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04

A可儿她姑
首页 > 论文发表 > 省级文史类期刊目录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草儿嬢嬢

已采纳

历史类核心期刊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2 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3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4 世界历史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5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6 史学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研究所 7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8 文博 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等 9 清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0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222 评论

gaga1001mary

《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史学月刊》《中国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农史》《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究》《燕京学报》

260 评论

我叫鑫小鑫

文化学刊是省级期刊。

《文化学刊杂志》创刊于2006年,辽宁地区出版,国内刊号21-1545/C,期刊级别:省级期刊。该刊观点新、实践性强、信息量大,综合影响因子0.028,是辽宁社会科学院主管,辽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期刊。

没有一个政府部门给刊物划分级别,所谓的刊物级别只是期刊行业的一种认识和一些社会机构推出期刊目录。虽然没有划分,可有些评审部门对期刊级别有要求,期刊的级别高,适合晋升的级别也是相对较高。以下为本刊的基本信息,可供作者参考。

《文化学刊》杂志收录和荣誉:

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优秀期刊

名词解释:

平均引文率:在给定的时间内,期刊篇均参考文献量,用以测度期刊的平均引文水平,考察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

《文化学刊》杂志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主要栏目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文化视点、地域文化研究、传媒文化、文化哲学、文化产业研究、文学评论、传统文化、文化与教育、法律文化、语言与文化、文史论苑

176 评论

善美梅子

以上回答均为搪塞。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史,可以读文化史概论之类,但要说到研究,必须先从文献学入手,还有就是必须读哲学。下面我可以把两年来研究中国文化所总结的经典书目罗列出来,仅供参考 第二部分 古典文献举要 第一编 古典文学 第一章 古籍分类 一、经部:1.易类;2.书类;3.诗类;4.礼类;5.春秋类;6.孝经类;7.五经总义类;8.四书类;9.乐类;10.小学类。 二、史部:1.正史类;2.编年类;3.纪事本末类;4.别史类;5.杂史类;6.诏令奏议类;7.传记类;8.史钞类;9.载记类;10.时令类;11.地理类;12.职官类;13.政书类;14.目录类;15.史评类。 三、子部:1.儒家类;2.兵家类;3.法家类;4.农家类;5.医家类;6.天文算法类;7.术数类;8.艺术类;9.谱录类;10.杂家类;11.类书类;12.小说家类;13.释家类;14.道家类。 四、集部:1.楚辞类;2.别集类一(汉至五代);3.别集类二(北宋建隆至靖康);4.别集类三(南宋建炎至德佑);5.别集类四(金至元);6.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7.别集类六(国朝);8.总集类;9.诗文评类;10.词曲类。 第二章 诗文总集 第一节 《诗经》与《楚辞》 一、《诗经》:1.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1915年虚受堂刊; 2.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3.南宋朱熹《诗经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 4.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5.近代吴闿生《诗经会通》,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二、《楚辞》:1.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2.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 3.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4.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5.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6.清戴震《屈原赋注》、《通释》,乾隆光绪刻本。 第二节 通代诗文总集 1.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附:《古诗十九首》,(先秦至梁初); 2.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南朝梁至晚唐五代); 3. 梁徐陵《玉台新咏》,(梁以前); 4.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汉魏至唐五代,兼及先秦歌谣); 5. 清杜文澜《古谣谚》,(上古至明代谣谚); 6. 清沈德潜《古诗源》,(先秦至隋); 7. 清王士祯《古诗选》,(汉至唐,也作《古诗笺》); 8. 明冯惟讷《古诗纪》,(上起古初,下迄陈朝); 9.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至隋); 10.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古至隋代); 11.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 12.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先秦至隋骈文); 13. 清王先谦《骈文类纂》,(先秦至清末骈文); 14. 清许连《六朝文絜》,(晋至隋骈文)。 第三节 断代诗文总集 1. 清康熙敕编《全唐诗》;孙望《全唐诗补逸》; 2. 清董诰等《全唐文》;陆心源《唐文拾遗》,《续拾》; 3. 唐代《唐人选唐诗》(十种): (1) 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2)元结《箧中集》; (3)殷璠《河岳英灵集》; (4)芮挺章《国秀集》; (5)令狐楚《御览诗》; (6)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7)姚合《极玄集》; (8)韦庄《又玄集》; (9)韦縠《才调集》; (10)佚名《搜玉小集》; 4.清吴之振等《宋诗钞》;曹廷栋《宋百家诗存》;管庭芬《宋诗钞补》; 5.陈焯《宋元诗会》; 6.南宋吕祖谦《宋文鉴》,(亦称《皇朝文鉴》); 7.清庄仲方《南宋文范》; 8.陈述《全辽文》; 9.清郭元釪《全金诗》,(亦称《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10.清张金吾《金文最》,(收录金代骈散文); 11.元苏天爵《元文类》,(原名《国朝文类》); 12.清顾嗣立《元诗选》,席世臣补刻《元诗选癸记》; 1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元末明初至明崇祯间); 14.清朱彝尊《明诗综》; 15.明程敏政《明文衡》,(原名《皇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 16.清初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17.清卓尔堪《明遗民诗》,附其《近青堂诗集》; 18.《五朝诗别裁集》: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清张景星等《宋诗别裁集》; (3)清张景星等《元诗别裁集》;(4)清沈德潜等《明诗别裁集》; (5)清沈德潜等《清诗别裁集》; 19.清张应昌《清诗铎》。 第三章 诗文评 第一节 《文心雕龙》 1. 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文心雕龙辑注》; 2. 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 第二节 诗话 1.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书二十八种; 2. 近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收书二十八种,(唐至明); 3. 近代丁福保辑《清诗话》,收书四十二种; 4. 北宋阮阅《诗话总龟》; 5.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6.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7. 明胡应麟《诗薮》; 8.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9.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10. 清袁枚《随园诗话》; 11. 清赵翼《瓯北诗话》; 12.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第三节 历代诗纪事及其他 1.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2. 清厉鹗《宋诗纪事》;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附《小传补正》; 3. 近代陈垣《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 4. 清陈田《明诗纪事》; 5.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6. 周钟游《文学津梁》,收书十二种; 7. 刘大櫆《论文偶记》。 第四章 词总集与词话 第一节 词总集 1. 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华连圃《花间集注》; 2. 近人林大椿《唐五代词》; 3. 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 4. 近人朱孝臧《强村丛书》; 5.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又名《御定历代诗余》; 6. 近人吴昌绶、陶湘《影刊宋金元明本词》; 7. 叶恭绰《全清词钞》 8. 陈乃乾《清名家词》; 9. 近人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10. 清朱彝尊《词综》,清王昶《补遗》。 第二节 词话 1. 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 2.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3.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第五章 戏曲与小说 第一节 散曲总集与戏曲丛刊 1. 明臧懋循《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 2. 明人辑《元明杂剧》; 3. 明沈泰《盛明杂剧》; 4. 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又名《杂剧新编》; 5. 明毛晋《六十种曲》; 6. 明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 7. 清玩花主人、钱德苍《缀白裘》; 8. 金董解元撰、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 9. 元高明注、钱箕校注《琵琶记》; 10. 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 11. 清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 第二节 戏曲论著丛书 1. 近人陈乃乾《曲苑》,收书十四种,1921年; 2. 陈乃乾《重订曲苑》(石印本),收书二十种,1925年。 第三节 小说集 1.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汉至宋初);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 2. 明嘉靖间洪梗编《清平山堂话本》,谭正璧《话本与古剧》; 3. 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 第二编 历史要籍 第六章 纪传体史书 第一节 二十四史 1.西汉司马迁《史记》,130卷; 2.东汉班固《汉书》,120卷; 3.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120卷; 4.晋陈寿《三国志》,65卷; 5.唐房玄龄等《晋书》,130卷; 6.南朝梁沈约《宋书》,100卷; 7.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59卷; 8.唐姚思廉《梁书》,56卷; 9.唐姚思廉《陈书》,36卷; 10.北齐魏收《魏书》,130卷; 11.唐李百药《北齐书》,50卷; 12.唐令狐德盏等《周书》,50卷 13.唐魏征等《隋书》,85卷; 14.唐李延寿《南史》,80卷; 15.唐李延寿《北史》,100卷; 1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100卷; 17.宋欧阳修等《新唐书》,225卷; 18.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150卷; 19.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74卷; 20.元脱脱等《宋史》,496卷; 21.元脱脱等《辽史》,116卷; 22.元脱脱等《金史》,135卷; 23.明宋濂等《元史》,210卷; 24.清张廷玉等《明史》,332卷。 第二节 二十五史 1.《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或“前四史”; 2.唐人将前四史和《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总称为“十三史”; 3.宋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十七史”; 4.明人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 5.清乾隆初年修《明史》成,予以合刻,名“二十二史”; 6.乾隆四十年(1775)武英殿汇印各种正史,在“二十二史”之外加上《旧唐书》、《旧五代史》,称为“二十四史”; 7.1921年,柯劭忞修成《新元史》,遂有“二十五史”; 8.民国初年,赵尔巽等编成《清史稿》,但不在“二十五史”之列。 第七章 编年体史书 1. 东周孔丘《春秋》; 2. 东周左丘明《左传》; 3.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4.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1977年更名为《春秋左传集解》; 5. 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6. 南宋胡三省《通鉴注》; 7.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 8.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高宗朝); 9.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 10. 明末清初谈迁《国榷》,(明代); 11. 清陈鹤《明纪》,(明代); 12. 清夏燮《明通鉴》,(明代)。 13. 宋刘恕《通鉴外纪》,(上起伏羲,下迄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14. 清蒋良骐、王先谦等《十一朝东华录》,(清太祖天命元年至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第八章 纪事本末体史书 1.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取材于《资治通鉴》); 2.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取材于《左传》,扩充南宋章冲《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3. 清李铭汉《续通鉴纪事本末》,(两宋); 4. 明陈邦瞻等《宋史纪事本末》; 5. 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 6. 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 7. 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8. 明陈邦瞻等《元史纪事本末》; 9.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10. 近代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11. 清马骕《绎史》,(上古至秦末); 12. 清同治年间江西书局本《纪事本末五种》。 第三编 目录学 第九章 常用综合性目录 第一节 史志书目 清道光五年(1825),日本人汇刻《八史经籍志》。 第二节 私人藏书目 1.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2.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 第三节 四库总目及其相关书目 1.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 清阮元等《四库未收书提要》; 3. 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近人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 4.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5.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6. 张之洞、缪荃孙《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 7. 近人孙殿起《贩书偶记》。 第十章 专科目录 第一节 诗文别集目录 1. 明张溥著,今人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2. 万曼《唐集续录》; 3. 近人陈乃乾《清代文集经眼目录》; 4.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 第二节 戏曲曲艺目录 1. 元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 2. 近人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北婴《曲海总目提要补编》。 第四编 古代汉语 第十一章 语文辞书 第一节 《尔雅》、《说文》、《广韵》及有关辞书 1. 汉初学者《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 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 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4. 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5.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6. 北宋丁度等《集韵》。 第二节 常用字典 1.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 2. 清阮元《经籍籑诂》。 第三节 文言虚词词典 1. 清刘淇《助字辨略》; 2. 清王引之著、孙世经补《经传释词》(附补及再补),吴昌莹《经词衍释》; 第四节 古代方言俗语词典 1. 西汉杨雄《方言》,吴晓铃《方言校笺及通检》; 2. 清翟灏《通俗编》; 3. 清钱大昕等《恒言录》、《恒言广证》; 4. 清钱大昕等《迩言等五种》。 第十二章 与古汉语有关的书目和论文索引 1. 清谢启昆《小学考》,近人罗福颐《小学考补目》; 2. 清末黎经诰《许学考》。 第五编 文字资料与实物资料 第十三章 1. 清冯云鹏等《金石索》; 2. 清王昶《金石萃编》; 3. 清孙星衍等《寰宇访碑录》; 4.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 第六编 科技史料与古文教学 第十四章 1. 清戴震《考工记图》; 2.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 3.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4.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5.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6. 乾隆年间官修《授时通考》; 7.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8. 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年间《广群芳谱》; 9.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10. 清阮元《畴人传》,黄钟骏《畴人传四编》。 第七编 诸子集成 第十五章 1.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2. 清焦循《孟子正义》; 3. 民国王先谦《荀子集解》; 4. 周李耳撰、晋王弼注、唐陆德明音义《道德经》; 5. 清魏源《老子本义》; 6. 民国王先谦《庄子集解》; 7.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8. 周列御寇撰、晋张湛注《列子》; 9.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 10. 清戴望《晏子春秋校注》; 11. 秦商鞅《管子校正》; 12. 清严可均校《商君书》; 13. 周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慎子》; 14.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 15. 周孙武撰《孙子十家注》; 16. 周吴起撰、清孙星衍校《吴子》; 17. 周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尹文子》; 18.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 19. 汉陆贾撰《新语》; 20. 汉刘安撰、高诱注、清庄逵吉校《淮南子》; 21. 汉桓宽撰《盐铁论》; 22. 汉扬雄撰、晋李轨注《扬子法言》; 23. 汉王充撰《论衡》; 24.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 25. 汉荀悦《申鉴》; 26. 晋葛洪《抱朴子》; 27.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28. 北宋颜之推撰《颜氏家训》。 第八编 常用类书 第十六章 1. 隋唐间虞世南《北堂书钞》; 2.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 3. 唐徐坚等《初学记》; 4. 唐白居易《唐宋白孔六帖》,宋孔传续; 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6. 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 7. 宋王应麟《玉海》; 8.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 9. 明俞安期《唐娄函》; 10. 清张英等《渊鉴类函》,扩充《唐娄函》; 11. 清张廷玉《子史英华》; 12.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 第三部分 现代文献举要 第九编 现当代“经史子集”研究 第十七章 集部研究 第一节 《楚辞》 1.《离骚全图》,1935年商务印书馆; 2.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3.姜亮夫校注《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沈祖锦《屈原赋正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5.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6.朱秀海《楚辞解故》,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版; 7.谭介甫《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 8.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 9.王泗原《离骚语文疏解》,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10.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1.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2.蒋天枢《楚辞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王力《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4.陆侃如等《楚辞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15.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6.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17.文怀沙《屈原离骚(九歌•九章)今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8.《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第二节 诗文集 1.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2. 傅璇琮、孙钦善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9年版; 3. 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 近代陈衍《近代诗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版; 6.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4年版; 7. 沈粹芬、黄人、王文濡等《清文汇》,上海国学扶轮社1909年石印; 8. 张璋《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9. 唐圭璋《全宋词》,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10. 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 11.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 12. 程千帆、严迪昌等《全清词》,中华书局1994年版。 第三节 戏曲小说集 1. 隋树森《全元散曲》,陈加《全元散曲补遗》; 2. 卢前《饮虹簃所刻曲》; 3. 任讷《散曲丛刊》; 4. 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5.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沈》; 6. 函芬楼《孤本元明杂剧》,亦称《也是园藏古今杂剧》,郑振铎《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 7. 郑振铎《清人杂剧》; 8.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古本戏曲丛刊》; 9. 傅惜华、杜颖陶《水浒戏曲集》; 10.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 11. 顾肇仓《元人杂剧选》; 12. 周贻白《明人杂剧选》; 13. 赵景深、胡忌《明清传奇选》; 14. 吴晓铃《关汉卿戏曲集》; 15. 吴晓铃《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 16.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关汉卿戏曲选》; 17.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汤显祖集》; 18. 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 19. 王季思等校注《桃花扇》; 20. 吴曾祺《旧小说》,(汉代至清代); 21. 鲁迅《古小说钩沉》,(先秦至隋); 22. 汪辟疆《唐人小说》; 23.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 24. 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 25. 傅惜华《宋元话本集》; 26. 吴晓铃等《话本选》; 27. 胡士莹《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 28.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白话小说集》。 第四节 文学评论集 1.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2. 简夷之等《中国近代文论选》; 3.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4.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5. 林纾《春觉斋论文》; 6. 罗根泽《两宋诗话年代存佚残辑表》; 7. 罗根泽《两宋诗话辑校叙录》; 8.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 9. 郭绍虞《宋诗话考》; 10. 刘师培《论文杂记》; 11.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代文艺理论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料目录汇编》; 12. 唐圭璋《词话丛编》; 13. 唐圭璋《宋词纪事》; 14. 上海六艺书局《增补曲苑》; 15. 中华书局《新曲苑》; 16.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第十八章 史部研究 1. 王伯祥《史记选》; 2. 王利器等《史记选注》; 3. 顾廷龙、王煦华《汉书选》,冉昭德、陈直等《汉书选》; 4. 束世澄《后汉书选》; 5. 缪钺《三国志选》; 6. 韩席等《左传分国集注》; 7.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附《春秋左传注附图》,沈玉成《左传译文》; 8. 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 9. 朱东润《左传选》;徐中舒《左传选》; 10.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 11. 瞿蜕园《通鉴选》; 12. 王仲荦《资治通鉴选》; 13. 广雅书局《纪事本末汇刻; 14. 上海文盛书局《历朝纪事本末》。 第十九章 子部研究 1. 马叙伦《老子校诂》; 2. 高亨《老子正诂》; 3. 朱谦之《老子校释》; 4.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5. 刘武《庄子集释内篇补正》; 6. 杨伯峻《列子集释》; 7. 高亨《墨子校诠》; 8. 谭介甫《墨辩发微》; 9. 岑仲勉《墨子诚守各篇简注》; 10. 马非伯《管子轻重篇新诠》; 11. 黎翔凤《管子校注》; 12.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 13. 谭介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14. 杨宽、沈廷国《吕氏春秋集释》; 15. 王利器《新语校注》; 16.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17. 何宁《淮南子集释》; 18.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 19. 汪荣宝《法言义疏》; 20. 黄晖《论衡校释》; 21.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释》; 22.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 第二十章 经学研究 第一节 《诗经》 1.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 2. 闻一多《诗选与校笺》; 3. 余冠英《诗经选》; 4. 余冠英译《诗经选译》; 5. 李长之选译《诗经试译》; 6. 陈子展选译《国风选译》,《雅颂选译》; 7. 金启华译《国风今译》; 8. 高亨注《诗经今注》; 9. 张西堂注《诗经六论》; 10. 孙作云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11. 朱东润著《诗三百篇探故》; 12. 王力著《诗经韵读》; 13. 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研究论文集》。 第二节 其他经书索引 1. 燕大引得特刊《周易引得》; 2. 顾颉刚《尚书通检》; 3. 燕大引得《礼记引得》; 4. 燕大引得特刊《春秋经传引得》; 5. 燕大引得特刊《论语引得》; 6. 陈立夫《四书章句速检》; 7. 叶圣陶《十三经索引》。 第十编 常用丛书 第二十一章 1. 张元济编辑《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商务印书馆1919—1936年影印; 2. 《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20—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 3. 《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陆续印出; 4. 《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版; 5. 《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图书馆1979—1982年编辑出版; 6. 《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29—1937年版。 第十一编 期刊 第二十二章 中文旧期刊 1. 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 2.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总目》; 3.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 4. 三联书店《东方杂志总目》、《国闻周报总目》、《新中华总目》。 第二十三章 外文新书通报 1. 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2.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3. 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4. 南京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南京地区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5. 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研究中国问题数目索引》;

174 评论

百度钱包丶

以上回答均为搪塞。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史,可以读文化史概论之类,但要说到研究,必须先从文献学入手,还有就是必须读哲学。下面我可以把两年来研究中国文化所总结的经典书目罗列出来,仅供参考第二部分 古典文献举要第一编 古典文学第一章 古籍分类一、经部:1.易类;2.书类;3.诗类;4.礼类;5.春秋类;6.孝经类;7.五经总义类;8.四书类;9.乐类;10.小学类。二、史部:1.正史类;2.编年类;3.纪事本末类;4.别史类;5.杂史类;6.诏令奏议类;7.传记类;8.史钞类;9.载记类;10.时令类;11.地理类;12.职官类;13.政书类;14.目录类;15.史评类。三、子部:1.儒家类;2.兵家类;3.法家类;4.农家类;5.医家类;6.天文算法类;7.术数类;8.艺术类;9.谱录类;10.杂家类;11.类书类;12.小说家类;13.释家类;14.道家类。四、集部:1.楚辞类;2.别集类一(汉至五代);3.别集类二(北宋建隆至靖康);4.别集类三(南宋建炎至德佑);5.别集类四(金至元);6.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7.别集类六(国朝);8.总集类;9.诗文评类;10.词曲类。第二章 诗文总集第一节 《诗经》与《楚辞》一、《诗经》:1.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1915年虚受堂刊; 2.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3.南宋朱熹《诗经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 4.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5.近代吴闿生《诗经会通》,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二、《楚辞》:1.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2.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 3.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4.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5.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6.清戴震《屈原赋注》、《通释》,乾隆光绪刻本。第二节 通代诗文总集1.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附:《古诗十九首》,(先秦至梁初);2.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南朝梁至晚唐五代);3. 梁徐陵《玉台新咏》,(梁以前);4.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汉魏至唐五代,兼及先秦歌谣);5. 清杜文澜《古谣谚》,(上古至明代谣谚);6. 清沈德潜《古诗源》,(先秦至隋);7. 清王士祯《古诗选》,(汉至唐,也作《古诗笺》);8. 明冯惟讷《古诗纪》,(上起古初,下迄陈朝);9.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至隋);10.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古至隋代);11.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12.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先秦至隋骈文);13. 清王先谦《骈文类纂》,(先秦至清末骈文);14. 清许连《六朝文絜》,(晋至隋骈文)。第三节 断代诗文总集1. 清康熙敕编《全唐诗》;孙望《全唐诗补逸》;2. 清董诰等《全唐文》;陆心源《唐文拾遗》,《续拾》;3. 唐代《唐人选唐诗》(十种):(1) 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2)元结《箧中集》;(3)殷璠《河岳英灵集》; (4)芮挺章《国秀集》;(5)令狐楚《御览诗》; (6)高仲武《中兴间气集》;(7)姚合《极玄集》; (8)韦庄《又玄集》;(9)韦縠《才调集》; (10)佚名《搜玉小集》; 4.清吴之振等《宋诗钞》;曹廷栋《宋百家诗存》;管庭芬《宋诗钞补》; 5.陈焯《宋元诗会》; 6.南宋吕祖谦《宋文鉴》,(亦称《皇朝文鉴》); 7.清庄仲方《南宋文范》; 8.陈述《全辽文》; 9.清郭元釪《全金诗》,(亦称《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10.清张金吾《金文最》,(收录金代骈散文); 11.元苏天爵《元文类》,(原名《国朝文类》); 12.清顾嗣立《元诗选》,席世臣补刻《元诗选癸记》; 1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元末明初至明崇祯间); 14.清朱彝尊《明诗综》; 15.明程敏政《明文衡》,(原名《皇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 16.清初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17.清卓尔堪《明遗民诗》,附其《近青堂诗集》; 18.《五朝诗别裁集》: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清张景星等《宋诗别裁集》; (3)清张景星等《元诗别裁集》;(4)清沈德潜等《明诗别裁集》; (5)清沈德潜等《清诗别裁集》; 19.清张应昌《清诗铎》。第三章 诗文评第一节 《文心雕龙》1. 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文心雕龙辑注》;2. 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第二节 诗话1.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书二十八种;2. 近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收书二十八种,(唐至明);3. 近代丁福保辑《清诗话》,收书四十二种;4. 北宋阮阅《诗话总龟》;5.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6.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7. 明胡应麟《诗薮》;8.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9.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10. 清袁枚《随园诗话》;11. 清赵翼《瓯北诗话》;12.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第三节 历代诗纪事及其他1.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2. 清厉鹗《宋诗纪事》;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附《小传补正》;3. 近代陈垣《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4. 清陈田《明诗纪事》;5.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6. 周钟游《文学津梁》,收书十二种;7. 刘大櫆《论文偶记》。第四章 词总集与词话第一节 词总集1. 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华连圃《花间集注》;2. 近人林大椿《唐五代词》;3. 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4. 近人朱孝臧《强村丛书》;5.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又名《御定历代诗余》;6. 近人吴昌绶、陶湘《影刊宋金元明本词》;7. 叶恭绰《全清词钞》8. 陈乃乾《清名家词》;9. 近人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10. 清朱彝尊《词综》,清王昶《补遗》。第二节 词话1. 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2.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3.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五章 戏曲与小说第一节 散曲总集与戏曲丛刊1. 明臧懋循《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2. 明人辑《元明杂剧》;3. 明沈泰《盛明杂剧》;4. 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又名《杂剧新编》;5. 明毛晋《六十种曲》;6. 明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7. 清玩花主人、钱德苍《缀白裘》;8. 金董解元撰、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9. 元高明注、钱箕校注《琵琶记》;10. 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11. 清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第二节 戏曲论著丛书1. 近人陈乃乾《曲苑》,收书十四种,1921年;2. 陈乃乾《重订曲苑》(石印本),收书二十种,1925年。第三节 小说集1.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汉至宋初);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2. 明嘉靖间洪梗编《清平山堂话本》,谭正璧《话本与古剧》;3. 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二编 历史要籍第六章 纪传体史书第一节 二十四史1.西汉司马迁《史记》,130卷; 2.东汉班固《汉书》,120卷;3.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120卷; 4.晋陈寿《三国志》,65卷;5.唐房玄龄等《晋书》,130卷; 6.南朝梁沈约《宋书》,100卷;7.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59卷; 8.唐姚思廉《梁书》,56卷;9.唐姚思廉《陈书》,36卷; 10.北齐魏收《魏书》,130卷;11.唐李百药《北齐书》,50卷; 12.唐令狐德盏等《周书》,50卷13.唐魏征等《隋书》,85卷; 14.唐李延寿《南史》,80卷;15.唐李延寿《北史》,100卷; 1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100卷;17.宋欧阳修等《新唐书》,225卷; 18.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150卷;19.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74卷; 20.元脱脱等《宋史》,496卷;21.元脱脱等《辽史》,116卷; 22.元脱脱等《金史》,135卷;23.明宋濂等《元史》,210卷; 24.清张廷玉等《明史》,332卷。第二节 二十五史1.《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或“前四史”;2.唐人将前四史和《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总称为“十三史”;3.宋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十七史”;4.明人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5.清乾隆初年修《明史》成,予以合刻,名“二十二史”;6.乾隆四十年(1775)武英殿汇印各种正史,在“二十二史”之外加上《旧唐书》、《旧五代史》,称为“二十四史”;7.1921年,柯劭忞修成《新元史》,遂有“二十五史”;8.民国初年,赵尔巽等编成《清史稿》,但不在“二十五史”之列。第七章 编年体史书1. 东周孔丘《春秋》;2. 东周左丘明《左传》;3.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4.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1977年更名为《春秋左传集解》;5. 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6. 南宋胡三省《通鉴注》;7.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8.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高宗朝);9.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10. 明末清初谈迁《国榷》,(明代);11. 清陈鹤《明纪》,(明代);12. 清夏燮《明通鉴》,(明代)。13. 宋刘恕《通鉴外纪》,(上起伏羲,下迄周威烈王二十二年);14. 清蒋良骐、王先谦等《十一朝东华录》,(清太祖天命元年至清穆宗同治十三年)。第八章 纪事本末体史书1.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取材于《资治通鉴》);2.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取材于《左传》,扩充南宋章冲《春秋左传事类始末》);3. 清李铭汉《续通鉴纪事本末》,(两宋);4. 明陈邦瞻等《宋史纪事本末》;5. 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6. 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7. 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8. 明陈邦瞻等《元史纪事本末》;9.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10. 近代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11. 清马骕《绎史》,(上古至秦末);12. 清同治年间江西书局本《纪事本末五种》。第三编 目录学第九章 常用综合性目录第一节 史志书目清道光五年(1825),日本人汇刻《八史经籍志》。第二节 私人藏书目1.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2.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第三节 四库总目及其相关书目1.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 清阮元等《四库未收书提要》;3. 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近人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4.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5.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6. 张之洞、缪荃孙《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7. 近人孙殿起《贩书偶记》。第十章 专科目录第一节 诗文别集目录1. 明张溥著,今人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2. 万曼《唐集续录》;3. 近人陈乃乾《清代文集经眼目录》;4.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第二节 戏曲曲艺目录1. 元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2. 近人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北婴《曲海总目提要补编》。第四编 古代汉语第十一章 语文辞书第一节 《尔雅》、《说文》、《广韵》及有关辞书1. 汉初学者《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4. 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5.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6. 北宋丁度等《集韵》。第二节 常用字典1.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2. 清阮元《经籍籑诂》。第三节 文言虚词词典1. 清刘淇《助字辨略》;2. 清王引之著、孙世经补《经传释词》(附补及再补),吴昌莹《经词衍释》;第四节 古代方言俗语词典1. 西汉杨雄《方言》,吴晓铃《方言校笺及通检》;2. 清翟灏《通俗编》;3. 清钱大昕等《恒言录》、《恒言广证》;4. 清钱大昕等《迩言等五种》。第十二章 与古汉语有关的书目和论文索引1. 清谢启昆《小学考》,近人罗福颐《小学考补目》;2. 清末黎经诰《许学考》。第五编 文字资料与实物资料第十三章1. 清冯云鹏等《金石索》;2. 清王昶《金石萃编》;3. 清孙星衍等《寰宇访碑录》;4.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第六编 科技史料与古文教学第十四章1. 清戴震《考工记图》;2.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3.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4.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5.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6. 乾隆年间官修《授时通考》;7.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8. 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年间《广群芳谱》;9.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10. 清阮元《畴人传》,黄钟骏《畴人传四编》。第七编 诸子集成第十五章1.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2. 清焦循《孟子正义》;3. 民国王先谦《荀子集解》;4. 周李耳撰、晋王弼注、唐陆德明音义《道德经》;5. 清魏源《老子本义》;6. 民国王先谦《庄子集解》;7.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8. 周列御寇撰、晋张湛注《列子》;9.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10. 清戴望《晏子春秋校注》;11. 秦商鞅《管子校正》;12. 清严可均校《商君书》;13. 周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慎子》;14.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15. 周孙武撰《孙子十家注》;16. 周吴起撰、清孙星衍校《吴子》;17. 周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尹文子》;18.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19. 汉陆贾撰《新语》;20. 汉刘安撰、高诱注、清庄逵吉校《淮南子》;21. 汉桓宽撰《盐铁论》;22. 汉扬雄撰、晋李轨注《扬子法言》;23. 汉王充撰《论衡》;24.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25. 汉荀悦《申鉴》;26. 晋葛洪《抱朴子》;27.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28. 北宋颜之推撰《颜氏家训》。第八编 常用类书第十六章1. 隋唐间虞世南《北堂书钞》;2.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3. 唐徐坚等《初学记》;4. 唐白居易《唐宋白孔六帖》,宋孔传续;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6. 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7. 宋王应麟《玉海》;8.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9. 明俞安期《唐娄函》;10. 清张英等《渊鉴类函》,扩充《唐娄函》;11. 清张廷玉《子史英华》;12.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第三部分 现代文献举要第九编 现当代“经史子集”研究第十七章 集部研究第一节 《楚辞》1.《离骚全图》,1935年商务印书馆;2.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3.姜亮夫校注《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4.沈祖锦《屈原赋正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5.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6.朱秀海《楚辞解故》,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版;7.谭介甫《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8.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9.王泗原《离骚语文疏解》,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10.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1.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2.蒋天枢《楚辞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3.王力《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14.陆侃如等《楚辞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15.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6.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17.文怀沙《屈原离骚(九歌•九章)今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8.《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二节 诗文集1.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2. 傅璇琮、孙钦善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9年版;3. 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4. 近代陈衍《近代诗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5.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版;6.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4年版;7. 沈粹芬、黄人、王文濡等《清文汇》,上海国学扶轮社1909年石印;8. 张璋《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9. 唐圭璋《全宋词》,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10. 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11.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12. 程千帆、严迪昌等《全清词》,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三节 戏曲小说集1. 隋树森《全元散曲》,陈加《全元散曲补遗》;2. 卢前《饮虹簃所刻曲》;3. 任讷《散曲丛刊》;4. 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5.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沈》;6. 函芬楼《孤本元明杂剧》,亦称《也是园藏古今杂剧》,郑振铎《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7. 郑振铎《清人杂剧》;8.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古本戏曲丛刊》;9. 傅惜华、杜颖陶《水浒戏曲集》;10.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11. 顾肇仓《元人杂剧选》;12. 周贻白《明人杂剧选》;13. 赵景深、胡忌《明清传奇选》;14. 吴晓铃《关汉卿戏曲集》;15. 吴晓铃《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16.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关汉卿戏曲选》;17.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汤显祖集》;18. 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19. 王季思等校注《桃花扇》;20. 吴曾祺《旧小说》,(汉代至清代);21. 鲁迅《古小说钩沉》,(先秦至隋);22. 汪辟疆《唐人小说》;23.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24. 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25. 傅惜华《宋元话本集》;26. 吴晓铃等《话本选》;27. 胡士莹《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28.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白话小说集》。第四节 文学评论集1.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2. 简夷之等《中国近代文论选》;3.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4.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5. 林纾《春觉斋论文》;6. 罗根泽《两宋诗话年代存佚残辑表》;7. 罗根泽《两宋诗话辑校叙录》;8.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9. 郭绍虞《宋诗话考》;10. 刘师培《论文杂记》;11.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代文艺理论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料目录汇编》;12. 唐圭璋《词话丛编》;13. 唐圭璋《宋词纪事》;14. 上海六艺书局《增补曲苑》;15. 中华书局《新曲苑》;16.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十八章 史部研究1. 王伯祥《史记选》;2. 王利器等《史记选注》;3. 顾廷龙、王煦华《汉书选》,冉昭德、陈直等《汉书选》;4. 束世澄《后汉书选》;5. 缪钺《三国志选》;6. 韩席等《左传分国集注》;7.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附《春秋左传注附图》,沈玉成《左传译文》;8. 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9. 朱东润《左传选》;徐中舒《左传选》;10.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11. 瞿蜕园《通鉴选》;12. 王仲荦《资治通鉴选》;13. 广雅书局《纪事本末汇刻;14. 上海文盛书局《历朝纪事本末》。第十九章 子部研究1. 马叙伦《老子校诂》;2. 高亨《老子正诂》;3. 朱谦之《老子校释》;4.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5. 刘武《庄子集释内篇补正》;6. 杨伯峻《列子集释》;7. 高亨《墨子校诠》;8. 谭介甫《墨辩发微》;9. 岑仲勉《墨子诚守各篇简注》;10. 马非伯《管子轻重篇新诠》;11. 黎翔凤《管子校注》;12.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13. 谭介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14. 杨宽、沈廷国《吕氏春秋集释》;15. 王利器《新语校注》;16.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17. 何宁《淮南子集释》;18.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19. 汪荣宝《法言义疏》;20. 黄晖《论衡校释》;21.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释》;22.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第二十章 经学研究第一节 《诗经》1.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2. 闻一多《诗选与校笺》;3. 余冠英《诗经选》;4. 余冠英译《诗经选译》;5. 李长之选译《诗经试译》;6. 陈子展选译《国风选译》,《雅颂选译》;7. 金启华译《国风今译》;8. 高亨注《诗经今注》;9. 张西堂注《诗经六论》;10. 孙作云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11. 朱东润著《诗三百篇探故》;12. 王力著《诗经韵读》;13. 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研究论文集》。第二节 其他经书索引1. 燕大引得特刊《周易引得》;2. 顾颉刚《尚书通检》;3. 燕大引得《礼记引得》;4. 燕大引得特刊《春秋经传引得》;5. 燕大引得特刊《论语引得》;6. 陈立夫《四书章句速检》;7. 叶圣陶《十三经索引》。第十编 常用丛书第二十一章1. 张元济编辑《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商务印书馆1919—1936年影印;2. 《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20—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3. 《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陆续印出;4. 《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版;5. 《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图书馆1979—1982年编辑出版;6. 《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29—1937年版。第十一编 期刊第二十二章 中文旧期刊1. 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2.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总目》;3.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4. 三联书店《东方杂志总目》、《国闻周报总目》、《新中华总目》。第二十三章 外文新书通报1. 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2.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3. 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外文新书联合目录》;4. 南京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南京地区外文新书联合目录》;5. 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研究中国问题数目索引》;第二十四章 情报刊物1.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2.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动态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动态》;3.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参考资料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参考资料》;4.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会科学著作提要》;5.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文摘编辑部《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6.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动态组《文学研究动态》;7. 中国图书进口公司国外书讯编辑组《国外书讯》;8. 冯蒸《近三十年“中国学”工具书简介》;

299 评论

贝壳athena

一、杂志简介《国家人文历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国家级时事人文类半月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致力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人文精神的支点。二、刊物定位 《国家人文历史》的主要阅读群体定位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精英人物、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关心时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城市中青年白领。他们爱好文史、关心国内及国际最新资讯信息,他们多数为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成功人士。三、发行范围 《国家人文历史》每期发行54万份,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除邮局系统订阅外,还在全国各大城市报刊亭、超市、书店零售;同时,在全国主要城市的机场、五星级以上酒店、高档写字楼、高档餐饮场所均有展示。四、主要栏目 封面故事 这是一个漫长而不冗长,庞大而不庞杂的故事。这是一篇高深而不艰涩,考究而不考据的文章。那些曾经震撼我们心灵的人和事,那些左右我们生活的人和事,那些影响我们未来的人和事,那些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用心思考、精心解读、诚信对待的人和事。我们抽丝剥茧,给您的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人文大餐、历史饕餮。 人物 网罗精英学者,汇聚文化名流。让我们带您与这个时代最聪明、最睿智、最有价值的人物,喝茶聊天、海阔天空。 旅行 走过一段恢宏的历史,观察一种文化的印记,感受一个文明的精神,记录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里矗立的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国家的地标、一段历史的丰碑、一个文明的烙印。 唯物 洞悉策展人心中的美丽,探寻博物馆背后的玄机。 收藏家心中的天地,尽是珍玩;发烧友眼中的世界,全是宝贝。 吃喝玩乐的学问,笔墨纸砚的道理,酒色财气的真谛…… 别小看任何一个老东西!讲述那些寻常玩意儿里的大学问,传统手艺里中真智慧。 视听 一部一部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明星、剧情和特效; 一组一组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一位导演的小标签,一个明星的老套路,一类影片的旧情怀。 一曲辉煌乐章之前的人生悲喜,一段优美旋律背后的人文故事。

85 评论

桐叶封弟

非常重要又简单:你跨出学门,有关于工作或前程理想的内容就该着重深造,爱好是日常填充料。单单历史 古代文学要立足于社会,应向专业教授级以上请教。

309 评论

怡安宝贝

A类、B类期刊等的划分是各单位根据相关政策文件,结合自身研究特点,从国内外核心期刊数据库进行筛选,把和本单位研究方向结合相近的、办刊质量好的刊物,划归为A类期刊,其次为B类期刊,再次为C类期刊,以此类推。

由此可见,这类刊物是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科研考核标准制定的,不同单位制定标准也是不一样的。A类期刊也并不一定是核心期刊,在有些单位,没有被任何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报刊也会被划为本单位的A类期刊,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

获取刊物级别很简单,一般权威数据库中,以及期刊的官网中,对刊物的级别都有所体现,一般知网、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万方等平台都是非常权威的数据库,通过这些平台都是可以检索到期刊的详细信息的,期刊的官网需要作者稍加辨别,期刊真正的官网信息才可信,需要特别警惕仿制的假官网。

常见的国内刊物级别

有部级、省级、国家级、核心级几类。发表难度是逐渐上升的,选择刊物不必刻意追求高级别,高级别刊物固然比低级别刊物要好,但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也不是谁都可以轻易发表的,比如核心期刊,对作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普通作者没有足够的积累是很难发表的。

刊物级别的选择首先要参考具体文件,职称文件或者学校的具体要求以及其他方面的文件,了解清楚自己需要发表什么级别的期刊,再去做选择,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可。

159 评论

相关问答

  • 省级a类期刊目录

    A类、B类期刊等的划分是各单位根据相关政策文件,结合自身研究特点,从国内外核心期刊数据库进行筛选,把和本单位研究方向结合相近的、办刊质量好的刊物,划归为A类期刊

    开心的疯子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省级二类期刊目录

    一般是省级的报刊为二级报刊。 在字面上看是没有级别之分说法, 就是一些名称才这样子叫的 了。

    精灵酱酱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省级类期刊目录

    省级核心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所主办的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可面向全国跨省发行的期刊。从严格意义上说,期刊杂志并无国家级、省级的

    小小mini罗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外语类省级期刊目录

    要看是哪个版本的了,北大版还是南大版的。不过普遍的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界》《川外学报》,《现代外语》《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中国翻译》《外语教

    queenwendy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思政类省级期刊目录

    核心期刊有:国内七大核心期刊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

    huzhanghua88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