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如何统计各高校发表论文数

如何统计各高校发表论文数

发布时间:

如何统计各高校发表论文数

EI数据库可以查询。ei数据库可以查询某年某个学校发表论文的情况。查询方法:EI数据库是支持高级查找的,但是由于EI数据库全是英文的,所以一般人很难找到高级搜索的位置,其实首先选择年限范围为:2009-2010,然后再输入单位(注意一定要是英文的单位),点击搜索即可查找所有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文章,至于如何找出发文最多作者和最多刊物,这个必须自己把搜出的结果进行计算后才能知道结果。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目前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为什么要了解一个数目?不知你是做什么的?

数目的话比较难统计出来。

各省高校发表论文数量统计

中国计算机科学发论文最多高校揭晓,清华、浙大、上交大前三

最近,《2017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发布,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的论文发表数量、创新人才数量双双排名全国第一,华中科技大学高被引数量第一。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排前三。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排前三。

具体到计算机科学: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

这份报告是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发布。

数据来源与评价指标

本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数据时间段为2007.01.01-2017.2.28(十年)。

为了更好地识别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报告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下载了高被引论文的题录数据。

第一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中 AF 字段中的第一位。第一作者机构是 C1 字段中第一作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通讯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题录数据中RP字段的作者。通讯作者机构是RP字段中作 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机构可能有多个,数据处理中,报告按照顺序只采用第一机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因在一项研究中的主导作用而被视为主导科学家。对于主导科学家的重名问题的处理依赖于一项发明专利技术“一种面向英文文献中中国作者的姓名消歧方法”。

截至 2017年2月28日,中国大陆共有209 所高校至少有一个学科入选 ESI 前1%高被引学科。本报告对于中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仅限于这 209 所高校。

报告内容分为“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和“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两部分。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1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2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总体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于 2012 年,2012 年之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未计入其中。另外,因大量署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第一机构并非中国科学院大学,因此,主导论文数量较少。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入前十。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4、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清华发论文最多,华中科大高被引最多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中,计算机科学在国际成果规模、高被引论文、创新人才数量三个维度进行的评价。

1、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报告的课题组负责人李江教授介绍,此次《报告》的发布除了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各高校、社会组织参考的同时,也能够激励高校从高水平成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三个维度考虑发展方向和策略。

2008年全院共发表论文753篇,包括SCI检索期刊论文166篇(2007年133篇),EI检索期刊论文6篇,ISTP论文5篇,国外一般期刊论文6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41篇,国内一般期刊论文136篇,出版专著27部。与2007年相比,SCI检索期刊论文增长24.80%,反映高水平论文呈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8年12月,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单,《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获此殊荣。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中国科协宣布2008年度中国科协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地质论评》所刊论文共有六篇获奖,其中,我院有四人获得优秀论文奖。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等7个刊物已实现网上办公功能,《中国岩溶》和《地质力学学报》正在建设中。以我院刊物为基础,在中国科学院《岩石学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通报》、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科学进展》等刊物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学期刊网”框架搭建成功。初步实现了地学科技期刊网上检索、网上办公、数据库共享等功能,初步做到了科技期刊办公手段的现代化,得到了地学科技工作者和期刊界的热烈欢迎,也为今后科技期刊的发展和资源共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赵逊研究员。《地质学报》(英文版)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08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在2007年度的《SCI》统计中,影响因子为1.781,总被引频次为1216,在被入选的76种中国期刊中位居第4名;在《SCI》公布的267种地学科技期刊中位居第68名;每年有110余种国外刊物引用本刊文章,其水平已达到和接近发达国家地质学会会刊的水平。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7篇,共1272页。其中2、3、4、5期登载的是《中国代表团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的论文,其内容全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地学界取得的主要进展,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同行介绍汶川地震的科学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强烈关注。从2009年第1期起,本刊全文在世界著名出版集团Blackwell公司网站全文上网发行。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三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2.090(扩展版2.777),总被引频次为1876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13名。2008年本刊作为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优秀单位,在中国科协组织的精品科技期刊总结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全文在中国科协网站上发表。2008年度发表论文187篇,共1814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1.773,总被引频次为1981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29位。2008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7篇,消息报道17篇,通讯资料4篇,共计864页。

《地质论评》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8年底与兄弟刊物一起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7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277次;影响因子1.278,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73位,进入百名大关,取得了重大突破。2008年度发表论文106篇,共836页。

《地球学报》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Peφepa TИBHЫЙЖyp Ha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2.145,总被引频次为1361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1名。2008年度发表论文73篇,共793页。

《矿床地质》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沈其韩院士。《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1.548,总被引频次为90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43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586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701,总被引频次为52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96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6篇,共484页。

《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 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642,总被引频次为533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47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62篇,共392页。

《中国岩溶》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496,总被引频次为309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561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388页。

《地质力学学报》(网站正在建设)

《地质力学学报》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

苏州大学,上海大学,福州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排第1名嗯。

云南各高校发表论文统计

截至2011年学校出版专著、教材872部,发表科研论文1.04万篇,其中,在《中国科学》、《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被SCI、EI、ISTP、ISSHP收录87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107项;有16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有16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自2008年以来,学校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7项,省部级课题260项;出版著作669部,其中在中央级出版社出版著作265部,出版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发表论文7020余篇,其中在《中国科学》、《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6篇,被SCI、EI、ISTP、ISSHP收录478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6项。 2010年-2015年期间,学校获准国家级课题立项100项,省部级课题220项;出版著作520余部,其中中央级出版社153部,出版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4部。发表论文5000余篇,其中核心A类以上论文560余篇,CSSCI检索论文530余篇,科研成果获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78项 截止到2015年,云南财经大学建成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创新团队4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5支,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高校新型智库 2个。 截止到2015年,云南财经大学建成有:国家级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国际化、区域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云南财经大学下设研究机构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 云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 云南财经大学中俄亚太全球问题研究中心 云南对外金融合作研究基地 西南边疆山地区域开发开放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财税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云南省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财经大学投资研究所云南财经大学 区域发展研究所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云南财经大学财政税收研究所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研究所云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云南财经大学高教研究所云南社会经济统计检测与预警研究基地 云南省高校高原山地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数据挖掘与经济计量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电子商务创新与创业重点实验室巨灾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与诚泰财产保险合作) 截止到2015年,在云南省目前的10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中, 云南财经大学占有6席。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云南财经大学除不断扩大合作面,持续引进优质资源外,还在办学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其学分互换制创云南省高校先河,为学生搭建起了享受世界知名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 截止到2015年,学校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等30余个国家126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2013年4月16日与泰国兰实大学合作举办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是云南省在昆高校在国外设立的第一家海外学院 ,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内第三家境外办学机构 ;与美国库克大学、澳大利亚查理斯窦大学合作举办国际会计、国际商务学士学位教育项目;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合作举办项目管理硕士学位与房地产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英国爱丁堡隆比亚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学士学位教育项目;并已在越南、泰国建立了4个商务汉语中心,为缅甸、越南等国培训近100名政府公务员,受到了派出国政府的高度评价。 此外,学校还承接了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 。云南财经大学从1999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2014 年有近 400 人次到校留学,这些留学生来自五大洲的法国、德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里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分为由硕士生、本科生组成的学历生和进修生、语言生组成的非学历生。部分留学生在东盟学院学习基础性知识 1-2 年后,会分流到其他学院进行专业学习。留学生的学位证由云南财经大学颁发。

戴永年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及材料、电池及电池材料。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以及大量的本科生,承担并完成了数十个研究项目,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其中《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冶金》被列为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真空冶金》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11项。研究成功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和“卧式真空炉” 等相关技术已在国内40多个单位及巴西、玻利维亚和越南三个国家推广应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的各种奖励共计2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300万元)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四项、中国真空学会 “94'科技成就奖(HAYASHI AWARD)”一项。 博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先后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原中国有色金属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 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银奖,云南省优秀发明创造选拔赛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成果大奖赛金奖,中国青年科技博览会金奖,云南省科技发明比赛一等奖,云南省首届青年科技成果大奖赛二等奖,全国及云南省大学生科技“挑战杯”获奖指导教师,获昆明市青年十杰称号,云南省高等院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研究方向:微波加热在材料冶金中的应用、冶金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担任博士、硕士、本科生的《微波冶金》、《微波加热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等5门课程。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 20余名,本科毕业生论文20余人次。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攻关项目、昆明市科技重点项目、四川省攀枝花市科技项目、中-德、中-英国际合作项目等29个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的项目被评为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尚属首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出版专著2部,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91篇,刊于国内核心刊物62篇,国际核心期刊8篇,国际会议31篇,其中被SCI、EI、ISTP、CA等收录1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10项,其中4项已获授权。华一新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冶金工程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5年被评为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跨世纪人才,1997年被评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04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研究方向:冶金新技术与新工艺、冶金物理化学、微波冶金、离子液体应用。讲授过《普通冶金学》,《冶金新技术》,《冶金动力学》,《现代冶金分析技术》,《微波化学》,《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等9门课程,主持《有色重金属冶金学》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人。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1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等各种科研奖励5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30余篇次。出版《冶金过程动力学导论》(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年)和《微波化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2部学术专著。王华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1996年5月被原有色金属总公司授予“先进青年工作者”称号,97年5月被授予“昆明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8年12月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称号,2000年12月获昆明理工大学首届香港伍达观基金杰出教师奖,2005年6月被授予“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3年1月当选为第13届昆明市五华区人大代表。研究方向:冶金能源与环保、强化冶炼与节能、钢铁冶金新技术、冶金过程仿真与控制。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讲授主干课程7门,已培养硕士、博士生10余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优秀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申请国家专利19项。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每年能获得1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1项、3等奖5项,省自然科学2等奖1项、3等奖1项。谢刚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学科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云南省青联常委,当选为1996年昆明市十大杰出青年。研究方向:计算冶金、冶金物理化学。主讲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课程6门,指导毕业博士及硕士生20多人,指导在读博士及硕士生10多人。承担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SC、IEI收录20多篇,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三项。多次主办和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料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获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 199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 1998年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1994年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4年获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2004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称号。研究方向:有色金属冶金、真空冶金。发表科研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国家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3项,已授权10项,研制成功的真空冶金新工艺和新设备,在国内推广应用,累积创利税上亿元,并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余名。陶东平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熔体(溶液)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液态合金理论及应用、硅酸盐熔体(熔渣)热力学》。讲授本科生的必修课《冶金原理》、研究生的学位课《冶金热力学》和必修课《材料热力学》以及选修课《熔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和《冶金熔体物理化学》、《熔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和《冶金熔体物理化学》。已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有16篇为SCI收录、4篇为EI收录。在Metall. Mater. Trans. A和B上已发表6篇论文,提出了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承担过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1本。省部级科研奖1项(均排名第一)。郭忠诚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昆明市优秀专家,昆明理工大学首届特聘教授。荣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云南省高校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十大杰出标兵”和全国电镀行业首届“十大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改性及其物理化学过程、新型多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微观结构表征、超细粉体金属粉体材料、表面工程。讲授过3门研究生课程,培养了硕士生7人,博士生2人, 自90年代以来一直开展新材料及其表面改性与精饰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化、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40多篇,被国内外刊物引用200多篇次,出版专著2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魏昶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有色金属冶金新技术和新材料制备、有色金属冶金新技术及其理论研究、复杂矿物资源和再生资源分离新技术。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被EI和全国核心期刊收录。编著并出版了《湿法炼锌理论与应用》、《铅锌锡及综合利用》等专著,参加编著并出版了《锌冶金学》等著作。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硫化碱法提锡的基础理论和新工艺”;国家“八五”攻关子项目“镍电解混合阳极液除铁研究”;云南省应用基金项目“高钙镁难选低品位氧化铜矿新工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脆硫铅锑矿湿法分离新工艺和基础理论”等项目。目前已培养6届硕士研究生16人和1届博士生。王亚明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生化学院院长。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理事,全国松香、松节油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造纸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十五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学科带头人,昆明理工大学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新型催化材料。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主要从事纳米粒子催化剂固体超强酸的制备、物性表征以及在天然产物(松香、松节油等)的深加工制精细化学品的催化性能研究及相关技术开发。出版专著两部,《催化原理及新催化技术》获97-98年度西南、西北地区科技图书贰等奖,《松节油择形催化》获2002年西南地区科技图书壹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EI收录10篇。松脂深加工新型催化剂、新工艺研究》获2002年度云南省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贰等奖(排名第一)。获发明专利授权二项(排名第一)。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006年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2007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兼任日本东京大学可持续材料国际研究中心合作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青联委员等。研究方向:真空冶金物理化学及多晶硅材料。现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预研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申请国家专利7项,参编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30余篇次。

2005年以来,学院科研工作在立项、成果、获奖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中包括杨光远教授主持2008年度“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印度阿萨姆邦阿洪傣族编年史《阿洪姆兰基》翻译及诠注”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两部、教材三部、学术论文45篇,其中《东南亚国家经济贸易法律研究丛书》是获得云南省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惟一的特等奖项目,我院教师承担了其中的《泰国经济贸易法律选编》和《泰国经济贸易续编》两部书的编译任务。2007年,我院与北京大学合作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中云南省的东南亚语言人才问题”获得立项。(云南省教育厅省院省校合作办公室发【云合教办2007-5号】)。杨光远教授在完成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云南少数民族语言选用问题研究》、《新平傣语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2008年度省社科基金《傣语中的汉语新词术语研究》,其著作《十三世纪傣泰语言的语音系统研究》被纳入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边疆史地创新基地文库,陆生副教授主持的教育厅科研项目《泰、缅、越非专业等级考试》于2007年通过验收,他主编教材《泰语视听说》于2008年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云南艺术学院建于1959年8月,是我国西南边疆一所实力雄厚、特色鲜明、艺术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地址:昆明市五华区麻园艺苑巷4号 邮编:650101 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为学院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学院一方面承担着培养艺术人才的任务,一方面也承担着收集、整理、研究、继承、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任务,学院十分注重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确立了教学、研究、创作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既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积淀,又有浓郁民族文化艺术氛围、同时更具备现代意识锐度的综合性艺术高校。建院至今,云南艺术学院汇聚了一大批著名艺术家。组成了一支实力较为雄厚的教学、研究、艺术创作、表演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队伍中高职比为45%。近5年来,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教师共出版学术专著51部,教材13部,发表论文630多篇,完成省部级课题32项,在国际上获奖36项,获国家级奖275项,省级奖39项。留法归来的油画家、雕塑家廖新学教授,小提琴家李丹教授,声乐家方于教授夫妇(《悲惨世界》译者),知名国画家、雕塑家袁晓岑教授等专家、学者先后在学院执教。学院现有教职工625人,其中大学本部有教职工525人,附属学校有教职工100人。在大学本部274名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有35人,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有10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4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云南艺术学院是由云南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本科院校,设有10个教学单位: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电影电视艺术系、艺术文化系、成人教育学院、文华学院(独立学云南艺术学院院、与企业合办)和附属艺术学校;有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音乐学、美术学、戏剧戏曲学、舞蹈学、艺术学、设计艺术学;有21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教育部颁布的艺术学科专业目录的所有专业,涉及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等综合艺术学科,艺术类学科齐全;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音乐学、美术学、戏剧戏曲学和艺术学。设有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所专职科研机构,下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研究室及民族民间艺术陈列馆,较为齐备的实验实践场所和科研仪器设施,为学院教师在教学、研究和创作取得骄人成绩提供了条件。学院在版画、油画、民族戏剧、音乐、舞蹈等学科的创作和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独特的影响。每年全国各类艺术类专业赛事,学院兼有所获。2001年至2003年,学院研究、创作、表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78项,参加国际、国内各类活动展览、演出200余场次,出版学术专著42部,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云南艺术学院主办的《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是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近年来,学报以其强烈的学术意识,开放的学术胸襟,赢得学界的重视和赞誉。 学校占地184亩,建筑总面积70,306平方米。学院图书馆有印刷类图书20万册,电子类图书12万册(片),每年订阅数百种各类期刊,现每年投入80万元专款进行图书建设。在建有演播厅、戏剧实验剧场、小型音乐厅、美术馆等教学实践场地的基础上,学院又新建了集演出、展览为一体的实验剧场共12,068平方米。云南艺术学院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负责对外交流与合作及留学生教育。有20余个国家400余名留学生先后在我院留学学习。该院与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泰国、越南等国家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在各个层次上进行交流与合作,并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设立工作室,为艺术家走向世界搭建平台。目前,学院投资了2,969万元,建设建筑面积为14,620平方米的留学生楼工程,预计2006年9月投入使用。云南艺术学院遵循“继承传统、兼容中外、学习民间、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以传承民族艺术文化和培养艺术教育人才为使命,创作了大批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为云南省输送了近万名优秀的艺术教育师资和艺术创作人才,为云南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4320人,硕士研究生84人,成人教育学生2768人,中专学生1434人,独立二级学院学生1483人。2004年,云南艺术学院以“良好”等次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院的教学水平与发展特色得到专家考评组的高度评价。截止2005年12月,在校研究生84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达4320人;成人教育学生为3435人。目前云南艺术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在2020年把学校办成能适应云南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能辐射到全国和东南亚地区,艺术学科专业齐全,设置有文学、教育学、民族学、历史学、管理学、工学等一级学科门类相关专业,有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有云南民族文化特色,集教学、研究、创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大学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现有戏剧戏曲学、油画学、音乐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正在建设艺术学、舞蹈学、艺术设计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2001年由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云南艺术学院省级重点学科丛书》两辑共20种云南艺术学院以云南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为特色,为留阅览室学生提供独特的课程。国画、书法、油画、雕塑、版画、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包装设计、动画、壁画、陶艺、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商业设计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声乐、西洋乐器、合唱排练、中国传统民间舞蹈、芭蕾、舞蹈编导等课程深得留学生的喜爱。另外,中国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武术、摄影、中国音乐史、戏剧表演、播音主持、模特培训、影视编导、中国电影鉴赏、影视后期制作、艺术管理、艺术理论研究等课程也可供您选择。 建院42年以来,云南艺术学院共为社会培养了各类艺术人才4616名。其中本科生24届2362人,授予学士学位1962人。毕业生中包括了汉族、回族、彝族、白族、苗族、哈尼族、纳西族、拉祜族、景颇族、阿昌族、僳僳族、怒族、独龙族、蒙古族、藏族、普米族、傣族、壮族、瑶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学生,这为云南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为云南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云南进一步确立“民族文化大省”的地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改革开放数年来,学院抓住了新的发展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显示出勃勃生机。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改革力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科研、管理体制及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在教学上实行学分制、教师挂牌教学、选课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加强特色课的建设,紧握时代脉搏,对社会需求、市场竞争作出敏锐反应。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仅近两年来,先后组织了100多位中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学习,取得了结业证书,组织了100多位青年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分送了100多名教师到校外进修学习,有20多人考取了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学院加大科研改革力度,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研学术奖云南艺术学院励的办法和措施,资助学术出版,资助课题研究,奖励科研成果。在2001年度,学院用于科研学术奖励、课题资助、学术著作出版等经费达到110多万元,占学院全年总支出的4%。鉴于学科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学院十分重视重点学科建设,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带动全院科研学术工作的发展。目前,学院共有戏剧戏曲学、油画学、音乐学等三个省级重点学科,艺术学、舞蹈学、艺术设计学也将在“十五”期间建成 省级重点学科。200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云南艺术学院省级重点学科丛书”两辑共20种,其中一些专著,其学术质量达到了国家一流水平。通过加大投入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近五年来,学院共出版学术专著51部,教材13部,发表论文630篇,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其它各类课题32项。获国际奖36项,获得国家级奖励275项,获得省级奖励39项。 学院还投入巨大精力,在创作和表演方面不断推出民族艺术文化精品。大型舞蹈《她从画中来》荣获1996年云南新剧目展演、优秀特别奖及编导、灯光、舞美、服饰设计等优秀奖。舞蹈《春的律动》《撒尼风情》参加1999年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级荣获一等奖。大型话剧《黑白祭》品位高、格调雅,在社会上公演后获得观众和行家的好评。广播剧《关肃霜》和歌曲《火把节的火把》先后荣获第五届、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学院艺术团曾3次上北京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演出,全国首届大学生文艺汇演和98春节联欢会的演出。还参加了1995年11月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和1999年5月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的大型文艺演出。我院师生的一批绘画作品被国际知名博物馆收藏和私人收藏。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制作的“吉象宝莲”被云南省政府选定为赠送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的纪念礼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2003年8月成都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上,我院参赛选手再次获得佳绩,荣获创作、编导、表演等8个奖项,被誉为本次大赛的“黑马”。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院对外交流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学院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扩大。近年来,该院先后同美国、瑞典、法国、丹麦、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艺术院校、机构建立了包括留学生交换、教师交换、学术交流等项目的友好合作关系,共接待来自3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来访者(包括专家、学者、友人)来我院参观访问,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历年来,先后有500余名外国留学生到我院学习音乐、舞蹈、美术及汉语等专业。 与此同时,学院还派出各类交流团赴美国、瑞典、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及演出,这些活动在海外均引起巨大轰动。我院在巴黎艺术城购置的一间供我省艺术家研修的工作室,1998年4月正式启用。目前,我院已派出数批赴法研修的教师,该工作室已成为我省艺术家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1999年5月30日至6月5日,“99昆明国际艺术节”使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300多名艺术家云集昆明,学院在此 期间组织了盛大的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周,盛况空前。 云南艺术学院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负责对外交流与合作及留学生教育。有20余个国家400余名留学生先后在我院留学学习。我院与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泰国、越南等国家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在各个层次上进行交流与合作,并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设立工作室,为艺术家走向世界搭建平台。目前,学院投资了2,969万元,建设建筑面积为14,620平方米的留学生楼工程,预计2006年9月投入使用。 云南艺术学院遵循“继承传统、兼容中外、学习民间、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以传承民族艺术文化和培养艺术教育人才为使命,创作了大批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为云南省输送了近万名优秀的艺术教育师资和艺术创作人才,为云南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4320人,硕士研究生84人,成人教育学生2768人,中专学生1434人,独立二级学院学生1483人。2004年,云南艺术学院以“良好”等次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院的教学水平与发展特色得到专家考评组的高度评价。目前云南艺术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在2020年把学校办成能适应云南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能辐射到全国和东南亚地区,艺术学科专业齐全,设置有文学、教育学、民族学、历史学、管理学、工学等一级学科门类相关专业,有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有云南民族文化特色,集教学、研究、创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大学。2000年5月至6月间,美国贝翰文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35名师生来我院进行艺术交流。此次活动,美方向我院师生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我方向他们学习芭蕾舞及现代舞,学后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公演,活动备受各界瞩目,并受到省政府及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评价。云南艺术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云南艺术学院的方针,努力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德艺双馨的人才,既注重思想的提高与文化知识的学习,又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各种活动中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初步统计,仅从1995年以来,在校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各种荣誉近千种。1995年我院伟确民族艺术团应邀进京,在中国政府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举行的盛大欢迎仪式上,参加了《相聚在北京》的大型文艺演出,获得圆满成功。这些年还先后参加了北京国际合唱节、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中央电视台第131期“综艺大观”、第五届全国电影节“金鸡奖”和第九届“百花奖”颁奖晚会、199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大型演出活动,受到观众的好评和赞誉。大型舞蹈诗画《她从画中来》获得1996年云南省文化厅新剧目特别奖,主要演员获优秀表演奖,《烛之光》获全国高校大学生文艺比赛优秀表演奖,选送的学生表演的全国高校“理想杯”大学生电视作品评展多次获奖。 毕业生中很多人编创、表演、参展的作品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戴薇在2001年参加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获表演一等奖。杨卫疆(饰男主角阿黑)、马蕊红(饰女主角阿诗玛)参演的舞剧《阿诗玛》获得文化部“文华奖”。邬伟获得2001年全国群星奖。廖晓梅的包装设计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奖励。周映河的设计获得云南省一等奖。1999年舞蹈系学生排演的《春的律动》获全国大学生文艺比赛专业组表演—等奖;《红土印象》获专业组二等奖;歹磊、杨卫疆等人获全国少数民族单、双、三人 云南艺术学院舞比赛二等奖。郑旭的作品《染, 拉祜风情》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版画展览金奖。郝平的作品获全国版画展金奖。张志禹的作品《超越》获第二届云南省体育美展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体育美展特等奖,其作品由国内奥委会总部博物馆永久收藏陈列。 孙建东的作品获得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精品展荣誉金奖,中国青年国画大展一等奖,中国逸吟神墨书画国际展国际交流荣誉金奖。康建中、王硕、李先明、郭海波 、胡云波、林童等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荧屏奖”、戴梅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专业歌手大赛二等奖,丰润秋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优秀演唱奖。 陈勇创作的艺术歌典《火把节的火把》获全国第七届精神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脱》获全国“广播文艺政府奖”金奖,舞剧《敲响铜鼓》获全省音乐创作一等奖。康建中创作的歌曲《我爱你云南的云》获第七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优秀作品奖。杨健生的《YY—88型》十二平均律二十七孔加键葫芦丝研制获云南省文化厅特等奖、文化部三等奖。刘晓耕创作的独唱歌曲《背 太阳的哥哥》获全国民族之声一等奖,独唱《竹楼·月亮》、《水之恋》分别获云南省第一、二届文学艺术创作基金一等奖,民族轻音乐《长刀祭》录音盒带作为云南省政府的礼品赠送给英国伊丽莎白女王。 毕业生中很多人由于业绩突出,已被评聘为教授、副教授、一级美术师、副编审、二级编导、二级演员等高级技术职称。有些还获得了国际荣誉,荣获由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世界书画家协会等十六个单位联合审订颁发的“世界书画名人证书”,并受聘担任国外一些艺术院校和团体的客座教授、理事等荣誉职务。他们中有的被授予了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人才称号,有三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有些被破格评聘为教授、副教授。 毕业生中还有很多人走上了各级政府文化艺术事业单位的领导岗位。如原云南画院副院长、原我院院长、云南美协副主席张建中,云南省文化厅原副厅长李正荣,云南画院副院长李忠翔, 省文联副主席、省音乐办主席、我院副院长陈勇、省美协副主席、我院副院长李小明,云南民族学院民族艺术系主任石裕祖,昆明市盘龙区文化局局长李如春,大理州歌舞团团长喻良其,宁波市群艺馆馆长施娟娟,昆明市歌舞团副团长姚忠福,曲靖地区花灯团团长罗仕祥,大理白剧团团长龙占祥等。我院一大批系主任和处一级干部也均为我院毕业生,他们走上领导岗位后,管理和业务双肩挑,成为我省艺术事业中的骨干力量。建院42年以来,云南艺术学院共为社会培养了各类艺术人才4616名。其中本科生24届2362人,授予学士学位1962人。毕业生中包括了汉族、回族、彝族、白族、苗族、哈尼族、纳西族、拉祜族、景颇族、阿昌族、僳僳族、怒族、独龙族、蒙古族、藏族、普米族、傣族、壮族、瑶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学生,这为云南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为云南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云南进一步确立“民族文化大省”的地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改革开放数年来,学院抓住了新的发展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显示出勃勃生机。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改革力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科研、管理体制及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在教学上实行学分制、教师挂牌教学、选课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加强特色课的建设,紧握时代脉搏,对社会需求、市场竞争作出敏锐反应。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仅近两年来,先后组织了100多位中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学习,取得了结业证书,组织了100多位青年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分送了100多名教师到校外进修学习,有20多人考取了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学院加大科研改革力度,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研学术奖励的办法和措施,资助学术出版,资助课题研究,奖励科研成果。在2001年度,学院用于科研学术奖励、课题资助、学术著作出版等经费达到110多万元,占学院全年总支出的4%。鉴于学科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学院十分重视重点学科建设,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带动全院科研学术工作的发展。目前,学院共有戏剧戏曲学、油画学、音乐学等三个省级重点学科,艺术学、舞蹈学、艺术设计学也将在“十五”期间建成 省级重点学科。200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云南艺术学院省级重点学科丛书”两辑共20种,其中一些专著,其学术质量达到了国家一流水平。通过加大投入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近五年来,学院共出版学术专著51部,教材13部,发表论文630篇,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其它各类课题32项。获国际奖36项,获得国家级奖励275项,获得省级奖励39项。学院还投入巨大精力,在创作和表演方面不断推出民族艺术文化精品。大型舞蹈《她从画中来》荣获1996年云南新剧目展演、优秀特别奖及编导、灯光、舞美、服饰设计等优秀奖。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春的律动》《撒尼风情》参加1999年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级荣获一等奖。大型话剧《黑白祭》品位高、格调雅,在社会上公演后获得观众和行家的好评。广播剧《关肃霜》和歌曲《火把节的火把》先后荣获第五届、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学院艺术团曾3次上北京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演出,全国首届大学生文艺汇演和98春节联欢会的演出。还参加了1995年11月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和1999年5月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的大型文艺演出。我院师生的一批绘画作品被国际知名博物馆收藏和私人收藏。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制作的“吉象宝莲”被云南省政府选定为赠送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的纪念礼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2003年8月成都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上,我院参赛选手再次获得佳绩,荣获创作、编导、表演等8个奖项,被誉为本次大赛的“黑马”。

各省发表论文数统计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16.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64.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

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1.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网址:

国内:

国外:

《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

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1.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74.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56.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

网址:

《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1.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

《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

网址: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

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1.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

网址:

《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

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0.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0.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

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

网址:

《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

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0.570。

网址:

《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

网址: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网址:。

(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全世界每年的论比这个你怎么探讨的

通过论文集合网站webofscience查询某领域论文每年的发表数量。如果这个刊物同时被知网、万方、维普、龙源、超星收录,你可以登上其中任何一个数据库,查该刊物收录的文章篇数直接看刊物目录,同理,确定该刊物是某一个数据库收录,直接在该数据库查询即可。如果自己没办法登陆该期刊所在数据库,可以用刊物页码除以其中一篇文章的版面数,得出的结果只是一个大概的篇数。如果你只是想知道中国知网2014年更新的学术论文量,直接选择“从2014年到2014年”,截止今天,更新期刊2373640篇。

各高校论文发表数

2018~2020这个时间段,我国内地高校医学领域top前1%论文排名: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广州医科大学。

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 以下四个考试级别,通过一级才能拿到2级证书,后面的依次类推,但可以同时报考多个级别,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所有级别证书均无时效限制,三、四两个级别的成绩可保留一次。考生一次考试可以同时报考多个科目

排在前十的分别是

中国计算机科学发论文最多高校揭晓,清华、浙大、上交大前三

最近,《2017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发布,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的论文发表数量、创新人才数量双双排名全国第一,华中科技大学高被引数量第一。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排前三。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排前三。

具体到计算机科学: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

这份报告是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发布。

数据来源与评价指标

本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数据时间段为2007.01.01-2017.2.28(十年)。

为了更好地识别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报告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下载了高被引论文的题录数据。

第一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中 AF 字段中的第一位。第一作者机构是 C1 字段中第一作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通讯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题录数据中RP字段的作者。通讯作者机构是RP字段中作 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机构可能有多个,数据处理中,报告按照顺序只采用第一机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因在一项研究中的主导作用而被视为主导科学家。对于主导科学家的重名问题的处理依赖于一项发明专利技术“一种面向英文文献中中国作者的姓名消歧方法”。

截至 2017年2月28日,中国大陆共有209 所高校至少有一个学科入选 ESI 前1%高被引学科。本报告对于中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仅限于这 209 所高校。

报告内容分为“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和“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两部分。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1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2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总体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于 2012 年,2012 年之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未计入其中。另外,因大量署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第一机构并非中国科学院大学,因此,主导论文数量较少。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入前十。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4、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清华发论文最多,华中科大高被引最多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中,计算机科学在国际成果规模、高被引论文、创新人才数量三个维度进行的评价。

1、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报告的课题组负责人李江教授介绍,此次《报告》的发布除了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各高校、社会组织参考的同时,也能够激励高校从高水平成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三个维度考虑发展方向和策略。

  • 索引序列
  • 如何统计各高校发表论文数
  • 各省高校发表论文数量统计
  • 云南各高校发表论文统计
  • 各省发表论文数统计
  • 各高校论文发表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