在网上检索证明才能认定,一般非知网的普刊在出刊后1-3个月上网,知网的普刊在出刊后2-3个月上网。

4.投稿渠道的选择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发在哪个期刊上,如果是自己投稿,那可以去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找期刊。先搜研究方向,然后确定想要发的期刊,一般会有投稿联系方式,根据这个联系编辑就可以了。还可以认真去各个期刊官网寻找编辑老师或者征稿电话联系方式,听从编辑老师的格式要求或修改建议,然后耐心等待。在这里学姐建议去数据库查找期刊信息,这里的才是最可信的,很多百度页的期刊官网都是假网站。

最后,不管你是自己投稿还是找的渠道或者机构代投,拿到录用证明后都可以去打该期刊的查稿电话去核实自己的文章有没有被录用,能查到就是可信的哦。

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可以有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把自己的学术论文交给自己导师,让他给你在相关地方发表第二,也可以在有关学术平台发表自己的学术论文

大学生想要发表学术论文,主要是找对投稿的渠道,因为现在网上鱼龙混杂,一不小心就会踩坑,希望能认真看完,相信看完以后大学生或者本科生发表一篇论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内容包括了,论文快速的降重方式,和写作方法,发表的两种渠道。废话不多说了,直接上干货了。首先说一下发表论文的2种投稿方式和避坑指南第一个是自行投稿,这里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投稿经验,要不漫长和繁琐的修改过程会磨灭投稿的意志,这里面我以知网为例说明,请学生们切记一点,前往不要随便百度杂志社进行投稿,因为那大概率百度出来的杂志社是假冒的。一个数学的期刊。第一页基本都讲自己是杂志社的,真假难辨。所以投稿一定要在知网中核实。首先进入知网的刊物检索页面:学科导航中是可以查到你想发的类别,选好适合自己的类别方向,就可以挑选自己心仪的期刊了。期刊有很多,难易程度可以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来判定。如果要求不高 可以选择低一点或者没有的,因为这样的刊物是比较好发的。确认好期刊后进入会显示所有的期刊信息。点击投稿,注册后,会显示论文的格式和稿件的要求,按照要求整理好后就可以上传了,一般审核周期为一周左右,投稿之前主要好格式就行。中间可能会反复修改几次,只要可以修改 基本问题不大。第二种投稿方式是代理投稿:比较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发表论文的小白同学,是比较省心的,这里注意的几点问题就是找寻机构的正规性,比方有机构需要有正规可查的公司,或者有比较完善的联系方式。比方个人或者渠道不明的联系人就不要冒险了。再就是避坑天价机构,货比三家,什么都是可以讲价的,带广告的机构基本就不要问了,基本都是天价: 这里教大家如果鉴别一个机构的真伪,我主要是通过建站时间来看,毕竟真伪时间是重要的指标。就以我经常发的百姓论文为例来教大家如何鉴别。首先用站长工具,输入域名。就可以查到网站所有的相关信息 一般域名年龄超出5年的基本都没问题,有备案号的 工信局都可以查到的,一般时间越长越好,时间越长积累的刊物就越多,给你定位的期刊就越准确,价格也比较实惠。一般5年内的就要考虑了,因为时间短可信度就比较低,相当于你用一个手机号,手机号码时间越长就给你信誉额度越多一个道理。最后分享一下快速降重的写作方法,学霸就不用看了,这个方式可以教你事半功倍大大提升写作效率,同样也需要3个软件来帮忙,都是免费的哦第一个和第二个,主要是用来降重的软件,可以吧文中所有同义词进行替换,替换后肯定会不通顺的地方,然后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吧论文整理通顺就行,最好加入自己的见解。如下图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查重率,但是我只建议段落的修改,全文不适用。其次就是修改病句会找出文中不合适的语句并进行标注和修改,最关键的,也有英文的版本哦。最后写好了就要查重了,查重我推荐的也是一款免费的软件。和知网相比会有一些差别,但主要是免费,用于初稿的修改是比较合适的。每天会有一次检测的免费名额。以上就是一个大学生或者本科生发表论文的全部过程和避坑指南了,相信对于小白同学还是有帮助的,希望大家多多交流 一起进步以上内容都是原创,辛苦码字分享,如果对你有帮助希望可以点赞支持。也就是我分享知识最大的动力

南科大一本科学家发表论文

女科学家郇真论文登上数学顶刊,之所以她会在学术界引发轰动是因为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位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在数学顶刊上发文的中国内地学者。

这位中国女科学家郇真到底有多牛

相信很多学术界的人士对于华中科技大学副研究员郇真的论文登上数学顶刊Acta Mathematica这则消息一定不会陌生吧,这位中国的女科学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苏步青院士之后第二位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在数学顶刊Acta Mathematica上发布论文的中国内地学者。

作为国际公认最具有权威性的数学期刊之一的Acta Mathematica,能够在这里发表自己的论文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而郇真作为一位有着多年数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士,能够在数学顶刊上发表自己的论文,这足以证明她自身的优秀。

对学术多年的执着成就了现在的郇真

郇真论文登上数学顶刊之后,受到了很多的关注,在华中科大数学中心官网上的资料中显示,郇真200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09年硕士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2017年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这样看来她的读博之路长达8年之久,就是秉承这这种对学术的认真、坚持与热爱,才成就了现在的郇真。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非常不理解郇真他们在做的事情,他们的付出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从其他人的角度上看,会觉得很奇怪,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抱着对学术的热爱,没有按照主流的想法去走学术之路,而是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最终获得了成功。

近日,南方 科技 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吴紫辉课题组在光捕获和光束缚的非厄密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Non-Hermitian physics for optical manipulation uncovers inherent instability of large clusters”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光束缚是指多个粒子之间的散射光所造成的光力将其稳定束缚成某一粒子结构的现象。一个被广为接纳的理论表明,在光的作用下,粒子会寻找和形成一种在能量上有利的结构,并被称为“光学分子”甚至“光学物质”。情况就像电子束缚一般材料一样。然而,与厄密的电子束缚不同,非保守光束缚是非厄密的,传统的理论并不适用。因此,吴紫辉课题组在光束缚系统中考虑到非厄密性,并发现了奇异点的存在,即振动谱中的奇点。它意味着从稳定到不稳定的对称破缺相变。在此过程中振动频率变更为复数,并允许光“泵入”能量并“熔化”粒子结构。更重要的是,对于足够大的粒子团簇,系统总是会达到不稳定阈值。因为随着粒子数目增多,振动谱将接近简并,很小的非厄密耦合便能驱动系统通过奇异点,且这一过程与细节无关。简而言之,仅仅依靠光力无法稳定束缚较大的粒子团簇。实验中观测到的稳定光束缚不能仅通过光力来实现,辅助的背景阻尼力也是必要的条件。因此,对于大的粒子团簇,“光束缚”最好被称作“光力-流体动力束缚”。事实上,这里较大的粒子团簇指的只是具有约10个或更多粒子的团簇。这里非厄密性是关键,其物理起源是入射光和辐射损耗。粒子并不总是处于能量有利于稳定的位置,因为当两个振动频率几乎简并时,非保守力将作为一个能量泵,激发并破坏粒子团簇的稳定性。 吴紫辉课题组的这一理论,一方面取代了旧的光捕获和光束缚理论,另一方面也扩展了非厄密物理学的研究领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项工作与已发表的所有实验结果一致。课题组所开发的理论和数学模型可以应用于任何具有空间位置上非保守力(positional non-conservative force)的开放系统,其中包括声力和其他受辐射束缚的系统。 图1:单一粒子光捕获系统中的奇异点。(a)介电粒子的光捕获示意图。(b) Ki, 力矩阵的本征值与偏振()的关系。从线偏振(=0)到圆偏振()。紫色叉叉表示奇异点出现的位置。光捕获在奇异点左(右)边是稳定(不稳定)的。(c)稳定性也依赖于粒子大小 。 图2:随着粒子数目的增加,复数不稳定模式普遍存在。(a)在(b)到(g)中所考虑的几何结构下,复数不稳定模式的百分比随着粒子数目的增加而增加,这意味着大的光束缚团簇结构本质上是不稳定。 吴紫辉课题组博士后李肖为论文第一作者,完成了仿真、分析数据等主要内容,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刘益能完成了早期仿真模拟工作,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林志芳开发了这一工作所用到的主要程序,香港 科技 大学物理系讲席教授陈子亭发起并监督完成了这一项目。吴紫辉是论文通讯作者,南科大是论文第一单位。 以上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自然科学基金、香港RGC和香港裘槎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 供稿:物理系 通讯员:许馨文 主图:丘妍

目前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一本批次、二本批次概念。南方科技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由广东省领导和管理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2010年创办。

学校简介2010年12月,教育部同意筹建南方科技大学。2012年4月,教育部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据2021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94.38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为90多万平方米;学校目前已设置理学院、工学院等八大学院,建成28个院系及若干中心,开设34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数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化学、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机械、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临床医学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共获批建设各级各类科研平台75个,包括国家级平台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3个,市级科研平台50个。在建科研机构6个,其中格拉布斯研究院、杰曼诺夫数学中心、斯发斯基可信自主系统研究院为深圳市批复建设的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为深圳市批复建设的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累计获批各类竞争性纵向科研项目及横向项目共 2877项,资助经费53.9亿元,其中纵向项目 2309项,经费47.2亿元,横向568项,经费6.7亿元。2020年南方科技大学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全校获得的竞争性项目993项,获批科研经费18.2亿元。

2020年南方科技大学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技项目787项,总经费15.2亿元,经费数较2019年增长19%。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06项,人才类和重点级项目数大幅提升,获批杰青2项,优青4项和重点级项目12项,面青项目平均资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几个百分点。学校还获批首个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个国家级团队项目(111基地)、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平台建设方面,2020年南方科技大学新获批各级各类平台及相关项目共计34项,获批经费5.27亿元。获批深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是南方科技大学首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也是深圳首个国家级数学中心。

2020年,南方科技大学教师共计发表期刊论文4247篇,其中SCI收录3207篇,授权专利276项。最新自然指数(2019年11月1日-2020年10月31日)显示,南科大位列全球大学46名,中国大学第13位,自然指数加权论文值为207.56。

2020年7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讲席教授姚新荣获IEEE FRANK ROSENBLATT AWARD国际大奖;2020年8月医学院讲席教授王鹏荣获美国糖化学界最高奖Claude S.Hudson奖;2020年9月物理系教授张立源荣获“科学探索奖”;2020年10月化学系与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双聘助理教授杨天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曾振中荣获2020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20年11月医学院杨亮教授荣获第二届(2019-2020年度)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学技术个人特别贡献奖;2020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荣获复旦-中植科学奖;2020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荣获7项深圳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居深圳市高校首位,其中物理系卢海舟教授荣获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俊国教授荣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4月,南方科技大学已签约引进教师1310人,包括院士56人(签约引进与自主培养全职院士38人),国际会士55人, 教育部特聘教授(含青年)38人,“国家特支计划”专家1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教学科研系列教师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验,师资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占比约65%。

1966年7月,英国标准电信研究所的英籍华人高锟博士和霍克哈姆就光纤传输的前景发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论文,论文分析了玻璃纤维损耗大的主要原因,大胆地预言,只要能设法降低玻璃纤维中的杂质,就有可能使光纤损耗从每千米1 000分贝降低到每千米20分贝,从而有可能用于通信。这篇论文鼓舞了许多科学家为实现低损耗的光纤而努力。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发表论文

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于2012年5月、工程管理专业于2014年5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于2015年6月已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本科专业评估。学院优势专业为土木工程,该专业历经20年的发展,无论在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方面均具有雄厚的实力,已为国家培养了近5000名毕业生。学院拥有四大公共实验平台:“力学与结构实验中心”、 “建筑物理与环境实验中心”、“工程检测与分析实验中心”以及“四川风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实验室面积约5000m,实验设备资产2500余万元,其中,“力学与结构实验中心”被评为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还拥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与材料动载特性”。学院拥有“工程结构防灾减灾”、“中小城镇规划与设计”、“新能源及建筑节能技术”、“新型建筑材料及结构”以及“工程项目管理与咨询”等5个研究所。学院还与“四川振通公路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公路工程综合甲级资质)合作,共建“交通土建检测实验室”。此外,学院与董事单位、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研发中心20余个,具有勘察、规划、设计、检测、项目咨询、监理等社会综合服务能力。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纵横向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科技支撑项目、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7项,省部级项目26项,科研经费约4000万元,参与完成近50个中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工作及大量的灾后重建工作。获得省部级奖6项,鉴定成果6项,获得专利10项,编写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2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00余篇,核心期刊200余篇。在“工程项目管理及咨询”、“冲击动力学与结构动态响应”、“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城乡规划与设计”、“新能源及节能技术” 及“新型建筑材料及结构”等方面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创新团队。

你,弄,份,,。。原。。创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论文查重率,本科的论文查重率是30%的,研究生硕士的是在20%以下的哦具体的查重率是看你学校的规定的哦你可以去问你学校老师的,论文的指导老师是会知道的论文查重重复率推荐你使用PaperRater论文查重软件去查重吧,这个论文查重软件查重的精准度比知网的查重的还要高的 查重精准度强

  • 索引序列
  • 南科大学发表论文
  • 南大发表科学论文
  • 南科大学生发表论文
  • 南科大一本科学家发表论文
  •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