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白吉刚教授发表的论文

白吉刚教授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白吉刚教授发表的论文

第一次联系用不着发计划书。一般第一次联系时只是把你的情况和留学愿望简单的介绍给教授,可以附上你大学期间课程的成绩(一般是英文的)。如果教授对你感兴趣,就会回信让你写研究计划书。不过,一般在国内联系的话,没有回信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1) 确定大致的题目

自己根据自己的专业以及兴趣,大体确定课题的范围。建议把适合自己领域和课题列出来。

2) 搜集相关论文

a. 所申请教授及研究室学生发表的论文。

b. 该领域最新、最权威的论文(找一找该领域最权威的期刊是哪几个,然后去读读摘要)。

c. 阅读论文、新闻、各类统计数据。

d. 精读和泛读结合。可以这么说,大部分论文在数据库里都是石沉大海的,引用比较高、出处比较权威的论文好好读一读,不要求全部读懂,但是要知道作者在研究什么。对于一些乱七八糟的论文,看看摘要就可以了。

e. 另外,查看一下行业新闻、招聘网站、大公司网站等也是有利于发现有价值的课题的。

注意:一个大学生读一个教授的论文是有不小难度的,不要过多地读论文(我的导师教我的),很多论文里写的东西是类似的,要泛读和精度相结合,在了解前沿的情况下,有重点地读。

3) 确定题目

根据阅读的文献,初步确定课题。然后,不断细化,直至你可以准确地、简洁地说出你想研究什么。可以给自己一个20秒测试,如果教授让你20秒内说清楚你要做什么研究,你能做到吗?

1) 再次收集文献

Stage 1中收集文献是为了确定课题,这次收集文献是为了写作论文。一定要找比较新、比较权威的论文。当然,你是可以引用教授所在研究室的论文,如果你打算在他们的基础上推进研究,如果你的课题真的比较好,那么日本教授肯定很开心。

2) 再次阅读文献

这次要认真、认真、认真地阅读文献,不要含糊,不明白的地方就去查资料。因为,只有真正对该课题涉及的问题有深入了解,才能简洁明了地写出研究计划。

3) 开始写作

参照你搜集的研究计划书模板开始写作,卒离的意思是参考一下提纲,不要参考内容,因为网上的模板质量参差不齐,相信自己。

1) 为什么要把修改单独作为一个Stage,因为修改真的很重要,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就算是教授发表论文,也要更改多次,而且还要根据审稿人的反馈修改。

2) 写作这件事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不断修改,不断修正细节,请怀着崇敬的态度去修改,不要嫌麻烦,因为科学研究是一件严肃而高尚的事情(当然对大部分人来说也是一种谋生手段)。

3) 自己修改完了之后,建议找老师或者找专门的机构去修改,因为自己改自己的文章可能会漏掉很多细节。

参考:

=====================================

研究计划书写作提纲

研究テーマ:

1.研究の背景

2.研究の目的

3.先行研究

4.研究方法

5.期待される结果

6.未来の进路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格式建议参考教授论文,没有完全统一的格式。各模块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增删,比方说,可以不写未来の进路。

更多内容,可以到我博客里看。

=========================

履历书建议发送,不然邮件里很难介绍清楚自己,也显得没诚意。

放心,一般教授都会检查垃圾箱的,不要担心这个问题。因为日常工作中就有很多重要邮件进了垃圾箱。

山东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好,教学实力强……另附 山农生命科学学院师资力量专家学者 魏江春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亓宝秀 泰山学者 温孚江 校长 汪光义 讲座教授 张宪省 副校长 倪 敏 讲座教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郑成超 博士 教授 白吉刚 博士 副教授 王晓云 博士 教授 李 菡 硕士 副教授 王宪泽 硕士 教授 盖英萍 硕士 副教授 郭兴启 博士 教授 刘红梅 博士 副教授 杨景芝 教授 吴长艾 博士 副教授 袁学军 博士 副教授 微生物学系 杜秉海 博士 教授 贾 乐 博士 副教授 丁延芹 博士 副教授 孙中涛 硕士 副教授 温尚昆 博士 副教授 植物科学系 李德全 硕士 教授 安海龙 博士 教授 孟庆伟 博士 教授 赵世杰 副教授 高辉远 博士 教授 李兴国 博士 副教授 王 玮 博士 教授 董新纯 博士 副教授 张元湖 博士 教授 彭卫东 硕士 副教授 杨兴洪 博士 教授 李 滨 博士 副教授 王衍安 博士 副教授 武玉叶 博士 副教授 高新起 博士 副教授 孔兰静 硕士 副教授 赵翔宇 博士 副教授 王芳 生物技术系 王泽立 博士 教授 刘学春 学士 副教授 朱常香 博士 副教授 宋云枝 学士 副研究员 王秀玲 博士 副教授

王小刚教授发表的论文

关于内部控制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内部控制管理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考文献

1.王利彦、张继东 《企业内部控制》 机械工业出版社 XX年年8月出版;

2.示嫣红 《企业内部控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3.颜梦玉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家天地》XX年年第11期;

4.李连华 《企业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 《会计研究》 XX年第2期;

5.张岳麓 《企业内部控制的创新》 《企业改革与管理》 XX年10月;

6.邹歆贤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大众科学》 XX年年第16期。

【拓展内容】

crm论文参考文献

[1]郭愈强,樊玮.数据挖掘技术在民航CRM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5(31):169-171.

[2]刘彬,白万民.浅析数据挖掘技术在CRM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4,01(17):16-17.

[3]杨虎猛,朱汝岳.金融业分型CRM系统探索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07(30):259-261.

[4]徐国庆,段春梅.数据挖掘技术在CRM中的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2,02(12):38-40.

[5]王一鸿.体检中心CRM构建及数据挖掘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6]潘光强.基于数据挖掘的CRM设计与应用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

烟草论文参考文献

[1]柯晨丹《试析新时期我国烟草行业的现状及对策》

[2]《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3]李景武《烟草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其对策》

[4]田蔚《自主创新: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5]《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6]钟陆文《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7]唐铭坚、谭礼萍《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及控烟策略》

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1]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浙发改规划(2012〕209号,2012.

[2]李苏.关于农业标准化问题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04) : 12-14.

[3]张洪程.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杨汉明.论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J].中州学刊,2001(4) :46-50.

[5]孙晓康.现代农业标准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3.

[6]阎寿根.标准化: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2000(9):24-26.

[7]张灵光.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对策[R].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网站,2002.

[8]刘兵.农业标准化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7(6) :21-23.

[9]王林枫,谭学智.从“永胡”和“嵩胡”的兴衰谈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J].大众标准化,2008(3) :51-53.

[10]章家恩,陈建军,骆世明.我国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战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 (3) : 157-159.

[11]陈红金,何乐琴.浙江省农业标准化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7 (4) :368-371.

[12]金仁耀,汪刚.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1(2) :231-235.

[13]虞轶俊,白玲,王健,吴声敢,杨桂玲.浙江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 (5) :30-33.

[14]骆浩文.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研究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

[15]周洁红,刘清宇.基于合作社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研究一来自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 (6) :88-97.

[16]曾建民.发迖国家农业标准化发展及其效果评价[J].农村经济,2003(9) :45-47.

[17]杭州市农业概况.杭州市政府站一杭州农村经济情况一杭州市农业概况.

[18]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共杭州市委[2013]3号文件.

[19]赵敏.杭州市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探讨[J].杭州农业科技,2012(增刊):7-11.

[20]杨敏.杭州农业发展现状和转型升级持续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 (11): 705—708.

[21]朱时建,潘贤春,杨欢欢.杭州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问题研究.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一杭州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问题研究.

[22]王小刚.战略绩效管理最佳实践:实战案例解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3]Zahara Merica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gencies in assessing HACCP—theMalaysian procedure. Food Control,2000(11):371-372.

[24]陈晓丹.我国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

[25]管志刚.常州市农业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 2007. 12.

[26]郭学考.成都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农业大学,2012. 6.

[27]熊明华浙江省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对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 4.

[28]林兰泸州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1. 5.

《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老师1996年在西北某省的河阳县做的一个个案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研究是预调查。读罢之后,感觉文章行文流畅,就像看故事一样就读完了,读完之后,我从质的研究这个研究方法的角度进行了简单地思考,大致如下: 关于质的研究方法的目的。从论文的一开始,作者就告诉读者,此研究是“对辍学的具体情境和过程进行探讨,不是将研究结果推广到有关人群,而是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这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虽然实施过程当中有一些领导的参与而是自然不那么真实,但是它强调了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的参与性以及与被研究者的交互。这和量的研究是有区别的,研究者在进行量的研究时,是把自己独立在现象之外的,试图用客观的数据和统计分析来描述一种集体的现状,而质的研究可以在“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获得对事实的一种描述性解释。 关于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我觉得作者对数据收集过程的描述很有意思,就像讲故事一样,正如作者所说,“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还使研究者有机会介绍自己对研究方法的反省,使读者更充分地了解研究过程”。如作者在对小刚的访谈中,尽可能还原小刚的本色,第一次“穿着大的西装”,还有一些面部表情都给予了详细描述,在领导的陪同下,作者感觉不安,“又碍着面子,不好意思马上说”等等,把研究的过程描述得很具体,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我想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还原研究过程,让读者和研究者一起去发现可能发现的结论,这恰好体现了质的研究的过程的不可完全预定性,可能会随着事情的发展更改研究计划,甚至一些研究设想(有可能是根本没有设想的)也会发生改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介绍过程的时候很少带有自己的主观看法,更没有妄自对某一个答案或者现象进行推论,这也体现了质的研究数据收集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关于研究的结论。作者在完成此项研究的过程中,她起初是有一些设想的,她问过问题“是什么事情让你辍学的?”。说明她认为小刚辍学是有原因的,但是具体什么原因,作者没有明确地发现或者通过研究得出确定结论,而只是对小刚的辍学过程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甚至还采用了“伪证法”,似乎在与领导、家长还有小刚在进行博弈。很佩服作者一点的是,她将研究过程的结论以自我反思的方式提出来,实际上也在问我们读者。这进一步体现了质的研究方法的目的,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性解释的过程,而不告知读者如何做。起初在看作者对研究结果的描述时,如小刚辍学是因为学习不好还是因为老师体罚的结论上,还不太明白,是不是质的研究者是“不可知论者”,研究之后,自己也不知道什么结果。其实并不是那样的,作者一直在进行研究反思,从作者引导的反思中,我们读者可以看到作者的建议和期望。 关于质的研究效度。作者在介绍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过程当中,客观地再现了领导的干预和“双基”验收的影响,还有一些因素,如访谈的地点、访谈时间等。其实这些都是对信息的收集有影响的,它会影响资料收集的效度。使研究环境不在完全的“自然状态”。但是作者在研究中多次对资料的效度进行了检验,如在小刚和老师的回答不一致时,再去问马力同学,还有多次问小刚同一个问题,使他最终回答真相(卖冰棍)等。有人认为,作者在进行效度检验时使用了多种方法,如相关检验法,证伪法,参与者检验法(eg:在第一次访谈中王说他没有外出打工, 但研究者与其班主任访谈中, 班主任描述了王打工碰到他的情景, 后来研究者在与王的第二次访谈中与王提到了这件事情, 王后来承认了打工的事情, 但否认了打工时碰到过班主任的事)等。说明质的研究中效度检验是很重要的。

吉林大学教授发表的论文

▲第一作者:宋丽娜、张伟、王颖;通讯作者:徐吉静教授 通讯单位:吉林大学

论文DOI:10.1038/s41467-020-15712-z

针对锂氧气电池存在的反应动力学缓慢而导致能量转换效率低的问题,研究者通常开发高效、稳定的正极催化剂来降低电池的充电极化电压提高反应动力。该工作将Co单原子固定于掺杂N的碳球壳载体上,用于锂氧气电池的高效催化反应,实验发现Li2O2形成和分解路线与LiO2在单原子催化剂的吸附能有关。研究明确指出,在放电过程中,原子级分散的活性位点能够诱导放电产物的均匀成核和外延生长,最终形成有利的纳米花状放电产物。在充电过程中,CoN4活性中心对放电中间体LiO2弱的吸附能,诱导充电反应由两电子路径向单电子路径转变。 得益于高分散的Co-N单原子催化剂的能级结构和电子结构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大幅提升了电池的充电效率和循环寿命。与同等含量的贵金属基催化剂相比,达到600 mV充放电极化电压的降低和218天的长寿命循环。

锂氧气电池具有锂离子电池10倍以上的理论容量密度,被誉为颠覆性和革命性电池技术 。然而该电池还处于研发的初级阶段,受限于ORR和OER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缓慢,电池的实际容量、倍率性能、能量效率和循环寿命距产业化应用还有很大差距。因而开发高效稳定的催化剂,是提高电池反应动力和循环效率的迫切需要。原子级纳米晶具有最大化的原子利用效率和独特的结构特点,往往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纳米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为调控电化学反应过程提供了多种可能。在锂氧电池中,电解液中可溶性LiO2中间体能够调控放电产物Li2O2的形成与分解路线。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生成路线与LiO2在催化剂的不同晶面上的吸附能有关。 因此,探究单原子催化剂的尺寸效应对LiO2吸附能的影响,可能是一种调整低供体数电解质中过氧化锂形成与分解路径的新思路。这一新发现将为高能量效率和长循环寿命的锂氧电池的设计提供更多的选择。

单原子催化剂(SACs)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电催化剂,其独特的单分散结构集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剂的优点于一身,拥有最大的金属利用率、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同时,SACs的活性位点相对简单确定且易于调控,因而这种独特的结构和性能使得单原子催化剂成为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催化机理研究和性能优化的材料平台。然而当单原子催化剂与锂空气电池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本文采用原位聚合技术,设计合成了Co单原子嵌入的氮掺杂碳空心球(N-HP-Co)用于锂氧气电池的研究,并对其充放电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其结果表明,受益于N-HP-Co最大化暴露的CoN4单原子活性位点及活性位点在碳球壳上的均匀分布,降低了对LiO2的吸附能力,有效的改变了电池的反应路径,使得电池反应动力学得到极大提高,大幅提升了电池性能。

▲图一 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过程。

单原子催化剂由于活性位点均匀性的提高以及配位环境的高度可控性,在许多催化反应中都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因此将单原子Co催化剂应用于锂氧气电池中,来探究对Li2O2形成与分解反应路径的影响。我们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以二氧化硅作为模板,盐酸多巴胺作为碳源,并在900 °C的氮气氛围内热解。

▲图二 单原子催化剂的特性表征。a, b) 样品的SEM图像(a:1微米;b:200纳米);c) 样品的TEM图像(主图:200纳米;插图:10纳米);d) 样品的EDX元素分析(50纳米);e, f) 样品的HAADF-STEM图像(e:50纳米;f:2纳米);g) 样品及对比材料的XRD图像;h) 样品的N 1s XPS光谱;i) 样品及对比材料的氮气吸附曲线。

▲图三 单原子催化剂的原子结构分析。a) 样品的XANES光谱;b) 样品的傅里叶转换的Co-K边光谱;c, d)样品在k和R空间的EXAFS拟合曲线。

N掺杂的碳球壳作为载体是锚定Co单原子的关键步骤。高角度环形暗场球差电镜(HAADF)、能量色散谱(EDX)元素映像图表和X射线吸收光谱(XAS)测试等关键性表征技术证实了单原子Co的成功制备和CoN4高活性位点的存在。

▲图四 单原子催化剂的放电机理研究。a) 样品及对比材料的放电曲线;b) 样品及对比材料的CV曲线;c) 样品及对比材料的倍率性能;d, e, f) 样品及对比材料的放电产物的SEM图像及相应的XRD谱图(500纳米);h, i) 样品及对比材料的放电机理图。

受益于N-HP-Co SACs最大化暴露的CoN4单原子活性位点在碳球壳上的均匀分布,电极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得到极大提升,加快了放电产物Li2O2的形成速率,大幅提升了电池的放电容量和倍率性能。与同等含量的贵金属催化剂相比,在相同的电流密度和容量下,N-HP-Co SACs具有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因而更有利于生成纳米片状的Li2O2,并通过“外延生长方式”进一步组装形成有利的纳米花状Li2O2。这种特殊的放电机制有利于打破电荷传输限制和放电产物电化学绝缘的本质。

▲图五 单原子催化剂的充电特性。a) 样品及对比材料在不同充电阶段的紫外可见光谱图;b) 样品的充电机理图;c-h) 样品及对比材料上的不同结构对LiO2的吸附能。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CoN4单位点催化剂的充电机理,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复杂的配位环境可以显著改变中心金属原子CoN4对LiO2*的吸附能力,从而调控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可以看出,CoN4活性中心对放电中间体LiO2弱的吸附能,有利于提高LiO2在电解质中的溶解度,诱导充电反应过程由两电子路径向单电子路径转变。因而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充电效率。

▲图六 锂空气电池的循环稳定性。a) 样品及对比材料的循环性能;b-e) 样品及对比材料在不同循环过程中放电产物的SEM图像(b, d:1微米;c, e:500纳米);f, g) 样品及对比材料在不同循环过程中的放电产物的XPS光谱。

单原子催化的锂空气电池可以有效的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并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充分验证了催化剂对放电产物的精准调控对稳定电池体系的重要作用。

▲图七 单原子催化剂在循环过程中的稳定性。a) 样品在全圈循环后的XPS光谱;b) 样品在多圈循环后的EDX光谱(200纳米);c) 样品在多圈循环后的XANES光谱;d) 样品在多圈循环后的傅里叶转换的Co-K边光谱。

N-HP-Co 在50次的循环过程中,Co的单原子结构依然被保留。Co单原子在碳载体上的固有稳定性使它们在电化学反应中具有优异的耐久性,这一显著的优势与低成本的优势相结合,为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在锂氧电池反应路线的可调性提供了新的策略。

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受到草莓生长过程的启发,采用二氧化硅为模板,原位聚合生成氮掺杂的Co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单原子催化的本质特征,低配位环境和单原子与碳球壳之间的协同作用能够精准的调控锂氧气电池中放电产物的生成与分解路线。与同等含量的贵金属催化剂相比,单原子催化剂不仅能够调控放电产物的形貌,同时增加了放电容量,避免了过多的副反应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电池的电催化性能。该研究提出的单原子催化正极的概念、设计、制备及催化机制,将为锂空气电池领域新型催化剂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科学依据,具有鲜明的引领性和开创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Yao, W. T. et al. Tuning Li2O2 formation routes by facet engineering of MnO2 cathode catalysts. J. Am. Chem. Soc.,2019,141,12832-12838.

徐吉静,1981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单县,现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光学晶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多孔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研究方向包括锂(钠、钾、锌)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锂空气(硫、二氧化碳)电池等新型化学电源,外场(光、力、磁、热)辅助能量储存与转化新体系。近5年共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Nat.Commun.3篇、Nat.Energy 1篇、Angew.Chem.Int.Ed. 2篇、Adv.Mater.3篇、Energy Environ.Sci.1篇、ACS Nano 1篇、ACS Cent.Sci.1篇。迄今为止,论文被他引4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360次,12篇论文入选ESI高引论文,研究成果被Nature、Science等作为亮点报道。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国防专利10项。曾获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2019年)、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019年)、吉林省青年 科技 奖(2018年)和吉林大学学术带头人(2018年)等奖项或荣誉。

Si光电探测器(PDs)作为器件最常用的基础组分,以其宽频带光谱响应、超高响应率、以及低成本制造工艺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中。然而,受到高反射系数和紫外辐射的浅穿透深度的限制,Si PDs对紫外(UV)光响应很低(200−300 nm范围内,外量子效率接近0%)。 尽管广大研究者已经 探索 了各种改进策略,但如何获得与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响应相媲美的高性能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

近日,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宏伟教授(通讯作者)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利用高温热注入法合成的三种元素(Cr3+,Yb3+和Ce3+)共掺杂CsPbCl3钙钛矿量子点(PeQDs),并将其涂覆在Si表面,实现了紫外波段与可见到近红外波段响应相当的高性能。相关论文以题为“Extremely efficient quantum-cutting Cr3+, Ce3+, Yb3+ tridoped perovskite quantum dots for highly enhancing the ultraviolet response of Silicon photodetectors with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exceeding 70%”发表于Nano Energy上。

论文链接:

研究结果表明,当掺杂浓度为8.2%的Cr3+离子掺杂CsPbCl3之后,CsPbCl3的量子产率从8%提高到82%,同时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在放置250天之后,掺杂后的PL强度基本保持不变;而未掺杂的PeQDs在放置五天后,PL强度衰减了52%。这一特性主要来自:(1)掺杂后缺陷态密度大幅度降低;(2)通过DFT计算,掺杂前的主要缺陷Cl空位在掺杂后消失。

图1. (a)晶体结构;(b)掺杂前后的TEM图像;掺杂前后(c)晶面间距的变化与(d)XRD衍射峰的变化;(e)掺杂后的XPS图像。

图2. 不同Cr3+掺杂量的(a)吸收图像,(b)PL图像以及(c)量子产率变化;(d)未掺杂与Cr3+-8.2%掺杂的长时间PL强度对比;(e)不同Cr3+掺杂量的缺陷密度及荧光寿命对比;(f)掺杂前后的缺陷水平计算结果。

图3(a)吸收光谱表明在加入稀土离子Ce3+后,紫外波段尤其是深紫外波段的吸收大幅度增强。这主要是由于Ce3+离子的5d高能态。而增强的量子产率是由于Ce3+的发射能级提供了PeQDs与Yb3+离子之间带隙匹配的通道,使得Yb3+离子的量子剪裁量子产率大大提高至175%。三离子掺杂后的CsPbCl3: Cr3+、Yb3+、Ce3+PeQDs涂覆在Si表面,实现了在200−400 nm范围内70%以上的外量子效率,与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相当。(量子剪裁是指荧光材料每吸收一个大能量光子就会放出两个小能量光子的物理现象,其理论量子产率为200%。)

图3. 单元素、双元素以及三元素掺杂的光学表征以及能带解释。

图4. (a)全光谱照明下SiPDs与量子剪裁PeQDs集成器件的原理图。(b)Si PDs、CsPbCl3: Cr3+、Yb3+ PeQDs涂覆Si PDs以及CsPbCl3: Cr3+、Yb3+、Ce3+PeQDs涂覆Si PDs在240 nm、360 nm、980 nm光照下的光电流。(c,d)三种器件的响应度和外量子效率。(e)PDs在360 nm光照下的时间分辨光电流。(f)CsPbCl3:Cr3+、Yb3+、Ce3+ PeQDs涂覆Si PDs的光电流随时间的变化。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提高PeQDs量子产率和改善Si PDs在紫外波段响应差的新策略。对合成其他的高量子产率的量子点或纳米晶材料提供了思路;同时利用稀土离子Ce3+掺杂对紫外波段的吸收提升策略,也有望增强其他紫外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文:无计)

辽宁大学金刚教授论文发表

学院具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学术队伍。学院的师资队伍主要有两支力量组成:一是校内的专职专任教师,二是以专业名师领衔,聘请省内外教学能力强,社会口碑好、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任教。这些教师担任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保证了教学计划的有力实施。学院的专业教学在这些教师的支撑下,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老、中、青教师有机结合的教师队伍。 院长:安琳安琳,女,1968年9月生于沈阳,中共党员。1991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管理学硕士,副研究员。现任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院长,辽宁省音协会员,沈阳市青联委员。1991年7月在辽宁大学参加工作,曾任辽宁大学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本山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等职务。获得过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辽宁省优秀团干部、辽宁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沈阳市五四奖章、辽宁大学巾帼建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担任校团委书记期间,所在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策划并参与组织了本山艺术学院赴美演出、韩国马山演剧节、辽宁省第七届艺术节等艺术交流和比赛。党总支书记: 马明阳马明阳,男,汉族,1970年1月生,中共党员。1992年7月,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0年6月,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年7月留校工作至今,曾任辽宁大学师资科科长;人事处副处长。2010年3月任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党总支书记。2013年9月至今任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工作以来,先后在《辽宁大学学报》、《辽宁高等教育》、《日本研究》等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 :赖博熙赖博熙,女,蒙古族,1978年9月20日出生,中共党员,文学硕士。2001年7月至2002年3月任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学生辅导员;2002年3月至2009年9月历任人事处科员、办公室主任;2009年任辽宁大学团委副书记。2013年4月任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 执行院长:扈光辉扈光辉,男,1953年出生,毕业于辽宁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任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党总支书记,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讲授广播电视概论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广播电视艺术学与传播管理,主要作品有《广播电视与辽宁经济发展》、《岁月沧桑》及《中华美食文化》等。副院长:邢邠邢邠,1954年1月15日出生,辽宁省清原县人,中共党员。前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儿童艺术剧院国家一级导演,副院长。现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1971年参加工作,清原县文工团演员,主演的剧目有:话剧 《于无声处》《枫叶红了的时候》《主课》《艳阳天》,评剧《小二黑结婚》,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及大量地方戏曲等。1978年调入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主演话剧《清宫外史》《人参娃娃》《人鱼》《天池》;1983年调入辽宁儿童艺术剧院,在音乐晚会中担任独唱、重唱;198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1992年中戏毕业后任辽宁儿童艺术剧院导演,导演的代表作品有:话剧《红雪》《邓爷爷小时候的故事》《走出摇篮》《雪童》《中国少年先锋第一团》《母亲》《鸟儿飞向太阳河》等,其中部分剧目荣获国家及省级剧目奖、导演单项奖。1998年任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现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戏剧家协会理事,辽宁戏剧家协会理事。

一、历史回顾与学科简介辽宁大学的金融学科始建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改革开放之初(1980),是当时国内最早建立的少数几个国际金融专业的高校之一,也是在八九十年代在国内同行中有较大学术影响与发言权,并较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少数几个单位之一,这应主要归功于以彭清源、陈家盛、王春山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们的远见卓识与不懈进取,前辈学者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奠定了金融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本学科一直是学校和辽宁省重点学科,也是辽宁大学“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已成为在全国同行中学科特色鲜明、有较大学术发言权和重要影响力的学科点之一。辽宁大学国际金融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是自我国学位制度恢复以来国内第三个获得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这是辽宁大学金融学科建设发展的历史性新阶段。这主要得力于以白钦先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的艰苦卓绝与顽强奋斗,并逐渐形成该学科鲜明的学术特色与风格,且获得全国同行的普遍认同,而这又以白钦先教授受命担任国务院第四届、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为标志,具有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如今的辽宁大学金融学科拥有金融学、政策性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三个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金融学、国际金融学、政策性金融学、金融工程学和保险学五个二级学科并均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大金融学科群,并于2007年被国家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这是在全国一千二百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拥有的几百个金融学本科专业点和28个金融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中的十个金融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这在全国地方院校中是难能而可贵的,在全国同行中也是颇具学术特色和鲜明风格的金融学科之一。白钦先教授是辽宁大学金融学科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首席学术带头人,也是我国享有较高声誉与影响的著名资深经济金融学者,在“比较金融学”、“政策性金融学”和“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三大领域有开创性研究,并居全国领先地位。他出版学术专著二十余部、发表学术文章二百六十余篇,主持国家软科学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教育部社科重点项目六项,并积极参与国家或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咨询与建议活动,曾多次获奖,有的被中央有关重大决议所采纳,社会贡献卓著。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点已经形成以我国著名资深金融学家、国务院第四届、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白钦先教授为首席学术带头人、以赫国胜、张荔、曲昭光、刘俊奇等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的,以我国著名银行家、金融学者景学成和盛松成(兼职)教授引领与襄助的,各有所长、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团结合作和结构合理的老中青结合特别能战斗的学术梯队。本学科至今已培养博士研究生70余名、在研博士研究生48名,博士后出站6名。该学科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和团结合作的学术梯队,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颇具实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与发展前景的年轻新秀不断涌现,预示着本学科发展具有广阔前景。二、学科研究方向本学科在长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逐渐形成“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金融体制比较”、“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和“法金融理论与实践”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在前三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这五大研究方向的共同特征是:办学理念先进、哲学与人文关怀积淀深厚、方向明晰而持续稳定、极富时代特性和创新性、成果丰硕、社会贡献巨大,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1)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方向是我校独具特色的一大研究方向,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是国家软科学项目取得原创性成果,具有全新的研究视角与内容,为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行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梯队老中青结合、一批优秀青年骨干不断涌现。(2)“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方向,也是本学科独具特色与创新性的一个领域,该方向20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迅速发展理论研究超前、相关建议为“中央全会”决议所采纳,科研成果获权威性专家评审组高度肯定并由国家开发银行正式上呈国务院总理、副总理人手一册,已形成研究梯队及系列性研究成果,并多项获奖。(3)“金融体制比较”方向是我校金融学科发展最早、特色鲜明的一个研究方向,已形成如下特色:“方向明确,30年持续不断”;形成稳定研究梯队、系列性项目与成果奖;“创新性突出、获国家大奖”和“学术影响广泛”等。(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方向,这是辽宁大学金融学科建设的奠基领域,在八九十年代曾为国家中央金融机关输送紧缺的大量国际金融学本科与研究生中高级专门人才,该方向历史悠久、人才培养荟萃、颇具影响,在新形势下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法金融学理论与实践”方向,这是本学科在新形势下开辟的一个全新的具有金融学与法学二者结合交叉的研究方向。该方向研究领域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已形成一批较有影响的文章与专著,梯队专业素质较高,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科研促进办学思想转变、尝试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三、科学研究本学科始终坚持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为改革开放服务四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原则,仅近十年来就主持国家级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国家部委级项目61项,出版专著70余部。在国家级刊物和CSSCI检索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以上,其中有代表性的突出成果有:(1)由白钦先教授主著的学术专著《比较银行学》,科学地确立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提出了金融发展战略、组织形式、框架结构、构造方式、业务分工、监督管理、运行机制、运转环境和总体效应等九大金融相关要素的理论架构,开拓性研究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空白,获1992年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2)白钦先教授学术专著《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获1996年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包含白钦先教授所编写“政策性金融分卷”在内的《中华金融辞库》被评为1999年国家“5个1工程”图书二等奖。还有一批学术文章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一、二等奖。(3)国家软科学项目成果《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导论》和《21世纪新资源理论》两部专著在对人类传统自然资源观创新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资源学说和创造性地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到经济与社会领域,而被全国权威性专家评审组鉴定为“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是“具有原创性理论贡献和战略性政策涵义的优秀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与中央科学发展观保持了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并为其提供某种理论支撑。(4)由赫国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利用外资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对策研究”也形成一批有分量的成果,并在结题中被评为优秀。(5)《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是国内第一部对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全面论述的专著,其创新性十分显著,为开发性金融理论的建立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获2006年辽宁省社科成果一等奖。四、人才培养三十年来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坚持与恪守教学与科研为国家金融学高级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基本宗旨与目标,在我们培养的博士生中不少毕业生已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的高中级管理干部和国内高校副校长、校长助理和学院领导或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如本学科点老一代学术梯队培养出的优秀研究生,以白钦先、刘亚(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赫国胜(全国优秀教师)、何旗(IMF经济学家)为代表;第二代学术梯队培养的优秀人才张荔(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志杰(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小牧(第二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杨德勇(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邢岩(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房地产总监)、裴光(中国保监会司长)、戴世宏(国家外管局司长)为代表,以及优秀博士后人员以陆杰荣(辽宁大学副校长)、王江(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闫国庆(浙江万里学院国际商学院院长)等为代表。在金融高级人才培养中始终遵循教书育人、导师全程全面负责制及科研活动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原则。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活动,大大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才干、促进了其科研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这一培养方式是卓有成效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博士研究生徐爱田与常海中参加了其导师白钦先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虚拟经济与金融虚拟性研究”,并分别以“金融虚拟性研究”和“金融虚拟性演进及正负功能研究”为其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两人的学位论文均被评为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这两篇学位论文为基础扩张撰写的两部学术专著均被评为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大区行和辽宁省金融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再如,金融学博士研究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在被评为校优秀论文的基础上又被评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占辽宁大学近十年来被评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量的2/3,他们分别是丁志杰的“金融安全理论”、姚勇的“金融组织演进与金融发展”、戴世宏的“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和常海中的“金融虚拟性演进与正负功能研究”。五、社会服务与影响本学科在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方面成绩斐然,影响较大。例如,(1)本学科白钦先教授提出的以金融资源理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原创性,在中国金融界产生广泛影响,“金融时报”曾在头版头条刊登,理论版加编者按发表长文,两次配发评论员文章,与中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保持了高度的协调与一致,并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2)1993年白钦先教授向中央提出的“借鉴各国成功经验,尽速构筑中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建议为中共中央十三届四中全会决议所采纳,奠定了我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产生广泛社会影响。(3)本学科白教授提出的将“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改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议为中共中央全会决议“关于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所采纳,产生广泛社会影响。(4)由程伟及曲昭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为开发性金融理论的建立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本学科将全面实施“名(名师、大师主导)、特(学术特色更特)、优(学科优势更优)内涵式质性发展为主的战略”,进一步光大传统优势领域(国际金融)、继续突出重点发展三大优势领域,探索发展新兴领域,并从物质与精神、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积蓄力量,在优化引进人才的物质吸引力的同时,更加优化学科发展的高平台、高水平和强位强势地位,加快高水平人才引进。

王志宇,男,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档案实验室主任、“辽宁大学大数据与电子文件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辽宁大学创新创业导师、档案系党支部书记、辽宁省档案专家库专家、中国档案学会会员、历史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人、哈工大在读博士、辽宁大学杰出青年[1]。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分析、电子档案管理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独立主持国家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在SCI&SSCI国际顶刊及CSSCI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篇,参编教材6部;曾获得20余项省市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省档案局优秀科研和教学奖项。在指导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电子商务“三创”大赛、网络商务大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系列竞赛中荣获23项国家级奖项和50多项省级奖项及多次国家级及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辽大档案学研究生导师谁比较好毕业?答案如下,辽大档案学研究生导师都不好毕业

吉林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第一作者:宋丽娜、张伟、王颖;通讯作者:徐吉静教授 通讯单位:吉林大学

论文DOI:10.1038/s41467-020-15712-z

针对锂氧气电池存在的反应动力学缓慢而导致能量转换效率低的问题,研究者通常开发高效、稳定的正极催化剂来降低电池的充电极化电压提高反应动力。该工作将Co单原子固定于掺杂N的碳球壳载体上,用于锂氧气电池的高效催化反应,实验发现Li2O2形成和分解路线与LiO2在单原子催化剂的吸附能有关。研究明确指出,在放电过程中,原子级分散的活性位点能够诱导放电产物的均匀成核和外延生长,最终形成有利的纳米花状放电产物。在充电过程中,CoN4活性中心对放电中间体LiO2弱的吸附能,诱导充电反应由两电子路径向单电子路径转变。 得益于高分散的Co-N单原子催化剂的能级结构和电子结构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大幅提升了电池的充电效率和循环寿命。与同等含量的贵金属基催化剂相比,达到600 mV充放电极化电压的降低和218天的长寿命循环。

锂氧气电池具有锂离子电池10倍以上的理论容量密度,被誉为颠覆性和革命性电池技术 。然而该电池还处于研发的初级阶段,受限于ORR和OER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缓慢,电池的实际容量、倍率性能、能量效率和循环寿命距产业化应用还有很大差距。因而开发高效稳定的催化剂,是提高电池反应动力和循环效率的迫切需要。原子级纳米晶具有最大化的原子利用效率和独特的结构特点,往往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纳米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为调控电化学反应过程提供了多种可能。在锂氧电池中,电解液中可溶性LiO2中间体能够调控放电产物Li2O2的形成与分解路线。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生成路线与LiO2在催化剂的不同晶面上的吸附能有关。 因此,探究单原子催化剂的尺寸效应对LiO2吸附能的影响,可能是一种调整低供体数电解质中过氧化锂形成与分解路径的新思路。这一新发现将为高能量效率和长循环寿命的锂氧电池的设计提供更多的选择。

单原子催化剂(SACs)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电催化剂,其独特的单分散结构集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剂的优点于一身,拥有最大的金属利用率、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同时,SACs的活性位点相对简单确定且易于调控,因而这种独特的结构和性能使得单原子催化剂成为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催化机理研究和性能优化的材料平台。然而当单原子催化剂与锂空气电池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本文采用原位聚合技术,设计合成了Co单原子嵌入的氮掺杂碳空心球(N-HP-Co)用于锂氧气电池的研究,并对其充放电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其结果表明,受益于N-HP-Co最大化暴露的CoN4单原子活性位点及活性位点在碳球壳上的均匀分布,降低了对LiO2的吸附能力,有效的改变了电池的反应路径,使得电池反应动力学得到极大提高,大幅提升了电池性能。

▲图一 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过程。

单原子催化剂由于活性位点均匀性的提高以及配位环境的高度可控性,在许多催化反应中都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因此将单原子Co催化剂应用于锂氧气电池中,来探究对Li2O2形成与分解反应路径的影响。我们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以二氧化硅作为模板,盐酸多巴胺作为碳源,并在900 °C的氮气氛围内热解。

▲图二 单原子催化剂的特性表征。a, b) 样品的SEM图像(a:1微米;b:200纳米);c) 样品的TEM图像(主图:200纳米;插图:10纳米);d) 样品的EDX元素分析(50纳米);e, f) 样品的HAADF-STEM图像(e:50纳米;f:2纳米);g) 样品及对比材料的XRD图像;h) 样品的N 1s XPS光谱;i) 样品及对比材料的氮气吸附曲线。

▲图三 单原子催化剂的原子结构分析。a) 样品的XANES光谱;b) 样品的傅里叶转换的Co-K边光谱;c, d)样品在k和R空间的EXAFS拟合曲线。

N掺杂的碳球壳作为载体是锚定Co单原子的关键步骤。高角度环形暗场球差电镜(HAADF)、能量色散谱(EDX)元素映像图表和X射线吸收光谱(XAS)测试等关键性表征技术证实了单原子Co的成功制备和CoN4高活性位点的存在。

▲图四 单原子催化剂的放电机理研究。a) 样品及对比材料的放电曲线;b) 样品及对比材料的CV曲线;c) 样品及对比材料的倍率性能;d, e, f) 样品及对比材料的放电产物的SEM图像及相应的XRD谱图(500纳米);h, i) 样品及对比材料的放电机理图。

受益于N-HP-Co SACs最大化暴露的CoN4单原子活性位点在碳球壳上的均匀分布,电极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得到极大提升,加快了放电产物Li2O2的形成速率,大幅提升了电池的放电容量和倍率性能。与同等含量的贵金属催化剂相比,在相同的电流密度和容量下,N-HP-Co SACs具有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因而更有利于生成纳米片状的Li2O2,并通过“外延生长方式”进一步组装形成有利的纳米花状Li2O2。这种特殊的放电机制有利于打破电荷传输限制和放电产物电化学绝缘的本质。

▲图五 单原子催化剂的充电特性。a) 样品及对比材料在不同充电阶段的紫外可见光谱图;b) 样品的充电机理图;c-h) 样品及对比材料上的不同结构对LiO2的吸附能。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CoN4单位点催化剂的充电机理,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复杂的配位环境可以显著改变中心金属原子CoN4对LiO2*的吸附能力,从而调控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可以看出,CoN4活性中心对放电中间体LiO2弱的吸附能,有利于提高LiO2在电解质中的溶解度,诱导充电反应过程由两电子路径向单电子路径转变。因而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充电效率。

▲图六 锂空气电池的循环稳定性。a) 样品及对比材料的循环性能;b-e) 样品及对比材料在不同循环过程中放电产物的SEM图像(b, d:1微米;c, e:500纳米);f, g) 样品及对比材料在不同循环过程中的放电产物的XPS光谱。

单原子催化的锂空气电池可以有效的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并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充分验证了催化剂对放电产物的精准调控对稳定电池体系的重要作用。

▲图七 单原子催化剂在循环过程中的稳定性。a) 样品在全圈循环后的XPS光谱;b) 样品在多圈循环后的EDX光谱(200纳米);c) 样品在多圈循环后的XANES光谱;d) 样品在多圈循环后的傅里叶转换的Co-K边光谱。

N-HP-Co 在50次的循环过程中,Co的单原子结构依然被保留。Co单原子在碳载体上的固有稳定性使它们在电化学反应中具有优异的耐久性,这一显著的优势与低成本的优势相结合,为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在锂氧电池反应路线的可调性提供了新的策略。

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受到草莓生长过程的启发,采用二氧化硅为模板,原位聚合生成氮掺杂的Co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单原子催化的本质特征,低配位环境和单原子与碳球壳之间的协同作用能够精准的调控锂氧气电池中放电产物的生成与分解路线。与同等含量的贵金属催化剂相比,单原子催化剂不仅能够调控放电产物的形貌,同时增加了放电容量,避免了过多的副反应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电池的电催化性能。该研究提出的单原子催化正极的概念、设计、制备及催化机制,将为锂空气电池领域新型催化剂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科学依据,具有鲜明的引领性和开创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Yao, W. T. et al. Tuning Li2O2 formation routes by facet engineering of MnO2 cathode catalysts. J. Am. Chem. Soc.,2019,141,12832-12838.

徐吉静,1981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单县,现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光学晶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多孔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研究方向包括锂(钠、钾、锌)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锂空气(硫、二氧化碳)电池等新型化学电源,外场(光、力、磁、热)辅助能量储存与转化新体系。近5年共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Nat.Commun.3篇、Nat.Energy 1篇、Angew.Chem.Int.Ed. 2篇、Adv.Mater.3篇、Energy Environ.Sci.1篇、ACS Nano 1篇、ACS Cent.Sci.1篇。迄今为止,论文被他引4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360次,12篇论文入选ESI高引论文,研究成果被Nature、Science等作为亮点报道。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国防专利10项。曾获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2019年)、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019年)、吉林省青年 科技 奖(2018年)和吉林大学学术带头人(2018年)等奖项或荣誉。

肖丰收教授1963年1月4日出生于山东莱州,现为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1979-1983年在吉林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83-1986年在吉林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86-1990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吉林大学、大连化物所以及日本北海道大学联合培养)。1990-1992年吉林大学讲师;1992-1996年吉林大学副教授;1993-1994年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博士后;1996-2009年吉林大学教授2009-至今浙江大学教授 肖丰收教授工作积极勤奋,谦虚谨慎,知识面宽,科研能力强,教学质量好,具有很好的合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坚决拥护和执行党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他于1979年进入吉林大学化学系学习,1983年大学毕业后在吉林大学徐如人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分子筛的合成与性质研究,于1986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后,又在郭燮贤教授和徐如人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生学习,并作为培养博士生形式1988年8月去日本北海道大学学习,于90年9月从日本返回吉林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还于93.9-94.12间在美国加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在94年底返回吉林大学后一直从事摧化研究,是我校具有很好发展潜力的年轻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肖丰收教授主持了国家基金委的1个重点基金项目和2个面上项目,1个国家科委的863项目,2个国家教委的优秀年轻教师项目,并通过国家教委97年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复审,分别获得了9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95年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奖,92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以及94年吉林省科技奖等,肖丰收教授分别已在国内外的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在SCI杂志上发表30余篇,包括一篇发表在NATURE杂志上,在国际会议上报告17次。以上所发表的论文在SCI杂志上被引用100余次,具体的科研工作如下:具有均一原子簇结构模型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肖丰收教授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制备催化剂和研究反应性能。如在无机载体上制备出具有均一Ir4或Ir6的原子簇结构摧化剂,并发现分子结构对催化反应有很好的选择性。担载双金属原子簇衍生的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性能:肖丰收教授制备出具有均匀双金属组分的高分散催化剂,并通过现代表征手段,提出了新的反应机理。新型分子筛材料的合成、表征和催化性能研究:肖丰收教授研究新型催化材料。如发现由水热法合成的磷铜对苯酚双氧水氧化制苯二酚的催化反应活性高于已工业化的TS-1分子筛催化剂,但合成磷酸铜的成本却比TS-1催化剂低得多。

  • 索引序列
  • 白吉刚教授发表的论文
  • 王小刚教授发表的论文
  • 吉林大学教授发表的论文
  • 辽宁大学金刚教授论文发表
  • 吉林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