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02

吃生鱼片的猫
首页 > 论文发表 > 团队争取发表学术论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究竟怎么了555

已采纳

我看过一篇文章,觉得不错,给楼主分享一下。虽然不是机械专业的,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凡是工科专业的学生都适用。接下来都是是复制粘贴的内容。勤奋、自强、求是、创新 ——座右铭 一、做好入学前期准备,多与导师交流沟通,争取选择一个有创新点的研究方向。 有创新点的研究方向是后期取得研究成果的重要保证。自己的研究方向要与导师进行充分沟通,争取获得导师的全力支持。要敢于向导师表达自己的研究想法,提出自己的研究计划。不过,我们刚开始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时候,一般对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都很盲目,没有整体认识。因此,在与导师进行沟通前要做精心的准备,最好能够像国外大学那样提交一份较为详细的研究计划。 这时候,我建议大家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快速入门: ① 认真阅读导师或实验室师兄师姐以前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如果能拿到师兄师姐的硕士毕业学位论文,进行认真研读,则对自己快速熟悉实验室及导师的研究内容很有帮助。从这些方向入手,提炼出自己的研究想法,很容易获得导师的支持。 ② 较为深入地阅读本科学的学术文献。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深入阅读比较困难,不过贵在坚持。我个人觉得阅读的时候不要贪多,每天能够认真阅读1~2篇就足够了,关键是要勤于思考,找出该文献的核心思路以及能够进一步深入提高的可能点。这样有助于自己对本学科目前的研究热点及遇到的困难形成一个初步概念。这样与导师商量的时候,也能够做到胸中有数,较容易得到导师的认可和支持。 二、积极参与导师相关课题,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自己处理复杂技术和事务的综合能力。 建议积极参与导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可能部分学科导师所承担的课题较少,则可以自己申请学校的创新选题和创新计划资助。个人觉得完整地参与一项课题对培养锻炼自己的全面素质非常重要。因为,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遇到许多技术和事务上的问题。通过不断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对促进和提高自身的科研、管理、交流、为人处事等方面素质都是非常有用的。 在参与课题的时候,要学会团结课题组成员,当遇到意外的矛盾和冲突时,也要尽量克服自己,要有全局观念。此外,导师所交办的任务,不管是技术或是事务上 的,建议都认真对待,因为这是导师考察你综合素质的绝好机会。三、多思考,多动手,争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要顺利答辩毕业,学校都要求其发表一定水平和数量的学术论文。经过自己的总结和向其他前辈请教,我觉得在发表学术论文的时候可以注意下面几点: ① 刊物级别:如果你即将投稿论文的思路与近三年前相关文献相似,那么除非你的结果规律优于那篇文献,或是你研究完成的较为全面到位,否则通常只能发表在低一个级别的刊物上。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从事优化算法研究的,你的文章是单种算法建模仿真,那么除非该单种算法以前没有在该领域运用过,或是运用的功能不够全面,而你的研究结果非常好,否则你很难投中相当级别的刊物。而如果你的模型是几种算法混合集成建立的,同时具备几种算法的优点(如计算复杂程度、模型精度等),那么你的文章只要撰写得当,肯定能发表在高于相对级别的刊物上。 ② 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可以大胆将其他领域的成熟技术或是方法引入到你所研究的领域,同时将自己本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推广到其他学科中,尝试解决其相关问题,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 ③ 引用高级别论文的重要研究结果:多到国外知名数据库上面去下载文献。从国外研究学者的文献中寻求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往往能够获得一些不错的研究结果。不过,要注意不能直接抄袭人家的成果,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道德。如果你觉得人家的方法有用,那么可在参考文献中加以引用,在引言中加以说明。 ④ 多听导师的意见:发表论文的时候,多与自己的导师交流。你的导师毕竟在这个学科从事研究的时间和深入程度远优于你,他的专业建议对你的文章非常有用。不过,由于导师时间较忙,建议将较为成熟的稿子给他看,不要浪费导师的宝贵时间。四、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积极参加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开阔自己的学术眼界。 如果精力允许,建议参加一些学科竞赛活动。我觉得不管该竞赛是哪个级别的,是否能够获奖都不是最重要的。通过认真准备一次竞赛活动,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一次很好的疏理。 此外,可以有选择性性地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虽然部分会议纯粹是为了挣钱,不过仍然有许多会议还是起到很好的学术交流。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例,每年中国铁道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所举办的一些会议水平还是很高的。不仅有大量的学科重量级专家出席做主题报告,同时有许多跟你研究相似的杰出学者出席,给你提高了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最后以我自己为例,具体说明上述几条心得的感受。我自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后,我就与导师多次商讨,并从导师从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载运工具智能测控研究方向入手,结合大量阅读学术文章的收获,提出选择将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沿线风速智能预测优化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得到了导师的大力支持。 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该方向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在《中国铁道科学》、《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版)》上系统发表了国内首次提出的基于列车运行安全的大风预测优化模型,并成功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同时,将该预测模型优化方法引入到我国风电场规划领域,对风电场风速评估和规划也起到了作用,成果发表在我国电力电子学科的权威刊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上,得到了编委会的大力肯定,并受邀成为该编辑部另一个刊物《电网技术》的审稿人。 此外,我积极地参与了导师的相关课题,非常感谢自己的博士导师所提供的宝贵机会。2006年,我随导师参加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青藏铁路建设项目,承担了课题中预测模型研究、系统软件编制、无线通讯系统设计等工作,至今为止已经十多次到达条件异常恶劣的世界海拔最高点(唐古拉山无人车站)从事科学研究。在导师的支持下,多次参与中国铁道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举办的全国学术会议,并参与了几次相关技术的评审会,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学术眼界。 以上就是我近年来来的一些心得,请广大的老师和同学们指正。成绩属于过去,我一定会抓紧年轻人学习工作的黄金时期,脚踏实地,刻苦努力,为我国交通运输工程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非常规的科研工作,你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一直比较关注小木虫“科研经验”板块,今天也分享一下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经验。以前的课题是和计算相关,整天呆在计算前,时间不知不觉中从网络中溜走,尽管本人从不打游戏,但是每天网上无目的的浏览确实耗费了不少时间。回想一下自己大致的时间安排:1.早上7:45起床,洗漱收拾,8:00就赶往学校,路上买点早点,8:15左右就到了实验室,算是早的,然后就开始边吃早餐,边上网,有时候一不留神就到了10点多,万一再有电别的事情,打个电话,或者找个人,就到了11:30吃饭的时间,午饭后,就是午睡。下午2:00到实验室,午睡刚过,还昏昏沉沉,效率不高。晚上尽管每天也要呆到10点多,但是好象收获不大。时间一天一天就这样度过,最后勉强毕业了事。前年开始,换了科研环境,也换了课题,改成实验为主,给自己指定了一个计划,现在看来真的很有用。两年来已经发了N篇paper,还有N篇整理中。目前我的非常规方式:1.非常规工作我不会遵守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根据实验情况,有时候我可能会在实验室呆20多个小时,有时候也可能不去。所以有时候10点,有时候12点才到学校。当然回的也晚。我一般会睡到自然醒,这样也就省去了午休的时间。一开始,导师并不赞同我的做法,但是最近一年他已经接受了这种方式,毕竟我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些很好的结果。尽管这种生活方式对身体不好,也不能成为以后科研的方式,但是对于硕士、博士来说确实一种比较有效的科研方式。2. 充分利用周末以前周末很少工作,在实验室也是干些与科研无关的事。现在充分利用周末的时间,因为周末的时候大多数公用的设备都闲着,你可以放心的利用,有时候一个周末出的数据可以抵上一周的结果。所以周一的时候我一般比较轻松的整理结果,周二就要想办法找导师讨论。3.最大限度的离开电脑每天到实验室的第一件事不是开电脑,而是开实验设备(因为实验仪器大多要预热1个小时),在这期间,可以上网收收信件,处理一些其他的事情。由于已经开了仪器,就会迫使你离开电脑。所以基本上只要去实验室就要有数据。4.计划好每一天每天离开实验室的时候会给自己留一个小条,提醒自己第二天一天的任务是什么,免得到实验室再想,有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想想,思路会更清晰。每天晚上回去之前最好把实验数据处理好再走,这样也好调整第二天的实验。5.经常和导师讨论做一个有准备的人,随时把结果和问题整理好,只要碰到导师来实验室视察或者貌似有空的时候一定想办法讨论。一年来都形成了习惯,只要导师来实验转悠,我一定在5分钟内就可以把结果和问题以图标的清晰方式呈现给导师,效果颇佳。和导师讨论问题千万不能只说,其实一个结果或者问题解释半天,还不如用个图和数据效果好。以前总是怕见导师,怕和导师讨论,现在总是盼导师,呵呵已经变被动为主动。6.抓紧写文章感觉数据积攒了一定程度,赶紧准备文章,我个人的经验是等把文章写了一个初稿后,再找导师说写文章的事,讨论之后的几天内,自己修改后的文章估计就可以呈现给导师了(效率多高,呵呵)。把文章给导师后,可能要等很长时间才有反馈意见,在这期间,一定要制定下一篇文章的计划,我一般是在上一篇文章来回修改投出去之前,第二篇文章已经成型了,这样导师基本上也把第一篇文章放行了,否则还要拖很久。7.多开会,多交流想办法去开会,其实只要你的成果好,人也好,实验室条件不是特别差的话,导师都会考虑的。当然这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你没有成果,估计导师也不会让你去。所以没事时我总会寻找一些会议的信息,然后自己估计一下费用,能剩的费用尽量剩,住的差点,交通工具慢点没关系,把费用将到最低,然后去说服导师,一般情况下还是可以的。通过几次的会议,收获颇多,既锻炼自己,又学到知识。记得有两次会议后,根据会议报告别人的提问,回来后对实验进行新的评价或者补充就又发了文章。链接:

135 评论

小茉莉0906

2021年研究生考试刚刚结束,考研党可以暂时放松下来了,不得不说,在这个本科生遍地的时代,想要获得一份好工作,还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考研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237 评论

哈哈超man

1.立足自身实际,扬长避短从当前况来看,与一流高校相比,地方高校一般科研方向比较分散, 各个学科的科研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学科间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差异很大;科研创新团队集群创新意识匮乏,就孤立的某一学科团队而言,往往创新意识强,但由于整体缺乏学科交叉,资源无法共享,创新资源往往不足,难以形成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 科研团队以及学科带头人的优势和潜力无从整合,普遍存在研究课题、研究方向多而不精,研究团队、研究规模大而不新的问题;科研团队内部不仅缺少人才共享、资金共享、技术设施共享、知识与信息共享,而且存在着各成员之间同类相妒,同业相仇,甚至互相拆台、同根相煎的问题;研究方向脱离高校科研实际,偏离地方经济建设中心,标新立异、重复建设等现象多有发生。 由于科研评价导向不完善, 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往往只是片面追求学科发展前沿, 却忽视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追求论文和著作的发表,却忽视成果产业化和社会经济效益;重视纵向项目,忽视横向项目,忘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必然使地方高校科研创新的发展失去方向, 久而久之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地方高校在培育优势科研团队和优势研究方向的问题上, 要注重从现有科研创新优势出发,加强科研力量的整合,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研究特色并能在某一领域产生影响的优势学科和研究方向。2、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创新团队为地方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学术交流、知识扩展、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高水平科研团队需要团队成员具备精诚合作、 互帮互助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需要团队成员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步形成,并在团队中进一步培养和运用。 团队是一种为了特定工作成立的, 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责任构成的高度责任化的团体。 科研团队内部合作精神的培养需要借助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当科研工作者处在一个充满民主、宽松、合作的氛围时,其合作理念、合作精神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并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运用。 由于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往往隶属不同的单位, 普遍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 缺少了解及沟通的平台和渠道,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提倡科研工作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他们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的条件, 加深彼此的了解,为进一步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当注意到,通过外部环境的营造培育合作精神只是加强合作的一个方面,为了进一步强化合作,还必须通过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目前,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对科研创新团队的考核多是简单的量化,评价体系更多的是对个人业绩的评价,对团队业绩的评价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由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过程评价制度,在对个人的业绩评价中容易产生平均主义或负责人决定的按劳分配两种现象,前者容易挫伤能者的积极性,后者容易因分配不公而引起负面情绪, 迟滞团队建设的步伐。不鼓励合作的评价机制不利于科研团队集体科研活动的开展。因此,在构建评价机制的过程中,要由重视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目标管理转变,由重视年度考核向更加重视聘期考核转变,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转变,尤其要注重科研工作者研究思路和进展的创新性,不片面强调发表论文和获奖的数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团队科研成果尤其是团队长期科研成果的考核,加大对团队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以此促进团队成员的长期合作,鼓励他们通过长期合作形成重大科研成果。3. 明确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构建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明确的研究目标是科研团队存在和实现科研创新的前提。团队带头人是团队发挥功能的领头羊,指引整个团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选择科研方向时,作为团队带头人应全面了解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重点,使团队的科研工作始终处于本学科领域的领先地位。对地方高校科研团队来说, 团队的研究目标应该清晰明确,应该围绕地方或国家经济建设规划中提出的纲要进行建设,只有这样才更具有切实可行性,团队才能够确立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选定一批高水平的核心成员组成科研梯队,梯队中不同成员的年龄、研究经验、学科背景以及研究水平不同,其知识结构互补,不仅能克服研究过程中单学科知识的局限性,而且不同知识结构的成员能够以不同的理论、观念结合起来,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去达到目标,这有利于团队寻找新的突破点,发现新见解。

240 评论

Perfect颜

一、时间因素在学术优先权的认定系统中,学术同行知晓的时间是关键因素,一般以论文发布时间来判定。不同研究者或研究团队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时独立发现某个科学规律或者发明某种科学仪器是有可能的。但优先权(名望和声誉)通常会给公开发表新发现的第一人或团队。历史上,由于发表时间的滞后而痛失学术优先权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在竞争激烈的科研中,为了取得学术优先权,研究者需要在发表时间上抢占先机。传统的学术优先权的确认一般是将所发现或发表的内容刊登在传统期刊上。但传统期刊由于编审过程、版面容量等限制,存在着较长的论文发表周期。在我国,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出刊,短则半年,多则一两年。中国人向国际期刊投稿,受语言和文化表达的影响,发表周期可能更长。这种较长的成果发表时滞使研究者在争取学术优先权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论文发表方式有了多种的选择,网络发表也得到了各方的认可。研究者通过开放存取期刊、预印本网络出版等方式发表研究成果,使学术优先权的确立时滞大大缩短。譬如,研究者将论文投稿至中国科技论文在线(Sciencepaper Online)网站,无需等待专家评审,也无需等待版面,在线网站实行先发表后评审的机制,一篇论文投至网站后只需经过编辑初审与加工,一旦编辑过审、修改后,将很快可以在线发表。稿件从正式接收到在线发表,只需短短的七个工作日。二、载体因素任何学术优先权都存在特定的学术载体。自17世纪末以后,通过期刊出版获得学术优先权成为了一种准则。但这种传统的期刊、图书等承载模式只能刊登文本性质的论文等学术成果,其他不能用文字表达类的思想、表情、声音、温度、变化过程、艺术形象等难以发表。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的表达载体则越来越多,例如音频、视频、多媒体资料等。传统的学术优先权确认所遇到的障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步解决了这些棘手的问题。学术博客、学术论坛、开放仓储等交流工具的蓬勃发展,不仅使科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其科学发现成果,也使得这些新兴类型载体成果的优先权得以确认。研究者也就可以看到更多形式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学术研究的产出与传播。三、评审机制传统期刊确定学术优先权主要采用同行评议机制,但这种机制经常出现重视名人、轻视新人的现象。这种机制不利于学术新人的成长,也扰乱了学术优先权的获取。更有甚者,有些评审人故意拖延评审过程,直到自己类似的研究出版,获得此研究的学术优先权。还有的评审人编造理由退稿,剽窃评审论文观点,用于发表自己的研究。这些评审出现的不端行为导致了学术优先权确认的不公现象。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机制。新兴的“先发表,后评审”、“共同评审机制”、“网上评审”机制增加了评审的透明度,提高了评审的效率。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便采用了“先发表,后评审”的机制,不但使论文可以第一时间发表,获得研究的学术优先权,而且也可以获得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其他同行的评论等。网络化规定的评审时长为两个星期,大大缩短了论文的发表、获得优先权的周期。四、学术影响传统的论文载体导致学术成果扩散利用率相对较低,有很多正式发表的论文从未被引用过。除论文质量原因外,期刊发行数量和范围的局限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学术期刊种类过多,研究者只能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同时高昂的价格也限制了论文的阅读范围,学术影响范围小,不利于学术优先权的认定。而在互联网时代下,通过网络进行的学术信息传播消除了地域差别,学者可以不受限制获取开放仓储,学术论坛、学术博客等发表的研究成果,扩大了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在点击量、评论量、转发量、收藏量等指标影响下,在网络提出一个新观点、新概念能够形成强烈的学术吸引,在大量研究者跟进情况下,提出问题的人成为中心,进而形成科学研究话语主导权,直接影响学术优先权的确认。

276 评论

墨迹墨迹小蜗牛

机械研究生,研究机械呀。30年不虚度都没问题。

141 评论

丘比特來來

首先要选对期刊,选对了期刊,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般情况下,除非是有其他特殊要求,否则都是发普刊;其次,不同类型的论文,会有不同的写作要求和格式要求。 因此,开始落笔前,一定要有个写作框架。

327 评论

没蜡笔的小新

呵呵,我的大学生活是不断充实自己的,所以也比较忙,多读点书,爱情对我来说可以占缓,因为这个社会很现实,没有真真实实的文化是不行的,女的还好点,男的就更要为自己的事业考量了,多学点总是的好的。人为什么要学知识呢?因为人是文明动物,是高级动物,人是有思想的。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的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这里。人之所以为人,还因为他是社会的动物,是人类社会的一员,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譬如狼孩,在严格意义上讲,在他被解救之前是不能算是人的,只能说他具有人的外形。而人如果要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人类的一员,就必须首先被人类社会的文明所接纳、所改造,必须首先把自己融入人类社会的文明之中,否则是不能称其为社会的人的。同时人类社会要延续,要发展,就必须一代一代传承它的文明成果,否则人类只能返回到茹毛饮血的动物时代。文明成果亦即知识。知识可以自己在实践中得到,但太慢,并且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必要经历所有的事情。所以必须向长辈、向其它人学习。学习的方式,可以在家庭中也可以在社会中,这即是所谓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或叫社会环境的影响。可以师徒相授,没有学校之前就是以这种方式为主。私塾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方式,在现代学校教育产生以前就是这种教育方式。这些方式的局限性很多,比如不规范、效率不高等。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最为有效,最为高效的人类文明亦即知识的传承方式。学校教育与过去师徒相传相比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大的进步。人能够大从小学到中学十二三年的时间里学到这么多的知识,与这种学习方式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学校教育,一个人在十几年的时间学会人类几千年积累的这么多知识,可能要更长的时间才行。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学校,也就是为什么要上学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人为什么上了小学还要上初中呢?因为人类发展到今天,积累的经验、技能、了解的知识、或者说它的文明成果,不仅仅是小学学到的那一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那这些成果或知识又如何一代一代传下去,不至于失传呢?人就只有再上初中、再上高中,以至于再上大学。那么,人是不是非上大学不可呢?也不是,正如人不一定要非读博士、不一定非读研究生一样。不读博、研也是能活人的。但正如你读了小学,认识了几个字,认识了几个数,会读文章,会算数,你一定比没读过小学、不识字、不会算数的人生活要方便---方便也是好,所以你的生活比没上过小学了要好。那么上了大学就比不上大学,就会知道更多的知识亦即人类社会文明的成果。那你生活就更方便了,更自由了。这是要加一句,为什么说更自由了呢,因为你知道的更多了,那么由于无知带给你的种种限制就少了,这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即为了人类更自由。是不是不上大学就一定生活不好么?也不是,正如一个人上了小学不一定比不上小学生活就好一样,人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比不上大学的人生活就好。但上大学一定是为你更好抑或叫更自由的生活创造了一个条件。再说人不上大学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学到很多知识,比如自学成才。但正如前边所说的,学校教育是目前为止最为高效的教育方式,所以还是上大学比较好。可能有些家长对孩子说的是很功利化的东西,这样的东西讲给孩子对孩子所起的作用不可能是很大的,不可能是有力有利的,也不可能是持久的。要知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要面临好多好多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必须要有内心的动力或者叫内在的动力。动力的产生缘于对学习目的的正确的认识。不正确的认识,比如过上好生活、收入高等,也会产生动力,但这种动力不可能强大、也不可能持久。比如你说上大学为了过上好日子,为了创造财富,但明显有一些人不上大学也过上了好日子,也创造了很多财富,孩子虽小,但不是傻子,他也会思考。所以要教育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正确对待学习。不是能得了的,所有的功利化的说法,都是有害的。至于李博士说的那段话,那是说上大学,或者大学生活的特点的,不是人非要上大学的理由。拿这段话是说服不了孩子的。人本来就不是非上大学不可的,那么你如果想说服孩子一定要上大学,否则就如何如何,是不对的,徒劳的,孩子是不会相信的。这样教育孩子更是有害的,万一孩子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有许多孩子由于考不上大学轻生,就是这个错误认识的结果。但当然不是说孩子不要好好学习,不要上大学。那为什么还要好好学习,还是上大学比较好呢,我前边已经说过了,这里再重复一下。就是因为你上了大学就可以学到更多人类积累的知识,或者叫掌握更多的人类文明的成果,你可以为人们做更多的事情,你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你的生活也会更好,这不仅仅是因为你收入高了,也不是因为你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这是因为无知带给你的种种限制少了,所以你的生活更加自由了,你的思想会在更自由的天空里翱翔!

271 评论

相关问答

  • 团队争取发表学术论文

    我看过一篇文章,觉得不错,给楼主分享一下。虽然不是机械专业的,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凡是工科专业的学生都适用。接下来都是是复制粘贴的内容。勤奋、自强、求是、创新

    吃生鱼片的猫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学术论文发表团队作用

    没用,都是人的

    看i哦飞机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争取发表论文

    传授你点经验:快速发表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两条,快速通过审核,快速见刊。基于这两条你要考虑,所以从这两条上下功夫,争取缩短时间。怎么能够快速审核通过呢,就是你要

    xiaohoulee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学术论文发表团队和作用

    对于大学生是否要写毕业论文的问题,曾经在教育界引起过不小的争论:总的来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根据本人在高校求学、工作近10年的经历来看:一名认真求学的本科生

    whatever345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团队发表学术论文意义大吗

    发表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你是不是达到这个水平了,你有没有这个能力达不达到毕业的要求了呗。

    杂草公主/yl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7